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实修记录] 末学微尘众实修记录——经、论学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原来根本在于无始无明的覆蔽,阿赖耶识妄现轮回。实无能取、所取,唯识所变,唯心所现,都是业习成熟感召而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6-2-2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原以为心所实有。不过是心王别名,角度不同,依了别总相说为心王,依了别别相说为心所。济群法师亦说,心所亦缘总相,不过重点缘别相。而益西彭措堪布说从唯一了别别相的角度,说为心所。应该是一个意思,可能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1: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1: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种从因感果的生死缘起,不是在心外安立,实际上说的唯一是我们心上深细的阿赖耶缘起,也就是“依他起”,在这个心识上确实起惑造业,因为在迷乱的这个心识上确实起惑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感果,一点也逃不了,一点也不会错乱,所以无不是“心作心是”。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2: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惑、业、苦,就是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十二有支就摄在这三种杂染当中。其中,前世的无明和今世的爱、取这三支,是烦恼杂染。前世的行和今世的有这两支,就是业杂染。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以及来世的生、老死就是生杂染。无论如何,这三种杂染都没有离开分别心,都是以分别心所引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2: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末学学了这么久了,竟是一直在心外打转,连佛法的边也没摸着。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愿佛菩萨加持,令弟子得闻、得入、得悟大乘甚深、极甚深法义。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0: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不知宗旨,不得正解。若有执著,不能悟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0: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末学今日始知佛法所说,唯一心法。若执心外有法,不得正解。若有我执,不能悟入。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0: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若早知心外无法,节约多少时日。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销尽一切客尘。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增盛障和平等障是一对,都是从烦恼的方面来说的。那么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是,如果所缘境只是少分,那么就能促发粗大的贪心等烦恼,这就叫增盛障。如果烦恼的产生,和所缘境的程度相应,那就叫平等障。比如:嫉妒心非常强,只要别人稍微超过自己,就会生起难以忍受的嫉妒心,这就是增盛障。或者像毒蛇,稍微有一点违逆,就会发起很大的瞋恨心;或者象酒鬼,只要闻到酒味,贪心就无法控制,这些就是属于增盛障。再讲平等障的例子,比如在违逆境比较弱的情况下,心里会稍有厌恶感;如果违逆境变成中等,那么瞋心也变成中等;如果违逆境很强大,瞋心也变得很粗猛。这叫做平等障。再比如,我们在静处修行,因为远离了红尘,很少接触不清净的声色,这样内心的烦恼就比较微弱。但是如果进入大城市,因为环境很恶劣,所以染缘很强大,这样我们相续的烦恼也会引发得很强大。知道这个心随境转的道理,就应当尽量不接触不清净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心随境转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弃众生,舍弃生死轮回,自利的发心求自利的解脱是很严重的一种障碍。所以,弥勒菩萨这里也讲,以执著心取生死会障碍空性的智慧,以厌离心或者是自私自利的发心来舍离生死也是障碍大悲的善巧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取结是取殊胜结,意思是把非殊胜执取为殊胜的一种恶见。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爱结能障厌离,因为把有漏法观为功德,这样以贪爱心见不到轮回的过患,由此生不起真实的厌离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9: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的心上,如果见功德,就会生起欲乐心,如果观过患,就会生起厌离心。现在观有漏法具有种种功德之后,以这个贪执心就会障碍见过患,也就发不起真实的厌离心。从这里也可以见到虚妄分别心的障碍性。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欲界凡夫都具有深重的爱欲,因为对于世间的五欲、对于世间的财富名誉、对于世间的男女情爱有很深很深的爱,所以就难以发起出离这个轮回世界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0: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住在傲慢的状态中,不能体会到我见的种种过患,甚至别人提醒也听不进去。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4: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五论是《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和《大乘无上续论》(即《宝性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8: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重大乘法,于法胜解,不如言思义。 具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信受大乘法义而不怖畏。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8: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法、轻名利、于有情具悲。 如果我们护持佛法的心很殷重,淡泊名利,而且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众生具有深深的悲愍,那就一定会发起无悭的法施,做诸佛如来的使者,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佛法的真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