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谓此真实之体,于一切位,位就是阶位、地位。如果是在凡夫就是地位了,什么地位呢?譬如说三界六道,这个是地位,如果是圣贤呢?就是三贤十圣,四双八辈,大乘的阶位就是三贤十圣,三贤就是信不算,信算是凡位,真正的贤位是行、住、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初地到十地。小乘的阶位是四双八辈,四双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四;八辈是初果前面有一个初果向,还没有达到初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四果还要加一个向字,就变成八个,这叫四双八辈,也是总说小乘圣道所证的人,达到的阶位,总共有八种,四个果加四个向叫四双八辈,这一切都叫地位。
那种种修行,由于他修行的道力跟成就都有差别,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所以《金刚经》讲说,一切贤圣讲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有差别就是他所证的、所得的地位不一样,所以叫差别,修境证境不一样,叫做差别。
但是唯识学讲到最后,最真的真实的时候,唯识性就是说这个真实之性,在一切的凡圣之位常如其性,不管是他在处于凡夫、圣人或是贤位,他都是跟他的本性一样,所以才叫做真如。
[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湛然」是什么意思?湛然就是清净透澈,所证那个境界清净到可以见底,好像河水一样,很清净到可以见底,清净透澈叫做湛然。所以你念那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那个湛就是这个意思,非常清净,清净到能够见底,叫做湛,「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湛然、清净、透达、透澈而没有任何的虚妄叫做真如,因为湛然就清净透达,所以它是一相,清净洁白,所以它是一相,一相就一定是真,而且它清净透达,这么洁净,所以他就没有虚妄,没有任何虚妄存在,所以湛然不虚妄,就称为真如,
[此谓:真是真实,亦即显示此体不是有漏的遍计所执之虚妄性;如是如常,亦即表示此体亦非无漏的依他中之有为生灭变易。也就是说:这真实之体,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真如性在凡夫的时候这真如性没有少一点点,等到你成圣人以后,你的真如性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没有多。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心经》读过了吧,那就是指真如,真如才能够如此。如果是小乘的话,他所证的解脱一定有增减,什么增呢?无漏智增了,什么减呢?烦恼减了,烦恼减到没有了,灭烦恼了,所以得解脱,证圣道,证圣道就是增,灭烦恼就是减。
但是真如本体,以大乘的智慧来看,究竟的智慧来看,真如本体没有增减。也就是因为见到这个真如不增不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才能够起真正的悲心。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你如果没有信解这个真如不增不减的话,你一定不会所谓的菩萨倒驾慈航来度众生,因为这个世间太苦了嘛,乃至于会怕我这个真如会不会不见,都被你们带衰。你不要说带衰,我们不是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如果到厕所去,呆久了,不管你有没有解大便,你出来总是臭臭的。
所以菩萨他清净洁白,跑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臭的要死,那他也不会扪着鼻子,因为我们如果到超市卖肉的地方,我们都要扪着鼻子,要不然就暂停呼吸,很臭嘛。那菩萨如何能够到我们这五浊恶世来度众生,如果他没有证到真如的话,你看如何能忍受呢?众生又种种造恶,所以都是因为证到真如的关系,证到真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如本性,才能够做这样的事情,甚难稀有的事情,而不厌不倦。
「也就是说:这真实之体,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法位」就是,因为一切不管是有情、无情都是法,那这个法在哪一个地位上,在哪一个阶层上,叫做法位,他所在的阶层叫做法位。他都是如其性的,是跟其本性是一致的。我不是曾经讲过嘛,我十几年前,我在家弟子会做账嘛,他就叫我刻一个章,刻那个章从来没用过,因为他是学会计的,他叫我去刻这样一个章,「与原本一致」。所以那个真如常如其性,就是于原本一致,永远亘古如常,亘古如新。所以这真如不因为他所处的地位而有所改变,他的性质,所以叫做湛然不动不虚妄的意思。[故称为真如,即湛然不动、不虚不妄之义。
又,真如尚有许多异名,例如大般若经卷三六○中,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十二名。]都是真如的别名,[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名。此外,法华玄义、]法华玄义是智者大师写的,就是法华三大部的其中一部,[显扬圣教论中,亦广释真如之义。]
[即唯识实性:承上,]面所说,[即此真如性,便是唯识之实性。]这又一再的指出,唯识最后还是回到真如。
如我所说,我在序言里面讲,这个末世有一派白衣学唯识,提倡唯识,他还毁谤真如,这是很莫名其妙。他难道没有看到这《唯识三十论颂》,最精要的一个《唯识学》,乃至于所有的唯识学里面,最后都是归向这个真如本性,真如性。他怎么能毁谤这个真如性呢?这很奇怪。你如果真如不成立的话,也没有如来了,就不能成佛了,真如就是佛性,那没有佛性如何成佛,没有真如如何有如来。
所以这些人实在是虚妄、颠倒、愚痴,还应该讲邪恶,以邪见、恶见破坏如来法,误导众生。而且不止这样的,破坏大乘,因为你破坏了真如,那就是破坏一切大乘的共相。为什么?因为大乘就是佛教导众生要成佛的法门,那真如被破坏了,如何成佛,所以大乘就破坏了。真如,是借着真如这个理跟事,理上悟,事上证,而能够成佛,因此这样子修证就是大乘,那如果没有真如,就没有大乘了,如果没有真如佛法顶多顶多是小乘,甚至于堕为世间法。所以这一派人到最后就提倡人间佛教的原因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因为不信解大乘,推展小乘,到后来连小乘都不信了,所以就衍成人间佛教,提倡大家执着、贪爱世间法,贪爱、不舍世间法。所以这是一大罪过,所受果报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而所谓唯识性,有二种:]
[1.虚妄唯识性——]这种性是唯识的,但是它是虚妄的,[即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唯识所产生的,是识心产生的,但是它是虚妄,所以称为虚妄唯识性,[是唯识性中之虚妄性。]
[2.真实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唯识性中之真实性。]
[唯识又有二性:]
[1.世俗唯识性——即依他起性,]因为一切的世俗都是依他起,[是为唯识性中之世俗性。]
[2.胜义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为唯识性中之胜义性。]
[是故知真如性即唯识之真实性,亦即圆成实性,]所以唯识性、唯识实性、真如性都是一样的意思,[而此性亦即是唯识性中之真实、胜义之性。]
[义贯]
[此三性诸法所含之胜义,亦即是真如,此真如性之所以称为真如者,因为其体真实,]它的体是真实的,而[且恒常如其本性,无有改易故,故称真如;此真如性即是唯识之实性。]回头讲一下,这识心会产生两种心,一种是虚妄的,一种是真实的,虚妄的话那就是遍计所执性,真实的就是圆成实性。那我们了解这个有什么好处呢?知道我们这个识心所起的,虚妄的部分,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把它去掉,我们可以防止它,有真实性,我们知道了,可以去追求它,去证它、去修证它,那你修证到真实性,就是圆成实性,那就证到真如本性了,那证到真如本性就是所谓证到佛性,证入佛性那就成佛了。
[诠论]
[这四句偈本来是随着前面的八句偈,继续发挥三性之奥义,]「奥义」就是深奥的道理,[但为了表显其重要性,故注者特将之别立一章。]注者就是我了。
[本章可说是唯识三十论的最高潮点。若从唯识五位百法来看,亦是如是:百法中首先标出心法,亦即八识,为一切法之总本源,以一切法皆唯识所变;心法以下,其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自心所变,都变那些东西出来呢?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等,
[故整个唯识学的架构主轴,是以心法诸识出发,经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最后到达无为法,这就是唯识学最终的目标;]
所以我们学种种法,学有为法、无为法,最后是为了要成就无为法,[亦即是,为令行者对于有为法的前四位心、心所、色、不相应之信、解、修、证,达于第五位的无为位。]也就是无为法,
[然而无为又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这之中,只有真如无为才是唯识行者所要到达的究竟目标。]你那里有没有五位百法表?有的话拿出来看一看,《百法明门》里面有的,它最后就是讲无为,那无为最后一个就是真如无为,[而法中之所以罗列其它五种无为,是要令行者知所抉择,]虽然总目标是为了达到真如无为,但是把其他无为也都列出来,为什么?让大家要知道而且抉择,不要被迷了,其他的不是我们的目标或是目的,[莫妄入歧途,以为是真修。]不是大乘的真修,有些是凡夫的、有些是外道的、有些是二乘的,虽然也都是无为,老子也讲无为,但是老子的无为跟释迦佛讲的无为是不一样的意思。[是故当知,唯识一门的总目标,即在于实证真如。]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