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 《无量寿经》 讲记 第二十二集 ( 德遵普贤第二 )
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 《无量寿经》 讲记 第二十二集 ( 德遵普贤第二 )

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底下一句:


“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 一念 ” 指的是时间。

这个时间的长短说法不一样,有三个说法,也可以说四个说法。

《仁王经》说 “ 九十剎那为一念 ” ,“ 一念 ” 就包括九十个剎那,“ 一剎那 ” 里头有九百生灭。这是一个说法。

《往生论注》里头说,“ 百一生灭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为一念”。

所以也就是 “ 一念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百一的生灭 ” 。

这两个都说 “ 一念 ” 之中有很多 “ 剎那 ” ,一个说 “ 六十 ” ,一个说 “ 九十 ” 。

《智度论》 和 《探玄记》,《智度论》 说 “ 一弹指顷有六十念 ” ,《探玄记》 说 “ 一弹指顷有六十剎那 ” 。

这个一弹指,《智度论》说 “ 六十念 ” ,《探玄记》说 “ 六十剎那 ” ,这两个就是 “ 六十剎 ” 就是 “ 六十念 ” ,“ 一念 ” 就是 “ 一剎那 ”

这里就有三个说法,“ 一念 ” 是 “ 一剎那 ” , “ 一念 ” 是 “ 六十剎那 ” ,“ 一念 ” 是 “ 九十剎那 ” 。

简单好记,咱们就取后者,因为这有两个相同的,两个相同的有两票,这简单,我们就用这个,“ 一念是一个剎那 ” 。

一个弹指就有六十个剎那,“ 六十念 ” ,这个就是我们所需要领会的。

“ 一剎那 ” 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往生论注》说有百一的生灭,很多的生灭。

所以往往有人说我已经离念了,我入了禅定,什么都不想。

你那只是什么都不想,你不可以说我心中已经不动念了,你能见得着这一弹指之间的一个剎那吗?

你更能知道这一个剎那中有一百多的生灭吗?完全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觉,你怎么知道它没有?

这个就像那个电锯,一开之后那个锯条飞转,可是你看不着有东西动,就看见一个轮子。

何以故?动得太快了,虽动你不觉其动。

所以打比方,急流水,急流水我们不太容易去体会,你不觉得动。

这个大家很容易体会,电锯大家很容易体会,那飞动你不知道,你看不出有东西在动,当然你理解它是在动,可是你用肉眼看这个东西就知道它在动吗?不知道。所以先把这一点我们附带说一说。

现在我们就说 “ 于一念顷 ” ,就把 “ 一念 ” 顷做为 “ 一个剎那 ” ,总之是很短的一个时间。

现在就是算一弹指有六十个剎那,在六十分之一的一弹指,在这样的时间里头已经游了一切佛国土。

所以这个地方就打破了时间的概念。

毘目仙人拉着善财童子的手,善财就经过了无量无量的佛土,经过了无量无量的时间、无量无量的劫,等到毘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他就在这,没动窝,还是刚才那时候。

可是拉着他手的时候,他已经经过无量的劫、无量的佛土,做了好多好多事,就好像人作梦似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刚十三岁的时候上初中,一次听演讲,他说一个事很有意思,他说这个作梦就是极短的时间,他自己的经历。

他作梦。梦见什么事?跟一个邻居吵起来了,吵起来就打架。打架之后,他就把那个孩子打倒了。

那个孩子气得不得了,回他屋里去拿出一把刀,一刀就把他脖子一砍,把他脑袋砍掉,吓醒。

他说,害怕极了,他说:妈,我做了个梦。

他妈说:你什么作梦?你刚才在玩,你哪是作梦?!就是刚刚这么一闭眼。

只是当时把你打伤,他妈说我在晾衣服,竹竿掉你脖子上,你刚刚还在床上闹,就这么一会,竹竿一掉你醒了。

就没有多少时间,但是他已经入了一个很长的梦。

所以爱因斯坦说,“ 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 ”。

他写的,一个好朋友死了,他很伤悼他,他说你死了,你先走一步,我跟着也就来。

其实没有什么叫先、后,时间是错觉,这一点科学证实了。

所以以后弘扬佛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最新的一些进展,对于弘扬佛法十分有利。

你非常难懂、非常不能接受的,那是你世间的这些常识阻碍你,所谓那些 “ 错觉在阻碍你 ”

他们称为 “ 错觉 ” ,他们说 “ 时间 ” 、“ 空间 ” 、“ 物质 ” ,这是爱因斯坦的话,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

佛教是说什么?是由于妄想,因为一念妄动,才有无明、才有世间、才有时空。

“ 世界 ” ,“ 世 ” 就是时间“ 界 ” 就是空间。

这一切,“ 色 ” 本来就是 “ 空 ”“ 空 ” 本来就是 “ 色 ” ,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妄念

这个 “ 妄 ”“ 错 ” 不是相对的嘛、相类的嘛!

“ 觉 ”“ 想 ” 这不是相对的嘛、相类的嘛!

他说 “ 错觉 ” ,我们说是 “ 妄想 ” 。

当然他很难理会到我们这个境界,但是科学在进步,在向这个大法趋近,这一点是很殊胜的。


阿弥陀佛的十一愿,“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 ” 。


“ 一念顷 ” 不能超过多少?多少亿的 “ 那由他 ” ,“ 那由他 ” 是很大的数,百千佛剎,就是无量无边的佛剎。

“ 周遍巡历。” “ 周遍 ” ,都到了,都在那巡游,不是说电梯从门口过没停就上去了,而是 “ 周遍巡历 ” 。

“ 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可是这个时间只是什么?只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切佛国都去周遍巡历,供养诸佛。

所以就跟 “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 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阿弥陀佛第十一愿,往生之后就是这个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昧 ” ,刚才我们上文说都住 “ 华严三昧 ” 。这个 “ 三昧 ” 也叫 “ 海印三昧 ” ,对于前头也是个补充。

我们称它为 “ 印 ” 是什么意思?

因为世间我们都靠印。一个官,官要官印,盖上他的印,盖上图章就生效。

过去存款要留印鉴,印鉴对了付你钱,不对不行,“ 印 ” 很重要。

还有,印上的文字不像咱们写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一按上去一时全部出来了,这也是个含义。

没有先后,同时出现,打破时间,而且是举体的出现,没有一个什么地方遗漏,没有地方一会一个隐、一个显,就像大海,一切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其中影现。

虽然影现出种种,但是大海还就是那个水,“万相繁兴,而水湛然”。

“ 万相繁兴 ” 有种种差别,而水体,海水之体就是一个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甜的,它是湛然(就是一味),没有差别相。

没有差别相,还有一种可以现万相,“ 宛然万相 ” “ 宛然 ”没有差别之相。

也没有前后之时,就好像图章,一现,同时都现,所以是 “ 延促同时 ” ,短时间和长时间是一样的。

“ 三世古今。”
“ 古今 ” ,过去、未来都和当前一念不相离别、不相分离,所以 “ 三世古今 ” ,“ 不离于当念 ”


一齐都是现在这个 “ 印 ” 之中,一切都自在、都出现,所以 “ 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 ” 。

这种我们心胸就广大了,“ 三世 ” 不离于当念,“ 十方 ” 不离于当处,从此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一念之恶三世都恶、十方都恶了。

所以这 “ 一念 ” 你要是清净,“ 一念净心 ” 成正觉。“ 一念 ” 非常重要!


底下《甄解》: “ 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 因为他所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国土,“ 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 。这又把遍游诸佛国土归到极乐世界、归到念佛。

就是说因为你念佛你就生到极乐,生到极乐就可以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可以于一剎那之间遍到一切佛土,周遍巡历,不失定意。

所以就是说与会的大众 “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 。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是 “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 。“ 得佛辩才 ” ,说这些人得的是佛的辩才。

“ 辩才 ” 有好几个解释,首先 《净影疏》 ( 这是隋朝的慧远大师,不是晋朝的慧远,隋朝的慧远,他作的《净影疏》),他说 “ 言能辩了,语能才巧 ” ,这就是 “ 辩才 ” 。

就是说的话大家能够很清楚的理解、能够辩了,说的话里头很才巧、很有才华,说得很巧,大家很愿听,听了之后很容易接受,有说服力,叫做 “ 辩才 ” 。

嘉祥,嘉祥就是三论宗的祖师,他说 “ 速疾应机名辩 ” ,很快的能够应机叫做 “ 辩 ” 。

什么叫 “ 辩才 ” ?我很快的就能够知道你,一下听到用什么话来对答你才最合适,这叫 “ 应机 ” ,很快的就知道。

所以大夫也是望闻问切,要看看你、问问你,给你切切脉,然后知道你什么病,给你药。

这个 “ 对答 ” 也是跟大夫一样,你来问个问题,我要回答你,很快就知道你需要吃什么药,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 辩 ” 。

“ 言含文采曰才。” 什么叫 “ 才 ” ?这个言论里头含着有文采,很雅、很文,这个叫做 “ 才 ” 。这是嘉祥的说法。

《会疏》,日本人的说法,“ 言音开惑为辩 ”


什么叫 “ 辩 ” ?我说的话能够开掉他的迷惑,让他从迷惑之中解开,叫做 “ 辩 ” 。

“ 随机巧妙为才。” 我能随着他的机,他是什么机我能跟他相随,有的人喜欢禅宗,我给他比较偏于禅;有的人喜欢净土,我给他偏于净;有的人特别注重戒律,我给他偏于戒。

虽然不能说偏,他最需要知道什么,我把他最需要的、他不足的也告诉他,两头,这个就是应他的机,还有我很巧妙,说了之后他能够信服。

有的人你愈劝他愈动火,还要吵一架,这就不是 “ 应机 ” ,就常常抬杠,最后变成了斗争。

“ 无不皆出于圣智。” 都是从圣智所流出来的,这样才能称为 “ 佛辩才 ” 。《会疏》的解释超出前两种。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净影疏》有补充,它说得如来的四种无碍的智慧,由于这种无碍的智慧,所以兴出了四种无碍的 “ 辩 ” ,称为 “ 四无碍辩 ” 。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 “ 四无碍辩 ” ,说这个 “ 辩才 ” 四种无碍:

个是 “ 义无碍辩 ” 。一切诸法的道理他都通达,他所说的没有不足、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 义无碍辩 ” 。

“ 法无碍辩 ” 。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  ,很正确,都能够表达,善于分别。

“ 辞无碍辩 ” 。这些 “ 诸法名字义理,能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 ” 。这只有菩萨办得到,都能给他说,不需要翻译。

就是说过去很多古德到了中国之后就把经典翻成我们的文字,那都不是常人,常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

这个就更厉害了,一切众生诸方异语,各种语言都能行。

“ 乐说无碍辩 ” 。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  ,他喜欢听什么你知道,你给他说的正是他喜欢听的。

他所喜欢的,咱们这指的都是佛法,他喜欢这个就是他多生跟这个有缘,多生和这个有缘,今生再继续努力不是很好吗?!

这个很正确。但是大家不能做到,他能做到,他 “ 圆融无滞 ” 。

这是 “ 四无碍辩 ” 。

以上就是说,到法会中诸大士能够契合于圣智,得这四种无碍的辩才,能够善应种种根机,“ 广宣妙辩 ” ,所以叫 “ 得佛辩才 ” 。

这就把以上种种的解释综合起来,我们理解得 “ 佛辩才 ” 的这个内容。

《甄解》,这是日本人的 “ 疏 ” ,它还有进一步的说法,说 “ 若依根本教 ” ,他是把 “ 净土宗 ” 做为根本教,以 “ 十八大愿 ” 又做为根本教中的根本,他说 “ 依根本教 ” ,“ 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

为什么?你传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是这个原因,哪怕只说了一个字,但是这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也是得佛的辩才。

“ 不但此菩萨尔。” 不但是到了法会上,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德遵普贤的诸大菩萨,来听讲的这些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咱们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的“ 亦同诸佛辩才 ” ,这个说得很好!

我希望大家,诸位都是要当法师的,都是要广为诸方说法的,能在这根本教中说一个字,也同于诸佛辩才,这个话很深。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下:

“ 住普贤行。” 当然,这些菩萨都是德遵普贤,“ 咸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 ,所以 “ 住普贤之行 ” 。

“ 普贤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 。

一部《华严》,“ 经中之王 ” 、“ 经中之海 ” ,最后才到中国。

《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但是过去晋翻译没有,唐那个时候国家的译场,清凉大师等等都参加翻译的《八十华严》,这部分也不全,又把《四十华严》最后这一品补进去,搁在《八十华严》之后,所以《华严》有八十一卷,这个很不容易到中国来。

《普贤行愿品》,这里就是 “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 ,是一部《华严》的总结。

净空法师送给大家很多书。他什么都讲的,讲了好多好多种,后来就是读 《普贤行愿品》 ,就看到了这个,忽然有所悟,现在他专攻净土、专修专弘。

他以前不是这样,他就是由于普贤大士这个 《行愿品》 里头 “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 。

你讲那么多,但最重要的是 《普贤行愿品》。

普贤之愿、普贤之行是什么?就是以这样殊胜大愿导归极乐。

“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这个也不是凡夫所好办的,这都是大菩萨境界。

《密迹经》说,“ 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 ” ,“ 垓 ” 就是 “ 那由他 ” ,“ 那由他 ” 可以翻千万、百万、十万万,这就是不同了,千万、万万、十万万,可是菩萨给说法的时候,让大家都能听到他们所能理解的语言,这就是 “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 。

《称赞大乘功德经》说,“ 傍生(就是畜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 ” 。

所以佛菩萨度生,畜生它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在对它说法,这是如来之力;鬼也是如此,随他的类的语音。

众生是无边,众生的语言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够解了,这是第一步,就是 “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 ,而且还能随其本类的语言广为说法,这些功德。
  
所以就是说,你愈成就,你这个功德就愈好做。


我们常常说,火车头没有上轨道,你就不好办,走一步都很难;火车头上了轨道,那就是疾行如风。

所以说到了这些情形之下,你要到了三果的阿罗汉,三果阿罗汉他在耕地的时候,那些蚯蚓自然离开他的犁头三尺远,所以就没有杀生的罪。所以愈修就愈好修。

到了你可以分身无量世界,你说法可以遍及各类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随类得解,你这个功德有多大!

所以就是说,难还是难在我们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现在就急于度众生。

底下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放心,你只要是闻了根本教,你说根本教说了一个字也是得佛辩才。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我们讲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我们先讲 “ 真实之际 ” 。《智度论》 里头说,“ 如(真如的“如”) 、法性、实际 ” ,这三个名词,“ 皆是诸法实相异名 ,不同的名称。

所以 “ 如 ” 也就是 “ 诸法实相 ” 、“ 法性 ” 、“ 实际 ” ,“ 实际 ” 就是 “ 真如 ” 、“ 诸法实相 ” ,也就是 “ 真如实相 ” 。

这个 “ 际 ” 字,《甄解》有个解释,“ 实相 ” 妙的地方 “ 尽理至极 ” ,把这个理体,穷尽理体到了至极,无以复加,叫做 “ 际 ” 。

这个 “ 本体 ” ,所谓穷其源,彻其本体,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叫做 “ 际 ” 。

所以就是这么来看,所谓 “ 真实之际 ” ,“ 真实 ” 也就是 “ 实相 ” 。

“ 真实之际 ” 就是 “ 实相 ” 的妙理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了,这就称为 “ 真实之际 ” 。

“ 真实之际 ” 就是佛的知见,佛的所知、佛的所见,所以《法华》说是 “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 。

佛要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因缘,“ 一大事因缘故 ” ,什么因缘?

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要把佛的知见开显出来、示现出来、显示出来,众生闻了之后就可以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这样一件大事。

所以 “ 真实之际 ” 是什么?就是佛的知见,佛之出兴于世就是 “ 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 。

《会疏》解释这句经,它说是 “ 开显真实为显示 ” 说 “ 开化显示 ” ,“ 显示 ” 怎么讲?

你把真实的显出来就叫做 “ 显示 ” ,就是指的把十界都归到一乘。

十法界,十法界凡夫是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菩萨是九界,加上佛,成为十界,所谓 “ 四圣六凡 ” ,上头四个界是圣,下头六个是凡,“ 四圣六凡 ” 就称为 “ 十界 ” 。

“ 会十界归一乘。” 把十界都归在一佛乘。

“ 克成菩提。” 决定成菩提,这个就是所显示的。

“ 真实之际 ” 是什么?“ 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 。

这个 “ 法 ” 它的 “ 边际 ” 是什么?全体所达到的就是一佛乘,都是要成佛,一切都是本来成佛,要恢复自己的本来。

这是 《会疏》 解释的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就是以这个使大家都归到一佛乘,“ 克成菩提 ” ,这也是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解》 它这么讲,“ 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 ” 。

小乘教破了 “ 我 ” “ 无我 ” ,人我的 “ 我 ” 没有了,所以也出了咱们这个生死,他也证到 “ 空 ”

但是他这个 “ 空 ” 是偏于真,真空,他没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度一切有情,无有厌倦,穷未来际,这样广大的心他没有,他偏于 “ 空 ” ,他以这个偏真当作实际。

“ 若依渐教。” 虽然是大乘,是 “ 渐 ” ,一步一步修的。所谓一步一步进入的,有次第、有阶梯的。

“ 以离二边为真实际。” 离开 “ 空、有 ” 二边,“ 众生 ”“ 佛 ” 二边,“ 迷、悟 ” 二边,离开一切二边,这是 “ 真实之际 ” ,一步一步深入。

“ 若依圣道实教。” 咱们这个圣道的真实之教。

“ 诸法实相为真实际。” 所以这个经中佛有 “ 四依 ” ,要依什么教?

依 “ 了义教 ” ,不依 “ 不了义教 ” 。

什么是 “ 了义教 ” ?说 “ 诸法实相 ” 的是 “ 了义教 ” ,不说 “ 诸法实相 ” 的是 “ 不了义教 ” 。

现在有很多人搞 “ 佛学 ” ,他是依那个 “ 不了义教 ” 来批判 “ 了义教 ” ,这个事这么干的人还不少。

你看看这个跟佛的 “ 四依 ” ,你怎么把它结合起来。

所以 “ 诸法实相 ” “ 真实际 ” 。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 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 我宣传教这方面。

“ 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 所以阿弥陀佛我们称为 “ 一乘愿海 ” 、“ 六字洪名 ” 。

极乐就是如此,他一乘的愿海,一切众生都入他的一乘愿海之中。

“ 二乘种不生 ” ,只是自己想自觉、想自利的人,你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去的都是发大乘心的人。

你没有发大乘心,你最后临终要发大乘心,你才能往生。还要利他,而所有里头的教化全是大乘的教化。

当然由于你生前所习的,有哪个多生修习的,容易先成就的,你先成就了小乘的这些法,那个时候你见思惑都断了,你就是先证得阿罗汉。

所以极乐世界的阿罗汉他只是个过程,就是他所达到断惑的情况相当于阿罗汉,而不是说他只是自了,完全是个阿罗汉,那不行,它这里 “ 二乘种不生 ” 。

所以 “ 一佛乘 ” “ 真实际 ” ,这是一佛的大愿之海。

所以弥陀的愿海是 “ 一实真如海故 ” ,是一实法界真如之海,这个愿海。

“ 圣道守理。” 适合这个理体,完全是守住了这个理体,没有背离这个理体,不是唯理。

所以先师就常有这个话,说现在这些学术都 “ 太唯 ” 了,所谓 “ 唯心 ” 、“ 唯物 ” ,太唯了,“ 唯物 ” 也不对,要辩证才行。

“ 圣道守理 ” ,“ 而非唯理 ” ,不是唯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净土以事。” 以这些事相,大家往生,这样来度众生,也不仅仅都是事。

“ 于众生所入。” 众生入门来说,就有从 “ 事 ” 、从 “ 理 ” 这样进来,从 “ 空 ” 、从 “ 有 ” 这么进来的,有了不同。

可是从诸佛的赞叹来说,因为在 《无量寿经》、在 《阿弥陀经》 都是十方诸佛赞叹。

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简化成为 “ 六方佛赞 ” ,你们要看 《唐译》,玄奘大师翻译的是 “ 十方 ” 。

这些书现在都来了,净空法师送的书都有,你们可以翻,《净土五经读本》 里头 《阿弥陀经》 有三种,大家看看玄奘翻译的 “ 十方佛赞 ” 。

所以 “ 十方佛赞 ” ,《无量寿经》也是 “ 十方佛赞 ” ,“ 十方佛 ” 都有名字。

《阿弥陀经》里头,鸠摩罗什大师说 “ 秦人尚简 ” ,有 “ 六方 ” 就够了,“ 六方 ” 可以包括 “ 十方 ” ,“ 四方 ” 也都有了,那个犄角不用说了,“ 上、下 ” 也都有了,六合,“ 六方 ” 包括 “ 十方 ” ,实际是 “ 十方 ” 。

“ 十方佛 ” 都赞叹净宗,就都赞叹这个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 真实之际 ” 。

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有种种之不同,诸佛见之赞叹这个 “ 真如一乘之海 ” 。

所以我们以这个 “ 一实真如海 ” ,净土宗来看这个是 “ 真实之际 ” ,这些说法并存。

当然这里头有小、有渐,小乘和渐教的人他对于这个适合,他也就可以从这 “ 信 ” 入。

整个圣教就是以 “ 诸法实相 ” 。

咱们净土宗也是以 “ 诸法实相 ” ,但是 “ 诸法实相 ” 之中,从净土宗弥陀大愿表现出这些 “ 事理不二 ” ,“ 事 ” 跟 “ 理 ” ,“ 事 ” 中就是 “ 理 ” ,“ 理 ” 中就是 “ 事 ” ,“ 事 ” 都是从 “ 理 ” 这产生的,波都是从水出生的,所以波就是水,水也就生波,水跟波也不二,事跟理也就不二,事理无碍;而且到这种圆教,事事无碍,殊胜的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疏》这个地方说明,“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就是要开化显示弥陀的一乘愿海。

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念的 “ 净信 ” ,皆可以生在这个一乘愿海之中而得度脱。

这个方便大家要知道,这是大悲大智的结晶。

所以密教就说 “ 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 ,以这个方便做为究竟圣道的究极之处。

因为你 “ 大悲大智 ” 落实在哪?你空有 “ 大悲大智 ” ,你起什么作用?你不就是要落实在怎么去救度众生吗?怎么去救度那些愚夫愚妇?你说我喜欢什么我就专搞什么,我不喜欢这个我就不搞。

那些愚夫愚妇他不能喜欢你所喜欢的,你喜欢你只管喜欢,但是你要能够知道愚夫愚妇所能接受、愚夫愚妇所能得度的。

所以一乘愿海这是大智大悲最殊胜的结晶。

上面我们谈了净土宗,底下我们谈点,就是先师他跟别的那些净土宗略有不同的。

我们从来不压禅,而是赞叹禅,但不提倡你现在还去参话头。

如果大家能够融会,“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 ,这种根器不多。

无禅不要紧,“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 。你参禅开悟的人,阴境现前你还不能不受 “ 后有 ” ,来生你还不知道是什么。

当然还可以有智慧,但这么转下去,你如果不能进修,就一生不如一生,慢慢这一点慧的光辉也就显现不出来了。

所以底下括弧说,“ 圆会宗下 ” ,谈 “ 教 ” 、谈 “ 宗 ” ,布袋和尚的话,“ 只这心心心是佛 ” ,他的四句我这没引全,“ 只这心心心是佛 ” ,三个 “ 心 ” 字; “ 十方世界最灵物 ” ,最灵的东西;“ 纵横妙用可怜生 ” ,神通妙用,你妙用纵横可了不得,那个可怜得很;“ 一切不如心真实 ” ,一切都没有心是真实。

这是 “ 宗下 ” 的说法,我只引了两句,“ 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如心真实 ”

所以 “ 真实之际 ” 就是说的自心,“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就是开化自心,“ 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 就是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但是念佛法门跟这个不是两个事,《观经》 的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所以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能念佛的就是本心,就是 “ 真实之际 ” ,就是佛,所以说 “ 一声佛号一声心 ”

《大集经》上说的,“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 。

所以我们把这个 “ 禅 ” “ 净 ” 把它会归到一处。

密宗还说,“ 声字皆实相 ” ,这个又进一义,我们常常说 “ 实相无相 ” ,但是忘了 “ 实相也无不相 ” 。

所以密宗它这个很要紧的,“ 声 ” “ 字 ” 都是 “ 实相 ”“ 念咒 ” “ 声 ”“ 观想字种 ” “ 字 ” ,他观一个字种、念一句咒,“ 声字 ” 是什么?就是 “ 实相 ” 。这是密宗最根本的。

所以密宗,大家就是说,你不明白这些,就以为这是个什么秘诀,是个什么东西?

由于你这个见解太低,你理解没有理解到,你见解理解不到,你持诵,这里就变成一个 “ 有为法 ” ,求什么得什么,种种种种的。

所以虽然你修法,这么去修去念,也不容易相应。

“ 真实 ” 这两个字里头,在这部经里有三处见,这个地方是一上来就提出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所以一步就是如此,我们就是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第八品:

“ 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个是 “ 真实慧 ” 。

第三品里头,如来 “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要给众生 “ 真实之利 ” 。

所以这一部经的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了,首先我们这是 “ 真实之际 ” ,是真实 ;第二个,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住于 “ 真实之慧 ” 所庄严成就的 ;第三个,所给众生的是 “ 真实之利 ” 。

我们要抓住这 “ 三个真实 ” ,在以后我们再研究这个经,我们就抓住这个纲领。

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上次讲到 “ 真实之际 ” ,这是一个根本,正是由于这部经它是从 “ 真实之际 ” 所开化显示,因为一切圣众他们都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真实之际 ” 的含义就是真如实相到了究竟彻底境界。

由于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因此这一部经,阿弥陀佛后来就住 “ 真实之慧 ” ,“ 真实之慧 ” 是从 “ 真实之际 ” 所产生的。

由于 “ 住于真实之慧 ” 来庄严净土,而有了净土法门,就 “ 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 。

三个真实—— “ 真实之际 ” 、“ 真实之慧 ” 、“ 真实之利 ” ,就这一部经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也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一切都是围绕这。

底下,我们还要碰到 “ 真实之慧 ” 、“ 真实之利 ” ,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连系这个 “ 真实之际 ” 。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我们看到是 “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 。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是必须要参考一些好的注解,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不然往往就很容易忽略,比世间的都超过,我们就过去了,这个就显得很笼统。

《净影疏》 的看法,它说 “ 世间 ” 是什么?就是 “ 分段的世间 ” “ 变易的世间 ” 。

“ 分段生死 ” ,咱们现在就 “ 分段生死 ” ,一段一段的,活了死了、活了死了,一段一段的,这一辈子是一段,下一辈子又一段,这个 “ 生死 ” 。

这个 “ 生死 ” 阿罗汉可以了,这是 “ 分段生死 ” 。

再有 “ 变易生死 ” ,菩萨到了三贤,到了圣贤之位,一共四十二个位次。

这么说的比较多,还有稍微有不同的,不管,总是有一些位次。

从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变化,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

所以好多人在这些地方很含糊,他不知道是个不可测,他只以为是程度的差别。

咱们说考试,这个同学考六十分,那个同学考九十分,他比我多三十分。

这个差别就是咱们世间的差别,因为他得九十分,一看你的卷子全懂,他比你多答的正确一些,他能了解。

这个差一个位次你无法了解,初地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在什么地方举足下足。

有一个虎禅师说,神秀对于六祖他只能够迷信,他不能了解六祖。

你看,这两个人当时都是泰斗,但是他不能了解六祖,他对于六祖只是迷信而已,或者是仰信,就是因为先师的衣钵在他那,他一定比我强,到底强在哪,神秀是无法了解的。

禅宗厉害处就在这,不是程度上的差别,大家都以为是程度上,你就是摸不着门。

讲这个干什么?说明这个 “ 变易生死 ” ,你从一个低的位次变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生死,不然变易生死没法讲,也就是太笼统。这大家就清醒。

所谓 “ 变易生死 ” 者是到圣贤位中,在这个位次之中从舍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生死,这个生死叫 “ 变易生死 ” 。

两种生死都可以称为 “ 世间 ” 。

所谓 “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 ,就是指 “ 分段生死 ”“ 变易生死 ” 中种种的法,一切的法,都超过。

不但超过我们世间的一切,凡夫六道中的一切,连 “ 变易生死 ” 中的阿罗汉、缘觉、菩萨,一直到等觉,这中间一切法都超过。

这么一讲,这两句话的含义就出来了。

所以很多人讲解这个经,都是把很深的意思说浅了,这个就名为是弘扬,实际有些是谤法。

所以免于谤法是很难,一按着自己的意思去猜测,就很难逃谤法的罪。

《净影》是中国人的,是隋朝的,这是慧远大师作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赞》是日本人的,它的解释强一点,它说是 “ 超过分段、变易二死 ” ,这两种死都超过了,不但超过我们凡夫六道中轮回的这种 “ 分段生死 ” ,而且超过贤圣位的那些 “ 变易生死 ” ,他就 “ 安住出世二空之智 ” 。

“ 二空 ” “ 人空 ”“ 法空 ” 。

阿罗汉只达到 “ 人空 ” 的境界,他还有法,他还有修 “ 四谛法 ” ,修 “ 四谛法 ” 可以证涅槃,这些法执还在,有所修、有所证、有所断,要把这个法也空了,这二空,就安住于人也空、法也空,“ 二空 ” 的智慧。

这个是什么?就是成就 “ 智德 ” “ 断德 ” 。

一切烦恼都断了、生死都出了是 “ 断德 ” 。

怎么才能够断?因为有智慧故才能断,“ 智德 ” 也圆满,“ 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 ” 。

所以这一句话就引出了 “ 智断二德 ” 都已成就。

《会疏》,这也是日本人的。古时候的日本人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他们学西方,搞得有一些走样,或者搞学术了 ),关于净土宗古代的注疏就有百十来家。

《会疏》说:“ 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 由大智慧的缘故,达到性空无相,认识了本来,知道性空,离一切相,这叫做 “ 超过 ” 。

所以这三个人基本上是一样,但是用的文辞不大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解》 就跟前面稍微有点不同,说 “ 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 ” 。

为什么说 “ 世间诸所有法 ” ?因为世间这一切法,换句话说,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因为是 “ 有为 ” ,是可以破坏的,叫做 “ 世间 ”

它就不给你说什么,很笼统地说,而且只是原则。凡是 “ 有为 ” ,可破坏的,就叫做 “ 世间 ” 。

因为像依正,有依报有正报、有、有等等,一切有为诸法就叫做 “ 所有法 ” 。

“ 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 《金刚经》说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就是虚幻,可是他知道都是虚幻。

“ 而行世间不舍。” 知道世间空幻而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

“ 故云超过。” 所以就是说,我们选择一些好的注解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所可惜的就是我们不大容易知道怎么选,要看到一个坏的注解那就还不如不看。

这有四个,引了四处,都是对的,但是最后 《甄解》 所说更契合咱们这个经,说 “ 知道虚妄而行世间不舍 ” 。

《维摩诘经》的话:“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虽然知道一切佛国和众生都是空。

“ 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 ,可是我还常常来修净土,教化群生,就跟这的意思完全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往往能够通达就好,一部经你真通了,什么经都通,实际是一件事情。

我们这么去体会,你就看不出净土宗和 《金刚经》有所不同。

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和《金刚经》是两回事,这两个好像是矛盾的,你有矛盾就是矛盾,你要照这样一个观点,这个经有什么矛盾?知道一切国土、众生都空,阿弥陀佛还摄受极乐世界,还摄受一切众生,这叫做 “ 超过一切 ” 。

这还有什么差别?一味了。

所以我之所以要来,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圆融一些,能够通达,能够达到一味

现在末法就是 “ 斗诤牢固 ” ,大家现在要知道这些末法的现象,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倒过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佛说的 “ 斗诤牢固 ” ,末法现象,衰象。

我们如果能够圆融,不但赞叹自己所修所持的法门,对于别的我们也同样的赞叹,这还 “ 斗诤 ” 吗?大家就安定团结,是不是?

讲了这两句,我们就知道,从这两句一看也就明白了,但是这些见解就把我们引深一步,就提高一大步。

我们刚刚自己这么一看,自己得这么一个体会,都这么讲,然后再把注解看一看,得到很大的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这一切都是说来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的德,是这么些人都来听法,而且是无量无边。

这个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就是启发我们对于这个法的重视,来听经的人他 “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 。

“ 谛 ” 就是安,就是安住。

所以 《净影疏》说,“ 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 ”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他们这些在家、出家的菩萨,常常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 “ 真实无为 ” 。

“ 真实法 ” 、“ 无为法 ” 这些度世的道,“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 ,度这一切世间。“ 谛住 ” 是安住。

《甄解》就说:“ 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故云谛住。” 它又把 “ 谛住 ” 更进一步的解释一下。

《净影疏》只说是安住,怎么叫安住?《甄解》的话很好,出有为,跳出了有为。

我有一次见到通愿法师,我说好好的 “ 无为法 ” ,到了大家手里头就变成 “ 有为法 ” 。

有的人就觉得,我也是成天在作 “ 佛事 ” ,以为就是 “ 佛事 ” 了,不知道你这是 “ 有为 ” 的 “ 佛事 ” 。

“ 出有为 ” ,跳出了 “ 有为 ” ; “ 证无为 ” ,就是实践做到了 “ 无为 ” ,不是嘴里说 “ 无为 ” 。

嘴里说 “ 无为 ” ,笔下写 “ 无为 ” ,都不管事,叫做 “ 说食数宝 ” 。

我说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今天是银耳,什么什么嘴里说,说得再好,你还是饿;数宝,这里是多少钻石、多少金条,你数都数出来了,是人家的东西,你一无所有。你这数一数,这个就不行。

“ 出有为 ” ,而且是实际中证到,不是说食数宝 ( 你真是吃、真是得到了 );“ 证无为 ” ,真实的得到,这个 “ 得 ” 字要一执着就坏了;不着 “ 无为 ” ,这叫做 “ 谛住 ” 。

“ 出有为,证无为 ” ,而 “ 不着无为 ” 。什么东西一 “ 着 ” ,就把 “ 无为法 ” 变成 “ 有为法 ” 了。

“ 无为法 ” 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 有为法 ” 就是可限量的。

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什么被什么就是个相比,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这个事大家应当知道的。

你其余的一切 “ 有为 ” 功德跟这个 “ 无为 ” 功德一比,你那个 “ 有为 ” 功德就忽略不算个数。

所以为什么龙女八岁成佛?她是 “ 无为 ” ,她是无限大的功德。

所谓畜生女,龙是畜生,畜生的女,只有八岁,成佛。

所以这一切,涅槃会上屠夫,“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真正达到 “ 无为 ” ,其功德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念佛,真正要老实念,这就暗合道妙。

你不管 “ 有为 ” 、“ 无为 ” ,你只要去念,暗合道妙,就暗合了,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这就是即 “ 无为 ” 还不着 “ 无为 ” 。

所以愈是高的法愈是简单。

道教有这话,“ 下士闻道,大笑之 ” 。下士听道,可笑可笑,他就是想有人听见我这话就可笑。你说念佛这么高,可笑可笑,他不知道这个道理就在这。

为什么 “ 五逆十恶 ”、“ 临终十念 ” 可以往生,就是阿鞞跋致?都是不可思议,大家要知道。

“ 谛住 ” 这里讲得很好。

“ 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 这都避免了语病,“ 常住涅槃 ” ,你这个涅槃就成了个住处,他说 “ 无住处涅槃 ” ,你住一个 “ 无住之处 ” ,这个语病就少一些。

但是凡是有言语总会有些语病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体会它的意思。

这个叫做 “ 常住 ” ,就是 “ 心常谛住 ” ,一个是 “ 安住 ” ,一个是 “ 常住 ” ,他就都解释了。

《会疏》 的解释没有新的意思,我们就不讲了。

发表于 2020-5-2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