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7: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利为主,后者是以利他为、都是人间的福田,值得每个人的投尊重的。可是现在有这么一个形飞素心的人说阿罗汉与菩萨僧、的确是可尊可黄的为他们都是身心清净而得自由解脱的,但是在个现实世间、我不承认有个真阿罗汉及答谓善萨、不过是相似善草、不是真实菩萨 罗汉,不过是假罗汉、不是真罗汉。像这样的说上,能是毁谤!如是毁谤三宝,自己固然表失善根之等,高令众生丧失善根之,所以过夫是很重的 怎样叫做教人诗三宝呢?就是有一类见之人x但自己毁谤三宝,而且教人毁诗三宝,希望拉一党羽。在他以为:单是个己毁谤三宝,力量未竞道微薄,不但不易使人接受,且亦动接不了三宝,于是到处煽动别人来谤,希望别人加入自己阵营,以壮自己的声势,好让三宝在自他的毁诗下、不能安住于间,使世间的众生,皆堕入他的邪见网中无以自或者不以口头教人毁谤三宝,将自己所要毁谤三宝的思想言论,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小册子、传播到各个地方以及流传久远的时间,使得一些对于佛法没有认识的浅见之流,看到这本著作以后、心无定见的随而和之。到处毁谤三宝,时刻毁谤三宝。像这样的,在说来,是具备了自谤与教他谤的两者 宝实在是不可谤的 个人的所以毁三 不是由于自己的知见不正、就是由于对三宝的没有正确认识,因而,或者看到邪教的典籍、或者听到外道的谤言,或顺有势位人的诽议、于是自己也就不知不240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1: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觉的谤起三宝来。以此不容宽恕的谤三宝罪,致使自对自已实在是不利的/永于三恶道中受诸剧苦,这己当来,不见三宝之相 本经叫做谤三宝戒,瑜伽菩萨戒本叫做谤乱正法我。是即以自己的邪见,谤乱如来的正法,与毁骂之游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毁骂而谤,其罪轻于谤乱正法,乱正法罪是很重的。因为,说相似正法,谤如来正法,必致弄得邪正不分。结果,不但有害菩萨正知正见,且将使诸众生盲无越目。所以在自已对甚深菩萨法藏没有了解时,应承认自己的智慧不够,应设法从不断学习中去求了解,绝对不可因自己的不了解,而随便的任意的加以毁谤!若不善为分别法相,人云亦云的毁谤大乘,说这不是佛说的,那这菩萨就为邪见烦恼之所胜伏,而犯他胜处法。如瑜伽戒本说:“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相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构成毁谤三宝的过失,亦是因、缘、法、业的四者。无始来具有邪见之心,好邪论议,现在动起一念邪见之心,欲兴毁谤,名为‘谤因。有些谤因,一旦過有空隙,就作邪说方便,名为‘谤緣'。巧词伪谤,著作邪书,惑乱人心,名为‘谤法’。三事和合,造作成谤,前人领解,而成三恶道的谤业苦果,名为‘谤业。如是毁谤三宝,令人邪见取信,将来不但不见三宝,亦复不闻三宝之名。于中所要特别指明的,就是谤因虽以邪见为主,但实具有三毒:如以名利而谤的,就是贪心为因;如以怨仇而谤的,就是瞋心为因;如241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1: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无知而谤的,就是痴心为因。是以你对三宝的毁要看你是由于什么动机而出发的。不论谤的动机是么,只要是毁谤了三宝,就犯重罪! 然而”一个真正‘菩萨,行者,见外道及人,一言谚佛音声,如三百子刺心,况口自?心外求法的,不论是印度的,是中国的,是西洋的教徒,都归纳在外道之类,不一定是指极邪的人。是不信大乘常住三宝,弃舍心地大戒,而去学习异邪教,乃至拨无善恶因果的人,都归纳在恶人之内,不定是指穷凶极恶的人。外道与恶人,总不免诱佛的恭敬尊重佛的佛弟子,自不忍心听到有人谤佛,设到听到一言谤佛音声,内心自然会感到痛苦不安的,而这痛苦不安到达怎样的程度?如三百矛刺心那样的苦痛。才闻一言半句谤佛音声入其耳中,如三百戈矛料入心中那样的痛楚,这叫人怎么忍受得了?三百矛剌心,最多不过是丧失生命,毁谤三宝,断一切众生常种,丧失众生慧命,当然叫人更加难以忍受。一言之少尚且这样,何况多言?耳闻他谤尚且如此,何况自而出谤言?为菩萨者,绝对是忍受不了的。 一瑜伽七十九说:“苦萨当言以何为苦?众生损恼即为自苦。若尔!当言以何为乐?众生饶益即为自乐”恼害众生的事,当然是很多的,但没有一事超过谤法的恼害,因为法是众生依以得解脱及证无上菩提的,如果谤法,众生听了,不敢再依法去修持,这对众生的恼害多大?所以菩萨听了,感到如矛刺心!依佛说:一个人修习慈心,必然是以众生得到利益为自己24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1: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的快乐;反之,没有习过慈心的,则以众生的痛苦为己的快乐。菩萨是以慈悲为体的,当然不忍见到众在痛若中打滚 生 在此有个问题,就是经中明明只说谤佛,为什么题为谤三宝戒?当知法是佛陀金口所说的,僧是从佛出为佛弟子,所以说佛实即包括法与僧 谤三宝戒。 谤佛自然也 就滂法与僧,所以说为 进一步说,佛为天人师,拨开众生的迷云,导出众生的三界,理应对佛生起高度的信敬心,现在对佛不生信’敬‘心’。佛是大慈父,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与众生的快乐,理应对佛生起诚挚的孝顺 现在对 佛不生孝顺心’。不生孝顺心,就等于是恶人,不生信敬心,就等于是外道,如此已经不像一个佛子,不成话说,而反更助恶人’及‘邪见人,谤”三宝‘者以滋快意,如是叛逆,根本就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那里还是菩萨守持波罗提木叉,所以“是犯‘菩萨波罗夷罪 此谤三宝戒,具足菩萨三聚净戒:自他不谤不犯,就是无恶不断,为摄律仪戒;闻谤痛心,犹加矛刺,就是无善不修,为摄善法戒;教生信心孝心就是无生不度,为摄众生戒。如果违犯此戒,就是毁坏三聚净戒,成为败坏菩萨,失去菩萨資格!要想不破此 戒,唯有信慧相导 于三 宝境,深忍净 信,坚固 不,在某种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经百千万亿劫终不生于一念疑等。因为在天上人中,在世间出世间,以智慧去分别推求时,没有一法比三宝更为殊胜吉祥243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法比三宝更为功德广大,所以对于三宝的信心向决定如此,不因任何错乱思想,动摇自己对于三宝的净信。 毁谤三宝的罪业,的确是很重大的,而于其中、法的罪业,尤为重大,重大到比造五无间业还要具重。大般若第五百中:“舍利子白佛言:彼所造作增长能感匮正法业,与五无间业可说相似不?佛告舍利子感匮法业最极粗重,不可以比五无间业。谓彼闻波罗密多,即便拒逆诽谤毁訾言:如是语非佛所说法非律!舍利子!谤正法者,我当不许住菩萨乘谤三宝或谤大乘法,其罪业既是这样的粗重,那他所得的果报又是怎样?不用说,如五逆罪一样的、要堕阿鼻地狱中,长期的受诸剧苦,诸法无行经等说过去有位威仪法师,因他一向所学习的是小乘法,不信大乘而生诽谤,说大乘法不是佛说的,于是堕入地获中,经过好多的劫数,才得上生人中,虽得生而为人仍然常盲无目。有时或者纵然有目,可是生于邪见之家,更没有机会亲近三宝听闻正法。因为于一切邪见中,诽谤的邪见是最重的。如瑜伽五十九说 切倒见皆名邪见,何故世尊于业道中,但说名是诽谤之见名为邪见?答:由此邪见,诸邪见中,最为殊胜何以故?由此邪见为依止故,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断诸善根故”。正因诽谤邪见的过重,所以必在是堕三恶道感受极重苦果的。 从性遮二业来看此戒,同样是具有性遮二业的不论是谤三宝,谤正法,都是从邪见为本而出发的,邪244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1: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源于自心,所以是性业。佛陀遮止不得违犯此戒, 果有 违犯,是即属于遮业。 不过违犯此戒,要具五个条件,方成机重罪业,现扣 次第,略为分别如下 最是众生:向上中二境毁谤,则犯重罪;如只的下境毁谤,则犯轻垢。 众生想:这有六句差别,如前说可知 三、欲说心:谓以不正当的邪见,作种种错谬的推划,妄认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由于内心有了这个错误的观念,自然而然的喜欢向外人说。四、正吐说:上面的欲说心,还只是心里想这样说,并未正式的吐露出来。中国有两句话说:“骨梗在,不吐不快”。终于要将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或者自已老实的说出来,或者令人去展转传说,或者作书著遂以流传。 五、前人领解: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对方一定会有所领解的,不论是纳受你的邪言,不论是看了你的著述而得到的认识,在你说一句话,就为你结一次罪,你说了多少谤言,就为你结多少罪,丝毫不容假借的。 丁二总结十重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 菩提心,亦 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 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 24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2: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本经的十重戒,前已个别讲完,现在再来作一结。‘善学诸仁者',这是举出学戒的人。怎样叫做学诸戒?要能“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违本源心顺理而修”,方得算是善学,除此,不得名为善学。仁者,如威经中所称的诸大德。修学菩萨行者,必是具有慈悲利济之心的,亦即必具仁爱孝顺之心的所以称为仁者。这是佛陀赞誉学戒者的美称,不是一般人所得而称的。 是菩萨波罗提木叉’,这是举出所学的法。如上所讲的十波罗提木叉,是属本源心地的金刚光明宝我唯有菩萨可以敬心奉持,不是声闻行者所能修学的现在学此宝戒,虽还没有就得解脱,但如真能严持不犯,佛陀可以保证你,将来必得解脱。当知所学木叉是因,将来能得解脱是釆,是即所谓因中说果。波歹提木叉,对于菩萨行者的关系,既是这样的重大,那就‘应当’好好的修‘学’,于’此十戒之‘中’,非但‘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就是于每一戒中,亦丝毫不得违犯。犯少尚不得名为菩萨,何况具足犯十戒?菩萨的资格固然从此取消,妙因极果固然再岂没有你的份,而且还得极恶重罪受大苦报! 一进一步说,若有犯者’,未来苦报固不必说,且亦‘不得于‘现身’中“发菩提心’。要知“持成如平地,佛果如妙种,菩提心如芽,心地戒亏,虽有佛#不生芽矣”,所以虽有佛性,现身必不能发菩提之芽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2: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失去做菩萨的资格,同时‘亦失国王位及“转船王位'。就世间说,过去君主时代,不论为小国王,不论为转轮王,其地位是都相当尊贵的,但这极为尊贵的王位,是由什么而得的?以佛法说,依于尊贵而端严的心地戒之所招感的,现在你既犯了戒,当然就失去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这是倾向出世的出家行者,为人天的师表,自亦是尊贵的,而这所以成为比丘、比丘尼,还是由于净戒所得。如果违犯心地净戒比丘、比丘尼的资格,自然失去。还有菩萨的三十心,亦是由戒而得的,假定对于心地净减有所违犯,自然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的菩萨阶位。三贤位的菩萨是如此,十圣位的菩萨当亦不能有违此戒,如果有所违犯,亦失去‘十地’位的菩萨。‘佛性常住妙果’,是指最高的无上佛果。虽说心地本来是佛,但现在是约佛果圆满来说。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可见佛果亦由净减而得,如果违犯净戒,佛性常住妙果,自然也就失去。总说一句,犯了如上的十种重戒,加上所说的重大利益,一切悉“皆失’去,亦即世间出世间,大乘与小乘的殊胜利益,都没你份! 得不到利益倒也罢了,还要堕三恶道中’,受极大的苦处,且受苦的时间不是很短的,而是要经过劫三劫'这么长的时间受极重苦,并且于此长时期中如于过着苦痛的生活,不但‘不闻父母’名字,亦复不闻‘三宝名字’。‘以是咽缘,修学佛法的行人,对此十波罗提木叉,不应一一犯 最后,佛陀又苦口婆心的劝告说:‘汝等一切菩24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2: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今学’菩萨行也好,当学’菩萨行也好、已 不动罪妄这或误中怕 菩萨行也好,对于如是十戒,应当’善为修学当敬心奉持’,不得一一犯如微尘许!因 佛 都由此十戒而得贤圣果的,所以如来再三叮咛,对劝持。此是略说,要知其详,于‘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丙二谈轻戒相 丁一总标轻戒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本经所制的菩萨戒,分为两大部分,就是十重衣与四十八轻戒。讲到这里,佛’又‘告诸菩萨言上来我“已’为你们‘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关于四十八轻’戒,现“今当’再继续的为你们‘说’。 重戒关系重大,严格的制止,自没有问题;轻戒无关宏旨,为什么要制?有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当知现在所说的轻戒,看来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为护世间可能起的讥嫌,不得不予制定。有许多的事,在世人做来,没有说什么,或有所指责,但菩萨做了,人们就要讥嫌的说:亏你做了菩萨,还做出这样的事不有违菩萨精神?为了防止这样的讥嫌,所以要制这么多的轻戒。同时要知道的,有些事看来是很轻微的但如你经常的做得多了,就会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的做出更为重大的不正当的事,以致如前所说的十重戒也会违犯。为了方便远护应该严格守持的重戒,不得不防微杜渐的制这些轻戒。还有吾人的烦恼,特别是三248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2: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善报的贪等烦恼,是很重的,往往因了一些小事,触动这些烦恼的勃起,指挥我们的三业,造下弥天的大罪。为了调伏三业的不胡作乱为,为了抑制三毒的不妄为活动,对于微细的动作,就不能不予注意,因而这些轻戒,有制定的必要!有人以为菩萨不拘小节,或误以为什么都可开许去做,殊不知这是极大的错误!严格说来,菩萨入世度生,身心行为活动,更要中规中矩,以做人的榜样,绝对不可稍有随便的,那怕极微细的情尘,都要拂除得干干净净,所以佛特为制轻垢戒。菩萨行者,果能将极微细的轻垢戒,守持得清净无染,不但可以光显菩萨的出世道,亦可增长菩萨的三聚戒。所以下面所讲的种种轻戒,在菩萨的立场来说,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轻戒之所以得名为轻,从字义来解说,当然是对重戒的重而言,在善戒经与地持经中,总把轻戒叫做尖吉罗,中国译为恶作,意即所作所为的不合于理。但在四分律中,将这从身口二业方面来说,就是身业所作的不合理,叫做恶作,口业所作的不合理,叫做恶说。善生经中又把这个叫做失意罪,就是忘念所作而乖于本志所构成的罪恶。 轻垢还可略分三类:一类叫做从生轻垢,就是依前十重戒,去作而未作成,所起作前的方便罪,都叫从生轻垢,因为是从重戒而生的。一类叫做独头轻垢,就是不从其他重戒而生,只是由于单独生起的,所以名为独头。一类叫做根本轻垢,就如本经所说的四十八轻戒。不过这又可以分为从生、故犯、误犯的三类差别。如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2: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故犯根本轻垢罪前,所起的一切方便,都叫做从垢,如由内在的烦恼冲动而犯的,叫做染污犯,正良 儿说的根本轻垢,应作突吉罗忏。如由懒惰懈怠无 是 这 之心所起的,名非染污的误犯,应作责心突吉罗。本经所说的轻戒,固然是四十八轻,但瑜跑持只说四十三轻,菩萨善戒经虽略有增减,而大上还是同于瑜伽,至于优婆塞经,只说二十八轻。在菩萨戒本,对于轻垢戒数的多少,是没有一定的。本经所说的四十八轻,有为诸本所共有的,有本经有而他本无的,有文不同而事类相似的,有本经开而他本合的,有余本详而本经略的。所以有此不同,全由应机差别,不可一概而论。实际说来,轻戒中是有无边那么多的,那里可以尽说得完?诸经所说或多或少,只是略示方隅而已。所以璎珞本业经中,就老实的说为八万四千威仪戒尽名轻’,而不一条一条的别示戒相还有需要知道的,就是本经所说的各种轻戒,据法戒或本疏卷四说:有的固然唯是轻戒,有的于轻戒中还带有重戒,计有六条之多,这到下面文中,会为一一指出! 丁二别说轻戒 戊一不敬师友戒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矿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250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生骄心 慢心 瞋心,不起承迎礼拜 不如 不敬师友戒。当时佛这样说:若’做一个‘佛子,以在俗的学佛说,于其·欲受国王位?的“时’候,或者欲受转轮王位’的‘时’候,或是文武‘百官’在‘受位’的“时’候,唯一而最重要的事件,应’是先受菩萨戒 国王,是统摄人民的最高行政首长,等于现在民主国家的总统、主席、元首、国长等。转轮王,是乘轮辅化的圣王,有德振四洲的金轮王,有德振三洲的银轮王,有德振二洲的铜轮王,有德振一洲的铁轮王。百官,是辅助国家元首治理人民的大小不等的文武官员,等于现在的上至院长、部长,下及一般的乡镇长等。如上列举的国王等,都是直接治理人民的,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定他们是贤明的,爱民如子,处处为人民设想,时时为人民谋幸福,则对人民就是有盈的,假定他们是强暴的,视民如敌,时时要剥削人民,在在要打击人民,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则对人民就是不利的。是以在帝制时代,做老百姓的,总是仰望有圣君贤臣的出现。可是要做一个圣君贤臣必要本身的行为很健全,所以应先受菩萨戒。有了这个行的养育,自然会爱护人民而成为万民拥戴的领柚!不唯如此,国家亦会风调雨顺,人民亦会安居乐业、君民同体,上下和谐!251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了菩萨戒的国王大臣,由于净戒威之力屁一切幽明鬼神’,所以也就得到护法诸种,护王身,让国王的身心康豫,永保国王的尊贵之不致受到外界的侵害。‘百官之身’,同样得到读对神的卫护,不特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而且会加气爵,事事顺利,通常说,受持五戒,就可得到二+玉神的拥护,五戒尚且如此,菩萨戒得到诸神的拥不待说,所受的菩萨戒,是诸佛的本源,佛就是有每个人受此戒的,现在国王大臣,发心受此大戒,此金刚宝戒绵延不绝,‘诸佛’自然生大‘欢喜。目现生至德高隆,将来妙果成就。 受菩萨戒,本通于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亦不同地位的高下贵贱,换言之,就是人人皆有受菩萨戒的资格,为什么现在专约在俗的国王、转轮王及百官来说?当知出家众,对师友不恭敬而生怀慢心的情形不易发生,所以这里不约出家受菩萨戒者说。在家众易生起悿慢心的,莫过于居高位的,特别是像国王、太臣等,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应受别人的恭敬尊重,不大愿意去恭敬尊重别人。因为如此,所以特别说国王大臣等应受菩萨戒。至于一般老百姓,全看在上者的行为行事,如国王大臣百官皆受菩萨戒,所谓上行下效,民众自然随着而做,所以这里不谈平民,因这摄在国王百官中。 交,“即受了戒,当然就“得戒’体。如受互戒戒的戒体,受十戒,得十戒的戒体,受具足戒,具足戒的戒体,现在受菩萨戒,当然得菩萨戒的戒体25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成以后,如前所说,就得鬼神拥护,诸佛欢喜的利益。为什么会得这利益?还不是由师友的教诫得来?假定有师友的教诫,怎会受戒而得戒体?又怎能得到殊的利益?展转推究起来,可说完全是师友所赐!师友赐钤我们这么大的利益,我们就应知思报德,对师友生’起‘孝顺心’及恭敬心’来! 生育我们色身的父母,我们要对二老孝顺,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替我们受戒的师长,是生长我们法身的,称为法身父母,所以我们对于师长,亦应如对父母一样的孝顺,不当有丝毫的违反。善友能给我们种种爱护和鼓励,使我们的道业或慧业不断的增长好像世俗家庭中的兄长一样,应当如兄长一样的加以恭敬,不可有些微的傲慢。若能具有这样的恭敬心和孝顺心,方可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念戒入道的佛弟子。中国儒家说:“诚于中,形于外”。只是内在具有孝顺恭敬心,如不从外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来,那是不够的。为了在礼貌上的表现,所以接着说:“见上座;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见‘和尚’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见阿闭黎’应起承迎礼拜问讯;乃至见‘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亦各‘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上座是对下座说的,这在佛教出家众中分得很严格。据毗尼母说:“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所尊敬,是耆旧长老”。以戒律说,要受戒二十年以上,方有资格称为上座;二十年以下的称为中座,十年以下的称为下座,而且下座要礼中、上座,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座要礼上座。 不过,同样叫做上座,亦可分为数种:一 上座,是指年纪老大,如二十岁受戒,在僧团师十年,现在已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虽无什么出处,但因年资已高,就可被尊为上座。二、福座:这不问年纪老少,如于二十岁受戒后,由于法隆盛,福报很大,到处得到信众的拥戴,随处均可良大道场,以供信众礼拜,因而被尊为福德上座。三、智慧上座,这同样的不分年纪老少,当他在二十岁受戎后,由于智慧的高超,很快就精通三藏十二部,到处弘扬佛化,接引人们信奉佛法,所以被尊为智慧上座四、法性上座,这是指能证悟法性而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是诸上座中最殊胜的上座。现不论他是属那种上座,只要见他从别地方来此,便应起来走到门口去接,引进佛殿,上座礼佛后,便就对之礼拜,然后手对他问讯说:上座路上辛苦吗?四大轻安吗?众生易度吗?像这样子,就是孝顺心、恭敬心的表现。 见上座是如此,见和尚亦应如此。和尚为印度语或云邬波驮耶,中国译为力生。有十戒和尚、具戒和尚、菩萨戒和尚的三类差别,而菩萨戒和尚是指诸佛,所以和尚二字,在佛法中是相当尊重的,不是什么人可以随便称的。一般不懂和尚意义的人,以为和尚是怎样的,实是极大的错误!所谓力生,意由他的力量生我种种功德。以受戒说,由受戒本师的力量,生我无漏妙戒之身,这是多么难能而可贵的?所以和尚是尊重的称呼,不可把它当作一般来看,更不可语含轻254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视 的来叫。 阿阇黎或名阿遮梨耶,有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尊证阿阇黎,授经阿阇黎、依止阿阇黎等,中国译为轨范师。谓能教导我人应有的威仪,指示我人应行应止的行为活动,开导我人如何去认识佛法的真义等于下文所要讲到的教诫法师 大德,泛称一般出家人,显示出家众 是具大功德 的,同学,指受菩萨戒的人,大家在同 学习 出世道,学习菩萨藏。同 见,指受苦萨戒的人,大家 的思想是一致的,同以大乘菩萨藏法,为自己的思想同行,指受菩萨戒的人,大家的行为是一致的,就是共同的行菩萨行。不论是大德,不论是同学、同见、同行者,如见他们来到自己这儿,自己就当立刻的去承迎礼拜问讯。不可稍有疏忽或怠慢,以为孝顺心恭敬心的具体表现。当知此中包含了三业虔诚:孝敬心,是意业的虔诚,承迎礼拜,是身业的虔诚,问讯,是口业的虔诚。以这样清净虔诚的三业尊重师长,恭敬善友,是行菩萨道者应有的礼貌与态度。 做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论是内在的心想,不论是态度的表现,都当如上所说的那样,假定做‘菩萨者,应当起孝顺心不起孝顺心,反’而“生’起‘怀心、慢心、痴心、瞋心’,应当生起恭敬心不起恭敬心,反而生起怀心等,应当起来承迎礼拜,反而‘不起承 迎 不如法供 礼拜,应当一一如法供养,反而 这都有点不像是个菩萨的样子 骄心,或说是对在上的不敬,或说自尊自大的自 25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了不起;慢心,或说对于他人的藐视,或 相的总以为自己比他高一筹。总之,怀慢心自已向上及对师友不起尊敬的最要不得的心是 峤慢是尊师友的根本,只要有丝毫的怀慢心在不特不能真诚的尊敬师友,就是自己的功德也不会生长起来。所谓“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就是此意。布心,是显智慧的缺乏,所以见到圣者不生恭敬,见到贤者不去亲近,甚至辨别不出何者是贤何者是。心,是显内心怀有念恚,就是对于师友的严格训导,感到极大的不满,时时记恨在心里。由于存有这四种不正常的心理,所以见到师友来而不起而承迎,到了自己的地方而不加以礼拜,当然也就不会问 减说萨我我身变血 侨心等四属于意业,不起承迎礼拜属于身业,亦不问讯起居属于口业。以这样不净的三业来对师友纵然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亦是不如法的,不值得赞美的。四事供养是属事供养,承迎礼拜是恭敬供养,如法修行是属法供养。不管那种供养,最要的是如法,如对来的师友所设供养,一一不如法的话,是就没有意义。 然则师友之来应当怎样?应当尊重法,轻身命财而求无上菩提大道。内而‘以自卖身’,外而牺牲‘国土‘城’池,或是卖去亲切的‘男女’,或是卖去貴重的‘七宝’,或是卖去众多的‘百物’,‘而供给’前来的师友,方是真正如法供养。恭敬供养到这样程度,尚且应该去做,何况是承迎礼拜?自更应当如法而行头身,如常啼菩萨在大雷音王佛时行菩萨道,为25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听到甚深般若,不惜牺牲生命的去求,由于他的至千士生活单:张輕物单中“乡扩泥般若,你如去听,就可得到你所求的大法。常啼菩 佛的这样指示,也 就对空中的佛说:这当然是 听 我所最愿意的,可是为了尊敬法,不能不有所供养,但我贫穷得一无所有,能以什么去供养?好者我还有这个身体,今当卖身供养法师以求般若。正在这时,天帝变化为人来对常啼说:现在我要祠天,必须人心、人血、人髓,不知你能不能给我?常啼听到这话,欢喜踊跃的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可得到大法,立即剜心取血,破骨出髓,卖给所需要的婆罗门,从而以所得的代价去供养昙无竭大士。为求般若,勤苦如是,这是么难能可责? 再如佛陀在因中行菩萨道,有个时期做了极为贫困的人,但身贫道不贫,对于求法的热忱,从来没有咸少,为了听闻大般涅槃经,为了供养说法的佛陀,每日割下自己身上的三两鲜肉,卖给需要人身鲜肉疗治疾病的病者,如是继续不断的满足一月,然后将所得的代价,毫无保留的供养佛陀。这种为法不惜卖身的精神,岂是现在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今人不管怎么穷,总还不致要你卖身供养,问题是看我们对法有没有殷重的求得心。 如上所举的两例,是为法亡身的榜样,亦是尊崇法奉行孝道的最好表现。当知本源戒法,不但是我们所应恭敬尊重的,亦是诸佛所应恭敬尊重的因由以我们对法应起尊敬心。本生论说:听闻佛法的人,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2: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因此而生起信心,因此启发智慧以远离愚邪、不说用普通的钱财去买是值得的,就是‘用自肉买亦是合理的。由于尊重法,所以对说法或传授戒法的师友,其所给子的深恩大德,亦当报以最大的敬重。可见一个受菩萨戒行菩提行的行者,更无一事比尊敬师友来得紧要。试看现实世间一般人所作的各项事业如果没有师尊的教导,尚且没有成功的可能,何况我们无间的从恶趣来,现在要到从未到过的地方去,怎么能够无师?又怎能不对师友尊敬? 人类最爱惜最宝贵的,莫过于内在的生命,生命尚且可以牺牲,外在的国土城邑,自是更不成问题。可是从世界史上去看,人类所发生的各项战争,都是亮于争夺国城而来。所谓“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是残酷的事实。原于人类有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欲望,就是在没有成为国城的统治者之前,想方设法的谋求统治所要统治的国城,一旦国城为他统治了之后,就又用尽各种手段来保卫自己统治的地位,如遇外来的侵犯,或是内在的叛乱,不惜采取战争的方法,以保卫所统治的国城,要他放弃国城的统治,而去追求般或涅槃的大法,那是绝对做不到的。可是一个真正菩萨行者,纵然统治了广大的国城,享受了统治者所有的权威,但一遇到有了大法可求时,就又毫无犹豫的出卖国城,以求大法,供养师友。 此中所说的男女,要为自己的亲切儿女。世间一般做父母的,不论家庭环境是怎样的困难,总要计好的抚养自己的儿女,不忍将自己的儿女,随意的出258
 楼主| 发表于 2020-6-26 12: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别人。但是菩萨行者,为了重法重人,不管这个界女是自愿或非自愿的,亦不论骨肉至情深到怎样的建,终能破除俗情的思爱,出卖自己的儿女,供养友以向于法。 师 其他如外财的贵重七宝,众多百物,只要是有利于大法的求得,都可不惜的以之供养师友,因为师友所赐给我们的正法,是最珍贵希有的,是万劫难遭遇的,是能增长智慧的,是能获得菩提妙果的,所以对于说法者或传授戒法者,应当视之如佛而予以恭敬供养,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的不加尊重。若不尔者 假定不是如上那样的恭敬尊重,是菩萨犯轻垢罪'。构成此戒的轻垢罪,要具有四缘:一、师友、就是如上所说的上座、和尚、阿阁黎及同学、同见、同行者。二、师友想,这如前面有六句分别。于中、两句是重的,两句是轻的,两句是无犯的。三、不敬心,加果是出于峤、慢、痴、瞋的心理而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犯染污起,如果是由于懒惰、懈怠或无记心或忑误而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犯非染污起。四、不如法礼敬供养,就是应该承迎的而不承迎,应该供养的而不供养。到了这事完成,都就随事结罪,决不予以寬怒。所以受戒的菩萨,不论在怎样的情形下,对法及说法者,都应予以最虔诚的恭敬尊重。 这一条戒,只要是佛弟子,不论是在家出家,不论是小乘大乘,都同样的应该遵守,不得有所违犯。因为敬法重师,固然是佛教所重视的,就是儒家亦极重观“尊师重道”的这一精神!这本是只遮不开的,但 2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