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3: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人为什么也不可食?这主要由于它的臭气难闻。在同一团体中生活的人,假定每个人都吃辛臭的东西,自不会有什么难堪的感觉,所谓“久而不闻其臭”。如北大众共住,似就没什问题。假定其中只有一人或少数人食,其他的人嗅到臭气,就不免感到有奇异的味儿,甚至被臭气熏得受不了而致呕吐。为使团体的和谐,为使同住的大众,不致有难堪的感受,所以佛陀特别制定这杀戒。 在一切可食的莱中,古人曾作四句分别:有的是荤而非辛的,如阿魏是;有的是辛而非荤的,如姜芥是;有的是亦荤亦辛的,如五辛是;有的是非荤非辛的,如谷菜是。于此四类中,佛徒绝不可食的,是亦荤亦辛的五辛。五辛所以不能食,除了它的气味难闻,楞严经中佛曾这样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然食为什么会发淫念?因它是壮肝火的,所以淫念勃然而兴。生啖为什么会増恚?因它是动肝气的,所以瞋恚自然而起。佛陀深知五辛有这样重大的过患,特别制定学佛的行人,不论大乘小乘,都不得食用五种辛。五辛的名称,经律说有不同,不过就多数言,叫做葱、蒜、韭、薤、兴渠。本经则称为大蒜、答葱、慈览、兰忽、兴渠。大蒜,一名胡葱。据史相传,我国过去没有大蒜,到了汉朝,张骞奉命出使大宛国,从胡地取回来的,就是现在一般人所常吃的。不过据本章说:葱有点类于食葱,茎叶细微短,既如金灯,又似大蒜,只是形稍小点。照这说法,就又不似大蒜。答一名山葱,因它是生在山泽中的,茎细叶大,亦名 279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3: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葱,可以做药。有说就是薤菜。慈葱,有的叫到,因为它的茎叶是很慈柔的。这葱,鱼出时A天、到了夏天与冬天,就衰而不盛。兰葱,一名野生有说就是小蒜,有说就是韭菜,叶子是平而细长的除了这些、蒽的种类还很多,如木葱、大官葱、水、冬、汉葱、楼葱等。楼葱,又名龙角葱,如头叶上具有的八角,如龙角一样,所以又名龙爪葱。冬葱,又名冻,冬夏常时都有的。汉葱,叶实俱,冬天的时候叶枯,春天的时候开花,所结的实可种。共梁、据说我国没有,叶子有似芜菁,根株有似萝卜,到了冬天,苗叶俱落,一出泥土,就有辛臭,而且生熟都是辛臭的。原产伊朗及北印度,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味美得很,可以供药用。玄应音义说“此树汁似桃脱两国作食皆著之”。可见印度人是很喜欢吃这个的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绝对‘不得食五辛’。五辛,就是‘大蒜、吝葱、总葸兰葱、兴渠。如‘是五辛,不特单独的不可食,就是杂于“一切食中,亦“不得食。如将大蒜放在其他的蔬莱里煮,或将慈葱妙豆腐等,是都不可食的。为什么如此?如有经说:“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尸粪地獄。出作野狐猪狗等,若得人身,其体腥臭,人所恶贱”。如身有狐臭的人,别人从其前走,则将掩鼻而过。可是一般学佛行人,不知食辛过患深重,一味的贪图口腹,经常的爱食五辛,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所以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为佛子者,都不应食五字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280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伽经中大慧问佛:“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世尊答覆大慧说:“一切肉 春 今惹,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兰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障圣道,及圣表相,是故不应食”。这将吃葱蒜的过失,与饮酒食肉的过失,相提并论,可见它的过失重大,而最大的过失,无过对于圣道的障碍,使我们长沦生死中,不能茨得真正解脱!所以佛陀特别告诫每个修行者,要常常的远离葱蒜等的五辛,不得将之当作蔬莱来食!有人这样说:饮酒会得昏神,食肉会伤生命,说它有大过失,是无可置疑的,至于五辛,既不能昏于神,亦不伤害众生,说它与酒肉一样的有过失,是就不免难以令人相信。现在我们解释这个责难说:食用五辛,说它不会伤害生命,这是我们所承认的,说它不会昏迷于神这是我们所不同意的。因为五辛的秽浊之气,可以助发我们的欲心,而其辛烈的味儿,又会增长我们的恚,欲念与瞋恚盖覆本有的心性,失去本有的明觉,这不是昏迷是什么?正因它有昏扰明觉心性的功效,所以佛陀把它所产生的过患,与饮酒食肉一样的看待。 在楞严经中,除说五辛有发淫生瞋的过外,还说这个世间食辛的人,不说不会宣说如来的十二分教,就是善能宣说如来的十二分教,十方天仙纵然很想听佛法,但因嫌他口中吐出臭秽、终于一个个的远离没有那个肯得去亲近他,从他闻法。反过来、世间的般饿鬼,因他食五辛的关系,常暗暗的舐其唇吻,是281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无异与鬼同住在一起,一个人经常与鬼为伍、有什么做人的气息?由于爱乐闻法的天仙,得远的,所以福德就一天天的消除,由于舐其唇响的鬼,时时与他接近,所以无利益事就一天天的增长起来,这都是食辛的过患! 不唯如此,而且是食五辛的人在其发心修三牌地时,本来是可得到诸大菩萨,诸天仙人,十方喜神,来守护的,可是由于他食五辛的关系,一个也不来守妒他。菩萨善神不来守护,相反的,魔王乘机而入,状乱行者,行者修三摩地,志在求取佛果,于是魔现佛身,来为行者说法,不说持戒的功德,反说持我是小乘的行径,大乘行者不必如律守持的,不说三毒为生死的根本,反说三毒无碍于大道的进修,说淫怒痴当下就是成定慧。你如不能辨别这不是正法,而信魔王的信口胡说,以为魔王说得不错,那你就会随着魔王的脚步跳舞,造下无边的罪过! 佛法常说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你既照着魔王的说话去做,魔不一定完全教你作恶的,亦会教你好好的修福,于是到你这个生命结束,自然就成为魔的眷属,不是做魔民,就是做魔女。是则本为成佛而修的三摩地,不特不能作为成佛的资粮,反而成为资助有漏的福德,以此福媳到魔宫中去享受魔福,一旦魔福享受尽了,那就直堕无间地狱,受种种的苦楚。试问食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在印度,所有的寺庙及出家众,是都不许可食五辛的。若依西域记说:西域家有食者,驱令出郭”。至于282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理应香洁自居,处处给与众生一个清净感觉时,假定不是如此,反去食争的重穆,自是要不得的。此戒,不论僧俗,不论大小,凡是佛子,都当严 端 移的持,不过比较来说,大乘防过的意又深,其过求比小乘来得重。瑜伽论说,这是为护圣教而制的,完于这戒所摄。因此,如果患有重病,医说要服葱,然后病始痊愈,佛亦特别开许。如毗尼母说:大舍利弗尊者,身患风湿的重病,医生要他吃大莓,特去请示佛陀,佛陀告以因病可食。虽然如此,但还有个限制,就是因病食葱蒜的比丘,不得住在僧团中要另外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在食葱蒜的期间,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进僧众浴室,不得卧僧众床褥,不得上公共厕所。到了病愈不再食葱蒜时,要过七日以后,身上臭气没有,还要沐浴浣衣,始可香熏入众。假定国为痴狂,错乱的食葱蒜,不在违犯之例。 构成此戒的罪业,同样的要备四缘:一、是辛,即的确的属于五辛,不论那一种,服了就违犯。二、有辛想,这同样的有六句:两句是重的,两句是轻的,两句无违犯。三、有食心,就是具有想吃五辛的心意,以为五辛有它特别的滋味,没有五辛下饭,似乎吃不下去,四。入口,就是将想吃的五辛送入口中,咽一口A肚,结一次罪,咽一口入肚,结一次罪,名为咽咽罪,因为如此,所以荤奥的五千,为佛子的不可食食了就有很大的过失! 283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理应香洁自居,处处给与众生一个清净感觉时,假定不是如此,反去食争的重穆,自是要不得的。此戒,不论僧俗,不论大小,凡是佛子,都当严 端 移的持,不过比较来说,大乘防过的意又深,其过求比小乘来得重。瑜伽论说,这是为护圣教而制的,完于这戒所摄。因此,如果患有重病,医说要服葱,然后病始痊愈,佛亦特别开许。如毗尼母说:大舍利弗尊者,身患风湿的重病,医生要他吃大莓,特去请示佛陀,佛陀告以因病可食。虽然如此,但还有个限制,就是因病食葱蒜的比丘,不得住在僧团中要另外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在食葱蒜的期间,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进僧众浴室,不得卧僧众床褥,不得上公共厕所。到了病愈不再食葱蒜时,要过七日以后,身上臭气没有,还要沐浴浣衣,始可香熏入众。假定国为痴狂,错乱的食葱蒜,不在违犯之例。 构成此戒的罪业,同样的要备四缘:一、是辛,即的确的属于五辛,不论那一种,服了就违犯。二、有辛想,这同样的有六句:两句是重的,两句是轻的,两句无违犯。三、有食心,就是具有想吃五辛的心意,以为五辛有它特别的滋味,没有五辛下饭,似乎吃不下去,四。入口,就是将想吃的五辛送入口中,咽一口A肚,结一次罪,咽一口入肚,结一次罪,名为咽咽罪,因为如此,所以荤奥的五千,为佛子的不可食食了就有很大的过失! 283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1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在前十重戒中,有说四众过戒,就是做菩萨的、不得随意说四众过。不许菩萨说四众过,國然不错,但许为学佛者举罪,是又不可不知,如不为行者举罪,让他如法的忏悔,反而成为菩萨的轻罪。因为行者有罪不定自己知道,所谓当局者迷,菩萨从旁看得清楚,理当为他举发出来,令其忏悔如法清净。假定不单不令忏悔,无异是使众生常住于罪恶深渊中,不能自拔。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最要紧的,就是不与罪法接近,能不接近罪法,就是常失罪法,身心就可清净,5常安住于佛性戒中。 菩萨为诸众生举罪,不但不是一种过失,而且能使正法久住。就所被单罪者说,这不是有意对他加以打去,而实是对他加以慈悲爱护,因不单罪令悔,那他将来所受的果报、真正是不堪设想的,为了他的身心清净,为了他的前途光明,不得不单罪令悔。就所护持圣教说,正法的是否久住世间,问题不在正法的本身,而在奉行正法的是否如法如律。因为世俗一人,了解佛法真义的少,重视佛子行为的多。佛子行为的如法清净,堪为一般人的模范,自然就会跟着来奉行佛法;佛子行为的无非是罪,不堪做群众的表率自然就离开佛法远远的。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佛子的身心清净,不论对自己,对佛法化世有其重要性,是一点随便不得的。不过,在未到圣的地位,不论是怎样的人,说是一点过失没有,事是也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自己知不知道有过,或者加过肯不肯得加以悔改,或者愿不愿意接受人的举过。归果案是肯定的,仍不失为一个健全的人,仍可在薦法中继续进修。在这当中,做师长的,举罪今悔,实是一个最为迫切的课题。中国古语说:“教不严,师之”。师长对于子弟,一定要很严格,绝对不可放纵£不可以佛法做人情,一味的予以宽容,应教悔者必须加以教悔。 经中曾经说过这么一个事实:过去迦叶佛时,有比丘,多作三师,多度弟子,可是对诸弟子,从不好好教,其中有个弟子,因不知道戒律的持犯,所以未能如法持戒成,到了命终以后,不幸堕入龙中,龙是畜生一类般以为很好,殊不如龙是常常受罪的,其受罪的方法,是七天受一次,当其受苦之时,全身为大火所烧,烧得肉尽骨存,看来似乎死去,可是过了一会,由于业力因缘就又活转过来,如前一样受苦。经过时间久了,觉得不胜其苦痛的袭击,不禁想到我为什么会受这样的痛楚?因龙具有报得的五通,观知过去学佛时,老师没有好好的教我,以致做了好多的罪业,以此罪业故受其苦于是迁怒到过去的老师,以为老师给我受这样的苦、就要对老师釆取报复行动,加害于他。刚好不久,有五百商人到大海去釆宝,其师亦在采宝的商船里面出到海面兴风作浪,使船几乎沉没,商人见到这285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个情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其中胆子较大的就同说:我们与你无怨无仇,你为什么要捉我们的船?龙国答说:是的,我今并不是与你们过意不去,而是你们船里一位比丘,是我过去的老师,我在他的座下学佛时没有好好的训导教诫我,我亦不知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于是造下弥天大罪,现在身受火烧之苦,不得不来我以前的老师,问问为什么不如法教诲我的理由,只要你们把该比丘放到海里面来,我就让船安然的离你们亦可继续的生存下去。众商人听到这样说、为了顾及大众的安全,不得不尽力的来捉比丘。比红知道众怒难犯,便自动的跳入大海,结東其生命!从这看来,证知欲度徒众,不可不如法的严加教诫,否则的话,不唯是贻误弟子,对自身亦不利的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见到一切众生,不论是在家的,不论是出家的不论是学大乘的,不论是学小乘的,乃至所有一切受持戒法的行者,如果违‘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 八戒,就是八关斋戒,于五戒外,另加第六不歌舞倡伎香涂身,第七不坐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唯于五戒不饮酒中,并不食肉及五辛等。这是在家二众所受的一日一夜戒,是以学习出家生活为其主要的旨趣。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种。这是在家二众所受的尽形寿戒,是以学习做个人格完善的应有的德行。十戒,就是将上八关斋戒的第六条戒,分为不歌舞倡伎、不香矍涂身两286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6: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再加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一戒,合为十戒,这是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所应受的戒,有将十戒,指为本经所说的十重戒,未尝不可,因亦有犯这十重戒的。禁,有说总上诸戒,就是不论犯了上面那一种戒,都贸禁,因为是佛为佛弟子所禁制的。有说这是专指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因为这是如来所制的禁戒,发心受了这戒的,如不好好的守持,或者是持而不诵,是即有违佛陀的圣言,超越佛陀的所制,所以名为毁禁。 七逆,是指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阁黎、破磨转法轮僧、恶心出佛身血、杀阿罗汉。这与平常新说的五逆对照来看,加添了杀和尚与杀阿闭黎的两仲。佛有大威德力,任何人之所杀害不到的,所以有欲谋害佛陀,佛在世时,最多只能使佛从身上流出血,绝对不能伤害到佛的生命。到了佛灭度后,佛子会不会再造这一逆罪?会的,如卖佛菩萨的形像,或佛法的经律,是就可以说为出佛身血。如果没有罗汉应供世间,是不是还有佛子造成这一逆罪?有的,那就是杀比丘僧。比丘僧是阿罗汉的因行中人,阿罗汉是比丘僧果位上的圣者,杀了比丘僧等于是杀阿罗汉所以亦有造下杀阿罗汉的重罪! 礻,八难、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佛前佛后、诸根世智辩聪、堕蔑戾车、生长寿天。长寿天,是色界的无想天及无色界的诸天,但亦有说常为欲事飞的欲界诸天,包括在内。不过无色诸天及欲界诸只是约生狨处的诸异生类,没有善根修解脱道,说 287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无暇,如果是生色界天的圣者,那就不得说为无蔑戾车,是指文化落后的边地,亦即没有佛教人之处,如所说的北俱卢洲就是。世智辩聪,是指人一些知见不正,思想错乱的否定因果、不信三宝者说诸根不具,是指生理上的种种缺陷,不是眼目的不明就是耳朵的失灵,或是个性的猴愚,或是支节的残不能如法的修学佛法。佛前佛后,是指这个现实世间没有人间觉者的出现,要想学佛无从学起。其余的三者是指三恶道,更不可能有学佛的机会。总之,如上所说的八难,不是说它真有什么大难,而是约它没有闲暇,依照佛法去修出世解脱行,所以称之为难。本此可知,佛法对于众生的看法,不是约他的地位加何来判定他的有难无难,而是约他有没有机会修学佛法来决定他的有难无难。吾人现在能够学佛,是即最为难得。不过这里所说的八难,不是约他所得的果报说而是约他能造的罪因说。已成的果报,不可教悔,所造的罪业,是可教悔忏除的。如今生所作的八难罪业以因果律说,来生一定会感八难的果报。为使不受这样的果报,可使于现生中如法忏悔。 造怎样的罪业而感八难果报?如作杀、盗、淫、妾等的罪业,就会招感三恶道的苦报;修外道所修的无想定,就会招感五百大劫的无想天报,修一般所修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就会招感八万大劫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报;不识佛法僧三宝,一味的修世间福业,会感北俱卢洲的果报;心生邪见,闻法不喜,就会招感盲聋的果报,不信三宝、毁谤众僧,就会招感喑哑的288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报;不信有出世的解脱法,专门耽味着世教,就会招感世智辩聪的果报;业重缘轻,就会招感生于佛前第后的果报。 类 如上所说的各种戒行以及七逆八难的罪业,不论是轻的,不论是重的,不论是性罪,不论是遮罪,只要见到众生有所违犯,做苦萨的就当立刻的,予以割切的劝诚,告以这是做不得的,做了对已是不利的,现在你既然做了,要想将来不受苦报,就得在三宝面前,至诚恳切的忏悔,从今以后不再做犯戒及造诸罪业的 上 事。所以说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菩萨善戒经说:菩萨入僧中,见非法戏笑不呵责者,得罪”!我们想想:最极微细的小事,尚且要教令忏悔,何况如上犯的大事?怎可不教令忏悔? 冥祥记中有这样一个事实说:有位名叫慧达的出家者,在地府中见到观世音菩萨,菩萨对慧达说:不论是出家的沙门,不论是在俗的白衣,见到自己身上有过,或是发现过去罪业,如能于大众中,将之全部发露,精诚恳至忏悔,其罪是可消灭的。本此可知,忏的功效,是广大无比的,正因如此,所以广化众生的等萨,于幽显中,在在教人悔罪,以期每个人都成为清净行者 教悔一切犯戒者,是菩萨慈悲心的流露,既不是出发于瞋志心,亦不是企图什么利益;然‘而”做‘菩的,应教忏悔而“不教忏悔,是就失去自他两利的心。见犯罪的众生,不单发他的罪,已经违背佛制,且据戒律规定,清净比丘是不可与犯戒比丘同住 289
 楼主| 发表于 2020-6-30 17: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现在你仍默然的与之同住,是又增加一个罪过清净比丘是不可与犯戒比丘同受檀越的利养、现在仍默然的差与施利,同僧利养,是又增加一个罪过清净比丘是不可与犯戒比丘同‘共布萨、同一住众说戒、现在你仍与他们同在一界内半月半月诵戒说岂是合于佛陀的律仪? 在说戒诵戒时,若见他人真实有罪,是就应当其所犯、令在大众当中忏悔,以期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如‘不举其罪,亦‘不教’令忏‘悔’罪“过者默然同住、同僧利养,虛受信施,是为菩萨“犯轻罪’。原因由于你匿藏他人的罪恶,而染污自心的不净。五戒威仪经对这有很好的宣说:“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诃应摈”。因为菩萨是众生的领导者,对于众生的不如法事,如不加以诃责举发无异是将众生导向罪恶的深渊,这过失是很大的!因此,优婆塞戒经说:“宁受恶戒一日断无量众生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齐自身,不能教诲恶弟子,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滂无量善妙之法,坏和合僧,令多众生作五无间,是数刷于恶律仪罪”。菩萨善戒经史严重的说:“旃陀罗手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婴恶道中,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堕地鼠涅集经中亦有同样的话说“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诃,驱遗处,是人佛法中怨,若能贵遗,是我子”,从上所引诸经看来,做师长的,特别是大乘师,对于所教化的群众,一定要令他们如法如律,绝对不290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顺于人情的放纵不问,以自取不可饶恕的过失! 过 但是举罪令悔,七众之中,由于身份不同,又有大差别:如比丘僧可举七众的过罪;但比丘尼只得求六众的过罪,比丘罪是不可举发的,比丘尼举比丘 说 罪,反而构成自己的罪。但若彼此之间,有着亲里知的关系,私相劝谏,则又无罪;而式叉摩那只可举五众的罪过,不得举比丘、比丘尼二众的罪过;至沙 举 弥可举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的罪过,不得举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三众的罪过;至沙弥尼只得举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三众的罪过,不得举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沙弥四众的罪过;至于在家二众,得举自类的罪过,不得举出家五众的罪过。若是亲厚知识,私相劝诫,是又没有罪过的 海生经中还有这样的指示“若优婆塞见他四众毁戒,心性悿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得失意罪”这不是举罪而是轻慢,所以是不如法的,真正为他人举罪,四分律中这样的告诉我们:一、要以适当的时候,不可不是其时的举罪;二、是要真实有罪的,不可以不实罪加之于人;三、是要对他有益的,不是为了减损他的利益;四、态度要很柔软的,不可以粗犷的态度,对待犯罪的众生;五、完全出发于慈悲心,不是以瞋志心让他难堪的。唯有像这样的举罪令悔,才合乎佛法而有大功德,如以其他不正当的动机举众生过,那就不得称为如法。同时要注意的,就是举他人过,不可于大众的面前,而应在个别大德僧前,说明他的 罪过所在,请求大德允许他的忏悔! 29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有罪应为教悔,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来种的情况下,不令教悔,是也没有什么不可的。摩诃地律说:假定那人是很凶暴的,或他仗势国王的力量、数他仗势大臣的力量,或他仗势凶恶人的力量、孰关起夺命的因線,仿诸梵行者的生命。当时你就应该作这样想:他造下了这样罪,必有他的果报,想来他会自知的,我如果去举发他的罪,他不但不会接受,而且很可能的受到不必要的麻烦,我还是洁身自爱的好以克引火上身。如是不单众生罪,是不犯轻垢罪的。瑜伽菩萨戒本不行威折戒中亦有这样的说 假定知 他有恶势力,根本是不可疗治的,或是知他的性情乖戾,根本不可与他谈话的,或知其性虽少有点惭愧,但经常的喜出粗言,或知他的性情多瞋,如果对他加以诃责,不但不接受你,反而对你生起嫌恨。由这种种因絲,不予诃责,不予治罚,不予驱摈,是不有犯的。、假定知道当下不是诃责、治罚、驱摈的时候,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诃责、治罚、驱摈,当时不如此做,是不有犯的。三、诃责、治罚等,原希望他好的,大众和乐清净的,假定知道因此诃责等缘,不但不能得到这个效果,反而引起激烈的斗讼诤竞,如是不予诃贡等,是亦无所违犯的。四、假定发现因此可责等缘,将会使得僧众诤论喧杂,终日扰攘不能相安,甚至因此令僧破坏,如是不予诃责等,是亦无所违犯的。五、假定知道那个犯戒有情,禀性原是质直的,一时错误的犯了戒律,到他自己发现错误时,自己会深生羞耻,并立刻的发露忏悔,愿从今以后不再犯这29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誤,因而还复本来的清净,如是不予诃责等,是亦无所边犯的。此中所说的诃责、治罚、驱摈,是约所犯的轻重来判别的:轻罪应诃责,中罪应予治罚,重罪应予驱摈,其间不容丝毫有所差错的! 佛之所以特别制订这条戒,是为了避免怙恶长过的现象发生。凡为佛子,都不应该怙恶长过,所以大小乘的行者,同样要受这条戒的制约,不得有所违和。在此有个问题,就是出家二众,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固然犯轻垢罪,但其余的出家三众及在家二众,根本没有僧事利养这回事,为什么亦要遵守这条戒?当知这不论有没有僧事利养,只要见过不令悔,是就犯轻垢罪。他人有罪,不教令悔,固然会得轻垢罪,但这不过是遮业而已。但若自己本身有过而不改悔,亦是此戒之所兼制,并且得一性业。如此说来,自己有过,亦当痛切改悔。 此戒罪业的构成,同样的要具四缘:一、有罪,就是被举罪的某个众生,的的确确是有罪的。二、有罪想,就是自己认为他是有罪的,若果实在是没有罪的 无犯。三、不教心,这有两种 是由于瞋心而不举 他的罪,以为他有罪让他去有罪,毋须要他忏悔清净这是与烦恼相应的染污犯;一是由于懒惰懈怠懒得去举他的罪,这是无烦恼相应的不染污犯。四、默然同住,就是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复一罪,同法味又罪,此乃随事各结其罪。在此应知:教悔是师应有的任,至被教悔的接不接受你的教,悔而改悔,这是饱的事情,只要做师的尽其在我而已。 29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戊六不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法长礼拜供养,日月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当请法师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诸轻戒中第一不敬师友戒,只是说明应当怎样的敬重师友,此中说到大乘师友从远地来,不仅要子以相当的尊重,而且还要请此师友说法,所以特又制定这戒。经中常说:“诸佛所师,所谓法是”。因此,诸佛常常的供养法、恭敬法、尊重法、赞叹法。据此可知,不但初学的菩萨应尊重法,诸如来亦同样的尊重法。为什么?要知一个人的身上有了法在,这个人是就相当的尊贵,亦即值得人的敬重,为了敬人重法,菩萨理当供养师友请为说法。果能请诸师友说法开导,那你就可常常的不离正法,而得正法的殊胜利益,如果不请师友为你说法,那你就失去听闻正法的机会,障碍你的智慧增长,不论从那方面说,对自己都是不利的。所以修学菩萨行者,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大乘法师,就当备办香花诸供养具,如供养诸佛一样的供养,请求转正法轮,使其道法流通,慧命不绝。假定不如法供给请为说法,那你这个菩萨行者,是就堕入悭贪、我慢、焦芽、败种的流,有失大利,故佛制此。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29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有大乘法师的来到、或是大乘同学、同见用行的善友来到、应当如法的接付及请求说法。讲到菩萨的师友,有本师友、有因缘师友,有一切处师 友。这儿所说的、是指有来有去的因缘师友 大乘法师拣别不是小乘法师、小乘法师是独善其身的,是专为自己解脱而活动的、不大喜欢为人讲经说法。大乘法师是自利利他的、是具广大信解、发广大道心、趣广大道果而悲智双运的。所谓法师,就是他对大乘佛法的经律性相、有着透辟的了解,从而以之化导各式各类的众生,希望每个众生皆了解大乘佛法,信奉大乘佛法,终于令诸众生趣入佛地。 大乘同学,是指于同一师所,禀承大乘心地戒学共同学习大乘心地及诸佛法行门的。大乘同见,是指竟实相心地戒法而得同一见解的,也就是大家对于所学的戒法,其思想是一致的。大乘同行,是指大家所修的为同一菩萨心地戒法之清净梵行,不是各行其是的。或说彼此所学的大乘法门,所了解的大乘思想厘论,实践大乘的慈济之行,名为大乘同行。在向佛法大道前进中,像这样的善友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不但可以互相策勉的不致退心,而且可以互相交换所学所行所见的经验,以检讨自己是否有所错误! ,如此有益于我的大乘师友,不论从远处近处,来出家僧众所止住的“僧坊,或者来入在家菩萨所止住的舍宅,或者来入王官大人所止住的‘城邑’,不管他们是从‘百里’来的还是‘千里来者'。他们的,不是无因而来,是行无缘慈而来,亦即是为弘宣 2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法,不远千里而来传授。是以为主的当地苦许、理当如法的起来致敬,不得稍有一点怠慢,所以说即起迎来送去'。迎来,即对师友来时的欢迎;送去,对师友去时的欢送。不能说你来即来,你去即去己不动不摇,一点礼貌没有。普通人的来往尚须礼纨、何况菩提道中的师友?文中的百里千里,是指师友来所经的道路,百里千里,当然很远的。有人V为远道来的,过去闻名尚未见面,现在来了,理应迎送供养。可是古代大德说:远路来的,尚应如法供请迎送,何况是近路来者?相见之仪,更应如此。不能像世俗人所说的熟不拘礼,因越近的师友,我们向他求法的机会越多,怎能马虎随便?所以理宜迎来送去,饮食供养。迎送之余,还要对于师友加以‘礼拜)以示你的为法心切,为了尊重法,不得不恭敬其人。礼拜之余,师友在此安住下来弘法,为主的菩萨,应当对之如法“供养’,以示你对师友的竭诚礼遇,不是敷衍了事的。日日三时供养,是明准时奉食,不致稍有差错。三时有两说法:有说目初出辰末巳初之时,供养早餐,已末午初这间的日中时,供养午饭。有说初时是指早餐的供养,中时是指午饭的供养,后时是指汤药的侍奉,亦即所谓药食。像这样的三时供养,不是初到时如此,在师友住此弘法期间,不论三月五月,不论一年半载,每天都应如是三时无所缺乏的供养,绝对不可过三五天就马马虎虎。 日日三时供养,不是普通饮食,而是用三两金∥作尽世甘美的百味饮食供养,所以说‘日食三两金味饮食’。可见这儿说的日食三两金,不是真把三两金29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 10: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吃下去,而是以三两金的代价,购买每日所食的上妙 理即即自 而丰富的饮食。这不是来的师友,想要吃这么好的饮食,而是显示为主的菩萨,无所悭吝的供养。因为传法法师,是说佛教诫化导众生的,所以纵然这样丰盛供养,是也可以消受得了的。永嘉说:“得不思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解超百亿”。这自然是得不思 道。可所 议解脱的圣者,才能有这消受力,如果是一般的行人,受到这样的供养,就当深生惭愧,方可消受信施,否则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宗镜录说:“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未堕僧数,十方无唑地处”。是以受信施的供养,不得不谨慎小心,最主要的还是发广大心,修菩萨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才不致于枉受信施。对于弘法的法师供养,在佛认为极端重要的,因为他是替佛宣扬的。所以谤佛经说:“若供养法师则为供养佛”。不说戒行清净的法师,我们供养他是应该的,就是戒行不清净的法师,只要他能说法利人,亦当对他如法供养。摄论说:“若人戒足虽羸劣,而能说法利多人,如佛世尊应供养,受彼所说故相似’,就是此意。 除了饮食供养,还要敷设‘床座’,以供师友休息。床有绳床木床的不同,座有高座低座的差别。为了表示敬法重人,当然要以最好床座,供给大乘师友安止,好让师友安心为法。在现实世间弘扬佛法的法师,有 辛劳过度,自亦不免恶病,这时就应广 时 备医药’为 其调理,务要做到不让弘法师友,长期受到疾病所缠 2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 0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