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731:【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因为佛说七识生灭,目的在显八识不生不灭的本体的体性。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11-1 其实就在告诉你,佛说七识生灭,他的目的就在显示不生不灭的本体的体性,在这里特别再交代,只要离开不生不灭的真如心,统统叫做生灭见,叫做世论,生灭见,不究竟。

复次大慧!就像金、金子还有金刚,还有佛的舍利,佛,那么入涅槃后,得无量的舍利,得奇特性,这个佛的舍利越拜就越多。

以前我拜的舍利生了一百多颗,得奇特性,因为法身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终不损坏。

大慧!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证得凡圣染净,无间就是平等一相的真如相,意思就是无相,无间就是没有差别。

如果,说大慧,真正悟道,修道的真正的圣人,如果证得凡圣染净都无间、平等一相真如,

那么如来藏真常之性,这个时候还说有刹那生灭的念,那么则佛应非佛,也就是圣应非圣,圣是指佛,那么佛当然就不是佛,因为他还有刹那,但是佛未曾不是佛。为什么呢?佛证得不生灭啊,

所以佛有八万四千颗舍利子,如金刚,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那个量叫做称量,也犹不减少,因为从不增不减嘛。

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隐覆就是秘密,佛一直说七识生灭,七识生灭,七识,前七识熏习变成种子,习气,

其实就在告诉你,佛说七识生灭,他的目的就在显示不生不灭的本体的体性,

在这里特别再交代,只要离开不生不灭的真如心,统统叫做生灭见,叫做世论,生灭见,不究竟。

   11-2 如来藏清净心,乃】是【微妙不可思议,虽然处于无量尘劳烦恼之中,而其性则恒不变,故】(所以)【将之比喻为如金、】如【金刚,乃至舍利,其性奇特,终无损伤。】当然这是一种比喻。

【注释】

【“如金、金刚、佛舍利”:金与金刚为用来代表虽在有为法中亦有非刹那之性者;

佛舍利则用来证明无为清净功德法体不但本身是非刹那,】而【且能令有为刹那的肉身亦受熏染而化成非刹那。】

所以说,佛,你看金刚不坏身,现在台湾很多肉身不坏,大陆也很多肉身不坏。

【又金、金刚及佛舍利,亦比喻如来藏性之究竟无生灭,因前面言八识由于受五住地无明所熏而皆有刹那之相。

现在则显识藏自体,如来藏清净心,乃】是【微妙不可思议,虽然处于无量尘劳烦恼之中,而其性则恒不变,

故】(所以)【将之比喻为如金、】如【金刚,乃至舍利,其性奇特,终无损伤。】当然这是一种比喻。

【“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无间”,指如来藏凡圣、染净无间之性。】无间就是不分别,就是平等心,无间之性,不生灭的平等心,真如自性,

【谓修道人若证得此如来藏凡圣无间真常之性,而有刹那者,则佛应非佛。“圣”,即】(就是)【佛。】

【“隐覆之说”:“隐覆”,即】(就是)【“秘密”。因为佛说七识生灭,目的在显八识不生】不【灭】的本体的体性【。】

   11-3 大慧,如金、金刚”及“佛”之“舍利”,皆“得奇特”希有之“性,终不损坏”,非刹那不住,识藏如来藏亦如是,得奇特稀有之性,非刹那不住。

【义贯】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及“佛”之“舍利”,皆“得奇特”希有之“性,终不损坏”,非刹那不住,识藏如来藏亦如是,得奇特稀有之性,非刹那不住。

“大慧,”修道人“若”证“得”圣凡“无间”之如来藏真常之性,而仍“有刹那者”,则“圣”人“应非圣”人,

“而”彼“圣”人“未曾不圣,如金”与“金刚,虽经”多“劫”之“数”,而其“称量”犹“不减”少。

“云何凡愚”之人“不善”解“于我隐覆”秘密“之说”,而“于内外一切法”皆“作刹那”不住“想”?】

   11-4 我说:观无常有体还是无体?我问徒弟:若是无体性,那空无自性,即成断灭;若有体性,即成自性见,来!试说说看,你为什么观无常?

所以在座诸位,大乘佛法不是叫你观无常,

你到缅甸、去到泰国,我的徒弟到泰国、缅甸去修行,我就问他:你去亲近、去外面参演,你师父怎么教你?你亲近的上人如何教你修行?

他说:教我观无常,观行、住、坐、卧,观无常,五脏六腑都是无常,吃饭、大小便都是无常,都是无常,无所执著。

然后他就——徒弟就说:我观无常就是无所执著,观无常。

我就问他:无所执著那一念就是执著,诸法本空,何以要观?

他一下子领悟不过来,因为他去泰缅已经好几年了。

我说:无所执著,那一念就是执著,万法本空,何来执著和无所执著?

然后他就说:我要观无常。

我说:观无常有体还是无体?我问徒弟:若是无体性,那空无自性,即成断灭;若有体性,即成自性见,来!试说说看,你为什么观无常?观无常是不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无体性,就是断灭了,来!说说看。

我跟他讲:你去泰国、柬埔寨,或者这些缅甸这么久,师父随喜赞叹你的精进,有参学的,不过我告诉你,大乘才是最究竟的。

我当然不好意思说:你不要近庙欺神,也不能这样讲啦,是不是?这样认为你自大,

所以我们尊重每一个法师的修行方式,小乘、大乘、或者是藏传或者是汉传,或者是小乘,我们都尊敬、尊重。

徒弟这样回来,我们这样对话,不到两分钟,回答不出来,完全回答不出来。

    12 经文732:【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因为】这个前面一直都在开示由于心之迷悟,而有凡圣之殊。大慧恐怕好谈空之人,妄谓悟心就足够了,不必修行,而落于断灭恶见之大坑,堕为天魔种,故问六度之行为何。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12-1 诸位!这个六度的“度”要特别注意,是度妄想心成不生灭的真如心,这个叫做“度”。因为这本经典《楞伽经》可不是一般的经典,这是至圆、至顿、第一义谛成佛的临门一脚。简单讲,在这本经典透得过去就成佛,透不过去,再慢慢来,给个机会。

诸位!这个六度的“度”要特别注意,是度妄想心成不生灭的真如心,这个叫做“度”。

如果生灭心没有转化成真如的不生灭,这个就不叫做“度”。

这个“度”是超越的意思。所以六度,已度妄想心成不生灭心,叫做圆满,叫做具足,叫做真正的波罗蜜。

这句话稍微注意一下。因为这本经典《楞伽经》可不是一般的经典,这是至圆、至顿、第一义谛成佛的临门一脚。

简单讲,在这本经典透得过去就成佛,透不过去,再慢慢来,给个机会。

   12-2 此为继果觉而问六度之行,目的在令行者慕果起行,进而即行而证果。

【注释】

【“六波罗蜜”:“波罗蜜”,】就【到彼岸。】波罗蜜【又译为度,以能度众生过烦恼大海,至涅槃】的【彼岸,名之为度。】

【“满足”:圆满具足。】

【“正觉”:即】(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亦即】(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此为继果觉而问六度之行,目的在令行者慕果起行,】

这有两个角度: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是“令行者慕果起行”,

而佛在经典,“行”,一定要行安稳行,“安稳”就是你一定可以达到成佛,

简单讲就是,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换句话说,你走这一条路要走安稳的路,你就必须持戒,最基本的东西,

这个“行”一定要行得很安稳的,就是不能断断续续的,或者不究竟的,都不行。

所以目的在令行者慕果起行,慕,羡慕这个佛果,起这个真实的行,真实的行就是智慧行还有安稳行,这个是真正的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进而即行而证果。因为】这个【前面一直都在开示由于心之迷悟,而有凡圣之殊。

大慧恐怕好谈空之人,妄谓悟心就足够了,不必修行,而落于断灭恶见之大坑,堕为天魔种,故问六度之行为何。】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733:【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这个世间波罗蜜是人天行;出世间波罗蜜是二乘行;出世间上上行就是一乘行,当然就是佛乘。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这个世间波罗蜜是人天行;出世间波罗蜜是二乘行;出世间上上行就是一乘行,当然就是佛乘。

【注释】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分别”,即】(就是)【差别。此即谓波罗蜜共有三种。】

【“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即】(也就是)【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

【义贯】【本节从略。】

【诠论】

【此三种波罗蜜】当【中,世间波罗蜜为人天行,出世间波罗蜜为二乘行,出世间上上波罗蜜为一乘行。】

   14 经文734:【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此节中佛指出凡夫所修的世间波罗蜜,有四种过咎:一、以计著我我所,二、以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于中道彼岸。三、为求胜报生处,则不免生死。四、乐著六尘,则非无住相布施。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14-1 有所执著就不是真正的究竟波罗蜜,所以不究竟的波罗蜜有两种:一、世间的波罗蜜、出世间的波罗蜜,这个都不究竟。要出世间上上波罗蜜,那就是(究竟)。

第一个讲不究竟的世间波罗蜜,也就是生灭的,生灭的,

意思就是:世间人能这样做算很不错了,可惜掉进去两边,掉进去执著的角度,

有所执著就不是真正的究竟波罗蜜,所以不究竟的波罗蜜有两种:一、世间的波罗蜜、出世间的波罗蜜,这个都不究竟。要出世间上上波罗蜜,那就是(究竟)。

    14-2 这个比世间人当然好,但是他的著相的这种布施,不究竟。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凡夫愚痴一切法都起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两边的邪见,为了求三界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

我举个例子你比较听得懂。譬如说这个世间有很多善良的人,这个善良的人造桥啊、铺路啊,设立奖学金,盲聋喑哑,也很乐意帮助这些残障人士,这些都非常地好的善行,善行,或者是孝顺父母,

所以政府就给你披一个彩带——孝行楷模。当你布施,做了很多的善事,政府发一个证书,哎呀!济人无数。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请这个领导跟我们题一个字:什么大慈善家。众生就是比较喜欢这个东西,大慈善家,

喔!那个匾额挂这个墙壁上,大家来到他家(师父伸出大拇指):哎呀!大慈善家,救人无数。

他也很乐意谈这个话题:哪里大水灾的时候,我是怎么怎么地辛苦……

当然这也了不起,这种精神也了不起,但是呢?离不开我相、我所有的相,离不开,

他很乐意做这种事情,造桥、铺路,但是也很乐意执著,所以到处都要一些领导的匾额,或者是政府的奖状啊,开一个收据给你怎么样子,来自我称扬一番。

有的人做善事的时候,叫了一大堆的记者来:你看看我行善事。他也很乐意谈这件事情,一谈起来眉飞色舞地乐在其中。

这个比世间人当然好,但是他的著相的这种布施,不究竟。

    14-3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凡夫、愚痴起一切法,我,还有我所计著、摄受计著,摄受两边——有、无的两边邪见,为求三界的种种受生,他不是要了生死,是说我下辈子能够生天,乐求色声香味触故。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凡夫、愚痴起一切法,我,还有我所计著、摄受计著,摄受两边——有、无的两边邪见,

为求三界的种种受生,他不是要了生死,是说我下辈子能够生天,乐求色声香味触故。

有的人说:我去劳军,我唱一首歌。台湾有一些歌星,就是军人的艺工队,艺工队就去唱唱歌、慰劳,免费的,这个也算是善事,做善事。满足檀波罗蜜。

所以这个有的用音声布施,有的人用行动布施,有的人用金钱布施,布施都有多种,但是就著于我还有我所。

接下来,持戒,也不是说我达到无相的持戒、真如的持戒,不是,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的智慧统统是指生灭的东西、不究竟的东西,亦如是。

成就了凡夫这个五神通,这个是外道最喜欢的,外道唯一没有的,就是漏尽通,外道所求的就是假相,没有漏尽。

“漏”就是表示“烦恼”。烦恼断不了,著相布施、著相持戒、著相忍辱、著相精进、著相禅定、著相的智慧,因为这样成就了凡夫的五种神通,只是没有漏尽通。

只有阿罗汉果有漏尽通,(外道)他们没有漏尽通。

还有一点,及生梵天,意思就是说,最后他的希望是生这个梵天。

梵天就是我们所讲的上天堂,Amazing grace,就是这种上天唱到最后,他就是要上天堂,欸!

我们唱《三宝歌》不同,我们唱《三宝歌》是:二谛总持,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的。欸!这个叫做世间波罗蜜。

   14-4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谓凡愚于一切法起“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邪见,“为”求三界“种种受生处”,】就是来世希望投胎更好一点的。

【义贯】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谓凡愚于一切法起“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邪见,“为”求三界“种种受生处”,】

就是来世希望投胎更好一点的,所以很多人就是我希望我下一辈子投胎变成很有钱的儿女,或者有的人讲:我下辈子投胎更漂亮一点的。

有的人讲:我下辈子要投胎一米八的。我告诉你一米八,不如一百五十八的,我没什么含意,这个意思就是说,求那个没有用的,要有智慧。

以【及“乐”求“色声香味触”等境界果报“故”,而“满足檀波罗蜜”,乃至满足“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亦如是”,成就“凡夫”之五“神通,及生”于“梵天”,是名为世间波罗蜜。】

   14-5 【此节中佛指出凡夫所修之】(的)【世间波罗蜜,有四种过咎:一、以计著我我所,二、以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于中道彼岸。三、为求胜报生处,则不免生死。四、乐著六尘,则非无住相布施。

【诠论】

【此节中佛指出凡夫所修之】(的)【世间波罗蜜,有四种过咎:

一、以计著我我所,】我就是正报,我所就是对依报的执著,计著于正依二报,叫做计著于我、我所,

所以无度生之念,什么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

有一个人,人家那个歌星来唱歌,唱歌以后,那个是慈善。喔!前面人很多。

然后(这个歌星)他就拿了两千块出来,喔!某某歌星,这台湾发生的。某某歌星:你看两千块,随喜功德,这两千块。大家鼓掌,鼓掌。

喔!然后(这个歌星)介绍大家要行善、行善、行善、行善,介绍完了,(这个歌星)他也募了不少的钱。

然后到后台来,到后台(这个歌星)就说:嗯!两千块钱还给我,两千要还给我。

(慈善工作人员)他说:你不是布施了吗?

欸!我能够这样子,一呼百应不错了,这两千块我要唱好几首歌呢,两千块还给我。

那个主办单位,这个像气球啊失去了这个风,本来对他:哎呀!很赞叹的。

后来两千块又要回去了。结果人家对他的人格大打折扣,大打折扣,是不是啊。

我就不会这样子。有一次,农历年来,这有一个信徒,我不晓得他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子做,结果他拿了一包红包供养师父。

我一看,因为我们有职业病,就这一包至少一万块。哇!这个很发心,我要放在我的口袋的时候,他说:喔!师父,对不起,那一包我弄错了,麻烦你再还给我。什么?然后又还给他。

结果他从左边的口袋拿一包很薄很薄的、风一吹就飘走的那一种的:供养师父。我是不会生烦恼的,

所以我是劝导说:以后你们那一包要拿出来以前,先冷静一下。供养拿错红包,这个很奇怪的。【故无度生之念。

二、以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于中道彼岸。三、为求胜报生处,则不免生死。四、乐著六尘,则非无住相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735:【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此为解释二乘之六度。谓二乘人厌生死苦,趣涅槃乐,欣厌心犹存,虽修六度,唯求自利,不得成佛,以其沉滞于自己涅槃乐中,故佛果无量功德不得圆满。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义贯】

说:【“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谓“声闻缘觉”之人以“堕”于“摄受”取著“涅槃故”,

而依四谛、十二缘“行六波罗蜜,乐”求“自己”得住“涅槃”之“乐”,是名为出世间波罗蜜。】

【诠论】

【此为解释二乘之六度。谓二乘人厌生死苦,趣涅槃乐,欣厌心犹存,虽修六度,唯求自利,不得成佛,以其沉滞于自己涅槃乐中,故佛果无量功德不得圆满。】

    16 经文736:【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由于菩萨了知法性,其体本无悭、】“了知法性”的意思就是:法界性本来就空,你妄贪、妄嗔、妄痴都不对,所以我们布施是通达于法性,空性的很自然的布施,有的人没办法,有的人布施那钱,像要他的命一样的。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

     16-1 真正的上上波罗蜜,就是一切法不生妄想,简单讲,布施,没有能布施,没有所布施,就是我这样布施,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我也一样这样护持。

诸位!“六度”都是以“离妄”为本,如果不能离妄想,这个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就没有办法成就,

布施必须以真如无相布施,持戒必须以真如无相持戒,只要著相就不能达到上上檀波罗蜜。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是觉了一切诸法,都是于自心现的妄想量摄受,就是于一切不生妄想,

以及自心能所二法,“二”就是二法,非有自体性,能缘的妄心无自体性,所缘的假相也无自体性,一切法“不生妄想”,

注意这四个字,于一切法“不生妄想”,“不生妄想”就是离相,“不生妄想”就是真如,“不生妄想”就是无相,“不生妄想”就是毕竟空寂。

六度没有这四个字:不生妄想,不成为波罗蜜。

真正的上上波罗蜜,就是一切法不生妄想,简单讲,布施,没有能布施,没有所布施,就是我这样布施,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我也一样这样护持。

所以有很多人来到讲堂,很了不起:师父!我助印《楞严经》、《楞伽经》。有时候101就问他说:你要不要开个收据、感谢状啊?他说:不用、不用、不用。他什么都不要这种东西,他:既然我拿钱出来布施了(什么都不要)。他就不要。

倒是我告诉你比较会麻烦一点的,就是那个水陆法会,那个水陆法会你注意看唷,那个出了几万的,从来不会给常住带给困扰;都是那个出一百块的:来!有没有把我写上去。开始就找了。喔!没有给我写上去。

大声的都是出那个几百块的,这个带给我们常住的人很困扰。他有权利这样查询,有没有名字?自己去找,找不到,走马看花找不到,

然后又叫101的师姐下去找,名字真的找到,有啊!

我们哪有拿你的钱不把你的水陆的名字写上去?我们哪抵得过那个无形的众生?那个会来找写字的人耶,真的!

有人要写这个亡灵的牌位,那一天晚上忘记了,整个晚上睡不着。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他的那个脚,一弄,他又醒过来,奇怪!今天晚上怎么睡不着呢?要睡着了,脚又有人去动他,后来想:糟糕了,哪一个亡者忘记写了。立刻就补进去,就好了。

所以我们承担不起这个后果的,你一百块来我们也很珍惜,我们真的!你只要写上来的。

但是有一种很糟糕的,很糟糕的就是:那个老菩萨来报名,老菩萨来报名,他不会写字,不写字。然后就讲:你那个报的那个亡者什么名字?他又不会写,然后随便念一个音,

后来他的家人来这里发脾气。说:我们有写啊,有写。找、找,找不到,因为他不会写字,他只有念一个音,念一个音以后,101写完。哇!他的家人来这里很不满,很不满意啊。我们没有跟你误写。

后来就看看是哪一个人来报名的,那一天是老菩萨,他不认识字,他只念一个音,念一个音。

就像我妈妈叫朗饲,她要怎么写?对不对?简家她母亲叫做罔腰,一个朗饲、一个罔腰,我们两个,我们这家子跟简家可能有什么亲戚关系,一个朗饲、一个罔腰,没有写过的人突然要写一个朗饲、一个罔腰,她不知道如何写它,对不对?

因此我们要了解,一切波罗蜜都是不生妄想,而于未来的诸六道的趣果,摄受非分,“非分”就是非有其分,自心色相不计著,自己的心中对于所布施的相,这个色相是指所布施的金钱,或者所布施的,譬如说你布施一台钢琴,我不执著。

这个小朋友家里很穷,我布施一台二手货的钢琴给他,对于所布施的相,这个色相不一定是金钱,包括一切能用的日用品,一切都可以,叫做色相,也不计著!

意思就是不会执著这个六尘的这些布施,简单讲就是不住相布施。

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这个时候叫做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

起上上方便,就是你要达到布施波罗蜜,就是用真如无相的般若智慧布施,没有能布施的相,也没有所布施的这个物,没有所布施的物,这样子三轮体空,才能够达到布施波罗蜜,上上的檀波罗蜜。

   16-2 诸位!这个布施还得要注意!说,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诸位,这句话刚好颠倒,真布施才要怕假和尚,假和尚他这个钱拿去造业你怎么知道呢?也许他拿去造功德,也许他拿去做功德也有嘛,但是我们真布施还是要怕假和尚。

这一段把它贯串一下:

说: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了一切诸法都是自心所现的一种妄想量摄受,对一切法绝对不生妄想,

于自心的能所二法非有自体性彻底地了悟,因此一切法不生妄想,连布施生命、头目脑髓布施也不生妄想,

于未来诸六趣果摄受非有其分,“非有其分”就是不会再转世,“非分”就是非有其分,也就是不会有六道轮回了,

他这种布施达到真如的智慧,所以于诸趣摄受非分,诸趣就是六道轮回,对于六道轮回的果报,摄受非分,绝对不会被六道轮回所摄受,简单讲,就是跳脱六道轮回。

自己在自己的心中,对于所布施的色相绝对不计著,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故,无条件地布施、无相地布施、三轮体空地布施,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

诸位!这个布施还得要注意!说,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诸位,这句话刚好颠倒,真布施才要怕假和尚,假和尚他这个钱拿去造业你怎么知道呢?也许他拿去造功德,也许他拿去做功德也有嘛,但是我们真布施还是要怕假和尚。

   16-3 诸位!修行从懂得分享开始,懂得分享就是布施,懂得分享,诸位唷,你注意看看,你把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你人缘越来越好,人家越来越尊敬你。

【注释】

【“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二”,】是【指能所二法。谓觉了一切诸法唯是依于自己所现量,】而起摄受取著,【而起摄受取者,及如实知见自心能所二法皆非有自体性。】

【“于诸趣摄受非分”:以其不求未来六趣果报,故于诸趣之摄受,非有其分。】

【“自心色相不计著”:于自心中,对所施之色相不计著。此即不住相布施。言“色相”,即】(就是)包括【该】“该”就是包括。包括【一切六尘之相。】

【“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谓菩萨于内心,外迹俱舍,】“迹”就是所谓的相。凡走过必留痕迹,“迹”就是相,相就是法,法就是境,境就是义,以外法、外相、外境、外义,俱舍就是不著,以第一义心。

【故】(所以)【能圆摄六度,生檀度,】生檀波罗蜜,【而以檀度冠诸度之首,作大法施,故】(所以)【称上上方便。】

诸位!修行从懂得分享开始,懂得分享就是布施,懂得分享,诸位唷,你注意看看,你把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你人缘越来越好,人家越来越尊敬你。

我们有一个同学,买了那个水果,买了那个水果怕人家看到。喔!一个人,因为他只想自己吃嘛,自己吃,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了,只有他不知道,他每次买水果,都用一种东西掩饰起来。

那是他的钱,他的自由,我们不能批评人家,或许是我们如果有钱买水果,是不是也偷偷包起来偷偷吃,这个是不知道。

那个时候是学生时代,然后大家都知道买水果没有其他人的份,不过这个也是自己的看法。

像我在念建国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去练跆拳道,我们那个教练,每天一定要侧踢,要旋踢,

结果那个时候在师范大学集训,那个要升两段的,下来的时候,刚好碰到人家卖这个爱玉冰,那个爱玉冰,走到一半,

三、四个同学,大家都是建中的,练跆拳的,走到那边的时候,我实在是很穷,因为也很不小心,投胎成给师妈做儿子,身上只有装般若智慧没有装什么零钱,没办法了,

读高中,口很渴,结果那个同学走过去,刚好爱玉冰在前面,他第一句,我们那个同学长得高,也壮,他就跟我讲,他说:我走美国路线的,对不起,我从来不请客,你也不需要请我。真的喔,他就跟我当场就这样讲了。

然后我两只眼睛一直看爱玉冰,他不买一包给我吃,到现在你看多少年了我还记得。

你看,才五毛钱,他一包都不买给我吃,也不是很贵,我这两个眼睛一直盯着那个爱玉冰,那个口又很渴,哎呀!那种感受真的不会讲,

那时候还没有出世间的波罗蜜,那我那时候我就说:嗯!这么吝啬。没办法,人家不请我。他直截了当就跟你讲了:我走美国的路线,不请客的。

后来他成绩不怎么好,我在上课的时候作笔记,Notebook,作笔记,很认真地作笔记,他要来向我借笔记,我说:抱歉,我也是走美国的,不借,很抱歉。心里里就浮现那一碗爱玉冰,不请我(师父笑)。不请我,你下次没笔记可以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737: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六种出世间上上波罗密,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妄想非性”,即】(就是)【表示六度行相虽异,然皆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则真体独现:真体若现,即至彼岸。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17-1 “妄想不生”,还是“妄想不生”,六度里面统统补这四个字“妄想不生”。

即于彼缘,这个彼缘就是所谓持戒的因缘,持戒的因缘就是譬如说有止持、有作持,有持戒、有犯戒种种的戒律的意思,

即于彼,简单讲“毗尼”就是持戒的意思。一切境缘,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境,统统没有,用本性持戒。

“妄想不生”注意这四个字,前面檀波罗蜜,就教你妄想不生,这里持戒是用本性持戒,真如无相心持戒,所以妄想不生,

意思就是:我没有能持之心,也没有所持之戒法,万法都是真如的性戒,本性本自具足的戒律,就是本性之戒是尸波罗蜜。这样才能够达到持戒的自性清净的戒律的波罗蜜。

只要你有妄想能持之心,能持戒的心,所持戒法的境界,那么妄想一生,就不是尸波罗蜜,

因此什么叫做持戒波罗蜜呢?就是没有能持之心也无所持之境。

以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

那什么是忍辱波罗蜜呢?就是于一切法,还是,注意听!“妄想不生”,还是“妄想不生”,六度里面统统补这四个字“妄想不生”,成就了无生法忍,为什么?

你有能忍、所忍,就不叫做无生法忍,你要无能忍的心、无所忍,通达空慧,毕竟空寂,修忍辱行的人,不生忍辱的观念,

所以及以彼一切法,无能忍、无所忍,也不生成就,也不生妄想,妄想不生,所以这样就能够成就无生法忍,

了知一切能摄所摄是不可得,没有能忍亦无所忍,这个就能够达到忍辱,就是羼提波罗蜜。

初中后夜,精勤方便,初夜就是从晚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中夜就是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后夜就是从凌晨两点到清晨的六点,称为初夜、中夜、后夜,

我们说二六时中嘛,二六时中嘛! 白天分三时,晚上分三个时辰,那么他们印度一个时是四个小时,所以叫做二六时中,二就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六时,白天三个时辰,晚上三个时辰,他们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四个小时。

那么中国分成十二时辰,子、丑、寅、卯、子时、子、丑、寅、卯,中国分十二个时辰,那么西洋分成二十四个小时,印度分成六个时辰,一个时辰四个小时,所以叫做初、中、后夜。

精进,精勤方便,也就是绝对要打破无明烦恼,在精进的时候,连精进的相都没有,随顺真如,修行方便,方便就是精进,

随顺真如无相,而修行方便精进,这个时候要注意还是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无能所,没有能精进,也无所精进,一切都是由真如心。

诸位!心不起妄是名真精进,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心不起妄是名真精进,就是跟这一句话完全相应,心不起妄想是名真精进,这个是真正精进的人,

如果心起妄想,那么有能精进,所精进,这不是真正的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接下来,妄想悉灭,不墮于声闻、缘觉,不堕于声闻对涅槃之摄受,也就是不取证声闻之涅槃,不取,不堕于声闻对涅槃的摄受,就是不取证声闻之涅槃,这个是禅波罗蜜,也就是不堕于声闻,对于涅槃的一种执着。简单讲就是不取证于涅槃,这个叫做上上的一种禅波罗蜜。

接下来,了悟了自心妄想非性,非性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而不生妄想,这个是用正智慧观察,怎么样?不堕二边,不堕二边就是不起有无之知见,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就是先前的业所得的这个色身,叫做先身。

以前所业报得的一种色身,现在转成殊妙了,转成法了,以法为体了,就像我们的世尊,转全身都是舍利子,金刚舍利而离于生灭,不可破坏,得自觉圣智,这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

我再把它念一遍,“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把它贯串一下:

如果有人对于持戒没有持戒相,即于彼持戒一切境界,没有能所,没有能持戒的心,无所持戒的法,妄想不生,而这样能成就戒律的波罗蜜,也就是所谓的尸波罗蜜;简单讲就是自性清净戒,没有能所,

即彼一切法妄想不生,怎么样?不生能忍之心,所忍之法,这样子能够成就无生法忍,了知能摄所摄,万法不可得,没有能忍,亦无所忍,这样能够成就忍辱波罗蜜;

在初夜、中夜、后夜都精进方便,连精进相都不可得,随顺真如修行方便精进,这样的精进,没有能所,妄想不生,是毗梨耶精进波罗蜜;

接下来,还是妄想不生,妄想悉灭就是妄想不生,也不墮于声闻对涅槃的一种摄受,一种取证、一种执着,这个是上上禅波罗蜜;

接下来,了悟了自心妄想非性空无自性,而不生妄想、以正智慧观察,不堕二边,不起有无知见,以前所得到的这个果报身,由于证得不生不灭的般若智慧,所以慢慢地转胜妙,胜妙身顿成法体,而离于生灭,不可破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17-2 【“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先身”,先业所得之色身。谓先业所感得之色身,转为胜妙,顿成法体,离于生灭,故不可破坏。】所以一切佛弟子当以法为乐,以法为乐,因为这个色身,你再怎么清洗,再怎么化妆,还是一样臭皮囊,也是留不住的、留不住的。

【注释】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谓尸波罗蜜,即是于止持作犯,】

这个要把它对调一下,“止”跟“作”这个是一对的,那么“持”跟“犯”是一对的,要“止持”跟“作持”;然后“持戒”跟‘犯戒“。

所以应该讲这四个字是对调的,研究过律学人都知道,叫做止持作犯,止持作犯应当讲‘止作持犯’,止持跟作持,持戒跟犯戒,这样,没有学过戒律的人不太了解这个。

止持就是什么应当停止,作持就是比丘应作比丘事,半月半月应当而萨啦!要堕机懂得种种的羯磨,叫做作持,那么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

【能持所持等一切】的【境缘上,妄想分别之心不生,心得清净,而得成就性戒:自性清净戒,】不假造作,自性当然自然就清净,【此即是尸波罗蜜。】

【“即彼妄想不生忍”:忍波罗蜜即是于能忍所忍等诸法相上,妄想分别之心不生,即得成就无生之忍,称为“不生忍”。】

【“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谓能勤所勤之妄想俱不生起,亦即】(也就是)【勤念不生,是为真精进,此精进甚深甚难,斯为究竟,故称波罗蜜。】

【“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禅”,具云禅那,义为静虑。谓菩萨达心意意识灭,一切妄想悉不生起,而以悲愿拔度众生;虽得涅槃,而不取证,所以不堕于声闻之涅槃,称为上上禅波罗蜜。】

【“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先身”,先业所得之色身。谓先业所感得之色身,转为胜妙,顿成法体,离于生灭,故不可破坏。】所以一切佛弟子当以法为乐,以法为乐,因为这个色身,你再怎么清洗,再怎么化妆,还是一样臭皮囊,也是留不住的、留不住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17-3 在这里有一个附带的,也就是修行人,他得到法的喜悦,越修行,他的色身越来越殊妙,如果你的修行越来越烦恼,你的貌相越来越糟糕,脸越来越黑,眼眶实在黑得是不像样,你的修行方法错误了。

【义贯】

【所谓尸罗波罗蜜者,“即”是“于彼”止持作犯等境“缘”上,能持所持诸“妄想”分别之心皆“不生”起,心得清净,而得成就性“戒,是”名为出世间上上“尸”罗“波罗蜜”。

所谓羼提波罗蜜者,“即”是于“彼”能忍所忍等境上,“忘想”分别之心“不生”,而得成于无生之“忍”,如实了“知”能“摄”(能忍)之心、“所摄”(所忍)之境皆非实有,“是”名为出世间上上“羼提波罗蜜”。

所谓毗梨耶波罗蜜者,】意思是哪一种人称为最精进的人呢?【为于“初】夜【、中】夜【、后夜精”进“勤”习种种“方便,随顺”如实法性而“修行”】

如实法性就是见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就是一定要用本性修行,才能得到般若波罗蜜,叫做如实法性不生不灭的心,

而修行【无上智慧“方便”,能勤所勤之“妄想”分别“不生,是”为出世间上上“毗梨耶波罗蜜”。】这是真正的精进。

【所谓禅波罗蜜者,为一切“妄想”分别皆“悉”寂“灭”,而“不堕”于“声闻”对“涅槃”之“摄受”计著,“是”为出世间上上“禅波罗蜜”。

所谓般若波罗蜜者,为觉了“自心”所现一切“妄想非”有自“性”,】意思就是妄想不生,【以正“智慧观察”妄想境界,“不堕”于“二边”邪见,不起有无见,】当然就是不起妄想了,

【“先”业所得之色“身转”为“胜”妙,顿成法体,离于生灭,故“而不可”破“坏”,证“得自觉圣趣,是”为出世间上上“般若波罗蜜”。】

在这里有一个附带的,也就是修行人,他得到法的喜悦,越修行,他的色身越来越殊妙,

如果你的修行越来越烦恼,你的貌相越来越糟糕,脸越来越黑,眼眶实在黑得是不像样,你的修行方法错误了,

脸上不掛一丝的笑容,好像看到你,欠你很多钱,对不对?那个你的修行就有问题,

哲学家说:四十岁的人应当对自己的貌相负责,师父补充一句,五十岁的修行人,要对你的心境负责,

师父上个礼拜讲的,什么是无明,就是把一切黑暗面还有负面的情绪,全部加起来,总和,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总合一切心灵的黑暗面,还有负面的情绪统统加起来,这个叫做无明。

     17-4 六种出世间上上波罗密,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妄想非性”,即】(就是)【表示六度行相虽异,然皆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则真体独现:真体若现,即至彼岸。

【诠论】

【六种出世间上上波罗密,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妄想非性”,即】(就是)【表示六度行相虽异,然皆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则真体独现:真体若现,即至彼岸。

又离妄者,即是离于妄识,若离前七妄识,即得契合八识真常。

复次,种种度门,皆为度心;而度心,即度此妄想心,是故六度种种行相,皆以离妄为本。】

   17-5 六度统统必须以真如无相法修行。

总结,要把它结论一下,修行必须从真如无相下手,不生不灭的真如无相下手,

不是观这个观那个,什么不净、苦、空、无常、无我,都不是!从不生灭的真如心性下手,

必须以真如无相布施,才能成就檀波罗蜜;必须用真如无相持戒,才能达到持戒波罗蜜;

必须用真如无相修忍辱,才能达到忍辱波罗蜜;必须真如无相精进,才能达到无相精进波罗蜜;

必须用真如无相修行,才能到达真如无相的禅定波罗蜜;必须用真如无相的般若智慧,才能达到无相正智的般若波罗蜜。

六度统统必须以真如无相法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经文738:【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所谓“刹那”者,实乃一时之权说,以“息”止愚夫计常之“烦乱”,令其归于“寂静,离”于能“所”妄“作”;然而此等皆是随他意语,非佛之本怀;至于佛之本怀,则为欲明“一切法”实本“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

   18-1 佛陀说,万物有生皆有灭,是为什么?这是权说,而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灭,才是佛的真实说,但是一切法无生、无灭,这个太难理解了,不为愚者所说。因为其义甚深,太难理解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空,佛所说的诸法,讲一切法空,一切法无常,一切法刹那,

这什么佛要这样讲?那是要对治愚迷的妄想计着,愚痴的凡夫的迷惑的众生,他的妄想太多了,计着万法都是常的,所作之言说,

众生不知道: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拚了老命也要去唱唱歌,KTV一唱,唱到凌晨。酒一喝了,喝了几打,醉醺醺的,

前几天讲了,警察去执行任务,结果他们也去唱KTV完,再去喝酒,那个才小女孩,这个姑娘喝到不醒人事,才二十几岁的姑娘,打扮得很摩登,时髦,Fasion,喝酒喝到醉烂如泥,

那个警察把她扶起来,问她,你家住哪里啊!我家住外太空,那个喝到警察没办法问,放着,结果警察也没办法,因为倒了好几个,姑娘又喝得醉了,那警察没办法处理,就让她躺着。

把她拖到这个旁边一点,怕这个车子压到,拖到的时候在那边等,等什么,等开单,要不然怎么可以让她醉烂如泥呢?对不对?影响了交通。

这些小姐,哎呀!那个新闻报导出来,一个小姐化妆得这么漂亮,对不对?带着眼睫毛,对不对?还有化妆,戴着耳环,一醉起来统统无我,达到一切法无我,忘记自己是谁了!

哎呀!看到那一幕,实在是真的很糟糕,她的名字姓糟,她姓糟,名叫做糕,看到,那个谁看到谁敢娶她呢?

众生认为这个世间是永恒的,不是唱歌,就是喝酒,不是喝酒就是打牌,要不然就是吃喝玩乐,拚了老命要找快乐,

所以佛告诉他,万法是空的,万法是刹那变化的,没有永恒的。你要放下这些五欲六尘的执着,

所以佛说,诸法空、无常、刹那,那是对治愚迷的凡夫,妄计诸法是常的而作计着,有一天你会死的,要做无常观才这样讲的,

这个无常,佛教你怎样就像观照一下,就像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像孔夫子站在河岸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就像灯焰,以前没有电灯,那个灯一烧起来,那个灯芯,那个油灯的灯芯点起来,慢慢燃烧,生命就像慢慢快烧到尽头了,简单讲你这根蜡烛已经烧了几十年了,这一根灯焰也快熄灭了!

种子常常慢慢的发芽、茁壮、成长,这个如河流、如灯焰、如种子迁改无常而做刹那想,

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去执着,这些财、色、名、食、睡,唱歌、跳舞、打牌,着于这个名利,财、色、名、食、睡,

这些都是会变化的,而佛才叫你作刹那想,刹那息烦乱,刹那说是为了,息就是为了止息,

凡夫执着于常见的这种烦恼,众生不知道,无常在屁股后面烧啊!不知道!欸!众生不知道屁股有一把火在烧,就是无常火一直烧,他拚了老命也要追快乐,到最后双手空空。

令归寂静离所作与能作,离所作,当然就是离能作,一切法本自不生,我说才是刹那义,佛表达刹那无常,就是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叫做无常。不着常也不着无常,是真正的佛在讲一切法无常,讲刹那。

好!归纳起来就是说:佛讲无常就是归纳起来:就是要你认识这一颗不生不灭的真心;没有无常,

佛讲刹那败坏,是告诉你体悟没有一种东西叫做刹那败坏,你一定要体悟这一颗心,这一颗心,

所以佛示现这个色身由众生共业所感,就算佛想保持也保持不住,因为众生的福报有多大,就是支持世尊的这个色身有多久,众生的福报尽了,如来所示现的五蕴身就灭,

可是如来的法身是不生不灭的,如来的法身从来不生也从来不灭的,

他示现的这个五蕴身,就看众生的福报,众生有福报,佛就来降世,众生没有福报,如来就隐没,就隐没!

因为众生用刹那的心在看如来,如来亦成刹那,何以故?众生的福德在支持佛的色身,福德,众生的福德消失了,如来就入寂灭了,要不然如来怎么会寂灭,

为什么实报庄严土看到的如来是无量的庄严,无量的光明,为什么?他看到的不是这个五蕴身,是实报庄严土看到的佛陀,看到的是报身佛,

我们看到的是应化身佛,这个就是你的福报、善根、智慧,就是感得这样应化身。

那个破无明、见法身的大菩萨,看到的佛是无量的庄严身,所以我们唯一的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就能看到佛的无量的庄严身,在娑婆世界没办法,这个是业报身的世界。

物生则有灭,万物有生就一定有灭,这个是一种方便说,

而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没有生灭,这个才是佛的真实说,

所以佛陀说,万物有生皆有灭,是为什么?这是权说,而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灭,才是佛的真实说,但是一切法无生、无灭,这个太难理解了,不为愚者所说。因为其义甚深,太难理解了。

   18-2 刹那说是为了止息凡夫着于常见的烦乱,令归寂静,离所作与能作,一切法不生,体不可得,所以叫做无生。我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刹那义。喔!这一句显示什么?佛说刹那,就在强调无生,佛说无常,就在强调无生,喔!原来“刹那”是为了开采真如,讲“无常”是为了开采真如,原来是这个道理。

我把它贯串一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说诸法空、无常、刹那,那是因为对治愚痴的凡夫,妄想计着万法都是常的,拼命地追求种种的享受,佛才讲万法是空的、是无常的、是刹那的,要早日觉悟喔!你这样追求都是不究竟的。

无常像什么呢?无常、刹那就像河流,无常、刹那就像什么?就像灯,灯一点就烧,刹那生、刹那灭,

然后无常、刹那又像什么呢?又像种子,种子会发芽,会改变,而作刹那想,就是告诉你不要执着这种无常的、会变化的东西。

刹那说是为了止息凡夫执着常见的一种执着,凡夫什么时候会想到死的那一关,凡夫怎么会想到说灵魂要寄托在哪里啊!他怎么会想到这个啊!对不对?

所以刹那说是为了止息凡夫着于常见的烦乱,令归寂静,离所作与能作,一切法不生,体不可得,所以叫做无生。我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刹那义。

喔!这一句显示什么?佛说刹那,就在强调无生,佛说无常,就在强调无生,

喔!原来“刹那”是为了开采真如,讲“无常”是为了开采真如,原来是这个道理,

说万物有生则有灭,这是佛一时的权说,方便说、不究竟,而说一切法空实在是没有生灭,这个是佛的究竟义。

但是一切法无生、无灭,这个太难理解了,它其义甚深,甚深故,不为愚者所说,因为凡夫都是见相嘛!凡夫都见相嘛!

见相,佛就讲那个你听得懂的,哎呀!譬如说你这个脸会老,会变化,会破坏,会有皱纹,无论你怎么化妆,你也会老。

如果是男人,将来有一天会变成老爷爷,牙齿都掉光了,剩下两颗牙,一颗西班牙,一颗葡萄牙。

那么女人到最后就会白发魔女传,白发魔女传就是老婆婆那个头发都白了,头发都白了,是不是?

白发魔女传,本来一个姑娘漂漂亮亮,到最后如果八十岁还不死的话,那就要拉皮拉好几次,还拉不出来,拉到扭曲变形。

所以说呀!我们要了解佛的善巧方便义,还有究竟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18-3 简言之】(简单说)【,亦即】(也就是)【所言一切法刹那者】本来就空【非刹那,本自不生,故名刹那。】所以刹那义在显无常义,无常义在显无生义,所以观无常那是一时方便的,真如又不可观,真如应当用悟的,所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佛说诸法空、无常、刹那等著,】种种说法【皆是随愚夫妄想分别计著诸法为常,所作之随他意语。】

也就是佛说诸法空,诸法无常或者诸法等等,这些造作种种的说法,是为什么?都是为愚夫妄想分别计着诸法为常,所作的一种随他意语,因为它容易看得到,对不对?

人会不会老,当然会老啦!你讲每一个人都有本性,每一个人要见真如本性,谁知道啊!对不对?每一个人都会死,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嘛!每一个人一切法无生这谁理解呢?

【“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河”,】就是【河流。“灯”】就是【灯焰。谓为对治凡愚之常执,因此如来说诸法如河流、灯焰、种子,迁改不常,令其作刹那想,而不复执一切法有常。】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而所谓刹那,实乃一时权说,用以止息愚夫计常之烦乱,令其归于寂静,离于能所妄作。】

【“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然空、无常、刹那等,皆非佛之本怀,但是随他意语。

至于佛之本怀,则正欲明一切诸法,本来不生,常住不变,此即】(这个就)【是佛所说之刹那实义。

简言之】(简单说)【,亦即】(也就是)【所言一切法刹那者】本来就空【非刹那,本自不生,故名刹那。】

所以刹那义在显无常义,无常义在显无生义,所以观无常那是一时方便的,真如又不可观,真如应当用悟的,所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

大乘一下子就叫你从不生不灭的真如下手;小乘不是,慢慢的观、慢慢的学、慢慢的静。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以一切诸法缘生无性,如镜中像、空中华,故】(所以)【生即】(就是)【无生,灭即】(就是)【无灭,无生无灭,即】(就是)【真刹那义,此义甚深幽密,非证得离念之明智者,则不能了,因此非为愚者而说。】

    18-4 至于佛的本怀,则欲明一切法本自不生,诸位!一切法本自不生,还有什么“常”跟“无常”,还有什么“有”跟“无”,还有什么“常”跟“断”呢?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之所以说诸法“空、无常、刹那”者,皆是随“愚夫妄想”分别计著诸法为常,所“作”之随他意语,

因此说诸法“如河”流之水、如】(就像)【“灯”焰、如“种子”之迁改不常,变动不居,】不居,居就是定,我们居住就安定,这里“不居”就是“不定”的意思

【佛作如是说,“而”令愚夫“作”诸法“刹那”无常“想”,以破其常执。

而所谓“刹那”者,实乃一时之权说,以“息”止愚夫计常之“烦乱”,令其归于“寂静,离”于能“所”妄“作”;

然而此等皆是随他意语,非佛之本怀;至于佛之本怀,则为欲明“一切法”实本“不生”,】

所以为什么师父说,大乘不但是究竟说,不但是佛说,还是究竟说,为什么?

至于佛的本怀,则欲明一切法本自不生,诸位!一切法本自不生,还有什么“常”跟“无常”,还有什么“有”跟“无”,还有什么“常”跟“断”呢?

【常住不变,性本不动,相有迁改,】所以你看到如来,那是五蕴身的如来,真正的如来是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是为“我”所“说”之“刹那”实“义”。

万“物”以缘“生则”现“有”生“灭”之相,而实无生灭,此真刹那之义,其义甚深,“不为愚者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经文739:【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这一段在讨论,心念生不可得,后面那一段,心念灭也不可得。前面的六句是破心念的不生,实无自性,后面的八句是破心的灭念,也无自体性,也不可得,简单讲,生灭都不可得,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意思。

底下这一段很难,一般众生、老参、初参,这一段不一定听得懂,这一段太难去理解了,接下来:

【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
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
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
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19-1 前面的六句是破心念的不生,实无自性。这一段在讨论心念生起来是不可得的。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完全不知所云,不可能听得懂,老参就得看功夫了。

① 【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心念一直生起来,但是好好的讨论一下,心念一直生起来情形怎么来的呢?众生所认识的情形就是:无间相续的心念一直生起来,以妄想为所熏为缘,同时真正的来源,是无明为其所依之因,内在有生成的地方,有无明为因,又有能所不断的妄想,这样一切心王心所从彼而生,而生诸念头、妄想。

解释一下:无间相续性,这种种的念头,这一段在讨论心念生起来是不可得的,

我们常常讲,念头有生起来,这一段在讨论,心念生不可得,后面那一段,心念灭也不可得。

说:无间相续性,意思就是没有间断的念头一直生起来,一直生起来,是以妄想之所熏为缘,由于能所不断,所以这个妄想所熏为缘,

无明为其因,他的念头、心念从哪里来?从哪里为依据呢?无明为其所依之因,因此一切心王心所从彼而生。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心念一直生起来,但是好好的讨论一下,心念一直生起来情形怎么来的呢?

众生所认识的情形就是:无间相续的心念一直生起来,以妄想为所熏为缘,同时真正的来源,是无明为其所依之因,

内在有生成的地方,有无明为因,又有能所不断的妄想,这样一切心王心所从彼而生,而生诸念头、妄想。

② 【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简单讲眼根不与色对的这个时候,中间缘色的这个念头,没有境界的时候,有何分?那么依什么而住呢?意思就是:求其心的动念不可得。念念相续,也其实是不可得。

乃至色未生时,这个时候就是说这个时候,

我们说能缘心、所缘境,这样有妄念生,这个念头生起来,

现在把这个色境拿掉,说乃至色境未生起的时候,

简单讲眼根不与色对的这个时候,中间缘色的这个念头,没有境界的时候,有何分?那么依什么而住呢?

因为念头生,是依境界而住,现在把境界拿掉,那心以何为住呢?

意思就是:求其心的动念不可得。念念相续,也其实是不可得,

念是因为境起的,那么这色境未生起的时候,眼不对这个色身,不对这个色、色法,那么中间缘色的这个念头,是依何而安住呢?有何分“分”就是怎么去住,依何而安住呢?

简单讲,求其生灭不可得,念念相续也不可得的意思。

    19-2 后面的八句是破心的灭念,也无自体性,也不可得。

①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第一念灭而其余心随彼第二念而生,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相续次第灭,我们讲的念念、念头,

前面那一段是讲念头生不可得,念念相续不可得,

接下来这一段,心念灭也不可得,从这里开始,相续次第而灭,其余心随彼生,

我们一般来讲,前念灭,这一念,后念才生,第一念灭,第二念才生,第二念灭,第三念才生嘛!

这里讲若言念念相续次第而灭,其余心随彼生,意思是说,其余的心的念头,是随彼前面的灭,前念灭,而随着跟着起来,才生起来,

所以相续次第而灭,就是第一念灭,然后其余心随彼生,第二念就生,是这个意思。

第一念灭,相续次第灭,第一念灭而其余心随彼第二念而生,是这个意思。

② 【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接下来告诉你要讨论的,就是眼睛看没有境界的这个时候,何所缘而生,你何所缘而生起这个念头呢?

接下来告诉你要讨论的,当我们的眼根不对色境的时候,

意思就是境界不现前的时候,当不住于色,当不住于境的时候,

意思就是眼睛看没有境界的这个时候,何所缘而生,你何所缘而生起这个念头呢?

以从彼生故,我们一般的念头,我们说一般的念头生起,是从因为有境界,

现在因为这个念头,从彼不住色而生,那么你执着这个念头,没有外境而生起,这个念头,这个情形怎么样?

③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如果不缘色境而自然生念,那么这个念头,就是从不如实之因而生,因为有境,念头才叫做生嘛!对不对?那么现在境不存在,它生什么呢?灭什么呢?

若不缘色境而自然生这个念,这个念就不是能缘心或者是所缘境实在的,因为它没有外境,

这个时候以心念,从彼不住外境的色境,这心念而生,

如果不缘色境而自然生念,那么这个念头,就是从不如实之因而生,不如实之因而生,

因为有境,念头才叫做生嘛!对不对?那么现在境不存在,它生什么呢?灭什么呢?

因为念头是从不住,是没有境界而自己生起来,

那么如果没有境界而生起来,这叫做妄念,

这种生这种念头,这种念头就从不如实之因而生,

注意喔!有能缘心在这里不如实不是见性,跟见性没关系,

这里意思就是,能缘心要依所缘境才生起这个念头,才建立念头的生起,

现在境界不存在,当然就不如实之因而生。因为无外境故,

所以这个不如实,跟不生灭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这个经典自己看看不懂,这个因为这个如实,你就认为那是本性,这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强调的就是,有妄境才会有妄念生,现在没有妄境,就是叫做“此念从不如实这因而生”,因为它没有境,不是真实的东西。

④ 【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我们求这个心念的刹那生灭之相,都无所有,连心念的生相都不可得,那怎么能够成立,而却说知道有刹那坏灭之相呢?

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云何,这是指前面这一段,

我们求这个心念的刹那生灭之相,都无所有,连心念的生相都不可得,

那怎么能够成立,而却说知道有刹那坏灭之相呢?

这第一句话就是连生相都不可得,哪里有坏灭之相,就是这个意思。

云何求心念刹那生灭之相,皆无所有,连心念的生相皆不可得,而却能知心念有刹那灭坏之意,怎么可能呢?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然而心念的生相、灭相、俱无体性,所以知道,实无刹那坏灭之相,本来就不生,哪有刹那坏灭之相呢?

所以师父说,要证得无生法忍,是很难很难,要开悟见性也非常非常难,因为很多人有一点法的喜悦,就认为我开悟了,我见性了。

如果你这一段听不懂,那就表示,你离开悟见性还很遥远的,你听不懂的话完全不要说你开悟,连一点智慧都没有,

连那个念头的生相不可得,灭相更不可能。

   19-3 前面的六句是破心念的不生,实无自性,后面的八句是破心的灭念,也无自体性,也不可得,简单讲,生灭都不可得,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意思。这里有个重要关键,“妄本无体”,妄心本来就没有自体性,说妄有生,那个还是妄,说妄有灭,那是无明,那不是真实的东西。

好,我整段把它贯串一下:

前面的六句是破心念的不生,实无自性,后面的八句是破心的灭念,也无自体性,也不可得,简单讲,生灭都不可得,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意思。

这一段再讲一下,无间相续性,说到心念生起来,这个无间,不间断的,相续的心念一直生起来,

从哪儿来的呢?从妄想的熏习为缘,同时依于无明为根本所依为因,而有生相,刹那生相,

一切心王,心所,从彼无明,还有能缘,所缘的妄想而生,

现在讨论一下,乃至现在心所对的境界,境界不现前的时候,乃至色境未生起的时候,不与眼根对的时候,这个时候中间缘色的这个心念,是依何而安住呢?

中间有何分就是不与眼对的时候,中间缘色的这个念头,有何依而住。分,怎么住它呢?

就是没有境界,有境才能生嘛!无境你怎么生呢?意思就是:求其生念不可得。

接下来说到这个相续次第灭,第一念相续次第灭,而产生第二念的,余心随彼而生的第二念而生,

现在再讨论一下当眼根不对色的外境的时候,当眼不对不住于外境色的时候,它无所缘,

那么何所缘,就是它根本没有境界,何所缘而生起呢?

何所缘,“缘”就是攀缘外境,它何所缘,它没有外境,何所缘而生起这个念头呢?为什么?

因为继这个心念,从彼不住色而生这个念头,如果不缘这个色境,而自然生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因为无外境而自然生起,这个念头就是从不是真实外境而引发的,叫做“此念从不如实之因而生”。

因为有外境叫做如实因,现在没有外境叫做不如实因,因为无外境故!

云何求心念刹那生灭之相都无所有,无所成就是连心念的生相都不可得,哪来的坏灭之相呢?而却能知心念有刹那坏灭之相,这样综合来讨论,整段的意思。

然而整个心念,生相空无自性,灭相空无自性,都无自体性,

所以我们知道,实在是没有刹那坏灭之意,连生相的刹那都不可得,哪有坏灭之意呢?绝对不可能,万法都是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意思就是,这里有个重要关键,“妄本无体”,妄心本来就没有自体性,说妄有生,那个还是妄,说妄有灭,那是无明,那不是真实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19-4 “无间相续性”至“中间有何分”:此六句,为破心念之生实无自性。

【注释】

【“无间相续性”至“中间有何分”:此六句,为破心念之生实无自性。

谓无间相续性之心念,以妄想之所熏为缘,而以无明为所依之因,一切心心所法,则从彼而生。

然而当色境未生起】的【时】候【,中间缘色之心念,则依何分而住?

以色境未生,不与眼对,故知中间心念实不得相续而生,因此心念之生实无自性。】

    19-5 “相续次第灭”至“而知刹那坏”:此(这个)八句为破心之灭念亦无体。

【“相续次第灭”至“而知刹那坏”:此】(这个)【八句为破心之灭念亦无体。

谓若言心念为无间相续次第而灭,如依等无间缘之义,则前念心灭,便引起后念心生,此则是一念引一念,即念念不停,心心不住。如住于色,则生缘色之心。

现既不住于色,为从何缘而生缘色之心?】境根本不存在嘛,

【又,如谓彼心不住于色,】色就是境,【而能生缘色之心者,】

那么【此即】(这个就)【非从如实真因而生,】“如实”把它补两个字“有境”,这个就非从如实有境真因而生,

因为我们都共同承认,能生都是从境,能缘,所缘,这样才建立如实的境,

所以这个如实跟不生不灭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文字完全一模一样,

【例如说石女所生之子。】石女所生之子,你的儿子几岁了?她就是石女,石女就是没有女人的生殖器,石女,她没有办法生孩子。你儿子几岁啊?问这个就很冒昧了,她不会生怎么问她儿子呢?

    19-6 【心念之生相及灭相俱无体性,】无体性就是空性,这个是宇宙当中,情与无情都是无自体性,都无自体性就是空性,所以法界性就是众生性,众生性就是如来性。【故知实无刹那坏相。本来不生,何有刹那坏相?】

【义贯】

【“无间相续性”之心念,以“妄想之所熏”为缘,而以“无明为其”所依之“因”,一切“心”心所法“则从彼”而“生,

乃至”于“色”境“未生”起时,其“中间”相续缘色之心念,“有何分”可依而住】因为境界不存在嘛【(依何分而住)?】

分就是情形,依照什么情形而住呢?它没有境怎么生起这个念头呢?求其生相而不可得。

【是时,心念实无有所依而住,故诸心念实前念不至后念,以中间实无物为其所依故,是故心念非念念无间而生;是故心念之生实无体性】不可得【。

若言心念为无间“相续,次第”而“灭”,】也不对,【其“余”之“心”念则“随彼”前念之灭,而跟着得以“生”起,

是则一念引一念,念念不停,心心不住,

如是心若“不住于色时”,则以“何”为“所缘而生”缘色之心?

若言彼心即使不住于色,亦能生缘色之心,“以”计心念为“从彼”不住色之心而“生故”,此即】(这个就)【是“不”从“如实”之“因”而“生”。

是故心念之生相及灭相皆无体性,若如是者,则“云何”求心念之生灭相皆“无所成”立,“而”却能“知”心念有“刹那坏”灭之相】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连生相都不可得,哪来的灭相?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空无自性,

所以万法回归当下,就是本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如,何以故?

【——然而心念之生相及灭相俱无体性,】无体性就是空性,这个是宇宙当中,情与无情都是无自体性,都无自体性就是空性,所以法界性就是众生性,众生性就是如来性。

【故知实无刹那坏相。本来不生,何有刹那坏相?】

我们把最后这一段讲完,今天才告一个段落,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 经文740:【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
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20-1 比丘得到真如法性平等的智慧,又怎么会看到,种种法是刹那不住这相呢?意思是,他看到了金刚佛性,金刚佛性就是不生不灭。

接下来,修真实行的人,也就是修行者,修真如实行,心入三昧正受的人,叫做修行者正受,

修如实行,心入三昧的人,心入三昧正受的人,

他看到一切世间就像金刚,就像佛的舍利,包括光音天的宫殿,都是世间坚固不坏之事,

意思就是住于定中,尚得如此,何况安住于佛的无上正等正觉,

得,就是证得,怎么样?如来自觉圣智,如来智具足,证得如来自觉圣智具足的菩萨摩诃萨,

比丘得法性平等之智,比丘得平等就是,比丘得到真如法性平等的智慧,

又怎么会看到,种种法是刹那不住这相呢?意思是,他看到了金刚佛性,金刚佛性就是不生不灭。

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如揵闼婆,如梦幻,色其实是没有刹那,当体就是空相,当体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

愚痴的凡夫于不实如幻的色法,外在境界,怎么样?视之若真实,依之而作,实有生灭之想,迷于诸法不生不灭的真实。

   20-2 一切法如揵闼婆空无自性,如梦幻也是空无自性,一切法毕竟平等,其实万法、万境,色本来就无所谓刹那,刹那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妄想,愚夫于不实的如幻等色法,就把它当作是真实,依之而作实有生灭,迷于诸法不生不灭之实。

整段把它费串一下:

修如实行,心入于三昧的正受,这些圣人见到世间的一切,也像金刚佛舍利一样,光音天的宫殿,都是世间坚固不坏之事,

住于定中尚得如此,何况安住于佛的正法得证,得证什么?如来自觉圣智具足的菩萨摩诃萨,这比丘得法性真如平等之智,又怎么会看到一切法有刹那生灭之相呢?

一切法如揵闼婆空无自性,如梦幻也是空无自性,一切法毕竟平等,其实万法、万境,色本来就无所谓刹那,

刹那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妄想,愚夫于不实的如幻等色法,就把它当作是真实,依之而作实有生灭,迷于诸法不生不灭之实。

   20-3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谓修真实行者,于三昧正受】当【中,见世间一切诸法当体真实,如金刚与佛舍利,性不可坏,无增无减。】

【注释】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谓修真实行者,于三昧正受】当【中,见世间一切诸法当体真实,如金刚与佛舍利,性不可坏,无增无减。】

【“光音天”:为色界二禅的第三天(最上一层);此天无有言语之音声,其天人欲言时,自口中发出净光,而为言语,由于以光为音,故称光音天。】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谓修行者之定力尚得如此,更何况住于佛之无上正法,而得具足如来自觉圣智,证入法性平等之智的比丘,怎会见诸法有刹那不住之相?】

【“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一切法从缘而生,本来不实,如揵闼婆城,亦如幻化等,

一切诸色,皆无有刹那相,】意思就是一切相都有刹那生相,但是有真实相,有真如之相

【然而愚夫却于不实如幻之色等,视为真实,依之而作实有生灭之想,而迷诸法不生不灭之实性。】

   20-4 在座诸位!无相,无为才是最圆满的,也不造作,本来的面目才是真正的圆满的东西,众生就是这样子,依于不实的东西,就是一直生妄想,一直生妄想一真生妄想。

【义贯】

【“修”如实“行者”,于三昧“正受”中,观见世间一切诸法皆当体真实,

犹如“金刚、佛舍利”,及“光音天”之“宫殿”,皆】(都)【是“世间”坚固“不坏”之“事”。

住于定中尚得如此照见,更何况“住于”佛无上“正法”,而证“得如来”自觉圣“智具足”之菩萨摩诃萨、】以【及“比丘得”法性“平等”之智者,“云何”会“见”诸法有“刹那”不住之相?

一切法从缘而生,】缘生就是无生,本来如幻【本来】就【不实】在的【,如“揵闼婆”城,如“幻”化“等”,

一切诸“色”皆“无有刹那”相,奈何愚夫“于不实”如幻之“色等”法,“视之若真实”,

复依之计实有生灭之妄想,迷不生灭。】也就一定会迷于不生灭法,

【(亦即】(也就是)【:本来不生,何有刹那坏相可得?)】

也就是本来不生,一切法本来不生,何有刹那坏相可得?

例如虚空,你看虚空什么时候生,又什么时候灭呢?它无相的东西。

所以在座诸位!无相,无为才是最圆满的,也不造作,本来的面目才是真正的圆满的东西,

众生就是这样子,依于不实的东西,就是一直生妄想,一直生妄想一真生妄想,

所以你唱歌一直唱,你能得到快乐吗?不行!这辈子要没有听到佛法,你怎么办?凉拌啊!怎么办?

哎呀!所以你很庆幸的!哎呀!听到了这个佛法。真是好啊!真是好。

如果觉得这个《楞伽经》听得觉得很不错,很受益,应当来护持!好!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21 明天是我们最后一天,不代表我就能轻松,我还是没有办法。在法界缘起里面没有结束,在法界缘起里面,无尽的菩萨道里面,所有的缘灭只是另外一个缘起的开始。它没有所谓的结束,因为你今天的结束是另外一个开始嘛!

明天是我们最后一天,最后一天,不代表我就能轻松,我还是没有办法,

第一点,因为明天结束,在法界缘起里面没有结束,菩提道上,没有叫做Summer vacation  or holidayi没有的,

在法界缘起里面,无尽的菩萨道里面,所有的缘灭只是另外一个缘起的开始,

所以你们先休息,我讲完了,我没有办法休息,接下来,818就是斋僧,901,九月一号又是斋僧,他们不会让我太闲,

所以你们有快乐的时间,我没有,我要继续承担这个责任,在法界缘起的这个世间,没有所谓的Finish or over 没有的,

它没有所谓的结束,因为你今天的结束是另外一个开始嘛!

所以法界的缘起,既然发了大菩提心,不过欠人家的债要去还,人家那个新加坡打电话来,打了多少通,对不对?来三十几个人,来在跟你跪。跪唷!他说师父不答应,我们就不起身,啊!真的。

那个时候在讲《楞伽经》,这是责任,我真的不能答应,不能答应,我说你慢慢跪,你们不起来,我先起来,没办法了。这个欠新加坡一场。

接下来,就是香港,那么要办这个佛学讲座,可能在香港。好,明天最后一天,希望大家再来。

好!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六套(共8讲)
第八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 2013.06.23-2013.07.21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坐下。)

    最近出版了这个闽南佛学院来参访的胜菩提行这个光碟,欢迎大家来索取,下课后请到101室,101室的话人挤不进去,摆在外面,

     这个目前来讲,反应特别的热络,那些都是针对出家人讲的肺腑之言,那么反应特别的殊胜,

    所以这个胜菩提行,你们回去一定要看,一定要看,跟在家居士也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上最后一堂课。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741:【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从此节以下,一连串的问题皆是接着上面所说,或者是依平日所闻而问。此第一问为二乘得佛,不异于菩萨。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后面有一连串的问题,那么大慧依平日,或者是弟子的疑问,平日所闻的而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世尊!为什么记这些阿罗汉将来也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记就是授记,与诸菩萨等无差别,

这大菩萨能成佛,那么为什么这个二乘人、阿罗汉也能成佛?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缘故“世尊记阿罗汉”亦“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

【诠论】

【从此节以下,一连串】的【问题皆是接着上面所说,或】者是【依平日所闻而问。

此第一问为二乘得佛,不异】于【菩萨。

前面佛曾说:三昧乐声闻,皆得如来最胜之法身。又说:六地菩萨与二乘同入灭尽定。

此节则问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何连二乘,佛陀也授记呢?【为何授二乘得菩提之记】也【不异于菩萨?】

是不是快要成佛才授记?才对呀!为什么连二乘也授记呢?

【再者,方等会上,】方等就是所谓的纯弘扬大乘的法门,叫做方等。

在方等会上【佛唯记菩萨,不记声闻,今闻说二乘不异菩萨,故有此问。】

   2 【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涅槃为佛所得法,谓佛既言众生不入涅槃,则谁能修证而得成佛道?此为第二问。

【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

佛陀前面所说的:涅槃是佛所证悟的,那么我们本自有涅槃,所以并没有入涅槃或者出涅槃,

那么现在说有一个疑问,一切众生,这个法就是法性,不涅槃,实在并无所谓的入涅槃,因为涅槃本身并没有出跟入,

那么一般世间人把涅槃当作是死亡,或者是二乘人认为涅槃是入灭,

那么佛陀认为诸法本来就是涅槃,所以说一切众生以及法性,实在并无所谓的入涅槃或者是出涅槃,

那么这样讲的话,站在这个角度来讲,谁能至佛道?

【义贯】

【如来既言“一切众生”】以【及“法”性实“不涅槃”,如是则“谁”能“至佛道”?】

【诠论】

【涅槃为佛所得法,谓佛既言众生不入涅槃,则谁能修证而得成佛道?此为第二问。】大慧菩萨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

    3 【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大慧意谓佛在前面既说:如来有六十四种梵音,普为众生说法,为何又说“不说一字”?此为大慧菩萨的第三个问题。

【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

从佛陀证悟到究竟的自觉圣智的佛的境界,开始说法转大法轮,一直到他涅槃,于其中间佛为什么说不说一个字?也不答一个字呢?亦无所答,

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因为本住法,法性离言,本不可说,

我们法界性,本来就没有语言跟文字,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我们观念创造出来的,

相,假相,就是缘起的假相,安排一个假名,那么变成一种观念来执着,就困死自己,困死自己。

【义贯】

【又佛何故说如来“从”最“初得佛”菩提,“至”于最后“般涅槃,于其中间”,如来“不”曾“说一】个【字,亦无所答”。】

【诠论】

【大慧意谓佛在前面既说:如来有六十四种梵音,普为众生说法,为何又说“不说一字”?此为】大慧菩萨的【第三】个【问】题【。】

   4 【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此即是问:入定如何说法?既然那伽常在定无一不定时,又为何有说法这件事情呢?此是第四问。

既然佛如来的法身都在定中,本不生、本不灭,所以说:

【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

如来,就是所谓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一直在定中,

因为他本无增减,本无来去生灭增减,亦无缘虑心,缘虑心就是我们思惟,就是我们所讲的思虑心,

那么亦无观察,观察必须能观、还有所观,所以也无所谓的能所,

既然没有缘虑心,又常在定的不生不灭,也没有观察,也不必观察,没有能所,

那么又为何说,一切度众生之事,都是化佛变化所作之佛事呢?

既然佛无来去生灭增减,岂有度生这件事情,而这件事都是化佛所作之佛事,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亦无虑,亦无察”:唐译作“无觉无观无分别”。“虑”,缘虑】心【。“察”,观察。】

【“化佛化作佛事”:谓一切佛事皆是化佛变化所作。】

【义贯】

【又何故言:“如来”法身“常”在“定故,亦无”缘“虑,亦无”观“察”?又何故言一切度生之事,皆是“化佛”变“化”所“作”之“佛事”。】

【诠论】

【此即是问:入定如何说法?】既然那伽常在定无一不定时,又为何有说法这件事情呢?【此是第四问。】

   5 【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因前面佛说七识不流转,唯有第八识在三界六道里面来流转;七识既然不流转,那么则不应当有刹那变坏之相;若如是者,则以何因缘而又说诸识有刹那坏相?此为第五问。

【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

【义贯】

【佛“何故”又“说”诸“识”有“刹那展转、”差别变“坏”之“相”?】

【诠论】

【因前面佛说七识不流转,唯有第八识】在三界六道里面来【流转;七识既然不流转,】那么【则不应】当【有刹那变坏之相;若如是者,则以何因缘而又说诸识有刹那坏相?此为第五问。】

   6 【金刚力士常随侍卫?】前面佛既然说:“法身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何故还须要金刚力士护卫?此为第六问。

【金刚力士常随侍卫?】

意思就是说:法身超过一切见闻觉知,也无来也无去,也无增也无减,一切万法皆如,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这些金刚护法站在旁边呢?金刚力常随侍卫,

既然真如超过一切见闻觉知之量,那么没有来去生灭增减,那么这些金刚力力士站在佛的旁边干什么呢?

【义贯】

【又何故言“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于佛周围?】

【诠论】

【前面佛既】然【说:“法身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何故还须要金刚力士护卫?此为第六问。】

   7 【何不施设本际?】既然知道众生入涅槃,则必有本际可知。因此问何故不施设本际,而普令皆知?此为第七问。

【何不施设本际?】

施设,为什么不陈示生死的本际,就是一个开始,意思就是佛为什么不说众生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生死?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涅槃?佛为什么不这样讲?

佛陀告诉我们,生死跟涅槃本身如幻,如幻故,它非有、也非无,不可说故,本自空相无相,所以无法说生死的本际和涅槃的本际,

但是悟了,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本际就是涅槃本际,

所以这一句在问说,佛陀为什么不施设陈示,直截了当地讲,到底我们是从什么时候有这个开始生死的,其实佛也讲不出所以然,为什么?无明如幻。

【义贯】

【又如来“何不施设”陈示生死“本际”,普令皆知?】

【诠论】

【此句魏译作:“复说世间本际难知,复言众生入涅槃,若入涅槃,应有本际。”】

意思就是如果佛说有入涅槃,那么入涅槃用现在的话,应有本际,

意思就说:如果众生有入涅槃,就应该有一个开始的意思。

它这个本际一般不好理解,用这个开始那你就听得懂。

如果说众生入涅槃,如果众生有入涅槃,那么应有本际,那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入涅槃呢?

那么最直接的陈示就是,妄想灭即是涅槃,妄想灭的时候就开始,那个时候就是涅槃,

涅槃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妄想灭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开始涅槃。

【此为谓有终则应有始。

佛既】然【说“本际不可知”,又说“众生入涅槃”,而涅槃者,终也;本际者,始也,

既】然【知】道【众生入涅槃,则必有本际可知。因此问何故不施设本际,而普令皆知?此为第七问。】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8 【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世尊云何有如是“恶业障现?云何如来”既已“得一切种智,而”犹“不”能“离”于世间之“诸过”患?

【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8-1 这个九恼之一,有种种的说法,多少有一点出入,但是没关系,这个是事相的东西,知道佛也现不离因缘果报,来警惕这些凡夫,连我佛陀都得受果报,所以大家不要乱做,以为没有果报。

这句话是问为什么佛陀也示现有种种的魔障、魔业,还有种种的恶报,为什么?

如来不是得一切种智吗?为什么还现种种的恶报,为什么?

这何故现魔,就是魔障,还有魔业,有种种的的魔业,以及种种的恶业的果报,

你说凡夫受到这个恶的果报,大家还能接受,达到一个究竟无漏自觉圣智的圣人,一样受如此的果报,让人很难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

如旃遮摩纳,这个是婆罗门之名,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我们看一下注释,这些都是事相上的名词,看一下就知道。

【注释】

【“现魔魔业”:现有魔】以【及魔业。】

【“旃遮摩纳、孙陀利女”:旃遮摩纳为婆罗门之名,其女名为孙陀利,以盂起腹,】也就是用一个盆子装在这个肚子里面鼓起来,像怀孕一样,

【而谤佛曰:“沙门何故不说自家事,】沙门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不说我们两个人的事情呢?【乃说他事?】为什么一直讲别的事情呢?

【汝今独乐,】你现在快乐了,【不知我】的痛【苦。】因为我怀孕了

【汝先与我通,】你跟我有私通,【使我有身】孕【,今当临月。”】快要生了,

这个【时】候【释帝桓因侍后、】在侍奉佛陀【扇佛,】以前没有冷气,所以,以前的国王,也是人家从后面用扇子,慢慢扇慢慢扇,也很辛苦,扇佛,

【以神力化一鼠,入其衣里,】把它啃把它嚼,【啮舞盂,】舞就是动的意思,把它咬的意思,咬动了这个盂,盂就是盆子,【忽然】就【落地】了【。

诸四众及六师之徒,见盂堕地,皆大欢喜。】喔!原来是谤佛,【(见《兴起行经》)。此为佛九恼之一。】

这个九恼之一,有种种的说法,多少有一点出入,但是没关系,这个是事相的东西,知道佛也现不离因缘果报,来警惕这些凡夫,连我佛陀都得受果报,所以大家不要乱做,以为没有果报。

    8-2 佛之九恼:一、六年苦行,二、孙陀利谤佛,三、木枪刺佛右趺,四、食马麦,五、流离王杀释迦种,六、乞食空钵而还,七、旃荼女谤佛,八、调达(即提婆达多)推山石压佛,伤了佛足,九、寒风索衣。

【“空钵而出”:佛入娑婆那村乞食,空钵而出。此亦是】指【佛】的【九恼之一。

(佛之九恼:一、六年苦行,】其实不只六年,前前后后在经典的记载,佛从十九岁出家,有的有几种版本,那么六年,就一开始六年亲近这个外道,后来觉得外道不究竟,不能解决他心中的疑惑,又经过了六年苦行,那么十九岁出家,加十二年,加起来就三十一岁成道,悟道成佛。

【二、孙陀利谤佛,】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孙陀利女谤佛,

【三、木枪刺佛右趺,】趺就是脚背,

【四、食马麦,】这个我们都讲过了,

【五、流离王杀释】迦【种,】这个我们也讲过了,

【六、乞食空钵而还,】这个我们也讲过,

【七、旃荼女谤佛,】也讲过,

【八、调达(即提婆达多)推山石压佛,伤】了【佛足,】因为佛不把僧团交给他,

佛在戒律里面,我尚不把僧团交给目犍连舍利弗,何况交给你这个痴人,就是佛陀骂那个调达(提婆达多),我都没有把僧团交给这个目犍连舍利弗,这样我的大弟子,何况交给你这个提婆达多,你这个痴人。

【九、寒风索衣。)】这个稍微解释一下,一般人不是很了解,这个就是佛陀制三衣的来源,

那么佛陀在初夜,因为佛陀都禅定禅坐,披了第一件衣,就是所谓的袈裟,

到了中夜,中夜的时候觉得冷,因此再索第二件衣,再加一件,

那么后来到后夜,因为印度那个天气,到晚上温差很冷的时候,到冬天,那佛陀说再加一件,测试看看一般的凡夫肉体,所能存受的这个冷度到什么地方,

好!到了第三件,袈裟披上去,欸!觉得可以了,一般的所有的徒弟,应该都可以忍受这样的冷度,所以叫做三衣。

那么说三衣一钵是圣贤的标志,那么一切出家众走到哪里,都要带这个三衣一体,那么这个就很辛苦了,这个三衣不离身,

真正的比丘,三衣一钵还有那个戒律,不能离身的,比如说他随身一定要携带,比丘戒还有菩萨戒,

那么我们这个南普陀佛学院,广化律师他很重视这个,比丘出去,不管你到哪一个地方,你的比丘戒跟菩萨戒一定要摆在你的前面。不管你到哪里,

那么后来慢慢的,戒坛上有的戒师也慈悲,说我们现在带这个三衣,那个以前类似有一点点游化,或者到处走,那现在的人比较少,

所以一般都在道场,那么一般道场就早晚课搭个衣也就可以,

那么现在如果说带一个钵,那么像我们南普陀佛学院,台中南普陀佛学院的,一律,有一阵子说要持钵,但是有的人认为这个持钵很辛苦,持钵很辛苦。

那么泰国的这个持钵,其实也不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吃饭啊,泰国像你去看,那个钵很大,很大的时候,人家你走过去的时候,他捏了一团饭放进去钵,或者放水果,或者放一些他们的供养品,是用大的钵承载承载,然后拿回来再慢慢地吃,他也不是说用这个钵直接吃。

那么传到这个中国,像我们现在有的人,都是用如来应量器,也就是你吃多少,然后拿多大的钵,所以也有人用钵直接吃饭的,

所以现在变成说,流通出来的不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是用钵,那么流通到南传的时候,钵只是一个托钵,一个像脸盆那么大,好大,

那么流通到台湾,有的持比较精严的戒律的,用钵直接吃饭,

那我们戒坛的戒师就说,钵就是等于我们现在的碗,所以,在台湾的出家人,大部分在过堂的时候,都是用碗比较多,碗,都是用碗。

所以变成说,佛在世的这个,还是很难说完整的去普遍,去统一去规划,因为只有吃饭,佛在世,距离我们现在两千五百年,只是吃饭,所以就变成三衣一钵是圣贤的标志。

在我们南普陀佛学院是戒律很严格,一定要随身携带戒律的,一定要放在床头柜的前面,时时刻刻要念诵的,戒如珍宝镜,亦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唯此法为最,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就是这样一直在诵戒。

好了!所以这个寒风索衣,就是这一段的因缘。

好!那么这一段的因缘,到东北去没办法,或者到俄罗斯,到俄罗斯去的时候,他那个西佰利亚,零下七十度,

所以可见佛陀制的这个戒律,是在当时印度的,那么印度,当然冷的地方很冷,那么热的地方还是很热,所以就这个三衣一钵,仍然是属于佛陀那个时空所制定下来的,

但如果说硬要持三衣一钵,那么不着其它的衣物,如果说到西佰利亚,那没有一个能够活命的,这零下七十度,最冷最低的是零下七十度的,那么一般来讲都是零下三四十度的,这一般身体是受不了的。

这个因为大家,在家居士都比较没有研究过比丘戒,所以这个就是因缘,缘起法就是这样子。

【义贯】

【又如来何故而“现”有“魔”及“魔业”,以及种种“恶业”之“果报”,

如“旃遮摩纳”婆罗门之女“孙陀利女”谤佛,】以【及佛入娑婆那村乞食,“空钵而出”,

世尊云何有如是“恶业障现?云何如来”既已“得一切种智,而”犹“不”能“离”于世间之“诸过”患?】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9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为令”舍“离声闻乘,进向大乘”,故“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之真实授记。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

   9-1 由这例子,你就知道,佛是多么的慈悲,多么的善良,不舍弃任何一个有善根的众生,不舍一个众生,也因此,佛有时候一时善巧方便,他不是究竟,但因为不可能众生一下子就成佛了,没办法,大慧,因是故,我因为是一时权巧方便,所以记诸声闻跟菩萨是不异的。

这一段,佛就讲出他心中的一种权巧方便,说佛为什么授声闻的记?授记就是将来一定会成佛。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那么无余是对有余依,有余依就是法执未断,无余依就是也断了法执,证得法空的意思。

佛告大慧,令离有余依,阿罗汉叫做有余依,那么佛就是无余依涅槃,

佛告大慧:令离有余依涅槃,而契入最上的无余依涅槃故,换句话说:阿罗汉只是一时权巧方便,不究竟的意思。

诱进行菩萨行者故,诱就是引诱导入,给他一个方便,给他一个善巧,诱进行菩萨行者故,

还有引诱导入这些行菩萨行,让他契入最上的菩萨行,叫做诱进。

引诱导入行菩萨行,就是这些二乘人发心不够,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还有呢?

这个世界还有他方世界,此,就是此娑婆世界,及余,也就是他方世界,修菩萨行者,

修菩萨行有的畏大乐小,会退堕到这个比较喜欢这个声闻乘涅槃,退堕变成了乐声闻乘这种涅槃,

为了令离不究竟的声闻乘,进向大乘,大乘就是遍十方法界,化佛授声闻记,所以我一时的方便权巧说,声闻也能够成佛。

那么这声闻想说我可以成佛,他就会发大心,发大菩提心,非是法佛,意思就是:这不是法佛一种真实的授记。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你比较听得懂,比如说一个学生常常考零分,凡夫我法二执统统没有断,每天起贪嗔痴,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就是零分,没有一点智慧,贪着于五欲六尘,给零分,

那么有一天断了我执、见思二惑,那么佛给六十分,在座诸位!佛给阿罗汉六十分,二乘人六十分,

佛陀就说:嗯!我很满意,你们已经得到了六十分,我很满意,你已经证了声闻缘觉乘这个圣果,我很满意。

在座诸位!这个满意是究竟吗?不,不究竟,当然不究竟,这个叫做诱进行,也就是把你诱导进来,怕你退堕到这个其他的不好的境界,

好!那么引诱来以后,那么佛陀就说:哎呀!六十分不错了,因为以前考零分,现在考六十分了,你的根器不错啊!

要发心好好地读书喔!六十分不行喔!将来如果你要为人师表,要当老师,你要考一百分,知道吗?

你如果要念师范大学,将来为人师表,这样六十分是不够的,

喔!那这个学生考了六十以后,再继续努力,终于考了一百分,就是成佛。

那么由这例子,你就知道,佛是多么的慈悲,多么的善良,不舍弃任何一个有善根的众生,不舍一个众生,

也因此,佛有时候一时善巧方便,他不是究竟,但因为不可能众生一下子就成佛了,没办法,大慧,因是故,我因为是一时权巧方便,所以记诸声闻跟菩萨是不异的。

   9-2 【“无余”(涅槃)者,为子缚及果缚皆尽。】子缚就是种子习气,果缚就是五蕴身,就是我们所受的果报。那么佛怎么看待这一个五蕴身呢?佛看待这个五蕴身,就是因为万法都有因缘果报,那么因缘果报,佛陀这一辈子不管碰到任何的侮辱,佛如如不动,为什么呢?他知道业力应当还,应当还。该还的他就是要还,但是千万不要再继续去造作。

【注释】

【“为无余涅槃故说”:谓佛之所以授声闻记者,为令声闻人离有余涅槃,】

这后面要补一个依,有余依,有余依就是法执未断,还不究竟,叫做有余依。

【而进求无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又名叫做究竟涅槃。

那么【“无余”者,为子缚及果缚皆尽。】子缚就是种子习气,那么果缚就是五蕴身。那么还有其他的一些讲法,

那我们今天就是告诉大家,子缚就是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跟习气,

还有果缚就是我们所受的果报,佛完全接受,换句话说佛怎么看待这一个五蕴身呢?佛看待这个五蕴身,就是因为万法都有因缘果报,那么因缘果报,佛陀这一辈子不管碰到任何的侮辱,佛如如不动,

不管碰到任何的赞叹,佛如如不动,不管碰到任何的五蕴身所遭受的痛苦毁谤,佛陀如如不动,

为什么呢?他知道业力应当还,应当还。该还的他就是要还,但是千万不要再继续去造作,

因此佛看待这个五蕴身,就是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任何的事情,我都如如不动,

何以故,因为他一定会败坏,它空无自性,要不然业力怎么还呢?

那么这样子的内心立刻就超越,不会耿耿于怀某一点时事,某一件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我的命运会这么坎坷呢?有时候说不出所以然,这冥冥当中有强大的业力在,在转变,在固定着你的命运。

    9-3 二乘人也授记都可以成佛,所以大家要学佛的智慧和善巧方便。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佛之所以授声闻记者,“为”令声闻人进求“无余涅槃故”而“说”罗汉当成菩提,及为“诱进”修“行菩萨”道之“行者故”,

以“此”世界“及”其“余世界”有诸“修菩萨行者”,】修到一半,

结果【畏大乐小,】大就是大乘,唉呀!大乘太苦了,还要自觉,还要度众生,度众生太苦了,碰到的人都要谩骂我,批评我,我还是自我解脱。

畏大乘,大乘要修长远劫,要修无量劫,要发大心普度法界众生,喔!这个太难了,啊!

就畏大乐小,我还是先把自己度好就好,因此就【退堕而“乐”著“声闻乘”之有余“涅槃,

为令”舍“离声闻乘,进向大乘”,故“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之真实授记。】

那么在这里附带说明,就是说我们一切出家在家,都要有佛陀这种善巧方便,他一时没办法接受大法,

给他一点因果的观念,给他有布施的观念,给他礼敬三宝的观念,

一步一步来,慢慢地引导,慢慢地引诱,就像世尊这么善巧方便,到最后大家都能成佛,好!

二乘人也授记都可以成佛,所以大家要学佛的智慧和善巧方便,

【“大慧,因是”之“故,”佛“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都能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二乘人只断烦恼障,并没有断所知障,断所知障必须见法无我的菩萨得无上解脱。

【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10-1 阿罗汉只断我执,那法执,他只认识一点,还不够究竟,只有大菩萨和佛则法障解脱,法法平等,这个时候识藏中的生相无明习气也灭尽,证得如来究竟清净,究竟清净就得到真如之体了。

大慧,我所说的不异,他是站在某一种立场,而说不异,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与诸佛如来,都是烦恼障断,解脱平等一味,非智障断。

这一段的意思就说:我说为什么声闻缘觉跟佛一样,是站在什么角度呢?站在他们断了这个烦恼障,所知障还没断,所以断了烦恼障,他们所得到的解脱,站在这个角度,说声闻缘觉与佛是平等一味的。

站在只断烦恼障这个角度,所以声闻缘觉与佛一样,都断烦恼障,

但是呢?声闻缘觉还没有断智障,智障就是所知障,见法无我的菩萨,得到无上解脱,叫做智障断。

大慧,以智障者,见法无我,如果达到所知障,就是所谓智障断者,必须见到一切法无我,然后得殊胜的清净,

那么声闻人呢?他烦恼障断,声闻人他的烦恼障断,先前习就是所谓见思二惑的习气,由于见到人无我这个理,照见了五蕴皆空这个理而断,只断到这个程度,

如果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在七识能够也灭尽,七识的生灭也灭尽,那么见法无我,但一切法无我,这个法障,也就是所知障就解脱了,得到万法都平等一如,识藏习灭,识藏中他的生相无明习气也灭,习灭就是习气灭,也灭尽,这样就证得了如来究竟清净。

那么整段把它贯串一下:

大慧,我所说的不异,是站在某一种时空,某一种程度说的,

那么意思是说:声闻跟缘觉与诸佛如来统统断烦恼障,站在这个角度,他们都得到了解脱,平等一味。

那么二乘人只断烦恼障,并没有断所知障,断所知障必须见法无我的菩萨得无上解脱。

大慧,以智障断,意思是所知障断,要怎么断呢?必须见法无我,见法无我得殊胜的清净,

而声闻人烦恼障断,是怎么断呢?因为他先世,以前这个习气,见思二惑的习气,由于他了解一切法本空,同时也了解一切法、五蕴,但是呢?他还没有断法执,

了解我执本不可得的五蕴身,但是法执的认识比较浅,所以只断我执,所以人我之理断,

若得七识灭,(七识若)能灭这个时候分断根本无时,则法障解脱,

也简单讲,就是说:阿罗汉只断我执,那法执,他只认识一点,还不够究竟,只有大菩萨和佛则法障解脱,法法平等,这个时候识藏中的生相无明习气也灭尽,证得如来究竟清净,究竟清净就得到真如之体了。

   10-2 “大慧”,所言“不异者”,谓“声闻、缘觉”与“诸佛如来”皆得“烦恼障断”,故所得之“解脱”平等“一味”,然二乘人只烦恼障断,“非智障断”之无上解脱。

【注释】

【“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智障断者,须见法无我,得殊胜清净。】

【“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烦恼障断者,为先世见思二惑之积习,由见人无我而断。】

【义贯】

【“大慧”,所言“不异者”,谓“声闻、缘觉”与“诸佛如来”皆得“烦恼障断”,故所得之“解脱”平等“一味”,

然二乘人只烦恼障断,“非智障断”之无上解脱。

“大慧,”以“智障”断“者”,须“见法无我”,得“殊胜清净”,无复染著。

而声闻人所证之“烦恼障”断“者”,乃“先”世见思二惑之积“习”由“见人无我”理而顿“断”。

至于若得“七识灭”,分断根本无明,而得“法障解脱,识藏”中之生相无明“习”气“灭”尽,证得如来“究竟清净”法体,则为菩萨摩诃萨所行境界,非声闻人所行,故与声闻实有异,非全不异。

(是故言声闻与菩萨所证不异者,只是指烦恼障断,证得人空之理相同,而言不异。)】

    10-3 法其实没有大小乘,你说修小乘人,都不度众生,那我们在泰国、在缅甸,我们也讲经说法啊!我们只能用这个法的深浅,他们仅止于六识,仅止于六识,能观智,所观境,仅止于六识这样来分,就是不究竟而已,(只)能这样讲。

在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下,那么这些学小乘的,并不是说这个法执完全都抛在脑后,

他们除了断这个我执以外,对这个法我执,法我还慢慢地在学习,只是不究竟而已,

那么你到南传去看的话,他们不承认这一点,你说他们只自利不度众生,他们绝对不承认,

他说我们也说法,我们也在度众生,大乘对我们这样讲很不公平的,

你说我们没有断法执,照见五蕴皆空就包括法执,所以这个讲下去又是一种争论。

所以法其实没有大小乘,佛陀变成只是一个概括的来说,你说我们修小乘人,都不度众生,那我们在泰国、在缅甸,我们也讲经说法啊!

我们只能用这个法的深浅,他们仅止于六识,仅止于六识,能观智,所观境,仅止于六识这样来分,

你说他不度众生,不可能,你说他对法无我他不认识,他也不可能,就是不究竟而已,(只)能这样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这一段是在描述佛为什么说了四十九年法,而不说一个字,是站在什么角度而说的,那是站在本住法,意思就是诸法本来就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大道理是没有任何的语言的,大道是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文字的,语言跟文字是人类妄想创造出来的东西。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

   11-1 不管佛出世,这个大道理是没有任何的语言的,大道是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文字的,语言跟文字是人类妄想创造出来的东西。

这一段是在描述佛为什么说了四十九年法,而不说一个字,是站在什么角度而说的,那是站在本住法,

意思就是诸法本来就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

本住法就是本来常住之法,意思就是不管佛出世,这个大道理是没有任何的语言的,大道是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文字的,语言跟文字是人类妄想创造出来的东西。

所以相、名、妄想、正智、如如,如果站在二乘人讲的这个角度,相、名、妄想都叫做缘起法,他讲的这个五法三自性有一点差别,

譬如说:如果你对二乘人讲相、名、妄想、正智、如如,那么这个包括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缘起自性,那么依他起性,或者是遍计所执性,都有包括相、名、还有妄想,这是对二乘人讲的,但是如果说对这个大乘的唯心现量的境界,那不行。

就像我们在1101那一页,相、名是妄想创造出来的产物是唯心,缘起、能缘、所缘还是妄想,还是妄想。能缘、所缘还是妄想。

注意缘起是站在能缘跟所缘,仍然是妄想,前面名相是妄想,缘起还是妄想,最后正智跟如如,

那么前面两个是妄心,妄想自性、缘起自性都是妄心所现的东西,最后正智跟如如,

所以对二乘人讲的这个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跟讲大菩萨的唯心现量的境界,摄归到一心,妄心跟真心,

这个五法三自性有浅、还有深的,这个不太一样,两个角度不一样。

如果我们对一般凡夫来讲,你跟他讲相是缘起,名还是缘起,妄想他还是能所不断。对不对?

可是在究竟大乘不是这样子讲的,究竟大乘,名跟相都是妄想创造出来,名相本身就是妄想,他不讲缘起,他讲单刀直入的,就跟你讲它是妄,从头到尾都是妄,最后就是真心,正智、如如,

所以这个还是有层次上的差别,因此唯识学上所讲的,它还是有层次,再来,有究竟义,有方便义。

    11-2 本来常住就是万法本来就是一心,就是真如了,它并无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前后际一切法都非有自性,非有自性就是空性,空性哪里有语言呢?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不是你讲的,你不认识的,不是你认识的那一种道,名可名,非常名,哪有这个名字呢?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因为诸法本来就常住之法,前后非性,前后计一切法都非有自性,

非有自性就是过去空无自性,现在空无自性,未来空无自性,

真正空无自性,就无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万法回归当下,

其实当下这个观念,仍然由比较而来的,最瞬间的刹那叫做当下,这个仍然是时间的观念,

刹那就是永恒,永恒跟刹那是由比较而来的,为了衬托万法一如,回归当下,所以必须用种种的语言来表达,还是没办法表达,真如自性这种绝对的空性,没办法表达的。

因此说本来常住,本来常住就是万法本来就是一心,就是真如了,它并无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前后际一切法都非有自性,非有自性就是空性,空性哪里有语言呢?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不是你讲的,你不认识的,不是你认识的那一种道,名可名,非常名,哪有这个名字呢?

   11-3 这句话意思就是,大道本无语言跟文字,也无可说,只是佛发现了,原来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的东西。

【注释】

【“本住法”:本来常住之法。本来常住即无有增减,故前无佛道可得,后无涅槃可入,中间亦无法可说,因此说“前后非性”。】

【义贯】

【我“因”依所证之“本”来常“住”之“法故”,而如实知见“前后”际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是故言我不说一字。】

因为这句话意思就是,大道本无语言跟文字,也无可说,只是佛发现了,原来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的东西。

   11-4 【此为通答第二、第三两问。佛之意为谓:如来之所以言不说一字者,由我所证之本住法故。】本住法就是无论佛出世不出世它都是常住、都是空相。

【诠论】

【此为通答第二、第三两问。佛之意为谓:如来之所以言不说一字者,由我所证之本住法故。】

本住法就是无论佛出世不出世它都是常住、都是空相,

【本住法者,为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毕竟空,【本来常住,无始无终之道。】只有佛陀发现,【无始无终即“前后非性”,】

在座诸位,还附带,说讲无始无终,还是一种方便,那么无始无终,还是对有始有终方便来衬托,叫做无始无终。

但是用人类拙劣的语言,实在无法讲出法界一相,本来常住的真如相,所以只好说无始无终。

意思就是我们亘古以来,从来没有增没有减,所以这个时候讲无始无终,仍然是一种方便。

也就是前后非性,就是空无自性,【前后既无体性,则中间有何说示?

纵有所说示,乃是承说先佛之说,非异于先佛而别有所说;】以前佛这么说,我也是这么说。

    11-5 为什么佛佛道同?因为佛佛统统证得到究竟义,因为契入真如自性,所以讲性就没有争论。

诸位!在这里提醒一下,为什么佛佛道同?因为佛佛统统证得到究竟义,因为契入真如自性,所以讲性就没有争论,

外道为什么着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为什么?因为外道在相上,只要在相上论断,统统名为相说。

名为相说就一定有争论,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相,外道站在相的角度,就一定会有,或者是无,或者是常,或者是断,

而佛站在究竟的无生的体,这里面无一物,毕竟空寂,所以佛讲的法不会有争论,

而且前佛讲的,也是毕竟空一切法无生,后佛所讲的,也是毕竟空一切法无生,所以佛佛道同也不会有矛盾,是因为证得到究竟。

     11-6 当你的心证悟到不究竟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跟人家争论,你的心就会跟人家争论。想要争一个对或错,或有或者是无。

在这里再附带提示,当你的心证悟到不究竟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跟人家争论,你的心就会跟人家争论。想要争一个对或错,或有或者是无,

所以修学佛道真理的人,有了正知正见以后,看到这些外面的人,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那你知道就好,仅止如此,

因为你没办法改变他,这个时候你必须收敛回来,把它化作这也是我的真如。对不对?

凡所有相都是空相,现在我能够体悟没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

我既然是佛陀的真实的弟子,我证得真如,就没有任何的争端,

所以有争论,它是凡夫的知见。所以因此如果你在相上一直打转,没有契入的话,就到处就一定会有争论,一定会有争论。

譬如说你一直办法会,我们不是说办法会不好,办法会它是相的东西,来诵经、来念佛,

可是师父从来不开示,什么是真正的佛法,相一直拜、一直拜,到最后他就会有争论,有的人就会很累,因为相的东西到最后就是争论,

你就一直放生……,到最后就破坏生态,譬如说你做火供,一下子把那么多的东西全部都烧掉,到最后人家就会有微词,也会一些负面的评论,都是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火化呢?那么你可以把它当作是西藏一种文化,你又很不方便说什么,

   11-7 当一个人修学佛道,没有看到究竟圆融圆满,究竟的真如的时候,他所显现出来的,他就会有争论的心态,那我们不可以,我们修学圣道,无诤是第一要法,你修学佛道,第一个要懂得无诤。

简单讲:你只要在相上用功的,他到最后他就是争论。

如果说你能够把相相本空,由内心里面好好地去体悟,相相本空那一念就是真如,那么你彻底的达到了自觉圣智,你的内心就跟佛的心一样,他没有任何的争论。

所以我们在这个末法时期,看了一些很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个不足为奇,

因为大家在家居士也很忙,随便捡一个方便的东西,我这个就是究竟,我这个就执着这个,

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我一辈子就依靠这个啦!就了生死了,哎呀!生死太快了,我没有时间搞那么多东西了,我就执着,死执这种角度,那也没办法。

所以当一个人修学佛道,没有看到究竟圆融圆满,究竟的真如的时候,他所显现出来的,他就会有争论的心态,

那我们不可以,我们修学圣道,无诤是第一要法,你修学佛道,第一个要懂得无诤。

【如是即同说而无说,以一切本有故,所以说是“不说一字”。

此节唐译作:“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语,非异前佛后更有说,先具如是诸文字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如来虽无虑无察,究竟寂静,却不妨化身而化作佛事。意思就是化身,佛的应化身不离法身的意思。

【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12-1 他两个眼睛睁得很大,快生气了,我那个时候在旁边跟他讲,你家的佛跑掉了。

因为佛旷劫所发的这个愿,无尽本愿, 无尽的本愿,就是用大悲心度法界有缘的众生,

那么如来的法身无虑无察,无虑就是我们所谓的思惟,思惟是第六意识,无察,那么也不必有能所地去观察,

换句话说:无觉无观无虑无察,这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大寂灭的境界,大寂灭的境界。

这也是学佛的人要先稳得住自己,学佛的人没有办法稳得住自己,你的心动荡不定,就离佛越来越遥远。

我们以前在南普陀来了一个南传的,那个南传的他很重视威仪,

那么有这个比丘,因为办了一些事情,比较慢一点回来,快过午了,稍微吃得比较快,

他用眼睛大大大,一直快要生气起来,因为快超过时间了,速度稍微吃得快一点,他两个眼睛睁得很大,快生气了,

我那个时候在旁边跟他讲,你家的佛跑掉了,他就一下,喔!对,我家的佛快跑掉了,他就一直要发起脾气,他家的佛不是要跑掉了吗!所以说:你家的佛有没有被跑掉。

    12-2 师父!念这些都不能消灾解难,那有没有直接了当消灾最快的,我说:有!从今天起不要生气,你的消灾就接消完了,不与众生结恶缘,统统灾难都消完。

有一个居士来问师父说:师父!我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会不会消灾,

我说:不会,

那我念南无观世间菩萨会不会消灾,

我说:不会,

那有没有直接了当最快的消灾的办法?

我说:有!

师父!念这些都不能消灾解难,那有没有直接了当消灾最快的,

我说:有!从今天起不要生气,你的消灾就接消完了,不与众生结恶缘,统统灾难都消完。

嗯!这样子很有道理,没有说你一边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一边跟人家打架吵架,你怎么消灾啊!对不对?

嗯!他说:师父!您这个开示跟人家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他很受用。

   12-3 我这一念没有妄念,叫做真精进,我这一念统统每一念都是般若智慧,你念那个三万声有间断的,我这个念这一念般若智慧心是没有间断的,要懂得佛的无生的道理,念念般若。

在无虑无察无觉无观的大寂灭当中,就现这个应化身而演说正法,正智来观察所化的众生的根机,

意思就是他是称性而说,以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而说法。要不然不依真如自性而说法,那就名为相说。

诸位!名为相说就会不究竟。有一个人来到电梯,我问他,说:你一天念几声佛,他说我一天念三万,

师父!那您一天念多少,我说我一天只念一句佛,只念一句,

我说我这一句从早上念到晚上,二六时中都念一句,你念那个三万声,你有段段落落的,对不对?

他说,对,这样是念一句比较强,还是念三万比较强呢?

我这一念没有妄念,叫做真精进,我这一念统统每一念都是般若智慧,你念那个三万声有间断的,我这个念这一念般若智慧心是没有间断的,要懂得佛的无生的道理,念念般若。

   12-4 佛证得寂灭忍,大寂灭忍,无法不能忍,连微细的生灭都断尽,这个是对佛的非常尊敬的、至高无上的、恭敬的形容。

正智所化,正智观察所化的根机,念不妄故,以净念不妄故,是故如来不假思虑,说无虑无察,

四住地,四住地就是枝末烦恼了,还有接下来就根本无明住地习气断故,统统断,唯佛有办法。

所以我们说佛证得无生法忍,还不是很贴切,说证得无生忍,

无生法忍是无生忍加上无法忍,一个是人空智,一个是法空智,

那这样还不能够贴切的形容佛,你看,根本四住地,还有根本无明的烦恼习气,都永远断除,这个只有佛一个,

最尊贵的名词叫做寂灭忍,佛不(只)是证得无生法忍,佛是证得寂灭忍,这最尊贵的,没有一法不寂灭,

但是一般人都是认为佛证得无生法忍。这不是很贴切的,

佛证得寂灭忍,大寂灭忍,无法不能忍,连微细的生灭都断尽,这个是对佛的非常尊敬的、至高无上的、恭敬的形容。

接下来还有理事二种烦恼,对无生理佛陀也通达,对一切事、事相,事相的烦恼就是种子跟习气,佛也断尽了,

所以叫做二烦恼断,叫做理烦恼还有事烦恼统统断尽,

离二种生死,永离分段跟变易两种生死,

觉人法无我,以及二障断,两种障都断,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统统断尽。

   12-5 【“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而佛所说皆是以正智观察所化之机,称性而说;】诸位!这一句重大的启示,就是你一个人真正的说法要称性起说,但是要称性起说就很难,因为要见性。

【注释】

【“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如来以无尽本愿故,】为什么有无尽的本愿,就是有大悲心,

【于无觉无观之大寂灭中,现应化身,而为众生演说法。】

【“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而佛所说皆是以正智观察所化之机,称性而说;】

诸位!这一句重大的启示,就是你一个人真正的说法要称性起说,但是要称性起说就很难,因为要见性,

注意喔!你看小乘的出发点,观无常、不净、苦、空、无我,这还是在相的东西,然后观缘起,观性空,

可是大乘不是,大乘单刀直入,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你不认识这个本不生灭的本心,学法无益,

你看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东西可以观,这个大乘修行单刀直入,就契入无生,

小乘出发点,观无常、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也不错,这个是次第性的东西,慢慢来,

大乘不一样,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单刀直入,就教你佛的本心是什么,本自大寂灭的心,

本性是什么,本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真如自性,下手处就叫你成佛。

所以你就知道,大小乘的下手处不一样,

如来以无尽本愿故,以无觉无观之大寂灭当中,现应化身而为众生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

而佛所说皆是以正智观察所化之机,称性而说,【不假思虑而有言说,以其净念不妄故。】

   12-6 说实在话,不要说五住地无明习气永断,你就是看那个韩剧,稍微收敛一下都很难。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如来根本】以【及枝末之五住地无明习气皆永断故。】

你就知道这个成佛有多难,你就那个习气叫你断,

譬如说你喜欢吃冰,报纸登的说有一个很喜欢吃冰可是他有过敏的体质,他又很喜欢吃这个冰淇淋,I like ice cream,然后吃冰淇淋又过敏,哈啾!然后就吃西药,

他就克制不了那个冰淇淋,一个冰淇淋,再两个,后来买整桶的回来吃,吃了鼻子一直过敏,实在是没办法,又很爱吃,然后再吃西药,只有吃一个冰淇淋,就断不了了,

还有,有的人喜欢吃辣椒,吃越辣的越好,只有一个辣椒就改变不了了,

所以说:说实在话,不要说五住地无明习气永断,你就是看那个韩剧,稍微收敛一下都很难。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道场去,说这个慧律法师来咧,那个比丘尼说:等一下,我现在正在看一出连续剧,等一下,

什么,人家大和尚来拜访,她正在看连续剧,虽然也不是什么坏事,你看这个就很难,因为那个刚好很好看,欸!很好看。

说实在话,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永断,我认为那个很难,

    12-7 为什么叫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为什么?因为有所住就变成三界的众生,所以师父重复地告诉你说,能不能往生净土,就看你对娑婆世界执不执着。

【“四住地”即枝末无明,“无明住地”即根本无明。合称三界五住地无明,以能令众生住著三界,故称住。】

为什么叫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为什么?因为有所住就变成三界的众生,

所以师父重复地告诉你说,能不能往生净土,就看你对娑婆世界执不执着,

如果你很在意你的五蕴身,正依二报、财产、房地产,你很重视这个,还有重视享受,个人这个肉体享受,我告诉你,你临命终一定放不下,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所以你不必问我,师父!我能不能往生,那就要问你自己,现在放得下正报吗?现在放得下依报吗?那就问自己,行,那往生极乐世界没问题的,你看得破也放得下。

然后有的人讲:师父!要放下很难呢?欸!这一句就是障道了,

师父!放得下真的很难,欸!这一句又是障碍啊!

我们总是会编一个理由来自我执着,好像我的执着是很有理由的,但是这个理由在六道轮回,是判为生死的关键的。

    12-8 是故如来虽无虑无察,究竟寂静,却不妨化身而化作佛事。意思就是化身,佛的应化身不离法身的意思。

【义贯】     

【以旷劫所发之“无尽本愿”所熏“故,如来”得以于“无虑无察”之大寂灭中,现应化身,“而”为众生“演说法”,

且其所说,皆是以“正”觉之“智”观“所化”之机,称性而说“故”,不假思虑而后有言,以其净“念不妄故”。

是故如来“无虑无察”,以“四住地”无明(枝末无明)及“无明住地”(根本无明)之”习气”皆永“断故”,

理事“二烦恼断”,永“离”分段、变异“二种”生“死”,

如实“觉”知“人法”本来“无我,及”烦恼、所知“二”种“障断”,是故三觉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做三觉。【万德具足,不思议之妙用自然显现,所以得现三类身,以四悉檀而作诸佛事;

是故如来虽无虑无察,究竟寂静,却不妨化身而化作佛事。】意思就是化身,佛的应化身不离法身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这一句话我们就提醒一切出家众、在家居士,世尊是值得你赞叹的,世尊是值得我们恭敬的,世尊是值得我们顶礼的,在这个人生跟宇宙当中,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13-1 轮转会去的,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如果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我们死的时候,前七识全部没有,剩下就是第八意识,叫做本识。

大慧,说到八识中,就是心意意识,还有眼识等前七,就是心意意识,还有眼识等前七识,

意思就是:我们说到八识中的前七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还有意,

刹那习气因,这个无明,微细的无明是刹那习气的染因,染因。

它跟纯善的无漏品是相离的,意思就是不能成为善无漏的因,的正因,因为它是有染污的,微细的习气,

这个前七识它没有轮转,因为它没有种子,不能储存种子,所以不能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所以它不是轮转,它只是妄执妄分别,妄执和妄分别,它无体性的东西,

所以前七识呢?但有虚妄的生灭相,并无实体性来轮转,

所以轮转会去的,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如果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我们死的时候,前七识全部没有,剩下就是第八意识,叫做本识。

那个第八意识在轮转,这个时候就看你那个识平常有修福,有修慧,懂得观想佛像,念佛号,你的识心就完全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

平常也懒惰、不用功的人,他的识就没有办法变成清净,所以因此早晚课还是挺重要的。

大慧,如来藏者轮转,如来藏者在生死当中是轮转,

但是它也是从无漏的涅槃的因,还有它是苦乐的因,因为它是有善恶的种子,

如果是纯无漏的种子,当然就是涅槃因。

那么它有善恶无记的种子,就是苦乐之因,不一样的。但是这个道理很深,

不是堕入于空,偏空的人,还有乱意的小慧之人,慧是小慧,不是真正佛那种大智慧。

这不是堕入于空,还有乱意、心散乱的小慧之人,就是小聪明的人能够理解,愚痴的凡夫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佛的境界。

   13-2 八识所变现的涅槃因、苦乐因,这个道理太深了,除非证得到究竟的佛果,或者大菩萨能理解,这不是堕入二乘人的空,或者是乱意的小慧之人,这些愚痴的凡夫,是无法理解这么深、这么微细的道理,没有办法了(解),除佛开示。

我们再把它贯串一下,让你看得更清楚:

大慧,心意意识这八识呢?我们现在来讨论,说到八识中的前七识,就是眼识等前七识,怎么来的呢?

那是无明刹那习气的染因,它跟纯无漏,不生灭的纯无漏是相离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微细的生灭,

而这前七识呢,它没有轮转,不复轮转,它没有轮转,因为它不能储存善恶的种子,

就像第八识仓库一样,有了仓库的这个种子,才有办法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它才有这个生死的主体性,而前七识没有。

(前七识)但有虚妄执着分别之相,而并没有实体去轮转,所以真正的轮回是主体,轮回的主体是指什么,就是指第八意识。

大慧,如来藏者于生死当中轮转,它如果是纯无漏的种子,就为涅槃因,如果它是修的是有漏的,那么就有苦跟乐的因,

如果是我们人、天,那么是善因,那么三途是苦的因了,

但是这个道理,八识所变现的涅槃因、苦乐因,这个道理太深了,除非证得到究竟的佛果,或者大菩萨能理解,

这不是堕入二乘人的空,或者是乱意的小慧之人,这些愚痴的凡夫,是无法理解这么深、

这么微细的道理,没有办法了(解),除佛开示。

    13-3 【“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然此理甚深,非堕于空及乱意小慧之人,及愚痴凡夫所能觉知。】那么这一句话我们就提醒一切出家众、在家居士,世尊是值得你赞叹的,世尊是值得我们恭敬的,世尊是值得我们顶礼的,在这个人生跟宇宙当中,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

【注释】

【“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

谓心意意识及眼识等前七识,本】来就【无自性,由如来藏为无明所熏而成刹那习气之染因,】

诸位!熏习最强大的,当然就是第六意识,那么第六意识无量劫来,落入累积叫做根本无明,

【因此即与纯善之无漏品相离,亦即不成善无漏之因,故但有生灭之相,以其体无流转,故不复轮转。】

【“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如来藏者,则生死轮转,为涅槃及三界苦乐之因。】

【“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然此理甚深,非堕于空及乱意小慧之人,及愚痴凡夫所能觉知。】

那么这一句话我们就提醒一切出家众、在家居士,世尊是值得你赞叹的,世尊是值得我们恭敬的,世尊是值得我们顶礼的,

在这个人生跟宇宙当中,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

我用一句比较,这个站在自己角度,说师父读过这么多书,而且我们还是念Engineet工程学的,一切的物理、天文,化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伦理学、诸子百家,都有涉猎一点,都略懂一二,

我们看到这个佛经,佛陀如此的大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我大一的时候,碰到了佛法,说:哇!这个世间怎么会有这样子伟大的圣人,能够把这个人生宇宙讲得这么的淋漓尽致,

我们念这个工程系的,我们这个是高学历也高智商的,碰到了佛陀,五体投地的佩服,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这不是我们来随便赞叹佛陀的。

基督教的思想我看过,我还是圣经函授班的,天主教的,或者是伊斯兰教的,我们看看电视他们所谈的,我们不批评,一贯道的我们也了解,儒教的,道教的,周易等等,

这些诸子百家,没有空慧的思想,王阳明讲的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呢?什么是致知?致良知,那什么是致良知呢?他有空慧的思想吗?没有,所以这个儒家,有时候会窃取一些佛教的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可是讲得又不究竟,梗在中间。

那么师父认为,儒家、道家混为一谈,不适合,非常不适合,应当以经来解读经典才对嘛!既然是佛法,给他纯佛法嘛!

所以我看了某些注解,儒家讲了一大段,佛教讲了一些,然后用儒家的思想一直来解释这个佛经,然后一定要把它契会相通,我觉得这个有一点困扰,不应当这样子,佛法你要讲纯粹的佛法,以经来解经,

那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大智度论》或《成唯识论》,我不是说看不起那两本经典,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这个论,它是祖师一问一答……,

每一个祖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单单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有十种论师,有十种看法,

我之所以不愿意,也不是说不愿意,要等侍未来,看看因缘怎么样,

   13-4 我们从2006年到2013年,开《楞严经》到《楞伽经》这段期间,你看师父花过多少心血,为什么?只希望在末法时期给一面如来的珍宝镜,这是真的要一面镜子,喔!原来正法是这样子,要不然末法时期怎么办呢?

我今天讲《楞严经》,你们没话说,那是佛讲的,我今天讲《楞伽经》,那是佛讲的,这两本经一加起来,就末法的照妖镜,

当你两本经典彻底地去用功,彻底去解去体悟以后,你打开这电视,你不要讲他是什么伟大的名称,什么佛、什么上师,你都不要管,你印证一下,你就知道这个人的知见,是正是邪。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两本经典坚持的讲完,末法中,末法的这个时代,你总要有一面镜子,对不对?

大家修行像无头苍蝇,也没次第,次第当中也没有办法回归当下的顿悟,那这到底要依谁呢?我们常说依法不依人,那法在讲法呢?嗯!很少。

那好!我就觉得,佛教徒所缺少的应该就是法的传递这个区块,那么我来做件事,到今天十五年了,如一日,

所以我们从2006年到2013年,开《楞严经》到《楞伽经》这段期间,你看师父花过多少心血,为什么?只希望在末法时期给一面如来的珍宝镜,这是真的要一面镜子,喔!原来正法是这样子,要不然末法时期怎么办呢?

我也在佛门里面吃了四十年的饭,总要对佛教有一点少许、少许的贡献。对不对?要不然因果就很大了,

所以我这样如此的坚持,推去所有的外面的邀请,就是希望整个佛教能够有一个依据,有一个次第,有一个修行的方向,不要胡搞瞎闹,瞎起哄,那么你就看得很清楚,

那么这样子集中火力,将来我们一定会碰到这些很有力的这些护法,包括这些法师,经过法师的认同以后,他就会劝导他的徒弟来看这个佛陀的正法,

楞严,楞伽,还有这个在家居士,他经济非常好,他也退休了,钱也用不完,他一定会发大心。

所以我们末法这个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那么以师父这样子的知识、能力、愿力、菩提心,希望对佛教做一点少许的贡献,也才不会愧对自己的良心。

说:唉呀!您出家那么久了,对佛教没有个贡献,所以我一直非常的坚持,要不然我们那个同学说,师父!您什么时候来美国,他说:我们是好同学,对,是好同学,可是我责任未了。

所以因此给大家一个末法时期的真正如来宝镜,这个镜子一照就非常清楚,哪一个人讲的是不是正法,认你有能力去分辨。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嘛!

    13-5 “大慧,如来藏者,”于生死中“轮转”,为“涅槃”及三界“苦乐”之本“因”。

【义贯】

【“大慧,心意意识”及“眼识等”前“七”识,本无自性,

乃】是【如来藏由无明熏而成“刹那习气”之染“因”,

因此与纯“善”之“无漏品”相“离”(不成善无漏之因),

故但有虚妄生灭之相,并无实体流转,故“不复轮转”于三界。

“大慧,如来藏者,”于生死中“轮转”,为“涅槃”及三界“苦乐”之本“因”,

然此理甚深,为堕“空”之小乘人、“乱意”邪“慧”之外道人,以及“愚痴凡夫所不能觉”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13-6 这一句话就是重点在这个地方,死亡以后什么在轮回?就是第八意识在轮回,究竟处是没有轮回,生死涅槃等同空花嘛,哪有什么轮回,是因为妄执妄动,才有生死,才有所谓的涅槃,所以前七识并没有所谓的流转,【以其无体】性【故。】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储存善恶的种子,只是妄执妄分别而已。

【诠论】

【此为答第五问:为何诸识有刹那展转变坏之相?

佛在此之回答为:由于眼等七识,本无自性,但由于如来藏被无明熏,而有习气;】习气就会现刹那,

【复以此习气为因,熏起前七】的【妄想,念念生灭,刹那不住。

所以七识但有虚妄生灭之相,并无自体流转于三世,因此既不为有漏之染因,亦不为无漏之因。

以上谈七识之性为生灭、刹那、染污,】重点就是因为它无自体性,无自体性,

那么它不能储存善恶的种子,所以它没有办法跟着流转,【且不流转,】

这一句话重点就是说:人死的那一刹那,统统没有前七识,统统停止,这一句话,只有第八意识在流转,

这一句话就是重点在这个地方,死亡以后什么在轮回?就是第八意识在轮回,究竟处是没有轮回,生死涅槃等同空花嘛,哪有什么轮回,是因为妄执妄动,才有生死,才有所谓的涅槃,

所以前七识并没有所谓的流转,【以其无体】性【故。】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储存善恶的种子,只是妄执妄分别而已,

    13-7 不执守自性,那不执守自性就很麻烦了,就表示你成佛以后,你还是会不执守自性。这一句话应该讲:如来藏自性清净,体不生灭,然却空无自性,毕竟空寂,这句话是对的。

【然而有体而受流转者,只有如来藏而已;】因为如来藏它有体性嘛,【以如来藏自性清净,体不生灭,

然却不执守自性,】诸位!这一句话是错的,如果是一种方便,也很容易误导,这一句话引伸的后遗症非常严重,

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像法无师他们在讲经,如果依文解义这个三世佛冤,在这里不得不,当一个见性的人,一定不会讲这一句话,

不执守自性,那不执守自性就很麻烦了,就表示你成佛以后,你还是会不执守自性。

这一句话应该讲:如来藏自性清净,体不生灭,然却空无自性,毕竟空寂,这句话是对的,

但是如果说,然却不执守自性,就是不守自性,不守自性意思就是会妄动,

其实并不是说它随染,只是说为了解释,开始那一念的无明,这样子解释,说有一个开始,这有一个开始其实也是一种方便,所以这个方便说很勉强,

这一句不符合佛义,亘古以来为什么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这一句话就是亘古以来真如有其自性,真如有其自性就是存在,并不是说真如有自性,不是这个意思,

真如有其自性是说真如亘古以来它一直存在,它没有自性见,

所以有其自性有两个角度说,不坏缘起说说有其自性,不坏真心说,

真心本性说真如有其自性,是站在这两个角度,不可以否定缘起,否定缘起就没有因果了,

所以牛有牛性,马有马性,牛非马性,马非牛性,对不对?叫做缘起有其自性,

要不然你怎么分辨牛马跟人呢,对不对?诸法都空无自性,你怎么分呢?

不坏缘起性,说牛有牛的自性,马有马的自性,

再来不坏真心,不坏真心,说真如有其自性,意思就是真如亘古以来一直存在,

所以不能说然却不执守自性,不执守自性这一句后遗症很大,成佛以后还是会不执守自性,又变成众生,这一句话很严重的,

你翻开佛的经典,佛什么时候讲不执守自性,这句话是不对的,

    13-8 你不开悟,你不见性,就没有办法跟如来的法相应,在解说的时候就会有偏激,偏某一种角度,他就会落入自性见,就会落入我的见解是最殊胜的,那么这样子就会有争论。

【能随染净缘】之外【,而成】藏识【善恶】之【因,】得未来的【受苦乐】之【果:

若随有漏染缘,则为六凡善恶之因,受三界苦乐之果;

若随纯无漏之净缘,则为四圣之净因,而受三胜菩提】三胜菩提就是三乘,以【及胜妙之】佛【果。】

那么在这里有一些学者就讨论说,如果说真如有其自性,那么为什么会随染随净呢?

我跟他讲:这是方便不究竟说,究竟义没有染、没有净,没有生死,你没有听过佛讲吗?生死涅槃等同空花。

在座诸位!只要你第二义谛落入语言跟文字,我告诉诸位,如果佛教落入第二义谛,他会有争论不完的,

有时候是善巧方便,有时候是究竟义,有时候连善巧方便,都产生一些各个角度的诠释不一样,这样子就会争论不完,

所以你不开悟,你不见性,就没有办法跟如来的法相应,

在解说的时候就会有偏激,偏某一种角度,他就会落入自性见,就会落入我的见解是最殊胜的,那么这样子就会有争论。

所以唯证相应的这种究竟义,除了大悟的圣人,其实很难没有争论,

空的破有,有的破空,破空破有都不对,没有东西破什么空、破什么有呢?着什么有、着什么空呢?对不对?

我们说生死是对涅槃讲的,然后呢?得到涅槃,

说我们破无明,无明本空你没听过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为什么?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本来无明就空了,亦无无明尽,怎么说我把无明除尽呢!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本来就没有无明,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什么破除无明到尽端,本来就无无明,本来就没有无明,破什么无明呢?

所以这个究竟义的真实义,它有时候是善巧方便义,因此这个说法还真是难,

【是故,如来藏有体,受生死轮转,为苦乐因;七识无体,不流转。

然此义深隐,非凡外邪小之境界所能知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化佛所说皆是随顺众生之欲解所作之随他意语,非依如来自证之自通处,而说自觉境界。故化佛所说,乃应机接引,逐渐成熟耳。】所以我们要学佛的精神,要应机接引来逐渐成熟众生。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14-1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为什么佛旁边站着那么多金刚力士呢?那个是化佛。

解释一下:说: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为什么佛旁边站着那么多金刚力士呢?那个是化佛,

化佛就是应化身,就像释迦牟尼来印度示现的这些应化身佛,

非真如来,不是指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本不生本不灭,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

所以金刚力士站了那么多,那个是表法的。有主体的佛,还有附带的金刚力士,表法的。

   14-2 大慧,真如来者,是离一切众生的根量,离一切见闻觉知,他根本就没有量,需要什么护法呢!

大慧,真如来者,是离一切众生的根量,离一切见闻觉知,他根本就没有量,需要什么护法呢!

一切凡夫的量没有,声闻、缘觉、以及外道的根量悉灭,统统没有,

真正的如来法身,得现法乐而安住,也就是安住在真如不动,金刚不动的境界,完全没有增减,那还需要什么金刚护法呢!

无间法智忍故,无间法,也就是没有差别究竟平等一如,叫做无间,无间法。

那么无间法又有一个名词,叫做大寂灭,无间法智,没有间断没有差别的大寂灭,

那么有了大寂灭,就没有能忍跟所忍,叫做忍,这是真正的忍,叫做无间法智忍故。

意思就是无间法,这种没有差的平等一如心性,这种乐,这种安乐,这种智慧,入于大寂灭的忍辱,

因为没有能所,这个时候不是讲相的,(是)表法的,叫做非金刚力士所护,

所以万法都是表法的,

    14-3 要点那个心灯,智慧的心灯点在心中,那么就不会着火了。

有的人他的佛堂点了好多好多灯,有一次居士他家的老鼠啊,跑过撞坏了那个灯,哇!烧得黑黑的,烧得很严重,

她的老公看到,哇!老婆,我家起火了,着火了,就是你晚上点那个十盏十盏的油灯,

后来这个老公来请示师父,我那个老婆很执着,说要点多少灯多少灯,她以前亲近密宗的说,要点多少灯、多少灯,

我说:我们不毁谤不批评,我告诉你,灯要点在心灵上,心灵的灯才能遍三千大千世界,你点那一盏灯,是表法的就可以,

灯是表智慧的,你内心里面都不开智慧,搞了十盏灯,油灯,老鼠跑过去撞破了,当然会火灾啊!

要点那个心灯,智慧的心灯点在心中,那么就不会着火了。

他说:嗯!师父!为什么您的开示都跟人家不太一样,哎呀!这个太能接受了,她这个老公赞叹得不得了,对嘛!这个才是正知正见嘛!对不对?

回去收起来,留一盏就好,回去收起来,就留一盏灯就好。

是嘛!改变错误的观念,把那个习气改掉,这个比较重要嘛,点那个灯是表法的嘛!是不是?

     14-4 化佛者,不是真正的佛,法身才是真正的佛,但是呢?化佛也不离真正的法身。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一切化佛绝不是像众生从业而生,

化佛者,非真佛,非佛就是不是真佛,不是真佛,但是不离佛,也不离如于法身的真佛,

化佛者,不是真正的佛,法身才是真正的佛,但是呢?化佛也不离真正的法身。

因陶家,陶家就是陶师,制作器具的这些陶师,以轮子或者是泥土,或者是水等等这些工具,就制造很多的器具,现在我们台湾也很多作陶瓷的等,

那么如来也是一样了,众生所作相而说法,就具足,化佛也是这样子,只要具足众生有福德善根因缘,由众多的因缘所作之色相,因为化佛要色相,法身没有相,化佛要色相,

所以化佛也是这样,要具足众生所作之色相,种种的方便,为成熟福报因缘都够了,而后演说法,这个就是化佛,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化佛者,他不是真佛,但也不离真佛,

他举一个例子,就像这个陶师,陶家就是陶师用绳子、用轮子、用泥土、用水,加起来种种工具,作种种的陶瓷器具,然后最后在窑洞把它烧,高温把它烧,变成瓷器陶器,

那么这样,化佛也是这样的,具足众生所作的种种的色相,由种种大众的因缘,种种方便成熟众生而后说法,这个就是化佛所作。

随种种的机,随种种的根器而演说法,这个也是化佛所作,

这不是说,非自通处,这不是依于如来自证自通处所自觉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太深太难了,所以这句话附带的说,佛陀所说的法都是一种善巧,一种方便。

    14-5 诸位!两种,圣人从愿力而生,菩提心而生,众生凡夫从业力而生,所以在这个世间,只要有世间,只要有生灭的世间,就有大菩萨或者是化佛愿力而生,愿力而生。而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大菩萨这个愿力来示现的,这个凡夫怎么办啊?佛法还能传到今天吗?

整句把它贯穿一下: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那个是应化身的佛,

真正的法佛是无相无生无灭的,非真如来,非真如来,就是他示现的是有生灭的。

大慧,真正的如来的法身,他是没有量的,离一切根量,离一切凡夫的见闻觉知,离一切声闻缘觉证得的空性,离一切外道根量,

悉灭,完全没有凡夫见、声闻见、缘觉见、外道见,统统没有,根量悉灭就是知见统统放下,

真如的法身佛得现法乐,而能够安住。那么这个安住呢,无间法智忍,就是无间法乐,

这种智慧达到了大寂灭的忍,没有能所,这个时候本不生本不灭的真如如来藏性所产生的智慧,这个不需要金刚力士所护,

金刚力士所护呢,是表法的,同时在相上里面来方便说的,一切化佛不从业生,从愿力而生。

诸位!两种,圣人从愿力而生,菩提心而生,众生凡夫从业力而生,

所以在这个世间,只要有世间,只要有生灭的世间,就有大菩萨或者是化佛愿力而生,愿力而生。

而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大菩萨这个愿力来示现的,这个凡夫怎么办啊?佛法还能传到今天吗?

所以从佛灭度以后,这些祖师大德一直这样代代相传,这个都是菩萨来化现的,

那我们今天就捡便宜了,这些以前人的求法,为了生命求法,

我们今天,人家祖师大德把它写成文章,化作文字,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凉快的吹冷气,还可以听经闻法,我们多么的幸运,能不感谢这些祖师大德吗!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那么化佛非真正的佛,也不离真佛,

因陶家,就是陶师,用轮子、绳子、泥土、水份,众缘具足以后,作了这一些器具,最后放在窑洞里面烧,

化佛也是这样,具足众生所作的色相,由众缘集合用种种的方便来成熟众生,而后来演说这个法,

化佛是随机演说的,不是根据,非依,不是根据如来自觉圣智那种那么高的境界,非依如来自证自通处说自觉的境界。

   14-6 【“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然化佛所说皆是随顺众生之欲解所作之随他意语,非依如来自证之自通处,而说自觉境界。故化佛所说,乃应机接引,逐渐成熟耳。】所以我们要学佛的精神,要应机接引来逐渐成熟众生。

【注释】

【“根量”:“根”,诸根。“量”,计量,或】者是【限量。】

【“无间法智忍”:无间法乐智之大寂灭忍。】

【“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化佛虽非真佛,亦不离真佛,以从真起应故。唐译作:“非即是佛,亦非非佛”。】

【“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陶家”,即陶师、陶匠。“轮”,即陶师所用之轮、绳等工具及种种方便。

此谓:有如陶师以轮绳泥水等因缘具足和合,而作种种器物,化佛亦尔】(也是这样)【,具足了众生由众缘所作之色相,而后为诸众生演说佛法。】

【“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然化佛所说皆是随顺众生之欲解所作之随他意语,非依如来自证之自通处,而说自觉境界。故化佛所说,乃应机接引,逐渐成熟耳。】

所以我们要学佛的精神,要应机接引来逐渐成熟众生,

所以师父说:修行没有诀窍,修行有什么最快的,没有,修行只有两句话,脚踏实地,点滴功夫,没有什么诀窍的,按部就班,点滴的功夫,脚踏实地,修行没有什么诀窍,

师父!有没有那个诀窍,没有,又不是变魔术,没有的,我都得搞四十年了,你不下点功夫行吗,说得过去吗!我这种脑筋要下四十年,还是专攻的。是不是?

    14-7 【“非”依“自通处”而“说”法佛之“自觉境界”。】喔!那个太难了,一下子单刀契入,进入至圆至顿无上的真正顿悟的境界,那除了佛以外,大菩萨以外,没几个。

【义贯】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侍卫“护者”,但“是”应“化佛耳,非真如来。

大慧,真如来者”,悉“离”于“一切”诸“根”所限之“量”: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之诸“根”限“量悉灭”,

以真如来已“得现”前“法乐”安“住”,及得“无间法”乐“智”大寂灭“忍故”,是故法佛“非”假“金刚力士所护”者。

且“一切化佛”实“不从业生”,乃从众生机感而生,是故无业、无谤、无恼。

然“化佛者,”虽“非”真“佛”,亦“不离”真“佛”而有。

“因”此如“陶家”(陶师)以“轮”、绳、泥、水“等”因缘具足,而作种种器物,

化佛】也是这样子【亦尔,具足“众生”由众缘“所作”之色“相而”后演“说法”。

然化佛所说者,皆是随机应物成熟众生之随他意语,】就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印度也是这样,随机应物成熟众生,

【“非”依“自通处”而“说”法佛之“自觉境界”。】

喔!那个太难了,一下子单刀契入,进入至圆至顿无上的真正顿悟的境界,那除了佛以外,大菩萨以外,没几个。

那中国的祖师就很利了,当然像六祖那个也是来示现的,也没有几个像那个六祖。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这一段在形容着于断见和常见的外道,是因为不了解都是来自内心里面的妄想,因此也落于断常二见。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

    15-1 愚夫依于七识身,念念灭处起断见,念头不是生就是灭,看到灭处起断见,看到生处起常见。不觉识藏故,不了解当下就是识藏的真如,于是起常见的外道,自妄想分别断常二见,不能如实的知见,生死的本际就是涅槃。

这一段在形容着于断见和常见的外道,是因为不了解都是来自内心里面的妄想,因此也落于断常二见。

解释一下:复次大慧,愚无依七识身灭,那么七识身就是说,我们这个念头刹那生、刹那灭,

它在灭处就认为,你看,那念头到最后就灭,就着于断见,

看到每一个念头起,看到生处,念念有起,好像每个念头都有相续处,着于常见,

所以这个很简单的,看到念头断灭处,说着于断见,灭处着于断见,相续处着于常见,就是这么简单,

这七识念念灭处,着于断见,这七识念念相续,着于常见,就这么简单。这个都没有看到究竟义,念本无生。

复次大慧,愚夫依于七识身,念念灭处起断见,念头不是生就是灭,看到灭处起断见,看到生处起常见。

不觉识藏故,不了解当下就是识藏的真如,于是起常见的外道,自妄想分别断常二见,不能如实的知见,生死的本际就是涅槃。

若自妄想,如果自己的妄想,慧就是指邪慧、妄慧,外道的一种邪慧,

来就是寂灭,这个时候只要你放下断见,或者是常见,自己妄想的妄见,断见、常见这个邪慧,令它寂灭,这个时候就得到本有的解脱,便证得如来藏,故得解脱。

所以外道只要回光返照,也能成佛。凡夫回光返照,声闻、缘觉、外道都能成佛,只要你有机会回光返光返照。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多少的外道,跟着佛出家而证果,舍利弗、目犍连一开始就是跟外道的。

   15-2 若自心妄想分别所生之妄慧寂灭,则得本解脱。

【注释】

【“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谓愚夫不觉第八识藏体真,不变随缘,却于诸识念念相续流注处,妄起常见。】

【“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谓愚夫以依自心妄想分别之断常等见故,因此不能如实知见生死本际。】

这一句话还不够圆满,补一句生死本际当下就是涅槃本际,这一句话写得不够圆满,因此不能如实知见生死本际,没有后果,这一句补上去就更圆满,因此不能如实知见生死本际,当下就是涅槃本际。

【“自妄想慧灭,故解脱”:“慧”,指恶慧,邪慧。若自心妄想分别所生之妄慧寂灭,则得本解脱。】

【义贯】


【“复次大慧,愚夫”以“依七识身”念念“灭”处,即妄“起断见”;

以“不”能“觉”知第八“识藏”体真,不变随缘“故”,而于诸识念念相续流注处,妄“起常见”。

又以依“自”心“妄想”分别之断常恶见“故,不”能如实觉“知”生死“本际”。

若“自”心“妄想”分别所生之妄“慧”寂“灭故”即得本“解脱”。 】

   15-3 此为答第七问:何不施设本际。佛谓:本际者,本来实际理地不受纤尘者也。此际本无始终,何有生死解脱?

【诠论】

【此为答第七问:何不施设本际。佛谓:本际者,本来实际理地不受纤尘者也。

此际本无始终,何有生死解脱?只是随凡外妄想生灭、断常、有无,而言本际不可知,

若离于彼一切二见及凡外邪小根量境界,则是正遍知觉,安有本际为不可知者耶?】

   16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这个告诉你,佛陀他的伟大,全部断尽,种子、习气统统断尽,你看这个成佛有多难,种子跟习气统统断尽。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16-1 佛陀他的伟大,全部断尽,种子、习气统统断尽。

这个告诉你,佛陀他的伟大,全部断尽,种子、习气统统断尽,

如来以枝末无明的四住地无明也断尽,还有根本无明住地,包括习气、种子统统断尽,一切过断。

你看这个成佛有多难,种子跟习气统统断尽。

【义贯】

【如来以“四住地”无明(枝末无明)及“无明住地”(根本无明)之“习气”悉皆“断故,一切过”恶及恶果报皆悉“断”了。】

    16-2 【即使】是【在佛亦】(也)【不能免】因果【,何况凡愚之人,怎能不怖畏而避恶趋善?所以告诉大家,一定千万要对自己的因果负责。

【诠论】

【此为答第八问:为何如来仍有恶业果报】以【及种种恶业障现?

佛答说,因如来已断尽五住地无明习气,故一切过恶都已断尽;

既已离于业因,岂仍有业果?

如今如来之所以现诸恶报者,皆为调伏无信众生,令知有罪福因果,定业难逃,】即使是如来的佛,即使是如来亦不能免因果。

所以告诉大家,一定千万要对自己的因果负责,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种行为举止,这一句话该不该说,这个行为举止该不该做,这个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时时会警惕自己,

好的事不用考量,要去做;坏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去碰,

【即使】是【在佛亦】(也)【不能免】因果【,何况凡愚之人,怎能不怖畏而避恶趋善?

故知如来之实智,本离一切过及恶业报者,只是佛之化身,方便权智,示现恶业,

以儆】这个“儆”跟“警”是一样的。以警告【凡愚不造作此恶】业【,】你只要造作恶业,因果就一定逃不了,你也一样,【免于白受苦果,如是而已。

正如上】一【节经文中佛说:“一切化佛不从业生”,亦是表示此义。】

   16-3 虽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人家的实报庄严,我们这里是污秽的业力。在座诸位!不可以死在那个理上的观念,你知道吗?不可以死在这个理上的观念。你看看那么好的环境,转换一下正依二报完全不一样,了解这个比喻,事相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告诉我说: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极乐世界那我们去也是相了?

我说:那个不一样,不一样。

究竟义的法是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

但是我告诉你,他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娑婆世界也是相,那么极乐世界也是相,我说那个相不一样,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造作出来,简单讲,那个是类似事事无碍法界的。

好!我现在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一定要注意这一个举例。

譬如说我今天我在这个地方住下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好!旁边放的音乐放得很大声吵杂,旁边那个烟雾弥漫,煮饭的时候烟雾弥漫吵杂,然后臭水沟从你家流过去,你臭秽不堪,化粪池水也不会通。

这是假设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

我现在带你到纽西兰(纽西兰即新西兰),想一下,新西兰有一户人家,他是爷爷留下来的,那个是国家公园,可是爷爷留下来,

那么新西兰的政府特别允许在他那个岛上——国家公园,特别建立唯一的木屋,唯一的木屋。

哎呀!那个飞机飞过去的时候,那个岛屿底下湛然的海,那个绿地一块一块的岛屿,因为只有他一家,一户人家,

到那个地方飞机飞下来,停下来的时候,要不然就用船,哎呀!那个地方非常的,全部都绿的,湛蓝的海完全没有污染。

我们就举这个例子,你今天你如果住在台湾,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乌烟瘴气、臭秽不堪,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位!那你要住在这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这个点,还是要到新西兰那个地方、那个原始森林呢?

因为新西兰政府也允许他,我在影片看到,哇!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像人间极乐世界一样的?

不晓得那里面有没有开民宿,我真想去住一晚,四周围统统没有人,那个清净湛蓝的大海,空气,一望无际蓝天白云。

哦!可惜新西兰没有法,没有正法。

新西兰没有蛇,啊!我最怕蛇,我又属蛇,自己怕自己。

好!那我现在问你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业报要像住在这里,还是去住新西兰那个地方?当然要住新西兰那个地方。

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了,极乐世界现在还有阿弥陀佛在说法,今现在说法;

娑婆世界有人在说法吗?对不对?当然还有其他的高僧大德,我们这么平凡的一个法师,对不对?

极乐世界人家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你怎么不去?

所以说,虽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人家的实报庄严,我们这里是污秽的业力。

在座诸位!不可以死在那个理上的观念,你知道吗?不可以死在这个理上的观念。

那个环境要不要去?当然要去,怎么不去!

喔!师父你开示的真的听起来真的是理事圆融。

对!对!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子。

不要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看那么好的环境,转换一下正依二报完全不一样,了解这个比喻,事相是很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