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山高云飞

[佛教知识] 佛法的后续结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6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2:26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2,我所判佛法,是以五 ...



   你的辩驳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回复如下:
你这不是法义辩论的方式。我看过没看过,不影响你举证。因为现在的经典检索非常方便。 只要你看过的,你认为是证据的,那就麻烦你举证。
       你若是无法举证,就不要说这些废话了。  谢谢合作!



2,我所判佛法,是以五百结集为核心,下及几百年中观,千年唯识,是一体异名的,这叫传承。
——————回复如下:你这个说法是莫名其妙、文不对题的。  我现在是驳斥你所谓的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是以般若解阿含。 我的理由分析都在上面列出了。
       我现在没有讨论辨析你如何判佛法的问题。 我现在谈的是,你对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论著撰写目的和内容的理解判定就是错误的。 不知道你扯那么不着边际的什么千年唯识之类,是想说什么?


        【你,如果是有能力辩驳,那么你应该逐条辩驳,明白吗?】

3,你把我引后出经典印证,曲解为以前否后,以后非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回复如下:  你这段话也是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我哪句话曲解你了? 曲解了你的什么意思?   希望你能够详细说明。
          如果你无法辩驳,直接声明就好。 这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纯粹观点正谬分辨而已。




总结:   我对你的批驳帖子非常详细具体,观点论据也很明确,而你的反驳回复则如同是打太极、兜圈圈,除了几句莫名其妙兜圈子的指责和下定论之外,完全没有实质性内容。


          希望你回帖补充说明。


谢谢。


           

点评

(字体色彩有问题,不方便观看。 重新发一下。) 你的辩驳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回复如下: 你这不是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2:46
发表于 2020-1-26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2:44
你的辩驳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 ...


(字体色彩有问题,不方便观看。 重新发一下。)


你的辩驳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回复如下:
你这不是法义辩论的方式。我看过没看过,不影响你举证。因为现在的经典检索非常方便。 只要你看过的,你认为是证据的,那就麻烦你举证。
       你若是无法举证,就不要说这些废话了。  谢谢合作!



2,我所判佛法,是以五百结集为核心,下及几百年中观,千年唯识,是一体异名的,这叫传承。
——————回复如下:你这个说法是莫名其妙、文不对题的。  我现在是驳斥你所谓的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是以般若解阿含。 我的理由分析都在上面列出了。
       我现在没有讨论辨析你如何判佛法的问题。 我现在谈的是,你对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论著撰写目的和内容的理解判定就是错误的。 不知道你扯那么不着边际的什么千年唯识之类,是想说什么?



        【你,如果是有能力辩驳,那么你应该逐条辩驳,明白吗?】

3,你把我引后出经典印证,曲解为以前否后,以后非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回复如下:  你这段话也是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我哪句话曲解你了? 曲解了你的什么意思?   希望你能够详细说明。
          如果你无法辩驳,直接声明就好。 这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纯粹观点正谬分辨而已。





总结:   我对你的批驳帖子非常详细具体,观点论据也很明确,而你的反驳回复则如同是打太极、兜圈圈,除了几句莫名其妙兜圈子的指责和下定论之外,完全没有实质性内容。


          希望你回帖补充说明。


谢谢。

点评

1,阿含系中,《根有律。药事》用了一半篇幅讲成佛之道。《大毗婆娑》《俱舍》都有论及~~正是被你视为″小乘″中的成佛之道。 拜托你可以先看一遍。否则,没有共同讨论基础。 2,《般若经》《大涅槃经》等大乘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4: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2:46
(字体色彩有问题,不方便观看。 重新发一下。)

1,阿含系中,《根有律。药事》用了一半篇幅讲成佛之道。《大毗婆娑》《俱舍》都有论及~~正是被你视为″小乘″中的成佛之道。
拜托你可以先看一遍。否则,没有共同讨论基础。

2,《般若经》《大涅槃经》等大乘经典,明显后出,可以认为后人所造。只要不与阿含冲突,我认可它们是佛法的补充。
你对这个观点不认可是你的事,可以反驳,但不要曲解。

点评

1、根有律的内容,你应该举出哪一段哪一节,这是规矩。 你应该为你的论点担负举证责任。 你举证出来,那才有共同讨论基础。 否则的话,我一句话就撂倒你—————— 乾隆大正藏经里处处都可以反驳你的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5:01
发表于 2020-1-2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4:25
1,阿含系中,《根有律。药事》用了一半篇幅讲成佛之道。《大毗婆娑》《俱舍》都有论及~~正是被你视为″ ...



   1、根有律的内容,你应该举出哪一段哪一节,这是规矩。 你应该为你的论点担负举证责任。    你举证出来,那才有共同讨论基础。 否则的话,我一句话就撂倒你—————— 乾隆大正藏经里处处都可以反驳你的观点,拜托你先看一遍,否则没有共同讨论基础。。。

             这样你觉得好吗?

           希望你好好辩论。 有本事有能力就辩论。没本事没能力就止语。  这样才是善行。

       《大毗婆娑》《俱舍》之论及云云,  同样是请你举证。  经典检索非常方便,无须你全文举出,你只需举出起止语句、或者章节等能够清楚说明即可。

         再一次提醒你,如果有什么经典是大家所承认的但又是只有你才知道的,那反而是你辩论的优势,明白吗?  所以,不要动不动以这种曲折的方式来显示你懂很多经典而别人都不懂。。。。明白不?

2、《般若经》《大涅槃经》等大乘经典所谓明显后出,又所谓你认为后人所造,等等,这个不是现在所讨论的主题。
         你这个回复已经偏离了我批驳你的正论。

                    我现在是在批判你所谓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是以般若解读阿含之谬论。   
                我的观点: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是阐释佛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而佛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的是菩萨道、菩萨行的内容,不是阿含经内容或者其重复。

           清楚了吗?

   希望你针对辩论主题好好辩论。  勿横生枝节、东拉西扯。

谢谢合作!

      又:辩论不过,亦勿以为耻。 观点有正误高下,实属正常。  或许你回家苦修几年再回来辩论胜利也未可知。


点评

1,你要闹笑话,我也不拦你。 但举一例,《根有律。药事》,从卷十二到卷十八,讲的基本都是本师成佛之路。 我手里书上有一百多页。 本论坛藏经里也能找到。 你看都不看,反倒说我没有实例,都给你帖上来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6: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5:01
1、根有律的内容,你应该举出哪一段哪一节,这是规矩。 你应该为你的论点担负举证责任。    你举 ...

1,你要闹笑话,我也不拦你。

但举一例,《根有律。药事》,从卷十二到卷十八,讲的基本都是本师成佛之路。
我手里书上有一百多页。
本论坛藏经里也能找到。

你看都不看,反倒说我没有实例,都给你帖上来么?


就这基础,怎么跟你讲成佛之路?

是谁该在下面补课去呢?


点评

你举的证据说:但举一例,《根有律。药事》,从卷十二到卷十八,讲的基本都是本师成佛之路。 我来告诉你: “本师成佛之路”,这叫事迹,【不完全是法义】,【不能代表系统的、完整的法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01
2,同样,《毗婆娑》《俱舍》论中,有关成佛之道的章节,希望你能了解一些,看我说的,它们是否完整,是否能互相印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6: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6:06
1,你要闹笑话,我也不拦你。

但举一例,《根有律。药事》,从卷十二到卷十八,讲的基本都是本师成佛 ...

2,同样,《毗婆娑》《俱舍》论中,有关成佛之道的章节,希望你能了解一些,看我说的,它们是否完整,是否能互相印证。

点评

上面已经回复过了。 这里简单重复一下: 本师成佛的事迹、成佛的道路, 这是叫做“个例”,“范例”, 这不能代表法义道理阐释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02
3,我说《般若经》是对阿含经中,对空性的广说。 你又反对什么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6: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6:09
2,同样,《毗婆娑》《俱舍》论中,有关成佛之道的章节,希望你能了解一些,看我说的,它们是否完整,是 ...

3,我说《般若经》是对阿含经中,对空性的广说。


你又反对什么呢?

点评

你说的这个可能需要另外开一个专门贴来辨析你的错谬了。 你根本不懂般若经中所说的“空性”, 也不懂阿含经中所说的“空” 阿含经里并没有“空【性】”这样的内容, 阿含经只是一般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07
发表于 2020-1-2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2 06:20
既然《瑜伽论》与《杂阿含 》有如此明显的关系,那么,与其他几部阿含 呢?
对比一下就知:
《本地分。 ...



    即便是百度百科所介绍的瑜伽师地论,你也断章取义、扭曲解释,将《瑜伽师地论》简化、矮化、弱化为仅仅是 四阿含经、阿毗达摩、律的对应关系。  这是非常谬误的。

      《瑜伽师地论》涵盖大小乘之法,当然与阿含经乃至阿毗达摩等相关联,但这只是因为 四阿含经与阿毗达摩之声闻小乘法义主旨,本来就涵盖在整个佛法当中。 山高云飞网友将整个瑜伽师地论完全解释为阿含经、阿毗达摩及律的对应,那就是偏执过度而故意的解释了。

      别的先不说,先看看《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的部分都包含了什么呢?

      我这里也取你所引用的百度百科的内容,是你山高云飞网友所忽略掉的。
   1、「菩萨地」:广明菩萨种性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性”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性(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性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六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
《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征,一、哀悯,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说明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指出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如七相怜悯,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征、修习时间和所断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
《生品》辨别菩萨受生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性地(种性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上述七地反映了菩萨修行的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蜜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再来看:
「菩萨地」(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发心品》、《自利利他品》都有抉择,叙述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悯,五种无堪任性有情。《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先释辨体,再以诸门分别。三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论中以释名、辨体、差别、三性与五法关系,三性与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性品》,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大菩提五种相(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六相略摄如来功德(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布施品》,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持戒品》,抉择三聚净戒?等。《菩?萨功德品》,指出有十种无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所有内容,论证大乘境行果的理论依据,证明大乘佛教是佛所说。

在《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中,处处所说法义皆不同于阿含经中所说之声闻法义,说到二者差别,例如: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八
问如说五种入正性离生。此中声闻入正性离生。若诸菩萨入正性离生。等于法界如实通达。此二差别云何应知。

又如: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复次有几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有何差别。谓有四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当知差别有十三种。


又比如,《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中处处说到“法无我”,处处说到“真如”,等等大乘唯识法义,

如此种种法义内涵,哪里是四部阿含经、声闻论阿毗达摩,乃至律部经典中所有的内容?


所以,我就奇怪了,山高云飞网友怎么会无知地说:“《菩萨地》,则要从诸《律》部,佛本生中去找,《长阿含 。大本经》及《杂阿含》对佛地的描述也是一致的。至于《阿毗达磨》则贯穿于整部论中。”

   请问山高云飞网友,你到阿含经、律部中去找段“法无我”、“真如”的法义阐释来看看?  你去里面找一找 声闻与菩萨所知所证差别的法义阐释来看看?  你能找得到吗?

       所以,当 山高云飞网友笃定地说什么“《瑜伽论》与阿含三藏的关系就明了了:它们是一致的”, 我只能摇摇头!  瑜伽师地论当然包含了阿含三藏的内容,但瑜伽师地论有很大的一部分内容是远超过于阿含三藏之内容的,你这所谓的“一致”,到底是从啥角度来说的呢?

      而且,即便是《瑜伽师地论》中演说声闻佛法的部分,也不是仅仅对于阿含经及阿毗达摩之声闻佛法的简单的广泛阐释,而是以大乘唯识的更广泛深入精细的法义视角来阐释声闻之法,

例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   弥勒菩萨说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
……
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今当先说五识身地意地决择。

问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而未说有有之因缘广分别义。何故不说。何缘知有广分别义。云何应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记。是故不说。如世尊言。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
     如上瑜伽师地论之声闻法部分的摄抉择分之五识身相应地,此一节开篇即阐释唯识之种子依阿赖耶识之义,非是声闻佛法中所说。 紧接此段即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如论中言:

复次嗢拖南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如此瑜伽师地论之章句昭昭明明,显然不是阿含经、阿毗达摩的简单重复或者简单的阐释,而是以大乘菩萨的不共法义视角来进行更深入地阐释。 山高云飞网友怎么能够对瑜伽师地论如此无知,而含糊混淆地说瑜伽师地论就是与阿含三藏是“一致的”呢?

      你这里使用“一致”这个词,难道不是想要误导大众,企图误导大众说瑜伽师地论之论意完全是在阿含经、阿毗达摩的法义范畴之内吗?
       更进一步来说,你不就是想要误导大众说阿含经就包含了一切的大小乘法义吗?

            你难道不是想要误导大众说瑜伽师地论只不过是阿含经与阿毗达摩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吗?

        所以,佛法是“相同的”,这句话要看你怎么理解。  如果你说一切佛法的本意都是让人解脱的,那当然没问题。

             但如果你说一切佛法都是相同的,都是让人成就阿罗汉果的,那你就错了!

      因为,让修行人成就阿罗汉果的那些佛法,是声闻佛法,是小乘佛法。  而让修行人成就佛果的那些佛法,是大乘佛法,是菩萨道。

          阿罗汉并不是佛。阿罗汉的智慧离佛差很远。 你怎么能够说声闻佛法和大乘佛法是“相同的”呢?



点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不知论依经而作? 成立阿赖耶识,你问问哪一方不先从阿含里找依据? 包括《般若经》,亦是如此。 只有随顺阿含,才算入佛法。 你唯一的理由,就是阿含“说的少,没讲明白,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16
发表于 2020-1-26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6:06
1,你要闹笑话,我也不拦你。

但举一例,《根有律。药事》,从卷十二到卷十八,讲的基本都是本师成佛 ...



   你举的证据说:但举一例,《根有律。药事》,从卷十二到卷十八,讲的基本都是本师成佛之路

           我来告诉你:  “本师成佛之路”,这叫事迹,【不完全是法义】,【不能代表系统的、完整的法义】

           举个很简单的比喻:  你从头到尾看了我修好一座房子,然后你就说你从我这里学会了建筑学?  这不是开玩笑、闹笑话嘛?

        这个问题我以前早就说过。  本生经的故事,有法义启迪作用,【但不能代表系统的、完整的法义】


              从逻辑上来说,具体的修行事迹是【个例】, 法义道理才是【普遍规律】

         你先把这个常识搞清楚。

其他的废话就不要说了。 我上面已经反驳了你的所谓例证。该你回复了。


另外,再补充说明一下:  你去看看阿含经,阿含经是不是【只讲了某个佛弟子修行成为阿罗汉的故事?】  ,阿含经里是不是还讲了很多的法义、修行次第?      

         如果修行故事、修行事迹能够代表法义阐释,   那你是不是说阿含经里面的那些真正的纯法义阐释部分都是废话呢?

呵呵呵
发表于 2020-1-2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6:09
2,同样,《毗婆娑》《俱舍》论中,有关成佛之道的章节,希望你能了解一些,看我说的,它们是否完整,是 ...

上面已经回复过了。 这里简单重复一下:

        本师成佛的事迹、成佛的道路,  这是叫做“个例”,“范例”,  这不能代表法义道理阐释的。

点评

对于成佛之道,《根有律》重事,《毗昙》重理,两者互补互证,即是完整的过程。 同理,你没看过内容,一味地拿经典中的常识来提问,是想让我给你补课么? 呵呵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09
发表于 2020-1-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6:12
3,我说《般若经》是对阿含经中,对空性的广说。



     你说的这个可能需要另外开一个专门贴来辨析你的错谬了。

         你根本不懂般若经中所说的“空性”, 也不懂阿含经中所说的“空”

    阿含经里并没有“空【性】”这样的内容,  阿含经只是一般化地谈无常空而已,阿含经中所说的“空”,是因为有生有灭而空,是因为无常而空。

            般若经中所说的空性,是不生不灭的含义,跟阿含经所说的空完全是不一样的。

          阿含经中是以诸法为实有,然后诸法无常,苦,空,无我,故由此而断执着。

            而般若经说的是诸法如幻如梦,似有实无,非生非灭,非苦非乐,。。。, 故由此而断执着。

         这个差别太大了。

                 何来所谓“《般若经》是对阿含经中,对空性的广说”呢?

你的说法错得太离谱!  完全违背了般若经和阿含经的常识理解。

点评

懂不懂拿出来一试便知,口水还是少点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02
上面已经回复过了。 这里简单重复一下:

        本师成佛的事迹、成佛的道路,  这是叫做“个例”, ...

对于成佛之道,《根有律》重事,《毗昙》重理,两者互补互证,即是完整的过程。

同理,你没看过内容,一味地拿经典中的常识来提问,是想让我给你补课么?


呵呵达。。。。

点评

我说的观点: 故事、事迹,不能代表法义体系的阐释。 你无法反驳,就说这些废话来搪塞吗? 你所谓的:对于成佛之道,《根有律》重事,《毗昙》重理,两者互补互证,即是完整的过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6:54
即便是百度百科所介绍的瑜伽师地论,你也断章取义、扭曲解释,将《瑜伽师地论》简化、矮化、弱化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不知论依经而作?

成立阿赖耶识,你问问哪一方不先从阿含里找依据?
包括《般若经》,亦是如此。

只有随顺阿含,才算入佛法。

你唯一的理由,就是阿含“说的少,没讲明白,没说透″而已。
殊不知,在佛前证果者,善根已熟,三言两语即明说罢了。


长篇大论还弄不清的,正是为你们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后人,千注万释,费尽口舌。。。

还自以为聪明。。。。。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点评

论依经而作。—————— 这没问题。但你把瑜伽师地论说成是“纯粹依阿含经”而作(你大意如此的),这就荒唐错谬了。 简单几个事实就可以反驳你: (1)譬如这一段:若诸有情于佛所说甚深空性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4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07
你说的这个可能需要另外开一个专门贴来辨析你的错谬了。

         你根本不懂般若经中所说的 ...

懂不懂拿出来一试便知,口水还是少点好。
发表于 2020-1-26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7:09
对于成佛之道,《根有律》重事,《毗昙》重理,两者互补互证,即是完整的过程。

同理,你没看过内容, ...



    我说的观点:   故事、事迹,不能代表法义体系的阐释。   你无法反驳,就说这些废话来搪塞吗?

      你所谓的:对于成佛之道,《根有律》重事,《毗昙》重理,两者互补互证,即是完整的过程。—————— 你这个说法完全没有搞清楚我反驳你的关节点在何处啊!

          你这里所说的“成佛之道”,其实不是成佛的【法义体系】,而是本师成佛的事迹、故事、历程! 明白吗?其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关于成佛的法义阐释,但显然是不完整、不系统、不全面的。  

      比如,随便举一个问题: 假设你现在是菩萨,那么请你依照你所说的这个成佛之道来解释回答一下,你应该怎么样在跟我的辩论中修忍辱?  这个修忍辱的过程中如何就是波罗蜜了?   你能回答吗?

        呵呵呵!  你那个“成佛之道”是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的!



点评

呵呵,说你看不懂还嘴硬,不服气? 毗昙说六度有忍辱,律中则有本师为哥利王碎身不嗔之事。 理事双圆。 你把你"完整的大乘成佛″之理与事的经典发一个,看看有啥新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3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27
我说的观点:   故事、事迹,不能代表法义体系的阐释。   你无法反驳,就说这些废话来搪塞吗?
...

呵呵,说你看不懂还嘴硬,不服气?

毗昙说六度有忍辱,律中则有本师为哥利王碎身不嗔之事。

理事双圆。


你把你"完整的大乘成佛″之理与事的经典发一个,看看有啥新意?

点评

你所说的:毗昙说六度有忍辱,律中则有本师为哥利王碎身不嗔之事。 有这事没错。但我问的是法义。六度有忍辱,这没问题。但: 1、如何就能不嗔? 2、不嗔,就一定有波罗蜜吗? 为什么? 另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51
发表于 2020-1-2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7:16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不知论依经而作?

成立阿赖耶识,你问问哪一方不先从阿含里找依据?



   论依经而作。—————— 这没问题。但你把瑜伽师地论说成是“纯粹依阿含经”而作(你大意如此的),这就荒唐错谬了。
          简单几个事实就可以反驳你: (1)譬如这一段:若诸有情于佛所说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解如来密意义趣。于此经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有事无生无灭。说一切法皆等虚空皆如幻梦。————请问,你所谓的阿含三藏中何处有此内容?(2)又比如,瑜伽师地论中几乎是全文引用《解深密经》之内容并有阐释————请问,你所谓的阿含三藏中何处有《解深密经》对应的内容?

    至于成立阿赖耶识,你所谓的“先从阿含里找依据?”,这说明你没看懂瑜伽师地论这一段。  为什么瑜伽师地论专门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恰恰是因为阿含经乃至阿毗达摩中并没有说(或者叫做明确、直接说)阿赖耶识决定是有,所以才会有小乘人反对和否定阿赖耶识之存在。  为了反驳这些偏狭的小乘人之观点,《瑜伽师地论》按照因明的原则,当然要引用阿含经乃至阿毗达摩中的内容来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这并不是表明《瑜伽师地论》是阿含经的简单广释,恰恰是证明了诸如阿赖耶识这样的法义是佛不曾在阿含经中所说过的。

至于你所谓的“殊不知,在佛前证果者,善根已熟,三言两语即明说罢了。”, 这不过是无理狡辩而已。

         在佛前证果者,你怎知此人【只听闻了】阿含经中所说的法义呢?  而你所谓的“三言两语即明说”,到底明白了个啥呢? 你这种无根无据的说法,怎么能够拿出来进行辩论呢?

     所以,你所谓的“随顺阿含,才算入佛法”,这不过是你强词夺理、无理强辩而已。 哪里有什么根据和依据呢?

     阿含法义是大小乘所共,当然是没问题的。但你所谓的“随顺阿含”,其实是“唯尊阿含,唯信阿含”而已。  不过是你的个人之见,而且是谬见,只不过你还不服气罢了。



PS:  提醒你,法义辩论之时宜心平气和,偶尔要使用辩论言语技巧,那也最好是建立在有根有据的辨正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点评

1,阿含中没有深密。人家深密也说了不在阿含中。 但是,超出阿含了吗?没有吧? 你唯一的借口是:它比阿含深奥而已。 2,你说立阿赖耶识不从阿含找依据? 那你的唯识基础可真差,嗯,先补一下《成唯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56
发表于 2020-1-2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7:39
呵呵,说你看不懂还嘴硬,不服气?

毗昙说六度有忍辱,律中则有本师为哥利王碎身不嗔之事。



你所说的:毗昙说六度有忍辱,律中则有本师为哥利王碎身不嗔之事。

          有这事没错。但我问的是法义。六度有忍辱,这没问题。但:  1、如何就能不嗔?  2、不嗔,就一定有波罗蜜吗?  为什么?

另外,我这只是随便问了一个问题而已。   成佛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是非常之多的。  你所谓的毗昙,或者本生故事,都能涵盖吗?  


至于你要看大乘成佛之法,可以看: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

点评

你不会问到什么是不嗔?什么是六度吧? 把你举的经典,说一个,哪一个超出阿含了? 《法华》估计你不懂,可以先放一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47
论依经而作。—————— 这没问题。但你把瑜伽师地论说成是“纯粹依阿含经”而作(你大意如此的 ...

1,阿含中没有深密。人家深密也说了不在阿含中。
但是,超出阿含了吗?没有吧?
你唯一的借口是:它比阿含深奥而已。


2,你说立阿赖耶识不从阿含找依据?
那你的唯识基础可真差,嗯,先补一下《成唯识论》,具体哪一章,就不提了,找不到,来回复一个。


点评

1、关于什么叫做超出阿含? 这个地方恐怕你要偷换概念了。 你会在“超出”这个词上来偷换概念。 不过,没关系。 我们拿具体的法义内容来说。 先举一个例子:《解深密经》:法云何诸法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8: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51
你所说的:毗昙说六度有忍辱,律中则有本师为哥利王碎身不嗔之事。

          有这事没错。但我问 ...

你不会问到什么是不嗔?什么是六度吧?
把你举的经典,说一个,哪一个超出阿含了?


《法华》估计你不懂,可以先放一边。



点评

超出阿含内容的经典很多。 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这些都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8: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8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