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8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即便是百度百科所介绍的瑜伽师地论,你也断章取义、扭曲解释,将《瑜伽师地论》简化、矮化、弱化为仅仅是 四阿含经、阿毗达摩、律的对应关系。 这是非常谬误的。
《瑜伽师地论》涵盖大小乘之法,当然与阿含经乃至阿毗达摩等相关联,但这只是因为 四阿含经与阿毗达摩之声闻小乘法义主旨,本来就涵盖在整个佛法当中。 山高云飞网友将整个瑜伽师地论完全解释为阿含经、阿毗达摩及律的对应,那就是偏执过度而故意的解释了。
别的先不说,先看看《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的部分都包含了什么呢?
我这里也取你所引用的百度百科的内容,是你山高云飞网友所忽略掉的。
1、「菩萨地」:广明菩萨种性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住、生、摄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性”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性(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性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六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
《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征,一、哀悯,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说明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指出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如七相怜悯,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征、修习时间和所断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
《生品》辨别菩萨受生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性地(种性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上述七地反映了菩萨修行的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蜜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再来看:
「菩萨地」(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发心品》、《自利利他品》都有抉择,叙述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悯,五种无堪任性有情。《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先释辨体,再以诸门分别。三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论中以释名、辨体、差别、三性与五法关系,三性与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性品》,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大菩提五种相(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六相略摄如来功德(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布施品》,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持戒品》,抉择三聚净戒?等。《菩?萨功德品》,指出有十种无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所有内容,论证大乘境行果的理论依据,证明大乘佛教是佛所说。
在《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中,处处所说法义皆不同于阿含经中所说之声闻法义,说到二者差别,例如: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八
问如说五种入正性离生。此中声闻入正性离生。若诸菩萨入正性离生。等于法界如实通达。此二差别云何应知。
又如: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复次有几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有何差别。谓有四种声闻。声闻所学菩萨所学当知差别有十三种。
又比如,《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中处处说到“法无我”,处处说到“真如”,等等大乘唯识法义,
如此种种法义内涵,哪里是四部阿含经、声闻论阿毗达摩,乃至律部经典中所有的内容?
所以,我就奇怪了,山高云飞网友怎么会无知地说:“《菩萨地》,则要从诸《律》部,佛本生中去找,《长阿含 。大本经》及《杂阿含》对佛地的描述也是一致的。至于《阿毗达磨》则贯穿于整部论中。”
请问山高云飞网友,你到阿含经、律部中去找段“法无我”、“真如”的法义阐释来看看? 你去里面找一找 声闻与菩萨所知所证差别的法义阐释来看看? 你能找得到吗?
所以,当 山高云飞网友笃定地说什么“《瑜伽论》与阿含三藏的关系就明了了:它们是一致的”, 我只能摇摇头! 瑜伽师地论当然包含了阿含三藏的内容,但瑜伽师地论有很大的一部分内容是远超过于阿含三藏之内容的,你这所谓的“一致”,到底是从啥角度来说的呢?
而且,即便是《瑜伽师地论》中演说声闻佛法的部分,也不是仅仅对于阿含经及阿毗达摩之声闻佛法的简单的广泛阐释,而是以大乘唯识的更广泛深入精细的法义视角来阐释声闻之法,
例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 弥勒菩萨说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
……
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今当先说五识身地意地决择。
问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而未说有有之因缘广分别义。何故不说。何缘知有广分别义。云何应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记。是故不说。如世尊言。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
如上瑜伽师地论之声闻法部分的摄抉择分之五识身相应地,此一节开篇即阐释唯识之种子依阿赖耶识之义,非是声闻佛法中所说。 紧接此段即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如论中言:
复次嗢拖南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如此瑜伽师地论之章句昭昭明明,显然不是阿含经、阿毗达摩的简单重复或者简单的阐释,而是以大乘菩萨的不共法义视角来进行更深入地阐释。 山高云飞网友怎么能够对瑜伽师地论如此无知,而含糊混淆地说瑜伽师地论就是与阿含三藏是“一致的”呢?
你这里使用“一致”这个词,难道不是想要误导大众,企图误导大众说瑜伽师地论之论意完全是在阿含经、阿毗达摩的法义范畴之内吗?
更进一步来说,你不就是想要误导大众说阿含经就包含了一切的大小乘法义吗?
你难道不是想要误导大众说瑜伽师地论只不过是阿含经与阿毗达摩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吗?
所以,佛法是“相同的”,这句话要看你怎么理解。 如果你说一切佛法的本意都是让人解脱的,那当然没问题。
但如果你说一切佛法都是相同的,都是让人成就阿罗汉果的,那你就错了!
因为,让修行人成就阿罗汉果的那些佛法,是声闻佛法,是小乘佛法。 而让修行人成就佛果的那些佛法,是大乘佛法,是菩萨道。
阿罗汉并不是佛。阿罗汉的智慧离佛差很远。 你怎么能够说声闻佛法和大乘佛法是“相同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