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山高云飞

[佛教知识] 佛法的后续结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8 06:25
龙树菩萨的事迹,当以罗什大师所说的较接近些:

                                               龙 ...

龙树菩萨的著作,有《中论》,《大智 度论》等。
那么,《大智度论》与阿含,又是什么关系呢?
还是让事实 说话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
                        (《大智 度论。序》)

                                   作者:释僧叡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
    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

    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杂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宏,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
    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

     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点评

简评:这个序,说明,就是用般若去读阿含。 ============ 再看: 《大智度论》第一卷 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8 19: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8 07:20
龙树菩萨的著作,有《中论》,《大智 度论》等。
那么,《大智度论》与阿含,又是什么关系呢?
还是让 ...

简评:这个序,说明,就是用般若去读阿含。
============
再看:

             《大智度论》第一卷
    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答曰: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主要的两点:
1,广说菩萨行;
2,广说念佛三昧。
大乘经典,原来还是广 说阿含 。
再把《大智度论》第二卷好好看看。

迦叶,阿难是否将佛陀所说教法结集已毕。
所以,基本上认定,脱离阿含吹大乘的,真不了。
这里有个细节:
《大论》说,经部结集,只有四阿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0》,《十诵律。卷60》与说同。

《四分律。卷53》《善见律毗婆沙。序》《五分律。卷30》《增一阿含。序》则说四阿含与小部共五部。
================
可见,这时,大乘菩萨道已有被分出的情况。
继续往下看《大智度论》。
就会发现,论中所引经,其本上与阿含相对应。所引事例,也与律中所载一相应。而大多数观点,则与阿毗昙相应。
正如前说,是在用般若看三藏。


同时,对比一下觉音尊者《清净道论》:
也是说理引经,说事依律,分析依毗昙,三藏之学,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这也是与后世解经,作注有明显不同的地方。



点评

辨析山高云飞网友谬说《大智度论》之宗旨为用般若去读阿含,澄清龙树菩萨大乘本意 山高云飞之谬论云: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乃是用般若去读阿含; 山高云飞网友又谬论说什么“大乘经典,原来还是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1:14
到了佛灭后约八百年, 又有两人值得注意,那就是世亲和无著二菩萨。 世亲,写了《俱舍论》。这个相当于三藏提要。此处先不说。 无著菩萨,则有《瑜伽师地论》,代表了当时的佛学最高水平。 而把这两部大作,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9 06: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8 19:51
简评:这个序,说明,就是用般若去读阿含。
============
再看:

到了佛灭后约八百年, 又有两人值得注意,那就是世亲和无著二菩萨。
世亲,写了《俱舍论》。这个相当于三藏提要。此处先不说。
无著菩萨,则有《瑜伽师地论》,代表了当时的佛学最高水平。

而把这两部大作,带回中土并翻译出的,是玄奘三藏法师。
在此,先说一说玄奘法师,因为对他的了解,我敢说,读过《西游记》的,肯定比读过《大唐西域记》的多,所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玄奘,无疑对了解佛法,有一定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经历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5]  [6]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0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7]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玄奘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8]  [9]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10]  [8]  [9]



补充内容 (2018-10-10 05:47):
此节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行求法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11]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玄奘西行路线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9]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晓三藏
     b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10-11]  [12]  [13-15]
     贞观十年(公元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
     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
       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11]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11-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取经归来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16]  。
       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17]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18]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诏弃缁
     玄奘他回国之初,唐太宗对他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给予他高度评价,正因为如此,太宗要求他弃缁还俗,“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玄奘言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 [19]
      太宗劝玄奘弃佛还俗的要求与他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遭到了玄奘的断然拒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如贞观十九年,唐朝进军辽东,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还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陈明再三,表示“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唐高宗李治上台以后,也多次提出令玄奘弃缁还俗的要求。为了摆脱唐初统治者的控制,玄奘提出回家乡少林寺翻译佛经,并上言曰:“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 [20-21]  。唐高宗显庆二年( 公元657年) ,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22]  但均遭到拒绝。
        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有关。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有时排斥佛教。史载,唐太宗讨伐王世充,虽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阳后,废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贞观年间,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为了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他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如贞观六年( 公元632年) 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 今新疆哈密) 。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 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8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担当起经略西域的重任。为了摆脱太宗的控制,所以玄奘多次提出离开长安,请求回少林寺翻译佛经,潜心佛学,弘扬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心译经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23]
      公元648年夏,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太宗,并请太宗作序。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jù,意为“岂”)能方其朗润”,对玄奘评价极高。 [24]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唐高宗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一序一记,均为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公元653年刻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雁塔圣教序》。它与后来偃师招提寺王行满书《大唐二帝圣教序》、陕西大荔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的《集王圣教序》一起,并称四大《圣教序》。 [24]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显庆三年(658年)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

      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年),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此书传世版本很多,这三个古本,对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
传于天竺。 [11]  [23-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主要说一说《瑜伽师地论》:
                 (百度百科)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
      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
     全书分五部分:

     ①本地分(1~50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②摄决择分(50~80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
      ③摄释分(81~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④摄异门分(83~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
       ⑤摄事分(85~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
      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点评

(继续)85~100卷(简介) 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理迦事。 契经众要事义择摄,论曰: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杂阿含 ),二者中阿笈摩(中阿含),三者长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0 20: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0 20:37
这里主要说一说《瑜伽师地论》:
                 (百度百科)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 ...

(继续)85~100卷(简介)   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理迦事。
   契经众要事义择摄,论曰: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杂阿含 ),二者中阿笈摩(中阿含),三者长阿笈摩(长阿含),四者增一阿笈摩(增一阿含)。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出入息念、学、证净等相应。
     今人吕澄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为抉择契经的摩怛理迦(本母),是依《杂阿含经》的次第而造的。
      印顺法师有《杂阿含经论合编》,将摄事分与《杂阿含经》作了对照合刊,可知,摄事分与《杂阿含经》渊源有自。

点评

既然《瑜伽论》与《杂阿含 》有如此明显的关系,那么,与其他几部阿含 呢? 对比一下就知: 《本地分。卷二,卷三》,则与《长阿含 。世纪经》所说相同。 《声闻地》则与《中阿含 》《杂阿含 》相类。 《增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2 06: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0 20:42
(继续)85~100卷(简介)   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理迦事。
   契经众要 ...

既然《瑜伽论》与《杂阿含 》有如此明显的关系,那么,与其他几部阿含 呢?
对比一下就知:
《本地分。卷二,卷三》,则与《长阿含 。世纪经》所说相同。
《声闻地》则与《中阿含 》《杂阿含 》相类。
《增一》则与《众集经》有渊源。
《菩萨地》,则要从诸《律》部,佛本生中去找,《长阿含 。大本经》及《杂阿含》对佛地的描述也是一致的。

至于《阿毗达磨》则贯穿于整部论中。
《律》呢,则专门解释毗奈耶的章节。

这样,《瑜伽论》与阿含三藏的关系就明了了:它们是一致的。
《瑜伽论》反映了一生补处菩萨弥勒的思想,可见,佛法是相同的。
《大唐西域记》讲,有修行者运神通请见弥勒菩萨,听到的法,与世间 所传是一味,唯声音特别动人。

无论哪一位佛,所悟到的,所讲的佛法原理,都 不会有异,因为它是世间规律,佛出不出世,法尔如是。

这样,把佛所说法为主线,找到了其代代相传的轨迹,形成了一个“阿含 系”,这才是可靠 的佛法系统。




点评

即便是百度百科所介绍的瑜伽师地论,你也断章取义、扭曲解释,将《瑜伽师地论》简化、矮化、弱化为仅仅是 四阿含经、阿毗达摩、律的对应关系。 这是非常谬误的。 《瑜伽师地论》涵盖大小乘之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6:54
以上所引,多出自玄奘法师之译典。 玄奘从天竺(印度)取回了哪些经典? “百度知道”有整理: 玄奘大师从印度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之多。很多在玄奘大师圆寂后就没有再进行翻译,之后由于战乱都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6 06: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2 06:20
既然《瑜伽论》与《杂阿含 》有如此明显的关系,那么,与其他几部阿含 呢?
对比一下就知:
《本地分。 ...

以上所引,多出自玄奘法师之译典。

玄奘从天竺(印度)取回了哪些经典?
“百度知道”有整理:


玄奘大师从印度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之多。很多在玄奘大师圆寂后就没有再进行翻译,之后由于战乱都散失了,实在无法全部说明这657部佛经的名录。

但玄奘大师翻译的75部经论还是可以知道的。

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经过十九年,共翻译出经论75部1335卷。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年 师45岁】
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闰3月,玄奘译「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7月,玄奘撰「大唐西域记」12卷

【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647年 师46岁】 7月玄奘译「解深密经」5卷

【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师47岁】五月,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太宗皇帝将其写本颁与雍、洛、兖、相、荆、扬、凉、益等九州展转流通;
并译「胜宗十句义论」一卷、「唯识三十论」。六月,太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
十月,高宗为替母后荐福,於长安建立大慈恩寺,并於寺西北隅建造译经院。)

【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 师48岁】 4月,陪从太宗至终南山的翠微宫。於同地译出《般若心经》
5月,太宗驾崩,奘师返回长安。
6月,高宗即位。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

【唐高宗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 师50岁 】 译「俱舍论本颂

【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 师51岁】  3月,向高宗奏请,於大慈恩寺境内,造塔以安置经典。(即今日的大雁塔)
三月,玄奘译「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七卷。
十月,玄奘译「阿毘达磨显宗论」四十卷。慈恩寺五层砖搭建立。

【永徽五年  公元654年  师53岁】

七月,玄奘译「顺正理论」八十卷、
「俱舍论」三十卷。

【唐高宗改元显庆 元年  公元656年 师55岁】 5月,因病一时危笃,後病愈。

【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 师58岁 】
七月,玄奘译「大毘婆沙论」二百卷。
九月,玄奘译「法蕴足论」十二卷。
十月,玄奘前往玉华宫。十月,於岐州法门寺建造与帝等身之阿育王像并修塔。
闰十月,玄奘译「成唯识论」十卷。)10月,为了专心从事译经,上表请求将译经场移至玉华宫(中的玉华寺)获准。

【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 师59岁】

於玉华宫开始翻译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经」

【唐高宗改元 龙朔 元年 公元661年 师60岁】
五月,玄奘译「辩中边论颂」、「辩中边论」三卷。
六月,玄奘译「唯识二十论」

【龙朔 三年 公元663年 师62岁 】
10月,费时约4年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译毕。
自觉体力衰竭,向徒众交代遗言,嘱付死後的埋葬方法。

【唐高宗改元 麟德 元年 公元664年 师63岁 】正月,停止译经。2月5日,於玉华寺入寂。

高宗皇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百寮。莫不悲哽流涕。帝言已。呜噎悲不能胜。四月十四日将葬浐之东。京都内僧尼及诸士庶。共造殡送之仪。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一百多万人。高宗追諡号「大遍觉」 ,师本葬长安郊外,帝于大明宫居高临下常得见之,每见皆流泪不止,悲伤哀恸,故后改迁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

师从印度回国後,所翻译的经典共75部

其所翻译的经典尚有:
缘起经、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宝积经、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             说无垢称经、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天请问经   、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佛说佛地经、                      甚稀有经、                       最无比经、
缘起圣道经、                   本事经、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大乘起信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异部宗轮论、                   广百论本、                      大乘广百论本释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释、                          辩中边论、
大乘五蕴论、                  正法正理论、                       观所缘缘论…………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6 06:22
以上所引,多出自玄奘法师之译典。

玄奘从天竺(印度)取回了哪些经典?

也就是说,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对自己,对佛教界,乃至对历史的影响,都 超出了他当时出发的目的。

仅从佛法上来说,取回了历代佛法经,论著作的巅峰之作。

如;有部的论《大毗婆 沙》
还有《俱舍论》;
般若中观的《大波若经》;
瑜伽派的《瑜伽师地论》。



补充内容 (2018-10-21 08:17):
大般若经

点评

不过,仅从以上经典中,能否发现,它们与阿含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肯定有,而且是相当严格的对应。只是侧重点不同。 了解这些之后,试试对比下下面的说法,看与经典有哪些不同? 1,佛陀是睹明星悟道成正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1 16:3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嚓!”

好看不?好看。。。。

“嚓!”


试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6: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1 06:39
也就是说,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对自己,对佛教界,乃至对历史的影响,都 超出了他当时出发的目的。

仅 ...

不过,仅从以上经典中,能否发现,它们与阿含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肯定有,而且是相当严格的对应。只是侧重点不同。

了解这些之后,试试对比下下面的说法,看与经典有哪些不同?

1,佛陀是睹明星悟道成正觉的。
2,一切法皆是佛法。
3,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你不明白。
4,有人入无余涅槃还能回来。
5,十二缘起中的识是入胎识。
。。。。。。
果真如此?

点评

答案不再给出,请自行思考。。。。。 两卷佛法地图已展示完毕。 哈哈哈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2 08:54
答案不再给出,请自行思考。。。。。 两卷佛法地图已展示完毕。 哈哈哈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2 08: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1 16:33
不过,仅从以上经典中,能否发现,它们与阿含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肯定有,而且是相当严格的对应。只是 ...

答案不再给出,请自行思考。。。。。


两卷佛法地图已展示完毕。

哈哈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1 16:33
不过,仅从以上经典中,能否发现,它们与阿含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肯定有,而且是相当严格的对应。只是 ...

答案不再给出,请自行思考。。。。。


两卷佛法地图已展示完毕。

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20-1-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8 19:51
简评:这个序,说明,就是用般若去读阿含。
============
再看:



    辨析山高云飞网友谬说《大智度论》之宗旨为用般若去读阿含,澄清龙树菩萨大乘本意


    山高云飞之谬论云: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乃是用般若去读阿含;  山高云飞网友又谬论说什么“大乘经典,原来还是广 说阿含 。”,这些谬说谬论,表明 山高云飞网友既没有读懂阿含,更没有读明白《大智度论》。

以下略辨析破斥之:

    第一,阿含三藏中并无菩萨道、菩萨行之详细完整说法。

     《大智度论》中明明说了阿含经中“不说菩萨道”,龙树菩萨原论文:“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此处所言之“三藏”,意指原来之四阿含、阿毗达摩、律,此为声闻说法,当然是没有说菩萨道的。准确地说,是没有完整的、详细的、具体的菩萨道之说法。  故龙树菩萨也说到:“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这并非是龙树菩萨自己所说,而是阿含三藏中经典事实所见。无论南北传阿含三藏(包括南传的巴利三藏)中,除了有各种佛本生故事之外,除了阿含经中极其少量的涉及波罗蜜的修习的只言片语之外,的确是找不到关于菩萨道、菩萨行的完整、系统的法义阐释的。

      第二,《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大智度论》之内容,绝大部分都不同于阿含

     《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主要内容,以及《大智度论》中所说之众多内容,【都不是阿含经中所能够找到的!】,【乃至阿含经中都没有具体而明确的线索提及】。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开篇,就设问自答,回答解释了佛陀专门开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缘由,其中包括:
     1、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
     2、专为菩萨说念佛三昧修习;
     3、阐释佛之一切智;
     4、断一切众生疑结;
     5、断恶邪人之谤;
     6、令人信受佛之法;
     7、令众生欢喜;
     8、治疗众生烦恼病;
     9、断除众生以凡夫身视佛身之见,宣示佛身无量无病无数等功德————“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苦。’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

     10、 令众生入第一义中道;
     11、分别生身、法身等义;
     12、说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
     13、为当来世人授三乘记别;
     14、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

       如此种种,皆非阿含中所曾说过(或者,有个别只是一点而过,并未详细分说,例如三乘之别)。

      如此之事实差别,山高云飞网友 怎么能够谬言说《大智度论》是以般若来读阿含呢?

    第三,山高云飞所谓《大智度论》是用般若去读阿含之论, 潜在地成为诋毁诽谤龙树菩萨之论。

          何以如此说?   这是因为: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明明白白说的是来阐释 佛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而不是来阐释阿含经的】。
           如果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只不过是用般若来读阿含,那么岂非是说,龙树菩萨自言作《大智度论》来阐释佛所说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成为了妄语?

             换句话说,山高云飞此论点,岂非是说,并不存在佛所说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样的话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自言是阐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岂非成了昭然若揭的弥天大谎?  这可能吗?

           再者,假若按照山高云飞之论点,龙树菩萨此论的确是用般若去读阿含的,那么是不是就说,佛所说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完全成了多此一举?  其内容完全跟阿含经一样?

         所以,山高云飞之论,完全是虚妄臆断之论!

    第四,山高云飞之论点实为不善之恶意而论,因其故意对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断章取义而评。

          山高云飞网友之原话说:主要的两点:1,广说菩萨行;2,广说念佛三昧。
                然而,如我上述所举, 龙树菩萨阐释说,佛特别单独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具有上述十四条等缘由,远远不是山高云飞网友这里所举的两条,  山高云飞网友于断章取义之后,居然断言来说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与阿含的关系,这观点真是邪谬莫名!

     第五,山高云飞之邪论根本出发点,是想要以阿含来建立为大乘佛法之根,【变相地诋毁和否定大乘经典】!

            对于山高云飞之如此邪论之种种,我们必须要洞察其根本的观点本质,他的本质是诋毁和否定大乘经典的!  虽然他口口声声地说到大乘之内涵,但他其实是以其各种邪谬论点来一点点地破坏大乘佛法的。

            在这里,如上所说,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明明是详细阐释佛所【别说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大乘菩萨道、大乘菩萨行的,为什么山高云飞网友非要以断章取义和硬掰等方式说成是“用般若读阿含”呢?

            他这个用意,实质是企图将阿含经建立为大乘佛法的根本,认为一切大乘佛法都不出于阿含,这本质上其实就是以声闻佛法代替大乘佛法,以小乘佛法来框定大乘佛法而已,  只不过他没有直接说出来“并没有特别的大乘佛法,只有阿含佛法,其他的大乘佛法只不过是阿含佛法的详细阐释或者广泛阐释而已”

            但他已经明明白白地说了这么一句:“大乘经典,原来还是广 说阿含 。”
     所以,他还继续说什么:“迦叶,阿难是否将佛陀所说教法结集已毕。所以,基本上认定,脱离阿含吹大乘的,真不了。”  这里他其实进一步地宣扬他的这个谬论了。 按照他的这样的邪说,你们就不用单独研究修行什么大乘了,因为阿含经已经包含了,你们所研究的大乘,不过是阿含的广说而已, 并且,如果你们所研究的大乘经典对阿含提及比较少的,那我山高云飞网友就是要判你们为伪经的,因为“基本上认定,脱离阿含吹大乘的,真不了”

          所以,对于山高云飞网友的这个观点,不仅要如理如法地予以破斥,更要深入洞察其背后的根本论点与见解基础,如此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观点的本质与核心,并由此更深入地洞察到其谬论根源所在。

    第六,对于山高云飞网友之观点的后续驳斥

     山高云飞网友说:继续往下看《大智度论》。就会发现,论中所引经,其本上与阿含相对应。所引事例,也与律中所载一相应。而大多数观点,则与阿毗昙相应。正如前说,是在用般若看三藏。

        山高云飞网友这个说法是言之不详的,并且也缺乏逻辑。   具体什么对应,如何对应,如何相应,并没有举例说明,是纯粹的下定论。再者,《大智度论》中纵然举了阿含的经文,阿含中的事例,也并不能表明就是在“用般若读阿含经”, 至于山高云飞网友“大多数观点,则与阿毗昙相应”,这一点我表示反对。很显然的问题,如说所说,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内容,已经是完全于阿含经之外,别说菩萨行、菩萨道,那么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作为阐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论,怎么可能还在大多数观点上与阿毗昙相应?

        然而,此处山高云飞网友没有具体说明,所以我也无法具体反驳。  如果山高云飞网友愿意来辩论,希望后续看到他的详细举证分析,然后我会根据情况逐一辨析驳斥的。


   总结:
           1、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内容,完全是别出于阿含三藏之外;
           2、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是来阐释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不是阐释阿含的;
           3、般若不是源于阿含经,也不存在所谓的用般若来读阿含经之说;阿含是声闻小乘佛法,般若是菩萨道大乘法义,不能搅乱了。


点评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2,我所判佛法,是以五百结集为核心,下及几百年中观,千年唯识,是一体异名的,这叫传承。 3,你把我引后出经典印证,曲解为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1:14
辨析山高云飞网友谬说《大智度论》之宗旨为用般若去读阿含,澄清龙树菩萨大乘本意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2,我所判佛法,是以五百结集为核心,下及几百年中观,千年唯识,是一体异名的,这叫传承。

3,你把我引后出经典印证,曲解为以前否后,以后非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点评

你的辩驳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1,我所举证经典,虽名目不详,但有许多在以往的交流中,可以认定你没看过的。 ——————回复如下: 你这不是法义辩论的方式。我看过没看过,不影响你举证。因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2: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9 06: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