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70|回复: 177

[佛教知识] 佛法的后续结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法的后续结集

      上一次,说了佛法的第一次结集一一五百结集,佛陀三藏教法得以系统保存并留传。

        而历史上,佛法还经过了数次大规模的结集,可以按先后顺序,一一理出。
       诸处记载,公认的第二次结集,是在佛灭后110年左右,由七百阿罗汉参与的毗舍离结集。

      先看看各个版本的律,诸处是如何说的。


补充内容 (2018-10-15 19:40):
《佛法第一结集浅说 》
3w.shixiu.org/thread-326551-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1,《五分律》卷30

    事情发生在佛灭后百年,在毗舍离城的比丘行十非法事,其中有一项,就是向居士乞钱,然后,再把得来的钱分掉。
     耶舍长老不接受此钱,并告诉在家出家二众,佛不允许比丘持金钱,你们这样做不对。
    居士们认可了耶舍长老,听从他的教法。
     于是,那些毗舍离比丘,作出会议决定,将耶舍长老驱离。

     耶舍长老寻访诸大德阿罗汉,大家皆认为此事非法,当前往事发地,依法依律予以灭除。
    毗舍离比丘得知消息,带上礼物,试图加以阻止,遭到离婆多长老严辞拒绝。


    大众集至毗舍离,依法召开会议,将十种行亊,依律一一加以审核,确认十事非法。


    这也是佛法的第二次结集。

    由于此次结集的参与者中,有七百位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故又把此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21:26
1,《五分律》卷30

    事情发生在佛灭后百年,在毗 ...


                            2,《四分律。卷54》七百集法毗尼

      佛入灭后一百年时,毗舍离的比丘,将十种行为说是符合律制的。
       其中一条,即是可受持金钱。并将居士们布施得到的金银共分。

      长老耶舍知道后,前去劝阻。毗舍离比丘又将金银分给他,耶舍长老不受,并说此违佛制。
      他们又让长老去向居士解释。耶舍长老宣传佛之正法,律。取得居士的信任。
       众比丘见事不成,便开会将耶舍长老驱离。

       耶舍长老决定,寻求诸方大德判定此事,并如法灭除。
        毗舍离比丘知道消息后,欲用财物收买人心,阻止此事,被离婆多长老严辞拒绝。

        众长老决定,前往亊发地,如法灭除此亊。
        他们到毗舍离后,并依法进行会议。在会议中,对十事依法,依律,一一进行对比判断。认定十事非法,应当灭除。
         由于此事有七百阿罗汉参与结集,依法依律审定十事,确立正法正律,故将此称之为″七百集法毗尼″。
          后人又称"七百结集″。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21:27
2,《四分律。卷54》七百集法毗尼

      佛入灭后一百年时,毗舍离的 ...

                                                3,《善见律毗婆沙 。卷一》

                                                       跋阇子品  第二集法藏


               佛入灭后一百年时,毗舍离比丘中,出现了十件非法(律)的事情。
其中一条,就是可以捉金银,并向居士钱得分。(其行为)并得到王室的支持。

             长老耶须拘迦乾陀子(耶舍),发现此事后,(中略),往 四方集七百大德,同来毗舍离。
在僧中,依法审定,十事非律,当与灭除。
      然后,诸大德又重新按第一结集的方式 ,重述三藏。
      由于此次结集有七百阿罗汉参加 ,故称七百结集。


注:
因为此书是律部的注释书,故言之较简,但也可看出其大致情况 。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21:28
3,《善见律毗婆沙 。卷一》

                     ...

                           4,《十诵律。卷六十,六十一》  

                                      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

    佛灭后110年,毗舍离有十事。非法非善,远离佛法,不入修妒路,不入毗尼,不入法相。
其中有一条,就是持 金钱。
    阿难弟子耶舍陀长老,得三明,持三藏法。发现此事后,将不合理的地方说与白衣,得到众的拥护。
    毗舍离比丘知后,欲以金钱和耶舍陀分之被 拒,便在会议中将长老 驱出。

    耶舍陀四处寻访诸方大德,皆是持三藏,得三明,名声广布的阿罗汉,求证皆说此十事非法,当共同灭除。
    毗舍离比丘闻知,又欲阻止此行,被离波多长老严辞拒绝。
    七百长老来到毗舍离会集,依律,在僧中作羯磨,将十事一 一经与大众审定,依三藏内容,认为非法,非律,不应受持。

     这就是七百结集。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21:28
4,《十诵律。卷六十,六十一》  

                                     ...

                                       5,《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三》
                                                  杂诵跋渠法第九之十一

  七百集法藏者。
      佛般泥洹后。长老比丘在毗舍离沙堆僧伽蓝。
      尔时,诸比丘从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长寿。世尊在时,得前食后食,衣服供养。世尊泥洹后。我等孤儿谁当见与?汝可布施僧财物”。
     如是哀声而乞。时人或与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萨时,盛着盆中。持拘钵量分,次第而与。

     时,持律耶舍初至,次得分。
     问言:“此是何物?”
答言:“次得罽利沙槃医药直”。
耶舍答言:“过去”。
问言:“何故?过去施僧?”
耶舍答言::“不净”。
诸比丘言:“汝谤僧言不净。此中应作举羯磨”。即便为作举羯磨。
作举羯磨已。

    时尊者陀娑婆罗,在摩偷罗国。
耶舍即往诣彼,作是言:“长老。我被举,行随顺法”。
问言:“汝何故被举?”
答言:”如是如是事。“
彼言:“汝无事被举。我共长老法食味食”。

耶舍闻是语已,作是言:
”诸长老。我等应更集比尼藏。勿令佛法颓毁“。

问言:”欲何处结集?“
答言:“还彼事起处”。

     时摩偷罗国,僧伽舍羯闹耆,舍卫城,沙只。尔时,中国都有七百僧集。
      有持一部比尼,二部比尼者。又从世尊面受者。又从声闻受者。时有凡夫,学人,无学人,三明六通,得力自在七百僧。集毗舍离沙堆僧伽蓝。严饰床褥。
      尔时大迦葉,达头路,优波达头路,尊者阿难,皆已般泥洹。

      尔时尊者耶输陀僧上座。
       问言:“谁应结集律藏?”
       诸比丘言:“尊者陀娑婆罗应结集”。
      陀娑婆罗言:“长老。更有余长老比丘应结集”。
      诸比丘言:“虽有诸上座。但世尊记长老和上成就十四法。持律第一。汝从面受。应当结集”。
      陀娑婆罗言:“若使我结集者。如法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若不相应者应遮。勿见尊重。是义非义愿见告示”。
      皆言:“尔”。

      时尊者陀娑婆罗作是念:“我今云何结集律藏?”
      “有五净法。
       如法如律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
       何等五?一者制限净,乃至风俗净。”

      作是语:“诸长老。是九法序。
       何等九?
       从四波罗夷乃至法随顺法。世尊在某处某处,为某甲某甲比丘制戒。我从和上闻。为如是制此戒不?”
       皆言:“如是如是。”

       五事记比尼。
       广说如上。

        乃至“诸长老。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

        无有方便得求金银及钱。


       如是诸长老,应当随顺学”。

      是名七百结集律藏。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40》

    佛入灭后110年。广严城(毗舍离)比丘中,作十种事,不顺苏怛罗(经),不依毗奈耶(律),乖违正理(毗昙)。
     其中一条,即以钵求居士施钱,得后平分。

     阿难的再传弟子名称(耶舍)是俱解脱阿罗汉,游行至此。毗舍离比丘将钱分与耶舍长老,长老不受,认为此事违佛制律。且举三藏内容来证明。
       耶舍长老见此事已妨正法,便四处寻访诸俱解脱阿罗汉,皆认为此十亊非法。当于事发处如法灭除。
      毗舍离比丘知后,欲以财物相赠,阻止此事,未果。
        此次,共有七百阿罗汉来毗舍离,召集大众,依法依律,对十事一一作判,认十亊非法而灭除之。

        所以,此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结一下:

1,这次结集,诸处所记,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经过。基本一致,就是因毗舍离比丘十事非法引起。
    耶舍长老是发起人,最后如法除灭。

2,事件中,对认定十事非法所说详细 ,只有在《善见论》中,说诸阿罗汉又重结三藏。
    个人认为,此时,大家所持的三藏还是一样的,故只记了十事经过。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第三次结集

依《善见律毗婆沙》卷二:

     佛入灭后约二百年,闫浮提阿育王登基,定都 于波咤利弗,即今 天的华氏城。
   阿育王信佛,对僧众大兴供养。当时,有许多外道 ,为了生计,也混入出家众中,并把外道 法也带了进来。说法做法不一,以至于僧团内的正常活动无法进行,甚至长达七年。
   阿育王知道后,派大臣前往劝和未果,反杀了许多比丘。于是,就请当时的大德目建连子帝须,来整顿僧团,重立佛法。
  帝须长老到后,以神通令王信心坚固。

   长老于是将众出家人,一一问之,先以佛法别之,再留 下执分别说观点者。
   然后,在王的护卫下,帝须长老选通三藏,得三明的阿罗汉比丘一千人,重新结集佛法三藏。

   结集完毕后,帝须长老又派出九支队伍,分赴各地弘法。

    其中一支,由摩 哂陀带领,到达师子洲,即今天 的斯里兰卡。
    教法流传到今,就是现在的南传佛教。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30 08:39
佛法的第三次结集

依《善见律毗婆沙》卷二:


                                          佛法的第四次结集

依《大唐西域记。卷三》之迦湿弥罗国。三,迦腻色迦王第四结集

        佛入灭后四百年,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欲学佛法。但发现每位僧人的观点都有所不同。于是就去请教有名的阿罗汉肋尊者。
       尊者说,这是距佛已远,弟子们各执所见造成的。大王于是决定,召集众僧,重新结集并解释三藏。


       由于来的人太多,就宣布,只有内穷三藏,外达五明,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才能参加,总共得到499人。
       世友菩萨因为是在弥勒佛后成佛的菩萨,也得以参与此会。

        五百圣众就在迦湿弥罗囯,结集三藏,并作三部大论,分别解释经,律,阿毗达磨。刻在赤铜片上珍藏,不许传出。学习的人必须前来就学。
         这就是佛法的第四次结集。

        注,此次结集,其中的阿毗达磨注释书《阿毗达磨毗婆沙论》二百卷,由玄奘法师取回并译出。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30 08:41
佛法的第四次结集

依《大唐西域记。卷三》之迦湿弥罗国 ...

      也就是说,每次结集佛法,都有其重要意义,尤其是佛灭以后,能有效减少佛法流传中的变形与遗失。保证修学人获得正见的指引。

    不仅如此,即使佛陀在世时,也鼓励弟子们进行结集佛法的工作。诸比丘当"数相集合,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长阿含。卷2,游行经》)
     比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就说,外道师刚死不久,他的弟子们就自己为是,多起纷争,互相指责,为人所讥。对佛陀言教,“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长阿含。卷8。众集经》)。

    佛又指出,正法速灭,不是外来的力量,而在于从内部破坏。所以,比丘要以四大教法(四大广演)来受持佛法。(《长阿含。卷3》《四分律。卷59》)。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30 15:06
也就是说,每次结集佛法,都有其重要意义,尤其是佛灭以后,能有效减少佛法流传中的变形与遗失。保 ...

      又如,佛告诉迦叶,若世间真宝欲灭,则先有相似伪宝出现世间。佛法亦如是,相似佛法出,佛正法速灭。(《杂阿含。卷32。906经》)
     所以,有二法,能疾灭正法:非法说法,非律说律;法说非法,律说非律。(《四分律。卷58》)。

    其实,第一结集的起因,不就是有愚痴比丘,得知佛巳入灭,竟然高兴起来,认为从此可以为所欲为,不受约末了吗?

    同样地,佛灭后一百年,毗舍离比丘行十非法事,竟带上礼物,向长老求情道:佛已入灭,他的教法也存不住了,大家想办法自谋生计,您何必(固执佛陀教诲)妨碍得罪别人呢?("大师既灭,教亦随去。任缘活命,何为恼他?″《根有律。杂事。卷40》)。

     这都是典型的巴不得佛法速灭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30 15:08
又如,佛告诉迦叶,若世间真宝欲灭,则先有相似伪宝出现世间。佛法亦如是,相似佛法出,佛正法速灭 ...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水老鹤的故事

                  来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40》


      时,阿难陀与诸苾刍,在竹林园。

有一苾刍而说颂曰。

  若人寿百岁  不见水白鹤(水老鹤)
  不如一日生  得见水白鹤

  时,阿难陀闻已,告彼苾刍曰。汝所诵者,大师不作是语。然佛世尊,作如是说。

  若人寿百岁  不了于生灭
  不如一日生  得了于生灭

  汝今应知。世有二人,常谤圣教。

  不信性多嗔  虽信颠倒解
  妄执于经义  如象溺深泥
  彼当自损失  由其无智慧
  邪解听无益  如毒药应知
  是故诸智者  听已能正行
  烦惑渐销除  当得离系果

  彼闻教已,便告其师。
师曰。

  阿难陀老闇  无力能忆持
  出言多忘失  未必可依信

  汝但依旧,如是诵持!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30 15:12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水老鹤的故事

为什么 把这个放最后呢?


因为你会看到,许多论坛上 ,在佛法的基本知识,知见上,差不多都 是各种各样的“水老鹤”!

后面再举例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20:31
为什么 把这个放最后呢?

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佛法在古印度很长的一段时间,都 是靠师弟之间口口相传下来的。写成文字,也是在佛入灭几年后的事情。
再传入中土,差不多过了千年了。
何况 ,在其本土,也在不断地变化 。

比如,前面说的第三次结集,只有属于南传的《善见律论》中记载。
而第四结集,只较详细地记载于《大唐西域记》中。


而佛教的分化,也多处所说不同。
玄奘法师所译的《异部宗轮论》等 作品中,是这样说的:

             《异部宗轮论》
                     (上)
  佛般涅槃后  适满百余年
  圣教异部兴  便引不饶益
  展转执异故  随有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说彼执令厌
  世友大菩萨  具大智觉慧
  释种真苾刍  观彼时思择
  等观诸世间  种种见漂转
  分破牟尼语  彼彼宗当说
  应审观佛教  圣谛说为依
  如采沙中金  择取其真实

  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
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
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

  余所诱无知  犹豫他令入
  道因声故起  是名真佛教

  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
    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
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
    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
    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
    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
    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
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我今当说。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
     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以一刹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色无色界具六识身。五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在等引位有发语言。亦有调伏心。亦有净作意。所作已办无容受法。
     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慧为加行。能灭众苦。亦能引乐。苦亦是食。第八地中亦得久住。乃至性地法皆可说有退。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
      无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无记法。入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诸豫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佛所说经皆是了义。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
      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过去未来非实有体。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量。非所通达。都无中有。诸预流者亦得静虑。如是等是本宗同义。

      此四部末宗异义者。如如圣谛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现观。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从众缘生。有于一时二心俱起。道与烦恼容俱现前。业与异熟有俱时转。种即为芽。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心遍于身。心随依境。卷舒可得。诸如是等末宗所执。展转差别有无量门。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6 20:33
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佛法在古印度很长的一段时间,都 是靠师弟之间口口相传下来的。 ...

                                                (中)


                其多闻部本宗同义。谓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如来余音是世间教。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其说假部本宗同义。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无非时死。先业所得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不脱恶趣。于窣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有阿罗汉为余所诱。此等五事及余义门。所执多同大众部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部,诸是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生老住无常相。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为事有三种。无为事亦有三种。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

      四圣谛渐现观。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欲界行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六心说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汉有退义。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异生能断欲贪嗔恚。

      有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觉支可得。非余等至。一切静虑皆念住摄。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果。若依色界无色界身。虽能证得阿罗汉果。而不能入正性离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离生。亦能证得阿罗汉果。北俱卢洲无离染者。圣不生彼及无想天。四沙门果非定渐得。若先已入正性离生。依世俗道有证一来及不还果。可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

        一切随眠皆是心所。与心相应有所缘境。一切随眠皆缠所摄。非一切缠皆随眠摄。
       缘起支性定是有为。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有阿罗汉增长福业。唯欲色界定有中有。
       眼等五识身有染离染。但取自相唯无分别。心心所法体各实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缘。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心不与心相应。

        有世间正见。有世间信根。有无记法诸阿罗汉亦有非学非无学法。诸阿罗汉皆得静虑。非皆能起静虑现前。有阿罗汉犹受故业。有诸异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终。

          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
       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活时行聚即无余灭。无转变诸蕴。

         有出世静虑。寻亦有无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无发语者。八支圣道是正法轮。

        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此等名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其类无边。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余)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入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他令悟入。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识无染亦非离染。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生离生。十二心须说名行向。第十三心说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别义。

       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弥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已见者能如是见。随眠非心亦非心所。亦无所入。眠与缠异。随眠自性心不相应。缠自性心相应。异生不断欲贪嗔恚。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定无中有。无阿罗汉增长福业。五识有染亦有离染。六识皆与寻伺相应。亦有齐首补特伽罗。
       有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无出世静虑。亦无无漏寻伺。若非有因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摄。
       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
         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义。

        其末宗异义者。谓说实有过去未来。亦有中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业实是思。无身语业。寻伺相应。大地劫住。于窣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蕰处界亦恒现在。此部末宗。因释一颂执义有异。如彼颂言。

  五法定能缚  诸苦从之生
  谓无明贪爱  五见及诸业

  其法藏部本宗同义。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果大非僧。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无诸外道能得五通。阿罗汉身皆是无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其饮光部本宗同义。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业果未熟则有。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一切行皆刹那灭。诸有学法有异熟果。余义多同法藏部执。

      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蕰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蕰永灭。有根边蕰。有一味蕰。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三藏法师翻此论竟。述重译意。乃说颂曰。

  备详众梵本  再译宗轮论
  文惬义无谬  智者应勤学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7 20:27
(余)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 ...

也就是说,佛法在印度,能知道 的几次结集,今天所能了解的,只有这些了。
按说,后来的佛教大兴,那烂 陀寺里,肯定保留 有更多的佛教经典,从《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所学来看,确实可以想见得到。
不过,这都 已成为历史 ,事实是,佛教在本土于十一世纪灭亡。

这中间,佛法却在那些高僧大德的努力下,不断向外弘传。同时,中土也有为了真理的仁人志士,不惜身命,前往 求法。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典与资料。


此后,其著作对中土影响最大的,当先推龙树菩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7 20:48
也就是说,佛法在印度,能知道 的几次结集,今天所能了解的,只有这些了。
按说,后来的佛教大兴,那烂  ...

龙树菩萨的事迹,当以罗什大师所说的较接近些:

                                               龙树菩萨传
                     
  大师名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
     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诵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

       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天下义理,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办。
        四人相视,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我若咒法授之。此人才明绝世,所不知者唯此贱法。若得之便去,不复可屈。且与其药,使日用而不知。药尽必来求。可以术屈为我弟子。
      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于静处,用水磨之,以涂眼睑。则无有人能见汝形者。
      龙树菩萨磨药闻气。便尽知药名分数。多少锱铢无失。随其气势龙树识之。还语术师,此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尽如其方。药师问曰:汝何由知。
     答曰:药自有气,何以不知。师即叹伏。顾斯人者,闻之犹难。而况相学。我之贱术何足惜耶。即具授。

     其四人得术,隐身自在入王宫中。宫中美人皆被侵陵百余日。后宫中人,有怀妊者,以事白王。
     王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以谋此事。有旧老者言,凡如此事,应有二种。或鬼或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有司守之,断诸术者。若是术人,足迹自现,可以兵除。若其是鬼,则无迹也。鬼可咒除,人可刀杀。
     备法试之,见四人迹。即闭诸门,令数百力士。挥刀空斫,斫杀三人。唯有龙树敛身屏气,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厌欲心生,发出家愿。若我得脱。当诣沙门,求出家法。

        既而得出,入山诣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通诸深义。更求诸经都无得处。雪山中深远处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于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

          即起憍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说之以悟后学。于理不违于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诫,更造衣服。今附佛法,所别为异。方欲以无所推屈,表一切智相。择日选时,当与诸弟子。受新戒,着新衣,便欲行之。独在静室,水精地房。大龙菩萨见其如此。惜而愍之,即接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授之龙树。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
      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
      答言:汝诸函中经,甚多无量,不可尽也。我所读者,已十倍阎浮提。
      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知。龙树即得诸经一箱。深入无生,三忍具足。龙还送出。

     时,南天竺王,甚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菩萨为化彼故,躬持赤旛,在王前行。经历七年,王始怪问。此是何人在我前行。
    答曰:我是一切智人。
   王闻是已,甚大惊愕,而问之言。一切智人旷代不有。汝自言是何以验之。
   答言:欲知智在说王当见问。
    王即自念:我为智主大论议师。问之能屈犹不足名。一旦不如此非小事。若其不问便是一屈迟疑良久。不得已而问之。:天今何为耶。
    龙树言:天今与阿修罗战。
    王闻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复无以证之。欲是其事无事可明。
    未言之间,龙树复言:此非虚论求胜之谈。王小待之须臾有验。
     言讫空中便有干戈兵器相系而落。
    王言:干戈矛戟虽是战器。汝何必知是天与阿修罗战。
    龙树言:构之虚言不如校以实事。
    言已阿修罗手足指及其耳鼻从空而下。又令王及臣民婆罗门众。见空中清除两阵相对。
    王乃稽首伏其法化。
     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

      是时龙树、于南天竺大弘佛教。摧伏外道,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十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于无畏中出中论也。

       时有婆罗门善知咒术。欲以所能与龙树诤胜。告天竺国王。我能伏此比丘,王当验之。
      王言:汝大愚人。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推敬。
       婆罗门言。王为智人何不以理验之。而抑断一切。
       王见言至为请龙树。
       清旦共坐政德殿上。婆罗门后至,便于殿前咒作大池。广长清净,中有千叶莲华。自坐其上而诃龙树。汝在地坐如畜生无异。而欲与我清净华上大德智人抗言论议。
      尔时龙树亦以咒术化作一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华坐,以鼻缴拔,高举掷地。婆罗门伤腰委顿。归命龙树: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

       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嫉。龙树问之言:汝乐我久住世不。
      答言实不愿也。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

       去世已来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依付法藏经即第十三祖三百余年任持佛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9 0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