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6|回复: 1

[祖师大德] 祖师禅---下 三元宗超尘老人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祖师禅的修为中,还有三个基本因素不可以缺少。其一,祖师禅顾名思义就是历代祖师相传的禅法,不是一般的佛学可以相比。所以,在修为祖师禅的时候,要获得历代祖师的帮助。这个方法,就是佛灯相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诀窍。只有得到所确认的历代祖师中,任何一位的帮助,你的禅法才是真正的开始。其二,祖师禅法不但要得到历代祖师们的帮助,还要得到皈依的师父心传口授。这里所说的心传口授,是秘密传授核心的禅法。这种禅法,不是大家一起学的,也不是大家一起研习的。从表面上也许是没有差别,内在里面各自有各自的不同。不是这种传授,纵使你看到了所有的修为内容,仍然是没有收获的。其三,学习和修为祖师禅的人,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刻刻小心谨慎看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诚信、恭敬、降服到什么程度,你就可以修为到什么程度。否则,禅法的灵息传递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小心自己断开,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五,祖师禅的修法
祖师禅确实难得,也比较难修,如果细究一下祖师禅修为的关键是要起疑情。在这里这疑情的疑,不是那六根自红尘烦恼法中得来的疑。首先要说明一下,这个疑情不是无心的,其形成必须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 不可使自己忘形,要时时回光返照自己如猫捕鼠,及时更正不足。
(2) 不可使自己死心,要活泼的本心的确立目标,在本自经历上努力精进。
(3) 不可使自己昏沈,要昭昭灵灵常现在前,不让自己在修为中丢失自己。
(4) 不可使自己散乱,要心心相印打成一片,就是形成自己的定性。
(5) 不可使自己懈怠,要具备勇猛坚强的精神,日日时时的不中断。
(6)不可使自己间断,要知道一日修一日功,要在修为上孜孜不舍日夜忘疲。
其次,刚才说到要具备疑情,但是这个疑情也不是普通的内容。可以明确的说,这里所说的疑情不是有心的,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 不许从妄缘外境上求,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2) 不许从四大五蕴上求,以免受到不必要的熏染。
(3) 不许从文字言说上求,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束缚。
(4) 不许从见闻觉知上求,以免造成感知错误的事情发生。
(5) 不许从心缘知解上求,以免受到自己思想的干扰。
(6) 不许从推详计较上求,以免被无情的留住。
这便是祖师禅修法的大概,虽然各派祖师因着接引的方便不同,为人的法门各异,而分立了五宗七派,或看话头,或专默照,或别有其它种种方法,但其根本原则,不出于此。另外,在进行祖师禅修为时,还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具备一定的机缘,及时的归宗入门,成为真正的修为人。
(2)具备一定的福德,及时的皈依祖师,成为祖师的门人弟子。
(3)具备一定的功德,及时的得到秘法,开始祖师禅的修为。
(4)具备一定的愿力,及时的得到祖师夹持,使运用得以成功。
除此之外,其他具体用功方法,就各有不同。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修,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珍宝,便不得不各立门户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最为普通。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专心致志,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地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哪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或断或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作想。渐渐狂心收拢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作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作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哪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
祖师禅的一个重要法门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百非’乃佛法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缘起性空、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的四句。四句之说有十种之多,百非则指百种否定。四句百非都是基于一切判断与议论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念,然佛法之究极宗旨乃在超越此等假名概念而达于言亡虑绝之境界。故禅林盛传‘离四句绝百非’之名言。传至今日,禅宗有关四句百非之公案极多,乃参禅办道之指南。
五,修为祖师禅禁忌
修为祖师禅,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每一个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比如祖师的信息就是一对一的传授,没有附带,也没有群体响应。再比如,修为一种佛法,就不可以再修别的法。如果贪婪自作主张,不但门规上不允许,而且自己的修为也容易出错。所以,修为祖师禅要懂得一些必要的禁忌才可以,一面修为人临机届时的时候内乱自误。
首先是戒律,要处理得当。戒律是为了修为的进展和成功,收束妄念妄行的必要手段,不可以轻侮。所有的戒律的作用也一样,是为了约束你那颗难以安静下来的心。于此,只要一个心戒就可以代替所有的戒律。反之,如果心里面不能安静下来,再多的戒律也没有用。
其次,不要陷于绕来绕去的文字禅。禅宗自祖师禅出现以来,以‘不立文字’为其重要的宗旨。禅师们更加强调,禅不可言说,禅与文字无关。他们认为佛教经典只是开导众生、医治众生‘疾病’的一种工具,人们对禅与佛理的知解和言说,都只是一种‘方便’,甚至是客尘(妄念)烦恼。但是禅师们又认为,佛理不可言说又需言说,禅不可言传又需言传,这种言说、言传既不能落入世俗的文字、语言的窠臼,又需要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述、传达。于是在不立文字走向极端以后就转向于立文字。在这时候,要特别注意:文字是为了说明禅服务的,文字本身不是禅。如果要修为祖师禅,就一定不要陷入文字中去,不要想一些人那样只是说文字不知道真正的禅。另外,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固定的体裁。文字禅的禅师们在解说禅时,都是以不点破为原则,不是直截了当,而是辗转地说明,极力避免说破语中意趣,这种说禅法叫做‘绕路说禅’。绕路说的文字缴绕,所云不知东西,犹如葛藤相互纠缠,牵扯不断,故也称文字禅为葛藤禅。文字禅主要是采用偈颂、诗歌等形式表达禅理,而非一般的语录文字作品。为了突出这种说禅的方法,禅师们都绞尽脑汁地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从而走上了刻意追求文字,在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这样的禅法,实际上已经走了样子。直来直去的,还不容易修成,何况是加上伪装的呢?
其三,也不要陷于口头禅。在祖师禅的修为教育中,一再提起要口念心行,心口相应。口念心不应,仍然是如幻如空;心应口不念,如未化寒冰。如幻如空,从根本上没有什么作为,当然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未化寒冰也不容忽视,其冰不化难以成水,心地得不到灌溉,纵有佛种也是无济于事的。
最后,修为祖师禅不可以偏执,以免不必要的错误。中国禅宗的真正建立,是以慧能的祖师禅作为标志。而慧能禅的显着特色,即在于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不立文字’的‘文字’,自然也包含佛教经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有尘埃。’神秀的禅偈,注重不间断的修行,包括阅读佛经,从经文中寻求解脱之路。而慧能的禅偈则与此相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慧能看来,清净与不清净,只是人为的区分。长期的艰苦的以去垢求净为目的的修行,只不过是庸人自扰。于是,繁琐的渐修,遂转化为参禅者一念真心觉醒的顿悟。
从顿悟的立场出发,许多人将传统佛教称作‘义学’,明显地表现出对它的轻视与排斥。认为‘座主家多落空’,因为‘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而禅师则‘不落空’,这是因为‘文字等皆从智能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禅宗将皓首穷经之人看是‘入海算沙’、‘数他人宝’、‘说食不饱’等等。比较直接的认为,‘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此可见,确实仅凭经教不能解决开悟这个根本问题。开悟是一念真心的炳然焕显,它是超越时间、理性而达成。但问题也恰恰在于:当这颗净裸裸光洒洒圆陀陀的一念真心炳然焕显之际,它究竟有怎样的质性?换言之,明心见性,见到的究竟是什么心性?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提倡‘以心印心’。但师家用来印证学人的‘心’,绝不能是别的,只能是佛陀之心。在‘以心印心’中,禅师的角色是‘如来使’,即作为如来的使者,因此他们的‘心’也只能是如来的心,他们启发学人领悟的,就是如来之心,即真正的佛心。如果参禅者想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心,也要从大乘经典入手。因此,祖师禅在’不立文字‘的同时,对大乘佛典精华仍然广为汲取。虽然有的禅师宣称不依经典,事实上禅宗到处都在引经据典,禅宗的很多公案机锋都是借经文中的成句,或化用经文的意旨来展开。要讲明心见性,就必须把唯识心的作用弄清楚,才能够真正彻底地明白见性的道理,弄清本来清净无染的心性,为什么会生起烦恼尘劳,这些烦恼有哪些类别,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将它们去除,以恢复澄明清纯的本心;要理解不思善,不思恶,必须了解不二法门的真实义理。
在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禅学的核心思想‘二入四行’中,‘理入’是重要的一种。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继续思考:本心本性到底是怎样的?是什么障蔽了本心?怎样才能使障蔽的本心重新焕显光明?明心见性之时的境界又是怎样的?禅宗强调本心具有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质性,认为它是修行成佛的基础。这渊源于大乘经典。达摩‘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即是依据‘如来藏’思想。禅宗不但认为众生皆具菩提觉性,还肯定众生的菩提觉性原本清净,因而只要除却后天的污染,便可以顿见清净本性而成正觉,即人人皆有清净超越的本心本性。
祖师禅的顿悟成佛是南宗禅的根本特色,它的理论也来源于大乘经典。在《坛经》里面有无住、无念、无相是禅宗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其理论来源是《起信论》里面有无念。《金刚经》里面有无相、《维摩经》里面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金刚经》里面还有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有据可查的。另外,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有人说很大程度上受《楞严经》等大乘佛典的影响。在禅宗的开悟手法中,最有特色的方法之一就是不二法门。慧能指出,‘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禅宗的语默不二、小大不二、自他不二、生灭不二、垢净不二、善恶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等,渊源于《维摩经》等大乘经典。《维摩经》的不二法门,是对中道精神彻底贯彻所达到的境界。凡有缘起者,皆是二法,即相对法,而不二法门是消融一切差别,使之归于圆融平等的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1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