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63|回复: 161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他就是修这个法门。再看最后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完全明白,善财童子一生专念阿弥陀佛
  当中学那么多法门,他去参观,就像阿弥陀佛参访十方诸佛刹土一样,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成就自己的智慧、学问。让我们想到,这是实学、真学,不是自己在家闭门造车,现在人所讲的考察、调查、研究,这是真实智慧。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最后「恋德礼辞」,这个意思很深,恋德是感恩,我在这里听到、看到的,对我境界提升,我要感谢。礼辞是什么?礼是礼拜,辞是不学这个法门,他还是老实念佛,对自己专门学的法门一丝毫没有影响。我这才回过头来认真修净土,所以我认真修净土的时候在四十多岁。二十六岁学佛,差不多二十年才回归到净土来,才真正认识这个法门是所有法门里头最殊胜的法门,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真正接引我入净土的,是《华严》,是《法华》,是《楞严》,是《般若》,没有这些基础,我不相信。确实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
  可是我这一信大概比别人信得深,为什么?我搞清楚、搞明白了。一般人信没有我搞得这么深,搞得这么清楚,这一信就不会退转,所以发心就大,持诵也多了。《无量寿经》讲了十遍,净土五经统统都讲过,《弥陀经》先后大概也讲过十遍,讲过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就是细讲。《往生论》,五经一论,《观无量寿佛经》,我们讲过善导大师的《四帖疏》;《大势至圆通章》,我们讲过灌顶法师的《疏钞》。观音菩萨三经都详细讲过。所谓净土五经一论,这是专修专弘。晚年统统放下了,专讲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就讲的会集本,就讲这个集注。我发心一年讲一部,这一部的标准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一般学校说学分,大概在学校没有这么多学分的,六百堂课,一堂两个小时,一天讲四个小时要讲三百天,讲满三百天。愈讲愈欢喜,愈讲信愿向上提升,愈讲愈有信心!
  我们再看底下,「众生之宿根有无量差别」,前面是讲闻名之后,信愿不一样,众生的根性也不相同。「福德因缘亦复各有殊异,人人自别,各各不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故知十方众生往生者无量,其品类亦无有量。世尊乃于无量不同之中,粗标大类,于本经中分为上中下三辈,是为至略也」。这个分法上辈、中辈、下辈,上辈有三品,中辈三品,下辈三品,这就是九品,跟《观经》上讲的九品相同,这都是大分。再细分的话,九品每一品里头又有九品,八十一品,八十一品里头每一品又有八十一品。然后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从哪来的,就这样分出来的,愈分愈细。可是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只说总纲领,细目就统统省略掉了。
  「三辈各有三,则为九」,《观经》当中的九品。「九品各含九」,就八十一品。「如是辗转推演,实是无量。今于无量辈中,总括为三辈。其往生后品位虽悬殊,若论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是总纲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因素,凡是念佛往生的人必须具有,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往生。「盖此正本经之纲宗,往生极乐之关键」,这个两品,第二十四「三辈往生」,第二十五「往生正因」,这两品专门讲专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所以这两品经也非常重要。
  「三辈往生」,这是我们凡夫得生净土的类别。「其愿行功德,是我辈企求往生者之轨范」,所以这两品经就非常重要,我们要非常用心认真来学习。「若真志求往生,则当依之,犹如明鉴,时时对照,思欲类及」。这几句话黄念老讲得很好,勉励我们,如果我们真正发心,这个志就是志愿,佛家讲发愿,世俗人讲立志。如果真的立志求往生,我这一生当中,我的目标、我的方向,我想完成的大事就这一桩,方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生到极乐世界就决定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依这个方法,经典上讲的方法,这个两品经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对照一下我像不像,像不象是阿弥陀佛的弟子?我能不能往生?给自己警惕,帮助自己提升。「当知净宗称为易行道者」,这个法门古人称为易行道。「是与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较而言也」,佛法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易行道怎么说?是跟八万四千法门相比较,此地把这个法门,算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一种。有很多人说,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一个特别法门,不算在它里面。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它容易,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断烦恼,都要消业障
  譬如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要断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证得,这个麻烦。不要说八十八品,一品我们都做不到。八十八品见惑,世尊教学通常把它归纳为五大类,便于初学。这五大类的第一个「身见」,六道众生都执著身是我,佛说身不是我。怎么办?你能不能把身是我的想法、看法放下,接受佛所说的,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这个房屋是我所有的,房屋不是我。所以把身当作我,是个错误看法,真的是错误,你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一生得这个身是我,来生到畜生道变个小狗、小猫,你也认为那个身是我。身有生死、有生灭,我没有生灭,所以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要为这个身去造业岂不是大错特错吗?你要杀生、要吃肉,满足谁的欲望?满足舌头的欲望,其他的器官不相干,只有舌头享受这味道,美味。一个人一生为舌头造多少罪业?身不是我,舌头也不是我,我为什么让它造这么多罪业来连累我?所以身的一切享受都可以放下。身带给我们当然有利、也有害,不明白是害大于利,明白了是利大于害,就是修行人,我要用这身体专门做好事,修净业、修善业,绝不造恶业。所以身见身要放下。
  第二个「边见」,边见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相对、对立,有我就跟人对立,都从这生的。对立能放下,慈悲心就现前,为什么?看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不对立了。确实是一体,一体是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法跟自己是一体。学佛首先要想到,佛跟我是一体,大乘教里头佛说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我这个身体也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极乐世界是我心变现出来,这个世界也是我心变现出来的,离了心之外没有一法可立。
  我们在前面学过,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十乘观法」,第一条教我们观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是观总相,就观察整个宇宙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多,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二法,一个色,一个心。色就是所有的物质现象,心,所有的精神现象,讲五蕴,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心,有感受、有分别、有相续不断、有记忆,这些属于心法。科学也是这样分的,物理、心理,也是这个分,但是科学分到这里就没有了。佛后头还有,佛底下有一句话说,色由心生。这句话到现代科学才发现,这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科学家发现物质是由念头变现出来的,肯定了佛这一句话,色由心生,就是物质是从念头里变现出来的。可是佛后头还有一句总结,全体,「全体是心」,这是佛法。所以佛法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能控制一切法。这个学说如果要被肯定,这个世界科学就起了翻天覆地大革命的行动。物质是念头变现出来,念头可以控制物质、可以改变物质,念头改变物质,这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第一个,改变自己身体,就是治疗疾病不要用医药,用念头。第二个,可以改变我们居住的地方,中国人讲风水,可以改变风水。化解地球上所有的灾难,用念头,能不能做到?连科学家都肯定能做到,只要你把意念集中,就是佛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二十八页,倒数第七行最后一句看起:
  「当知净宗称为易行道者,是与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门相较而言也」。我们还把它说个整数,八万四千,跟八万四千法门比较,它是易行道。「唯此独易,故称易行」。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断烦恼、消业障,就断烦恼、消业障而言,我们今天确实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前面我们举了最浅显的例子,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谁能断了?这个东西真正断了,才能证得小乘初果,大乘十信位是初信菩萨。所以,实实在在找不到这样的人。末法确确实实只有净宗能成就,所以这是易行道。早年黄念老在世的时候,我每年会到北京至少去三次,去看看这些老朋友们。现在老朋友们全都往生了,所以我就很少回到国内。他告诉我,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修禅的不但没有开悟的,连得禅定的都没有。虚云老和尚得禅定没开悟,你说多不容易。修密的,他告诉我,这六十年当中,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而修净土往生的人可多了,这六十多年当中,我们相信不止六千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
  唐朝时候,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注解里头引用善导大师的话很多,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对他最信仰,日本的净宗都有善导的塑像,泥塑的、木雕的,画的像更多,处处都可以看见,看到日本人对他的崇拜。我们问日本出家人,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他们知不知道?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说比较起来是容易,「若论其实,如本品所明,则知往生,亦非易事」,也真的不是容易事情。虽然条件很简单,信、愿、行,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愿?这里头问题就很多了。如果这个信里头还带着有丝毫怀疑,就未必能往生。真愿往生,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有一丝毫没放下,也不能往生。所以,真信是一丝毫怀疑没有;真愿,我真想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留恋,这个人决定得生。如果对这个世间人间天上这种富贵的享受,荣华富贵的享受,还有丝毫羡慕,还有丝毫留恋,就去不成了,这是不容易。
  所以下面说了,「倘不真为生死」,这个生死是脱离六道轮回,不是我们现在这肉身的生死。譬如这一生当中修了有大福报,来生在人间是大富大贵,如果福报超过人间的富贵,他就到天上去。天王,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也都是人做的,他修了大善。比玉皇大帝高的,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那都是修的大福德。摩酰首罗天是第四禅的天王,大梵天是初禅天的天王,这些人福报大,前面有较量、有比较,我们也看到过。你看到这些有没有羡慕?如果有丝毫羡慕的心,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你对于天人还有留恋。所以真为生死,不再搞六道轮回,不再搞十法界了,知道轮回苦,四圣法界不究竟。「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最简单的说法,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切愿,心里面除了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就是大菩提心。这样的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而欲往生」,这是决定得生。如果不是真的,不是真为生死,不是真正发菩提心,不是真正深信切愿,这一向专念、往生净土就靠不住!
  下面念老说,「敬祈」,敬是恭敬,祈是祈求,「当世行人」,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真诚、恭敬祈求现在在世修净土的这些人,「慎莫初闻净宗易行,便生轻慢」。要谨慎,决定不可以听说净宗是易行道,对净土法门就生轻慢心,轻慢是不尊重。这种心态的人很多很多。哪些人?他现在也在念佛堂念佛,也是求生净土,但「信心虚浮,志愿弛缓,口谈净业,心恋尘缘,如是求生,当待驴年」,这没这个道理。可是这种心态念佛人很多,我们常常看见,他对于世间事情很计较,没放下,名闻利养不肯放下,俗话说不肯吃亏,喜欢占小便宜。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只要看到有这种心态,就知道他念佛念一辈子,临终未必能往生。
  还有确实口谈净业,心恋尘缘。我初出家的时候,看到有老居士,年龄比我大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大我二十多岁。我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这个老居士福州人,是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每个星期六念佛会在道场做一次共修,他领众,他当维那,法器敲得很好,专修净土。临终,临命终时,不准人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他不想往生,他要叫大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救度他。你看这有什么法子!最后还是走了。不想往生,贪生怕死。别人还能说得过去,念佛会的副会长!每次念佛都是领众当维那,姓林,林老居士。所以确实不容易。念老在此地说,如是求生,当待驴年,你们有没有听说属驴的?这个驴年根本没有。中国古人常常用这个字,那就纯属虚妄,决定不可能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又本经三辈」,上中下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否相配,古说不一」,说法的人很多。「论为同者,有昙鸾诸师」。确实有不少法师认为《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就是《观经》里头讲的九品,上辈有上辈上生、上辈中生、上辈下生,跟《观经》九品的意思相同。昙鸾师的《略论》里这么说法,「生安乐土者」,安乐土就是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佛经》那个里面说,「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这昙鸾法师说的。「又《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净影疏》是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注解,他这个说法跟昙鸾法师相同,都认为这个地方的三辈就是《观经》当中的九品。
  「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憬兴师他说,「今即合彼」,今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讲的跟《观经》所说的可以合起来。你看「合彼《观经》九品,为此」,此是指本经,本经当中的三辈,跟《观经》九品是一个意思。又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头讲的。「又天台《观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观无量寿经》的注解,「谓此经」,此经是《观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就是,大本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三辈。这些祖师大德都认为《观经》的九品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三辈。
  也有主张不一样的说法,「至于主张两经相异者,则灵芝、孤山」,这也是过去大德里头鼎鼎有名的大师。「灵芝师谓三辈止对《观经》之上品;不摄余六品」,因为《观经》的中品及下品没有说发菩提心,上品有说发菩提心,中品、下品没有说菩提心,他用这个经文来说跟《无量寿经》不一样。「孤山稍广」,说得稍微,我们看下面文,「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不摄下三品」。灵芝只是说三辈是上品,上三品,孤山也包括中三品,下面三品没有,不摄下三品。「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皆是善人」,他这样说法,下三品是恶人,不是善人。「而彼《观经》中之下三品,皆是恶人,临终忏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也有提出这个意见的。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有根据。
  「莲池大师于《疏钞》中,会通上之异说」,这两种说法到底采取哪一种?莲池大师把它合会。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头说,「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这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讲《无量寿经》的三辈就是《观经》的九品,是从位次上来说的,而不是讲往生的人的行因。其实,下三品虽然是恶人,恶人忏悔,恶人改过、认错,那就是善人,始恶终善,讲得通。决定不可能有恶人带着那个恶,现行的恶,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不太可能。恶人忏悔,这四十八愿有,第十八愿里头,五逆十恶。祖师们说得更好,甚至于毁谤大乘,临终忏悔都能往生,阿弥陀佛都能摄受。这就恶人变成善人了,改过就是善人,所以能讲得通。
  「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这两位法师是讲行因,是讲念佛往生的人他们修行的因地,所以「止齐中上」。灵芝认为止齐上品,上三品,孤山他把它扩展到中品,上中两品。「各有所据,取义不同」,他们所说的都有经文做依据,只是对经文解释不一样,所以并不相违。下面说的,「克实而论」,就实际状况来说,「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可以变为善人。佛陀的教育,实在讲他有三个目标,对初学的,帮助他转恶为善;第二个目标,提升了,他已经变成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善人是善人,没开悟,帮助他开悟;已经开悟了,他还没证果,那就要转凡成圣,这三个层次。所以,「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往生之前他是恶人,临命终时他忏悔、他改过,他已经变成善人,阿弥陀佛来接引,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这是莲池大师的话,他说这还有什么疑问?
  「上之会通,甚契法要」,这两句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评论,莲池大师这个会通,契合净宗的法要,说得好。「盖天台等主张两经相配」,完全相同,「乃着眼于往生后之阶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没有说他往生之前的行因、行持,没说这个。「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没有往生之前的行持。所以「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他说这个。临命终之前,那一口气还没断,发菩提心还来得及。所以第十八愿讲临终一念、十念必定往生,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看出弥陀无尽的慈悲,只要你回头,只要你改过,没有一个不得度,没有一个不成佛。「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于本经之下辈矣」,这是灵芝、孤山他们的看法。
  「莲师」,就是莲池大师,「末后曰:始恶不妨终善」,一生作恶,临命终时悔改,他就是善人。这句话「深契圣心」,这个圣是阿弥陀佛,应该是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应。「恶人临终如能忏悔发心,至心念佛,则恶人已成善人」,这个是可以承认的,「故亦蒙佛摄受,随愿往生」,五逆十恶。可是愿文里头还有一句,毁谤佛法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毁谤佛法,这种人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毁谤佛法,为什么愿文上加这一句?因为五逆十恶、谤法,这是极重的罪业,阿弥陀佛愿文里头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念佛人不要造这个罪业。造这个罪业,临终忏悔他还是能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有意思,善导真的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这个话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五逆十恶,毁谤净土,毁谤大乘,临终忏悔,临终认错、忏悔,还是能往生。这才是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普度一切苦难众生的本愿。不是不通忏悔,真忏悔他就是好人,恶人已经成了善人,佛一定来接引的。
  「故莲池大师曰:岂不贤圣同科。同登极乐」。善人念佛往生,恶人念佛,临终忏悔也往生。品位高下那要看他忏悔的心,如果是十分真诚的忏悔心,他品位一下就高上去。绝不因为他在生的时候做多少错事,不因为这些,是看他那个忏悔的心。所以极重罪业的,就是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的,真诚忏悔,真诚的那种信愿,忏悔心,也可能到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土上辈往生,不可以轻视这些造作恶业的人。我们中国谚语有句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无恶不作的人,回过头来是一等的好人,一般的好人不能跟他相比,他的位次一下就提升了。这是很合理的,合情合理的说法,没有一点牵强,应该是这样。这是给一切众生莫大的信心,给一切造罪业的众生带来了希望。不是因为造罪业佛菩萨不原谅你,不是的,回头就原谅你。所以莲池大师曰,岂不贤圣同科,同登极乐。「由上可见,此经三辈,彼经九品」,此经是《无量寿经》,彼经是《观无量寿佛经》,「实相配合」,实际上九品跟三辈是配合的,「不容或疑」,不应该再怀疑。
  「又《报恩论》曰:此经上辈当出家,中下二辈当在家」,这个当就是配合的意思,把上辈往生的配合在出家,中下二辈配合在在家,「乃从其多数,粗举大凡,故云凡有三辈。《观经》就此大凡,略开为九,而又极其优降,以括无量行因之不齐。此论极好」。《报恩论》里头说的。这是说明,这三辈往生里面,包括无量行因,这个无量行因,有善因、有恶因,统统包括在里头,只要临终忏悔,断恶为善,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观经》中,上上品往生者,弹指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须臾历事诸佛,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乃三辈中极优者也」。这是什么人?一般说这是法身菩萨去往生的。法身菩萨,《华严》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如果在他方世界修行,必须一阶一阶向上提升,时间很长,在极乐世界能把时间缩短。为什么?发真诚大菩提心,就能把修行的时间缩短,地位很快向上超升。上上品往生,这一弹指,就是很短的时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就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以上证得的,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七八九地,九地上品。再向上去叫寂灭忍,这最高的。寂灭忍也有上中下品,下品寂灭忍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上品是妙觉如来。所以,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们愿意到极乐世界?他距离妙觉如来的时间愈来愈短。
  见佛闻法,他悟无生法忍,须臾间历事诸佛,须臾也是极短的时间。在极乐世界他能够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供佛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修慧,福慧双修,这一下就修圆满了。得佛受记,你看,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这真不得了!成就圆满的后得智,也就是佛法里头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他供养无量无边诸佛,诸佛都为他说法。他闻法不但能记住,闻法开悟,那真正是名符其实的大彻大悟,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没有不明了的。这个人叫圆满的佛果,这是三辈当中最优越,上辈上生。
  下下品是谁,哪些人?五逆、十恶。这是极重的罪业,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临终忏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辈中最下者」,这都能往生。五逆、十恶只要犯一条,五逆只要犯一条,十恶具足,没有不堕地狱的。十恶里头头一条是杀生。我们知道,唐太宗说他堕的无间地狱,为什么堕的?杀生太多,打仗的时候杀人,因为这条堕无间地狱。他在地狱里忏悔,遇到这个机缘,他一生当中做了一桩大好事,就是编《群书治要》。这部书是治国的宝典,唐朝在历史上称为盛世,靠什么?就靠这部书。我们是在无意当中发现的,这部书非常好!能救现在现前的社会,能救国家、能救世界。我们得到了,赶紧把它印了一万套,底下这一套就是的,印了一万套,分送到全世界。这样子以后不会再遗失,不会再失传了。现在迫切需要的,要注音、要注解,要翻成白话文、要翻成外国文。
  我们是无意遇到这个缘分。去年,我记得是三月二十五,这部书刚刚印好,样本书寄到澳洲,我们展开放在桌面上,大家来欣赏。当时悟忍法师的妹妹也在,突然之间,她就跪在地下,跟我们大家说,我是李世民。我们一听,怎么李世民来了?他来感恩。感什么恩?原来我们印这套书,他因为这个功德他才能离开地狱,这么一回事情。告诉我们,这部书能够救全世界,我们相信。所以鼓励了我们,让我们赶快做注解、做注音,赶快把它翻成外国文字,向海外流通。这个人是个好人,他不知道杀人那么严重。他年轻,不知道文化可以治国,可以统治国家,佛法可以统治国家,不知道。采取武力来统治,造这么大的罪业。用文化来统一,中国古时候有例子,他没想到。
  历史上有记载,商汤,大概在我们三千八百年前,商汤王。它是个小国,面积七十里,不是现在的公里,周朝以前的里不大,在我们估计大概也不过是三十公里左右,三十公里这么一块地方,这是商朝。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他们这个小国治理得好,人民安乐,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周边许许多多的小国都佩服他,都尊重他,都向他学习,尊重他称他为天子。这个天子不是后来的皇上,后来是真有实权,他这个没有实权,是大家推崇,大家尊重,大家向他学习,几百个小国。周朝也用这个方法,周文王他的领土一百里,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里相当现在的五十里,也治得非常好。你看那个时候天下,中原这块大地上,八百多个国家,八百诸侯尊他为天子,向他学习,接受他的教诲,学习治国的这些方法。所以,不必用武力。商汤跟周文王都是用文化的力量,让人民对他心服口服。历史上有记载,周文王日常的生活,生活起居大致上跟人民是差不多的,没有特殊的这种享受,跟平民一样,所以得人心。这是做出榜样来让我们看到,这不是假的。
  今天这个时代,应当要有这种榜样,一个城市、一个乡镇做出榜样出来,全世界都知道,都向这个地方来学习,这还得了吗?这是中国文化,是唐太宗编这部宝典。这部宝典是中国老祖宗,就是唐朝之前二千五百年,典籍里记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都记在这部书上,专门提供给国家领导人去读的。所以这部著作能让他离开地狱。我们对佛经上说的话就相信了,不怀疑了。
  「《观经》明其最优,兼指最下,故谓极其优降」。到了极点,优到了极点,是上上品往生;往下去,下降到极处,是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是五逆十恶、谤法之人,都能往生,全包了,上上品往生的是法身大士。「二经乍看似异,而实旨正同」,《观无量寿经》跟《无量寿经》合起来看,好像不一样,实际上是相同的。
  下面经文,「别明三辈」,先说上辈,上辈的行因,第一个「舍家弃欲」。请看经文: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我们看念老的集解,「经中上辈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净宗一大问题」。古大德有所谓这是菩萨往生,什么菩萨?「如谓上上品须四地至七地之菩萨」,法身菩萨,「上中品须初地至四地之菩萨,余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达」。这是古大德的讲法。他说「若如是者,则弥陀大愿之无上,西方莲国之独妙,持名法门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胜,皆成戏论」,戏论是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微妙,就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也能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这不可思议,这才叫难信之法。如果像这个说的,这菩萨可以相信,这不难,好像合情合理。所以下面念老说,「直使不可思议之净宗妙法,亦复成为可思议之法矣。故此实为净宗之关键,前于本解(贰)概要中,虽略论一二,未尽其旨,试更详之」。前面在概要里头提到,但是没有详细说,现在到这段经文,念老要给我们详细的来分析、来说明。
  「古说之非」,古人讲的说错了,「幸得唐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古人这个说法,善导大师不同意。善导大师在他所著作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在这个里头讲得很详细。他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看此,这个此是《观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的意思。「总是佛去世后」,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这善导大师说的,说得好!极乐世界三辈九品全是凡夫往生的,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菩萨、阿罗汉也有去往生的,那不是阿弥陀佛主要的用意,阿弥陀佛主要用意,目标是对准六道里头的善恶凡夫。大小是什么意思?大小是发心,心量大叫大凡夫,心量小叫小凡夫,从这上说的。这里头有句话非常重要,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也就是说我们遇缘不同,所以才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我们看下面经文,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这个藉就是依靠的意思,临命终时忏悔,忏除恶业,这个忏悔的力量就是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因为佛有愿,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佛统统接引。这个人造五逆十恶的业,临终忏悔,求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也来接引他,乘佛的愿力,他能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什么时候发心?花开就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古大德人认为,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刚刚开始学习的凡夫。「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这个说法错了,错会了佛的意思,善导大师给我们详细的说明。「疏中复引《观经》十则,以证其说,兹不具录。大师直示」,直接的指示我们,「极乐九品莲台,均是浊世凡夫往生之位」。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就说明《观无量寿经》讲的九品,九品就是此地讲的三辈,全是五浊恶世凡夫往生的阶位;换句话说,与菩萨不相干。「唯因世间遇缘有大乘小乘之差异,故往生后有上辈中辈之不同」。我们遇到的是大乘,南传佛教遇到的是小乘,这个有差别,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有上辈、中辈不一样。
  「净宗乃最极圆顿之教,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圆解圆修,则与常人日劫相倍」。日劫相倍,底下有括号,「圆人修一日,等于常人修一劫」。「故能一生功圆,迳登上品」,这句话给我们最大的鼓励。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最极圆顿之教,我们能不能够真信、真的接受,圆解圆修?什么叫做圆?信心没有一丝毫怀疑,这圆信。对于净土三经一论能够理解,能够真信,依教奉行,那就是圆解圆修。尤其修行就在这两品,这两品经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有没有发?菩提心,印光大师教我们采取《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所说的,我们容易懂。蕅益大师说,真相信,真想往生,不想在这个世界多待一天,恨不得现在就去,这样恳切的心、恳切的愿望,就是圆满的菩提心。一向专念,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也没有,这叫圆修。念阿弥陀佛,还有杂念进去,就不圆了,不是圆修。不是圆修能不能去?能去,品位下一点,如果是圆修的话品位高。
  于是乎我深深体会到,有些阿公阿婆,你看他一天到晚拿个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痴痴呆呆。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对你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他听见没听见。这种人往往人家一般人瞧不起他,那个人是圆解圆修,他没有一点怀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婆都能够上上品往生。所以,念老在末后说了这一句,故能一生功圆,功是功夫,圆满,迳登上品,人人有分。
  我过去在新加坡,这亲眼看见,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念佛往生,品位不低!他是生病,在家里养病,躺在床上,就想到居士林讲经,那个时候有录像带,把录像带请回家去听经,每天听八个小时。听了两年,他的功德就圆满了,告诉李木源居士,他想往生。李木源居士跟他讲,不行,你现在不能走,居士林里头人事不稳定,只要你在,就能够守着规矩,你不在会乱掉,求他再多住两年。他就多住两年,这又待了两年,四年。这两年还是八个小时听经,听经之外他就念佛,一心求生净土。往生之前,找我给他做三皈依,往生的前一天。我听他家人讲,往生前三个月,他在一个纸条上写,好像是八月初七是不是?写了十几个,也没有人敢问他这什么意思,就是这天死的,过世的。三个月之前晓得是哪一天,果然这一天走了。实际上,两年前他就可以走,为居士林多住两年。这种人往生都是上辈,不是中下,决定是迳登上品。这遇缘殊胜,居士林的林长,正好遇到我们在那里讲经。如果不是生病,他怎么可能听四年经?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一天听八个小时,四年没有间断,全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万缘放下,你看那么自在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现就本经,兼采余论,以明三辈往生,实为凡夫,兼及圣人」。实实在在极乐世界是为凡夫往生而建立的,圣人去往生那是附带的,这八个字说得好。「经中《必成正觉品》偈曰: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这个偈子,前面四句「明大愿之由」,他为什么发这个大愿?为什么在西方世界建立极乐世界?完全是为了这些众生,令彼诸群生,这个彼,是十方诸佛刹土其中的六道众生,是为他们。他们愚痴、造业、受报,辗转轮回,出不了六道,把它们比作长夜。现在要帮助他,离开长夜,离开忧恼,只有建立极乐世界,劝导他们发愿往生,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
  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菩提果是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帮助六道众生成佛;不是帮助他得人天福报,不是帮助他作声闻缘觉,也不是帮助他作菩萨,是帮助他成佛,这还得了!这是弥陀的本愿,我们一定要认识、要知道。所以法藏就发这个愿,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法藏菩萨修行要成佛了,他的名号叫无量寿。阿弥陀佛是梵语,意思是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印度人称阿弥陀,中国人称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他能信、能发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刹,我刹就是极乐世界,俱来,大家统统来,阿弥陀佛非常欢迎。到了极乐世界,如佛金色身,这是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身相跟他完全相同。妙相悉圆满,这个妙相,《观经》上说得好,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个好又发八万四千光,光中有佛,佛又放光,普度有缘之人,这不可思议。
  所以偈子里头,首先说明四十八愿的来由,「乃欲令一切长夜冥昧之众生,离诸忧悲苦恼」,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想一想每天是不是有忧悲苦恼?这句话是形容我们现前的生活状况。这样让我们想到,阿弥陀佛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是帮助我们解除忧悲苦恼。我们现在要出生善根,只要有这个念头,就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就成就菩提。「故知所欲普济者,实为长夜忧恼,待生善根」,这善根还没有生,等待着吧,这些「具缚凡夫」。这个缚是烦恼的代名词,烦恼好像绳索,把我们捆绑起来,动弹不得,是这个意思。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实实在在的说,说明普济的方法是名号。「众生闻名,来生我刹」,这些众生就是六道里头长夜忧恼的这群人。「是故善导师曰:三辈九品,总是为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也」。善导大师这句话说得好。佛建立极乐世界,为什么?是为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五浊恶世的凡夫。
  「末二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可见忧恼凡夫,一登彼土」,只要到极乐世界,「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圆满具足」。这就是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好处是你无法想象的。搞清楚了、搞明白了,统统放下,什么都不要想,专想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了,这就是念佛。极乐世界寿命长远,无量寿,我们要学什么法门,想学的东西很多,现在全放下,为什么?它会扰乱我、会干扰我,让我不能专心。统统放下,一句佛号念到底,到极乐世界再学。极乐世界学很快,学成之后再回来,倒驾慈航,普度众生,这是一等聪明人。我们没有到极乐世界,没有成就,想在这个世界学这些经教,太难太难了!第一个,遇不到好老师。第二个,纵然遇到好老师,我们学习的条件不具足。什么条件?至诚感通。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没有诚敬心,佛菩萨来教都没用。
  在这里要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学锅漏匠,学将军乡的老太婆,真了不起!我看这些人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绝不在上品下生以下,决定不在。这是真实智慧,这是真正觉悟。这个世间搞多了、搞杂了,一无所成。所以一定要细心去想想,我的心清不清净?我的心平不平等?经题上的五个字是标准,清净平等觉,跟自己对照一下。如果有清净平等觉,行,在这个世间无论学什么法门,决定有成就。如果这五个字没有,你什么都学不到,你拼命学一生,也不过是佛学常识而已。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二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三二页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从「是故善导师曰:三辈九品,总是为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也」,昨天我们学到此地。善导大师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说明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为了佛灭度之后五浊恶世这些凡夫,慈悲到了极处。末后两句是「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可见忧恼的凡夫只要生到极乐世界,他的身相都跟阿弥陀佛相同,身金色身,妙相,世尊在《观经》里面告诉我们,不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古印度人就我们地球上大富大贵之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极乐世界,佛说,身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所以一般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没办法想象,到极乐世界,人人都得到。这个得到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得到的,这是弥陀的恩德,到极乐世界,这一份礼物就送给我们,让我们的身相光明、智慧神通几乎跟阿弥陀佛相等。这种殊胜庄严,十方世界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
  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感叹,修净土的人,心,真心没有发出来,什么原因?对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了解得不够,如果真正透彻了解,没有一个不发心的。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遇到这样殊胜的缘分,你不到极乐世界去,你到哪里去?说实实在在的话,这一生去不了极乐世界,决定继续搞轮回。我们这一生算不错了,轮回里头得人身,看到这个人间之痛苦,还愿意再受吗?人已经是这么苦了,畜生道的苦、饿鬼道的苦、地狱道的苦,苦不堪言!佛菩萨劝我们不要再搞了,现在缘分成熟了,可以走了。没有这个缘分,想走走不了,有这个缘分而疏忽了,这个过失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决定取西方极乐世界。
  一般讲需要多长的时间?经上讲得很好,《弥陀经》,「若一日到若七日」。换句话说,你还有一天活在这个世间的时间,你都来得及,只要是真信真愿,只要是把这个世间彻底放下。一般说起来,般舟三昧九十天,三个月,这是一般凡夫足够的时间。障碍我们的就是这些情执、名闻利养,这些家业舍不得放下,这个不是善缘,这是恶缘,要认识清楚。放下不必从事,从理上放下、从心上放下,事围绕着我们身体没有关系,我心里头没有,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宗门大德说得好,只要心地真正清净平等觉,世俗事情围绕在身边不相干,它围绕它的,我没有把它摄受在心上,这就一点都不碍事。就怕的是你把这个东西揽摄在自己身心之中,这就决定继续搞六道轮回了。
  下面「更云」,这是再说,「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这是我们发心的人,现在有这个机会要做的,要以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众生有苦有难帮助他一把,舍己为人。最大的利益是帮助他信极乐世界、想往生亲近弥陀,这是最殊胜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的,是劝他念佛求生净土。「离欲深正念」,欲望不是好东西,什么是欲?佛经常讲的五欲六尘,五大类,财、色、名、食、睡,这五大类叫五欲,统统要能舍弃。七情五欲全放下,知道七情五欲是障碍我们往生的,是障碍我们清净心的,有这个东西心就不清净,必须把这个东西放下,我们的心才能回归到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真心。用这个真心来念佛,用这个真心来发愿求生,没有一个不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非常之高,出乎你想象之外,什么原因?你用真心。
  你用妄心往生,妄心往生靠什么?靠宿世的善根,靠诸佛如来的加持。为什么?过去生中你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你就晓得那善根多厚。如果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不能往生,《弥陀经》上讲得那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我过去世没有善根,我现在修行不行?行,来得及。这一生修行就能抵得无量劫,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可以抵得无量劫之前供养诸佛如来。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用真心,就这一句,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这是用真心,真正放下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放下了,真放下这个一念抵得一般人修行无量劫。
  所以上上品往生,从理上讲人人都有分,不管什么人都有分。不论过去生中有没有累积善根,说老实话,过去生中肯定累积善根,为什么?没有善根,你这一生遇不到佛法,遇不到净土,再说纵然遇到净土,你遇不到这部经。你能遇到这部经、遇到这个注解,换句话说,你的善根就非常深厚。我们细心去观察,遇到这个经、遇到这个注解,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这是什么?善根不足,没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用大慈悲心把这个介绍给别人,我们的心意尽到了,能不能接受是他的事情,这个不必要问。他有善根、有福报,听了之后他就接受;没有善根、没有福报,也给他种了善根,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后世遇到缘的时候,他会接着再修。这就是眼前不得利益,来生后世会得利益。
  这「是表诸往生者」,表是表法,表是做榜样,这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华开见佛」,这得大成就。「身心顿净」,顿是立刻,立刻就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就得到了,花开见佛就得到了。得到智慧、清净平等的功德、殊胜的利益,等于阿弥陀佛。「智慧猛利,大悲无量,自觉觉他,成就菩提」。所以到极乐世界,你说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度众生?只要花开见佛,你得到佛的加持,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法身佛,不是普通人,这个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都在自己心目之中。换句话说,你完全能看到,不但看到这一生家亲眷属,生生世世跟我有缘的人,有善缘的人、有恶缘的人统统见到,他现在在哪些地方清清楚楚。那这些人要不要照顾?当然要照顾,你有能力照顾,他们有困难,你自然就会帮助他,他跟你有缘。
  那我们要问,我们跟阿弥陀佛有缘,这不是假的,我们能信、想往生,这就是有缘。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所有一切遭遇,阿弥陀佛看到了,极乐世界这些法身大士个个都看到了,为什么不帮助来解决我的问题?其实统统帮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没有感觉到。我自己为什么还过得这么苦?这些苦难就是阿弥陀佛帮助你的。为什么?用顺逆境界来磨炼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经过这个磨炼,你的业障习气怎么消除?你的功德怎么会成就?顺境磨炼你,逆境也是磨炼你,然后我们才知道,我们一生的际遇佛菩萨安排的。我相信这句话,这个话是我二十六岁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你一生的遭遇全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叫你在这个境界里头,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磨炼,磨炼到你的心清净平等觉。我们接受磨炼,怎么个接受法?不把这些境界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这就叫接受磨炼。什么环境都很快乐,顺境很快乐,逆境也很快乐,善缘很快乐,恶缘也很快乐,没有两样。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给显现出来,这个东西重要!
  决定不能有恶念,决定不可以有丝毫犯戒的念头。不说多,只说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圆满就成佛了。再多的戒律离不开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总纲领。前面我们学过,十善业道展开来,在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基础是什么?十善业;在小乘,阿罗汉们所修的三千威仪也是十善。所以五戒十善一展开,圆满的戒律。你只把这个东西做好,做到什么程度?不起心、不动念。不杀生,对一切众生不起有伤害的心念。不但不能杀害,让众生生烦恼,我们就有罪过。不忍心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你怎么会去害他?你怎么会去杀他?不偷盗,一定守住不占众生丝毫的便宜,这个不偷盗才清净。还想占一点便宜那个念头,虽然身没有做,你的心没有断,你偷盗那个根没断。一丝毫的念头都没有,这样才清净。
  杀盗淫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要把根拔掉,这叫功夫。功夫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品位,所以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多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头这个杂念没断,贪瞋痴的杂念没断,杀盗淫的念头没断,往生位次很浅,一般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念头断了,决定是实报庄严土,就是三辈里头上辈往生;这个念头没有断,中辈、下辈。所以真正有志的人,我们要争取上辈,不要搞到中下。功夫没有别的,功夫全在放下,看得破,放得下,真功夫!知道六道十法界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在这里面贪恋,你的功夫失掉了;你在这里头怨恨,功夫也失掉了。什么是功夫?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觉,这叫功夫。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争取上上品往生,人人有分,连五逆十恶、毁谤佛法的人都有分,只要他真正忏悔、真正认错,从内心里头把它断干净,他都能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就成佛了。我们得真干,不能干假的,干假的,极乐世界没有分。让我们想到灌顶大师在《大势至圆通章疏钞》里面跟我们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一百种果报第一个是无间地狱,这念佛念到无间地狱去了。我是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讲《大势至圆通章》,我就用这个注解的本子。看到这一篇我看不懂,念佛是好事情,念佛怎么会堕阿鼻地狱,哪有这种事情?我就拿这本书去见老师,让老师看,我说这个我不懂。老师看了之后,这是大事,我不给你讲,我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讲。那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也领众念佛,也建道场,也领众,名利没有离掉、五欲没有离掉,堕无间地狱。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不能够离欲深正念,换句话说,看看灌顶法师的开示,三恶道有分。灌顶大师为我们指出,恩德之大无与伦比,让我们知道带着自私自利、带著名闻利养、带着欲望,不能成就,虽然种了善因,轮回里头的罪还得要受。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真正依教奉行的,往生花开见佛,身心顿净,这个顿净完全跟经上讲的标准相应,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圆满现前。智慧猛利,大悲无量,这注意它次第,自觉觉他,你有能力像阿弥陀佛一样、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应化在十法界度有缘的众生。为什么说有缘?有缘他听你的,他欢喜你,你说话他听、他能相信,这叫有缘众生。有缘众生只是先度,肯定的,先度他,没有缘的给他种善根,来生缘成熟了再度他。所谓成熟就是他相信你的话,他听你的话,他依教奉行,这叫有缘。
  「是皆阿弥陀佛,威神力故」,这是阿弥陀佛威神力的加持、本愿力的加持、满足愿的加持、明了愿的加持、坚固愿的加持、究竟愿的加持。阿弥陀佛这样加持你,花开见佛,佛就加持到了。记住,人人有分,我也有分,要肯定自己,我们有分。如果没有分,我们这一生遇不到,遇到了都有分,所以见者就有分,听者就有分。「故能令长夜忧恼之凡夫」,这就是六道轮回里的凡夫,「智慧清净,身心如佛」。在极乐世界就是智慧清净、身心如佛得来太快了,不是像他方世界要无量劫才能够得来,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叫一弹指之间你就得到。这叫难信之法,这叫不可思议的法门。
  「由是可见此土大心凡夫」,发大心的,发大心就是决定要修、要生净土、要见阿弥陀佛,这就是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辈往生,得无生忍」,又何足有异,「何足异」,这几句话坚定我们的信心。你看看前面讲的,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得这么多的利益,都是阿弥陀佛威神、本愿、满足、明了、坚固、究竟愿力的加持。可见娑婆世界的大心凡夫心量大,念念想着众生,没有想到自己。实际上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想众生就是想自己,想自己反而是失掉了自己。想自己这个念头太小,自己得不到利益,想众生,自己得大利益;想自己,保全自己都非常困难,想众生得大利益。众生好,我们都好;我们一个人好,众生都不好,也没有好日子过。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想天下众生,有机缘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个世界很大,留意哪个地方有缘分就到哪里去,一个地方做成功会影响整个世界,整个地球。
  「法藏比丘以偈颂愿,首句即是我建超世志」,这叫大心。什么是大心?这大心凡夫。「此正超世之处」,这个世是一切诸佛的刹土,他超越了。「安得守十方之常规,以论极乐之品位耶?」按照常规,就像读书一样,一定是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年级、二年级,这叫常规。极乐世界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就直捷升博士班,它没有常规,为什么?阿弥陀佛无比殊胜威神的加持,让你得到。你能得到吗?能。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道理在此地。你要不是本来是佛,没有办法帮助你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你迷惑了,你自己不知道。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有方法教你觉悟,如果不是本来是佛,这讲不通!
  惠能大师在中国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听五祖讲《金刚经》,我们估计,我想不超过两个小时,他就成佛了。他为什么能?因为他离欲深正念,他就凭这五个字,他能离欲,我们不能,他真的万缘放下。《坛经》里面记载他的行持,心里头没有欲望、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道场分配给他的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舂米要体力,他个子小,身体轻,怎么办?把腰上绑个大石头增加重量。这是什么?这是认真负责的表现。对待每个人都恭敬,为什么?他心目当中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不敢丝毫轻慢,我一个人是凡夫,你们都是阿弥陀佛。所以,听《金刚经》大概只听到四分之一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成佛了,他就回归他自己的本位,他本来是佛。成佛了,敢不敢轻慢众生?不敢。为什么?成佛之后就更清楚,看一切是什么?一切众生是真佛,都不是假佛,只是一时迷惑而已。这个迷惑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这么个东西,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他就是佛,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他有圆满的诚敬心。
  曾经有人问我,五祖忍和尚为什么不把祖位传给神秀,他传给惠能?神秀跟他二、三十年,已经提拔到助教的身分,十方到黄梅去参访五祖的人有多少,太多了!接见大众都是神秀代表老和尚接见他们。所以传位,每个人都认为一定是神秀,怎么可能是惠能?没有人想到。我跟大家的解释,我说神秀对五祖有百分之百的恭敬心,所以他也有了不起的成就,一代高僧。那惠能呢?惠能有万分诚敬心,神秀才有一百分,惠能是一万分,所以祖位要传给他。不一样!印光大师说的标准,总在诚敬这两个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诚敬心不够,比起古人差远了。中国两百年前的古人,学生对老师大概那个诚敬可以能够有百分之六、七十,有百分之百的,圣人,那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可以达到百分之六、七十。那回过头来看我,我年轻的时候,对老师是很有诚敬,有几分?顶多三十分,跟古人比才一半,不及格。但是这三十分老师就很珍惜,那就换句话说,大概现在学校里学生,对老师的诚敬心恐怕三分都很难说。这学生怎么教?所以教育失败,这真正的原因。我是从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的,深深得到体会。
  我跟方老师不认识,没人介绍,只是闻名,知道这是当代的哲学家,台湾大学的名教授,知道他是桐城人,我们同乡,不认识。我写了一封信给他,寄了一篇文章请他指教。我的字是毛笔工工整整的小楷写的,文章也写得很工整,这是什么?这是恭敬心。现在人给我东西潦草,我看半天好多字都不认识,在从前要是这样的东西,老师丢字纸篓去不看了,这是什么?没有恭敬心。方老师约我到他家里见面,见面之后问我学历。我告诉老师,我初中毕业,高中一年级念了半年就又失学,一生当中两次失学。他问我,你有没有骗我?我说,不敢骗老师,都是真的。老师说,你写的信、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个可能是虽然失学四年,但是读书没有间断,喜欢读书,没有离开书本,应该是这个关系。那我想到学校旁听,老师就说,你要到学校去旁听,你会大失所望。他说为什么,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我对于学校状况不知道,老师这一说,我还是听不懂。最后老师开口,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我的哲学是在他家里学的,学生就我一个。
  十几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老师在学校教也不认真教了,为什么?学生不认真学,你认真教没有用。我们懂得古时候的师道,因材施教,这李老师教导我,学生有一分接受的能力,只教他一分,教两分那一分装不进去,你白费力气;学生能够有十分能力,你教他九分,你对不起他,他还可以装一分。李老师给我们讲这个事情,我突然想到方老师那个时候教我,我们真想学,星期天单独开课来教,讲真的。那换句话说,在学校都是敷衍。为什么敷衍?没法子,生活要紧,从事这个行业,拿一点薪水、钟点费回家过日子,那学生不是来学东西的,学生是来混文凭的,各有所取。所以我们才晓得,学校里面老师不认真教,学生要好成绩,老师要考试的时候,题目都告诉大家,让大家都有好分数。你看皆大欢喜。不认真,所以学术一落千丈。没办法教,不是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学了。我这里才明白教育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慢慢才了解。李老师在台中开经学班培养讲经人才,因材施教。他教学的方法是私塾教学法,采取个别教学,他是两个学生一组,两个人一组、两个人一组,这样教法,个别教。接受教的人,跟老师坐到对面,桌子摆在对面,其他的同学坐在旁边旁听。这两个这部东西学完了,再换两个来教,采取这个办法,很像过去的私塾。所以这个真难。
  但是真正有那种诚敬,恭敬心,老师不在面前,也可以学成功,私淑弟子,在中国孟子是第一个。孟子学孔子,以孔子为老师,那个时候孔子过世了,孔子的书在,他读孔子的书。有不明白的地方,还有不少孔子的学生在世,他就向孔子学生请教。认真学习,学得非常有成就,成绩超过孔子在世的那些学生。你看现在讲孔孟,不讲孔曾,不讲曾子,不讲孔颜,讲孔孟。他所学的不是跟老师亲自见面教的,但是所学的超过老师所教的学生,这私淑弟子!这个例子开了之后,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有个大文学家司马迁,写《史记》这部书的。司马迁也是私淑弟子,他学谁?学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写《左传》的这个人。他就是一生专攻《左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一部书,学《左传》的文章,他学成功。唐宋八大家排第一个是韩愈,韩愈也是私淑弟子,韩愈私淑谁?司马迁,就是喜欢读《史记》,把《史记》读得滚瓜烂熟,所以文章就写得好,唐宋八大家他是第一个。他们的老师都是古人,都不是现在的人。秘诀在哪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秘诀。
  所以我们懂得这个,就能找到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无过于佛陀,老师留下来这么多的经典,最殊胜、最好的经典无过于《无量寿经》。所以今天真正要想学佛,真正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就专念《无量寿经》,向阿弥陀佛学习。这个经是会集本,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等于夏莲居老居士是我的助教,阿弥陀佛是我的本师。对于经典解释这一部分,黄念祖老居士帮助我们,够了!就能成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般人三、五年就得三昧,这个三昧叫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后,三、四年就有可能开悟,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也是大悟。大悟就管用,没有学过的经论自然能通达,没有障碍。如果有人在这一部《无量寿经》集注下十年工夫,他是将来一代的宗师,是中兴佛法的祖师大德,不是不能。用真诚的心,离欲深正念,用这种真诚心,十年锲而不舍。
  如果没有这部经,没有这个注解,我担心佛法会在这个世间消灭掉,真有可能,为什么?再没有一个真诚心的人来修。我跟诸位讲的真话,我要跟两百年前的人比较,方先生不要我,不及格。在这个时代,他为什么要我?因为这个时代,学校学生只有三分诚敬心,我还有三十分,还超过他十倍,道理在此地。我跟别人比,古人比,古人至少高过我二、三倍,我比不上。你就知道,清心寡欲、真诚的重要。学科学不需要真诚,只要专注、专心就行,但是学圣贤教诲,没有真诚是决定不行,这是心学。科学研究物理没有问题,可以,专注就能成功;但是科学如果研究心理,专注能够了解它的知识,不能开智慧,一定真诚才开智慧,为什么?真诚心用真心,专注还是妄心,还不是真心,用心不一样,你契入的境界不相同。我在台中十年,学成之后离开台中,那个时候国外的缘成熟,大部分的时间在外国。回到台中看老师,有一次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很寂寞。真的,在台中亲近李老师,这大善知识,离开之后没有人了。晚年遇到黄念祖老居士,彼此相知,大陆上还有赵朴初老居士、茗山老和尚、傅铁山大主教,这些人一个个的都走了。现在对于诸法实相能明了的人太少太少,一个真诚恭敬的人找不到了。
  真诚恭敬就是具足圣贤的根基、圣贤的基础,要好好的培养,将来能成圣成贤。培养里头最重要的离欲,他要不能离欲,他不能成就;他不能谦虚,他不能成就,一点点傲慢习气、一点点好强争胜的这个念头,都会把自己全部毁掉。这个话孔子在《论语》里头说过,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是孔子一生最仰慕的圣人,他的一生就是学周公。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他怎么样?他有一点傲慢,还有点吝啬,他说其他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但是这两个毛病很容易犯,认为什么?别人不如我,这傲慢就出来了。自己有好东西不肯传给别人,这是什么?吝法。别人有困难,你有钱财不能帮助别人,这叫吝财。你有学问,有这个东西,看到这个人可以教,你不肯教他,吝法。方老师教我,特别把星期天的上午时间给我,我们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现在人知道一点东西办补习班,收很高的学费,还未必真教你,我这没有学费。确实我跟他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这一部《哲学概论》改变了我一生,让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兑现了他一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走向佛教,任何宗教都不可能。
  所以极乐世界的品位,不能以一般通常这种常识来看它,它是个特殊的,凡夫可以立即成佛。禅宗走的是这个路子,没有想到净土宗走的也是这条路子,而且净土宗走的路子稳当,你决定能成就。禅宗是险道,为什么?禅跟密都容易着魔,如果没有真正善知识在你旁边,你稍稍偏邪一点他把你扶正,没有这种人在旁边,一着魔就全毁掉了。这个毁掉之后,我们看到了,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净土稳当,因为净土走的是有门,禅走的是空门,那个不好走,它要离一切法,净宗有一法给你,指方立相,它指点你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心可以在那里着。立相是立极乐世界,立阿弥陀佛,你心里头有个依靠,禅宗没有。你看目的相同,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阿弥陀佛的方法比禅宗就微妙太多了。净宗里头有顿有渐,完全看你的功夫,功夫就是离欲。你真正把欲望放下,这功夫十足,你可以一生成佛。还有一点点没放下,也行,它有三辈九品,你从下下品慢慢再上升。如果全放下,立刻就上升了。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又《无量寿经钞》曰:憬兴明许三辈九品,凡夫往生。故彼释云:一、凡小往生。二、大圣往生。言凡小者,指三辈」。憬兴法师讲得好,明白、肯定,这个「许」我们说为肯定,明白肯定的说出三辈九品是凡夫往生,没有一点怀疑。我们今天也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了,我往生极乐世界能不能上上品往生就成佛?能。只要你做到离欲深正念,这一句做到就行。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诚恳,印光大师讲的诚敬。你具足万分诚敬,你就跟惠能大师一样,惠能是大彻大悟,你往生极乐世界上辈上生,那就成佛了,甚至于可能比惠能大师还要高。惠能大师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华严经》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不知道他在哪个等次里头。净宗这个比那个殊胜,果然是具足万分诚敬,离欲深正念,肯定是上辈往生,上辈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个比惠能大师高。
  净宗殊胜,诸佛赞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赞叹,我们前面读过,赞叹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佛佛道同,为什么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他度众生的方法太妙了!憬兴大师的解释,他说,一、凡小往生,凡是凡夫,小是小乘;第二、大圣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圣是大乘。所以言凡小者,指三辈,这个三辈往生的人,里头有凡夫。那三辈是什么?上品上生有凡夫。大圣往生那不必说了,大圣往生全都是在上辈,绝不在中下,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要相信,凡夫往生也能到上辈往生,《观经》里头的九品也能够上品上生,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话有理论、有事实根据的,绝对不是随便说的。
  「又《游心安乐道》」,这本书里头说,「又四十八愿,初先为一切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净土宗的本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这个话说得很清楚,这都是祖师大德说的,四十八愿原先就是为一切凡夫。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比丘看到六道众生太苦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回不了头来,八万四千法门度不了他们,他们的业障太重、烦恼太深,所以发愿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苦难众生,在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事难;在大乘里面,帮助他成菩萨,十信的菩萨,再提升十住,再提升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个可以,慢慢来。不经历这些阶级,从凡夫就提升到佛,这个没有人相信,难信之法。但是阿弥陀佛真做到了,刚才说过了,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众生本来是佛,就凭这个道理。本来不是佛,那是提不上去的,他本来是佛。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大乘经论里面这些常识都知道,凡夫为什么成不了佛?三种烦恼障碍你,第一个是无明烦恼,第二个是尘沙烦恼,第三个是见思烦恼。如果你把这个三种烦恼统统放下,就成佛了。所以在大乘教里,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这一念转过来,就成佛了,一念觉就成佛了,一念迷,那就是众生。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就根据这个理论延伸出来的,理论是坚定的,没有丝毫怀疑的,你本来是佛。所以《观无量寿经》那部经里头只讲两桩事情,讲净宗的理论跟净宗的方法,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可以分为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所以《观无量寿经》讲方法、讲理论,理论是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说的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不在外头,佛是你自己的真心。你的心本来是佛,现在你又想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这是净宗理论的根据。
  那怎样回头?念佛就行了。我天天念佛,这是什么?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大乘、小乘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现在让我的心想,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极乐世界,不想别的,没有妄念、没有杂念,一心一意专想弥陀,专想极乐世界,他就真成佛了,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大家讲经教学,从来没有中断,我们一遍听了没开悟,再听第二遍,他常常重复讲,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每一天都有新往生的人,所以你可以不断的听,每一天都有新去,从十方世界去往生不知道有多少。到你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毕业了,你才离开讲堂。进讲堂的时候是学生,离开讲堂时成佛,真不可思议!记住极乐世界是法性身,是法性土,跟我们这世界完全不一样。法性身的身体不需要吃饭,不需要饮食,这就省事,不需要睡眠,你学习不间断。我们吃饭会间断,睡眠会间断,极乐世界不需要睡眠,不需要吃饭,所以你学习不中断。讲堂坐久了,其实他也不会累的,想到外面去走走,可以,池边、树下统统都在说法;换句话说,你听经闻法不会中断。讲堂外面,树会说法、鸟会说法、风吹树叶会说法、流水的声音会说法,六尘都说法,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这个世界不能不去,而且是我们自心变现的;换句话说,是我们的老家。唯心净土,自己的心,自性弥陀,这是说明极乐世界这块大地跟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一体,关系太亲切了。父子一体,还两个身体,我们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没有分。所以想去就去,没有忧虑的。这个地方,阿弥陀佛的世界我能去不能去?我跟阿弥陀佛有没有缘?你还在打这些妄想,错了,那是你完全不认识,不了解。真认识清楚,搞清楚、搞明白,晓得那才是真正的家乡。
  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更据本品开口便道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这讲得多清楚,「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这是经文。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一丝毫不再怀疑,我这一生当中不再走岔路了,不再走弯路了,我就是康庄大道,就这一条路,其他的东西可以放下。学莲池大师,「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哪个欢喜给谁,给你们;「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你们喜欢都可以去学,我不干了,我就走这条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成功。
  「经中三辈,只是十方之诸天人民」,没有说菩萨、声闻,这是《无量寿经》上说的。「故知三辈所指,首在凡夫。但经中亦兼为圣人」,因为有十方菩萨、声闻他们发愿往生,当然接纳,阿弥陀佛不排斥,统统都收。在此地我还得补充一句,在我们这个世界信仰其他的宗教,要念佛往生能不能往生?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决定得生。为什么?是心是佛,没有说只限于学佛以内,佛门之外不算,没有说这个话。经上常讲一切众生,你看此地讲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那个诸天里头就有很多宗教,不就都包括在其中吗?所以无论信仰哪个宗教,不必改,你就专门信仰你那个宗教,把你祈祷所修的、断恶修善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生。到临终的时候,临命终时,只要一念阿弥陀佛、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不必改变宗教,把你们宗教的教主都看成是阿弥陀佛,这就行了;把宗教的经典都看成《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可以讲得通的。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人人都有分。
  所以这一段讲的,三辈所指,首在凡夫。但经中亦兼为圣人,「如《菩萨往生品》」,这个里头有说,「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要是说往生菩萨的名字,说一劫都讲不完。往生的人太多太多,极乐世界能容得下吗?我们在《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上得到很多信息,容纳得下,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它称性。《华严经》上只要称性,称性没有大小,称性没有内外,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称性没有相对的,称性没有时间,称性没有空间。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无限大,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在内,为什么?它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议。
  我们学习这些年当中,法性不好懂,我们常常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电脑都有屏幕,把屏幕比作法性,屏幕里头的现象是法相,相无量无边,没有离开屏幕,相有生灭、有变化,屏幕没有生灭、没有变化。屏幕就像法性,离开法性,相就不可得,你相怎么显?能显相,换句话说,法性就在这里。法性现的相,心现识变。法性遍虚空法界,我们见不到它。为什么见不到它?我们六根前面五根是见色相,就是物质现象,第六意识能够缘心理现象,它能够想象,不一定要有物质,它想过去、想未来,能够缘自然现象。但是自性它不是物质,也不是意念,也不是自然,所以统统缘不到。科学家缘不到,哲学家也缘不到,佛告诉我们怎样才缘到?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放下无明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见到了,它真有。
  什么人能见到?大乘经里佛常说,八地以上。《华严经》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八地是最上层的,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妙觉是究竟佛果,菩萨只到等觉,等觉上面就是圆满无上菩提,那是究竟佛果。八地以上包括佛是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阶级最高的五个等级他见到,这从事上讲。如果从理上讲?圆教初住就见到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以上就见到了。为什么?初住以上,把这个都放下了。放下这桩事情我们要搞清楚,从哪里开始?从执著开始,因为执著最严重,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再执著了。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十条。这个十条叫见思烦恼,不再执著了,就是全放下,这个人证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
  所以,六道轮回是一场梦,不是真的,只要你把见思烦恼断了,你再找六道找不到。就像我们作梦醒过来,再去找梦找不到了,不是真的。那梦醒了是什么境界?是四圣境界,醒过来了。醒过来什么?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出现了,你都看到,是这么个境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可是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习气没断,习气,他在四圣法界。你看,在六道里头把见思断掉了,他就进入方便有余土,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他就超越。他带着有习气,他把习气断尽,他就升了,他就叫辟支佛,他就不是阿罗汉,升了。所以,辟支佛没有见思习气,那辟支佛要断什么?要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在他这个阶位上断掉了,他就升级了,他就变成菩萨。菩萨有尘沙烦恼的习气,没有尘沙烦恼,有尘沙烦恼习气。菩萨再把尘沙烦恼习气断掉,他就成佛了,十法界里面的佛。
  所以十法界里的佛,见思、尘沙连习气都断干净了,那他断什么?他断无明。无明烦恼断尽了,他就脱离十法界,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实报庄严土。到实报庄严土他的身分就变了,圆教初住菩萨。诸位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全断了,也就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统统断了,可是习气还没断。见思的习气可以断,有方法断,尘沙习气也有方法断,无明习气没法子断,因为你想个方法,你往下堕落,你又起心动念了。无明断掉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没办法了。这怎么断法?随它去,时间久了,慢慢就没有了。
  所以古德,你看佛经上也讲断习气,专门讲断无明习气。习气,它举个比喻,譬如酒瓶,这个瓶子盛酒的,酒倒干净了擦干净,确实一滴都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是习气。怎么办?瓶盖打开放在那边,放上半年、放上一年,再去闻没有了。只有用这个方法,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所以,实报庄严土的人叫无量寿,因为这个习气要多少时间才能够断掉?要三个阿僧只劫;换句话说,实报庄严土的寿命是三大阿僧只劫,就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到了,那个习气完全断掉了,他就成佛了,妙觉如来。妙觉如来不住实报土,实报土也不见,还是一场梦。实报土是无明习气变现出来,有习气就有,没有这个习气,它就没有了,实报土没有了。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实报庄严土。
  这个实报土不见,什么东西出现?常寂光出现了。常寂光就是自性,回归自性了,回归自性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说,想想我们看这个电视一样的,里面画面统统没有了,这萤幕在,回归到屏幕了。从前都没有回归到屏幕,都是跟着相走,相生你就生,相灭你就灭。这一次回归屏幕,永远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了。我们用这个比喻,诸位能够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这是完全从理上讲,理上显出这个事相,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最初一念不觉,迷了,到最后成佛,到妙觉果位,回归到自性,这是一个大的循环,回到原点。现在科学家有这个说法,但是讲得不清楚,他们讲是什么?零点极限点,零点能量的极限点,有这个意思,就是没有讲清楚,不像大乘讲得这么详细、讲得这么明白。了解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就知道不放下不行,一定要放下。离欲深正念,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全在这一句。
  章嘉大师早年教我,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看破明白了、清楚了,这知道是要放下,全是假的,假的你执著它干什么?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放下多自在,多快乐!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放下,不是拥有,拥有愈多愈麻烦,累赘愈大,拥有是包袱,包袱统统放下,你多轻快!要知道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法要舍,非法更要舍,统统舍干净就成佛了。统统舍干净,就是法身菩萨,还有习气,习气难断。在实报庄严土,其实实报庄严土里面的智慧、神通、道力已经完全现出来了,确确实实你有能力到十方世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佛来度他,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现佛身度他;众生喜欢比丘身得度,你就现比丘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现什么身,你能帮助他,一点障碍都没有。只有一个障碍,障碍你回归常寂光,就这个,其他的什么障碍都没有,跟常寂光里面的如来智慧、神通没有两样。所以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不像见思、尘沙那个习气碍事,无始无明习气不碍事,说它碍事,只障碍回归常寂光,除这一个之外,它什么都没有妨碍,跟证得圆满佛果没有两样。这个在极乐世界可以快速完成。
  那要求我们这个条件,我们要想走向最高的阶层,离欲深正念,你只做到这个,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不要再关心,立刻就超越。这样的人念佛往生是上品上生,我们大家都可以争取。这别人帮不上忙,佛也帮不上忙,自己放下。放下不是事,是心,事没有障碍,事事无碍,怕的是这个东西放在心上,这个麻烦。是叫你把心里的东西清除干干净净,事上一天到晚围绕都没有关系,一点妨碍都没有。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碍的是心,心上有那就是麻烦事,必须把心放下。心要它空、要它净,平等就是空,空才平等,有绝对不平等,要清净、要平等。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三十三页,倒数第三行: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下面解释这一句经文。「舍家者,出家也。弃欲,离欲也。而作沙门者,为僧也」。这是念老注的。「《毗婆沙论》云」,这是引的经论,经论上说「家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垢是染污,也是烦恼的代名词,「故宜远离也」,这是应该要远离。「又玄恽师云: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玄恽,唐朝时候的人,他说的是那个时代。唐朝是中国佛教最盛的一个时代,一般人常说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法。唐太宗当年对于宗教非常热心,心量也大,可以说他在那个时候是中国宗教界的总护法。不但护持中国儒释道,基督教那时候刚刚传到中国,称为景教,他也护持;伊斯兰教传到中国,那时候穆罕默德还在世,唐太宗也护持,可以说他对于宗教平等看待。佛的寺院,敕建,就是国家下命令让地方政府建立,基督教跟伊斯兰教也同样待遇。可见得唐太宗心量是很大,能包容一切不同的文化,非常难得的一个君王。那个时候出家真的戒律严明,无论在讲学、在修持上真的是盛极一代,祖师大德、高僧辈出。
  中国大小乘宗教,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隋末唐初。可是小乘这两个宗在唐朝中叶之后就衰了,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中国人不学小乘了。小乘的经典翻译得非常完整,就是在现在《大藏经》里头阿含部,这部分是小乘经典。跟现前在南洋流传的巴利文的经典,两个比对,巴利文经典比我们《阿含经》大概只多五十几部,三千部经典里多五十几部,这就很小了,差别很小。这桩事情是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中国人不学小乘了,用什么做基础来入大乘?中国祖师大德用儒跟道来代替小乘。这个做法获得了很大的效果,唐宋元明清佛门里头这些人才辈出,他们都是用儒跟道做基础。所以在唐朝中叶,儒释道实际上已经融会成一体,形式上有儒释道,实质上都学。学佛的人学儒、学道,学道的人也学佛、学儒,学儒的人也学佛、学道,所以三教九流是一家。这种宏观的文化,在中国唐明皇那个时代就挺兴旺了,这是在世界上很少能看到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出家造恶不容易,戒律很严,都能够如法如理的修学,小庙里头的住持通宗通教,都不是等闲人物。在家做的过失比较多、比较容易。出家修道容易,道场都是如法的道场。在家修福难,大富大贵无不是在佛门里面修的,不是在佛门,修大的福报真的是很难。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下面念老这几句话,也是古大德说的,「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这是在家居士。有「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这个现在很多,非常普遍,到处都能看到。「今身心俱出家」,这个少了。二、三百年前这个多,在中国社会上真的身心俱出。所以此地讲出家是身心俱出的。「故云舍家弃欲」,舍家是身出家,弃欲是心出家。
  「又《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无量寿经起信论》是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盛极之处,这时候儒释道三家都好,乾隆也是会护法,也是大施主。这里头说「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众生的身从哪里来的?就从爱来的。古人有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就不会到娑婆世界来投胎,来投胎的都是情跟爱很重。因有幻身,投胎得到这个身,这个身物质所生的。爱心这是念力,这一种心念到世间来投胎做人。「由幻身故,因有国土」,因为有身,所以就有国土,有居住的大地。这个大地是境随念生,它怎么生的?是我们念头变现的。所有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全都是意念变现出来的,离开意念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这是最近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舍家弃欲,爱渴净故」,把爱比喻作口渴,口渴就想喝一杯水。真正能够舍家出家,把欲放下,财色名食睡、贪瞋痴慢疑把这个东西放下,这是身心俱出,这个非常难得。「国土亦净」,心净则身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清净。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居家」。菩萨跟这些大菩萨,一般讲菩萨,三贤菩萨;摩诃萨,地上菩萨。通常都是说的别教,天台四教里头的别教。菩萨求法,要到处去参学。在中国古代,寺院丛林是佛门的道场,道场是讲学的、修行的地方,跟现在不一样。在古时候没有经忏佛事,没有这种种法会,统统没有,只是讲经。所以有禅堂、有念佛堂、有讲堂,讲堂是最普遍。寺院里面的大殿就是现在所说的教室,殿堂很多,说明这个学校开的课目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真诚心感动!阿弥陀佛来安慰他,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一想,不行,他说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一遇到外缘,我又要造罪业。十年我不知道造多少罪业,我还能去吗?跟阿弥陀佛说,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
  阿弥陀佛就答应了,他说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这是什么?让他表法,让他现身说法。如果当时就带他走了,寺庙的人一定是「莹珂自杀了,怎么门关起来就死在里面」,没人晓得。所以,他这一说三天来接引,他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大众,我见到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我往生。寺庙的人都不相信,你这个无恶不作的出家人,念三天佛你就能往生?好在三天时间不长,看你三天之后走不走。到第三天,他邀请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大家很欢喜,我们来帮你念佛,看你走不走。念到一刻钟,古时候的一刻钟,大概是我们现在的,应该半个小时,一个时辰分四刻,应该半个小时。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我,跟大家告假。你看,没有生病,他真走了。
  莹珂这个名字,《往生传》上就有他,这带给大家太大的信心了!犯一点过失不怕,忏除业障,你看人家三天就成功了。《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时候真干,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真想走,就真走得成,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你。连莹珂这样人他都来接引,我们造恶没有造他那样大恶,佛哪有不来接引的道理!不来接引,是我们的心不是真的,有怀疑,对世间有贪恋,不想走,佛就不来。真正有莹珂法师这样的决心,知道地狱苦,我们今天知道什么?世间苦,这个世间跟地狱差不多,太苦了,不应该留恋,下定决心求生净土。所以时间足够用,莹珂法师三天,我们有七天的时间不就够用?《弥陀经》上讲的,圆满的,若一日到若七日。
  有信息告诉我们,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要慌张,那时候整个地球上混乱,山崩地陷,海水上升,大地震,高楼大厦全都倒了,所有交通断绝,电信都没有了。人在这个时候,最好是在佛堂,大家统统在一起念佛,求生净土。这方法好,正确。灾难先后整个时间加起来,我过去认为是要三个月,现在有信息告诉我,七十二天。因为银河对齐,真正对齐的那个日子,十二月二十一号。星球的排列慢慢集中在一起的,所以这一天是正对着的。在正对着之前,慢慢接近,应该有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慢慢再离开,至少也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那个时候估计应该是三个月。七十二天很合理,两个月多一点点,才能恢复正常。
  这个七十二天的日子非常难过。北半球,我们是住在北半球,北半球是晚上,南半球是白天,所以我们会有三天的黑暗,因为地球不转了,南半球三天白天。地球有公转,自转不动了,实际上是地球核心还是转动,地壳不动了,里面滑动,地壳不动。三天之后慢慢的又恢复转动,转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现在太阳出来是在东方出来的,可能看到太阳出来是从西方出来,整个就乱了。要七十二天之后才恢复正常。这个事情,我们也不管它是真的是假的,我们认真努力念佛。我们希望在这之前,把这次的《净土大经科注》能讲圆满,我们希望在十月底这经讲圆满。讲圆满之后,我们每天就念佛,像打佛七一样,我们要准备应对灾难问题。
  第四,「作诸功德,是明起行」,这个功德就是念佛,「此观及行即为助业」。「元晓师以念佛为助业,此说未稳,前已于明宗章辩之」,现在不多说了。莲池大师说,念佛是正修、是正业,还以念佛为助业。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正助双修,这个说法说得好!第五,「愿生彼国,此一是愿」,前面四个是行门。具足行愿,老实念佛,没有不往生的,「行愿和合,乃得生故」。《游心安乐道》里面这段文非常之好。
  上面,「《起信论》以出家为净土正因,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说稍异」,稍稍有一点不同,「而后说较稳」,较稳妥,后是元晓师讲的。「若兼究《观经》」,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佛的说法,「则上三品」没有说出家,「中品上生」有说「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是中品里面讲的持戒,这是出家,具足戒是出家,沙弥戒也是出家。「该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其余的七品没有说出家。「但本经反之」,本经里面所说的跟《观经》讲的相反。你看,「上辈言出家」,上辈就是《观经》里面的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中辈相反,不能出家。上辈说出家,中辈说不能出家。《观经》上,上辈没有说出家,中辈说了,说出家。
  「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人人有异,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佛为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是多次宣说,他不是一次。多次宣说我们就知道听众不同,有些人都听了,常随众。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佛讲多次他们都听到。还有临时参加的,到佛这儿来听经,或者是听一部的,听完他就走了,或者是来个二、三天的,或者是半个月、一个月的,我相信这种人很多。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我们估计,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三千人,当年在世,这么大的一个团体。所以听众根性不相同,佛的说法善巧方便,出家人多就说出家众,在家人多就不说出家众,这个情形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窃思应病与药,随机说法,故未可拘于一格,死于句下」。这是念老提醒我们,我们看经文要看活句,不能够执著在句下。《大乘起信论》里告诉我们,听教、看经必须知道三个原则,第一个,听讲不执著言说相,看经不执著文字相;第二个,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是为了讲经方便而建立的;第三个,不执著心缘相,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摩经的意思,这不可以。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紧,多看,慢慢的就都懂了。千万不要用自己意思去解释,自己意思解释,后头智慧不开,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不懂。我们早年学经,遇到困难,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把经本盖起来,拜佛,拜上个三、四百拜,忽然懂了。这种事情常有的,求感应,不能猜测。为什么?佛讲经,我们知道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谁能懂?心地清净的人能懂,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执著的人能懂,不起心不动念的人全懂。不起心、不动念是成佛了,他怎么会不懂?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这个人能懂。我们懂得这个原则好!用真诚心、用恭敬心来学习,就会有感应。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它就通了,自然就通了。因为佛是从真诚心里流出来的,现在我也用真诚心,心心相印。我不可以用妄想,不可以说我以为、我的看法,这不可以,那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
  下面念老说,「窃计无量寿会上」,这个窃,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谦虚,这就是他认为,他的一个想法,「阿难当机,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应上辈往生」。念老这个看法,我们也都有这个看法。「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所示乃正宗典范」,这部经里头,确实是净土第一部经,也是净宗概论,方方面面都说齐全。不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分量很少,只说个纲领,没有细说。不像《观经》,《观经》讲得不完全,只讲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原理,一个是修行方法,修行方法讲得比这个更详细,细说修行方法。所以这称为第一经。这里面给我们所说的、所指示的,这是正宗典范,净土宗的正宗典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应该是这样的。「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
  「至于《观经》」就不一样了,「则大异于是」,为什么?《观经》当机实实在在是韦提希夫人,是她发起的。「阿难、目连侍佛左右」,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会上看到的。韦提希夫人遭了难,儿子不孝,要杀他父亲,要害母亲,夺取王位,现在讲政变,她遭这么大的难。被儿子幽禁起来,就是不准跟外面通信息,她没有办法,在庭院里头,跪在地下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带着目连、阿难来安慰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就说,这个世界太苦了,有没有清净的世界,她想往生。释迦牟尼佛就把诸佛刹土展现在她面前,像现在看电视一样,许多诸佛刹土你自己看,你自己选择。她看中了极乐世界,她说这个地方好,希望佛教她,怎样能够往生到这个世界去。
  佛给她说出十六种方法,十六种方法里头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不是叫十六种都修,十六种方法哪个方法都可以。最后教你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排列在第十六,愈是到后面就愈精彩。这个东西,印度人跟中国人大概有相同的地方,像文艺表演,最好的一出叫压轴戏,排在最后。最后是最好的,持名念佛摆在最后,这个用意我们要知道。《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观世音排在最后,最后实际上是两个,大势至、观世音,两个特别法门。说明楞严会到最后也是导归极乐,这不可思议的法门。在这个会中,只有阿难、目连,这两个人是大权示现的比丘身分,「余无出家之众」,没有出家众。所以在这个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跟她的这些侍女,全都是在家人。「故佛应其机缘,于上品生中」没有说出家。
  我们接着再看,《观经》里头又有一段文,「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感应这么快,极乐世界就被她看到,「得见佛身及二菩萨」,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得「无生忍」。得无生忍,上品。在家女众,不是出家,也是上辈往生。「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菩提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这就肯定了,说明什么?说明释迦牟尼佛随机说法,说这部经的时候,出家比丘很多,经上讲的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所以说出家。《观经》是在皇宫里面,佛现身在皇宫里头,韦提希夫人被幽禁的房子里面、庭院里面,全都是在家人。这是说明佛说法随机施教,活活泼泼,一点都不死呆板,听众,《观经》的听众全是在家女众。
  「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于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这真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常说的上上品往生,上品上生。「韦提希乃在家妇女,现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证上辈生者,不限于出家之众。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规是规矩,格也是规矩的意思。不是按部就班,跟八万四千那个规格完全不一样。八万四千规格,确实要断烦恼、要消业障,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的一级,五十二个阶级最低的,条件是什么?要把五种见惑断尽。修行没有别的,修行就是看破、就是放下。放下身见,不执著身是我。放下边见,边见就是没有对立的念头。有我,我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这都是属于边见。边见放下,知道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己心想生的,不是别人。
  我的,有我自己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楞严经》上讲别业境界,每个人不一样。但是别业境界同时又有同分的境界,同分境界是我们境界重叠在一起。所以我也能看到你的一部分,同的这部分,不同的地方看不到。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你站在我面前我知道,同分的知道,别业的不知道。同分产生的共业,别业产生的是别业,所以业报有别业报、有同分果报。但是这里头很深的道理、很复杂的因缘,你都要晓得、都要明白,你才真正能把万缘放下,回归自性。
  净宗确实超越了规格。韦提希夫人,凡夫,侍候她的这些宫女那更不必说了,程度更低。你看遇缘不一样,遇到净土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个都是上辈往生,破尽规格。莹珂法师,破戒造恶,应堕地狱,我们看他这三天忏悔,能把阿弥陀佛念来,那是真诚心,没有真诚怎么会有感应!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把阿弥陀佛感来了。真诚到极处,那就是上辈往生。你看,从无间地狱一下就提升到十地菩萨,这个地位太高了,提到法云地的菩萨,太高了。所以一般人不相信,不敢相信,哪有这种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在《观经》里头,他不知道,而且佛常说。《华严经》上佛常说的「心现识变」,这就是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所以明心见性就叫成佛。自己变现出来,自己当然可以受用。能变是一,是真心,所变的是识,就是分别执著。你分别善的,没有一样不善,你分别恶的,就没有一样不恶。我们今天社会,大家都想想歪了,没有人想善的,都想恶了,都想到自私自利,都想到名闻利养,都想到贪瞋痴慢,都想到五欲六尘。对这些东西坚固执著,不肯放下,所以感得地球上的灾难,社会动乱不和,原因都在此地。
  我们看到这段,念老引用《观无量寿佛经》跟《无量寿经》对比,就非常清楚,「足证上辈生者,不限出家之众」,在家一样成就。突显净土的妙法比禅比密还要究竟圆满,「至极圆顿,不可思议」。极圆极顿,顿是顿超,立刻就可以证得,圆是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个法门多殊胜,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能跟它相比。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大幸当中的大幸,一定要明了,把它抓住,决定在这一生成就。而且要成就高成就,不是说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不要有这个心,我们要争取上上品往生,要肯定上上品往生我们自己有分。证据在哪里?证据就在这部经典上,这个经典是证据,证明我们可以上上品往生。只要放下,放下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部把它清除抛弃掉,这是走上品上生的道路。
  我们再看底下的文,「又《报恩论》中曰:刘遗民」,这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们以虎溪为界,不出这个界线,在这个地方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那个时候所遇的经典、依靠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还没有翻译出来。远公最早是一部经,不是三经,这个经在中国翻译最早,汉朝时代安世高就翻过。刘遗民是庐山莲社这个念佛堂里面,一百二十三个人当中的一个,在家居士。非常精进,他曾经三次见佛,见到阿弥陀佛。就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见三次。「衣覆手摩」,阿弥陀佛用他的衣服覆在他的身上,用手摩他的顶,「自当上品。非出家也」,他不是出家人。「而凡莲宗诸祖」,凡是净土宗这些祖师,「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刘遗民都上辈往生,慧远大师、净宗历代祖师,我们这边是十三代祖师,当然是上品上生,这个不假!维摩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本经序品里面所说的这些在家众,往生极乐世界应该都是上上品往生。
  「晋代刘遗民,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往生在远公前」,他往生得早。慧远大师临终时,「方从定起」,这是慧远大师临终时候,他从定中起来,「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有很多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所见的境界跟《无量寿经》所讲的完全相应,这不是假的。这是见到流水,就是七宝池流水,分十四支,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佛告远曰」,阿弥陀佛告诉远公大师,「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这是往生前七天,见佛了。他不但见佛,「又见社中先化者」,就是他们的莲社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慧持、慧永」,这是出家人,有「刘遗民」,这在家人,都在佛的旁边,跟佛一起来了。刘遗民还向慧远大师作揖,就是问讯,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你发心很早,比我们早,你怎么比我晚到?所以莲社里面的人都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要学,我们应当要真干,这决定不是假的。
  「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往生之后,你看随佛来迎接远公大师,「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有凭有据。上上品往生不局限是出家人,韦提希在家妇女,也上品上生。「《华严》中,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在家人实居多数」。这真的,五十三参里头,出家只有六个,五十三个只有六个出家人,其余的都是在家的。「密宗中,噶居派祖师为居士」,在家人,「因祖师是白衣,故俗称白教」。西藏的密教有红教、有黄教、有白教、有黑教、有花教,有这么多派别,都是大成就者。「维摩居士乃金粟如来示现」,菩萨来示现的。「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而且是在家等觉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
  念老引用这些,真正的教诲是教我们把出家在家这个相不要执著,完全在你能不能放下。在家人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他就成佛了。出家人,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不下,不如在家人,他不能成就,他还是凡夫。前面我们学过,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放下分别执著,证菩萨;放下起心动念,成佛。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要明了,绝不在出家在家之分,这个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要努力。我有一次在北京访问,念老有一次很慎重的告诉我,他说在古时候,学佛成就的,人数成就的,出家男众最多,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可是他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完全颠倒了,真正修行说念佛往生有成就的,在家女众最多,排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摆在最后。现在整个颠倒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我们细心去观察,事实真的如是。
  真正念佛的,我常讲这些阿公阿婆他们真念佛,我细心观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确实念到一心不乱。他没有杂念,他没有妄想,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他具足了。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他一点都不怀疑,一般人做不到。他真看破了,意念完全集中在一点,这就是佛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们能把心集中在一点,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样的人,用我们这一段经跟这些注解,经论跟祖师大德的注疏来印证,他们决定是上品上生。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一般人瞧不起,没有看在眼,对他们一点都不尊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看到这些人我们要跟他行礼、要称赞,行礼、称赞也就属于供养。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叫真念佛人,真正准备往生的。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两经并不相违」。为什么?「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这就是我们讲出家,前面说过,有身出心不出;有心出身不出,就在家居士;身心俱出,这真正出家人;身出心没有出,不如在家居士。身心,心是主,身是物质,物质是境随心转,心主宰,物质的身体是其次。身心俱出是给学佛人做个榜样,功德在此地。如果做的榜样不好,那就有罪过,那不是功德。出家人,所以佛法兴衰出家人有最大的责任,你是传承佛法的人,一定要把世尊言行、教诲做出来给大家看,那是无量功德。让大家看到出家人这么好,赞叹佛陀,称扬佛教,发心向佛教学习,这是无量功德。如果出家人的行持比一般普通人还不如,别人生毁谤,这个毁谤首先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造的地狱业,谁叫他造的?出家人叫他造的。出家人把这些人送到地狱去,你自己能不去地狱吗?没有这个道理,这个罪业太重了,比杀人的罪业还重。杀人,被杀的不堕地狱。出家人表现不好,做得不如法,罪业比什么都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不给人做剃度师,为什么?怕收的徒弟犯戒,将来堕地狱。老人一生在世,收学生,不收徒弟,你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收徒弟,这都是在末法时期做给我们看的。做为出家,还要讲求享受,这怎么得了,问题都出来了。所以,佛教出家弟子,入灭的时候教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两个字,要能持戒,要能吃苦。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没有办法继承如来家业。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三衣一钵,一生没有道场,过游牧生活,晚上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讲经教学。入灭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头,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以在此地,念老这句话提示得很好,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
  「例如我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粉为主食,米麦虽异,但其能作为主食则一也。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次如《观经》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也」。所以三辈九品,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就,只要你真放下,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两经合参」,把《无量寿经》跟《观经》对起来看,「易明真实之义」,很容易你就明白佛所说的真实义之所在。「是故应善体圣心,切莫死执文句」。这是念老特别提醒我们的,我们要善体释迦牟尼佛的用心。为什么在两次讲经教学说法不一样?听众对象不一样。但是里面的用意完全相同,没有差别,所以不可以执著文句。
  「舍家弃欲,应着重于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是真的,出家要重在心出家,不是身出家。今天我们看修行人,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是在家居士,看他日常生活是个道道地地的出家人。他日中一食,九十五岁以前没有人照顾,饮食起居自己照料,这很难得,说明什么?身体好,可以照顾自己。九十五岁那年,才接受两个学生,姐弟两个人发心照顾老人家,替他烧饭,替他洗衣服,清洁环境。他居住的地方很小,台湾叫十五坪,一坪三十六英尺,所以他的房子不大。合香港这边说的,香港算英尺,四、五百尺,不到五百尺,很容易清理,房子小。小房子分为三间,一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佛堂。
  我们再看第二段,「发心专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前面这一段,「舍家弃欲」,这是上辈的因行,这个第二段,「发心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也就是说全经最重要的修行指导原则,能不能往生全在这一句。这个意思,念老在前面概论里头,明宗这一章里头就讲得很清楚,因为这是真正修净土求往生最高指导原则,一定要发心。而且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你看第一句就引用,「《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修行最高的宗旨、最高的指导原则就这四个字。你要真信,你要真愿,对于净土法门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死心塌地相信佛陀的教诲。
  真正明了,我自己的根性,修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任何一门都有困难。这个困难很明显,自己可以想想,这五种见惑能不能断掉?五种见惑断掉,这才能入门;五种见惑断不掉,你决定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比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多了,我真信,我真愿往生,我真的来念佛,你看就这么简单。看你真到什么程度,万分真诚,你就上上品往生,不在念佛多少,完全是真诚心,就是信心跟愿心。半信半疑,也真肯念,也能往生,生到边地,后头边地疑城。信心不足,抱着什么心?实验一下,试试看,反正有那我就去了,没有不就算了吗?抱这种心,你看佛还是摄受,生边地,真正是慈悲到极处。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决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三十七页从第三行看起,科题,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千四百年前,出现一个惠能大师。我们在这个地区,想到惠能大师每个人都感到亲切,他是广东人,距离此地不远。这个人二十四岁开悟了,也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诸位要记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在禅宗里头成为一代祖师,是佛教传到中国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不认识字,卖柴的,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抗战时候有,上山砍柴挑到城里来卖。那个时候没有瓦斯、没有电,所以城市里头的居民要买柴、要买水。有专门卖水的,在河边挑水,那个时候水没有染污,江里面的水、河里面的水都干净,都可以喝。非常辛苦,赚钱很少,只几个铜板,但是他就能过一天的生活。天天要去做苦工,一天不做苦工就没有饭吃,所以非常辛苦。
  学佛没有进过讲堂,一天经都没有听过,也没有进过禅堂。在五祖黄梅那里住了八个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义工,他是砍柴的,会劈柴火,让他到厨房里面去舂米破柴。这个工作做了八个月,最后把衣钵传给他,这些事情都记载在《坛经》里面。只是传衣钵那天晚上,五祖召见他,半夜三更没人知道。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当然是讲《金刚经》大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不需要经本。他很有智慧,也就是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是真的,如果不是清净平等觉,听不懂。清净平等觉再加上非常的真诚、恭敬,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开悟,向五祖提出报告,五句话就是他的博士论文。他向五祖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一听,行了,咱们经不必谈了,把衣钵就给他,立他为禅宗第六代的祖师。半夜叫他赶快走,五祖送他上船,半夜走了。这个故事《坛经》里头记载得很清楚。
  真正的佛法,章嘉大师所说,重实质不重形式,他真开悟了。开悟是什么样子?所有一切经典他全通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是从真心、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他见到真心,他见到自性了。所以从自性里面流出来东西,就是自己心性流出来东西一样,没有两样。心同佛,解同佛,德同佛,样样跟佛一样,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境界。我们怎么知道?他在逃难的路中,中途遇到了个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这《坛经》上有记载的。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有两种本子,一种三十六卷,一种是四十卷,可以说都是大部头的经典。比丘尼在诵经,他在旁边听,她念完之后,他就跟比丘尼讲这段经文里头的道理。讲得非常好,比丘尼佩服得五体投地,捧着经本来跟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很惊讶:你不认识字,你怎么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跟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跟什么有关系?跟清净平等觉有关系。
  他的心清净,他真有智慧,在黄梅八个月,五祖忍和尚认识人,知道这个人是传法的人,没有把法传给神秀,传给惠能。惠能不辜负老师,把禅宗发扬光大,从达摩到中国来,都是单传,每一代就传一个。到他,他传了四十三个人,换句话说,在他的会下,有四十三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契入境界跟他平等的人。空前绝后,惠能大师之前没有,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这是说出佛法的承传真正的利益。我们学佛这么久,也晓得惠能大师不是凡夫,肯定是佛菩萨再来的,凡夫做不到。在理上讲,他能够一时顿舍,在一念之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一念就成佛了,从理上讲。事上呢?事上惠能大师做到了,这是顿舍。顿舍就是一念之间统统放下,三种烦恼全放下,他障碍没有了,明心见性。一般人做不到,慢慢的放,没有办法一念放下,做不到。要多少时间?三年五载,有,他会里头人有,八年、九年有,十年、二十年有,三十多年的也有。实在讲,只要你在一生觉悟,都算是顿悟,都算是大成就,这不是普通的成就,真的了不起。
  能大师度了多少人?大彻大悟的四十三个,大悟的那就多了,小悟的就更不必说了,于一切众生种善根的那就更不计其数。一直影响到现在,他的影响一千三百多年,到现在。这是化身菩萨来的,应化身,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应化身从报身起用,来度众生的。益物圆通,益是利益,物是一切众生,如果说益人,那十法界里头只有人得利益。物比人的意思广,物,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包括就多了,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今天展开《坛经》还是得利益,这叫菩提。
  这是第二段,说出菩提的名跟体。名字,就是菩提这个名字,它的体是真实智慧,是真实之际,本经所说的。真实之际是菩提之体,真实智慧是菩提的相,真实利益是菩提的作用,叫劝发菩提心。
  我们再看下面的解释,「第二明菩提之名与体」,前面这段文里头,「分就法报化三身而论。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实相与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此即禅宗六祖于闻无住生心,豁然大悟时,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明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就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不需要修,你本来就是。五祖听了之后,你看立刻就把衣钵给他了,「立为第六代祖」。并且说,这《坛经》上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个话讲得多清楚,最重要的是要你认识本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别人的。
  如果不识本心,你学法无益,那学法学的是什么?佛法的知识,不是智慧,你学一辈子都是知识,真心没出来。真心为什么没出来?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分别,你有执著,真心就透不出来。惠能大师他的本事在哪里?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之后,就见性了,真心现前。真心是什么样子?这五句话形容真心的样子。所以他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这句话,用我们现代话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没有丢掉,只是没有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发现是因为障碍。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你明心见性,你见不到自性,见不到自性就是你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法全学的是知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法要求的是求智慧,智慧是从见性流露出来的,不见性哪来的智慧?
  所以经教学多少没关系,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教学就是教你把你自性的门打开,让你的智慧流出来,儒释道都懂。这方法是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现在人不懂,不能怪现在人,大概往上去三、四百年人都不懂了。为什么?没有开悟的,有得禅定的,没有开悟的,就说明他不懂。不是不肯学,就是学杂了,学太多了。学太多是什么?你的妄念多,你的心散乱,与本心距离愈来愈远,本心就是本性。学杂了、学乱了,我们的习性起作用,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远,这是什么?不会学是这个现象。要会学的,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近,习性跟本性一合就开悟了,合而为一。习性是不清净的、是染污的,本性是清净的。
  我们老祖宗都知道,古人教学,一门深入,不许可同时学两样东西。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今天学《无量寿经》,学黄念老的集注,只许可你看这部集注,看其他《无量寿经》注解都不可以。为什么?每个人讲的不一样,看多了你会分心,你会产生疑惑,增长你的习性,所以一门深入。不懂怎么办?不懂没关系,不懂念过就好了,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明白了不见得是真的,那是你自己意识里面的起作用,不是自性,所以根本不许你研究。佛家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意是分别,第六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著,阿赖耶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识,那是什么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个高!所以他会开悟。我们能够知道,六祖惠能在五祖方丈室里头,听五祖讲《金刚经》,我们估计最多也不过是两个小时,他半夜。两个小时就到三点多钟,这天快亮了!天没亮之前赶紧叫他走,寺庙里头一般三点、四点就起床了。
  这种修学的方法我们要懂,但是我们懂,我们不相信,我们还是广学多闻,还是看很多与本科不相干的一些信息、资料、典籍,都把我们的心扰乱,让我们不能开智慧。不能怪别人,要怪自己,为什么?任何人不能够干扰你,只有自己干扰自己。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你才能做得到。宗门、教下跟念佛没有什么两样,念佛,一句佛号专注,三年确实可以念自本心、见自本性。那是什么?理一心不乱。他的境界跟宗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同样的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关键就在这个地方,问题就是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干,如果肯干,净土法门人人有分。只要你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不要去理会,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圆满了。
  这些灾难的信息,我们要不要知道?不需要,没灾难。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想灾难,灾难就来了,心里不想它,灾难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近代量子力学家都懂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但是佛得受用,科学家不得受用,什么原因?科学家知道,是知识,他没做到;他要做到,他就成佛了,就差这一点,他有解没有行。佛菩萨解行相应,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只要明心见性,就叫丈夫,就叫天人师,就叫佛,佛是老师,佛是觉悟的人。
  惠能大师当时没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八个月干苦事,舂米、破柴。「一发此心」,你看「顿登祖位」,这什么?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就通了。儒讲真诚,但是那种纯度比不上大乘。不但比不上大乘,小乘他也比不上阿罗汉,说老实话,四果他都比不上。为什么?初果,虽然有些大儒他们好像超过小乘,可是小乘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儒家圣人没断,没断虽有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小乘须陀洹虽然智慧比不上你,但是他见惑断尽了,虽然在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就真正高明。而且在六道里头他有期,就是他有时间,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超越六道轮回。没有在断烦恼上下功夫,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特别是大乘教里。所以我们终身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毫无保留,把这个秘诀就传给我们。我们做的功夫不够,真正依教奉行,那我们也做祖师,也不在惠能之下。所以一定要放。现在年岁大了更要放,为什么?我能放下,我念佛才能上辈往生,我要不能放下,我念佛大概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这摆在面前,自己要知道选择,身心世界、佛法、世法统统放下。《金刚经》上佛这句话我做到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要把它做到,我自己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上三品往生。
  惠能大师这个故事,佛法叫公案,「正可为《菩提心论》中,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证」。惠能大师可以做证明,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是一不是二,只是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样,原理一样,方法是一样,方法统统是放下。所以你看这一桩做到,惠能大师样样都通了,显教通了密也通,宗通了教也通,出世间法通了,世间法也通,没有一样不通。密宗上所谓的大成就者、大觉悟者,不是研究很多经,不是的,只是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而已。特别举惠能大师做例子,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样样精通。
  在曹溪,晚年在曹溪,法达禅师去参礼,这个人专攻《法华经》,念《法华经》三千多部。《法华》很长,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多部那差不多是十年,一门深入,十年薰修,也算很了不起,没开悟。在黄梅见到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着地,六祖看得很清楚。起来的时候问他,刚才礼拜头没有着地,你心里头应该有些值得骄傲的地方,有什么值得骄傲?他就讲读《法华经》三千多部。六祖就问他,《法华经》讲的是什么?他说不出来,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念了三千多部,应该背得很熟了,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念,我全明白了。给他讲《法华经》大意,他开悟了。为什么他开悟?他有三千部法华三昧的基础,得三昧,没开悟。我们修《无量寿经》得三昧是念佛三昧,三昧是开悟的前方便,心定了。他为什么不开悟?就那一点傲慢的习气,只这个东西一放下,他就悟了。
  傲慢是根本烦恼,末那识的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三毒烦恼。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跟着我见同时来的,叫俱生烦恼,人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愈是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自然这个东西就膨胀起来了。孔子对这桩事情很小心,《论语》里头他曾经说过,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已」。这孔子看人,这个人有才华,表面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大圣人,是孔子一生心目当中最景仰、最佩服的这么一个人。他说,假如说一个人跟周公一样,但是他有个毛病,他骄慢,就是有一点傲慢,有一点吝啬。孔子说,假的不是真的,夫子把他看穿了,他不是圣贤君子。圣贤君子的标准,是要把这些烦恼习气伏住,儒家讲伏。佛法不是伏,佛法讲把它灭掉,要断烦恼,为什么?佛家的目标是出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带着烦恼出不去,烦恼、习气是三界轮回的根,这个根不拔掉,你怎么出得去?道理都搞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佛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做。不做,于佛不相干,于我们自己有关系,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可是麻烦大了。
  出不了六道轮回,自己决定做不了主宰,你随业飘流,你造的善业,得福报,造的恶业你要受苦报,永远业力在支配你,这个苦了!我们往生,往生最低的标准,这是讲临终的时候,最后那一念,你要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佛才能够接引你。最后一念还有贪瞋痴慢,就去不了。最后一念有贪恋,我们讲情执,喜欢的人、喜欢的事你没放下,这是贪心,鬼道去了,贪心是饿鬼道。如果最后一念心里不高兴,发脾气、有怨恨心,地狱去了。临终最后一念糊涂,人昏沉、迷惑,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畜生道去了。所以,临终最后那一念就跟三恶道在边界上,助念就是提醒他,最终一念不要忘记佛号,如果最终一念是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助念的人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决定不能让往生的这个人起贪瞋痴慢,不可以。如果有这种现象发现的时候,你就把他送三恶道去了,不是送他到极乐世界,这不能不知道。送往生是好事,功德事,要用真诚心,要懂得送往生的规矩,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得很多。只要懂得规矩,遵守这个规矩,你就能够帮助别人,成就送往生的功德。
  这个功德很大,你送很多人往生,到自己临终的时候,那些人在极乐世界,会跟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们在前面读过,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往生,莲社里面比他早往生的人有好几个,都跟着阿弥陀佛来,一起来接引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深信不疑。印光大师对于经教非常重视,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它的根本就是经教。经教如果不熟你依什么修行?我们修行的理论,现在人讲理念,智慧、方法、经验都在经典里头。离开经典你到哪里去学?经典深入秘诀就在放下,一般讲依教奉行,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够深入,为什么?我所学知道的,我做到了,不折不扣我真做到,这能深入。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学习才有乐趣,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对于经教、对于修持欲罢不能,真得受用,起心动念生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菩提心,迥出凡情」,它不是凡情,它是真实智慧,「功用难思」,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烦恼,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整个世界社会是乱世的现象,历史上过去没有见过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我们可以说一句,有智慧的人没有了,有知识的人很多。现在学校,从幼儿园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识,没有求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有后遗症,不圆满。智慧不一样,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后遗症。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菩提,不一样。菩提是真心,真心无我,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体空,事有理空。所以在一切现象可以受用,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他心清净,受用是清净心在受用,他没有染污。知识不行,知识一样有占有的念头,有控制的念头,有主宰的念头,有分配的念头。真实智慧里头没有,真实智慧用真心,真心是佛心,真心是法身菩萨心。
  知识心量不大,智慧那个心量,大乘教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它怎么会一样!知识还不免有自利的念头,智慧决定没有,智慧头一个条件无我,不但无我,《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首先破四相,最后连四见都破了,破四相的,小菩萨小智慧,破四见的,大菩萨大智慧。所以确实功用难思。「如是心性,名为法身。是佛道之本体,名为菩提」,把菩提名字解释出来了。
  「下明报身。法身本具,乃性德也」,是自性本具的,报身,「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德虽然是有,不现前,它有障碍。修什么?什么叫修?修是修正,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错在哪里?错得太多了,错得太离谱。造业再多,无论善业、恶业,总不外乎身口意这三门。身造业叫身业,口是言语,口的言语叫口业,起心动念叫意业,叫身口意三业。三业里头意业为主,意业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属于意业。所以修行,上等修行是修心,心正了,言正、身也正了,心要是邪,身、口都邪了。上根人他知道,怎么个修法他晓得,中下根人跟上根人学习。
  通途法门,一定是先破见惑,再断思惑,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净宗是个特别法门,超情离见,别树一格,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它准许带业往生。如果没有这一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我们一生都不能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带业往生这一门,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成就,不是小可的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5: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