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今日忏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7: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就这样,我的眼睛、耳朵、鼻子、两手、两足,都一一的被歌利王割下,为了度生,为了对众生行慈,我一点瞋心都没有。我从无我度生的精神中,慢慢累积我的福慧,庄严我的佛果。歌利王堕落了,我成就佛果了。须菩提!行凶的人不能胜人,唯有行忍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须菩提听完佛陀往昔因中修行的一段事迹,非常感动,他体会到最高的无我真理,他获证到甚深的空慧。 不能忍辱的人,修行就不能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7: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杀瞋 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经常触怒婆罗门,惹他生气。 有一次,女儿又把婆罗门气得七窍生烟,因而萌发杀女解恨的念头。继而念头一转:「我还是先去拜访佛陀,或许佛陀有方法可以教导我。」 于是婆罗门来到佛前,向佛陀请问二个问题:「杀什么样的人无罪?什么方法能够令心安稳无忧?杀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到佛陀称赞?」 「这很简单,你好好记住!杀瞋心、恨心,可使心得安稳无忧,也就能得到我的赞许。」佛陀这样告诉婆罗门。 世人大多容易瞋恨,因而经常发生不幸事件。其实世上并无可瞋可恨而非杀之不可的人,唯有「瞋」、「恨」才是该「杀」之物。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7: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战胜邪恶 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弥弘化,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买不良份子,到处恶言中伤佛陀。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和弟子们想要靠托钵获得足够的食物相当困难。于是阿难代表大众向佛陀请命:「佛陀!我们还是离开这儿吧!我们还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去啊!」 佛陀反问阿难:「如果到了另一个村子还是一样,那我们怎么办?难道就继续这样逃避下去吗?」 「至少我们先解决了目前的问题再说。」阿难回答。 佛陀说:「不!阿难!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设法解决,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痛苦将永无止境,我们还是耐心的留在这里,等待一切都澄清以后,才可以转往别的地方。」 佛陀说完这番话没多久,果然外道的势力已抵不过佛陀的真理之声,许多人在听闻佛陀开示后,无不欢喜、感动、赞歎,外道的流言不攻自破。这时佛陀对弟子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善美,有邪恶;有诽谤,有赞美;有恶魔,有病苦,可是也有快乐。唯有了悟真理的人才能不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动,因为在他们心中,所有徒具其表的事物,都将化为乌有。」 真理也许一时寂寞,邪恶也许一时强势,但是只要坚持不摇,真理不辩自明,必能赢得千秋的肯定。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8: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接著又对长者说道:「一个有智能的人,他是没有瞋恚心的。如果以瞋报瞋,以骂还骂,则不能算是有智能的人;如果不以瞋报瞋,以骂还骂,不但调伏了对方,也调伏了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忍辱 净空法师讲述 △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 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对于天然灾害要忍受,对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万法皆空,对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谓之无生法忍。 △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当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严经》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 嗔是一切逆境上发生的憎恚心,为恶业的根本,也是一切恶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对治嗔恚的,什么境界现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等到自己真正清凉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 冤家恶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现在学菩萨,还能有报复心吗? △ 忍辱的功德与不忍的害处,凡是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记了,仍旧是肝火上升,一点不让人,这实在是对于忍辱的真实利益还未参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烧光,岂不太可惜了吗?一个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讳,有了它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为嗔恨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含有觉、平等、慈悲义。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其违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我们平日积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把以前的功德统统烧尽,然后再从头来,岂不可惜!岂不可怕! △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地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忍辱,不是忍受外在的侮辱,而是净化内心的烦恼。菩萨见众生一切苦,心生悲悯,外相上则不拘一格,“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相”,有慈眉善目,也有金刚怒目。修行者纵然一时没有能力做到,也应发效学之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忍辱不等于“无动于衷”、冷漠、麻木,而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把外在不好的境界,通过自己的慈悲与智慧来化解,并用正能量的方式去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庄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诚法师:在事上善巧处理,避免身体受伤害;在心中慈忍相对,避免心灵受伤害。嗔心如毒刃,伤人先伤己;忍辱如甘露,容人润己心。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诚法师:忍气吞声而心中忿恨不平,就好比用堤坝围堵洪水,不是究竟解决之道;真正的忍辱好比疏导洪水,内心宽阔,毫无滞碍。烦恼如洪水,要以智慧来疏导它。看得远些,心量大些,是产生智慧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7、网友:师父,若有人我敬他让他,他初时还知欢喜感恩,后来习以为常,再后来得寸进尺,甚至一再逼迫我容忍的底限,当如何?我是凡夫,还不能忍辱到无人无我。 学诚法师:当如何做,取决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取决于对方的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8、网友:每次都是我在不断的劝自己如果能忘却就忘却,但是有的时候真的很委屈自己,是活得有尊严好还是委屈求全好呢? 学诚法师:尊严并不是从外在争取而来的,而是由自己行为的高贵决定的。一件事情,自己觉得是委屈,就越想越委屈;心无挂碍,自己就从烦恼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10、网友:大师,在社会和家庭中,如果有人故意伤害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面对这一切?  学诚法师:学佛不是培养窝囊的人,而是培养智慧的心。生活中的嗔怒、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等,表面上看起来是维护自己的,实际上只是增加心中的不平和怨怼,把人拖入烦恼的深渊,学佛就是要解脱烦恼,而不是在外相上硬忍。学佛,增长了慈悲和智慧,人才会得到真正的福报和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9: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11、网友:师父,应如何正确面对生命中的那些恶缘?有时明知不该起烦恼,却控制不住,自己和自己矛盾,觉得讲理与佛法的容忍不符,不讲理又觉得不对。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对事要讲理,对人要讲情;处事宜智慧,待人宜慈悲,如俗话说“得理要饶人”。佛法之忍,并非忍受外在的侮辱、容忍他人的过错,而是平息内心的烦恼,取而代之以清净和慈悲,在自己不起烦恼的基础上,再去处理事情、帮助对方。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忍受其他怨敌的恼害,安然忍受自己身心所产生的众多苦恼,以及善安住于法思胜解中,这三者分别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思胜解忍(思择法忍)的体性。    大乘安忍,即是以大悲、菩提心所引起的三类安忍中,心不扰动的善心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申二、安忍违品    【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初谓瞋恚,次谓瞋恚及怯弱心,三谓不解无其乐欲。】    安忍的违品也有三种:耐怨害忍的违品是嗔恚;安受苦忍的违品,是嗔恚和怯弱心;法思胜解忍的违品,是对正法因为不解而没有希求的欲乐。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嗔心、怯弱、不解,即不能安忍。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申三、安忍波罗蜜多    【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惟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2]故。】    忍辱波罗蜜多的圆满,唯一是由自心灭除嗔恚、怯弱、不解无其乐欲等修习圆满,并非观待令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因为此事无法成办,而且以调伏自心便能达成目的的缘故。    上述理由有二:    一、不可能让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    如果观待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才能安立圆满忍辱度,则应成诸佛都未圆满忍辱度,因为如今世间仍然遍满了恶人。    二、调伏自心便能达成目的    此处“目的”,是指消除一切敌人和所有对立面。若想从外境上消灭所有敌人,根本无法办到;而向内调伏自己的心,便能灭一切敌。因为“敌人”、“对立面”都是以心假立的,一旦调伏自心,一切敌对自然消失,因此若想“天下无敌”,就应降伏自心,而不是一一去降伏外敌,“心中无敌”即“天下无敌”。    总之,因为无法让外有情全都远离暴恶,故忍辱度圆满并非观待有情离恶而安立。又因调伏自心即能灭除一切怨敌,所以忍辱度的圆满,唯一是由自心灭除嗔等修到最圆满而安立。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波罗蜜多经》:“复次,若诸有情为彼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药叉、罗剎而来侵害,菩萨唯将安忍波罗蜜多能破彼军,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灭之。非唯如是,天魔大军烦恼怨贼,乃至极下微小怨贼,亦以安忍而调伏之。是名安忍波罗蜜多。”    【《入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行论》说:嗔恚的对境——恶劣有情如虚空般无有边际,谁能一一降伏?只要摧伏自己的嗔心,就等同摧毁了一切怨敌。因此,忍辱波罗蜜多的圆满不必观待嗔恚对境的穷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皮覆此地,岂有尔许皮,惟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    为了不让脚被荆棘等刺伤,而想以牛皮铺满大地,但是哪里有这么多牛皮呢?只要在鞋底钉上一块牛皮,就等同以牛皮遍覆大地。    【“如是诸外物,我不能尽遮,应遮我自心,何须遮诸余。”】    同理,对于外在能损害的事物,我不能一一遮除,所以应当遮止自心缘对境起嗔,如此串习就能圆满忍辱波罗蜜多,此外对于生嗔的对境不必遮止,也无法遮止。    譬如,梦中显现各种罗刹时,不必拿着刀剑一一消灭,只需止息梦心,所有恐怖境象便会消失。因此,智者除心不除境,而愚人除境不除心。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譬如,有人担心脚被荆棘刺伤,而想以牛皮铺满大地,以免行走时的忧患。    智者问他:你找牛皮的目的是什么?    他说:避免脚被刺伤。    智者呵责他:笨人!不必如此,只需将一块牛皮垫在鞋底,就能永远不受伤,何需用这么多牛皮铺满大地?    同样,凡夫处处结怨,手持刀剑想杀尽遍满大地的怨家。菩萨见后深生悲悯,便告诉他:只要以安忍为革履防护你的心,何需持刀杀尽所有怨敌?这就是安忍波罗蜜多。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0: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智者除心不除境,而愚人除境不除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