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今日忏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0: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 《彻悟禅师语录》  首先提出众生在认知层面上狭劣的特点:“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我们众生本有的智慧,应该是广大无边的。然而一念无明妄动,我们受俱生我执,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局限,使我们的知见非常狭小,鼠目寸光。这是受我们的业力、身心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所以智慧非常狭小,心量非常小,不能见到广大的境界。  对我们这些“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的凡夫众生,来讲净土一法,在认知层面、信解层面上具有很大的难度。比如一个井底之蛙,它看到的就是井里那么一点点水,看到就是三尺见方井口大小的天空,这就是它整个的世界。你要跟它讲浩瀚的大海、广阔的天空,那不是它的境界,它就不相信。同样你对春生夏死的昆虫,谈冬天的景象,它也不会相信。  所以,对我们凡夫众生,局限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尘里的人来说,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清净的境界,就像对井底之蛙描述大海一样,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深知自己认知的狭劣性,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仰信佛的知见,慢慢地打开我们的心量。  我们为什么知见会这么小呢?就是一个执着。碰到什么执着什么,不能够契证空性,所以心量打不开。佛陀二十二年讲般若系经典,就是让我们扩大知见。不住一切法,住在般若上。但凡夫众生就是住一切法,执着一切法。本来到这个世间来只是匆匆的一个过客。他长大了,成个家,盖个房子认作家,这个家就是他整个的世界。“家”,宝盖头的一个屋子,下面是一只猪在那里,这就是他的家。这样慢慢地我们心量就越来越小。  中午有个居士说,他开酒店、宾馆,虽然很赚钱,但杀生很多,所以他善心发现,就不想干这个了。然而家人、朋友都拽着他,不让他离开,这就是[知小]。他们不知道杀生导致的恶业,现生会身体不好,寿命短,这还是现生的华报,未来的果报要到三恶道里面去。他们就不能“见这个远”,不能“知这个大”,就在眼前的利益当中出不去,而造作诸多的恶业。  佛经里面,对我们众生这样的知见狭劣、造作恶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小儿对刀刃上的蜜的贪爱。刀刃上的一点蜜很甜,这个无知的小儿,他就会舔,赶紧舔刀刃上的这点蜜,刚刚尝到一点甜头,马上舌头割伤了,割断了。  现在我们人类很多愚蠢的行为,都是由于“认知小”所导致的。战天斗地,不顾客观规律地寻求发展,最终导致了很大的灾难,所以我们众生可怜啊。为什么学佛要开发智慧,扩大心量啊?要“知大”,要“见远”啊!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尘众 于 2015-12-4 10:29 编辑

阿弥陀佛 弟子有固执己见的劣习、陋习、恶习!固执己见导致弟子偏狭、偏激,听不进别人的话,也不愿参考别人的意见,都是自己对,别人一无是处;不肯听别人良言相劝,反而生起嗔恚心、嫉妒心,产生破坏心理、想抛弃/放弃、断绝往来,往往恶言恶语、恶形恶像,张牙舞爪,难以遏制或是心底反复翻腾,如碳如冰;或是耿耿于怀,心存不满、怨恨,如梗如刺,坐卧难安;或是心怀芥蒂,久久不平,难以释怀。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弟子愿远离固执,敞开胸怀,平和、平等、宽容地包容一切。受人一言有何妨?让人一步有何难?容人一时有何不可?阿弥陀佛 弟子要学会宽容、包容、容忍、忍耐;于他人所作,喜闻乐见,不生厌离、烦躁、急躁、嗔怒、怨恨、埋怨、计较等一切不良情绪。爱人即是爱己,利人即是利己,尊人即是尊己,不尊人即是不尊己,必将为自己招来果报。阿弥陀佛 弟子愿谨言慎行,善听善见,不见他人过,不起是非心,不论他人对错功过好坏;不争论,不报复;不追责。放下一切恶意、恶念、恶心、恶行、恶色,等等。阿弥陀佛 放下我执,能使自身安乐,亦使他人安乐。阿弥陀佛 功德无量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尘众 于 2015-12-4 10:04 编辑

      阿弥陀佛 为何快乐之时不是自己?为何清净之时不是自己?为何柔和、平和、从容之时不是自己?为何智慧之时不是自己?为何心无偏袒之时不是自己?为何坦诚之时不是自己?为何身心舒畅之时不是自己?为何精进之时不是自己?为何行善助人之时不是自己?为何勤劳、勤快、勤奋之时不是自己?为何自立、自主、自动之时不是自己?为何坚定、勇敢之时不是自己?为何言行一致之时不是自己?为何关怀之时不是自己?为何好的不是自己?为何念佛持咒之时不是自己?为何自由、自在之时不是自己?为何专注之时不是自己?
      阿弥陀佛  为何嗔怒、埋怨之时是自己?为何烦恼、烦闷、烦躁、急躁、焦躁、焦虑之时是自己?为何不安、担心、忧虑、犹疑、疑虑、猜疑、猜忌之时是自己?为何幻想、妄想之时是自己?为何紧张、害怕、恐惧、恐慌、恐怖之时是自己?为何欲念起时是自己?为何享受之时是自己?为何指使、依赖之时是自己?为何懒惰、懒散、散漫、散乱、攀援之时是自己?为何软弱之时是自己?为何畏缩不前之时是自己?为何狂妄之时是自己?为何口出狂言、妄言之时是自己?为何出尔反尔之时是自己?为何病痛之时是自己?为何落难之时是自己?为何贫急之时是自己?为何受辱之时是自己? 为何束缚、不自由、不自在之时是自己?为何难忍、难过、悲伤之时是自己?为何倔强、固执之时是自己?为何容让、放纵、寻欢作乐之时是自己?为何疑惑、迷惑、迷闷之时是自己?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为何一切是自己,一切又不是自己?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我是谁?我应该是什么样?而这又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做?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定要问得自己哑口无言,不知所措!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由无明起妄想,由妄想起妄执,妄执即遍即偏,于偏执上再起固执,于固执上再起防护,于是我执牢不可破。阿弥陀佛 知见亦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尘众 于 2015-12-4 10:22 编辑

阿弥陀佛 修行要耐得寂寞,甘于寂寞。心甘情愿,方才入道。须知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何必向外攀援,行无益之事。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凡事一隐、二忍,三让,再平,再伏,而后能顺,而后能断。隐,不显露、不发作;忍,克己不犯;忍而能让,让后则平心静气、沉思谛观,知其所以看,能伏此心、此念;既伏,才能随顺。随顺达其空性,而后能断。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0: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遇事先警惕,均当做考验,如法应对,熬将过去,何愁功行不增长,何愁此心不开解。如犯,必忏,不得于中思量你我他之对错功过是非或其轻重。先忏己过,不念他过。而后于中觅真意,或自开解,或览大德言论。于事于理清晰明白,后则无忧。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法门八万四千种,但在行持方面,保持正念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能松懈,要做到三业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修心?如何由恶转善?如何行动?佛再三叮咛:你们应该如此修学。指导思想是明因识果,在因上努力,转恶向善,善因就得善果。学佛人就要这样,要懂因果,了达因果。了解因缘生法就能了解性空无我的道理,就能生起缘起性空的正见,这是不能动摇的,因果是正见,有这个见解,才能走正道,从而消除生死根本,结束痛苦根源。不但自己如此做,也要使众生都能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佛的人,如何修福田?此处讲到要修三田报四恩,具体来说,就是要上供下施,修三田。 第一叫福田,也叫敬田,是指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其中也包括对师长、善知识,这种德行很高,福田也很大。比如目犍连救母,自己没有能力救,求佛帮助,佛就教他在七月十五修盂兰盆会,设百味斋,供养三宝,使他母亲得到解脱。供养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因为有三宝住世,佛法就在世;佛法在世,就是众生的福报,就有渡船,有明灯,众生可以由此岸到彼岸,得到光明。所以三宝是最大的福田,不但加持你的肉体,而且解脱你的法身慧命。 第二是恩田,重点是对父母亲。父母生我、养育我、爱抚我、提携我,受的苦很大。特别是母亲,母亲对儿女是真情真爱,为了儿女的成长,流汗、流泪、流血,受不完的痛苦,我们应该知恩报恩。发菩提心就是从知恩报恩开始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个次序,首先我们学佛要发菩提心,不是假发,是真发,保持恒常。如何发菩提心?基本是什么?接下来要有慈心,然后要有悲心。慈心悲心念众生苦,因而要救度众生。同时也要念众生恩。多生累劫以来,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六亲眷属,对我们都有恩,念众生恩就要归到父母恩。想到父母的痛苦,因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到增上意乐,到慈悲,到知恩,到忆恩,到报恩。在知恩报恩中,特别是父母恩,念父母的痛苦、恩德,父母的恩如山高、如海深,从父母扩大到整个众生界,报众生恩。 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由母亲的苦、母亲的恩,想到一切众生的苦,想到一切众生对我们的恩,所以就发大愿,在地狱中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我们能报父母恩,就是修恩田。 第三是悲田,悲田就是修慈悲救众生。怜悯众生痛苦,忆念众生恩德,于是以种种方便、种种方法救度众生,解除众生的苦难。不但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资生资具方面帮助解决,还要使他得到安全,使他能够借假修真,恢复法身慧命。在布施中修行法布施,就可彻底地救度众生。 报恩主义 学佛精神,就是报恩精神。佛教没有主义,假如说有主义,就是报恩主义,以报恩为主。我们要恭敬三宝,恭敬师长,孝顺父母,救度众生,具备这些行为,就是高尚的道德,人生活得才有价值。若能够影响众人,使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话,则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世界太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因此我们要修三田报四恩,四恩为: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为什么国家对我有恩呢?因为国家保证我们的安宁。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报四恩就必须要修三田,要上供下施。布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供养就是资财供养、法供养。一切布施中,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为第一。一般布施在物质方面只能解决暂时的生活上的困难,但是不能使他恢复法身慧命、得到解脱,故法布施最。当儿女的,对现在的父母生养死葬,对死后的父母超度,但是最重要的是使父母都能学佛法、念佛,使生命的痛苦彻底得到解决,这是真正的报恩。对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法供养有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都叫法供养。大家从这些内容中,就可以了解菩萨行的伟大,佛法的伟大。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天乘是增上生 第一是人天身。临终之后即使没有得到解脱,往生西方,但起码保持人天身,不会堕入三恶道。人身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是增上生。何为增上生?学佛修道的增上缘,成佛的增上缘,得了人身,就离开了八难之苦。何为八难?地狱、饿鬼、畜生、边地下贱、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长寿天,叫八难。你看世上有些人表面聪明、用尽心机,实际上这不叫真正的聪明,世间的聪明都属于八难。我们得了人身,闻了佛法,就是免除这八难之苦。所以人身是如此珍贵,如此难得。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不恶口。说话粗鲁,带脏字,盛气凌人,但是你恶口一出,别人会恨你,“利刀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不休”,学佛着重讲柔软语,不要恶口。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绮语。何为绮语?无意义的话,花言巧语的话,在茶馆酒店,或者背后,乱吹牛,乱谈天,浪费时间,而且都不是有意义的话,叫绮语。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熄灭内心的嗔火 在《观音普门品》中讲,要熄灭火灾,不但是用人工熄灭,而且最重要的是熄灭内心的嗔火,外火由内火引起,没有内火就没有外火,所以佛教根本的治法就是熄灭内心的嗔恚之火,寒山大师有首诗: 嗔是心中火, 能烧功德林, 若行菩萨道, 忍辱护真心。 因为心中火,就把你的功德烧了,很可怕的。你念佛修行,哪怕你念得再多,功德做得再多,你嗔心不断,功德就消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希望大家注意这个问题,必须做到无嗔,所以善法里要求永离嗔恚。祖师有一首偈: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内无嗔吐妙香, 心内无嗔是真宝, 无嗔无染是真常。 你脸面上能够慈悲和蔼,就说明你内心没有嗔恨,这个人就可以堪受人天恭敬供养,所以“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内无嗔吐妙香”,你说话平和慈悲,说的话就像莲花的香味一样,代表佛法,代表佛教的真理,犹如莲花之香。 “心内无嗔是真宝”,去掉心里的嗔恨,心灵之光就发挥出来,是智慧真宝,如何明心见性,就用这个功夫。 “无嗔无染是真常”,染就是染污、烦恼,既无嗔心,也无烦恼,就是如来境界!是真常!所以消灭嗔恨,在修行过程中,也是一个根本的、重要的法门,要远离贪欲、嗔恚、邪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杀生是菩萨行 不杀生是菩萨行。为什么?菩萨以大悲为根本,而悲心的生起就要忆念众生痛苦,众生在痛苦中,我们要救度众生,还能再去杀众生吗?不能迫害众生,这就体现了以悲心为主。假如嗔恨不息,习气存在,就难免要犯这个戒。所以大家注意不但不能杀人,一切水陆空众生,都不要杀,大的小的,小到蚂蚁,都不要杀害,不要踩踏,要养成好习惯。 麒麟是仁兽 过去中国有种动物叫麒麟,麒麟又叫仁兽。为何叫仁兽?麒麟走路不踏蚂蚁,避开蚂蚁而走,性情很仁爱,不残伤生物。当麒麟死了以后,孔子连《春秋》都不写了,叹息,为何叹息?仁爱要绝了,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麒麟是仁兽,孔子见麒麟死而绝笔写《春秋》。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心灵,不能说连兽都不如。有些兽类都有爱心,有母子之爱,虎毒不食子嘛,而且它们还能受大德禅师的感化,还有仁心未丧失,所谓“降龙伏虎”。所以学佛应以大悲为根本。 整个佛教的学问也可以叫“悲学”。民国时期有个居士叫欧阳渐,是支那内学院的,他准备写一部悲学,发扬悲的道理,未完成,叫王恩洋先生写,结果王恩洋先生也没写成。菩萨在生死中度众生,为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呢?就是基于普度众生的悲心,把嗔恨心转为大悲心,你能够不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使众生看到你,不恐惧生欢喜心,实际上也就是报众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财四分法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能够有钱作正用,再多都没有关系。佛经里关于钱财有四分法:第一份用来供养父母;第二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第三份用来做好事、做慈善事业,普施救济贫苦人;第四份增加周转资金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这是佛教对财产、钱财的一种正确分配法,这样,钱再多都没有关系,钱财也就不是毒蛇了。若你贪心很重,追求物质,只想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钱财就变成害你的毒蛇。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五门禅 修禅定,有两种:一是安般禅,就是修数息,另外一种修五门禅。五门禅就是指:贪修不净观,嗔修慈悲观,痴修因缘观,傲慢修界差别观,散乱心重修念佛观或数息观。所以修禅就是针对不同习气来修。 嗔恨重修慈悲观。多观三恶道的痛苦,观人间的痛苦,就拔苦予乐,慈悲心就生起来了。“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没有嗔恨就可以起大慈心。慈就是想到众生的痛苦,给予安乐,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永离一切嗔恚习气,身常无病。能够不嗔恚、不杀,病苦就可以解除,而且恢复健康,寿命长远,本来只能活到二三十岁,如果能够不杀生,寿命就可以延续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憨山大师戒杀放生歌 佛教提倡戒杀放生,一方面自己戒杀,一方面放生。希望大家对放生活动踊跃参加,这是好事。关于放生功德,明代憨山大师有首诗,我念给大家听: 人既爱其寿,物亦爱其命, 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命, 放生寿命长,放生家门幸, 放生子孙昌,放生少疾病, 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放生顺佛命”,佛命就是佛陀的教诫,佛陀教诫要以慈悲为本,要爱众生,要救度众生,救度苦厄。故放生也等于是对佛的法供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1: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真语?就是真的,在理论上讲合乎真理,合乎胜义,合乎真如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