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28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嫌恨心,不为正说,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谏恶人戒’之‘恶人’,在瑜伽戒本翻为‘非理不谏’,因为此之‘恶人’并非存心造恶,只因不懂善恶因果之理,虽欲行善,反造恶因。故须对照瑜伽戒本。才易明白。
菩萨指一切受菩萨戒者。‘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句,瑜伽戒本为‘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见众生’即‘见诸有情’,‘造今世后世恶业’即‘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今世’即‘现法’,众生在今生想得到安乐,比如求福寿、求发财等等期望,即现法事。后法即后世。包括来生(生报)及后生(后报),众生为求今生之好处,或求将来生天。得到安乐,或为了后生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安乐,然不懂正法。不了解因果,结果所造之事,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造成不合理的事情,成为恶业,非理就是不合乎因果真理之事,是有心造善反成恶业,并非有心造恶,故瑜伽戒本翻为广行非理,此说较圆到。盖世间人不懂佛法,不了解因果之理,因此易做出为求好,而造恶因,如此当然得不到好果报,如前云世人为求长寿、发财、信邪魔外道,生起邪见。而杀生拜拜,如此伤害众生来祭祀拜拜,求长寿、发财,怎能相应?又有人为求好运,乃向神许愿,如果保佑平安发财,则于年底杀猪宰羊以酬神,如批评愿完全错误,此即广行非理。在其心理是求长寿、发财、好运,结果杀生拜拜却是恶因,即广行非理,世间此事太多,比如做寿,世俗人满七十岁,要大拜拜,若能活到八十岁,更是大肆杀生宴客,如此为求长寿而断送众生生命,怎能得长寿?过去曾听闻有人不做生日倒是健康,一做生日,动辄宴客数百桌,因杀生太多,结果没几天就病死了。有人说他不做生日阎罗王忘记了,一做生日,惊醒阎罗王,想到他寿命该终就把他找来,结果就短寿了。事实不然,只因他杀生太多,寿命自然减短,此即欲行好事,反造恶因。以我为例,听祖母说,我幼时多病,很难照顾,怕养不活,于是她就向土地公许愿:若能让我孙子长大成人,十六岁时要大拜拜,结果到我十六岁时,家里就大肆杀鸡杀鸭,要我去拜土地公,我说拜什么呢?祖母说因你小时候不好养,曾在土地公前许愿,若能长到十六岁,就要答谢祂,因此今天是要答谢土地公。感谢土地公照应,使我长大成人。结果我一直到出家后仍是病个不停,原因就是杀生太多。而一般在家人不懂。以为大拜拜,土地公就会保佑,果真如此,岂非土地公贪图享用几个鸡鸭,就要保佑你十几年,此代价未免太高了。世间此等颠倒事真是多得不胜枚举。尤其今人普遍都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本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则是不要耕耘只要收获,而且要大大的收获,不种因,只求得果,怎么可能?根本是不可能的!纵然得到,将来也要吃大亏的。像这类‘广行非理’的事情,可能此比皆是!
菩萨见众生广行非理,为求现生之长寿发财,或来生后生之生天快乐等,而造出不合理不合因果之恶业,应当为之解说四果之理。劝谏他,希望他能改过,若不如此,而‘以嫌恨心,不为正说’,嫌弃,觉麻烦,或与此人有冤仇、怨恨他,而‘不为正说’瑜伽戒本为‘不为宣说如实正理’,菩萨‘以嫌恨心’,不为说明真正因果之道理,若如此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违犯此戒。
‘正说’,必定懂得正理才能正说,若不懂,则无法正说。衡诸今世,杀生祭祀之事太普遍了,菩萨若要一一劝导,则不胜其说,如何是好?不说犯戒,说则说不完,故下面有开缘。只要合乎其中一条,则不违犯。开缘十一条:
不犯者:若自无智,
开缘第一,是说初学菩萨,因自己的智慧不够,道理未能彻底明白,若众生有问难,自己亦答不好。若自己智慧不够,不说是不违犯,若勉强说,会生反效果,则更糟了。记得台湾光复之初。有一寺庙叫观音宫,里面供养观世音菩萨,然有一怪现象,每年之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纪念日时,他们就大肆的杀生拜拜,当时有个出家人看到,纠正他们说:观世音菩萨是吃素的,你们杀猪宰羊拜拜是不对的。管理人说,师父既如此说,我们就来筊杯,看看菩萨是要吃素或吃荤,这下弄巧成拙,这师父本应劝他们不要如此做,菩萨本就不吃荤的,为什么要筊杯呢!结果那师父答应了,一筊杯,三个圣杯都说菩萨要吃猪羊的,这不是反效果吗?好好的劝他们不杀生就好,不要答应他们筊杯,一筊杯,三个都说菩萨要吃猪羊,这是糟透。因筊杯是随人之心理,筊杯的人心中就要吃猪吃羊主,筊杯当然是吃猪吃羊,若叫那师父去筊杯,可能就不会了。因这都是随人意,所以我不相信筊杯就是这样,我十七岁就把它断掉,不相信这一套,为什么呢?因它是随人意,所以那个庙一直到今天仍在杀生拜观世音菩萨,此即无智慧说了反而适得其反,以后任何人去说都没有用,怎么劝都说我们这里的观世音佛祖是吃荤的。所以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宁可不说,否则造成反效果,那地方之杀业即无法停止,这问题很大,所以必定要自己有智慧,说出来生出正面效果才有用的。
若无力,
第二个开缘。就是自己虽有智慧,也懂得道理,但是福德因缘之力量不够,人微言轻,说话没分量,当然人家不能接受。就像我若随便去杀生拜拜的地方,劝人家不要杀生,他们一定会说,你们吃素人说吃素话,如果你吃肉也会跟我一样。如果在家居士去劝,他们会接受,因为在家居土都可以吃素,他们当然可以跟著学,而我去劝导无效,就是‘无力’,如果我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说出话来对方一定能相信而接受,那就可以说;若无此力量,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轻视你。所以无力不说是不违犯。
若使有力者说,
第三开缘。和‘若自无力’有连带关系,菩萨若自己无力劝说对方,应想办法,找德高望重的人劝说,使对方接受。自己虽然无力劝说,能找有力量者劝说,当然更好,如此亦不违犯。
若彼自有力,
第四开缘。彼指广行非理之众生,如果菩萨知道对方有善根,将来自己会觉悟、改过。不说亦不违犯。不过,菩萨是否确知对方有此力量,能够改过,则很难讲,若有此情形是不违犯。
菩萨若有影响力,不必明说。对方一看到菩萨,就会感动而改过,当然最好。以前我住在山上,平常很讨厌吸烟者,有一同学常吸烟,知道我是修行人,在远处一看到我,就赶紧熄烟,在我面前表示没抽烟,假如有这种能力感动对方,使不敢造业,别说造业,像抽烟者不敢在你面前抽烟,有此力量,不说也会有帮助的。若对方在你面前公开抽烟,表示对你一点恭敬心也没有,不但无敬畏之心,且认为理所当然。则你再劝说也没用。当然行菩萨道,不能因此就不说,在可以说的范围内,应尽量说,把好话,劝人的话说出来,对方虽不接受,但我们的义务做到了,也就心安理得。
若彼自有善知识,
第五开缘。菩萨若知道广行非理的众生,曾亲近善知识,自己有善知识可以劝导使他改恶向善,则不说亦不违犯。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第六开缘。或是你不劝他,不说他,他自己会改过自新,修习善法,如前文所说。则不劝说,亦不违犯。
若为正说,于我憎恨;
第七开缘。此指对方不接受劝导。菩萨跟伯说正理。说因果,说佛的正法,要造善因方能得善果,但是听后不但不能接受、改过,反而对你生起憎恶、怨恨之心,增加恶业,若知如此,不说亦不违犯。
若出恶言,
第八开缘。承前‘若为正说’,即若为正说,彼即出恶言,较第七更严重,第七只是憎恨而已,没有说出口,此则为其正说,他反而用粗话骂你,口出恶言,若如此,不对他说亦不违犯。
若颠倒为,
第九开缘,此亦承前‘若为正说’。若为他正说,他就会颠倒作受。颠倒,就是正反相反。跟他正说菩萨僧要如何修学佛法,不但不了解,反而生起颠倒的想法,出大纰漏。例如对一厌世的人,对他说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他本想自杀,一听,世间是苦、空、无常的,活在世间有什么用,正好助长他的自杀之心,即是颠倒为。再如佛法说空,一切法皆空,讲到究竟,设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为如幻如化,就是涅槃亦如幻如化,本来般若讲空是正理,可是听众无智慧,听反了,变成恶取空,认为一切皆空,则不必修行,拜佛、念佛,一切都空还修什么,即生起颠倒的恶取空见,无法得正面的作用。若知其会生颠倒作为,不说亦不违犯。
若无爱敬,
第十开缘。仍承前‘若为正说’,若为正说而对方对说者无恭敬心,当然对佛法也不恭敬,则不会接受也不会改过,如此不说亦不违狸。‘无爱敬’不但对菩萨无爱敬,且对三宝都没有恭敬心、欢喜心,不喜欢佛法,不肯接受佛法,如此跟他说,当然不肯接受。此如外道或其他宗教家,因他信他的宗教,不信佛教,说了也不接受,如此不说,当然不违犯。
若复彼人性弊儱戾。
第十一开缘。是说广行非理造作恶业的人,其个性很顽强、很难调伏。‘儱戾’就是很不调和,个性顽强,一向偏执个人的见解,这种人,跟他说正理,不但不接受,且会生起一种反感,若如此,不说亦不违犯。
本人在年轻时,年纪不到三十岁。已到各地讲经,曾经有一个七十几岁的老鸾生,其子信佛,听我讲经后一番好心,请我到他家说法给他父亲听,希望我劝劝他父亲学佛念佛,不要再呆在鸾堂中做扶鸾驾乩那一套。当时我年轻也不晓得其父之为人,不知说了有效否?结果进门之后,喝了一口茶,他父亲就滔滔不绝的说他扶鸾的事情,一连说教了两个小时,连插嘴的余地都没有,结果是叫我去听教了。像这样跟他说也没用,他固执自己那一套才对,你们这些小毛头,刚出家没多久懂得多少,我乩笔写的话,你能学得好,就生天,作神有余了,尽是跟我说教根本没有下手之处,怎么劝他呢?遇到这种情形,还是不说为妙,甚至不去为妙,去则有失身分。
上面这种人,并非罪大恶极,只是固执他自己那一套,再怎么说都没用,像从前泡过桐油的油纸,什么都灌不进去,他已被神庙里扶鸾的桐油完全泡透了,跟他说再多的佛法,也灌不进去,如此不跟他说是不违犯。
众生广行非理造恶业,菩萨应发心劝导他,但是自己的力量不够,上面有十一条开缘不犯,随便都有一条能适合者,自己还做不到,不能一一劝导众生是不违犯,但是不能认为就没事了,而心安理得,菩萨应当发大悲心,只要能度化的众生,都要发愿,随分随力去度化他,现在度不到,将来也要度他,不可因为现在不能接受,就完全舍弃他,菩萨发心要尽未来际,现在度不了,将来或许有因缘度他,现在不能接受,应想办法慢慢接近他,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总有一天他会接受的。如上面所提那位老鸾生,当时我是听他说教,一句佛法也没说,可是过了好几年之后,见其子跟我学佛,慢慢有进步,变得又乖又好又孝顺,他就感恩,后来主动来找我,慢慢地学习念佛。所以度众生要看因缘,因缘未到,须等待因缘,能舍弃众生,第三十三戒讲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