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rick6269

请问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杀死了很多日本士兵的中国军人,他们是不是造了很多恶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8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1-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11-8 20:06
更正,见道。每个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愿力有所不同。人各有志。

不是,我专门用的“见到”,打引号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见道”离我还太远。。。发起菩提心也只算入门而已,离“道”也远着呢。

点评

千经万论,大乘的核心就是上求下化,六度万行。慈悲喜舍,四摄法。三聚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饶益一切有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8 20:20
发表于 2015-11-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jkdfan 发表于 2015-11-8 20:15
不是,我专门用的“见到”,打引号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见道”离我还太远。。。发起菩提心也只算入门而已 ...

千经万论,大乘的核心就是上求下化,六度万行。慈悲喜舍,四摄法。三聚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饶益一切有情。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弥勒04 发表于 2015-11-8 16:28
我要说的是日本人不是都坏,现在不是有许多善良的日本人反安培改宪,还记得小时候看的“血疑”“聪明的一 ...

说得好,人不分国籍只分好坏。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11-8 19:35
退出世间,遁入山林是小乘法。大乘行人不舍众生。

补充内容 (2015-11-8 19:43):

如果小乘还没修成如何转入大乘,自己还没自度如何度别人。

点评

真正圆满成佛的只有释迦如来一人,末法时期,也没有人证阿罗果。照你的逻辑,佛法早该消失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8:54
发表于 2015-11-9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龙儿 发表于 2015-11-8 11:07
嗯嗯。感恩师兄法布施!师兄莫走,师兄在此既是弘法利生,亦是成就己道业。

“妃者俱夷是”这 ...

严格说,俱夷与耶输陀罗理当是两个人。若据《十二游经》与已佚之《五梦经》,佛陀共有三个老婆;据《智度论》,则有两个老婆;大房、二房分别是俱夷与耶输。( 耶输陀罗在《十二游经》作“耶惟檀”) 本来佛子罗云应系二房生子,不过《六度集经》《普曜经》等,好像把俱夷、耶输给视为一人论了。

点评

阿弥陀佛 如果按照《佛说十二游经》,“俱夷”应该就是“瞿夷” 在其他本生因缘经典中介绍过,“瞿夷”是“耶输陀罗”的过去世 佛陀 (转自网络):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叫做儒童,当时是燃灯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8:30
哦。好像是说有个老婆不能生育吧。石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7:31
发表于 2015-11-9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11-7 12:48
佛教讲发心。抗日将士的发心是抵抗侵略,杀鬼子,保家卫国,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不受死亡威胁,是无畏施。牺 ...

若据《涅槃经‧梵行品》,虽“掘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骂詈鞭挞”,但生恶心,亦得地狱业;苟无恶心,纵杀婆罗门等一阐提人,亦不堕地狱。

卫国杀敌,要说杀时不存恶心,试问上亿人口中,又有几人办得到呢?岂不是千分之九九九全得下地狱了?

从前中国的排佛论者,多斥佛教无父无君,并非无的放矢。一个标榜捐亲弃家的宗教,怎么可能愿意背负起国家观念或民族思想?所以大小乘佛法都亟戒杀人,当然也包括国家民族的敌人。杀人一节,大乘虽间有开许,动机上却要求具备世尊本生为大悲商主时的悲悯情怀,如《瑜伽论》菩萨戒所云,应“以怜愍心而断彼命”,才能“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易言之,于国家保卫战中始终纠缠于血债血偿的多数凡夫先烈们,在佛法的角度上,完全不堪与菩萨示现之性罪现行等量齐观。

所以,为救命护家卫国而杀敌,人间化的释尊时代以迄早期僧团,肯定是反对的。不过反对是一回事,到底以报复心态救国杀敌是否难免于三恶道,好像也很难找出明确的答案。
发表于 2015-11-9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rick6269 发表于 2015-11-8 22:17
说得好,人不分国籍只分好坏。

说得不好!
在做买卖人眼里,人不分好坏,只分贫富。
在殡葬业者眼里,人一样不分好坏,只分死活。
在统治者眼里,人还是不分好坏,只分顺逆。
发表于 2015-11-9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经藏 发表于 2015-11-8 13:32
如果人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标准,行大恶之人必须杀之才能救人

那么这个“行大恶”的标准又是由谁来规定的 ...
若是如此,那么佛陀或者佛弟子早前在“鸯掘摩罗”还在杀人的时候就杀掉他不是很好?
为什么还要等到因缘时节已至,佛陀亲自前去度化,令一个杀人如麻的大恶人,成为清净修行证果的圣者?

会不会佛的价值观是以信仰为本位,脱离了世俗的道德樊篱,
所以觉得拿千百条人命来换一个阿罗汉,还是盈多于亏?

点评

阿弥陀佛 师兄还是不要这样来臆测的好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不离三世因果 我们没有佛的五眼六通、圆满智慧,怎能测度? 佛陀就像老师一样,随缘教化世人 谁的因缘先到,谁先学佛,改邪归正,如此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8:07
发表于 2015-11-9 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11-8 19:12
没有抗日英烈的英勇牺牲,浴血奋战。我们也许仍在日本天皇的领导下,像安倍拜鬼那样祭拜大日本战犯呢。

这还是把自己先行作了社会化的归类认同,才得出的彼我亲怨的分别妄计。假使我们今天生在日本,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国家和美国这些抗日英雄,才是我们的家恨国仇呢!

或者再把时空聚焦在中国内战,共党这边有解放战争英雄,国党那头有反共战争英雄。中国人打中国人,算谁侵略谁?还不是你拜你的英雄,他拜他的英雄。老演的父祖辈要有能耐早点上船,那从小景仰的不正是那些与解放队伍为敌的反革命刽子手。

点评

大仙在混淆是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8:31
发表于 2015-11-9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1-9 02:08
严格说,俱夷与耶输陀罗理当是两个人。若据《十二游经》与已佚之《五梦经》,佛陀共有三个老婆;据《智度 ...

哦。好像是说有个老婆不能生育吧。石女?

点评

不能生育与石女不是一个概念吧?石女不能结婚吧?何况太子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9:20
发表于 2015-11-9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1-9 02:27
会不会佛的价值观是以信仰为本位,脱离了世俗的道德樊篱,
所以觉得拿千百条人命来换一个阿罗汉,还是 ...

阿弥陀佛

师兄还是不要这样来臆测的好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不离三世因果

我们没有佛的五眼六通、圆满智慧,怎能测度?

佛陀就像老师一样,随缘教化世人

谁的因缘先到,谁先学佛,改邪归正,如此而已

其实,轮回之中,谁没干过坏事呢?

六道众生皆平等,咱们谁没有杀过生呢?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众生之间因缘果报错综复杂,佛菩萨也不能改变因果,

只是随缘启发我们,令我们自己觉悟而已
发表于 2015-11-9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1-9 02:08
严格说,俱夷与耶输陀罗理当是两个人。若据《十二游经》与已佚之《五梦经》,佛陀共有三个老婆;据《智度 ...

阿弥陀佛

如果按照《佛说十二游经》,“俱夷”应该就是“瞿夷”

在其他本生因缘经典中介绍过,“瞿夷”是“耶输陀罗”的过去世

佛陀

(转自网络):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叫做儒童,当时是燃灯佛在世为教主,有一天,儒童看见一个叫瞿夷的女子拿着七枝青莲,心生喜欢,因此用五百金钱买其五枝,瞿夷见他花高价买青莲,觉得奇怪,就问他,买青莲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瞿夷听了,十分感动,对儒童说道:“原来如此。愿我来生能与君做夫妻,永不相离。”瞿夷又对儒童说道:“请君将我此愿令佛知晓。因我身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愿。”说罢,瞿夷将手里剩下的二枝青莲花递给儒童:“此二枝青莲花,请代献佛。”儒童默默地答应了。

儒童来到燃灯佛处供七枝青莲,又见地上泥泞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见还不够,又解开头发,以发铺地让燃灯佛履其衣发而过泥泞,燃灯佛因而对儒童授记说,由于你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过了九十一劫后,劫号为贤劫时,你将成佛于世间,名释迦牟尼。”(见《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当时的儒童,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太子释迦牟尼之妻、温柔贤淑的太子妃耶输陀罗。耶输陀罗后来也被授记,将来成佛名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见《妙法莲华经》)。
发表于 2015-11-9 0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1-9 02:45
这还是把自己先行作了社会化的归类认同,才得出的彼我亲怨的分别妄计。假使我们今天生在日本,包括中国在 ...

大仙在混淆是非。
发表于 2015-11-9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可以参考《释迦谱》,按照这里的说明,“俱夷”应该就是太子妃“耶输陀罗”,是“罗睺罗”的生母:

  普耀经云。时诸力士。释种长者启白净王。若太子作佛。断圣王种。王曰。何所玉女。宜太子妃。菩萨心念。吾不贪欲弃兜率来。以权方便今当试之。使上工匠立妙金像。以书文字。女人德义如吾所说。能应娉耳。时白净王告右梵志。入迦夷卫周遍瞻察。梵志周行睹一玉女。净犹莲华类玉女宝。王问谁女。梵志报曰。执杖释种女。王言傥不可意使自择之。召罗卫好女会彼讲堂。时释女俱夷到菩萨所。谛视菩萨目未曾瞬。菩萨欣笑。执持宝英以遗俱夷。俱夷报曰。吾不贪宝当以功德庄严。王遣梵志往媒此女。执杖释言。我等本性有艺术者乃嫁与之。王问菩萨能现术乎。菩萨曰能。王遍敕国中椎钟击鼓。却后七日太子现术。诸有艺术皆来集会。胜者以释女与之。于是调达右手牵象。左手扑杀。难陀出城。即牵移路侧。菩萨出城门曰。是象身大臭熏城内。即右掌接掷着城外。时大臣焰光算术第一。言谈算术亦不能及。树木药草众水滴数一一可知。樗蒲六博天文地理。八万异术一切诸会不及菩萨。调达及难陀欲手搏菩萨。菩萨愍之。举调达身。在于空中。三反跳旋使身不痛。王及释种更欲试射。调达竖四十里鼓。唯难陀六十里鼓。菩萨百里。调达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陀六十里亦不得趣。菩萨引弓。弓即折破。问有异弓任吾用不。王曰。吾祖父所执用弓。奇异无双无能用者。着于天寺便可持来。一切诸释无能张者。菩萨以手捺张。拼弓之声悉闻城内。注箭放拨中百里鼓。箭没地中涌泉自出。中铁围山。三千刹土六反震动。一切诸释怪未曾有。于时执杖释种。以女俱夷为菩萨妃。随世习俗现相娱乐。修行本起云。太子年至十七。王为采择名女。无可意者。有小国王名须波弗。汉言善觉。女名裘夷。端正少双。八国皆求。悉不与之。白净王召而告之曰。吾为太子娉娶卿女。善觉忧愁。若不许者恐见诛伐。与者诸国结怨。女言表白净王国中。勇武技术最胜者。我乃为之。王敕群臣悉出戏场。太子举象。射中铁围山。善觉送女指太子宫。瑞应本起云。太子年十七。王为纳妃。简选数千。最后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礼义备举。是则宿命卖华女也。太子虽纳久而不接。妇人情欲有附近心。太子曰。常得好华置我中间。共视之宁不好乎。裘夷即具好华又欲近之。太子曰。却此华汁污于床席。久后复曰。得好白氎置我中间。两人观之不亦好乎。妇即具[疊*毛]又有近意。太子曰。却人有汗垢必污此[疊*毛]。妇不敢近。侍女咸疑太子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遂以有娠

发表于 2015-11-9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5-11-8 19:35
退出世间,遁入山林是小乘法。大乘行人不舍众生。

补充内容 (2015-11-8 19:43):

有人会问:菩萨行者应该以普度众生为业,为什么要安住阿兰若清净之处,例如山林川泽等安闲寂静之处,独善其身、舍弃众生呢?


>>>>>>>>>>>>>>>>>>>>>>>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論﹞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何以故閑坐林澤,靜默山閒,獨善其身,棄捨眾生?

答曰: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
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
菩薩宴寂亦復如是,以禪定力服智慧藥,得神通力,還在眾生。
或在父母妻子,或師徒宗長,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種種語言,方便開導。


  復次,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三事名為【福德門】。

於無量世中作天王、釋提桓因、轉輪聖王、閻浮提王,常施眾生七寶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後世皆令具足。
如經中說轉輪聖王以十善教民,後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眾生,令得快樂。
此樂無常,還復受苦;菩薩因此發大悲心,欲以常樂涅槃利益眾生。
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
譬如然燈,燈雖能然,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
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
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遠在靜處,求得禪定。
以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
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

  復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

【禪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
如偈說:
  禪為守智藏,功德之福田;禪為清淨水,能洗諸欲塵;
  禪為金剛鎧,能遮煩惱箭;雖未得無餘,涅槃分已得。
  得金剛三昧,摧碎結使山;得六神通力,能度無量人。
  囂塵蔽天日,大雨能淹之;覺觀風散心,禪定能滅之。


  復次,禪定難得,行者一心專求不廢,乃當得之。諸天及神仙尚不能得,何況凡夫懈怠者!

如佛在尼拘盧樹下坐禪,魔王三女說偈問言:
  獨坐林樹閒,六根常寂默,有若失重寶,無援愁苦痛。
  容貌世無比,而常閉目坐,我等心有疑,何求而在此?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得涅槃味,不樂處染愛;內外賊已除,汝父亦滅退。
  我得甘露味,安樂坐林閒;恩愛之眾生,為之起悲心。

  是時三女心生慚愧而自說言:此人離欲,不可動也。即滅去不現。

点评

没有人拦着你安住阿兰若清净处修行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9:11
发表于 2015-11-9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来说,如果不持戒律,没有禅定工夫和圆满智慧,空有救度众生之心,这是空谈、嘴上说说而已

所以,初心菩萨要先去阿兰若清闲寂静之处去依教奉行苦练功夫,要六根清净、智慧现前,才能谈得上救度众生

点评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20:20
发表于 2015-11-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经》中讲,有菩萨行者处于空闲,深修禅定

而且法华第一安乐行菩萨亲近处也说明:菩萨行者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发表于 2015-11-9 08: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rick6269 发表于 2015-11-8 22:21
如果小乘还没修成如何转入大乘,自己还没自度如何度别人。

真正圆满成佛的只有释迦如来一人,末法时期,也没有人证阿罗果。照你的逻辑,佛法早该消失了。
发表于 2015-11-9 09: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经藏 发表于 2015-11-9 08:40
有人会问:菩萨行者应该以普度众生为业,为什么要安住阿兰若清净之处,例如山林川泽等安闲寂静之处,独善 ...

没有人拦着你安住阿兰若清净处修行啊。

点评

还是您没有耐心看这么长的经文? 您能不能把这段佛经简单说明给我们听? 如果这点耐心都没有,怎么号称大乘菩萨行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9:19
阿弥陀佛 师兄您没有看到重点: “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捨,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 不要再说安住山间的都是小乘,大乘行者也是有安住山间的 您是不是看繁体字不习惯?转成简体的您看一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09: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