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善星出家后,长期与佛过不去,直至堕入地狱 ?出家之初,善星修行精进,断除了欲界的烦恼,从而引发得第四禅定。因此,《大般涅槃经》说善星“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別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是基于事实的表述。结,是“烦恼”的别称。善星曾获得四禅,所以,有时也称他为“四禅比丘”。还有的论书,如《大毗婆沙论》甚至认为,善星有天眼通。但这只是一家之言。 ?后来,善星开始逐渐懈怠,不再精进努力,又亲近外道恶友,渐次变坏,自行其是,甘于堕落,还居然当面顶撞佛陀,不仅退失了四禅,沦落为与佛唱对台戏的恶人,甚至在行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肯回头,令佛陀十分痛心与苦恼,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大般涅槃经》将善星、提婆达多等人归于“暂出还没”一类,是十分贴切的。善星与优婆摩那一样,也做过佛陀的侍者,且在僧团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手下有一帮人跟随,如经中所说“善星比丘多有眷属,皆谓善星是阿罗汉,是得道果”。总括善星做与佛过不去之事,表现在好多方面,其中突出之处有四: ?(1)诈言薄俱罗鬼惊吓佛。佛陀住王舍城时,一日初夜时分,佛为帝释天说法,不觉时间很久。按照僧团里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这时候善星等得不耐烦了,心生恶念。于是,就吓唬佛说,快回来吧,薄俱罗鬼来抓你啦。因此,受到佛陀的斥责。 ?(2)对佛陀预言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外道是罗汉。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一酒家的门口,佛陀与善星看见一外道尼乾,卷曲着身子,蹲在地上吃酒糟,模样十分狼狈。善星居然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胜。何以故?是人所说无因无果。”佛陀当即批评他,并告诉善星:“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不盗淫。如是之人。杀害父母,食啖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罗汉?是人捨身,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罗汉者。永断三恶。云何而言是阿罗汉?”然而,善星依然固执己见,说:“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是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⑦佛陀虽为之说法,但他并无信受之心。 (3)有一尼乾,名叫苦得,经常宣扬说,众生的烦恼是无有因缘的,众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善星深以为然,且称赞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佛陀当即告诫他,此人并非罗汉,也不懂罗汉之道。可善星却认为,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佛陀不以为忤,再次耐心地开导他,并预言道,此人将不久于人世,七日后因腹胀而死,且被其同学拉至寒林中。为了使佛陀的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知苦得。于是,苦得开始断食。七日后,苦得饥饿难忍而食用黑蜜,同时又饮冷水,结果腹胀而死,其同学将他的尸体送置寒林中,与佛陀预言丝毫不差。可是,善星罔顾事实,竟然还说苦得能生三十三天。 (4)善星接受外道之说,以为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之法,并否定因果。 为了挽救善星,佛陀与大迦叶一起,来到善星所住之处。遥见佛陀前来,善星便生恶邪之心,由此生身堕入地狱,无法救拔。佛陀不由地深深感叹:“譬如有人,沒圊厕中,有善知识,以手挠之。若得首发,便欲拔出;久求不得,尔乃息意。我亦如是,求觅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济。终日求之,乃至不得如毛发许,是故不得拔其地狱。” ?尽管对于善星来说,依据生死轮回之说,在未来之世,他虽仍有获得救度的可能,但是,“现在之世,无如之何,是故名为不可救济”?③。由此可见,一个人要自甘堕落,其他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是贵为天人之师的佛陀,也无法度得。 丙.善星堕落的原因——放逸、交恶友 ?根据佛经所说分析,善星堕地狱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出于释迦族出身的优越感,从而放逸自己,不再精进,以致退失道行,走向堕落。 ?在佛陀的僧团中,这种以出身释种为自豪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长老难陀(?Nanda?),佛陀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平时即“著鲜净衣,执持好钵,意气骄慢,陵蔑余人,自贡高言:‘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佛陀没少批评他。而佛陀的姑姑之子窒师比丘,也是贡高我慢,嗔恨心重。作为六群比丘之一的阐那(?Chandaka?,亦译为车匿,或阐陀),曾是太子出家时的御马者,后随佛出家为比丘。当别人批评他时,也是傲慢地反诘: 大德!汝等不应教我,我应教汝!何以故?圣师法王,是我之主。法出于我,无豫大德。譬如大风,吹诸草秽,并聚一处。诸大德等种种姓、种种家、种种国,亦复如是,云何而欲教诫于我? 阐那自恃出于释迦族,拒绝别人的教诫,认为佛陀是释种,法是佛陀说的,理应由释迦比丘来教育他们。他们本来不过是一些“草秽”、被大风吹到一起而已,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们呢?十二众比丘尼的首领偷兰难陀(亦称吐罗难陀)也以自己出身释种、种姓高贵而生骄慢。在她看来,大迦叶、舍利弗和目犍连等婆罗门种人,是“小小比丘”、乌鸦,至多不过是“小象”,唯有出身释种的提婆达多、阿难、阐那、俱伽离、骞陀达多、三文达多、迦留卢提舍等大德,才是“大龙比丘”、“大象”或者“孔雀”。 ?在这种情形之下,传统上以出身最高等级自居的婆罗门比丘,自然不会认同释迦族比丘(或比丘尼)的看法。于是,两个种族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对此,佛陀历来提倡并实施僧团内部一律平等,没有种姓的差异,无论原先出身释种,还是婆罗门,抑或是吠舍,乃至于首陀罗。同时,总是以大局为重,较多地批评释迦族的比丘,而对大迦叶之流基本上是赞赏的态度,例如,佛陀并不主张苦行,但对迦叶的头陀行,却称赞有加,甚至还让半座给他,表现出格外的尊重 《迦叶赴佛涅槃经》里说:“佛每说法,迦叶常与对坐,人民见之,或呼为佛师。”《杂阿含经》卷41:“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并相谓言:‘奇哉!尊者!;佛陀重用舍利弗、目犍连,甚至将长子罗睺罗委托给舍利弗教导,充分表现出对他的信任,目的是为了维护僧团的和合一味,这么做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释迦族中的在家眷属也不乏这种优越感,如有一位名叫菩提的人,因快得善利,便认为自己是佛陀亲属的缘故,因而受到佛陀的纠正与告诫。 正因为如此,善星作为佛陀之子,出家之初,修行精进,获得四禅,自以为有了炫耀的资本,是符合事实的。甚至目空一切,不把佛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他越来越放逸自己,不再努力,加上他虽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但却不理解其中“一偈、一句、一字之义”,加上又亲近苦得等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人一旦堕落,往往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善星不但满嘴谎言,试图让佛出丑,并且恶心相向,断然拒绝佛陀的挽救,自以为无佛、无法、无因果、无有涅槃,其罪过越来越大,终至于堕入地狱。对此,《涅槃经》有非常精到的推论,其中说道: 于同行中,自谓为胜,是故亲近同己恶友。既亲近已,复得更闻不具足法。闻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骄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亲近在家。亦乐闻说,在家之事,远离清净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长恶法。增恶法故,身口意等,起不净业,三业不净故,增长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之故,佛门里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这个师父是谁,都是一样的。“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罗睺、善星,同为如来之胤,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与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 因此,“有情无情,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关键在于个人对自己的期许,以及实现这种期许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程度。 丁.佛陀对善星的态度与做法、帝释天等 善星诈以薄拘罗鬼来吓唬佛,帝释天于是问佛,为何让善星进入僧团。佛回答说:“骄尸迦!。例如,有一位婆罗门出身的在家居士,名叫善德(?Kusaladatta?′ ),后来也成为罗汉。他持戒精严,属于那种身在家、心出家之人。善德乐于听法,而且有极强的悟解力。在《大方等无想经》里,善德问佛,为何僧团中有提婆达多(?Devadatta?)、六群比丘一类人,为何又听其出家?大云密藏菩萨出面代佛回答,认为提婆达多并非地狱种,而是为开显如来世尊真实功德,所采取的权巧方便手段。围绕这个主题,他说了一大堆的话,归结到一点,是“提婆达多所行恶行,为欲显示释迦如来功德力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