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作如是观

《法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1
  第十三页后面「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
  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能够领悟、理解。
  【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人天模范。】
  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一乘了义的大经,受持『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议。到下面还有「常不轻菩萨品」。果真受持「一句」都能够蒙佛授记,这是实在不可思议。这一品品题是标「法师功德」,前面是讲法师。
  【此中随喜功德。已超凡圣。】
  这是说的『随喜』,「随喜」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指前面「随喜功德品」。
  【若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故系之以功德。】
  这是讲的法师功德,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前面给诸位说过,如来灭后随喜弘经,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但是这是佛所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换句话说,句句真实。像《金刚经》里面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能信自心」,这句非常的重要,能信就能证,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自己发心『具足受持』,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这个名词,诸位必须要认清楚,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那不算法师;甚至於出了家,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那更不算法师。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称和尚、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唯独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在家不能称。法师在家可以称,和尚在家也可以称,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题的款是「雪庐大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所以和尚就是老师。老师,出家也可以做老师,在家也可以做老师,男人可以做老师,女人也可以做老师,小孩也可以做老师。所以现在人,对於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
  你发愿弘经,具足受持发愿弘经,你就是法师。你自己愿力不足,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能够帮助随喜,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随喜功德;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那你就是法师。如果你要是做和尚,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再给诸位说,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法师要讲经。法师是什么?教员。和尚是校长,校长可以不必讲经,我请一些教员来替我讲经,替我教学。所以校长不一定要自己教学,可是校长是主持教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住持称和尚,其余的都是法师,和尚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不能有两个校长。所以和尚叫亲教师,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但是他是亲教师,为什么?所有授课的这些老师都要听他支配。所以整个教学的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教员不负责任。教员你叫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只把这一门东西教好就行,他不负整个教学的责任。所以整个教学责任这是和尚。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在家你要是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讲堂,你自己有你的构想,我要弘扬哪一宗,或者弘扬大乘佛法,选哪些经典,请哪些人来讲,你就是当了和尚。你比法师还要高,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所以像这些事理要明白,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统统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认为我们在家人没分这个错了。把最殊胜的功德给别人,自己不要,太谦虚、太客气;谦虚客气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应当当仁不让。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有两句较量的话,说随喜功德已经超过凡圣,具足受持,受持里面一定有弘扬,这个功德如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这点诸位要知道,所谓功德就是「六根清净」,六根不净没有功德,我们可以说有福德,没有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功德是六根清净,是智慧增长这是功德;福德是人天福报,这里面差别很大。功德是无漏的,福德是有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有漏的福德当作功德,这是很大的误会。底下就说如果是这么个说法:
  【阿罗汉已得六通三明。】
  六根应当清净,为什么阿罗汉还比不上:
  【随喜功德。】
  实际上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席里头也常常说,阿罗汉的心量小,发心不相同。这个底下是从因果上说,阿罗汉在果地,持经的菩萨在因地。所以菩萨与罗汉虽然都是具足了『六通三明』,但是阿罗汉不发心弘经,清净虽然清净没慈悲,不慈悲。菩萨是清净又慈悲这不相同。阿罗汉:
  【耽著三昧。为果所缚。】
  就是他自己所证的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很殊胜、微妙的享受,他在这里面去享乐,他不肯舍弃,所以被他的果报所束缚,他不得自在。孔老夫子在《礼记》里面也教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菩萨精神。两个安就是身安、心也安,这多自在!身心都非常的安稳、舒适;可是众生有难的时候,你要把你的舒适生活要舍弃掉,要去帮助别人。这种事情有许多人他就不干,小乘人就不发心,他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不愿意舍弃,去管别人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小乘人:
  【不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八个字诸位要记住,小乘跟菩萨不一样地方,菩萨是愿意、乐意『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小乘人视这个为畏途,他害怕。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净则化已,不净谈不上化!所以自己清净才能够居尘不染,居尘不染而后才能够净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小乘人不愿意,他心就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楞严会上佛所讲的小乘人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们想想小乘人净不净?不清净!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他内还有守,守就是执著。执著个什么?执著个灭法尘,他还分别法尘,灭法尘清净,他心里头有一个清净,他执著我的境界很清净,哪里晓得,真心里面净秽俱不可得,没有染净。他居然心里头还有个净,他染没有了还有个净,净就是他的障碍。因为他执著净,不肯舍这个清净,所以他「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做不到。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真心,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
  【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
  『持经』,像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叫「持经」,所以要读、要诵。读诵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讲过,看著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这在佛法修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读诵是方法,受持是功德。受个什么?持个什么?给诸位说,受持的是戒定慧,是三学三慧,受持的是这个。因此读诵就是修戒定慧,前面讲过,在此地再给诸位重复提一次。初学的这个经还没念熟,当然不会背,所以你就看著本子读。读的时候不是叫你解义,如果你在这里面求解义那叫打妄想,为什么?你不会解。所以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佛经没有解,没有讲法,你不必求解,你老实去念。念就是修戒定慧,你专心去念,能背更好,心里面二六时中常常在读诵,读诵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是戒律里头「诸恶莫作」。这种戒给诸位讲叫道共戒,你心在道上,什么戒都不犯,什么戒都清净。诵经典,经典是世出世间善中之善,所以你读经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戒律不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诵经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净,这就受持精进。读诵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在读诵经文,这就是修定。所有禅定的功夫不过如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不错,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也不漏掉,这就是修慧。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诸位要晓得,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实在是妙极了。如果你一面读,一面在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说得很好,那你戒定慧全都没有,那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读世间书。所以修行人念经,跟世间人念书不一样,修行人念经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次第上修,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修法一次完成。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桩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样读诵久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戒定慧渐渐有了基础,渐渐坚固,渐渐增长,这就是受持的功德。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稍稍动,经就提起来,所以经要熟道理就在此地。初学的人读诵经典利益很大,为什么?因为初学的人,你叫他念一个佛的名号、念一个菩萨名号,太短!念一个咒语太短,短怎么样?觉得力量不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力量不够。如果受持一部经,或受持一部大经,那你一定要专心,为什么?打个妄想,经就念错。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你这个戒定慧三学才能修得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太容易,对初学的人不容易。如果对老修行人来说,这个愈简单愈有力量,为什么?老修行的人心已经清净,所以一句、两句就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效果。初学的人心是乱的,所以要以大经来摄受;老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号就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如果自己根性利,什么叫利?心清净就是利,一听这个道理就明白这是利。怎么听都听不懂,怎么念也记不住,心里头乱糟糟的,这就是根性不利。不利最好是读诵经典,读诵经典我也劝过诸位,选一部经。一切经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经,不要常常换,常常换你这一部经就念不熟,你就不能背诵。一部经能背之后,我们看看古人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差不多还要念三千部。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他自己讲诵《法华经》三千部。诸位想想,诵三千部,前面看著本子读那还不算,读到能背了,他已经从头到尾背过三千遍,一天背一遍差不多将近十年。人家有这样的功力,所以遇到祖师才能够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遇到佛,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没用过功夫,怎么会开悟?这是讲的是「受持读诵」。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演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绝不能忘了众生,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了报恩,救济众生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弘经。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切财物的救济,像经里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只能养他的身命,而把他的慧命忽略。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富强的国家,以美国为例子,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美国人生活过得怎么样?从美国回来这些同学告诉我们,美国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天天要吃安眠药、镇定剂,他一天不吃他一天就过不去,这是说明什么?说明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比不上贫而乐,由此可知,精神的生活超过了物质生活。现在世间人迷惑颠倒,专门去追求物质生活,愈追求愈苦,苦不堪言。得不到苦,得到了还是苦,后来的果报更不堪设想,必须是真正觉悟的人,他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过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固然讲求,不是不讲求,但是是以精神生活为主,物质生活是为辅助,真正的晓得因果通三世。所以命里面是富贵的,过去世修的福多,这一世在物质上得到富贵,安於富贵;贫贱者过去世没有修福,也能够安於贫贱。他为什么能得到安?就是精神生活满足,物质生活欠缺一点,他也非常自在。这是西方人说实在的话,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懂,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经验。换句话说,自古以来西方人就没有过过精神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是物质重於精神。跟我们东方不一样,东方人是精神重於物质,这是在观念上不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有弘经普遍发扬真理,大家才会明了,才会觉悟到,精神生活是真乐。人生在世求的什么?就是求的安乐。真正的乐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乐。如果一个人在生的时候,一生当中拼命去追求财富,这个人很可怜。他为什么活?他为财富活的,财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财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财富的魔掌,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没有自己。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几个人能够觉悟摆脱魔掌?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求你就得大自在。那也许有人说,那我什么都不求,我什么都没有了。你就错了,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如果有缺乏,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因果定律可以推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求干什么?你求,拼命追求也是这些,不求也是这些,那何必求!求多苦,为物所移;不求多乐,自己安然享受。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造福不求福,种因,因殊胜,果当然殊胜,这是一定道理;愚人追求果报,不晓得种因。财富之不缺乏,财布施;智慧、技能之不缺乏,法布施;健康长寿之获得,无畏布施。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信?为什么不肯去做?天天想去强求,天天去动脑筋、打歪主意,能求得到吗?求到是你命中有的,求不到你命里头本来没有,可见得得到、得不到与求无关,与你命有关,与求无关。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我们晓得这些道理,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为什么?理明,没有疑惑了,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暑假,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给诸位说不圆满。为什么?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他还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照做,做得也不积极,也不认真,所以许的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於是乎他就相信,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变成有求必应。他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样样都得到。就是真正接受,而且是全家接受,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里给我们看。我曾经给诸位说,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现在住在新店。他这一家专门修《了凡四训》,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有求必应。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他的境遇苦不堪言,我送了他一本《了凡四训》,他就能够信受奉行,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了凡四训》,供在家里做传家之宝,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就怕你不肯做,你不肯认真的做;你如果肯做,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在佛法里讲叫小道,求的什么?人天福报,小道。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大道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道。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去修的话,你这个福报是一生,顶多再到来世。如果你要发心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你的果报这就不可思议,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像迦叶尊者,在因地像我们这个程度一样,他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就能够得九十亿, 劫不受贫穷的果报。这个话说来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供养辟支佛一钵饭会有这么大的果报?如果这钵饭要供养一个持经,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人,这个的果报比供养辟支佛的果报还要大,你相信吗?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辟支佛度化众生,你供养他就是请转*轮,请佛住世。自己虽然不能弘化,但是能够请他住世弘化,你随喜功德,所以这修的是随喜功德。辟支佛教化众生不如菩萨,为什么?菩萨是主动的,辟支佛是被动,他不主动发心,所以这小乘人。别人请他他教,你发心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来找你;菩萨是主动发心,作不请之友。所以你供养菩萨的功德,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持经者,始获圆因」,「始」是刚刚开始。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心,三学三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受持的是什么?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戒定慧统统具足。这样的人弘经教学,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圆满的因。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是疏忽,不在一心上用功夫,咱们怎么修,因不圆。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圆顿菩萨修的因,是圆因,这个功德就殊胜!没有结果,还没有到果地,在修因,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就相等。由此可知,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六信、七信的菩萨,没有到圆初住,六信、七信的菩萨。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还没有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没有,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记住,法师通在家、出家,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我们自己没分,那你自己颠倒,自己搞错了。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当和尚,和尚、法师都不必出家。好,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2  因地上的功德就与阿罗汉果齐了,果上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果又指的是什么?我们要明了,究竟的果位是佛。佛出现在世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真正不可思议。要从分证果上来说,那就圆教初住菩萨以上,这就是证果的法师,这是法身大士功德当然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低,降低到相似位、观行位都不可思议。譬如当年智者大师,我们晓得这是法华宗第一代祖师,天台的智者大师他往生的时候,他的这些徒弟们问他,问他老人家你已经证到什么果位了?大师很谦虚的说,他因为领众,领众就有很多拉拉杂杂的事情要操心,所以他说他只证得五品位。五品位是什么位?是在观行位;换句话说,这个位次不高,充其量不过是事一心不乱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地位最高也不过是七信位菩萨,就是六信、七信信位菩萨。那我们想想,智者大师的功德就不得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领众是不得已,现在人一出家发心就想做当家、做住持。如果没有智者大师那个戒定慧的功德,这领众不晓得把众领到哪儿去了。
  所以从前丛林里面,不要说是和尚,就是里面办事的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像天台山国清寺,连厨房里面烧饭的、舂米的,都是文殊、普贤、阿弥陀佛再来。丰干和尚舂米的,阿弥陀佛化身;寒山、拾得厨房里烧火的,他们干什么?他们来供养大众。来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菩萨来成就大家!所以我们念佛人讲到果证,就是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这是证的小果,我们念佛人证的小果,理一心不乱证的是大果。所以,只要证得一心不乱,那就是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你证得事一心不乱,阿罗汉决定比不上你。为什么?阿罗汉没有菩提心,你有菩提心,怎么能相比!阿罗汉跟你能比的地方,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就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已经断见思烦恼,你也断见思烦恼,所以在这点上阿罗汉可以跟你比。除这点以外,任何一方面,阿罗汉都不能跟你相比。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面提出一个疑问的来问:
  【或曰。既是因心。世间颇有如是之人不。】
  这是提出一个假设的疑问,像这样的人我们世间有没有?你看底下答覆:
  【曰实有是人。愧予识浅不能博记。】
  这是法师在此地谦虚,自己客气,说明什么?自己见识有限。这个大意是湛然法师说的,这个『予』就是湛然法师自称,我很惭愧,我这个见识狭小,不够渊博,确实有这个人,但是我不认识。
  【又无圣智圆鉴。】
  自己证了果这自己才是圣人,才有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圆满的照了,哪个人是再来人、哪个人到什么果位,看得清清楚楚。高位看底下看得清楚,底下看高的看不到。如果你要是证得理一心,那事一心以下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某人是什么样的境界全清楚。这就是谦虚说自己没有证得『圣智』,没有『圆鉴』的能力。
  【姑以所闻。略引一二。以释子疑。】
  平常我们也曾经听说,听说的也不少,略举几个人来消释你的疑惑。就是说你不必多疑,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下面举了几个人。
  【如离娄见隔山蚁斗。即是眼根。】
  这就是有天眼,隔了一个山,别人看不到那个蚂蚁打仗,他在这看到。这是我们世间人,这不是学佛的,不是学佛的六根都有特别聪利的,那何况佛门里面修证的,那更不必说!
  【文姬壁外听其断弦。即是耳根。】
  前面是天眼,这是天耳,隔了个墙,墙外面弹琴弦断了,她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这两个是说的我们中国古人,这是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
  【龙树能辨百味之丸。即是鼻根。】
  这是『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的就是他,他的鼻根通达,没有障碍。我们在古时候和药,现在中药也是如此,药丸有许多种药配出来,做出来的,他一闻就晓得这里面有哪些材料,一样一样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鼻根通利。你说今天我们拿东西来要化验、要分析,看看里头有哪些成分,有的时候还未必很正确。人家闻一闻就晓得,你这里面有多少东西,某种东西有多少成分,他就清清楚楚。
  【孔明能辨涪水。即是舌根。】
  这讲诸葛亮。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澄掌现军旅。即是身根。】
  佛图澄,这是国王问他,军队在外面打仗的情形。他就把手掌涂了一点麻油,叫国王你自己来看,就像电视一样。军队在外面打仗、行军的情形,完全在他手掌里面,比现在的电视还管用。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明六通」!
  【康节遥谶未来。即是意根。】
  『康节』是邵康节,他有一部很著名的书,也是我们中国预言的根本叫《皇极经世书》,他推算的就很久远。讲国运、世运,这个世界的变化,多少万年一个周期,根据《易经》所推演下来,讲整个世界的世运这是大预言,这是『意根』。
  【曰是等不闻持经而得。】
  这些人都没有说明他是『持经而得』的。
  【适已言之。愧无圣智圆鉴。安知其前生不持经乎。】
  这些人都有这样了不起的神通,特殊的能力,可惜我们自己没有『圣智』,没有天眼,这些人这一生没有闻经,没有受持读诵,那前生、再前生?我们不晓得。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过去世,晓得你过去世修行好,过去世已经证得这个境界,今天再到人间来,虽然不闻经,不遇佛法,他这个能力还存在,还能够保持而不失。像去年下半年,我在高雄讲经的时候,有个居士拿了报纸给我看,我不晓得那个报纸有没有剪下来。日本有个小孩十几岁,是有三只眼,就是他眼睛能见,他鼻子也能见。做过很多次的试验,把他两个眼睛蒙著,他外面看得清清楚楚,鼻子见,再把鼻子蒙著他看不见。这不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六根互用,他还不到六根,他就是眼根跟鼻根可以互用;而佛门里面给我们讲六根互用,那就非常殊胜。那个报纸上还登了照片,可见得这个东西不是假的,是真的!末后两句法师劝勉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汝但谛信佛言。必非虚谬。】
  难就难在谛实的尽信,你要肯『谛信』,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如果你对於佛所说的这些话怀疑,那不能成就要怪你自己,不能怪佛。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求福,求我们现前一点小福报,像袁了凡那样。我们如果今天要做,袁了凡做了二十年,这个果报才那么样的显著。我们今天要做,给诸位说,三年到五年就有袁了凡那样的成就。为什么?了凡居士刚刚做的时候半信半疑,所以他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们今天要做一点怀疑都没有,谛信不疑,我们三、五年的时间,必定可以抵得他二、三十年的时间。他听云谷大师讲的,他没有见到样子;我们现在听说,也见到样子。了凡这个样子我们虽然没有亲见,我们听得很真实。可是在台湾像这样的样子不是没有,真有这个样子摆在面前,我们还有什么怀疑的?谛信不疑,就能成就法师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一品给我们介绍常不轻菩萨。
  【前明随喜一句。功超二乘。】
  这是在「随喜功德品」里面讲的。
  【读诵受持。六根清净。】
  这两句话是「法师功德品」里头说的。诸位要记住,『读诵受持』,其目的就是在『六根清净』。我跟大家讲的三学三慧,同时的修学才能成就我们「六根清净」。
  【未审曾有何人。得如是事。故引常不轻为证。】
  这是经上有人问佛,佛所说的「随喜一句,功超二乘,读诵受持,六根清净」,有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佛才引常不轻菩萨来作证,确有其人。常不轻菩萨是谁?给诸位说,每尊菩萨都是常不轻菩萨,哪个菩萨会轻慢人!如果心里头还有贡高我慢,瞧不起人的,那不是菩萨,那是凡夫。我在前面给诸位说,常不轻就是善财,善财就是常不轻,华严会上以善财童子为代表,菩萨修行就是一个人。除自己以外,其他的都是佛、都是自己的老师,那怎么敢轻慢!如果我们学善财、学常不轻菩萨这个态度,我们自己就是善财、自己就是常不轻。随喜功德、法师功德你就统统具足,你就「功超二乘,六根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底下:
  【即是以人证法也。】
  先说常不轻:
  【常不轻有二。一是不专读诵。但持一句。劝人得获六根清净者。】
  所以佛法里面的修学,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修学的态度,方法实在是其次。我在五十六年到台北来讲经,有许多法师来找我,要我告诉他讲经的方法,我告诉他们这个方法不重要,他不相信。我简单写了一个东西,「内典研究要领」,这篇小东西李老师看过的,这篇东西分作四段,第一个是弘经的目的,第二段是态度,第三段是方法,第四段是果用。我就说得很清楚,如果要把这部经讲好,能叫众生得利益,态度要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过百分之十而已。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要紧的是在态度,你有清净心、有热忱就够了,所以此地是以六根清净为基础。像常不轻菩萨经上所讲的这一位,他没有能力受持一部大经。但是他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一句,一句就行,只要这一句他真懂得了,一生就照这一句去做,他就能成佛,就能够成就。常不轻菩萨持的是一句,我们念佛人何尝不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不是一句?但是我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是白念,不晓得意思,就是在这一句里头提不起观照功夫。天天念,念的还是天天迷,不晓得「南无阿弥陀佛」意思是皈依无量觉。什么是皈?心从六尘境界里回来,这个皈是回归。依是依靠,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样样都要觉而不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处处都迷,迷而不觉,既不皈,又没有依,没有无量觉就是无量迷,完全颠倒。所以这个佛号是白念,这种念佛叫有口无心,无心就是没有觉心。你说我有心念那是迷心,那是第六意识,识心不是觉心。觉心是真心,觉心是清净心;迷心是染污心,所以是迷而不觉。许多人念佛就是念错了,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他也没有获得六根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自心顿悟之象。】
  这比前面的功夫要深得多了。
  【谓一念未生已前。如是佛性。人人具足。必当成佛。不敢轻慢也。】
  这两个意思很显明,前面一个意思,受持一句经,就能够获得六根清净,你们想想,这种人我们敢轻慢他吗?不敢轻慢。更说得深一点,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那你敢轻慢吗?轻慢众生,岂不就是轻慢诸佛?如果你读《华严》、读《圆觉》,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好了,你不敢轻慢。所以善财、常不轻菩萨的示现,这说出其所以然的道理。众生他迷惑颠倒,他不晓得;可是你一个明白人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佛,一点不假,可是他自己迷惑,他自己迷,我们不可以不尊重。就好像世间王子一样,他确实是个王子,他现在迷惑,他自己忘掉了,甚至於沦在街头做乞丐。可是你认识他,你不敢轻慢他,晓得什么?他是王子。之所以轻慢是无知,不知道,不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才轻慢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到,这讲『自心顿悟之象』,常不轻菩萨大彻大悟,善财童子大彻大悟,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众生里头就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本来成佛,无情众生也是本来成佛,悟了才见到这个相,不悟见不到这个相。所以悟了以后这个修真修,没悟的时候是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个情形完全不相同。底下这解释:
  【何以知为自心顿悟之象。】
  这品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
  【此品首言持毁功过。次言过无量无边不思议阿僧只劫。岂非明此心过去无始不可以时数限之耶。】
  这是提出经文里面的义趣,也就是纲领。告诉我们世尊在这品经里面,首先说明持经与毁谤的功过,持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毁谤所造的罪也不可思议。其次又给我们讲,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这个心是确实超越数量,超越时空的,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比喻的过,过是超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用这种方式来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号威音王者。】
  下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威音王』,佛经里面常说,尤其是禅宗里头常举「威音那畔」。
  【岂不云此心无音之音。威莫大焉。】
  把这个威音解释出来,有音之音不叫威音,威音之音是『无音之音』;换句话说,无眼之眼,无闻之闻,所以称之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
  【其自在如王乎。】
  一个国家只有国王他做主,他发号施令,一切人都服从他、都要听他,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这个意思也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佛说法是「无音之音」,所以他得大自在。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无说而说,确实佛没有说过一个字,佛没有说过一个字说了四十九年。正因为佛是无音之音,无说而说,所以才叫这些听者,千万不能著言说相。你著言说相那不就变成有说而说,不是有听之听了吗?完全堕在意识的范围里,那就大错了。这就怎么样?转佛法为世间法,转悟成迷,佛法里头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这点。所以法达禅师诵《法华经》十年不开悟,为《法华》所转;遇到六祖,六祖给他点醒之后,这大彻大悟才转《法华》。我们今天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而这一关又不是不能突破。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讲什么?就是我们迷执太深,我们对佛的话听一千遍、听一万遍,说老实话不信、不解这个苦!听了一辈子还不相信、还不理解,那哪里能做得到?做到什么?做就是转境界,就你那个境界转不过来。转境界的相就是常不轻的相,你能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依清净净心,你是觉悟。我们说个最粗显的相,「怨亲平等,得失双忘」,这是入了境界,刚刚入境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在一切法里头,世出世法没有取舍,没有得失,怨亲平等,心地清净,这是入门的相。这就好比是一年级的常不轻菩萨,刚刚入门的善财童子,他就是这个相,这是入了轨道。这个时候修行是真修行,还没有到这个境界那都是在门外,门外不是盲修瞎练,那是什么?下面这再以比喻来说。所以在此地我们要记住,威音王佛是谁?威音王佛是自己的本人,果地如是,因地亦然。你要想见威音王,你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见到了,威音王佛没有离开你。如果你著相,著言说相、著文字相,还是心里到处攀缘,那威音王就在无量劫前,你见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说:
  【譬如天道。发生则普天下发生。】
  这是讲自然的运转,譬如到了春天,万物都发生,草木都生芽了。到了秋天:
  【肃杀则普天下肃杀。】
  树叶也枯了、也落了,草也黄了、也枯死了,这讲『天道』,就是说的自然的运行。
  【不令而行。】
  谁下命令这样做的?没有,自自然然的。
  【不言而信。】
  你相不相信?谁给你讲的?你相信,春天树发芽你相信,没人给你讲;秋天树叶都落了,也没有人告诉你,你相信。『不言而信,不令而行』。
  【以天地无音。世间禀其威令。】
  这是以事实生化来譬喻威音,威音就是这个意思。『禀其威令』:
  【以齐其化。】
  『齐』是整齐,平等的,都一样的,没有厚薄。
  【宁非自在乎。】
  这是讲的自然现象。合到法体上来说:
  【自心实相。亦复如是。】
  这个两句话要紧,前面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自己的威音王佛。威音王佛是什么?就是『自心实相』,「自心实相」就是威音王。所以我们修学求证的就是要证自心实相,自心就是理一心不乱,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或者我们以净土上来说,这个实相就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自心是能现,实相是所现,能所不二,所以自心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自心。理与事都摆在我们面前,你见到、证实了,你就叫佛菩萨;你见不到,没有证实就叫凡夫,凡夫与佛菩萨是个假名而已。这一个道理,这样的修行要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么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这么说,所谓是「佛佛道同」。我们无论研究什么经,读诵受持某一部经典,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终极的目标,最后的归趣就是自心实相,除此之外别无佛法,这是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3  第十四页,昨天讲到第四行「自心实相,亦复如是」。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
  【若以文字语言诠量。则前后古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不可胜言。安能齐致其化。以其无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实相之理。无言不碍於言。故亦以三乘教化。】
  这个一节是说佛教化是基於平等一如的基础,平等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无言之教,如果有言、有念那真是千差万别。要想叫一切众生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化,各个都能够证果,谈何容易?如果我们晓得无言之教,歇心之教,《楞严》里头所说的「歇即菩提」,无论是圣、是凡、是善、是恶,念头一歇就成佛了。我不管你这个念头是善也好、是恶也好,正是佛门里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邪念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所以说有都是妄,息了妄就证真,可见得这个佛法确实是基於平等的基础上。在一切大经里面告诉我们,性是平等的,我们见,见性是平等的,里面决定没有分别。闻性是平等的,六根根性是平等的,为什么?六根根性无念,无分别、无言说,一切明达平等一如。但是妄念才起就不平等,就有前后、古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所有这个相对的不平等的法统统起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这些种种不平等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的。《圆觉经》里面教我们「离幻即觉」,这些虚妄是幻化的。《金刚经》里面讲「如梦幻泡影」,如果都在梦幻泡影里面做活计,这是错误。这个生无量的烦恼,造无量的罪业,受无量的苦报这个冤枉,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真言是无言,无音之音这就叫威音。为什么我们称为他威德?就是一切众生同时都能够达到教化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又说『实相之理,无言不碍於言』,如果言语无言有障碍,佛示现的四十九年还能说这些经吗?所以我们晓得,言即无言,这是佛法教学殊胜的所在,也就是与世间法教学不相同的所在。佛的言说是从无言里面生出来的,本无言说,从无言说里面建立言说。所以这个言说的基础是无言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确实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我们觉得佛说了四十九年法,说了这么多?我们是著相不了解佛说法依据的基础,不知道,以为是跟我们自己同样的境界。这就是所谓凡夫眼睛里面看佛,佛也是凡夫,这个理就是在此地。真正是境随心转,没有悟入一乘,每个人的境界都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纵然是学佛,每个人的见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没入一乘,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没得一心。如果得一心以后差距就缩短,渐渐就接近;到了如来果位上那完全相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为什么?真正做到了无言,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问诸佛到了这个境界,佛佛道同,佛与佛没有差别,佛与菩萨有没有差别?佛与我们众生有没有差别?我们与佛有差别,如果佛与我们也有差距,他也是众生。佛与我们没有差别,佛与一切众生都没差别,在他那个境界里面是什么境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差别!无差距是真实相,有差距是虚妄相,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
  我们学佛无非就是要转这个境界,相随心转,心转外面境界就转。决定不是说外面境界转,我们的心就转,这个修行法是很不容易有成就。为什么?心随境转,你不能够做到境随心转,心是主宰,心是能变,境界是所变。所变的它随著能变转,这是如理的、合理的,境随心转是合理的,应该是这样;心随境转这就颠倒,这就错误。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无言说当中建立的言说。我们接受佛法的人也晓得这个道理,与这个理相应、相契合,这才能够入门。那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我们接受佛法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换句话说,佛是无言说当中建立的言说,我们是无听闻当中建立听闻,这样就相应。所以「无言不碍於言」,无闻不碍於闻,言与无言是一。像前面比喻水的波的比喻一样,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听与不听是一,听与无听是一,这样才能够入不二法门。佛法里面所讲的三乘佛法、五乘佛法,都是以这个基础来说。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基础,一乘佛法也好,二乘也好、三乘也好、五乘也好,晓得它是平等法,并没有高下。我们不能说这一乘法比二乘要高,人天小法比不上声闻缘觉,这个完全是凡夫眼睛里面看的,圣人眼睛里是平等的。你们想想为什么平等?平等在哪里?如果诸位深深了解「歇即菩提」,你就晓得,是法平等,无有差别。人天乘要把妄心歇了,成佛了,菩萨乘歇了也成佛,那怎么不平等!歇就是离幻,歇就是舍妄,离幻舍妄就是真的。所以说三乘、五乘都是方便不是真实,如果说真实那就是像《圆觉》上说的「离幻即觉」,《楞严》里面讲「歇即菩提」,这是真的,决定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底下再说:
  【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者。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迥超四十位功德也。】
  经里面说『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你要晓得它代表的意思,它代表什么?代表四十个阶级。四十个阶级指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说的这个意思。底下这个两句非常重要,就是『无言之理,不落阶级』,有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所以诸位要真正悟入无言之理,那你就一下就超越,你当下就成佛,不必经过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是加上等觉,不必;也没有三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说落在言说之中,落在迹相里面那就有三乘五乘。落在迹相里面你的心不清净,所以你有三乘五乘,你有无量阿僧只劫,就像此地一样,「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所以佛法的修学是重在明理,理明了,像《楞严》里面所谓的「弹指超无学」,你看这个东西证得多快,一弹指的时间超过无学了。无学是什么人?小乘的无学阿罗汉。《楞严经》是不是小乘经?不是小乘经,是大乘经。大乘经的无学是什么?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就跟此地讲「不落阶级」。弹指超无学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
  你们想想看,下面要如果说从初信起的时候,五十个位次阶级统统不落,一直超入,我们要问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只要你晓得这个道理,从你心里把一切妄念统统舍掉就是!所以从博地凡夫成佛要多久的时间?一弹指的时间。我们今天为什么成不了?在理论上讲一弹指决定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你放不下,你还要在妄念打转,你舍不下妄念,你离不开分别,你离不开妄想这就没法子。我再告诉诸位,五种根性里面所谓菩萨种性,什么叫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深明这个道理,这就是菩萨种性。这些原理原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炼什么心?离幻,舍妄心。最难得的是佛在《华严经》里面,以善财童子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在《华严经》里头说了很多,说得很详细,五十三参就是日常生活,可见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缺少哪一样。我们凡夫在生活当中贪著,过失就在此地。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贪著,善财表现的「恋德礼辞」,德是什么?成就自己的智慧、菩提;礼辞是什么?辞就是不贪,放得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0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