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19|回复: 74

[其它] [大德开示]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一讲一1)
【1】 
 
第一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这次学人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诸位共同的学习《印光大师文钞》。在我们正式讲到课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我们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整部《法华经》,它就是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的: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 而出现于世。 佛陀所说的教法当中,开出来有五乘的教法:有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一个教法都有它相应的因,跟相应的果。到了法华会上,就把这个五乘的功德,作一个拢总的会归。佛陀说:弟子们,佛陀出世说法,我究竟的目的,并不是要你们生天的,也不是要你们成就阿罗汉、辟支佛的。 佛陀之所以出世, 是为了一个重要的目的, 「一大事因缘」。什么因缘呢?佛陀是要用一切的方法,来启发我们的佛性,使令我们内心佛的功德,能够开展出来,所以佛陀才出世。
  所以在法华会上,所谓的《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他是佛陀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弘扬《法华经》是怎么弘扬呢?他就是用礼拜的方式为众生授记。他看到四众的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就跪下去跟他们顶礼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普遍的为一切众生授成佛的记。在古德的批注当中,解释这个常不轻菩萨,他就是在弘扬《法华经》,他就是在弘扬《法华经》的大义,「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基于这个理由,就是整个大乘修行的目的。虽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每一个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 在整个成佛的过程,道绰大师在《安乐集》把它分成二个法门:第一个就是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圣道门就是以自力断惑超生死。 就是说, 我们要用自己的这一念的自力, 发起菩提心。持戒为本,止观双运。先把戒波罗蜜持清净,使令我们的身业、口业,能够如法如律;在这个持戒清净的基础之下来修止修观。由这个禅定的帮助来修我空观、法空观,把我们无始的无明,有次第的给消灭,这个就是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这种情况,蕅益大师他说:事难而功渐。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从无明妄想的当中,要建立戒波罗蜜的功德,禅定波罗蜜的功德,般若波罗蜜的功德,这个事相是很困难的,而且他所成就的功德是有次第地的,有渐次的。从外凡而内凡,由内凡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到成佛。它有一个明确的次第。这个是我们选择圣道门的办法,事难而功渐。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大小乘,唯识、天台、华严,所有的法门都是圣道门所收摄。 另外一个特别的法门就是净土门。这个净土门,是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就是说,佛陀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祂在因地的时候,许下了一个愿力,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陀在面对十法界众生,发下这个愿以后,祂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这个愿总算成就了,这个愿就存在这个法界,永远不消失掉,祂的功德力,昼夜六时加被了一切众生。
  但是我们怎么跟这个愿力接触呢?我们的「信愿持名」,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佛陀的大悲愿力是应。换句话说,我们要看《阿弥陀经》很清楚的想到一个观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们一个净土人的目的,就是要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换句话说,是一个正念分明的情况,把我们的信心、把我们的愿力、把我们的佛号,三种功德很清楚的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你的信愿持名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这样接触了。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持名跟阿弥陀佛十八愿一接触的时候, 佛陀的化身就显现了,显现了以后,佛陀就放光照我们,接引到极乐世界去。这个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乃至于五逆十恶,都是佛陀所收摄的根机。到了极乐世界,那当然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在那一个生命而能够成佛。 所以净土法门可以说是一个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至于一生。你就在你这一生的努力,你只要你努力一生,就能够彻底的把无始的生死解决,你只要你这一生就够了,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很难相信。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你怎么能够达到临终的心不颠倒,这是关键。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的主题,就是针对这个而设计,我们如何透过平常的熏习,能够从平常的正念,而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我们课程的一个主题。当然,我们临终的正念,绝对不会自然出现,也不是那一个菩萨会送给我们,是我们平常的栽培。但是怎么栽培呢?我们这学期的《印光大师文钞选读》,我们希望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能够指引我们一条道路出来,指引一条净土法门的道次第。我们真正能够: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真正能够达到万修万人去。每一个人透过这个修持,都能够真正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是我们研究《印光大师文钞》课程的一个目的。

[ 本帖最后由 吴旭东 于 2010-3-30 22:44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
        我们现在就正式看着讲义第一面。我们先解释标题。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印光大师」他是能说法的人。「文钞」是所说的法。这是一个能所,能说所说来安立这个题目。能说的人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是《文钞》。这个《文钞》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钞」,就是一个文字的记录。如果这个法是透过语言的表达,表达以后,把这个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就叫做「钞」。就是经过了文字的记录以后的法,就叫做「钞」,就是这样子文字记录就叫做「钞」。「选读」,我们根据《印光大师文钞》当中,有关净土修学的内容,我们选择重要的来跟大家共同研究叫「选读」。好,就简单的解释这个标题。我们看大科说明,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大科。 ◎大科说明:
              乙一、作者略史
甲一、前言
              乙二、教起因缘
              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甲二、正文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甲三、结劝—  结示劝修       今     初
  乙一、作者略史。我们首先介绍作者,就是印光大师他简略的历史,我们介绍印光大师是怎么样来自修,怎么样弘法,为我们末世的净土行人, 安立一个怎么样的榜样, 这是第一科。 乙二、教起因缘。我们介绍净土教法生起的因缘,任何一个教法特别注重它的清净传承,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这个净土法门是怎么有的?从经典上来印证它真是佛说的,来启发我们一个修行的信心,这是教起因缘。这二科,第一个是介绍人,第二个介绍法,这个是「前言」。
  甲二的正文,就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我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每一科的大意。第一科是告诉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修净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要有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发心。真正发心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现生、乃至于后世的人天福报。不是说我念佛要干什么呢?我下辈子要做国王、做转轮圣王,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真为生死」,我们真正是觉悟到生死的痛苦、觉悟到自身的苦、觉悟到众生的苦,依止这个苦的这种觉悟,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太苦恼了,我应该要追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真正发心。这个就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是一个根本法门,一个愿力,这是一个成就佛道的根本, 乙二、 乙三、 乙四就是一个方便法门。《瑜伽师地论》是这样定义,愿力是根本,修行的方法是方便。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单单有愿力是不够的,还要怎么做呢?要以一个深重的信心跟愿力,来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信心而念佛,由念佛而增长信心。这一科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栽培信心跟愿力。由信心引生愿力,由愿力而引生另一层的信心。这是这一科的主题,也是净土的一个修行的正行,主要的法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一个助行。我们单单祇是有一个佛号,这当然有一个信心愿力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第八识当中,你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有一个条件,你的恶业的势力不能太强大,这恶业会破坏佛号的!你临终的时候,恶业的力量太大,使令你身心的苦恼太厉害,你很难保持正念。反过来,善业力强的人,他有堪能性。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修一贯道,他临终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安详,身心柔软而生天!他那个持善的业力也能达到这一点。所以这个善业是有一种堪能性,使令我们身心安乐。所以我们不但是信愿持名, 你还要注意, 要能够尽量的去息灭你身口意的恶业,来增长你的善业,来帮助这个佛号, 就像一个国王旁边有些将军。来护持这个佛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前面是从事相上的断恶修善,这个是从理性上的一种修持。「禅净双修」这个「禅」,不是指禅定,而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照我们的五蕴皆空的那个空性的智慧。这个「净」当然就是信愿持名,由真空的理性而信愿持名。 由信愿持名, 而又能够跟真空理性相应。这样子是理事无碍,真空的理性跟信愿持名的思想,彼此不互相障碍。 我解释一下这一科的大意。前面的断恶修善,是针对业力来说的,这一科是针对烦恼。我们今生造很多善业,也不错,身心安乐,但是烦恼也不能太炽盛。烦恼障,烦恼即是障碍,就是说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在还没有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贪烦恼、瞋烦恼的活动,否则它会障碍你,它会构成你跟弥陀本愿中间的一道墙。所以我们有般若波罗蜜来调伏烦恼,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针对业力,这个是针对烦恼,这两科都是一种增上缘的力量。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三、乙四是约着平常的修持,这一科是「临终开导」,我们如何借着临终的开示跟引导,来帮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科是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我们能够做好临终的关怀,怎么样为自己准备临终,怎么样为众生作临终关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这学期就以这五科来探讨《印光大师文钞》。这五科的一个会归处,就是达到临终的正念,依止这个目标,开示这五科,这是甲二的正文。  再看甲三、结劝,结示劝修。我们最后以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 作为我们净土修行的一个总结。 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 本帖最后由 吴旭东 于 2009-12-11 13: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
        我们现在就正式看着讲义第一面。我们先解释标题。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印光大师」他是能说法的人。「文钞」是所说的法。这是一个能所,能说所说来安立这个题目。能说的人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是《文钞》。这个《文钞》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钞」,就是一个文字的记录。如果这个法是透过语言的表达,表达以后,把这个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就叫做「钞」。就是经过了文字的记录以后的法,就叫做「钞」,就是这样子文字记录就叫做「钞」。「选读」,我们根据《印光大师文钞》当中,有关净土修学的内容,我们选择重要的来跟大家共同研究叫「选读」。好,就简单的解释这个标题。我们看大科说明,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大科。 ◎大科说明:
              乙一、作者略史
甲一、前言
              乙二、教起因缘
              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甲二、正文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甲三、结劝—  结示劝修       今     初
  乙一、作者略史。我们首先介绍作者,就是印光大师他简略的历史,我们介绍印光大师是怎么样来自修,怎么样弘法,为我们末世的净土行人, 安立一个怎么样的榜样, 这是第一科。 乙二、教起因缘。我们介绍净土教法生起的因缘,任何一个教法特别注重它的清净传承,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这个净土法门是怎么有的?从经典上来印证它真是佛说的,来启发我们一个修行的信心,这是教起因缘。这二科,第一个是介绍人,第二个介绍法,这个是「前言」。
  甲二的正文,就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我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每一科的大意。第一科是告诉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修净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要有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发心。真正发心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现生、乃至于后世的人天福报。不是说我念佛要干什么呢?我下辈子要做国王、做转轮圣王,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真为生死」,我们真正是觉悟到生死的痛苦、觉悟到自身的苦、觉悟到众生的苦,依止这个苦的这种觉悟,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太苦恼了,我应该要追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真正发心。这个就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是一个根本法门,一个愿力,这是一个成就佛道的根本, 乙二、 乙三、 乙四就是一个方便法门。《瑜伽师地论》是这样定义,愿力是根本,修行的方法是方便。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单单有愿力是不够的,还要怎么做呢?要以一个深重的信心跟愿力,来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信心而念佛,由念佛而增长信心。这一科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栽培信心跟愿力。由信心引生愿力,由愿力而引生另一层的信心。这是这一科的主题,也是净土的一个修行的正行,主要的法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一个助行。我们单单祇是有一个佛号,这当然有一个信心愿力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第八识当中,你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有一个条件,你的恶业的势力不能太强大,这恶业会破坏佛号的!你临终的时候,恶业的力量太大,使令你身心的苦恼太厉害,你很难保持正念。反过来,善业力强的人,他有堪能性。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修一贯道,他临终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安详,身心柔软而生天!他那个持善的业力也能达到这一点。所以这个善业是有一种堪能性,使令我们身心安乐。所以我们不但是信愿持名, 你还要注意, 要能够尽量的去息灭你身口意的恶业,来增长你的善业,来帮助这个佛号, 就像一个国王旁边有些将军。来护持这个佛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前面是从事相上的断恶修善,这个是从理性上的一种修持。「禅净双修」这个「禅」,不是指禅定,而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照我们的五蕴皆空的那个空性的智慧。这个「净」当然就是信愿持名,由真空的理性而信愿持名。 由信愿持名, 而又能够跟真空理性相应。这样子是理事无碍,真空的理性跟信愿持名的思想,彼此不互相障碍。 我解释一下这一科的大意。前面的断恶修善,是针对业力来说的,这一科是针对烦恼。我们今生造很多善业,也不错,身心安乐,但是烦恼也不能太炽盛。烦恼障,烦恼即是障碍,就是说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在还没有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贪烦恼、瞋烦恼的活动,否则它会障碍你,它会构成你跟弥陀本愿中间的一道墙。所以我们有般若波罗蜜来调伏烦恼,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针对业力,这个是针对烦恼,这两科都是一种增上缘的力量。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三、乙四是约着平常的修持,这一科是「临终开导」,我们如何借着临终的开示跟引导,来帮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科是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我们能够做好临终的关怀,怎么样为自己准备临终,怎么样为众生作临终关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这学期就以这五科来探讨《印光大师文钞》。这五科的一个会归处,就是达到临终的正念,依止这个目标,开示这五科,这是甲二的正文。  再看甲三、结劝,结示劝修。我们最后以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 作为我们净土修行的一个总结。 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 本帖最后由 吴旭东 于 2009-12-11 13: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3】
       我们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里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们先介绍这个说法主。我们对说法主有信心,有认识,我们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应。学人根据《印光大师文钞》的内容,把它会归成五科来跟诸位说明印光大师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们看内容。
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舍儒出家—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这是印光大师他出家的因缘。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绍印祖的身世。「师讳圣量字印光」。这个「讳」,就是一个回避的意思。我们出家人有内号跟外号。这个内号,就是所谓的印光大师讲的「圣量」,一般的内号只有自己的师长,还有国王才能够称呼你。我们一般同参道友是应该称外号,就是字「印光」。所以这个圣量要加一个「讳」,就是我们要尽量回避去念大师的内号,这是尊重的意思。
  「别号常惭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师长所给的。这以下是印光大师他自己取的一个别号,叫「常惭愧僧」。我们解释一下「常惭愧」这句话。这句话,对印光大师整个修持有很大的影响。先解释这个「惭」跟「愧」。「惭」在《百法》上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就是说,我们依止我们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们由于尊重我们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缘故,使令我们能够「崇重贤善」,能够推崇尊重贤善的人,这个叫做「惭」。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 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 很尊重。 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 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 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 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 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 叫 「常惭愧僧」 。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 蕅益大师说: 五乘格之,仅属人乘。 要以 「五乘格之」 ,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 后来, 谤法是重大的罪业, 就花报了,那就是 「病困数载」 。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 「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再看第二段「归心净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归心净土—师生六月即病目,几至丧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几乎是丧明,几乎完全看不到。后来经过治疗,慢慢的有好转,但是目力已损,虽然好,但是这个眼睛很脆弱。怎么个脆弱法呢?「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只要眼力用的太过疲累,一发红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这个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后,「师善书」,印光大师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关写字的事情,这个戒坛就请他来做,写戒牒、写超度名单等等。后来,写字的时候写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厉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这个时候,「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为苦本」,在修净土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我们一个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门就是你的内心的一个意愿,你积聚再大的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现在的生命,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成就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够觉悟这个苦,这个三界的果报是苦,你很难去解脱这个三界果报的束缚,很难!
  念佛也是这样,你念了很多的佛号,你的佛号的念力,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能够专心的在佛号当中,「专一安注,相续安注」,而且你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习这个佛号, 但是你内心当中,深深的爱着你这个三界的果报,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那个念佛的力量,并没有引导到净业的地方去,变成人天福报。所以这个马车,前面那个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这个马车方向有错误就完蛋了。所以这句话「身为苦本」,我们在下一科会比较详细的解释,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这个苦谛,要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厌离娑婆,要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种愿力。就是说我们要观察,我们有时候我们这念心,不要老是随顺过去的思想,这种邪知邪见,我们要观察所谓的「观受是苦」。就是说,观察我们所领纳的三界的正报跟依报都是苦的,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之苦,而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们的正报而有。我们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呢?就是有身体,你在三界里面,你要是阿罗汉,他无生!他根本三界他不得果报,你这个苦从哪里生起,那个苦没有一个依止处!所以,你只要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果报,就表示说你这一期生命,有无量无边的苦会从你的身体生起来,这个就是苦谛。所以身是苦本,我们一个净土人,我们就是依止这种的思想,我们不要再去受一个三界的果报,我们愿意到极乐世界去受一个极乐世界的意生身,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他也从这个地方觉悟到「身为苦本」。 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印光大师前面是一种愿力。这以下是讲他主要的修行径途。「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在戒期当中,他除了参加戒期的活动、写字以外呢,他就专念佛号。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 他看到一本重要的著作, 就是 《龙舒净土文》 ,王龙舒居士的,这本书对印光大师有很大的启发。这个时候,他对净土法门信心生起来了,就专念佛号,所有的法门都放下了,一心的念。一句弥陀念、诵、听,念这句佛号,念到什么境界呢,这以下说了。 「夜众睡后, 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 。念到这种功夫,晚上睡觉,大家都睡了以后,他起来,就是心于佛号专一安注;心于佛号相续安注,乃至于在写字的时候,身体在写字,内心也不离开佛号。这个时候的念力很强,即使不是一心不乱,至少功夫成片,就是他那个佛号的力量,不是很容易破坏。我们的念力薄弱,我们佛号一举起来,稍微有一点昏沉,稍微有一个掉举,佛号就断掉了,这个忘失所缘,这个念力薄弱。但印光大师他不是,写字的时候,那个佛号的念力还能够相续,这也是一个功夫,功夫成片。
  「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这念佛的功夫,能够摄身,还能够支持,乃至于「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念佛,他眼睛也没有去治疗,就把这个眼睛给治好了, 所以有一点宗教体验, 也是不错!从此以后,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解」,我们要看看一些文字的记载,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哦!我了解净土法门,但是这个地方的「解」,就是有更深的意义了,就是「胜解」。就是他有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理解, 理解什么呢?念佛功德真实不可思议。这个地方我们说到了,后面还会说到,这个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我们说过它是一个自力跟他力的感应道交的法门,从我们自身这方面的力量来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你那个念力,念力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心呢?心能造业,心也能够转业,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就着佛这边来说,就是我们所念的名号的功德,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讲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当然是现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这次体会以后,「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完全以净土为归属,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是讲印光大师他归心净土的因缘,从最初的觉悟身为苦本,乃至于到念佛。
  

[ 本帖最后由 吴旭东 于 2009-12-11 13: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第三段「老实修行」。印祖后来的修行,我们分成二段。  先一个总说,再结示。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转了。但是印光大师他不是,「久而弥笃」。随着时间越久,这个佛号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坚强。这个「笃」就是真实,越加的真实。是怎么个真实法呢?这以下分二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老实修行—师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乃辞师前往,三载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犹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这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入众参学。印光大师是二十一岁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师长而住。到二十六岁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而在当时有一句话说︰南有高旻,北有红螺。在这个大陆当中,南边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参禅的地方,这个道风最好。北方呢?是红螺山资福寺。就是十二祖彻悟大师的道场,不过那个时候彻悟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风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师就仰慕这个道风而来,到了这个净土道场去,这个时候就拜辞了师父,在那个地方又住了三年。这三年当中,他最初的六个月是做行堂,他还没有进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时间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这三年当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读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也是很重要,我们要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的。你有这种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念佛才有力量,这也是有需要。研读经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由是深入经藏,  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这个时候「深入经藏」,不过印祖的深入经藏,我们从《文钞》来看,他主要以天台宗为主。你看他的《文钞》,很明显,他的若教若观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实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选择「径路」。,这个「径」,  就是直截了当而不弯曲,直直的。在整个成佛当中,有些人是从这个地方去弯一个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于理事无碍。
  这个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 这当中总共是花了五年的时间,亲近红螺山资福寺,这个是在大众的参学。再看到第二个影响他这一生的因缘。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 凡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他在红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以后, 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在那个地方等于是阅藏经,前后有多久呢,凡三十余年。这个三十余年当中,他坐了二期的闭关,有六年的时间闭关,前后是二期,一期三年。在那个地方他也讲一部经。印光大师一生很少讲经,但是他讲一部经,讲什么呢?他就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过一部,后来就没有,我在《文钞》的记录里面,就没有看到他有讲经的情况,有三十余年在那个地方自修。「终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结束。「始终韬晦」,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始到终都是韬光养晦。这个「韬」是隐藏  ,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祇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  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 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
【净界法师专版】    【净界法师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个字这么小,不能像第一楼那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个字这么小,不能像第一楼那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第三段「老实修行」。印祖后来的修行,我们分成二段。  先一个总说,再结示。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转了。但是印光大师他不是,「久而弥笃」。随着时间越久,这个佛号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坚强。这个「笃」就是真实,越加的真实。是怎么个真实法呢?这以下分二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老实修行—师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乃辞师前往,三载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犹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这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入众参学。印光大师是二十一岁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师长而住。到二十六岁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而在当时有一句话说︰南有高旻,北有红螺。在这个大陆当中,南边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参禅的地方,这个道风最好。北方呢?是红螺山资福寺。就是十二祖彻悟大师的道场,不过那个时候彻悟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风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师就仰慕这个道风而来,到了这个净土道场去,这个时候就拜辞了师父,在那个地方又住了三年。这三年当中,他最初的六个月是做行堂,他还没有进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时间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这三年当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读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也是很重要,我们要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的。你有这种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念佛才有力量,这也是有需要。研读经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由是深入经藏,  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这个时候「深入经藏」,不过印祖的深入经藏,我们从《文钞》来看,他主要以天台宗为主。你看他的《文钞》,很明显,他的若教若观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实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选择「径路」。,这个「径」,  就是直截了当而不弯曲,直直的。在整个成佛当中,有些人是从这个地方去弯一个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于理事无碍。
  这个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 这当中总共是花了五年的时间,亲近红螺山资福寺,这个是在大众的参学。再看到第二个影响他这一生的因缘。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 凡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他在红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以后, 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在那个地方等于是阅藏经,前后有多久呢,凡三十余年。这个三十余年当中,他坐了二期的闭关,有六年的时间闭关,前后是二期,一期三年。在那个地方他也讲一部经。印光大师一生很少讲经,但是他讲一部经,讲什么呢?他就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过一部,后来就没有,我在《文钞》的记录里面,就没有看到他有讲经的情况,有三十余年在那个地方自修。「终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结束。「始终韬晦」,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始到终都是韬光养晦。这个「韬」是隐藏  ,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祇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  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 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





【净界法师专版】    【净界法师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3】
       我们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里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们先介绍这个说法主。我们对说法主有信心,有认识,我们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应。学人根据《印光大师文钞》的内容,把它会归成五科来跟诸位说明印光大师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们看内容。
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舍儒出家—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这是印光大师他出家的因缘。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绍印祖的身世。「师讳圣量字印光」。这个「讳」,就是一个回避的意思。我们出家人有内号跟外号。这个内号,就是所谓的印光大师讲的「圣量」,一般的内号只有自己的师长,还有国王才能够称呼你。我们一般同参道友是应该称外号,就是字「印光」。所以这个圣量要加一个「讳」,就是我们要尽量回避去念大师的内号,这是尊重的意思。
  「别号常惭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师长所给的。这以下是印光大师他自己取的一个别号,叫「常惭愧僧」。我们解释一下「常惭愧」这句话。这句话,对印光大师整个修持有很大的影响。先解释这个「惭」跟「愧」。「惭」在《百法》上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就是说,我们依止我们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们由于尊重我们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缘故,使令我们能够「崇重贤善」,能够推崇尊重贤善的人,这个叫做「惭」。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 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 很尊重。 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 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 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 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 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 叫 「常惭愧僧」 。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4】
        我们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前面的是印祖的一个自修的情况,这一科是讲到他怎么样来弘法,怎么样利益众生。先看第一段,先讲他弘法的内容。

  弘法利生—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  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他弘法的一个开示的内容。当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 经过三十余年的自修以后, 他就是开始教化众生。「耳提面命」,对众生的开导,是「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从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经论,我们看印祖《文钞》,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台宗的根据,没有说他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来,没有这件事情。从内心当中「流自肺腑」,这个肺就是肺脏,腑就是我们的心脏,从我们的内心当中,真正的大悲心表达出来,叫做流自肺腑。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文钞》,有一个感觉,就是印祖的口气非常的强硬,他讲话的口气,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中间没有任何的调味料,没有任何客气的人情味,都没有。你不对,他就说你不对,你对,他就赞叹你对,他不管你是富贵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这个是非善恶划出一条线出来。所以古人不把佛法当人情,你不对,他就喝斥你,你对,他就赞叹你。他虽然严格,但是他这个严格的背后,是流自肺腑,他是为了要利益你,为了要帮助你进步。所以「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贵的、或是下贱的, 或者你是一个有学问道德的贤人、或者是没学问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来请益,他对你的开示就祇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第一个,有人来请教,他就是告诉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跟生死轮回是约理论来说,把世间上善业有善业的果报、恶业有恶业的果报,乃至于生死,有生而有死、有死有生, 就像这个车子的轮胎一样,它永远往前走,相续的。有过去的因果,有现在的因果,有未来的因果。 基于这种因果的相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令我们可以得到这种人天的可乐果报,这种实事真理来教诲后人,使令我们深生憬悟,这个憬就是憬策,悟就是觉悟, 来做一个立人处世的一个根基。待人处世的基础, 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进一步,那得到人间的果报毕竟是无常的, 这个苦恼还是没有究竟的解脱, 应该要进一步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乃至于依止这个菩提心的愿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个坦途要道,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修,教人家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从这个净土当中能够转凡成圣,乃至成佛。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他很少谈玄说妙,很少!他要不是讲因果,就是讲净土,不是讲净土,就是讲因果。就是说感觉到很实际,你照着他的话做,觉得真的是很实际,他的每一步,都能有一个下手处,能够真正照这个法门来做,你能够感觉到的确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印祖的一个特色,他的开示的特色。  年五十二, 高鹤年居士, 取师文数篇, 刊入上海 《佛学丛报》 ,署名常惭,人虽不知其名,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年五十八,徐蔚如居士,收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印祖,他的摄受众生几乎都是一对一的,你来请问,他就回答,并没有普遍的流通,只是一个人针对一个人,私下书信的往来。但是到了五十二岁的时候,这个因缘就有点变化。高鹤年居士他在一个因缘当中,他找到印光大师的《文钞》,有几篇,他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刊登出来,在上海的《佛学丛报》刊登出来,他就署名「常惭」这两个字,这个时候大家也不知道常惭是谁,但是人家读到这个文字以后,这「文字般若」,  文字诠释般若, 这个时候已经足以启发人家的善根,包括世间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

  五十二岁,大家读到他的文章,得到利益。到了五十八岁的时候,徐蔚如居士就把大师的文章,有二十几篇,在北京加以流通,就正式的用单行本流通,叫做《印光大师文钞》。当时的数量只有二十几篇,但是这一流通不得了,所以有大功德的人的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这样子一流通以后,他那个深厚的功德就再也隐藏不住,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文钞》流通, 「滂浃」就是水的气势很大的样子,流下来的时候,任何的墙壁都不能阻挡,都不能够障碍你,滂浃于海内。我们现在要弘扬佛法,要靠媒体, 靠媒体的广告, 但是我看印光大师他完全不做任何的意见,你要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你不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他就老老实实的自利利他,但是他因缘成熟了, 五十八岁以后, 厚德流光,终不可掩。这功德力具足的时候,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碍,很自然的。

  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  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这个徐蔚如是当时的一个大居士,他赞叹说:这个大法,说这佛法广泛的说明十法界的缘起,的确是大,但是这个大法,到了末法以后,就是衰微了,邪知邪见,这个法门就是陷阱,搞不清楚谁是佛法,谁不是佛法,在这个时候是最厉害的。「于今」  这个可能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国初年的时候。「不图」,想不到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混乱的时代,还有具足正知正见如印祖这样子的人,「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就靠印光大师。不过这个续佛慧命,当然一个善知识不可能说所有功德都圆满,《印光大师文钞》的续佛慧命的功德,主要的是表现在净土上,所以道源长老写赞叹印光大师传记的时候, 他说印光大师是清末民初中兴净土的一个最大的功臣,净土法门到最后能够再一次的兴盛,就是印光大师,这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就靠印光大师,他有这样殊胜的佛法因缘。
  我们再看最后的「舍报往生」。就是印祖的最后的临终的情形,我们分三段说明,先看第一段。 舍报往生—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 」 又云: 「光将死之人, 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  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复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
  这段是表现出印光大师他的预知时至,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业的人,我们在栽培信愿持名这三种功德的时候,刚开始这个功德是脆弱的,是不决定的,我们可能念了佛,我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改变,别人看我们也没什么改变。 但是你要修行到净业成就的时候, 你会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说,虽然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正式的功德还没有显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那个风吹过来,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会知道一些消息。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临终的时候,被善知识七推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讲,你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净业成就的,你来助念,我也往生,你不来助念,我也往生, 这种人都能够预知时至, 他能够在这个净业成就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些消息,我们看印光大师也是这种情形。民国二十九年初,这个时候是八十岁了,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说:「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现在是八十岁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说:「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这些规矩,我查过《文钞》的数据,他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他也没详细讲。总之,他这段话意思就是,光将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这个时候是八十岁快结束的时候,「略示微疾」,身体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号的时候,「午后一点」,下午一点,突然间就把在山的全体执事,及所有护法居士都召集起来,到关房里面会谈,讲一句话,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是这样,灵岩山寺本来是一个没落的道场,印祖在离开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个地方住持,很多人就来供养,供养以后就把这个灵岩山开创起来,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但是印光大师的心情,他不喜欢剃度徒弟,也不喜欢做住持,那怎么办?他就请慈舟老和尚来干这件事, 慈舟老和尚也答应来干这件事,后来就是有点意见,是什么意见?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以念佛为主,他晚上是开缘吃东西,这个意见就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慈舟老和尚就离开,离开以后,从此以后灵岩山就没有住持。
  这件事情我说一下,我们讲这个普门示现,善知识是在度化众生的方便的确不一样,有些众生必须要这样度化,有些众生必须要那样度化,不管我们今天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摄受众生,使令他能够转凡成圣,这是重点上!我们内心不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个人的贪瞋烦恼相应,完全是清净心、大悲心。所以虽然每一个善知识的法善巧会有冲突,但是这是个人的因缘问题。
  譬如说我们看《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批注,隋朝智者大师,但是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他有时候也会指出智者大师讲错。窥基大师他不指名道姓,但是他有时候也会暗示《法华文句》里面这句话他不同意。但是,善知识这只是对于事情的一种看法,他没有烦恼相,他只是表现法的一种争执而已,他不是随烦恼而转,不像我们凡夫的对立,不是的。
   所以说这时候,灵岩山的住持就没有了,事实上就印光大师做住持了。他临终的时候说,这件事情要解决,不可以久悬,不可以老是这样放着空着, 不行。 这时候就命令妙真法师来当住持,当然印光大师的威德,他一这样讲,大家都表示同意。「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这个就好吧!预定十一月初九,拟订在十一月初九,印光大师说这个太迟了,因为印光大师往生的时间比这个早, 他意思要亲眼看到这个升座,说太迟了。就改初四,他说也太迟了,「初一」,「好,可以!」果然:
   初三晚,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早一时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 「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净界法师专版】    【净界法师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是正式说明,印祖他临终的情况。到了初三晚上就告诉真达法师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特别,「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我们念佛的人,就很容易把印祖这句话给忘掉,「恳切至诚」,我们就是很随便的念佛,不知道这种恳切跟至诚的重要性,这个「恳」就是诚的意思,恳跟诚都是一个真实而不虚妄的意思。就是说恳切至诚这个地方,表达了两个意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信心,以及坚定的愿力,心中没有妄想。如果你念佛的时候心中有妄想,这就不真实。你念佛的时候内心没有归依 的心,也不真实。深信而力行,力行而深信;有信心有愿力,有愿力有信心; 这个是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讲 「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他在临终之前一天讲出这句话,隔天早上就起床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由念佛为因,见佛为果,临终见佛,决定生死,这个时候讲完就大声念佛,其它话就不讲了。到了二点十五分的时候,他就要洗手,洗完手就站起来,他本来是在床上,现在站起来,就讲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印光大师说:我们一个人的一生,你平常都能够做假,你没有修行,你能够装出有修行的样子。但是临终你绝对做不了假,你再怎么样,你都做不了假,因为临终不是你能够做主。所以我们这句话看得出来,印光大师如果讲这句话是在平常,那可能是也没有很特别,但是在临终讲出这句话就是很特别了,这是一种真实的境界,就是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劝勉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这可见得印祖真正是有真实的修行。「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在这样站起来讲完以后,就坐在椅子上,这个时候,从此就不讲话了,面西端身,移坐正坐,五点的时候,在大众的念佛声中,安详西逝。最后: 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糅和《印光大师文钞》—
  活到八十岁,僧腊是六十。以上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伟大的一生,包括他如何的老实修行,以及他老实的弘法,到最后的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我想他的一生,给人家感觉到很平淡、很平常,但是平常当中也表现出不平常,的确是可以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净界法师专版】    【净界法师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5】
  第二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乙二、教起因缘。我们这一次的课程,我们拢总分成三大科,甲一是前言;甲二是正文;甲三是结劝。在甲一的前言又分成两科,乙一是作者略史,乙二是教起因缘,这两科是我们正式进入本文之前,一个应有认识。前面的一科是介绍能说法的人,就是印光大师的一生,他自行化他的功德。这一科是说明所说的法, 净土教法生起的因缘, 来启发我们的信心。这以下有一段印祖的开示。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大家合掌。
乙二、教起因缘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徧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 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  与徐福贤书  —
  我们把这段《文钞》加以解释,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先拢总的说明净土法门它所依止的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一开始印祖就标出了我们净土宗所依止的三部经,第一部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以坚定的信心跟愿力来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信愿持名。第二本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真正的修净土,要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我们厌恶三界的生死,我们希望追求无上的菩提,你要有这种信愿,有这种信愿以后干什么呢?一向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两部经都是以持名为主, 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我们的所观境。 第三部是 《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就是观想、观像,总共有十六个观法,就是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或者是琉璃地,或者是宝树宫殿楼阁等等依报的庄严,或者是直接观阿弥陀佛的正报,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 放大光明的身相,就是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庄严,这也是一种方法,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这样子也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印光大师说「此名净土三经」,印祖就把这三部经,把它安立一个名称,叫做净土三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经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专谈净土缘起事理」 , 这个 「专」就是专门,专门来介绍净土缘起的事跟缘起的理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佛法是在诠释诸法的真实相,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以佛的知见,来观察这个世间,它是有两个部份:一个是属于事相,就是现相界,或者我们讲世俗谛。这个现相界就是一种因缘果报。广泛来说就是有十法界染净的因果,有六凡法界杂染的因,而招感六凡法界杂染的果。有四圣法界清净的戒定慧的因,招感四圣法界的无漏的法身、般若、解脱的功德,这个都是属于缘起的事相。广泛来说,就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都是属于差别相。又以天台宗来说呢,无差成差。这个地方是讲净土缘起的事。换句话说,它这个地方所谈的在十法界当中,是专门谈佛的法界,就是谈阿弥陀佛,祂过去是怎么样依止一种清净的本愿,开始发四十八愿以后,积功累德,创造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果地的功德。祂又怎么安排一个方法,怎么样安排一个因地,使令我们凡夫能够依止这个因地而修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着净土缘起的事相,可以说是修因证果。不过修因证果,我们看《阿弥陀经》的结构,或者《无量寿经》的结构,特别是《阿弥陀经》的结构,佛陀在介绍这个因果,祂是先介绍果报功德,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广泛的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妙,然后再介绍怎么能够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说缘起的事相是先介绍净土的果,再介绍净土的因,这个叫做缘起的事。
  什么是缘起的理呢?就是前面的法界是无差成差, 这个地方是差即无差。就把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因果,汇到一种无差别的境界。这个无差别的境界,各种宗派的说法不同。我根据天台宗的说法说,万法唯是一心,蕅益大师就是根据天台宗,就在我们建立信心,信事以后,他又讲出一个信理,就是说,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就是说,没错!从现象上来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非常清净庄严,而且距离我十万亿国土这么的遥远,但是要是从我们这一念清净心的本体来观察呢,它不离开我这一念清净心之外。净土宗有一个祖师,十祖截流大师,他讲出一句话说1: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中的佛,既然心体无别,自然感应道交。就是说,我们要从因果来观察,我们是一个没有资粮的人,业障深重,我们过去没有积功累(《净土警语》卷 1:「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德,没有忏悔业障,所以业障深重,我们的果报是非常的不好。弥陀是什么境界呢,万德庄严,祂过去有清净的功德力,我们感觉到我们跟弥陀的距离是相当遥远! 我们怎么能够敢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件事怎么敢呢?但是弥陀是我心中的佛, 我是弥陀心中的众生。换句话说,要以理性来观察,我们这一念的明了心性,跟弥陀的明了心性是无差别的,是无差别的。换句话说呢,你在佛堂里面,你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阿弥陀佛当下就知道这件事!祂的大悲心就跟你这一念佛号感应道交,凭什么呢?凭的就是体性的无差别。
  所以我们不但是要了解这个缘起的事相,你了解这个理论,你能够把你这个凡夫的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距离给缩短,对你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你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我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本无外故。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出来,这是要我们相信,从我们的清净心来观察,我们跟弥陀是无差别相的,所以自然感应道交。这个大家要体会体会,就是从理性的思想。这个就是净土三经的主要内容,讲到事相跟理论。
  「其余诸大乘经, 咸皆带说净土。 」 其它有很多的大乘经典,日本的学者统计,在《大正藏》里面,讲到净土的经论有两百四十多本,可见得这个净土的经论,在大乘是相当重视的,这些都是「咸皆带说净土」,就是兼带的介绍净土,不是专门,但是也提到极乐世界的存在,有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段,印祖先把我们净土法门的传承介绍出来,一开始是有佛的传承,佛陀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里面谈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陀很认真而清楚的标出: 极乐世界正报的弥陀跟依报的极乐世界,使令我们知道这个法门是有清净的传承,有它的真实性。这是第一段,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的把这个传承的内容加以解释,我们再看第二段。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徧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在整个净土教理的传承当中,最初的传承就是《华严经》,这个《华严经》,我们把经题简单的解释一下。《华严经》的内容是一乘的因果,一佛乘的因果,这一乘的因果在经题有表现出来。这个「华」是表示什么呢?表示万善的因华,就是菩萨的六波罗蜜开出来的就是万善,这个是一佛乘的因。这个「严」指的是万德的佛果,万德的佛果是约一佛乘的果,换句话说,这个《华严经》就是讲什么呢,讲以万善的因华来庄严万德的佛果,就是介绍菩萨的修因跟证果。不过《华严经》的结构也是先介绍果德,先介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把这个菩萨的功德,次第的、清楚的介绍出来,所以我们讲: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有种种的功德。介绍果地功德以后,再介绍成就这个功德的因,就是六波罗蜜乃至于十波罗蜜,就是整部《华严经》是介绍一佛乘的因果。这个是解释经题,再看下面。
  「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这个就是讲到天台宗的判教。这个判教,佛在世的时候,经典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不像这个论,多数论是菩萨说,论是糅合经典的义理,就着义理来分科、来说明,但是经不是根据义理来说,它是随众生的根机说。所以佛陀灭度以后,祂留下的经典就有些差别相,有些经典这样讲,有些经典那样讲。到了天台智者大师就把这些差别的经典加以整理, 使令它前后不至于矛盾,他就把所有的经典判作五时八教,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有五个时段:第一个就是华严时,第二个是阿含时,第三个是方等时,第四个是般若时,第五个是法华涅盘时。
  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佛陀成道以后,祂度众生第一个说的教法是华严,就是讲圆顿法门,为什么呢?讲一个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它是先照到高山的顶,然后再慢慢慢慢去照到大地,普遍的去照到大地。佛陀说法亦复如是,佛陀的智慧是大光明的境界,祂最初成道,祂在定中,是先讲一佛乘的圆顿法门,去度化根熟的菩萨,大乘的根机成熟的菩萨,就是所谓的「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这是佛陀所说的第一个圆顿法门。 后来就是很多的阿罗汉在这个华严会上,「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佛陀讲《华严经》,祂不是现丈六比丘相,是现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报身,所以阿罗汉就看不到佛的身相,也听不到佛的说法,所以在华严会上等于是没办法栽培善根。佛陀是大太阳的境界,再开始、再普遍的照到大地,就所谓的为实施权,讲阿含、方等、般若这种次第的法门。到了法华会上再开示,会渐归顿,摄末归本,在这个时候,再使令所有的凡夫、二乘人再发菩提心,这是佛陀讲经的一个次第的安排。所以第一个,最初是讲大乘的《华严经》,它所加被的根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这个法门是一乘的妙法,到了末后,最后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徧参知识。善财童子普遍的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他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后,就「证齐诸佛」,这时候到了等觉菩萨,「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这个时候普贤菩萨说:你现在要急速成就诸佛的功德海,要修十大愿王,然后「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这个十大愿王的功德再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以期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佛果。所以说这一部的《华严经》,就是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一生成就佛道的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6】
          我们把十大愿王的导归极乐世界的情况用附表解释一下, 看《印光大师文钞》补充讲表附表第一、普贤十大愿王。

附表一  ─  普贤十大愿王
(一)约因行
                —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十大愿」—?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
                —七请佛住世                          十普皆回向—
                —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利他功德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王」   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
自利功德
—众生

—真如
—佛道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糅合《二课合解》—

  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约因行,第二段是约果德。先看因行,我们解释十大愿王,分两科,先解释十大愿,再解释这个「王」。十大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我们修十大愿王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礼」,就是身业的礼拜,这个「敬」是意业的恭敬,礼敬谁呢?礼敬三世诸佛,这是第一个。礼敬诸佛可以破除我们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业,成就我们的尊贵身。你经常礼拜,你这个身相看起来特别尊贵,我感觉到我们的导师忏公师父,他的身口意三业当中,有明显的十大愿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显,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他特别还强调「礼敬诸佛」。我曾经听到有人讲一件事说:台北有一个商人,要以佛法说,就是大富长者的境界,他到莲因寺去参观。他对佛法是没什么信心,但是去参观参观。他参观到了大殿,参观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一个老者披着袈裟,从走廊这边走进来,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礼拜。所以这个人,这个尊贵身是修来的,看起来特别尊贵,怎么会尊贵呢?礼敬诸佛,因地当中礼敬诸佛。
  第二个「称赞如来」。前面是一个身业的礼拜,这个地方是一个口业的赞叹。我们经常用偈颂来赞叹佛陀,能够破除我们多生两舌、绮语、妄言、恶口的罪业,成就无碍的辩才,有这种功德。称赞如来,在我们显教也是很重视,有阿弥陀佛赞、地藏王菩萨赞。 各式各样的佛菩萨都有祂的赞, 但是在显教好像是不多,顶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对「称赞如来」特别重视,它要有什么重大的法会,在诵经之前那这个赞叹佛菩萨的功德,那个偈颂一唱就是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他每次唱赞叹佛菩萨功德,他经常都是潸然欲泪,感动的掉眼泪,这个是一种宗教情操, 就是称赞如来, 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这是一种口业的称叹。
  第三「广修供养」。这就是用财物或者是香花灯烛、种种的资具来供养十方的诸佛菩萨。可以使令我们破除过去悭贪的罪业,而得到广大的财富。我曾经遇到一个修密的法师,他跟我讲说:归依上师、归依三宝,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礼拜、赞叹、供养为主。换句话说,我们礼拜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一方面是破除我们的罪障,增加我们的福报。另一方面有归依的这种功德在里面,使令我们跟我们的本尊,譬如说你的本尊是阿弥陀佛、你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你这样子做以后,冥冥当中你跟你的本尊缘就深。缘深,祂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这个当中有归依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也是有需要的,这是透过礼拜、赞叹、供养,使令我们跟佛菩萨的距离拉近。
  第四个「忏悔业障」。就是忏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五逆十恶乃至于谤法的罪业,约着破恶来说的。
  第五「随喜功德」。前面的礼拜、赞叹、供养,都是约我们自身来说,这个随喜功德是说,我们也可能会跟同参道友接触,一切法因缘生,每一个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荣,我们凡夫的心情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经过调整,我们凡夫的面貌是认为:我们这一念的生命体,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能够主宰一切法的一个「我」,一个常一的主宰叫「我」。我们有一个「我」的执着以后,我们认为一切的荣耀都应该归于我才对,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功德,我们就嫉妒、障碍别人,「这个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子嫉妒以后,糟糕了,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法的因缘产生障碍了。他诵《法华经》、他每天拜阿弥陀佛,你内心当中,嘴巴不讲,你内心一嫉妒他,使令你这一念心,跟一个清净的正法产生障碍了,你以后修这个法的时候,你不容易相应。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现,你修了十天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的方法正确,我完全根据祖师的方法,有次第的这样修下去,为什么跟法一点都没有感应?」就是你过去对这个法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 祖师大德有时候他在开示是一种「对治」,他看到有些根机,他已经广学经论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说:这一切的三藏十二部经,让给别人去看、让给别人去读,我一句弥陀就好。祖师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应,他不是跟烦恼相应。那么你也跟着祖师讲这种话,人家劝你去修行、去拜佛、诵经,你也把这句话也讲出来,但是你讲这句话的心情有烦恼相应,这有问题,你会有问题!我们总是有一天要法门无量誓愿学,除非你不成佛,我们成就法身大士以后,从空出假以后,那是一个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功德一个一个成就,无量的陀罗尼门、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一切的三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个时候,你就有障碍了。所以我们的心情要怎么办呢?我们这一生当中, 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这一部经,你另外一部经就比较弱;你的思想分别力很强,你的禅定就会弱一点。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禅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样的功德,我们内心,就是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我们也赞叹别人的功德。我们对别人的功德也赞叹,这样子你为自己以后栽培一个好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随喜功德」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
  前面主要就是一种福德资粮跟忏悔业障,六、七、八就是我们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么成就智慧善根呢?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请转法-轮」。我们内心当中要对法的欢喜心,请转法-轮。法是谁要传呢?「请佛住世」,必须有佛菩萨、善知识的住世,对能说法的人, 生恭敬心。有这个法、 有能说的人干什么呢? 「常随佛学」,我们就开始有次第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来自于六波罗蜜,这个是常随佛学,恒常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 当然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 这个就是成就了自利的功德,包括忏悔业障,积集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有般若波罗蜜使令我们的心庄严,有福德使令我们的身也庄严,身庄严、心庄严、身心庄严,福德智慧两足尊,两只脚站的稳稳的。
  接下来做什么事呢?「恒顺众生」。我们具足福德智慧两种庄严以后,我们开始要思惟,这一切众生都在苦恼颠倒当中,这众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他都是我过去的父母,他们都曾经以最大的爱心来照顾我们,对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这件事情我应该要承担起来,这个时候你的大悲心开始活动,再依止你的善巧方便, 就是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差别的根机来为他说法,成就利他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个自利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以后呢,我们最后做「普皆回向」。我们不是说有这种功德干什么?「我下辈子要做国王。」不是这样子,不是这种有漏的果报。我们要把这种殊胜的功德做三种的回向:第一个回向法界众生,苦恼的众生,使令他们离开一切的痛苦,而且得到种种的快乐,五欲的乐、三昧乐、涅盘乐,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跟大悲相应。第二个回向无上的佛道,这是约着大智慧来说。前面两个都是一种现象界,佛法界、 众生法界,第三个回向真如理,二空真如理,从法性的角度来说,这一切功德都是不可得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内心当中虽然修习广大的功德,但是这一念心还是寂静住,观察这些功德从法性的角度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无住,以无住为住。这个就是回向二空真如理。 这个是普贤菩萨他告诉我们依止这十大愿王,你能够在念念当中,急速的成就诸佛的功德海,有这十个法门,十大愿。
  其次我们解释什么叫做「王」。这个「王」有自在义,自在,就是你做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够障碍你,就是国王于五欲有自在义,国王要得到财、色、名、食、睡,没有人能够障碍他,他过去的福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不是这个意思,它指什么呢?什么样的自在呢?我们先看空间上的自在,「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这十大愿王在修行的时候, 是以什么心情来修呢?就是说你内心当中要思惟,虚空界尽,这一切的依报的国土,假使是有穷尽的话。乃至于这一切的正报的众生。它的众生界尽是约果报,众生业尽是约业力。众生的烦恼尽就是烦恼,就是众生的惑业苦,就是这个烦恼业力果报,这是正报。就是说,即使这无量无边的虚空,无量无边的众生都穷尽了,但是我这一念礼拜,乃至于普皆回向的十大愿王, 我还是一样没有穷尽, 我还是一样不断的礼拜、 赞叹、供养乃至于回向。换句话说空间不能障碍我,这是不容易,譬如说你今天来到道场,这个环境的摄受你能够礼拜,你到了都市的杂染环境,你就没办法礼拜了,你心随境转,你就得不到自在,你这样子就是怎么样呢,你只是修十大愿,不是修十大愿王,你的空间一改变,你就修不下去,没有自在力了。 其次从时间上来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前面是约空间的无障碍,这个地方是讲时间。我们修十大愿王是什么心情呢?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也是不容易, 今天修明天修, 今年修十年修,尽未来际的修,内心当中没有疲厌,这个也是不简单的,时间不能障碍你,这是时空无尽,这个叫做「王」。这是在我们因地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约果德。在《普贤行愿品》它解释了十大愿王的内容以后,它最后就讲出修这个法门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二)约果德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说「又复是人」,这个修十大愿王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剎那,他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四大开始败坏,内心开始散乱,最后一剎那有什么现象产生呢?这以下就说出了,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我们生命体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开始散坏,我们虽然用很好的饮食来滋润它,用很好的衣服来照顾它,但是它还是一样被无常的力量所破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我们所爱的亲属,我们付出很多的心血,但这个时候我们带不走了,舍离了,就是这个无常败坏。「一切的威势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得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这个威势呢,到临终的时候悉皆退失,乃至于辅相、大臣,宫城内外种种的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前面的珍宝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别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这一切的珍宝无复相随,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去积集这些珍宝,但是这个时候它也是带不走的。 这个意思是,我们讲真正归依处,这件事情我们的确要想一想,我们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实相是有一点出入,是有出入的,我们认为珍宝是我们依靠处,我有珍宝就能够快乐;眷属是我们的依靠处,有眷属也能够快乐;有威势,我们这个色身的强大健康这都是依止处。但是我们看这段经文,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这一切无复相随。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时候谁能帮助我们呢,怎么办呢?「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个时候我们平常在佛堂当中,所积集十大愿王的功德,诶!它出现了,它不舍离你,它怎么不舍离你呢?「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就在你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你内心不知道归依谁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样出现,引导你这一念心识, 「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种功德,它能够引导你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说这个是真正的依止处。就是说十大愿王,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它是不可破坏的,它不会被无常的业力所破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事情是真实的,什么事情是虚妄。如果我们把这个时间往后面看一看,我们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你会知道这件事情。这个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的整个修因跟证果。好,我们再回到讲义。





【净界法师专版】    【净界法师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说「又复是人」,这个修十大愿王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剎那,他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四大开始败坏,内心开始散乱,最后一剎那有什么现象产生呢?这以下就说出了,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我们生命体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开始散坏,我们虽然用很好的饮食来滋润它,用很好的衣服来照顾它,但是它还是一样被无常的力量所破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我们所爱的亲属,我们付出很多的心血,但这个时候我们带不走了,舍离了,就是这个无常败坏。「一切的威势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得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这个威势呢,到临终的时候悉皆退失,乃至于辅相、大臣,宫城内外种种的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前面的珍宝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别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这一切的珍宝无复相随,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去积集这些珍宝,但是这个时候它也是带不走的。 这个意思是,我们讲真正归依处,这件事情我们的确要想一想,我们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实相是有一点出入,是有出入的,我们认为珍宝是我们依靠处,我有珍宝就能够快乐;眷属是我们的依靠处,有眷属也能够快乐;有威势,我们这个色身的强大健康这都是依止处。但是我们看这段经文,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这一切无复相随。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时候谁能帮助我们呢,怎么办呢?「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个时候我们平常在佛堂当中,所积集十大愿王的功德,诶!它出现了,它不舍离你,它怎么不舍离你呢?「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就在你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你内心不知道归依谁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样出现,引导你这一念心识, 「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种功德,它能够引导你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说这个是真正的依止处。就是说十大愿王,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它是不可破坏的,它不会被无常的业力所破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事情是真实的,什么事情是虚妄。如果我们把这个时间往后面看一看,我们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你会知道这件事情。这个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的整个修因跟证果。好,我们再回到讲义。





【净界法师专版】    【净界法师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7】   
 这当然是《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种大根器修行净土的方法。有些人说: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愿王,怎么办呢?还是有办法。我们看第二个经典它的传承。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前面的《华严经》当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是一种大乘的善根成熟菩萨所修的。在净土当中,它又开出一个特别的方便,就是在《观经》的九品往生当中,有一个下品下生,这个下品下生是什么境界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他平常是做什么事呢,造五逆的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于十恶,乃至于具诸不善,就是什么恶事他都敢干,这个人大概是不深信因果的,这是一个平常的因地。这个人到最后怎么办呢?「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临命终时,这个罪业太重,花报就现前,这个地狱的火。这个中阴身现前,就是马上从中阴身要转成正式的果报,就是我们讲前阴中阴后阴,前面的五阴已经是被无常所破坏,下面的地狱的五阴?还没有生起,这个时候有一个过度时期叫做中阴,这个时候他就看到什么中阴呢?看到地狱的中阴,就是地狱的猛火现前。这个时候, 在这个紧要关头有点转机了,我们看什么转机呢? 「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这个时候就在紧急的情况,这个善知识,特别是指对净土法门有了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教以念佛」。   「教以念佛」这个地方,印祖讲的比较简单,但是从经文来看,它是两个内容:第一个、这个善知识要告诉他要忏悔,告诉他因业果决定,你造的恶业,这个是地狱的果报,你要以忏悔心来断相续心,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再介绍他成就净土的因果,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就先赞叹极乐世界的果德、极乐世界的庄严,然后再说明它因地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一个先教他忏悔,先破恶然后再生善。这个人也是有善根的,我们看,他听了以后「彼即受教」,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称念佛名」,这一念心至诚恳切的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乃至于「未满十声」,这个时候「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以十句佛号的功德,把一个地狱的众生, 转成一个佛道的众生,因为他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故,必定成佛。极乐世界,我们讲它是不退转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到那个地方,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这个十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力量,把一个十法界里面最低法界的众生,把他超生到佛法界,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个理论上,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无自性,这个理论也是真实的,业力没有自性。这一切法没有自性,从因缘的角度来说,这当中有个道理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出了三力不可思议,就是说一个地狱的中阴身的众生,凭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就凭他这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他这样子一听回去以后,有三种功德力: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他在临终的时候,那一念心是无前念、无后念,非常猛力。,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他能够念的那一念心不可思议。其次、法力不可思议,他所忆持的是一个万德洪名,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功德放在这个佛号、放在这个声音上,这个万德洪名,所以他这一念心,跟弥陀名号一接触的时候,这个功德力就产生出来。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没有香气,「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这个身体跟香气一接触呢,这个香气就能够跑到我们身体里面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万德洪名亦复如是,这个万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渗透到我们内心里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议。   其次呢,佛力不可思议。佛的那个大悲心,佛陀是没有灭度的,这件事我们应该要清楚,《法华经》佛陀很认真的说,佛陀是没有灭度的,佛陀所灭度的,是那个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丈六比丘相,那个应化身。佛陀那个无量功德的清净法身,那个灵灵觉觉的佛性, 昼夜六时恒常的在加被我们。 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祂没有休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祂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须要念祂的佛号,才能够跟祂的大悲心接触,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他念这句佛号以后,能念所念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他这一念心就依止弥陀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么这个时候就接引往生。三力不可思议,就凭着这三力,转地狱的果成金莲花, 所以这个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人,它的意思是说,他完全没有学佛,他什么时候才学佛,他临终才开始学佛,他在短暂的时间,发出那么大的功德力,这个是一个净土的他力门的特色,当然对我们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这个是把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的也标出来,前面的《华严经》是一个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贤,这个地方是把净土的最差的标准也标出来,下至五逆十恶。第三段印祖他又引了一个经典来做前面的总结。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经》上说,在这个末法时代,有亿亿人修行,但是罕一得道, 即使有亿亿人修行, 但是很少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有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当然这个对佛陀的法的本身、佛的法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障碍的,佛的法永远是清净庄严光明的,但是能够依止法的这一念心就有差别的。在正法时代众生那一念心,善根深厚业障轻,所以它跟正法一接触的时候,很快就成就圣道,你看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出家以后,七天成就阿罗汉果, 他的障碍少,善根深厚。佛陀正法过去以后到像法,众生这一念心就差了,善根淡薄、业障也重,障碍也重,圣道力量就薄弱,就是禅定了。到了末法时代, 我们这一念心, 善根就是非常薄弱而业障就很重, 昏沉掉举、掉举昏沉的障碍就很重。即使我们这一念心很想去修止修观,很想去忆持佛陀的正法,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障碍,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正法不能接触,什么障碍呢?就是掉举昏沉,所以我们就很难成就圣道。 那怎么办呢?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这个地方这个「唯」要注意,就是唯独,就是在所有法门当中,唯独依止念佛法门才能够度脱生死。这句话,佛陀的意思是这样子,唯独。   所以到末法时代,我敢说,到最后最兴盛的是净土念佛法门。我知道一个密宗的道场,他也打佛七,当然我们能够体验他的心情,他的教义上依止密教,但是他很清楚「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理论讲的再高,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虽然教理上依止密教,但是他也打佛七,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一个很正确的抉择,契理契机的。这以上就把印祖有关净土的传承,从最高到最低,做一个拢总的介绍,这以下就结劝。   「是知念佛一法, 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 从前面三部经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念佛的这一个法门是上圣:从《华严经》的文殊、普贤;或者下凡,最低的就是《观经》的五逆十恶,都能够修行成就的法门。「若愚若智通行之法」,有智慧也好,没有智慧也好,你只要一句弥陀念诵听,具足信心,具足愿力,就能够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拢总来说就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这个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色,用两句话表达出来。这意思是说,从难易来说,是下手易而成功高。当然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它所成就的不是人天的果报,也不是二乘涅盘而已,它是要成佛的!这个法门是让你成佛的法门。它的殊胜在于下手易,这句话是相当重要,特别对我们末法时代,这一念散乱心的人特别重要。这个法门太微细的时候,我们都修不来。但是你告诉我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件事我做的到,我老老实实的念从心起,然后嘴巴把这个声音念出来,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件事我做的到!我把这个声音听到,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件事我做的到!而且我不但平常做的到,我临终也做的到!就是很实际的能够做到。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用力少」就是时间上来说,前面是约难易。就是说这个法门,也不一定要你多生多劫,乃至于你到临命终的时候,十念都往生,时间上也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效果非常的大。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永永远远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那一期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当中,亲近阿弥陀佛,直接到成佛为止,完全没有退转的因缘。所以这个时间是很殊胜,那么为什么有这种殊胜呢?印光大师就讲出他的道理。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因为这个法门他跟其它法门的不同,它是专仗佛力,你不是靠你的本事往生的。这个意思是说,佛陀是把这个功德成就了,这是一个果地教,阿弥陀佛把这个极乐世界已经创造出来了,不必你去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不必了。这个极乐世界成就以后,我怎么进去呢?你就依止这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就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这一念心就能够进入到弥陀的功德大海去。换句话说专仗佛力,你只是归依而已,我们只是做一个归依的法而已,我们哪有这个资粮去成就这个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哪一个功德是我们成就的呢?都是现成的,我们只是把现成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去归依,这样子。所以「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这个其它法门是没办法比的。最后讲出一个譬喻: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印祖说,古德讲出一个譬喻,其它的圣道门,唯识、天台、中观,在断烦恼了生死的过程,就好像蚂蚁上高山,一步一步的,从最初的外凡到内凡,乃至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回小向大,初定、二定、三定、四定,就是无量无边的一个长远的菩提道, 这一路是充满了心酸的菩提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这中间很多让你退转的因缘,特别是在分段生死,这个地方是是非最多的,所以我们有一件事要想一想,我们今天会在年轻的时候出家,或者准备出家,或者好乐出家,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就是我们过去在佛法当中栽培善根, 但是我们为什么在这个生死当中,这舞台当中进进出出,现在还在流转呢?怎么回事呢?我们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佛陀的正法是药,真的能够治病,怎么我们服那么久,还是在这个地方流转呢?就是「退转」这个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从外凡到内凡,到暖、顶、忍、世第一。到暖、顶的时候还是会退转,到忍位的时候不退转,在这个「忍」之前,烦恼会障碍你,你修行的好好的,烦恼一活动我不修行, 我要回家去。天魔会障碍你,你有修行,但是你过去有跟众生结恶缘,刚好这个众生在鬼神道, 而且他有大的福报力, 他是一个鬼王, 糟糕了!他会来障碍你,天魔会障碍你。烦恼魔、天魔、五蕴魔,你修行得好好的,哎呀!身体出毛病了,不是肝出毛病,心脏出毛病,腰疼,打坐十分钟腰就痛,这五蕴的身心它障碍你,你过去造的业,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障碍你。死魔会障碍你,你修止修观,内心一片寂静,功夫相应的时候,糟糕了!你的寿命到了。这死掉以后,下辈子重来,又重新开始。所以蕅益大师讲,所有成佛的菩提道当中, 分段生死最难透脱, 你这个分段生死跳过去,后面就顺了。位不退以后,这个圣人在修行,不像我们凡夫有种种的挣扎,也不会有退转,他这个心就是不断的往前走不会退。所以说「蚁子上于高山」是对的,这蚂蚁一直爬一直爬,很辛苦,但是他一不小心就从高山掉到原地上,掉到原地从头开始,所以这个地方是有问题的。那怎么办呢?「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我们能够仰仗佛力,就好像坐船又轻松,心情又愉快,这个时候又顺水,没有退转的情况,这是古德的譬喻。印光大师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师他同意,这句话是他同意前面的说法,他认为这个是形容的非常恰当,这样子形容是对的。这个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教起因缘,等于是把净土的整个教法的因缘,做一个全盘的介绍。大家有没有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