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8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疏文:
五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一明能请者,即是韦提。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三明能说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五明能为,即是如来。六明所为,即韦提等是也。
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玄义分具七门料简,前文已讨论了四门。现今第五门料简是就定善与散善两门的内容加以品评与甄别。导祖本人是一个侧重实修的念佛行人,一门深入专持名号,一往情深求生净土。然在此对《观经》教理作如此深入周详的讨论,可以折射出当时佛教内的生态。佛教自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大乘各宗各派建立,祖师大德云集的佛教黄金时期。一批义学比丘对经典教理作深入研究,撰述种种注疏论著,呈现百家齐放的局面。《观经》自畺良耶舍于刘宋时翻译以来,一直备受各宗各派大德法师的关注,对《观经》撰述注疏。诸如净影寺的慧远法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地论宗的慧光法师,都有《观经》的注疏出来,甚至法相唯识的摄论派的法师等,均对《观经》某些问题作出种种的阐释(导祖概称为诸师)。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净土法门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诸师站在本宗的立场对《观经》所作的某些诠释,并未揭示净土法门真实义,或会阻抑行人对净土法门信愿的建立。有鉴于此,导祖以菩萨心肠,欲为利益广大众生,对此关系到“正法眼藏”、“人天眼目”的重大问题,岂忍缄默。是故条分缕析,撰为此疏,何啻长夜明灯,险途导师。
定善与散善两门义趣的讨论,是对诸师不正确观点的厘正。诸师可以说都是那个时代的泰斗级的善知识,或是祖师级人物,虽然他们在本宗教理造诣精深,但要论及这个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也有其知见偏颇处,如不及时地加以拨正,或会酿成自障障他、不求往生之流弊。
此定散二门料简分六个层面加以展开。第一是说明能请者是谁?即是韦提希夫人。大乘圆顿的净土法门均属佛无问自说的,因业力凡夫想不到,亦无从请法的。那能够请《观经》之法的韦提希夫人,恰遇一个特别的因缘,将她宿世的净土善根给激发出来,而呈现出能够请净土一法的奇特场景。《观经》发起序记载:王舍大城发生了宫廷政变,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将其父母囚禁起来,韦提希夫人面对着儿子的恶逆行为,于此娑婆秽土顿生极大的厌离,愿托生无忧恼的世界。这说明韦提希虽然是秽质女人,却有着大乘的根性。而她的丈夫,频婆娑罗王遭受被囚禁挨饿的苦境,却无求生净土的愿望。可见频婆娑罗王乃属小乘的根机,不能成为《观经》净土法门的请法者。
频婆娑罗王是佛的大护法,常依佛陀听法修行,原已证到初果,当其被囚禁之时,于韦提希请往生净土一法之际,世尊即便微笑,从佛口放出五色光明,一一光注照频婆娑罗王头顶,蒙佛光加持,频婆娑罗王当即超证第三之果,即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意即不再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净居天,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以证阿罗汉果。而当韦提希遭此被囚禁之恶缘,生起厌苦娑婆、欣乐净土之心时,世尊心怀愉悦,何以故?正由韦提希之请,佛广开净土之门,不惟韦提希能得往生,一切有缘众生,若闻即信受,悉能蒙阿弥陀佛愿力接引,横超生死苦海。是故世尊微笑放光,先令频婆娑罗王得三果之益,继令韦提希的请法圆成。作为能请法者的韦提希,开始只是笼统地请往生净土之法,然十方法界有无量无数的净土,到底欲生何方净刹呢?释尊便慈悲地于光台中现出他方净土景象,并加持她特选西方极乐净土,这就完成了韦提希夫人从通请到别请的过程。
第二要阐明的所请者即是释迦牟尼佛,佛的福德智慧究竟圆满,为一切世间天人所尊重的,又称世尊。佛法尊重,非请不说。虽净土法门本质上属无问自说的体例,然有众生恭敬请法的形态,效果更好。当频婆娑罗王被囚禁时,遥礼世尊,请慈悲派遣大目犍连给他授八关斋戒,世尊慈许,并遣富楼那尊者为王说法。而当韦提希悲恸恳请往生净土法门时,虽韦提希只是希望佛遣目犍连与阿难传达佛语,世尊时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与阿难一同随佛,从虚空飞行至王宫,出现在韦提希面前,来应请宣示这部无上甚深的净土经典。一则表明世尊具同体大慈悲心,二六时中关顾着众生,不失时机地拔苦与乐,二则表明世尊具一切种智,了达法界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知一切法,应机说法。尤其净土一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宣说流通。由此胜妙因缘,于耆阇崛山隐,显现于王宫,宣说净土稀奇之法。释梵护世诸天亦临空散华供养,亲聆玉音,感应道交,师资道合,成就此百千万劫稀有难逢之胜会。诚如《华严经》偈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第三阐明能说者即是释迦如来,这部《观经》所述的净土法门,超情离见,大不可思议,唯有彻悟法界实相、朗然大觉的如来,方能现量亲证净土一法之原始要终、事理因果以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法界缘起及名号光明威神之力量,诚如《华严经》初卷云:“尔时世尊,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乃至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身遍十方而无来往。皆入诸相,了法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于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此乃释尊大彻大悟,圆证心性之全体大用,方能称性宣说此奇特胜妙之净土法门。故云,能说者,即是如来。
第四是阐明如来所说的内容,即是定善与散善二门,展开即为十六观门。所观之境,有极乐净土地下、地面与虚空全方位的庄严,悉由阿弥陀佛福智愿力所成就的无漏真实之胜相。极乐世界正报庄严有阿弥陀佛主庄严与观音势至等圣众庄严,亦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就,这些通为定善门所摄,而三福九品之散善门尤显不可思议之德用。这些悉为释迦如来金口所宣之法言。
第五是阐明能为的即是如来,能为意谓能有所作为。如来自证寂静三昧,离一切心意识造作,然以同体大悲,繁兴度脱众生之妙用。韦提希作为被烦恼贼所恼害的众生,于悲痛哀求之时,唯有如来五眼圆明,以威神之力,予以拯救,能满足一切众生的祈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无量劫以来都处在随时拯救的状态。即如大慈悲父阿弥陀佛站立接引众生的姿态,援手随时拯救。因如来具足大悲,有威神愿力,故云,能为即是如来。
第六阐明所为的,意谓为佛所拯救的对象,即是韦提希等一切众生是也。以韦提希为代表的我等众生,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中挣扎,漩流湍急,遭受灭顶之灾。如来悲愍我等浪子,旷劫以来,随形六道,以种种化身,种种方便予以度化。为度我等业力轮回苦难众生,阿弥陀佛发大愿肇净土,立名号,欲令一切众生疾速脱轮回苦,得涅槃乐。释尊为度我等众生,数数入三界火宅之门,遍洒净土甘露法雨,惠予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实大利。吾等众生每念于斯,无不感戴释尊如天地般之高广的恩德,吾人唯有信受佛语,念佛求往生,庶几仰报佛恩于百千万分之一。
上述定散两门之料简,能请与所请是一对,能说与所说是一对,能为与所为是一对。此三对展开的定善与散善的内蕴,至深且巨,直将如来悲智,方便善巧,净土奥藏,被机获益等法义彰显无遗。然微言深义,吾人根钝,还是有诸多不解处。导祖慈悲,又进而施设五重问答,深入探究定散二门之义蕴。
第一重问答,有人问曰:定善与散善是因谁致请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伊时诸师大多认为定散二善悉是韦提希夫人所请的法,草草浏览《观经》,本然地会得出此结论,实则这是似是而非,偏离净土真义的观点。导祖慧眼独具,明确回答,定善一门是因韦提希致请而说,散善一门是佛无问自说的。或云:定善一门是佛随他意而说,散善一门是佛随自意而说。这个辨析惊心动魄,发人深思。定善十三观,是因顺韦提希“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请,而宣说的内容。当时韦提希看到极乐净土如此庄严妙丽,便主观认为一定需要观佛观想功夫深厚方可往生。实则琉璃地观、宝树观、宝楼观,悉皆不易观想成就。韦提希由此也颇生忧恼。直至第七华座观章中,阿弥陀佛住立空中,放光传达“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的消息,韦提希方始得到往生的信心与安心。可见,释尊应罪恶凡夫的根机,宣说三福九品,方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尤其是根钝业重的我等众生。释尊随自意无问宣说的散善一门,方是吾辈众生出三界之捷径。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六字洪名阿伽陀药,大悲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令其速离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速疾圆成大乘圆教佛果。唯自开散善一门,方大畅两土世尊度生之本怀。导祖如是见,如是说,吾人亦宜以拳拳服膺,如是信受奉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