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一套--重点提示/义贯目次解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E)四禅五净居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阿那含——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投胎到五不还天,就不再回到欲界来受生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欲了,是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这个五不还天证阿罗汉果,就直接入涅槃,超出三界。

  那么,四禅五净居天,

  1. 五净居之因

  五净居之因就是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意思就是说:三果的圣人,对于世间的苦跟乐,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苦不觉得委屈;乐也绝对不着,他有这种心的定的功夫了。

  下无卜居,也就是欲界、色界,其他的比他境界差的,他都不来转世了,不来欲界投胎了,就是三果的圣人,这是五净居之因。

  换句话说:愈不贪着这个世间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这么简单!

  2. 五净居天,净居五天,(1)叫做无烦天,第(2)叫做无热天,第(3)叫做善见天,(4)善现天,第(5)叫做色究竟天。

  这里还附带的,五不还天最上顶的,却不是圣人所居住的,却是魔王所居住的。

色界的魔王,叫做魔醯首罗天,也在色究竟天里面这一天。

只是区域不一样,一个是三果的圣人,一个却是魔王,不依如来教法,也是在此天。虽然在五净居天,但是,它却是不同的区域。

  第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第4.就是总结色界天:色界总共有十八天,为什么总结色界十八天呢?因为尚有化生的色质,我们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体;

到色界是微细的四大,更微细的,类似一种光,灵界的一种光,已经不是我们这种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质。

不出色界,就是未尽形色之累,他认为这个色身还是会拖累,会拖累。

那么,这个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好!

  3. 结语 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就是三果的圣人住的这个,不是凡夫有办法看得到的。

  经文:“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所以,你到山林、水边,要有礼貌,是不是啊?也许那个是三果阿罗汉在那边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4. 总结色界天:不出色界

    经文:“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就是因为没有情欲,所以,他清净单身,叫做独行。

“无交”就是跟五欲六尘不交涉,但是,未尽形累,就是因为还有化生的色质。

自此已还,这个就是五净居天以下,到梵众天这一段,统统是。

  C.无色界天,

  (A)无色界中 在无色界天中,有回心之大阿罗汉。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叫做回心,想要利益众生了。

  经文:“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接下来讲(B)四空天

  四空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色身,连这个色身都厌离,就变成空。

  (1)空无边处天,(2)识无边处天,(3)无所有处天,(4)非想非非想处天

  (C)无色界中有一类钝根的阿罗汉,他不回小向大,叫做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D)结语

  a.结语一:通于凡圣

  经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继续轮回,叫做)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b.结语二:不出无色界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后面加一句:但是,有定果色。没有业果色,就是没有业报;但是,入定,他还是有色,只是对我们欲界、色界,来称无色界,还是有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E)总结三界:迷本积妄而生

  经文:“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

  诸位!这一句就是重点:妄有三界,我们今天就是生活在虚妄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不知道是妄。

  第十节,四种阿修罗

  (1)阿修罗,鬼趣摄修罗(卵生),是卵生,

  (2)人趣摄修罗(胎生),

  (3)天趣摄阿修罗(化生),那是跟帝释天王常常打仗的,天趣阿修罗。

  (4)畜生摄修罗(湿生)。

  第十一节,总结七趣

  1.总结一:七趣虚妄因果,为什么呢?因本空,缘本空,果还是空。是不是啊?因空、缘空、果空。

  2.总结二:随顺妄恶为因,虚妄的恶业为因,我们前面所讲的十习因、六交报。

  3.总结三:正定能除三妄惑,把笔拿起来,三妄惑就是杀、盗、淫,杀、盗、淫,如果你有定,就可以除杀、盗、淫三种恶业。

  第4.总结四:同业别业俱妄,同业就是共业,共业所感的世间,和别业所感的、受的果报,统统是虚妄的,不实在的;

但是,对众生来讲,苦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定、没有慧,就什么都看不开。

就像鸟绑了二颗石头,飞不起来,心灵有了种种的痛,却放不下那种回忆,这个就是很糟糕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早上起来,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来,三个字,怎么讲?请归零,珠算......放下,请归零。

而且每天都要做这种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个人对不起你;哪一个人怎么样伤害你;哪一个人不愉快的,记得!一定要统统放下,

要观想,感谢他、感恩他,要有这样子的胸怀,要有这样的胸怀。

  所以,同业、别业都是妄,简单讲:三界是虚妄,唯心所现,才是佛陀的正确的语言。是不是啊?

  5.总结五:正修须除三惑,就是杀、盗、淫,也是一样。

  6.总结六:邪正之判,什么是邪正之判呢?

正说就是:劝人欲得菩提,要先除杀盗淫三妄惑,如是说,名如来说,名为正说;

不如是说,名为波旬说,就是魔说。

所以,邪说就是杀、盗、淫;

正说就是一定要断杀、盗、淫,这个是依如来正说,就是要除杀、盗、淫三惑,三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87 为何一真如界,仍生六道呢?最主要就是妄念不断、无明妄心不断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七趣,一般的经典讲六道轮回,在《楞严经》加了一个仙道,

所以,就变成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仙道、地狱、饿鬼、畜生,三界七趣众生升坠之因与果。

  为何一真如界,仍生六道呢?

    最主要就是妄念不断、无明妄心不断。

    188 众生升坠总原理:“内分外分”与上升下坠

   众生升坠总原理:“内分外分”与上升下坠。

内分就是属于这个色身往内,

(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坠。

  这个“情”在《楞严经》的角度,不只是说感情的束缚,包括强烈的欲望;

  包括习气,强烈的执着、分别、男女欲望、嫉妒、嗔恨,

    它这个“情”字,比较属于范围很大的,不是只有感情。

  那么,这个“情”的底下加一个:执着——情执,只要你的情执很重的,那么,往下沉沦的机会就愈大。

  譬如说:割舍不了男女的爱和欲望,或者是对境界的追逐,什么都贪、什么都爱,那么,沉沦的机会就愈大。

  那么,外分(渴仰分外),属想故上升。

譬如说:我们一心一意想要求生净土,在没有见到如来藏性的时候,佛陀给我们最方便的增上缘,

我们一心一意的想念极乐世界,在临命终就会见到净土。

   189 临终善恶相现,临终看到什么相,就跟着走

临终善恶相现,

大恶、大善的人,没有中阴身,

  极乐世界属化生,一刹那之间就到莲池;

  地狱也是化生,强大的业力转化而成的,不可抗拒的,

    临终看到什么相,就跟着走。

   190 临命终轮回有三种力量,一是随念而去

    我们临命终有三种力量,作为轮回的依据。

  临命终的时候,一、随念而去;二、随着业而去;第三、随着习气而去。

  随念而去,

譬如说:我们忆佛念佛,一心一意想求生极乐世界,

这一句佛号抓得紧、稳得住,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那么,临命终就随这一念往生净土。

  如果你平常欺善怕恶,贪染无遗,临命终也会随着恶念而去,

所以,我们不能发恶心。

    191 临命终轮回有三种力量,二是随着业而去

第二个是随业而去,

这个翻译得很好,这个“业”就是Karma force叫做羯磨,叫做造作。

  造善业,随善业而去;

    造恶业,随着恶业而去。

  我们说:做工有工业;做商有商业;做医有医学业;做农有农业,

这个“业”翻译得真是好!

做善就有善业、做恶,他就有恶业。

   192 临命终轮回有三种力量,三是随着习气而去

第三点就是随着习气而去,

不好的习气要断除,

那么,临命终,善恶就会相现,看我们平常的功夫。

    有的人讲:临命终助念很重要!

    我跟他讲:平常修善更重要!

   譬如说:我看到的冈山周居士,他因为做心导管,我去长庚看他的时候,他就说很痛苦,很痛苦,因为做心导管;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会往生净土。

  所以,他临命终有种种的波折、痛苦,到断气的时候,那个氧气面罩没有人敢拿下来,我看不行了,师父把它拿下来。

  他临命终助念八个小时以后,整个脸全部都是微笑,因为他平常在世的时候,就很恭敬三宝,就非常的精进念佛,平常就修善,到道场里面,布施金钱也不计较,有什么是非恩怨,也不会伤害僧宝。

  所以,我们了解说,这样子一个善良的人,而且有相当的心地功夫,虽然临命终有一点苦,但是,还是往生!

  所以,不是说:临命终有一些病苦就不能往生。

  如果你是一个大善,念佛坚定,就是临命终车祸一撞,你也一样可以往生净土!

  还是要看你平常所作所为来作决定的,临命终是很重要;但是,平常还是最重要的。

  要不然看临命终有一点病苦,那么,一生一世所造的善因统统没了,这因果哪讲得通呢?是不是?

    所以,平常还是比较重要。

   193 念佛坚定,就是临命终车祸一撞,你也一样可以往生净土!

    不是说:临命终有一些病苦就不能往生。

  如果你是一个大善,念佛坚定,就是临命终车祸一撞,你也一样可以往生净土!

  还是要看你平常所作所为来作决定的,临命终是很重要;但是,平常还是最重要的。

   194 这个“想”会引导我们造善和造恶,要特别注意!

飞升之类别。飞升之类,飞升,

我们修行佛道,或者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临命终会往生净土。

  那么,天道大部分,譬如说:行十善的、造桥、铺路、做慈善的,

    因为心有善心,帮助人家解决困难的,一般都是往生天道。

  所以,天道是修十善业的;净土法门是修十善,同时加上念佛,

  这个都不能离开想,因为它不是如来藏性。

  那么,鬼神也是想多的众生,他的想就比较不好,一天到晚想别人的钱,想贪什么,

    所以,这个“想”,看你是正想还是歪想?要想对了。

  所以,这个“想”会引导我们造善和造恶,要特别注意!

  那么,无论是善想、恶想,不能离开轮回;

  但是,六祖告诉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

  所以,我们平常要培养一种真如自性不动的功夫,对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很重要!

  平常你要了解佛的用心,只要一句话能够体会,就可以慢慢进入这个三昧的功夫。

   195 我们能够有解脱的定力、解脱的般若智慧;但是,你如何扭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观感,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们平常要培养一种真如自性不动的功夫,对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很重要!

  平常你要了解佛的用心,只要一句话能够体会,就可以慢慢进入这个三昧的功夫。

    佛陀说:话多的人,人家要批评你;话少的人,人家也会批评你;保持沉默的人,人家也会批评你。

  佛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人。

  所以,当你在被批评的时候,不要觉得很难过,因为世尊也是没有办法,你怎么样一个人有办法做到全世界来认同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能够有解脱的定力、解脱的般若智慧;但是,你如何扭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观感,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大般涅槃经》讲:世尊往生入涅槃以后,那一些恶比丘也是毁谤世尊:哎呀!制定了那么多戒律做什么?束缚这个、束缚那个!

  佛陀入涅槃了,他很高兴,恶性重大的比丘,这个在《涅槃经》都有讲,骂佛陀叫做(髡 kun)头沙门。

  你看看!佛陀,一代的大圣人,他剃度的徒弟,因为制定了很多的戒律,他(徒)觉得很麻烦!你看,碰到佛陀,不但不解脱,佛陀入涅槃,他(徒)反而高兴。

  所以,这个世间是什么样的人统统有,但求无愧于良心,不须要改变众生的观念,有因缘,感化之;无因缘,合掌令欢喜。

  你没有办法改变全世界人所有的感官、看法、知见跟观念,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和忍辱,夫妻相处也是这样子,朋友、师徒都是这样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6 学得一招半式,懂得放下自己,自我解脱,这个才是一个真参实学的人

我们了解,你想要活得很痛苦吗?很简单!

把你的知见、你的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你就一定会活得很痛苦,而且痛不欲生。

  为什么?时间、空间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思想、背景不一样,

    硬要把二个人凑在一起,变成一个家庭;或者朋友,或者师徒,你看,这个需要多大的容忍和宽恕?

  结婚并不是说你要改变对方,而是说你能不能忍得下对方的缺点?才能够跟他结婚,要弄清楚方向。

  你一心一意想要改变他,他又要改变你,那每天都要吵啊,吵架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慢慢的参、慢慢的理解,当我们悟入如来藏性的时候,歇即是菩提,自我放下的功夫要强;

  关于别人嘛,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合掌令欢喜,有缘,多谈几句法;没有缘,彼此之间互相尊重。

  学得一招半式,懂得放下自己,自我解脱,这个才是一个真参实学的人。

  哪能用放大镜,一天到晚想改变别人?彼此也痛苦不堪,不但改变不了别人,二个人一天到晚争吵。

  所以,婚姻是一出闹剧,生命是一个虚幻的梦中的幻影,不实在的东西。

  因此,我们了解佛的思想,就了解说:别人的批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做错?我们有没有反省的能力?

  你不要一意的想要改变对方,这样会很辛苦的。

  你要懂得尊重对方,同时不要一直论断和批评对方,你跟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如何用同一把尺来衡量呢?这是没有办法的。

  放下,对一个圣人来讲,它是这么的简单;但是,放下,对一个凡夫来讲,你比要他的老命更困难,更困难!

  所以,我们只能同情,不要伤害对方。

    197  这些习惯如果不改,那么,下地狱的日子就不远了!

   地狱之十习因,底下这些恶的、重大恶的习气,都含有强烈的意图,无法止息。

  1.淫习,淫欲心无法止息,停不下来,同时会去伤害其他的人,譬如说:强奸、不伦之恋等等,淫习,淫欲属火。

  第2.叫做贪,什么统统贪,大贪小贪,财贪钱贪,没有一样不贪,这是下地狱的因,地狱的十习因,“习”就是习惯、习气,我们的惯性。

  第3.就是慢,傲慢,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傲慢就是把自己提得很高,狂妄到极点,目空一切。

  这个“慢”很可怕,没有修学佛道的世间人,也是一样,有一点钱、有一点学识,他就傲慢得不得了!

  修学佛道也是这样,稍微懂一点皮毛,自负得不得了,目空一切,心目中没有长老。慢通于这个世间,或者是修行人,统统存在。

  第4.叫做嗔恨,“嗔”就是不满、愤怒,恨一切众生,什么都不满,什么都发怒,嗔恨心很重,就是脾气很大。

  第5.叫做诈,尤其现在的诈骗集团,特别多,诈骗的习惯,这不好。

  第6.“诳”就是欺诳,也是骗的一种。

  第7.怨,也是恨的一种,怨恨,怨天怨地、怨此怨彼、怨父母、怨兄弟姊妹,没有反省的能力,只有牢骚,只有抱怨,在他的生命当中,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这个就是怨。

  所以,自己如果不感觉到自己很幸福和知足的人,幸运之神,永远不可能降临他的家门,生活要懂得知足。

  第8.见习,这个见习是非常可怕的,叫做执见到什么都执以为胜,执着自己所见到的为殊胜,这个是很可怕的!

  执着自己亲近的师父,就毁谤所有其他的出家众,统统没修行:我的上人最有修行!这个是很可怕的!执着某一个道场:这个道场最有修行,其他的道场统统没有修行!

  由于这个见习,使整个世界乱成一团,“见”就是看法不同,执着自己以为是最殊胜的。

  这十个习惯性,不是说单一的 ,它是交互的,执着,同时加上傲慢,再加上嗔恨,就打起来了!是不是?所以,它这十种习性是交叉,有时候是严重到十种习性统统有;有时候只有一个,他只是概略的把它分开来。

  第9.叫做枉习,枉习就是白的讲黑的,专门冤枉别人的、造假,我们现在讲的叫做伪造文书,或者是冤枉别人,到法庭上说假话,或者是加害别人,不惜黑函攻击,白的讲黑的,黑的讲白的,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讲未闻,未闻讲闻,就是枉,有冤枉众生的习惯。

  第10 .叫做讼习,讼习就是诉讼,这个“讼”就是争论不休,很喜欢吵架的人,就是这个习惯性——诉讼,动不动上法院……

  这些习惯如果……强烈的淫习、贪习、慢习、嗔恨习、诈骗习、习惯欺诳、怨恨习、见习、枉习、讼习:争论不休的习惯,如果不改,那么,下地狱的日子就不远了!

   198 这个见习是非常可怕的,由于这个见习,使整个世界乱成一团

    这个见习是非常可怕的,叫做执见到什么都执以为胜,执着自己所见到的为殊胜,这个是很可怕的!

  执着自己亲近的师父,就毁谤所有其他的出家众,统统没修行:我的上人最有修行!这个是很可怕的!

  执着某一个道场:这个道场最有修行,其他的道场统统没有修行!

  由于这个见习,使整个世界乱成一团,“见”就是看法不同,执着自己以为是最殊胜的。

  所以,宗教是解脱的,政治是对立的。

  这个见习,我们要学一种功夫,就是尊重异己的存在,能够包容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在这个世间,跟我们意见、看法不同的,比比皆是,人家没有必要一定认同我们,就像我们也不一定认同其他的人。

  那么,在这个知见、观念、看法不同的时候,我们又执以为胜,他也执以为胜,就打起来了!

  一点小事情,也会变成严重的后果,街头一眼看不顺,就砍人!

  所以,这个见习是非常可怕的一种习惯,就是只要人家观念、看法跟他不一样的,就说人家是魔,人家没修行。所以,这个是很可怕的!

  夫妻之间为什么吵架?因为观念不同,见习;朋友之间,为什么一念之间可以反目成仇,怒目相视呢?因为看法不同,不懂得尊重,也不懂得退让。

  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不要想要改变对方,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能降伏自己的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统领百万大军并不伟大;一个能降伏自我的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

  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给予尊重,但不可以伤害众生,这是原则。

    199 统领百万大军并不伟大;一个能降伏自我的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不要想要改变对方,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能降伏自己的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统领百万大军并不伟大;

    一个能降伏自我的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

  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给予尊重,但不可以伤害众生,这是原则。

   200 记得!无论发生什么情形,你一定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不可以把一个人逼上死路

十习因与六交报,前面十种强烈的、恶劣的习惯,昧着良心讲话,昧着良心做事情,完全不管对方的死活,这个前面的习惯不好,将来就会感得的果报。

  我这一辈子,有受了二个人观念影响很大,


    第一个是大学的教授邱教授,他跟我们讲,他说:

  你们现在还是学生,记得!无论发生什么情形,你一定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不可以把一个人逼上死路。

  第二个,出家以后,碰到广化律师,广化律师也是这样讲,他讲得更详细,说:

  一个人不可以把一个人逼上死路,让他没有一条生路可以退。

  广化律师说:我们所作所为,上苍都在看,我们要宅心仁厚,就算我们吃亏,也没有关系,我们所作所为对得起因果,上苍都有眼睛,老天一定有眼的。

  所以,当我们掌握了生杀大权,我们也能够准确的看到对方的优点,同时正确的观察出自己的缺点,这是修行人应该有的态度。

  当别人有缺点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赶尽杀绝,一定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

  譬如说:这个人已经有这个缺点了,你一直冲着他的缺点一直攻击……这样有伤天德,有伤浑厚之德。

  所以,一个大悟的人就是:明明知道对方有缺点,他都不会去跟你计较,慢慢的感化……他也不会讲,先保有你的自尊心,再慢慢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你。

  因此不要拿对方的缺点一直在开玩笑,不要揭发人家的疮疤,我们要有浑厚的道德观念,这个就是广化律师教导、教诲我。

  所以,我今天也是本着广化律师的教诲,一直这样处理事情。

  我对待徒弟也是这样子的,你修哪一个法门,我尊重,就这样子,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你不要太过分就好,我也不会置你于死地,也一定会留一条生路给你走。

  这个就是一种德,培养自己的德行,这个对我们后半辈子的做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个人如果一直置人于死地,不让对方有呼吸的空间,其实,伤害的还是自己。有一天,他反扑过来。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 六交报就是六根交互的报应。当你眼睛造业,下地狱的时候,六根统统要受苦的,交互报应的

   十习因与六交报。

  前面十种强烈的、恶劣的习惯(淫习、贪习、慢习、嗔恨习、诈骗习、习惯欺诳、怨恨习、见习、枉习、讼习),

昧着良心讲话,昧着良心做事情,完全不管对方的死活,

这个前面的习惯不好,将来就会感得的果报。

  地狱之六交报,六交报就是六根交互的报应。

  (首先是)见业之报,当你眼睛造业,下地狱的时候,

包括耳、鼻、舌、身,统统要受苦,叫做六交报,

六根统统要受苦的,交互报应的。

  不是说:你眼睛造业,就是有眼睛受苦,没有的!

  你下地狱的时候,眼睛造业,你看到的——恐怖的现象;

  耳朵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声音。是不是?

  鼻子嗅到的——恶气冲天,毒气冲天。

  舌头呢?人家穿过这个舌头,用这个牛在耕;

  皮肤火烫、烫伤,触,接触。是不是?

  所以,这个十习因、六交报,就是这个意思。

  (六交报是)见业之报、闻业之报、嗅业之报、味业之报、触业之报、思业之报。

  可怕的地狱,千万不要说没有地狱。

    202 六交报之见业之报。与其说你在追求快乐,不如说你在追求痛苦,若不往生净土,什么时候下地狱不知道!

   地狱之六交报(一根造业,六根统统要受苦的,交互报应的),

  经文:“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义贯:[云何六报?阿难,一切]极恶[众生],以[六识]去[造]恶[业],其[所招]之地狱[恶报],皆[从六根]发[出]。

  1.见业之报

  经文:“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义贯:[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眼识所造贪[见]的恶业之[报],以眼根为[招引]正[恶]之[果]报,余根为从报。

  [此见业]若与余业[交]相而作者,则地狱之交报矣。

  如是[则临终时,先见猛火]遍[满十方]世[界],而[亡者]之[神识]即[飞坠]烟火之中,且[乘]此[烟]火,不须经中阴身,直[入无间狱]。

  经文:“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义贯:受见报之人既入狱中,仍依其本见业而[发明二]种报[相:

  一者]为[明见],系由于在世时明目张胆造恶,[则能遍]明[见种种恶物],如火蛇、火狗等,因而[生无量畏]惧之心;

  [二者]为[暗见],由于在世时,泯昧良心造恶,全不知羞,故今感得昏天暗地,[寂然不见]而[生无量恐]怖之心。

  [如是见]报之[火]及燃[烧]之[听]业所感之交报,则[能]感[为]被[镬汤]所煮及灌食[洋铜]这个“洋”就是熔化的铜,“洋”就是熔化。洋铜所苦之声与色之报。

  见报之火及燃[烧]之气[息](嗅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为黑烟、紫焰]所苦之报。

  若见报之火与[烧味](尝味)之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为]舌中所尝[焦丸]及[铁糜]之味所苦之报。

  若见报之火与[烧触]之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为热灰、炉炭]之触所苦之报。

  若见报之火与[烧心]之意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生星火]燃身、[迸洒]周身、[煽鼓空界]

  ——此等皆是六根流逸奔色之苦报。

  所以,与其说你在追求快乐,不如说你在追求痛苦,若不往生净土,什么时候下地狱不知道!

   203 在世时明目张胆造恶,死后遍见种种恶物

    受见报之人既入狱中,仍依其本见业而发明二种报相:

  一者为明见],

    系由于在世时明目张胆造恶,

  则能遍明见种种恶物,如火蛇、火狗等,因而生无量畏惧之心;

  二者为暗见,

    由于在世时,泯昧良心造恶,全不知羞,

  故今感得昏天暗地,寂然不见而生无量恐怖之心。

    204 六交报之闻业之报:耳识所造贪[闻]的恶业之[报]

  闻业之报

  经文:“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义贯:[二者]耳识所造贪[闻]的恶业之[报],所[招引]之[恶果],乃以耳根为正报,余根为从报。

  [此闻业]若与余业[交]相而作,则必成地狱因,如是[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之[神识降注]于波涛之中,并[乘]波逐[流]而直[入无间狱。]

  经文:“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义贯:此人既入狱中,仍依本所造闻业而[发明二]种报[相:

  一者开]放其[听]觉,由于在世时依动尘而造恶,故今感得[听种种]愦[闹]之声,而令其[精神]愚愗混[乱;

  二者]幽[闭]其[听]觉,由于其在世时依静尘而造恶业,故今感得[寂无所闻],其被[幽]闭之魂[魄]如[沉没]于无声的大海之下一般。

  [如是闻]报之[波]涛,若注于六根,则六根各各感其交报:

  若[注]于耳根之[闻]觉中,[则能]感[为责]罪、[为诘]实之境。

  若[注]于眼根之[见]觉,[则能]感[为雷、为吼、为恶毒]之[气]。

  若[注]于鼻[息]之嗅觉,[则能]感[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

  若[注]于舌根之[味]觉,[则能]感[为脓、为血、种种杂秽]之境。

  若[注]于[触]觉,[则能]感[为畜、为鬼]等可畏之状,或[为粪、为尿]等可厌之景。

  若[注]于[意]根之思觉,[则能]感[为电、为雹、摧碎心魄]——此等皆为六根流逸奔声之苦报。

  那么,我们就会了解,这个六根是互相交互果报,引发种种的可怕的地狱的受苦的情形。

  这些地狱报是妄造所生,就是虚妄造作,因为不知道生命是虚妄的,所以,拼死命的造业。

    205 广化律师回答:愈接近成佛的,杀他,你的罪愈重!

  在《楞严经》的思想,是地狱受报以后,转为鬼道继续受报;鬼道受报以后,再转为畜生;畜生受报以后,再转成人道,在《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子,还没有办法说地狱道一下子就转成人道,还不行!

    所以,在这里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就是说:杀生以什么来论断轻重呢?

    这个问题,我有问过广化律师:杀生以杀什么来......同样是杀生,来论断罪的轻跟重,是怎么样来论断的呢?

    广化律师回答:愈接近成佛的,杀他,你的罪愈重!

    譬如说:你杀死一只蚂蚁,那就罪轻;你杀死一只猴子,这罪就比较重。是不是?这猴子再转世成人;因为猴子智商比较高。

    那么,如果你杀一个人,就是重罪了;如果你杀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这个罪就更重,这个罪就更重了!他受菩萨戒,他发菩提心,你杀了他,他准备成佛的啊!是不是?

    好!再来,你杀了一个居士,这可不得了!这个居士已经精进在修行,你杀了他,好!这个罪就更重!

    再来,如果你杀了法师,这可不得了!他现比丘相,比丘相就是佛相了。

    你杀了师父,弘法的大法师,喔!那你麻烦大了!是不是?这个罪愈来愈重,看你怎么论断的?

    用成佛为中心主导,来判断杀生的罪轻跟重。所以,有重罪、有轻罪,

    譬如说:你杀人是重罪;杀了畜生、鬼神,这个叫做轻罪;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这个叫做逆罪。

    还有一种呢?杀佛、杀阿罗汉、杀大和尚、恩师,不但逆罪,后面还加一句: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这个不能忏悔的。你看看!

    所以,佛陀在戒律学里面,分这个杀戒非常非常的微细,非常的微细,如果研究过律学的就知道。

    206 不要杀生,纵然你还没有办法吃素,那么就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佛陀在戒律学里面,分这个杀戒非常非常的微细,非常的微细,如果研究过律学的就知道。

   有一个居士讲经说法,他是这样讲的,有一次,我在逢甲大学,那居士在讲说:

  我告诉你喔:如果你们还没有办法吃素,要吃肉,记得!吃那个大家分的,罪比较轻!

  我说:什么大家分的?听不懂?

譬如说:吃牛肉啊!一只牛好多人吃啊,罪比较轻!

那时候在家居士,我不会回答这个话。

  他说:你吃一只鸡,一只鸡一个人吃,一条生命啊!

    这个居士讲的,当时候听起来就是怪怪的:怎么会这样讲呢?

  他说:你要吃嘛,吃猪肉,反正一百个人才吃一只猪嘛,或者一千个人,罪比较轻。

  后来我去翻了律藏,全部都查,因为那时候出家了,去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不能看,一直翻......

  答案四个字:查无实据!乱讲!哪有这样讲法的?没有这样讲法的!

  所以说:我们要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不要杀生,纵然你还没有办法吃素,那么就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还没有办法吃素,起惭愧心,借重它的能量来修行,功德回向给它。所以说:这是一个善巧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7  大乘跟小乘思想差很多,《楞严经》是要究竟成佛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得特别的严格!

  大乘跟小乘思想差很多,在大乘讲:食肉得无量罪,畜生无异。

  有的人看到这一段就说:师父,师父!那泰国、缅甸、越南这一些小乘的、西藏的喇嘛啊,我看都吃牛排啊,也没有在吃素啊,那这怎么办呢?

    佛这样讲,统统骂到这一些,日本的和尚也不吃素啊!那怎么办?

  我就跟他讲:大小乘的思想差异很大,《楞严经》是要究竟成佛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得特别的严格!特别的严格!

  那么,泰国、缅甸、柬埔寨、寮国,这一些所谓小乘的国家,毕竟是属于二乘人,

    修四谛、四念处,十二因缘等等,佛并没有讲得这么严重。

  大部分佛讲到这个断杀、不食肉的,

    讲得最严重的就是《楞伽经》,不准开缘,《楞伽经》讲的,那就是对十地菩萨大慧菩萨讲的。

  所以,佛陀在对每一个众生的因缘、根器不一样,大小乘讲的轻重也不太一样。

  如果按照大乘经典讲的,吃肉的统统是魔,那你去泰国看看,所有比丘统统是魔。

  所以,这个要了解佛陀的用心良苦,时空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208 十类鬼趣(鬼趣之报)

  在《楞严经》的思想,是地狱受报以后,转为鬼道继续受报;鬼道受报以后,再转为畜生;畜生受报以后,再转成人道,在《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子,还没有办法说地狱道一下子就转成人道,还不行!

  十类鬼趣(鬼趣之报),

  (1)怪鬼,怪鬼就是从地狱贪习之报,在地狱受苦以后变成鬼,这个鬼、怪鬼,就是攀附在草木。

  所以,你到山上去,到森林、草木去,要上个厕所,记得要先三弹指(师示范三弹指),为什么?请那一些草的鬼、树的鬼先离开一下,我要在这里尿尿。但是,你不小心洒到坟墓,就很麻烦,会很麻烦的!

  所以说:我们出家、在家,到山上去旅游,要上厕所,三弹指,就是说:我要方便一下。不要一急就……回来,你会发炎的,稍微讲一下,

  说:我要方便一下,请你们走开!你给他洒得满身,你会很麻烦的!

  第(2)叫做魃鬼,我们称为女妖,就是在地狱受(淫习之报)以后,叫做魃鬼,就是女妖。

  第(3)叫做魅鬼(诳习之报),在地狱受诳习之报以后,投胎成魅鬼。

  譬如说:我们讲狐狸精、鸡精、蛇,或者鼠精,常常讲:狐狸精、狐狸精,就是这个,魅鬼。

  第(4)叫做蛊毒鬼,这个蛊毒鬼就是嗔恨心,你看,在地狱受到嗔恨之报以后,还不能了,还起来鬼报,这鬼报,蛊毒鬼,

  蛊毒鬼是什么?譬如说:蜈蚣、蝎子、蜘蛛,这个都是蛊毒。是不是?这个鬼本身有毒。

  第(5)叫疠鬼,传播瘟疫的,叫做疠鬼,叫做(怨习之报),如果你心中常常怨恨,重大的怨恨,你会先下地狱受报,然后变成鬼,叫做疠鬼,散播瘟疫的鬼,叫做疠鬼。

  第(6)叫做慢习,傲慢,下地狱以后来投胎,什么东西都吃不到,叫做饿鬼。

  饿鬼就是遇气成形,碰到那个气就变成自己的形状,触气而饱。

  所以,这个饿鬼找不到东西吃,那个水一拿来,变成脓血,喝不到,在经典有这样讲的。

  我们看了,这是水,对不对?(师喝水)喝一口;如果饿鬼道来看,这一杯水它是脓血,恶臭的脓血,因为果报不一样,看的也不一样。

  你不相信吗?好!这一杯水,我们看一点点,对不对?可以喝;你抓一只蚂蚁,你把它放下去,它会说:喔!谁把我放到一个大湖里面啊?

  湖,放到日月潭,因为这个对一只蚂蚁来讲,就很大了!对不对?

  同样一杯水,因为果报不一样,看的就完全不一样。叫做饿鬼。

  第(7)叫做枉习之报以后,在地狱受苦了,怎么样?叫做魇鬼,性喜暗昧,遇幽暗之气成形,晚上你睡觉的时候,一直给你压……(师拟魇鬼压身状)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这个真的有喔!我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大一听到了佛法,很高兴,我那时候不知道在家居士不能戴念珠(颈上),

  我们那边闹鬼,大一的时候闹鬼,晚上来的时候,压,压到这个地方都不能喘气,不能喘气。

  后来,我去买一条夜光珠,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它戴起来,我们同学都笑我:喔!看起来像得道高僧喔!又剃了个光头,戴起来。

  晚上睡觉,就真的,这魇魅鬼又来了,他看我这里戴那个念珠,念珠里面有西方三圣,这里没有压,结果怎么样呢?

  他的手慢慢慢慢往肚子这边,这边没有念珠,往这边肚子一压,哇!糟糕!这边没有念珠,我明天买一条大条的,没办法!所以,这个我相信,魇鬼。

  第(8)叫做魍魉,台语叫做“魔神”,这个是山川之神,日月之精华,叫做见习之报。

  譬如说:到山啦、川啦,这个就是鬼神之类的,山川之神,日月之精华,是魍魉鬼。

  第(9)叫做役使鬼,役使鬼,专门给人家服务的、驱役的,类似我们中国人讲的:养小鬼,养小鬼,就是这个,专门给人家差遣的。(诈习之报),下地狱,诈习之报以后,受役使鬼。

  第(10)叫做传送鬼,传送鬼叫做(讼习之报),专门喜欢上法院的、传诉讼的,

    譬如说:乩童、神灵附身、开沙盘、降坛,会起乩的那些就是。

  传送,因为人没有办法跟鬼、灵界讲话,要透过乩童等等,鬼就附身了。

    传达灵界的讯息,叫做传送鬼。像乩童、神灵附身、开沙盘、降坛等等。

  (这些)也是妄业所招感的。

   209 十类畜生(畜生业之报)

    地狱受报以后,转为鬼道继续受报;鬼道受报以后,再转为畜生。

   十类畜生(畜生业之报)

  (1)枭类,枭类是怪鬼的后报,在《楞严经》讲的,鬼道受报以后,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转世投胎成人,还得转世做畜生。

   这个枭类是一种鸟,长大以后,儿子会吃母亲,子食其母,枭类。

  第(2)叫咎类,咎类就是我们所讲的淫兽,譬如说:乌鸦啦,或者是种猪啦,专门给人家配种用的,狗啦,咎类就是属于一种叫做淫兽,好淫之兽类。

  第(3)叫做狐类,狐类是魅鬼的后报,魅鬼受报以后,投胎成狐狸类。

  第(4)叫做毒类,就是蛊毒鬼的后报,这是嗔习,嗔恨的习性。

  所以,你看看这多可怕!从地狱受报来变成鬼;鬼受报来还得变虫,嗔恨心不可有。

  第(5)叫做蛔类,蛔类就是蠕动的。是不是?人体肠子里面的蛔虫,疠鬼之后报,这个就是怨习,怨恨的习气。

  第(6)叫做食类,这个食类比较容易了解,就是被人吃,譬如说:猪、牛、羊、鸡、鸭。

  这个食类是由哪来的果报呢?饿鬼的后报,这饿鬼就是慢习。

  所以,傲慢,将来就会被吃,傲慢的习气不除掉,将来就会变鸡、鸭,被人家吃,你傲慢,人家就干掉你。

  第(7)叫做服类,就是人服饰之类,就是它的皮或者是毛,或者吐出来的丝,可以做成人类的服装、装饰用的,叫做服。

  这个“服”是指人类的服饰,譬如说:貂皮大衣,貂,或者是蚕吐出来的丝,把它做成人类的旗袍、棉被等等装饰品,人类所穿服的,这个“服”是指人类的服装;这个“服”不是服从的意思,是人类的服装,是做为人类服装、服饰用的。

  第(8)叫做应类,这个应类是见习,前面的服类是专门冤枉人家的。

  第(8)应类是见习,就是执着自己以为殊胜的,肯定自己,否定别人,是魍魉鬼之后报。

  前面的服类是魇鬼的后报;这个应类是魍魉鬼的后报。

  什么叫应类呢?应于时节,来去迁徙,譬如说:春雁、秋鸿,雁飞的时候变成“人”字,排列,雁子,春雁,大只的。秋鸿,鸿就是三点水,中间一个工,右边一个鸟,鸿图大展艾格鸿,秋鸿。春天,雁就会迁徙;秋天,这个鸿鸟它就会迁徙,就是随着四季而迁徙的鸟,很累、很辛苦,叫做应类,这是魍魉鬼之后报。

  第(9)叫做休类,这个休类就是吉祥,这个鸟,譬如说:凤凰,给人家看,它就是一种吉祥的鸟。或者是麒麟,这个是兽,这是役使鬼的后报,看了这只鸟以后,觉得这只鸟有个吉祥。

  第(10)叫做循类,就是循顺传达之类的意思,就是传送鬼的后报,譬如说:鸽子,千里传书。是不是?以前没有什么电报、电话,什么手机啊,都是靠这个飞鸽传送,所以叫循类,就是循顺传送之类,叫做循类,譬如说:鸽子、犬。

  结语

  (1)妄业所引,了本非有,万法本空。所以,业感如是,业力一感得了,那就没办法了!

  (2)所以,业是很可怕的,虽然是虚妄的,譬如说;感得人,那么,我们可以听经闻法;感得一条狗,听经闻法听不懂啊!业感变成一只蚂蚁、一只蚊子、一只老鼠,讲经说法,它怎么能听得懂呢?是虚妄的没有错啊!

  所以,业报是很可怕的,不是虚妄的东西,缘起如幻,就可以让你违背因果的,是很可怕的,将来果报要很谨慎的。自招自受。

    210 人趣之因果。

  (1)负债者互相追债,

就是生了不肖子,要来讨债的,

儿子向父母亲讨债;

或者生了儿子以后,被父母亲打,

这个负债者互相追偿。

  (2)负命者互相杀食,

你杀我,我杀你,人类的战争就是这样子,

所以,不可负债,也不可以负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11 十类人趣(果报)

   十类人趣(果报)

  (1)叫做顽类人,顽类,顾名思义,就是顽强难化之人,很难度化,可以说放弃了,虽然是有教无类,孔子讲的;但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朽木不可雕,就是你用一切的爱心、慈悲心,他都不能感动。叫他来听经闻法,还要给钱;叫他来听经闻法,像要他的老命。所以,这个顽类就是顽强难化之类。

  所以说:你们不简单,能够受佛、佛法的感化、教导,愿意在这里听经闻法,不得了!师父敬佩、赞叹、推崇大家!

  第(2)叫做异类,异类就是有二根,有男根也有女根,我们称为人妖。叫做二形之根的异常,就是有男的生殖器、女的生殖器,发育不正常。

  这个是由过去淫习,虽然投胎成人,但是,不正常一个男人,有的男人要阉掉,变成女人;有的女人要去做男人,

    这个世界也是很奇怪的,你看新闻报导,就会觉得很奇怪,男人为什么不当,一定要变成女人呢?这看新闻报导的。

  第(3)个是庸类人,庸类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平庸的,从出生以后就很平庸。是不是?吹牛、拍马屁、媚世求荣,很平庸。

  第(4)叫做狠类人,叫做狠暴、没有慈心的人,就是嗔恨心很重的,像现在的流氓、黑道杀人不眨眼,就是很狠,狠角色,狠类人,就是过去嗔恨心很重的人。

  所以,前面那个顽类是贪心;异类是淫的习气;庸类是诳的习气,一个言,再一个狂;那么,狠类就是嗔恨。

  第(5)微类呢?这很简单,就是卑下、下贱之类的,叫做微类,就是怨,由怨习所感得的一个果报,

    虽然投胎成人,做的是什么?仆人啦、奴婢啦,反正就是没有高尚的工作,找来找去,你怎么找,就是找不到高尚的工作,也没什么才干。是不是?叫做微类,就是卑下,卑微、下贱之类的。

  第(6)叫做柔类,这个柔类就是没什么骨气,柔弱无能,变成一点骨气都没有。

  第(7)叫做劳类,这劳类就是劳苦之类的,以前都冤枉别人,现在要劳苦了,一辈子都做工,很辛苦的!

  第(8)叫做文类,文类就是文雅之类,通文知书;但是,不是天才,叫做文类,文雅之类。

  第(9)叫做明类,这个明类是属于世智,世间的智,是世智辩聪,是小才小明,不是大智大勇那一类的,叫做明类。

   第(10)达类呢?也不是大通达,是普通的达,叫做通达人情世故,不是博古通今之达道之士,不是这样子,这个叫做达类,叫做通达人情世故而已。

  结语:轮转可愍,旁边要写几个字,你要警惕自己的,我要告诉你:

    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要写这几个字。

  轮转可愍就是:这样子一直轮回……除非你碰到佛法,叫做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就永远没有办法解脱,轮转可愍。

   212 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

    轮转可愍,旁边要写几个字,你要警惕自己的,我要告诉你:

    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要写这几个字。

  轮转可愍就是:这样子一直轮回……

除非你碰到佛法,叫做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

就永远没有办法解脱,轮转可愍。

    213 天、仙,神、鬼不一样,要弄清楚

   仙趣之因,

  这仙趣之因是:不依正觉修三摩地,他别修妄念,存想固形。

    这仙就是用这个色身在修行,希望保有这个色身到永远,叫做仙。

  诸位要注意听,天、仙、神、鬼不一样,

  什么是天?天就是光明义;

    天是行十善,人死后,用化生往生天堂,那个叫做天人,天人。知道吧?天人。

  仙可不是这样子了,仙是没有死的,是用这个色身,存想保固,存在这个妄想,一直想保有这个色身,叫做长生不老,不老长生,这个叫做仙。

  这个就是人没有死,就是想要保有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一直到永远,这个叫做仙。

  什么叫做神?就是人死后,他有一点点福报,人死后变鬼,有福报的鬼叫做神,有福报的鬼叫做神;没有福报的鬼,就是所谓的鬼道。

  天、仙,神、鬼,要注意!天、天道,还有神,还有鬼道,统统必须经过人死后去转世,才变成天人,或者是神,或者是鬼。

  仙道不是这样,仙道是人不死,用这个色身一直想要保有它,就是秦始皇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不老长生,他希望拥有这个色身直到永远,这个就是仙。

   214 我们发心的时候,诸佛菩萨知道,天地鬼神都知道

   我今生今世没什么福报,从小就节省习惯了,我也不会买什么名牌,统统没有,所有的钱都在做法宝、做功德。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喔,我告诉你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这样发心、发大心,诸佛菩萨可能知道,

  讲一个不可思议的感应的事情,美国有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有一笔款项,不少也不多,他因为刚刚学佛,他想要布施做功德,可是,不知道布施哪一个道场、哪一个法师?

  后来,他很聪明就列出来,某某法师、某某道场……一个一个,比较知名度的,后来想到:还有一个慧律法师呢!把“慧律法师”写下来,

  我这几十万到底要给谁?他开始做什么?掷杯筊,因为他不知道要布施哪一个法师啊!就不知道到底这十几万的钱要怎么做功德?

  就开始,从第一个开始,咚!掷不到允杯……最后一个,“慧律法师”,前面统统掷不到允杯,咚!

  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部允杯,七,七个允杯,

    然后,把这一条款项汇过来。我真的有收到!

    所以我说:我们发心的时候,诸佛菩萨知道,天地鬼神都知道我们发的是正念,是真正的为法、为众生,

    不然,怎么会连掷七次允杯呢?对不对?就是很不可思议!是不是?

   215 十种仙(果报),不出轮回,还是处于轮回当中

  仙趣之因果

  仙趣之因就是:他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间,或者是人所不能到的地方,有十种仙。

  十种仙(果报)

   第(1)个叫做地行仙,这个地行仙,最重要的就是采药炼丹,就是不吃五谷,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地行仙要炼药,专门吃药丹,叫做地行仙。

  第(2)叫做飞行仙,这飞行仙是坚固其心,只吃草木,他所谓草木就是药。但是,前面地行仙是要炼丹,而飞行仙是生吃,生吃,是不炼而已,也有这一类的。

  第(3)叫做游行仙,游行仙他有利人的心,烹煎铅跟汞,炼养丹砂,道家所谓的外丹,内丹、外丹,现在这个叫做外丹。这个铅跟汞属于金属类的,把它炼成丹、外丹,同时悬壶济世,利济世间,到处救人,叫做游行仙,顾名思义就是到处救人。

  第(4)叫做空行仙,这个空行仙就是道家所谓的练精气神,像类似龟息大法,是男或者女,叫做不泄、不漏,或者不遗,达到养生之道。

  这空行仙是练气固精,把他的精气固好,气精两化,能够乘云在云端,游于虚空,这个叫空行仙。

  空行仙简单讲:就是养生得道,修到男人不漏精、不遗精、不泄精这种功夫,目前可能没有啦,空行仙,看不到啦。其实,这个目前来讲,像这样仙类的也不多,或许在旷野山林里面,我们没看到。

  第(5)叫做天行仙,这天行仙就更高了,只吞食自己的津液,津液,水是往下,火是往上,在中间就结成丹,服含津液,就是吞自己的唾液,使它水火相济,结成内丹,能乘这个正气,游于天上,叫做天行仙。

  第(6)通行仙,这通行仙是吸取日月的精华,还有星辰,得形与气化,神与物通,譬如说:闭目向东方,采取、吸取日月的精华,吸取星星的精华,通行仙。什么叫通行仙呢?就是神与物通,名通行仙。

  第(7)叫做道行仙,这道行仙专门画符咒的,是外道的咒,不是如来正道的密咒,画符咒的,道行仙,也是救人的,画符咒的,当然,他是外道,不是佛门的,道行仙,叫做坚固咒术,外道的咒,不是如来正道真正的密咒。

  第(8)叫做照行仙,照行仙是这个人沉思静念,然后,这个神从这顶门冲出去(师指头顶),意思就是说:可以出神入化,上下交通,神可以出去,也可以回来,照行仙。

  因为这个精神出入自在,其气上下交通,神形照应,叫做照行仙,照行仙就是灵魂可以出窍。

  第(9)叫做精行仙,精行仙就是男女双修,双身法,什么采阴补阳,采阳补阴,就是男女交媾,在八卦里面叫做坎离,结为仙胎,叫做阴阳,坎离,坎卦跟离卦,八卦里面有一个是坎卦,一个是离卦,坎卦就是左边一个土,右边一个欠;叫做坎离,就是男女交媾,精行仙,这个在仙类里面是最为差一点的。

  第(10)叫做绝行仙,绝行仙是运用五行,五行,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连那个行星都是这样命名的,金、木、水、火、土星。是不是?

  用金木水火土,可以怎么样?变化,能够移山倒海,像樊梨花,这都是神话故事啦,绝行仙,不过,到现在都没看过。

  可以把这个春夏秋冬变动;可以移山倒海,可以移动四时,四季,春、夏、秋、冬,春天可以把它变成冬天;冬天可以把它变成春天,这个仙,碰到这种功夫很深的仙,可是,没见过。

  所以,《楞严经》既然这样讲,我们就念一念,我们平常的人,很少见到这一些。

  结语:不出轮回,还是处于轮回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216 天有多高?天有二十八层

天趣的因果是什么呢?天是什么义?

在《阿含经》里面讲:天者光明义,不假日月,我们就很清楚这一句的定义了。

什么叫天人?天人就是不需要靠太阳和月亮的光,自己本身就有光明,天者光明义。

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转世成天人,你身上就会发光,不需要日,也不需要月。

那么,要往生天趣,就是一定要行十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在《楞严经》叫做淫欲少,淫欲少。

天有二十八层。

1、欲界天。饮食跟男女,我们一出生,就有这个欲望,就是欲界,要吃饭、长大了要结婚,叫做欲界天。

欲界天有六天,叫六欲天。(1)四天王天。(2)叫做忉利天。第(3)叫做焰摩天。第(4)叫兜率天。第(5)叫做化乐天。第(6)叫做他化自在天。

2、色界天——四禅,四禅天,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三天,(1)叫做梵众天。第(2)叫做梵辅天。第(3)大梵天。


  二禅三天,(1)叫做少光天,第(2)无量光天,第(3)叫光音天。

三禅三天,(1)少净天,(2)无量净天,(3)遍净天。


  四禅凡天,这个四禅天分九天,凡夫跟外道有四天,三果的圣人有五天。

  一是凡外四天,为什么凡外呢?就是凡夫跟外道,修戒定慧,但是,没有证果,生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

  二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个是五净居天,这是三果阿罗汉所居住的。

3、无色界天。有四空天,四空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色身,连这个色身都厌离,就变成空。

(1)空无边处天,(2)识无边处天,(3)无所有处天,(4)非想非非想处天。


总结三界:迷本积妄而生。


经文:“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


诸位!这一句就是重点:妄有三界,我们今天就是生活在虚妄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不知道是妄。

    217 要往生天趣,就是一定要行十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在《楞严经》叫做淫欲少。你淫欲愈少,你往生的天道层次就愈高

   天趣之因果

  天趣的因果是什么呢?天是什么义?

    在《阿含经》里面讲:天者光明义,不假日月,我们就很清楚这一句的定义了。

  什么叫天人?天人就是不需要靠太阳和月亮的光,自己本身就有光明,天者光明义。

  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转世成天人,你身上就会发光,不需要日,也不需要月。

  那么,要往生天趣,就是一定要行十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在《楞严经》叫做淫欲少,淫欲少。

  天趣之因就是:这个世间人不求常住的真心,因为他没有因缘听到正法、佛法,没有办法舍离这个妻妾的恩爱,所以,一定在欲界里面,有男女,他就有欲嘛!

  所以,《楞严经》是以欲轻重,来分辨这个天、天道,你往生的天。

  意思就是:你淫欲愈少,你往生的天道层次就愈高;

    如果你全部都断淫,那么,就上到禅定,有禅定的功夫了,就更高!

   218 从这个欲界六天,就可以看出来,欲望愈少,跳出来的力量就愈大

天有二十八层。首先是欲界天。欲界天,一看就知道,欲,当然就是有男女,叫做欲。

饮食跟男女,我们一出生,就有这个欲望,就是欲界,要吃饭、长大了要结婚,叫做欲界天。

欲界天有六天,叫六欲天。

(1)四天王天,不犯邪淫,行十善业,可以投胎四天王天。

(2)叫做忉利天,“忉利”翻译成中文叫做三十三天,这个区域就是玉皇大帝所住的地方,分三十三个区域,所以,“忉利”就是三十三。

要往生玉皇大帝那边,也不简单,在人间不但不邪淫,连正淫也少,就是男女的欲望少,投胎忉利天,就是一定要做善事才有办法。

第(3)叫做焰摩天,这个焰摩天,境界又更高了,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如果欲望来了,暂时相交,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欲望,将来投胎到焰摩天,福报就更大了。

第(4)叫兜率天,这个兜率天分内院跟外院,内院是圣人,外院是凡夫。

为什么分内院和外院呢?因为内院是准备下降人间成佛的,叫兜率内院,像现在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在兜率内院,兜率陀天。

那么,那里没有水灾、火灾、风灾,三灾统统没有,无水、火、风三灾,统统没有!那么,内院是圣人,外院是凡夫。

这兜率陀天,要投胎这个天界,除了行十善,一切时静而不动,有一点禅定的功夫,偶尔有一点欲望,就简单应付应付。就是说:夫妻之间,他不采取主动,但是,也不失他的职责,你来,我就应付应付一下。

所以,男女的欲望几乎没有,只是为了家庭的圆满,应付一下,他自己没什么欲,于此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男女的执着,那么,欲望更少。

再来,叫做化乐天,这化乐天,你只要一往生那个地方,随心所欲,都化现在你前面。

对于男女之事,做人的时候,在男女之事味同嚼蜡。嚼蜡就是譬如说:蜡烛一咬,没有味道,男女的事,味如嚼蜡,完全没有兴趣,没有这个男女的欲望。

所以,做人的时候,全无欲心,只是应着眷属的需要,命终的时候,投胎化乐天。

第(6)叫做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在人间完全没有欲望的念头,完全无欲,就是没有男女。

但是,心还没有办法控制,心的念头还存在,心淫欲还存在,几乎没有,但是,毕竟是欲界,厌离这个世间,已经没有染着世间的念头了。

所以,从这个欲界六天,就可以看出来,欲望愈少,跳出来的力量就愈大;男女欲望愈强,束缚的力量就愈大,跳出去的机会就愈少。

结语:仍属欲界,为什么仍属欲界呢?旁边写几个字:心淫,心的淫欲、心的念头,心淫不能完全去除,叫做属于欲界。

虽然说: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味同嚼蜡了,或者是完全没有欲念了,但是,微细的淫欲还是在,

所以,要断这一关可是难,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219 初禅三天是伏漏、离欲界的痛苦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色界天——四禅,四禅天,

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

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诸位看初禅三天,三天的名义,

(1)叫做梵众天,这个“梵”,顾名思义就是持戒,像泰国的比丘,没有什么求生极乐世界的他方世界的思想,完全没有!

所以,泰国的比丘,你说:持戒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天,这在《阿含经》也讲得很清楚,持戒是为了生天。

所以,这个梵众天,就是在人间有一类是专门持戒律的,

但是,还没有完全断烦恼,就是有持戒,爱染不生,想念俱无,生梵众天。

所以,第一个,你在“梵众天”旁边写:具戒,就是持戒,有戒,具戒,具足的具。

第(2)叫做梵辅天,梵辅天,在旁边写个:要具足二种,一个是戒,一个是定,

前面只有戒,持戒清净,是不是?生梵众天;

第(2)个要戒跟定,才能生梵辅天,就是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远离这个欲望的心一直现前,

就是持戒,心还有定,已经没有欲界的欲望了,简单讲:男女的欲望离了,离这个种种的欲望了。

第(3)大梵天,在旁边写:具戒跟慧,戒、定、慧三个,就是戒跟慧。

第一个是具戒,梵众天;第二个是具戒跟定;第三个是戒跟慧,大梵天。

你要生大梵天,要持戒,同时要有智慧;这个智慧当然不是佛的智慧,少许的智慧。持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智慧,生大梵天。

结语:伏漏、离欲界苦,“漏”就是烦恼的别名。这个漏,譬如说 :你用一个茶杯,茶杯底下挖一个洞,会让它滴水,这个叫漏,漏,漏,水灌下去,它会一直漏下来,就不会满。

意思就是:只要你还有烦恼,你就不能修成正果、证菩提,没有办法!

“漏”就是烦恼的别名,无明、烦恼统统叫做漏。这个大梵天是清净持戒,同时有智慧。

这初禅三天是伏漏、离欲界的痛苦。

所以,要稍微背一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都有一个“梵”字,只要一个“梵”,就是持戒,梵行清净嘛!是不是?

    220 二禅三天,离“初禅”的忧,伏前五识所引发烦恼的心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色界天——四禅,四禅天,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二禅三天,在旁边写个:具足戒定慧,但是,非如来无上的佛定。二禅三天,定力又更高了,所以,二禅三天是具足戒定慧,这不是如来的无上禅定。

三天的名义,

(1)叫做少光天,顾名思义就知道,心光,心灵的心;身的光尚劣,和尚的尚,尚劣,还很差,心光跟身体的光还很差,叫做少光天。

第(2)无量光天,定力转深了,殊胜了,身光、心光明就像琉璃,有无量的光。刚开始是少光,再来是无量光。

第(3)叫光音天,这光音天以光代音,不需要语言,放光就知道对方表达什么,坚持圆满的光明。

要往生光音天,不但具足戒定慧,还要有心地的功夫,在旁边写着:一时一切时,无着无染,在二禅天就有相当的功夫了。一切时无着无染,就是你能够一切时无着无染,你生二禅天,就是光音天。

结语:离忧、伏粗漏,离忧,中间要加二个字才看得懂:离“初禅”的忧,因为现在是二禅,离初禅的忧。

伏粗漏是什么意思?伏前五识所引发烦恼的心,叫做伏粗漏。

离忧:离初禅之忧,伏前五识所引发的粗漏的烦恼心,不是细的,粗是对细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21 三禅三天,在娑婆世界来讲的话,是最快乐的,叫做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很可惜,烦恼没有断,出不了三界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色界天——四禅,四禅天,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三天的名义,(1)少净天,(2)无量净天,(3)遍净天。

  什么叫少净天呢?用这个定力伏第六意识,而通达这个相似的寂灭,不是真的寂灭。

因为阿罗汉是断第六意识,他现在是伏,暂时伏住,就是执着心少了,分别心也少了,

但是,不是般若智慧那种寂灭,是禅定乐,不是真正的寂灭乐,

以定力伏第六识,而通达相似的寂灭,叫做少净天,看到那个“少”就知道了。

  第(2)个叫做无量净天,在这个定力就转深了,令少净天所证的净也空,少净天证得了这个境界,

但是,在这个无量净天也不执着,意思就是:空跟净都无量无边,叫做无量净,这个就相当的相当的功夫了!

定力转深,令少净天所证之净境也是空,空跟净都无量边际者,叫做无量净天。

  那么,什么叫做遍净天呢?这一类的天人的定力又转深,他这个依报世界,跟正报的这个身心,一切都是圆净,妙乐无穷,相似佛的寂灭乐。

  换句话说:在这里,三禅天,三禅三天,在娑婆世界来讲的话,是最快乐的,叫做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

很可惜,烦恼没有断,出不了三界,还是要掉下来!

遍净天就是:身心世界,一切都是妙乐无穷,相似佛的寂灭乐。

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身心安稳就是得无量乐,但不是真三摩地,

注意喔!这个很重要的,三摩地就是佛的楞严定了。是不是?就证圆通了。这里不是,

三禅,这个还是凡夫,因为不是用佛所教导的去修行,身心安稳,与喜乐俱,就是身心能够安稳,能够得无量的乐,但却不是佛的真三摩地,毕竟还是凡夫。

   222 要生四禅的凡外四天,就这么困难了,何况我们天天在起烦恼呢?连外道都不如!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色界天——四禅天,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禅有九天。“禅”就是禅定,要有定,才有办法投生四禅天。

  那么,这个四禅天分九天,凡夫跟外道有四天,三果的圣人有五天。

1.凡外四天

  “凡” 就是凡夫和外道,修定、修十善业,持戒或修定,或是有慧,但不是佛陀的三摩地的大智慧、三摩地的如来正定,只是有世间凡夫、外道的定和福,那么就投胎:

  (1)叫做福生天,这个福生天,就是在世间的苦乐二心同时顿舍,就是在这个世间所有的苦,他都可以忍受,乐也不着,这个苦乐的粗相统统除,而这个舍心不动。要生这个天就很不容易了,就要学习如如不动的心了。

  舍心不动,就是舍掉苦跟乐,统统放得下,这个不动的净福之性就生了。把苦乐二心放下,有定、修十善,这一类的众生叫做福生天。

(2)福爱天,这个舍的定就更深了,功行就更纯熟,就是把苦乐全部都放下,得无量福,这个叫做福爱天。

第(3)叫做广果天,这个顾名思义,就是广大的果报,就是广大的福德之报。意思是说:他心有无量的净光,福德圆满,修证而住,有无量的福德,但不是佛的福德。

第(4)无想天,这无想天,看到这个名词就知道,几乎没有想,就是身心统统灭,心虑灰凝,“心”就是心灵的心;“虑”就是思虑的虑,化成灰烬那个灰,凝:凝固的凝。

这个心虑灰凝,怎么样呢?经五百劫,能够达到五百劫,相当长了!初半劫灭,可以把这个想灭掉;但是,后半劫的定力渐渐消失,他有一定的寿命,后半劫又生。前半劫灭,后半劫又生,到最后,还是压不住这个想。

所以,无想天就是暂时的没有想,这也是属于外道,这个都没有依照佛陀正确的智慧在修持,有修十善、有定、有福德的凡夫或者是外道,但毕竟不能超出三界。

所以,2.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什么叫做苦乐不动呢?加几个字更清楚:“一切世间”,苦乐不动,那这样子更清楚了。是不是?一切世间的苦,跟一切世间的乐,乐也不着;苦也不觉得苦,也能忍,心不动。

你看,要生四禅的凡外四天,就这么困难了,何况我们天天在起烦恼呢?连外道都不如!

底下再加四个字,一切苦乐不动,底下加:虽非无为,虽然不是达到无为法,于有为法达纯熟,于有为法,心的功用达到了纯熟,(全句为:“一切世间”,苦乐不动,“虽非无为”,于有为法达纯熟)

因为没有听闻到正法,没有用空慧的思想断除烦恼,出不了三界,没有办法!

    223 四禅五净居天,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

    四禅有九天。凡夫跟外道有四天,三果的圣人有五天。


四禅五净居天,

1. 五净居之因

五净居之因就是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意思就是说:三果的圣人(阿那含),对于世间的苦跟乐,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苦不觉得委屈;乐也绝对不着,他有这种心的定的功夫了。

下无卜居,也就是欲界、色界,其他的比他境界差的,他都不来转世了,不来欲界投胎了,就是三果的圣人,这是五净居之因。

换句话说:愈不贪着这个世间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这么简单!

有一个弟子;在《阿含经》有一段对话,说:请慈悲的世尊开示,一个人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

世尊回答:一个修行人,要修到对于娑婆世界一针、一草、一木、一钱,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贪着、都不贪染、都不执着,这样算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看到什么都不贪着,如是看,如是无所看,因为色就是空。

2. 五净居天,净居五天,

(1)叫做无烦天,这个无烦天是苦乐两灭,忻厌争斗之心不交,凡热寝息,“寝”就是就寝的寝,初得清凉。无烦就是烦恼停止了,苦、乐二个都灭掉了。

无烦天,顾名思义就是苦乐两灭,欣厌,厌离的厌;欣厌争斗之心不交,烦热寝息,初得清凉。

第(2)叫做无热天,“热”就是恼的意思,一个人内心发火了,是不是?就是热恼。这个苦乐二心,了不可得,连微烦恼之热也是没有,这个无热天,比无烦天更高一层。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在世间,苦乐二心,了不可得,了解空义的思想,就可以进入这个无热天,要有相当禅定的功夫,连微烦之热也没有。

第(3)叫做善见天,这个善见天,就是证天眼通的三果圣人所住的一天,他能够妙见圆满大千,能够澄清明彻,所见之处,尘跟境都没有烦恼,善见天。这善见天,顾名思义就是说:他见一切相,就知道一切相是空,有天眼通,善见天。

那么,善现天就是神足通的意思,就是东边现,一下子就可以到西边出现,东没,西就现;南边没,北边就现,就是善现天。那么,这一天更胜于善见天,因为他的定慧力,证得这个神足通,叫做变现无碍,叫做善现天。

第(5)叫做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有顶,有顶天。梵语叫做阿迦尼吒天。这个是色界的极顶。这个色究竟天,就是推穷诸色法之性,至于空性,这色究竟就是穷诸色法达到究竟,就是空。

这里还附带的,五不还天最上顶的,却不是圣人所居住的,却是魔王所居住的。色界的魔王,叫做魔醯首罗天,也在色究竟天里面这一天。只是区域不一样,一个是三果的圣人,一个却是魔王,不依如来教法,也是在此天。虽然在五净居天,但是,它却是不同的区域。

第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第4.就是总结色界天:色界总共有十八天,为什么总结色界十八天呢?因为尚有化生的色质,我们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体;到色界是微细的四大,更微细的,类似一种光,灵界的一种光,已经不是我们这种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质。

不出色界,就是未尽形色之累,他认为这个色身还是会拖累,会拖累。那么,这个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24 这阿那含的功夫,已经相当的不得了

(色界天)的四禅五净居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阿那含——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投胎到五不还天,就不再回到欲界来受生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欲了,是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这个五不还天证阿罗汉果,就直接入涅槃,超出三界。

这阿那含的功夫,已经相当的不得了,讲一个阿那含高人、圣人的故事,

我们知道,中国的译经师,有一个叫做鸠摩罗什大师,这个鸠摩罗什大师,因为被视为是译经的神才,他也是七佛的译经师。

我看到这一段传记,非常的感动,因为所有的朝臣都尊敬他,皇帝也非常的佩服他,都知道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经典的功夫所向披靡,首屈一指。

因为受到皇上的赏识,皇帝怕说后代没有人,没有这样的人才,于是就命令十个宫女来服侍他,希望鸠摩罗什能够传这个后代,因为他实在是太厉害了,又找不到这样的人才。

皇帝为疼惜这样的人才,也不希望这种神才断灭,希望他传一个后代,结果赐了十个宫女。

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二条路可以走,一、就是反对、反抗,那么就是杀头,皇帝赐了宫女,抗命就是杀头。第二个就是应付应付,应付应付,好!赐十个宫女,好!

因为他已经证三果阿那含了,三果阿罗汉就不得了了!他重要的是:如果我现在被皇帝砍头,这些梵文,后来的人看不懂。

我们现在所念的《弥陀经》,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还有其他的经典,梵文你也看不懂。

他知道,要续佛的法身慧命,就是忍一忍、退一退,不敢跟这个皇帝对抗、翻脸,翻脸就杀头啊!

这个皇帝没有想清楚,他只有想到爸爸;你配上这十个宫女,会不会白痴呢?万一生出来像妈妈,那不就完蛋了吗?所以,他没有想清楚。鸠摩罗什大师毕竟是个圣人,应付应付,说:好!

那么,这件事情在宫廷传开来,以前都是千僧,一叩钟、撞钟的时候,就一千个比丘集合,那么,这件事情在宫廷传开来,大家不知道鸠摩罗什大师的用意,只看眼睛看到的为凭,然后就颇有微词。

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众生心里的想法,有一次撞钟,集合了千僧,鸠摩罗什大师……这是传记这样写的,把他的钵拿出来,说:你们身上都有一支针;就是出家众要缝衣服的针。

他就把钵拿出来,走到所有的出家人面前,把他们的针拿出来,一个一个就把他们的针放到钵里面……一个一个收……整个钵统统是针,收来,放在鸠摩罗什大师的前面,就在千僧、大众面前把针拿起来吃,这样吃,往肚子里面塞、吃。

鸠摩罗什大师说:如果你们有我这种功夫,可以批评。这一下子看到圣人示现这种神通、大神通,大家都吓坏了,被他的神通、威德震慑住,震慑住:喔!这种功夫不是普通人!

好!99%的人都被降伏了,还剩下1%那一些特别顽强的,就是不信这一套,还是顽强的对鸠摩罗什大师不尊敬,听经闻法,回去还是批评,还是有微词,可是,不敢正面冲突,他知道他(鸠摩罗什)是圣人。

鸠摩罗什大师经过了一个月,再一次的撞钟,再集合大众僧,这一次用法来讲了,他说:圣弟子们!你们来听经闻法,就像一个人到莲花池,你们来到莲花池,是要取莲花,还是取污泥呢?

当你取莲花,你会见到鲜艳的莲花色,同时闻到莲花的清香味;如果你取这个污泥,染污了自己。我们到莲花池来,是要取莲花,或者是要取污泥呢?

所有的比丘都回答:我们要取莲花!

鸠摩罗什大师就回答:是的!我们亲近善知识,应当取其莲花,不应取污泥。你们亲近我,应当依佛的教法,依善知识所讲的法,好好的调伏自我,取了莲花,就闻到了莲花的香味。

因此我们了解,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大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会跟着师父的优点去学,叫做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愚痴的人,一天到晚吹毛求疵,就是找师父、找善知识的麻烦。

听经闻法,有的人会得到莲花,闻到莲花的清香味;有的人却挖了一堆污泥回去,这个就是鸠摩罗什大师一再的强调。

各位比丘、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我们《楞严经》开完,三年以后,各位各奔前程,有的到国外去,不管你亲近哪一个法师,在哪一个道场,你是法师,或者是居士大德,都应当谨尊鸠摩罗什大师的教诲,取其莲花,不要取其污泥,取污泥,染污了自我。

你们今天来听讲佛法,也是这样子,将来散播出去,不管你亲近哪个道场、哪一个善知识,都应当如此的虔诚的求法,这样才是正信的佛弟子。

这是讲到“阿那含”,我们顺便讲到,鸠摩罗什大师是个了不起的圣者,为了传法,委屈自己;为了降伏众生,特别的开示这一段,让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要好好的珍惜听法的可贵。

   225 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

愈不贪着这个世间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这么简单!

有一个弟子;在《阿含经》有一段对话,

说:请慈悲的世尊开示,一个人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

世尊回答:一个修行人,要修到对于娑婆世界一针、一草、一木、一钱,

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贪着、都不贪染、都不执着,

这样算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

看到什么都不贪着,如是看,如是无所看,因为色就是空。

    226 你到山林、水边,要有礼貌,是不是啊?也许那个是三果阿罗汉在那边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色界天四禅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就是三果的圣人住的这个,不是凡夫有办法看得到的。

经文:“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所以,你到山林、水边,要有礼貌,是不是啊?

也许那个是三果阿罗汉在那边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义贯:[阿难,此]圣人所居之五[不还天]即使对于[彼诸]第[四禅]天中之[四位天王]而言,亦唯[独有钦闻]其事,而[不能知见]其依报和正报。

犹[如今]之[世间]中,于[旷野深山]中若有[圣道]之[场地],以[皆]是[阿罗汉]等圣众之[所住持故,世间]烦恼[粗]重之[人,所不能见],非其境界故。因为频率不同。

    227 总结色界天: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

总结色界天:色界总共有十八天,为什么总结色界十八天呢?因为尚有化生的色质,

我们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体;

到色界是微细的四大,更微细的,类似一种光,灵界的一种光,

已经不是我们这种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质。

不出色界,就是未尽形色之累,他认为这个色身还是会拖累,会拖累。

那么,这个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好!

    经文:“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就是因为没有情欲,所以,他清净单身,叫做独行。

“无交”就是跟五欲六尘不交涉,但是,未尽形累,就是因为还有化生的色质。

自此已还,这个就是五净居天以下,到梵众天这一段,统统是。

看义贯,[阿难,是十八]禅[天]之天人,无欲、无侣,离爱[独行]而与五欲[无交]涉,

虽已离欲,以尚有化生之色质(色界天质)故仍[未尽形累,

自此] 五净居天[已还],下至于梵众天,统[名为色界]。总共十八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28 这个无色界天对于我们欲界人来讲,很迷茫、很陌生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十八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这个无色界天对于我们欲界人来讲,很迷茫、很陌生,如果不按照经典稍微解释一下,看不懂。

    无色界天,

   (A)无色界中 在无色界天中,有回心之大阿罗汉。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叫做回心,想要利益众生了。

经文:“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义贯:[复次,阿难,从是]色界之[有顶]天(色究竟天)与无色界相邻之[色]界[边际中,其间]之增上者[复有]利钝[二种]人所行分[歧]之[路]:

利的解脱生死;钝的就要绕一大圈。

其利根者,[若于舍]定[心]中开[发明]了无漏人空之[智慧,慧光圆]明[通]达,[便]超[出尘]世境[界],离分段生死,[成阿罗汉],

然彼若不以得小果为已足,而更[入菩萨乘],进修大菩提。[如是一类]圣者,[名为回]其小[心]向于大心之[大阿罗汉]。回向就是回小向大。

接下来讲(B)四空天

四空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色身,连这个色身都厌离,就变成空。

(1)空无边处天

经文:“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这八个字要画线,这个就是为什么会进入空界天,就是这八个字,觉得这个身、色身,还是一种障碍,还是要把它放下。销碍入空,把这个挂碍的色身消除,进入空,连色身都没有。

“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就是空无边处。

义贯:在色究竟天中之钝根者,[若在舍心]之定中,仍欲进而[舍]其色界质碍身之[厌]离心[成就],以[觉]有色之[身为]挂[碍],故坚修空观,而入空处定,从而依彼定力[销]泯色[碍]之身,[入]于[空]境。[如是一类]众生[名为空]无边[处]天。

(2)识无边处天

空无边处,就是把这个色身消掉了,进入空了,就是空无边处;那么,识无边处,就是连这个空都消掉。

经文:“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这个阿赖耶识是非常微细的,凡夫不能觉知的。

什么叫做全于末那半分呢?看倒数第二行,“全”,保全。不但不灭阿赖耶识,连第七末那意识亦保全其中一半。

因为末那系一半向内缘第八识为我,就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本来第八意识见相二分都是平等,物质跟精神领域都是平等;可是,透过第七意识的强烈的执着,与生俱来的执着,变成我法二执。

另一半向外缘前六识为我所;今诸色已不存,故六识已灭,因此第七识之半分(向外缘的部分)亦已不存在。

第七意识是对内执着第八意识为自我;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靠,叫做意根。所以,一半一半,一半对内,是执着第八意识;一半对外,是作为前六识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识又名意根,这个没有一点唯识基础的,听起来有一点困难。

而且既保留住第八识,故向内缘的半分第七识仍在,因此而仍有微细之我相存在,所以,这个我相很难破的。以末那为我执中心故。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天,这一天的天寿为四万大劫,很长很长!

义贯:此类天人,[诸]质[碍]之色[既]已[销]泯,所依之[无]质[碍]之[无](空)亦已[灭],以厌离色空,唯依于识,就是连这个空跟色统统放下,剩下识,又进一步了。故于[其]心[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而不灭之,并保[全于末那]识向内缘之[半分](一半)而维持其[微细]之我相。

所以,我们一出生,这个执着就破不了,包括晚上我们作梦,还是“我”;起心动念还是“我”,二六时中,统统有一个“我”。而微细的我相,很难破的!

[如是一类]天人,[名为识]无边[处]天。

(3)无所有处天

经文:“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迥无攸往就是不再前进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这样子,外道通常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进不去了,他不是用佛陀的智慧,用意识心。

义贯:于前二天中[空]与[色既]皆已销[亡],(初天灭色归空,二天灭空归识),此天则更进而将犹存的半分末那[识心都]以定力伏[灭]之,(以其觉半分向内缘之识仍易启散动,而为苦故);

此时第七识既伏灭,唯有第八识仍在,而因为阿赖耶识非有分别之作用故,因此这时但觉[十方寂然]安稳,而[迥无攸往],是故彼即以此天为恒久究竟安身立命之处。[如是一类]众生[名无所有处]天。

就是连识也伏住;不是断喔,这个不是断,断跟伏不一样。伏就是还会起现行,将来还会继续起作用:阿罗汉是断,是出三界的。断跟伏是不一样的,断惑跟伏惑也不一样的,伏惑是暂时不起;断惑是彻底的,不再起来的。

(4)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也不能说想;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也不能说想,也不能说无想,叫做非想非非想,说不出所以然,说想,不对,说无想,也不对。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就是不可动摇之性,意思就是: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叫做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这个[灭],就是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其实,也是头上安头,本来空,不知道,强迫它如如不动的意思,以灭穷研,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本来如来藏性是无尽的,无尽的,藏识之性本来是无尽的,而这一天是强迫它,用定力要尽发其性,就是强迫它,愈强迫,就愈没有办法恢复如来藏性,叫做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外道始终不能成佛,就是强迫它,强迫它要永恒,就是外道。永恒是本来就存在,是体悟到众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动的心性叫做永恒,永远不执着叫做永恒;永远不分别叫做永恒。现在外道用一种意识观念,强迫它,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这个就是头上安头,逼得第八意识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如存不存]:此天人之阿赖耶识由于受其定力所逼故,虽存而犹如不存,以不再起现行故;因为暂时伏住,起不了现行,这一种境界就是所谓[非想]。

那么,[若尽非尽]呢?且其阿赖耶识又好像已尽,其实呢?而实非尽,因为他不是用如来藏性修行,他是强迫它,不让它起现行而已,暂时伏住,没有断,把永恒的东西强迫它,变成另外一种永恒,变成头上安头。

人家本来就永恒了,放下,歇即是菩提。他不是,他要强迫它有一种东西:我要伏住,我要伏烦恼……我要修行……就是像这一类的众生,想尽办法要修行,要修……好像要修出一个什么东西,就把永恒的如来藏性,化作一个好像永恒的东西,就是这样子。

此境界即所谓[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因为第八意识没有穷尽,若尽,好像尽;可是,确实是没有尽,因为你不是用大般若智慧去彻底放下,圆满清净自性,你弄一个动作出来,那个都是头上安头。

[非想非非想处]:此天之天寿八万大劫。又更长!

义贯:此类天人于阿赖耶[识性]中之坚固[不]可[动]摇之本性、妄[以灭]尽定之力而[穷]究[研]推之,而[于]本来[无尽]之藏性[中],注意听底下这一句,很重要: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

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对不对?所以,大悟就是随缘显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而他们却把无尽的清净自性捆起来,把它包装起来,变成用外道的意识心伏住,认为:我这个才是!变成多一层包装。

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其阿赖耶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显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因为不起现行故,及[若尽]而实[非尽]之状(非非想之境界)。也不能说他无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无想;这里却是非尽,没有穷尽第八意识,那么,就是不能说无想,还是有意识心。[如是一类]天人[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

因为单看这个名词很难解释,一定要看经文,继续看下来,

(C)无色界中有一类钝根的阿罗汉,他不回小向大,叫做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对空义的思想不了解,)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穷。)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就是一直想要让它空,却不知道本来就空。

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强自己放下,体悟到众相本空,叫做无生法忍,心中就没有所谓忍辱这种委屈感,不须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为本来就空了,赞叹也是这样子;毁谤还是这样子;富有也是这样;贫穷还是空。所以,这个执着不放下,就很麻烦!)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义贯:以上所说之[此等]四空天的天人,强欲[穷]尽一切法,令达于[空]无,然实[不]能[尽]达如实真[空]之[理],其中甚至亦有[从]五[不还天]而转生此天者,彼等天人虽本系修习如来[圣道],然于中途忽迷而强欲[穷]空,以是因缘而来生于此四空天[者,如是一类],最后即在彼天,乘其穷空之力,断四谛惑,就是苦、集、灭、道。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道,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过了。此等[名不回心钝]根之[阿罗汉]。

其次[若]有凡外诸天之天人[从]第四禅之[无想]天及四空处之[诸外道天],这个就走错路了。一心修习有漏定,强欲以定力[穷空]而[不归]于无漏正智之道,所以,这个正知正见有多么的重要!一念错,就百千万劫回不来,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产生无漏的正智的智慧。

[迷]于有[漏]境界以为真实究竟,[无]有正[闻]之慧,要听闻正法有多困难!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D)结语

a.结语一:通于凡圣

经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继续轮回,叫做)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义贯:[阿难,是诸]六欲、四禅、四空诸[天上],其中[各各天人](天众)[则是]依于[凡夫]有漏[业果]之[酬答],(以其于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有漏”就是有所执着。而得获诸天之胜福,凡此不过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业之报而已),福报[答尽]之后,仍须散[入]诸趣而受[轮]回生死之苦。

然而[彼]诸天[之天王],皆非凡夫,[即是]大乘[菩萨]寄居于天王之位,而遨[游]于其[三摩地]中之变化境界,彼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渐次增进]其所修证,终究[回向圣伦所]共[修行]之无上菩提[路]。

b.结语二:不出无色界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后面加一句:但是,有定果色。没有业果色,就是没有业报;但是,入定,他还是有色,只是对我们欲界、色界,来称无色界,还是有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义贯:[阿难,是四空天]之天人,以其定令其[身心]暂得相似[灭尽],且令[定]果色之[性现前],所以暂时[无业果]所生之[色]现出,[从此]以后便在此天中住于此无色界定,[逮]于天寿[终]了[名无色界]。

    229 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就是不可动摇之性,

意思就是: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叫做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这个[灭],就是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

其实,也是头上安头,本来空,不知道,强迫它如如不动的意思,以灭穷研,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本来如来藏性是无尽的,无尽的,藏识之性本来是无尽的,

而这一天是强迫它,用定力要尽发其性,就是强迫它,

愈强迫,就愈没有办法恢复如来藏性,叫做头上安头,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道理。

外道始终不能成佛,就是强迫它,强迫它要永恒,就是外道。

永恒是本来就存在,是体悟到众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动的心性叫做永恒,

永远不执着叫做永恒;永远不分别叫做永恒。

现在外道用一种意识观念,强迫它,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这个就是头上安头,逼得第八意识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230 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

此类天人于阿赖耶[识性]中之坚固[不]可[动]摇之本性,

妄[以灭]尽定之力而[穷]究[研]推之,

而[于]本来[无尽]之藏性[中],

注意听底下这一句,很重要: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

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对不对?

所以,大悟就是随缘显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而他们却把无尽的清净自性捆起来,把它包装起来,变成用外道的意识心伏住,

认为:我这个才是!变成多一层包装。

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

其阿赖耶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显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

因为不起现行故,及[若尽]而实[非尽]之状(非非想之境界)。

也不能说他无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无想;

这里却是非尽,没有穷尽第八意识,那么,就是不能说无想,还是有意识心。

[如是一类]天人[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

   231 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

无色界中有一类钝根的阿罗汉,他不回小向大,叫做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对空义的思想不了解,)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穷。)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就是一直想要让它空,却不知道本来就空。

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

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强自己放下,

体悟到众相本空,叫做无生法忍,

心中就没有所谓忍辱这种委屈感,不须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为本来就空了,

赞叹也是这样子;毁谤还是这样子;富有也是这样;贫穷还是空。

所以,这个执着不放下,就很麻烦!)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232 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

[若]有凡外诸天之天人[从]第四禅之[无想]天及四空处之[诸外道天],这个就走错路了。

一心修习有漏定,强欲以定力[穷空]而[不归]于无漏正智之道,

所以,这个正知正见有多么的重要!

一念错,就百千万劫回不来,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产生无漏的正智的智慧。

[迷]于有[漏]境界以为真实究竟,[无]有正[闻]之慧,要听闻正法有多困难!

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

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

   233 一次又一次的转世,苦不堪言,而自己不知道,好可怜喔、好累喔!

天有二十八层。包括欲界天(六欲天);色界天(十八天);无色界天(四空天)。  


总结三界:迷本积妄而生

经文:“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

诸位!这一句就是重点:妄有三界,我们今天就是生活在虚妄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不知道是妄。

我们今天活得很辛苦、很累,做人还好,可以听经闻法,可以学佛出三界,做畜生怎么办?

妄有三界;但是,对众生来讲,这个果报却是很苦,虽然三界是虚妄;但是,果报却是很苦!

“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特伽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数取趣。意思就是:六道轮回、七道轮回改头换面,一次又一次的转世,叫做补特伽罗。

用现在你听得懂的语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一次又一次的改头换面;一次又一次的投胎;一次又一次的转世,

苦不堪言,而自己不知道,叫做补特伽罗,好可怜喔、好累喔!

[此]三界一切众生[皆]以[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于一念妄动之后复[积]聚诸[妄]业变成业相、转相、现相,

业相就是无明业相,就是相分;转相就是见分。

这个见分一攀缘到相分,境界就现出来,现就是现出境界来,就是现相,现出种种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山河大地的相,统统现出来了。三细六粗等,我们讲过了,

而[发生]诸苦报之依正身,爰就是于是乎虚[妄]而[有三界]之相,且于三界[中间]虚[妄]境地中[随]着[七趣沉溺],着,这个字就是重点,你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着。

诸位!经典有这样比喻,诸位!看这里的比喻,(师右手拟鸟飞貌)一只鸟这样飞,这鸟,如果你把这个左腿跟右腿各绑一块石头,跟它的体重相当的,跟这只鸟的体重相当的,这个鸟这样飞,还可以一点点起来;如果稍微重一点,这个鸟振翅欲飞,可是,飞不起来。

左脚,鸟的左脚绑一块石头,鸟的右脚也绑一块石头,让这只鸟飞,飞得起来吗?飞不起来。

这个就是比喻:我执和法执,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块石头。

我执,所谓的执着这个四大假合为自身相;法执,认为四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乃至于听到正法,也认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这个就是法执。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法统统要舍,何况那一些邪法呢?是不是?

所以说:我执和法执,是所有修行人二大块的石头;鸟就是比喻我们这一颗心,每一个人都想解脱,每一个人都想解脱;可是,一碰到境界那种执着,有时候,比没有学佛的人更糟糕、更执着、更强烈。

说他懂,他根本就不懂;说不懂,还懂一点,还懂一点,就执着这么一点,就认为是无上的大法,就认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圣人,所以,不再前进了,不再前进了。

因此,你想要这只鸟飞起来,就是我们这一颗心灵想要解脱,想要解脱,就是要把那只鸟的脚的二颗石头,怎么样?(啪啪)剪掉,剪掉啊,就是放下。

修行是怎么修行呢?就是要做放下的功夫,现在就看谁比较厉害了,简单一句话就是:先放下的人先见佛;彻底放下,现在就见佛,就这么简单!

每天放下,每天跟佛住在一起,因为每天都清净心嘛!不是佛吗?是不是?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就是这样子,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说一说而已,曾经叱吒风云的这一些英雄好汉,而今安在哉?

考试,秦始皇活1.五十岁,2.五十五岁,3.六十岁,4.七十岁,五十、五十五、六十、七十,

秦始皇活几岁?1234?嗯?秦始皇活几岁?你不知道啊?答:1.五十岁,秦始皇活五十岁。

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对不对?五十!

如果我像他的年龄,五年前就Out!就不在人间了,有什么用呢?是不是?

好了,底下,爰虚[妄]而[有三界]之相,且于三界[中间]虚[妄]境地中,[随]着[七趣沉溺],各种[补特伽罗](数取趣)“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趣向于七道轮回。皆[各从其]同[类]而造相同之业、受同样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4 你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着

[此]三界一切众生[皆]以[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

于一念妄动之后复[积]聚诸[妄]业变成业相、转相、现相,

业相就是无明业相,就是相分;转相就是见分。

这个见分一攀缘到相分,境界就现出来,

现就是现出境界来,就是现相,现出种种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山河大地的相,统统现出来了。三细六粗等,我们讲过了,

而[发生]诸苦报之依正身,爰就是于是乎虚[妄]而[有三界]之相,

且于三界[中间]虚[妄]境地中[随]着[七趣沉溺],

着,这个字就是重点,你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着。

    235 我执和法执,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块石头

诸位!经典有这样比喻,诸位!看这里的比喻,

(师右手拟鸟飞貌)一只鸟这样飞,

这鸟,如果你把这个左腿跟右腿各绑一块石头,跟它的体重相当的,

跟这只鸟的体重相当的,这个鸟这样飞,还可以一点点起来;

如果稍微重一点,这个鸟振翅欲飞,可是,飞不起来。

左脚,鸟的左脚绑一块石头,鸟的右脚也绑一块石头,让这只鸟飞,飞得起来吗?飞不起来。

这个就是比喻:我执和法执,就是修行人最重的二块石头。

我执,所谓的执着这个四大假合为自身相;

法执,认为四大、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乃至于听到正法,也认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这个就是法执。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法统统要舍,何况那一些邪法呢?是不是?

所以说:我执和法执,是所有修行人二大块的石头;

鸟就是比喻我们这一颗心,每一个人都想解脱,每一个人都想解脱;

可是,一碰到境界那种执着,有时候,比没有学佛的人更糟糕、更执着、更强烈。

说他懂,他根本就不懂;说不懂,还懂一点,还懂一点,

就执着这么一点,就认为是无上的大法,就认为自己是大彻大悟的圣人,所以,不再前进了,不再前进了。

因此,你想要这只鸟飞起来,就是我们这一颗心灵想要解脱,想要解脱,

就是要把那只鸟的脚的二颗石头,怎么样?(啪啪)剪掉,剪掉啊,就是放下。

修行是怎么修行呢?就是要做放下的功夫,现在就看谁比较厉害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先放下的人先见佛;彻底放下,现在就见佛,就这么简单!

每天放下,每天跟佛住在一起,因为每天都清净心嘛!不是佛吗?是不是?

    236 佛陀告诉我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就是这样子

佛陀告诉我们: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万法就是这样子,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就是说一说而已,

曾经叱吒风云的这一些英雄好汉,而今安在哉?

   237 阿修罗男很丑陋,斗争心强;阿修罗女很美、善于嫉妒

    四种阿修罗

  阿修罗,这有二种,一、男众,就是二种解释;女众也是二种解释。

  男众,翻译成无端,“端”就是端正的端,这个脸不端正,阿修罗男就是很丑陋。是不是?

  再来就是斗争心坚固,很强的,翻译成无端、斗争,就是阿修罗男。

  女的就是善嫉,善于嫉妒、嗔恨、占有,这个就是阿修罗女。

  男众就是无端、斗争心强;女众就是美、善于嫉妒。好!

  (1)阿修罗,鬼趣摄修罗(卵生),是卵生,

  (2)人趣摄修罗(胎生),

  (3)天趣摄阿修罗(化生),那是跟帝释天王常常打仗的,天趣阿修罗。

  (4)畜生摄修罗(湿生)。

   238 人类四生具足

好!问你一个严肃的问题,看看你答得出来答不出来?

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人是什么生?(师问众)胎生?嗯?Are you sure?Really?

再问一遍:人类是什么生?胎生?零分,zero零分!

  人类四生具足,

一、神识入母胎叫做化生,一刹那间进母胎,叫做化生。

二、所有的生命,都是母亲的卵,排卵结合而成的,称为卵生。

精血和合,父精母血和合,有湿气,继续移入母亲的子宫着床,叫做湿生,没有湿气不能活。

最后,人形成长,投胎从母亲产门出来,叫做胎生。

好!就是这样子,人类具足四生。知道吗?

   239 总结七趣。七趣虚妄因果,为什么呢?因本空,缘本空,果还是空

    总结七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仙道、地狱、饿鬼、畜生)。

  1.总结一:七趣虚妄因果,为什么呢?因本空,缘本空,果还是空。是不是啊?因空、缘空、果空。

  2.总结二:随顺妄恶为因,虚妄的恶业为因,我们前面所讲的十习因、六交报。

  3.总结三:正定能除三妄惑,把笔拿起来,三妄惑就是杀、盗、淫,杀、盗、淫,如果你有定,就可以除杀、盗、淫三种恶业。

  4.总结四:同业别业俱妄,同业就是共业,共业所感的世间,和别业所感的、受的果报,统统是虚妄的,不实在的;但是,对众生来讲,苦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定、没有慧,就什么都看不开。

  就像鸟绑了二颗石头,飞不起来,心灵有了种种的痛,却放不下那种回忆,这个就是很糟糕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早上起来,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来,三个字,怎么讲?请归零,珠算......放下,请归零。

  而且每天都要做这种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个人对不起你;哪一个人怎么样伤害你;哪一个人不愉快的,记得!一定要统统放下,要观想,感谢他、感恩他,要有这样子的胸怀,要有这样的胸怀。

  但是,诸位!很难做到,很难!当他杀死你家人,你恨不恨呢?很难喔!你不要认为很简单,没有怨恨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啊?他意见跟你相左,又咄咄逼人,你宽不宽恕他呢?不简单喔,诸位!

  请归零很好讲,但是,归不了。但是,请归零不要一直加零,一万、二万、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直加,本来恨的只有一,后面再一个零,就变成十了,再一直加了,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同业、别业都是妄,简单讲:三界是虚妄,唯心所现,才是佛陀的正确的语言。是不是啊?

  5.总结五:正修须除三惑,就是杀、盗、淫,也是一样。

  6.总结六:邪正之判,什么是邪正之判呢?正说就是:劝人欲得菩提,要先除杀盗淫三妄惑,如是说,名如来说,名为正说;不如是说,名为波旬说,就是魔说。

  所以,邪说就是杀、盗、淫;正说就是一定要断杀、盗、淫,这个是依如来正说,就是要除杀、盗、淫三惑,三惑。

   240 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早上起来,请归零

修行人一定要做一种功夫,

早上起来,要用珠算那一句,早上起来,三个字,怎么讲?

请归零,珠算......放下,请归零。

  而且每天都要做这种工作,早上睡醒,昨天所有的恩怨,哪一个人对不起你;哪一个人怎么样伤害你;哪一个人不愉快的,

记得!一定要统统放下,

要观想,感谢他、感恩他,要有这样子的胸怀,要有这样的胸怀。

  但是,诸位!很难做到,很难!当他杀死你家人,你恨不恨呢?很难喔!

你不要认为很简单,没有怨恨是很不容易的。是不是啊?

他意见跟你相左,又咄咄逼人,你宽不宽恕他呢?不简单喔,诸位!

  请归零很好讲,但是,归不了。

但是,请归零不要一直加零,一万、二万、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直加,

本来恨的只有一,后面再一个零,就变成十了,再一直加了,这样是不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241 五十种阴魔是《楞严经》的特色,其他经典找不到,叫做破魔证通

好!我们下一堂课就很精彩了,五十种阴魔,这个非常精彩!

《楞严经》最精彩的部分就来了:五十种阴魔。

它就像照妖镜一样,末法时期,你可以看到,统统在佛陀的预言之下,跑不掉!

什么男佛、女佛,自称自己什么佛,这个统统跑不掉!

五十种阴魔是《楞严经》的特色,其他经典找不到,叫做破魔证通。

   242 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共三章

(楞严经总共三篇)

第一篇,方便示导令悟本体(共八章)。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共七章)。

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

第一章 习禅须知魔事

第二章 五十阴魔(禅中五十境)

第三章 尾声(总结全经)

    243 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这五十种阴魔是照妖镜,使魔无所遁形,也是一切修行人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

  这个就是禅定当中、禅修当中,有五十种现象,

  色有十种阴魔;受有十种阴魔;想有十种阴魔;行有十种阴魔;识有十种阴魔,

  也就是说:禅中、禅定中,有五十种境界,总归一句话:千万执着不得。执着就坏,

  所有的末法时期,所发生的乱象,统统在佛陀的预言当中。

  这五十种阴魔,是修学佛道必经的过程,

    如果有发生种种的状况,底下所指出来的状况,千千万万不能迷惑、不能贪着,以为自己是证圣,这样子就会堕地狱,因为会狂妄、会无知,总认为自己很有修行。

   所以,这五十种阴魔是照妖镜,使魔无所遁形,也是一切修行人所必须注意的事项,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244 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第一章 习禅须知魔事

第一章 习禅须知魔事

    第一节 由妄生空,迷生世界
    第二节 发心归元,震裂空界
    第三节 魔怖而来扰
    第四节 不迷魔即殒,迷则魔得便

    245 第一章 习禅须知魔事。本章共四节

   第一章 习禅须知魔事。(本章共四节)

  第一节 由妄生空,迷生世界

  经文:“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就是因为我们迷了,就是因为我们妄想。)痴爱发生,(就是拼命的爱、拼命的执。)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三界[有漏]依报之[世界]中之正报[十二类生]有情,

    其[本觉妙明,觉圆心体]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然而[由]于[汝妄想],而[迷]本有之[理]体,以此[为咎],而令无明之迷[痴]更起[爱]念,致令清净本心化成真妄和合,因而[发生]阿赖耶识,

    接着更[生发]能见之见分,进而[遍迷]于外,欲有所见,而发生顽空之相分;是[故有]所见之相分[空性]产生;

  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转变[化]与痴[迷]相续[不息],因而[有世界生]起。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之世界[者,皆是迷]于本觉真心[顽]因而起[妄想]之所[安立]。

  换句话说:科学家再怎么研究,就是迷惑、颠倒,不知道万法唯心。

    就是把你送到外太空去生活,从这里坐太空船,一直送到外太空,仍然离不开佛陀所讲的真理,

  一切法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缘起缘灭,尽法界是一大缘起,跑到哪里,都是生灭无常,跑到哪里,都是缘起无自性,宇宙跑遍了、坐太空船跑遍了,也是这样。

  就像你去出国旅游,跑遍了整个地球,全世界的国家你都去,答案还是一样:缘起缘灭,妄想生、妄想执,都是这样子,走到哪里,处处都可以见到佛陀所讲的真理,只要你心中有智慧。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当知]此无边之[虚空],实[生]于[汝]本觉真[心]之[内],

    此心内虚空之大小与本心相比,[犹如]一小[片云点]缀于茫无际涯的[太清里](太空中),何其渺小,且不久住。

    而[况]依空而立之[诸世界]、及身心,更[在]本已渺小的[虚空]中[耶]?岂非更是微不足道?

  第二节 发心归元,震裂空界

  为什么?因为你回光返照,要入三摩地,见到圆满的清净自性的时候,为什么魔宫震动?

    虚空是魔住的地方,你要转识成智的时候,会影响他所居住的宫殿,他当然会怕了!

  经文:“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义贯:假使[汝等]之中果有[一人]心光内照,[发]明本觉[真]心,返本[归]于[元]有之佛性,

    如是由迷返觉,则[此十方]由晦昧所成的顽[空],应时[皆悉销]灭[殒]亡;连虚空本身都会因而销殒了,[云何]虚[空中所有]结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国土,而不振裂?]

  [汝辈修禅],严[饰三摩地],亡尘照理、心住三昧,心光一发,即能与[十方菩萨及诸]证[无漏]之[大阿罗汉]之[心精]相[通吻]合,故能破愚除暗,

    因此不离[当处]即得以[湛然]一心,你看,还是要回归当下。是不是?

  回归当下,佛法不能等到死才受用,念佛要念到现在就除烦恼;现在就能够享受清凉、安乐、自在、解脱,这个才是佛法。

  如果现在念佛,只期待在临命终,你有把握吗?那你现在过得这么辛苦,怎么办呢?佛法现在派不上用场,还期待临命终做什么呢?是不是?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就是在当处;就是在当下;就是现在就要受益,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你知道吗?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把个性改一改。

  与诸圣泯同无二。(此即修首楞严三昧行者所历的境界之一:当他内伏烦恼不起现行,而将破我法二执之际,如瓶不塞孔,故内空与外空自然相通,即是此时之境界。)

  第三节 魔怖而来扰

  经文:“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摺,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义贯:[一切]欲界天之[魔王]、魔民、[及与]一切[鬼神、诸凡夫天],忽然[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于[水]中及[陆]上居住、以及于空中[飞腾]之众生,[无不]因而[惊摺],然而一般人道之[凡夫]未具五神通,则因[昏]迷[暗]钝,而不知[不觉]此一切异相之真因,反而[迁]转[讹]误,以为是天地阴阳失度等因所造成。

  [彼等]天魔鬼神[咸得五种]报得之[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惟除漏尽]通,漏尽就是烦恼断尽,叫做漏尽。(未得漏尽通),故皆知其住处之所以振裂之因;

  然彼等皆十分贪[恋此]有为[尘劳]之世间,[如何]能任[令汝]更修成三昧,而由你的三昧定力之光[摧裂其]结暗所成;

    因为他们是住在暗,心无明结暗,你现在要发挥这个如来藏性的光,震动虚空,刚好破除他住的地方,等于把他的建筑物打掉,他无处可住,因为他贪恋嘛!深心所爱之住[处?

  是故],一切[鬼神]、会来恼害你修三昧;[诸天魔]也会来恼害你,[魍魉]也会、[妖魔]也会,[于]你修[三昧时,佥来恼汝],就是皆,统统来恼害你。不令汝三昧顺利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不迷魔即殒,迷则魔得便

  经文:“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风吹光,风吹这个阳光,不损阳光普照。刀割水,断不了水,刀子在水上画字,切,水又缝合了。就是说:你修三昧的人,只要你有定,这些都不伤大雅,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义贯:[然彼诸魔]见其宫殿无故崩坏,[虽]心中[有大怒],但是[彼]犹在[尘劳内]之生灭法中,而[汝]所修的楞严大定则是在[妙觉]真常之[中],非生灭法;就是生灭法拼不过非生灭法。

  故他若欲害你,则犹[如]欲以[风吹]散日月之[光],毫无着力处,亦[如]欲以[刀断水,了不相触]。

  又[汝]习定之观智炽然犹[如沸汤],而[彼]嗔恼之邪执虽[如坚冰],但汝之定慧炽然之[暖气渐邻]于彼坚冰,彼冰[不日]即告[销殒]。“不日”就是不久。

  彼魔[徒]然仗[恃]五通[神力,但]终[为其客],“客”意即不是主人,我们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才是主人,他只是来作客的。不得久住,亦不能成害。

  譬如说:我们出国,我们是客人,到酒店或者饭店去住,今天一住,明天就走,再换饭店,我们是客。是不是?客就是生灭、来去不定,叫做客;如来藏性不生不灭,就是主。所以,我们要掌握得主,修学佛法就是能够掌握自己的生命,作得了主。

  诸魔鬼神及外道之所以能[成就破]汝戒行[乱]汝定心之魔事,其咎端[由汝心中]之[五阴主人,主人]自身[若]自生[迷]惑,则[客]乃[得其便]。

  [当]行人[处]于此[禅那]正定之中,能常自[觉悟]而[无]所[惑,则彼魔事]之力虽强,以技无所施(没有破绽可趁),亦[无]能[奈汝何]。

  待你五[阴]之境[消]除;就是(五阴尽)之后,[入]于本觉大光[明]藏中,[则彼群]魔妖[邪]本来[咸]秉[受幽]暗之[气]以成之形,汝定慧之光[明]便[能破]彼愚迷阴[暗],因此他若接[近]你,则其暗性但[自]取[消殒],自身难保,因此他[如何敢]再停[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

  反之[若不明]其是魔,不能[悟]知其所现者并非善境,而[被阴]相[所迷],以致误为是证得了圣证,[则汝阿难必]落魔道,沦[为魔子,成就魔人]之事业。

  又[如摩登伽]母,其身份及法力实俱[殊为眇]小下[劣],且[彼惟]以邪[咒]欲令[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欲[毁]汝之[一戒](不淫戒),但你的[心]本来是[清净故],并非你自己主动起淫念,故[尚未沦溺]。

  而[此]阴魔与摩登伽母相比,[乃]欲[隳]坏[汝]能成就无上[宝觉]的[全]体法[身](亦即要将你的法身整个都毁灭,并非只要破你一戒一定就好了);

  这譬[如宰]相大[臣]之[家],一向得势,[忽]然触犯了大法律,便[逢籍没]家私。就像皇上一下令,连诛九族,财产全部没收。便[逢籍没]家私,全家大小[宛转]飘[零]、流落他方,沦[落]四方,[无可哀救]。

  意思就是:(习禅之人,若迷五阴相,而为魔所趁,为魔所坏,亦复如是。就是丧失宝觉全身,不但道果之位被除,一切功德法财亦当尽失,且从而沦落六道恶趣,无可救拔。)

  好!因为它这是白话文,我们今天也是讲大纲,这几天,明天也是讲大纲,我们简单念一念,把这个白话点到为止,否则我们要用很长的时间,我们已经讲了第四个礼拜了,你看,这个大纲还没讲完,这个《楞严经》有多辛苦、多难啊!是不是?

    246 习禅须知魔事。要知道什么是魔,要很清楚,免得被干扰、被迷惑

    习禅须知魔事。

  你要知道什么是魔,要很清楚,免得被干扰、被迷惑。

  经文:“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牀,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

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义贯:[即]于此[时]就是这个时候,正当[如来将]欲[罢法座],离席而起时,

    乃[于师子牀]上[揽]按[七宝几]就是(讲经桌),[回]其如[紫金山]之身,[再来凭倚]法席(又再坐下),离席又再坐下来。

  而[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尚未证圣道的[有学缘觉]及[声闻]众,[今日]已经[回]小乘[心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之道,

  而[我今]虽[已]为你们阐[说]了[真修行法],

    然而[汝]等[犹未]能[识]别[修]习自性定慧之[奢摩他];

  自性定慧就是要见性,那一种见性的自然的定跟慧。

    奢摩他,所谓(无止而止),就是不要刻意的去止它,自然就止,烦恼自然就止。

  及[毗婆舍那](非观而观);清净自性自然能观,观无所观,也无所能观,也无所观。除非你见性,否则这个很难体会。

  止而无止,非观而观,之中的[微细]难觉之[魔事],

    故当[魔境现前]之时,恐[汝]等仍[不能识]知。

  若光欲以禅定水[洗]涤[心]垢,灭除心相而入于灰心泯智之定中,

    此[非]有[正]知见,极易为魔所趁而[落于邪见],且认邪为正。

  一切魔事,[或]是由[汝]自五[阴魔]所生,非为外魔,[或复天魔]所作、[或]是[著鬼神]之境,[或遭魑魅]精怪所弄,

  然行者若[心中不明]识究竟是谁造成的境界,便会[认贼为子];

    所谓认贼为子,就是(把有害的人当作可爱的人)。

  [又复于]世间禅[中],以[得少为]满[足],

例如过去已得[第四禅]之名为[无闻比丘]者,便于得四禅后[妄言]他已[证]得[圣]道,

说自己证(阿罗汉道),并谓入第四禅即是入涅槃。认为第四禅天就是涅槃。

  后来在他四禅天的[天报已毕],五种[衰相现前]时,方知自己将死,

    便反而[谤]佛为妄语,言[阿罗汉]不受后有,因为阿罗汉叫做无生嘛,不受后有,不再转世了。

  而他今既已得四果之无生,且已入于涅槃,为何却再从涅槃出,而[身遭后有]将复受轮回?

可见实在并无涅槃,而阿罗汉也不是证无生;

这位比丘以此谤佛、谤法、谤僧之罪,即[堕阿鼻]地[狱]受苦报。

  所以,我还是再一次的劝大家:不可谤佛、谤法、谤僧,这个罪是很可怕的!

  阿难,[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解说禅定中五十种魔事。]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阿罗汉是无学;初果、二果、三果以前,统统叫做有学。“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阿难]即[起立,并其会中,同]是[有学者,]因为都还没证阿罗汉果。[欢喜顶礼,伏听]如来[慈诲]。

   247 本经的基本架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

   本经的基本架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

  因为从阿难示堕淫室,文殊将咒解救(此即是破魔之始),

  至阿难请示修定(因为光持戒,定力不足,境界现前,便把持不住,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佛方便示导,历七处破妄(七处征心)、七次问阿难:你的心在哪里?“征”就是问、询问。佛问,阿难要答,可是,都答错。

  十番显见、显出见性,十番,“番”就是十次,十次显出不生不灭的见性。

  同时开示,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本来就是如来藏,无所执着,也无所分别,那是众生因为妄想、颠倒、执着,才变成内四大跟外四大的分别、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昏扰相,从之妄想、无明而生。

  然后,二十五圣自证境界。

  再来,重说大咒、开示建坛、结界、修楞严大定之法、详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四种清净明诲。

  经历大乘六十位修证之真菩提路、细述三界十习因、六交报,及四生、七趣种种众生(种种地狱、十种鬼趣、十种畜生趣、十类人趣、十类仙趣、诸天趣——欲界六欲天、色界四禅诸天、无色界四空诸天,以及四种修罗趣)。

  至此,圣凡种种境界,以及信、解、悟、修、证、果之真菩提路亦皆开示明白。

  接下来的“五十阴魔”,详论五十种禅定中的魔境,及破除之法,可说是达到本经的最高潮处,对修行人或习禅者来讲,也是最最重要、最为实用的地方。

  因为本经始自以神咒破魔,中间七处破妄,及四种清净明诲、四加行、乃至详论六道诸趣时,其实也皆是在破斥;

  或破魔、或破邪、或破妄;而种种邪妄,亦正是魔因。故《大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外,皆是魔事。”以不出魔数故。

  然而以上所破斥之邪妄境界,并未像最后这一节“五十阴魔”中所说的,那么详尽、实际。

  修行菩提或习禅者,对于此部分,不可不知,不可不深入解了、奉行,否则习禅必然魔事重重,而菩提必定难成。

   248 佛若不开示,世间无人能觉知其为魔事,因而被内外种种妄境所惑乱

   “五十阴魔”,修行菩提或习禅者,对于此部分,不可不知,不可不深入解了、奉行,否则习禅必然魔事重重,而菩提必定难成。

  又,释尊坐菩提树下,破四魔军,成等正觉;故知成菩提是必然要破除魔事的;

虽然依理上而言,魔事与魔境皆是依自心妄现,

然而佛若不开示,世间无人能觉知其为魔事,因而被内外种种妄境所惑乱,而魔事成矣。

  由于得闻佛之开示,事先知道,心理有准备,且依自善根力、及佛力加持、法力护持,诸天护法拥护,一旦境界现前,即能立刻觉知、识破,而得持心不动,不为所惑、不随它去,也不信它,也不跟从它。

    如是则魔之恶图即不能得逞,魔意一旦受挫,魔事即破。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49 故知,破魔之事无他,也就是:

  一、要多闻、研求。

    所以,师父一再开示:不能说一句佛号念到死、一部《无量寿经》诵到死,其他都不听经、不闻法,这样子没有办法成就,应当理解佛陀的大般若智慧;

应当理解佛陀的涅槃妙心,从一实相,然后,好好的来念佛,虽生而无所生,无所生,如是求生。

所以,我们应当要多闻、要研求,深入知解魔所行事及所现境界。

  二、持心不贪世间一切,尤其是财、色、名、利、权、位等。

    这些都是电视新闻常常报导的,首富跟什么名人一起啦,什么政治人物啦,这个在电视上常常看得到。

    有的人很羡慕,但是,我们修行人看起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命就像一场戏一样。

  三、任何时候,境界现前时,立即“觉知”。

  四、“持心不动”、不信它、不随它、也不喜欢它、也不悲泣它。

    (不以所见境界为喜、为悲、乃至自以为尊、为胜等。)

  就是不能起骄傲的念头,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五十种魔事,奈何不了你。

  所见一切境界,也不能欢喜得不得了,忘记继续念佛、继续求生极乐世界。

  所以,老实告诉诸位一句,就是说:你今天念佛念到见到南无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也不可动一念说:喔!我已经是圣人了,我很有修行了!不可以,这个很容易堕入魔的。

  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如是见,如是无所见,一心念佛,还是求生极乐世界,不理它、不管它,临命终,自然转化这个清净念,为极乐世界莲池里面的莲花化生。

  总而言之,修行者要完全不遇障难,可说是不可能的;要完全没有境界现前(不论善境界或恶境界),也不太可能。

  但我们不能期求完全没有障难或魔事,而应当希望我们有能力克服障难及破除魔事。

   250 “只要自心不贪爱取着”,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破魔的秘笈

    境界不在善恶,只要自心不贪爱取着,便都不成问题;

  “只要自心不贪爱取着”,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破魔的秘笈。

  你什么统统要放下,你管它放光、见佛、见光、见花、闻香,你统统放下,这个就不成问题;

  要是动一个贪着,就麻烦大!

  若自心贪着,即使是善境界也会变成魔事。这一点就是佛在本节经文中一再强调的:

  于每一重阴魔之末,佛都会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意即:这种修行境界,只是定力所引起的暂时的作用,不久它就会消失的;

  因此这些现象并非表示你已达到圣人所证的境界,所以你心中也不要以为你已得圣人的证境。

  这样不妄想贪着,这个境界也还可称为善境界,但你若把它当作你已“证圣”之解,便马上受诸邪群魔所趁、所用、所缠,而胡里胡涂入于魔数,而不自知。

    251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一旦魔事发生,也才能沉着稳定地对付

    所谓“魔事”之魔者,其实不只是天魔;

  依通教所说有四魔:通教就是藏、通、别、圆(中的通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依通教所说的四魔: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

  若依本经,则还包括种种鬼、神、魑魅、精怪等等。

  因为这些众生,或者自怀恶心,喜欢坏人修行;或者为魔所使、为魔所用,故皆能成就魔事,破坏修行。

  因此本经前面所述之种种鬼趣、旁生趣等,让我们于众生界有全面的了解,

  因而在专修三昧时,对觉知魔事、防范魔事、乃至对治或破除魔事,都有很大帮助;

  因为了解整个习禅过程、方法、果报,及众生界的状况故,非对于“敌人”一无所知,亦非“敌暗我明”,而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因此一旦魔事发生,也不会胡里糊涂、一无所知,而惊慌失措;也才能沉着稳定地对付。

   252 这“五十阴魔”章,等于操作驾驶“禅定三昧”这条“法船”的故障排除法

   本经这“五十阴魔”章,可说是本经最为稀有、最为宝贵的部分,因为其他经典都没有如是之法;

  或也有涉及魔事的,但也没有这么详尽、这么完备的“破魔大全”。

  因此诸修菩提者及习禅人,皆应深入精研、信解、讽诵再三,为他人说。

  附及,这“五十阴魔”章,实是习禅的“破除魔事品”。

  若以世间法来比喻,有如:我们买一部机器或汽车等,机器的说明书中,最后大都会有一节“故障排除法”,详列这机器在操作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故障现象,及其排除之法。

  这“五十阴魔”章,等于操作驾驶“禅定三昧”这条“法船”的故障排除法,依于此法,舟中之人方能安抵涅槃正觉彼岸。

    253 由妄生空,迷生世界。尽法界是一大缘起,跑到哪里,都是生灭无常

由妄生空,迷生世界。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三界[有漏]依报之[世界]中之正报[十二类生]有情,

其[本觉妙明,觉圆心体]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然而[由]于[汝妄想],而[迷]本有之[理]体,

以此[为咎],而令无明之迷[痴]更起[爱]念,

致令清净本心化成真妄和合,

因而[发生]阿赖耶识,

接着更[生发]能见之见分,

进而[遍迷]于外,欲有所见,而发生顽空之相分;

是[故有]所见之相分[空性]产生;

  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转变[化]与痴[迷]相续[不息],因而[有世界生]起。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之世界[者,皆是迷]于本觉真心[顽]因而起[妄想]之所[安立]。

  换句话说:科学家再怎么研究,就是迷惑、颠倒,不知道万法唯心。

    就是把你送到外太空去生活,从这里坐太空船,一直送到外太空,仍然离不开佛陀所讲的真理,

  一切法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缘起缘灭,

    尽法界是一大缘起,跑到哪里,都是生灭无常,跑到哪里,都是缘起无自性,宇宙跑遍了、坐太空船跑遍了,也是这样。

  就像你去出国旅游,跑遍了整个地球,全世界的国家你都去,答案还是一样:缘起缘灭,妄想生、妄想执,都是这样子,

    走到哪里,处处都可以见到佛陀所讲的真理,只要你心中有智慧。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当知]此无边之[虚空],实[生]于[汝]本觉真[心]之[内],

此心内虚空之大小与本心相比,[犹如]一小[片云点]缀于茫无际涯的[太清里](太空中),何其渺小,且不久住。

而[况]依空而立之[诸世界]、及身心,更[在]本已渺小的[虚空]中[耶]?岂非更是微不足道?

   254 你回光返照,要入三摩地,见到圆满的清净自性的时候,为什么魔宫震动?

发心归元,震裂空界。为什么?

因为你回光返照,要入三摩地,见到圆满的清净自性的时候,

为什么魔宫震动?虚空是魔住的地方,你要转识成智的时候,会影响他所居住的宫殿,他当然会怕了!

  经文:“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义贯:假使[汝等]之中果有[一人]心光内照,[发]明本觉[真]心,返本[归]于[元]有之佛性,

如是由迷返觉,则[此十方]由晦昧所成的顽[空],应时[皆悉销]灭[殒]亡;

连虚空本身都会因而销殒了,[云何]虚[空中所有]结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国土,而不振裂?]

  [汝辈修禅],严[饰三摩地],亡尘照理、心住三昧,心光一发,

即能与[十方菩萨及诸]证[无漏]之[大阿罗汉]之[心精]相[通吻]合,

故能破愚除暗,因此不离[当处]即得以[湛然]一心,你看,还是要回归当下。是不是?

与诸圣泯同无二。(此即修首楞严三昧行者所历的境界之一:当他内伏烦恼不起现行,而将破我法二执之际,如瓶不塞孔,故内空与外空自然相通,即是此时之境界。)

    255 回归当下,佛法不能等到死才受用

    不离[当处]即得以[湛然]一心,你看,还是要回归当下。是不是?

  回归当下,佛法不能等到死才受用,

    念佛要念到现在就除烦恼;现在就能够享受清凉、安乐、自在、解脱,这个才是佛法。

  如果现在念佛,只期待在临命终,你有把握吗?那你现在过得这么辛苦,怎么办呢?

    佛法现在派不上用场,还期待临命终做什么呢?是不是?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

就是在当处;就是在当下;就是现在就要受益,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你知道吗?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把个性改一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56 你现在要发挥这个如来藏性的光,震动虚空,一切魔王及与鬼神统统来恼害你

    魔怖而来扰。

  经文:“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摺,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义贯:[一切]欲界天之[魔王]、魔民、[及与]一切[鬼神、诸凡夫天],

忽然[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

于[水]中及[陆]上居住、以及于空中[飞腾]之众生,[无不]因而[惊摺],

然而一般人道之[凡夫]未具五神通,则因[昏]迷[暗]钝,

而不知[不觉]此一切异相之真因,反而[迁]转[讹]误,以为是天地阴阳失度等因所造成。

  [彼等]天魔鬼神[咸得五种]报得之[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

[惟除漏尽]通,漏尽就是烦恼断尽,叫做漏尽。(未得漏尽通),

故皆知其住处之所以振裂之因;

  然彼等皆十分贪[恋此]有为[尘劳]之世间,

[如何]能任[令汝]更修成三昧,而由你的三昧定力之光[摧裂其]结暗所成;

因为他们是住在暗,心无明结暗,

你现在要发挥这个如来藏性的光,震动虚空,刚好破除他住的地方,等于把他的建筑物打掉,

他无处可住,因为他贪恋嘛!深心所爱之住[处?

  是故],一切[鬼神]、会来恼害你修三昧;

[诸天魔]也会来恼害你,[魍魉]也会、[妖魔]也会,

[于]你修[三昧时,佥来恼汝],就是皆,统统来恼害你。不令汝三昧顺利成就。

   257 不迷魔即殒,迷则魔得便

   经文:“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风吹光,风吹这个阳光,不损阳光普照。刀割水,断不了水,刀子在水上画字,切,水又缝合了。

就是说:你修三昧的人,只要你有定,这些都不伤大雅,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义贯:[然彼诸魔]见其宫殿无故崩坏,[虽]心中[有大怒],

但是[彼]犹在[尘劳内]之生灭法中,而[汝]所修的楞严大定则是在[妙觉]真常之[中],非生灭法;

就是生灭法拼不过非生灭法。

  故他若欲害你,则犹[如]欲以[风吹]散日月之[光],毫无着力处,亦[如]欲以[刀断水,了不相触]。

  又[汝]习定之观智炽然犹[如沸汤],而[彼]嗔恼之邪执虽[如坚冰],

    但汝之定慧炽然之[暖气渐邻]于彼坚冰,彼冰[不日]即告[销殒]。“不日”就是不久。

  彼魔[徒]然仗[恃]五通[神力,但]终[为其客],“客”意即不是主人,

    我们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才是主人,他只是来作客的。不得久住,亦不能成害。

  譬如说:我们出国,我们是客人,到酒店或者饭店去住,今天一住,明天就走,再换饭店,我们是客。是不是?

客就是生灭、来去不定,叫做客;如来藏性不生不灭,就是主。

所以,我们要掌握得主,修学佛法就是能够掌握自己的生命,作得了主。

  诸魔鬼神及外道之所以能[成就破]汝戒行[乱]汝定心之魔事,

    其咎端[由汝心中]之[五阴主人,主人]自身[若]自生[迷]惑,则[客]乃[得其便]。

  [当]行人[处]于此[禅那]正定之中,能常自[觉悟]而[无]所[惑,则彼魔事]之力虽强,以技无所施(没有破绽可趁),亦[无]能[奈汝何]。

   待你五[阴]之境[消]除;就是(五阴尽)之后,[入]于本觉大光[明]藏中,[则彼群]魔妖[邪]本来[咸]秉[受幽]暗之[气]以成之形,

    汝定慧之光[明]便[能破]彼愚迷阴[暗],因此他若接[近]你,则其暗性但[自]取[消殒],自身难保,因此他[如何敢]再停[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

  反之[若不明]其是魔,不能[悟]知其所现者并非善境,而[被阴]相[所迷],以致误为是证得了圣证,[则汝阿难必]落魔道,沦[为魔子,成就魔人]之事业。

  又[如摩登伽]母,其身份及法力实俱[殊为眇]小下[劣],且[彼惟]以邪[咒]欲令[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欲[毁]汝之[一戒](不淫戒),但你的[心]本来是[清净故],并非你自己主动起淫念,故[尚未沦溺]。

  而[此]阴魔与摩登伽母相比,[乃]欲[隳]坏[汝]能成就无上[宝觉]的[全]体法[身](亦即要将你的法身整个都毁灭,并非只要破你一戒一定就好了);

  这譬[如宰]相大[臣]之[家],一向得势,[忽]然触犯了大法律,便[逢籍没]家私。就像皇上一下令,连诛九族,财产全部没收。便[逢籍没]家私,全家大小[宛转]飘[零]、流落他方,沦[落]四方,[无可哀救]。

  意思就是:(习禅之人,若迷五阴相,而为魔所趁,为魔所坏,亦复如是。就是丧失宝觉全身,不但道果之位被除,一切功德法财亦当尽失,且从而沦落六道恶趣,无可救拔。)

    258 修学佛法就是能够掌握自己的生命,作得了主

彼魔[徒]然仗[恃]五通[神力,但]终[为其客],

“客”意即不是主人,

我们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才是主人,

他只是来作客的。不得久住,亦不能成害。

  譬如说:我们出国,我们是客人,到酒店或者饭店去住,

今天一住,明天就走,再换饭店,我们是客。是不是?

客就是生灭、来去不定,叫做客;

如来藏性不生不灭,就是主。

所以,我们要掌握得主,修学佛法就是能够掌握自己的生命,作得了主。

  诸魔鬼神及外道之所以能[成就破]汝戒行[乱]汝定心之魔事,

    其咎端[由汝心中]之[五阴主人,主人]自身[若]自生[迷]惑,则[客]乃[得其便]。

  [当]行人[处]于此[禅那]正定之中,能常自[觉悟]而[无]所[惑,

    则彼魔事]之力虽强,以技无所施(没有破绽可趁),亦[无]能[奈汝何]。

   259 第三篇,五十阴魔(破魔证通):第二章 五十阴魔(禅中五十境)

第二章 五十阴魔(禅中五十境)

第一节 色阴魔境
一、色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色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色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⑴ 身能出碍
⑵ 身彻拾虫
⑶ 精魄离合、闻空说法
⑷ 境变佛国
⑸ 虚空成七宝色
⑹ 黑暗中能见物
⑺ 身同草木
⑻ 上见佛国下见地狱
⑼ 遥见遥闻
⑽ 妄见妄说
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第二节 受阴魔境
一、受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受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受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⑴ 责已悲生——悲魔入心
⑵ 扬已齐佛——狂魔入心
⑶ 定偏多忆——忆魔入心
⑷ 慧偏多狂——知足魔入心
⑸ 历险生忧——忧魔入心
⑹ 觉安生喜——喜魔入心
⑺ 见胜成慢——慢魔入心
⑻ 慧安自足——轻清魔入心
⑼ 著空毁戒——空魔入心
⑽ 著有恣淫——淫魔入心
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第三节 想阴魔境
一、想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想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想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⑴ 贪求善巧——怪鬼来扰
⑵ 贪求经历——魃鬼来扰
⑶ 贪求契合——魅鬼来扰
⑷ 贪求辩析——蛊毒厌鬼来扰
⑸ 贪求冥感——厉鬼来扰
⑹ 贪求静谧——大力鬼来扰
⑺ 贪求宿命——山川土地鬼神来扰
⑻ 贪求神力——天地大力精魅来扰
⑼ 贪求深空——麟凤龟鹤精怪来扰
⑽ 贪求长寿——遮文茶、毗舍遮来扰
四、结语:妄称成佛、以淫为教,嘱令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行阴魔境

一、行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行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行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㈠ 堕二种无因恶见(二无因论)
① 计本无因(过去无因恶见)
② 计末无因(未来无因恶见)
㈡ 堕四种偏常恶见(四偏常论)
⒈类别
① 计“心境为常”恶见
② 计“四大是常”恶见
③ 计“八识为常”恶见
④ 计“想阴尽为常”恶见
⒉结语:堕为外道“圆常论”
㈢ 堕四种颠倒邪见(四颠倒见)
⒈类别
① 计“我常他为无常”之邪见
② 计“国土无常及究竟常”之邪见
③ 计“心为常、生死无常”之邪见
④ 计“行阴常,前三阴无常”之邪见
⒉结语:堕为外道(一分常论)
㈣ 堕四种有边邪见
⒈类别
① 计“过去未来有边,相续心无边”之邪见
② 计“八万劫前无边,众生界有边”之邪见
③ 计“我知性无边,他知性有边”之邪见
④ 计“一切依报正报皆半有边、半无边”之邪见
⒉结语:堕为外道(有边论)
㈤ 堕四种矫乱论
⒈类别
① 计“八亦”之矫乱论
② 计“惟无”之矫乱论
③ 计“惟是”之矫乱论
④ 计“有无”之矫乱论
⒉结语:堕为外道
㈥ 计“死后仍有十六相”之邪见
㈦ 八种邪计无相
㈧ 八种俱非邪论
㈨ 七际断灭邪见
㈩ 邪计五处现证涅槃论(五现涅槃邪论)
四、结语:定中用心交互所成,嘱令保护

第五节 识阴魔境
一、识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识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识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⑴ 堕“因所因”之邪执——生外道种
⑵ 堕“能非能”之邪执——生我遍圆种
⑶ 堕“常非常”之邪执——生倒圆种
⑷ 堕“知无知”之邪执——生倒知种
⑸ 堕“生无生”之邪执——生颠化种
⑹ 堕“归无归”之邪执——生断灭种
⑺ 堕“贪无贪”之邪执——生妄延种
⑻ 堕“真无真”之邪执——生天魔种
⑼ 堕“定性声闻”之计执——生缠空种
⑽ 堕“定性辟支佛”之计执——生不化圆种
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第六节 总结五阴魔境
一、五阴尽之境界——证入圆通、诸根互用、入如来地
二、教令护持——令识魔相、除心垢、持神咒、摧破诸魔

    260 第二章 五十阴魔(禅中五十境),本章共六节

   第二章 五十阴魔 也就是(禅中五十境)(本章共六节)

  所谓禅中五十境,就是在禅定当中,会现五十种现象,你千万不能执着。

  第一节、色阴魔境,

  一、色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色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色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修学禅定当中,有发生以下的情形,都不可以执着。

  ⑴身能出碍,

⑵身彻拾虫,

⑶精魄离合、闻空说法,

⑷境变佛国,

⑸虚空成七宝色,

⑹黑暗中能见物,

⑺身同草木,

⑻上见佛国下见地狱,

⑼遥见遥闻,

⑽妄见妄说。

  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你就是有发生这样子的奇异的现象,就是不能执着。

  第二节 受阴魔境,

    顾名思义就是属于情绪上的,就是修行人不要太多的情绪化;如果情绪化,就有种种的情绪魔进入的你的情绪。

  [受]就是指苦受、乐受,就是所谓的对境产生的种种情绪变化。

  一、受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受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受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⑴责己悲生——悲魔入心,

⑵扬己齐佛——狂魔入心,

⑶定偏多忆——忆魔入心,

⑷慧偏多狂——知足魔入心,

⑸历险生忧——忧魔入心,

⑹觉安生喜——喜魔入心,

⑺见胜成慢——慢魔入心,

⑻慧安自足——轻清魔入心,

⑼著空毁戒——空魔入心,

⑽著有恣淫——淫魔入心。

  你看看,这悲、狂、忆、知足、忧、喜、慢、轻清、空、淫,你注意看,这些完全属于情绪的、感受的、种种的情绪的。

    就是说:你在修行当中,发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千万着不得!

  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第三节、想阴魔境,

  一、想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想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想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你只要牢牢记住,所有的想都是妄想,千万贪不得!修行者只要知道万法毕竟空,在想的这个阴魔里面,统统不能贪!

  ⑴ 贪求善巧——怪鬼来挠,

⑵ 贪求经历——魃鬼来挠,

⑶ 贪求契合——魅鬼来挠,

⑷ 贪求辩析——蛊毒魇鬼来挠,

⑸ 贪求冥感——疠鬼来挠,

⑹ 贪求静谧——大力鬼来挠,

⑺ 贪求宿命——山川土地鬼神来挠,

⑻ 贪求神力——天地大力精魅来挠,

⑼ 贪求深空——麟凤龟鹤精怪来挠,

⑽ 贪求长寿——遮文茶、毗舍遮来挠。

  四、结语:妄称成佛,以淫为教,嘱令保护。修行就是不能贪。

  第四节、行阴魔境,

  一、行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行阴尽相(定中末相),

    第三,因为穷究生灭法不究竟,而落入外道,没有把生灭法,生灭的行阴微细相搞懂,所以,就落入了种种的恶见。所以,行阴魔境统统是自心悟道不究竟,而偏入外道。

    三、行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因为悟的不究竟,误以生灭的行阴为究竟,产生种种的偏执,

   ㈠ 堕二种无因恶见(二无因论),

① 计本无因(过去无因恶见),

② 计末无因(未来无因恶见),

   ㈡ 堕四种遍常恶见(四遍常论),

⒈类别,

① 计[心境为常]恶见,

② 计[四大是常]恶见,

③ 计[八识为常]恶见,

④ 计[想阴尽为常]恶见,

⒉结语:堕为外道[圆常论],

  ㈢ 堕四种颠倒邪见(四颠倒见),

⒈类别,

① 计[我常他为无常]之邪见,

② 计[国土无常及究竟常]之邪见,

③ 计[心为常、生死无常]之邪见,

④ 计[行阴常,前三阴无常]之邪见,就是色、受、想三阴,色、受、想无常。

⒉结语:堕为外道(一分常论)。

  ㈣ 堕四种有边邪见(四有边论),

⒈类别,

① 计[过去未来有边,相续心无边]之邪见,

② 计[八万劫前无边,众生界有边]之邪见,

③ 计[我知性无边,他知性有边]之邪见,

④ 计[一切依报正报皆半有边、半无边]之邪见。

⒉结语:堕为外道(有边论)。

   ㈤ 堕四种矫乱论,

⒈类别,

① 计[八亦]之矫乱论,八亦就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常亦无常,这个就是八亦。

② 计[惟无]之矫乱论,有人来问,他统统答无。

③ 计[惟是]之矫乱论,有人来问,他统统答是,叫做[惟是]之矫乱论。

④ 计[有无]之矫乱论,⒉结语:堕为外道。

  ㈥ 计[死后仍有十六相]之邪见。我们已经讲过了。

  ㈦ 八种邪计无相。

  ㈧ 八种俱非邪论。

  ㈨ 七际断灭邪见。

  ㈩ 邪计五处现证涅槃论,就是(五现涅槃邪论)。

  四、结语:定中用心交互所成,嘱令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识阴魔境,

  一、识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二、识阴尽相(定中末相),

    三、识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因为没有把第八意识搞懂,就会产生种种的外道,颠倒,种种的知见,没有把第八意识穷尽,无法转成大圆镜智,像佛,所以,在微细的生灭里面打转,透不出来,就会变成外道。

   ⑴ 堕[因所因]之邪执——生外道种,

⑵ 堕[能非能]之邪执——生我遍圆种,

⑶ 堕[常非常]之邪执——生倒圆种,

⑷ 堕[知无知]之邪执——生倒知种,

⑸ 堕[生无生]之邪执——生颠化种,

⑹ 堕[归无归]之邪执——生断灭种,

⑺ 堕[贪非贪]之邪执——生妄延种,

⑻ 堕[真无真]之邪执——生天魔种,

⑼ 堕[定性声闻]之计执——生缠空种,定性就是不可改变了,他声闻已经做定了,叫他回小向大,他不要。

所以,定性声闻就是固定修声闻、修小乘的,不回小向大,叫做定性声闻。缠空就是永远缠缚在空性里面,因为破我执嘛,无法发挥这个妙用,不是像大菩萨一样的。

⑽ 堕[定性辟bi支佛]之计执——生不化圆种。这个念辟bì,不是念 pì。

  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第六节、总结五阴魔境,

  一、五阴尽之境界——证入圆通、诸根互用、入如来地。诸根互用的意思就是说,譬如说:我们用眼睛看,对不对?可是,佛在世的时候,有的证阿罗汉果,眼睛瞎掉了,他用这个半头天眼,用这边看,不须要用这个眼睛看。

  所以说,六根互用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一个究竟很有功夫的,眼睛不但能看,还能听、还能嗅、还能尝、还能闻;耳根可以看、可以闻,就是六根都互用的,功夫到家了,这个一般人没办法!

  二、教令护持——令识魔相、除心垢、持神咒、摧破诸魔。

   261 色阴魔境:色阴区宇相(定中初相),色阴尽相(定中末相)

    色阴区宇相(定中初相)

  经文:“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义贯:[阿难当知,汝坐道场],就是依大佛顶,顾名思义就是最高级的,佛的顶就是最高级的,叫佛顶。

  依大佛顶法修习大定,当你已能[销落诸]妄[念]时,[其]妄[念若]已销[尽,则诸离念]之真性,

  这“离念”,注意!是离执着的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的念,不是没有慈悲的念,不是没有平等心的念,不是没有般若智慧的念。因为我们有菩提心,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念。

  所谓离念,是指在凡夫的角度来说的;在圣人角度来讲的话,无念可离,念本自空寂。

  则诸离念之真性,便得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得[精]而不杂,那就是见性了。

  [明]而不昧,朗朗澄莹,外境之一切[动静]之相皆[不]能[移]转其精明,于[忆]于[忘]之间,亦皆明觉[如一。

  当]你[住此]明觉之[处],而依此明觉之性[入]于[三摩地],即[如明目]之[人处]于[大幽暗]之室中,

  此时虽然已得见六[精]之[性]本[妙]明[净],然以[心未发]出本有之[光],犹为色阴所覆故,

  [此则名为]本心被[色阴区]拘于其狭[宇](小屋)中之相。“宇”就是小屋,变成一个小小的范围,狭宇中之相,这个是色阴的初相。

  接着叫做:色阴尽相(定中末相)。

  初、末,还有中间的过程,就是十种阴魔。所以,先讲初相——定中初相;第二段讲定中的末相,末相的意思就是说:

  当你色阴破的时候的情形,接下去要穿透受的十阴魔;但是,还没有进入受的十阴魔,

  意思就是:色阴的十阴魔尽了,你都有那个功夫了,叫做色阴尽相。

  定中末相,这是指色阴,意思就是:当你有能力突破这个色阴的时候,最末这个相是什么。

  经:“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坚固妄想”要注意,意思就是: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离相。这个执着非常的强烈,看到什么执着什么,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叫做坚固妄想。

  这个坚固妄想,就是众生着于这个色相、假相,非常的严重,难以突破,叫做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义贯:[若]定慧力加深,慧[目明朗],发本明耀,心光发明,照彻内外[十方洞]达[开]通,悉皆光明,[无复幽暗]障碍,[名色]之[阴]覆已销[尽。

  是人]于此时[则能超越]空见相织之[劫浊];“空”就是所谓的虚空,“见”就是知见,这个劫浊就是互相交织。

  既超越之后,回[观其]劫浊与色阴[所]生起的因[由],乃知端由自己[坚固]执着欲有所见之[妄想]。

  因为你欲有所见,那么,你所见到的不是真,不知道说要放下,那一念才是真。

  所以,我们平常生活,就是用妄想、非常严重的执着在做事。

  没有听到佛法的人,要等到临命终,撒手西归的时候才会后悔,恐惧死亡的来临;可是,我们学佛的人,早已经做准备了。

  以致于顽空当中结暗为色,什么叫结暗为色呢?因为透不过去,我们眼睛没有办法像X光一样,所以,你认为有一种色。

  譬如说:你看到一个美女,她好像是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但是,你用X光一照,没有,剩下骨头。你看到一个老人,弯腰驼背,很可怜,用X光一照,剩下骨头。

  我们因为没有透视的能力,所以,只看皮肤,进不去第二层,把我们内脏里面挖出来,我们就不是那么喜欢了。

  暗处,我们认为是一个色,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透彻、透视它,像X光这样透视。因此空见相织,[以为其]生起之根[本]。

  诠论:

  前面一章[色阴区宇]可说是修首楞严三昧时,证得三昧的最初现象(初相)。此[色阴尽]章,则是以三昧力照破色阴的最后成果之相。

  而在这[初相]与[末相]之间,也就是在照破色阴的过程中,还有十种现象,称为[色阴十境],或[色阴十魔相],即是下面经文所开示的。

  然必须明白,客观而言,这[色阴十境]实是三昧中(定中)所显的十种现象(境界),而这些现象本来是自然的,也不是坏的现象,更不须认为它是[魔相];

  魔与非魔,端在自心之贪爱与否:若自心贪,(或贪爱此相本身,或以此为本而欲贪其他世法),则不论善相、恶相、甚至中性之相,一切都可成魔相。

  反之,若自心不贪,则定中所现之一切相皆得[名善境界](如佛所言),乃至知见一切相本自如如,何魔之有?

  简言之:[贪境即魔,了境成佛]。这八个字,你要画双红线,修行一定要抓到重点,贪境就是假相,这个[境]就是假相,你贪着这个假相,就一定会着魔。

  了境成佛,这个[了]是什么?透视一切相的不可得、不实在性,了境成佛。

  故欲修首楞严大定,必须先断三界贪,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堪修大定。

  又,以首楞严三昧力照破色阴、超越劫浊之后,依次又继续深入照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而超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五阴中的每一阴之照破过程当中,于其定中亦皆各有十种现象产生,故共有四十种[阴境],是指后面这个,受、想、行、识。(魔相)产生,详如下面经文之所发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62 这“离念”,注意!不是没有慈悲的念

这“离念”,注意!

是离执着的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的念,

不是没有慈悲的念,不是没有平等心的念,不是没有般若智慧的念。

因为我们有菩提心,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念。

  所谓离念,是指在凡夫的角度来说的;

    在圣人角度来讲的话,无念可离,念本自空寂。

    263 魔与非魔,端在自心之贪爱与否。简言之:[贪境即魔,了境成佛]

客观而言,这[色阴十境]实是三昧中(定中)所显的十种现象(境界),

而这些现象本来是自然的,也不是坏的现象,更不须认为它是[魔相];

  魔与非魔,端在自心之贪爱与否:

若自心贪,(或贪爱此相本身,或以此为本而欲贪其他世法),

则不论善相、恶相、甚至中性之相,一切都可成魔相。

  反之,若自心不贪,则定中所现之一切相皆得[名善境界](如佛所言),乃至知见一切相本自如如,何魔之有?

  简言之:[贪境即魔,了境成佛]。这八个字,你要画双红线,修行一定要抓到重点,

    贪境就是假相,这个[境]就是假相,你贪着这个假相,就一定会着魔。

  了境成佛,这个[了]是什么?透视一切相的不可得、不实在性,了境成佛。

  故欲修首楞严大定,必须先断三界贪,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堪修大定。

   264 在照破色阴的过程中,还有十种现象,称为[色阴十境],或[色阴十魔相]

   色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

  [色阴区宇]可说是修首楞严三昧时,证得三昧的最初现象(初相)。[色阴尽]章,则是以三昧力照破色阴的最后成果之相。而在这[初相]与[末相]之间,也就是在照破色阴的过程中,还有十种现象,称为[色阴十境],或[色阴十魔相]

  底下十种情形,碰到任何一个、一种情形,记得!统统不能执着,也不能认为自己大成就,大妄语说你已经成佛,证什么果,什么菩萨果、阿罗汉果,千万着不得,还早得很!这个功夫已经不是一般人了,

  (1)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少选”就是刹那顷刻之间。)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义贯:[阿难,当]你[在此]三摩地[中],色阴将破未破之际,你继续[精]细[研]修[妙明]之本性,而达内外[四大不]再互相交[织],因而根尘脱黏,

  根尘脱黏就是:假相黏不住你,所以说: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根尘脱黏就是:千万不要被假相黏住。所以,见性,他就有免疫系统了。是不是?

  [少选之间]便觉你的[身能]超[出]质[碍,此名]心[精]的妙[明]之光[流溢]于现[前]根尘之[境],故不相碍。

  [斯但]定中闻性所显之[功]能作[用]。系灵光乍现,只是暂时的。而[暂得]显现[如是]现象,[非为]已达[圣]人所[证]之圣境,一证永证,时时自在能作。

  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如果不作:我已经得到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乃得[名]为修行之[善境界];只要你不着,那么,就是好的。

  然[若作]为已得[圣]证之[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证佛果了。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之惑害,而落入魔道圈套。

  第(2)个更厉害:身彻拾虫

  看到自己身体,五脏六腑清清楚楚,那个虫在跑,手伸进去,可以把虫拿出来,而且身体都不受伤,这种功夫更不得了;但是,也不是佛。

  经文:“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彻”就是透明。)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蟯蛔,(就是我们讲的蛔虫,蟯虫、蛔虫。)身相宛然,(就是没有伤害他,可以把虫拿出来,又没有伤害这个身体。)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义贯:[阿难],此行人[复以此]三昧定[心]返照[精研]本心[妙明],习久功深,心光不再外溢,而返照自身,即自见[其身内]光明通[彻。

  是人忽然]探手入[于其]自[身内],而[拾出蟯]虫“蛔”虫;虽然伸手入体内,但行者之[身相宛然](依然)如故,[亦无]任何[伤毁]之处;[此名]心[精]妙[明]之光[流]泄充[溢]于自[形体]之内所产生的现象。

  [斯但]定中[精]研妙明之[行]所发生的作用,令[暂得]显现[如是]现象,不久将息,[非为圣]人实[证]境界,不是一证永证的功夫,只是短暂的。

  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亦得[名]为[善境界]。意思就是说:你有这个功夫,全身都透明,手伸进去把虫拿出来,有这个功夫也不错,只要不着,(没什么不好)。

  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惑害,坠魔圈套。

  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功夫啊,就臭弹(吹嘘)得不得了!是不是?我们这种功夫都没有啊,动不动就说:我是证什么果,我是菩萨果,我是观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动不动就是这样子,这个不怕下地狱啊?大妄语啊!是不是?

  看了《楞严经》的人,有这个好处,就是你骗不了我,你怎么样使尽办法,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统统预言在先了,末法修行的众生,千万不要被蛊惑,要不然,你散尽家产,有时候,命都没有,被骗了也不知道!
底下,愈来愈厉害了,

  (3)精魄离合、闻空说法。

  在空中有人对他说法。

  经文:“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执受身就是执持这个色身,就是我们所谓的命根,执持第八意识不放。)

  余皆涉入,(其他都涉入,魂、魄、意、志、精神,统统交互,唯除这个命根不放。)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个功夫可不得了,可了得了,这才第三关而已啊,到这种功夫了,一般人连这种功夫也没有啊!是不是?有一个人修行……修得身体稍微会一点发抖,就是气好像出来,灵魂好像出窍。

  发抖,自己很恐慌,跑来讲堂说:师父,师父!我一念佛,全身发抖,我是不是着魔?我说:你不够资格,不够资格着魔,着魔要像这样子,现在哪够资格着魔呢?魔根本就不理你!

  看这个:闻空中说法,你看,这个才第三层而已;从身体把虫拿出来,这个才第二层而已,你想想看,现在目前哪有人有这种功夫呢?是不是?放得下已经不错了。动不动就:哎呀!师父,我着魔了!我都跟他讲:你不够资格!哪里够资格让魔来找你那么差的根器呢?要有功夫才会着魔啦!

  义贯:此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对[内]身[外]境[精]深[研]修,达于身境虚融之境。

  [其时]行者之[魂、魄、意、志、精、神],整个身体[除]了能[执受]的[身]根之外,其[余皆]互相[涉入],迭相依附,[互为宾主]。接着,[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如来[密义];

  好!我再调查一下:你曾经在任何一个时间、空间,听到空中十方诸佛现前,来说密义的,请举手(师问众),一个都没有,还不够资格着魔,连第三关都不够资格,你想想看,成佛有这么困难,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是不是?

   [或闻十方同敷]如来[密义];[此名]于定中,身内[精魄]等,为定力所激,而[递相离]于本位、附[合]于他,且因宿昔所[成就]之智慧[善种]为定力激荡迸发,寄于离合之精魄所现之现象,故为[暂得如是]之现象,不久将息,

  因为我们有一点境界,就起了欢喜,就着魔了![非为圣证],非一证永证。

  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亦得[名]为[善境界](没甚么不好);只要你不着。[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惑乱,坠于魔道。

  第四关就更可怕了,全部变成佛国,这个功夫才第四关而已喔,五十种阴魔,才第四关。你今天如果看到十方诸佛都围绕,看到种种莲花,那还得了,就讲得左邻右舍皆知了!对不对?我们修行稍微有一点境界,静静的,保持沉默就好了。看下去你就知道,才第四关,

  (4)境变佛国

  经文:“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好!调查一遍:看到这样十方诸佛现前的,请举手,没有!也是不够资格着魔,这才第四关而已喔,这种功夫已经吓死人了!

  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禅定[心,澄]净显[露皎]洁洞[彻],始觉之[内光]开[发]显[明],而显现[十方]无情世间(依报身)[遍作阎浮檀]金[色],而[一切]有情[种类](正报身)皆[化为如来]。

  [于]此[时忽见]法身如来[毗卢遮那]佛[踞]于赫赫[天光]之莲华[台]座上,有[千]化[佛围绕]四周,[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名]于[心魂]中,宿昔闻熏经教,今由定力所引发[灵悟]之[所染,心光研]穷发[明],故得[照诸世界],此乃定力所持,而[暂得]显现[如是]现象,不久将息。

  [非为圣]人实[证,]一证永证;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着此境界,亦得[名善境界](没甚么不好);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而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乘所惑,堕入魔道。

  第(5),一层一层的高,虚空成七宝色

  经文:“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个不得了了,整个虚空化成七宝色了。

  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精]细[研]修[妙明]闻性,以慧[观察不停],时时[抑]止自心[按]令不动,[降伏]其心,作意[制止]定力使不[超越]慧力,强令定慧均等。

  [于]此[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然此诸宝色却[同时遍满]虚空界,相涉相入,[不相留]滞隔[碍],且[青黄赤白]各正色,皆[各各纯]一无杂而[现;此名]定力[抑按]其心之[功力逾]于常[分],超过一般。

  而致定力的作用过大,胜于慧力,所显现之现象,[暂得如是],不久将息,[非为圣证],欲现即现。

  若[不作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亦得[名]为[善境界](没甚么不好);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而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乘所惑,堕入魔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黑暗中能见物

  哇!这个功夫更厉害,不需要灯光,不要开灯,就可以看得到东西。

  经文:“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精[研]细[究,澄]净其心,照[彻]前境,其[精]细之心[光]凝定[不乱(自心光凝定不乱);忽于夜半],能[在暗室内见种种]室中本无之[物]出现,[不殊白昼]所见,十分明晰,[而暗室]中本有之[物亦不除灭;

  此名心]光[细密]而得[澄]彻[其见,所视洞]彻[幽]暗之境,[暂得]显现[如是]现象,不久将息,[非为圣证],一证永证。

  若[不作]已证[圣]之[心],不取不着,亦得[名]为[善境界];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惑乱,而堕魔道。

  第(7)身同草木

  烧不会痛,拿刀子来割,就像削木,身同草木,修行修到这种功夫,拿刀子来割也没有关系;拿火来烧也没关系。我们哪有办法?不要用火来烧,用香试试看,哇!还是不行!这个才第七关而已啊!

  经文:“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斫”就是砍。)曾无所觉。(这个定力有多深啊!是不是?)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圆入虚融]之境,其[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纵使[火烧、刀斫,曾无所觉]知。[又则火光]熊熊亦[不能]焚[烧]令[爇];“爇”就是热。[纵]以刀[割其肉],却[犹如削木,

  此名]诸[尘并]销之际,诸尘,地、水、火、风统统放下了。而[排]遣[四大]之[性],就不再贪着了。

  以此行者[一向]返照专切[入]于[纯]觉之境,所以,修行就是专注,专注,念佛也是专注;放下也是一样,你想要每一箭都射中红心,很简单,就是常常练习。

  你要一下就放下,很简单!就是常常练习放下,每天都练习,时时刻刻练习,境界现前,立刻提醒自己:喔!现在是用功的时候来了。很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了。

  而致遗身,忘了这个色身。此乃以定力所摄故,[暂得如是]显现,不久将息,[非为圣证]究竟之境。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亦可[名]为[善境界];但[若作]已证[圣]证之[解],而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之所惑乱,而堕魔数。

  第(8),更高一层,上见佛国下见地狱

  还看得到地狱呢!

  经文:“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成就清净]之心,复以此[净心]观照之[功]用至于[极]致之时,[忽见大地]及[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净土,[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如[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虚[空界],其所在处[楼殿华丽]。又行者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皆[得无障碍。

  此名]闻经熏修所成[欣]净土、[厌]秽土之心,于三昧中[凝]定观[想日]久功[深],观[想久]之,由于观想成就,变[化]所[成]之境;然[非为圣]人究竟之[证],不久将息。

  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亦得[名]为[善境界];没有什么不好。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而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乘所惑,堕于魔道。你想想看喔,上能够见诸佛净土,下能够看到地狱,连这个统统不能执着,何况稍微梦到?

  (9)遥见遥闻

  经文:“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能够遥见,远远的看得到,同时也听到他们在讲什么话。那么,这个就好了,就不须要用什么针孔摄影机啦,到处去给人家偷拍啦,这个功夫太好了!是不是?

  遥见遥闻,穿墙走壁,山河大地隔不了,一下子就望穿了!是不是?你在家做什么,我这里都很清楚。来,讲给你听,让你吓一跳,啊!你怎么知道我在家里做什么呢?遥见遥闻。是不是?不过,有这功夫的人,他也不会讲啦!

  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能[遥见远方]之闹[市井]邑、大[街]、小[巷],以及[亲族眷属;或]亦得[闻其]互相共[语]之声。

  [此名]因禅定力[迫心,逼]到[极]处,令心[飞出,故多]能[隔]物而[见],然此[非为]如同[圣证]之天眼,乃偶尔如是。

  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着,亦得[名]为[善境界];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而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所乘所惑,堕于魔道。

  (10)妄见妄说

  经文:“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就像鬼附身一样的,好像很会讲经说法。)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义贯:楞严三昧行者[又以此]定[心研究]至[精]至[极]之处,此时忽[见]自身成[善知识],

    且自见[形体]相貌迁[变]改[移],(或变佛身、菩萨身、或化现天龙鬼神、金刚明王等身),[少选](须臾)之间[无端],就是(无故)而作[种种迁改],似现神通变化,

  [此名]为[邪]入于[心],以此行者防心不密,故[含]藏领[受魑魅]精怪于心,[或]是[遭天魔]乘其不觉,暗中[入其心腹],

发其狂慧,不是真正证入的智慧,是暂时的、是附身的,魑魅附身的。

令他[无端说法],且其所说似[通达]无上[妙义],(虽是行人自说,其实却是魔力所持使然。)

  若能[不作]已证[圣]之[心],不取不着,[魔事]不久即自然[销歇];但[若作]已得[圣]证之[解],而贪爱取着其境,[即受]诸魔[群邪]所乘所坏,堕入魔道。

  看诠论,前面色阴九境,经文皆明言是定力所致,而这第十境却独说是邪魔入心的魔事,这是因为大定即将成就,愈要成就,魔就愈干扰你。色阴即将破,因此惊动了天魔前来破坏。

  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经文:“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没有自己衡量,“忖量”就是衡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义贯:[阿难,如是十种]于[禅那]正定中所[现境]界,

    [皆是]行者欲以定力破[色阴]的时候,正定禅观与习气妄想两种[用心交互]陵替激荡,[故现斯]不平常[事]。

  然而[众生顽]钝痴[迷,不自]以正念[忖]度思[量],不理智地自觉:你以一介薄地凡夫,如何即能忽得圣证?

  故[逢此]十种暂现即隐之[因缘],由于痴[迷不自]觉[识]此乃定中一时所显境界,便自妄[谓言]已[登圣]证,如是即[大妄语成],当[堕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汝等当依]吾言,[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趁虚而入,

    [保持]如来正法,勿令断绝,[覆护]正修之士远离邪伪,令其得[成无上]菩提[道]。

  这一段很重要,以上色阴十境,皆是修正定者所现之境,于此十境若生贪着,即成魔事。

    265 魔境1、身能出碍。觉得身能超出质碍,就认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证佛果了

    1、身能出碍(色阴魔境1)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少选”就是刹那顷刻之间。)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义贯:[阿难,当]你[在此]三摩地[中],色阴将破未破之际,

    你继续[精]细[研]修[妙明]之本性,而达内外[四大不]再互相交[织],因而根尘脱黏,

  根尘脱黏就是:假相黏不住你,所以说: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根尘脱黏就是:千万不要被假相黏住。所以,见性,他就有免疫系统了。是不是?

  [少选之间]便觉你的[身能]超[出]质[碍,

  此名]心[精]的妙[明]之光[流溢]于现[前]根尘之[境],故不相碍。

  [斯但]定中闻性所显之[功]能作[用]。系灵光乍现,只是暂时的。而[暂得]显现[如是]现象,

    [非为]已达[圣]人所[证]之圣境,一证永证,时时自在能作。

  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如果不作:我已经得到圣证之心。

不取不着乃得[名]为修行之[善境界];

只要你不着,那么,就是好的。

  然[若作]为已得[圣]证之[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证佛果了。

    贪爱取着[即受]诸魔[群邪]之惑害,而落入魔道圈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9: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