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一套--重点提示/义贯目次解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8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96 六根所引起的结、烦恼,如果你能看得很清楚,知道是虚妄的,不要被它骗去

结心在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看到什么事情,心里就打结;

见到什么事情、不满的事情,马上心就打结;

耳朵听到什么不顺的,他的心就打结。对不对?

六根所引起的结、烦恼,如果你能看得很清楚,知道是虚妄的,

不要被它骗去,不要被它骗去。

    97 广钦老和尚就回答一句话说:你已经被骗了,你已经被骗了!

六根所引起的结、烦恼,如果你能看得很清楚,知道是虚妄的,不要被它骗去,不要被它骗去。

以前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在台中南普陀佛学院,那时候,因为那个院长作风不太一样,始终弄冷饭、冷菜给我们吃,我每天都腹泻,广化律师也没办法,

这个时候,大家都有点烦恼,有点烦恼。

所以,有一次,我们就去参广钦老和尚,那时候已经现出家相了,我碰到老和尚,就把这个事情请老和尚开示,

我说:老和尚啊!我们南普陀佛学院学生很多人腹泻,九点就煮好了,十一点午供,念了一、二个钟头,二十几个殿,大殿、小殿统统要去拜,唉!全部都冷的,我们这个院长为什要这个样子呢?

广钦老和尚就回答一句话说:你已经被骗了,你已经被骗了!

当时刚出家不久,实在是听不懂:为什么被骗呢?我在描述一件事实啊!为什么你不正面回答?却说:你被骗了?

喔!现在知道了,原来那个是假相啊!动念就被骗了,

喔!我现在知道老和尚的意思了,原来法性本来就是空,哪有这件事情呢?

所以,我被骗,现在很服,很服!这是后来才体悟的啦!

    98 原来回光返照,转识成智,就是在这一念转过来了

我就讲,又讲这个冷饭的事情,又讲第二遍,第二遍,老和尚听了就......他很有修养,

我就重复再讲一遍,我怕老和尚听不懂、听不清楚,再讲一遍,重复再描述一遍,这样......用冷饭吃,院长怎么样......

老和尚说:要说我们自己没有福报吃热饭,不能说人家让我们吃冷饭。

意思就是说:要怨恨是怨恨说自己没有福报吃到热饭,不能说人家用冷饭给我们吃。

哎呀!听到这一句话恍然大悟!

喔!原来万法唯心,

我们一直抱怨人家用冷饭给我们吃,为什么我们不会回光返照说:我们没有福报吃热饭呢?

现在想想这个广钦老和尚,还真的了不起,真的是圣人!

可是,在当时,体悟实在还不是很深,现在体悟实在是很深!

原来一切众生不可能给我们痛苦,是我们自己没有福报,碰不到好人,碰不到好人。是不是啊?

原来回光返照,转识成智,就是在这一念转过来了。

所以,我从此以后;广钦老和尚讲:要怨恨自己没有福报吃热饭,不能恨人家给你冷饭吃。

我当时候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不牢骚、不报怨,能够知足,会回光返照了,

现在懂得转识成智是什么,原来是在这一刹那之间。是不是啊?

所以说:看你会不会用心?

   99 转识成智在一念之间。碰到逆镜的时候,懂得自己转,那么你就所向无敌了,烦恼就不生了

    转识成智在一念之间,我们每天都在牢骚、都报怨,Why为什么?就是不会转,不会转。

当夫妻二个吵得很凶的时候,先生常常对太太讲:

我已经忍耐你很久了,你这个母老虎!我已经忍耐你很久了!

广钦老和尚讲的:这个要转,转......

以后你太太对你凶的时候,你就转过身来:我的债快还完了!呼~~~~还要喘好几声,

我再让你糟蹋也没几年了,你的牙齿都装的,已经老了,五、六十了!

这样稍微转一下,要不然(师拟心脏快速跳动貌)会死掉!

跟父母亲过意不去的时候,父母亲让你很烦恼的时候,你就转识成智。

意思就是说:碰到逆镜的时候,自己要能够转,知道吧!

一定要懂得自己转,那么你就所向无敌了,烦恼就不生了。是不是?

当你碰到一个一直“如”你,姓如(无理取闹)的,你碰到一个很会如(无理取闹)的老婆,半夜都不让你睡觉的,

你要记得!感谢她,是我们的善知识,让我早成佛道,半夜起来精进念佛!

不能睡觉啊,一睡觉,乒乒乓乓,乒乒乓乓,心情不轻松~~~没办法!

赶快起来念佛,阿弥陀佛......感谢她,半夜都不睡觉,让我起来念佛,阿弥陀佛......是不是?

平常七、八点,九点就去睡觉了,弄到凌晨二、三点,不感谢她,感谢谁呢?是不是?

稍微念头转一下。

   100 第一篇方便示导令悟本体:第六章 二十五圣圆通境界(圣人示范)

第六章 二十五圣圆通境界(圣人示范)

第一节 问圆通本根

第二节 二十五圆通

A﹒六尘圆通

1﹒声尘圆通(憍(憍jiāo 1.同“骄”。骄傲;骄矜。
2.高仰。)陈那等五比丘)
2﹒色尘圆通(优波尼沙陀尊者)
3﹒香尘圆通(香严童子)
4﹒味尘圆通(药王、药上菩萨)
5﹒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
6﹒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

B﹒五根圆通

7﹒眼根圆通(阿那律陀尊者)
8﹒鼻根圆通(周利磐特伽尊者)
9﹒舌根圆通(憍梵钵提尊者)
10﹒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
11﹒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

C﹒六识圆通

12﹒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
13﹒耳识圆通(普贤菩萨)
14﹒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
15﹒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
16﹒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
17﹒意识圆通(大目键连尊者

D﹒七大圆通

18﹒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
19﹒地大圆通(持地菩萨)
20﹒水大圆通(月光童子)
21﹒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
22﹒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
23﹒识大圆通(弥勒菩萨)
24﹒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01 第六章、二十五圣圆通境界,本章共二节

    第六章、二十五圣圆通境界(圣人示范)(本章共二节)

第一节,问圆通的本根,

圆通的本根,必须证得三昧、三摩地,用如来藏性。

第二节,二十五圆通,

A、六尘圆通,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证圆通三摩地的。

1.声尘圆通(憍陈那等五比丘),这个意思是说:

从声尘,他说闻法嘛,闻四谛法嘛!

从声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以憍陈那五比丘作代表。

2.从色尘而证圆通,入三摩地,是优波尼沙陀尊者。

3.从香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香严童子作代表,

一个一个实证的例子,注意!统统证得三昧,圆通就是三昧,就是三摩地,

所有的法门,没有定就是不能成就,

你只持戒、有慧,没有定不行,不行!

注意那“圆通”二个字,统统要证得圆通,才叫做大成就者,就是一定要有三昧的功夫。

  所以,绝对不是说,念佛念二声叫做修行;拜佛拜几下,统统叫做修行,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要有三昧的定力,才是真正的成就。

从香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叫做香严童子。

4.从味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是药王、药上菩萨。

5.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

6.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

以上是六尘,接着是五根,眼、鼻、舌、身、意,

B.五根圆通,意思是从

7.眼根而证悟圆通,入三摩地的,阿那律陀尊者,

8.鼻根圆通(周利磐特伽尊者),

9.从舌根证入圆通,入三摩地,(憍梵钵提尊者),

10.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

11.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

C.六识,从六识证入圆通的,

12.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

13.耳识圆通(普贤菩萨),

14.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

15.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

16.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优婆离尊者是持律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

第17、意识圆通(大目健连尊者)。

D.七大圆通,

18.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

19.地大圆通(持地菩萨),

20.水大圆通(月光童子),

21.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

22.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

23.识大圆通(弥勒菩萨),所以,弥勒菩萨是修唯心识定。

24.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102 所有的法门,没有定就是不能成就。你只持戒、有慧,没有定不行

(圣人示范二十五圣圆通境界)一个一个实证的例子,

注意!统统证得三昧,

圆通就是三昧,就是三摩地,

所有的法门,没有定就是不能成就,

你只持戒、有慧,没有定不行,不行!

注意那“圆通”二个字,统统要证得圆通,才叫做大成就者,就是一定要有三昧的功夫。

  所以,绝对不是说,念佛念二声叫做修行;拜佛拜几下,统统叫做修行,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要有三昧的定力,才是真正的成就。

   103 第一篇方便示导令悟本体:第七章 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

第七章 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
第一节 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第二节 正修耳根圆通三味
第三节 三十二应
1﹒求三乘应
2﹒求诸天应
3﹒求人趣应
4﹒求离八部应
5﹒求得人道应
6﹒求离非人应
第四节 十四无畏
1﹒令离八难无畏
2﹒令离三毒无畏
3﹒满子息愿无畏
4﹒持名殊胜无畏
第五节 四不思议
1﹒身不思议——化身无量
2﹒语不思议——咒力无畏
3﹒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
4﹒意不思议之二——随求即得

    104 第七章,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本章共五节

第七章,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本章共五节)

这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有缘,而且我们娑婆世界,以听经闻法证悟最快,速度最快。

所以,看经绝对不如听经;但是,听经要碰到大善知识。

所谓善知识,是叫你念佛、持戒、吃素,叫做善知识;明因识果,这个叫做善知识。

叫你直捣如来本地风光,叫你明心见性,直进萨婆若海,这个是大善知识,即心就是佛,即心成佛,这是大善知识。

耳根圆通,

第一节,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思修是三慧,戒定慧是三学,不能搞错!三学叫做戒、定、慧,从这个“慧”开出三个,叫做闻慧、思慧、修慧。

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而“慧学”开出三个:叫做闻慧、思慧、修慧,叫做闻、思、修。

从闻思修,就是你听经闻法能开智慧;你思惟正法能开智慧;你有修、修行也能开智慧,入三摩地。

三学是戒、定、慧;三慧是闻、思、修,不一样,是从“慧”开出来三个。

  第二节,正修耳根圆通三昧,正修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就是返闻闻自性成就。

  第三节是三十二应身,这是等于《普门品》一样,求三乘得三乘,声闻、缘觉、菩萨。

  求诸天应,求人趣应,求离八部,“八部”就是鬼神。求得人道应,求离非人应,就是离开这个恶道,非人就是恶道,不能修行。

  第四节,十四种无畏,我们常常唱“观音灵感歌”(师唱):十四种无畏~~~是不是?

  十四种无畏,令离八难无畏,令离三毒贪嗔痴无畏,

    满子息愿,子息愿就是生男生女,想要求男就生男;想要求女,他就让你生女,就是二求的意思,满子息愿无畏。

    持名殊胜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设入大水,水不能漂。

第五节,四不思议,

1、身不思议,观世音菩萨化身无量,所以,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化身无量。

2、语不思议,咒力不思议,大悲咒,所有大乘的法师、居士都在念,咒力无畏。

3、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让你舍掉贪,让你懂得布施,布施才有福报,你春天不播种,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

平常待人处事都这么悭吝,不肯施舍,你怎么能够结得到善缘呢?

所以说: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所以,要多结善缘。

修学佛道的人,记得!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一定要结善缘。

4、意不思议之二一一随求即得,你有求就能够应。

   105 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有缘,而且我们娑婆世界,以听经闻法证悟最快,速度最快

这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有缘,

而且我们娑婆世界,以听经闻法证悟最快,速度最快。

所以,看经绝对不如听经;

但是,听经要碰到大善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106 听经要碰到大善知识。叫你即心成佛,这是大善知识

听经要碰到大善知识。

所谓善知识,是叫你念佛、持戒、吃素,叫做善知识;

明因识果,这个叫做善知识。

叫你直捣如来本地风光,叫你明心见性,直进萨婆若海,这个是大善知识,

即心就是佛,即心成佛,这是大善知识。

   107 闻思修是三慧,戒定慧是三学,不能搞错!

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思修是三慧,戒定慧是三学,不能搞错!

三学叫做戒、定、慧,

从这个“慧”开出三个,叫做闻慧、思慧、修慧。

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

而“慧学”开出三个:叫做闻慧、思慧、修慧,叫做闻、思、修。

从闻思修,就是你听经闻法能开智慧;你思惟正法能开智慧;你有修、修行也能开智慧,入三摩地。

三学是戒、定、慧;

三慧是闻、思、修,不一样,是从“慧”开出来三个。

   108 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所以,要多结善缘

(观世音菩萨)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

让你舍掉贪,让你懂得布施,布施才有福报,

你春天不播种,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

平常待人处事都这么悭吝,不肯施舍,你怎么能够结得到善缘呢?

所以说: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所以,要多结善缘。

修学佛道的人,记得!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一定要结善缘。

    109 第一篇,方便示导令悟本体:第八章,拣择圆通之根

第八章 拣择圆通之根
第一节 研判诸圣圆通
1﹒研判六尘圆通
2﹒研判五根圆通
3﹒研判六识圆通
4﹒研判七大圆通
第二节 独选耳根圆通
1﹒此世界之因缘
2﹒耳根之优点:“圆、通、常”三真实
3﹒病在循声
4﹒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第三节 结劝修证
第四节 大众证悟

    110 第八章,拣择圆通之根,本章有四节

第八章,拣择圆通之根,(本章有四节)。

这是由文殊师利菩萨来评分,由文殊师利菩萨来评分,

佛陀就请文殊师利菩萨来评分看看,前面讲的二十五圆通,这些六尘、五根、六识、七大,都是圣人,你选哪一根呢?

  第一节,研判:就是比较,研究、判断,就是比较一下诸圣圆通,

        1、研判六尘圆通,

        2、研判五根圆通,

        3、研判六识圆通,

        4、研判七大圆通。

经过了比较以后,

第二节,独选耳根圆通,

1、此世界之因缘,“此世界”就是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就是耳根。

所以,聋子比瞎子更不幸,因为听不到正法。

  2、耳根之优点:圆,声音,东边敲,听得到;西边敲听得到;前面敲听得到;后面也听得到,这耳根哪里都听得到。

  所以,回去要念佛,买这个念佛机薰习,每天都薰习,念佛,

六字佛号,或者四字佛号,阿弥陀佛~~~熏习......听半个钟头、一个钟头,这样一直熏习......

因为这耳根太利嘛!一薰习就变成种子,到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出来,就是念佛的种子。

所以,我一直劝众生要多听闻佛号,

如果我们楞严咒不熟,是不是?我们请一片CD回去,有慢板的,师父有教慢板的;有教快板的,快板的就是我跟法观师念的。

为什么楞严咒要提前念呢?因为等我们将来讲到楞严咒的时候,你已经耳熟能详了,滚瓜烂熟了。

为什么第一堂课就要放楞严咒?为什么?就是要让你起惭愧心:旁边嗄嗄叫,我……第一会很大声;

第二会很小声,因为不熟;第三会就没有声,因为回去只有背第一会。

所以,为什么第一次就要放楞严咒大家念?就是要让你起惭愧心;

有没有起惭愧心呢?没有!反正我就是不会,别人代替我念!

  圆、通、常,就是三真实,这后面会讲到。

3、病在循声,所有的众生的问题,都是因为往外,

“循声”就是往外,不懂得内观,不懂得回光返照,

就是声音一直引导你产生妄识,而妄识是无体的,声音这个尘,一直引导你趣流奔逸,往外一直追,而不懂得回光返照,没有找到自己的如来藏性。

所以,就在生灭幻化的意识型态里面过日子,经百千万亿劫不能解脱,问题出在哪里?

病在循声,“循”就是跟着声音跑掉了!

人家如果说:哎呀!小姐,你今天好漂亮喔!好像上了外太空,浮起来……

人家如果说:小姐!你这个身材扭曲变形啊!就像跌到底谷一样,整天无精打采的。

人家讲,我们长得很漂亮,就像地心没有引力了,那一天日子好过多了;

人家讲,我们长得好丑,整天无精打采的。

4、好了!底下,一根返源,六根解脱,如果你用一根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那么,六根同时就解脱,

    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告诉自己:万法总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

  第三节,结劝修证,

  第四节,大众证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我一直劝众生要多听闻佛号。到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出来,就是念佛的种子。

此世界之因缘,“此世界”就是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就是耳根。

所以,聋子比瞎子更不幸,因为听不到正法。

  耳根之优点:圆,

    声音,东边敲,听得到;西边敲听得到;前面敲听得到;后面也听得到,这耳根哪里都听得到。

  所以,回去要念佛,买这个念佛机薰习,每天都薰习,念佛,

六字佛号,或者四字佛号,阿弥陀佛~~~熏习......听半个钟头、一个钟头,

这样一直熏习......因为这耳根太利嘛!

一薰习就变成种子,到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出来,就是念佛的种子。

所以,我一直劝众生要多听闻佛号。

    112 经百千万亿劫不能解脱,问题出在哪里?病在循声,就是跟着声音跑掉了!

病在循声,所有的众生的问题,都是因为往外,“循声”就是往外,

不懂得内观,不懂得回光返照,

就是声音一直引导你产生妄识,而妄识是无体的,

声音这个尘,一直引导你趣流奔逸,往外一直追,

而不懂得回光返照,没有找到自己的如来藏性。

所以,就在生灭幻化的意识型态里面过日子,经百千万亿劫不能解脱,问题出在哪里?

病在循声,“循”就是跟着声音跑掉了!

人家如果说:哎呀!小姐,你今天好漂亮喔!好像上了外太空,浮起来……

人家如果说:小姐!你这个身材扭曲变形啊!就像跌到底谷一样,整天无精打采的。

人家讲,我们长得很漂亮,就像地心没有引力了,那一天日子好过多了;

人家讲,我们长得好丑,整天无精打采的。

    113 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告诉自己:万法总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如果你用一根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

那么,六根同时就解脱,

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

告诉自己:

万法总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

   114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共七章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第一章 前方便:四种清静明诲

    第二章 道场加行

    第三章 重说神咒1555

    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

    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堕之因与果

   115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悟后要依不生不灭之体、理体来起修

   悟后依体起修,依真如不生不灭之体而修,而起修,依这个体很重要的,

  你依妄识是无体的,你要依不生不灭的真如自体性,才能够进入佛的领域。

  换句话说:什么事情不要太神经;什么事情不要太情绪化,那个都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是不是?

  所以,与其说:人家给我们痛苦,不如说:他给我们增上缘。

  与其说:人家伤害我们,我们回光返照,说:他成就我们,他成就我们,愈给你痛苦的,就是愈来成就你的。

  你要如是的观察,不要一直一味的生气;不要一味的一直发脾气;不要一味的无知,那种历劫以来的男人的个性;或者女孩子如如不动那个“如”字(无理取闹),那就不好!

  回光返照,碰到愈大的逆境,你感恩他,你不要恨他,特别的感谢他,就像佛陀感谢提婆达多这么样子。

  所以,你要成佛吗?就是一定要经过很大的逆境。

  所以,伤害你的、毁谤你的,都是你的善知识,都是你的恩人。为什么?他成就你啰!

  他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来成就我们,我们为什么不感恩他呢?转念之间。是不是?

  悟后要依不生不灭之体、理体来起修。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6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一章 前方便:四种清静明诲

    第一章 前方便:四种清静明诲
    第一节 断淫心清静明诲
    第二节 断杀心清静明诲
    第三节 断盗心清静明诲
    第四节 断大妄语心清静明诲

    117 第一章,前方便:四种清净明诲。本章共四节

    第一章,前方便:四种清净明诲。(本章共四节)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

    (第)一(节)、要断淫心清净明诲,

  为什么用“心”呢?在《楞严经》,特别重视这一颗心,为什么?你只有行没有淫,但是,心没有断,不行!所以,要从淫心下手。

  那么,这个地方,比丘就没话讲了;在家居士,这个要很冷静了,不要听了《楞严经》以后,你家庭闹革命,这个我们必须要很清楚的,交待清楚,有家庭一定要很冷静的,修行是必须要有时间和次第的,而且要跟对方沟通的。

  你有家庭,就必须有婚姻的生活跟义务,所以,这个男女的事,一定要求得对方谅解,不能冒然行之。如果你一直坚持,那么,你还没有成佛,家庭已经破裂了。

  这个在成观法师的《义贯》里面,也写得很清楚,他再三的劝导在家居士,要特别注意这种事情,不能一味的:我要修楞严大定,我不淫!身不淫,心也不淫。可是,你有家庭呢!这个就要很注意了!

  所以,学佛不是要闹家庭革命,是要渐进式的,让对方来接受我们;如果实在不能接受我们,那么就应付应付,应付应付。是不是?唯一能讲的,就是这样子了。夫妻之事,我们也不方便说。

  第二节,断杀心,

    在《楞严经》讲的更严格,包括你身上所穿的,不能用动物的皮,毛巾、围巾、袜子,在《楞严经》是讲得非常严格的,都不准跟动物结缘。

  第三节,断盗心清净明诲,

    不是我们的东西,一针、一草、一树、一粒米,统统不能动,动了盗的心,不能成佛,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动,起盗心就不好。

  那么,无心之过会难免的,譬如说:大家都出来了,拿错人家的包包,不是故意的,故意的不行,佛法论心的。大家包包相同,出来了,拿错了,那不是我们故意的。

  好了!再底下,

(第四节)断大妄语心清净明诲,这个特别重要!

在座诸位法师和居士,千万不能说自己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千万不能说自己是菩萨再来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你屁股拍一拍,袖子卷起来,怎么样?走人!马上要离开,这个人犯大妄语!知道吧?

  有人告诉你说:我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听都不要听,他如果说:他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屁股拍一拍,袖子一卷,走人!听都不要听,犯大妄语戒!

  所以,自已有修有证,统统不容许由你自己的嘴巴讲出来,否则犯大妄语!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妄语是很可怕的,而且末法时期,到处都是,妖魔外道到处都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六祖、七祖,什么来自喜马拉雅山的。是不是?什么活佛啊,自己是什么再来人啦,哎呀!无惭无愧,这个就是犯佛的大妄语戒!

  因此我们不要受骗,不要上当,真的有修行的大菩萨、证阿罗汉果,也不会自吹自擂。他就是很谦虚。

  所以,菩萨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萨,他怎么会讲呢?为什么?他怕犯佛的大妄语戒啊!是不是?妖言惑众嘛!

  所以,这个末法时期特别的多!动不动就会看你的相,说你的前世是什么;你在某一世跟我是夫妻!或者看你的相,你的未来会怎么样子。是不是?一个好好的比丘,看起来像算命的,也不像算命。

  为什么不以佛的正法来修行呢?为什么要讲那一种似是而非?为什么要犯大妄语戒,来求得饮食呢?贪求人家供养呢?这个就是没有正念,没有正知,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应当要好好的冷静这一条戒律,杀、盗、淫、妄要断除;有家庭的要衡量,冷静,看怎么处理。如果你想修行,又有家庭,必须要取得对方的谅解。

    118 你要成佛吗?就是一定要经过很大的逆境。所以,伤害你的、毁谤你的,都是你的善知识,都是你的恩人

    悟后依体起修,依真如不生不灭之体而修,而起修,依这个体很重要的,

  你依妄识是无体的,你要依不生不灭的真如自体性,才能够进入佛的领域。

  换句话说:什么事情不要太神经;什么事情不要太情绪化,那个都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是不是?

  所以,与其说:人家给我们痛苦,不如说:他给我们增上缘。

  与其说:人家伤害我们,我们回光返照,说:他成就我们,他成就我们,愈给你痛苦的,就是愈来成就你的。

  你要如是的观察,不要一直一味的生气;不要一味的一直发脾气;不要一味的无知,那种历劫以来的男人的个性;或者女孩子如如不动那个“如”字(无理取闹),那就不好!

  回光返照,碰到愈大的逆境,你感恩他,你不要恨他,特别的感谢他,就像佛陀感谢提婆达多这么样子。

  所以,你要成佛吗?就是一定要经过很大的逆境。

  所以,伤害你的、毁谤你的,都是你的善知识,都是你的恩人。为什么?他成就你啰!

  他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来成就我们,我们为什么不感恩他呢?转念之间。是不是?

    119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心没有断,不行!所以,要从淫心下手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

(第)一要断淫心清净明诲,

  为什么用“心”呢?

    在《楞严经》,特别重视这一颗心,

为什么?你只有行没有淫,但是,心没有断,不行!

所以,要从淫心下手。

   120 学佛不是要闹家庭革命,是要渐进式的,让对方来接受我们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第一要断淫心清净明诲,)

那么,这个地方,比丘就没话讲了;

在家居士,这个要很冷静了,不要听了《楞严经》以后,你家庭闹革命,这个我们必须要很清楚的,交待清楚,

有家庭一定要很冷静的,修行是必须要有时间和次第的,而且要跟对方沟通的。

  你有家庭,就必须有婚姻的生活跟义务,所以,这个男女的事,一定要求得对方谅解,不能冒然行之。

    如果你一直坚持,那么,你还没有成佛,家庭已经破裂了。

  这个在成观法师的《义贯》里面,也写得很清楚,他再三的劝导在家居士,要特别注意这种事情,

不能一味的:我要修楞严大定,我不淫!身不淫,心也不淫。

可是,你有家庭呢!这个就要很注意了!

  所以,学佛不是要闹家庭革命,是要渐进式的,让对方来接受我们;

如果实在不能接受我们,那么就应付应付,应付应付。是不是?

唯一能讲的,就是这样子了。夫妻之事,我们也不方便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21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在《楞严经》讲,都不准跟动物结缘

第二节,断杀心,

在《楞严经》讲的更严格,包括你身上所穿的,

不能用动物的皮,毛巾、围巾、袜子,

在《楞严经》是讲得非常严格的,都不准跟动物结缘。

    122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动了盗的心,不能成佛

第三节,断盗心清净明诲,

不是我们的东西,一针、一草、一树、一粒米,

统统不能动,

动了盗的心,不能成佛,

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动,起盗心就不好。

  那么,无心之过会难免的,

譬如说:大家都出来了,拿错人家的包包,不是故意的,

故意的不行,佛法论心的。

大家包包相同,出来了,拿错了,那不是我们故意的。

     123 自已有修有证,统统不容许由你自己的嘴巴讲出来,否则犯大妄语!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断大妄语心清净明诲,这个特别重要!

在座诸位法师和居士,

千万不能说自己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千万不能说自己是菩萨再来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你屁股拍一拍,袖子卷起来,怎么样?走人!马上要离开,这个人犯大妄语!知道吧?

  有人告诉你说:我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听都不要听,他如果说:他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屁股拍一拍,袖子一卷,走人!听都不要听,犯大妄语戒!

  所以,自已有修有证,统统不容许由你自己的嘴巴讲出来,否则犯大妄语!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妄语是很可怕的,而且末法时期,到处都是,妖魔外道到处都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六祖、七祖,什么来自喜马拉雅山的。是不是?什么活佛啊,自己是什么再来人啦,哎呀!无惭无愧,这个就是犯佛的大妄语戒!

  因此我们不要受骗,不要上当,真的有修行的大菩萨、证阿罗汉果,也不会自吹自擂。他就是很谦虚。

  所以,菩萨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萨,他怎么会讲呢?为什么?他怕犯佛的大妄语戒啊!是不是?妖言惑众嘛!

  所以,这个末法时期特别的多!动不动就会看你的相,说你的前世是什么;你在某一世跟我是夫妻!或者看你的相,你的未来会怎么样子。是不是?一个好好的比丘,看起来像算命的,也不像算命。

  为什么不以佛的正法来修行呢?为什么要讲那一种似是而非?为什么要犯大妄语戒,来求得饮食呢?贪求人家供养呢?这个就是没有正念,没有正知,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应当要好好的冷静这一条戒律

   124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佛菩萨再来的,怎么样?走人!马上要离开

如果有人告诉你:

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

你屁股拍一拍,袖子卷起来,怎么样?走人!马上要离开,

这个人犯大妄语!知道吧?

  有人告诉你说:我是六祖再来的!

二话不说,听都不要听,

他如果说:他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屁股拍一拍,袖子一卷,走人!

听都不要听,犯大妄语戒!

   125 世间人妄称自己是国王,就要被杀头呢!何况自己说:我是佛、是法王?

  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比丘,

因为那时候饥荒,这在比丘戒里面讲的,闹饥荒,

所有的比丘出去托钵,都没有,托不到东西,

这些在家居士东西又少,又闹饥荒,托钵困难,

  这些比丘就故意:喂!你出去告诉那些居士说,某某大法师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

    这些在家居士就把他们的供养,都拿来这些比丘,这个没有证果的妄语的阿罗汉。

  为了得到供养就编,甲告诉乙,乙告诉甲,大家都在传,

    这一群几个大妄语的比丘,互相赞叹,甲出去赞叹乙,说他证阿罗汉;乙出去赞叹丙,说他得阿罗汉。

  所以,这一群比丘,别人闹饥荒,比丘化缘不到,这些比丘衣食充足。

    这个事情慢慢慢慢传.......传到世尊的耳朵了,世尊知道:你这个是犯大妄语戒!

  世间人妄称自己是国王,就要被杀头呢!何况能说自己证阿罗汉果?何况自己说:我是佛、是法王?是不是?

此是可耻的行为,

你一个比丘没证阿罗汉果,为了接受信徒的供养、贪求信徒的供养,而说你证阿罗汉果,

佛陀说:吃了这个,又犯大妄语、又犯盗,不得了!

  所有的比丘,后来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证果的,没有人敢讲了!

    为什么?不能说啊,泄佛的密因,除非经过佛陀的印证。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26 妖魔外道到处都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我们不要受骗,不要上当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妄语是很可怕的,

而且末法时期,到处都是,

妖魔外道到处都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

是什么六祖、七祖,什么来自喜马拉雅山的。是不是?

  什么活佛啊,自己是什么再来人啦,

    哎呀!无惭无愧,这个就是犯佛的大妄语戒!

  因此我们不要受骗,不要上当,

    真的有修行的大菩萨、证阿罗汉果,也不会自吹自擂。他就是很谦虚。

  所以,菩萨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萨,他怎么会讲呢?

    为什么?他怕犯佛的大妄语戒啊!是不是?妖言惑众嘛!  

   127 为什么不以佛的正法来修行呢?为什么要讲那一种似是而非?

所以,这个末法时期特别的多!

动不动就会看你的相,说你的前世是什么;你在某一世跟我是夫妻!

或者看你的相,你的未来会怎么样子。是不是?

一个好好的比丘,看起来像算命的,也不像算命。

为什么不以佛的正法来修行呢?为什么要讲那一种似是而非?

为什么要犯大妄语戒,来求得饮食呢?贪求人家供养呢?

这个就是没有正念,没有正知,没有正见。

   128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二章,道场加行

第二章 道场加行
第一节 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
2﹒持咒除宿习障
第二节 坐道场修定慧
1﹒因戒生定
2﹒因定生慧
第三节 建立道场、结界轨则
1﹒净地、结坛
2﹒庄严道场
3﹒备供养物
4﹒安奉佛像
第四节 正修三昧(正行)
1﹒三七日加行证得三昧
2﹒百日证果

    129 第二章,道场加行。本章共四节

    第二章,道场加行。(本章共四节)

  前面教你四种清净明诲,现在道场加持。

  第一节,除障(前行),

1.持戒除魔事障,要持戒。

2.持咒除宿习障,这个咒语一念,十方诸佛灌顶、加持,宿世的善根显现,恶业消灭。

  第二节,坐道场修定慧。

1.因戒生定,

2.因定发慧,

是名三无漏学。

  第三节,建立道场、结界轨则,有一定的轨则。

    目前结这个楞严坛,几乎没有。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持楞严咒比较多,要如法的结这个楞严坛,目前在台湾很少,少之又少。

  偶尔有人说打楞严七,但是,他是不是按照佛陀所教导的建立道场,还有结界的轨则?我们没有亲眼看到。就我所知,出家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没看过、目前。

   所以,大部分都是只有诵楞严咒,不过,我们也是讲一讲,

  1.叫净地、结坛,就像我们打水陆,水陆倒是很多人在打。要净地、要结坛。

  2.要庄严道场,所以,我们讲《楞严经》,这是个大法,我就交代下来,要特别……灯、幢、幡、花、香、烛啊,统统要很圆满的!

  为什么?事不离理,理不坏事,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因事废理嘛!是不是?所以,这个庄严道场。

  第3.备供养物,

    第4.安奉佛像,这个《楞严经》里面都有讲。

  第四节,正修三昧(正行),

    (第1.三七日加行证得三昧)三七就是二十一天,加行证得三昧,就像有的人修般舟三昧。是不是?也是一七、二七、三七,都没有休息睡觉。

  不过,我比较倾向于广钦老和尚这种修持法,要看个人的身体,不能一味的修这个苦行,吃一点苦是应该的;太苦了,自己承受不了了,身体扛不了,不吃、不喝、不睡,这不一定叫做修行。

  有很多人拿这个来炫耀,其实,大可不必!你要知道,有的人十四天没有吃饭,就觉得不得了,他修了一种苦行。

  但是,我们如果看大自然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譬如说:一只熊,以北极熊来讲,你要看这个国家地理频道,或者Discovery它里面都有。

  这个北极熊吃这个海豹,还有那个黑熊,吃这个回流的鲑鱼,它在冬季来临以前,它把它吃的量吃得很大,结果这个体重增加到非常的极限,结果就跑到洞里面,那个北极熊就自己挖一个洞,就蹲在那个地方,一蹲多少?四个月。

  四个月不吃、不喝、不起来、不拉,四个月!而且还生了二只北极熊,还喝它的奶,诸位!你想想看,多不可思议啊!四个月不吃、不喝,我看那个荧幕,电视上就这样子,北极熊那二只手白白的就这样(师拟熊掌两相叠),头就这样(师拟熊头枕在熊掌背上)。

  一分钟心脏跳六下,六下就是减少它的耗损能量。这个北极熊一躲在这个山洞里面,整整四个月统统没有起来,这个如果以我们人类来讲,叫做incredibie不可思议!是不是?

  所以,不是用不吃、不喝、不睡,来当作是很有修行的人,而是说:这个法师有没有正念?这个居士有没有正念?有没有解脱的思想?这个是最重要,这才是最重要的!譬如说:蛇也是过冬眠啊!北极熊也是过冬眠啊!是不是?

  好了!三七二十一天修证得三昧。

  第2.百日证果。

   130 吃一点苦是应该的。有没有正念?有没有解脱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有的人修般舟三昧。是不是?也是一七、二七、三七,都没有休息睡觉。

  不过,我比较倾向于广钦老和尚这种修持法,

    要看个人的身体,不能一味的修这个苦行,

    吃一点苦是应该的;太苦了,自己承受不了了,身体扛不了,不吃、不喝、不睡,这不一定叫做修行。

  有很多人拿这个来炫耀,其实,大可不必!

    你要知道,有的人十四天没有吃饭,就觉得不得了,他修了一种苦行。

  但是,我们如果看大自然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譬如说:一只熊,以北极熊来讲,你要看这个国家地理频道,或者Discovery它里面都有。

  这个北极熊吃这个海豹,还有那个黑熊,吃这个回流的鲑鱼,它在冬季来临以前,它把它吃的量吃得很大,结果这个体重增加到非常的极限,

    结果就跑到洞里面,那个北极熊就自己挖一个洞,就蹲在那个地方,一蹲多少?四个月。

  四个月不吃、不喝、不起来、不拉,四个月!而且还生了二只北极熊,还喝它的奶,诸位!你想想看,多不可思议啊!四个月不吃、不喝,

    我看那个荧幕,电视上就这样子,北极熊那二只手白白的就这样(师拟熊掌两相叠),头就这样(师拟熊头枕在熊掌背上)。

  一分钟心脏跳六下,六下就是减少它的耗损能量。

    这个北极熊一躲在这个山洞里面,整整四个月统统没有起来,这个如果以我们人类来讲,叫做incredibie不可思议!是不是?

  所以,不是用不吃、不喝、不睡,来当作是很有修行的人,

而是说:这个法师有没有正念?这个居士有没有正念?有没有解脱的思想?这个是最重要,这才是最重要的!

譬如说:蛇也是过冬眠啊!北极熊也是过冬眠啊!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1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三章 重说神咒

第三章 重说神咒1555
第一节 阿难祈请
第二节 如来重说五会神咒
1﹒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汉译全咒)
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
⑴第一会注释义贯
⑵第二会注释义贯
⑶第三会注释义贯
⑷第四会注释义贯
⑸第五会注释义贯
第三节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1﹒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
2﹒神咒利生之威德
⑴一切众生须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
⑵诵持、书写、佩带获益
⑶恶众生不害反护
⑷助成道业
⑸远离杂趣
⑹常生佛前
⑺众行成就
⑻诸罪消灭
⑼愿求称遂
⑽诸难消除
⑾兆民丰乐
⑿恶星不现
⒀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
第四节 会众护咒
1﹒金刚力士护咒
2﹒梵释四王护咒
3﹒八部护咒
4﹒日月星等护咒
5﹒天神地祗护咒
6﹒内圣护咒

    132 第三章,重说神咒。本章共四节

    第一节,阿难祈请。

  第二节,如来重说五会神咒。

  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写得特别好,因为他有研究过梵文,师父没有。我看了很多祖师大德的版本,这个咒语都没有解释,只有他!

  所以,我们会取这个《义贯》,是有它的理由的,它可以辅助其他的祖师大德所没有的,二个版本合起来讲,就尽善尽美。

  1.首楞严五会神咒的咒文,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一、二、三、四、五会。

  第三节,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这个神咒是什么呢?1.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二利就是自利、利他。

  2.神咒利生的威德有多少、威德有多大呢?

  (1)一切众生只要持诵楞严神咒,可以免魔难、免魔事。

  (2)楞严神咒无论是诵持、书写、佩带在身上,就可以获大利益,诸佛灌顶,临命终顿超净土。

  (3)恶众生不害反护,碰到恶的众生,不会害你,反而来护持你。

  (4)诵楞严神咒,助成道业。

  (5)远离杂趣,杂趣就是恶趣。

  (6)持楞严神咒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往生净土,常生佛前。

  所以,你们那个咒轮,要二十四个小时戴着,出国也要戴着;你的小孩子统统要戴;刚出生的婴儿也可以戴;不论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统统要戴!是不是啊?

  (7)众行成就,

  (8)诸罪消灭,

  (9)诵楞严神咒,愿求称遂,

  (10)诸难消除。

  (11)兆民丰乐,

  (12)恶星不现,意思是说:这个国土如果有人诵持楞严咒的话,这个国土会很有福报的。

  (13)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

  这四过:一、坛差,坛场的坛,“差”就是不够庄严,没有如法的安排,一、叫做坛差。

  二、叫做戒缺,戒律的戒,缺陷的缺,持戒不清净也不行。

  第三、叫做师秽,亲近的师父不够清净。譬如说:你进入楞严坛,这个楞严坛的戒师不够清净,也不行!师秽,污秽的秽。

  第四、叫做疑悔,信心不具足,怀疑的疑,后悔的悔。

  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不能犯这四个过,这样必得心通。

  第四节,会众护咒,有哪几个?金刚力士也有。要护持楞严神咒的,会众护咒:

  1.金刚力士发愿要护咒,

2.梵释四王要护咒,只要你持咒,金刚力士护持你,梵释四王护持你,

八部也护持你,

日月星等护咒,就是神啦!

  第5.天神地祇护咒,

    第6.内圣护咒,所谓内圣就是有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护持你。

  所以,这个楞严神咒的功德,诸佛赞叹,穷劫不尽!

  只要佩带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你为什么不戴呢?是不是?

  所以,这个咒轮一定要戴,往生的人,把它放到胸前,往生后全身柔软,往生净土,感应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了!

    133 楞严神咒利生的威德有多少、威德有多大呢?

  (1)一切众生只要持诵楞严神咒,可以免魔难、免魔事。

  (2)楞严神咒无论是诵持、书写、佩带在身上,就可以获大利益,诸佛灌顶,临命终顿超净土。

  (3)恶众生不害反护,碰到恶的众生,不会害你,反而来护持你。

  (4)诵楞严神咒,助成道业。

  (5)远离杂趣,杂趣就是恶趣。

  (6)持楞严神咒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往生净土,常生佛前。

  所以,你们那个咒轮,要二十四个小时戴着,出国也要戴着;你的小孩子统统要戴;刚出生的婴儿也可以戴;不论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统统要戴!是不是啊?

  (7)众行成就,

  (8)诸罪消灭,

  (9)诵楞严神咒,愿求称遂,

  (10)诸难消除。

  (11)兆民丰乐,

  (12)恶星不现,意思是说:这个国土如果有人诵持楞严咒的话,这个国土会很有福报的。

  (13)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

   134 要护持楞严神咒的,有哪几个?

会众护咒,有哪几个?金刚力士也有。

要护持楞严神咒的,会众护咒:

  1.金刚力士发愿要护咒,

2.梵释四王要护咒,

只要你持咒,金刚力士护持你,梵释四王护持你,

3.八部也护持你,

4.日月星等护咒,就是神啦!

  第5.天神地祇护咒,

    第6.内圣护咒,所谓内圣就是有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护持你。

  所以,这个楞严神咒的功德,诸佛赞叹,穷劫不尽!

   135 只要佩带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你为什么不戴呢?

    这个楞严神咒的功德,诸佛赞叹,穷劫不尽!

  只要佩带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你为什么不戴呢?是不是?

  所以,这个咒轮一定要戴,

往生的人,把它放到胸前,往生后全身柔软,往生净土,

感应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36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一节 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

第二节 二颠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
1﹒众生颠倒
2﹒世界颠倒

第三节 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
1﹒卵生
2﹒胎生
3﹒湿生
4﹒化生
5﹒有色
6﹒无色
7﹒有想
8﹒无想
9﹒非有色
⒑非无色
⒒非有想
⒓非无想

   137 第四章,请问大乘修证阶位。本章共三节

    第四章,请问大乘修证阶位。(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

  第二节,二种颠倒,(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

  1.众生颠倒,

    2.世界颠倒。

  第三节,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

  1.卵生,2.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

  那么,如果底下加一个“众生”,那就更清楚了!是不是?

  卵生众生,胎生众生,湿生众生,化生众生,有色的众生,是不是?

  无色众生,有想众生,无想众生,非有色众生,非无色众生,非有想众生,非无想众生,

    那么就更清楚,这个在《金刚经》都讲得很清楚了!

    138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

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
第一节 三渐次位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
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第二节 干慧地(入正位前)
第三节 地前诸位
1﹒十信位
⑴ 初信:信心住
⑵ 二信:念心住1838
⑶ 三信:进心住840
⑷ 四信:慧心住
⑸ 五信:定心住
⑹ 六信:不退心住
⑺ 七信:护法心住
⑻ 八信:回向心住
⑼ 九信:戒心住
⑽ 十信:愿心住
2﹒十住位
⑴ 发心住
⑵ 治地住
⑶ 修行住
⑷ 生贵住
⑸ 具足住
⑹ 正心住
⑺ 不退住
⑻ 童真住
⑼ 法王子住
⑽ 灌顶住
3﹒十行位
⑴ 欢喜行
⑵ 饶益行
⑶ 无嗔行
⑷ 无尽行
⑸ 离痴乱行
⑹ 善现行
⑺ 无著行
⑻ 尊重行
⑼ 善法行
⑽ 真实行
4﹒十回向位
⑴ 离众生相回向
⑵ 不坏回向
⑶ 等一切佛回向
⑷ 至一切处回向
⑸ 无尽功德藏回向
⑹ 平等善根回向
⑺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⑻ 真如相回向
⑼ 无缚解脱回向
⑽ 法界无量回向
5﹒四加行位
⑴ 暖地
⑵ 顶地
⑶ 忍地
⑷ 世第一地
第四节 菩萨十地
1﹒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
10﹒法云地
第五节 等妙二位
1﹒等觉
2﹒妙觉
第六节 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139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本章共六节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本章共六节)

在一般的经典里面,有分四十二位,

譬如说:唯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有的人只有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有的人分五十六个。

所以,《华严经》、《璎珞经》、唯识,还有《楞严经》,分的都不太一样。

  六十个阶位,哪六十个呢?诸位看,

  一、三渐次位,

    看第一节,三渐次位就是三。好!

  二、第二节,乾慧地,

    就是入正位前,三加一等于多少?四。

  第三节,“地前”就是初地前诸位,

  十信有十位,四加十,十四。

  十住位,十住位有十,就二十四。

  十行有十,三十四。

  十回向有十,加十就是四十四。

这个《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很圆满的经典,

中间还加了四加行,四十四加四: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就是四十八;

菩萨十位,四十八加十就是五十八。

第五节,等觉和妙觉二位,就是五十九、六十。

(第六节,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140 六十位修证,首先是三渐次位,渐渐进入佛的领域

    (楞严经)正说六十位修证,

  (首先是)三渐次位,为什么讲三渐次呢?要渐入,渐渐进入佛的领域。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断无辛在台湾来讲的话,就是葱、蒜、韭菜;一种叫做薤,薤,后面有讲到,类似蒜;还有一种叫做兴渠,台湾没有,那是印度才有。

楞严咒,修楞严大定的,葱、蒜、韭菜,这个台湾都看得到,就是断五辛,这个生吃生恚,熟食发淫,要断。

第二渐次,叫做刳其正性,“刳”就是挖。注意那个“正性”二个字,跟你想的刚好相反,这个“性”是性戒,就是恶的意思,正性就是正恶之性。

这个性戒,“性”是性戒,就是杀、盗、淫、妄,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做了这些事统统不好,叫做性戒。

所谓性戒就是定,定就是不好,你受戒,更不好;你不受戒,做了这些杀、盗、淫、妄的事,也是不好!那么,“刳”就是挖,挖掉这一些恶性,正恶之性。

所以,这个正性,刚好跟你想的相反,你以为正性是正念吗?不对!是正智吗?也不对!是正恶之性。哪一些呢?要断淫、断肉,要不喝酒,以及持其余的诸戒。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一个信徒这么样问,说:师父!现在科学研究了,说这个蒜头把它提炼成蒜头精,医学上报导可以抗癌,蒜不能吃,如果已经把它做成蒜头精,注射,用在医学上抗癌症注射,就是注射蒜头类这一类的,有没有算五辛呢?

我说:不算!为什么呢?当医药的时候,就必须要开缘,它只是一种药。

譬如说:你今天,如果这些药要加少许的所谓的……如果有替代品最好了,中药如果有其他的替代品,葱、蒜、韭菜有其他替代品,那当然就用替代品了,可以告诉这个医生嘛!实在是这个地方就没有办法了,为了治病,这是没办法。

在这里经典也没讲,我是认为这个是可以的,治病是不一样的,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是变成一种药,药,加在中药里面或怎么样,不是单独吃。

当然,我不知道中药是不是要加这一些?不加是最好,能够跟医生搭配,有其他代替品,也尽量不要用到,毕竟修楞严大法,不碰是最好!

所以说,如果说:已经提炼成注射液了,你生病感冒,可以防止感冒,医生一开了,他就是要注射这个蒜头精,那么,注射就不算了,我认为这个没有犯,因为它是一种药。是不是?

不是故意去吃,是为了治病,而且是医生开出来的,已经变成注射液了,虽然有蒜头的味道,但并不是吃。

     第二渐次:刳其正性,就是挖掉正恶之性,要断淫、断酒、断肉,以及其他的戒律,统统要持。

第三渐次:违其现业,我们一般都顺着这个生死,你追逐这个外境,就顺着生死:回光返照,违其现业,就是不要顺从那个妄念,叫做违其现业。

贪心,反过来断贪;嗔恨心起来,把它相反、反过来,用慈悲心对待众生。贪用舍对治;嗔用慈悲对治;痴用智慧对治。

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起这个贪、嗔、痴的时候,赶快不逐外尘,旋元自归,赶快回光返照,赶快回光返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41 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很重,所以,必须要渐次第的,一步一步来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

  一般的经典,都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这是一般经典所分的到成佛的阶位,

  尤其修学大乘佛道的人,更应该了解,成就一尊佛有多么的困难,要经历多少的位次。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我们顿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我们舍识用根,舍生灭心,用真如不生不灭心来修行,就算明心见性,因为起步就对了,这个是成佛的因;

但是,还是要继续渐进的,把习气慢慢慢慢的断掉、断除。

所以说:佛性因修而显,佛性是因为我们修行,才能显示出来。

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我们本来就具足有佛性,就不修行、就不用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很重,所以,必须要渐次第的,一一断除习气和烦恼,一步一步来。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

    那么,六十位修证,只有《楞严经》有这样谈,一般的经典没有分得这么详细。

    第一,三渐次位。什么叫做渐次位呢?就是渐次的,你要相当的一步一步的基础来,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佛的萨婆若海。

第二就是乾慧地,再来就是信、住、行、向、地,中间还加个四加行。

我们今天,这个对我们来讲,修学菩萨阶位的,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那么,我们今天如果要详细讲,又要耗很长的时间;如果要念过去,也很可惜,对这个阶位的了解就很模糊。

因此我们今天必须要简单的来念一遍,像蜻蜓点水一样,了解一下六十位的修证,简单的念一遍,因为现在还在讲《楞严经》的大纲而已。

所以,如果要详尽的发挥,必须要等到时间讲到下册以后,不过,我们今天可以先看一下。

   142 因为我们的习气、妄想太严重了,因此,应先建[立三]种修行之[渐次],历位逐次修断之,[方得除灭]净尽

    (楞严经)正说六十位修证,(首先是)三渐次位。“渐”就是渐渐,一步一步来。

  看经文,“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这是指前面讲的,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才在讲大纲,这一段是接上面这一段的。所以,“具十二颠倒”,是由前面的经文引过来的。

  义贯,[阿难,如是]十二类[众生,一一]现行[类中亦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种子。(故共有一四四种颠倒。)十二乘以十二,就是一百四十四。

  凡此诸倒[犹如]无端[捏]本性清净之[目],就是我们眼睛一捏,看到了空中有华,我们现在清净心中无端的起妄,所以,看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看到了人生、宇宙、山河大地,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在佛的眼光看起来,那是缘起虚妄的聚合而已、聚会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那是缘起如幻的假相而已。

  法尔便有十二类生之[乱华]于空[发生]。这乱华是表人生和宇宙、山河大地突然显现,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显现山河大地呢?就是因为我们无明、习气妄动,突然显现。

  是故若心起[颠倒]想,则本来[妙圆真净]清[明]本[心]便会[具足]显现[如斯]众多[虚妄]之[乱想]。

  经文,“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因为我们的习气、妄想太严重了,佛要我们一步一步来。)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义贯,[汝今]欲[修证佛]之[三摩地,于]针对[是]诸妄之[本因](亦即种子无明),以及依此种子,种子就是潜伏的,种子无明就是潜伏、隐性,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隐性。以及依此种子,本[元所]起之颠倒[乱想](亦即现行无明)之处,

   所以,现行无明,种子起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显性。我们大家可以在六根、六尘去感受到的。

  那么,种子无明很微细,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八识田中,很难去感受到。那么,现行无明呢?大家每天都在生活,可是,问题是不觉知,只有佛发现到,原来我们过着无明的日子。

   应先建[立三]种修行之[渐次],历位逐次修断之,[方得除灭]净尽。

  譬[如]本元清[净]之[器中],先[除去]所贮存之[毒蜜](以净戒除现行恶业)。

   所以,要入佛的首楞严大定,必须持戒清净。然后[以诸]滚热之[汤水](就是首楞严定水)[并杂灰香]也就是(定中所起之慧)凡所有成就,不能离开三昧,有三昧才有成就佛道。

      [洗涤其器](以定慧力拔除种习),种子习气。然[后]堪[贮]存如来之涅槃菩提[甘露]。

  经文,“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这个“违”就是倒过来,我们一般众生是趣流奔逸,放逸自己攀缘这个六尘;现在把它斩断,回过头来冷静一下。

  我们都是奔放流向生死,现在逆流,往内心里面去看。众生每天都是攀缘外境,以为有实在的外境,不知道众相本空;不了解色即是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所以,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往外。所以,愈来习气就愈重,无明烦恼就愈多。

  义贯,[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位,为[除其]障定之[助因]也就是不准食葱、蒜、韭菜,或者是刺激性的,辣椒,佛并没有禁止。

   二者、真]实[修]习去恶之位,此为[刳]空,“刳”就是挖,刳空[其正性]罪之业,这个叫做性罪。什么叫性罪呢?就是杀、盗、淫,这个杀、盗、淫,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做这种事就是不好,就是要负因果。性者定也,一定不好,不管受戒、不受戒,都是不好。

      [三者、增进]位,为[违]离,就是远离了。[其现]行以五根奔赴六尘、攀缘取着之杂染[业]。

   143 众生每天都是攀缘外境,所以,愈来习气就愈重,无明烦恼就愈多

众生每天都是攀缘外境,以为有实在的外境,

不知道众相本空;

不了解色即是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

所以,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往外。

所以,愈来习气就愈重,无明烦恼就愈多。

   144 六十位修证1:断五辛。这是修学佛首楞严大定最初的修行渐次

     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经文:“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义贯,[云何]为修定者除其[助因?

  阿难,如是世界]中之[十二类生]之众生皆[不能]光凭着[自]身便能保[全]其形命,而须[依四]种[食]之一,其身命方得[住]世不坏。

     [所谓]四食即是欲界人道、天道、修罗道、与畜生道之[段食],

   这个段食有二种解释,就是我们吃东西要切一段一段……也叫做段食。

    第二个解释是:我们早餐吃完了,休息一个阶段,我们吃午餐;午餐吃完了,休息一个阶段吃晚餐,一段一段,有二种解释。段食。

   鬼神道之[触食],所以,我们农历七月十五有拜拜,就是鬼神触气而饱,触食。

   色界天人之以禅[思]为[食],以禅定,禅思为食。

   无色界天人以[识]之定力为[食。]只有意识,没有像我们欲界的众生要吃饭。

   色界、无色界都不需要饮食,所有的饮食是思,禅定的思,以及识的定,这跟我们欲界完全不同,欲界需要粗糙的食物。

      [是故佛]过去常[说:一切众生皆]是[依食]而[住。

   阿难,一切众生]以[食甘]美有益于身者[故]得[生]存,若[食毒]物[故死。是诸众生求]成首楞严[三摩地]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如避毒药。

  经文,“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义贯,[是五种辛]臭之食,若[熟食]即能[发]起[淫]欲。若生吃,[生啖]就是生吃,则促进肝火而[增]长嗔[恚]心。

  [如是]于十方[世界]中(不论何处),任何[食辛之人],他[纵能宣说]佛之[十二部经,十方天仙]虽本乐闻佛经,然因[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则[因彼食]辛物之[次],冥[舐其唇吻],故彼人实[常与鬼]同[住]一处,从而其[福德]渐受鬼众吸摄、转化而[日]渐[消]磨减少;以福德减少故,即多增[长无利]无[益]的虚妄之事。

  [是食辛]物之[人],虽发心[修三摩地],一切[菩萨、天仙]及[十方善神,]皆[不]愿[来守护,](以其辛臭难可忍受故);

   反之,[大力魔王]则正[得其]过犯之[方便],而[现作佛身,来为]之[说法]。

   其所说之法,皆是为了[非毁]如来[禁戒],令其起破戒犯戒之心,然后再进一步[赞]叹[淫、怒、痴]等臭秽之法(推为无上,说染净不二,犯而无犯,无有开遮持犯,无法可得,都无分别、执着,最极清净;见淫怒痴之行,即是戒定慧,无二无别,言此即是证得清净法身,入一真法界、得无上大解脱之关钥),作如是等邪说谬论,令其勇于犯戒、破戒而无畏惧、心不改悔,反以破犯为菩提,心生大颠倒。

   以此恶因,[命终]必[自]感[为魔王]之[眷属],其后[受魔福尽],即直[堕无间]地[狱],不必经历中阴身。

  [阿难,修]习圆通三昧以求[菩提者],若能[永]远[断]除[五辛,是则名为]从凡夫地[第一](最初)[增进]菩提道之[修行渐次]。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145 六十位修证2:断淫、酒、肉,及持余戒,是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第二渐次:刳其正性

  [刳]就是挖掉,就是要(断淫、酒、肉,及持余戒)

  经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义贯,[云何]为修定者刳其[正]恶之[性]罪?

     [阿难,如是]正信发心之[众生],若欲[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才得因戒生定:

  亦即须[永]远[断]除淫行及[淫心],亦即不起淫念,且[不餐酒肉],并须[以火]烹煮以[净食]物之气,[无啖生]菜之野[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而得[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经文,“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就是四重、八弃,是指比丘尼戒八重罪。)、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义贯:修定之人[当观淫欲]之害[犹如毒蛇],能害人命,于见欲境[如见怨]家劫[贼],会劫财夺命;故修定人[先]须[持声闻]比丘之[四弃]就是不淫、不杀、不盗、不妄。及比丘尼之[八弃]就是八重罪。加上(触、八事、覆罪、随被举),

   这个有关于比丘四重、比丘尼八重,师父谨遵广化律师教诲:不宜白衣面前,讲五篇等等比丘、比丘尼戒。

   律师如此教诲,所以,师父在这里不谈比丘、比丘尼的重戒,你只要记得比丘有四条重戒,比丘尼有八条重戒就行。

      [执]持[身]口七支[不动]不犯,[后]当进而修[行菩萨清净律仪],而得究竟[执]持其[心]令恶念[不起]。

  经文,“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义贯:修定之人若持[禁戒]清净[成就,则]彼[于世间永无相生]或[相杀之业],且因彼人于[偷]盗[劫]夺之业[不行](不复作),造作。则与世间人[无相负累],故[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持戒[清净]之[人],若以此清净三业进[修三摩地],则能因戒生定,复能因定而发相似五通,于此[父母]所生之[肉身,不须天眼],不假作意,[自然]得[观见十方世界],

    亲[睹佛]世尊,亲[闻]佛说[法,亲奉]大[圣]之[旨]意,[得]相似[大神通](神足通),而能[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又得相似[宿命]通智,而于三世[清净],永不堕三涂[得无艰]难[险]阻。

      [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二增进]之[修行渐次]。

   146 六十位修证3:违其现业,是修三昧者第三增进修行之渐次

   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经文,“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偶,我们说:配偶,配偶,就是配成一对,根是对境的嘛,根无所偶。

   义贯:[云何]为修定者违其[现]行惑[业?

  阿难,如是清净持戒]之[人],其内[心无贪淫]欲之念,而[于外]之[六尘]境界,亦[不多]随境奔[流]纵[逸;

    因]能修[不流逸]之功,进而得[旋]复本[元自归]本明;

    如今于外六[尘既]已[不]再攀[缘],故内六[根]即[无所偶]之对象(既无所取,能取自然寂灭)。

   无所取,所取是指境,能取是指心,所取的境本自空,因为是缘起、是生灭、是无常;

    能取的妄念,其实也不存在,这一句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所以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过去的执着、分别、颠倒心,根本就不存在,是因为你的妄念,无明妄念自己产生。

   现在的执着、分别、颠倒,其实也不存在,只有清净自性在作用,只是你不会用。

   未来的执着、分别、颠倒,也不存在,所以说:未来心也不可得。唯一存在的,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涅槃的妙性。

  有一个居士来讲堂,说:师父!涅槃是什么意思呢?我说:你说说看!

说:我看很多的和尚往生,那个对联都写:“入大般涅槃”、“入涅槃”、“示现涅槃”,师父!是不是人死了叫做涅槃?

我说:那所有的死人统统叫做佛!

   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智慧心,不增不减的清净自性。

    所以,活的人称涅槃,不是死亡的人叫做涅槃,活着的人那一颗智慧的心叫做涅槃。

  底下,因此六根[反流]照性[全]归[一]闻性,于是[六]根分隔之作[用不]复现[行],而达到入一亡六之境。

  经文,“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无生,在旁边写几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宣说之真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宣说的,就是一切法无生,

生是缘生;生是妄想生;生是烦恼生、是无明所生,不是真正的生,

清净自性无所生,当然就无所灭,求其来去生灭了不可得。

   义贯:此时行者得见[十方]世界之[国土皎然]明彻[清净,譬如]于[琉璃]之器中,[内悬明月],即内外明彻;

[身心快然],微[妙、圆]满、[平等],心得自在[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神[妙]一切神变[皆现其中;是人]速[即获]证[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起之修[行],皆得[安立]于诸[圣位]上。[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三增进修行]之[渐次]。

    147 唯一存在的,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涅槃的妙性

无所取,所取是指境,能取是指心,

所取的境本自空,因为是缘起、是生灭、是无常;

能取的妄念,其实也不存在,这一句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所以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过去的执着、分别、颠倒心,根本就不存在,是因为你的妄念,无明妄念自己产生。

   现在的执着、分别、颠倒,其实也不存在,只有清净自性在作用,只是你不会用。

   未来的执着、分别、颠倒,也不存在,所以说:未来心也不可得。

    唯一存在的,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涅槃的妙性。

   148 活着的人那一颗智慧的心叫做涅槃,不是死亡的人叫做涅槃

有一个居士来讲堂,说:师父!涅槃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你说说看!

说:我看很多的和尚往生,那个对联都写:“入大般涅槃”、“入涅槃”、“示现涅槃”,

师父!是不是人死了叫做涅槃?

我说:那所有的死人统统叫做佛!

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智慧心,不增不减的清净自性。

所以,活的人称涅槃,不是死亡的人叫做涅槃,

活着的人那一颗智慧的心叫做涅槃。

   149 六十位修证4:干慧地。

    干慧地。顾名思义,“干”就是干枯,“干”就是少,就像一块田地水分很少,会干枯,智慧不够就叫做干慧。

  所以,干慧地顾名思义,就知道智慧没有办法跟大菩萨比,

    这是(入正位前)这个在《楞严经》特别开出,叫做干慧地。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这也是干慧地的一种解释)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诸位!这个“干”有二种,一个就是把欲望干掉,就是欲望少了,也叫做干慧地;智慧少也叫做干慧地,不能与大菩萨相提并论。

所以,欲习初干,就是把这个习气、妄念、欲望慢慢的干、干掉了,减少了。

    义贯:[阿难,是]第三渐次位之[善男子],其分段润生之[欲爱]之水已[干枯],故其内[根]与外[境不]相[偶],因而心境绝待,种现俱销,

      “种”就是种子,叫做隐性、潜伏;“现”就是现行,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统统剥落,三界生缘已尽,故[现前]之[残质](最后身)即决定[不复续生],

  人法二执,就是我执、法执。人法二[执]之[心虚明],无障无碍,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慧,慧性明圆,蓥]照[十方]世[界。

    干有其慧,名]为[干慧地]菩萨,以其世间之[欲习初乾],而犹[未与如来法]身之[流]萨婆若大海之[水]衔[接]。

  这个萨婆若,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阿罗汉叫做证一切智;菩萨是证道种智,修道的道,种子的种;那么,佛成就叫做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

  阿罗汉成就一切智,就是证得空性;道种智就是,菩萨要在缘起法里面显现度众生,就是道种智;佛陀是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

  所以说:一切智是断见思惑;道种智是断尘沙惑;一切种智(萨婆若海),是断根本无明,就是断生相无明。

  所以,阿罗汉就是证得一切空,就是一切智,就是断见思惑;菩萨就证得道种智,就是断尘沙惑;佛陀进入圆满中道,就是萨婆若海。

   150 一切智是断见思惑;道种智是断尘沙惑;一切种智(萨婆若海),是断根本无明

这个萨婆若,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

阿罗汉叫做证一切智;

菩萨是证道种智,修道的道,种子的种;

那么,佛成就叫做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

  阿罗汉成就一切智,就是证得空性;

道种智就是,菩萨要在缘起法里面显现度众生,就是道种智;

佛陀是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

  所以说:一切智是断见思惑;道种智是断尘沙惑;一切种智(萨婆若海),是断根本无明,就是断生相无明。

  所以,阿罗汉就是证得一切空,就是一切智,就是断见思惑;菩萨就证得道种智,就是断尘沙惑;佛陀进入圆满中道,就是萨婆若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51 地前诸位。就是十地以前诸位

地前诸位。

以前初学佛法,“地前诸位”看不懂,以为是土地前面,

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是初地以前诸位。

十地以前诸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是这个意思,所以叫做地前。

反正有的人也看不懂,就会像初学佛法的人这样子。

   152 六十位修证5-14:十信位

    十信位,十信,

  (1)初信:信心住,

    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为什么十信却不是讲“信”?为什么后面加一个“住”呢?按照道理讲:应该是“信心信”,怎么会变成“信心住”呢?

  这里面有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看法都不尽相同,

有的人认为说合十信为初住位,这个是有一点谱;

有的人说:开初住为十信位,这个我不怎么认同。

如果说:开初住为十信位,那么,又何必立一个十信呢?

所以,师父的看法,也看了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我认为,

十信位是初住位的准备工作,这后面就会讲到,在初住位,合前面十信的心为初住,为初住。

   所以,这十信位是为初住位而准备的,所以,等于后面初住位。

    所以,每一个信心都加一个“住”,简单讲:就是为初住而准备,因此叫做信心住。

  经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义贯:此菩萨[即以此]乾慧之[心],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而[流入]本元心地。[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于是于乾慧后心[从真妙圆]之境,[重]更显[发]进一步的[真妙]真圆。

  其[妙信]即得[常住]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之[妄想]皆[灭尽无余],以诸妄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彰显,是[名]为初信位菩萨之[信心住]。

   诸位!初信位都不得了,你看看,中道智慧,初信位都不得了!

  (2)二信: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初、界三,”“阴”就是五阴;“处”就是十二处;“界”就是十八界。“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

  舍身、受身就是:死亡,要接着去投胎叫做舍身、受身,我在这里死亡,要往哪里去投胎,自己作得了主。我们没办法的,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去。

   我们哪有办法说,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去投胎,还有自己选择的余地,父母可以自己选呢?

   二信位念心住,可以自己选父母,父母有没有拜佛、有没有善根,我去那边转世,有这种功夫,我们没办法。

      “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义贯:此菩萨中道纯[真]之[信]决定,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一切诸法[不能为碍];不但现在生中,[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为圆满无上菩提,依愿[舍身、受身]及[一切]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现前知见,[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证得宿命通智,[名]为二信位菩萨之[念心住]。

    (3)三信:进心住

  因为都是为初住而准备的,所以,统统叫做住。

  经文:“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叫做进心住。

  义贯:此菩萨已得[妙圆纯真]之后,[真精]之体开[发]显[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通]于[一精明],不复隔碍,故[惟以]此真[精]妙[明]之如如智体,[进趣]契入[真净]之如如理体,[名]为三信位菩萨之[精进心]住。

  (4)四信: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义贯:此菩萨由于已进趣真净之体,故[心精]得时时[现前],故能[纯以智慧]用事,此[名]为四信位菩萨之[慧心住]。

   众生不是纯以智慧用,都有无明烦恼、情绪。有时候,有经验的人讲,听不进去。修行也是这样子,初学佛法,有时候我慢心重,怎么讲,怎么不听;等到后来才发现: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等到发现,来不及了!

  (5)五信:定心住

  经文,“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义贯:此菩萨以定力[执持智]慧精[明],故其智得[周遍寂湛],其体[寂]湛,常施[妙]用而[常凝]定不动,[名]为五信位菩萨之[定心住]。

  (6)六信:不退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时[定光]愈加开[发]显[明],而智[明]之[性]亦愈[深入],以定慧持心故[惟进无退,名]为六信位菩萨之[不退心]住。

  (7)七信:护法心住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义贯:此菩萨自[心]任运寂然而[进安然]无功用行,无功用行就是不假修行,渐渐就是慢慢流入萨婆若海了。[保]护任[持不]退[失]定心,即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相[交]相[接],以佛力加持故,故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名]为七信菩萨之[护法心]住。

  (8)八信:回向心住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菩萨[觉]慧增[明保持]不失,[能以妙]慧之[力]用,[回]他[佛]之[慈光],而[向]自己心[佛]光之[安住],此即[犹如双镜](两面镜子),其[光明相对,其中妙]光妙[影],佛光心光[重重相]涉相[入],光中见光,影中含影,佛光入我,我入佛光,回自向佛,回佛向已,此境界者,[名]为八信菩萨之[回向心]住。

  (9)九信: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此菩萨自[心]之[光]念念紧[密回]照自身自心,且[获佛]光[常凝]不动之注照,而得与[无上妙净]之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漏忘[失],而不落于有为,[名]为九信菩萨之[戒心住]。

  (10)十信: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此菩萨安[住]无住[戒]体,[自在]成就,而[能游]化[十方]世界,随[所]愿[去]何国,即得[随愿]一念便至,[名]为十信菩萨之[愿心住。]

  以上是十信位,我们犹如蜻蜓点水点一下,因为是讲大纲。

   153 诸位!你看看,中道智慧,初信位都不得了!

    经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义贯:此菩萨[即以此]干慧之[心],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而[流入]本元心地。

    [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于是于干慧后心[从真妙圆]之境,[重]更显[发]进一步的[真妙]真圆。

  其[妙信]即得[常住]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之[妄想]皆[灭尽无余],

    以诸妄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彰显,是[名]为初信位菩萨之[信心住]。

  诸位!初信位都不得了,你看看,中道智慧,初信位都不得了!

    154 二信位念心住,可以自己选父母,有这种功夫

    二信: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初、界三,”

“阴”就是五阴;“处”就是十二处;“界”就是十八界。

“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

  舍身、受身就是:死亡,要接着去投胎叫做舍身、受身,

我在这里死亡,要往哪里去投胎,自己作得了主。

我们没办法的,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去。

   我们哪有办法说,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去投胎,

    还有自己选择的余地,父母可以自己选呢?

   二信位念心住,可以自己选父母,

    父母有没有拜佛、有没有善根,我去那边转世,有这种功夫,我们没办法。

      “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155 有时候,听一下有经验的人的话、有智慧的人的话,不错!

众生不是纯以智慧用,都有无明烦恼、情绪。有时候,有经验的人讲,听不进去。

修行也是这样子,初学佛法,有时候我慢心重,怎么讲,怎么不听;

等到后来才发现: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等到发现,来不及了!

台湾有一个旅客,说到了泰国,一到泰国看到人家在卖这个椰子水,

说:四颗一百!四颗一百,

哇!这个太好了!四颗一百,这在台湾买一颗就多少钱了?泰国的椰子水又甜又有水,四颗一百,便宜!要买了!

导游就告诉他:椰子水不可以喝,泰国的椰子水不可以喝,喝下去会一把火!

他说:哪有这么一回事呢?椰子水可以降火!是不是?

就不听,买了四颗。走……走了半个钟头,喝了二颗了,

走了半个钟头,又有人在卖这个椰子水,也是四颗串在一起叫价,

他(客)就问了:你们这四颗多少啊?

他说:四颗五十!

他(客)说:哇!心就有一点生气了:哎呀!被骗了五十!没关系!还有二颗嘛,再喝。

导游再带……带了半个钟头以后,刚好快喝完了,

又碰到卖椰子水的摊位,也是四颗一起卖,

他(客)就问……剩下最后一口喝完,他(客)就问他说:你们这四颗多少?

他说:四颗,四颗三十!

一把火:哇!被骗了七十!

导游就身体转过来:我不是早就告诉你吗?喝椰子水会一把火吗?(笑)

喝椰子水会一把火,就是这样,被骗了七十块,火大了!

所以说:有时候,听一下有经验的人的话、有智慧的人的话,不错!听经闻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56 六十位修证15-24:十住位

    (1)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十用”就是前面十信,所以,前面十信是为初住位准备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义贯:[阿难,是]十信位已满之[善男子,以]大佛顶法之[真方便]开[发]此信位之[十心],本[心精]明之体得以[发挥,十]心之[用]互相[涉入],而以此十心[圆成一心,名]为初住位[发心住]菩萨。

  (2)治地住,

  经文,“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义贯:此菩萨于圆成一[心中]复开[发]显[明]妙智,[如净琉璃]器中,[内现精]纯之[金],更加英华四泻。[以前]十用涉入之[妙心,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名]为二住位之[治地住]菩萨。

  (3)修行住

  经文,“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此菩萨以始觉之[心]智及本觉之[地]互相[涉知],即理与智[俱得]显[明了]知,故能[游履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妙行,[得无留]难障[碍,名]为三住位之[修行住]菩萨。

  (4)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此菩萨所修妙[行与佛]相[同],领[受佛]之真如[气分],犹[如中阴身],虽能[自求父母]以投生,然仍须与父母之业相同,方能互感,以其[阴信冥通]故能[入如来种],得成圣胎,[名]为四住位[生贵住]菩萨。

  (5)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义贯:此菩萨[既游]履诸佛正[道]之[胎,亲奉]大[觉]法王之嫡亲[胤]嗣,得佛权实二智以成身,[如胎已成]长,佛之大[人相不缺],具体而微,[名]为五住位[方便具足住]菩萨。

  (6)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此菩萨不但权现之[容貌如佛],其[心相]之圆满[亦同],成就正知见,[名]为六住位[正心住]菩萨。

  (7)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此菩萨[身心合成]表里如一,道胎[日益增长],住道之心不退,[名]为七住位[不退住]菩萨。

  (8)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此菩萨于卢舍那佛之[十身灵相]得[一时具足],然具体而微,犹未大显,彷如童子,[名]为八住位[童真住]菩萨。

  (9)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义贯:此菩萨身[形]长[成]而[出胎]藏,[亲为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名]为九住位[法王子住]菩萨。

  (10)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义贯:太子既长,以诸仪式[表以成人]之道,[如国]之[大王以诸国]家大[事,分]其少分[委]任[太子]负责。(如来分其佛事之少分,委任十住菩萨负责,亦如是。)亦如[彼刹利王],其[世子]既已[长成,]即[陈列]众庄严具及仪式,为作[灌顶],受王职位,(此菩萨受佛灌顶亦如是),[名]为十住位[灌顶住]菩萨。

  以上十住位。

    157 六十位修证25-34:十行位

   十行位

  (1)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阿难,是]十住满心之[善男子,成]诸[佛]之真[子已],得[具足无量如来]之微[妙]功[德],于[十方]国土[随顺]众生而利化之,悉令满足,[名]为初行位菩萨以檀波罗蜜为首(檀波罗蜜就是布施,)之[欢喜行]。

  (2)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此菩萨[善能]以种种善法[利益一切众生,名]为二行位菩萨以戒波罗蜜为首之[饶益行]。此二行菩萨以持戒为主。

  (3)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义贯:此菩萨常[自觉]而且[觉他]。而以修习忍辱,就是忍法故,于一切事忍;一切因缘也忍;一切人也忍;一切法悉皆能忍,这个忍的功夫可不简单,喝几颗椰子就一把火了,还要像这样子忍,怎么得了?是不是?[得无违拒,名]为三行位菩萨以忍波罗蜜为首之[无嗔恨行]。

  所以,我们修学佛道要忍辱,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都知道告诉自己:此世间如梦幻泡影,缘起如幻,不实在的,不值得我们这样伤心、哭泣;不值得我们这样嗔恨,总有一天,我们会化作一堆骨灰,没有例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例外。所以,忍辱要通达无生法忍。

  所以,世尊常叫我们要作白骨观,当你很嗔恨一件事情的时候,告诉自己:万法皆是败坏之相,总有一天,你恨的人会消失;你所愤怒的这一件事情会过去。我们今天不要变成一种负担,慢慢的觉知、觉照,慢慢的学习忍辱,放下来,放下来。

  (4)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义贯:此菩萨于十二[种类]中随类[出生],而行教化,于时间上[穷未来际],且[三世]悉皆[平等]普入;于空间上则于[十方]世界悉皆[通达],无有界限,其行愿广大无尽,[名]为四行位菩萨以精进波罗蜜为首之[无尽行]。

  (5)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此菩萨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悉皆会[合同]为一体,就是真如自性。[种种法门],随类随机而说,那是方便说,方便说有千差万别,回归来就是一个清净自性。[得无差]错谬[误],皆令受益,[名]为五行位菩萨于禅波罗蜜为首之[离痴乱行]。

  (6)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此菩萨[则]能[于同]一之理[中,显现群异]之事相;理是一,事相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差别就是平等,“一”就是平等。事相就是差别,差别就是平等,在千差万别当中,活在平等的心性当中,就是佛法的生活。并可于[一一]别[异]之事[相]上,[各各见]其共[同]之理体;即摄事归理,摄千差万别之事相,归无生平等之理。即理显事,理事无碍,互相显现,[名]为六行位菩萨之[善现行]。

  (7)无着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无着行就是无所住,名无着行。

  此菩萨于[如是乃至十方]之[虚空]中,皆能令之充[满]具[足]无量[微尘](此为大中现小):于彼[一一]微[尘中]能以大神力[现]出[十方]世[界](此为于小中现大);这是华严思想,大中现小,小中现大。而所[现]之微[尘]及所[现]之世[界]皆[不相留碍](此为广狭无碍自在门)。

  (8)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义贯:此菩萨妙行无不具足,且能令一切[种种现前]成就之一一行[咸是第一]最上究竟[波罗蜜多],广运众生到于究竟,[名]为八行位菩萨以愿波罗蜜为首之[尊重行]。

  所以,要尊重众生,你想要成就吗?不能把所有的缘都断掉,要结好缘,纵然没有缘,也不可以结恶缘。

你把所有的善缘都断掉,就表示这个人注定要失败,这一定的!

一个人做人做到大家都不理你,你就是一个人,就是你成佛,你也度不了众生,那根本不可能成佛!

  所以,记得佛菩萨的交代,要结善缘,千万不能结恶缘,要懂得尊重人家。时间、空间不一样,不能用一直线的思惟模式,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9)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此菩萨[如是圆融]无碍之无边妙行,善[能成]立[十方诸佛]教化众生之[轨则,名]为九行位菩萨以力波罗蜜为首之[善法行]。

  (10)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因为明心见性,当然就是纯一个清净自性在作用。

  此菩萨于前九行[一一]自利利他之行[皆是清净无漏]达于究竟。其性契于[一真]本来清净[无为],非是有为造作功用,因为用本性在做事了,那么,所有的有为当下即空,就是无为。

  其性契于[一真]本来清净[无为],非是有为造作功用,[性本然故,名]为第十行位菩萨以智波罗蜜为首之[真实行]。

  以上是十行位。

   158 我们修学佛道要忍辱,忍辱要通达无生法忍

我们修学佛道要忍辱,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都知道告诉自己:

此世间如梦幻泡影,缘起如幻,不实在的,

不值得我们这样伤心、哭泣;

不值得我们这样嗔恨,

总有一天,我们会化作一堆骨灰,没有例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例外。

所以,忍辱要通达无生法忍。

  所以,世尊常叫我们要作白骨观,

当你很嗔恨一件事情的时候,告诉自己:

万法皆是败坏之相,

总有一天,你恨的人会消失;

你所愤怒的这一件事情会过去。

我们今天不要变成一种负担,

慢慢的觉知、觉照,慢慢的学习忍辱,放下来,放下来。

   159 你想要成就吗?不能把所有的缘都断掉,要结好缘

你想要成就吗?不能把所有的缘都断掉,

要结好缘,纵然没有缘,也不可以结恶缘。

你把所有的善缘都断掉,就表示这个人注定要失败,这一定的!

一个人做人做到大家都不理你,你就是一个人,就是你成佛,你也度不了众生,那根本不可能成佛!

  所以,记得佛菩萨的交代,要结善缘,千万不能结恶缘,要懂得尊重人家。

    时间、空间不一样,不能用一直线的思惟模式,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60 所有的有为当下即空,就是无为

  有一个居士来到了那个阶梯,很急,他好像很迷惑,刚好师父从101室出来,

  他很急,就问:师父!什么是无为法呢?

  这个四、五十岁的男居士这样问,很善良,看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解不开,师父!什么是无为法呢?

  我就跟他回答:就是有为法啊!

  师父!那什么是有为法呢?

  我说:就是无为法啊!

  他说:师父!我问东,您回答西?

  我说:是你自己分别啊,有为当体即空,就是无为法,有为,缘起就是性空,不能于有为法另外跑出一个无为法。是不是?

  佛法是不二法门,心境不二,来去不二,生灭不二,智境不二,有为无为是不二。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了解这个道理。

  他实在弄不清楚,弄不清楚,说:哎呀!佛法真是很难!他一直认为有为法就是有为法,不知道有为法就是无为法。

  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行住坐卧,跟人家相处在一起,记得!歇即是菩提,那个当下就是本来面目啊!

   161 我们开这个流通处,要攻陷人的妄心

    我们开这个流通处,重点不是在赚钱啊!

   它像海军陆战队,第一个,它要攻陷人的心,

    你开流通处,人家来到流通处,是为什么?是为了要度他,我哪里有时间,跟每一个众生接触,来跟他交谈呢?

  设101室、设流通处,就是要你度众生的。

  他进来,你要用最诚恳的态度对他。是不是?让他印象非常好:文殊讲堂的工作人员真的是好!接电话:嗨!要很有礼貌!要了解师父的用心啊!

  设101室、设流通处,流通往生被,我把所有往生被的钱,统统放下去助印经典、刻录VCD,散播到全世界。

  因为众生在世的时候,都是悭贪,很少布施。

  所以,我们流通处的往生被就定一千块,不是我拿的,是代替这个亡者做功德,师父把所有的钱统统舍出去。

  所以,流通处所有的金钱、往生被的钱、咒轮的钱、101室的钱、法会的钱,统统布施,

  到现在四年,我们散播到全世界华人的法宝,将近六亿,如果加上前面散播台语的十几亿,

  你想想看,那个流通处怎么卖呢?你什么时候才有办法赚十几亿啊?

  所以,要了解师父的用心良苦啊!

   162 六十位修证35-44:十回向

    十回向

  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名十回向。

  一、回小向大,你发心小,现在要转过来,回向转过来,回小向大。

  第一个,回小向大,回向的意义。我们每天都在念回向,不知道回向是什么意思?

  回向有三层意义: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我们现在修菩提因,回向菩提果,共成无上菩提之道。三、回事向理,事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相,理就是平等,无生法忍、平等。好!诸位简单看一下,十回向,

    (1)离众生相回向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义贯:[阿难,是]十行位满心之[善男子,]于前十行中[满足神通,成佛事]轨则[已](第九行),达[纯洁精真](第十行一真无为),一切圆成一真,双超空有,[远]离[诸]余[留]之过[患]。

  如今登入回向位中[当度众生]而[灭除]能度所[度]之[相],即相离相,无住生心;又须[回]一真[无为]之[心向]于无上大[涅槃]之[路],不因离相而落空,不因即相而滞有,此[名]为第一回向位菩萨之[救一切众生]而能[离众生相]之[回向]行。救一切众生,同时要放下度众生的念头。

   (2)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义贯:此菩萨[坏]除[其可坏]之度相,[远离诸]能[离]与所离,入于中道妙义,[名]为第二回向位菩萨之[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菩萨[本觉]之心佛[湛然]显现,起本[觉齐]同诸[佛]所证之微妙[觉]悟,其本觉与此妙觉皆摄入中道,[名]为第三回向位菩萨之[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义贯:此菩萨因地之[精真]开[发明]了,其因[地]心即[如佛]果[地]觉,因地果地摄入中道,[名]为第四回向位菩萨之[至一切处回向]行。

  (5)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义贯:此菩萨于依报之[世界]与正报之[如来]身,皆能令[互相涉入],正报中现依报,依报中现正报,[得无挂碍,名]为第五回向位菩萨之[无尽功德藏回向]行。(以住此回向,得十无尽藏故。)

  (6)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义贯:此菩萨入[于]真如理中[同佛]之[地],且于其[地中各各]事上皆得[生清净]真[因],并进而[依]循此等真[因]开[发]光[辉],而[取]无上大[涅槃道,名]为第六回向位菩萨之[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之行。所以,工作人员请注意!不可以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法身慧命,求求你!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义贯:此菩萨之[真]如平等善[根既]已[成]就,即依性起观,等观[十方世界众生皆我本性]中事,自心现量。我之本[性]既已如是[圆]满[成就],亦当成就众生,令达一真,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注意听听他这一句话,这一句就是师父的愿,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只要有缘,没有缘当然没办法。

  所以,有的人说:师父!您为什么声音这么好听?他这样赞叹我。为什么这么有智慧?我说:很简单!我一辈子不造口业,以赞叹代替责备,肯用功、肯学习,感谢你们的赞叹跟支持,就是这样子。

  所以,责备还是不如赞叹;不过,要看情形,是不是?这个人已经不像样了,你再赞叹他,他已经是非分辨不清楚了,赞叹还得看时间空间、看人。是不是?[名]为第七回向位菩萨之[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之行。

  (8)真如相回向

  经文:“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义贯:此菩萨于前位中所修得之不失众生便是[即一切法],一切众生皆我本性便是[离一切相;惟]于[即]一切法[与离]一切相[二]者,皆[无所着],不即不离,超越空有而涵纳空有,故得入于真如之境,[名]为第八回向位之菩萨[真如相回向]之行。

  (9)无缚解脱回向

  经文:“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义贯:此菩萨一切所修皆本有一[真]之[得]、即是如如[所]成真[如]究竟平等之境,是故无法不如,如就是毕竟空,没有一法不是毕竟空,心空、境也是空,这个就是佛的境界。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所以,如来无所说,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槃无距离,就是这个道理。

  是故无法不如,从而于[十方]界皆证一真界而得[无碍,名]为第九回向位菩萨之本自[无缚]之无上大[解脱回向]之行。

  (10)法界无量回向

  “性得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义贯:此菩萨由于前第八、第九回向位中,所修之[性]与[德]体与用兼而有之,[圆]满[成]就,故至此位中,一切[法界量]皆泯[灭],悉归一真,此则[名]为第十回向位菩萨之[法界无量回向]之行。

    163 我们每天都在念回向,不知道回向是什么意思?

    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名十回向。

  一、回小向大,你发心小,现在要转过来,回向转过来,回小向大。

  第一个,回小向大,回向的意义。

    我们每天都在念回向,不知道回向是什么意思?

  回向有三层意义:

一、回小向大;

二、回因向果,我们现在修菩提因,回向菩提果,共成无上菩提之道。

三、回事向理,事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相,理就是平等,无生法忍、平等。

   164 这一句就是师父的愿,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义贯:此菩萨之[真]如平等善[根既]已[成]就,

即依性起观,等观[十方世界众生皆我本性]中事,自心现量。

我之本[性]既已如是[圆]满[成就],

亦当成就众生,令达一真,

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

注意听听他这一句话,这一句就是师父的愿,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

只要有缘,没有缘当然没办法。

   165 我一辈子不造口业,以赞叹代替责备

有的人说:师父!您为什么声音这么好听?他这样赞叹我。为什么这么有智慧?

我说:很简单!我一辈子不造口业,以赞叹代替责备,肯用功、肯学习,

感谢你们的赞叹跟支持,就是这样子。

  所以,责备还是不如赞叹;

不过,要看情形,是不是?

这个人已经不像样了,你再赞叹他,他已经是非分辨不清楚了,

赞叹还得看时间空间、看人。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66 六十位修证45-48:四加行位

    四加行位

  (1)暖地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是指前面的。“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钻火就是钻木取火。

  义贯:[阿难,是]十回向位满心之[善男子,]已[尽]修[是清净]无垢之[四十一心](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其[次]当[成四种妙圆]之[加]功用[行。]

  此菩萨[即以]如来密因的如[佛]之[觉,用]之而作[为]自[己]加行之因[心]。

  当此之时,其本觉大智火正处于[若]欲[出]而[未出]之际;这境界[犹如]有人[钻]木取[火],而[欲然]烧[其]薪[木],木未起火前,先有暖相现前,此[名为]菩萨加行之[暖地]。

  (2)顶地

  经文:“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就像爬到山顶。

  义贯:此菩萨[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地本[心],继续向圆[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进;然此时菩萨对于本觉之心彷[若]全部[依]循,又彷若并[非]全部[依]循(以仍有习气未除灭故。)

  此境界即犹[如]人[登]上[高山]之顶时,其[身]虽已全[入]于[虚空]之中,但其脚[下]仍旧觉[有微碍]存在(以脚仍着地故),此境界[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顶地]。

  (3)忍地

   经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此菩萨已达[心]与[佛二]者皆[同]不异,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义。

  犹[如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怀]之于心,意思就是很自然的,能够跟佛的心一样了,不是故意的,说:我拥有佛的心。

  不是故意的,大悟,无明自然脱落,证无生法忍,不是我让它无生,而是悟道,无明自动脱落,自自然然进入无生,而不是刻意的,刻意的无生变成有生,这个就很难!不修也不对,修还是不对,这个除非大悟,慢慢来。亦[非]可[出]之于口,是[名为] 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证之[忍地]。

  (4)世第一地

  经文:“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目”就是名,(“无所目”就是)名字讲不出来。

  此菩萨于己心修证之[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销灭]其念,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这个就是大悟的人,他这里讲的统统是悟后,才有办法这种心。

  能所双泯,能缘的妄想心没了,所缘的这个外境,统统是空!

  过一切量,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没有迷,也没有觉,才是真正的悟。

  如果有人说他以前迷了,现在悟了,那么,现在还是迷,悟迷了,那个悟还是迷。知道吗?

  说:我悟了,以前迷,现在悟了!你那个悟还是迷。为什么呢?因为究竟的悟,是没有这个悟的,究竟大悟,就没有所谓迷跟悟,那个都是头上安头。

  所以,讲有所悟,那就要看心境了,是真的悟还是假的,假的悟就用意识的,以为觉观就是悟了,其实不是。

  所以说:悟迷,此悟还是迷。为什么?迷于悟啊,真悟,无迷也无悟,慢慢的体会,听不懂是正常的。

  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离于有无两边,觉与迷[二]者皆[无所目](不成对待),无迷无觉,契入一真,入不二门,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世第一地]。

   167 刻意的无生变成有生,这个就很难!

    经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此菩萨已达[心]与[佛二]者皆[同]不异,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义。

  犹[如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怀]之于心,

意思就是很自然的,能够跟佛的心一样了,不是故意的,说:我拥有佛的心。不是故意的,

大悟,无明自然脱落,证无生法忍,

不是我让它无生,而是悟道,无明自动脱落,自自然然进入无生,而不是刻意的,

刻意的无生变成有生,这个就很难!

不修也不对,修还是不对,这个除非大悟,慢慢来。

   168 究竟大悟,就没有所谓迷跟悟,那个都是头上安头

    经文:“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目”就是名,(“无所目”就是)名字讲不出来。

  此菩萨于己心修证之[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销灭]其念,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这个就是大悟的人,他这里讲的统统是悟后,才有办法这种心。

  能所双泯,能缘的妄想心没了,所缘的这个外境,统统是空!

  过一切量,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没有迷,也没有觉,才是真正的悟。

  如果有人说他以前迷了,现在悟了,那么,现在还是迷,悟迷了,那个悟还是迷。知道吗?

  说:我悟了,以前迷,现在悟了!你那个悟还是迷。

为什么呢?因为究竟的悟,是没有这个悟的,

究竟大悟,就没有所谓迷跟悟,那个都是头上安头。

  所以,讲有所悟,那就要看心境了,是真的悟还是假的,假的悟就用意识的,以为觉观就是悟了,其实不是。

  所以说:悟迷,此悟还是迷。为什么?迷于悟啊,真悟,无迷也无悟,慢慢的体会,听不懂是正常的。

   169 六十位修证49-58:菩萨十地

    就不得了了,菩萨十地就接近佛了,愈来愈接近佛的境界了。

  1.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义贯:[阿难,是]四加行位满心之[善男子,于]无上[大菩提,善得]亲证现量,[通达]自心本觉;复以自本[觉]融[通如来]妙觉,故能[尽]知[佛]所行[境界],而得大欢喜,[名]为初地之[欢喜地]菩萨。

  2.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义贯:此菩萨将九法界之[异性]皆[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即此[同性]亦是垢故,也是头上安头。故[亦灭]之,同异之垢皆尽,[名]为二地之[离垢地]菩萨。

  清净自性,也不能安一个清净,也不能安一个垢;也不能安一个异;也不能安一个同,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悟不悟,就但看你对这个“无”字参得透、参不透?你这个“无”字参得透,就统统解决,三藏十二部,它的妙就在这个“无”字里面。

  3.发光地

  经文:“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义贯:此菩萨于前修行同异垢灭,而达于离垢;今离垢之离亦离,你看,连这个离垢的观念都不行,离垢之离也离,我已经离垢了,这个离的观念还是要放下。

  其实是本来就无一物,哪里离跟不离呢?所以,一直讲……还是在语言、文字里面,佛有不得已的苦衷,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佛的心境,

  所以,佛倍极辛苦,要一步一步开导,让我们向究竟的圆满菩提,煞费苦心!

  但是,所有的语言,都没有办法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到有一天顿悟:喔!原来如此!其清[净]达于[极]致因而光[明生]起,[名]为第三地之[发光地]菩萨。

  4.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此菩萨之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炽盛,大智如火焰,熊熊不尽,[名]为第四地之[焰慧地]菩萨。

  5.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义贯:此菩萨所证者为[一切]地上之[同]相智(总相智)及地前[异]相智(别相智),这个总相智是讲毕竟空,总相智就是一切相统统是空,叫总相智;别相智就是差别因缘,就是道种智的意思。[所不能至]者,[名]为第五地之[难胜地]菩萨。

  6.现前地

  经文:“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此菩萨由于在此之前,有为之功用已达至极之极难胜,于此位中[无为]的[真如]之体,其妙[性本[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名]为第六地之[现前地]菩萨。

  7.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此菩萨能穷[尽真如]之边[际],悉能知见,[名]为第七地之[远行地]菩萨。

  8.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义贯:此菩萨彻见一切诸法皆[一真如心],唯心现量,到这个时候,就是证得万法唯心现量,统统是我们的心在作用。凝然湛寂,无动无坏,[名]为第八地之[不动地]菩萨。

  9.善慧地

  经文:“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修习,为什么讲修习呢?修习是对证果来讲的,九地是修习位,十地就是证果了,我们常常称:十地果位,十地果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什么讲修习位呢?它是对十地来讲的,九地叫修习位,十地就是证果位了。

  菩萨于前位中得真如全体显露,于此位中,则[发真如]全体之大[用,名]为第九[善慧地]菩萨。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在[修习]上已[毕]其[功],出世[功德]亦称[圆满],

此后只论证,不论修,

所以,要讲到证量,你看看,要十地菩萨才有证量,哪里有随随便便就可以说:你证什么果……可以随随便便让你乱讲吗?

此后只论证,不论修,修习到此地为止,故[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10.法云地

  经文:“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义贯:此菩萨以大[慈]心[阴]覆[妙]智大[云,覆]盖于众生本自[涅槃]之性[海]之上,令得普润,[名]为第十地之[法云地]菩萨。

  这个法号也很多人命名,这个道场,也很多人叫做法云寺:徒弟也有人命名叫做法云。这个很多,“法云”,这个名字好听!是不是?所以,命这个法名,做师父的要很注意的命。

    170 三藏十二部,它的妙就在这个“无”字里面

   清净自性,也不能安一个清净,也不能安一个垢;

  也不能安一个异;也不能安一个同,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悟不悟,就但看你对这个“无”字参得透、参不透?

  你这个“无”字参得透,就统统解决,

  三藏十二部,它的妙就在这个“无”字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71 因为我们不是佛的心境,所以,佛倍极辛苦,要一步一步开导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此菩萨于前修行同异垢灭,而达于离垢;

  今离垢之离亦离,你看,连这个离垢的观念都不行,离垢之离也离,我已经离垢了,这个离的观念还是要放下。

  其实是本来就无一物,哪里离跟不离呢?

  所以,一直讲……还是在语言、文字里面,

  佛有不得已的苦衷,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佛的心境,所以,佛倍极辛苦,要一步一步开导,让我们向究竟的圆满菩提,煞费苦心!

  但是,所有的语言,都没有办法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到有一天顿悟:喔!原来如此!

    172 你看看,要十地菩萨才有证量,哪里有随随便便就可以说:你证什么果

   经文:“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修习,为什么讲修习呢?修习是对证果来讲的,九地是修习位,十地就是证果了,我们常常称:十地果位,十地果位,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什么讲修习位呢?它是对十地来讲的,九地叫修习位,十地就是证果位了。

  菩萨于前位中得真如全体显露,于此位中,则[发真如]全体之大[用,名]为第九[善慧地]菩萨。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在[修习]上已[毕]其[功],出世[功德]亦称[圆满],

此后只论证,不论修,

所以,要讲到证量,你看看,要十地菩萨才有证量,哪里有随随便便就可以说:你证什么果……可以随随便便让你乱讲吗?

此后只论证,不论修,修习到此地为止,故[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173 六十位修证59-60:等妙二位

   等妙二位

  1.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一切[如来]皆是[逆] 涅槃[流]而出,为什么呢?他不住涅槃,他要度众生啊,当然逆涅槃流而出。是不是?

   涅槃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他当然就是要出来。倒驾慈航,要度众生嘛!入生死海;

  要不然,众生怎么办?众生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我们日子怎么过啊?

  不要讲成佛了,我们现在每天所过的日子,就是惩罚自己,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是一种惩罚!是不是?

  佛法就是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生命,让我们不要惩罚自己。

  倒驾慈航,入生死海,而[如是]十地满足之大[菩萨]则[顺]法性流而[行而至]于无上菩提,佛与菩萨因而得于[觉际]互相涉[入交]接,[名为等觉]菩萨境界。

  就佛了。

  2.妙觉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我知道你这个看不懂,如是重重,单复十二,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怎么解释呢?“重重”,就是一重又一重、一层又一层的阶位与修证。

  “单”,用单的来算,单数者有七:“乾”就是乾慧地,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乾、暖、顶、忍、世、等、妙,共七。这是单。

  那么,复数,即十数者,共有五: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所以,七加五等于“十二”,单七与复五相加,共为十二种阶位。这样子看就更清楚了。

  [阿难],大心菩萨[从]初信位前之[乾慧心](乾欲流、有流,欲流、有流就是三界的意思。出分段生死)起,

  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于[是]等[觉]位中[始获金刚]喻三昧——佛的三昧就像比喻作金刚,叫做金刚喻定,

  佛的定,能坏一切烦恼无明,不为一切无明烦恼所坏。就像金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

  [始获金刚]喻三昧所持[心中]之[初乾慧地],(乾无明流,永断无明,出变易生死)。

  此菩萨[如是]经历[重重]阶位与断证,[单]数有七,[复]数有五,共[十二]种阶位,[方]得[尽妙觉,]而[成无上道。]

  诸位!这样你知道成佛有多困难?知道吗?想想看,那你是哪一地呢?你是初信吗?还是住、行、向?

  算起来,从头看到尾,好像连初信都没办法,看起来连初信都没办法,因为贪、嗔、痴,动不动就情绪作用。

  所以,这个不简单,修行真的是不简单,让我们了解成佛的可贵,也了解成佛的困难。(所以要念佛)

   174 他不住涅槃,他要度众生啊,当然逆涅槃流而出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一切[如来]皆是[逆] 涅槃[流]而出,为什么呢?

    他不住涅槃,他要度众生啊,当然逆涅槃流而出。是不是?

  涅槃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他当然就是要出来。倒驾慈航,要度众生嘛!入生死海;

  要不然,众生怎么办?

  众生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我们日子怎么过啊?

  不要讲成佛了,我们现在每天所过的日子,就是惩罚自己,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是一种惩罚!是不是?

  佛法就是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生命,让我们不要惩罚自己。

  倒驾慈航,入生死海,而[如是]十地满足之大[菩萨]则[顺]法性流而[行而至]于无上菩提,佛与菩萨因而得于[觉际]互相涉[入交]接,[名为等觉]菩萨境界。

    175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是一种惩罚!是不是?

  佛法就是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生命,让我们不要惩罚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76 诸位!这样你知道修行真的是不简单,让我们了解成佛的可贵,也了解成佛的困难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我知道你这个看不懂,如是重重,单复十二,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怎么解释呢?“重重”,就是一重又一重、一层又一层的阶位与修证。

  “单”,用单的来算,单数者有七:“乾”就是乾慧地,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乾、暖、顶、忍、世、等、妙,共七。这是单。

  那么,复数,即十数者,共有五: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所以,七加五等于“十二”,单七与复五相加,共为十二种阶位。这样子看就更清楚了。

  [阿难],大心菩萨[从]初信位前之[乾慧心](乾欲流、有流,欲流、有流就是三界的意思。出分段生死)起,

  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于[是]等[觉]位中[始获金刚]喻三昧——佛的三昧就像比喻作金刚,叫做金刚喻定,

  佛的定,能坏一切烦恼无明,不为一切无明烦恼所坏。就像金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

  [始获金刚]喻三昧所持[心中]之[初乾慧地],(乾无明流,永断无明,出变易生死)。

  此菩萨[如是]经历[重重]阶位与断证,[单]数有七,[复]数有五,共[十二]种阶位,[方]得[尽妙觉,]而[成无上道。]

  诸位!这样你知道成佛有多困难?知道吗?想想看,那你是哪一地呢?你是初信吗?还是住、行、向?

  算起来,从头看到尾,好像连初信都没办法,看起来连初信都没办法,因为贪、嗔、痴,动不动就情绪作用。

  所以,这个不简单,修行真的是不简单,让我们了解成佛的可贵,也了解成佛的困难。(所以要念佛)

   177 六十位修证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第六节 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看中间,“如幻十种深喻”:就是观一切缘起如幻,这十种比喻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你什么事情看不开,就看底下,你所见的一切事情,根本就是如梦幻泡影。

指如幻等十种深喻。十喻是什么?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化、一切法如焰(如火焰)、刹那生刹那灭,烧。

一切法如影、不实在;

一切法如响,音的最后叫做响,音的最后,音响嘛!音的最后,声音的最后叫做响,叫做音响,音响,说:你有没有买音响啊?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法如梦(如梦中所见)、一切法如虚空、不实在。是不是?虚空空无一物。

如犍闼婆城,犍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一照,浮现在沙漠的一个假相,

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假相,而我们不知道那是缘起的假相,穿不透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不知道它是如梦幻泡影的,不知道。

如镜中像、镜中显像,摸不到。如水中月。捞不出来。

所以,你执着所有的房地产、汽车、美貌这些,都会后悔,会后悔!

你所拥有的都会消失,你以为在这个世间,生灭无常的世间,要搞出什么,就是错误的观念,你搞不出任何东西,诸法本空,

念一下: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这十种比喻体会得出来,就大悟!

     如是十喻皆比喻一切诸法不可得,大悟,悟到什么呢?一切法不可得。无能取所取故,如是观了,能所垢尽,心明智现。

底下,“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即是定体,是菩萨所自住。

“毗婆舍那”,观,即观法或观智。譬如说:我们不净观、数息观、因缘观、无我观、空观、苦观,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观,要观照。

世间之凡夫、乃至外道,亦有修定(止)者,但“毗婆舍那”观则为我佛如来之所特有者,不与外道、凡夫共;

也就是说:种种“毗婆舍那”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所以,观,我们要观照观照。)特殊教法、或特殊智慧;

菩萨以修习如来所传之如是珍贵观智,故能破惑证真,修断三流。

三流就是(欲流、有流、无明流),欲流、有流,这统统是界内的;无明就是指尘沙方面的,菩萨在断的。出二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诸外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亦不能断少分惑,仍在三界之中,因为他们只“有定无慧”,无有如来所传之慧观,故不能开真实智慧,因此无定慧等持力,用以破无明等诸惑。

    菩萨以自住“奢摩他”定体,而修习“毗婆舍那”,起观慧之用。“奢摩他”如武士本身之武术功夫;“毗婆舍那”如宝剑。有功夫加上宝剑,当然就可以断了!有功夫、有宝剑,于断烦恼即得自在。

好!看中间五十五位,“五十五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请诸位大德注意:此五十五位系略去了信位前的“三渐次位”与“干慧地”,以及最后的妙觉。

因为“三渐次位”及“乾慧地”为入正位前的“前方便”,而妙觉则是已达菩萨之无学位,非同于前面有学之修证位;因此,此处的五十五位修证位虽不言及前后之五位,但义摄在其中。

是故,大乘圆顿菩萨六十位修证之次第,兹作略语,以便记诵如下:“渐、干、信、住、行、向、加、地、等、妙”。

诸位看义贯:于[是种种]菩萨[地]位中,菩萨[皆以金刚]三昧力[观察如幻]等[十种深喻。](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

万法都是这样子,你有所追求,就一定有所苦,歇即是菩提,看看谁能放下,执着就是痛苦,愈执着就是愈痛苦,愈放下就是愈快乐,快乐、痛苦在一念之间。

菩萨于自住之[奢摩他]定体之[中,用诸如来]所传、不共凡外之[毗婆舍那]慧观,以为[清净修证]如是十种深喻之观,[渐次深入]无上智慧。

[阿难,如是]正修[皆以三增进](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为深固正因[故,善能成就] 信、住、行、向、四加行、地、等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凡[作]如[是观]察如是了知[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者,名为邪观。]

   178 这十种比喻体会得出来,就大悟!

“如幻十种深喻”:就是观一切缘起如幻,这十种比喻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你什么事情看不开,就看底下,你所见的一切事情,根本就是如梦幻泡影。

指如幻等十种深喻。十喻是什么?

一切法如幻、

一切法如化、

一切法如焰(如火焰)、刹那生刹那灭,烧。

一切法如影、不实在;

一切法如响,音的最后叫做响,音的最后,音响嘛!音的最后,声音的最后叫做响,叫做音响,音响,说:你有没有买音响啊?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法如梦(如梦中所见)、

一切法如虚空、不实在。是不是?虚空空无一物。

如犍闼婆城,犍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一照,浮现在沙漠的一个假相,

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假相,而我们不知道那是缘起的假相,穿不透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不知道它是如梦幻泡影的,不知道。

如镜中像、镜中显像,摸不到。

如水中月。捞不出来。

所以,你执着所有的房地产、汽车、美貌这些,都会后悔,会后悔!

你所拥有的都会消失,你以为在这个世间,生灭无常的世间,要搞出什么,就是错误的观念,你搞不出任何东西,诸法本空,

念一下: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这十种比喻体会得出来,就大悟!

    如是十喻皆比喻一切诸法不可得,大悟,悟到什么呢?一切法不可得。无能取所取故,如是观了,能所垢尽,心明智现。

   179 种种“毗婆舍那”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特殊教法、或特殊智慧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即是定体,是菩萨所自住。

“毗婆舍那”,观,即观法或观智。譬如说:我们不净观、数息观、因缘观、无我观、空观、苦观,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观,要观照。

世间之凡夫、乃至外道,亦有修定(止)者,

但“毗婆舍那”观则为我佛如来之所特有者,不与外道、凡夫共;

也就是说:种种“毗婆舍那”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所以,观,我们要观照观照。)特殊教法、或特殊智慧;

菩萨以修习如来所传之如是珍贵观智,故能破惑证真,修断三流。

三流就是(欲流、有流、无明流),欲流、有流,这统统是界内的;无明就是指尘沙方面的,菩萨在断的。出二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诸外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亦不能断少分惑,仍在三界之中,因为他们只“有定无慧”,无有如来所传之慧观,故不能开真实智慧,因此无定慧等持力,用以破无明等诸惑。

菩萨以自住“奢摩他”定体,而修习“毗婆舍那”,起观慧之用。“奢摩他”如武士本身之武术功夫;“毗婆舍那”如宝剑。有功夫加上宝剑,当然就可以断了!有功夫、有宝剑,于断烦恼即得自在。

   180 快乐、痛苦在一念之间,愈放下就是愈快乐

于[是种种]菩萨[地]位中,菩萨[皆以金刚]三昧力[观察如幻]等[十种深喻。]

(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

万法都是这样子,你有所追求,就一定有所苦,

歇即是菩提,看看谁能放下,

执着就是痛苦,愈执着就是愈痛苦,

愈放下就是愈快乐,

快乐、痛苦在一念之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81 修学大乘菩萨的大乘佛法,要知道六十位的修证

    修学大乘菩萨的大乘佛法,竟然不知道六十位的修证。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大家提前了解。

  第一节:三渐次位,

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

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第二、干慧地(入正位前)。

  第三节,地前诸位,

  1.十信住,信心住,念心住,进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住,护法心住、回向心住,戒心住,愿心住。

  2.十住位,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3.十行位,欢喜行,饶益行,无嗔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4.十回向位,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5.四加行,暖: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第四节,菩萨十地,叫做圣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位;十地称为圣位,一个是贤,一个是圣。

    菩萨十地位,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第五节,等妙二觉,等觉,妙觉。

  第六节,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182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 本经五名

第二节 得密印加持——大众悟惮、证果

    183 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楞严经》是佛说有五种经的名字,然后,他切一段一段,再把它连接起来

   第六章,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本经五名,

    (第二节,)得密印加持——大众悟禅、证果。

  《楞严经》是佛说有五种经的名字,然后,他切一段一段,再把它连接起来。

  第一节 本经五名

  但是,他把它撷一段一段,把它加起来。

  经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是经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翻译成中文叫做大白伞盖,大白伞盖。

    我们怕阳光晒到、下雨可以遮的,这大白伞盖就是五会楞严神咒会保护我们。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一段也取了。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这个就是五本,就是五种名字。

  但是,我们就撷取一段一段:“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撷取这一段、撷取那一段,加起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然后,因为太长了,讲:《楞严经》,大家就知道了,这样就知道,因为太长,实在是经题太长了!

  好!翻回来,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本经五名,刚刚念过了。

  第二节 得密印加持——大众悟禅,就证果了。

   184 这大白伞盖就是五会楞严神咒会保护我们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是经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翻译成中文叫做大白伞盖,大白伞盖。

我们怕阳光晒到、下雨可以遮的,

这大白伞盖就是五会楞严神咒会保护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85 第二篇,悟后依体起修: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堕之因与果

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堕之因与果
第一节 为何一真如界,仍生六道?
第二节 众生升堕总原理:“内分外分”与上升下堕
1﹒内分(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堕
2﹒外分(渴仰分外),属想故上升
3﹒临终善恶相现
第三节 升堕之类别
1﹒飞升之类——净土、天道、鬼神(想多之众生)
2﹒不升不堕——人道(情想参半之众生)
3﹒下堕之类——三途(情多想少之众生)
4﹒结论:别业中有同业
第四节 地狱趣之因果(十习因与六交报)
一、地狱之十习因
1﹒淫习
2﹒贪习
3﹒慢习
4﹒嗔习
5﹒诈习
6﹒诳习
7﹒怨习
8﹒见习
9﹒枉习
10﹒讼习
二、地狱之六交报
1﹒见业之报
2﹒闻业之报
3﹒嗅业之报
4﹒味业之报
5﹒触业之报
6﹒思业之报
三、结语
1﹒妄造所生
2﹒分别受报轻重
3﹒别业中有共业,妄生妄有
第五节 鬼趣之因果
一、鬼趣之因
二、十类鬼趣(鬼趣之报)
① 怪鬼(贪习之报)
② 魃鬼(淫习之报)
③ 魅鬼(诳习之报)
④ 蛊毒鬼(嗔习之报)
⑤ 厉鬼(怨习之报)
⑥ 饿鬼(慢习之报)
⑦ 魇鬼(枉习之报)
⑧ 魍魉鬼(见习之报)
⑨ 役使鬼(诈习之报)
⑩ 传送鬼(讼习之报)
三、结语:妄业所引
第六节 畜生趣之因果
一、畜生趣之因
二、十类畜生(畜生业之报)
① 枭类(怪鬼之后报)
② 咎类(魃鬼之后报)
③ 狐类(魅鬼之后报)
④ 毒类(蛊毒鬼之后报)
⑤ 蛔类(厉鬼之后报)
⑥ 食类(饿鬼之后报)
⑦ 服类(魇鬼之后报)
⑧ 应类(魍魉鬼之后报)
⑨ 休类(役使鬼之后报)
⑩ 循类(传送鬼之后报)
三、结语
① 妄业所引,了本非有
② 自招自受
第七节 人趣之因果
一、人趣之因
① 负债者互相追债
② 负命者互相杀食
二、十类人趣(果报)
① 顽类人
② 异类人
③ 庸类人
④ 狠类人
⑤ 微类人
⑥ 柔类人
⑦ 劳类人
⑧ 文类人
⑨ 明类人
⑩ 达类人
三、结语:轮转可愍
第八节 仙趣之因果
一、仙趣之因
二、十种仙(果报)
① 地行仙
② 飞行仙
③ 游行仙
④ 空行仙
⑤ 天行仙
⑥ 通行仙
⑦ 道行仙
⑧ 照行仙
⑨ 精行仙
⑩ 绝行仙
三、结语:不出轮回(仍处轮回)
第九节 天趣之因果
一、天趣之因
二、诸天趣
A﹒欲界天
(A) 六欲天
① 四天王天
② 忉利天
③ 焰摩天
④ 兜率天
⑤ 化乐天
⑥ 他化自在天
(B) 结语:仍属欲界
B﹒色界天——四禅天
(A) 初禅三天
1﹒三大名义
① 梵众天
② 梵辅天
③ 大梵天
2﹒结语:伏漏、离欲界苦
(B) 二禅三天
1﹒三天名义
① 少光天
② 无量光天
③ 光音天
2﹒结语:离忧、伏粗漏
(C) 三禅三天
1﹒三天名义
① 少净天
② 无量净天
③ 遍净天
2﹒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
(D) 四禅凡天
1﹒凡外四天
① 福生天
② 福爱天
③ 广果天
④ 无想天
2﹒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
(E) 四禅五净居天(五不还天)
1﹒五净居之因
2﹒净居五天
① 无烦天
② 无热天
③ 善见天
④ 善现天
⑤ 色究竟天
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4﹒总结色界天:不出色界
C﹒无色界天
(A) 无色界中回心之大阿罗汉
(B) 四空天
① 空无边处天
② 识无边处天
③ 无所有处天
④ 非想非非想处天
(C) 无色界中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D) 结语
a﹒结语一:通于凡圣
b﹒结语二:不出无色界
(E) 总结三界:迷本积妄而生
第十节 四种阿修罗趣
① 鬼趣摄修罗(卵生)
② 人趣摄修罗(胎生)
③ 天趣摄修罗(化生)
④ 畜生摄修罗(湿生)
第十一节 总结七趣
1﹒总结一:七趣虚妄因果
2﹒总结二:随顺妄恶为因
3﹒总结三:正定能除三妄惑
4﹒总结四:同业别业俱妄
5﹒总结五:正修须除三惑
6﹒总结六:邪正之判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86 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坠之因与果,本章共十一节

    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坠之因与果(本章共十一节)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七趣,一般的经典讲六道轮回,在《楞严经》加了一个仙道,所以,就变成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仙道、地狱、饿鬼、畜生,三界七趣众生升坠之因与果。

  第一节,为何一真如界,仍生六道呢?最主要就是妄念不断、无明妄心不断。

  第二节,众生升坠总原理:“内分外分”与上升下坠。内分就是属于这个色身往内,(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坠。

  那么,外分(渴仰分外),属想故上升。譬如说:我们一心一意想要求生净土,在没有见到如来藏性的时候,佛陀给我们最方便的增上缘,我们一心一意的想念极乐世界,在临命终就会见到净土。

  第3.临终善恶相现,大恶、大善的人,没有中阴身,极乐世界属化生,一刹那之间就到莲池;地狱也是化生,强大的业力转化而成的,不可抗拒的,临终看到什么相,就跟着走。

  第三节,升坠之类别

  第1个,飞升之类,就是往生净土、天道,天就是光明的意思;鬼神......

  第2.不升不坠——人道,就是情想参半,也有情,也有想。

  第3.下坠之类就是三涂,三涂,你注意看!情多想少,就是执着重,这个想就比较少了,比较少有好的、善的想的行为,也没有往生净土的想;也没有升天的想;也没有行善的想,统统没有,一意的造业。

  第4.结论:别业中有同业,譬如说:台湾就是共业所感,台湾就是共业所感。

  第四节,地狱趣之因果(十习因与六交报),

  一、地狱之十习因,底下这些恶的、重大恶的习气,都含有强烈的意图,无法止息。

  1.淫习,第2.叫做贪,第3.就是慢,第4.叫做嗔恨,第5.叫做诈,

  第6.  “诳”就是欺诳,第7.怨,第8.见习,第9.叫做枉习,第10 .叫做讼习,

  这些习惯如果……强烈的淫习、贪习、慢习、嗔恨习、诈骗习、习惯欺诳、怨恨习、见习、枉习、讼习:争论不休的习惯,如果不改,那么,下地狱的日子就不远了!

  第二、地狱之六交报,

  十习因与六交报,前面十种强烈的、恶劣的习惯,昧着良心讲话,昧着良心做事情,完全不管对方的死活,这个前面的习惯不好,将来就会感得的果报。

  当你眼睛造业,下地狱的时候,包括耳、鼻、舌、身,统统要受苦,叫做六交报,六根统统要受苦的,交互报应的。不是说:你眼睛造业,就是有眼睛受苦,没有的!

  你下地狱的时候,眼睛造业,你看到的——恐怖的现象;耳朵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声音。是不是?鼻子嗅到的——恶气冲天,毒气冲天。舌头呢?人家穿过这个舌头,用这个牛在耕;皮肤火烫、烫伤,触,接触。是不是?所以,这个十习因、六交报,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六交报是)见业之报、闻业之报、嗅业之报、味业之报、触业之报、思业之报,

  第三、叫做结语,1.这些地狱报是妄造所生,就是虚妄造作,因为不知道生命是虚妄的,所以,拼死命的造业。

  2.分别受报,有轻有重,有轻业、有重业,有重报、也有轻报。

  第3.别业中有同业,妄生妄有。

  第五节,鬼趣之因果

  一、鬼趣之因,

  二、十类鬼趣(鬼趣之报),

  (1)怪鬼,第(2)叫做魃鬼,第(3)叫做魅鬼(诳习之报),

  第(4)叫做蛊毒鬼,第(5)叫疠鬼,第(6)叫做慢习,

  第(7)叫做魇鬼,第(8)叫做魍魉,第(9)叫做役使鬼,第(10)叫做传送鬼。

  第三、结语:叫做妄业所引,也是妄业所招感的。

  第六节,畜生趣之因果

  一、畜生趣之因,

  二、十类畜生(畜生业之报)   

  (1)枭类,第(2)叫咎类,第(3)叫做狐类,第(4)叫做毒类,

  第(5)叫做蛔类,第(6)叫做食类,第(7)叫做服类,

  第(8)叫做应类,第(9)叫做休类,第(10)叫做循类。

  第三、结语

  (1)妄业所引,了本非有,万法本空。所以,业感如是,业力一感得了,那就没办法了!

  (2)所以,业是很可怕的,虽然是虚妄的,譬如说;感得人,那么,我们可以听经闻法;感得一条狗,听经闻法听不懂啊!业感变成一只蚂蚁、一只蚊子、一只老鼠,讲经说法,它怎么能听得懂呢?是虚妄的没有错啊!所以,业报是很可怕的,不是虚妄的东西,缘起如幻,就可以让你违背因果的,是很可怕的,将来果报要很谨慎的。第(2)自招自受。

  第七节,人趣之因果

  人趣之因

  (1)负债者互相追债,就是生了不肖子,要来讨债的,儿子向父母亲讨债;或者生了儿子以后,被父母亲打,这个负债者互相追偿。

  (2)负命者互相杀食,你杀我,我杀你,人类的战争就是这样子,所以,不可负债,也不可以负命。

  二、十类人趣(果报)

    (1)叫做顽类人,顽类,顾名思义,就是顽强难化之人,很难度化,

    第(2)叫做异类,异类就是有二根,有男根也有女根,我们称为人妖。

   第(3)个是庸类人,第(4)叫做狠类人,第(5)叫微类人,

  第(6)叫做柔类,第(7)叫做劳类,第(8)叫做文类,第(9)叫做明类,

  第(9)叫达类。

  第三、结语:轮转可愍,旁边要写几个字,你要警惕自己的,我要告诉你: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要写这几个字。轮转可愍就是:这样子一直轮回……除非你碰到佛法,叫做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就永远没有办法解脱,轮转可愍。

  第八节,仙趣之因果

  仙趣之因就是:他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间,或者是人所不能到的地方,有十种仙。

  第二、十种仙(果报)

  第(1)个叫做地行仙,第(2)叫做飞行仙,第(3)叫做游行仙,

  第(4)叫做空行仙,第(5)叫做天行仙,第(6)通行仙,

  第(7)叫做道行仙,第(8)叫做照行仙,第(9)叫做精行仙,第(10)叫做绝行仙。

  第三、结语:不出轮回,还是处于轮回当中。

  第九节,叫做天趣之因果

  天趣之因就是:这个世间人不求常住的真心,因为他没有因缘听到正法、佛法,没有办法舍离这个妻妾的恩爱,所以,一定在欲界里面,有男女,他就有欲嘛!所以,《楞严经》是以欲轻重,来分辨这个天、天道,你往生的天。

  意思就是:你淫欲愈少,你往生的天道层次就愈高;如果你全部都断淫,那么,就上到禅定,有禅定的功夫了,就更高!

  第二、就是诸天,欲界天,一看就知道,欲,当然就是有男女,叫做欲。饮食跟男女,我们一出生,就有这个欲望,就是欲界,要吃饭、长大了要结婚,叫做欲界天。

  (A)六欲天

  (1)四天王天,(2)叫做忉利天,第(3)叫做焰摩天,第(4)叫兜率天,再来,叫做化乐天,第(6)叫做他化自在天。

  从这个欲界六天,就可以看出来,欲望愈少,跳出来的力量就愈大;男女欲望愈强,束缚的力量就愈大,跳出去的机会就愈少。

  结语:仍属欲界,为什么仍属欲界呢?旁边写几个字:心淫,心的淫欲、心的念头,心淫不能完全去除,叫做属于欲界。

    虽然说: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味同嚼蜡了,或者是完全没有欲念了,但是,微细的淫欲还是在,所以,要断这一关可是难,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B.色界天——四禅,四禅天,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A)初禅三天,(1)叫做梵众天,第(2)叫做梵辅天,第(3)大梵天。

  2.结语:伏漏、离欲界苦,“漏”就是烦恼的别名。这个漏,譬如说 :你用一个茶杯,茶杯底下挖一个洞,会让它滴水,这个叫漏,漏,漏,水灌下去,它会一直漏下来,就不会满。

    意思就是:只要你还有烦恼,你就不能修成正果、证菩提,没有办法!“漏”就是烦恼的别名,无明、烦恼统统叫做漏。

这个大梵天是清净持戒,同时有智慧。这初禅三天是伏漏、离欲界的痛苦。

所以,要稍微背一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都有一个“梵”字,只要一个“梵”,就是持戒,梵行清净嘛!是不是?

    (B)二禅三天,二禅三天,在旁边写个:具足戒定慧,但是,非如来无上的佛定。二禅三天,定力又更高了,所以,二禅三天是具足戒定慧,这不是如来的无上禅定。

  三天的名义,(1)叫做少光天,第(2)无量光天,第(3)叫光音天。

  结语:离忧、伏粗漏,离忧,中间要加二个字才看得懂:离“初禅”的忧,因为现在是二禅,离初禅的忧。伏粗漏是什么意思?伏前五识所引发烦恼的心,叫做伏粗漏。离忧:离初禅之忧,伏前五识所引发的粗漏的烦恼心,不是细的,粗是对细讲的。

  (C)三禅三天,

  三天的名义,(1)少净天,(2)无量净天,(3)遍净天。

  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身心安稳就是得无量乐,但不是真三摩地,注意喔!这个很重要的,三摩地就是佛的楞严定了。是不是?就证圆通了。这里不是,三禅,这个还是凡夫,因为不是用佛所教导的去修行,身心安稳,与喜乐俱,就是身心能够安稳,能够得无量的乐,但却不是佛的真三摩地,毕竟还是凡夫。

  (D)就是四禅凡天

  1.凡外四天

  “凡” 就是凡夫和外道,修定、修十善业,持戒或修定,或是有慧,但不是佛陀的三摩地的大智慧、三摩地的如来正定,只是有世间凡夫、外道的定和福,那么就投胎(1)叫做福生天,(2)福爱天,第(3)叫做广果天,第(4)无想天。

  2.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什么叫做苦乐不动呢?加几个字更清楚:“一切世间”,苦乐不动,那这样子更清楚了。是不是?一切世间的苦,跟一切世间的乐,乐也不着;苦也不觉得苦,也能忍,心不动。你看,要生四禅的凡外四天,就这么困难了,何况我们天天在起烦恼呢?连外道都不如!

  底下再加四个字,一切苦乐不动,底下加:虽非无为,虽然不是达到无为法,于有为法达纯熟,于有为法,心的功用达到了纯熟,(全句为:“一切世间”,苦乐不动,“虽非无为”,于有为法达纯熟)因为没有听闻到正法,没有用空慧的思想断除烦恼,出不了三界,没有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