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问题?

1.问……

答:因为思心所是思惟,思惟比较细的东西,象道理、理论,它是一整套的、一整体的有次第的思惟才叫思。

慧通常是慧观,就是比较粗一点,没有象道理那么细腻,因为道理必须是一个整体的,而且有一个贯穿的,慧观通常就是局部、比较粗浅的。

你起慧观的时候通常心就会比较动一点,这样讲你比较容易懂,慧观因为有智慧观所以比较活泼,(台语),是个比喻,

慧观在禅定里面它令心比较浮动,因为修慧观的关系,

慧观叫毗婆舍那,因为做毗婆舍那的关系,心动荡但这时候自己知道了知自己心比较动荡的时候,就回头赶快修舍摩他让心止息下来。

所以毗婆舍那跟舍摩他是一直不断的微调,你不能一直修舍摩他到底,也不能一直修毗婆舍那到底;

一直修毗婆舍那到底心会一直动荡会失定,一直修舍摩他到后来你整个心就所谓的槁木死灰。

毗婆舍那vipasyana,慧观,智慧的观察;禅定都是这样,不是只修一个,必须要舍摩他、毗婆舍那一直交替的修,一直自己调调到后来就是三摩地,就是定慧等持。

毗婆舍那是慧,舍摩他是定,达到三昧,天秤调到均等就是定慧均等,就是三摩地。

有这些知识都是很好的,你在修的时候,你如果心比较沉;你修舍摩他修的太过心就会沉下去,沉下去接着如果业障比较重一点就起昏沉,

所以你昏沉的时候就应该去起慧观,做一些观想法,心就再活跃起来。

2.问……

两者要配合,先止;没有数据,就是自己的感觉。

不是数据而是要观察那个现相,你修止修到妄想不生,没有散乱不起烦恼,那个时候心就定下来;

定下来如果你觉得已经很定,那时候赶快修观,即使你从禅定中起来人也不活泼了。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7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请放掌

[六、色法(十一种)]

意思就是物质界的东西,前面是心法,哲学说一切万物有两种:精神界和物质界,色法就是物质界,前面心法就是所谓精神界的。

[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眼耳鼻舌身就是我们众生的身体,色声香味触,前面是五根,这是五尘,再加上法处所摄色就是法尘,一般显教称为法尘;唯识学称为法处所摄色,有特殊的意思。

所以色法就是分内五根外五尘,再加上一个法尘。

[「第三色法」:「色」,为有质碍之色,]质就是它有形质,有质地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具体的,质就是具体的意思,一切具体的东西就叫色。

跟具体相对就是抽象,所以色不是抽象的,它有一个体,具体的意思就是完具的体。

什么叫具体?就是完具之体,也就是它那个体一定是完全,不是只有一半或三分之一。色就是具体的东西,这是讲质。

碍就是障碍、阻碍,也就是互不相入。看这个木鱼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它是有质的东西;这个抚尺也是有质的东西,它们都有质,所以二者互相阻碍,互不能入,进不去。

如果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东西,你让它两个合在一起没问题。

我小时候看一个电影叫穿墙人,由于射线他变成一个可以穿进墙里面,伸手进橱窗把东西拿出来,每次射进去耗费很大能量,马上就衰老。

这里讲就说有形质的东西是互不相入,所以有质碍,一切有质的东西都会互相相碍。

这就说到华严经里面无碍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理事无碍,理跟事它是可以合到一起,

但事事无碍,事就是东西,东西跟东西可以互相合在一起,小可以入大,大可以入小,那是事事无碍境界。

佛菩萨得大神通以后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一般我们世间凡夫的境界就是一切东西都是有质碍的。

[如木不能入石,]木头不能穿进石头里面,[故名有质碍。

色有内外色之别,外色为五尘,内色为五根;]外色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内色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

[是为第八识揽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之内身,故楞严经云:「结暗为色。」]

[「略有十一种」,]百法明门论里面把色法[大略而言,色法有十一种,]为什么说大略?

[意即若广说则可至无量的色,]所以是简单的说大略分成十一种。

[这十一种色法,简言之即五根加六尘。

内五根(眼、耳、鼻、舌、身)为第八识之相分,]第八识所现的相,

[而五根又有两种:1.扶尘五根——]这是接触外面的东西,[即指眼球、耳穴(耳朵)、鼻子鼻柱鼻梁等可见的器官,皆是以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之肉团(肉质的东西),所以其体粗显,本身并无认知之作用。]

譬如我们讲鼻子,但这并不是鼻根,只是鼻子,鼻子本身这个东西它并不能有认知的作用,它不能闻味道;真正闻味道是里面的净色根,也就是鼻神经。

眼睛也一样,眼球本身也不是有分别作用,而是里面有视神经在作用。

耳朵也一样,耳神经,这个只是装饰作用;可能还有了,收的时候会比较好一点可能。(台语)不过声音不受这个影响,声音功德最大一千二百,十方上下左右乃至中间有隔都可以听得到,但眼睛不一样。

[2.胜义五根——是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也就是眼神经是依靠眼球,视神经就在眼球里面,不是在表面,眼球的后面;所以它还依眼球,眼球被拿掉以后视神经也坏了。

[(亦即,它们所在的地方,即是扶尘根所在之处),以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故又称为「净色根」,具有取境、发识之作用。

胜义根之体清净微妙,非肉眼所能见,相当于现代人所称之五官的「神经」。]眼神经、耳神经、鼻神经等等。

[五根之所以称为「根」,因为它们都有出生及增上力用的功能,]根就是生长的意思,而且是增上的意思,所以把五根称为根。

[因而为前五识所依之根,故称为「根」。]五根是前五识所依的根,称五根有这两个意思。

[「法处所摄色」:]前面都没什么,这个很重要,怎么重要?因为跟我学佛修行很有关。

[「法处」,意识所缘之法尘境界称为「法处」。]眼所缘是色、耳所缘是声、鼻所缘是香,所以各有所缘;身所缘是触,

意所缘的是什么?就是法尘。法是什么东西?法其实没有东西,是抽象的,那是什么东西?不是一个东西的东西,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

眼根摄取色尘变成眼识,眼识就输入到心里面,在心坎、心板上它有一个影子在,那个影子;眼所摄取输入的叫眼识。耳朵所输入的资讯叫耳识,鼻根所摄的变成鼻识,

这五识在心坎上都会落上一个影子,显现一个影像,不是形像。

五识输进来以后第六识几乎是同一刹那就起来去抓前五识所输的那些影像资讯,去分析了别;

分析以后就了别了。通过第六识分析了别的结果就变成第六识,它所分析的对象就称为法尘,

所以第识它所缘的是有不同的尘,色声香味触不同的尘,

但第六识它所缘的是色声香味触的转化体,输进来以后它五尘化为五识,五识的影子,它去利用,等于是回收一样,再利用去分析它,就变成法尘。

这个东西称为法尘,也就是第六识所攀攀缘的、所摄取的。

法尘并不是真正有一样东西,而完完全全是意识所攀缘的五尘五识所落谢的影子。

怎么叫落谢?我们不是说尘埃落定,这个落就是尘埃落定的意思,

我们眼根摄取色尘然后放在心里面转成眼识的时候,一转成眼识它就放掉了,这个眼识成就的当下它就放掉,

以唯识来讲它生起马上就灭了,灭了就落了;落了就谢,这个眼识完完全全就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留待第六意识去攀缘它。

攀缘、分析、组织、分别、了别,所以那个五尘落谢的影子就转为法尘。

[「所摄」,所摄取,所涵摄。然意识所缘的法尘,并非实体的色法,而是五尘落谢的影子,以及「无表色」,]

什么叫无表色?这个表是表示,可以指称的叫表。譬如你是个人,可以指得出来;这是花可以指得出来;色也可以指得出来这是什么色法,那是什么色法。

有一种色法叫无表色,你没有办法指出来的,它有没有?还是有,这很悬。

还有一种[「定果色」,]就是入定以后那些贤圣人入了定以后,他由于观想成就可以现一种色出来。

譬如我们讲楞严经不是有入水定,他房间都淹水了,那就是定果色,禅定所成就的果那种色,禅定果所造成的色叫定果色。

乃至于阿弥陀佛的化土,西方极乐净土就是定果色,为什么会有西方极乐净土?就是阿弥陀佛入定,入西方庄严极乐定就化出西方极乐庄严的世界。所以你懂唯识就知道这净土怎么来的,

乃至于你习禅也是这样,你说学密有种种的灵验、神通等等,能够有所显现的都是定果色,禅宗所显现。

下面[「定自在所生色」]意思是跟定果色一样,入定以后他于四大六法得自在,所以可以自在而化现,

乃至于化现一座山、净土都可以,化现自身、分身这都叫定自在所生色。

你看唯识这个地方你若知道就把显密性相全都联在一起,显密性相你要完全懂得,你要懂这个东西,否则你只有觉得佛法很神秘,你若知道这个道理就没有那么神秘。它是有道理的。

再有[「遍计所执色」等。]遍计就是妄想,前面是圣人的境界他可以化现,还有一种人是凡夫也可以化现,什么呢?疯子。

疯子他在自己私心妄想的境界之中他可以化现种种的色,旁人是没有办法跟他分享的,他在自己的境界之中,他看到的你看不到,他听到的你听不到,这就遍计所执色。

[这些都专门只是意识所缘的相分,故称为「法处所摄色」。]

[因这些法尘的项目比较难解,兹条释如下:]

[1.「无表色」:「表」,表示。「无表」,俱舍论云:「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

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这个色不是你可以指陈的,指出来陈列、陈述而令人了解。

譬如你说木鱼长什么样子,这就是木鱼,我可以指陈。

但无表色是不能这样做的,也就是[这种色体,我们无法指陈出来,令他人得见而了知。

这种色法又称为「受所引色」,]这个受就是领受,这一条在这里特指受戒的戒体,[亦即是戒体之色。]

我们受戒以后有一个戒体,戒体依唯识学跟戒学来讲,还有依小乘的戒律来讲它有一样东西,它是有体的,才称为戒体。

它是一种色法,这色法只是眼睛看不到,就是无表无对;对就是敌对,就是刚刚所说的不能互相进入。无对也就是不会跟别的地方冲突,

[以戒体是于领受「律仪或不律仪」,]律仪就是好的戒律,不律义就是坏的戒律,换句话说律仪就是正戒,不律义就是邪戒。

你在受这好的戒或不好的戒的时候,譬如你受佛戒就是正戒,你受外道戒或一贯道的戒,其它各种乃至黑社会也戒,你发誓弑血为盟那种都叫戒。

你依照一套仪式做出来的,身体里面就会产生一种戒体,这个戒体是[由受者之发心与传戒仪所引,]你发心要受持。

譬如两个人或几个人入了黑道就发誓说怎么样否则天打雷劈或乃至要受帮规的处分,那个就会有一个邪戒的戒体产生,让你不自然而然就会遵照帮规的设定去做。

佛法也是一样,你如果如法照律仪去做,而且你发心受持在家戒或出家戒,这个所得到的色法,[而得之色法,此色法在受者身中,可起防非止过之作用,令持戒清净,故称「戒体」。

又因此戒体之色,系为内色,且无形质,不可表示令人知见,故称「无表色」。

又因是由受戒时的发心及仪式所引而得,故称「受所引色」。]

你看你不管学什么宗,现在是律宗,律宗最重要的是戒体,你如果不懂唯识学不懂戒律是什么,你就懂,戒体就是这样。

它就是由于四羯磨以后它自然就产生一个戒体,当然你心里面要发心受持,就产生一个戒体。

戒体产生是这样产生的,有人在传戒的时候讲你要做观想,观想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说的时候要观想十方有五色云彩在十方法界起来;不是有说三次嘛,第二次的时候就观云彩在顶上,就善法云;第三次就观想善法云由外而入,从你的顶灌下去。

我告诉你这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是错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外法,佛法得戒不是外法、不是外道,这是错的。

那个戒法不是外面有什么形质的东西进来,而是行者发心要受持,戒师讲三次仪文你跟着讲,所以内因是要持,外缘是在三宝面前戒师讲你跟着讲,因缘和合产生戒体。

所以是内造的,不是外塑多外来的,那个佛法就变成外道了,太恐怖了吧。

我以前也曾经因为受戒的时候是这样子,也曾经教人传戒的时候这样观想,那时候就是因为还没有深入唯识学,

后来深入唯识学以后就知道根本就不是,那是错的。后来当然又深入种种经藏,楞严经等等,性相二法打成一片以后发现那是错的教授。

[2.「定果色」:与定自在所生色同。]所以第二项略掉讲第三项。

[3.「定自在所生色」:由禅定力所变现之色声香味等境。]

禅定力怎么变?禅定力再经由观想而变,禅定本身不会变,你禅定在定中观想,因为禅定成就所以观想就会成就,观想成就就会化观想的自心境界变成实在的境界,会转观境为实境。

因为观想有禅定力的关系,转观境为实境,这种观转境为实境又有两种:

一种是你转出来以后你出定后自己可以看得到,在定中当然可以看得到,但是出定的时候不见得能看得到,如果真正观想成就的话出定还是可以看得到。

出定可以看得到的境界又有两种,一种就说自受用,一种还可以他受用。

自受用就是你的观境只能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

另外一种就是更大更高的修行就是转出来的实境别人也可以看得到,可以摸得到实在的。

如果他化水的话那个水可以喝也可以游泳,但如果自受用的就不行,他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

[这一类色法,系由贤圣之胜定力,而于一切色法变现自在,故称「定自在所生色」、又称「定所生色」、或「定所引色」、及「定果色」等。

此类色法通于凡圣所变,]凡夫跟圣人由于禅定观想所变得色,[因此亦有假色与实色之别。

若由凡夫之禅定力所变现者,为假色,是不能实用;]譬如凡夫变成一个面包,那面包是不能吃的。

[若由八地以上之圣者,凭威德之胜定力,即能变现可实用之实在色法,]

譬如我们普通人即使观想西方极乐净土成就,那个西方极乐净土也不能令人去往生,那个只是自己看得到,别人也看不到。

如果你是圣者的话他变现的净土凡夫也可以去往生的,

[例如入火光三昧、或水光三昧,而变现实火、实水;或变现金、银、鱼、米等,乃至佛所现净土,皆是定自在所生色,皆可令有情受用。]

这个所谓的佛现大神通那都是定自在所生色,这么一讲好像没那么神秘了。

[4.「遍计所执色」:凡夫之意识缘五根所取之五境影像,产生周遍计度、虚妄分别之作用,而在内心更变现出种种色法之影像,例如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像等。]

譬如我们讲楞严经或圆觉经里面都有,因为捏眼睛捏到后来看到空中有花,譬如人无故而自捏其目,捏久了空中有花。

楞严经说譬如有人无事瞪劳,他一直瞪着看,看久以后看到空中有花,那空中花是因为你没事瞪,瞪到后来眼睛产生疲劳,乱视的作用产生花。

空中实在没有花,别人都看不到你自己看得到;水中月你是可以看到,但水中实在没有月,只是因缘所生。

[此类色法,唯有影像,并无实体,故称「遍计所执色」。]

从空中花一直到精神病人他所看到听到的境界,都叫遍计所执色。

[以上解释第三位「色法」。]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

接下来讲的都是很高级的佛法学问,一般人光是看到这个眼睛就瞪大了。

[论]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心不相应行法」:「相应」,简言之即相呼应。

如何才能称「心所法」为与「心王」相应?须具四条件:

一 、同时——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

二、同依——心所与心王同所依之根,如心王依耳根,则此心所亦必须是依耳根而起,而非依眼等其它根,才能称与此心王同依根;

三、同缘——心所与心王同所缘之境;

四、同自证分——心所与心王同一自证分体。

如是,有这四种情况「同时、同依、同缘、同自证分」,这个心所有法即是与心王相应。

这种心所法,即称为「心相应行法」,亦即前面已讨论过的第二位「心所有法」。]

看五位百法表,看第四个心不相应行法,什么叫心不相应行法?

我们心有心体,心体讲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它有体就有用;

这个心体产生的作用很多很多不得了。简单分出来就有五十一个心相应行法叫心所有法,

刚才讲有同时、同依、同根等等,因为这样子跟心王心法相应,所以它又简称心所法,因为是心所拥有的,它的作用是心所拥有的。

另外一种心不相应行法,虽然它也是心体所产生的作用,但它就不直接跟心相应,

什么叫心相应?刚刚有四个条件,还有最简单的就是它能够听心的使唤,所以心所;心不相应它不听心的使唤。

心所有法其实就是心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两个都是行法,都是心行,都是色受想行识那个行蕴。

所以行蕴就包括这五十一法加二十四法就是七十五法,这七十五法都是行蕴所摄。

观世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色;

受想行识五蕴,色蕴就是我们刚刚讲过色法十一个,受蕴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有种种想没办法法,行蕴就是这个。

我初发心的时候看心经就这样分析都可以,就是这个行蕴不知道指什么,事实上你就要通达唯识学你才知道什么叫行蕴。

行蕴就是包括心所有法跟心不相应行法;心相应行法跟心不相应行法,这个行就是行蕴。

那个行就是心行,也就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不管是与心相应或是与心不相应都是心行,所以都是行蕴。

这个即使你读透了唯识学也不见得看得出来,(台语)。心不相应行法其实就是行蕴,只是与心不相应而已,如是了知。

[如前所说,「行蕴」有两种:一、心相应行法,二、心不相应行法;此二皆是行蕴所摄。

心相应行法以具有上列的四个条件,故与心王相应,而称为「心相应行」;

而第四位的法,虽也是行蕴所摄,但这些「心行」因不具备与心王相应的「同时、同依、同缘、同自证分」四条件,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又,这些「心不相应行法」,除了不与心王相应之外,也不与其它心所有法、色法、无为法等三位法相应。]

还是看五位百法表,我们看第二类心所有法,因为跟心法相应所以称为心所有法。

其它的象心不相应行法,它之所以称为心不相应行是因为跟第一个心法不相应,

但是现在讲就是这个心不相应不只是跟心法不相应,跟心所有法也不相应,跟第三类的色法也不相应,跟第五类的无为法也不相应,所以称为心不相应行法,但主要还是跟心法不相应所以称为心不相应行。

[一、不与心:心所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行法都非能缘(也就是它没有能缘之性质),故与心、心所法都不相应。

二、不与色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行法都没有质碍,故与有质碍的色法不相应。]因为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心法。

[三、不与无为法相应——因为这些心不相应行法是有生灭的,故与无生减的无为法不相应。]

[又,据成唯识论说:心不相应行法,并不如「心、心所法及色法」之有体相可得,但亦不能离于「心、心所及色法」的作用,故知心不相应行法「定非实法,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

简单一句话:心不相应法不是实的,而是假立之法。

[虽说心不相应行是依色、心、心所三法假立,但色法是心与心所法之所变现,而心所又是「心」所现之作用,故知「心不相应行」总不离于心而有,故亦是一种心行,因而冠以「心」字;乃至一切法亦不得离于心而有,故称心为王。]

[附及,关于十一至十四心不相应行法「生、住、老、无常」,大正藏是这样写的,以及二十「时」、二十一 「方」之次第,大正藏论本所列原为「生、老、住、无常」、及「方、时」。]它的次序是这样,

[但历代各家注本,大都作「生、住、老、无常」及「时、方」,]

我是[从唐代窥基大师的百法明门论解,到明朝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论义、广益法师百法明门论纂注、明昱法师百法明门论赘言、蕅益大师百法明门论直解,]

这些中国传统的[都是采与窥基大师同样的次第。]也就是生、住、老、无常,而非生、老、住、无常,依这个逻辑次第应该是生住老、无常,无常就是死的意思,[此其一。

其二:其实「生、住、老、无常」,其义即是「生、住、异、灭」,且「时、方」二者即时间、方位(或时间、空间)这样说比较顺。

由以上二种原因,故本书批注时,亦随古德采窥基大师的次第。]就是跟大正藏不一样,

大正藏是十九世纪日本人编的,大正天皇编的,那个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

现在有时候很有意思,譬如我们编的菩萨戒的梵网经菩萨戒,大正藏里面的内容就跟我中国传统所传的就有出入,

曾经有人来写信置疑说大正藏怎么样,我说大正藏那是后期的,那不是中国传统,而且编的人都是学者,都是世俗、俗家的学者,不能把它变成权威,而我们中国传统东西不是主流,这是错误的。

同样大正藏其实有很多可以置疑的地方,[至于本书前面从大正藏中所录之原论文,则不予变动,以存其真。在此交待一下。]

前面是大正藏的原录文,但不是中国所传的传统。

[论]

总共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

【一得、二命根、三来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这个都非常专业的东西,得是什么?得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得戒、得定、得菩提、得果、得人身、得畜生身、得饿鬼身都是得,这个得是一个特定的意思,不是我们一般所想的那样,厉害吧,等下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8

越后面就越重头戏,往下看。

[「一得」:「得」,为成就,或于一切法(任何一法)造作、成就、不失,称为得,亦是假立此种过程与结果为「得」。

「得」仅与属于有情自身中之有为法(称为「自相续」之法,即能令自身身命相续之法)、以及择灭、非择灭两种无为法有关,而与「他相续」法、及「虚空无为」无关。

据成唯识论卷一来讲:「得」系一种假有之存在,义为成就,共有三种成就。]

得有什么作用?得在世间、出世间都一样重要。第一个我们讲得命根,一切有情都有命根,但你得命根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中阴身入母胎是入了但就死掉了,因为没有得命根;

乃至得命根那个得多久就是他的命多久。虽然活了一下,活了几个月后来胎死腹中就是命根的得没有了,重要不重要?

你得了命根怎么样?生出来以后六根不全,那就是没有得六根,六根的得不全,所以六根不全。

乃至于生出来生盲,就是瞎子,就是没有得眼根;生出来是哑巴,没有得舌根;生出来是耳聋,没有得耳根。

这个得太重要了,种种的残缺都是六根在得的时候不全,当然那是业报所致,

我们说得戒也是一样,修行得定,得智慧、得道、得菩提全都是得,太重要了。

没有那个得一切都不能成就,得是管成就的,你六根成就就是得六根,所以六根完具,都完美具足。

你不学唯识就不懂这个道理。说生来就怎么样不公平,没有什么不公平,那就是业报你没有那个得。

[1.种子成就——一切善、恶、无记等种子,从先以来已有,]从以前以来就究竟有,[而未坏者,称为「种子成就」(得种子)。

2.自在成就——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四无记心加行(工巧处心、威仪路心、变化心、异熟生心)所成者,称为「自在成就」(得自在)。

3.现行成就——善、恶、无记等三性之法,得正在现行,称为「现行成就」(得现行)。]

[换言之,「种子成就」,为本有、先世传来、未修前之「得」]了,我们称为与生俱有就是种子成就,今世不用学。

譬如音乐家莫扎特三岁就会拉小提琴、五岁就会写谱,那个就是没有学就有了。

以写毛笔字来讲,我再怎么练,我即使练五缸水了没有用,我先世以来就没有得那个种子,所以我现在写字现在写的还可以就是因为后来注经写了很多字,

你要晓得我从小逃学,字写得很难看,虽然也练过,但练了也没什么大用。人家说我的字好难看,我说对,我的字要排成铅字以后才好看。

不过后来因为注经写了很多字,太多了所以现在字还可以过得去,可是跟有会写字的人他有那个种子就不一样,好像也不用怎么练就不错了。

未修之前就得到[即是本具,又称「法前得」,或「生得」。]生来就得到了,

[「自在成就」为修后得,]修了才有;[又称「法后得」。

「现行成就」,即通于「修前得」与「修后得」。]

与生俱来也可以称为现行成就,因为修而得到的也可以称为现行成就。

[修前,若本具种子,起现行即是「现行得」;修后若起现行,亦是「现行得」。]总而言之你得了以后就可以现行嘛。

[又,这种诸法因缘具足和合、作诸事业,而得成就的状况,假名之为「得」。

为何称为「假名」?例如以「得法」而言,所得者不是法(「得」非「法」),「法」也不是「得」,]得跟法是两回事,但却需要有得才会有那个法。

[因为法是法,如佛正法、禅法等,而「得」是心行;]心行不是法,[故「法非是得;得亦非法」,然以因缘假合,名之为「得」。

如五蕴假合,名之为「我」,]也是同样的意思,[亦如是。

如是观一切法假合安立,名为假观;假观者,观一切法因缘、幻化、无实,无有实体可得,是为如来之正智、正观,如实依如来正智正观者,则得如来慧,一切解脱,解脱一切。

这个是为如来三观(空、假、中)中之假观之用,假观如是,空观、中观亦如是,所对根器、机缘、境界有别而已。]

这个得是非常非常重要,譬如你得法身是得,得人身也是得,得畜生身、狗身也是得,得生净土也是得,那个都是心不相应行法的得的作用。你说得智慧也是得,

相对的在俱舍论的俱舍七十五法,也就是大乘是百法,小乘是七十五法,它里面有心不相应行法有得、非得,我们大乘只讲得没讲非得。

因为得就可以包括非得,你若不得什么就是没有得就对了。

象我们现在闹的轰轰烈烈的同性恋,同性恋人他生来譬如说我们这样讲,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性向,但他却没有得男人的性向;他可能是得男人身,但是没有得男人那种性向的心。相反的他是得到女性心态的心,

甚至阴阳人,他本来是得男根,或得女根,但他得两根,这完了。

这个得对众生非常重要,不管是世俗或出世间修行都非常重要,你看唯识学能够不学吗?不学这些道理都不懂,

你学了以后就更了解什么是修行,修行都涵盖哪些东西,全都在里面,这整个都可以把它连接在一起。

一定要听我讲全会连接在一起,否则你一学唯识学进去就昏倒了,名相这么多,见树不见林,就迷路了,搞名相、搞学问,不知道做什么。

我这个就是进去林里面,每棵树我都搞清楚,可以用就砍下来用。

[「二命根」:依业所引,于第八识种子上,令色心连持不断,假立「识、暖、寿」为命根。]

依靠业力所牵引,而在第八识的种子上令这个色心连持不断,

什么意思?我们这个是身,里面有心,死人也有心,为什么我是活的他是死的?那就是我有一个命根在。

身体是色,里面是心,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心是控制身的,可是色心之间是怎么样连在一起的?你有不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个心不是指心脏,是指八识心,识心。

这个心跟色怎么样连在一起,那就是靠命根,假设心中间一点是命根,由于命根作用让色跟心连接在一起,连接在一起以后因为有命根所持心跟身可以作用不会散掉。

什么叫不会散掉?我这是一大块肉80几斤,普通的肉象这个天气一个礼拜就坏掉,这块肉六十多年都还没坏、没有臭,那就是心依靠那个命根的维持,才会让它不会散坏。

这个四大不会散坏,这很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心跟身要靠命根来维系、维持,心跟身它的背后最重要的就是命根,

这就又解释了为什么人心脏停止他还可以活过来,因为那个命根还在,他还有命根,命根还没有断。

什么叫命根?唯识学说识、暖、寿,这三个合在一起,识就是八识还在;暖,身体体温还在;寿,寿命的长短还在没有该绝。三个和合在一起称为命根。

如果识暖寿都没有命根才断,命根断就称为命断,佛经常讲命断,尤其在戒经里面讲:有一杀令彼命断,断什么?断他命根,令他识暖寿分离,身心就分离就死了。

所以不是八识走了他就死了,八识走了他还可以回来的,外道不是修那个阳神出壳、阴神出壳,它出去了,但他还没事。

乃至入定以后他可以去神游,那已经不在他还没死,为什么?他命根还要,暖寿还在。

所以要全都走了才是死掉,识走了,暖没有身体冰凉,寿命也尽了;

如果有一个在都可以再回来,譬如识走了,人也冰冷了,但他寿命还在不该死,识会再回来,识再回来暖就回来。

三个都断称为命断,称为命根断,

[换言之,命根即是识暖寿具在,三者和合的状态之假名,在此「命根尚在」时,能令色心不分离,识不离身、执持色身,令身不散坏,]身不散坏就是四大不起分离。

[又大乘光法师百法明门论疏云:「谓依于阿赖耶识能持众同分(及令)四大诸根不坏,则于阿赖耶识相应心心所法上假立命根。」]这是讲命根。

[「三众同分」:]就是同类的东西大家都有同样的现象跟性质,

[一类物中,其中分子都有其共通、共同之处,如人类有人类的众同分;]人类的众同分是什么?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两个耳朵。

[黄种人有黄种人的众同分,男人有男人的众同分,天道、天人有天道的众同分,凡夫、菩萨,皆各有其众同分。

虽言「同分」,但也不是绝对百分之百相同,只是类近而已,大同之中亦有小别,]

虽然一只鼻子,但鼻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挺、有的扁,众同分就不一定完完全全相同。

譬如洋人的鼻子比较直比较高,我们老中就没有,所以洋人有洋人的众同分。

非洲人的嘴巴跟我亚洲人的嘴巴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众同分,肤色也有众同分,

[故言众同分是依人、法之类近而假立之名。]

[「四异生性」:旧译为凡夫性。]其实这凡夫不只是说人,六道众生都一样,譬如狗有狗性、猫有猫性这叫异生性,依唯识学来讲也是一种心不相应行法。

回头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什么?它是心里面的东西,但是是心不能掌控的,

譬如人的人性、狗的狗性它能控制吗?它能控制吗?它不能控制,一定要这样子。

狗性什么?狗很忠心,狗认人不认地方,爱吃大便、爱咬骨头,狗改不了吃屎,不晓得为什么,还有一个很奇怪,它只吃人大便。老鼠有老鼠性,等等,这些都是异生性,它都自己没有办法控制。

[「凡夫」指六道中,尚未证得三乘圣道的有情。

「异」,有异身及异见二义。1.异身:因凡夫轮回五趣(或六道),受种种别异身之果报;]异身就是凡夫性。

[2.异见:凡夫由种种异见,而生诸邪见、造诸恶业,故称异生。

由此,异生性即指令众生成为凡夫之本性,此性为从「见惑」的种子而来,

此异生性令众生不能证「得」圣道(所以异生性对于圣道是「非得」),属三界系,]也就三界的众生都有这个异生性,

但这个异生性[为「修道位」所断者。]圣人到了修道位就断了异生性,因为他是凡夫性,到修道位已经是圣贤,所以凡位性就断了。

[大乘唯识于分别所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之种子上,假立为异生性。

此「异生性障」(即凡夫的烦恼、所知二障两个合在一起),为于初地时断尽,以断「异生性」故,得永离凡夫位,登于圣位。]

登初地三贤十圣,十圣第一圣就是初地,初地就登于圣位,就不是凡夫,所以凡夫性就断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无想定」:]这是个大题目。[蕅益大师言:这是外道人所修的定。]外道修无想定,

[外道人由于厌恶想心,以想心为烦扰,故作意求灭一切想,以其定力,功用淳熟,压令前六识及一切心所皆不起现行,只有第七识的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

「无想定」即是依此身心分位(依身心在这种状态下)假立,以其所谓「无想」,并非真实已除灭「想」,令尽皆无,而只是以定力压伏不起而已,定力若尽,或是出定,其「想」仍再生起。]为什么?

如果实在已经灭了想,想就不应该出定还会生起来。

这好像很抽象,我举实例,六祖大师不是说不要空心静坐,也不要求静都是指这个。

有的人学佛打坐,甚至现在很流行就讲要把它空掉,什么都不想,心中空空荡荡,把它空掉,这个充其量是修外道定。这不是佛定,

乃至于有走入偏锋的,去年就有人跑来跟我谈,他就问我:师父你能不能空掉。

我说怎么空掉?

他说自己坐在那里觉得身心俱空,有时候是觉得上半身空了,有时候觉得下半身空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全身都空了,甚至说他本来在那打坐他太太进来看不到他,所以他说他空了。

我那时候没有问他,这种人我懒得理他,他又执着说师父你有没有这样经验,有没有这样空掉。

这个跟我以前讲那个有点类似,好吧,因为我不想理他,我若想理他我就问他你空掉时你太太看不到你,你自己看不看得到自己?

你若自己看不到自己你就真的是空掉,你若看得到自己你还没空,你看得到所以还没空嘛。

这跟我所说的外道修物我两忘,忘我之境,与万化冥合等等,这些都是老庄的境界。(台语)

因为我深入所以这都难不倒,这个都是外道定,这有没有?这是有的,但这是虚妄的。

我们再审视这个,什么是忘我?说老庄入了忘我之境,道家入了忘我之境,你如果忘我之境,谁忘我?

我忘我那就没忘,还有我;即使有一个我被忘掉,还有一个我永远也忘不掉。

与万化冥合更加是外道,自己跟整个空间是溶在一起,心跑到外面去了,这是外道很明显。

物我两忘是前面两个合在一起演化出来,物就是外界,外界忘掉,自身也忘掉;他不但忘我而且忘掉整个外界,这更加不可能。

因为忘我已经不可能了,物我两忘更加不可能,那只有一个词,那是一个想象,用佛法来讲就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所成,下面就是自我陶醉,自鸣其高。

事实上不可能两忘,根本的忘我已经做不到,这不可能的事。

这跟无想定有关系,因为你要空心静坐把自己空掉,什么都不要了,充其量变成小乘的沉空自寂的境界,槁木死灰。

槁木死灰是庄子讲的,禅师也有讲槁木死灰,但他只是借庄子的话,是不要起妄想心的意思,一时都放下,心都不再现起。

修无想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当然这个就会变成无记空,不增长智慧,佛是不提倡修这个东西。

即使你可以心很沉淀、沉静,会得到一些沉静的快乐,但不会生起智慧,不会有智慧,乃至于会障碍悲心,不爱理人、不爱管事、也不爱做事,自利利他的事都不爱做。

[「无想定者,谓有异生,无想定者,谓有异生,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的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此定唯属第四静虑,又唯是善;下、上地无……此由厌离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这个是成唯识论上解释无想定的,[兹将这段论文解释如下:]无想定者,谓有异生,[「异生」:即凡夫。]什么叫无想定?就是有一些凡夫。

[「伏遍净贪」:「遍净」,即遍净天,是第三禅的三天中之最高天(三禅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谓此类凡夫,久入第三静虑,]第三禅定,[且对于第三禅的贪着心已伏灭,不再贪着。]

总而言之修无想定的已经入了第三禅的,一般社会上说他修无想那都不太可能,自己不懂要骗人。

无想定是要入了三禅准备修第四禅的,因为无想是第四禅的东西。

[「未伏上染」:「上」,上界,指第四禅。但仍未伏灭对第四禅天之染,(染就是贪爱)因此便想由他现在的第三禅,上升到第四禅。]

[「由出离想作意为先」:「出离」,这里是指从第三禅升到第四禅。]出离第三禅,而不是出离三界那个出离。

[「出离想」,此类凡夫把出离到第四禅,当作「涅槃」想,]他认为第四禅就是涅槃,

[亦即把第四禅的境界,当作真实出离、真实涅槃,若作如是念,即称为「出离想」。

「先」,先导。以这样的出离想之「作意」为先导,亦即:先起如是「作意」。]

[「令不恒行心、心所灭」:「不恒行心、心所」,指前六识心王及心所。

因为第七识「恒审思量」,故是恒行,而第八识亦是恒行。]

我们身心总共有六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包括第六识都是刹那生灭,所以它不是恒,永远存在,不恒;只有第七识跟第八识是恒,永远存在。

所以不恒行的识,心、心所指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恒行」的唯有前六识。

因为前六识并不恒行,故其行相为剎那生灭,因此其生灭相比较粗显,由于其相粗显,故此类凡夫厌患之,而欲灭之。]

什么意思?你在这边静坐,不管用什么法门你都要用第六意识,不管是念佛、念咒、数息种种都要用到第六意识,

用第六意识的不管是止或观到后来就入定了,你为什么要入定?因为你觉得前五根、五尘很乱所以你想要静下来,

利用第六意识的作用修止、修观,心就渐渐收摄定下来,定下来久了以后你又觉得第六意识所产生的止观作用又太粗了又想要离开。

好有一比,譬如我们打坐的时候我都叫你们把电扇关掉,电扇关掉以后你觉得很静;

同样的意思,电扇是声尘,声尘是很打扰的,你离开声尘的境界心就容易止息,

同样离开声尘乃至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整个境界收摄起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都要不用了,

用第六意识去修止观,修止观心就收摄,前五识不起现行,第六意识运作。

久了以后入定了对第六意识也厌烦,因为它还要做止、做观,也变成很粗,所以你又想要离开,这就指这意思,进入比较更加寂静的境界。灭掉什么?灭掉前六识。

[「想灭为首,立无想名」:此类异生要灭前六识心心所法,所起定力,以令「想蕴」灭,]这个想是想蕴,令种种想,包括观想都是想,想跟观、想、念都属于想蕴,要令想蕴都灭了心就更加寂静,

[为其行之首(他修行的第一个首要、要目),因为欲令想灭,故名其定为「无想」。]把这种定力称为无想定,也就我什么都不想了,这样意思。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因为此定确能令其身心安住和悦,所以也能称为一种「定」。]因为入了无想境界什么都不想了,身心就很安和舒服,因为他有这种作用,把这种定称为无想定。

[「此定唯属第四静虑」:「第四静虑」,]无想定是属于第四禅,唯识学都把禅称为静虑。[谓这无想定,只有第四禅天才有,其它地中则无。]

[「又唯是善」:无想定在三性中属于「善性」。]它纯粹是善性。

[「此由厌离想,欣彼果入」:这无想定是由于凡外对于「厌离想」的谬解,而欣求彼无想果,所入之定。]

因为三禅的时候他厌离第三禅的想,而想要进入第四禅的想,因此而进入,所以欣彼果入所入定的境界。

[「故唯有漏,非圣所起」:]所以这个定是有漏定,不是圣人所起的定,[因此此定只属于有漏的境界,而非三乘圣人所起的无漏定。]

无想定简单一句话就是凡夫定或外道定,修圣道学佛的不能修无想定,不能想要修无想定,一修无想定就落入外道。

研究唯识学你就真正知道这些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把心空掉空心静坐不好,你就真正知道。

你虽然习禅,禅宗也讲不要这样做,可是你只是有模糊的概念,现在就比较清楚。

如果有人听闻修习非正定,刚才我讲的把身体都空掉,事实上是他自己乱想,他根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也都知道那个是错的,马上就知道。但现在人好像修这个的还满多的,很糟糕。

[「六灭尽定」:]这个是最大的题目,[又称「灭受想定」或「第九次第定」,为三乘圣人所修之无漏定。]

先讲灭受想定,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声闻乘、阿罗汉或小乘修灭受想定,

为什么称为灭受想定?事实上受想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五蕴里面只有色是身体,受想行识都是心,识是心体,受想行其实这三个都是心所有法。

为什么单独称灭受想定?回到最前头,学佛是为了要灭苦,苦是什么?苦是一种受,所以要灭苦受;

为什么要灭想?因为众生以有种种想故成三界六道,所以一切三界六道都由想生,有想所以有三界六道,如果没有想就没有三界六道。

阿罗汉小乘主要为了度苦所以要灭受想,事实上其实也灭行,甚至灭第六意识,

可是为什么单独提出这两个?因为这两个跟众生的生死轮回最有关系。

我们为什么学佛?就是因为人生苦,我们要离苦,所以才学佛,这苦是由受所摄的,所包含的。

想呢?因为有受所以想,因为有受所以产生更多的想法,这两个一灭心的主体作用差不多沉静了,

灭受想定虽然只灭这两个,但是几乎所有心行整个都停顿了,所以叫灭尽定。

一切都灭尽,说是灭尽定,事实上没有灭尽,因为灭不尽,至少第七识俱生我执跟第八识他就不能灭,所以灭尽定不是真正灭尽。

什么叫第九次第定,因为禅定有四禅定跟四空定就八个,但这个是凡夫定;这八个定的上面就叫第九次第定,

欲界众生没有定。如果欲界众生有定就入了禅天,入了禅天就是色界,色界有四禅;再往上无色界就有四空定,四禅加四空八个,这是凡夫定。

凡夫定的上面就是灭受想定,又称第九次第定,因为八上面第九个最高的。

第九次第定就是无漏定,它可以证圣果,得阿罗汉要在第九次第定里面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依蕅益大师释云:声闻乘三果以上圣人,为了想暂时止息其心「受想」二蕴之劳虑,而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此定。]

也就是什么?四禅定接着四空定,四空定的最后一个,凡夫定的最高就是非想非非想定,

你要入漏尽定一定要在四空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那里进去,其它的定没有办法进灭尽定,只有非想非非想定能进去。

[入此定已,前六识之心心所法,一切皆不起现行,连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及其心所,也都不现行,]但是种子还在,不现行而已。

[唯独第七识的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仍不离根身;以其几乎灭尽了六、七识,故依此而假立其名为灭尽定。]但第八识还是在的,

[又以其所灭者为以「受想」二蕴为首要,以受想二蕴为令众生生死流转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名此定为「灭受想定」。

又以此定居于四禅八定(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定之总称)之上,故称为「第九次第定」。]

[注者]就是我,[有鉴于此定在佛法中十分重要,为令大家对此圣定能稍微深入了解一些,故再引《成唯识论》而说明之,]

什么叫阿罗汉所入的灭尽定,能证圣道,断一切烦恼了三界就是用这个定力,

身为佛弟子能够不知道吗?但你如果自己去看恐怕也不容易看得懂,不能说你一定看不懂,下次再讲。(日语)

有没问题?

1.问……

答:那个应该是属于心所有法的不定的睡里面,上次不是讲了悔、睡、寻、伺,睡梦中所见的那个睡心所法里面所产生的。

2.问……

因为你那遍计是指第六意识有意识去作的,但梦你也是没有办法控制的,遍计是有意去遍计执着的不一样,有点类似。

同样是意识所生,但它不算遍计,因为你那时候意识只是随着业力在牵引在造作,不是象我们醒时的明了意识,我们现在是明了意识;

意识有明了、有不明了,醒时候是明了意识,睡时是不明了意识。

所以睡时意识所造的梦境那个都是业习力,也就是说你平常在生活里面你不敢想的到梦里面都敢想,也不是故意想,你习气太重所以就会起现行。

即使心理学里面也有讲,弗洛依德心理学讲:我们一般日常生活时候由于社会习俗道德文化的陶养或限制而产生一个超我,那个超我控制你意识的行动,乃至把你那个本我压下去,超我会把自我以及父母生下来的本能全压下去。

平常想都不敢想,等到睡梦的时候这些都不作用了,没有办法作用这些就现起变成梦境,所以梦境有很多是平常不敢做的事情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是弗洛依德的解释,

在佛法上也是通的,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这个等于是第七意识一样,它会现起来。

我对西洋心理学相当深入,因为深入关系,后来学了佛法,尤其是学了唯识学以后,佛法太棒了,西洋跟他比起来小儿科,只是一个雏形而已。

3.问……

答:是第六识,但是梦中所见这是很正常的,遍计所执是个病;

谁都会做梦,做梦没什么坏处,你不要作得太多太乱,搞半天睡了一个晚上就很多部电影一起看都没有睡到。

一睡着就进入戏院一直看,起来就感觉没有睡到,就因为本来是要休息,结果睡了以后心没有休息到,一直在那打拼很多电影给你看,所以就很累。

这是正常人,睡觉有梦境,但遍计所执是不正常的,是病;如果不算很病的话也是相当的病。

譬如空中花,不是每个人看得到,我们也只是能够想象,我们没有真正看到花,我们只把自己眼睛捏一捏,满天都是星光,但不见得有花,那个花是真正的花,所以那个是病,

病目翳眼见空中花,乃至于病心丧心病狂见种种境界,那个就是遍计所执色,那是病;

但梦境是正常人的事情,遍计所执色已经是心有病了。

没有别的问题我们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9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或灭受想定在我们一学佛就知道它的名词,但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我们现在来稍微了解一下。

[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或第九次第定,是三圣人所修的,]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乘。

[蕅益大师释云:声闻乘三果以上圣人,为了想暂时止息其心「受想」二蕴之劳虑,而依于「非想非非想定」,]就是第八定;

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定,又称为四空定,所以四禅四定合在一起叫四禅八定。

这个四禅八定最高一层就是非想非非想定。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首先跟外道修学苦行,修禅定修到最高的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都修到了。

可是他发现这个非想非非想定也不究竟,也不能令人开悟,所以他就离开那个地方就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接受牧羊女的羊乳,再到菩提树下去修行。

所以世尊就是四禅八定都修到了,但那不究竟,因为不能断三界的烦恼。

[游观无漏以为加行,]这个观就是观察、观照,就是用智眼去观照;

为什么称为游?就好像旅行一样,我们内心的境界你去观察它就好像在那个境界去旅行所以叫游观,因为内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

加行的意思就是加功用行,什么意思?简单一句话就是特别努力去作;本来普通的修行就是行,更加努力就是加行。好像跑步的时候百米冲刺一样,那就加行,[乃得趣入此定。]

必须要了解非想非非想定是凡夫跟外道所修的,佛菩萨本来是不修这个的,你如果入这个凡夫外道定,但你在这个凡夫定或外道定的境界里面去观无漏的境界,就可以转这个定为佛定。

可是你如果不观无漏的话,你那个定还是有漏定,还是不能出轮回,必须要观无漏当作加行。

[入此定已,前六识之心心所法,一切皆不起现行,连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及其心所,也都不现行,]

不现行就是不在现前起作用,叫现行。也就是人如果入于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观无漏的境界就入此定,此定是指灭尽定。

入了灭尽定以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都停止运作,不再运作,所以心就纯然一片的寂静。

不只是前六识不再运作,连第七识的俱生我执,我执有两种,第七识是我执中心,一个俱生我执、一个是分别我执。

你如果入了灭尽定以后,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就不再作用了,结果就变成[唯独第七识的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

因为俱生我执不在还有俱生法执,俱生法执跟第八识也[不会离根身,]

所以入灭尽定[以其几乎灭了六七两识,]几乎就没有完全,因为第七识的俱生法执还在,所以说几乎。[故依此而假立其名称灭尽定;]

并没有真正灭尽,只是名为灭尽而已,如果真正灭尽要怎么样?第七识、第八识都要完全灭掉,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第八识完全灭掉,所以入涅槃也还是有第八识,以及第七识的法执都还在。

[又以其所灭者以受想二蕴为首要,]灭尽的意思主要就是灭受想这两蕴,心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那里面有受想。

我们再回头看初发心的时候所学的东西,心经是很简单,但牵涉到最后的修行,要把心经五蕴搞清楚实在不容易,你一定要通达唯识,你如果不通达唯识的话,心经在讲什么你都不知道。

色受想行识五蕴,事实上五蕴其实是讲两个东西扩大来讲,一个是身,一个是心;

色法是身,心法扩大来讲:受想行识。为什么要这样子?因为修行就是要对付心,可是心很难对付,心太复杂,所以要把它深入一点、复杂开出来,从身心二者开成五蕴,好去对付这些东西。

这个等于是小学一年级,初发心时候所学的,色是身,受想行识是心,其实只有一个是心,什么?识是心。

所以从心识这里又开出来受想行,为什么要这样开?因为这三个东西对众生特别重要,你要修行或是要断烦恼,或要证菩提都是要对付这三个东西,识是一个本体,问题你很难直接去对付这个识。

我们现在学了唯识你应该懂,识是什么?识是本体,受想行是什么?心所有法,这三个都是心所有法,了解了吧。

五蕴是这个样子,虽然是讲五蕴,其实是讲一个色跟识而已,但是你要断烦恼证菩提直接去攻这个识你攻不到,为什么?因为它太深了,

找什么来做?找它的作用,受想行是识的作用,你没办法直接去对付那个本体,你从它的作用去对付它,你转它的作用以后就转了它的本体。

就好像一个黑社会头子你把他的獠牙全部斩断他就死了,不能只有一个黑社会头子在干,把他手脚全砍掉他就死了。

你看修行的时候不是在修识本体,没有办法修,你要修从外围去砍它。

受想行是识本体的作用,从对治它的作用就是对付它了,又讲黑社会,你如果把黑社会的什么几个堂口全去掉,总坛就完了。

受想行是识的作用、功能,你让它不产生作用、功能,它就没用了;

为什么让它不产生功能,不产生功能就是不现形。

让它们睡着,这个识就没用了,那就把它称为灭尽,事实上灭尽定是灭受想,但有没有灭识?没灭识也没灭行。

这又有一个很诡谲的地方,这个受想都是行,都是心行,这个心行是所有的心的作用功能的总说、总相。

这个识是心的本体、总体,它包括用在里面,再分出来行是第一个,所有的心所有法都叫行,不管是相应行法或不相应行法都是行,所以行蕴就是所有心能的总相。

但这个心能的总相你还是没有办法对付,因为总相太多了,所以再抽出两个罪魁祸首,抓出来以后行就不行了;行不行了以后识也不行了。

这就是为了要解释灭受想定,为什么讲灭受想定大约等于灭尽了,什么灭尽?

这个灭尽是指烦恼尽,为什么?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受想,你如果没有受没有想就绝对没有烦恼。为什么?

第一个受,你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感受,那你会有烦恼吗?光是这个其实就够了。

但是受从哪里来?从想来的,因为你想种种想,所以有种种受,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由想生,

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想法,本来是好事情,你不会想就想坏了;

好人看人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坏蛋自己坏就想别人每个人都跟他一样坏,甚至会觉得别人都比他坏,他眼中就看不到一个好人。

这个不需要说比较低阶层的人,甚至大学教授也是一样,我以前读师大就有一个教授,他就是这样,很愤世嫉俗,说大家都是狗屁。

你是怎么样想那就造就你是什么样的人。譬如你觉得很累,很累是作疲倦想所以就累了,

大智度论最后一品其中有三卷,萨婆多仑菩萨佛告诉他勇猛精进,叫他往东去寻善知识,就有点象善财童子一样。

他在走的期间就受很多苦难,心里面就很疲乏,佛在空中跟他讲,萨婆罗仑莫作疲厌想、莫作饥渴想,勇猛精进。

因为你作疲厌想、作饥渴想你就会饥、会渴,你如果不做这个想法就不会有这个法生起来。

所以这个想字是心相应行法,心相应行法你可以控制,你可以控制自己,

我们最明显的利索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你心里想梅子嘴巴生口水;悬崖思踏,脚底就酸麻,你想踏悬崖边脚心就酸酸麻麻的,

所以那个都是想,你想就会有一种感受。作某种想就会有某种受,作清净想就得清净受,作染污想得染污受,作苦想得苦受,作乐想得乐受。

所以受是由想来的,而心的最后一个产品是受,但是我们要对付的变成第一个东西是受,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现在回头讲,学佛就是因为人生苦、因为轮回生死苦,苦是一种受,苦受;

我们在受苦,我们不要继续受苦,要离苦所以学佛,因为种种世间外道人讲的法都没有办法对付这个东西。甚至根本不了知,

所以这个受就直接影响我们到底是快乐或不快乐,因为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你说不苦不乐受是好是坏?不一定,虽然说是无记受,或譬如以无聊来讲,人无聊没有什么事,身体也没什么病,可很无聊,到后来变成苦,事实上因为他本身没有什么真正的苦,只是心里面的感觉。

可是你要晓上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无聊,人类之所以产生种种不管是艺术、文学、运动种种活动都是为了无聊。

除了有饭吃、有衣穿以后接着就觉得无聊,没有饭吃衣穿没时间觉得无聊,从一觉得无聊开始人类就开始有文化了,

所有的文化全部是在从这些娱兴活动让自己觉得很有趣产生的,因为各种人等排遣方式都不一样。

因为排遣方式不一样所以就有各种人等,有的人就赌搏,我们就认为那个比较低阶层的;有的人跳舞、喝酒、打曲棍球,就比较高级。

如果你学了佛以后所有的球都一样,包括我以前踢足球,都很无聊。

这就是人有种种苦受要离苦得乐所以才学佛,这么说如果不觉得有苦的人他没有办法真正学佛,虽然学佛他只是想要锦上添花,没有办法真正的学。

你必须体会到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苦,必须确定这一点,如果你说我都不觉得,不觉得那是你无明。

你若很早就觉得,那就是你在这方面对苦圣谛有善根,那是一切学佛修行的根本,必须体入苦圣谛。

因为灭受想以后等于把主要生苦的来源去掉了,所以行就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心识也差不多大部分停摆了,

所以灭尽定并没有灭尽,只是代表性主要的,杀贼先杀王,把王杀掉后就不再起作用,假名它灭尽定,其实并没有灭尽。

比较正确的名字应该叫灭受想定,又叫第九次第定是以它的阶次来讲的。

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有四空定,但不要说四禅四空即使初禅都很难,你入了初禅就禅乐为食不用吃饭,我这么一讲爱吃的人就会担心。

我在作这个就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为往圣继绝学,因为这个已经绝版了,一般人你也不会去翻成唯识论,去翻也很难找得到,即使找到也看不太懂,因为这言词很坚深。

我先念一遍,我们学佛经常听到但不太了解。[「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

令身安故,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

异生不能伏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兹释此论文如下:]

[「谓有无学、或有学圣」:「无学」,小乘第四果,阿罗汉。]所谓灭尽定就是指小乘阿罗汉,

[「有学圣」,原指四果以下的初、二、三果;此处仅指第三果圣人(阿那含)而言,而不包括初果、二果。]

就是说要修灭尽定的人资格是第一个你至少是阿罗汉,不是阿罗汉也要阿那含才够资格。

[「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伏」暂伏,把它压伏下来。「离」,永离。「无所有」,无所有处天,即无色界第三天。]

色界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没问题很简单,

无色界有特殊名字:第一层叫空无边处天,入空无边处定的人可以生到空无边处天,这的众生就是空无边处天人。

第二层叫识无边处天,第三层叫无所有处天,第四层叫非想非非想处天。

很抽象,简单解释一下,你要了解这个要研究舍俱论,这个舍俱论讲的很清楚。

我希望我这一辈子能够把它注出来,其实我已经有在准备了,但时间太多,而且我中文打字又很烂,如果能够打得很快的话就比较好一点。

你得到第四禅以后心就非常平静,第四禅就已经没有呼吸,心跳微微的很小很小,而且离了语言不讲话,出定就会讲的;

四禅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觉得四禅境界太粗。回头看入初禅离生喜乐地,那时很快乐,禅乐;过了一阵子觉得快乐也不快乐往上生,加功用行就生到二禅变成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又觉得太粗就离喜妙乐地,得到妙乐,三禅乐是所有世间一切快乐里面最快乐的,一切世间最快乐莫过三禅乐。

人进三禅乐享受那样快乐久了以后又觉得没意思,想要往上生就进入第四禅舍念清净地。

入第四禅以后舍念清净已经很清净,但是久了会觉得太粗,往上就到了空无边处定。

虽然舍念清净心还是有一个限制,现在想要脱离那个凡离,就观想空无边处,离开心识的那个有范围的四禅的境界,进入空无边处,

观想那个境界,于就是入了空无边处定,整个心就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畔。

阿含经里面讲:入空无边处定,极广乘大,成就世间快乐游。

空无边处定久了以后又觉得这是空间,因为空间是死的,想要去观那个真正能够令我广泛无边的就是识,就入识无边处,我的心识扩大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涵盖一切包裹万物,更广了,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已经很久了以后就觉得太粗了,因为还是有一个识在,又观把它更扩大无所有处定,连那个识也没了。

无所有处定过了一阵子又觉得粗了就入了非想非非想,为什么?因这些都有想,空有空想、识有识想、无所有无所想,我要入一个什么非想非非想。

非想也不行,非非想也不行就非想非非想;非想就落空了,他不想落空,落空我就没了,

到这个地步身的色质已经是无色的,是一种等于用方便讲是一个精灵的存在,只是八识的最后一个本体在。

虽然是这样还是觉得太粗,它要脱离这个范畴,就进了不是想也不是不想,所以就非想非非想。

这一层一层就是解脱,下面的觉得粗了解脱上去,再解脱再上去,本来是空空间觉得粗解脱再往上,到后来以外道来讲最高就是能达到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因为有想就被有想给限制住,无想就被无想给限制住,所以就非想非非想。

但是这非想非非想因为前面八个定,四禅、四空合称四禅八定,这个虽然说是非想非非想,可还是在想里面兜,还是脱不出想的范围,再上去只有如来的法灭这个想,

怎么灭?是灭受,你灭了受想就没了。为什么?因为非想非非想也就是要去想受、去受用那种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所以那个想是一种受,

现在要破那个受,那个受一破就出了非想非非想定,把那个受破了想就破了,所以叫灭受想定。

也就是再更上一层的解脱,解脱掉这个想,其实是解脱那个受。

现在有点概念吧,幸亏我研究过俱舍论,否则没有办法讲这个,我们再继续看。

为了要压伏对这个无所有处天境界的贪爱,[仅次于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

谓声闻第四果及第三果圣人,已能暂伏或永离对无色界的第三天(无所有处天)的贪着。]

四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四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越往上心就越细、层层解脱。刚刚解释过四空定,现在解释四禅定,初禅是离生喜乐地,这离生就是欲界,离开欲界生死而忽然就感觉很快乐、很高兴。

因为欲界种种苦,你入了初禅就离了欲界生色界,那时候就离了欲界的生死,而得到禅天的喜乐,所以那时候很快乐。

接着定生喜乐,生到二禅定力增加,定生起来得到定力喜乐;

初禅这个乐离开依于染污的快乐,这个是定力所产生的快乐。这个快乐是有喜有乐,喜就是狂喜短暂的但力道强,乐就是潜流,很微细、小、但可以很持久。

定生喜乐久了就觉得无味太粗了,所以要舍掉这个喜,因为喜太粗了,所以说法喜充满不是很高级,要法乐充满那个要高级。

希望阿阇梨法乐增上就对了,因为喜觉得粗心所以舍掉喜就变成离喜妙乐,这个乐就很妙,到底有多妙你去尝尝就知道,我还没尝过。

讲到禅定,末法时期人动不动就说我入禅定怎么怎么样,但真正追究起来他有什么定?那个只能骗不懂的人,懂的人不能乱讲的。

离了定生喜乐就是离喜妙乐,离喜妙乐就是一个很乐,三禅最乐,到后来也觉得太粗,所以也要舍,又解脱了,往上舍念清净。

那个乐就是想,舍掉三禅的乐想或乐念而入舍念清净地,这个四禅就很了不起、不得了,怎么不得了,世尊入涅槃也是在四禅,

而且以佛来讲佛不太主张佛弟子多修空定,要多修禅定。为什么?沉空滞寂大悲心不会起来,只是想自己沉滞在空寂的定里面,会舍弃众生,所以诸佛不太赞同佛弟子修空定,但修禅定可以。

世尊入涅槃是在四禅,阿罗汉起神通也是在四禅,因为这都跟众生有关系,跟心识有关系,所以它不是沉空滞寂能够起作用。

所有的神通妙用都是在四禅,即使你修非想非非想定能够入涅槃了,但是还是要回头到四禅来修神通,神通要在这个境界里面修。


[「上贪不定」:「上」,指无所有处天之上地,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不定」,不一定。

谓但对于无色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之贪着,则不一定已除灭、或非已除灭。]

也就是四果或三果的圣人他在第三个空定的时候,已经达到对这个第三空定无所有处定的贪着没有了,已经不贪着这个境界了,如果不贪着这个境界也就是他可以准备走了。

但对非想非非想处贪着不一定,因为还会贪着所以他会要去;因为不贪着可以走,对下地都不贪着,对上面的地还贪着所以要往上面去,追求更上一层的境界。

[「由止息想作意为先」:]这一句非常棒,虽然玄奘法师翻的很忠实,虽然不是很顺,这时候就可以显出来他这样翻非常棒。

这些都有想,不只说你要入上面的定,我们在解释心所有法作意的时候,所有的修行都要有作意,

如果你没有那个作意你就不会去作,所以先要产生一个止息这个想,

止息什么想?止息空无边处所、识无有处想,这些想都止息掉,然后就可以出去往上到非想非非想,

因为要到非想非非想,所以要止息想;因为你要止息想所以要有止息想的作意,止息想之作意。

你先产生这个作意,才能真正去作止息想这个动作,出家以后听经比较听得清楚。

[由「止息想心」的这种「作意」为先行,]你要入非想非非想,你就要先止息想,

要止息想之前,要先有止息想的作意;要先产生止息想的企图心,然后才能去作止息想这个动作,[亦即首先起止息想心的作意。]

虽然有点拗口,但它就很正确的描述出来这个作用、这个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70

我们继续讲,现在要入非想非非想定,这是目标;

首先要先起一个止息想,必须止息想才能入非想非非想,

因为非想非非想不能是一种想,可其实它还是一种想,但此想非彼想。

要先产生止息想,之前你要先有止息想的作意,作意止息想;你要作意去止息想。

作意,这个意是用作的,意是意根,你要把它做出来,作这个意念、作这个意图,你要有这样的意图、企图心,什么意图?止息想。你才产生止息想的意图、企图心,

然后再作止息想这个动作,作了止息以后接着就可以入非想非非想。

[「令不恒行、恒行染污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不恒行」,]就是[指]前六识,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剎那生灭的前六识,]所以它不是永恒长住、长在的,[以剎那生灭故「非恒」,]不是恒行的。

恒行就是常常在运行,常常存在。[「恒行」,指第七末那,]眼耳鼻舌身意是刹那生灭所以它们不是恒行,不是恒长存在的;末那识是恒长存在,所以是恒行,[以末那识「恒审思量」故是「恒行」。]

什么叫灭尽定?灭尽定就是指把这个不管是恒行或是不恒行的所有的染污的心、心所法都灭掉,那个叫灭尽定。

[「染污」,指第七识之「俱生我执」,以俱生我执是染污性;而「俱生法执」则性非染污,故仍不灭之。

此句即谓起作意后,然后起定力,令不恒行的前六识、及恒行的第七末那染污识之心、心所法,一切皆灭,故称为「灭尽定」。

此但假立为「灭尽」,而实未尽灭,]没有真正尽灭,[因为第八识及第七识之俱生法执仍在,故实未尽灭,但假立其名。]

为什么假立其名?因为不再受苦,已经离苦,起了灭尽定就已经离苦,所以把它称为灭尽,灭尽的意思就是灭尽一切苦恼。

[「令身安故,故亦名定」:以此定能令身心安住,故也称为一种定。]

[「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因为偏于(侧重)厌患受想二蕴,故亦称此定为「灭受想定」。]因为这个受想特别能令人苦,所以这个定就把它称为灭受想定。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你要开始修灭受想定的,一定要有顶,这[「有顶」为有顶天。有两种「有顶天」:

1.色界有顶天——]色界的最高天,又称为阿迦尼吒天,[此「有」为有形色之「有」,此天为有形质的「色界」之顶,因此天系在色界四禅天之顶,故称「有顶」(有形色之顶),又称阿迦尼吒天。

2.无色界有顶天——此「有」为三有之「有」,以此天位于无色界之顶,即是三有(三界)之顶,故称「有顶天」,]这个有顶就是有之顶,不是它有一个顶,这个有就是三有,

[是即非想非非想处天,论中的有顶天,是指此天而言,而非色界的阿迦尼吒天。

此句谓:行者初修灭尽定时,必须依于无色界有顶天的「非想非非想定」,亦即必须先入「非想非非想定」,然后以非想非非想定为基础,才能入灭尽定。

这是指最初修习的时候才这样,若久修此定纯熟者,]不一定要这样,[则不在此限。]

什么意思?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你第一次要修灭受想定的人,必须是已经修到非想非非想定的,以这个为基础才能修,第一次修的时候;

如果你已经到达了非想非非想定,进修第九次第定,灭受想定,修到以后就是不一定非要进非想非非想定,再进灭受想定。

而是譬如甚至你在二禅三禅就可以直接跳到灭尽定,意思是这样的。

「[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游观于无漏的境界,因为前六识及第七识的俱生我执(是染污)心心所皆灭,故无烦恼起;以无烦恼,故是无漏。

「游」,旅也,旅游,履也。「观」,照瞩。游履照瞩无漏境界,以此为加行,而入于灭尽定。]

[「次第定中,最居后故」:「次第定」,]什么叫次第定?这个定是有一定的次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次第;初空定、二空定、三空定、四空定,这有个次第,总共有八个次第,八次第定。

灭尽定因为是在八次第定的上面所以称为第九次第定,在最后最上面。

[三界诸定,其次第是有一定的,例如须先入初禅,然后才能入二禅;先入二禅,才能入三禅,不能跳级而入。

这是凡夫及圣人初修定者,必由如是次第入于诸定,故称「次第定」。]

譬如某人先入初禅不能说我要修三禅,一定要修二禅;得到二禅再入三禅。但你一直修上去都很通达、很顺畅,

你看大般涅槃经,世尊要入涅槃就玩这种游戏,由初禅入四禅、四禅入三禅、四禅入二禅这样,反复的变来变去,你看着就很羡慕很好玩,大般涅槃经这样写。一定就是老手可以这样顺的、逆的这样跳没关系,

接着[三界中共有九个次第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再加上灭尽定,共九个。

因为此「灭尽定」居于最后一个次第,故灭尽定又称为「第九次第定」。]

[「虽属有顶,而无漏摄」:灭尽定虽然是依无色界有顶天的「非想非非想定」而起,但它的定体是属于无漏所摄,因为于此定中,烦恼不起故,故是无漏定。]入于灭受想定以后在定中没有烦恼。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如果修这个灭受想定已经得到自在了,你修这个第九次第定灭尽定已经修的很纯熟了,以后随便在哪一个地都可以跳到灭受想定,这一大段是讲这个。

[因为前面说:初修此定时,须先入非想非非想定,再依于「非想非非想定」入于「灭尽定」;那是指初修者而言。

若是久修淳熟,于此定已得自在,便得自在出入,而不必先入非想非非想定,亦即在其它下地,]

下面的那些层次[之任何定中,皆能直接超入灭尽定,而令此定「现前」,故云:「亦得现」,]这个现前是指这个定现前。

[「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虽然灭尽定是属于「道谛」所摄,]

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谛所摄[之法(属八正道之「正定」),

但却不一定是专属「有学道」或「无学道」,]无学道是什么?四果阿罗汉,除了阿罗汉以外的圣人都叫有学道。

[因为有学之第三果及无学之第四果圣人都可以入此定,

而且此灭尽定仅「似涅槃」,]跟涅槃相似,[但事实上它不是涅槃。]但非真入涅槃;

[若真入涅槃,则唯有无学四果阿罗汉能入,第三果阿那含则不能入。]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这是说要入此定的另一个资格,也就是必须先断了三界的「见所断惑」(简称「见惑」),才能入此灭尽定。]惑有两种:见惑、思惑,见惑要先断才能入灭尽定。

[「异生不能伏断有顶心心所故」:「异生」,凡夫。「有顶」,指无色界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天)。

因为尚未断见惑的凡夫,没有能力伏断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仍有的染污(烦恼)心心所法;以不能伏断微细烦恼,所以无法入灭尽定。]

[「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二空」,人空与法空。「随应」,随其所应,亦即随其各别之义。

「后得」,即「后得智」,为「根本智」之相对。「根本智」为无分别智,是为体。「后得智」,为起于根本智之后,是有分别智,

此智为依「根本智」所引,故是「根本智」体之用,相当于十波罗蜜之方便波罗蜜,亦即方便胜智。

谓此灭尽定之行相,微妙殊胜,若是二乘,则须证到人空;若是菩萨,则须证到人法二空,然后各随其所证之后得智,才能引发此定。

灭尽定与无想定,合称「二无心定」。]无所有处就是无想,这就是无想定;第九次第定跟无想定都叫无心定,因为无想等于无心,事实上有心,假名无心;第三空定、第九次第定两个都是无心定。

[二者之差别为:无想定是凡夫定或外道定,而灭尽定则为圣人所修定。

故窥基大师大疏云:「无想唯凡,灭尽唯圣。」]无想定是凡夫所修,灭尽定只有圣人修,圣人也都不太修这个,[以上为释「灭尽定」。]

[(诚愿此甚深圣法之理解与事证,重现世间,广传于世,久住世间,利乐人天。)]

你虽然不见得能修到这个地方,但是你了解就不会被骗,也不会被误导,也不会听人家乱讲,(台语)如果不是专业,有一点半专业也不错。

[「七无想报」:]四禅天里面有很多天,其中有无想天,无想天得到的果报就叫无想报。

[外道之人在此欲界修无想定,获得成就,舍此报身后,即感得无想天的果报,]这叫无想报。

[生在第四禅天的无想天中,于其天寿五百劫中,仍依其无想定力,前六识之心王与心所,皆不起现行,

唯有第七识之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而揽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此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之相分。]下次发给你们三界二十八天的表,

[故依如是之色、心分位(如是色与心的状态),而假立「无想报」之名。]

[「八名身」:]现在在看的是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接着是名身,

[「名」即名词。「身」,复数之义,或为聚之义。「名」,亦即能诠表自性之单名。

(「诠」,诠示、表示、指陈。「单名」,即一个字的名词。)

例如「龙」、「马」。两个字以上的名词,才称为「名身」,如「龙头」、「马尾」。

三个字以上的名词则称为「多名身」,如「铜香炉」、「金花瓶」等。]

以上所讲的八个,所有的名词是心不相应行法?为什么?因为这东西是约定俗成,所有一切名词都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

譬如我们为什么管那个花叫玫瑰花、不叫杜鹃花?把杜鹃为什么不讲成玫瑰,约定俗成,你去找那个茬干什么?

约定俗成的东西是心不相应行法,没有任何人能够控制的。

上面叫天、下面叫地,你不能说颠倒来讲,那是约定俗成一定是这样,没有人能够改变、控制,这是众生共业所成。

[「九句身」:「句」,相当于现代文法所说的「词」。单句称为「句」,如「菩萨」等。二句称为「句身」,例如「大菩萨等」。

三句以上称为「多句身」,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

名身、句身、文身就是佛法里面要去描述语言学,因为要用语言来讲经说法,而且还要注重逻辑的关系,所以要讲名身、句身、文身。

[「十文身」:「文」,就是字(文字、单字),为名身与句身之所依(名身与句身皆依「文身」(字)而造)。]其实就有如英文的字母或中文的笔画一样,

[「文身」(文字)本身,不一定能有表诠之功能(不一定具有意义),]譬如我们一撇、一捺;例如一个个字母,以及音韵本身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释「名、句、文」身,这三种都是依「色、声、法」三尘分位而假立;

如果「名句文」是在语言中的,即是依「声尘」而立;

若是书写出来的「名句文」,则是依「色尘」而立;

若是在心中想的「名句文」,便是依「法尘」而立。]讲出来的声音当然是声尘,讲出来的语言就是声尘;

把名句文写成字就是色尘,名句文是心里面想的就是法尘。

[因为此方世界之众生,眼、耳、意三种根及识特别利,所以才依色、声、法三尘而立「名句文」,以为立教诠理之具。]

[至于他方世界。例如香积佛国,则以香饭来说法;乃至他方之天衣、瞬目等,皆可为教理之能诠,作用有如此方之「名句文身」,是故六尘皆可成为圣教之能诠(经法)。]

香积佛国很好,希望能生到那里去,天天吃饭,每一吃饭就开悟,真是太好了。

听说开悟最快的就是吃佛剩的那一碗饭,特别快开悟。以后我吃剩你拿去吃就比较有益,虽然有点口水。

[「十一生」:又名为「有」,即先无今有,]以前没有现在有就叫生;[依于色心,仗缘显现而假立为「生」。]

[「十二住」:]生住老、无常这四个就是生老病死;[简言之,即相续不断的状态,称为「住」。

谓法生起之后,即于「有」位(Being) ,]住于有位,[暂时依于色心,相似相续之状态,假立此状态为「住」。

如经云:「生已住」,]这个住就住世,生了以后就住世,[此住为暂时而有,]没有改变,

[若以人道而言,则此「住」大约于「生」后维持六、七十年左右。]住世没有太大改变。

[「十三老」:亦称为「异」、「变异」、「变坏」、或「衰变」。]我们说诸行无常这个老就是行的一种现象,

[谓「诸行」(无常之诸法)于相似相续中,色心迁变不停,渐渐就于衰败变异,即将这个逐渐衰败变坏的过程或现象,假立(称为)「老」。

例如人由少而长、由长而老,此日渐衰变的现象,称为「老」。]老就是变异、改变、或变坏的意思。

[「十四无常」:有已还无;]生出来,渐渐没有[称为无常;无常也是「死」的异名,亦称为「灭」,]无常就是灭、无常就是死。

[无常再加上面三个,成为:「生、住、老、无常」是指有情物或「生、住、异、灭」]无情物、无情世间,[或「生、住、老、死」。

一般常说:「无常到来之时」的「无常」,即是死之代名。

「无常」既是「灭」,则必须与「生」合观,才更能显出「无常」之义。

「生」又称为「有」,但这个「有」不是恒常之「有」,因为必须是仍在「生」(存在)之时,才能称为「有」。

又这「有」也不是过去「曾有」,因为在过去此「有」尚未生;因此这有为法之「有」,不如无为寂灭理之「常有」。

其次,「无常」的「灭」,也称为「无」,但这「无」也不是恒常之「无」,因为要由物灭之时,才能称为「无」。

而且这「无」也不是过去「曾无」,因为过去有、现在灭(先有后灭)故称为无;因此这无常之「无」,不同于龟毛兔角之「常无」。]

佛的智慧很有意思,你若学文学的就知道,怎么会想到龟毛兔角,很有意思;乌龟哪有毛,所以佛讲很多很有意思。

象外道耶稣里面的圣经,他们说他们用那比喻,但那比喻都很烂,我们佛法比喻简直让你惊叹。

尤其你看楞伽经,讲到龟毛兔角的时候简直让你吓坏,譬如兔本来无角你还说无角就更加虚妄,所以根本不要想兔无角,不要想也不更加不能讲;免本来无角还讲什么无角。

这你可能还不是太清楚,譬如女人没有胡须,女人本来就没有胡须,你还讲女人没有胡须,这句话根本不用讲,也不能这么讲。

龟毛也是一样,乌龟本来没有毛你为什么讲龟毛?

所以那个是虚妄再虚妄,不但不能作事更不能作此想。

你要想到龟毛兔角,甚至去辩龟有毛还是无毛,两个辩论,一个辩绝对没有,一个辩或许是有现在没有,本来有现在变没有。

西洋达尔文进化论你去查一查,也许达尔文会跟你讲说原来乌龟是有毛的,为什么?因为达尔文的祖先是猴子,所以很难讲乌龟曾经有毛,因为用进废退说,不用所以没有了。

达尔文实在很可笑,收集几块骨头、石头就搞得全世界天翻地覆,现在还很相信那个东西。

在佛法里面讲龟毛免角就代表妄想分别,最无聊的妄想会去想到龟毛兔角。

楞伽经还讲到一个跟龟毛兔角类似的:石女,没办法生育的人是石女,你又想到石女的孩子;

已经知道是石女,就不会有孩子,还讲石女的孩子,这个人不是太奇怪,就好像讲龟有毛还是无毛,两个人辩的半死。

[以有为诸行,既不同于「无为」之常「有」,亦不同于兔角之常「无」——非是「常有」、非是「常无」,因此显示出生减是「无常」(非常)的道理。]

回头讲生老住死这个东西是心不相应行法,因为人力没有办法控制、改变,你即使是圣人还是有这个生住老死无常。

[「十五流转」:]流转就是轮回,也是心不相应行法,因为你没有办法改变,

[依于色心,因果相续,由因感果,果续于因,前后相续不断,这种现象称为流转。]

也就是因果循环,它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它有一个因必须产生一个果,这个是心不相应行法。

[「十六定异」:]是说[善恶因果,必定相异,称为定异。]

换句话说[例如善因必感乐果,恶因必感苦果,一定永异,这种现象称为「定异」。]不会说善因感恶果,恶因感善果,必定是不一样的,叫定异。

[「十七相应」:依于心及心所法和合俱起,假立为「相应」。

又,大疏云:「因果事业和合而起」,称为相应。]

现在有个问题,[问:「这第四位法的总名既然称为『心不相应行法』,为什么其中又有一个法叫『相应』?」]

看五位百法表,你看心不相应行法,一路讲过来,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怎么心不相应行法怎么有个相应,这个相应到底是相应还是不相应?怎么相应放在不相应行法里面,答案在后面。

[答:「这一大类法称为『不相应』的原因,是表示这一类法与心王心所不相应;

而这一个单独的『相应』心所法,则是用来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色法、心王、心所法三者和合而作事业的那种关系或现象,而称此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为『相应』。]

也就是说色、心、心所它们之中会产生某些关系是相应,但相应这个关系它本身是不相应行法,这个叫脑筋大转弯。

在某些状况之下,这三个可以是相应的,有时候色跟心相应、色跟心所相应、有时候心所跟心相应,这三者中间的关系相应,可是这个相应的这个东西本身是不相应行法。

也就是这两样东西相应与不相应,不是你所能改变的、不是你所能决定,为什么?法如是故。

譬如你如果不是同志的话你一定跟男生不会相应,同志就是同性恋;当然你如果是同志的话一定跟女生不相应。

这个相应不相应不是你能够决定,是业力所感,不是个人的业力,众生的共业所感,它已经是确定的事情。

心恶的人一定跟善法不相应,这个不相应是不相应行法;但是心善的人跟善法相应,这个相应也是不相应行法,因为这个是你没办法去改变它的。

[然而用来表示『相应』性质的这个心所本身,却不属于『心相应行法』而是不相应行法。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十八势速」:]很快的意思,[表示「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的性质,亦即所谓「无常迅速」的「迅速」。]

无常的运行它是有一定的速度你没办法改变,所以它是不相应行法,

[例如有情之来去、聚散、离合,无情界之日往月来,日月如梭,国土世界之成住坏空,乃至地水火风之变幻运转,其速如电,念念不住,皆是「势速」的现象。]

无常的变化速度是没有人能够掌控的,所以是心不相应行法。

[「十九次第」:表示诸法前后有序,毫不紊乱,这种现象,假立为「次第」

譬如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君臣父子等,前后、高低、尊卑之序,有调不紊的关系,假名为次第。]

这个次第你没办法改变,那就是心不相应行法,虽然它也属于一种心行,譬如长幼有序是一种心行,但这个心行是不相应行法。

[「二十时」:即时间,谓依于色心剎那辗转所现,假立之为时间。

若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更可证知佛法所说「时间是假立的」非常正确。]

你们知道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吗?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时间跟地理有关系,东西经零度是格林,因为大英帝国他们航海,就把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当作东经零度,往东往西,时间就是这样出来的。

也是因为这样假立出来,[因为所谓「时间」,实是依于太阳、地球、月亮的自转与公转,以及阳光照射地球的变化,而「假立」的。

如地球自转一周,即依某A地再一次「天亮」(阳光再次照射其地),订为「一天」等等。]

事实上它是一个物质的改变,时间是人创造出来的。

[故知所谓「时间」,实是依空间(物体及光线)的位移而假立,因此「时间」本身并无实体;以时间无实体故,此为时间之「总相」无。]

时间是一个总相,总的概念,这个总的概念其实是假设的,总的概念是假设的所以它别相也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相既无,时间之「别相」:过去、未来、现在则更加是无,]

名年月日时分秒这些都是别相,这些都是假设,不是真正有那样东西,[更加是假立的(实为假上加假)。]

太阳照到那个地方时间就改变,时间是依太阳光线来假立的。

[又,即使时间之总相有实体,(即真有「时间」这件东西),但依然无法说时间的别相(过去、现在、未来)有定实。]

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定的,为什么?[因为在永无休止的「时间之流」上,

你若以某A点为「现在」,则在A点的右方之B点即是过去,而在A点的左方的C点即成未来;

但你若以C为现在,则A便成过去;若以B为现在,则A又成为未来。

因此可知「去、来、今」之性不定、以不定故不可得。

二、一切法剎那不住,当你说「现在」的时候,「现在」这一刻已成「过去」,因此无真正的「现在」之体可得,

故知「时间」之总相,乃至「去来今」三际之别相,]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别相,[皆是依色心等法假设安立,无有实体可得。是故经云:「三世心不可得」。]

以后想到过去多么美好的时光时候不用很感伤,过去心不可得。

文人多愁善感实在很可怜,写了那么多诗词,让后代人本来不苦恼,结果一看就很苦恼。

[「二十一方」:「方」即方位,如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等。

方位是依于有形质之物所处的位置而假立。

为何是假立?正如楞严经所说:若定某甲点为「东」,则站在此点之右方看,此甲点便成西方;

若在甲点之前方看甲点,此甲点即成南方;站在甲之后看甲点,此甲反成北方。]

所以这个甲可以是东、南、西、北,[故知方位并无定实,]就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无有实体可得,但是假设安立。

故知外道以方位为众生祸福之依据者,实是妄上加妄。]


以方位为祸福之依这是什么?风水,方位本身就已经是假名,

又依这个假名断众生的祸福,乃至把死人骨头葬在哪个地方,然后子孙就大发,这是妄想分别,实在是;

可是中国人就相信这个相信几千年。而且跟这个方位有关系的事情就造成很多莫须有的悲剧,

前面时间跟方位合在一起,时间就是时辰八字,时间本来就已经是虚妄了,你再用生辰八字然后来定他的祸福就更加虚妄,妄上加妄。

[「二十二数」:「数」即数字或数目。]这又跟算命有关系,算命又称术数,

还有呢?名字学,名字学用中文来讲,那洋人就没命了?

你说你怎么去算洋人名字的金木水火?所以就很虚妄了。

[数是依于诸法多寡之相对待、相继、相袭而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祇之差别。以其是相待而有,故亦是假立、非实。]

相待就是相对待,一对二或一对三就是有多有少的比较而有的,

你懂得佛法以后你就真正懂得世间法很多都是虚妄的,搞得众生鸡飞狗跳。

讲到方位、时间、术数就有什么阴阳生克什么等等,甚至讲到因为生辰八字不对就克夫相,什么克什么的,简直是。

[「二十三和合性」:]跟前面相应一样,和合不和合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台语)你没办法,业力如是。

[依于诸法之间,互相不乖违之性质或关系,而假立为「和合性」,并无实体。]

这个和合不和合,用地藏经的话讲:众生业感如是,他们俩就很和合,也许分开来跟另外人在一起就不和合,这没办法业力如是。

[「二十四不和合性」:]相对于和合性,[依于诸法之间,互相乖违、不能含容之性质或关系,假立为「不和合性」,并无实体。]

譬如盐跟水、糖跟水都可以和合,可是油跟水就不和合,虽然都讲说很有油水,可是油跟水实在不和合,以作官来讲油跟水是和合的。

[以上为解释「心不相应行法」,学者研习此「心不相应行法」时,须留意这二十四法之定义中,都有一个「假立」或「假名」之词,俾令行者知觉观察此等诸法皆唯有假名,而无实体。

若能如是观察、解了、趋入,则于如是诸法心无贪着,究竟清净,入于诸法无我、平等一实正理。]

提问……

答:别境的定,这个欲、胜解、念、定、慧的定,它是通途的定,没有特定是哪一种定,所有定都在这里面,

但无想定跟灭尽定是很特殊的定,除了这两个定其它的定都是心相应行。

因为无想定、灭尽定跟什么有关系?你看心不相应行法的第一个得有关系,因为跟得有关系所以它是心不相应行。

也就是说属于一种果报,类似一个果报,得就是果报。

是靠修行没错,它就比较趋向于得人身、得五根或不得也算在里面,

譬如不得眼根就生盲,我们一般人男的得男根、女的得女根,有人得二根那麻烦;还有人得无根,

因为这个得是跟果报有关系,这个无想定跟灭尽定直接跟果报有关系,所以是心不相应行。

你如果修无想定来世一定生无想天,你如果得到灭尽定你这一生舍报就入涅槃,除非你真正发大愿行菩萨道,否则一定入涅槃。不过你放心,你若入涅槃,我会很想你。

它直接跟果报联接的,你如果得初禅的人你将来一定生初禅天吗?不一定,你可以选择,

你只要说我不回向生初禅天它就不生初禅天,你如果回向以得初禅去念佛那就决定往生这样;

二禅也是一样,你得二禅定不一定来世生二禅天,你可以做主;但那两个不能做主,那样就是那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71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我今天很高兴,因为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最后一讲,这有点象读小学时候放暑假最后一堂课,上完就开始放暑假所以很快乐。

没讲百法明门论之前插进去有人问问题,准提菩萨为何又称那菩萨?什么意思?哪一尊是这菩萨?

第二个地藏法是胎藏拳,准提法是金刚拳,你写密宗纲要210页什么意思?有什么出入?

你去看所有的法本,关于真言法的里面错误一大堆,要不然要阿阇梨干什么?

甚至我跟你讲有些真正法本故意写错,故意误导你,为什么?这样避免你盗法,阿阇梨亲传的时候就会把它改正过来,但是别人都不会知道。密宗纲要是死的,阿阇梨是活的。

修法完毕大磬放在佛案上或收起来?如果你那个佛案是固定的就放在上面,如果是移动就要收起来。

大磬是放在旁边,你如果整相密坛是固定的不用移来移去不用收,一直放哪里。

如果佛像你常有客人来来往往,要不然你就准备一块红布把它盖起来也可以。

第四条修准提法尽念咒轮朝自己,修完以后要转面吗?你既然放那里不动它就不用转了。

第五条,遍照金刚何许人也?遍照金刚是谁?弘法大师、空海大师,日本真言宗创史人,日本真言宗第一祖,真言宗的第八祖。所以遍照金刚就是真言宗的祖师之一,如果另外同号就是毗盧遮那佛,密号遍照金刚;南无大师遍照金刚就是指弘法大师。

密法已经学了好几个去了,结果遍照金刚是谁还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开除?你们好像学佛学了好久,忽然问谁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何许人也?

第六修文殊法门可以不用密坛吗?可以。

第七条地藏法门持地藏菩萨咒的时候应该做何观?那你就做本尊观,观地藏菩萨。

第八条,修法时如何结界,不用结界,你这样照着修就结界了;你如果真要结界是修整套大法的时候要结界,现在目前这样修不需要结界。尤其是你有修准提法,那个准提镜本身就帮你结界了。

准提神咒经里面讲说你只要供养准提菩萨的准提镜,那个法坛随所在之处就成结界,就成密坛,不一定要在市里订做的那个密坛叫密坛,只要有一个清净的地方,你把准提镜放上去就是密坛。

相同的就好像你看楞严经,楞严经里面讲:你只要诵楞严咒,你诵咒的地方只要是清净的就是坛场,不一定要有那个形相才成坛场,这个当然佛跟咒力的威力。

何种情况下才做结界?你出家以后修四度加行,修每一个大法的时候结界。

还有就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众道场一开始要创立的时候要结界,

或要诵戒的时候要做观想,也要讲出来做结界羯磨,这个在律仪法羯磨法里面讲那个方法,这个你们做不到也不需要做。

这有两种结界,一种就是律的结界,戒律的结界;另外一种就是密教的结界,两种结界。

还有一种界于显教跟密教的结界,那就是所谓的撒净,譬如法师要修大悲忏有撒净,是撒净也算一种结界,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那是结界,

也就是用大悲咒水所撒的那个线就是结界线,一般人就以为撒撒喷喷,那个就结界,那条线所构成所有的污七八糟的众生都进不来,变成结界。

第九、白色水晶,水晶应该是透明的,你是指透明的吧,水晶念珠是千亿功德修何种法?

这通常是宝部法,但是依真言宗来讲,你除了得阿阇梨以外不可以用水晶念珠,只有阿阇梨可以用水晶念珠,

我昨天就拿了一串你看到吧,平常的,你既然是学了真言宗现在知道了就不要乱用,不要拿水晶念珠。

猫眼石念珠,这个都不要用,最好的念珠就是菩提子,其它的象有的买很贵的象什么檀香木、沉香木都没有必要,菩提子、菩提根就可以。

还有那猫眼、狗眼太重了,我以前在家时候也买来这么重拿都拿不动,等于念佛当作练哑铃一样也可以。有显教做了好大一串,(台语)。

请阿阇梨举例何法属于凡夫禅、二乘禅,何法属于菩萨禅?这个问的没头没脸的;

数息法属于什么禅?这个还差不多,数息法原来是属于二乘禅,但它是属于通教的,不一定只属于小乘,它是属于基础的禅法,应该是所有佛教行人都应该要学,

所以天台智者大师的六妙法门就从数息开始,乃至于摩诃止观也是从数息开始。

因为数息法是佛所讲的二甘露门之一。另外一个就是不净观,这个算是通教的,你不要把它当作只是小乘,因为它一个是要去掉贪,不净观是去贪,数息是去散乱。

问:……答:不是这样说,应该说什么叫菩萨禅,不是哪些法门是菩萨禅。

菩萨禅本身是一样东西,应该说菩萨禅是什么样的境界,一言难尽,你去看我的禅之甘露里面就有,

凡夫所修的禅就是凡夫禅,凡夫禅是身心依于眼耳鼻舌身在修的禅,因为凡夫境界,依眼耳鼻舌身的贪着而修的。

外道禅主要是依于第六识的外道的妄想分别所修的禅叫外道禅,主要譬如道教或道家,老庄他们也有禅,他们那个禅就是最后要与万化冥合,入忘我之境,这种境界都是妄想分别,所以以第六识的妄想分别所修的叫做外道禅。

基督教也有,他相对于道家要跟万化冥合,基督教要跟他们的神冥合。

所有外道的精神都是一样,象婆罗门教要跟梵我合一,冥想外在有一个至高完善的东西你要跟它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藉由它的力量你就变成也是完善、完美、清净的,

不是你本身清净,而是你要归的那个主、或神、或神我是清净的,依他的威力、依他的恩典让你清净,

这种借外面有一样清净或完美东西的神或道或上帝天主等等,你要跟他合在起,藉由他的清净令你完美,所以我们称为外道。

但是我们佛法自心本自清净,我是复我本性,所以不是要跟外面的东西合在一起,

你要观不是外观,不是往外观,而是往内观自心自性,自除无始以来业障,把这些业障、报障、烦恼障,乃至最后除魔障都除掉以后,恢复你的本心清净,那时候就是自做佛。

那个佛不是离心而做,离心无佛,自心无佛,离心无别佛,这个就是内道。

佛在自心中坐,外道呢?他们的圣人或完美的境界是在外面造的,所以叫外道,见外有道称为外道。

佛法就是外没有道,外都是妄相,都是虚妄虚幻的,真正的就是自心本自清净无染,

你就是把所有的业障无明烦恼全都去光了以后,本性自然显现就是悟了佛境,或见自本性。

比较说的小一点,这种禅就是大乘禅也是菩萨禅,因为是要成佛道的,也可以最高的就是如来禅,其实都是通的,只不过它的层次有一点点不一样。

菩萨禅就是比较稍微广泛一点,比较悲心为主,但它的层次稍微低一点点,但如果是如来禅就是最高的层次。

但不管是如来禅或菩萨禅都可以说是大乘禅,因为大乘才有佛跟菩萨。

不是哪一些东西是大乘禅或菩萨禅,这问题问错了,应该说凡夫禅是什么情况,菩萨禅怎么样。

十一、莲花部部主是阿弥陀佛还是观世音菩萨?

答:如果一般而言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莲花部部主,但依最甚深的密教来讲,合掌听,听了不要吓一跳,观世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

你听了就好,不要去怀疑,也不要多想,如果不能即刻信受,你就把它忘掉。

你要能够理解到这个,你要学了很多密法以后才能真正理解,你现在知道就好了,因为你问了问题,我不得不答,答了可能你更糊涂。

如果依最甚深密法是这样子,观世音菩萨在密教最深里面就称为观自在如来王;如果没听过今天就听了。

提问:1……

答:入初禅的,不一定,印度外道他会不会想不晓得,我想会比较不喜欢吃,因为到底是比较污浊的,

你入了初禅整个四大比较清净,所以他可能会比较不喜欢吃。

但如果外道出去化缘,人家给他什么东西吃他恐怕还会吃。

2……

答:那个离欲是指离淫欲,淫欲是绝对不能有,甚至你起一个性欲的欲念你那个禅就失掉,跟财色名食睡的食不太有关系。

3……

答:退怎么不退,出了定马上就退掉了,下次修的时候再从头修起。

你以为得到初禅以后就一直住在初禅里面,那你家人以为你死掉了。因为你住初禅就不言不动,

不过初禅还早,因为要到四禅以后没有呼吸,那时候人家才会以为你死掉了,我想你距离那个还比较远一点。

你入了四禅以后,一般要吵你都不容易吵得动;

初禅稍微有一只猫叫一声你就吓醒了,一出了禅定就没有了,当然因为已经坐过了,你要复制比较容易。

你从来没有过那就比较难,就好像山本来没有路,你第一次走的时候要辟一条路,(台语)有一条路你下山再去走很快就到了。不过你经过半年再去,又没了;

你入了初禅以后再来打坐不是就从头开始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是很容易退的,为什么难进?因为种种因缘要完全和,因缘要具足,自身自心环境等等,要很安静,自心没有烦恼,身体没有病;身心无病你看多困难。

没有一点点烦恼,没有人来烦你,没有老公、老婆、儿子、女儿来烦你,也没有孙子等等,也不用上班,没有客户。

坐在那边还要想下面策略要怎么样,那你如何入定?你入会计定?

入了初禅的人怎么样?你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入初禅,来看五位百法表,入了初禅的人,离欲得初禅,

首先你要在还没得定之前要离欲,就身心非常相当清净,为什么?

因为虽然财色名食睡都是欲,但是性欲是所有欲望里面最强的,为什么?它具足的色声香味触法,还有加上无始无明;跟无始无明,人的生死本源相应。

所以它的力量最强,真正令众生堕入欲界的就是性欲;

圆觉经讲: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证性命。众生的性跟命都是因为淫欲而来的,那个众生主要都是指欲界的,欲界众生会有生命主要是都淫欲的关系。

欲界众生你要出欲界,头号大敌就是淫欲,你一定要离淫欲才离欲得初禅。

但你在修禅定得到初禅之前,你虽然心里没有离欲,但身要离欲,也就是说你不能再去一边行淫一边习禅要得定。

你可以这样做,但依楞严经来讲就会着魔,就带淫行禅会着魔,所以离欲得初禅,那欲是特指性欲。

第二个食也是一样,我们二时临斋仪的时候,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初禅就是禅悦为食,入了初禅就不吃东西了,

所以禅定里面你不会肚子饿,即使你在初禅坐了很久,甚至坐了一天一夜你都不会肚子饿,因为那里他已经是以思为食。

我们看五位百法里面的心所有法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并不它比较小,它也是比较大的力量。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只要是入了初禅的人这些随烦恼都很稀薄,也就是已经得定的人他的心动乱之相就比较小,就称为烦恼稀薄。

已经入了初禅的人他可能会生气,但不会发大怒;他也不会嫉恨,

心里面恨一个人,执持那个恨意很久,而且是很强烈的讨厌一个人不讲出来的,对一个人的嗔恚心很强很强,但是又不讲出来,偷偷的,强度很强。

已经得初禅的人对人不会有恨意,也许他对某一个人不满意,但他不会说偷偷恨一个人恨很久,不会这样。我现在跟你讲这个就是说让你去印证。

现在很多人他又是二禅、初禅、三禅、四禅,又是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你去验证看看,你光是初禅看他验证有没有。

他会不会勃然大怒,会不会咆啸,会不会恨。

覆就是覆盖,也就是做错事情不让人家知道,会不会这样?

恼,这个恼不是自恼,是恼害别人,他讲话令人很不舒服,令人生恼,恼众生,

如果他会,你可以说他没有得初禅,他的境界不是初禅。

嫉,他会不会嫉妒其他修行人,讲话破坏其他人,说别人的坏话,到处不管是有德无德古今中外他都很多毁谤,

现在有个居士就是这样。我说是两千多年来佛法里面最狂妄的一个人。

那个人古今中外活的死的他都批评,而且他批评的都是大条的,所谓弟子里面就问为什么批评这些大人物,他说那些小的都不值得我去批评。要看你的份量够不够,为什么?

武侠小说里面有新出道的都是去挑战高手,把高手挑战倒了你就是武林第一;打拳也要挑战上一任拳王,把上一任拳王打倒你就是拳王了,那个人就是这样。

世间佛说末法就是这样,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越邪的就越昌盛。

他会不会悭吝,就是吝啬,这个人在自己的书里面写有一个他的学生,他称为弟子,附带讲这个人是在家人。

他弟子问什么问题,他就说:我刚刚出的那本书买了没有,弟子说没有;他说你赶快去买来看,你要问的答案就在那里面。

这就是一种促销方便,我是讲到悭,悭跟贪有关系。人家问问题,他叫人家去买书。

诳就是欺诳众生,这是若干年前,现在不知道,现在状况可能又更显赫了,这个人宣称我们台湾总共有三十六个开悟的人,而这三十六个人全都在我们道场里面,诳嘛,欺诳众生。

谄媚,譬如现在末法时期很多谄媚阿谀,法师讨好在家人,拼命的捧在家人,你常常会听有些人说:现在在家人修的比出家人要好,所以不一定要出家。听了耳熟能详吧,这个论调很多了,

现在出家人就越来越少,尤其是男众,男众就想要自己担当一方的,不用出家就可以修行比出家人好,为什么还要出家嘛,那个就是谄媚。

说法的时候讲一些很好听的话,话里面都包糖衣的,哗众取宠。(台语)

我们这是纯中药,传统制法,没有加什么糖或添加物,

害就是会害众生,骄就是傲慢、骄慢。你会诳就一定会骄了,

所以他有没有这些毛病,如果一点点没有关系,很明显你可以肯定,你一查验了以后可以肯定他连初禅的境界都没有,

因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烦恼,得了初禅的这些粗的烦恼就已经伏了,由定力把他心中这些粗烦恼伏,没有断;比较不那么明显,也不是不现行,还现行,但是微少微少。

学唯识就有这样好处,你就每一样东西可以搞的很清楚,可以自己判断自己,也可以照鉴他人不被欺诳。(台语)不会碰到佛法的金光党。基本上讲是这样子,

至于已经得到初禅人有一个确定的,不会贪睡,为什么?因为入了初禅以后禅悦为食,是不是睡觉了?当然不是,他心很明。

我讲过睡眠是大昏沉,因为你心昏沉盖重所以好睡,但因为由禅定水洗烦恼的昏沉盖已经洗的很稀薄了,所以你是清楚的,你需要的睡眠会很少。

你一天的劳累、劳虑以后,所有的烦恼覆在你心中,到晚上睡觉,睡完以后烦恼沉淀,等到一定时间心水上面都干净了,你就觉得我休息一下精神恢复。

事实上不是精神恢复,是你心中的烦恼尘埃都沉淀下去,经过一天晚上的沉淀以后,你的精神再次新鲜,你就觉得有精神。

每个人需要沉淀时间不一样,当然烦恼多的人需要沉淀的时间就久一点,烦恼轻的人需要沉淀的时间就比较少一点。

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虽然很轻眠,但也烦恼心很重、很愚痴,这不是绝对的。

如果是需要很深的睡眠的人,那是绝对不会烦恼很轻,这样听懂吧。他也不一定会愚痴,但他烦恼心就是很重;

还有一个确定是说睡眠真是一大享受,这种人绝对是烦恼重的。

当然越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睡眠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这也不行。回答就到这里为止。

[八、无为法(六种)]

[论]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五位百法表,百法就是一切法的意思,一切法把它略为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这整个是一切法,一切法又分两大类:有为法、无为法;

前面讲的从心法到心不相应行法都是有为法,只有最后一类是无为法,而无为法只有六种。

什么叫为?为就是作为,换句话讲就是有动作,它其实是一个代号,为就是生死、生灭。

有生死、有生灭的法叫有为法,没有生死生灭的法叫无为法,所以并不是一定是什么动作,所谓的动作是指生死或生灭,这样动作。

进一步讲,为也是一个代名词,就是烦恼;有烦恼的就是有为法,没有烦恼的就是无为法。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无为法,就是要学没有烦恼的法,有烦恼的法,世间一切哲学、思想、各种科学都可以学,但里面就没有让你离烦恼的方法,

所以我们就是要求这个无为法,这是学佛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唯识学,所有的佛法,就是最后一个无为法。

但无为法很广泛,以唯识来讲有六种,如果以大致来讲,无为法就等于是佛法的统称,所有的佛法就叫无为法;

可依唯识来分析无为法,不只是佛法,法有其它的法也可以称为无为法。

[「第五无为法者」:以上四位,]就四种或四类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皆是生灭法,称为有为性之法。]

它的性质是有为的,也就是有生灭、有起灭、有生死、有烦恼就称为有为性。

[为,]本来是[造作之义,亦即生灭、来去;]来去就是生灭,来就是生,去就是灭。

[有为法,即是有生灭、来去之法。无为法即是无生灭、来去之法。

而无为法之所以能无生灭、来去,即是若去除了(或断除)有为的造作,即能得无为之无生灭性;

因此,借着有为法的断染成净,]把有为法染污的部分去掉,[离诸造作,]造作就是生死造作,离掉生死造作[即得无为,]就得到无为法的境界。

无为另外一个同义词就是解脱,所谓无为法就是解脱道法,这解脱道就不一定是小乘或大乘,而是通称。

[是故,无为之性,系依有为而显,]无为的性是依有为来显出来的,也就是如果没有有为,那么无为的性是显不出来。

因为无为也就是它没有什么动作,如果没有有为把它托显出来,它是显不出来的,这样说你就懂了,

如果没有坏人,好人你就看不出来了。因为有坏人,所以你能看得出什么是好人,

同样的,因为有有为的生死烦恼,所以才能突显出无为的涅槃菩提,所以无为法就是涅槃菩提法,解脱道法,因为有生死烦恼,所以突显出无为涅槃菩提的可贵。

换句话说:也就是因为众生有生死烦恼,所以要求无为的涅槃菩提,如果众生没有烦恼,就不用求菩提了。

还有,为就是动乱,无为就是没有动乱,因为动乱所以有烦恼。因为有烦恼所以有生死,

那个动乱是什么?主要是指心动乱,因为心动乱所以令身被牵着走,也去做动乱的事情,所以叫有为;

心在动乱,一点点动相的时候那个就是在为;在做振动。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本论文前面说:无为法是「四所显示故」四就是前四种(依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四种有为法所显示出来的)。]

看五位百法表,五是无为法,无为无相,既然无为无相,那你如何能够了知、知解?要靠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把它突显出来,

互相比并起来有为法的动乱就衬托出无为法的寂静、快乐;有为法的动乱烦恼相对于衬托出来无为法的寂静快乐。

论文里讲的很简洁,这个四就是指上面的四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四种的有相显示出无为的无相;仍这四种的有相来显示出无为法的无相。

[若无「有为」,即「无为性」亦无法显示,]如果没有有为法,无为性也没有办法显出来。

换句话说无为要依于有为,如果不依于有为,无为自己没有办法显现出来,因为无为是无相的。

[以「无为」与「有为」是相对而显,]善跟恶是相对而显,因为有恶所以才能显出善。

或者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全世界的孩子都是孝子,那就没有不孝的人;因为有不孝的人所以可以显出孝顺的可贵,有为与无为的对照也是这样。

[甚至可说「无为」是依「有为」而立,]为什么?因为有有为的生死烦恼,所以才必须要有无为法来,立这个无为法令众生得解脱。

[若无「有为」,即连「无为」亦不立。]如果没有有为法,无为法也不需要成立、也不能成立。

禅师讲:佛说一切法为度种种心,我无种种心,何用一切法。这禅师可以说,你不要说,我也不要说;我们说只是口头禅,胡说。

[易而言之,之所以立「无为」(或者说,佛之所以开示「无为」法),是为了度诸「有为」,]是要度众生的有为生死。

[何以故?以「有为」法皆苦故,]有为法都是苦的,你可以想象动乱是苦的。

起信论讲:动即有苦,只要一动,这个动是指心动,心一动荡就苦了。

但是你知道我们愚痴凡夫越动荡越觉得刺激越快乐,所以以苦为乐。他完全不能体会寂静的快乐,

所以佛说众生颠倒就是这样,以苦作乐。好好的没事,他就要去做种种刺激,乃至到危险的地方去,因为到危险的地方去,大家都互相都称赞他,他有时候断手、断脚、九死一生,实在没有必要。

征服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能够让你征服吗?征服圣母峰,你爬上去就征服圣母峰?这简直是自己妄想颠倒,你死掉了圣母峰还在那里,何曾征服过?你上去空照图拍下去根本看不到你,你什么征服?

[又,这第五位的「无为」,是前面四位总共九十四法的真实之性,]

这第五位有六种法,一百扣掉六就九十四。这九十四法也就是真实的性,就是无为法。

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表面上看来这四种法是有为法的、生灭的、来去的、动荡的,

但注意这些法都是它相,它有为的、来去的、生死的、动荡的都是它的相,但它背后的性还是无为性。

唯识学在这里就把性融合了,有为之相,唯识学里面讲五位百法里面的前四位的有为之相,它就会归于无为之性;它的根本。

这些有为之相为什么能显出它的相呢?就是依于无为之性,也就是说一切法背后都有一个无为之性,才能显出这个有为之相。

我觉得越讲越快乐,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讲。我很高兴,我这样讲一讲让你们比较更清楚。

前面有为法是法相,它的性是无为性,一切法的本性是无为,这就很深,这就符合禅宗所说的最甚深的法,在这里碰面。

一般人知道性跟相是一定要打架的,只有有智慧的人他私下知道他们事实上是不用打架,就私下和解,

也就是说性与相能不能融合,不是大家一起都可以做得到,而是比较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他比较能够信解体入真实之相,性相融合,性本无生,相现有生。

唯识学在发挥阐衍种种有为生灭,乃至于禅定解脱、涅槃菩提种种因缘法以后,会归无为的寂静涅槃,本性清净之法。

这才是真正的唯识学,真正法相宗的目的,所以不要迷失了。

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72
    继续讲,刚刚有问题,提问。

1.提问……

答:无为法虽然无相,但它的修行方法有种种不同,怎么不同?譬如声闻乘有修行无为法的方法;圆觉乘有修行无为法的方法,菩萨道有修行无为法的方法;

菩萨道各个阶层从信位开始,信住行向地都是无为法,所以就各种阶层的不同。

第一个它的法本身就有那个层次的差别,有高低难易的差别;它修道的以后果证也有差别。

譬如以小乘来讲就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是四双八倍,初果相,初果;二果相、二果;三果相、三果;四果相、阿罗汉,所以四双八倍就有种种阶等不同。

在四双八倍前就有外凡位、内凡位,种种差别,所以以小乘来讲就有种种差别,但所修的都是无为法。

所修的譬如从入了内凡位以后次第开始修须陀垣果的时候都是在修四谛八道,四圣谛三十二缘观,都是一样的东西,但只是它层次深浅的不同,所以果证也不同。

所断的惑不同、所证的道也不同,所以小乘的诸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有初心修行果证的差别。

大乘一样有信位菩萨、有住位菩萨、有回向位菩萨、有十地菩萨种种果证不同,所修的都是趣向无为的菩提涅槃。

无为性是性,但即使他要修入无为的种种方法也是要有种种相,不只是相对于无为的有为法是有种种相,乃至于你要修入无为的境界的那个方法也是种种不同的相,这就是什么?法相、唯识所论述的东西,

不管是有为生命种种现相,因缘所生,种种生死烦恼、种种善恶无记,乃于于无为法要修断恶除染回复清净的种种手段也都是有相。

你不要有些人学般若就是这样,开口闭口说人家着相,你即使修无为法也是相。

你一定要在相上修,你悟入本性以后依于本心本性不动的理解,但是那个不是说你已经到了那个地步;

到那个地步是你已经都入住那个地步,已经都可以了,那不一样。

只是你信解那个不动、清净的本性,依这个清净本性采取种种手段方法去趣入那个境界。

也就是说你已经采到那个矿了,你要用种种有为、有相的方法去提炼它,提炼的时间跟手段跟你用功的次第不一样,所提炼的纯度就不一样。

即使是以铁来讲,就生铁、熟铁、钢铁;金也有种种成分不一样,有999,甚至有黄金、红金、紫金,那个都是由于提炼的关系,而有所不同。这个也可以解释说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接着讲。

[一、虚空无为:指真空之理,]不要误会是物质间的空气叫虚空无为。而是指真空之理,[离诸障碍,犹如虚空,]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一切法的理好像虚空一样无为,[无所作为,故称虚空无为。]

这是指普遍一切的理都有这样虚空无为之性。不一定是指佛法,所有的法有这种无为之性都叫虚空无为性。

[二、择灭无为:「择」,简择;]捡就是挑选,选择;[「灭」,寂灭。「择灭」即离系,谓以智慧来灭惑,]

什么叫择灭?挑选出来,一条一条把它找出来,找什么?譬如你找出贪,你要灭这个贪烦恼,把贪挑出来专门去攻它,这叫择;去把它除灭,叫择灭。

接着你要除嗔,就把嗔抓出来、调出来,把它挑选出来、单独找出来,这叫捡择出来,把嗔烦恼捡择出来把它灭掉叫择灭。

所以,这是一条一条的去灭它,这是指定慧之法,在禅定中修断烦恼的一个方式,在禅定中用禅定力断烦恼。

你在禅定中断烦恼不是整个全灭一扫而净,不是,而是你要一个一个就好像把敌人一个一个抓出来,把种种烦恼贼一个一个抓出来,抓一个出来宰掉一个,宰到后来就平了。

这跟什么有点相象?跟戒律里面的波罗提木叉praktimoksa,别解脱;也是这个意思,别别解脱,就一项一项的解脱,在这里定法跟戒法来比并理解。就个别解脱的意思,

什么叫波罗提木叉?我们昨天不是传五戒吗?五戒就是别解脱戒,你们受比丘尼戒就是别解脱戒。

什么叫别解脱戒?你持一条戒可以断一种生死烦恼,所以叫别解脱;

譬如你持不杀生戒就断了杀生的烦恼,断了堕地狱的果报,乃至于将来生身断命、多病、体弱这种余报,就断掉这方面的果报,解脱掉这些杀生的果报,所以叫别解脱。指解脱这方面的果报,

譬如持不偷盗戒就断除贫穷的果报,因为偷盗果报就是贫穷,四事不具足,衣不蔽体,没有衣穿没有饭吃,这种果报是偷盗的果报。断除这样的果报,这是持不与取、不偷盗所得到的解脱,又另外一个个别的解脱。

邪淫又是另外一种,邪淫果报严重就堕地狱,花报或余报就是眷属不和、斗争、不忠,所以你今生若眷属对你不忠的话,你不能只怪对方,那是你自己往世有邪淫所得到的果报。

你往世邪淫所以今世眷属不忠,你如果持不邪淫戒就断掉将来眷属不忠、家庭斗争这种果报,又解脱一种烦恼,别别解脱,叫别解脱。

相对于定法里面也是一种解脱,但是律里面是持戒律去把它解脱掉,只是表相一点。

但是用禅定力在定中里面修得到的是根本的改变;当然你要先持戒得到相上表面上的解脱,然后才能求它的根本,所以戒可以说是解脱的治标。

但虽然是标常常也是最紧急的,就好像发炎一样,要先治发炎、发烧,然后才求它病的根本。

治了发炎以后接着要断除它的病根,就要用禅定跟智慧来修,禅定跟智慧就来断这个烦恼。

也就是用律的解脱等于是压伏,先把它压住,譬如发炎,让发炎的热度退烧了,所以别解脱戒等于是退烧,所以律又称为清凉,硬退烧,不造种种恶。

退烧以后身跟心得到初步的清净以后再修禅定,用禅定力观照、降伏、修断,断的时候那个就叫做择灭。

当你择灭的时候是一条一条的,每一个恶、每一个烦恼抓出来修断,所以那个叫择灭。

相对于戒法的别解脱就是一条一条抓出来解脱,杀盗淫妄,一条一条解脱;如果是择灭的话贪嗔痴慢疑恶见一条一条择灭。

而且这个灭就是灭了,灭了就不再起,但别解脱不行,别解脱只是暂得解脱,它不究竟。更何况持戒也很容易犯戒破戒,因为根本还在。

我主要就是要让你懂,择灭就是离系,系就是系缚,系缚是跟解脱相对的,我们三界是有系缚。

三界系缚有三种系,系缚就是烦恼,但这烦恼有三大类,一个是欲界的烦恼、一个是色界的烦恼、一个是无色界烦恼。

欲界的烦恼称为欲界系烦恼,色界的烦恼称为色界系烦恼,无色界的烦恼称为无色界系烦恼,系什么?系众生。

欲界的众生就是因为有欲界系的烦恼所以把众生绑在欲界,色界的众生就是因为有色界系的烦恼所以被绑缚在色界在里面永不得脱,无色界的众生就是有无色界系的烦恼所以被无色界烦恼绑在那个地方。

这三界的众生就是有不同三界系的烦恼,所以永处生死。

离系就是离于这三种系缚,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的种种烦恼,离这些系缚得解脱,叫离系;离系就是解脱。

意思就是以智慧来除灭惑,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显真理,其真理乃无生灭性,故称择减无为。

(换言之,即「以定慧力,择烦恼而灭之」称为择灭,一条一条抓出来灭掉,灭烦恼不是批发的都是零售。

如是所得之无为性,称为「择灭无为」。)]这个择灭就择而灭之,

唯识学里面就有这样的问题,你找了很多参考书字典都没有很详细的解释,当时这个择灭就很困扰人,你必须要很深入以后渐渐了解它的意思。

你到处即使看古德的书也没有很详细的,他在注解的时候假设我们都懂,所以都不解释。

我初发心在学唯识学的时候,光是这个择灭就搞好久搞不懂,如我所说以前我是比较幸运一点,很多难题都渐渐搞清楚,现在就能用很白话的话来讲你们听。

[三、非择灭无为:]我本来以为这样注出来还需要讲吗?结果讲出来以后觉得好像还是需要讲的样子,不过希望你们做VCD出来可以请回去多听几次。

[此有二种:一、不假智力以断灭诸惑,性本清净、无所作为,称为非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这种无为法叫非择灭的无为,是什么样的无为?也不是它本身本性就是无为,而不是经过择灭的方式才变成无为。

像刚刚那种种烦恼、随烦恼,都你必须要择而灭之,把它化有为而无为,转有为为无为,也就是转烦恼为菩提。

所以择灭也可以用更高一个层次就是转,转烦恼的转,转有为为无为,怎么转呢?

一转的时候就是把染污的杂质甩掉了它就变清净了,转染污的有为法时候把那些脏的东西都甩掉它就变成无为,所以择灭就是转。

非择灭无为不需要你去转它令它清净,它本身就是无为的性,这种无为性的法称为非择灭无为。

这是一种非择灭无为的意思。但是唯识学里面讲的非择灭无为是指第二种,不是第一种。

[二、若有为之法,因为缘阙(缘不具足,缺其中一、二缘),因此暂时不生,而显出「不生灭性」;]这种叫非择灭无为。

这要回到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要因缘具足而且和合,光是具足不同用要和合,因缘要具足和合的时候生法。所以因缘生法的意思是这样,具足和合而生;

那其中的因缘里面少了一样两样它就不会生,如果少了其中一样两样要项的时候这个叫缘缺或缺缘,少了一样缘这个法就不会产生。

譬如结婚新娘跑掉了,新娘这个缘就缺了,这个婚礼就不能成就;新郎也会跑掉,也不行。

主要的缘都必须要有,而且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但如果那件事情少了一个重要的缘,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指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烦恼是有一些因缘具足的时候烦恼生,如果我要让这个烦恼不生的话,不要等到烦恼生再去灭它,我就故意、有意的造成烦恼的因缘不具足,所以我就不会生这样的烦恼。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行梵行,你不要起淫欲,好,第一个你要离欲境,而且不要到风化区去逛,也不要去看X级电影,你故意去看X级电影,又希望性欲的烦恼不起你说可能不可能?就很难,那你何必这样折磨自己。

如果你自己自心已经没有这种欲的烦恼,你就不要去亲近引起淫欲的境缘,也不要去亲近引起淫欲的人、事、地都不要去亲近,这样就没有外缘能勾起你的淫欲,

你自身本来已经很清净,这淫欲对你来讲就缘缺,所以你就一直可以很清净不会有淫欲。

老子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如果因为缘缺,没有那个缘,再加上譬如在家人如果不结婚就少了一样淫欲的需求,少了一样淫欲的近缘;但你如果有配偶的话你要长期没有淫欲就很难,

所以你如果没有结婚、单身,又远离淫欲的境界,淫欲对你来讲是缘缺你就不起淫欲,

这种状况下不是你不起欲心,而是缘不具足,所以你虽然没有灭淫欲,但淫欲对你来讲就一直不生起。

当然有一天因缘和合的时候你还是会起淫欲,可是你可以用我们现在的话讲,用有心的经营让缘不要具足,让缘一直三缺一,都不具足这桌麻将就打不成。

这种缘不具足的关系,这种叫非择灭的无为,因为你不是不起欲心的状况、境界,不是你用择灭的手段功力去把它灭掉,而是先发制人的无为、防止性的,

所以非择灭就是防止性的,还没有产生先制止它不要让它起来,这就叫非择灭。

这种非择灭的无为是必须要知道的,它有它的好处,省得你再去灭它,可它是暂时性的,你必须要时时的防止那个因缘让它和合,你必须要先知先觉,那样才行。

非择灭无为主要就是缘觉乘修的,缘觉乘主要就是离缘,离一切烦恼因缘,为什么?因为他了十二因缘,一切法是因缘而起,因缘就是十二因缘;所以他修离缘,修非择灭无为。

择灭无为主要是声闻乘修的,声闻乘就是硬功夫、硬干,抓起来砍。缘觉乘就是太极拳派,声闻乘就是少林拳,硬功夫;

缘觉乘就闪掉了,根本不会起来,所以也不用砍,没有砍就砍掉,不过这需要有远见,而且要有能离缘的定力。

如果还没有达到这种道力的话,只是可以当作一个辅助,因为它不是究竟的。

[如此,此法虽非永灭不生,只是由于「阙缘」所显之不生灭、无造作性,]所谓离烦恼、无烦恼的状况,[即称为「非择灭的无为」。]择灭无为可以叫择灭的无为,

[换言之,「非择灭无为」即是「不须经过修行断证而得的无为性」,]但它所得的无为是一样的,只是久暂不同。

[这种「非修断」的无为有两种:1.其法本性本来清净,故不假修断。2.以生灭之因缘不具足,故显出不生灭之性。](台语)

[四、不动无为:这是专指第四禅及五那含天之定境,舍念清净,双忘苦乐,就是到了不苦不乐的地步,离于三灾(水、火、风)、八难(忧、苦、喜、乐、寻、伺、出息、入息),无有苦乐等动摇其身心,]好像无为一般,[有若无为,故称不动无为。]

这个因为他是凡夫的境界,不是圣贤的境界,他没有真正断烦恼,或达到真正清净的地步,他只是在那定境里面很清净,也没有断烦恼,也没有离烦恼,缘觉乘的非择灭无为是离烦恼,择灭无为是断烦恼。

[五、想受灭无为:即灭尽定之境界,二乘之三、四果圣人,]进[入灭尽定,前六识及受想二蕴,皆不现行,有如涅槃一样,故称想受灭无为。]这个想受灭无为或灭尽定我们前面讲的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六、真如无为:]讲到这个,我在初发心学唯识,看到这个我很惊讶,相宗也讲真如啊!为什么?

因为我所看到的学唯识的大部分很多都在毁谤真如,尤其是民国初年以后一群白衣所领导的,然后跟他们学不管在家、出家都毁谤真如,

我以为学唯识的就一定不认同真如,毁谤真如,乃至于他们创出一个学术的名词,把这些跟真如有关系的佛法称为如来藏系,把佛法称为般若系、什么系,很炫的名词,跟真如法性有关系的就称为如来藏系。

虽然是一种规范的词,但里面有轻微的谤在里面,轻毁,那个机关含在里面,一般学的人不是很敏锐的不能觉知,这是一大票人。话说回来,唯识学也是因为他们的提倡而在民国以后所谓的复兴起来。

你看前面我讲唯识学的历史,自从唐朝玄奘大师传进来以后,经过窥机大师的弘扬等等,风光昌盛了一阵子,很快就销声匿迹,一直到明朝藕益大师稍微提倡了一下,接着又过了几百年,

虽然提倡但是也不是很昌盛,因为提倡的人不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当然就是几个人而已,

一直到民国初年以杨仁山为首开始,他开了佛学院,教导了一批在家出家弟子,杨仁山是留法的,也是当时的驻法大使,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学佛完全就另辟奚径,不跑佛寺,自己攻,他看到当时佛教界很多的弊病就深入佛法里面,提倡唯识学,昌盛起来。

但是毛病就在这里,有好处、有坏处,但因为这样就谤了很多的法,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讲唯识的原因。

我讲唯识我的初发心我并不是喜欢唯识,我也不是讨厌唯识,我就是要救法于沉沦,我就看不得有人谤佛毁法,我就是心痛。

因为我相信所有的如来法都是好的,都是对众生有益的,绝对没有像我所看的,唯识学根本不是照他们所讲的,根本不是那个样子。

很多人就被他们迷了,称他们为大师、导师什么的,然后就把整个众生的知见带歪了,我这样发心就是所谓的破邪显正。

邪一定要破,正一定要显,我是用显正来破邪,我不是用破邪来显正,我是用显正来破邪。

就是把正的法显出来,让大家都理解,原来正的法是这样子,如果他有眼睛的人不是瞎子的,他看了他们的书以后,这个不对嘛,因为正法是这样子的,所以一看到就能分辨,不是随便他怎么说怎么对,不是这样。为什么?

假如众生不了解真正的经法,那就随他说,他怎么说怎么对,但是众生了解真正的正法、经法以后就由不得他说,众生就能分辨,所以我是用显正来破邪。

这就是我的职务,我应该要做的事情,我不是为了唯识学而唯识学,我是为了正法而唯识学。何以故?

以法华经来讲:为了开示悟入佛之正法,我就看不得有人毁谤、破坏佛的正法,误导众生,让众生辛苦了一辈子搞错了,反而造罪。

乃至由于这派人的误导,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人间佛教了,为什么?因为都不信正法。

不信正法就不信解脱菩提道,因此求于世间道,所以在世间的生死,贪求人世间的种种名利生死而造作,作种种的企业、事业,名之为大乘,名之为人间佛教,名之为预约人间净土。

人间如果有净土的话佛何必说这么多法?就告诉人家怎么转人间为净土就好了,但是这一派人搞到后来就是让人不信佛法,非常令人痛心。

乃至于还著作了专论,大乘总共有十宗,他一宗一宗的破斥,所有净土、禅宗每一宗都破就对了,他都有话说,他都不信。

而且这一派人他也不念佛、也不拜佛,这个标记很清楚,但是他们自称是很高级学佛的人,都是在讲佛法里面的知识,

甚至有一位法师在美国,也是一位名法师的弟子,我说死掉了,他高足创立一个杂志,称为正觉。

哇,好好笑,我刚刚讲那个在家人他也创一个寺叫正觉寺,从古骂到今,讲经里面全都很少讲经文,都是在骂人。我们学佛人就说阿弥陀佛,如果俗家人就说我的妈呀。

[六、真如无为,真者不妄,以离凡]夫跟[外]道[之虚妄]所以是真;[「如」者平等,以离二乘之不等。]

二乘为什么不平等?因为他有世间跟出世间、涅槃跟非涅槃,所以他要离世间苦,一定要入涅槃,所以他是以不平等心在修行。

[此真如之性,即是一切色、心、假、实诸法之实性,]这些法[诸法如波,此真如性如水;]一切法它的性是真如性,但它显出来的相就是波浪。

[诸法如绳,此真如之性如麻,诸法若无此真如性,则无自体。

然而,无为是无相,故此性若离诸法,亦无法显出其相。]

水跟波的比喻,楞伽经讲的很清楚,一切法它的本性就好像水一样,水就是湿性、流动性;

波浪是由水造成的,也有大波、小波、涟漪,水的波动是相,是水由于动荡的关系所起的相,

但不管它的相是涟漪、还是微波、还是大波、还是惊涛骇浪,都是只是水的相。

但水的相虽然它有各种波浪不同,可它的性还是水,就这样子了,不要看表相要看性,

所以见性莫见相。体性莫见相,要体入那个性,不要看那个表相,但凡夫见相、着相,不见性。

佛菩萨是见性了相,不是见性而除一切相,不除,所以他才能度众生。要不然他就会象耶和华一样看众生都是有罪的,都把他杀光。

佛菩萨是见性了相,学唯识学的佛弟子所作的动作正好相反,了相见性;由了相而见性,因为了了相以后,达到相的根本就是性,因此透过相而见一切法的法性。

应该了解唯识学是这个意思,所以学唯识学不要迷到名相里面就出不来了,被名相给生吞活剥就死在那里面。

很难不死在里面,唯识学的名相有如一个大丛林,好像非洲的热带林一样,你进入很难不死的,不是给野兽、鳄鱼吞食掉,要不然就是蚊子一叮中毒死掉,因为唯识学里面有种种大小名相,很容易就把你整个连骨头都吞进去。

能学唯识学进唯识之林以后能保得全身出来,没有断手断脚的就已经很了不起、很难。

如何能够这样子?你如果先不要了相而见性,如果先见性再了相的话,那就进去的话就能够全身而退。

诸法如绳,此真如之性如麻,绳是麻绳所现出来的相,它的性还是麻。[是故真如为诸法之性,而诸法为真如之相,故真如与诸法,为法之性与相,]因此[非一非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坚白同异,这是中国最早的理则学,公孙龙子他们提出来说:石头是硬的,但石头的硬性跟石头是一样还是两样?是同还是异?还有一块石头是白色的,这个白色跟石头是一还是异?到底是一样东西还是两样东西。

如果是同一样东西,为什么它会显出两样东西的样子?因为你眼睛看到石头不可以感觉到它是硬的,你眼睛看到石头是石头的样子,但石头的硬度坚硬是触觉,石头的形相是视觉的。

你如果说石头的形相跟石头的硬两样东西是一样的话,那么视觉跟触觉不是一样了吗?所以这是错了,

公孙龙他们就是很会说,目的把你搞糊涂就对了,他的目的就是要反传统,用这个看起来是逻辑的东西要推翻传统。

他用这种方式来让你反思,推翻你传统的思维,他的目的是这样,为什么?春秋战国很乱,知识分子如果讲难听就是搞怪,讲好听他有他的用意,古代最文雅的嘻皮;嘻皮是反传统,因为对传统不满意,对现状不满意一种反对。

他故意提出一些怪论来,把人家搞糊里糊涂,让人家反思这个现状是对的还是错的,只是他都没有跟政治连上关系,没有跟现状连上关系,让你去思维。

为什么这样?因为他要避开政治的迫害,所以他用一种不着痕迹的来提出抗议。

用论理学的方式,再进一步讲石头是白色,这个白色跟石头是两样东西还是一样东西,是一是异?

你如果说石头的白色跟石头本身是一样东西,同样的两种感官就混在一起,所以不能成立。

如果它是异的更说不透,明明石头是白的,你怎么说石头的白跟石头没有关系,如果是两样东西,应该有两块石头。

我告诉你,这个我都没有去看什么参考书,我就是依我的理解给你们解释,这归功于我在高中大学时候自己去研究论理学。

他就是藉着这种怪论表达他对传统思维现状的不满,不知道的以为他在搞怪,不是搞怪,他有很深厚很庄严的目的,

但他同时举出来又要避免当局,所在国家人的诛罚,你如果直接提出来评论可能有杀身之祸,但这样就没问题,

很多人看了就丢掉,所以到后来也没有人很严肃的继续发展、研究他,所以中国就没有什么论理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73
    继续讲,刚刚有人讲坚白同异,跟白马非马有没有关系,他们是一家人,是堂兄弟。

也是他们这派人提出白马非马,看起来也是很好笑,他说白马不是马,他的意思是说马是一种种类总称全体。

白马是全体的一部分,我们西方数学不是部分不等于全体,部分非全体,所以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

如果这样讲也可以变成黑人不是人、女人不是人、男人不是人都可以,都是同样的意思,

但这里面,他等于是可以跟后来的符号逻辑接轨,只要你的符号形式对了就是对了,不管内容怎么样。

所以白马非马此题得证,因为马是全体,白马是部分,部分不等于全体,所以此论得证。

事实上他可以说是很深的一个东西,是很有思想的,也不是真正的搞怪,他真正的触动你的思维。但事实上他也是在提出一种抗议,反传统,让你很错愕。

它不是一样东西,但也不是不一样,

[唯有远离遍计所执性,]换句话就是妄想分别,远离妄想分别才能够[了达我法二空,乃能证会「本真本如」之体。

又,前面五种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皆是依真如体上而假立,]都是依真如无为而假立的[名为「虚空无为」等,]

什么意思?譬如我们说这个钵是真如无为,木鱼是虚空无为,虚空无为是依这个真如无为而起的,乃至于择灭无为也是依真如无为而起的,想受灭无为也是依这个真如而起的,这些因为依真如而起,所以他的性都是真如,由真如所幻化出来。

所以一切法皆是真如之所幻化,这里面没写,这是我的秘密。

你常常想这句话,可以解除掉很多的烦恼、痛苦、冲突,一切法皆是真如幻化游戏,不是你游戏,是真如的游戏。

所以你就不会那么争执、挣扎、痛苦,学佛学不好的时候就那么痛苦,愁眉苦脸要死掉样子,因为这一切法皆是真如幻化游戏。这是我很深的一个秘密,今天无偿给你了。

如果夸张点讲就是我学佛几十年,学了显密性相合在一起精粹就是那句话,

[以此真如性即是唯识实性故,故皆唯识,决无实我、实法。]

你透过刚刚讲那句话,什么法都可以透,什么法都不会矛盾,也不会冲突,什么法都可以解。不过当然你要先进入我刚刚讲那句话的境界,

[又,解深密经中开示有七真如;成唯识论则示有十真如。]

[十真如为:一、遍行真如,二、最胜真如,三、胜流真如,四、无摄受真如,五、类无别真如,六、无染净真如,七、法无别真如,八、不增减真如,九、智自在所依真如,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是成唯识里面的十真如。

我为什么引这个?这就是告诉末法时期众生,没有办法读成唯识论的人,成唯识论不但讲真如,而且把真如分的这么细,讲的这么清楚,

所以唯识学也讲真如,而且很重视真如,重视到真如很明白的讲也是唯识性,也是唯识学所要研讨习学的一个主要对象、最终对象。

所以不要被恶知识,愚痴人牵着鼻子走而毁谤真如。

[成唯识论又说:「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即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是什么?檀、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

我们一般显教只讲六波罗蜜,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华严经都讲十波罗蜜,最究竟的大乘法都讲十波罗蜜,

讲六波罗蜜就是比较初门一点的开始修的时候讲六波罗蜜,到后来究竟的都讲十波罗蜜。

檀那、戒律、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方便波罗蜜是从慧波罗蜜开出来的。菩萨要修无上菩提要起愿波罗蜜,学习五根五力乃至如来十力,力波罗蜜。起方便智、根本智。

[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可知证十真如,是菩萨修习唯识,最终、最高的目的。]

[百法明门论中上面九十九法,都是为了这一法而说的,]

看五位百法表,从心法一直到无为法,最后一个真如无为,是第一百法,

所以前面有九十九种法,这九十九种法最后就是为了要讲这一法,这个就是目的,最后就是要证入真如之性,要入如来的真如无为之性。

所谓的开示佛之知见,就是真如无为的境界,种种修行、种种理解、种种断证都是为了真如无为,证入真如无为,所以就成佛了。

[乃至整部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或成唯识论,也是为此而说]就是为了真如无为而说的。

[故知「真如」一法,是性相二宗所共说,]不管是性宗或相宗都讲真如,

所以真如这个法[非只性宗或相宗或般若宗所独有、]专有、特权的,而相宗也有,[而性相二宗最终的目的与成就,都是指向真如;]最后都是为了成就真如。

[何以故?以「如来」即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如来的如就是真如,没有真如就没有如来,没有如来就没有佛,[若无真如,即无如来。]也就没有佛教,也就没有成佛,

[经中分明开示如是。可叹末法众生障重,其心垢染,有一派唯识学者,却偏偏违背经义,而毁谤真如,不知其居心为何?(真不知学唯识何至于斯?)]

唯识怎么会学到这个样子,真是令人搞不懂,五位百法表明明有真如无为,而且成唯识论大肆发挥真如无为,他要讲唯识,怎么会谤真如,这太奇怪,简直睁眼说瞎话。

[若是恶心故意谤真如法,为何还要学唯识?]因为唯识最后也是要发挥真如无为,你既然要谤真如法为什么还要学唯识学呢?

[乃至为何还要学佛?]更加根本了,你若出家的话,你为什么要出家?你出家为了修道成佛,没有真如本性、没有佛性如何成佛?真如就是佛性,这些太奇怪了。

[因为佛如来及法又没来招惹你,你何苦花那么多心血去研究,]研究搞得你自认为是通达懂了,[却不知感恩,还要谤他?

以谤真如,即是谤如来。实是可悲、可叹、可怜。

愿凡我正信佛弟子,往后若见有谤真如法者,当知其人即是谤一切如来、及谤如来所说显密性相一切最高、最上、最究竟之法,他都谤尽了,

当知是人即是违佛之教,]违背佛教,[是谤法人,非善知识,是恶知识;]

当知谤无上法,罪孽甚重,果报无边,如是之人,[应速远离,不应亲近,不应听闻、]不应[读诵其书,免受其误导,自取沦溺。

以上为解释有为、无为「一切法」竟。]

简单一句话讲你若看这些人的书,你就自己倒楣,即使没有受他很大影响,但你好像常常进入茅房一样身上也会臭臭的。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你的自身就很臭,因为什么?熏习,就被熏了。

[九、二种无我]

【二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一、无我:这是正显一切法无我之义。以于前面所述的五位百法之中,一一去推求,都找不到有此二种我相可得。]

这个我你不要光看我们中文表面的意思,其实它是印度哲学或宗教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代表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能够自己做主宰、自己自在的那个称为我。

[我者,主宰、自在之义。如果有我,则应能作得了主、应能自在,则人应能于自身心及一切法,]都能够[作得了主,不受生老病死等无穷之苦,应能长生、常住不灭、来去自如。

但实在的情况是:人对自己的身心及一切法都不自在(我们不能令它不病、不老、不死、不烦恼),都作不了自己的主,故知「人无我」,]人没有能够自主的。

这个我主要就是一个自主体,我们这个身心没有一个真正自主体它能够自主令这个身心能够自主。

因为我们这个身心都是很多东西因缘和合拼凑起来,没有哪一个说它能作得了主,

心脏能不能做主,不行,它自己都作不了自己的主;心脏当然也不能为肺脏、脾脏、肝脏做主,不行。

反过来一样,胃也不能为肝、心等等来做主,乃至于牙齿、头发,你心脏很好,可是你秃头没办法,就这样。

你心脏、肺脏很好也不秃头,可是你的脚就长了很多厚皮就很痒。你也不能做主,常常要去割,所以不能自主,

女人老了以后女人毛病我是不太清楚;男人老了以后男人毛病前列腺的问题,小便就不太顺畅,所以都不能做主。

所以知道人无我,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没有一样东西它能够为我们身体作得了主,

譬如一个国家有一个人王他说了算,他在他统领的领域里面他安排什么就可以照他安排去作,这是真正的王。

但是我们身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没有,我们全部都是百货店买来凑在一起变成这样,里面没有一个主子,那个主子就是我。

甚至这样讲,每一个五脏六腑乃至四肢,它没有主又以为自己是主,因为太多主所以就没有主,这里面没有一个部分说了算,里面每一个部分也不能防止自己故障、衰老,因为作不了主,无主所以无我,我就是主的意思。

基督教为什么说主耶稣那个主就是这个意思,他为你做主。有的人信关帝爷,关帝爷做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就是主,主就是主宰、自的意思,因为是主子,主人很自在。

奴隶就不自在,我们整个身体就跟奴隶一样很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谁是我们的主?生老病死。

我们都被它牵着跑,我们是属于生老病死所所有的、拥有的,我们被生老病死所奴役,我们不是主是奴。

[乃至一切诸法,不论有情、无情,各个也都无法令本身离于生、住、异、灭,且都依于因缘,而在「生住异灭」中流转。因此,一切法中亦皆无我,此即是法无我。]

人无我就是有情无我,法无我就是无情也无我,也就是说有生命的是无我,无主宰,无生命的也没有一个主宰,也没有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外道偏偏要搞出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可是911来了时候他就不能掌控,他就失控了。所以他们信仰就危机了,开始起疑,开始坚白非同起来。

[二、补特伽罗无我:此又称为人无我。补特伽罗,义为有情、或数取趣,]

不断常常的去抓取、趋向六趣、六道,常数就是数数常常、一再一再的、屡屡的意思,取就是趋向,常常到六趣里面去跑,取有去的意思;趣就是六趣、六道。

[因为一切有情皆「数数起惑造业,而取诸趣」,]得到诸趣的果报,[故称有情众生为数取趣。]

一再的落到六趣里面,[数数是屡屡、多数、经常不断之义。趣,六趣,即六道。

人无我,即是从前面所说的五位百法中去推求,则我实为色法、心法、心所法等五蕴假合,其中无有凡夫所执的能自主、自在之我相可得,亦无外道所计执之神我可得,故是「人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所执的是内在以为自己有一个我相,以为自己能够做主的,这是凡夫。

外道是计外面有一个能做主的主,那个就称为神我;这个神我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也可以指灵魂。

[若达人无我,即是「生空」;]生的意思就众生,即众生空。

[证「生空智」即解脱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就解脱了。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人无我,也就是身空。

[二法无我:法无我即是法空。佛依于俗谛,而假说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等种种差别之法;

然而以真谛究竟之理而观,则诸法毫不可得。一切法但自心现,]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楞伽经讲,

[如幻如梦,非有似有,]不是有看现出来又象有一样,所以很容易把人搞迷惑了,[有即非有。]虽然现出有但那个有不是真的有,是假有;

[又对有为,而假说无为。]有为本来是虚幻的,无为是依于有为而说的,无为是不是虚幻?

我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就有这个问题,找不到答案,到现在我有答案,但是没找到别人提供。

金刚经最后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好,我的问题在这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无为法是不是也是如梦幻泡影?是不是?是,那你有种。因为金刚经这么说,金刚经只叫你观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叫你观无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你应该要观,你了解要把最后那个观字放在最前面,应该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但金刚经为什么不讲一切无为法亦复如是,为什么不加这句?我告诉你,金刚经是讲布施的,所以它不坏一切相,

如果讲有为法是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如梦幻泡影,金刚经很普遍,修金刚经人那我就不用修了,因为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还有什么布施?没有什么可以布施,

看破了有为可以,我以无为的心态来布施有为的法,因为布施一定是有为的,即使是法它还是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所以法在传递的时候还是要依于有为。

因为它必须要有媒介,但媒介本身是有为的;虽然它义是无为的,但媒介一定是有为的。

比如我讲法是用声音,说法,讲法的声音是有为,所以它的手段、媒介是有为的,乃至经书更加是,纸做黑墨写的,它就是有为法。

所以传递无为法讯息的东西是有为法,所以金刚经为了避免令人落断灭,不讲亦应观无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个不用光是观就可以,必须用经来解经,前面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说法,不说断灭相,也不做断灭念或断灭解;

不是不说而已,我作念也不作解,所以不落到断灭的境地里面去。

全都是无为、全都是空了,你就不想动了,你就不布施了,

布施是什么?布施在金刚经里面就是度众生的同义词,法布施。

金刚经是在教什么?在教大菩萨如何讲经说法度众生的经,(台语),讲这么深的道理。

顺便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不要把它当作念念就完了,你要把它分开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露、电,一个是一个,不是连着的。

就是有六个如,如梦为什么?如梦自心现,梦只有你自己看得到;如幻虚假无实;如泡不坚固;如影随因缘生;如露不久站;如电无常迅速。

将来我要注金刚经,希望在我死掉之前把它注出来,因为关于金刚经一般人有很多的误解。

我执有两种: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也就是所谓的与生俱来,而是生生世世都没有解脱掉所以叫俱生。

生来不用再学就是有这样的执着就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就是后天的习学,譬如你研究了儒家那就有儒家的执着,或环境、文化、教育所产生的我执那就是分别我执。

[有为既虚,无为岂实?]刚刚是为了解释这个,金刚经在某个层次来讲没有把它说破,让你还有东西可以稍微(台语),反倒是唯识学整个都说破,有为是虚的,无为也是不实的。

[譬如依空而显现狂华,而此华实非有生灭,则此空岂能言有或无?]什么意思?楞严经不是说如世人自己捏自己眼睛看空中有花,叫空花;这个花是生在空中,所以这个花是依空而有,这个花是不实在的。花是不实在的,空是不是有的?空更加是没有。

[空若是有,空即非空;空若是无,则无此虚空,岂再能言空华?]如果没有虚空的话怎么能说空花?

[因此可知五位百法,无一法而有实自体性,唯心现故,唯识性故,故说诸法无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所以性宗也说我们心好像画工师,楞伽经和大方广这样讲,我们心好像工画师和魔术师一样,它可以变化很多东西。

[若能于五位百法中,通达二无我理,证二空智,即是得百法明门。]

你现在了解了这个百法明门,譬如你是修净土的,生净土之前先预修了,为什么?因为你生净土要花开见佛悟无生,证百法明门。

所以你现在先了解了,等到花开见佛了,你就说报告阿弥陀佛,百法明门我有学过。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竟。

今天很高兴,真的把它拼完了,我现在讲一下我学唯识学跟我学密教是一样的,我学什么?主要的降伏真心,破我自己的执着,破我自己的贪爱,对法上的贪爱。

因为我比较喜欢禅,我性向是趋向于禅,但是法相宗在某种层次上跟禅宗比较性质不一样,还有密教显然跟显教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在这几个层次里面降伏其心,修金刚经所说的如何降伏其心,降伏自心、破自心的执着或分别。

顺便提到,但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获得很多、而且获益很多,我因为要利益众生所以学这两大门。

还没有利益众生我自己先得到利益,可是注意这发心不是为了自利,不要导果为因。

有没有问题?1.提问……只要证到人空,听不清,那是不是当菩萨比较累?

答:不是比较累,是境界比较高;就好像说是硕士比较累还是博士比较累,当然硕士比较不累。或说小学生比较累还是高中生比较累,学的东西比较多当然比较累。

2.提问……

答: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菩萨法如是,因为如果你只证到人空就入定,就变成回大为小,你如果没有证到人法二空,证到人空就入定就等于跟小乘所做的一样。

因为法空就等到买一个菩萨道的保险,保险金满高的,但是到后来理赔的时候也比较好,你买来这个保了以后于菩萨道就不退。

可是你如果只证到人空就去修这个定的话就退为二乘,必定会退,为了令菩萨不退二乘也要兼通了法空以后才能够去修这个定。

没有别的问题?我在开始把经典翻译成英文之前准备了十年,也就把基础名相大部分都翻成英文的才开始翻译。

两三年前就已经翻译成英文名相两本,卡片一张就是一个名相,通常里面就是名相、英文解释。

因为佛法都是很文雅的,花了很多的心血,之前这两箱就打出来这两本,又整理过改正很多错误。

这是我十年的收集所成,读书五十年的结果,传过去大家看一看。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圆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