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9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或灭受想定在我们一学佛就知道它的名词,但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我们现在来稍微了解一下。
[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或第九次第定,是三圣人所修的,]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乘。
[蕅益大师释云:声闻乘三果以上圣人,为了想暂时止息其心「受想」二蕴之劳虑,而依于「非想非非想定」,]就是第八定;
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定,又称为四空定,所以四禅四定合在一起叫四禅八定。
这个四禅八定最高一层就是非想非非想定。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首先跟外道修学苦行,修禅定修到最高的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都修到了。
可是他发现这个非想非非想定也不究竟,也不能令人开悟,所以他就离开那个地方就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接受牧羊女的羊乳,再到菩提树下去修行。
所以世尊就是四禅八定都修到了,但那不究竟,因为不能断三界的烦恼。
[游观无漏以为加行,]这个观就是观察、观照,就是用智眼去观照;
为什么称为游?就好像旅行一样,我们内心的境界你去观察它就好像在那个境界去旅行所以叫游观,因为内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
加行的意思就是加功用行,什么意思?简单一句话就是特别努力去作;本来普通的修行就是行,更加努力就是加行。好像跑步的时候百米冲刺一样,那就加行,[乃得趣入此定。]
必须要了解非想非非想定是凡夫跟外道所修的,佛菩萨本来是不修这个的,你如果入这个凡夫外道定,但你在这个凡夫定或外道定的境界里面去观无漏的境界,就可以转这个定为佛定。
可是你如果不观无漏的话,你那个定还是有漏定,还是不能出轮回,必须要观无漏当作加行。
[入此定已,前六识之心心所法,一切皆不起现行,连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及其心所,也都不现行,]
不现行就是不在现前起作用,叫现行。也就是人如果入于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观无漏的境界就入此定,此定是指灭尽定。
入了灭尽定以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都停止运作,不再运作,所以心就纯然一片的寂静。
不只是前六识不再运作,连第七识的俱生我执,我执有两种,第七识是我执中心,一个俱生我执、一个是分别我执。
你如果入了灭尽定以后,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就不再作用了,结果就变成[唯独第七识的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
因为俱生我执不在还有俱生法执,俱生法执跟第八识也[不会离根身,]
所以入灭尽定[以其几乎灭了六七两识,]几乎就没有完全,因为第七识的俱生法执还在,所以说几乎。[故依此而假立其名称灭尽定;]
并没有真正灭尽,只是名为灭尽而已,如果真正灭尽要怎么样?第七识、第八识都要完全灭掉,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第八识完全灭掉,所以入涅槃也还是有第八识,以及第七识的法执都还在。
[又以其所灭者以受想二蕴为首要,]灭尽的意思主要就是灭受想这两蕴,心经里面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那里面有受想。
我们再回头看初发心的时候所学的东西,心经是很简单,但牵涉到最后的修行,要把心经五蕴搞清楚实在不容易,你一定要通达唯识,你如果不通达唯识的话,心经在讲什么你都不知道。
色受想行识五蕴,事实上五蕴其实是讲两个东西扩大来讲,一个是身,一个是心;
色法是身,心法扩大来讲:受想行识。为什么要这样子?因为修行就是要对付心,可是心很难对付,心太复杂,所以要把它深入一点、复杂开出来,从身心二者开成五蕴,好去对付这些东西。
这个等于是小学一年级,初发心时候所学的,色是身,受想行识是心,其实只有一个是心,什么?识是心。
所以从心识这里又开出来受想行,为什么要这样开?因为这三个东西对众生特别重要,你要修行或是要断烦恼,或要证菩提都是要对付这三个东西,识是一个本体,问题你很难直接去对付这个识。
我们现在学了唯识你应该懂,识是什么?识是本体,受想行是什么?心所有法,这三个都是心所有法,了解了吧。
五蕴是这个样子,虽然是讲五蕴,其实是讲一个色跟识而已,但是你要断烦恼证菩提直接去攻这个识你攻不到,为什么?因为它太深了,
找什么来做?找它的作用,受想行是识的作用,你没办法直接去对付那个本体,你从它的作用去对付它,你转它的作用以后就转了它的本体。
就好像一个黑社会头子你把他的獠牙全部斩断他就死了,不能只有一个黑社会头子在干,把他手脚全砍掉他就死了。
你看修行的时候不是在修识本体,没有办法修,你要修从外围去砍它。
受想行是识本体的作用,从对治它的作用就是对付它了,又讲黑社会,你如果把黑社会的什么几个堂口全去掉,总坛就完了。
受想行是识的作用、功能,你让它不产生作用、功能,它就没用了;
为什么让它不产生功能,不产生功能就是不现形。
让它们睡着,这个识就没用了,那就把它称为灭尽,事实上灭尽定是灭受想,但有没有灭识?没灭识也没灭行。
这又有一个很诡谲的地方,这个受想都是行,都是心行,这个心行是所有的心的作用功能的总说、总相。
这个识是心的本体、总体,它包括用在里面,再分出来行是第一个,所有的心所有法都叫行,不管是相应行法或不相应行法都是行,所以行蕴就是所有心能的总相。
但这个心能的总相你还是没有办法对付,因为总相太多了,所以再抽出两个罪魁祸首,抓出来以后行就不行了;行不行了以后识也不行了。
这就是为了要解释灭受想定,为什么讲灭受想定大约等于灭尽了,什么灭尽?
这个灭尽是指烦恼尽,为什么?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受想,你如果没有受没有想就绝对没有烦恼。为什么?
第一个受,你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感受,那你会有烦恼吗?光是这个其实就够了。
但是受从哪里来?从想来的,因为你想种种想,所以有种种受,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由想生,
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想法,本来是好事情,你不会想就想坏了;
好人看人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坏蛋自己坏就想别人每个人都跟他一样坏,甚至会觉得别人都比他坏,他眼中就看不到一个好人。
这个不需要说比较低阶层的人,甚至大学教授也是一样,我以前读师大就有一个教授,他就是这样,很愤世嫉俗,说大家都是狗屁。
你是怎么样想那就造就你是什么样的人。譬如你觉得很累,很累是作疲倦想所以就累了,
大智度论最后一品其中有三卷,萨婆多仑菩萨佛告诉他勇猛精进,叫他往东去寻善知识,就有点象善财童子一样。
他在走的期间就受很多苦难,心里面就很疲乏,佛在空中跟他讲,萨婆罗仑莫作疲厌想、莫作饥渴想,勇猛精进。
因为你作疲厌想、作饥渴想你就会饥、会渴,你如果不做这个想法就不会有这个法生起来。
所以这个想字是心相应行法,心相应行法你可以控制,你可以控制自己,
我们最明显的利索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你心里想梅子嘴巴生口水;悬崖思踏,脚底就酸麻,你想踏悬崖边脚心就酸酸麻麻的,
所以那个都是想,你想就会有一种感受。作某种想就会有某种受,作清净想就得清净受,作染污想得染污受,作苦想得苦受,作乐想得乐受。
所以受是由想来的,而心的最后一个产品是受,但是我们要对付的变成第一个东西是受,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现在回头讲,学佛就是因为人生苦、因为轮回生死苦,苦是一种受,苦受;
我们在受苦,我们不要继续受苦,要离苦所以学佛,因为种种世间外道人讲的法都没有办法对付这个东西。甚至根本不了知,
所以这个受就直接影响我们到底是快乐或不快乐,因为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你说不苦不乐受是好是坏?不一定,虽然说是无记受,或譬如以无聊来讲,人无聊没有什么事,身体也没什么病,可很无聊,到后来变成苦,事实上因为他本身没有什么真正的苦,只是心里面的感觉。
可是你要晓上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无聊,人类之所以产生种种不管是艺术、文学、运动种种活动都是为了无聊。
除了有饭吃、有衣穿以后接着就觉得无聊,没有饭吃衣穿没时间觉得无聊,从一觉得无聊开始人类就开始有文化了,
所有的文化全部是在从这些娱兴活动让自己觉得很有趣产生的,因为各种人等排遣方式都不一样。
因为排遣方式不一样所以就有各种人等,有的人就赌搏,我们就认为那个比较低阶层的;有的人跳舞、喝酒、打曲棍球,就比较高级。
如果你学了佛以后所有的球都一样,包括我以前踢足球,都很无聊。
这就是人有种种苦受要离苦得乐所以才学佛,这么说如果不觉得有苦的人他没有办法真正学佛,虽然学佛他只是想要锦上添花,没有办法真正的学。
你必须体会到人生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是苦,必须确定这一点,如果你说我都不觉得,不觉得那是你无明。
你若很早就觉得,那就是你在这方面对苦圣谛有善根,那是一切学佛修行的根本,必须体入苦圣谛。
因为灭受想以后等于把主要生苦的来源去掉了,所以行就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心识也差不多大部分停摆了,
所以灭尽定并没有灭尽,只是代表性主要的,杀贼先杀王,把王杀掉后就不再起作用,假名它灭尽定,其实并没有灭尽。
比较正确的名字应该叫灭受想定,又叫第九次第定是以它的阶次来讲的。
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有四空定,但不要说四禅四空即使初禅都很难,你入了初禅就禅乐为食不用吃饭,我这么一讲爱吃的人就会担心。
我在作这个就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为往圣继绝学,因为这个已经绝版了,一般人你也不会去翻成唯识论,去翻也很难找得到,即使找到也看不太懂,因为这言词很坚深。
我先念一遍,我们学佛经常听到但不太了解。[「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
令身安故,故亦名定;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
异生不能伏断有顶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