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7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请拿起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顶戴

[三、邪见——此为谤因果者,否定因果正理,言因果皆无实。]

这种人说因果都不实在,所以谤因果,因为没有因果

[因此他们说,修善固不能得善果,造恶也不会得恶果;]也就是做好事没有好报,做坏事也没恶报,这种很邪。

做好事不会有好报所以不用做好事,做坏事也不会有恶报,那就所有恶都可以做,这就很邪。

[一切世间,]如果[无因无果]那就整个都完了,善因不会得善果,恶因也不会有恶果。

[以此恶见,误导众生妄造诸恶,而不以为过咎,故当受无量果报,]

讲这种无因无果这种恶见的人,[长劫不能得脱。]长劫就是永劫,很久很久都不会得到度脱。

[四、见取——「见」,诸恶见。「取」,取着,指取着]某一些恶见[以为有涅槃。

谓于诸恶见中,妄计有涅槃,并以为是殊胜(胜者,高之义),而生取着,称为「见取」。

例如,计断见之「一切皆悉断灭」,]一切都是所谓的一了百了,死了什么都没有这种断见,一切都断灭,

一切如果只是断灭的时候他就更进一步,本来只是断灭,但他把断灭的境界[即是涅槃境界;]

他本来说我们众生死掉的时候本来一切断灭都没有归于零。

这种回归到无的境界他称为是入涅槃,这是一种邪见,取这种断灭邪见为涅槃的称为见取。

[或计常见之「一切皆悉常住不变」,即是涅槃境界;]

刚刚是取断灭当作涅槃,现在是取一切都不变的常住不变叫涅槃,这是正好两个极端。

[或计「无因果」即是涅槃清净境界。]

总而言之就是以种种邪见当作是涅槃的境界,当作是最高的境界,

[以恶见取着,以为是涅槃清净,故称见取。]见取是外道的一个很不好的一种知见。

[五、戒禁取——「戒」,指外道邪戒]不是佛戒。[「禁」,限制。「取」,取着。

谓有些外道,以邪戒限制其徒众修习某些非理]就是没有道理不合道理的、[无益]没有利益[之苦行,

如持狗戒,]这是指印度的,其他地方很少,众生[(终身学狗瞰粪)、]也学狗四肢着地走路;

有的外道是学[猪戒(学猪),]住在好像牛圈一样,浑身都很脏。

有的学[牛戒(学牛吃草),以及拔发、]他当作一种苦行,外道有留头发,每天就把自己头发拔断,很痛,以忍这个痛;而且拔多了会流血,也都不管,当作一种修苦行。

苦是很苦,问题是第一点有没有道理、第二点有没有一点利益?外道就做这种没有道理、利益的事情。

另外[倒吊、]用绳子把脚吊在树上整天倒吊,当然那个很痛苦,痛苦当作一种修行,他认为他在修忍。

为什么修这种苦行,因为人生太苦,如果今世把所有的苦都受尽了,就没苦了,来世纯是乐。

他想要把所有的苦今世就一次把它受光,你说我们平常的苦,象生病种种苦,他说那个都不够激烈,你这样子你没有受很大的巨苦,来世还有余苦,我们比较聪明一次把它受完。

受很激烈的苦,一定是超过那些生老病死苦,来世纯是乐,因为苦都受完了没有受,你看这个有没有道理?没道理,可是他们信。

众生就是这么奇怪,他会信一切很奇怪的东西,象其它的很多宗教,很多都是没道理,都是迷信,

包括基督教从原始开始的原罪、神造天地;象道教的什么瑶池金母,乃至于F*L*功,乃至于一贯道信什么阿母,我从来没听到信阿爸。

还有有一种裸体外道或叫裸形,裸体外道就是不穿衣服,不过这种修行多半是男生,没有女生,[终年裸体,]

可是这在印度是可以,印度热带气候不会冷,顶多只是忍受蚊虫,你说在美国、中国行不行?根本不行冷死了,也因为地域关系,

[(此即所谓裸形外道)、]除了裸形外道的另外一个发展,除了不穿衣服还每天都拿灰涂身体,那个不是装死,那是一种苦。

因为印度的天气湿又热,你把全身都涂灰毛细孔都堵住难过要死,所以比裸形外道还更进一步的苦。

我在差不多二十多年前在美国看的这部电影,才相信佛经里面讲的涂灰外道,真的有这种玩意,那个是当时人家去印度拍的,算是一种记录片,不是表演的。

还有我上次讲舌头穿一根大针,针的两头绑绳子,那边再绑东西拖,很痛。还有给脸颊或肚皮穿针,那很苦,就因为受苦所以来世全是乐。

还有一种外道[坐于荆棘之中]打坐,你们恐怕没有看过,在美国我整理遍照寺的时候十几年前看到荆棘的刺,你一坐下去的时候整个屁股、大腿都刺穿了。让人知道修外道的苦行是什么回事,

还有一种是[将下半身埋于土中,]埋到肚脐那里你就不要动了。

还有一种[全身浸于水中等等,]整天泡在水里,那很苦。你看越战,惩罚美军就是把他埋在水里,那很辛苦。

[谓今生把苦都受尽了,来世即得生天,纯粹受福受乐。如是邪见勤苦,令人枉受辛劳,又堕愚痴,故是不可取的恶见。]

那个取就是取为说是善法、圣法,外道取这种恶法当作圣法,[以上为解释五恶见。

以此五恶见为从第六根本烦恼的「不正见」中开出,故「烦恼」合则为六,开之便成「十使」;「使」,即驱使、]烦恼会驱使我们去做恶事,使就是烦恼别名或异名,烦恼又称为使。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8

    [以上为解释五恶见。以此五恶见为从第六根本烦恼的「不正见」中开出,故「烦恼」合则为六,开之便成「十使」;

「使」,即驱使、役使之义,以此十使为能役使人的心去造作烦恼业,故名为使。]使就是推动的意思。

[「十使」即是以六根本烦恼的前五项(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而以第六项的不正见所开出的「五见」(身、边、邪、见取、戒禁取)为「五利使」,合称十使。]

为什么称为钝使、利使?你看我们看五钝使,又为五毒;五利使又称为五见,

钝跟利怎么分?不是贪比较厉害吗?贪嗔痴不是比较厉害,为什么称为钝使?

事实上是这个样子,钝利是以容易觉知跟不容易觉知来看,也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这个很容易觉知,如果你有正知见一看就知道那是错的,甚至你脑筋正常一点人看了那个都奇怪。

顺便讲(台语)类似外道的苦行之一,也许等于已经在那种精神恍惚之中,他已经入于那种神灵附体,他本身的精神恍惚,所以再怎么砍他都不会痛;可是印度外道不是精神恍惚,他很清楚,他那个痛真是痛,这是不同的地方。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不太容易让人觉知,可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很容易就看出来它是不对的,所以叫利使,因为它很容易看出,

五钝使加上身、边、邪、见取、戒禁取就是六大根本烦恼,因为身、边、邪、见取、戒禁取是由不正见开出来的。

[故知「十使」即是六大烦恼所开出的。

以上为解释心所有法的第四项:六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就完毕了,接着讲二十随烦恼。

[5.二十随烦恼]

看五位百法表,为什么要学唯识学?因为要了解我们自心的构造运作,自心的构造运作主要就是有善法、有恶法,也就是有善法有烦恼法。

第一个心法是心体,接着心所有法就是心体的运作方式,运作方式总共有六种:

1.遍行是任何运作方式都有的:作意、触、受、想、思;

2.别境是修行人才会有的好的法:欲、胜解、念、定、慧;

3.善基本上也是修行才会有,但这个是比较普通一点的修行,别境就比较高的修行才会有;

4.烦恼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是一般众生都会有的六大烦恼,刚讲这五个是五毒,五毒再加上恶见就是六大烦恼,称为根本烦恼。

5.随烦恼有二十个,是依靠根本烦恼生起来的,如果有根本烦恼生起来就有随烦恼,随是跟随,就好像跟班一样。

主角出来跟班就跟着走,只要有六大烦恼其中任何一个起来,它一定不是单独的,一定会有随烦恼跟着它起来,这叫随烦恼。

6.第六种就是不定,这种法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坏的,叫不定。譬如悔可以有好的悔,也有不好的悔;好的悔就是做了坏事后悔,坏的悔就是做了好事后悔,为什么做了好事会后悔?会,譬如你布施了一万块,后来想想其实五千块就可以了,那就很后悔,(台语),这种悔就是不是好的悔。

或者说那一天忽然碰到一个男孩子好像女孩子好像桃花运来了,可是为了说我是学佛的不应该这样邪淫,就避掉了;避掉本来是好事,哎,我衰!那个就是坏的悔。(台语)

睡也有好的睡坏的睡,正常的睡可以令你精神恢复的这是好的睡,坏的睡就是贪睡。

寻伺太麻烦了以后再讲,寻伺就是心在动,寻就是寻寻觅觅、找,这个心还往外驰逐,我们这个功能一定是有的,我们这颗心一天到晚往外驰逐,这叫寻。

伺就是心比较收摄以后不动了守株待兔,伺就是等待的意思,虽然心不再往外跑了,可是他还在等什么好东西出现,叫伺。

这样子的话心还是没有止息,还是在期待什么事情,这个期待有好的期待有坏的期待,寻也有好的寻坏的寻,也有无记寻。

无记寻就也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但落于无记,无记还是愚痴,虽然不是善也不是恶,但它还是愚痴。

讲完六大根本烦恼以后就要讲二十随烦恼。

[论]

【五随烦恼二十者,】第五类的心所有法叫随烦恼,这五不是五个,是第五类;总共有二十:

【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唯识学是修道者的心理学,不是一般心理学,你看散乱就是烦恼,但世俗人就不管这个,越散越好,越乱越好,不乱就不刺激了。

[「随烦恼」:]随即随着,[即随着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故又称「枝末烦恼」,]与根本相对是枝末,

六大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又称为二十枝末烦恼,[或]二十[「随惑」。]惑也是烦恼的别名,

[据成唯识论说,二十种随烦恼又可分为三类: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

[1.小随烦恼——相当于俱舍论之「小烦恼地法」,包括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等十种;此十烦恼系各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

各别起来也就是它没有一些随从,势力不是很庞大,所以小随烦恼,它就形单影孤,各自起来。

[2.中随烦恼]——相对的比小随烦恼要更多,中随烦恼就[相当于俱舍论之「大不善地法」,共有两种:无惭、无愧。

因为此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之不善心,故称为中随烦恼。]

一切的不善心无惭无愧一起来就会起不善心,一般世间法所说心无惭愧,百事可为,所以没有惭愧心的人他做什么都无所谓,

如果无惭或无愧这样心起来的时候,就有一大堆不好的心、不善的心会起来,它的势力就比较庞大一点,属于中度的,所以叫中随烦恼。

总而言之这些小中大是以跟随它随便的数量多少,但不是以它的强度。

[3.大随烦恼——相当于俱舍论之「大烦恼地法」,共有八种:掉举、昏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因为这八种烦恼系遍于一切染污心,]心若污染的话就一定会有这些东西,你看掉举,掉举就好像我们心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叮叮咚咚、忐忑不安这个就是掉举,掉就是吊在空中,举就是往上抬一些,

如果以现在话来讲就是兴奋,所以修行人不能兴奋;兴奋心就大动,兴奋这个定心就垮了。

世间人是要追求兴奋、追求刺激,但是修行人不能追求兴奋刺激,所以吃东西也不要吃太强烈的东西,不要吃很辣,吃很辣心会跳。

当然我现在不吃辣是因为年纪大了,自己比较守本份,年轻稍微吃一点,但不要吃太多,因为对身体不是很好,对心脏、对胃不太好,总而言之对修行也是一样,你吃太辣东西心脏跳的快。

那个心脏跟我们修心的心有关系,因为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肉体的,两个结合在一起,我们精神心是寄托在肉团心里面,所以为什么说心乱心痛都是在这个地方的原因是这个样子。

昏沉就是打磕睡,睡着了,沉下去了,心迷糊。

不信就是没有信心,修行懈怠,放逸就是心没有收摄好,失念;失去正念,常常主要忘失佛法、忘失经文、忘失自己。

散乱、不正知就是有邪知邪见起来的时候没有及时掌握到,这些都是修行者的大敌,大毛病,但世俗人没有关系。

[因为这八种烦恼辗转与小随烦恼、中随烦恼俱生,]俱生就是同时一起生起,[故称大随烦恼。]

这句话就说这八种它常常因为那些小烦恼或中烦恼生起的时候,它也跟着生起。不是小烦恼生起就只是单独的,后来它会吸引那些大随烦恼生起。

[A.小随烦恼]

[「一忿」:「忿」,怒也。]气的暴跳如雷、脸红脖子粗、声音又大。这个是大怒的意思,

[「忿心所」的体性为:依对现前的逆境,发起忿怒。]

对现前某种逆于他的环境,违于他心意的环境,这个逆境不是我们所说的失业、或离婚,而是逆是违的意思,违于他心意的,或用现在的说法令他不爽的那个境界就叫逆境。他会很忿怒,很不高兴,有修养的人会不高兴但不会忿怒。

[其业用为:一、能障不忿,]本来有一个不忿心所,现在有一个忿心所起来,障碍不忿就令人发怒。

[二、会令人执持杖器、刀、棍而与人械斗。]既然生气了就骂人,完了就打人,打人有很多种,接着就杀人。

[因为心怀忿怒的人,大都会发起暴恶的身业,以表显他的怒气。

这「忿心所」是以根本烦恼中的嗔烦恼(嗔恚)的一分为体,]也就是忿心所它的成份里面主要就是嗔烦恼,

所以[若离于嗔心所,即无忿的「相」与「用」产生。]忿心所主要组成成份就是嗔恚,如果没有嗔恚就不会有忿怒,也就不会产生忿怒的相跟作用。

[因为忿是大怒、大暴恶,且会令人行使暴力,动手动脚,故与修行最不相宜;

修行之人应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与情绪,不要令嗔恚心扩展成为忿怒。]

你如果心有嗔恚但不要变成暴跳如雷,不要破口大骂人,完了以后你会更生气,为什么?因为气自己。

气别人很快就过去,气自己会很久,接着又更气。因为这么一骂完了觉得自己什么功德都没有了,觉得里面空空的,很懊恼,就很生气,打自己头,这是忿怒的结果。

[「二恨」:]忿是把你的怒意完全表现出来,恨意它嗔恚的心也是很强,但放在心里面表面上都不会形于色,可是心里面很忿怒,不讲出来,不表现出来的叫恨;

[口虽不言,心里暗中气愤叫作「恨」。]修行人应该有慈悲更加不能恨人,你如果生气免不了还是凡夫,可是至少你可以做到一点,不能恨。

你可以气某人但你不能恨任何人,这是必须要求,尤其不能记恨。

如果气一个人气过就算了,骂过就算了,但是不要记着他某一个坏处,常常一想起来就心就恨得牙痒痒或埋怨。

这个尤其是女众,夫妻相处,如果男方有得罪女方哪一方面,常常就会想起来,想起来就把这个冷饭再炒得很热;

可是每炒一起那个饭(台语),越炒越顺,常常炒,那个就是记恨。

为什么记恨?因为你贪着执着不放下,不见得对方是这么可恨,可是人都这样,女人尤其特别,对方又可恨又可爱,恨的时候恨的牙痒痒,爱的时候(台语)。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恨心所」的体性为由于先前于心中有忿怒,虽然已经事过境迁,但仍怀念旧恶,不肯舍弃,]尤其是外面有偷吃的,这永远不能饶恕,时机一到就提一提。(台语)[因此对人暗结怨恨。

「恨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恨心所生起,二、令人恒常心生热恼。]

因为恨你要晓得是一种内心很大的运作,那个恨心所这个软件很大,所以它在运作的时候耗的能量很大,就好像你电脑主机运作很大的软件时(硬盘读取数据)声音很大,比较小的软件声音很小,恨心所它耗电量很耗电,所以内耗,恨心所是非常内耗的东西。

内耗在里面大运作所以发热,又叫热恼,又热又恼,好像发高烧一样,所以心里忿恨的时候好像发高烧,虽然不讲但(台语)热恼。

你看我们佛如来无所不知的,正遍知觉,众生的事情他都很了解。

[恨心所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因此,若离于嗔恚心所,即无恨的相与用产生。]

嗔是六大根本烦恼,如果把它拿一部分出来它就可以成就恨心所,叫嗔恚的一分,一部分。

[「三恼」:「恼心所」的体性为—由于先前对某人有忿恨,追念往恶,]常常想过去他对我不好的地方,[又接触到现前违逆之缘,便兴起暴烈、狠戾之心。

恼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碍不恼]的心所生起,[二、多发凶鄙粗言,]因为心生恼的时候,你若觉得被恼到,懊恼(台语)会[刺伤他人。

恼心所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恼心所的组成成分也是拿嗔心的一部分做成恼心所,

[因此若离于嗔恚,即无恼之相与用产生。菩萨修行,不恼他人,因此应勉力而自除此恼心所。]

恼很重要,我以前讲过烦跟恼不一样,烦是比较粗浅一点普通,恼就比较大一点,譬如你不要烦我,这还好;你不要恼我,这就很大。碰到什么事情好懊恼,譬如考课诵班考三次都没过好懊恼。

[「四覆」:「覆」,即覆藏,]盖起来。这都是指做了坏事不让人家知道,覆其恶。

[覆心所的体性为:对于自己所作的罪咎,由于怕失去利益及名誉,因而加以隐藏,欲令人不知道。]

你作了坏事让别人知道就所谓的很没面子,面子就是名誉;

人家知道你作了坏事,很多好事情,甚至要跟你合作的事情都散掉了,失去利益,所以会影响你的名跟利。

怕影响你的名跟利益,所以就把它盖起来不让人知道,当然世间人是这样子,

但这是指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做错了事情,要发露忏悔,你如果覆盖起来不讲就叫覆,叫覆藏罪。

覆心所会造成罪,为什么?因为你覆藏以后你就不会忏悔,你不会忏悔也就不会改过,

所以你的恶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不要说演生新的,光是旧的你盖起来心越来越坏、腐烂,

所以做错事情一定要发露忏悔,要活的坦荡荡的,错了就讲了,讲了忏悔就无过。

譬如你如果打破了、弄坏了常住的什么东西,你讲就好了,讲了虽然要赔偿也不会因此责罚你什么,你如果把它覆盖起来对你就很不好。

[覆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覆(坦白认过)这个善根的生起,二、能令人心生悔恼。]

因为你虽然覆藏,但你心里面常常会很懊悔,也很懊恼,所以这绝对是不好的。

[因为覆罪的人,后来必定忧悔懊恼,心中总是不安稳。

这「覆心所」是属于贪与痴各一分摄,]什么意思?之所以覆藏它就由两个成分组成,第一个是贪,再加上愚痴,两个合在一起才会产生覆藏心所,为什么?

[因为贪着,]贪名贪利而且[怕失去利誉;又因为痴,]不懂覆藏不会更好只会更坏所以是愚痴,以为覆藏起来就没事了,这是种愚痴的想法,反而以为分开坦白、忏悔以后会把事情弄糟,这是想法,所以是愚痴。

贪跟愚痴这两个合在一起就组成了覆心所,[才不怕当来(将来)更大的苦果,]你若覆藏以后将来会受更大的苦,因此才[敢于覆罪,企图逃脱。]

[「五诳」:「诳」,欺诳、]欺骗人。[「诳心所」的体性是:为了获得利益及名誉,而矫现出有德行的模样,]矫是假装的意思,假装出好像很有德行、很有修行、甚至假装开悟的样子,装模作样,装做自己好像很神圣不可侵犯。让人家看起来很有修行,道貌岸然,那叫矫现,[言行诡诈。

「诳心所」的业用为,]让我们作什么样的事情,起什么样作用:[一、能障]碍我们生起[不诳]心所这个善根,[二、]会令人[以邪命为业。

因为矫诈虚诳之人,多心怀奇异怪诞的诈谋,且多作出许多虚诳不实的邪命之事,例如看相、占星、卜卦、风水、择日等。]你看这些人象看相、占卜看风水(台语),

诳因为跟修行有关系,所以特指这些人,因为是诳惑众生,而且你去找那些人,那些人如果不懂的话绝对不会跟你讲这我不懂,(台语),你不管有什么疑难、有什么困难,他都可以给你解答、排解,一定是这样,所以他好像不只是万事通,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这就是诳惑。这样他就要假装成半仙,

[这「诳心所」就是以贪与痴各一分所成之体,若离于贪与痴,即无「诳心所」的相与用产生。]这个诳跟覆的组成成份是一样的,都是贪跟痴,可以造就这个诳心所。

[「六谄」:「谄」,即]谄媚、[谄曲。谄曲之人,其心险曲不直,为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惜以不实的赞美等言词逢迎谄媚,以博得他人一时、虚妄的欢喜。]

修行人心要直,讲话一定要实在,(台语)值得你那样称赞就称赞,但你称赞的时候要适其分,因为你超过了那个分以后比较肉麻,比较虚假。(台语)就变成虚伪、不实,所以不好的,

喜欢赞美人本来是很好的,但不得其实,不得其量也是不好的,(台语)。

这明显就是美国人喜欢叫人甜心,讲个小笑话,我到美国有一个女的,我年纪一把了,她比我年轻大概五十出头,管我叫甜心,不觉得肉麻很奇怪:甜心你过来。

谄媚的人变成有一点在耍人,因为你让人家的欢喜不是实在的,是虚妄的而且是一时的,好像在耍人。

你可以看到最明显就是那种谄媚形相他自己心里面觉得很聪明,他在戏弄你,他自认为是很聪明的,不要当谄媚的人,谄媚的人实在很肉麻、很恶心,总而言之学佛的人不能变成谄媚的人。

[「谄心所」的体性是:为了欺骗、蒙蔽他人,而于外表上矫诈地装出异于常人的仪态,即所谓巧言令色,]因为要谄媚的人一定要装出一副,令色就是好颜色;(台语)[内心中则阴险曲折。

其业用则为:一、能障]碍我们[不谄]心所生起,[二、不能听受良师益友的教诲劝导。]为什么不能听受?因为会谄媚的人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以他不能真正听人教诲。

[因为谄曲的人为了欺罔他人,因此常不惜曲顺、利用时宜,矫设种种方便,一来可以讨好他人;二来或也可以用来隐藏自己的过失。

其心如是险诈、曲折,因此这种人不堪造就,不听教诲。]孔子说: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不堪造就。

[谄心所也是以贪与痴各一分为体,]因为其心谄媚?就是因为心中贪跟愚痴,

贪是因为想要贪得他人对我的喜爱以及宠信给我利益,痴呢?他以为他这个方法很可以,他可以这样做,所以是愚痴,自己是愚痴的作法却自以为聪明这样就更愚痴。

[若离于贪与痴,则无谄心所之相与用]产生。

[经云:「直心是道场。」因此,谄曲之人很难修行。

什么是谄曲的人呢?爱逢迎拍马、谄媚、谀佞、欺善怕恶,]因为会谄媚的人一定欺善怕恶;

[看到能力强的人、有钱的人、有势的人就巴结讨好,看到能力差的人、贫穷低贱的人就瞧不起、甚至加以欺压乃至凌虐。

这种人是不堪修行的,以其心邪曲不平等故。

因此,修行人不可「看高不看低」,只尊敬能力强的人、或有修行的人,而对智、能、修行、学问差的人,就表现不屑与不耐,那样是妨道的,]与修道相妨的。

[简言之,谄曲者与道不相应,以直心是道场故。]

因为直心是道场,直心才有道,直道,所以心邪心曲就跟直心的道场是不相应的。

[附及,所谓「直心」,]有人又错解经义,直心是道场,所以他讲话就很直很冲,动不动讲话就得罪人,伤害人,他说我因为心直口快,这个要改过来而且要纠正,心可以直,口不要快。

因为你心直,你把自己对别人的评断,对别人尤其是不喜欢的部分直接讲出来,评论别人就伤害别人他认为是心直口快,那是错的,那是心直口粗。

所谓直心[并非口无遮拦、讲话冲撞;那是冒失、粗心、没脑筋、没修养,不是直心。]

没有脑筋日文叫没神经,直心并不是这样子,[直心是谄曲之相对。

因此直心是:对人不欺、不罔、不邪曲、不矫诈、不谄媚、不逢迎拍马、不胁肩谄笑。]

简单一句话会谄媚的人没有人格,都没人格了如何修行?这是最忌讳,

修行人绝对不能谄曲,这对修行人是大烦恼,会常常拍人家马屁的人心中会很烦恼,为什么?没有智慧愚痴而且又贪。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骄」:「骄」,即高傲、骄傲。骄者,高也,]因为心很高,[以其心高举,故称高傲为骄。]

骄跟娇不一样,(台语)娇,扭扭捏捏,这个骄是高傲的意思。

[「骄心所」的体性是:对于自己一时的世间盛事]就是好事情,譬如[(富贵、才能、言语、政事、文学、名势之类),]

对自己世间的宝贵,你有钱或身份高,或你很有才能,或你很会讲话言语,(台语),自以为很会讲话。

参加政治,懂得政治,会很写文章、作诗填词,有名又有势,这些都是世间的好事情,但是无常的,

[深生染着。]对自己的这些好的事情很贪着,[乃至]因为自己有这些东西而[以之凌傲于人,]

譬如自己很有钱就凌傲于人,有钱人就摆有钱人派头;很有才华的人说什么傲骨嶙岣。

[例如以财富凌人傲物,或以才华凌人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其高傲的程度到了令他自己陶醉,](台语)

[有如喝酒之人为酒所醉一样,骄傲之人为其骄傲酒所醉,亦如是。]

[古时文士以所谓「傲骨嶙岣」自高自豪,此于儒者则可,若是学佛修行之人,则是不可以,期期以为不可,

以「骄」系随烦恼,「慢」则为大烦恼,而此两者乃深相关连,故常合称「骄慢」。

人若骄慢,则与道相隔,于道无缘。是故为佛弟子,欲求无上道者,当除骄慢。]

傲慢的人第一个一定是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人才会瞧不起人,而且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所以才会骄傲。

骄傲的人也常常算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行还有比你更行的,你不是在世间的顶端。

而且这么骄慢的人一定不会求进步,这么骄慢就表示你好像圆满了,所以说佛弟子想要求无上道必须去掉骄慢。

[骄心所的业用是:一、能障不骄,二、成为染法的依托。因为沉醉于骄傲的人,其心便会生起种种有漏的杂染法来。

骄心所也是以贪爱的一分,作为它的体,若离于贪爱心所,便无骄傲之相与用产生。]

总而言之骄心所主要是由于贪爱而来,如果有骄傲的话就很容易产生染法,贪染。

合掌,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59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顺便讲一下,请你们不要介意,我去外国讲经用英文讲时候用字都很文雅的,听不太懂要查一查字典,老美听了眼睛亮起来。

我一讲声音也是满大的,感觉就象苏东坡词:遥想公谨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看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因为有新来的,我们先看五位百法表,什么叫五位百法?就是所有的法把它区分成五种类别叫五位。

第二种心所有法里面有二十个随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来叫随烦恼,这是跟随的意思,

虽然跟随而起但它烦恼的程度是很强大的,并不是因为它是随烦恼所以比较强度不大,不是。

这二十个随烦恼皆是我们心中的烦恼: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

现在讲第八个害,所以这是随烦恼其中之一个。

[「八害」:「害」,损害、伤害、杀害、陷害。]

害一般是讲陷害,你害我;但在佛法里主要讲伤害、杀害,你害众生的意思主要是害它的命,伤害损伤它的命。

什么叫心所?八识是心体,心所是属于心的作用,就好像我讲过很多次,电脑有主体是硬体,光有硬体没作用,必须有软体,光是心体不会单独作用,必须要有心所有法,这心所有法就等于是电脑的软件、软体。

我们心中的电脑装了很多的软体,五位百法表第一类是心法,心法就是我们心体主机;

主机里有哪些软件?下面五十一心所法每一个都是一软体,不只是软体,每一个都算是一个很大的软体或系统一样。有哪些?

遍行就有五个:作意、处、受、想、识;别境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

这个就是你买你心的那个电脑,买来就已经装好的,你一生下来你电脑就可以运作,不用请人装,这本来就有的。

善就不一定了,很多人没有装这些软件,譬如有些人没有装信这个心所程式,所以他对佛法就不能信,碰到佛法的时候他就不能启动。

惭愧也是,有的人有装一些惭愧的程式,但惭愧的程式很小,所以他只在对某一些事情,小小的事情会惭愧,但很多事情他都不惭愧,

什么叫不惭愧?不惭愧就是不要脸,如果人不要脸那就完了,什么都可以做。

现在没有关系,以前如果骂一个女孩子你不要脸的女人,那完了,现在不要脸又怎么样,谁怕谁,不要脸就不要脸有什么关系。

无贪也是一个好的软体,很多人都不装这个软体所以就拼命的贪,他装了贪的软体。

有的人嗔心很大,他就没有装无嗔这个软件,但他装了一个很大嗔恚的系统,碰到小小事情可以生很大的气,他心这个电脑处理嗔恨的事情特别的卖力。

精进这个软件多半人都没有装,很容易懈怠,除非碰到好的师父还要检查功课,还勉强的作一作。通常你几乎是碰不到,所以都没有装精进这个程式都精进不起来,

精进几乎是一半是天生的,什么叫精进,就是不懒惰勤奋的人,勤奋他天生就勤奋,可是懒惰的人天生就懒惰这很难。所以懒惰的人一定怎么样?一定肮脏。(台语)

精进说是半天生的,其实是习气,是无始以来你修行精进的习气,今世还是继续的。

有的人无始以来就不修精进,一直都很懈怠放逸,懈怠跟放逸连在一起,懈怠的人一定放逸。

轻安也是一个很好的程式,没有什么大烦恼才会轻安,心很清净很安定,通常是修禅定才有的。

现在学佛太普遍了,有很多人动不动说我那时候好轻安,那是妄语,因为轻安是得定以后的境界,

你跟人讲我好轻安,那就等于告诉人家我得定了。

就象有人说我好自在,什么自在?你是观自在,那自在有十种自在:受生自在、语言自在、种种自在那是观自在的自在,

你说好自在其实你的意思根本不是那个自在,你的意思是无拘无束的自在。

不放逸、行舍、不害这些都是好的东西,一般都很贵,一般人都买不起,找不到盗版的,所以都没有装,常常就是不信、无惭无愧、贪嗔痴、懈怠、放逸等。

接着烦恼六,这是大家一定会装的,而且是装原版,全的。

贪嗔痴慢疑、恶见,在运作这些东西的时候都不会(无法读取)。

随烦恼大家也都是买原版,而且是全的,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昏沉、掉举、不信,这都很全,

一听经就睡着了,昏沉;掉举是很容易兴奋、冲动。

不信、懈怠、放逸、失念,失去正念;

散乱、不正知,没有正知见。什么叫不正知?被它迷去就不正知,(台语)他的正知见不能现前,不能掌控住,

如果有正知就有正见,正知见现前所以有一些邪魔外道都不能动,一直守着如来的正知见正信佛法。

[「害心所」]就是心的五十一个作用其中一个,其实心的作用不只五十一个,只是把它简略而言五十一个。

它[的体性为:「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简单一句话,对人没有慈悲心,这个人没有慈悲心,

如果心里面有害心所的人,就是想要害人的那种人,有这种很强烈欲望想要害人的人他心里就没有慈悲心。

对他人很容易想要做损害、恼乱他的事情,损是损害,恼是恼乱;有这样的事情,就是这个害心所,有这样的性质。

任何人你心里面有没有害心所,甚至现在讲菩萨不会害人,甚至比较好一点的人都不会害人,

但是有的人就是坏心眼,他心里面就想要害人,不晓得怎么搞的,所以他心里面就有害心所。

或者就说坏心,最坏的坏心就是有害心所想要害人;想要害人或损害人这种人一定是没有慈悲的人,他对所有的众生有情心里面没有慈悲,因为没有慈悲所以才想要害人。

[为佛弟子,尤其是大乘弟子,秉佛之教,]秉乘佛的教法,[本应悲愍、济拔一切众生,]应该是要度众生,拔济众生的苦难,

[如今]有害心所的人[不但不如是发悲愍心,反而去作逼迫、损恼他人]的事情,

[故知害心所实是大乘道之大忌。]也就是心里面有害心所有害人心的人,这跟菩萨道正相违背。这是讲害心所的体性。

接着讲[害心所的业用为,]业是造业,用是起作用,这造业起作用是怎么,

如果心里面有害心所的人,光是有害心所你可以不去用它,可以把它放在那里不动它,它不会有什么影响,

可是既然有一定起作用,有害心所,害心所本身的性质就是刚刚讲的体性。

现在如果碰到境界现前,跟众生接触的时候害心所就会起作用,令你去做哪些事情?这业用就造业了。

造业起作用:[一、能障不害,]障是障碍你自己,障碍你自己不害的心,

换句话说心中有害心所存在,它就能够令你起害心、令你起想要损害他人的心。

可是你这损害他人的心好像没什么,我们讲的普通一点你就懂了,恼害他人的心,把害去掉恼人的心。

有的人你听到我这一篇讲经你再回去好好观察世人,有很多世人喜欢损人,喜欢笑人,喜欢糟蹋人,(台语),反正就是很不屑的损人,令人下不了台、不好意思,这种人就是恼众生。这种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恼众生,

所以损人、讽刺人,这更多,很多人讲话(台语),就是在恼众生,就是有害众生的心,你想这样讲很严重。

我跟你讲这我不是学佛才知道,我从初中就观察到,我从初中的时候就知道这事不能做,就特别不喜欢恭维讽刺别人,

这种心就谄曲不直恼众生,人家可能会生气,可是还挺得住;(台语)所谓骂人不带脏字,(台语)。

讲话不要损人、不能讽刺人,你若要批评他你就批评他,但是不要话中带刺,换句话讲那样很缺德,(台语)。

我就这么讲,我跟你们不一样就是这一点,我从小就观察人生世相,我从这里面学,这些事情我就绝对不做。

损恼为性,于诸有情没有悲愍心,因为有这个害心所就能障碍你的不害心,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令你起害心、起害欲、起害行。

(台语)他就是因为心里有害心所,在害人的时候他觉得好爽,

如果是我们这种比较小人物,不会去拿刀杀人,但可以用舌剑砍人,

舌剑就好像道家他已经练的剑可以卷成一个圈吞到嘴巴里,准备打人剑珠就用气功吐出来,吐出来本来是一个球卷起来,现在伸展出来,你看古典小说。

有害心的人也吐剑光来害人,太快了所以杀人不沾血,(台语)。

民国早期的那些武侠小说都讲这些东西,但我们不用去找那些蜀山剑侠传,(台语)。

如果心里面有害心所、害心的话就会令你起害心、害欲、起害行,害欲就是想要害人的欲望,害行因为有欲望所以就起那个行动。

有害心所普通的就是有破坏欲的心,他心里面就有很微小的那种害心所在里面,

譬如我们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没事就拿刀子在桌子上乱画搞得一塌糊涂,我心里面想,等一下你写字也不方便,可他老兄就这样作,他心里就有潜藏的破坏欲。

不可思议,同样一张桌子有的人就把自己的桌子保护的很漂亮,但他就有这样子的人,所以众生实在不可思议,他心里面就有一种破坏欲,潜藏的微小的害心所。

有的孩子你给他玩具他会把它破坏掉,那个也是类似,

以美国有一些拿枪到校园去行凶的,他们追溯他童年甚至还小就会常常破坏他的玩具、家具、狗猫都会伤害,类似,

内心里面有害心所,所以会起害心、害欲、害行。

比较没那么严重就是破坏欲,你就没办法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可他这样做他就觉得很舒服。

[二、能令人作出逼恼众生之事情,因为有害人之心者,一定会逼恼他人。]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慈悲心,

[害心所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一分的意思是什么?譬如嗔心的全体是一个圆,任何一个心都一样都有很多作用、很多用途,嗔心我们取其中一部分把它成立为害,

所以害心所是以嗔的一部分为体,它不是以整个嗔心为体,它不需要,嗔心只要分一点点,象砒霜一样,一点就够,嗔心的一小部分当作害心所的本体,为它的自体所依,一分就是一小部分的意思。

嗔心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当作害心所的本体,它就可以发出很大的作用出来,来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离于嗔,即无害心所之相与用产生。]如果没有嗔的话害是依靠瞋而存在的,人如果没有嗔心就不会有害人的心,

为什么会有害人的心?因为他心里面有潜藏的、深藏的那种嗔恚心在里面,会害人的心是一种嗔恚心的转化、转变、利用。

所以没有害心所之相与用,什么呢?相就是它的形相、相貌,为什么?

因为害心所的本体是嗔,本体已经没有了,哪有什么相貌?哪有什么相状?没有体、没有相状那会有作用吗?不会有作用,

所以只要去掉嗔心就自然不会有害人之心,也不会有害心所,它的形相跟作用都没有了。实在是太困难,

我刚刚讲那些事情著五位百法的时候你不可能写进去,可是一定要这样讲你才能了解重要性,所以学佛你一定要听经,别的地方听不到的。

你光看书也看不到,我这个是教外别传,听了你就开悟了。(台语)

[「九嫉」:「嫉」,即嫉妒。

「嫉心所」的体性就是本体的性质是:「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质。」(成唯识论)

「殉」,]你若查康熙字典原来的意思是顺,殉者顺也,[同徇,]顺着自己的名利,顺着自己想要追求名利的心,

[是营求、追求,乃至舍身以赴之义;]殉身以求,即使舍掉身体也要追求,要钱不要命,(台语)[亦即,拼命地追求之义。

「耐」,]忍耐、[忍受。]对别人的荣耀或是兴盛不能忍受,(台语)不耐他荣。

我所引的都是成唯识论的,你看这本书等于是把成唯识论的精要都读到了,多好。

[此谓,拼命地为自己追求名利,却不能忍受他人的荣耀之事,因而嫉妒人家。]

[嫉心所的业用是,]业用就是实际起作用,就是你心里面有嫉心所,你还没用它时它有这样的心意,跟环境接触因缘和合他起作用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一、能够障碍不嫉,]就是能够让你起嫉妒心,令你爱嫉妒,而且不能自已。自己没办法控制,马上就嫉妒,脸色眼睛都不一样,跟感情上的嫉妒也是一样,(台语)。

[二、常常令人忧郁愁戚、身心不安稳。](台语)有风吹草动不得了了,

[因为嫉妒心重的人,一听见别人的荣盛之事,]光荣兴盛的事情,我们说学佛要随喜,嫉妒心的人绝对没有随喜心,我跟你保证,百分之一百二十五。

听到别人好事情,(台语)看到别人好想到自己,(台语)就想到自己不好的事;在种种境界看到别人好事,马上椎脊反应马上想到自己。

四五十年前,我小时我家租几个房间给人家,其中一个房客买了一辆车放在我们家里面,看了好欢喜,就为他好高兴,他买来以后我整天都很高兴。

我开始没感觉,后来过了若干年我想那是人家买车子我高兴什么,他也不会借我骑,他也不会带我去兜风,我高兴什么。我觉得我实在是莫明其妙,可是不由自主我为他很高兴。

我大学毕业几经周折后来一起报了五个研究所全都考上了,考取了以后联合报的记者知道就来采访,因为觉得很特殊,因为联合报报出来了,

我有个大嫂她自己跟我讲,因为报上有照片,知道我是她的小叔,人家就跟她恭喜,她自己跟我讲:(台语)。

两三年前我们都有护摩,护摩完了以后我常常有修行的境界的进步,我有一天就很高兴,每次修好像每一次都很有进步我就很高兴,其实不是每一次都很有进步,但修完也都很快乐高兴,有好几次就觉得自己功力有增加很高兴。

我就跟大家讲多修很好,有个弟子说:阿阇梨你修行有进步,可是这是你自己的自受用,我们也不会知道,我们也受用不到。

这跟我大嫂心态差不多,看到别人好事就想到自己,我修行的进步是我的自受用。

有一个妈妈这才离奇,她儿子考上高中人家跟她恭喜,说你应该很高兴,她说有什么高兴,又不是我考取的。这是什么妈妈,奇怪,

什么叫随喜?随喜就是为别人欢喜,为别人欢喜太不明显。

我讲一个很有意思的你一定会拍案叫绝,什么叫随喜心?(台语)

什么是菩萨心?就是随喜心,也就是说你看到别人有好事情,好像你自己有受用到为他欢喜。

你看看五位百法能够不知道吗?能够不修吗?可是你光拿这本,我这本已经注的很详细了,你不来听本道人讲的话,(台语)。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0

    继续讲,[「嫉心所」也是以嗔恚的一分为体,若离于嗔恚,即无嫉妒心所之相与用。]什么意思?

刚刚讲害心所是嗔恚的一分为体,嗔恚心恶心所以用黑色,嫉妒是绿色,

害心所是以嗔恚心的一部分为体,嫉心所同样的也是以嗔恚心的一部分为体,所以离于嗔恚心,如果没有嗔恚心的话就不会嫉妒了。

这个嫉妒心也是一种嗔恚心的一种转化、转换,所以你就知道嗔恨心的作用很大,它可能起种种跟它相关相应的心所。

害心所、嫉妒心所都是跟嗔恨心相应的,因为什么?

你看看害心所起害心要害人的时候心里面是忿怒的才会杀人、伤害人;

嫉妒也是一样,嫉妒心一起你想毁灭一切,

我现在告诉你,基督教的耶和华他就是嫉妒的神,他最嫉妒的就是他的信徒如果不信他而去崇拜别的神,他就要毁灭他。

乃至于所谓诺亚方舟,天主教的神下了七日七夜的雨毁灭整个世界,就是因为他所创造的人不听他的话,不顺从他的意思生气了,所以要把所有的全都杀光,

这个比希特勒还要厉害,希特勒还没有说要杀所有的众生,乃至鸡鸭狗;

如果不是故事是事实的话,基督教的耶和华就是第一个毁灭种族的人,不是种族是所有族类。你看这个宗教可以信吗?这个神可以信吗?

我曾经跟他们讲,他们有基督教人跑到遍照寺来问佛教跟基督教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我说有很多不同,最主要我们没有暴力,佛教绝对没有暴力,

为什么没有暴力?因为不是佛弟子没有暴力,而是佛本身就没有暴力,

但是基督教的从神他自己就先有暴力,而且他是最暴的,你怎么能够期望他的信徒不用暴力?

不只是说耶回还有天主还有犹太能够和谐,他们不只是不同的宗教,甚至他们同样基督教新教旧教三十年战争、百年战争打来打去,

佛教有不同的宗派,但不同的宗派不会战争,我们甚至不会吵架,你有没有看到净土宗跟禅宗两个人吵架,天台宗跟华严宗吵架,更没有打架、杀架。

所以他们就很惊讶怎么能够这样,这不可思议,你怎么能期望中东能够和平,那个已经打了三千年,不会完。他们如果没有发明汽车多好,我们不会受影响。

嫉妒心的人除了喜欢害人以外还喜欢(台语),有一个成语幸灾乐祸,人就是这样。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你说我不会有幸灾乐祸,你如果在路上走的时候看到人跌倒四脚朝天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高兴,大家都哈哈大笑,可是跌倒的人很痛。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我记得那时候看电影是买票进去看小人物狂想曲,讲一个墨西哥的阿丁,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爱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但他并不歧视自己,也不瞧不起自己,所以还很奋力的追,当然追不上。

后来他到拉斯维加斯玩老虎机发了大财,因为有钱女孩子就跟他了。

其中他有很辛酸的过程,因为他其貌不扬,又穷,到处被捉弄,我看电影里其中一个过程,不晓得怎么跑到斗牛场里被牛追,大家大笑,可是他生命很危险,变成好像搞笑事实他在受苦,结果电影里面的观众大笑,电影院的观众也大笑,

我那时看的很难过,大家在笑我在哭,这是弱势,很苦很可怜,受人欺侮,没人同情只会笑,这个对我的印象很深。

我要讲这个人(台语),学佛人不应该这样。

[嫉妒心是一种有非常大的破坏及杀伤力的随惑。]随惑就是随烦恼,

[试想,]大家想一想,[诸天魔见人修行,为何心生不悦,]简单一句话修行人为什么会有魔事?

因为魔看到人修行他就会不高兴,你修行越好他就越不高兴,所以他破坏阻挠你。

我问你有几个人看到别人修行好而高兴的?恐怕很少,看到别人修行好而为他高兴的恐怕不是很多,你看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嫉妒的种子在里面,很可怕的。

魔看到修行就[欲破坏、阻挠、甚且置之死地,因为心生嫉妒故。不但天魔如是,世间人亦如是,

若嫉妒心强的人,见他人有好事,不但不会为他人高兴、庆贺(即所谓「随喜」),反而心生不悦,且暗中希望他的好运赶快过去,赶快倒霉,最好遭受挫折、失败,一蹶不振,这种心态就与「魔心」相应。

又,嫉妒心强的人,就是看不得人家比他好,甚至不乐见别人有好事,如升职、调薪、得财利、修行进步等好事,

即使对方虽交好运,但并没胜过他,他也一样不欢喜,]

只要别人有好事我一概不欢喜,[这就是成唯识论所说的「不耐他荣」。]

什么东西都可以忍受,别人好事是令我老人家最不能忍受的,

[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为什么?[以与魔心相应故,]

魔就是看不得人家好事,一切世间最好的好事就是修行得智慧、得解脱、出生死,但魔就不希望这样,他就看不得别人这些事,

如果有嫉妒心的人,[实为障道之大者,故修行直须去除自心中的嫉妒心,纤毫都不可存留。]

[「十悭」:「悭」,吝也,]吝啬,[己之所有,不能与他人分享,谓之悭吝。](台语)

[「悭心所」的体性为:「耽着财、法,]耽就是沉浸在里面,[不能惠舍,]不能生起想要利益他人的心而舍叫惠舍;

[秘吝为性。」]秘密藏着,吝,吝啬。我高中的时候我那时候成绩还不错,我隔壁有一个同学他的成绩比我好一点,有时候他做笔记,我过去看一下他不给看,秘吝为性。

[谓耽溺住着于财或法,不肯惠舍他人,秘藏吝惜。

悭吝又有两种:吝财与吝法。]对财产或佛法上吝惜,小气。

[悭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悭,二、鄙涩畜积,](台语)[亦即成为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成唯识论说:悭心所是以贪爱的一分为体,]悭心所跟前面两个心所不一样,以贪爱的一小部分当作它的体,

所以[离于贪爱,]不贪爱的话或没有贪爱的话,[即无悭心所之相与用。]也就是不会现出小气的样子,也没有小气的作用,

[然而悭与贪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并非完全一样:[贪是贪得、贪多,]就是说[于「非己所有」之物,]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想要拥有。

而悭则是于「己所拥有」之物,不能施人。]已经拥有的东西不能给别人,

什么叫贪?贪就是全过来;悭不管有没有进来没关系,要出去的没有。

贪的人是单行道进来,悭的人没道,不能出去,即使没有进来也没关系,我已有的是我的,(台语)。

[而贪与悭配对,可得四种人:一、贪而不悭:例如有人非常贪心,一心想多得财物,但他为人却很大方,很会赚钱,也很会花钱。]这通常是商业界的人都是这样,多半的商人都这样,或四海的人,他能够舍但他很贪。

[二、悭而不贪:有些人很吝啬,很小气,但他却不贪求、不贪多。

例如有人虽赚钱不多,但他认为钱够用就行了,因此也不求发大财;他只在他所赚的微小的收入里,量入为出,节俭过日,

但为人却很不大方,很小气,不能施舍助人,这种人就是悭而不贪。]

多半的公务人员都是这样,赚钱不多但有点小气,我们这里的公务人员不会,赚钱不多也很大方,尤其是护持道场方面不落人后。当然,听阿阇梨说法应该是有所改变才对。

[三、又贪又悭:这种人既贪得无厌,又悭吝不施,一切财物到了他手里,就有入无出,有如一个「单行道( one way)」这种人即是又贪又悭之人。

四、不贪不悭:这种人既不贪得,又不悭吝;]满大方的。

[不觊觎非我之物,己之所有又能与人分享。这种不贪不悭的人堪修菩萨道。]这个以孔子来讲就是君子人也。

[菩萨道是以布施为首,以菩萨能施法与众生,故能利乐有情,这就是为什么菩萨的根本法门(六波罗蜜)中,以「檀波罗蜜」为首。]

六波罗蜜第一个檀波罗密,布施波罗蜜,那就是因为要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能布施,

这种布施以菩萨来讲是法布施为主,财布施是看情形,但不是以那个为专门来做,有因缘就尽自己能力做。

譬如我们南海海啸我们没钱所以也不能捐多少东西,捐了一些觉得不够,

后来就办了一个海啸灌顶阿弥陀佛法门,结果光做那个法坛就三十万,可没那个法坛又不行;

我们海啸灌顶点灯的收入二十多万,你看;可是那二十多万我们都捐给佛陀教育基金会师父,他说那里盖了一栋房子是我的名字。

不只是这样,我跟你讲,我为那个海啸灌顶除了金钱上的损失,因为我们收入全都捐出去,那开销租场地、所有的用具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用,我还赔了一样东西——健康。

我得了痔疮,因为要准备那些法器,那时候没有出家弟子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弟子也不懂,所以(台语)很急,尤其是要灌顶那天早上,我就去上大号很急可能用力,大便又急用力一撑就都是血,等海啸灌顶完了看医生因为挤破了以后就感染,所以肛门扩约肌就肿起来变成疮叫痔疮。

不过佛菩萨护念,我苦了一阵子后来治好了,因为我做的工作是要坐着的,讲经说法也是坐着的,(台语)。尤其我注经、译经也都不能坐,

可是殉身无悔,我一点都不后悔,甚至如果有同样情形发生我还是会做;

这一次痔疮算是治好了,下次有同样情形,我还是会冒着犯痔疮危险再做一次、还是同样的做。为什么?

太惨了,众生死的太多,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只能这样做,了表心意,我也不是专门搞社会福利,因缘和合就这样发发心。(台语)

只不过现在跟你们讲什么叫菩萨道,什么叫牺牲,什么叫忘我,稍微做到一点点,可以堪做你们的榜样,觉得可能是吧。为什么?譬如人家办法会有收入当然都是先把支出扣除掉,剩下的才捐出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檀波罗蜜如此重要呢?简言之,若无檀波罗蜜,即无菩萨道,乃至亦无佛道;]为什么?因为佛不布施法给我们,我们哪有法。

[以菩萨若吝法不施,即非菩萨,]因为[不能利乐有情故,]利乐是利益安乐,这个利益安乐有长程的、有短程的,佛菩萨多数都指长程的,了义的。让你得智慧解脱这个利益,安乐得菩提乐、涅槃乐这个乐。如果不能利乐有情[故不名菩萨,亦不得成无上菩提。

是故当知,悭吝一法,]悭吝这个法[正与菩萨的主要精神相违,故悭吝为障菩萨道之大者。欲修菩萨道者,应自除悭,]应该自己除去悭吝小气。

很多初发心学佛的,乃至一些比较老修行的也会这样,自己受用的都是用最好的,名牌什么的,但是供佛、佛案、佛具普通的就可以,(台语)

我从初发心就不是这样,我从初发心供佛就是最好的,你可以看我房子没有什么,我们道场没有什么,但供佛的都是一级棒,

你不能最重视这个东西,(台语)你们也要学,自己受用的差一点好,供佛的要用第一最好的。(台语)

结果她的佛堂放在地下室,后来我跟他讲他就移上来,移上来他好多房子也不给他一间,就放在厨房旁边有一个家庭用餐厅,他用一个屏风遮起来。

可是他太太也不学佛,都吃荤的煮荤的臭的要死,学佛几十年,结果他家的佛菩萨好可怜,连安身之所都没有,天天都在闻臭味。

这就是你是不是真正的发心学佛,诚意在哪里?你那个诚意不够、发心不足,若有见闻者,自己去改善。

[以上十法(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是为「小随烦恼」。

所谓「小」者,不是因为它们危害小,或力量小,而是因为它们皆是各别起,牵涉的心所之数量少,故称为「小」。]

但是它的力道并不小,你说嫉妒力量小吗?不小,大的很,你看可以让耶和华杀害所有的众生,要毁灭整个地球,这个力道还小?[以下释「中随烦恼」。]

害也是一样,象那些坏人心多恶,害心所很强,以害人为乐,以恼人为乐的人也不好,以讽刺人为乐的人也不好,以损人为乐那也是不好,同样的根源。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1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今天讲中随烦恼。中随烦恼就是无惭跟无愧,

如上所说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并不是说它烦恼比较小,而是因为它存在的范围比较少,比较没有那么广泛,所以称为中随烦恼,它的幅度。

[B.中随烦恼]

[「十一无惭」:「无惭心所」的体性为:对于自己的品格,及圣人之教法,都无所顾忌,轻视及拒斥有贤德的人,并拒一切善法。]

为什么要研究烦恼?因为我们要断烦恼,要断烦恼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烦恼,

烦恼有很多种,无惭心所,心所就是我们心的一种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无惭。

无惭这个东西,我们通常讲惭愧,惭以对自己,愧对他人。

也就是说你如果做错事情或做坏事以后你对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不需要对着别人,而是自己心里面觉得很不好意思,很难过,这叫自惭。

你做错事或坏事自己自惭以后,看到别人面对别人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没有脸见人这叫愧对他人。

一个是对已,一个是对人,所以这个是分开的。

什么叫体性?体性就是这个东西的本质,譬如盐的本性是咸,糖的性是甜,醋的性是酸,每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本性,石头的本性是硬,水的性是湿,这是它的本性。

无惭这个东西它的本性是,也就是心里有无惭这种心里成分的人,心所我们把它称为心里成分,这是一个新的概念称谓。

心所的意思就是心里成分,不专业的人也都懂了;如果心里有无惭心理成分的人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自己的品格,及圣人之教法,都无所顾忌,也就是不在乎,如果心里面有无惭这一种成分的人他对自己的品格高下、好坏他都不在乎。(台语)

那种人就是无惭的人,轻视及拒斥有贤德的人,本来有贤德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或是贤人我们应该是很尊重他,但心里有无惭这种成分的人反而轻视而且排斥有道德的人,这种人很颠倒,

所以心里有无惭成分的人可以令你的心生起大颠倒,对有道德的人他都不睬。

顺便讲一下,出家人如果是在印度的话是很受尊重的,即使在美国他看到我们出家人一般人也是满尊重的,

但是在台湾虽然说佛教很畅通、畅行,但是你在街上走没有几个人会多看你一眼。

如果你那一天在街上走碰到一个人会跟你和掌,那你那天要去买六合彩,你那天运气不错。

合掌又跟你讲师父阿弥陀佛,那天你去买股票一定赚,我的意思就是很少、很少,台湾人没有这种尊重出家人、修行人的观念,很奇怪。

心中有无惭的人会轻视跟拒斥有贤德人,并拒一切善法。

什么叫善法?包括世间跟出世间,世间的善法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乃至所谓的四维八德等他一概全都这都是狗屁,我才不甩,世间的善法一概排斥。出世间的善法更不用说,那这个落伍、古板,

所以这种心中无惭的人就有这样子的特征,他本性就是这样,你说可怕不可怕。你很难去理解这样子的人,可是这样人有没有?有啊,而且很多,那些恶徒都是这样子的人。

[无惭的业用,]业就是起业,用就是作用,无惭它算一样东西、一样素质、一样性质放在你心里面,

但你不用它它是静止的、不起作用,但碰到境界、情况的时候它就会起作用让你去造业。

举一个例子刚刚讲盐的本性是咸,可是光有盐放在那边你不去用也没用,

你拿盐放在食物上它有什么作用?一防腐,盐能够防腐;盐能够软化东西,硬的蔬菜能软化;

还有生美味,很奇怪所有令东西好吃,但不要放太多。绝对令你觉得好吃,不会令你觉得不好的就是盐,最好的调味品。

佛在百喻经里面讲一个关于盐的故事,盐是可以令食物增进美味的,有一个富翁他很小气,小气到他不准佣人多用东西,盐也不准多用。

有一天他到人家家里去做客,主人就照常做菜出来,他一吃这种东西我家也有,可是你们家的怎么特别好吃,你这里面放了什么东西。

主人说我放了一点盐,他就回去对仆人大骂,人家同样的东西你煮起来这么难吃,人家煮这么好吃,你为什么不放盐。

仆人说:报告主人你不准我多放。放放,以后多放,结果仆人就给他放了很多,第二天他吃了怎么这么难吃,又把仆人抓来骂,你放了什么东西这么难吃,我放了盐,盐怎么会这么难吃?他说因为我多放了一点,因为你要我多放一点。

所以盐放正正好是好吃,放多了就不能吃了。即使是好东西量也要适当,不是好的就拼命的多吃。

譬如以起司,起司是好东西,可你多吃了会有两个问题,一蛋白质过高,引起胆固醇,第二点不好消化。食不消很糟糕,要过好多天看能不能好,因为你伤到胃,所以起司可以适量的吃。

我们刚讲盐的本性是咸的,但它起作用就完全是两回事,乃至可以腌渍、吸水,所以它有种种作用,这就是盐的业用。

糖本性是甜,但你如果拿糖来做事情有不同的业用,可以造美味、腌渍、防腐。

水是最有意思的,水的性是湿,湿性里面包括很多作用,一可以负载,二可以溶化,三可以侵蚀,四可以润泽,这就是水的业用,但水的本体之性只是湿。

它本体之性你如果没有用这就不起作用,但你一拿来用的时候由它本性所显发出来的业用就很多。

同样无惭的本性刚刚讲的:对于自己的品格,及圣人之教法,都无所顾忌,不在乎自己是高尚的品格还是低下品格,还是下贱的人都没有关系,

而且对于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不但不崇敬反而轻视而且排斥,而且对一切能令人有帮助的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他都排斥不接受。

如果碰到环境出现的时候,这无惭能令人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它的[业用为:

一 、能障碍「惭」,]惭就是做错事会不好意思,但因为惭生不起来,所以无惭的人做错事情不会不好意思,他无所谓。

[二、能令人不以过恶为羞耻,]也就是作了过失或恶事通常会觉得很羞耻,有无惭这种心理的人他就不会觉得羞耻。现在越来越多,你看电视里面那些被抓去的人很多就好像英雄一样,那就是无惭之人,这很糟糕。

[三、能令人生长恶行,]心中有无惭的人造的恶会越来越多。

[四、成为一切烦恼及随烦恼的助伴,也就是无惭能够助长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因为他心中有无惭,他烦恼跟随烦恼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无惭。

[「十二无愧」:「无愧心所」的体性为丝毫不顾及世人的看法或批评,而且崇尚或喜爱暴恶之行。]

也就是心里面没有愧心的人完全不顾及别人怎么说,对他的评价他都不在乎,而且崇尚以恶为高,这样人有啊,譬如杀人凶手以杀人越多越高傲。(台语)

譬如大哥一定要杀人,而且要挑战原来的大哥把他干掉就变成更大的大哥,黑社会就是崇尚恶行,谁越狠他就越大。

军人也要杀人,古代就有这样说,你杀一个人是犯罪要入监狱,你杀一百人一千人你是英雄,会被获颁勋章,这世间就是这样。

如果杀一万人就称王,乃至十万百万不是大将军就是王,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世间的价值就是双重标准。

[无愧的业用为:一、能障碍「愧」之生起;]讲到喜爱暴恶之行,所以学佛的人就不应该学什么刀枪那些法,乃至有暴力的运动也不应该参加,骑马奔驰那都不好,还有美式足球、英式橄榄球都是故意的暴力。

但众生就是因为这样,在他们那么社会里面,因为内心里面有那种挣扎、冲突,里面积存那种原始的无法施放的暴力在里面,你如果不借用这种暴力运动把它施放出来,他不是在球场上这样光明正大的撞人,他就在外面拿个枪干人。

所以这个就是那个社会的共业,虽然美式足球、英式橄榄球、曲棍球那个都是很野蛮的东西,可是无可奈何,你没有这样的野蛮,社会上就会增加很多凶杀案。

把人内心的凶残性就发泄在这个球场上,不只是球员发泄凶残性,乃至观众也同样的移情作用,把凶残性发泄掉,有一个更好的名词叫升华作用、宣泄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这是世间的道理,里面有一半是对的,他说一切的艺术借着这种宣泄把心里面、身体里面的一些杂质,尤其是恐惧、嗔恚这种介质,尤其是戏剧或是诗等等你读了那东西以后,就因为惊悚或那种感情宣泄出来。

这是他在西洋的美学文艺批评第一篇,有点象中国的文心雕龙。写故事的人或创作戏剧的人就要讲那种很生动的,让人惊悚或嗔恚里面的坏人,恨的牙痒痒,借着这种情愫把心里面的情愫排泄掉。

这是有一半的俗人有一点这样的作用,不过另外一半是什么?你去接触这个东西,本来你没有这样感觉,但是你被它熏染了,染了以后你本来没有贪淫或是那种感觉,但是看了一个淫秽的作品反而勾起来了你的淫欲,

所以如果以佛法来讲就正好相反,你越去搞它越去深入那种情感、感觉所得到的不是宣泄,而是更进一步的熏习。

你看现在的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就是这个原因,我跟你们讲过自从学佛尤其是出家以后找不到书看。

西洋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描写角度不同,西洋多数都以同情的眼光,你已经同情当然就认可她的动作,她不管怎么样偷情、放浪,你都认为那是OK。

我现在要讲的就是宣泄理论不成立,世人所说很高级、高尚都是似是而非,这个宣染理论谁提出来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而且两千年来是受承认并崇拜,西洋的美学、文学、诗学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上次圆光佛学院来了我说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都一样,你看了以后都是狗屁,狗屁你一闻就很臭,比狗屁还糟,为什么?它会误导,误导了世人的智慧,迷蒙了世人的智慧,

所以西方世界才会走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误入死胡同里面,所以现在全世界一团糟,为什么?

它基本理论错了、它的精神理论错了、它诗学美学理论错了、它的经济理论也是错的。

它经济理论为什么错的?你们学会计应该知道,它是建筑在消费理论上,没有消费那就完了;没有消费就经济衰退,鼓励大家多买东西,没有用的也没关系,多买就好,乃至于你没钱买没关系我借你,所以信用卡就出来了。

美国为什么会垮?美国人他们生活所依靠的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不只个人这样,(台语),西方经济理论的根本,(没有这个屁股没关系,吃这个泻药)这样经济就推动了。

连美国政府整个国家,连国家本身都是,大吃中国的泻药,跟中国借很多钱,再去跟阿拉伯买石油,再到伊拉克去打仗,用那些石油开着战车去打仗。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世界都走错了,所以现在西方世界真是,对了,有一些也不错,我唯一觉得值得高兴的就是他发明了电脑,有word,我翻译的时候把中文翻成英文很方便,不用动用很多人,我一个人可以搞定。除此以外一无是处,

美国人商人因为是重商主义,政府、商会鼓励大家消费,美国人几乎没有人有存款,没有存款还不错,都是负债的,而且以前你能够、你有能力、负债越多的表示你越行,这么颠倒。

这跟那个泄盐理论是一样的,你那个泄药主义怎么能够行?说回来当托尔斯泰描写偷情的妇人心理那么历历如绘,当下托尔斯泰就是无惭无愧,所以他后来后悔,后悔已经太晚了,他要把他书烧掉也不行,因为全世界已经翻译成很多种语言,他因为那个书得了诺贝尔奖。

无愧的作用是能障碍愧的生起,就是说你那愧生起来以后你错坏事情,你能够面对一切人都觉得没什么,我很了不起,我有这种气魄才做得出来,(台语)一定是这样想法。

以前我们喜欢看妙贼,越会偷的我们会看的越欢喜,那个就是什么?如果以戒法来讲: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看妙贼很高兴就是见盗随喜,我们看杀人那种凶杀片很残暴的,我们看哇,爽、赞,那就是见杀随喜。有时候还看的这个杀的不够爽。

[二、能生长恶行。惭者羞己,愧者耻他。愧对他人,「人无羞耻,百事可为。」人若没有羞耻心,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得出来。]

什么叫没有羞耻心?这样讲你们都不觉得很严重,女人最怕人家骂不要脸的女人,没有羞耻的人就是不要脸。如果一个人不要脸谁都怕他,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人,有这么一句话。

[为何人会无惭愧心呢?因为无明,]你看佛法太棒了,为什么人会无惭愧,就是他的心都没有光明,因为无明的关系,

[以心无明故,其心暗钝,]因为暗钝所以[不见过恶,]看不到有过恶的事情,蒙蔽他的那种本性,所以[不知不觉。]对于过恶(台语)。

[人若心中如此无明、黑暗,不但不见自心,亦不见法,亦不见一切是非、善恶,]是非善恶他都看不到,[则此人不但无法修行,且必成大恶之人。

因此,修行者必定要有惭、有愧,才能时时自见己过、知过、认过、改过,因而能增进白法,弃绝恶、不善法。]恶法跟不善法不一样,恶法比不善法更严重。

[故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清净无染为白法,众生能够得救就要有惭有愧,修行人第一个就要有惭愧心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惭愧心做错事、做坏事你都没有感觉,并不是觉得有没有过错,而是根本没有感觉。

[以上无惭、无愧两个心所,皆遍于一切不善法中,亦即一切不善法中,都有这两个心所的踪迹;]

你心里面如果起一个不善念的话,多半不善念里面就有夹杂着无惭无愧。

[换言之,心行不善时,必定有无惭、无愧心所,俱时而起,就同时起来。

因此,这两个随烦恼,在幅度上比前十个随烦恼大,但比后面八个要来得小,故称为「中随烦恼」。它居于两个中间。]

[C.大随烦恼]

[「十三不信」:]这是非常精彩的,[不信心所的体性为:对于三宝的真实之事理、功德与能力,不能忍可,亦不好乐、希求,心地污秽,这就是不信的体性。]

我们看五位百法表,心所有法的善十一,也就是有十一种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等等、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无害,

现在讲你可能更容易了解,佛经里面一天到晚讲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男子、女人心中有这些善法,叫善男子、善女人。

这个善男子心中有惭、有愧、无贪、无嗔、无痴、心中精进、轻安、行舍、无害,这种男子称为善男子。

这个女人为什么称为善女人?因为这个女人心中有信,信什么?当然是信三宝、信佛的一切佛法,有惭、有愧,做错事会知道害羞,不是不要脸的女人。

无贪嗔痴,这个女人能够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而且对众生不会有害心,这个女人叫善女人。也就是说心中有这些善法的女人叫善女人,

什么叫恶人?恶人就是相反,心中不信,信是一种善法、一种心所法,

心所法就是你去修行,然后心里面会产生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好的,但它有很多种成分,很多种性质,其中有一个好东西叫信,

所以你心中有没有信这个东西,它是一种法,你心中有没有信这个善法,有信的话你就能够信佛菩萨。

相反的你心中如果没有信这个善根、善法就不能信佛菩萨、不能信三宝。

你现在更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你说佛法这么好他为什么不能信呢?有的人他也不是不知道佛法好,他也知道,可他就没办法信,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没有信这个善根、善法。

举一个例子象胡适,很多大学者、佛学家,他研究佛学,有些甚至讲的道理也不是很离谱,但就是不能真正的信,当然不能皈依佛法,因为他心中没有信这个善根或善法,

换言之他心中有不信这个烦恼,什么叫不信是烦恼?如果你心中有不信这个素质,不信这个素质会令你清净的心起烦跟恼,烦恼它的清净,所以不信是一种烦恼;

不信对修行人是一个烦恼,不信对求菩提的人是一个烦恼、不信对求智慧的人是一个烦恼,

你如果有不信这个烦恼的话,你就不能真正的修行,因为你若不信怎么能修行。

譬如你教我去拜一贯道或什么,我不信,我不信就不可能照着一贯道道理去做,所以就不可能信,所以不可能照一贯道方式去修。

譬如以道教来讲,我若不信道教不可能照道教方式去修,所以不信就不能修,

同样的你若不信佛理的话,你也没办法依佛法而修,或许可以谈,也可以显得你对佛法很有知识,但你不可能照着修,

你若不能照着修的话,你便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你也不能变成修行的人,你可能很有知识、很有学问,对佛法三宝的道理你都很懂,很有学问,(台语)也会讲的口沫横飞,

但你不能真正的修,你不能变成真正有德行的人,你可以变成有学问的人,但不是有德行的人。

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C、大随烦恼]

[「十三不信」:不信心所的体性为:对于三宝的真实之事理、功德与能力,不能忍可,亦不好乐、希求,]

本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要求佛法僧三宝真实的道理与功德,

但是对于不信的人,这不是他的目标,他根本就不稀奇,不但不希求佛菩萨的功德和能力,甚至他不能忍可,也不能接受,也不好乐,也不希求。

他的[心地污秽,这就是不信的体性。]不信三宝的人的心的体性就是这样的,而且心是污浊的。

[其业用为:一、能障净信,]也就是清净的信心能被障碍,起不来清净的信心,

[二、能成为懒惰(不修行)之依托。]不信的人因为不信,他就不会精进的修行了。

[亦即,不信三宝的人,大都于修行上懈怠,不能起精进。]修行上懈怠,就不能起精进了。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涉及单方面的原因,而很多人都会面对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修行没办法起精进力,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信心不够,如果信心很强大的话,多半会造成精进的力量;

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懈怠的人不只是信心不够,还有很多其他原因的。

[成唯识论说:一切染法,都各有各别的自相;唯有这不信,不但「自相」浑浊不清,而且能浑浊其余的心、心所法;]

(师拿起法器)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相状,譬如杯子有杯子的相状,碟子有碟子的相状。

同样的,我们心中的每一种心理(心法)都有一种相状,

可是不信心所就是很特别,这种心所虽然是有一样东西,但是他的样子就是搞不清楚,就是模模糊糊、糊里糊涂,好像封神榜里面妖魔要出现的时候,会有一阵黑烟的样子,那个黑烟就是搞不清楚的一团。

不信的人的心理也是这样的,好像妖魔鬼怪发出的一团黑烟,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描摹他的自性的样子。

不信的样子是什么呢?他就是模模糊糊、糊里糊涂的样子,浑浊不清的一团。

并且他还有一个很大的威力,可以把别的东西染成跟他一样,

所有碰到他的心、心所法都会变得模模糊糊、糊里糊涂,一团黑烟的样子,或者说变成一团无明。所以,他有极强大的染污力。

[正「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就好像很脏的东西本身很脏,又可以令别的东西很脏。大粪就是这样的,本身很脏,碰到大粪的人也一定很脏。

同样的,不信心所也是如此,任何心、心所法只要碰到不信,就会被不信沾染上,就会跟不信一样变得很龌龊。

[因此说这「不信」的体性,是由于心地污秽而起。]反过来说,为什么会有不信呢?就是因为心地污秽、肮脏,所以不信。

这很严重,但也很清楚,因此你就了解人为什么不信三宝,就是因为心地肮脏。

所以我要跟你讲,你要看开一点,不管他跟你多么亲,他就是因为心里肮脏,所以不能信三宝。

你不要太勉强,而且根本不能勉强,因为他的心地清净不清净,污秽不污秽,你是无可奈何的,他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这是无始劫以来造无明业太多产生的结果。

因为心中无明、龌龊,所以不能信三宝,世界上最无可奈何的就是这件事了。

对一个不信的人,你对他几乎是不能做什么事了,你所能做的实在是很少很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念经、修法回向给他,如此而已。

[反之,信心即是心清净的结果:]这就很厉害了。反过来说,为什么你能信三宝,就是因为你心清净。

因为你的心清净,你跟清净的法就相应,所以你能信;因为他的心不清净、污浊,所以他跟清净的法不相应。

从这个角度说,是会令人很难过了,全世界几十亿人有多少是佛弟子,绝大多数都是信各种歪七八糟的宗教、自害害人的宗教、自迷迷人的宗教,没有一个是开智慧的宗教。宗教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哲学了,哲学也是一无是处。

全世界的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信仰。为什么这样?心清净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你有什么可以奈何呢,很难很难。

我们不要看他的心有多清净,只看他跟法有没有缘就是了。他跟法有缘,他的心就有相当程度的清净,那么就能够相应、接受佛法。

如六祖大师说: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只好这样了,实在是非常无可奈何的。

很多人从初发心开始学佛,尝到佛法的好处以后,他对这个问题都有这样的疑问:佛法这么好,为什么我妈妈、或是我哥哥、或是我邻居、或是我朋友不能信。答案就在这里,

你一定要学习唯识学才能知道答案,而性宗里面是没有答案的。

性宗只知道有这么回事,只有唯识学才能剖析的这么清楚,所以你就不会再有妄想了,你就会真正的放的开,你也真正的开始发起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发起是要靠这些因缘的。

因为你了解众生性,了解对方为什么不能信,所以你也不是一味的慈悲,一味的慈悲甚至勉强到人家,最后就变成跋扈,反而适得其反,他能信多少表示他的心清净的程度。

反过来说,你的心越清净,你越能够信受更多的佛法,修学更多的佛法;你的心极清净,你就可以信受、修行一切佛法,而心不生爱憎。

所以,修习唯识学是很有必要的,性宗和相宗缺一个都不行,金鸡独立就不容易站的稳,并且站不了多久。

我老实告诉你,就算我自己也是一样,对这样的基础问题,只有在研究了唯识学之后,我才懂得道理原来是这么深。

[心越清净,越能对三宝的真实、功德、与能力起信心;]因为心清净,三宝的真实是清净法,三宝的功德是清净法,三宝的能力是清净法。

三宝的能力是能够度众生,能够令众生离苦得乐,如果用耶稣教的话来讲是能令众生得救,真实的得救。那么起信心就是心清净的结果。

为什么说三宝是真实呢?因为三宝不是虚妄的,所以三宝是真实的。

[因为心清净,故与清净法相应,而三宝的「实、德、能」是清净的,因此唯有心清净之人能够信受。]因为相应的缘故。

[又,依俱舍论,有所谓「四证净」,即「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戒证净」。

「证」为声闻乘圣人以无漏智,如实证知四谛理。「净」,以证四谛理,故于三宝及尸罗,皆如实证知其净;以由证而得净,故名为「证净」。]净是指他已经实证了,而且证是清净的,没有污染的,所以是证净。

[此四证净,能令人离不信垢]他就不会再生起不信的垢染,[及破戒垢,]什么是破戒垢?一、想做破戒的事情,二、去做破戒的事情。

譬如我们众生有所谓的「叛逆性」,越是有权威的东西,我们众生越是想要挑战他,越是心里起反动,不甩他。

在起反动的叛逆性里面,于其中间就觉得爽。为什么要叛逆呢?就是爽。

父母管的严,我就故意不理他,而让他很生气,他越生气,我就越爽,你管的越严,我就越不甩你。所以,这是一种心垢。

同样,因为你不把戒当做是自己解脱的东西,而是好像如来强加给你的束缚,所以你心里面要去反弹,反叛他,违逆他,这就变成一种破戒垢。事实上,受戒是你自己要受的,你要反弹什么呢?

[而对佛法僧三宝及圣戒,产生坚固不坏之净信。]因为得到四证净的关系,所以得到不会被破坏的净信。

[复及,前面「善心所」中的信,是一般人的清净心中所生起的信;

此四证净]四证净其实就是一种信,是四种清净信的意思。

这种信是由于证道而得到的清净信,所以称为证净;由证道而得到坚固不坏的信心所,信心所很清净,所以称为证净。

一天,圆光佛学院有人来大毘卢寺。其中一个人说:请问,如何知道一个人有证量。我就跟他们讲:证量是不可说的。因为首先要知道证量这两个字不是佛法中的,而是喇嘛教的内容。那么我就用「由证道而得到的信就是证净」来套一下。

为什么说证量不可说?因为如果证了,证则不可量,量即非证。

金刚经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所以证则不言证,言证即不证。你一旦言证,证就坏了。为什么?着我相故。我相一旦起来,你所有的证全都完蛋了。

所以一言证量,就无证了。那就只有言量,没有证量了,而且证是不可量的。

不只是菩萨,声闻圣人也是一样,他所证的是不可以用尺量的,用斗量的,或用称量的。所以这个是着相说法。

现在很多人受了喇嘛教的熏染,所以你可以到处看到「证量」,但是那个是虚妄不实的,不是正法的内容。

正法是不讲证量的,那么你真要讲的话,就只有讲证境,有所证境是可以的。

但是有证境的人也不会说,说了就大减价,至少打对折了。何以故?着我相故,以我相破坏一切善法故。

何以菩萨得成一切善法?以无我相故,以无我相而得通达一切法。

众生以有我相而破坏一切法,成就一切轮转法;何者轮转?我也,有我也。

[则是圣人证道之后,]一般人清净心所生起的信是信心所,那么圣人的四证净也是一种信心所,只不过比一般人更Pure,更加的清净。

[于无漏、究竟清净、无杂染的心中,所生起的究竟不动的信心,亦即是圣人的清净不退之四种信。]清净而且不退、不动、不摇的信心叫四证净。

[又,「不信」心所之所以称为随烦恼,因为它是随着六大根本烦恼之一的「疑」烦恼而起:

亦即心若起疑烦恼,]疑是一种烦恼。当你听到一个佛理,心里就起了怀疑,你一起「是这样吗」,这就是疑心所起来。疑心所起来,你的心就扰动了。

或者说,「诶,真的是这样的吗?」譬如你看到佛的一些功德,或是佛讲的一些道理,你不能完全具信,你心里面就起犹疑或者怀疑,这就是疑犯恼。

你一旦疑了以后,心里面就会扰动。就好像一盆水一样,一扰动,你的心就不清净了。

疑可以令心扰动而不清净,起疑犯恼以后,更进一步就会起不信,所以疑了以后常常就会不信,

[紧接着便会有「不信」的随惑跟着起来;乃至若此疑烦恼之势力甚大,它的随惑「不信」甚至会几乎在一剎那间「俱时而起」;]

譬如你听到一个道理,心里面有一点疑,可是如果这个疑不是小小的疑,而是很大的怀疑的话,你的心动荡就会很大,因为心的动荡很大,接着就不信了。

烦恼大,心就浑浊了。疑令心浑浊,就变成不信;不信就令你的心变成一团乌黑。不信三宝的人,他的心就是跟防空洞一样黑漆漆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这「不信」的随惑,就不是「跟随」、或「随从」,而进身而成「伴随」。]

虽然说是伴随,但还是有一点点时间上的差别,不是真正完完全全同时起来。

讲具时而起不过是一种方便说,因为依唯识学来讲,一个心所跟另外一个心所是等无间缘,也就是前心起,后心再要起来,前心要灭了之后,后心才能再起。

所以,心念一定有一个程序,不会二心相接,二心也不会同时起来。

[简言之,若心起「疑」(根本烦恼),多半会有「不信」的随烦恼随之而生;譬如贼首所至,贼众必随之左右,结伴而行。

「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之相互关系亦如是。

以实例言之,若闻非善知识不如法说法,]说法的时候,有种种的不如法,[法说非法、非法说法,]

法说非法:本来是如来的正法,你说他是非法。譬如现在有人讲到的,有一个尼师(你们大概都知道,不用讲出名字)毁谤如来的八敬法,她说:八敬法是提倡男女不平等,女众要遵从男众,这跟现代的男女平等概念不合,应该要废除。

这就是如来的法,她说是非法。因为是不合时代,所以是不行的;现在行不通了,所以她提倡要打倒八敬法。

这位「小姐」很伟大嘛,虽然她是出家人,但我只能称她为「小姐」。因为不尊重如来法,不得言是出家众或是法师,法师是以如来正法教化众生。

非法说法:提倡男女平等而反八敬法,这种非法而说是对的、是好的,就是非法说法。

[以种种邪方便言词,搅乱正法,令听众于三宝处起疑、乃至不信,如前所说,令人疑「佛是一切智人」、]学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佛是一切智人。

近代有一些日本佛学家提倡起来,有一些华僧或华人就跟着唱「佛的一切智以及佛经中的一切佛果功德,其实都是后世把佛神格化」,这样的谤佛的话,你根本不用学了。

佛神格化就等于是假的了,所以那一派人就搞人间佛教去了。因为不信佛果功德,在佛法中还有什么好做的呢?那就做做善事,做做社会福利——佛陀牌红十字会——就好了,喻曰「人间净土」。

或者是[疑佛果功德(三身、四智、自他身土)、]身土就是净土。三身四智都谤成是佛的神格化。

他们把佛看做「教育家」,而有些人讲「佛就是一个教育家」,把佛贬低为凡人。

如果把佛贬为凡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佛,我们就不需要学佛,我们学孔子就好了,学苏格拉底也可以,乃至学耶稣也没关系了嘛,这样的话,佛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如果这些佛果功德是神格化的话,那么你就不能依佛的道理度脱生死苦海。

因为佛只是一个教育家嘛,而你因为崇拜儒家,就把佛教贬为跟儒家是平等的,说佛儒平等。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明末四大师(憨山、紫柏、莲池、藕益四大师)就提出来儒释道三教要平等,三教要揉和为一,结果是失败了,不过,这却是很好的。

佛菩萨慈悲,令这样的主张失败了。但是他的余续还在,提倡儒佛平等,把佛贬为或是贬值为世间的教育家,这令人太伤心了。

如果佛只是教育家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出生死。我问你:孔子可以让我们出生死吗?苏格拉底,柏拉图能让我们出生死吗?孔子不行,孟子当然更不行了。老子行吗?老子让你做仙,(台语)。

所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就是这样子,世人心不清净,信受种种不正法、邪法,乃至于对佛法的不正说、邪说,也都不能分辨,而接受而奉行,太可怜了。

[疑真如、疑大乘是佛说等等。时际末法,众生修行,须能判别、抉择善知识或恶知识。

如何判别?善知识者,系随顺诸佛菩萨教,成就众生之善根,]

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能够随顺佛菩萨所教,而能够成就众生的善根,这种人叫做善知识。

善根是什么?就是信、进、念、定、慧五善根。如果这个人是顺着佛说的教法,而不违逆佛说的教法,成就众生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那么这个人就称为善知识。

[从五善根(信、进、念、定、慧)乃至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令于诸佛如来清净法教,得正信、正解、信受、欢喜、乃至奉行,是名之为善知识,以引导众生修行如来一切善法,成就众生善根、善因、令修善行,得善果故。

反之,若令众生不随顺佛教,]他跟佛菩萨唱反调,抬杠,乃至于[疑、谤如来法,]怀疑并毁谤如来的法,[以凡夫有限的眼、耳、鼻、舌、身、意境界为标准,来度忖、批判如来法教,乃至如来境界、如来功德,

令众生心生不信、不净、不敬,于法不生喜、不生乐,不乐修行,而好言说、戏论、斗诤;

如是误导众生,不但断失善根、正知见,乃至谤佛、谤法、谤僧,堕一阐提地,并且依一阐提知见,]

什么是一阐提?就是信不具,就是不具备信根,没有信的意思。[起而造诸恶业,搅乱正法,断善根种性。]断众生的善根跟佛种性。

[如是即是经上所说之「恶知识」。简言之,善知识与恶知识之别在于:

善知识令人于诸佛法「信受欢喜奉行」;]我们一天到晚读经,经里面最后都是天龙鬼神,一切众生信受欢喜奉行,一定有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我们都念的太顺了,都不觉得他的重要。

其实很重要:1.信受;2.不但信受而且欢喜;3.因为欢喜,所以会奉行。

如果不欢喜的话,就会(台语),就不会照着做,所以一定是欢喜,才会去奉行,这就是佛说法的目的。

佛说法的目的就是要令你信,而且要对这个法欢喜,然后你才会照着做,照着修行,就会照着法来断烦恼证菩提。

那么善知识说法的目的也应该是这样的,也是要令众生信受欢喜奉行,信受如来的正法,而不是信受你的鬼话。你所说的鬼话是让众生迷惑,不是让众生信受正法。

但是很多人都搞错了,信受是信受如来的正法,而不是信受一个普通的人乱说的话,不是正信的话。

[恶知识则令人于诸佛法「不信、不受、不欢喜、不奉行、处处违逆,多所批判、斗诤、否定。」]

现在很多人是这样的,也有很多佛学家是这样的,以及佛学家的跟随者都是这样的心态,所以他发觉佛法中没有什么好修的,甚至于连阿弥陀佛都不念,当然也不拜佛,只是做「佛陀牌基金会」的善事。

[再更简言之:善知识教令随顺佛教,恶知识教令不顺佛教,处处与佛「抬杠」、驳斥佛之所说,与法「过不去」:

即是彼等所谓「以批判的心态研究佛法」,也就是经上所说「以生灭心学不生灭之法」。]这是楞严经上的话。

[「十四懈怠」:「懈怠心所」的体性为:对于修善断恶之事,疏懒怠惰。]

如果你心里面有懈怠心所,他的体性是什么呢?对于修善断恶的事情,你很懒的去做,然后就随顺业力。顶多是上上班,回来家里就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其业用为:一、消极方面,能障精进根生起,二、积极方面,能增长染法。亦即懈怠的人,能滋长杂染之法。

不但对善法不能精进的人,称为懈怠,即使在染污法上勤求的人,也叫作懈怠,]

所以小偷很努力的偷东西,这不能叫做精进;刽子手或者杀人凶手接很多的生意,一天他很勤劳的做好几桩买卖,这也不是很精进;赌徒一天到晚都跑赌场,这也不叫精进。

所以在染污法上努力不叫精进,乃至于在世间法上、种种的贪嗔痴法上努力都不叫精进。

事实上,相反的也叫做懈怠,[因为他勤求染法,便于善法退转。]

譬如出家人不好好修行,天天做一些跟修行没有相关的事情,而且做的很努力,这样的话,他不是很精进,反而是很懈怠。

[若有人于「无记」事上努力追求,则对于善法并没有进、退的影响,故说不上他是精进或懈怠。]

什么是无记?身体的动作,行住坐卧是无记法。走路没有善恶,坐下来没有善恶,躺本身也没有善恶。当然白天躺着睡觉,躺很久就不是善了,但是这也不能真正称为恶。所以,行住坐卧都是无记的。

还有,工艺(如做木匠)是无记的,跟身体动作有关系的跳舞是无记的,唱歌是无记的。

虽然是无记法,本身不是染法。因为本身没有善恶,所以唱歌或者弹奏音乐并没有为恶,没有害人,

除非是令人起烦恼,那就不能说是善法了。比如三更半夜敲鼓,这怎么行呢?弹钢琴,吹喇叭也不行。

一切的音乐、美术、书法都是无记法。

有没有大开眼界?这只有唯识学才有,是《俱舍论》里面的内容。

所以并不是除了善法就是恶法,这是世间的愚痴人不懂得事相道理而说的,我们世人做了很多无记的事情。

造善增长善法,造恶增长恶法,造无记业则增长无明愚痴法。

虽然无记法不属善,也不属恶,但是是暗暗的,所以以无记业为业的话,下面的话就不要讲了。

舞蹈、音乐、艺术,以及作诗填词,当诗人、剧作家、歌剧作家等等,这些都是无记业,不是善也不是恶。

但是因为是无记,所以会增长无明,会延迟你的菩提、解脱。

无明增长以后,接着就是贪爱,其实这些无记业里面就有贪爱。

所以,讲来讲去,这个世间真正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出家,大概只有出家才是不造恶业的,也不造无记业的。

那么数学、物理呢?也是无记业。三角,几何,算数也都是无记的;因为物理是假的,所以也算是无记业。

这些属于佛法里面讲的工巧明,有工有巧,比如学几何的人画几何图形可以画的很漂亮,牛顿画的宇宙图真是「了不起」。

[在世出世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精勤之人;没有懒惰的人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尤其是出世间自利利他的事业,更是只有赖精进以求、锲而不舍,方得成就。

又,身心懈怠者,必生烦恼;其实「懈怠」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你一边上班,一边回来赶着做功课,虽然很辛苦,可是你无形中也很快乐。

如果你没有做功课的话,你的心里就会很烦恼,所以不管你有没有上班,都是一样的。

有上班的人已经是这样,没有上班的就更是这样,没有上班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如果再不修法,就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了,所以修法就变成一种非常好的调剂。

所以我要跟你们收娱乐税。为什么?以法自娱。除了是求智慧以外,还要加上这个娱乐税,因为你从佛法中得到快乐就是种娱乐嘛。所谓娱乐就是从法中得到快乐,菩萨以法自娱。

[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正在懈怠时,心中就不期然地生起许多烦恼。]所以你应该很庆幸阿阇梨逼的这么紧,让你的人生充实很多。

[简言之,懈怠是修行者的一个大敌,因为一切断恶修善之事,都因懈怠而疏缓、停顿下来,令成就道业之日,遥遥无期。]

所以你了解懈怠是心所法,就知道怎么样对付他。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3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从现在开始,以下几项都是属于修行人的内容,都是专业的修行人所要注意的,跟凡夫没有太大关系。

以放逸来讲,社会上的人本来就是放逸的:身放逸、语放逸、意放逸,而这部论典里讲的放逸是指意放逸,而不是指身放逸和语放逸。

以身放逸来讲,社会上的人本来就是身放逸,从出家修行的角度看,坐姿的样子是二郎腿翘起来;

以语放逸来讲,(台语),不仅乱讲话,而且一天到晚多讲的是没有营养的话,以废话居多。

当然在处理专业的事情时,比如教书就没有废话;而除了教书这样的专业或工作以外,讲的很多话是废话。

你如果有觉知的话,实在是没有几句是必须要讲的。

可是身为一个社会上的人,你又不能不讲;你若不讲,就会被人看作高傲、臭屁,见到人也不打招呼,不讲话,这样也不行。

可是讲话就会东聊西聊,女众就会聊化妆品之类的、流行方面的话,男众就讲吃喝嫖赌、跟女人有关的话。

我以前教书的时候,有些男老师聚在一起就讲女人,我就觉得很没味道,也很奇怪。

当老师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其他人,聊社会上的、女人的内容都认为是当然的。

可是身为一个男人,如果不聊这些,就会被看作有毛病的样子,这就是颠倒。

此论中所讲的放逸跟普通的放逸不同,是指心的放逸。

举例来说:放逸就好像放风筝一样,放风筝需要有一条线,风吹起来的时候,你就会拉住这条线,如果放的很远,而你用的线太细又太软,用力一拉就会把这条线拉断了,所以你一定要拉住,你若拉不住,它就跑掉了。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一定要有一个东西把他扯住,使他不会乱跑,要有一个法门把他拴住。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中讲众生心如猴,猴子很调皮,不仅吱吱叫还会乱跳。

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让这颗心好好的「坐着」,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佛就讲要用一个法门,好像链子一样把他链住,甚至绑起来,即使他乱叫乱跳,也只是在这个圈子里而已,不会跑远。我们的心虽然散乱,但也不会太过散乱。

顺便讲到我的一个秘密,也是我的学佛的历程。我真正开始用功学佛是在美国,那时候看了一些书,其中一本就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因为心地观就是观心地的,所以看了这一部经以后,我就会观心了。

由于自己的经验,我确实信受而且知道真是有宿昔所修,要不然也没有人教我,我凭什么看了这部经,我就会观心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而且即使有一个好老师教你,你都不见得能够学会。

但是我教了你们这么久,不晓得你们是否会观心了,这一定要考一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讲其心如猴,因为心胡乱跑,所以要把他抓住。

【「十五放逸」:「放逸心所」的体性为:对于染污之事不能防护,而令清净之法不能修习,纵逸放荡身心。】可以把「纵逸放荡身心」 headline起来。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里面如果有放逸心所,也就是心的组成成分中有放逸这种成分的话,他自然就会令我们纵逸放荡我们的身心。

逸就是跑掉的意思,我刚刚讲风筝线断掉之后,风筝就跑掉了,风筝比喻为我们的心,如果没有一条线拉住的话,我们的心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也许跑到三十三天去了。

现在再讲一次体性和业用,把体性的体和业用的用都headline起来。

放逸心所法有体有用,体是他的本体、本质,用是他的用途、作用。

我曾讲过很多比喻,以水为例:水的本性是湿,它的业用就包括润湿、侵蚀、浮载等等。

以金为例:金子是一种很奇妙的物质,历史上都是把它当作最贵重的东西。

可是现在讲起来,也许你们会很惊讶,就是所谓的有文化的民族才认为金子是贵重的,而野蛮民族是不知道金子很贵重的。

白人乘五月花号进入美国的时候,当时的印第安人就不知道金子很宝贵,所以他们就常常拿金子跟白人换烟草或是酒。

同样的,在汉文化没有进入日本之前,原来的原住民也不知道金子的宝贵。

日本有很多河川,河川里面有很多沙金,原住民不知道沙金是好东西,一直到汉人带着汉文化进来,才发现到处都是沙金,沙金有这么好。

有一篇文章《汉委奴国王卑弥呼》就是写,汉朝的时候日本有一个女王叫做卑弥呼,她派遣一些使者进贡中国,所上国书上的印章就刻有汉委奴国王卑弥呼。

经过后来的科学研究,表明金子真的是很可贵。1.它不会生锈:虽然它是金属,但是不会生锈;

2.它可延展:再怎么锤锤锤,把它变成很薄的片,它也不会断掉,而且就算是变成一条金丝,它也不会断掉;

3.它不会生锈:因此就不会氧化,不会变质,而且不但氧不会让它变质,而且火烧也不会让它变质,火烧之后,它顶多是熔掉,冷却后还是跟原来完全一样的金子;

4.它是最好的导电体;

5.它很硬,可是它又可以塑造,并且不会变形。

因为耐磨也不会坏,也不会生锈,所以以前做假牙时都用金子,要不然假牙生锈就不行了,而且它能够塑造成符合你牙齿的齿形。

以前做齿模的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其他金属太硬就很不好做,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合金,用金子就很合适。

如前所述,金子的体性就是不会坏、不会氧化、不会腐化、不会变形、可以塑造、可以捶打、可以延展、永劫不坏。

因为有这样种种的好处,可以做出各种形状,并且再怎么小,它都可以做的很好,所以他的业用就是做成各种首饰。

一切万物都是有体有用。一样东西有他的体,就有他的用。放逸心所的本体是对于染污之事不能防护,而令清净之法不能修习,纵逸放荡身心。

【其业用为:一、消极上,能障不放逸;积极上,成为增长恶法、损减善法之所依。】

我在《百法明门论今注》里面常常讲,消极上怎么样和积极上怎么样,这是我安进去的。

成唯识论里原来是没有这些文字的,论中只是说他的业用是能障不放逸,增长恶法而已,

在我分析之后,认定这种业用是消极的,那种业用是积极的,这样一来,你修学时就会比较明了。

消极上的业用就是表明比较不严重的情况之下的作用是什么,放逸的作用就是能障不放逸,障就是扯后腿,也可以说能扯后腿,让不放逸这样的好事情不会产生。积极上的业用就是更加严重了,会助长恶法。

我讲消极和积极的业用就是这样的:消极上是阻止善法的修行或是产生;积极上是助长恶法的出生,那么就成为增长恶法,损减善法之所依。

【这就是说,由于懈怠以及贪嗔痴,而不能防染修净,总名为放逸。】

什么是放逸呢?放逸是个总名称,他是一个和合体,这个和合体有四个要素组成,包括懈怠和贪嗔痴。

虽然说放逸是一个心所法,但是这个心所法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他是由四样要素组成的,光有一个要素是不会变成放逸的。

所以可知放逸是一个很大的恶法,因为需要有四种恶法造成放逸。

一个人光是有贪嗔痴,但是他不懈怠,就不会有放逸;而只有懈怠,但不结合贪嗔痴,也不会变成放逸。

反过来说,一个人放逸的时候,他心中就是贪嗔痴加懈怠。

什么是懈怠呢?出家人应该是不会的。在家人说「过一阵子,想要出去疯一疯」,所谓的疯一疯就是懈怠。

不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疯法。有的人去pub去喝个酒,跳个舞,就算是疯一疯了;有的人去pub喝个酒,再抽个大麻,还要搞个两三P的,就算是疯一疯的。

【故放逸是以懈怠及贪瞋痴四法为体,】放逸的体是由四个内容组成,【除此四法之外,放逸别无有体。】

这里面没有讲得那么清楚,放逸其实是修习禅定中要断除的烦恼。

修习禅定时,你必须要对自己的内心念念分明、清清楚楚;而且光清楚也没有用,你还要不放逸才行。你在放逸,并且你清楚自己在放逸,这有什么用?这是没有用的。

所以你要清清楚楚,同时要不放逸;而且是念念都清清楚楚,同时都不放纵自己的心。

在修行中,每一念自己都清清楚楚是很难的。

中午有人问我:如何能够增长心的觉知,而且能够增长得久一点;虽然他修行有觉知了,但是很短。

我就跟他老实讲:身为在家人,你要做生意,你不太可能保持觉知很长久。你可以有短暂的觉知,但是你不可能维持很久。

因为修行要有外在的缘(外境、环境),没有那样的环境,你不太可能保持觉知很久。

因为你在谈生意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很专注?不要说做生意,教书也是一样,你能一边教书,一边想佛法吗?如果这样,你一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讲「X+Y=阿弥陀佛」就完蛋了。

从唯识学来看,你专注一个法,就不可能专注另外一个法。因为心法是念念生灭,前念灭,后念生。前念一定要灭掉,后念才会生起。因为心中的念自然就是这样,念头都有自己的位置,前念起来到灭掉,后念才得以生起,

所以同一时间之内不能有两个念同时存在。你不可能想物理,同时想阿弥陀佛。

要不然,你前念想着物理学的内容,因为散乱,等到下一念的时候,你就想到了阿弥陀佛,所以第二念只有阿弥陀佛,而没有物理学;

阿弥陀佛的念可以持续好几个念,但是等你再醒过来的时候,就会说「诶,不对,我在讲物理学,怎么想阿弥陀佛」,那个时候要等到阿弥陀佛的念灭了,物理学的念才能够起的来。

念有两种,一种是有觉知之念,一种是没有觉知之念。觉知之念:1.明了,2.作意。

注意:以前讲过的作意心所是最基础的。你一定要明了,而且作意让念头产生,这就是觉知之念。

如果念头是自然起来,这就不是有觉知的,所以你不要以为我一直在念阿弥陀佛,我就是有觉知,这是不一定的。

你念佛可以念念念的持续,念到后来可能就变成机械式的一直继续下来,因为前念会引生后念,而且前念必然会引生后念。

念念相续好像跟物理学的惯性定理一样,你一旦开始带动念头,你的心就会跟着一直转,一直转,除非你有意把念头斩断。

在心里面也是一样有惯性原理,产生一个念以后,必然是前念带动后念,前念灭,后念生,然后一直反复,所以念念相续就是这样的意思。

念念相续就是开始一个作意以后,后面的念常常就不用作意,因为有惯性的力量带动,所以你念佛的时候就会变成机械式的,一直念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第一念可能是有觉知的,但是第二念以后就不见得是有觉知的。

讲学是比较不会这样的,因为在讲学中,你必须要用第六意识,等于是你念念都要作意。

师大附中有一个历史老师,历史课本他可以从头背到尾,所以他上课不用带课本,一来就开始讲我们上次讲到哪里,然后一边背一边讲,因为他太熟了,这样讲课就没有作意了。

一般我们做什么都要想一想,组织一下,这就是作意。

现在回到本题。因为你在讲学里面有作意,你的心里就不能容有另外一个作意,所以你作意物理学的东西,你就不容作意阿弥陀佛或者药师佛。同一念里面不能够有世间法和佛法并存。

最究竟来讲,世间法的本质不一定是要染污的。他可以是中性的,也就是无记性;无记性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就看你怎么样对待他,怎么样处理他,怎么样用他。

所有的世间法都是染污法,依唯识学来讲,这个讲法是不正确的。

世间法多半都是无记法,无记法多,恶法少。为什么会变成恶法或者染污法呢?法本身是无记的,但是因为我们本身心里贪染的关系,转无记法为染法,心染污故,令法染污。

做生意不一定是染污的,但是你的心若是很贪又使诈谋,就把做生意转成染污法了。

生意就是两个人谈条件,然后deal就完了,哪有什么染污,哪有什么恶,

主要是你是不是很贪,有没有用奸谋,用手段,用如此的等等手法或手腕处成这笔交易。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交易就变成染污法了,

可是事情本身并不染污,而是你自己的心染污,你的心染污,故转法染污,所以是心染污故,法染污。

其他一切法亦复如是。会计的职业也不是染污的,他是中性的,但是就看你怎么去做这个事情,你的用意是什么,你的手段是什么,是跟这些有关系。

所以,我说你在世间上做事情,你很难维持觉知。因为要谈生意,你一定要全心全力的去处理生意,在还没有谈的时候,你就要想策略,怎么样去跟合伙人谈,或跟其他公司谈,或跟客户谈。

你可能会做到一边想那件事情,一边想佛法?这是不可能的事!

在一整天的生活里面,你想生意的时间一定是占大多数,在这段时间里你不可能想佛法,

在这段时间里你如果期望自己能够觉知,尤其是觉知自心,我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分之想,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你希望能够念念觉知,唯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出家,除了出家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因为你就在那个环境,如果你不是靠巧谋机诈、诡辩的世俗里求生存,你至少要很打拼,要牟足全力,此时你怎么可能对自心有所觉知,以我来看,你只要不迷失就不错了。

虽然不迷失,但为了要拉客户,增长生意,就做一些机诈权谋和非法的事情,并带客户去做一些不适当的活动,这就很了不起了。陪客户喝花酒,唱歌跳舞还算小case了,还有更不好的事情,所以,在商界,你只要不堕落就很不简单了。

你只要不常常应酬,不会为了应酬做一些对身心有害的事情,就很不简单了,就已经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了。

事实上,在生意场上能坚持不喝酒不抽烟的人还是很少,有的人以为不喝酒不抽烟就不能做生意了,正相反,真正做大生意的人就不做这样的事情。

曾经,我认识一个做小生意的人,他怕得不到生意或者丢掉生意,就拼命的陪人喝酒抽烟,甚至找女人,这样的人就是small-time,而big-time的人就不会这样。

(师接过黑板)这个时代已经颠倒了,明明是黑板就变成白板。small-time就是小资本,小场面;big-time就是大资本,大场面。

你要修心清净,修觉知,就要有相应的缘。这样的缘是怎么来的?缘都是修来的。

缘其实就是你的福的总称,或是福的别称。你有这样的福,你就有清净缘;你没有这样的福,你的缘就很杂染,甚至很罪恶,你到处碰的都是恶缘、恶人、恶法。

如果是有福的人,碰到的都是善缘、善人、善法,一切都是善的,

《观无量寿经》云: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这是非常有福报的人,有不得了的福报,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好的福报,所以福是修来的。

缘是福的一部分,虽然是这么说,清净的缘还是得自己去修,你如果现在没有,你更是要努力去修这个福,你如果不修,永远都不会有,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当然也不是佛祖对你不慈悲,所以必须要这样了解。

清净的缘和福应该怎么修呢?讲起来就已经是陈腔滥调了,「放下」就是修清净的缘和福。(台语)。

你要修行,就是要有环境,这个环境是自己修来的。因为环境就是你的福,你没有那个福,就不能怪环境;怪不得别人,就怪你自己。

譬如你的房子在马路边,你不要怪那些车子很吵,这是你自己的福,福不够才会住那样的地方。

觉知跟放逸有关系,本论中放逸特指心放逸,心放逸就跟下面要谈及的烦恼心所法都有关系。

放逸就是没有去控制自己,节制自己的心。

你没有拴住猴子的绳子,或者你有,但是很细,它一下子就挣断了,所以你最好准备一条皮带,把那一头心猴栓紧一点。     

【「十六昏沉」:】昏沉是修行人的问题,而不是普通人的问题。

我在前面的序言里面讲「什么叫唯识学」,唯识学就是佛教修行者的心理学。

一般情况下,普通人昏沉之后就会睡觉,这种昏沉与唯识学所讲的昏沉不同。

这里所讲的昏沉不是看电视都能看到睡觉的那种,而是指在念经的时候,或者打坐的时候,你会打瞌睡,这种状态叫做昏沉。

可是不念经,不打坐,你就不昏;一念经,一打坐,你就昏。

你把经书一放下来,出去搞东搞西,就一点也不昏,精神好的很呢,

而且你也不是睡不够,你睡的再多,只要一拿起经书来,你还是昏,腿一盘起来,你还是昏了,这就是昏沉。

【「昏沉」,昏昧沉重。】对于昏沉,你们都有经验,(台语)。想要爬起来,却爬不起来,这就是昏沉。

【「昏沉心所」的体性是:能令灵明不昧的心体,渐渐昏昧、渐渐沉没,而无所堪能(什么事都办不得)。

其业用是:一、能使身心不得轻安,因而不得入观(毗钵舍那)。】因为如果你昏沉的话,(台语),很沉重。

【昏沉对修定的人来讲,是一大难关,也是一大挑战,它属于「五盖」中的一盖,称「昏沉盖」;

因为昏沉一来,便会把心中之本明遮盖住,令心成一片无明昏昧,

因此令人昏昏欲睡,是故昏沉即是无明的具体显现。】

什么是昏沉?昏沉就是无明。我在《北美化痕》里面讲睡眠就是大昏沉,你昏沉后的结果就是睡着了,所以睡眠就是大昏沉。

所以,爱睡觉的人心中的无明就是特别重,无明盖重才会爱睡觉,可是又让人很无奈,(台语)。

睡眠轻的人有点点声音或者灯光,他就会醒来,(台语);

除了有呼吸以外,睡眠重的人就跟死掉一样,你把他绑起来抓去卖掉,他都不知道,这种人就是无明心重。

睡眠轻实在是很难,有点半天生的。我是很浅眠的,非常浅眠,好像我们家的人都是很浅眠的。

【大凡修定之人,于初修之时,心渐止息,远离散乱,这「散乱」即是修定者要克服的第一关。

等散乱渐止之时,心开始沉静下来,但也同时进入第二关:「昏忱」。】

论中的昏沉和平时的贪睡不一样。昏沉是指在修行的动作之中产生的,而不是指早上的贪睡赖床,那是懒而已。

你如果是贪睡或爱赖床,就不要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并说自己的昏沉盖比较重,这还谈不上昏沉盖重。

你必须要修行进入状况才会产生昏沉,当然也不一定要进入状况,有的人一听经就昏沉了。

在所有的修行动作中间产生昏昏欲睡的状态,这就叫昏沉;

但是在床上躺着不想起来,这不叫昏沉,当然这是跟昏沉有关系,因为都是以无明为体,由无明产生的。心中无明昏暗,才会覆盖本心,才会赖着不想起来。

【因为散乱是动相,平时动乱惯了,突然静下来:心思来不及调整,以配合这新出现的静相,因而流于暗昧沉钝,于是昏沉盖生起。】(师用手来做示范),

我们的心通常都是这样的奔波,身体也是这样的奔波,所以都是散乱的。

一旦你修法以后,心就开始静下来了。静下来的时候会怎么样?

就好像你没有学佛以前,觉得好像没有烦恼,你一开始学佛,就觉得好像烦恼增多了。

不是你的烦恼增多了,而是那时候烦恼太多,你却没有觉知,所以不知道自己有烦恼,是学佛以后才发觉自己有那些烦恼。

觉知自己的烦恼是初阶的修行,现在讲的是比较高阶的修行,开始修定了。

以前不知道自心散乱,所觉知的烦恼是比较粗一点,而散乱是比较细一点的烦恼。

开始静坐,并且心中静了以后,你就会发觉心中的散乱或动乱的情况。

你让散乱的心相慢慢静止下来的时候,就好像你去河里面舀一些水,拿回来倒在一个透明的水缸里,河水里面的很多杂质就开始沉淀,你就可以看到杂质渐渐沉下来。

心乱动的时候是散乱,现在开始渐渐沉下来的,就开始渐渐昏沉了。

虽然说那些沙石是杂质,但以心来讲,这些杂质就好像你的心念一样,也算是你的心的一部分,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跟你的心没有关系,而且就是你心里面的东西。

那些杂染开始沉下来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心的作用开始沉下来的时候,就会带动你的心沉下来了。

但是你从来没有经验过「沉下来」,所以散乱「沉下来」,你也「沉下来」,渐渐渐渐就变成昏沉。

以前没有觉知过昏沉的感觉,是因为你一直在动,内在动,外也在动,所以你没有办法觉知散乱和昏沉的感觉。

但是静下来,离散乱缘、离动乱缘的时候,心的作用就开始沉下来,你的心也就开始沉下来,

这时心中好像放了明矾一样,还没有澄清,所以你就会产生那种昏沉的感觉。

这种昏沉的感觉、或者说程序、或者说动作要持续多久呢?相当久。

你必须一直不断的打坐,一直不断的克服昏沉,让他一直静下来,一直静下来,到后来整个都静下来,你就好像一下子清醒了一样。

这个期限可以很久,因为我以前闭过关,所以我知道,如果是三个月已经算很短了,而且是天天这样静修,你不能出去跑,你如果出去跑,再回来坐,就是从头开始。

所以我就说为什么你要修行,要认真修行就是要出家,要不然你就有天大的福报,一直都有人给你护持,帮助你在家修,

可是你既然能够在家修,你何不就出家算了,因为你受人护持在家修行佛法,这也不是很如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4

    讲昏沉,我闭关的时候这是我大秘密,有一阶段前半段修行的时候,我那时候打坐已经有相当功夫,

这昏沉盖不是普通昏沉,就坐在那边忽然好像一个闪电唰一下,真的好像一个闪电打了我一下,不晓得那个怎么来的,反正脑筋里面就啪一下就昏了。

而且那个感觉只是一刹那,一刹那之间心里面、脑整个觉得很沉重,跟生很重的病想要醒醒不过来,

等那一刹那过去好不容易醒来以后,觉得好像病了好久那种感觉,而且那个持续很久,差不多有两个月,常常这样。一坐啪一下过去了,

但是那个秘密在哪里?秘密就是你不能去睡觉、也不能让它睡着、也不能起来去睡;起来去睡前功尽弃,重新开始。

你就是要昏沉的时候撑下去,想种种方式让自己醒过来,修行很困难很困难,我那时候最恐怖的是我以为着魔了,我以为是魔。

你如何能够想那个不是魔?(台语),就忽然啪一下,然后真的就昏掉了,等到醒来以后哇好像经过好久好久,其实一刹那,好像已经睡了好久,这很奇怪。

我在闭关时候经过很多境界,当然象身体八触、十六触那都发生过。

我们讲冷触好了,有人打坐感觉冷热是心里有点燥热而已,我那不是很热热得不得了,热的不讲讲冷的。

一坐忽然好冷,冷到全身发抖,赶快拿棉被三床两床全披上去,牙齿还打架,而且持续很久。

这个是那种静坐的一种现象,我刚刚讲打坐你必须要了解禅经,了解禅定的过程,否则你以为是着魔了。

因为禅经里面有讲到,冷触是八触之一;还有一种痒触讲过,全身都痒痒到全身都抓烂了但是抓不到,是骨头痒不是皮痒也不是肉痒,你一直抓抓不到,

因为我那时候看书知道那个是痒触,比较有一点点效的是泡热水,可是泡热水也没什么大用,反正它就是发生,全身都痒,大概只有脸上没痒。

这是什么现象?冷热痛痒涩滑就是我们身体因为无始劫造的恶业,这个身体是染污的,你行禅定法是清净法,

所以从欲界要到色界,色界比较清净;欲界身是欲界系,是属于欲界的六尘所系,所以它的品质跟欲界的染污的相应,

现在由于静坐以后身心想要清净它要转变,转变的时候四大地水火风开始重新组合以后施放出来的能量,有时候是冷、有时候是热、涩滑痒痛等等都会有,这个应该算是自然现象。

也没有什么值得吹嘘或是了不起,但是有的人就说这个是觉受或是什么,其实那个觉不是很好受,也不是追求的对象,也不是你追求的道,你打坐到那个功夫的时候它自然会产生。

而且我跟你讲我借你们一句话,这里产生的时候是全面的,不是一点点,一点点的时候你不要怀疑我是不是有冷触、热触了。

譬如你觉得有一点点冷,我是不是有冷触了?或觉得有点热,是不是有热触了?没有。

那个热要好像发高烧才热触;你盖几床棉被都还在冷那个叫冷触;如果痒触是全身都痒,不是哪里有点痒,不要自己这样想过攀缘。

这个有了是很好,但也不要去吹嘘,你看你们跟我这么久我很少讲这东西,因为要讲打坐,这里也跟打坐有关系,所以你们要修行有必要知道,必须要知道。

你不知道你就以为你自已很了不起,乃至于以为自己着魔了,这个很糟糕了,我幸好就是佛菩萨护念,自己宿习所修善根,所以这些都通过了。

刚刚讲我们是欲界身,你从欲界要进身到色界初禅,还没有进入色界初禅的时候有一个定也就是未到地定,也就是前哨站一样,在前哨站左右就会有八触产生,我刚刚讲那些现象,

因为你欲界染污的身心必须转变才能进入色界,你看楞伽经里面讲:菩萨身心转变,通常禅宗都不太讲身的部分,有讲心,但也没有讲很清楚,这就是其中这一,身心转变身的转变。

未到地定或未至定,就好像在须陀垣果之前有一个须陀垣相,在初禅天之前或是初静虑之前有一个未到地定。

在未到地定中间你就修习止观就产生八触或十六触,必须相当的克服昏沉、掉举等五盖,甚至我们讲五盖都盖什么?主要都是指修禅定,因为你平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盖。

因为散乱是动相平时动乱惯了,静下来心思就来不及调整,配合新出现的静下,因而流于暗昧沉钝,于是昏沉盖生起。

若能坚持,努力克服这昏沉关,则于修定上能跨越一大步。

明朝有一个高峰妙禅师,因为昏沉对修行者来讲是很大的一关,非常大,通常如果昏沉盖真正完全过了就能所谓不倒单,也就是禅乐为食不用睡觉。

不过禅宗修习禅定历来也不是这么注重不倒单,主要还是明心见性,不倒单因为是个相。

所以六祖大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副臭骨头,何为求功过。不注重着这种坐相的,

不倒单的意思是长坐不卧,一整天到晚都在打坐,不是一整天到处乱跑,晚上坐在那边叫不倒单,不是。

一定都是静修,一天到晚都在静坐之中才能叫不倒单,要不然你若一天到晚都往外面跑回来稳倒的,马上回来马上倒,因为外面跑散乱,禅定就会丢掉了。

高峰妙禅师为了要克服昏沉,他就故意选择在一个悬崖上打坐,因为他想要藉着这个因缘提醒自己不要睡着,结果不幸有一天睡着结果掉下去,掉下去以后忽然觉得还没掉到谷底觉得有人把他脚托起来,他就到地上安全没事,

看到对方问:请问你是谁?说我是韦陀护法来护您的法。他说:我的生死是我的事情,干嘛要你来搅和,韦陀护法就走了。

传说是这么说,我要讲的重点不是后面,是说以前人怎么克服昏沉,是用这样绝然的手段,可知修行时候这昏沉盖是很难克服的。如果你一天睡八九个小时,也不用克服什么昏沉盖。

佛法就是这么深,我也觉得很高兴我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佛法。

[「十七掉举」:]掉举这两个字不是现代语,也不是我们中国话,中国语言没有这个东西,等于是佛法特殊东西,你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掉举。

掉举是什么?用现代话就是兴奋,掉就好像掉在半空中,掉者吊也,我们古代说心中象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那就兴奋。

[「掉」,摇动。「举」,高举。「掉举心所」的体性为:能令心于境,不得寂静。]它会使心在境界中不会寂静,就是烦烦燥燥的。

[其业用为:能障「行舍」,]行舍的意思是什么?舍就是布施,但这个舍跟布施有关系,但不是布施;这是行蕴中的舍。

五位百法表中行蕴是什么?就是第二个心所法跟第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是跟心不相应的,就是心不能控制,不是那种不相应,而是心不能去主宰它的。

譬如命根好了,你的命根要不要断你能不能控制?不能,这就叫心不相应,可是它是心的一部分。

命根是你八识的一部分,但你心又不能控制它。你不能说我这命根要不要断,我要不要舍命根,

除非你得自在了、你得第九次第定,你可以自断命根,但是不用拿刀子。你就入第九次第定、入灭尽定就入定舍报了。

譬如异生性,异生就是种种畜生有畜生的性,这个没有人能够控制它,它本性就是这样。

譬如次第、方、时,两个一前一后的东西有次第,这个前后你做得了主吗?一东一西你作得了主吗?它就是这样不相应。

大家都共同认识它是一前一后,这也是心的想法,但是你不能控制,这叫心不相应。

时间、方位也是一样,东西南北你能控制吗?它就是这样。

和合不和合也是一样,譬如有的东西是水溶性、有的是质溶性,这你能控制吗?不能控制,

所以这种种种性,但这种想法也是属于心的想法,它也是一心行,但它是心不相应行。

心所有法是心相应行,又叫做心相应行法;心相应行法跟心不相应行法全都叫心行,也就是心的作用。

你要懂得这个才懂得什么叫行蕴,大家都会背心经: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受想行识,行蕴是什么?行蕴是这些法,所以你要学唯识才懂得心经的行蕴是什么。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个行是指这个。

现在解释那个行舍,那个舍不是普通布施钱财的舍,而是指行蕴里面的舍,你能够舍行蕴里面的东西,也就是舍你的心相应行法跟心不相应行法,这个舍叫行舍。

简单一点就是说你能不能舍烦恼,你能舍烦恼,那个舍就叫行舍。

乃至于舍心中的一切法都叫行舍,但不是舍财、也不是舍其它外在的东西。

你要晓得,你只要学佛一定会碰到行舍,可是怎么样能了解行舍是什么意思。有时候我觉得(台语),

掉举能够障行舍,[及障修止(奢摩他)。]因为心一直七上八下心就止不下来,心因为兴奋所以不能没办法舍心中的想法,乃至于行舍里面不是说舍烦恼吗?舍贪嗔痴也算是行舍了。

[盖掉举即现代所谓「兴奋」或「心情亢奋」而「静不下来」。]

[掉举的别相即是喧嚣妄动,因为它能令与它俱时生起的心]就是指八识、以及[心所法都不寂静的缘故。

掉举有三种:1.身掉举(身体乱动)2.口掉举(口乱言)3.意掉举(胡思乱想)。

因为掉举能障奢摩他(能够障碍止),故是修定者的另一个大敌;]正好与昏沉成一对,

[因为掉举障止(奢摩他)、而昏沉障观(毗钵舍那);]一个障止,一个障观,[然而「止观」正好是修定的两只脚。]

下面失念跟散乱都是修定里面的现象,要克服的,如果比较高阶的修定人他要克服的就是:昏觉、掉举、散乱,

你要分辨什么是正法,什么是相似佛法,乃至什么是末法就从这来分辨。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切修行是要克服这三个的是正法,如果它修行的法门是助长或根本不固昏掉散的,那个确定不是正法,确定不是真正佛法的修行,不是正修行,应该说不是修行。跟佛法结结缘是有,但决定不是正法也不能算是修行,

会增长昏沉、掉举我们讲兴奋,你参加什么佛法活动、游园会,经忏佛事觉得好亢奋,法喜充满,那是掉举;

所谓法喜是掉举,因为喜完回去就没了,你那喜能维持多久?没有多久,大致还没到家喜就不见了,就变得一贫如洗了。

散乱更不用说了,增长散乱,如果你所从事的佛法活动,或是修行法门是有助于这种消灭的是正法,为了要消灭昏掉散的是正法,而且是很高级的正法。

如果是助长这三个产生的,铁定不是正法,如果不是正法的话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这么说众生共业,你不是那个料子,你也修不来。

譬如说让每个人都去读北英女建中行不行?不行,全都留级了,台大免费也不用考试就让你去读,你读得毕业吗?读不毕业。

正法是很好,人人能修吗?不是,你真的要因缘福报福慧具足才能修正法,否则你就游园会吧,觉得很热闹、很法喜充满、大家功德无量就很好,这辈子跟佛、跟法、跟法师、跟众生都结结缘,来世希望这个缘还能够产生,这样子而已,但我跟你讲那个不是正法。

佛法是寂静之法,身寂静、心寂静、语寂静,清净庄严,那个庄严是建立在清净之上,清净什么?去掉杂染清净,杂染去掉以后才能庄严。法如是故,

我现在越来越看开,以前都希望,现在还是希望,但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希望,所谓的昌隆正法。一塌糊涂,乱成一团,

顺便讲到今天有人跟我讲大环境经济方面很乱,很糟糕,我有时候想实在很可怜。

我等于是这样来安慰你,我们所碰到的环境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战乱、死亡、逃亡,那个是恐怖的,那一代是最可怜的。

我们只不过是没有工作,或比较没有好的工作,但生命不会有危险,已经好的很多,而且在政治上也不受迫害,没有集权专治的政府来迫害我们,当然了那看你是什么人。

你如果如果曾经风光过的话,现在恐怕就开始你倒霉了,但我们都不很风光,所以也不很遭殃,顶多工作比较差。

但基本上我们这一代算是最平安、最幸福的一代,而且跟老的一代比我们幸福,跟小的一代比我们也幸福。为什么?

因为他们小的一代已经几乎没有传统文化了,也没有传统思惟、所谓理想抱负什么都没有,他们都是带着手机、背着手提电脑的机器人。

所以我们老一代的人很可怜,我们小一代的人也可怜,我们是最不可怜的,

只不过我们在比较接近晚年的时候,工作比较不如意点,但我们是最幸运的,所以就南无阿弥陀佛。

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只是这样,现在不象以前,现在全世界都这样,这是整个人类的共业,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自己好好修行,看集修行人的力量能不能稍转一些,使台湾转的快一点。

我相信过去一些年台湾经济很多跟台湾学佛的人口多有关系,跟台湾的保持正法有关系的。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5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百法明门论已经到了尾声快结束了,所以今天很高兴,很快讲完。

[「十八失念」:所谓失念,是指忘失正念,]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失去正念。

[「失念心所」的体性为:对于一切所缘境界,不能明记,因而忘失。]

失念不是失去念头,是失去正念;念头是绝对不会失去的。

什么是正念?这是很难解释,但一讲就懂了:身受心法,用这个来讲比较容易懂。

也就是什么正念?如果你的心念住在身受心法,也就是四念住或四念处的地方才会有正念,除此以外都不能叫正念,所有一切正念都包括在这里面。

这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不净、苦、无常、无我。心常常都这样去观,

身受心法,身是身,受跟心都是心,所以再简单讲这三个法就是观身、观心跟观法;

身、心可以说是自、法可以是自他。

观身就是这个躯壳,受其实是属于心的,心的本体、心的作用最主要就是感受,譬如你觉得快乐、欢喜、苦那就是一种受。

受对我们最切要、重要的,所以把受从心里面特别提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佛主要离苦得乐,苦是一种受,乐是乐受,所以要离苦受得乐受;

离苦受是离世间的苦受,得乐受就是离了世间的苦以后就会得到出世间的清净的快乐感受,不是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所得到的快乐那种乐受。

如果是世间色声香味触法产生所得到的快乐,最终的快乐都会坏掉、会坏灭,

会坏灭的东西等它坏灭的时候就会令人产生不快乐。所以会败坏的快乐也受是一种苦,终究来讲也是一种苦,

佛所说的乐受,如果是真正的乐受、法上的乐受它是不会败坏的。不会因为它的无常而败坏,令人感到难过。

譬如以爱情来讲,你得到爱情很快乐,但失去爱情又非常的苦;

但得到爱情的时候也不见得全是快乐,里面又有很多的争执、不协调、不一致,意见或种种兴趣不协调产生摩擦,

所以世间上所谓最了不起、最伟大的爱也是里面苦多乐少。

所以佛说一切世间法都是苦多乐少,有的多半是苦,因此要离苦得乐。

不管是苦乐都是受,要超越一切的苦乐才能真正的达到那种平静的快乐,

如果以世间人来讲就是要常常这样观,因为还没达到圣人的地步,

受苦的时候当然要修忍,快乐的时候不要尽情的享乐,也就是快乐时候不要太高兴,对自己有点节制,才不会变成很大的转变以后有对比,特别不快乐。

例如你现在很得意,太得意高兴了,等下有一个打击过来的时候,有一个对比你就更加难过,

所以快乐的时候不要太快乐,不要沉湎在那种快乐里面。

譬如成功也一样,我们知道失败要能挺得住,但成功更难挺得住,所以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这很难。

我还没学佛时候就修这个,譬如我以前考研究所考失败当然是很痛苦,后来考上五个研究所,一个一个放榜都中了,那时候就要把持住自己,不能太高兴。

后来申请留学、奖学金也是一样,我申请到三个奖学金,学英文的到美国去读英美文学还能拿到奖学金这个很少,几乎是没有,而且我其中还有一个权威奖学金。

每接到一封信的时候都很快乐,但我那时候就有觉有知不要放纵自己。要不马上就飘到云端上去了,

这是一种修行。我跟你讲是说我不是学佛以后才开始修的,我是很早就开始修行了,在在处处都是修行的地方。

苦受乐受,苦受必须要修,得乐受的时候也更要修,更难超越。

心是指八识心王跟心所法,我们讲四念属于心所法之一,看五位百法表,心所有法,我们现在在讲随烦恼里面失念,前面那些都讲过,

心所有就是心的作用,就心有这样的作用,或心能,心的能力,它能作这些事情。这些当然是指大的功能,

观身受心法那个心其实要连这个心所有法都要观,因为你要了解你的心性跟心相,

你心有什么相?心的现相就是这些作用,你心里产生什么现相作用的时候你要觉知,

可是你如果没有研究这个东西的话,也就是唯识学这门学问,或小乘的相宗,你就不懂得自己心现在所起的现象或作用是属于哪一种,

你要有那种知识,你才真正了解自己心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或现象。

譬如随烦恼里面覆,覆就是覆藏、覆盖、隐藏的意思,这都特指修行,特指你犯了错误不让人家知道,盖起来那个叫覆。

这种虽然在佛法戒律里面算是一种罪过,但在唯识学里面是把它界定为心的一种功能,

也就是人的凡夫很自然的一种动作、反应,作错了事情怕人家知道,这是很自然的。

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这个机制,每个人心里面都装了这个软件,在这个电脑里面,什么软件?就是犯错怕人知,简单一句话就是覆藏、覆。

但这个如果以修行人来讲会变成烦恼,为什么?因为你犯了错,本来就已经心里面有负担了,这又怕人知道去掩覆它,这个烦恼心里负担就更大。

你静坐的时候,平常没事,你一静坐你做错的事情那种烦恼就烦的你心定不下来,

这些事情都是干什么?让我们知道以后去修去断,能够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不会烦烦扰扰的,真正能够静下来、定下来。

修行就是要令心静心定,得定以后开智慧,这些全都是指向修定,修戒定慧的定;

你看到虽然是讲修定,但覆跟戒也有关系,你犯了错误以后覆盖就犯了戒,所以这都是有相关的。

譬如以嫉妒来讲,这个软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大,所以嫉妒心很强,看到别人比我好的时候,通常都很难忍受,通常心里面会起嫉妒,眼睛会变红色,眼红。

眼睛是红色,心里面跟火烧着一样,嫉火焚烧,你嫉火焚烧的时候不管是生活还是在修行方面看到别人比你好起嫉妒心,你在静坐的时候它就很强烈会烦扰你让你心静不下来,所以那个嫉妒心要自己去除,你才所谓的安心。

达摩安心法门,安心要这样子安,你自己要去除这些烦恼,但你必须要自己了知有这些问题。诳就是骗人家、吹牛。

前面讲的都是心的作用,乃至不信也是心的作用,如果不信佛、不信三宝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凡夫都已经装好了一个随生奉送的软件叫不信。所以你一出生就不信三宝,

能够信三宝的人就是他过去生修了很多,所以他那个软件装的比较小一点,可以比较稍微信一些,有的人就修了很多,所以从小就很信佛。

譬如我们这大学生就是,四岁就皈依的样子,那个都是八识田中里面就有那个种子;

说那时候是父母要他皈依的,不是,他那时也要跟着念,他想要念不会哭闹,他平常哭闹,但那个时候不哭闹,那就是他无始的善根,所以很不可思议。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千里迢迢带孩子来要皈依,到了门口阶梯那里孩子就跌了一跤,就开始上吐下泻,不晓得为什么,那一天就没有皈依成功。

还有一个我们平常叫大佛精舍,有一个孩子开始念皈依的时候他就哭了,带他到下面去玩的时候他就玩的很高兴,等带上来又哭了。

那个就每个人都不一样,就看你每个人与生俱来所配备的怎么样,你所配备的软件,你父母以及自己给自己装的程式装的什么东西,好的软件是不是装的多,装了以后是不是运作正常,影响你心的功能作用,看看好不好。

要能了知自己的心,而且要常常观察、明觉,这个叫观心;观心的本体以及观心的作用。

观法,这个法其实是一种总说,前面身受心其实都是一种法,还有如果身受心是法,又称为内法;其它一切万物乃至有情叫外法,观内外二法一切总观。

观身受心的时候是观自己,观法的时候就包括内外一切全都观。

你的心如果常常都住在这些观照跟观察思惟上面,而不是去想别的东西,那个叫住于正念。

念就是观照、觉知、止息不动、清净,这叫念。

光是这个字就有这么多意思,而且是全部都在一起才叫正念,

什么叫正念?观照、觉知、止息、不动、清净,这个叫做正念。

也就是你的心常常念念都起观照,起觉知、能止息,

因为你观照觉知以后,尤其观照有烦恼扰动了以后你要去止息它,不能光是观照觉知而已。

止息以后就保持不动,不动就是不再起烦恼,不起不缘;不起烦恼也不攀缘外境,因为攀缘外境你又再起烦恼,所以是住于本心而不动,不动就是不起不缘。

因为不动不起不缘的关系就是究竟清净,我们要得到清净法身就从这样下手,这个叫正念。

这个主要是指观心,最深的;身受心都可以这样观,都要用这样的方式,念念观照自身、念念觉知自身,

譬如你刷牙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刷牙吗?不知道,就是一个习惯动作,起来眼睛都还没睁开,刷完就走了,不知道自己在刷牙。

刷牙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刷牙,漱口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漱口,穿衣的时候知道自己在穿衣这个叫念念身觉知。

开车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开车,会不会忘掉?常常忘掉,开开我怎么会在这里,但也不一定会出车祸,已经变成是一种机械反应,

你真正的变成有觉知,这是非常难的,所以开车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开车,时时要知道。

觉知以后有烦恼要止息,心中有波动的时候要想办法把它止息,不只是烦恼,波动也不要太大的波动。

止息波动它就不动了,不动了就清净,这桶心水就止息平静了。

所以念念观照、念念觉知、念念止息、念念不动、念念清净这叫得正念,反之就是失去正念就是失念,你说这个难不难。

我讲这个就是唯识跟禅法连在一起讲,平常讲唯识不会这样讲,只是讲名相这样而已,名相很快,一下就讲完了,但你要跟禅法一起讲就讲修行,实修。

在这一块就是真正进入,把前面所讲的心所有法做个总结,也是修行的一个高潮、高峰,正修行的高峰。

我讲禅法远一点,再讲一个跟你们大家都有切身关系的,就是临终要往生,要不失正念。

不管你平常修的多么好,但你临终最后一念要是念佛,必须要念佛,因为最后一念最强。

因为最后一念人是最苦的时候,你最痛苦犹如万箭穿心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正念,你说这个相当定力,你还能集中心思去念佛,那个力量、那个心力就能突破最坚硬的钢铁都可以通得过,所以当然就能往生。

刚刚讲法是自他,其实可以说是一切现象都叫法,你去观一切现象,不管是自己、他人、有情无情、山河大地全都叫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失念的体性为对于一切所缘境界,不能明记,因而忘失。]

这个不但要记而且要明记,清清楚楚的记得叫明记;

这个是指修行而言,明记法,而不是指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一个人忘记他的名字,忘记他做什么事,不是指这个。而是你学的佛理学过就忘掉,这叫忘失。

[其业用为:一、消极方面,能障正念,]失念是一种心的功用、心能,我们心里面都有这样的功能,这个心的功能。

[二、积极方面,成为散乱心之依托。]也就是因为心没有正念所以心就会散乱。

这很简单比如你心没有住在身受心法乃至观心方面,所以心就必然会散乱。

[此意即:失念的人心必散乱。

瑜伽师地论上说:失念是三不善根中的痴分所摄,三不善根就是贪嗔痴,失念是属于愚痴的一种现象,包括在愚痴里面。因为愚痴能令人念忘失,所以叫失念。

遭「失念」对于修定者而言也是一大忌,因为一失念,即无正念,心一无正念,便马上失定,]

人为什么得定?正念专一,你不但正念而且念头专一所以得定,但如果失去正念当然就没有专一,失去正念不能专一就散乱,因此失定,

[因此心即陷于散乱境界。故修定者须念念善自护心,]自己护持自己的心。

说起来很好笑,每个人都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保护自己的心,这是很奇怪的事。

自己要会保护自己的心,什么意思?主要就是不要让它散乱、放逸、失念,这叫护心。

你若努力保护自己不散乱、不放逸、不失念、不懈怠,这叫护心,你智慧菩提心就会与日俱长,

[令住于正念,令不失念,方能令定心不失。]

不过在家人要修不失正念很困难,因为都是在散乱、杂染的境界中,

你一天到晚要到外面去打拼,那个都是小小的战场,每一分每一刻都要去营求、计较,乃至有时候还要斗心机、作策略,在人上的经营、事上的处理,所以那都是散乱境界。

你如何能够一边处理那些业务的时候,一边住于佛法僧的正念?那你事业一定搞不行没办法,

所以佛说你如果真正要好好修行,只有出家,否则退一万步讲你就在外面打拼完了,回去自己努力好好修一些佛法,补充一些营养。那样今生还可以有机会,

另外一种就是你提前退休,在家里好好自修,亲近善知识、亲近道场这样子,这也是可以的,如果因缘不允许的。

但如果以真正修行来讲还是依佛所说出家,出家也要找一个好的善知识出家,好的道风,这样能够真正尽量依照佛所教敕这个法门修,否则你真的是绝对行不通的。

你一早晨还没醒来的时候就已经被手机叫醒了,客户、公司、老板找你,所以是很难的事情。

如果当学生的话其实我们也都当过学生,自己可以偷闲修一些佛法,因为学生可以很忙,也可以不是很忙。

但不会很忙的时候通常都被鱼摸掉了,另外就是谈恋爱,那是最花时间的。尽量不要谈恋爱比较好,只能这样说,因为到时你没办法。

[「十九不正知」:]这都是修行上的大节目。

[「不正知心所」的体性为:于所观境,起邪谬解。]也就是在你所观察的境界、所思惟的境界,观境就包括思惟,你所思惟的境界上起了邪念的见解;

邪就是不正,谬就是错误的见解,[这就成了邪慧,又称恶慧。]依这样心所所做的事情,这个心所就叫不正知。

我们一般都讲不正知见,知就是知见,不正知见就是邪知见,简单讲就是邪见。

邪知见跟邪见是怎么样判定的?违反佛所说的菩提道、解脱道的错误见解或理论,因而误导他人修行入于歧路,这叫不正知见或邪知见。

邪知见的结果就是会误导他人,也会误导自己,误已误人。

现在末法时期这种人就特别多,自己好像有很多以为是很好的主意,结果都是馊主意,讲出来的都跟佛所说的相违背,你如果照他那样去修的话,就白修;

不但白修而且还犯了很大过错,所以就白辛苦而没有收获,又破坏自己的善根,那种叫邪知见。

能够起邪知见的人就有邪慧,又称恶慧。

[不正知心所的业用为,]也就是我们在实际实行的时候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一、消极方面能障正知正见,二、积极方面能令身语意多所毁犯。]

毁犯就是犯戒的意思,你如果有不正知见的时候,就会毁犯佛的戒法,

[不正知的人,以于一切事不正观察,而起邪慧,于是毁禁犯戒不以为过。]

有邪知见的人他犯了戒也不认为是错的,而且还找出好像似是而非的解释。

例[如云:「酒肉不碍菩提路」]这种说法就是邪知见、[或说「男女交媾为阴阳融合、所以能够令人得定慧等持」等。]

外道的说法就是这样子,这就很糟糕,你如果相信这个的话就会去行所谓男女双修之类的事,不但误导你乃至就害你,修错了。

[「不正知」即不正知见,或知见不正,以俗话言,即是「观念错误」。

这种不正知之人,当此末法时期,到处充斥,不但毁禁犯戒,且谤佛毁法,实令人忧心。]

前面所说的失念、不正知还有下面的散乱都属于随烦恼、也就是随惑,也就是我们心中一些坏的成分。

尤其这一两年好像佛法或是宗教界的改变很快速,我之前都是很忧心,现在已经不能忧心,再忧下去会死掉。开始不忧了,事实上是不去忧它而已,为什么?

现在只好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尽量做我所能做的,

我能对佛法有所贡献的我努力去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我努力去作而已,

不求结果,只问自己耕耘,收获要靠因缘;因为收获要靠众生的因缘跟业力,大家有很重的共业,勉强不得。

光是忧心就象屈原一样投江也没用,没有帮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勉强不得,只好自己好好努力,这样而已。

[「二十散乱」:]散乱是随烦恼里面所有烦恼最后一项,是我们的老朋友。

先讲散乱,有一种打鸟的散弹枪,打出去不是一颗是很多颗,那个叫散;我们的心散了就是这样(散)开了。乱就是乱成一团,

所以散是初级的,乱就高级了,乱就更难对付,散是开始的时候,散久就变成乱了,合称散乱。

你不要把散乱当成一件事情它有次第,先散后乱,

在散之前是做什么动作?缘,你心一起攀缘去外缘的时候就是散乱的前兆,一缘接着就散了,

因为心本来是一整体专注的、坚定的、是住于自己本心,你一开始动念攀缘外境的时候,这一念正念的心就散了,散了以后接着就开始乱了。

[「散乱心所」的体性是:于所缘境,令心流荡,不能专注。]流是流窜,荡是动荡不安不能专注。

[其业用为:一、消极上能障正定,二、积极上成为恶慧之所依。

此意即,心散乱的人,多会发起恶慧、邪慧;因为散乱心不与正智相应,而与邪慧相应。

散乱虽排在随烦恼最后,但它却可说是修定者的第一号敌人,以心若散乱,即不能得定,故经云:常自摄心不乱。]

修行最主要的就是摄心法门,你要找到一个适合你、你最喜欢的摄心法门,常自摄心不乱。你心能够摄心不乱,就永离烦恼,常与智慧相应。

[又,散乱心即与一切染法相应,]散乱就是染污,所以跟染污法相应。

[故瑜伽师地论上说:散乱为痴一分摄,散乱也是愚痴的一个部分,因为散乱是遍于一切染心的缘故。]

总而言之它排第二十个散乱排的很好,因为真正在实际修行的时候你真正面对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散乱,你真正能对治散乱修行就通过一半,至少一半以上。

因为对治散乱就离纷乱,纷乱跟犯戒相应,所以治散乱就戒跟定渐渐都有了。

[最后这八个随烦恼称为「大随烦恼」,因为它们都是遍染心的缘故,亦即,一切染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故其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故称为「大随烦恼」。]

[在此回顾一下:「中随烦恼」(仅无惭、无愧两个)则是「遍于不善法」,故称为「中随」烦恼。

「小随烦恼」十个,因为是各别起,牵涉的范围小,故称「小随」。以上为解释二十个随烦恼。]

[6.四不定]

[论]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恶作又翻作悔,所以又叫悔睡寻伺四个不定。

什么叫不定?简而言之,一切法有三种性:善、恶、无记,但是这四个悔睡寻伺不一定是恶的、也不一定是善的、也不一定是无记的,无记就是有点类似中性。

[「六不定四者」:「六」,第六类心所有法,也就是最后一类心所法,是不定法。

「不定」之义为:一、指此类心所,于三性中没有一定;一切法共有三种性质:善性、恶性、无记性。而这一类心所,其性质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也不一定是无记,故称为「不定心所法」。

二、此类心所,不一定遍一切心行(故与「遍行心所」不同)。

三、此类心所,不一定遍一切地(故与「别境心所」不同)。

由于三性不定、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称「不定」。]

[不定心所共有四个:]

[「一睡眠」,]睡眠在西洋十九世纪才开始研究,弗洛依德心理学才开始研究睡眠,因为他研究梦。

但是佛法光是释迦牟尼佛法就已经两千多年了,所以佛法是超科学的。

[「睡眠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身不自在(不能自主),]因为你睡着了以后,你身体哪里能够自主?[令心转为暗昧忽略。

谓睡眠心所一起的时候,能令全身的肢节都废懈,不能支撑,卧亦眠、坐亦眠,有时连站着、走路都会睡着,]

最明显就是当兵的时候,在训练中心,我就有这种经验,早晨起来集合的时候一边站在那边一边打磕睡,走的时候也一边走一边睡。

那时候就是有睡眠心所在作用,你觉得睡不够,就会这样,[即使别人摇他,也没什么感觉,这是指身体方面。]

[在心方面,则睡眠心所能令心黑暗无光、冥昧不灵,且作用简略,]

也就是说你在睡眠的时候也可以做梦、有梦境心也有作用,但作用都是简略的,就好像你画图都是画略图,轮廓,

你注意看你睡着的时候,你梦中的境界是很细腻的图?不是,都是大笔、简略、草图、略图,绝对不是工笔画。

而且常常不是彩色是黑白的,而且感觉也很粗略不是很细致,都抓一个大体,

你看佛法好厉害,佛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个研究的好清楚,

而且[不能明利精审。]也就是他在梦中偶尔可以作判断,但那个判断也不是很精细、也不是很锐利有点钝,[这些是睡眠心所的体性。]

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66

睡眠是一种心能,可是这个心能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一样,

我所知道的曾经有人一辈子晚上都不能睡觉,不过很苦。

还有一种人能够睡但睡的很少,可他也不喜欢这样,睡的不太够,可他也睡不着。

还有人比较浅眠很容易醒,有的人睡了以后就好像死猪一样,所以每个人的睡眠心所不太一样。

我是算比较浅眠的人,稍有点动、声音、光我就醒来很难睡着,前天就被只老鼠吵醒了,我骂它也没用,我说老鼠不要吵人我要睡觉,它也不理我,所以我只好起来译经。

后来它在床下,我本来床下有放一些东西,第二天醒来我把床下全部移走清空。

[睡眠心所的业用为:能障碍观智。]起慧观的智慧会被障碍住,

[因为在睡眠位的人,其身不能自主,心又极黑暗、弱劣,

这是由于人在睡时,前五识并不往外缘境,只有单独一个意识在「内门」(心内)暗劣而转,]

我看过一本小说蓝与黑,跟你们讲一个境界,有一个人他其实在睡觉,看到一个人拿枪瞄准打他呯的一声,结果他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死了就醒来,一看是门被风吹呯一声。

事实上外面的境界,这里不是讲前五识不行吗?前五识不行它是不主动去攀缘,外境如果有很强烈的时候它还是会进去,第六识会代替前五识作用所以它也能听到那声音,

因为第六意识它的作用不只是摄取外境,它还会加油添酱。因为那是它的特长、专长、也是它的专利,

前五识只是收到讯息就往外输送这样,它也不会加油添酱,也不会转变,

但第六意识它就不甘这么寂寞,接到讯息它就会化妆一下,会跟它当时梦境里面现前相应,变成跟境界有关系。

在梦境里面外面所发生事情梦境里面好像也会产生,也会出现,可是都是变造过不太一样,但有相关就是了。

[人在睡时前五识并不往外缘境,五识不现前、不现行,只有单独一个意识在心内暗劣而转,(起作用、运作),]虽然有作用但作用不是作的很好,

[但其运作也并不如醒时的活泼、灵动、精明,而是很简略、暗昧。

人在入定时,其心、心所法也都寂静,五识亦不缘外尘,但「入定」与「睡着了」不同,]

我们讲真正入定的时候前五识就不再作用,不现形;睡着也是前五识不现形,这有什么差别?

[其因在于:定中的六识心是「明」的,而睡眠时的六识心是不太明了、「暗昧」的。

至于睡时与醒时的心不同之处,在于睡时的心简略,醒时的心则精审。

这也表示,人睡眠时并非在「无心位」,]有人说睡眠除了有呼吸以外好像一个死人,事实上不对,因为他心还在。

什么叫无心位?这也是佛法里面很厉害的地方,在瑜伽师地论里有讲,我们这里没讲,

无心位就是这个人等于没有心识,象昏厥、昏死掉了,还有疯狂这种人就叫无心位、或是失心。

入定是有心位、睡眠也是有心位,所以它不是无心[也不是死掉了,因睡时仍是有心(仍在「有心位」),只是其心之体用暗昧、简略而已;故「睡」与「死」不同,亦不同于「入定」,如前说。]

[再者,睡眠并非无心位,]因为人睡眠时,[是有一个「睡眠心所」在作用,]

什么是睡眠心所,就是它能令你心保持最低能量的作用,就象我们电脑超节电,没有完全停机,所以睡眠心所还在作用,保持最低限度的作用。

[而此「睡眠心所」是有法体的,且此法体是心相应行法,因此在五盖中有个「睡眠盖」(五盖为:贪、嗔、睡、掉、疑),]

盖就是能够盖覆你的心,让你的心变糊涂、没有智慧光明,

譬如以贪盖来讲,一个人心如果起贪的时候他什么都看不到,他只看到自己想要的那样东西。

譬如贪财的人眼睛里面只有钱,其它看不到;如果贪色的人眼中只有色,其它的智慧都盖住了,由此类推。

譬如以疑盖来讲,疑盖重的人他心中常常起狐疑,什么事情都起怀疑,不能把事理看的很清楚,所以叫疑盖,他的智慧就不容易增长。

[八缠中有个「睡眠缠」(八缠即八种根本烦恼,因为它会缠缚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都绑住了,所以称为缠。

八缠为:1.无惭、2.无愧、3.嫉、4.悭、5.悔、懊悔,不是忏悔的悔,6.睡眠、7.掉举、8.昏沉。)]这八个东西能把我们的心绑住所以是八缠。

[又,睡眠于三性中不定,因为睡眠有善性、恶性、及无记性。

一 、善性的睡眠,例如日常适当的睡眠,或运动、劳作后的小睡,有益于体力的恢复、及维持身体的健康,那是好的,故称为善性。

二、恶性的睡眠,如懒惰、懈怠而贪睡、多睡,造成其心昏昏沉沉,不能明觉,不能精勤修行,这就是恶性的睡眠。

三、无记性的睡眠,例如非甚必要的多睡一、二小时,然亦不造成任何大碍,故其性非善、非恶,称为无记性的睡眠。

然依理而言,无记性之事熏习久了,是会增长无明的,无记性跟无明是相应的,故究竟而言,无记性也不是好的。]

[附及,因为人都要睡眠,而佛法中又有「睡眠盖」及「睡眠缠」的道理,然而修行人应如何看待睡眠呢?]

下面要讲的这个也是平常看不到的,你现在注意一下不要睡着,醒过来。

[应知,佛法是很理性、讲实际、以及讲究修行次第的,

修定者虽然应离睡眠的盖、缠,但并非一开始就能作到,而是于修定中,心渐渐得定,故心渐明,明则不昧,]因为不昧[故能离睡眠之「暗昧」;

因此,修行者于修行上有进步的第一个具体征兆是:睡眠减少了,]

久修可是却很贪睡,表示修行的效果不彰,应该是越修需要的睡眠量越少才是对的。为什么?[那是因为心比较不杂染、不散乱、不暗昧的结果。

而这三者都有连锁关系:以不杂染,故不散乱;以不散乱,故不暗昧;以不暗昧,故睡眠减少,其心灵明,乃至于得初禅时,可完全离于睡眠。

因此,睡眠减少,是修行的境界所致,是不能勉强。]

你故意有意的去减少自己的睡眠,可以的少少的,少睡半个小时可以的,一小时的时候可能反而会反效果。

你说我现在开始发大悲心勇猛精进少睡一小时,结果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好像被欺负一样,所以精神会很不振,结果反而白天要想办法把它补过来。

不过那少睡一小时通常要三小时才能补过来,要不然会觉得很吃亏,这是人的潜意识很奇怪的心理。

少吃可以,少睡是很难受的,少吃就比较行,忍一忍容易过去,要不喝水什么,所以不要勉强。你少睡个五分钟、十分钟、半个钟头就可以了。

初禅就禅乐为食,因为不吃所以就可以不睡。

[有很多人不知此理,因此不去修定,而去修所谓「不倒单」,]

而且一听到人家说哪一个大德修不倒单,或哪个法师修不倒单,大家崇拜的要命,越快去拜,越快去供养。

我跟你讲那个是错的,为什么?因为求果不求因。

大家都知道不用睡叫不倒单,但是我问你为什么称为不倒单?那个单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称为不倒双呢?

那是因为古代习禅者到处云游挂单参禅,那个单叫衣单,你出家一定要知道。

就是出家人有一个包袱,一条手巾,把戒碟、几本经本、衣跟钵包起来,那个包袱叫做单。

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三衣、五衣、七衣、九衣,所以叫衣单。

什么叫挂单?为什么不叫挂双或挂头?挂单就是你到寺庙见知客师,顶礼知客师以后,知客师检查你的戒碟,允许你住下来,看要住多久,就给你安排寮房就安单。

安了单以后以前也没有象我们这么好,说有一个柜放东西,就只有一个挂钩,你就把你的包袱挂在上面,把你的衣单挂在上面称为挂单。

你如果住好就继续挂单,你如果住不好的话知客师就叫你迁单,就是让你走。

为了要讲不倒单所以讲衣单,什么叫不倒单?等于是用单来代替人,因为一个单就是一个床位,这个床位的人是不倒的所以叫不倒单。也就是他不用睡常坐不卧,所以叫不倒单。

但是能够不用睡觉一直常坐不卧是得定了,你若没有得定那你苦死了,光是在那边打拼有什么用,坐着打磕睡没有用。

而且[那是求果不求因的颠倒。若不修定,不得定,即使勉强行「不倒单」,也不能持久,且身体会熬不住。

笔者即见有人长期「练不倒单」(两年之久),在台湾中部,因为常期练不倒单睡眠不足终至肝火上升,且患精神衰弱症。]很划不来,肝火上升很多病就出来了,

[若不修定,光练不倒单,那只是「熬夜」而已。

故须知,「不倒单」不是练来的,应是得禅定的自然作用。

是故当知,「不倒单」不可修、不可练,应修禅定]而不是练不倒单,[莫颠倒修。]应该从因求果,不是从果略去因永远也不会成就。

[虽然睡眠量减少,是修行自然的成果之一(减少睡眠盖),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贪睡、多睡,]

你既然听我讲睡眠减少是修行自然的成果,所以那就变成好像我现在睡的多因为修行还没到那地步,所以我就贪睡一点,变成一个借口。

[至少也应在合理范围内,尽量节制、减少睡眠。

适当的睡眠量,例如在家成人为六至七小时;]应该够了,你不一定坚持睡到八小时,虽然医生说睡眠八小时是最健康的,但成人应该不需要那么多,除非你烦恼心很重。

[出家比丘、比丘尼至多为五、六小时够了。

又,若想要睡眠量少,须少吃;]尤其是晚上不要吃的撑撑的,就会睡很多,而且吃的多[饮食若多量,即增加昏沉,]消化也不好。

欧洲人都是讲究晚上吃很少,只有我们中国人相反的晚上吃很多,尤其是德国人很注重饮食健康,相对于中国人大餐都是晚上吃。

 楼主| 发表于 2020-5-1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吃太饱,血液长时间集中在胃、肠、肾中,努力消化、故心、脑缺血,因而昏昧容易睡着。

尤其是修定者,更须自制,不可多食、贪食,以致增长昏沉、及睡眠。]

顺便讲到跟修行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是也有关系,也就是你如果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我年轻的时候睡不着我就起来看书,

可是如果你怕妨碍第二天作物或作业有一个方法,这是我常作的,就是你躺下去睡不着,你就不要勉强自己要睡着,因为我们常常睡不着的时候就会很努力的想要睡着,结果反而睡不着。

我有一个心理作战,我躺在那里不睡没关系,我就休息一下,你就把身心放轻松,这个意念头一转你就躺在那休息,到后来就是糊里糊涂睡着,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这个很有效。

很多教人怎么对付失眠的办法,不知道有没有效不晓得,我这个很有效。

即使你真的没有睡着,但你就是躺在那里休息,养神嘛,精神也会好。

不会在那翻来覆去想睡着反而睡不着,反而耗费体力,我这个方法很不错,你可以自己试试看。

至少对我来讲每次都是成功的不会失败,即使没睡着也是躺在那边休息,

但你躺在那边休息很难过的时候那就干脆起来,读书、打坐或是什么都好,只要不吵人就好了,不要躺那边又没休息到,又很难过,浪费时间总不是好。

[「二恶作」:]是一个古代翻译、古译。新译就翻成悔,这个应该读厌恶的恶,厌恶自己所作,那就是后悔,我讨厌我自己做这件事情,这叫恶wù作。

[恶作有二种:一、为属心所有法之一,与「悔」同义,故成唯识论译作「悔」,但此「悔」是「追悔」之悔,]或懊悔,[不是「忏悔」之悔。]

忏悔有改过的意思,追悔跟懊悔没有,他只是我们讲很后悔做这件事情,但完全没有改过的意思。

譬如你跟某一个人过不去,他打你一巴掌,你反应不过来没有给他一巴掌,你回去以后就很后悔这叫恶作,跟忏悔没有关系。

还有呢?譬如你供养道场、常住五百块,后来回去想想其实两百块就够了,回去就很后悔,这个叫恶作,这不是忏悔,这是很后悔自己怎么捐了那么多钱。

相反的也有,本来你捐了五百块,可是想那时应该捐一千块比较好一点,回去就有点后悔那也叫恶作都可以,但那跟忏悔没有关系。

[二、即为戒律中之「突吉罗」,突吉罗的恶作指身、口之微细恶行。]就是小恶,

青少年或大人犯了一件什么事情被警察抓去,法官判他行为不检;

他没有到犯戒、破戒的地步,但是一种行为不检,有坏威仪叫突吉罗。

这个突吉罗这时候叫恶è作,也就是依于恶心所所作称为恶作。譬如这不是指出家人,有人在路边小便那算恶作。

[心所有法之「恶作」又有二义:一、「恶」读为「误」,厌恶之意,即厌恶自己所作之事,于作恶事后,生出厌恶、追悔之心。

二、「恶」读为è(音「饿」),谓缘恶心、恶境所作之事,事后懊悔称为恶作。不过此二义中共同的,都是事后追悔。]

[恶作又可作四句(有四种状况):]

[1.追悔已作之恶业——]追悔坏事情就是好事情,应该算是好的,[这便是善性的恶作(「善恶作」)。]

[2.追悔已作之善业——]做了好事他还后悔,那就是不好的,[这便是「恶恶作」。]

[3.追悔已作善业之未圆满——]你做好事情但没有把它做圆满,而觉得很后悔,[这便是「善恶作」。]

[4.追悔已作恶业之未圆满——]追悔已经做的坏事情,但没有把它做彻底,觉得很后悔,譬如杀人没有杀死觉得很后悔,[这便是「恶恶作」。]

应该心里面起后悔的话,你在修禅定的时候心里面就会动荡不安,会防碍你心定来,防碍你的止息。

[「恶作心所」的体性为:厌恶所作之业(包括善业或恶业),心生追悔。

「恶作」的业用为:能障奢摩他(止)。]因为你一直在后悔以前的事情,所以心就动荡不安不能止息,

[不但追悔先前「已作」之事是恶作,连追悔先前「不作」某事,也叫恶作。

例如有人追悔地说:「我先前为何不作这件事呢?」而懊悔不已,这也是一种恶作。]

譬如我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努力,这也算是恶作,但这恶作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只是徒生懊悔。

或者说中年以后才出家,四肢混沌,学习的能力又不佳,就很懊悔为什么不早点出家,可是这样懊悔也没什么用,这叫恶作。不过也算是一种善恶作,

不管是善或不善你在修禅定的时候都变成防碍,所以与其这边善恶作懊悔不已,令心动荡不定到不如把它舍了算了,既然事实已经这样子,反正你晚了二三十年出家,只好认了,因缘如是。

[若于习定中,对先前所作、或不作的事,生起追悔之心(恶作),便会障碍修定(修止)。

故经中说:已过不可得,乃至三世心不可得。]

怎么来对治这个懊悔的心来障碍修行?那就是要修已过不可得,已过就不要再去想它,想也没用。

[又,文殊师利菩萨言:「于一切法,不忆想分别,号为禅师。」]

忆,回忆;想过去叫忆,想未来称为想。回忆过去,妄想未来,过去未来现在都叫分别,如果能够离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不去忆想分别,这样的人可以称为禅师。

但禅师是人做的,人怎么做?修这个法,[如是思惟观察,可对治恶作。]

唯识学就是把禅宗的东西讲进去,合在一起讲,事实上唯识学是为了修禅定而写的,因为修禅定是佛菩提的一个敲门砖,非有这个不可。

所以讲唯识其实应该要跟禅法合在一起讲,才能够跟实修直接挂钩、有关系。

[「三寻、四伺」:]寻伺,这个是最专业的禅定的东西,一般人都不知道的,你们何幸能够听到看到这个东西。

[「寻」,是寻求,]到处寻找寻觅[(或寻求推度)之义。

其体性为:能令心匆迫急遽,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粗转为性。

「伺」,伺察(或伺察思惟)之义。(伺之原义为守候、等待)。]

我们这颗心凡夫的心是散乱的,经过修行以后开始心静下来,静下来以后心也不能完全不动,还差得远。

比较粗的现象它还会起寻的作用,虽然没有出去,但还在到处找看来看去,有点象军队里面的侦察兵,观察前面的敌情,它的作用就是搜索,那个寻就是搜索。

伺,心本来散乱修了静下来以后它不能免于到处张望、寻找有兴趣的东西,再修更加定以后它眼睛就不动了,

但它虽然不出去跑,守株待兔等待什么事情会发生,有所期待那个心,也就是那个心还没有放下,还在等待外境有什么状况。

那个心还是有动,但是是最起码的动,是等待别人动的动,而不是自己动的动。

因为心寻的关系所以就匆忙、匆迫去找,急遽,很快速。

你看斥堠、尖兵在跑的时候很快、很机警,那就是寻;

[「伺心所」的体性为:能令心匆迫急遽,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名言就是名相、境界等等,细转为性。

它虽然动作很快,但动作粗不是很细腻,因为它快。

伺就是伺察,伺心所的体性也是匆迫急遽,但是在意识所取的名言跟境相上,名言指理或性,境界就是体,[细转为性。]它的作用就比较细腻了,

[简言之,即寻为粗心,伺为细心。]但不管是粗心细心它都是有动的心,都在动,只是动的多少。

[寻与伺二心所的业用为:能作为身心能否安住之所依。]

这个寻伺你还要看它是寻什么东西,譬如你是在寻般若,去思惟般若或般若之行,这个寻心所就是有帮助。你若是寻烦恼境界那就没有帮助,那就是染法。

所以这个寻本身不一定是坏的,它也可以好也可以坏,就看它跟谁合作,它去攀缘哪一个心所法,跟它合作起作用,决定它是好坏。

譬如我们现在以观想来讲,你观毗卢遮那佛的相,你心所所攀缘的是毗卢遮那佛的圣像,这个就确定是好的。

寻心所本身没有什么好坏,所以它称为不定,这个寻是不定法,就看你所寻的东西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还是无记的,来决定它是善恶无记。

若你寻的是在想足球队的事情,或说现在经济事情那寻的就是世间的杂染法,就因寻它所寻的境界是杂染的它也变成杂染法;同样无记也是一样,如果寻无记的东西就变成无记性。

能做为身心安住之所依,也就是你如果所寻的是清净的境界这个寻伺就能够令你的心安住,

[而这又要看寻伺是以什么为体而定,若寻伺是以遍行的「思心所」为体,身心便得安住,因为依于思心所的寻伺,其行相比较细缓。

但寻伺若是以「慧心所」为体,则身心便不得安住,因为依于慧心所的寻伺,其行相比较粗急,故令身心不安。

行禅之中,身心的安住或不安住,都是依于寻伺,因此说寻伺为身心「安不安住……所依为业。」(成唯识论)。

故知寻伺二心所法,对行禅者的重要性。]因为它已经到了顶尖的心的微细相。

[又,以寻伺来区分三界之性,则欲界及初静虑(即初禅)为「有寻有伺地」;

在初静虑与二静虑之间的「未至定」,称为「无寻唯伺地」;

二静虑就二禅,唯识学把禅或禅天称为静虑以上为「无寻无伺地」。]

三界这个表用寻伺来表示,把三界依禅定的境界而来分等,[表列如下:

欲界]跟[初静虑]就是初禅天,合在一起称为[有寻有伺地;]

接着[色界]的[未至定]称为[无寻唯伺地;

二静虑、三静虑]就是二禅、三禅就叫[无寻无伺地,]也就是这个心已经正住,都不太动了,所以寻跟伺都不动,没有往外攀缘的微细动作,连那个期望或居心等待动的这种心都没有。

这里面有一个未至定,未至定又称近分定、未到地定,就在初禅跟二禅的中间,但未至定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四个。

也就是在每一个禅定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的前面都有一个近分定,只有初禅跟二禅之间称为未至定。

顺便讲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又称为根本定,其它近分定,就是还没有得到根本定之前有一个定,那个定称为近分定。

[以上释心所有法的第六类,不定心所。

至此,五位百法的第二位,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全部释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