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807|回复: 160

[论]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1
成观法师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棃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大家拿起经本《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我们今天讲这部论,首先讲唯识学概论。

因为百法明门论是属于唯识学,是法相宗的根本论典之一。

在讲唯识学概论之前,首先要让我们知道百法明门论有什么重要性?

第一,它是唯识学的根本论典。可是如果你不学唯识学,你好象就和这部论典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就讲跟大部分人都有关系的问题:你想不想往生净土,想不想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想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但是你要到阿弥陀佛净土干什么?去了以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你光是说要往生,你不知道往生以后到底发生什么事,对不对?一般人念佛求往生,往生以后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糊理糊涂的。

那么我告诉你:往生净土是为了要见佛、闻法、开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是去那里度假、旅游,也不是让你把那里当避风港。「哎呀,娑婆世界苦」,赶快躲到那里去,这样想就搞错了。

所以,往生净土好象出国留学一样,到一个有更好的学术的地方去留学,那里的学术水准比较高、环境比较好,你可以亲身看到大善知识、名教授,最好的教授亲身跟你讲你要学的、要修的。

这样有什么好?(台语),破解你的疑问,你很快就心开悟解。佛或是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当面跟你说法,你看多好。

佛菩萨身光很大,你一听法,佛菩萨就放光,你还没有听法,心已经明了,一听法马上就进去,马上就悟道。

往生净土,上品上生是悟到无生法忍,上品中生也是,但上品中生要经历三劫,还要久一点。

净土回向偈中「花开见佛悟无生」,上品上生是花开见佛就悟无生,马上就坐大莲花,马上就花开见佛;

上品中生是去了净土以后要经过一阵子花才开,开了以后还要经过三劫才悟到无生法忍;

上品下生是花开了以后,经过若干劫悟到百法明门,

这中间还没有悟到之前是得意生身,就到诸佛国土去供养诸佛世尊,包括让诸佛加持,听诸佛说法。

《阿弥陀经》:在晨朝的时候,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修行了几劫以后就悟了百法明门,这是上品下生的众生。

(台语),上品上生就是甲上、上品中生就是甲、上品下生就是甲下,甲下的学生悟到百法明门,悟到百法明门的时候就通一切法相,通自心相以及通外界一切的法相,通通了解,这叫百法明门。

百法代表一切法,一切法都明了,明了就是开悟,

所以,百法明门论重要性在这里,即使到阿弥陀佛那里,你修、证、悟的还是这东西,悟到这东西以后才悟到无上正等正觉。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

大乘佛法分作两个部分:性宗跟相宗,性宗就是中观学派,相宗就是瑜伽学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所谓大乘佛法无过于两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瑜伽就是大乘佛法的两大支派。大部分大乘佛法都是属于性宗,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禅宗都是属于性宗,都是讲悟真如本性;讲一切法相就是相宗。

[中观则俗有真空],中观学派所要研究的是世间法是真空,[体虚如幻],一切法的体是空虚如幻,好象幻化一样。

[瑜伽则外无内有],瑜伽学派所研究的是外在的一切法是空,外空而内自有,[事皆唯识]。有就是有识,识是神识,神识就是八识,依唯识来讲,八识是有的,所以才会有作用。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脉或学派,第一是中观学派,第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

性宗最重要的祖师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最重要的著作就是《中观论》及《十二门论》。

[其后传至提婆菩萨,著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辨等。]其后传至他的弟子提婆菩萨,提婆菩萨著有《百论》,《百论》主要是破斥外道的。

《中观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菩萨的《百论》合称三论,这三论到中国以后就成立了三论宗。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论师、青目论师、婆薮论师、佛护论师、青辨论师等,也是菩萨。

[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译师,《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都是他翻译的,他翻译的很好、很顺口。

[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

性宗因为主要是讲第一义空,一切法空,所以[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般若系的经典如《大般若经》六百部以及《放光般若》、《小品般若》,《金刚经》就是大般若经其中的一品;三论都是性宗的根本经典。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龙树菩萨[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

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派基本上都属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而言,唯识学就是相宗,[且研习法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因为要了解相宗,所以要先了解性宗。相宗又称法相宗,[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

唯识学最根本的圣典一经一论:一经就是《解深密经》与一论就是《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是佛说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无著菩萨把它记下来,这是最根本最根本的经典。

如果以传承来讲,[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则为六经十一论]唯识学总共有六经十一论是根本经典:

[A、六经——1.《解深密经》、2.《华严经》、3.《密严经》(又名《厚严经》)、4.《楞伽经》、5.《如来出现功德经》、6.《大乘阿毘达磨经》]最后二经未译成汉文,只有前面四部翻译成中文,都是很深的经典。因为都是性相融合在一起,性的部分道理很深,相的体系又很精深、精奥,所以很难学。《华严经》的相宗部分是没有那么多,但还是性相合在一起。

[B、十一论——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以上无著菩萨造)、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造释论)、分别瑜伽论(本颂亦弥勒菩萨说,世亲造释论、此论未传译)、唯识二十论(世亲造)、十地经论(世亲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集量论(陈那菩萨造、义净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观所缘缘论(陈那造)]我已经把《观所缘缘论》注解出来,准备很快出版。

[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皆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造就是作的意思,包括弥勒、无著、世亲、陈那等。]

[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世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著与世亲二菩萨等。

无著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凭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

后来他[受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种于其中印度阿腧陀国之禅堂,]在他住的地方为他说法,弥勒菩萨慈悲,就下来[为]他说了[五]部[论(即瑜伽师地论、]总共一百卷[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辨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

无著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要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论典。

[世亲系无著之弟,起初修学小乘,]无著菩萨的弟弟是世亲,世亲菩萨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著菩萨所化,皈依大乘,]

世亲菩萨本来修小乘,就弘扬小乘,写了很多小乘的东西,还毁谤大乘,后来他哥哥度化他信了大乘,为了要忏悔就要割自己的舌头,他哥哥就说为什么要割舌头?他说因为我毁谤大乘,弘扬小乘,罪恶很深,都是用这个舌头做的。

(无著菩萨讲)你以前用舌头毁谤大乘,现在就用舌头弘扬大乘,割掉舌头对大乘也没有好处,所以你再用这个舌头将功补过,弘扬大乘。所以他就很努力的作了很多的论典,总共接近一百部,被称为百部论主。在佛教界这是很有名的一件事情。

世亲菩萨[皈依大乘,并承无著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主,著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

尤其是唯识三十颂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只有偈颂体,来不及作论,用白话把它解释一下,就过世了。后来[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来解释这部唯识三十颂,

可见这部《唯识三十颂》有多重要。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瑜伽师地论》太广,有一百卷,而大藏经字那么小,光是看一页都要看好久,尤其道理又那么深,所以一般人很难能够进去。

世亲菩萨慈悲,把《瑜伽师地论》的精要写成一个颂文,就是《唯识三十颂》,所以《唯识三十颂》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精要,但是他还来不及再写论文就过世了。

因为十大论师每个人都写了一个唯识三十颂论来弘扬这个道理,[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即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

唐代玄奘法师入印求法,就拜护法的门人戒贤才得到师承,所以玄奘法师是亲承得法相宗的传承。

西游记唐三藏取经,三藏就是指玄奘法师,三藏取经是到印度去取什么经?就是取法相宗的经。因为玄奘到印度去的时候,印度最风行最盛行的佛法就是法相宗,所以他到那烂陀大学亲近戒贤法师所学的就是这东西,所以他能够通《瑜伽师地论》。

他翻译出来的《大毗婆沙论》也是一百卷,也是大部头。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藏取经所取的经,所修的法就是这个东西,以相宗为主体,当然性宗也有。

不过西游记是胡说的、骗人的,那是小说,但是你们要知道真正的三藏取经是取这个,身为佛弟子不要连这个都不知道。

因为玄奘大师学通了法相宗,也包括佛法的论辩,所以他以优等生在那烂陀寺大学毕业以后,他的辩论在古印度没有人辩得过他。

那时候古印度有很多国家,每一个国家的国王都很优待他、优礼他,出入都是好象大官有仪仗跟着走,国王都亲自迎,亲自送。这也是华僧到印度的光荣,虽然留学印度出家众很多,但象玄奘法师这样优秀的很少。

他[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唯识宗的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

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有很多人,[其著名者为:窥基、神防、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

这些都是很有名的,都是学有成就的,尤其是[窥基大师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

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有一位出家众太贤法师[从圆测之弟子道证学法,著有唯识论古迹,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海东就是指朝鲜。

[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小乘俱舍宗、以及六足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等。

兹将以上所说,简单表解如下:瑜伽学派的传承,释尊——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无性——护法——戒贤——玄奘],只有玄奘是中国人,其余都是印度人。

[大乘佛法有中观学派(性宗),有瑜伽学派(相宗)。中观学派的祖师是龙树、提婆等,根本论典是般若诸经、三论,依这些经典而建立有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瑜伽学派(相宗)的祖师是的弥勒、无著、世亲等,所依据的经典就是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

既然讲到法的传承,我也讲讲我个人在法上的传承。在密法方面,我是高野山真言宗五十三世传法灌顶阿阇梨,准确的说应该是三国传灯阿阇梨,三国是指印度、中国、日本三国,我再到美国传法就变四国传灯,所以我在密教上有很好的传承。

在显教方面,我也有很好的传承,我的剃度恩师是上显下明老和尚,他是天台宗的第四十五代传人,所以我的出身很不错,因缘很好。

显明老和尚有几样东西是一级棒的:第一,讲经说法一级棒,老一辈谈到他讲经就竖大拇指;第二,法器一级棒,什么法器都会,种种佛事、仪轨都是一级棒;第三,天台宗的教法一级棒。

讲到天台宗的传承,家师是显明老和尚,他的师父是宝静老和尚,宝静老和尚的师父是谛闲老和尚。天台宗还有另外一个传承,谛闲老和尚传给倓虚法师。因为讲到传承,所以顺便让你们也知道你们出身贵胄。

显明老和尚有传给觉光长老,觉光长老是香港佛教协会的会长,觉光长老把天台宗的法传给一位台湾的法师,据说如是。显明老和尚的师父是天台宗的宝静法师,传承天台宗的法脉,他的剃度恩师则是曹洞宗的传承,所以我的传承里面也有曹洞宗的成份。在法上,我觉得我很幸运,当然你们也很幸运。

[最后,从瑜伽宗的根本经典之六经来看,除了最后二经中土未译外,其余四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皆是所谓「性相圆融」,]

什么叫性相圆融?譬如《楞伽经》里面有性宗的部分,也有相宗的部分,而且性跟相两种道理是融合在一起,叫性相圆融。

有些经典是专门研讨性的东西,譬如《金刚经》是讲法性的,《六祖坛经》是讲真如本性的,《圆觉经》是讲真如本性的。

另外一些经典是专门讲法相的,譬如《瑜伽师地论》专门讲法相的,《百法明门论》是讲法相的。

但有一些大经是性相有交集,而且是密切结合,分不开的,是性相圆融或性相融合在一体。

所以,你要学这四部经典,必须分开来学,性宗通了,相宗也通了,然后才能够去学,去通达其中的一部经,譬如《楞伽经》、《解深密经》、或《密严经》等。

所以,[亦即,有性有相,并非纯是法性、法相之学。

更有进者,这四部经同时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这几部经不仅是相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

我已经把《楞伽经》注出来了,《楞伽经义贯》是在我以前闭关的时候注的,那时候还没出家,从1984年到1987年,闭关三年写的。

[尤其是楞伽经,更是禅宗达摩祖师传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刚经)。这大家知道,

所以楞伽经又是性宗、又是相宗,可见,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圆融、性相不分的。

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显密不分的:]为什么说显密不分?譬如有些经典很明显是显教,有些经典很明显是密教,刚刚讲有些经典是性相合在一起,有性宗的部分,也有相宗的部分,是分不开的,所以有些经典也是显密不分的。

像[华严、密严、解深密]里面也有显教部分,也有密教部分,而且显密是合在一起,密切结合,[乃至楞伽也是显密二教所共尊的。

然而其后,以众生根器转钝,不堪受持全体大法,]没有办法一次受持整体大法,后人祖师就[因此分门修学,各擅其长。]祖师都有各擅长处,分科了,

[然而依法之本源与发展来看,此系不得已之事,并非法本有分派,而实系人根转浅所致,才会这样:并非法有二种、三种或多种;种种法教实系如来法身之一体;众生不堪全体大法,故别受其部分之法。

然其要者,若欲求无上菩提,]你最好各宗都能修,都能通达。因为你要成就无上菩提,要成佛,不能只通达一部分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不能只学一部分。

[切莫以自所修学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显或密,执摸象之解而言:「这就是如来法的全部!」]

瞎子摸象这个典故是出自《大般涅槃经》。佛解释佛性,佛说一切众生都不了解什么叫佛性,有的人就依照自己所看到的那一部分说那就是佛性,就好象没有眼睛的瞎子去摸象。

人家告诉他这是一只象,他说我看看象长什么样,因为他没有眼睛,所以就用手去摸。有的人摸到象的鼻子,就说原来象是长的长长的;有的人摸到象的大腿,就说原来象是长的粗粗的;有的人摸到象的身体,有的人摸到象的头,有的人摸到象的牙、有的摸到象的尾巴,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就执以为真,就说象原来长这样子。

他们讲的都没有错,但只是象的一部分而非全体,执一体以为全体就是瞎子摸象。因为只摸到一部分就认为是全部,[因而得少为足,甚或是自非他,]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并说别人是错的。为什么?因为我摸到的象牙是弯弯的、光滑的,但你摸到的象腿不是光滑的、细细的而是粗粗的、扎扎的,所以两个人意见不一样就吵起来,甚至打起来,这就是瞎子摸象的结果,彼此互相不认同。

你见到道的相跟我见到道的相不一样,所以我们俩就打起来,就各执一偏之见而争执,[种种妄想分别,乃至互相攻讦、诤斗,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能入于正理。]

所以不要执佛法的一部分为佛法的全体。数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部分不等于全体,这也是逻辑学上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同样的,学佛也是一样,你学了一部分的佛法不要把它当做是全体佛法,除了要有智慧以外还要有心量,也就是承认自己所学的并不是所有的佛法,这样才有可能不认一部分佛法为全体佛法。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或是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没有办法断证,就是断恶证道,断烦恼证菩提。

如果说光是信而没有解,你只是信佛法而不解佛的道理,那么就没有办法断烦恼证菩提,或者是即使是解了也没有照着去做,也没有办法断烦恼证菩提。

[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看了很多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但对于如来的正法就是不能起正信、正解,这种情况现在尤其多。因为现在印刷发达,甚至不用印刷,家里有一台电脑,你上网就可以看到大藏经。

光是看佛经,如果你不了解也不信,[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那么就产生有种种的曲解、邪解、谬解。曲解佛经自己也不知道;邪解是自己以自己的邪知见来解佛经,以为懂了;谬解是错误的理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

[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合称为「法相唯识」。]

虽然一般是讲法相唯识,[然而「法相」跟「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包括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以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

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只有大乘的法相才能称为唯识,[小乘法没有]唯识学,它只有法相。[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

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唯识是有一个宗旨,[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

什么叫法相?法相就是佛学名词的意思,佛学名相称为法相。佛学里面的种种法有种种名词,称为法相,所以法相这个词[且为多宗所共享,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

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把唯识宗称为法相宗,因为都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就[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

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事实上,法相宗这个名词是有问题的,提出来的原因就是让大家知道法相跟唯识是有差别的。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什么叫性宗,因为是讲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之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宗、天台宗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

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所以,你要了解,我们中国佛教多半都是性宗,

[至于「相宗」,]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玄奘大师取经取回来的那一段时间而已,接着就很少有人研究。

那时候[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衰弱了,乏人问津;]很少人去研究。

[及至明末,]从唐朝、宋朝、元朝再到明朝末年,中间一千年左右都没有什么人研究,一直到明末,我们刚刚讲到的四大师中,[方有藕益大师、憨山大师]两个明末大师,以及明朝的[明昱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但也是很短的时间,[其后却又告式微,]又衰弱了。

[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才有一些主要以白衣为首的佛学家。白衣就是在家人,以在家居士为首,譬如杨仁山。杨仁山是个外交官,是近代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把他称为近代唯识学的中心也可以。

但是有一点点差别,他是在家人,而且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又喜欢佛法,因为种种因缘到过日本、欧美,喜欢西方的理则学、论理学、逻辑、科学。因为唯识学系列很严谨,所以很象科学,杨仁山就很喜欢唯识学。当然唯识学和科学是不一样了。

杨仁山自己研究并在后来开课教人,有很多在家、出家都去跟他学。在家人中有名的学生就是欧阳竟无,他后来开了一个支那内学院;出家人中有名的学生则是太虚法师,太虚法师又开了武汉佛学院。

慈航法师、印顺法师都是出于太虚法师的门下,都是研究唯识学的,所以他们的祖师爷变成是杨仁山。学唯识的人不能不知道杨仁山。

[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又蓬勃起来,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

[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因为杨仁山喜欢西洋的科学、逻辑,

而要研究唯识学就一定要研究因明学,因明学就是佛教的逻辑学。我著了一本《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其实不只是学唯识学,只要学经律论三藏的论藏,就必须要懂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讲怎么样用佛法去做辩证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

学因明学必须要有逻辑、科学、哲学的头脑才能学得懂。幸运的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自己就开始研究逻辑,在读大学的时候自己买英文逻辑的书来研究,练习题我都是一题一题照做,后来出家都用上了。

我研究因明学的时候,对于「这个就是那个什么,那个就是这个什么」都很清楚。

我研究从古到今的西洋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开始,一直到罗素、怀海德的数理逻辑,就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跟佛法互相比较,所以是很有意思的。

你如果是先懂得因明学,再来学西洋的逻辑学就会容易,可是你懂得西洋的逻辑学,也不见得一定能把佛教的因明学学会,这是两回事,其中的差别你看《因明入正理论义贯》就知道了。

我这样的解释是告诉你,你如果要研究唯识学也必须要通达因明。杨仁山他们就是喜欢这个东西;我不是说喜欢不喜欢,我刚刚讲摄善法界,誓修一切法,只要是佛法我都有兴趣。

这些唯识学者研究唯识学最初的发心是什么?[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的高度发展。]你们晓不晓得中国佛教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学佛学这么久,佛教史要懂一点点。

我现在告诉你中国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禅宗,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最大的贡献。当然,禅宗也是西洋人最心醉于中国佛教的地方,其它宗派他们倒是不那么心醉。净土宗他们不怎么样喜欢;天台、华严他们根本不可能学得会,或很少能学得会;学密教的人也会有,但还是少。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禅宗,碰巧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伟大的发展。我们现在不是有早晚课吗?现在就以禅宗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势力来讲早晚课是怎么出来的,早晚课是从一本叫《禅门日诵》的书出来。

有人曾经问我:师父,那个寺叫某某禅寺,如金光禅寺,他们是不是修禅的?这也是说明禅宗在中国传统上的势力,即使是修念佛的也叫禅寺,所以禅宗在中国的势力很大,发展也是最大。

至于净土宗,严格说来不能称为一宗,因为净土是一个法门,它没有一个传承,所以不能称为一个宗。没有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净土宗的祖师都是后世封的,每一位祖师都是念佛念的很好,很有成就,后世人就追封他是净土宗的第几代祖师,都是这样追封,所以有别于其它宗派。

净土宗实在没有一个团体叫净土宗,但其它宗派都是有的,有宗派,有祖师,有一代一代祖师这样传下来。譬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都有,现在都在传,密教也有,当然瑜伽宗(法相宗)它原来也有,只是后来断掉。

前面是讲禅宗的势力广大,早晚课诵每一个寺院都要做,但是早晚课诵的课诵本就是《禅门日诵》出来的。

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就是到末法时期的禅宗,[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切确、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所以有一些所谓的有心人[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因为唯识学是很精确的,他们看出来禅宗很空虚、很笼统,不精确,[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

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那些人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所以就变成一竹竿打翻一条船。

[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本来要救禅宗的缺点,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

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学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

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如来说法都是如来全身法体其中的一部分,[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性宗是如来的左手,相宗是如来的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这样就不是如来说法的本意。

[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分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

譬如性宗是如来的左手,相宗是如来的右手,现在左手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要打倒你;相宗又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要打倒你,这样不对嘛!

应该握手言和,两手应该合在一起,这是对的!性相两宗是如来的左右手,都有用,不应说左手对或右手对,应是两手都对,都是如来的法,

[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的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这是如来说法的本意,

[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这是《法华经》中的话,如来说一切法就是要令众生修一佛乘、入一佛乘,

[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

这样是错的,刚才说到的左手右手的比喻是很妙的。

我跟你们讲过佛在《涅槃经》里讲的瞎子摸象,瞎子是指愚痴无明众生,象是代表真理、真如法性。一群愚痴的众生因为没有眼睛,所以用手摸象,想要猜测真如法性到底是什么。摸到象鼻子、象腿、或者象耳朵,就执他所摸到的那个东西。

摸是指什么?摸是指行者依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去揣测真如法性,你能摸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说你全错,但是也不对,因为你摸到的不是象的全体,仅是象的一部分。

几个瞎子摸来摸去,各有意见,就讲我觉得大象像个管子或像一面墙,然后这几个瞎子就扭成一团打起来。

如来的弟子也是一样,执着自己所听闻的一部分法认为是全部的正法,是如来法的全体,然后就争吵起来,有如那群瞎子认为自己摸到的那部分是全体。

[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批注]、注解[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即使杨仁山等人有些著作也是用文言文写。因为他们是民国初年人,现在来讲都是老一辈读古书的人。

[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批注之文,皆多深奥难解,]你若去看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大师的注解文,感觉好象比正文还要难。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高中的时候读论语,师大附中用的课本是广解四书,解释的文字比论语还难,不解释还好,越解释越深越难。

窥基大师跟莲池大师一样是读书人,解释法相宗的东西就是这样子,文字用得很深,都是很古的文字。譬如他把鱼虾写成鳞虫,我若写一定写鱼虾,因为我也想不出鳞虫,当然我也会把监狱写成囹圄,这是很普通的。

[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

我发心写这一部的时候,我的发心是你如果能看懂,条件是:第一,要读国中毕业,当然是真正的读了国中,而不能是混的;第二,脑筋不能太差,至少要中等就可以了,上等当然是最好的。所以我里面写的言简意赅,该交待清楚的就交待清楚。

[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众生如果能够自己很普遍的去看佛典,对于佛典里面的道理都能正信正解,就不怕被恶知识迷惑、欺诳。

[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能够宣扬佛所说的唯识的正旨,因为现代人讲唯识有种种的动机:有的是因为唯识学跟科学很接近,为了表示佛法不落伍也很科学,所以他们提倡唯识。

这就没有必要,好象一种自卑感的反弹,佛法没有什么值得自卑的地方,以我看来,佛法不是很科学而是超科学。

如来说唯识的正旨不是这样的目的,我们佛法也没有输给西洋的科学,我们佛法也不是很科学,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错误观念「佛法是迷信」而出一口气。

那么佛讲唯识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唯识学是帮助你修行的,跟世间法没有关系,至于世间人要怎么看佛法则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我注解百法明门论,并且相宗的经典我已经注了七部,现在还有五部没有出版,但已经写好了,目前正在校对排版。

我注解这部论典就是要宣扬如来唯识的正旨,如来唯识的主要正旨并不是为了世间人学术的研究,而是要令法界众生普遍能得正知、正信解:

[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没有隔碍的意思是性宗跟相宗没有互相违逆,

譬如性宗是如来的左手,相宗是如来的右手,但两只手不是冤家,不是敌人,这两只手是如来法身的两只手,不需要自己打自己。

如来所说的性宗的法跟相宗的法互相之间没有冲突的,那么怎么会起冲突呢?众生自己愚痴,自心冲突,所以所见如来法冲突。自心有冲突,见法就有冲突,乃至见一切法都有冲突。

[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来说的法开始好、中间好、后面也好,一切都好,

[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如佛弟子对于如来的圣教不要起斗争,也不要有违逆,也不要跟佛如来抬扛,佛这样说你偏偏就不信从。

[更勿兴谤;]不要毁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这样才能够[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超越种种障以后才能够[直趋无上菩提。]

这就是我为什么注这一部论典或是后续相宗的、性宗的经典的缘故,就是为了普遍令众生都能「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甚深微妙,不是那么容易解的。

[三、何谓唯识学?]

唯识学在中国,唯识学的修学只有唐初、明末、还有民国初年到现在。

但是依我的感觉,毫无疑问,唐初时是正法;

从西元六、七百年到一千六百年,中间断了一千年,直到明末才有蕅益大师、憨山大师出世弘扬唯识学,明末清初因为是乱世,所以学术也乱;到了民国初年,研究唯识学的方向有待商榷。

何谓唯识学?唯识学的意义是什么?[「唯识学」之义,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

有人说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我也讲了一篇「佛教心理学跟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比较」。

幸好我爱看杂书,在高中、大学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在研究唯识学的时候也能用得上,你要研究唯识就需要很多东西,而我也没有被心理学难倒。

至于很多人称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这就是错了,幸亏我懂什么是心理学,否则就跟着别人喊洋人为老爹。

唯识学不是佛教心理学,心理学虽然很时髦,但心理学是从十九世纪才开始的近代后起的一门学问,而且现在还在雏形阶段,还没有定见、定案,还在实验阶段而已,多数理论都还是假说,不像数学、哲学、物理学、化学很多定理,心理学是没有的,它是很幼小的一个学问。

西洋的心理学跟佛法的唯识学哪能比,佛法的唯识学已经住世几千年了,理论跟实际的内容都微妙的不得了,而且互相没有抵触,浑然成就一个很精确的体系。

我不是很心醉于科学的人,都这样赞叹唯识学,如果是心醉于科学的人,一旦进入唯识学就出不来了。事实上,因为唯识学里面的名词很多,你进了那个林子里面就出不来了。

佛为什么要讲唯识学,简单一句话:要帮助你修道,佛讲法除了要令众生修道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所以如果研究唯识学搞得变成研究学术或学问就走错路了。

[兹释如下:]

[近代由于科学昌盛,因此大众都十分崇尚科学。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风尚。

其中以一些唯识学家之见,更为显著。他们看到唯识学中诸多法相,及其脉络分明的关系,觉得唯识学「很科学」,而且唯识学所研究的主题,亦都是所谓的「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便把唯识学当作「佛教心理学」来研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不正确?

原因第一:[唯识学虽然「很科学」,但它究非科学;因为佛法虽可以「很科学」,但佛法是超乎科学的。

同理,唯识学也非「佛教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世学(世间的学问),所谈的是「世谛」,世间的道理,而唯识学则是「出世法」,所参究的却是「出世谛」,出世间之正理;故两者不可以混同;

更不可因唯识学与心理学在题材上有少许相似之处,就因此令佛教徒觉得自己「身价百倍」,很有面子,或是赶上时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佛教徒为什么要自卑?奇怪!我在美国开始学佛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学佛都怕人家知道他是佛教徒,觉得不好意思。就好象有人结婚了,不好意思让人家知道他结婚了,除非你的结婚对象实在很丑,像个丑八怪、丑九怪,所以就怕人家知道。可是佛教有这么丑吗?不会吧。

[因为若这样想,即是「以世间法为贵」,]科学比较宝贵、比较高,[以及「以世法来判别佛法的高下」——也就是因为这种观念的错误,而令某些佛学家以「科学」的标准,重新为全体佛法作「判教」的工作,]

天台宗、华严宗都有判教,是对佛说的法(一代时教)来分门别类,判出五时八教或藏通别圆四教,判出它的始末因缘以及它的高低。

现代也有人要重新判教,依科学、考据为准来重新判教,[从而导人疑、谤种种佛法。]用现在的话讲,对于全体佛法重新省思。其实就是批判,重新批判并给它重新定位,那么你就会怀疑传统所信的以及传统所作的,都是「古人未必全对」的这种心理作祟,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第二,[若定要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则须知它并非「普通心理学」,]你若是学过心理学的人,你就知道心理学有很多种,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群众心理学等等。

所以,你如果一定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的话,那么它并不是普通的心理学,也可以说不是普通人的心理学。[而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也就是修行人的心理学,

修行如来正法的时候,乃至于转识为智的过程中,你会有种种心理变化。

我们学佛法要开智慧,但是在还没有开智慧之前是识,怎么样能够做到转凡为圣或是转识为智,唯识学的目的就是研究、探索「修行人如何转识为智,转烦恼为菩提」的过程,这非常重要,非常好。

所以,唯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凡夫心理学,而是修行者心理学,而且是只有对修行者才会有用;你不修行就对你没什么用,不修行的话,你就可以跟人家臭谈,表示你很有学问,但是这有什么用呢?

顺便讲到,我以前读书都不是为了要跟人家臭谈的,因为我很死脑筋,目的只是为了要充实自己,可是这已经不太流行了,现在的人是学一分秀两分,或是学一分秀十分。

唯识学是修道心理学,[这是一切学唯识的佛弟子,必须要知道的事。]其实是一切佛弟子都应该要知道的事,

我们学性宗,参究法性或真如本性,但真如本性在修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就属于相宗的内容了,也就是唯识学的内容。

从初发心到种种修行的信解行证的过程中,你会有哪一些心理变化,会碰到怎么样的问题,种种修行的解断证里面有哪一些过程,你要深入唯识学才不会走错路。光知道如来的左手很好,但是有两只手不是更好吗,只有一只手就只好练独臂刀了。

[因为佛及菩萨慈悲开示唯识正理,都是为了帮助佛弟子修习菩提正道,不为别的,故是「助道心理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唯识学所处理的「心理问题」,都是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现象、问题、或困难,以及如何去面对、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学」。

故此「助道心理学」,其内容、题材、及目标,大大不同于处理世间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学」。]

唯识学是处理修行人的心理学,排除修行人的心理障难的心理学,[因此,「唯识学」可说是一套专为佛法修行人设计的「修道心理学」,故不能把它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

学了唯识学的道理以后,你要用那些道理、方法来观察自己的心相,去印证自己的心。

心性是无相的,无相故不可见,但心还是有种种烦恼,烦恼就是心相。

虽然心性本来是寂灭的,但你还是会有种种烦恼,还是会有种种痛苦,而种种苦恼都是相。

所以你要修道、证道是在哪里着手?就是以不动的本性为主,去修那些相:初发心有初发心相,皈依有皈依相,受戒有戒相。依你的本性去发心、皈依、受戒、求法、修菩提。

如来成道称为八相成道,所以你要知道,连如来成道都是相。

虽然依于性来讲是本来成佛,但是先别谈那个,因为众生还是有众生相,烦恼还是有烦恼相,六道还是有六道相,三界还是有三界苦相,轮回还是有轮回相,这些相都必须要了知。修行就在了性达相,所以左手右手都不能偏废。

[那么「唯识学」的「唯识」二字,究竟是什么意义?]这就要讲的比较深一点,

[「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识是指八识,

[「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所以叫唯识。

我们的心识有三个成份:第一个成份是自证分,就是心识的本体,就好象电脑的硬体就是它的自证分;另外两个成分是见分和相分,见分跟相分都是心识的作用,好像软体,譬如Word、Windows。

心识粗分有体跟用,细分有三个:本体、见分、相分。

见分是心识现出来的,有能见、能够觉知的功能;相分就是所觉知的。

譬如你在心里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有没有听到心里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听到,有南无阿弥陀佛的「没有声音的声音」在你心里面,这就是相分,就是你心里面所现的音声相。

你有没有觉得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见分,你能念的心。

因为能够念,才能够有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所念,能念所念是的背后是心的本体,这就是修证的过程。

我现在这样教,一般人很容易懂,能够体会心里有现出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这就是相分,是最初的外层的;能够觉知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见分;自证分更难,要以后再说。

这就是八识本体划出来的两个作用,能念所念,能见所见。能见的就是见分,所见的就是相分;或是能念的心、所念的声音。

读国中时没有混,而且如果有中等资质,我这样教就应该大致懂了,但是还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你想要求智慧才行,不想求智慧的人是没办法的,不想求智慧的人一听经就睡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3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唯识学的唯识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唯识的意义是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

我今天在准备这个教材,我就想要让在场的人都可以听得懂,多花一点时间没关系,我讲到的内容不敢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懂,但是希望至少大部分人都要懂,我的发心是这样。

[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

三界唯心,唯心是性宗讲的;万法唯识,唯识是相宗讲的。这句话里面就包括性宗跟相宗。

三界是什么意思?三界都是唯心之所变现,三界讲的是众生有情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心所变现,唯心是性宗讲的。另外,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八识心所现出来,这是相宗讲的。

这句话就是性宗跟相宗合在一起,性宗跟相宗在这句话里面碰头、交集了,所以很有意思,一般对这句话是耳熟能详,但不知道它深意居然有这么深,牵涉到性宗和相宗而且是合在一起,交汇。

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就在性宗的圣教中很详细的开示,另外一半唯识的部分就在相宗的圣教中广说开阐。

所有的性宗包括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以及般若诸经,如金刚经、圆觉经、起信论,所有性宗的经典全部在阐释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这一句话;在唯识宗以及相宗的经典全都在解释万法唯识这句话。

[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性宗所说的唯心跟相宗所说的唯识,[在真实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

不管你学性宗还是学相宗,其实这两个在内涵、究竟来讲没有很大的差别,它的根本源头里面是没有很大差别,本体是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起用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器不一样,讲的方便就不一样,为了要对不一样根机的众生,讲的方式就不一样。

[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性宗跟相宗,一般人讲性宗跟相宗两个是互相敌对、相反的,事实上却不是,[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

好象鸟的两个翅膀一样,鸟的两只翅膀比人的两只手还要厉害,为什么?鸟只有一只翅膀不能飞,鸟不能飞就会被吃掉、会死,人独臂还可以活。

[又,如来说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如来说法一般平常来讲都是性宗里面有相宗、[或「相中有性」,]相宗里面也有性宗;

[乃至「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佛法里面讲显密性相、禅净律密,但都不是绝对的,互相都有包含、包容、交接的地方,

佛讲禅法的时候完不会全是禅法,其它的法都没有,不会这样的;讲密法的时候完全是密法,其它都没有,也不会这样;讲净土的时候完全是净土,其它都没有,也不会这样。

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感觉好象讲性宗的时候完全是性宗,没有相宗,其实成份都有,只是成份的多少而已,他一定要有,不可能完全独立,跟其它法门完全隔阂,这是不可能的事。

以禅宗来讲,禅宗要观想,观想的部分就属于密法。净土宗也有观想,尤其是观想佛像、观佛相好、观佛土殊胜,这就是密法;净土宗修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净土宗也有禅。

净土宗有禅也有密,问题是你懂不懂,会不会修,不会的话你修的就是很单纯、很简单、很粗糙的东西;你如果懂得很多,通一些禅、懂一些密,那么净土法门你修的就很精致、很高级,就比较属于正法里面的净土法门,而不是像法或末法的法门。

同样的,不止是修净土这样,修密教也是这样。末法时期,如果你不会禅法而修密法,密法里面所包含这些禅理你就没有办法做。

无所得、不可得、阿字本不生,都是讲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一切法的真如本性不生不灭,如果你是修禅宗或性宗里面其他的宗派,一天到晚就讲这个东西,而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你去学密,这个地方你就过不去,所以你修密的时候必须要有禅法的根基。

你光念咒而没有禅法的根基,不懂得道理你也不会观、观不出来,你所学的变成只是一个躯壳形式,转密法为表相而已。

只是一个表相而已会怎么样?只得福,不能开智慧。因为你不能把道理用在心里怎么样持、怎么样观想,或是把法摄到你的心里面,这都是性宗所讲的东西,都是禅法里面所讲的。

你必须要懂这些,你要懂禅,要懂些密,当然要持律,如果你学密的话,当然这些都要学,不能说我只学一个,你懂的越多、会的越多,你所学的任何一个法就越高级、越精致、越完全、越圆满,直言说,就不是跛脚鸭,或半身不遂之法。

你真正要修法就不能捡择,只要是法,你都要有胃口,都好好去修摄,这样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学得越多,你就越通达,修的就越好。

必须要知道佛说法就是这样,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性中有相,相中有性,都是互通的,都不是隔阂的,[只是广略开合不同。]

我们不要说的很多,就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讲,以般若心经来讲,心经是禅法,但最后一句是咒,那么短的经文里面有密法。法华经也有法华三陀罗尼,也有密法;净土宗有往生净土陀罗尼、阿弥陀佛本尊咒、或者功德宝山陀罗尼,这不是密吗?都是密法。这都是显教里面的密法,所以显中有密,

心中不能有这样的分别,我学密就是学密,我就不学别的,或瞧不起别的,我修净土就只是净土而已。

因为佛没有这样的分别,讲的法里面种种要素都有一些,就好象我们吃饭要营养,各种营养素都要有一些,不能缺少偏废;

法食也是一样,各种养份都要有一些,蛋白质、水份、糖分、盐分、维生素、维它命都要有,这样你的营养才会均衡,你的法身才会长得茁壮。

显中有密,佛在讲显教的时候显法比较多,密法比较少。

净中有禅,佛讲净土的时候,净土法比较多,禅法比较少,但还是有禅法,净土法门里的是心是佛、是心做佛,这就是禅法,最高的心地法门。

佛为什么讲净土法门?十六观经里面讲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最高的目的是这个。

在净土法门里面讲禅法多半就是点到为止,净土里面讲密法也是一样点到为止,往生净土陀罗尼就点到为止,所以是[主伴有异。]

[例如若对相宗之机,则广说相宗之法,]对于相宗根机的人,相宗的法广讲,[而略说性宗,]性宗不要广讲,[乃至点到为止。

反之,若对性宗之机,则于经中广说性宗之法,略说相宗,乃至点到为止。]有时候点到为止。譬如说根本烦恼、随烦恼,这属于相宗。例如净土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等于「即心是佛」,要深入禅宗的典籍。

[至于显密的广略开合亦如是。如来如是说法之用意为:]

[令学者广种善根——]佛世尊说法,每一种法都会涉及到一点,借这个机会,让佛弟子能够多种一些善根,不要学一样东西、只懂那一样东西而已。

[以诸菩萨没有只修学一法便得成佛者,]菩萨不是单单修一法就能成佛的,没有说一法菩萨的,菩萨对于种种佛法都要修,一定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他只要学一法,就是没有真正的发菩提心,胃口还没有开。

菩萨[皆是三大阿僧祗劫修无量福德资粮,广度众生,然后方得作佛。]世尊坐菩提树,他就能成佛;不能说:「世尊只是在菩提树坐一坐就成佛了。」他还没有坐菩提之前,已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过了,修了无量的菩提资粮,才示现这样。

不是说我们修一修就成佛了,没这个可能,没有那个福德资粮。

这是成佛的正义,而不是说成佛以后才度众生,而是做菩萨的时候就一定要度无量的众生。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了解:地藏王菩萨要「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被度尽了,不是这样意思,而是应该度的都度完了,该有因缘的、应该可度的都度完了。

阿弥陀佛授记观世音菩萨将继佛位,所以观世音菩萨也要做菩萨、度众生,他示现菩萨度众生。不是自己修自己就可以的,

所以你要了解。如果单单自修的话,就变成小乘人了,小乘人无需要度众生,但单单自修不一定能成为小乘圣人,还要修得好才能证入圣道嘛!

虽然小乘人自修,但不是远离善知识,一定要有善知识教,才能够证圣道,要不然的话,很容易变成盲修瞎练。佛在经中讲,一切众生都不能离于善知识而能够修行,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才能够修行。

[令菩萨于法知所会通——]性中有相,相中有性,密中有显,显中有密,要了解菩萨对所有的法都当会通,

[诸法之性本通,众生以自心闭固凝滞,故于法滞碍不通:]诸法本来是通的,说对于法上未通主要是众生的心未通;因为心不通,所以对于法上也不通。

[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则法自然通达;

如来欲令众生藉着于法性之会通,而达「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说。]如来为了使众生法性会通,而达心通,所以互相有交集。

[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之偏执。]使菩萨没有法执,断所知障跟法障。

你们知道我学密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什么?就是断除法执,对法都没有执着,这个是很难的。

因为我原来所修的是显教,然后禅宗为主,先入为主会比较有执着,因为之前都没有密教那种基础,没有那种熏习的机会,所以很隔膜,所以慢慢的习惯。

修密以后,后来渐渐密教就长大一点,也不是一下就变了,变成「以显为体,以密为用」;

既然「以显为体,以密为用」,就有体有用。「体」就是本体,以显为体,那还是显教是主要的,所以「以显为体,以密为用」,等于是说显教还是主要的;

后来渐渐修久了以后,显教、密教都平等了,「体」跟「用」就合在一起,显密就完全融合在一起。

譬如左拳头(显宗)、右拳头(密宗),各自打开拳头,两手合拢,十指相扣结合在一起,也没有高低上下。

这是我个人修学的历程和体验。尤其又是到日本去求法,我以前对日本又有点点「感冒」,高中的时候把日本人叫作「小日本」。我自以为很有正义感,很难认同他们以前对华的侵略战争,很不苟同,所以产生种种障碍,对日本人的那种反感很难克服;我还是觉得那样是不好的、不对的,

但是后来我还是渐渐克服,最后法就这样合起来,就像左右拳头慢慢合起来。一般人学密会碰到什么,我都经历过。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什么叫「所知障」?譬如你是学禅宗的,你对禅宗是很了解、很认同,但是因为有法执的关系,有的人就很偏执,瞧不起其他的宗派,譬如对净土宗、三论宗都不苟同,这个就是「所知障」。

他的所知都在禅宗,不要说密宗,对于其他的宗派就不认同。因为他依于他的所知而起障碍,这叫「所知障」。

佛说凡夫因为心没有通(没有种种的宿命通、他心通),所以对于一切众生、对于法性、对于三世都不能了知,所知有障碍。

对过去世所知有障碍,你能不能知道过去世?不能,所以就是所知有障;对未来世,你来世要生到哪一道,你能不能知道?不能知道,那你就所知有障碍,这就是「所知障」。

对于你今世为什么做人?为什么生为男?为什么生为女?为什么长的好看、长的难看?身体好、身体坏?这一切过去的因缘,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对不对?过去无量世的因缘,你不知道,这就是「所知障」。

最深最原本的意思,「所知障」是指这个:对于一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业、果」所知有所障碍,都不能了知,称为「所知障」。

有的人以为:「因为学科学,所以对佛法就有所知障;因为学问太多了,有所知,所以对佛法就有障碍,这叫所知障。」那个也可以算是,但不见得是,那个不是真正「所知障」本意。

那个应该算是什么?那个应该算是「业障」;从事的职业,所作的业起障碍,叫「业障」,那个不叫「所知障」。

「法障」是什么?「法障」就是你要修什么法的时候起障碍,乃至于你要修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就生病了,这就是「法障」。

「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之偏执。」我们众生对法,你学了一个法就会偏爱那个法,对不对?那就是对法的偏执。

但是菩萨修法、学法,应该对于任何法都没有偏爱,「只要是佛说的法都好,我都想学,而且都努力的学。」这就是于法没有偏爱、偏执,那就断了「法执」。

这断法执很难,比断「我执」还难。因为没有法执,就定然没有我执;但是没有我执,不一定没有法执。

[再者,有些经典,所对之根机为圆熟之大机,]「圆」就是圆满,「熟」就是成熟,「圆熟之大机」就是大菩萨的根机;圆满成熟的根机,当然是上上根器了。

[于彼等经中,如来即为之开示性相融合之无上法教,]对于圆熟的大机,佛所开示的法都是性相圆融,没有偏于性或是相,因为学一种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两种合在一起,而且份量一样。

好像你在大学里同时修两个主修,那就很难;你光是一门主修就已经很难了。譬如你学哲学,然后又学社会学,都是主修,那你考试的时候是两门都要通过,写论文要写两篇,然后你拿到的学位就是双学位。

「性相圆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是无上的教法。[例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皆是。]这些经都是性相圆融,性宗跟相宗很圆满。

[其次,「唯识学」之意义,可再从「唯识」二字,及「五位百法」来研讨,便可更为详细:]

[一、从「唯识」二字看:]

[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什么叫「唯识」?「唯」就是「唯有」,「识」就是「心」、「八识」。

依佛的说法,一切万法(就是外面的法)都是我们这个心识所变现;虽然有这么千差万别的万法,但事实上都是你心识所现出来的相(外面只是相)。

好像一面镜子上面所现出来的影像一样,所以那个只是影像而已,那个影像不是真的,但那个心识是真的;

只有心识是真的,它所现出来的其它外相都是假相,所以「唯识无境」。「境」就是外面的万法,都是幻相,心识所现的。

你要真正悟到的话,在这里面要不断的研究,然后勤诵经、礼佛、诵咒,心越来越明,就能够真正的契入那个道理。

[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你注意「变现」两个字要分开看了,「变」跟「现」,它要有「变」,但是「变」不一定「现」,所以要变了以后,要现出相来这样子。

[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一切境界并没有实体,这是《楞伽经》所说的「自心现量」。

[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修行的人尽量作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占察经》中地藏菩萨都修这个「唯心识观」。

[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缚,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这段单单就唯识总义,一切都是「圆成实性」。「圆」就是圆满,「成」就是成就,「实」就是实在,圆满成就实在的性。

「圆成实性」是法相宗和唯识宗所说的;如果说用性宗来讲,其实就是「真如本性」。两个意思一样,用词不一样,因为「真如本性」是圆满的,而且是一切成就、本自具足,然后是实在的,不是虚妄的;

「真如本性」是实在的,所以是「圆成实」,「真如本性」这种性,叫「圆成实性」;令舍「依他」、「遍计」来反求「圆成实性」。

「依他起」是我们心这个依外境而起,「他」就是外法的意思;一切的法都是「依他起」,外法是「依他起性」,自己没有实性。

「遍计」就是自心的妄想分别所得到的性,遍计所执着的那个性,叫「遍计所执性」。

这个是很深的,但你要学唯识,一定要记住这三个性,这是唯识三性。「三性」是什么?「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二、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唯识百法,大类分析「一切法」为「有为法」及「无为法」,这两大类法即摄尽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

在「五位百法表」里面有说,世间、出世间一切所有的法,叫作「一切法」;这一切法分为:「有为法」、「无为法」。

你要懂得《金刚经》最后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对不对?那你就要懂得这个东西了,要懂得「一切有为法」,

但是那个「如梦幻泡影」指的是「有为法」,而不是指「无为法」;一切「有为法」才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但是「无为法」并不是如梦幻泡影。为什么?因为梦幻泡影是生灭,「有为法」是生灭,但「无为法」是不生灭。

因此,「有为法」又称为世间法,「无为法」称为出世间法,也就是解脱法。

「有为法」包括「色法」跟「心法」,「色法」就是物质,「心法」就是精神,所以我们世间法里面不外乎是物质跟精神两种。

物质的东西,在佛法里面称为「色法」,这个「色」不是颜色的意思,是「物质」的意思;「心法」就是指精神的东西,就分作「八识」。

为什么要讲唯识?就是要把一切的法分析成「有为法」跟「无为法」,让我们了解「有为法」是什么性质、世间法是什么性质,知道世间法是烦恼法,让我们不得解脱的法;因为了解这个以后,让我们再进一步求「无为法」、解脱法。

解脱的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代表性就是这六种,称为六种无为法,就是六种解脱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很简单讲一下,虚空无为是指大自然,虚空也就是空间它没有作法,它不会作什么事,空间也没有人绑住虚空,所以虚空本来它自己就是解脱的,所以虚空无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称为无为。

它是一个特殊名词,不是非要作什么,而是它是一个术语,无为就是不生不灭的代名词,因为你有所作为就有生灭,所以没有作为就是不生不灭,因为生跟灭都是为,都是动作。

虚空是本性就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任何人也没有办法去干涉它。

择灭无为就是小乘修断烦恼的方法,择一个烦恼把它灭掉叫择灭。因为择一个烦恼把它灭掉,譬如择贪嗔痴慢嫉把它灭掉,灭掉以后达到不生不灭解脱的境界叫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等于是涅槃的别外一个代名词。

非择灭无为就不是有意的择一些烦恼、取一些烦恼把它灭掉,而是说因为缘缺,没有因缘而烦恼不生,没有生灭。

譬如男女交合,如果有精子进去,但是卵子不成熟,那就因缘没有和合就不会结胎,没有结胎就是没有生,这一种没有生不是说非择灭,也就是因缘不凑巧这样的关系而没有生灭。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若看到男女色情的东西然后就会心动,但你如果避开了男女情色的事情,不去接触,因此就不会生出贪爱的心,这贪爱心不生就称为一种无为。

但这个无为并不是你已经有能力达到无为这种解脱情欲的能力,你还没有这种能力,你只是没有碰到那种情景,这样懂吗?

所以因为没有那个因缘,所以你没有生那个贪爱的心,这种叫非择灭无为。

如果已经是譬如小乘人、声闻乘人他已经修到对色欲不贪爱了,即使遇到情色的境界他也不动心,那就是择灭无为,他已经择灭了,所以即使碰到他也不会生烦恼。

非择灭只是没有碰到因缘,如果将来碰到因缘他还是会生的,这虽然也是一种无为解脱,但不是最究竟的叫非择灭。择灭是究竟的,已经有能力去对付了。

我告诉你们光是这两个名词我就追所研究,没有能够达到很圆满理解,为什么?这因为我?一直到研究俱舍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台语)才搞清楚,那些佛学大辞典没法了解,真的,所以这法都已经到末法你光是要了解就已经很难了。

不动无为是指外道或是甚至凡夫外道,他修不动行达到非想非非想定,世尊不是以前跟外道人修非想非非想定,达到身心都寂然不动,将来生到无想天去,称为不动无为。

你光是看这个名字就很难理解,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要很深入相宗里面的东西。所以这个真的是很深入的东西,你要很精的深入才有办法理解,(台语)。

想受灭无为是指声闻乘、缘觉乘入了灭受想定、灭尽定,证阿罗汉那个禅定叫想受灭无为。

真如无为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真如定,就大乘起信论真如三昧,真如无为就是真如三昧差不多,因为修真如三昧达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种境界,这是真如无为。

所以这都是不同样的人修的东西,虚空无为不是人修的,择灭无为就是大体的二乘所修,大乘菩萨也修,但不是以这个为主。

非择灭无为他只是避免掉那个因缘,所以这不是一个修法,也可以算是一个修法,但不是究竟的,避免那个因缘而已。

不动无为是凡夫跟外道修的解脱法门,想受灭无为是声闻乘、缘觉乘证涅槃的法门,证涅槃解脱的法门称为想受灭无为,也就是入灭受想定而证无为法,证无为解脱。

真如无为就是大乘菩萨依真如本性而起修,修真如三昧、首楞严三昧证真如无为解脱,OK?(台语)

时间跟我预计的差不多,所以唯识学的目的是什么?唯识学的目的就是让你了知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也有好多种,凡夫、外道、小乘、大乘、菩萨、如来所修的,

让你最后懂得说要修这一个,最后目的在哪里?这些都是方便,都是过程,都低到高了解过去,每一种法都了解了解,了解最后就引导你要修这个真如无为,OK?!因为这个太深,不能一下讲很多,(台语)。

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4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拿起经本《大乘百法明门论》,前面的前言已经讲完,今天正式重新开始讲,虽然前面已经讲了很重要的就是讲我为什么要撰写这部经,以及相宗系列因由。

我现在讲一次,首先讲一个小故事,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春季或是秋季旅行回来,一惯国文老师都会留题目春季旅游或是效游这一类的。

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开始就写我们去哪里旅游,怎么玩,最后一段我就写说这个是旅行,但是我们人生也如是旅行一样,我们就好象到这个世界上来旅行,

我总是想说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行的话,不是说只是到那个地方去玩一玩就好,而是希望等你在那边旅游离开的时候,或是你在旅游的途中如果能够尽量的帮助当地的人,

乃至于说等你旅游完了以后离开的时候,你对当地人会有所帮助,然后他们都很怀念你,这个是最好。

结果老师给我评语:很有哲学意味。初中上开始写作文通常都是八十几分,但是同学里面有的很好很好非常好的,常常都是接近九十分,我从来没有那么高,我是上中,不是上上。

当然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毛笔字写的太差,如果我会写毛笔字应该可能会有加分。

我那次得了大概是九十分我记得,我是全班最高分,可是我觉得很有意思奇怪就是,老师说很有哲学意味,这对我来说很平常,我本来就是那样想,而且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这样想,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这样想。

文人笔下所谓:人生如逆旅,所以照一般的讲法就是我的智慧开的很早;人生好象旅途一样,所以老师都觉得很有哲学意味,对我来讲不只是平常,本来就是这样子。

用佛法话来讲就变成说:我常常这样观,当然我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观,但是我就常常作如是思惟、作如是知解、作如是理解,对人生我就觉得是这个样子。

所以人生所为何事?所为何来?更何况现在今年58岁了,时间很快,所以这个就是佛菩萨常常有些大祖师修行,看到佛经有如故物,看到佛经好象是他家里本来有的好象旧的东西一样。

我要讲这部百法明门论,我已经决定一个发心,这是种种因缘合成,我决定要把它讲好一点,讲得非常仔细一点,今天的发心比以前发心更要仔细,这因缘是什么?

第一个我们六祖坛经DVD已经发行,但那六祖坛经DVD原来没有这样子的想法,没有这样大量的发行,只不过想把他录影下来,将来弟子要请的时候我们可以拷贝这样子而已。

但是就是无心栽柳柳成荫,当然我们是过了差不多十年才弄,可是如果之前就弄的话那就更不得了,因为那时候科技比较没有那么发达,成本会更高,而且那时候做的时候大概就是录影带,录影带不得了,75卷录影带你看没有几个人家里有那么大的地方可以放,而且容易坏。

现在就是因为DVD发行了以后我觉得很好,对于真正想要修行的人指点了一个门径,不是我指点,是六祖大师指点,我把他剖析出来,加上一点点,当然也有一点点我的心得在里面,也是稍微有一点点接引的功用。

因为一般六祖坛经表面上文字不是很深,但是就很容易因此而被误解,以为它很简单,事实上他是很深的,深入浅出,所以一般人很难看得出来。

比喻嘛,这就有点象杜甫的诗、李白的诗,他们文字都不是很艰深的,很平静,但是它意思都很深,让你看不出雕痕,那个雕刻的痕迹,他的功力都藏在后面,这才真正高明的东西。

那么禅宗的经典很多都是这样子,他那个修行的功力都是放在后面,然后不是用那种大字眼、艰深的字眼来吓唬人,可是他用很平易的字眼以及语句,但是里面深藏了很深意思在里面,所以你不是真正理解的话,很容易一眼就晃过去,忽略掉。

因为我就看出来,我就都把它呈现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噢,这里面有这么多东西,我都看过去没看出来,对不对?我把它那上机关全部都暴露出来这样子。

由于发行DVD,很多出家人来请,再加上我们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这些设备我们也能够都有了,灯光也有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就可以自己录,而且录好了以后是我的发心就是将来就跟广大的尤其是出家众结缘,

为什么说出家众?因为真正要深入佛法一般在家人也很多,但是出家人尤其这是他的职业、事业,因为他把世间的一切都舍弃了,当然就是要学法、修法,乃至于证法,所以法对他来讲就是生命,他这辈子的命应该是在法上。

如果出家人想要学法而没办法学的时候,譬如种种因缘,最简单的因缘身体不好不用说了,没办法学。

譬如身体非常好,可是自己看看不懂,又找不到好的教材或是好的善知识去学,那时候学不到的时候那时候很苦闷。

不要说出家人苦闷,在家人也是一样,一部经你很想要学,但你就是没有办法懂,那时候就很苦闷。

所以总而言之,我最重要想把这套DVD再弄好,用佛经的话:愍一切众。怜愍一切众生,

第一个因缘不好,第二个有些智慧不够,自己看经看不懂,第三个福不够,没有善知识可以指导,所以想要修学因缘就不好,怜愍,简单一句话就是怜愍一切众生福薄、智少,所以我发心要把这套DVD弄好。

为什么特别讲这套DVD?因为这个是佛法里面特殊的一个部分,简单一句话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学佛,但是学佛是不是深入,是不是有具体的知识,那么就要看这个百法明门或是唯识学的东西。

另外还有几个附带的用意,那个即是我原先的发心是这样。

第一个就是末法时期的法太乱,有一些人我以前讲过,首先是有一些在家居士民国初年的时候姓杨的那些人带起来,他们研究唯识,很多出家人就去跟他们学,他们可能是发心不正法,他们学的时候结果就走的有点偏了。也就是对于唯识学没有得到正解,反而用唯识学或是相宗来毁性宗,执相毁性,这是一点;

相就是相宗,性就是性宗,执就是拿着相宗的知识来毁谤性宗,或是想要破坏它。

另外由于他们学会了相宗,其实没有学会因为他们误解了,没有得到正解;学会了相宗生大我慢,然后轻人慢法这样子。

轻人就是轻其它学不会相宗或是没有学相宗的人,慢法就是慢性宗,乃至于跟他不同宗的,他就轻慢。自以为高,

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上就是相宗或是唯识学的东西深没错,而且是很深奥,它整个体系是很完整,很细致,

所以要学会相宗,第一个你平常的佛法道理要懂,第二个你文字方面的修养,也就是中文文学、文字的修养要够,总而言之要有学问。要有学问的人才有办法,大概都要是学者,不是一般的学者,而且是佛学的学者,所以要有那样学问基础,再加上佛学基础,还要有一点点哲学思惟,以及科学的心理,科学的那种准备。譬如因明学那个东西都要有,

所以要学会这个相宗实在是不容易,可问题是,你会了,任何人学会了,而以此为傲而瞧不起他人,这样也就完了,这样也就没用了,因为学佛法不同于学世间法或凡夫法。

你学了凡夫法,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很自慰或是很自豪,乃至于台湾有一个多读了几本书就说他是全台湾最有学问的人,这种话都对媒体讲,那我认为就很愚痴。

但是世间法上你这样讲还勉强可以,只不过说你这人太高傲了,但是佛法就不行,佛法这样你学了一肚子佛经、佛书,那种作废,都没有用,因为你起这样的慢心,整个修行就都完了,这是一点。

目前是有这样一派的人,因为学唯识而自以为高,然后很神气,

告诉你我就是这样,我就是看不过眼,我就是看不过去,你即使学过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还瞧不起别人,学不会的人,你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就是看不过去,你知道吧。

更何况他就以此而破坏其它的宗派,所以你知道我从小有所谓的正义感,学了佛还是一样,学佛这就是护持正法,所以众生走偏了。

我看因为我学唯识,我看还好嘛,可以学会的,虽然我不是说我一看就会了,但是是很快。现在我自己把它学会了,我就发心我要把所有人都教会!这个发心太大了,还好,因为(台语),我已经发心,我一定要做!所以我就决定要这样做,末法的乱相。

还有一点还有一些尤其是居士学了唯识学,很可悲也是很可怜的,当今的出家师父有学问的就不是很多,有些居士学了这个就更加的不得了,就轻视出家众,就更糟糕了,你知道吧。

刚刚讲的是出家师父学了唯识学他已经不得了,在家人学了唯识学更不得了,然后就以此自高,瞧不起一切人,一切人都瞧不上眼,这个学佛都走错了。

佛说唯识学哪是这个意思,你不管是学哪一宗学会了,都没有什么不可以,不是说不值得了,根本不可以生傲慢的!

但末法时期众生业障众就是这样,不堪修行,稍微修一点点就自以为不得了,不知道菩萨境界、佛的境界是如何的无量无边,你我所修的这么一点点,只是佛的指甲里面一颗尘垢,佛的甲头垢都还没到。

所以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可以觉得很荣幸、很幸运你学会了,但是你不可以骄傲,(台语)。

就是因为这样子,还有一点很重要很重要,有些人学唯识他好象很傲慢,他好象都搞通、搞懂,事实上就是没有懂,很多都误解,因为误解而误导。

因为自己误解所以对他人就产生误导,这很重要,你自己解的时候就误解了,然后跟别人讲的时候就误导了,形成误导有什么问题?就让别人走错路,因为走错路所以白费精神,白花时间这样子。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发心要把这套百法明门论好好的讲得更清楚,让大家能够要修学这套学问能够有所依恃,这样子。

顺便讲到因为这个也是可悲的事情之一,我们中国传统相宗是唯识学,我在前面有讲到,是玄奘从西天请来以后在唐朝兴盛了一阵子,到宋朝就已经没有了,因为唐武宗毁佛经过了就断了,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民国初年这中间,唯识学都很衰弱。

一般出家师父唯识学都是很辛苦的学,但是有时候碰到经里常常提到唯识的东西,相宗的东西,他也不得不交待,

我在这个研读以及在注解楞严经的时候,参考了几本大德的著作,其中有一位出家大德他很用功、他注的也很好,一般都是以他的本子来讲经,但是里面讲性宗的部分都没什么问题,都还不错,只不过偶尔是承袭以前的,很多没有明了的,大家都是这样子就过去了,他也是照着大家一样,这个没有关系。

另外就是楞严经里面讲到相宗的部分,他也讲了也引了,可是有时候常常就是引错了,有时候是讲错了,但是他也不知道。

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很可悲,但他真的是有学有修的大德,可是因为唯识学没落的关系,所以一般人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我现在要再把这一扇门打开。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释论题、论主]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译】

    我们先看

    [注释]

    [「大乘」:]这个字念shèng不念chéng ,因为chéng是动词,名词念shèng,论语里面说万乘之国,这个乘就是马车的意思,名词念shèng,

以前古代要决定一个人的地位看什么?看马车,一个国王,再怎么样的小国,他都有一万辆的马车,所以叫万乘之国。如果象诸侯大概就是五千乘,

跟在我们后代也是一样,万乘就万岁爷;如果是公侯就是五千乘,就是五千岁,对不对?

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要看布袋戏才知道,皇帝是万岁爷,因为他有一万辆的车子,接下来千岁爷他有一千辆,最多千辆是五千岁,所以公侯是五千岁,大概是行政院长。

大乘是什么?就是指大马车,因为乘就是车乘,能载的意思,载就是载众生到涅槃途或是上菩提道,

大乘因为车子大可以载很多人,所以叫大乘;小乘因为车子很小,只能载他一个人,或是脚踏车所以叫小乘,很小,大乘就象大马车可以载很多人。

因为大乘菩萨要度很多众生,所以叫大乘,你看有没有不一样,我现在就把它讲这么清楚。

原来这部经本来是象这种东西普通的应该都知道了,但是我现在不厌其烦把它讲清楚。

这个大乘因为是大乘它有一百法,[表示非小乘,因为小乘只有七十五法。]小乘俱舍论,或是毗婆沙论里面所讲的相宗只有七十五个,大乘比较周严,它总共有一百个。

我们看看百法表,我们常常在翻这一页的百法表,这个百法表总共这里面的项目有一百个,所以叫百法。小乘只有七十五个,所以称为俱舍七十五法,大乘百法,看注释。

[「百法」:]什么叫百法?所谓的百法就是包括了世间跟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包括了一切的法,其实这个百法是代表了所有法的意思,因为中文里面百是多,也是所有的意思。

百法就[包含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种,共有一百种。]

就是把这个宇宙间所有一切法大的归类把它分类成一百种来讲,

[这一百法为天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五法中,撷取出来而编成。

因为天亲菩萨见瑜伽师地论中六百六十五法]还是太多,因为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弥勒菩萨为了要教导大菩萨能够懂得一切法,你看一切法有多少?无量。

在这无量的法里面弥勒菩萨把它归类成六百六十五个,这已经很少了对不对?

可是这是对大菩萨说的,这六百六十五种大菩萨可以受持、可以摄持,但是对于凡夫的智慧还是太多,六百六十五,[实在不是一般修行佛法的人所能受持的,

因此]世亲菩萨就[从瑜伽师地论的]其中的一分,就是其中的一章,一本书里面有好多章,这一章叫[「本地分」,]

本地分这个地就是心地,或是修行的境界叫地,大菩萨修行的最最境界那一章叫本地分,

所以从这一章里面世亲菩萨就提出[撷取足以提纲挈领的一百法,以便一般人受持,令大家都知道万法之大要。]

现在在逐字的解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

[「明」:]简单讲就是明了,明白;明了明白要靠什么?要靠智慧,有智慧才能明了、明白,

这个明也就是智慧,也就是不动明王、三明六通都是那个明,是大明咒是大神咒那个明也是这个意思,明了智慧、光明的意思,因为有智慧才有光明,没有智慧就愚痴、暗顿、黑暗。这个有智慧才能够明,

大乘百法明,这个是什么?用英文来看就是倒装句,百法明就是明百法,让你能够明了百法,所以叫百法明。这一个论就是让你能够明了百法的,

你看很不一样吧,我现在讲,我原来那样解释,本来是觉得那样就够,可是刚刚讲的都写进去,那不得了,这一本书一定很胖。

明[为菩萨无漏之智慧,]什么叫无漏?就是没有漏洞的意思,没有缺陷的,那什么意思?就是完美。保持他原有的,他从佛那里得到的智慧就原原本本能够保持住,不会变不会漏掉;

这个无漏相对于有漏,什么叫有漏?那个漏是指心,心什么?心象一个器,所以叫心器,

我们众生这个心器缺陷很多,有很多漏洞,就有漏,漏是指心器,心器不良有缺陷所以叫有漏。心器不良就变成根器不好,根器的器还是从心器来,

菩萨是修无漏的智慧,他那个心体是严密的,完整的,圆满的,所有他从佛那里学到的智慧就一分都不会漏掉,所以叫无漏。

漏还有一个意思,为什么众生的心器会有漏、有破洞?那个漏就是烦恼,烦恼就是我们众生心里面的破洞,因为有烦恼,所以那个智慧装进去就变质了,就被染污了。

菩萨的智慧因为是无漏,他的心器是无漏,所以所有的菩提甘露水装进去都不会漏掉,

菩萨因为心没有烦恼,所以菩提甘露水装进去,再怎么久也都是甘露水,都是芳香,

但是我们众生心一来有破洞,而且烦恼一大堆,所以菩提甘露一进去(台语),结果有一些甘露水变质了,所以他所吸收进去的法再吐出来,所以为什么说法会变质的原因,因为他心器有漏,杂质多,烦恼多。

漏有两个意思:破洞、烦恼,破洞是一个具体的说法,破洞的原因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才会变成破洞。

如果铁桶生锈的时候,那个锈就代表烦恼,锈就能腐蚀铁桶,令它破洞,所以烦恼也是一样,烦恼能够把我们的心体铁桶蛀成一个洞一个洞就漏了。众生也是这样,花的功夫很多,能够留下来的很少。

明就是菩萨无漏的智慧,因为[以此智能破无明暗,]因为智慧能够破无明的黑暗,[故为智明,]智慧的光明;

这就[相对于凡夫的有漏慧,]凡夫虽然有智慧,但他的智慧是有漏的,是有烦恼,凡夫的智慧里面是包含着烦恼,所以[不能破烦恼,故不得心明,]就没有办法得到心明,[或明了一切法。]

这个[门:]就更深了,我这里都没那么清楚,「门」—简单一句话这里是指法门,

什么叫门?佛的法藏法所一定要有一个门,修行者才能进去拿那些宝物、法宝,所以佛放法宝法藏法物的地方,法所的那个门就叫法门。

法门不是只有一个,一个法门是代表有很多的法叫法门,因为一个法门它就是一个宝所,所有的法都在里面,一个法门里面有很多很多法。

譬如观音法门来讲,观音法门里面就有很多很多观音法,譬如千手千眼法,白衣观音法,或是如意轮观音法,等等这些都是观音法门里面包含的法。

所以一个法门包含很多种类似有相关的法,所以叫法门,法门是一个有很多法的总称。

譬如以楞严法门来讲也是一样,楞严法门是一个总称,它代表很多种修行楞严境界的法,合在一起叫楞严法门。

门是什么?门原来是[出入之方便也,]我简单写一下你就容易懂,什么叫法门?就是下面有很多很多法,

再举一个生物学来讲,我们学生物不是有原生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哺乳类,原生动物门就包括很多种原生动物,节肢动物门就包括很多种节肢动物,所以那个门字是代表一个大类,法门也是代表一大类。

百法明门这个门也是这个意思,门是出入的方便——[亦开通无滞之义也。]滞是阻碍,门一开你出入就没有阻碍,所以我们说要求什么东西,不得其门而入。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5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我们继续上一节所讲,讲到门这里,门就是出入的方便,也就是开通没有凝滞,没有阻碍,

[意谓,]意思就是说[这百法乃是凡圣共由之门,]凡就是凡夫,凡夫跟圣人共由,由就是根据或是依照、依据,凡夫跟圣人都是依据这个百法名门。

我以前讲过你往生净土以后,莲花开了以后然后不是悟无生吗?悟无生之前要先悟百法,那时候只是结苞,火候到的时候就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给你开示,然后就悟百法明门。

悟百法明门再下一步才悟无生法忍,因为百法明是什么?百法明是有法,百法;悟了百法一切法都明了以后再一切法无生,悟一切法所有的一切法的因缘生灭都明了了,然后接下来再悟它无生,所以这百法明门即使你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也是必修课。

现在就是预修、先修,我上次就开玩笑说你如果等到在阿弥陀佛那里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给你开示百法明,你就说报告菩萨,我这有学过,因为有宿习修过。

这个是凡夫跟圣人都要走的这条路,走的这个门,共由依循的门,[也是众生入大乘、及通达一切法之门。]所以这个百法明门是很重要的。

[「论」:]论就是论文论述的意思,这个论不是普通的论,是佛法里面经律论三藏的论。

一般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说的,律藏也是佛说的,论藏通常都是菩萨说的,或佛的大弟子象舍利弗、目犍连他们所说的,或是富楼那等等。

所以我们一般讲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藏,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属于论藏的一部分,所以是三藏经典的一部分,

经藏、律藏、论藏,为什么叫藏?藏的意思是宝藏,为什么叫宝藏?因为在这个经藏这个藏里面有很多的宝,所以叫经藏;律藏里面也有很多的宝藏在里面,所以叫律藏;论藏也是有很多的宝藏在里面。

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就叫三藏法师,这个古代有了,现在没有人敢说他,而且这个号是不能自己封的,古代是要考试的,谁考试?皇家考试,朝廷考试通过了,认定你是三藏法师。

连出家的戒碟也是一样,要有很严格的条件才能出家,不是你发心要出家就可以出家,因为出家你要研究经典、要诵经,你不认识字怎么可以出家?

当然是小沙弥是可以,但沙弥也不能太小,到后来都有三岁、四岁出家,唐朝那时候不行,最小的沙弥叫驱乌沙弥,沙弥有很多种,最小的驱乌沙弥,什么叫驱乌沙弥,最小要九岁左右,

也就是说这个佛寺在晒经书,或是有一些晦干菜在晒的时候,然后如果有乌鸦或麻雀来的时候他可以去把他赶走,所以至少至少要有这种能力,能够赶麻雀的才可以,要不然你四五岁还跟麻雀玩的那怎么行呢?至少要有赶麻雀能力这样的年纪才能做沙弥,

在唐朝的时候,还有宋朝前期都是皇家有制定好,连当沙弥也是要认定的,不是到后来说养不饱就给人家当儿子,做义子;在大陆就送到佛寺。

论是指论藏的论,什么叫论藏?刚讲经律论,论藏的作用在哪里?论藏的作用就是因为经是佛讲的,律就是戒律,戒律也是佛讲的;

佛讲了经跟讲了戒律以后,众生有很多问题没有办法了解,或是没有办法汇通,那时候菩萨就造论解释经跟律,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论的意思是为了要发挥佛所说的经跟律的意义,或整理佛所说的道理,所以造了一部论。

论有很多种,一种叫释经论,一种叫宗经论,论藏的论至少有这两种。

什么叫释经论?譬如佛讲一部经里面很深很难懂,就有菩萨造了一部论解释这部经,那叫释经论,解释某一部经的论。

什么叫宗经论?佛讲了很多经,但是有很多主题,菩萨造了论不是解释某一部经,而是把那个主题,一个主题来解释来发挥叫宗经论。

可是他发挥那个主题,譬如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个主题,龙树菩萨就写了一个释般若波罗蜜多,那就是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论就是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不是在解释哪一部经,它是在解释所有的般若波罗蜜多系的经典,简单讲就是般若系的经典的,所以只要是般若系的经典他都会引用,所以它不是以哪部经典为主,解释哪一部特定的经典,而是所有的般若法门他都解释,这种叫宗经论。

为什么叫宗?因为不管他怎么解释,他要依据佛经而来,不能自己乱搞,所以只是说它的范围比较大,不是一部经,是很多部经,同时解释很多经,这样了解吧。

论,[梵文阿毘达摩,义为无比法;]无比法就是无上法的意思,就是这个法是最高的意思,

[又抉择之义,]因为论你要去解释或阐发佛的意思必须要有智慧对不对?有智慧才能够所[谓抉择,]就是选择的意思,

选择[性相,教诫后学,]教导训诫后来修行的人,令他们能够[决断]他们心中的[疑惑,称之为论。]

所以你若对哪些法有什么疑问的时候,你看那个论,它能够帮你解释清楚,因为有时候佛讲的法很深,他也没有讲得很细,那就要靠菩萨的论去阐释。

[以对于论文中所论列之「百法」中,一切法界有情皆执有我,]因为论文中,论文就是指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里面所列的百法,或是大乘百法明门论所列的百法,一切法界的有情都是执着有我,

[故招分段及变易二种生死。]这个以后我们会详细的说,那么,简单讲就三界众生都有生死,我们一般的凡夫就有分段生死。

什么叫分段生死?我们的生命就是一段一段的,一段一段就一期一期,那么我们这一段生命如果完了以后叫一期报尽;

因为我们往昔造了业,往昔造业的时候是一下就造了,接着分期付款,一期一期的付,通常现在付的大概都是利息,跟买房子一样付的都是利息,本金都还在后面。所以这一期一期的还这个债务,

我们凡夫是分段生死,那小乘的圣人象阿罗汉等等,他们的生死叫变易生死,他们也没有完全离于生死,那种生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我们这样的色身,他们色身已经变成很微细、很微妙,心里有微细的生灭在变化所以叫变异生死,但是那个很缓慢、很小。

[若能分明了悟此百法中,悉皆无「我」可得,则能超越此二种生死,那就凡圣情尽,]凡夫跟圣人的感情都尽了,这样[即此便是入大乘之门;此则本论之目的。]

[「天亲菩萨造」:]造的意思就是作的意思,也就是写,这部经论是谁写的?作者就是天亲菩萨。古代翻译作者就都是写造,造论,写这部论叫造论。

[佛灭度后,慈氏菩萨愍念众生邪见增盛,难入正法,]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梵文叫Maitreya,弥勒菩萨从久远劫初发心的时候他就不吃众生肉,所以很有慈悲心。所以他往昔遇到佛世尊的时候,佛世尊叫他入什么定?就入慈心定,因为他从初发心就特别慈悲。

顺便提到慈氏菩萨因为他慈心特别大,所以他修的福也特别大,所以将来弥勒将来下生成佛的时候,他本身很有福报,众生那时候也很有福报。

但释迦世尊是特别精进的、苦行的,弥勒菩萨因为很有慈心,他不行苦行,所以他的化身肚子很大。

慈氏菩萨愍念众生邪见增胜,难入正法,[于是从兜率天下,]那时候释迦世尊已经涅槃了,[现身于中印度阿输陀国,为无著菩萨说瑜伽师地论,统收万法。]

佛灭大概是六百年的时候,释迦世尊圆寂大概六百年以后,印度有一尊菩萨叫无著菩萨出生,这无著菩萨他自己修行修的很好,通达了大乘法,他就入定,入定以后到兜率天去请教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就说好,你不可以在这边听法,从现在开始我每天晚上到你那里去,到中印度阿逾陀国去说法,从那天以后每天晚上弥勒菩萨就到无著菩萨地方为他说法,讲了很多部论,其中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全都是弥勒菩萨下来为无著菩萨说的。

在那中间无著菩萨附近的人看到每天晚上他家都好象灯火通明一样,很亮很亮,好象白天,那就是弥勒菩萨下来了。

弥勒菩萨为无著菩萨说了瑜伽师地论,统收了万法,把所有法都包括进去,但他把它[概括成为六百六十五法,]因此这六百六十五法就包括了一切的名相跟道理,[摄一切名理殆尽。]

相宗就是唯识学最重要的经典,一经一论是最重要的两部:一本就是解深密经,一个就是瑜伽师地论,所以唯识学一经一论。

解深密经是佛说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这是最重要的两本。当然有六经十一论,但最重要的是这两本,

当然要读解深密经还快点、容易点,因为它比较薄;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不得了。你光这样翻就翻得手都酸了,我读那个瑜伽师地论的时候光是用笔画线就画了好几支,看完了画了好几支笔。你看有多少?一百卷。

[此论文共有五分:]五分就是五大部分,[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为唯识学,除解深密经外,最重要的圣典。

后天亲菩萨因为见瑜伽论文繁,]文章太多了,于是就在这部瑜伽师地论,[乃于此论之「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简略的录下了百法的名相,[使万法的宗要归于指掌之中,]就是容易受持,[方便后学。]

接着看故事,讲故事你就不会睡着了,讲[天亲菩萨]的故事,[为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译为丈夫国)人。

「天亲」,梵文婆薮盘豆,意为「天亲」,即天之所亲;或云「世亲」,世人之所亲也。

天亲之兄无著菩萨(梵云:阿僧伽),]无著菩萨[以解大乘空义,广造诸论,]来[发挥大乘的意义。

天亲菩萨开始时为学小乘教,]因为他在小乘里面出家,[后由其兄无著之教,归于大乘。]

天亲菩萨还没有学大乘之前很有学问,[广造诸论,]写了很多的论,破斥大乘,毁谤大乘,后来他哥哥教他以后他就归于大乘,后悔了;于是他懂了大乘以后就跟他哥哥讲说我要割舌自杀,为什么要割舌自杀?因为他以前毁谤大乘法,以此来忏悔、谢罪,

他哥哥就说,你为什么要割舌,你割了舌以后对谁有好处?你就白死了,你死了以后你毁谤的罪还在,所以你割舌对你无益,对其它人也没有好处,你的罪还在,你要忏罪的话割舌无用,不如你以前用舌头毁谤大乘,现在用同样一个舌头来[赞扬大乘,]这样可以灭你的罪,利益无量的众生,[以补前咎。]

他就很欢喜答应了,于是他就写了很多的论来称扬大乘,所以他又称为百论之主,他写了很多论,很多没有翻译的。

[「造」:即造论。谓此百法虽是从瑜伽论中录出来,但论文是天亲菩萨依照本论之义所写,故为此「百法明门论」造论之论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此为译主之名。三藏法师,凡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师皆得称为三藏法师。]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看过西游记,但是都知道唐三藏,大家要知道,三藏不是一个名字,不是人名,所以写西游记的人乱写,他也不懂;唐三藏好象是人的名字一样,因为三藏是指三藏法师,哪有什么唐三藏。

你要知道光是唐朝有多少三藏法师你知道吗?很多很多。义净法师也是三藏法师,我们祖师不空三藏法师,真言宗密教的三藏法师,天息灾三藏法师等等,很多很多。所以不能称唐三藏,三藏不是一个人名,乱搞。还有到西天去取经的很多很多,不是只有玄奘而已,这个愚痴。

[「法师」]是什么意思?[以佛法自修教他之老师或比丘僧。

「玄奘」,602-664的人,他留学印度十九年,]留学完了回来以后带了很多经典,一定是这样,就好像我们到美国留学带了很多英文书回来一样,

你们知道玄奘三藏他到印度留学所学的法主要是什么法?就是相宗唯识学,为什么?因为他去留学的时候,印度最发达的佛学、佛法就是相宗。

就是在那个那烂陀寺,到那烂陀寺有个那烂陀大学,但那时候还没有大学,后来有大学,那时候去只是说好象有个佛学院一样。

里面的住持叫戒贤法师,他是拜戒贤法师为师在那边学,他把戒贤法师的整个传承,所有的学问都学到了这样子,他是优等生学得很棒,

学到怎么样?学到他学完了,我们如果现在到外面留洋的话,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教授看通过了就有博士、硕士学位。

玄奘当时是没有这样,最后他师父会给他考试,最后他就发表了一个偈子,很长的偈子,然后用板子写好然后挂在城墙上让大家来看,而且说如果有人能够改动一个字的话,好像是说一千金的样子。改动一个字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结果挂在那边我记得好像是一个礼拜、还是两个礼拜、还是多久,都没有人能够改动一个字,结果大家看了以后大为叹服,然后国王也知道了,就请到内廷里面供养。

接着就更不得了,因为印度有很多小国,他就到各国去参访,去弘法,所到之处当地的学者法师都跟他辩论,没有一个人辩赢他。

他还没来,国王就远远的派人到郊外去接他,很大的仪仗。好象现在先有开道车,哈雷机车20辆,接着还有黑色的卡迪拉克20辆开道这样子进来,然后国王亲自在皇宫接着,跟他顶礼,请他上座开示。

接着也欢迎他的国内的那些学者,不管是内道、外道一起来跟他讨论,跟他辩论,没有人能辩得赢他。所以是非常有才学,他那时候所学的就是唯识学。(台语)

当然他所翻译出来的不只是唯识学,中国之所以有唯识学的论典经典,主要都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他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一百卷,不得了,这么一大部头。

大般若经六百卷,他都翻出来了,好厉害,所以很发心,一生就是奉献给佛法,就是这样子,我也一样。[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二三二五卷。为佛教之重要译经师。]我也希望这样。

[二、论文引言]

前面只是释经题,跟释论主,百法明门前面有一段引言。

[论]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注释]

[「如世尊言」:]什么叫世尊?世尊就是一切世间不管是凡圣都应该尊从他所以叫世尊;一切世间凡圣皆应尊从所以叫世尊。

有时候又翻成薄伽梵,就是世尊,Bagavam,世尊就是尊从佛的一个名号,

如世尊言,[这是论主,也就是世亲菩萨推尊「法有所自」,也就是:]他现在要讲[这]个[百法明门论,]这百法明门论[是有根据的,不是论主自己的创作,]不是我自己虚构的,

[而是根据世尊所说的修多罗教。]修多罗就是经,根据佛所说的经教写的,不是我自己的创作。你看我们佛典里面每一个字都很重要,每一个字都是有作用的。

[「一切法无我」:]这句话是世尊说的,不是我世亲说的;

[「一切法」,]你看我解释了半天,但是我在美国后来有个弟子就跟我说,他得到博士学位;他说:请问阿阇梨,讲了那么多法,什么有为法、无为法,但法是什么意思?

对噢,讲了半天我没讲法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以前有讲过,但是你们都忘掉了,因为有漏都漏掉了。

法是什么意思?注意听,这次不要漏掉。法原来意思就是律,或是规则;法就是律,叫法律,这是讲原义。要不然讲规则、轨则、法则,用英文翻译,梵文翻译叫达摩,

为什么说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什么法,怎么叫法?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有他的规则,每一样东西,不管有情无情都有它的一套规则。

中国易经里面讲天生万物,有物有则,民之秉仪也,好是懿德。这个叫掉书袋,意思就是卖弄。其实这不是卖弄,我是要让大家知道道理是这意思,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规则或是轨则。

譬如说一个东西要形成这个样子它有它的道理、规则,你要从物理学上来看就更清楚。

譬如这个是铜的,但它不是纯铜,它里面有合金,那要有多少铜、有多少锡、有多少银在里面,去融化要烧多久才能打,才能作模子,才能成就这个样子,都有它的一套规矩,这叫做轨则。这套规矩就是这个东西的法,

同样的以我们人来讲,我们人是这个样子,有头、手、躯干、脚、脸上有双眼双耳一嘴一鼻,这就是成为一个正常人的轨则。

你如果是这样组成的一个人大家就认识这样就是人,如果不是这样子譬如就是怪物,譬如只有一个眼睛在中间,或鼻子长在上面或下面,那不像人,同样是一个鼻子,所以人的轨则是这个样子。

乃至于一个运动来讲,打球,如果是篮球一定用手拍,这是它的规则;你用脚踢就不叫篮球。足球一定用脚踢不能用手,用手就犯规,这是它的规则,

所以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规矩,都有它的轨则,依照那套轨则那你就成就。

你如果要泡酸菜那就这样做,怎么样泡我就不晓得,它就有一套的办法,那你一定要这样泡,这个泡菜才好吃,所以有物有则。

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规则,注意听现在的结论,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规则,所以每一样东西都叫做法。

什么样东西?不管是有情的身叫法;无情的东西也叫法;精神的是法;物质的也是法;具体的是法;抽象的也是法,一切世间万物全都叫做,世间的东西叫世间法;出世间的东西就叫出世法;佛讲的经叫佛法。

法的意思,所以佛就以法这个字来代表一切东西,不管是个体的还是合体的都可以叫法,不管是看的见的,或是看不见的也叫法;有形的是法,无形的也是法;精神的是法,物质的也是法,所以一切一切都叫法,大乘百法的法就是指这个法。

你如果说我学法、修法那个法是指佛法,这样懂吗?指佛法或大乘法,所以一切法无我的法是这个意思。

记得有形无形都是法,具体抽象都是法,精神物质是法,世间出世间也都是法,所以在整个人生宇宙里面所有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法,人是一种法,动物也是法,天是种法,佛菩萨也是法。

顺便讲到入法界那个法是指这个法,什么法?无有不包的意思叫做法,不是只有佛法才是法,一切一切一切全都叫法,因为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有它各自的道理,有它存在的那一套规矩、游戏规则,所以一切法的意思就是指宇宙万法,[即万法。]你光是讲世间是不够,因为还有出世间。

[此万法,于瑜伽师地论中概括为六百六十种法,于此百法明门论中又再概括为一百种,]就变成百法,

这百法[而分为五大类(即所谓「五位」)。这五大类、一百法即代表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在这五类百法中,却没有一法,于其中有「我」可以得,故说「一切法无我」;]

看百法表,你如果要(台语)写宇宙万有五位百法。这五位百法明门是讲什么?讲宇宙的一切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6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今天讲论文,「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注释]

「如世尊言:这是论主,」论主就是写这一个论的作家,那就是世亲菩萨,非法有所自,自就是来源,这个法是有来源的,也就是有根据的。

这一部大乘百法明门论是有根据的,不是论主自己的创作,而是根据世尊所说的修多罗教。

修多罗教就是经教,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以防有人看了这部论的时候就质问世亲你造这部论是有什么根据,我怎么能相信你所说的没有错误?

所以一开始就讲我这个法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按照世尊的教法而来的,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就是世尊在修多罗教里面所讲的一切法无我。

世尊在经里面都讲一切法无我,接着论主就设了一个问,说「何等一切法」:什么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云何就是为何,为什么是无我?乃至于世尊为什么要说无我?

大家要知道世尊说法一定是有原因、有作用的,不是光是要表示世尊自己很有智慧,我的见解很高,让别人听了就大吃一惊,不是这样子。他讲的都是有作用的。

这个作用是要干什么,我们现在探讨这个最重要,佛法乃至一切宗教最重要的问题和目的是什么?就是得解脱。一切世间的哲学、乃至宗教都是要追求这个东西,

可是既然讲解脱就要先讲束缚,因为有束缚才要讲解脱。

是谁令众生有束缚?只有一个字:我。众生因为执我所以受束缚,不得解脱,众生被什么束缚了?我束缚了,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我束缚了自己。

我字外面画个圆圈,这个圆圈把我给限制起来、束缚起来,在这个圆圈之内就叫我,在这圆圈之外就非我,不是我了。

因为有我,所以有他、她、它,有我就有他,有我当然也就有你,他也可以代表你、他们复数的也可以。

我是什么?第一人称是主体,有主体就有客体,所以因为自己画一个圆圈把自己圈起来,所以就有内外分别,内为我,外为他,一隔起来就不通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大体的束缚,第二层束缚,这是我,接着我以外的东西,里面称为我,我心我身是我;我以外的东西本来不是我,但我们众生妄想分别也把它当成我,就是我所。

也就是属于我的东西叫我所,因为本来外面的一切东西本来是跟我没有关系的,我就利用想象力硬是扯上关系。把外面的一切东西都变成我所,我所拥有的东西,

什么东西是属于我所拥有的,这又分好多层,好多层就是好多层有所有恶;也是好多层束缚。

第一层我所有夫妻、眷属,眷属包括父母、兄弟等等都是我所有,这我所有的东西表示什么?表示我相的扩充、我相的延长、或是延伸,什么叫我所?就是我相的扩充。

所以等于是什么?用军事来讲等于一种侵略,以我来侵略外在的东西,所以父母、妻子、儿女这些都是我的,属于我的一部分,属于我所拥有。

这是很奇怪,怎么样?你拥有一样东西,本来是你拥有,结果你是被它拥有;本来是你拥有它,你以你的拥有权、所有权去束缚它,相反的你却被它束缚了。

譬如你拥有一间房子,你离开再久顶多是三个月半年还是要回来,(台语)你拥了就被它束缚了。

父母、妻子,你刚刚想,看西游记,你好象蜘蛛精一样全部都捆起来,那是属于你的一部分,但是你捆的时候同时连自己也捆在一起,所以就自缠缠他,这是第一层的我所、我所拥有。

接着第二层,亲戚朋友,也是我所有,这又一层束缚,表面上是我所拥有,你是主控、掌控的,事实上你是反过来被掌控的。这两层算是有情界,你所拥有的有情界。

再来是无情界,这一层是房子、土地、田产、汽车洋房、动产不动产,金银财宝,这个是无情界的,你所拥有,这些东西都是很爱很爱爱得不得了,

当然人的个性不一样,有的是把无情界比有情界还看重,看得比妻子、儿女、或是父母还重,这每个人不一样。但是大部分来讲是这样一个次第,先有情、再无情。

无情再接下来一层,实在不是你所拥有,但你也把它看作是你拥有的一样,山河大地,譬如我们台湾的风景,西投,这样子。也算是无情界,

这些都层层的束缚了我字,这些也都是我的相的延伸,山河大地乃至我的国家、我的民族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把我扩充,但是扩充的结果就是束缚越多,所以不得解脱。

众生因为从我出发拥有无量的东西,层层束缚。所以抽丝剥茧,你若要解脱要倒过来了,先从无情界开始解脱,

所以我跟你讲,学佛就是要实际去做,你学佛学到哪一步,看你做什么事情就知道了。

第一步学佛人不能游山玩水,你还是喜欢游山玩水,乃至到处去看博物馆什么的,那个都还有最外一层的我相执着、我相贪着。

接着这一层就难了,房地产、动产不动产不能贪爱、金银财宝不能贪爱,这实在是没有办法。

再下去更难,下去把这些都一层一层的看破,不是把他们都甩掉,只要心里面没有生贪爱心就行了。

为什么没有贪爱心而有慈悲心这就很难,譬如世尊他出家成佛了,他父亲过世他也回去送葬,不但送葬还亲自抬棺;他父亲是国王,还怕没有抬棺的人?他是太子,哪里需要?我们平常的人都不需要抬棺,都雇人抬。

然后世尊要圆寂、涅槃之前三个月,到忉利天去度他母亲,令她证得初果,所以还是孝道,但那个孝已经不是贪爱的孝,不是世间一般的孝。

所以这一层一层的看破,亲戚、朋友,学佛不能没有亲戚、不能没有朋友,但就是不要贪爱,也不要随顺这些亲戚朋友,他如果有去做坏事,你跟着做不需要。我们三缺一要来打八圈,不需要。

接着父母妻子更难了,因为你们都是在家众,我不说就罢了,反正就是心里不要贪爱就对了,

有慈悲心,上对父母以报恩的心,下对子女以慈爱的心,以及偿债的心,但这句话不能讲,你不要一天到晚跟你儿子:我上辈子欠你的。不能这样讲,对任何人都不能这样讲,

否则你对他的好他都不能领情,因为你对他的好是被逼的,你觉得你欠他的嘛,所以不是真爱。当然你若真爱也不会觉得我欠你的,但是心里依道理讲是这样。

这个层层的抽丝剥茧像剥蒜头一样剥到里面,或是剥竹笋,接着开始剥我字。

我们看第二个图,什么是我?我也是层层的保护,乃至层层束缚,最外一层就是身,我身里面就是我。

我身的里面是哪些?最外一层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外面是身,里面是心,我身我心名为我。身在外心在内,所以人最怕伤什么?你伤了我的心,那完了,这个心是最重要的。

我的身跟心合在一起就是我,身包在外面,里面第一层最外的是前五识,再来下面一层是第六意识,再进去第七识,最里面一层是第八识心。

第八识心是我们的本心,这个第八识是真正的我;第八识我被第七识束缚、第六识束缚、前五识束缚,所以层层束缚。

光是自心就有三层的束缚,再加上身一层束缚就四重束缚,然后再加上外界刚刚我所有的层层束缚,也是四重束缚,八重束缚。

这一切种种束缚也就是不得解脱,都是从哪里来?都是从我而来,众生不得解脱毛病出在哪里?不在别的地方,在我字。

众生认为有我,内执为我,外执为我所有,所以不得解脱。

这是个病,叫什么病?叫我病。我的这种病,这个我病只有一贴药可以医,就是无我药。

所以世尊开了一贴无我药来治我病,我病如果除了以后就解脱了,没有束缚了,没有我了就没有束缚。

所以你看看这个解脱一定是要层层解脱,这个不是说假的,

第一个不能游山玩水,到印度去朝圣,到大陆去四大名山,这个贪爱全都要去掉。

接着房地产更难,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汽车洋房金银财宝、股票、乐透全都不能贪爱,又再解脱一层,

无情界解脱了开始解脱有情界。种种亲戚、父母等等全都不贪爱,不贪爱、不执着就解脱了,

总而言之为什么不得解脱就是因为贪爱而执着,不贪爱不执着就放,(台语)只要你一放就好了,但就是不肯放。(台语)

接着等到无情界跟外有情界都解脱以后,都不贪爱不执着以后,再来解脱自我,也是要从由外而内,

贪爱执着的时候是从里面由内而外发展出去、扩张出去,解脱的时候要反过来,就好象楞严经里面讲解缚,你打几个结,打到后来你要解脱的时候要从后面解回来,这样子。

解脱的时候先解脱身,怎么解脱?不贪爱执着,这贴药还是一样。

什么叫不贪爱执着这个身?讲了你一定不信,很难做,可是你一定要这样做,不怕死!

该死的时候就会死,时间到了就要死,平常你好好修行,佛菩萨护念,(台语)不贪爱这个身。

但是不贪爱这个身,但是也不是糟蹋它,因为还是世间法,有情身,三餐要照时吃,如果胃不好少量多餐就少量多餐,饮食、运动,一定要运动,光吃不动怎么行?身体会坏。

饮食还好了,一般人都不太运动,你希望身体会好,一般人运动没时间,看医生就有时间,一天到晚看医生。但也因为一天到晚看医生,所以也更加没有时间运动,(台语)。

随顺世间法这个是正报身,是一个报身,所以它还是世间法,要用世间法去对付它,令它强壮,没有病痛。

接着解脱了身以后,不贪爱不执着;接着解脱心,解脱心什么?还是不贪不执着自己的心,不贪爱自己的五六七八心识,

这个讲的很抽象,如果我们讲到唯识学就很清楚了,譬如不贪爱自己心里面的感受、感觉,这很简单。那就叫不贪爱,从这个方面,不贪爱执着自己的忧、喜,

你说欢喜、快乐还可以执着、贪爱,但是忧跟苦也会贪爱执着吗?会,你不晓得会?譬如浪漫主义、滥情的意思,每个人都会有一点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你拿起一本相册,看到你25岁的时候长得漂亮,(台语),这么老了,感慨就沉缅在那种忧愁里面,这个愁已经不是20郎当岁的那个愁,不识愁而强说愁,这是真正的愁。

虽然很忧愁但是是一种很美的意境,因为很忧愁,那种愁是一种很美的意境,诗人、词人把它写下来,画家把它画下来,画一个忧愁的少妇,很美,这样子,然后就沉浸在这个里面。

你注意,没有修行的人每个人常常会沉浸在自己的感情泥淖里面不知自拔,乃至引以为乐。

这种没有苦而沉浸在过去往世的苦,想像的苦,在这种有一个词叫拜伦式的忧郁。

拜伦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为他是王宫贵族,没有什么事可以烦的,但他就是烦。

这个就是无愁去找愁强说愁,把那个愁又弄得很美,传世不朽,所以你如果没事干,想要得到那种文学的意境的时候,就可以看看拜伦。

像杜甫就不太好玩,他是真的是有愁,很苦;贝多芬也是苦得要死,那种感觉不一样。所以你若听贝多芬或是看杜甫的诗的话,那真是让你很难过,你真的很难过,不是假。

我们刚刚讲世尊为什么要讲一切法无我?因为众生执着我,贪爱执着我,因此受到种种自己造成的束缚,为了要解脱种种内外有情无情的束缚,要解脱它,就必须要想无我。

这个悟的时候还是要从核心里面悟,因为束缚的时候是从核心里面这个我字起糊涂,起无明,认为有我,所以就先(台语),我就出不去,外面也打不进来,这是第一层束缚。

虽然第一层束缚的时候是身心先做一个碉堡把它弄起来就束缚住了,然后但是他先心里面起无明,执有我,渐渐一直出去,层层自己束缚。

要反过来要求解脱的时候,虽然说要从外面修进去,但第一步要先从里面要先悟了,根本是无我。

根本是无我这是理上,事上要从外面打进来;理上从里面攻出去,事上从外面攻进来,这里应外合,就能够解脱。(台语)

[注释]

[「一切法无我」:]什么叫一切法无我?一切是所有的意思,法上次解脱过了,法就是规则、轨则,因为一切这个法不是指佛法而已,世间宇宙一切万物有形无形精神物质全都叫做法。

人、畜生、动物、天、地、乃至于山川、石头等等,地水火风全都叫做法,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一切有情界、无情界的东西,都有它的规则可循,它都依照它自己各自的一个规则,以那套规则形成那样东西。

乃至这样东西要灭去的时候也是要依照它那套规则,所以人有人的规则,人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形成人这个样子。

一切东西都叫做法,不管是有形、无形;物质、精神;有情、无情全都叫做法,不只是佛法是法而已,

[一切法即]就是指宇宙[万法。瑜伽师地论中概括为六百六十种法,于此百法明门论中又再概括为一百种,]就变成百法,这百法[而分为五大类(即所谓「五位」)。这五大类、一百法即代表]宇宙间的[一切万法。

而在这五类百法中,却没有一法,于其中有「我」可以得,故说「一切法无我」。]

看图,众生以我为中心出发,重重的侵略,它的领土越来越扩大,乃至于所有的山川大地全部都是包括在我所有里面,所以这个身心里面简称为我,身心外面简称为我所,虽然称为我所,但是还是我。

因为如果没有我,就没有我所,如果没有我,就没有你所拥有的东西。譬如你已经死掉了,这个东西就不属于你,是不是?因为有我,所以有这些我所拥有的东西。

如果体认到没有我就没有我所拥有的,如果体认到没有我,那我所层层束缚马上就去掉。

怎么观察?就说这一切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我的,属于我的是什么?什么叫属于我的,属于我的表示我有主控权、我有掌控权,就好象对方是奴隶我是主人,我要叫他生他就生,我要叫他死他就死。生杀予夺都是我在掌控,他的什么样的状况都是由我控制的,

世间上的东西真正的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吗?没有,从有情到无情都没有办法控制。

譬如让你买最好最好的汽车好了,不过那个劳斯莱斯不知道,但是卡迪拉克一定会抛锚。乃至于什么2B的也会抛锚,所以你如果能够掌控的,它就不应该抛锚,因为你不希望它抛锚,所以表示你虽然拥有那辆车子,但事实上你并不能掌控它。

乃至时间到了它还是要坏掉,它有时限,它不能让你使用一百年,五十年都有问题,所以你不能完全掌控它。乃至于不要说车子,房子更不用说,台风、地震就垮了;

妻子儿女呢?那更加是,妻子你能掌控吗?她不掌控你就不错了。儿女呢?儿女也是一样,你要她听你的话?你不需要听他的话就不错了现在。

以前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说教我们应该要怎么样跟父母讲话、跟师长讲话,现在很多书就教父母怎么样跟儿女讲话,那个辅导课的师长怎么样跟学生讲话。你看看世间颠倒了,

所以你能掌控?他不掌控你就不错了,上课的时候他不给你胡搞就不错了,如果他能好好的睡觉就不错了,好好睡觉打呼声音不要太大,这个就算好学生了。

什么叫我所?我所就是我掌控。现在分析了,从这个世间外面一切法来看没有一样东西我能掌控,所以这些我认为是我所,事实上根本不是我所拥有的,暂借可以,所以第一层外面的我所都破掉了,四层。

接着我们来破我,外面一切法没有一法是我所,当然更加不是我,外面的譬如金银财宝不是我所,更加不是我。

好,现在看我字,虽然说身跟心里面叫做我,可是我们众生又这么颠倒,一方面执着这个身是我,但是也是我所。

怎么说?因为我的身体、我的心,所以我的身、我的心,本来是我,同时也是我所。

所以从这个我的身,本来这个身是我,心也是我,现在同时我的身,这个身同时也是我的,心也是我的,所以一方面它是我,一方面它是我所。

乃至于你说八识心,第八识本来应该是我,也说是我的第八识,我的业识,我的第八识藏。

所以众生迷糊到这种地步,搅和了搞不清楚,即是我,又是我所。

现在我们再推,或身或心,我们这个里面,我们称为我也好,我所也好,但是有哪一样你能掌控的吗?没有。

譬如身体,它要病就病了、它要老就老了、它肚子大就大了,做仰卧起坐三十下、五十下它还是小不下去,不能掌控。所以肚子非我、非我所,我不能控制,所以我身不行。

牙齿,你看老了、牙周病,一颗一颗掉了不能控制、不能掌控,牙齿非我所;

现在你们很多人四十岁就老花眼了,眼睛非我、我所,如果你能掌控它那就不应该老花了,不能近视,你几岁就开始戴眼镜了。所以眼耳舌全都不是我所,也非我。

再讲心,心更不用说了,心无常变幻,你要怎么想,它偏偏不那么想,你有什么办法?你常常觉得,我为什么这么不快乐呢?可是那谁在不快乐?是我自己的心自己觉得不快乐,

你自己的心你都不能掌控它,你如果真的能够掌控它,那才称为我的心,或是我,但你不能掌控。

可是你不能掌控但又要称为我的心,所以你看太糊涂了,从身到心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掌控。

身心内外遍求、遍观察没有一样东西是我所、我的、我能掌控的,或是我,所以一切法:内身心无我,外山川大地有情无情也无我、无我所,或说非我,非我所。

这个运用到什么?我跟你讲实际做,现在还是回到实际讲修行,我们刚刚买大毘盧寺的时候,那时候是1380万,然后贷款1200万,每个月利息10几万。(台语),真的是心惊肉跳,弟子信众不是很多,根本很少。

怎么还?这个钱怎么来?(台语)十几万的房租也是不得了,(台语)更何况我们也没有在做大生意,什么都没有,真的是心惊肉跳,(台语),

然后我就开始用智慧度,所以叫大智度,一转念之间就安心下来。什么呢?(台语)道场非我、非我所,靠这句话我就解脱了,一天到晚就常常正念思惟都不忘掉,道场非我,也不是我所有,道场是谁的?佛菩萨的。(台语),我那时候就觉得后面有一股力量,

(台语),众生云何得解脱?以正念思惟一切法非我、非我所,这个是我们讲的夸张一点,正见、正思惟、乃至于顿悟解脱,也是这样子,来不及了,不需要等到你说四禅八定,入灭尽定再解脱,(台语)。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7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继续讲,[这五大类、一百法即代表宇宙间的一切万法。

而在这五类百法中,却没有一法,于其中有「我」可以得,故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非我、非我所。

若了达「一切法无我」,]如果你悟了通达一切法都非我、我所,[即不妄执、妄计一切法;]

执就是执着,不虚妄的执着,计就是虚妄分别或是错误的认知。

这个字一定要记住,这是佛法或唯识学里面很常用到的一个字,计是虚妄分别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错误的认知。

譬如举例非我计我,这个没有我、不是我而虚妄分别把它当作是我。

譬如我这个身本来是非我我所,而虚妄分别是我,因为虚妄分别再下一步就是执着,虚妄分别然后执着;所以执着还是在后面,先虚妄分别、先计。

譬如无乐计乐,没有快乐而把它虚妄分别当作是快乐,这就太多了太多了,怎么说?举例子讲打球,这打球本来不应该有什么快乐,但我们就把它当作是快乐,看球赛,种种球赛,乃至于举世疯狂。

有一个笑话,张大帅看十个人在打篮球,一队五个,说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十个人在抢一个球?每个人发一个给他。

十个人抢一个球结果搞的说是跟国家的荣耀、荣誉有关,踢足球一边是十一个,二十二个人抢一个球,把它弄到洞里面去,那就举世疯狂,然后说这个就是我们国家最高的荣誉,还升国旗,唱国歌,众生愚痴很奇怪。

打球还有话讲,象众生打拳两个人打的鼻青脸肿不晓得干什么,拳王干什么的。我大哥以前是中乙级全省的冠军,要打拳之前要把鼻骨手术拿掉,打拳的人都摸鼻梁,那干什么不晓得。

还有莫明其妙的高尔夫球,还有冰上曲棍球,一个小小的球,常常都是拿那个曲棍来打人,莫明其妙大家看得很快乐,然后大家很快乐、刺激,众生就是这样子。

你看美式足球更是不可理喻,然后中间中场还几十个拉拉队那个女孩子穿短短的裙子,还吚吚呀呀嘿,干什么嘛?

所以无乐计乐。很多了,乃至于世间种种的快乐,分析起来都是这样子,无乐计乐,非乐计乐。

为什么说非乐计乐,因为你认为它有乐,作乐想,所以它变成有乐。

作乐想,你看到某一件事情,或是作一件事情你把它当作快乐来想那就有乐。

譬如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已经普通A片、限制级的,这个还没什么,有些人看多了也觉得没什么意思,那还好,有的呢就是那种比较不正常性交的,人兽交的,他一看很刺激,然后就很快乐,那就颠倒的乐想,乐想以外再颠倒,颠倒再颠倒。乃至于腔交什么的,根本就很恶心,但是他当乐想,众生就是这样子。活的不耐烦了,活的无聊了,

前几天看报纸里面,现在网络很发达,真是无聊透顶,自拍裸体照还不说,夫妻还自拍性交的照片,然后上网去给人家欣赏,以此为乐作乐想,颠倒想。(台语)真是无聊,这个叫颠倒想。

我们刚刚诵楞严咒开始不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众生就是这样颠倒想,无乐计乐,我讲那么半天是要讲这句话,实在没有快乐,而把它虚妄分别当作是一种快乐来想。

譬如打球得胜了,本来没有荣誉可说,但是把它虚妄执着、虚妄分别当作是一种荣誉,这样。

[以自不执故,]因为自己不执着,所以就[即得解脱:]怎么样得解脱?简单一句话就是不执着。

执着从哪里来?执着从思惟来的,从想法来的,你心里面的想法让你束缚,所以一切都是自己想来的。

楞严经里面讲:一切众生皆由想生。譬如我们刚刚讲还是正当的娱乐,其它象吸毒那有什么快乐?颠倒想,起先可能说要试一试,好玩一下,那都是颠倒想。

一切众生皆由想生,你那样想你就会那样思惟,你那想思惟你就会那样作,你那样作你就变成那样的人。

想就是思惟,一切众生皆由想生,什么样的思惟就作什么样的想法,所以小偷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怎么样去搞东西,对不对?妙贼,怎么样要吧不用花力气就把别人东西搞来;强盗一天到晚就想怎么样抢钱,对不对?诸如此类。

老师一天到晚就是在想怎么样教书,法师就一天到晚应该是想怎么样能够修行,怎么样教人家修行。

种种人等皆由想而生,音乐家一天到晚就要想曲子怎么写,一定要用想的,弹钢琴不是用手弹的,是用心弹的;当然比较差的弹钢琴是用手弹的,所以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自得解脱,亦解脱一切。]因为自己解脱了,所以也能够解脱一切众生。因为自己解脱就不束缚别人,自己解脱了就不束缚别人,所以对你来讲,一切法都由你而解脱,你不再绑它。

[这百法最先可分为二大类,即有为法与无为法;]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

先讲为字,为的意思就是作,或是造作,但我们讲作就好了。因为你作所以怎么样?作你就会成就,作就会成,你既然作了就会成就,成就了就有东西会生,

譬如我拿一块木头作一个木鱼是作,作一个木鱼,作就成就,等我作完以后就成就一个木鱼,木鱼成就的时候就是木鱼生,这个木鱼就生。

如果有所作就会有所成就,有所成就的时候就有东西会生起,所以作为结果一定有生,

既然有东西生起来,这个东西会不会永恒?不会。有东西生它有生必有灭,生了它一定会灭,有生必有灭。有生有灭这些都是作的结果,

作是什么?我们刚刚讲是为,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就是有所作,有所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东西就是一样东西生,一样东西生了以后它就会有灭亡的时候,所以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法。

有生灭的法有什么问题?有,有生灭的法就会有痛苦,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法,有为法就是有痛苦、有苦恼的法,你说是不是等它灭的时候你就会有苦恼?不会。

所以一样东西生起来的时候你就有苦恼,你要怎么样维护,怎么样令它不受损害,令它不被偷走、不被破坏、令它能够常久维持。这都是它生的时候的烦恼,又怕它灭掉,等灭掉的时候你又更加的痛心,

所以有生有灭就是烦恼法。什么叫有为法?就是生死痛苦烦恼法叫有为法。

讲这个太远了,我们讲个近的——作。不要见怪,现在不作木鱼,我们说做爱,做爱就是做人,成就的时候生一个孩子,成就了生了一个人。

这个人会死,谁知道你的孩子会活多久,而且他一生出来以后你看烦恼多少?你一辈子都烦恼不了,从擦屎擦尿,伤风感冒,苦哇!

所以这都是有为,有所作,从做爱做人来的,就是生灭烦恼法,什么叫有为法?就是一切生灭烦恼法。

相反的无为也不是什么都不作的意思,这无为还是说无为法相对的就是没有生灭烦恼的法,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圣人的法,圣人智慧的法叫做没有生灭烦恼痛苦的法,

什么是有为法?有生灭烦恼痛苦,这个就是凡夫法,凡夫或是世间法。

有为法就是世间法、就是烦恼痛苦法,无为法就是圣人法、智慧法、没有烦恼痛苦生灭的法,OK?(台语)

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就分这两种,换句话讲一种是有智慧的、一种是没有智慧的;一种是有痛苦的、一种是没有痛苦的;一种是有烦恼的、一种是没有烦恼的,就包括一切了。

我们看百法表,最下面有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所以一切法就是包括有为法跟无为法,也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有为法就是世间法,无为法也就是出世间法、圣人法。

世间凡夫的有为法包括哪些?凡夫的法五位百法: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想应行法、5.无为法。

前面1234这4项全都是凡夫法、世间法,第5项是圣人智慧法。

凡夫法、世间烦恼法有哪些?124,1.心法、2.心所有的法,

心法是什么?心法就是心体,心的本体,就好像你电脑的硬体;心所有法是什么?心所有法就好像电脑的软体,

但是只有软体可不可做事情?不行;只有硬体可不可以做事情?也不行,一定要硬体软体都有。

软体不只是只有心所有法,还要加上心不相应行法,第2、4项也是心的作用,心所有法意思就是心的作用。

我们看第一个心法,有八个,就是心体: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这八识心体。

八识心体能产生哪些作用?心会产生善、烦恼、随烦恼,这些都是心的作用,你的心会产生什么作用?善法、烦恼法、随烦恼法、第六项不定,你的心会后悔、会想昏睡,这些都是心的作用。

我再画另外一个图,世间法包括色跟心两种,色是什么?色就是身,所以称为色身,这个色不只是身体,地水火风这些都是色,有情的色身身体跟外界的地水火风都是色法,俗语说的物质界。心法就是精神界,

凡夫的境界所包括就是这两个境界,物质界、精神界;物质界佛法称为色法,精神界称为心法,

这个物质界色法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再加上一个法处所摄色就是法尘,总共有十一个。这个是物质界,

精神界就是心法,心法又分成三大项:1.心王,心法八种;2.心所有法;3.心不相应行法,这三个全都是心法,

心王是主体,心所有法跟心不相应行法是心的作用,

我们学佛不是说修心吗?你修心要怎么修?你要知道你这个心是怎么样运作的,怎么样运作呢?

要知道你这个心要有哪一些功能,哪一些条件,哪一些跟它相应的,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过程你都要知道,

这样你就能够真正了了分明,知道你这个心是怎么样起、怎么样灭、中间结构是什么,都知道。

接着讲[于有为法中又可分为四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

图表示一切法就包括两种,一个有为法,世间法,有为法就是有烦恼的、虚妄造作之法;无为法就是无有生灭、没有虚妄造作、没有烦恼、没有愚痴、嗔怒、贪爱的境界,纯是智慧光明圣者的境界,这叫无为法。

有为法世间人的法就包括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

这「一切法无我」,即是此一论之总纲。]这一个百法明门论主要讲的总纲领是什么?就是一切法无我,

为什么要讲一切法无我?也就是因为要速得解脱,你要解脱要怎么样?从你心里面解脱,

从你心里怎么样解脱?从你的见解、你的知见、你的观念上先解脱、转变。

所以你若学佛的话,就不能再(英文)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我们俩是个是什么?那个什么什么揉揉在一团的什么样的,糊里糊涂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等一切法」:什么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哪些?]意思是这样。

[「云何为无我」:]云何就是为何,为[什么是无我?为何佛说无我?]就是令众生解脱于我,从我解脱,因为缚之在我,解之亦在我。

[「无我」包括两种:「人无我」与「法无我」。]

身心里面都是我,我这个人里面实在没有我,所以才称为无我,也就是这个人是没有人能够主宰他,也就是我这个人里面实在没有主宰,没有人能够做得了主。

我的身体、我的眼睛、鼻子、耳朵都作不了主,我的胃、肺、肝、心都作不了主,所以人无我。

外面这些无情界或其它众生界都叫做法,这一切的法也没有人做得了主,我也做不了它们的主,他们自己也不能为自己作主,所以法无我。

这样比一比就很容易懂,如果没有我画的抽象画很难懂。

[以「无我」即是空,]无我就是空,[故「二无我」(「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为人空及法空。]

有的人就执着这个空,你不要管它什么空不空,执着就不空,你不执着那就空。

你不执着空与不空都没有关系,都对你无障,所以空有无碍。

空有无碍怎么来的?你若执着空,空也会束缚你,最近就有好几个人跑来问我,找空的意思,实在是很不容易。

[又,「我」即主宰义,以五蕴和合的「人」中,并无有一法可主宰此身,故称人无我。

「法」中亦如是,任何一法中,并无有主宰可得,但因缘和合而起生住异灭之作用,]

生的时候是因缘俱合而生,住的时候是因为因缘和合的状态暂时维持,称为住,暂住,暂时住。

譬如我们出生了是生,我们活着几十年是暂住,暂时停住的状态叫做住。

异就是虽然暂时停住,但是中间有开始变化,开始老啊就是,这就是变异,中年以后肚子起来,头发白了、眼睛花了、牙齿掉了,这变异了。

(台语)灭呢?就是因缘离散就是灭,灭的时候说称为死,但是以佛法来讲实在没有东西称为死,只是因缘的俱合跟离散而已,生是因缘和合而生,灭时也只有因缘灭,而实无有一法灭;灭时只有因缘离散而灭。

譬如一串念珠108颗,108颗珠子把它串起来,串好了就说有一条念珠,这条念珠就生了。

但是是依照这108颗珠子凑在一起俱合的因缘,等到把它弄断了以后珠子散掉,就没有念珠了,只有珠子而已,没有珠子以后就说这个念珠灭了。可是实在没有念珠灭,只是珠子拆散了,所以是这意思。

[故法无我。]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起的生住异灭,

[以证悟二无我故,即从人、法中得解脱,是为「二无我智」之功用。]

[三、五位]

接着讲百法的五位,分类,这一百法把它分成五大类。

[论文]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法者,这宇宙间的一切法大略可以区分成五种,大略是区分五种,再更大类是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为、一种无为;一种是有生灭的法、一种是没有生灭的无为法。

先讲第一种有生灭的有为法,就有这四种:1.心法,精神界有情的心的心法;

2.心所有法,有情的心、众生心的运作内容,它所产生的作用,心所有法;

3.色法,物质界地水火风;

4.心不相应行法,有情心或众生心作用所生的心不相应行法,

5.就是无为法。

[注释]

[「略有五种」:大略而言,可分五种。这是指:若要细分,则可以有很多类;现在只是大致分类而已。]如果你要详细细分可以很多很多。

[「心法」:又称「心王」,]为什么称为心王?因为心是一切法之王,所以称为心王,[也就是八种识。]

八种识是大乘,小乘通常是讲到六识,所以佛在经里面讲第七、第八识又称为阿陀那识,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

阿陀那识就是第七第八识,很深很细,我对于凡夫跟愚痴的人不开演这个法,因为怕他们执为我。

[这心法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源,一切法皆从心法中生,故经云:「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

而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因此,唯识学中,称心识为「能变」,]能变就是心识好像魔术师一样能变出一大堆东西来,[而一切法为「所变」,]所以一切法叫所变。

[又,以一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故除了心识外,并无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影像,自心所现的影像,又称(自心之相分),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就是唯识学主要的宗旨:一切法,唯有识,]就是唯有心,识就是心,[皆识所变,]都是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并无实内外诸法可得。]

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就是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只有心是实在的,因为了解这样的关系,所以就不会去贪爱其它的一切法,因为都是自己自心所变的。

[又,「心」有好几种分类及意义:]

[一、两种心:]肉团心跟缘虑心,肉团心就是物质的心,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心脏。

[1.肉团心——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略称为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脏中之心脏,]

虽然我们佛法所说的心不是心脏,但是我们佛所说的心是寄托在心脏上面,一般凡夫搞不清楚,以为那个心是心脏,因为它是依那个。

就好像说我们眼识是依于眼根,但是眼识不是眼根,眼根是色法,眼识是心法。

同样的心脏是色法,我们的六识、八识心是心法,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意识或是五六七八识那个心是依在心脏上,所以我们会搞不清楚。

[乃意根所依之处,]意根就是指心,[由八瓣肉叶所组成。

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为肉心:]也就是我们人来投胎的时候,那个神识进入胎儿里面跑到哪里去?跑到他心脏附近,阿赖耶识就寄在那个地方,所谓的神识就是在他心脏那里。

[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所以,我们神识如果离开肉心,那个心虽然不是那个心脏,但是心如果离开心脏的话,不要说心脏,连人也死了。

所以它虽然不是心脏,但这个心不能离开心脏,因为那等于它住的地方。

[于密教,大日经疏上说,由此肉团心观八叶莲花,以成毗卢遮那佛身,故将肉心解为众生之自性真实心。]密教来讲肉心就是众生自性真实心,这是密教所说的。

[2.缘虑心——梵语质多(Citta),]缘就是攀缘,虑就是思虑,会想会思考,会思考会攀缘的心也就是精神的心。

当第一种讲是肉团心也就是心脏,因为一般所说的心就是第一个心脏,第二个是精神上的心,会思考的心,因为我们的心脏只会收缩,只会把我的血液送出来,它不会思考,思考的是精神的心,

[为八识心王及心所之总称,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一般佛经所说的心,多指此而言。]

你要问思考的不是大脑吗?不对,那个是西方医学以及凡夫的误解。

大脑脑筋不是思考,真正思考、真正一切心的运作是在这里,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总开关,电源,脑筋只是分出去的通道、电路而已,真正在思惟、在感受的是心,而不是脑筋。

就好象真正在看不是眼珠子,可是要通过眼珠子才能看,真正在看的是眼识。怎么证明?

譬如视而不见,你光是看不用心的话那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听你没听到。

甚至说你没有用心,即使看书你不用心的时候,尤其是经,看了半天还在那里,因为你没用心,没有用心看等于没看、听了等于没听,要有心才能够看、才能够听,这是第一点。

能看的在楞严经里面七处征心不是有这问题吗?能看的、能见的不是眼是心,能闻的非耳而是心,

乃至于能尝味的、感觉它好吃的不是舌、也不是嘴巴是心,你心里觉得好吃,嘴巴只是一个物体没有感觉,嘴巴是色法是物质,是没有感觉,能够感觉是你的心。

所以能够觉得好吃、好看、能够了解不是眼睛,眼睛只是一个通道,所谓灵魂之窗,充其量也只是个窗而已,它只是通道而已,耳朵也是。

乃至一切的感受全都是心的作用,一切的见闻觉知、分别、感受全都是心,没有心人就变麻木了,即使有身也不会知觉,没有心人就跟植物人一样。

这绝对要搞清楚,如果这一层没有搞清楚,你念佛都会出问题,为什么?因为你脑筋去念佛、念咒(台语),为什么?这跟世间的法不一样,不能用脑筋去作,所以你一定要放下,纳之于心一切都好办。

如果你用脑筋去思惟佛法、去念佛、去念咒(台语),装不下,净土宗所说的六字洪名很大,装不进去,我们讲到这里为止,先把心讲完。这个观念要先建立起来,不是脑筋,是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8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拿起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我们今天继续讲,上次讲到[若了达一切法无我,]你如果悟了通达,了达就是悟了通达一切法是无我的话,[即不]会[妄执、妄计一切法,]

那你就不会,妄就是虚妄,执就是执着,计上次讲过,计就是虚妄分别、或是错误的认知,就不会错误的认知一切法。以英文来讲就是miscomprchend。

如果了达了一切法无我,就不会有这样错误的认知,因为没有错误的认知,所以就不会有虚妄执着。

[以自不执故,]因为自己不执着的缘故,[即得解脱,]就会得到解脱,不执着才能解脱,不执着就是放,放了才能解脱。

[自得解脱,亦解脱一切,]自己能够解脱,也能解脱一切,为什么?因为你执着他人的话,你自己不得解脱,他人也不得解脱,你一放了以后你解脱,他也解脱。

[这百法最先可分为两大类:]大乘百法最开始可分成两大类,也就是[即有为法跟无为法,

于有为法中又可以分作四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

有为法我们上次讲过,有为法就是世间法,为就是造作,也就是有生死、生灭、有生死流转就称为有为,我们上次讲过了。

接着看[这一切法无我就是这一论,]就是[即是此一论]百法明门论的[之总纲。]

[何等一切法?什么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包括哪些?]

[云何为无我?]云何就是为何,或是为什么,或是什么都可以,[什么是无我?]为什么是我无,[为何说无我?]说是谁说?是佛说,为何佛要说无我?

这[无我包括两种,]一种是[人无我、]一种是[法无我。以无我即是空,]所以[二无我]也就是[人无我跟法无我]就[又称为人空与法空;

还有,我就是主宰]的意思,[因为五蕴和合的人中,]因为人是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和合的人中间[并没有一法可以主宰这个身体,所以称为人无我。

法中也是一样,任何一法中,]在法里面是没有[一法是有主宰可以得]的,

法譬如说什么?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这都是法,色就是身体,我们身体有没有主宰?没有主宰,没有人能够做得了主,所以就是色无我。

受就是感受,感受是什么?这个受是挺重要的,感受,你说我今天觉得很高兴,这个觉得就是感受,我觉得很高兴就是乐受,我今天觉得很难过,那就是苦受。我今天觉得很欢喜,那也是一种乐受之一,

所以众生为什么会落于生死,最主要就是追求快乐跟逃避痛苦这两件事,对不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追求快乐,

我们每天不管是工作、娱乐也好,都是在追求什么?都是在追求快乐,

乃至你从事种种的艺术、文学活动,乃至于运动、旅游、参加法会,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寻求心中的快乐,乃至于你去唱卡拉OK、到店里面吃东西、吃大餐,干什么?追求快乐,

只是快乐的对象不一样:看电影是眼睛得到快乐,吃东西的时候舌头得到快乐、肚子也快乐了,追求性的满足也是一种快乐,那是身的触的快乐。所以人一天到晚忙来忙去干什么?就是希望追求快乐。

可是快乐又不常住,你满足以后再多的就不快乐了,譬如说人家请客你吃的很饱再要你吃就不快乐了,有的人要你喝酒,如果没受戒的人你可以喝一点酒,但是再喝多以后又给你灌就不快乐了,

所以它都有一个程度,快乐不是恒常的,过多或过少都不快乐,让你吃吃的不过瘾也不快乐。

众生忙来忙去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那个受。我不是讲一个快乐论,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一种感受,感受怎么来?感受通常以凡夫来讲都是自心、自身用五根去摄取外面的五尘,然后摄为已用的时候,消化它得到的那种感觉。

如果是顺你的意的,那就快乐;但有时候也不顺意,你摄受的结果,譬如你看一个电影看了半天觉得窝囊,本来为了追求快乐那就不快乐,所以顺意的就称为乐,乐受;

但人没办法常常都是有快乐,因为那些快乐的情景都是要有因缘,而且跟你的脾气、跟你的量都要吻合才有快乐,

佛就是看到这个受字,这种感受对众生的重要,所以在心法里面特别提出一个受蕴,因为那有关众生的生死。

众生就是为了追求种种快乐,有的是真正的快乐,有的是虚妄的快乐,有的是颠倒的快乐,众生就是为了追求这个快乐,而天天打拼。

譬如有的人追求事业,但有些大企业家他追求的不是他财富的多少,他的快乐不是财富的多少,因为他的财富已经没有办法算了,不能用手算,用电脑都要算半天。

他的快乐是他怎么样经营那些钱财,然后用那些钱财去买更多的钱财,然后他经营成功乃至于他怎么样支配他的员工,他支配的很好,营运成功的那种快乐。

所以那些大企业家已经不是在追求金钱了,我们换句话讲是一种金钱的游戏,以及金钱所延伸的那些附带的价值,不是金钱本身的价值,而是附带的价值。

所以企业家追求的就是这种快乐,如果以佛法讲很虚妄,而且那种快乐有的是看得到,有的是看不到的,有的看不到是什么?能看到就是股票的曲线又上去了,又红色、绿色,是这样子的。

因为众生所追求的就是乐受,所逃避的、不要的、去掉的就是苦受,所以这个受字特别重要。

色法很难改变,这个是报身,正报身,没办法改变,当然可以改进,譬如运动、饮食、营养、卫生去改变他的体质、状况,但是大体不会变太多,可是这个是色法,身体。

但是那个心法就很不一样,心法可以大大的改变,但是能不能改变要看缘,要有缘份,要有善知识的指引,最大善知识那就是佛了,善知识以及佛经、三宝的接引。

色、受、想,想为什么在第三个?因为你要晓得,那个受是怎么来的?受是依靠想来的,同样的一样感受但是你怎么想,你怎么想才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譬如一件事情你作乐想,把它当作一种快乐来想那就会起乐受,作乐想就起乐受;可是那个做乐想那件事情不见得一定是快乐的,只是你这么想而已。

譬如我初一、初二就疯足球,每天一下课就抱着足球到操场去踢,踢的累半死觉得很快乐。大太阳下、星期天就抱一个足球绕操场、跑操场,那很累,可是觉得很快乐,为什么?因为我把那件事情作乐想。

抱着足球我们校园里面有很多树,我就带着球绕树,绕来绕去、左绕右绕、S形绕,如果绕的很好就觉得很快乐,可是你们旁观的人看那有什么快乐,累半死,大太阳下,但是我把那件事情当乐想。

这还没有什么,我就拿一个足球对着墙壁踢过去它弹回来,再踢过去再弹回来;踢过去弹回来的时候要设法把它定住,有时候它弹高了脚要跳起来把它拉下来,有时候是直的比较低的,有时候用脚的内侧、外侧把它定下来等等,有时候用肚子一缩把它定下来、有时候有肩膀把它定下来,就弄那个玩意,因为我在高中是足球校队。

就自得其乐作乐想,但那个有什么快乐,你们看这有什么快乐,很机械,但我就作乐想,所以觉得很快乐。

乃至于种种运动,种种活动都一样,都是因为我们把它作乐想,所以有快乐。譬如我们学书法的,他拿起笔就很快乐,可我告诉你我就最讨厌写毛笔,写毛笔对我来讲是一种最大的受罪,我从小写毛笔的时候一写不只是纸上有墨,全身、书包都有墨,就知道我那一天学校上毛笔课。你就知道每个人性向不一样,你会以什么为乐,你作乐想所以得乐受。

行呢?行就是心行,所以就变成倒过来。受是从想来的,想是从行来,行是什么?行就是心的运作叫做行。

我们众生为什么会有感受?是因为你怎么想,你怎么想,你若以乐来想,把它当作快乐来想就得乐受,把它当作苦来想就是苦受。

譬如我以前读中学的时候读书读一读就会起来做俯地挺身跟兔子跳,自己就在那边跳跳就觉得很快乐,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教我,就很奇怪,我因为把它当乐想就会快乐,

所以受是从想来的,想是从哪来?从行来的,行就是心行,心的那种运作意思,这个是整体。

心行怎么来?心行是从心识来的,心识就是心的本体,为什么讲这个?因为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心,识是心体,这三个是心的作用。

从这个心的本体跟心的作用来看,哪一个是能够作得了主?都作不了主。为什么?你对某一件事情要觉得快乐,这由得了你吗?由不了你,譬如你为什么喜欢吃红豆?这没有理由,我就是喜欢吃。你为什么喜欢吃橄榄?我很讨厌吃橄榄,这个都没有理由的,这就业习力。

业习力是无明的,你喜欢吃橄榄就对吃橄榄有乐受,你对吃橄榄的咀嚼,它的味等等起乐想。为什么会起这个乐想?因为当你在咀嚼的时候你心的运作的整个过程,让你起那种想法。


那你的心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你的心识,你的心识里面储藏了一些业力在里面,已经没有办法分析解释,业力的推动在你的业识里面推动,让你产生那样子的心行,或是运作方式。

所以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会感觉快乐不快乐都由不得你。

乃至于为什么你也不愁吃也不愁穿但就很忧郁,甚至得忧郁症、燥郁症,为什么?依你的条件来讲应该是很满足、很快乐的人生,为什么觉得压力很大?很多时候是由不得你,是你自己所修的业力的结果。

你心里面要怎么想主要都是由于外境,所以不要怪外境,完全是自心,

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因为要了解自心跟外境这种中间的所谓的互动的那种关系。了解了以后不是外境有什么问题,而是你怎么样去摄取它、对待它。

因为同样的外境有人没问题,有些人就有问题,为什么?没有问题人就是有一些是正常的、或是说他是业力的关系。

所以主要不在外境,不要想要去改变外境,因为外境就是这样子,你能够改变是要改变你的自心,可是你要改变自心怎么改变,就很难,你要转变你的业识,一步一步来,你越了解的越多你就越会做,这样子。

讲到最后的一个佛法修行的总要诀就是一个转字,转识为智,转烦恼为菩提,乃至于如果是出家人转法轮也是转,转法轮度众生都是要靠这个转字。

但是要转法轮度众生之前自心要能够转自己的业识,你怎么样能转?你要对整个自心跟情景都要了解,你不了解怎么转?所以必须要解,要了解;

解是怎么来的?解是由于慧,智慧,因为有智慧所以能够解,因为解了所以能够转。

我再重复一次,我不是决定要把这部经好好讲清楚,这样一讲不只是讲相宗而已,这整个全体的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味]

看五味,百法一切法分为五个重要分类,五大类,看论:

[论文]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先把经文顺一下,这宇宙间的一切法,所有的法大略的区分为五种,哪五种?

以下第一种就是心法,心法就是所谓精神的法,精神界有情的心,精神界的法叫心法。

第二个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有情的心的运作内容,你的心怎么样去运作,这个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色法就是物质界的法,也就是无情界的地水火风、山河大地、草木瓦石,这些都是物质界。

第四种是心不相应行法,主要是那个行字,也就是它也是心行,心的一种功用,只不过它跟心王有些条件不相合,所以不相应,下面详细解释。

第五个就是无为法,上次讲过,为就是造作,造作就是自作、自造,但是无为法是专有名词,等一下我们讲到这段详细的讲,因为关于无为法一般就很有误解。

我们看大乘五位百法表,下面有一切法,一切法可以世俗一点可以加宇宙间的一切法,这宇宙间的一切法分作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

什么叫有为法?世间法就对了,世间法或是凡夫法也可以;

无为法是什么?无为法相对的就是出世间法,就是圣人的法。

刚刚讲凡夫法,你可以写凡夫生死法,无为法就是圣人解脱法。

这两大类再分成五大类就是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124叫心法,3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质界,心法就是精神界。物质界跟精神界合在一起全都是世间法、凡夫法,第5个才是圣人境界的无为法。

好,看

[注释]

一、[略有五种:大略而言,]来说有[可分五种,]这就是如果[若要细分]的话,还[可以有]很多[很多类,现在只是大致分类而已。]的把这个宇宙间的物,东西有多少?太多了,你要分类分成五个多不多?不算多,很少,所以是大致分一下,如果要细分不得了,所以现在只是大致分一下。

二、[心法:]心法[又称]为[心王,也就是八识,]八种识,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这八种识。

为什么八识又称为心王?因为心好象王一样,它领导一切,领导整个心的功用,一切心的功用是由它而起,所以称为心王。

[这心法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源,一切万法皆从心法生]起来,所以[经里面说: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

如果你心生起来的时候,一切法,一切跟它有相关的法都会生起来。若你心灭,你某一种心灭掉以后,不是一切心而是一种心,你一种心灭了以后,然后一切法就都灭了,这句话以前我都不会想要讲,但还是要讲,要不然你都不懂。

什么心生?譬如欢喜心,欢喜心生起来以后跟欢喜心相应相同的很多它就会跟着全都起来,所以叫心生就一切法,一切跟欢喜心有关系的都起来了。

欢喜心生起来,这种欢喜不是世间欢喜,是佛法的欢喜,你念经、诵咒或是参加法会参加护摩很欢喜,那个欢喜心生起来以后有什么其它东西跟着生起来,我告诉你。

你欢喜心生起来以后你那快乐的乐受就起来,你就觉得很快乐,譬如我们刚刚念阿弥陀佛我们念很快乐、很欢喜那就乐受起来,为什么有乐受?因为有乐想。还有乐思惟,

什么乐思惟,当然你要有观想才行,你一边念阿弥陀佛圣号,一边观想阿弥陀佛的圣像有没有?有的举手,如果有的话就称为乐思,就是思了。

因为乐的思惟所以想乐想、起乐受,因为你念佛的一念欢喜心起来了,乐受乐想乐思,乃至清净的清净受、清净想、清净思都会起来。

别境中欲,想要修行的欲,这个当然是清净之欲,所以你念佛念到很欢喜的时候就有想要多念一些,愈念愈快乐,好象滚雪球越滚越大。

所以我们每次念佛不会只念一下下就完了,就比一下下多一下下,稍微久一点,当然不能说欲罢不能,只是多念一些,这个想要多念一些那就是欲,念佛之欲就会起来。

欲是什么?换一个通俗一点讲法就是胃口,你念佛的胃口开了,就会多吃一些,那就多念一些。

圣解很难,得到殊胜的理解,这个是有所证悟的境界,这个刚刚念一点佛大概不会有了。

念,念心也就当然是起来,念是什么意思?专一不散就是念,一念专一不散,你刚刚念佛是不是念得很专心?那就得念。

下面你就懂了,定,你要得定之前要先得念,也就是一心不乱,那个念的意思就是一心不乱,所以要得念心。

得念心以后才得定心,你刚刚念的是不是很专一、很专心?很专心就是得定心,不是得定,是得定心而已。

得定心如果真正念的很好的时候又会产生一些智慧出来就得慧心,这样懂吧。

接着因为你念佛欢喜的关系,产生这些这么多法。接着看善,你在念佛的时候一定会信,你心中会信阿弥陀佛才会念的起劲,你若不信阿弥陀佛你会念那么起劲,不可能嘛。

惭愧不一定,你念到自己很惭愧这不一定,你要念佛是欢喜,通常不会有惭愧心起来,通常念佛都是正向,信心会增强。

当时你的心当然是无贪,你在念佛念那么好的时候也不会有嗔怒,所以当下是无嗔;当下那个愚痴心也没有起来所以就无痴,当下因为念的很起劲,回去也要这样念才行,所以就很精进,勇猛,

所以念佛绝对不要念的很慢,(台语)摇篮曲,念佛不要念这样,阿弥陀佛。精进,轻安一定有,不放逸,因为你念的摄心专念,就不放逸了。

行舍不害,行舍就是能舍,能舍什么?舍烦恼,因为你摄心专一在念佛,你就不会去抓取你心中的烦恼,也不会去想一些烦恼的事,所以你当时就放弃了,行舍就是放掉,放掉心中的烦恼。不害,你这个时候当然不会想要害众生,这个害是伤害的意思。

看第四项烦恼,你在念佛的时候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都不会有了,随烦恼也不会有了,所以二十个随烦恼也不会有。

不定,悔,你要想一起令你很懊悔的事情,这个悔不是指那些好的忏悔的悔,是懊悔。譬如说你中了乐透,可是你只买了两张,(台语)那就懊悔,你一边念佛一边想,那就是一种悔,懊悔不是忏悔,不定的悔是那种。

你念佛念那么好不会打磕睡,就没有睡;寻伺是指心的那个比较微细的动乱的相。

所以这就是为了要解释心生故一些法生,当你念佛念的很专心,欢喜心起来的时候,你看一切善法都跟着起来;

但是心灭故一切法灭,等到你出了大毘盧寺回到家里跟你老公讲一句什么不对头的话,刚刚欢喜心全都没有了。

刚刚念佛的欢喜全都不见了,欢喜心灭,刚刚一切好的法、一切善法全都灭,这样懂吗?

同样还有这心生不一定是好心生,我们现在讲如果说是嗔怒的心生,那也有,嗔怒的心如果起来以后也有很多坏的法都跟着起来了。

譬如你若嗔恨心起来,受就是苦受,苦受法就起来了,苦想、苦思也起来,苦思就是都是想一些难过的事情。

别境里面欲就没有了,欲、圣解、念定慧全都没有了,因为都是好的东西。因为你心里嗔恚所以这些好的东西全都不会有,善法也全都不会有,信、惭愧、轻安全都完了,一把火把功德林全都烧光。

剩下的都是什么?烦恼、随烦恼都起来了,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不一定,如果是嗔怒的话嗔就起来,跟嗔有关系的贪就起来,就与嗔俱生贪,因为你现在是嗔怒,所以就与嗔俱生贪,跟嗔同时生起来的那个贪就会起来。

与嗔俱生痴也会起来,与嗔俱生慢也会起来,与嗔俱生疑也会起来,与嗔俱生恶见也会起来。

烦恼也是一样,嗔跟恨就是嗔一类的,那些都会跟着起来。

因为生气的关系,我们就看最后一个好了,忿恨覆恼,因为你嗔怒就会恼,心里面就很恼,悭是什么?悭就是小气,这个时候人家要问你什么法上的问题:啊没有心情啦,对不对?你就不会想要讲。或是请你帮我做什么事,没空。

诳呢?因为嗔怒的关系有时候会骗人,等等种种恶法都会起来,乃至于懈怠、放逸,你生气的时候还会想要做功课?明天再跟阿阇梨请假好了,午休,放逸、懈怠、散乱都起来,这些都是与嗔俱生。

恶念起来的时候,种种恶心都起来,心生故种种法生,恶心生故种种恶法生。反过来如果恶心灭了,这些种种恶法也就都灭了,很生气,气的半死,睡一觉明天早晨都忘了,那就所有的恶法都忘掉,

不过有的人不一样,有的人可以一气气五天、七天,然后那个脸都很庄严、很严肃,都禁语,跟老公或是老婆禁语。

那种是最可怕的,冷战会令人发疯,与其冷战不如热战,好好的打一场,打伤了去看医生,家居打坏了再买,比较快。要不然一冷战相续两个月,这个会疯掉,那就是什么?精神虐待。

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这样这句话懂了,以前(台语),我以前都不会想要要讲这个,因为应该懂的,其实不会懂的。

所以你看唯识很好,你若不这样分析、分解的话,你如何懂这一句经句的意思,没办法懂。

当然我也因为深入里面去研究所以我也能把它弄差不多通达了,所以才能这样跟你们解释,否则我自己知道跟要告诉你是两回事,当老师的就知道,自己不是完完全全融会贯通的话没有办法讲的让人家也懂,那如果学生不懂就表示老师自己也没有搞的很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这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我们的心好象魔术师一样,从一条手帕就一个兔子出来,把兔子一盖变成一只猪出来。[因此唯识学中称心识为能变,]我们这个心能变的魔术师。而一切法为所变,那就所变的兔子跟猪。

又以一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所以[除了心识以外]没有东西可得。

我们还是用魔术师来讲,那魔术师他所有的就是他的手法而已,只有一条手帕,那个手帕是真的,但是那个兔子、跟猪都是骗人的,不是他变出来,本来就有的,他只是障眼法,所以无的少法可得;并没有真正兔子或猪是他变的,

[无有少法可得,]那个都是什么?虚妄幻化。什么叫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虚妄幻化,虚就是不实,妄就是不真,幻化就如幻变化这样,所以我们心可以变化一切东西出来,但都是不真不实。

[一切法皆是自心现影像,]自己心里面所现出来,外面实在是没有了,譬如如同做梦一样,什么叫梦境?梦境就是自心现,自己心里面现出来一切境界,自心现或自心见。

什么叫自心见?你自己心里面看到自己的东西,譬如你做梦的时候看到种种境界那就是自心所见,意思就是外面的人看不到,因为外面没有这些东西。

可是你在做梦的时候很真实,怎么样?你捡到两百万,你中了乐透,要不然就是你被人追杀都很真实,醒来还吓得半死,或梦到鬼,但是别人都没有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心所现。

捡到两百万,醒来什么也没,那都是虚妄的,自心所现或自心所见,什么见?在梦中见到一捆一捆的新台币一千块,那就自心所见,但那是虚妄见,不是实有。

所以叫[自心的相分,]自心所现的相,相分就是所现的相,

[所以说三界为心,万法为识,]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心幻化出来,叫三界唯心。万法为识,一切万法变来变去也都是我们八识所变现,所以叫万法唯识。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09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放掌!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唯心唯识,所以一切只有心识,[这就是唯识学主要的宗旨,]也就是[一切法唯有识,]都是[皆识所变现,并无实在的内外诸法可以得]到。

[又,心有好几种分类及意义。]

第一种分类心有两种:

[一、两种心:]

[1.肉团心]所以肉团心就是我们世俗所说的心脏,[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简略称为肉心。]也就是[凡夫肉身中五脏的心脏,是意根所依之处。]

我们这个心脏,佛法里面所说的心不是心脏,但是佛法所说的八识心是依附在心脏的地方,它总要有个地方,那个地方主要就是依附在心脏那里,虽然依附在那里,但是心不是心脏,心脏也不是心。就好象眼识是依附在眼根,但眼识不是眼根,眼根也不是眼识。

这个心是[八瓣的肉叶所成,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为肉心;]所以我们的神识最初来受胎的时候,进到母胎里面就跑到婴儿将来要成为心脏的地方。所以托处就是肉心,[若神识、或八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

于密教,《大日经疏》上说,由此肉团心观八叶莲花,以成毗卢遮那佛身,故将肉心解释作为众生之自性真实心。]依密教来讲这个肉心跟真实精神的心是一致的,虽然它们是和合,精神的心依附在它上面和合而成,密教就进一步把它观成是同一个。

[2.缘虑心]——缘就是攀缘,虑就是会考虑、思虑的,这个缘虑心就是精神的心,前面肉团心就是物质的心。[梵语质多(Citta),]质多心[为八识心王及心所之总称,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一般佛经所说的心,多指此而言。]指这个质多心,精神的心,而不是指心脏物体的心。

[二、四种心(此依翻译名义集及三藏法数)]

[1.肉团心——即汗栗驮心,意如上说,]跟上面是一样的。

[2.缘虑心——]跟上面也是一样,这个是妄心,[缘持思虑之心,即质多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识缘根身种子器世间。]

也就是这个心它是能够会攀缘外界的,八识每一个识都有所攀缘,它要缘什么都不一样,都有一定的;譬如眼识一定是缘色的,耳识一定攀缘声音,鼻识一定攀缘香,舌识一定是攀缘味,身识攀缘触。第八识就攀缘根身种子器世间,这叫缘虑心,它攀缘以后就会起种种的思惟,所以叫缘虑。

[3.积聚精要心——]不是真正的心,这是一个比喻。[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亦即心要之义。]譬[如《般若心经》]的心不是心脏,而是[它为《大般若经》六百卷之心要。]要义的意思。譬如我们说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就是这个意思。《般若心经》的心不是讲什么心脏的心,意思就是最重要的意思。

[4.坚实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如心,[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亦即第一义心,真如心。]

以上第二类是在第一类肉团心跟缘虑心之外又加了两项,第三项其实跟心没有直接关系,第三项如果真的要说是法心,法的心要,第四项就是真心,因为第二项虽然是心但它是妄心。

[三、六种心(此依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

第三种分类就比较复杂一点,虽然是复杂,我们要归类一下也不会太复杂。窥基大师是玄奘法师的大弟子,也就是唯识学的祖师之一,称为慈恩大师。

[1.集起心——这单指第八识,]为什么集起心,因为[以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而起现行,故称第八识为集起心。]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就是前七识,[以前七识能熏而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3.缘虑心——]就是六识,[以能缘自分境故。]六识就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什么叫自分境?自分就是自己的,

譬如眼根所缘的是色,眼根缘色境,这个色境就是眼根的自分境,专属它的,

因为接着耳根一定缘声境,这个声境就是耳根的自分境,它自家所缘的境。

鼻根一定缘香境,所以香境就是鼻根的自分境,自家所缘的特别专属的境界。

舌根一定是缘味境,味境就是舌根的自分境,自家所专缘的境界。

身根一定是缘触境,所以触境就是身根的自分境,

这就是我说要把它讲的很清楚就是这样子,因为我的书是这样写,我怀疑有几个人能看得懂,必须要这样讲你才能真正的懂。

什么叫自分境?举个例子,声音是谁缘的?耳根所缘的,耳根缘声音,这叫声境、声音的境界,耳根缘声境,所以这个声境就是耳根自己专属的境界,所以这个声音就是耳根的自分境。

声音可不可以用眼睛来缘?眼睛不能看声音。说我们现在科技发达声音可以变成有那个振波、色彩出来,不是有看到声音,你看到振波可以大小还是色,你还是不知道声音是怎么回事,所以声音是耳根的自分境。

那么灯是色,很亮,耳朵能不能闻这个色,这个灯光?不能,应该是眼见灯光,所以灯光这个色境是眼根的自分境,只能眼根缘它,耳根不能缘它。

有人说有的人瞎子,可以用摸的就摸出什么颜色,这样是不晓得,可能有一两次碰对,但是色彩这么多种,怎么能摸得准?你摸的时候一摸是红色,为什么?红色热的;一摸这个凉的是白色,这个不准,只是推测。

依理而言眼根所缘就是色境,色境是眼根的自分境,其它的你能不能用舌头去尝尝看是什么颜色?不能嘛。

所以缘虑心自己缘自己的境,每一个根自己缘自己的境,所以叫缘自分境,而且它一定能够缘,除非根坏掉了。

详细讲: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自己缘自己的境界,互不相干、互不相扰。

我们再回头看第一条是八识,第二条是七识,第三项讲的是六识,所以八七六,一二三就是讲八七六识的作用。

接着就倒过来讲识、意、心;识指六识,意指七识,心指八识,这讲什么?讲六七八识的本体。

[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识的意思就是了别,能够分别,了就是明了,别就是分别,能明了而且分别。

你们有些工厂或公司上班有识别证,守门一看就知道你是属于这个公司的,一看就能够识别、了别这叫识别证。

我们心识也是一样,这个东西我一看就能够识别,能够认识而且了别叫识别,为什么我们心称为识?因为我们心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了解跟分别,所以叫了别,了解就是知道,了解、分别所以叫了别。

譬如我们一看这个就知道是花,一看就能够分别而且了解这就是花,所以叫了别是花,这是谁的作用?这就我们心的作用,

为什么把心称为识?因为我们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识别,如果你不能识别的话,你这个心就等于没用,如果丧心的人、失心疯、疯子他的心跟眼就没有接触,那个线就断掉。他看到的东西就不是真正的外境,有时候外境他看了可是他的分别不是那样。

我们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识别,能够认识了别这样才是正常的心的功能,除了识别外境也识别自心,识别自心是什么?

譬如正常而言你自己心里很苦的时候你自己知道自己心里很苦,这是正常的。有时候心很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心很苦,这就生病了,

心很苦就知道心很苦还没有真正的病,心很苦还不知道自己苦那就病了。那个病有时候变成心病,有时候由心病变成身病,引起身体种种的病变,因为那个心已经失去它的功能了。

所以心不能分别自己心所产生的东西,那是心所法;自心产生的很多法,产生快乐或是忧郁,但是你不知道自己忧郁的时候那就大毛病,很难医。

你如果说知道自己心很忧郁,这就好办,怎么?就散散心、疯狂一下都可以,但如果自己不知道就渐渐酿成大病,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就是你那个心的功能,识别的功能丧失了,或是减弱了。

可见佛为什么把我们的心称为识的原因在这里,这个识就是认识,不只是认识外在,而且认识自己、自心所产生的种种法。

但我们众生自己常常不知道,由于大部分来讲没有什么障碍,不会让你失衡,不会让你跟外界的联系断掉。

因为你一失衡,不能认识自己的时候,乃至于忘掉自己了,那就很严重了,那个心识的识别作用就失去了。

能够认识外境跟认识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心的需要,认识自心缺乏哪些东西,想要去满足它就去追求,追求得到的时候就满足就平衡了,那就是一个正常的人。

如果说有所需要又不觉得,这就很麻烦。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譬如到青春期最正常来讲就会有对异性的需要,或者是精神或是肉体的,这是正常的。

但有一些不正常的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需要,可是事实上他有这样的需要,这就麻烦了。他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需要,因为不知道所以就不会去追求,不去追求心理就一种压抑,压抑渐渐就病变,这就是因为他心识的识别功能不够,不能够认识自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1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