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一张桌子引发的争论——与老宇师兄探讨一下缘起性空与三性三无性 只看楼主
楼主 染心不净
收藏 2019-10-20 23:15:15
本帖最后由 染心不净 于 2019-10-20 23:33 编辑
1.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中观的根本理论。对缘起性空的定义就是:
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凡是缘起的,就一定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性空。
支持经典:
《大品般若·道树品》:“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
《中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智度论》卷十八:“菩萨观一切法皆无相。是诸相从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无。”
《中观·四谛品》:“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十二门论》:“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十住毗婆沙论》:“知诸法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行于中道。”
这都是缘起性空的经论根据。
所谓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不是孤立自有的,都是由众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换句话说,都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组合而成的。若是脱离了因素和条件,世间上任何事物都不能产生和存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固然繁多,但无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有,由因缘和合生起,所以名为缘起,也称缘生。
性空是说,凡是由众缘生起的事物,必然是无自性的。自性,就是事物的自体本性,缘起事物没有自身的实体本性,所以叫无自性,或称性空。
这个性空是旨在空一切法的自性,在俗上并不废缘起的世谛假名,也就是自性空,并不碍缘起有,自性空亦是空无之空。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是生,不能认为是灭。一切经验上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所觉知、分别而能得其实际。它是所谓非有、非无、非灭,是一切皆空,亦就是前面所引证《中论》偈说的:“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
举例说明,一张桌子,这桌子是由木石 油漆等等众多条件建成的,这桌子就没有自身的体性。
请问,什么是桌子的自体?木石油漆是桌子的自体吗?木石油漆只是桌子的因素或条件,包括人工设计工厂加工等也只是桌子的因素和条件,这样说来,桌子只是以其他的因缘和条件为体,属于众因缘,而没有桌子自我的独立实体。
试问,离开这些因素条件,另外哪里还有个实体的桌子存在?没有!
既然没有,这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性空。桌子是这样,一切器物都是这样,所以说诸法皆空。佛家说空,不是离开事物另外说空,事物当前存在说它没有独立不变的真实体性为空,故名缘起性空。
又如一般见解,都认为有个实在的人,实在的我。例如人们常说:我的书,我的衣服,我的钱财,但书衣钱财不是我,而是我所有的物,为我这个人所有。再进一步推求,我这个人是否就是个实在的我?人们常说,我的头,我的脚,我的胳臂,我的腿,我的心肝五脏,乃至说我的身体。如果这四肢百骸都是我的,是我所有,如书衣钱财那样不是我。当然这不是我,那么,我又在何处呢?如果说,四肢百骸都是我,试问,究竟有多少个我呢?四肢百骸都是我的身体组成部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个实在的我呢?虽然实无有我,但人们却都迷信执著有个实在的我。本来没有,认为是有,这才是迷信呢!这样看来,人我也无自性,实我也不可得,名为我空。
“三界如幻,万法皆空”,缘起性空,“缘起本如幻,万法皆性空”。缘起和性空的关系,缘起是事物的现象,性空是事物的本质,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故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即是中道。以此修观,名为中观。
(此文非原创 依三论宗刚要改编)
沙发 染心不净
2019-10-20 23:28:55
2.三性三无性
三性三无性是唯识的重要概念,三性三无性是一切法之实相。在一切法中,都可以建立三自性,也都可以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一切法的事理,不出三种无自性性。
1.所谓三性,就是将诸法的属性分为三个层次,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或略称为遍、依、圆三性,原出《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唯识三十论》又以偈颂的形式进行了概括。
第一,遍计所执性:遍计是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所缘的对象。对于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只看到浮现在主观意识上的虚妄影相,看不到它本来的真相,不了解这种影相是唯识所变,却执为心外实有,起种种的实我实法的自性差别。这种执着如果加以分析,虽有浅、深、广、狭之别,但都不出能遍计的能执与所遍计的所执二种。据护法论师的主张,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执法是能遍计,遍计心等所缘色心诸法是所遍汁,能遍计之心与所遍计之境,都是依他起法。当人们心缘境时,对于能缘与所缘之间,产生一种实有我法的妄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这妄计的种种我法毕竟不过是现于主观迷情上的执相,所以叫当情现相,而无实体。《三十论》说“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因此,这种遍计所执性只是在凡情上才有,在真理上是没有的,“情有理无”,如龟毛兔角,是体性都无之法。
第二,依他起性: 依是依托,他是众缘,起是生起。一切有为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起,所谓四缘生诸法即:1.因缘,2.增上缘,3.所缘缘,4.等无间缘。其中心、心所法依四缘生起,色法依二缘(因缘、增上缘)生起。所以百法中从缘所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物质)以及在缘生的色心上所假立的不相应行法等,共四位九十四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起,如幻假有而无自性。
这和中观宗“缘起性空”的思想基本一致,但涵盖范围稍有不同。既然依因缘和合而存在,非固定的实有,所以《三十论》说“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起性虽不是迷情上所现起的妄相,也就是说依他起性不是由依名生义的遍计所执性而起,所以是真;但同时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假”法,所以又是假。
第三,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是一切事物的真实体性,即诸法平等的真如,其体常住,不生不灭,亦无变易,是依他起法的体性,远离了遍计所执性的实我实法。所以《三十论》说:“圆成识于彼,常远离前性”。可见,真如法性是绝待的,既不同于遍计所执性的情有理无,也不同于依他起性的如幻假有,而是“理有情无”的中道实相,我法二空所显真实。
为了使人们能够明了三性的关系,《摄大乘论》用蛇、绳、麻做比喻加以说明。如有人在昏昏月色中行路,兼有恐怖之心,忽见绳弃路旁,此人却误以为是蛇,其实这纯是恐怖迷情上的妄执,体法都无,这比喻遍计所执性。经过一番勘辨,了知所见非蛇是绳,但绳是由麻和人工等因缘所成,这比喻依他起性。绳本无体,山麻所成,所以绳的实质是麻,这比喻圆成实性。换言之,遍计所执性如绳上的蛇,只存在于对依他起性的谬见之上,是无实体的。依他起性也象麻所成的绳,只是现于圆成实性之上的假相,所以观察其体毕竟是无自性的。
由此可见,宇宙万有,色心依正,迷悟染净诸法,都是仗因托缘现起的如幻假有。但波由水起,绳依麻存,依他起性也有其实体,这就是圆成实性的真如法性。依他起性是现象,圆成实性是实体,现象的有为法虽是千差万别、如幻假有的,然而,实体却是一相平等、常住不变的。依他起是有为的生灭法,圆成实是无为的不生灭法,而二者又是相依不离的,所以《唯识三十论》说:“故此与依他,非一非不异”。只因我们被无始以来的我法妄执所障蔽,不但不能观照万法的实体,而且还在缘生无性、如幻假有的依他起性上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法的妄执,离实有的计度,如实证知万法如幻假有的依他起性,使圆成实性显现出来。依他与圆成是悟入圣智观察的境界,遍计是迷情妄执的境界。简言之,三性就是从迷悟两方面对宇宙万有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与说明,使人们转迷成悟,体证诸法的实相。
2.三性的道理如从另一角度来解释便是三无性。也就是说,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是从有的方面说明万法的状态,而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三者则是从空的方面诠显诸法的状态。《成唯识论》设问说:“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三十论》解释说:“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因此,三无性是对三自性的真实体性的说明。
第一,相无性是对遍计所执自性的说明。相是体相义,无性是无自性。遍计所执性不过是迷情上所执的妄相,犹如病眼见空华,其体本无。为什么说遍计所执自性其体本无呢?因为这种自性完全是名言安立,若离二取,名言就根本没有什么“自性”可得,故名“相无自性性”。如《解深密经》说:“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第二,生无性是对依他起自性的说明。为什么说依他起性是生无自性性呢?因为依他起自性是众缘所生的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它的生是依因托缘的生,而不是自然而然的生,所以说它无性。说它无自性并不是否认依他起的万法都没有,是说依他起自性仅有“缘生性”而没有“自然生性”(自然生性是不待众缘、自然而有、固定不变的意思)。正因为一切事物是依他而起不是无因而生,所以叫做“生无自性性”。如《解深密经》说:“此由依他缘力故,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第三,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自性的说明。圆成实自性是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我法的净智所缘的境界,是一切法的实体,所以叫做“胜义”。圆成实性又是依诸法无自性性显示和安立的,所以叫做“无自性性”。圆成实自性的本身就是诸法的二无我智所缘的胜义,所以叫做“胜义无自性性”,犹如无一切众色所显的虚空,无相空寂,不可得故。
综上所述,三性是就能知与所知而言,三无性是就三性的本质而言。佛陀在三性之外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就是为了要屏除对诸法实有的执着,从而悟入诸法缘起性空的妙理。三无性是依三性安立的,三无性的体不离三性,三性的体自具三无性义。所谓有是空的有,空是有的空,有不离空,空不离有。有与空是对宇宙万法的二面观,不偏取,不离舍,非但有,非但空,显示了万有实相的中道妙理。所以,从三无性上说空,并非完全空无,从三性上说有,也不偏于自性有。说有说空或非有非空,只是为了遮止边见执著以诠显中道妙理而施设的方便。如果不明此理,执着任何一边,中道的实义便无从体现。如果一旦证得理智冥合,悟入胜义妙谛,说有说空,也无一不契中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