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第一卷 第二章 阿难出事了!(上:不同的版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实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又一次结夏安居完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束后,祗园所在地的波斯匿王,要为其父亲的忌日举办斋饭,邀请佛以及大菩萨前来王宫应斋。这个波斯匿王,与佛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当天,王城中布满了细微的毫光,犹如明亮皎洁的月光,因此其父王给其起名为月光;有有人说,因为佛的德行犹如日光,此波斯匿王的德行也非常高尚,因此当名之为月光;另外因为其父王希望将来长成后能够战胜一切敌对,因此也称之为胜军。 这个波斯匿王,对佛也是非常诚敬,知道本次的结夏安居和僧自恣日刚刚结束,恰逢父王的忌日,因此在王宫中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美味斋饭,邀请佛和大菩萨前来应斋;同时王城中的德高望重的居士们,也在各自的家里,准备好斋饭,打算一同请佛的其他弟子前来应斋。 佛令上首弟子文殊菩萨来安排所有菩萨和阿罗汉等人的应斋事宜,佛作为法主,自然应当到王宫应王斋,而其他臣宰和居士们的斋饭,则应当有大菩萨和阿罗汉等分别应斋。只是因为佛的堂弟阿难,提前接受了别的斋主的邀请而去应斋了,不能及时赶回来,因此赶不上这次的应斋了。 阿难,意思是庆喜,释迦牟尼佛之父净饭王,因为悉达多王子出家一事,一直非常苦恼;当他听人报告佛已经成道的时候,更加悲喜交集,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说;恰好王弟斛饭王派人报告说,刚才生了一个王子,这才举国欢庆,因此就给这个王子命名为庆喜,也就是阿难。这个阿难,长大之后和佛非常像,佛所具备的各种相好庄严,他差不多也都具备了。因此,在别人看来,这个阿难实在是一个非常英俊潇洒的好青年。在佛五十五岁,也就是阿难二十五岁的时候,被佛度化出家,一直到佛八十岁涅槃,阿难整整在佛跟前承侍了二十五年。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为多闻第一之人。 等到阿难从他所应斋的地方赶回来,大家都已经应斋去了,而且祗园里也没有斋饭,阿难就只好按照佛制,托钵乞食了。 这个时候,也是阿难的劫难到了,身边没有一个资深的比丘陪伴,也没有亲教师指导,独独一个人入城乞食,阿难本身的长相就非常英俊潇洒、人见人爱,再加上阿难托钵乞食的时候,把佛所教导的威仪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就有了被女子纠缠的基本因了。有了因,缘是什么呢?阿难自己的缘,就是他一直多闻,听佛讲过各种法门,但是却法是法,自己是自己,从来没有用正法的道理指导过自己,只希望自己是佛的堂弟,佛已经成佛了,那么在佛的提携下,自己也应当不费吹灰之力地就能成道证果(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因此也就从来没有真正地明白过世间的道理,也没有出世间的定力。 这就有点儿像现在学佛的有些人,一心寻找有神通的大家所传闻赞叹的成就者,而且找到之后,那真的是非常恭敬,师傅说东,那就是东,师傅说西,那一定是西,一心指望着能够在师傅的加持下轻松成就。可是这些人却从来不明白真正的诚敬师傅的方法,并不是这样,而是如法思维修行,以法供养师傅,以法和上师相应,和本心相应,和智慧相应。 阿难就是本着“一切有佛呢”的心态,给自己奠定了遭受尴尬的基础。所以,当他在下面遇到外部的女性的缘,尤其是有着五百年夫妻情份的缘的时候,什么经文咒语都不起作用,差点儿一败涂地。 这个阿难,在沿街乞食的时候,还是能够按照佛的教导约束自己的,把自己的僧服整理的妥妥帖帖,因为佛的要求是比丘一天最多只能到七户人家去乞食,如果这七家过了,也没有乞到任何食物的话,这一天就只能饿肚子了。因此在阿难的心中,还祈求着千万要在最后一家之前能够乞到食,否则佛连同所有的菩萨罗汉甚至初发心的出家人都去吃好的去了,我却饿了肚子。 而且按照佛的要求,在乞食的过程中,不能对前去乞食的人家有所拣择,应当本着平等之心而乞食,不论这家人是名门望族,还是屠夫奴仆。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曾经有迦叶尊者,因为上祖是仙人,身带极大光明,以至灯光都看不到了,因此号称饮光氏。迦叶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是头陀行第一之人。当迦叶尊者在乞食的时候,为了给现在贫穷的人家增添福根,因此就专门到贫穷的人家去乞食;而上文中所提到的须菩提,则是考虑到不让现在富裕的人家福报变差,因此就专门挑选富裕的人家乞食,对于这两个对乞食的人家有所拣择的尊者,大居士维摩诘都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批评他们心不平等,才有贫富的区别,而学佛,就是要解决有所对的二元相对的种种概念,只有彻底没有了二元对立,才能够谈得上智慧。对于维摩诘的批评,迦叶尊者和须菩提无法应对,也只有文殊菩萨能够应对维摩诘的智慧,因此在《维摩诘经》中,那么多佛的弟子,也只有文殊菩萨能够代表佛去探望生病的维摩诘大居士。经过维摩诘教训迦叶和须菩提之后,所有的乞食,就不能挑挑拣拣了,只能沿路经过不论贫富的七户人家中去乞食。 当阿难威仪严整地沿路乞食的时候,他的外缘终于现前了,他经过了一户人家。这家有母女二人。母亲,在当时的种姓制度中,是一个卑贱种姓,所以称作摩登伽,而这个女儿就称作摩登伽女。该女子看到阿难庄严安详沿街乞食,人长得有圆满俊秀,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就央求母亲用大梵天的咒术迷惑阿难,让阿难和她成为夫妻。 阿难在摩登伽用大梵天咒术的迷惑之下,立马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也是往昔的业力成熟的缘故,就走进了摩登伽女家中。摩登伽女欢喜莫名,眼睛看着,心里笑着,手上也没停了摸摸抓抓,眼看着就要进入正题了。 关于这个摩登伽女在母亲的幻咒作用下,准备占有阿难的过程,在《大藏经》中,除了这本《楞严经》的这个说法外,还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把另外的几种说法加以整理的话,发现其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好像纪录片一样,个人感觉比较喜欢,就在这里插播一下。 这个女子的母亲,是一个给王城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在当时的种姓制度中,却属于卑贱种姓。可是这并不妨碍她信仰大梵天,一直在诵持着大梵天的咒语。 有一天,阿难在跟随大众入王城乞食之后,沿着一个水边准备回到祗园的时候,感觉有些口渴,就向旁边的一个女子讨些水喝。这女子就是摩登伽女,她告诉阿难说:“我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人,不能提供水给您。”阿难说:“我是一个出家人,对这些贫富贵贱心无分别,你就放心给我水喝吧。”就这样,阿难喝了水之后就回到祗园了。 可是好奇心真是能杀死猫啊!这个女子,头一次见到还有人不分种姓,对自己这个卑贱种姓女子也没有歧视,况且小伙子人长得还是那么帅。就尾随在阿难的后面,看清楚阿难进入了祗园。就回来给母亲说:“妈妈,我看上了一个小伙子,一定要嫁给他。你懂得咒术,一定要帮我。”她母亲就问是哪家的小伙子,摩登伽女回答说是进入到祗园里去的一个僧人,名字叫做阿难。她母亲听了,就告诉女儿说:“有两种人,我的咒术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一个就是已经断除了欲念的人,另外就是死人。听说祗园中的佛和他的弟子们都是没有了欲念的人,恐怕我也没有办法。况且波斯匿王一直对佛很虔诚,如果让他听说了我用咒术迷惑他的弟子的话,恐怕我们全家甚至整个种姓,都会被残杀也不一定。”摩登伽女因为心中欲望难忍,就躺在地上,撒泼打滚,一定要母亲帮他把阿难迷惑过来,而且说今生除了阿难,谁也不嫁。她母亲就只有这一个女儿相依为命,不忍见到女儿这么痛苦,就答应想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