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9-5-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9-2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840】〈信解品〉跟〈譬喻品〉的道理都是会权入实,但这两个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太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再做一个说明。其实我们前面说过,〈信解品〉跟〈譬喻品〉的道理是接近的,都是“会权入实”,但这两个表达方式不太一样。〈譬喻品〉是从佛陀的角度来发明会权入实的真理,〈信解品〉是从弟子的角度来发明会权入实。我们做一个说明。
〈譬喻品〉是谁说的?是佛说的。佛陀是整个教法的施设者,所以他在讲〈譬喻品〉的时候,更多的是他个人对法门的施设,所以它表达的是佛陀大悲的善巧,更多的是佛陀怎么善巧方便把众生从三界火宅带出来,因为是从佛的角度来谈“会权入实”。
但〈信解品〉不一样。〈信解品〉是谁说的?是四大弟子说的,是实际操作者。〈信解品〉是一个实际的修行人接受佛陀教育以后,讲到他自己从一个生死凡夫落入外道,变成阿罗汉,再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
一个是从佛法界来看“会权入实”;一个是从众生法界。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件事,叫做浪子回头。说有一个人,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后来被他父亲感化,带回来培训,最后变成一个跨国企业的大老板,成功了。这么一个故事,你要问他父亲,他会讲他自己的一套。他说我就是怎么样带我儿子的,我用什么方法什么方法。他可能更多地在诠释他个人的方法。但是这个故事,你问这个当事人,你问这个儿子说,你为什么回家呢?他讲又是一套了,他更多的是讲他的心路历程,他内心的世界。我一开始因为怎么样?在家里面待不习惯,在外面跑跑跑。以后吃苦吃多了,然后我爸爸就化妆,变成我的朋友,七弄八弄把我带回来了。
所以诸位!同样一件事,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父亲的角度跟儿子的角度,在说事情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是父亲的角度,就是,佛陀的角度更多的是他的理性,他强调法门的施设。但是四大弟子更多的是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有很多他个性的、当时的感受。他从排斥、畏怯,到最后接受佛,到最后有所成就,到最后回家继承家业,他有很多的心路历程。所以可能我们一般凡夫看〈信解品〉,会觉得跟我们比较贴切,那是从众生法界来谈“会权入实”。这个〈譬喻品〉跟〈信解品〉虽然观念一致、理论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