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您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641】要从声闻道转到菩萨道,最关键的观念就是,要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戊二、譬说周 分四:己一、开三显一;己二、中根领解;己三、如来述成;己四、与之授记

前面佛陀用法说,直接用法义的方面来说明;这以下佛陀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权实不二”的妙理。譬喻是容易理解的。这当中有四段。

己一、开三显一 分二:庚一、身子代请;庚二、如来垂答

第一段,己一,开三显一,就是打开三乘法门的假相。其实三乘法门都是一个方便的假相,佛陀要说的是一心真如的实法,所以开三显一。这个地方分两段。

庚一、身子代请

先看第一段,庚一的“身子代请”。舍利弗尊者代替未开悟的其他声闻弟子来启请这个“权实不二”的妙理。我们看经文。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我们把这段经文做一个简单的消释。

“尔时,舍利弗”,那么这个时候的舍利弗是什么时候呢?就舍利弗已经开悟,而且已经受记的舍利弗。他就白告佛陀说:世尊!听了前面的〈方便品〉 “开权显实”的观念以后,我已经把心中的疑跟悔断除了,也就是我对一佛乘的思想信解了,因此才能够亲于佛前受成佛之记。阿罗汉今天要从声闻道转到菩萨道,最关键的观念就是,要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才会授记的。 “诸千二百心自在者”,就是我是开悟了,但是跟我同辈修学的声闻众— —“心自在者”,这些人都已经证得了我空,断除了见思,成就了偏空的涅槃。那么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呢?“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这些人都是在以前有学位,初果、二果、三果的时候,在《阿含经》的过程当中,经常聆听佛陀的教诲。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说呢?您老人家跟我们说: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佛陀!您老人家在《阿含经》的时候一再地强调,四谛法门是无比法门,为什么呢?因为它能够解脱凡夫的生老病死的障碍,成就涅槃寂静的快乐。我们就是在您这样的一个教学之下,不断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学无学人”,这些有学的初果、二果、三果跟无学的阿罗汉,也是在这样的教学之下,破除我见的颠倒。

诸位!声闻法的根本是消除烦恼跟业力,对于成就功德庄严基本上是不生好乐的。它的核心思想在断除烦恼跟罪业,而烦恼跟罪业的根本就是我执。一个人为什么有烦恼?就是你想要主宰,你想主宰人生。所以你看一个心中的我特别大的人,他有两种特色:第一个,他要临命终的时候,他不容易离开,那个生死业力特别重;第二个,他要往生,困难度很高。净土宗你要带业往生,你要放弃主宰。你能够放弃主宰,你那种贪瞋痴的烦恼也相对轻薄。所以佛陀解决烦恼跟业力,他是抓住那个根本核心,就是你不要主宰人生。其实人生你也没办法主宰,你是白费心机,人生是业力说了算。所以他透过“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放弃了我执的主宰,所以远离了有(就是常见)、无(就是断见),而成就了偏空的涅槃。

也就是说,这些阿罗汉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他们也是您老人家一手带出来的,但是如今在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声闻人在阿含时是没有任何疑惑的,那叫一个充满自信,他认为他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大事已办了。基本上,所有的声闻人在听完《阿含经》以后,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随时准备死亡的到来,然后以大欢喜心入涅槃。他说,我终于能够放下这个臭皮囊了!但是,他在没有死亡之前经历了方等时。佛陀找出那些大菩萨显现广大的功德来刺激阿罗汉:你看,你们阿罗汉成就了涅槃,我也成就了涅槃,你看看我们大乘的涅槃是怎么回事!所以方等时阿罗汉们实在是充满了挫折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他想说,“我等同入法性”,怎么此涅槃跟彼涅槃的差距这么大?所以阿罗汉在方等时生疑,因为他接触了大乘的功德,他怀疑佛陀有偏心。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说,你们看看这些功德是怎么来的?佛陀要这些大菩萨们广修六度法门给声闻人看,就是我们因地是怎么走过来的。当你们在山上修无常、无我的时候,我们菩萨可没闲着,我们到处广度众生,接受众生的考验,我们一路就是这样颠颠簸簸走过来的。所以阿罗汉们从疑而生悔:这不是佛陀的错,是我们当初没有选对路子,我们当初选择了小乘。所以这个时候,是到了方等、到般若,既疑又悔。

到了〈方便品〉,他们这些人因为法执太重,都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善哉,世尊!伟大的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唯愿您老人家慈悲为四众弟子们说其因缘,再详细地说明,当我们选择了声闻乘以后,我们怎么样去对接到菩萨乘,来远离疑悔。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642】声闻法跟菩萨法的修学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做一个说明。的确,这个疑悔是正常的,因为声闻法跟菩萨法两个修学不一样。声闻法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你看声闻戒,你打开比丘、比丘尼戒,它的思想就告诉你,你要修持声闻戒,就是少事、少业、少方便住。简单地说就是你少管闲事,把自己顾好就好,顾好你的身口意,其他跟你都没有关系。

这是声闻戒。所以它的核心思想修无常、无我,消灭我执。

菩萨法不一样,菩萨法是安住菩提心。诸位受了菩萨戒,你们知道,菩萨是要多事、多业、多方便住,你要为诸众生不请友,主动积极地关怀众生。当然菩萨戒里面,在《瑜伽菩萨戒》有说到一个观念,就是说,初心菩萨要共声闻学,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不知道。就是说,你虽然初发心发了菩提心,你在出离道这一块要共声闻学,也就是说,你还是要修四念处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声闻人求出离道,菩萨修菩萨道。在《法华经》之前,这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认为这三条路是没有重叠的。就是,你想清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你选择声闻,你一辈子就声闻了。你不要想说什么“会三归一”,在《法华经》之前没有这种观念。就是三乘法门在出离道的时候是一样的,但是出离以后,声闻缘觉入涅槃,菩萨继续走,直趋佛道。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合理。“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没有所谓的对接的问题。所以佛陀在法华会前没有说强调会归一念心性。

当然,你要会归一念心性,三乘法门都是如梦如幻,都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可以对接。但是你要向外求法的时候,那三乘是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因缘果报。

所以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方等、般若以后,他们心中已经开始不安定了:我到底是继续入我的偏空涅槃,永久地休息,还是我可以转换跑道,回小向大,还来得及?他们心中的确是有很多的疑惑的,这个地方是必须佛陀要解开的,因为当初这些人也是您老人家亲自带出来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很诚恳地请佛陀能够慈悲,不要舍弃他们,再为他们开导。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643】三乘法门虽然下手不同,但每一个都是趋向佛道

庚二、如来垂答 分三:辛一、抑扬发起;辛二、正说譬喻;辛三、劝信流通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回答的。看庚二,“如来垂答”。有三段。先看辛一的“抑扬发起”。看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这段标题叫做“抑扬发起”。这什么意思呢?抑就是佛陀先压抑,就先责备,先一段的责备。就是请你们注意,责备一下;然后再扬,再称叹他们。透过一种畏爱兼抱的方式,来使令大家专心地听闻以下的法义。

我们看佛陀先责备。

“尔时,佛告舍利弗。”佛告这些舍利弗们说:我先前在〈方便品〉不是说过吗?三世诸佛,所谓的五佛:过去、现在、未来、释迦佛跟十方佛,出世说法都是用因缘说、譬喻说跟言辞说,来宣说三乘的方便法门。三乘的方便法门,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趋向涅槃,都是趋向无上菩提。我在〈方便品〉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三乘法门虽然下手不同,但每一个都是趋向佛道的,“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法”。所以,在佛陀的观念、在佛陀的规划,其实没有声闻、缘觉这两个词,那是一种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道,其实通通是成佛之道。在我的观念只有成佛之道,只是说你是直趋佛道,还是阶段性的成就佛道。没有所谓的声闻道,也没有所谓的缘觉道;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佛道,所以所有人都是菩萨。我在〈方便品〉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个地方是先一个责备:讲那么清楚,你们还没有听懂。先责备一下。

然后再赞叹。然而,舍利弗!我现在再以种种譬喻的方式来发明这个“会三归一”的观念。毕竟,即便是有智慧的人,还是要以譬喻来得解的。这个地方也是先责备再鼓励。这里等于是把前面的〈方便品〉的核心思想,所谓的一佛乘,开出四一——教一、理一、行一、人一,就是蕅益大师说的“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是你修四谛、十二因缘,虽然成就了涅槃,这个是暂时的;其实你继续走,还是可以成佛的,这个成佛的路没有断绝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644】长者喻是要说明什么事呢?

辛二、正说譬喻 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没有断绝要怎么理解呢?我们看以下的佛陀的正说,看辛二的“正说譬喻”。

正说譬喻等于是讲出两个譬喻:先讲三界火宅,再讲三车一车。先说明三界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再说明解决之道是什么,三车一车是解决之道。这个地方有两段。

壬一、长行 分二:癸一、立喻;癸二、合法

第一个是长行,壬一的长行。

癸一、立喻 分二:子一、总喻;子二、别喻

长行当中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喻里面又分成总喻跟别喻。先一个简略的譬喻,再一个详细的譬喻。

子一、总喻 分五:丑一、长者喻;丑二、舍宅一门喻;丑三、五百人喻;丑四、火起喻;丑五、三十子喻

丑一、长者喻

我们先看总喻的第一段,长者喻。看经文。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这整个譬喻当中的主角,就是这个大富长者,所以要把这个长者的情况做一个解释。

佛陀告舍利弗说:若国、邑、聚落。这个长者他同时有三个地方: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比较大,这个比喻实报庄严土;邑就是这个国家里面的某一个县市,这比喻方便有余土;聚落比较小,就是一个小乡村,这个比喻凡圣同居土。这个长者,就是佛陀的法身遍满三个国土:实报庄严土,教化十地菩萨;方便有余土,教化二乘人;凡圣同居土,现出丈六比丘相来教授凡夫。

那么,这个长者有三个功德:第一个,“其年衰迈”。就是这个长者他不是年纪轻,是年高德重,见多识广,年纪很大了。这个地方从法上来说,是譬喻佛陀的内德,内在的功德,也就是佛陀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就是一心三观的中道智慧。“其年衰迈”是指的佛陀智慧。第二个,“财富无量”,是指的佛陀的外德。佛陀有广大的福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外德。而且“多有田宅及诸僮仆”,这个田宅是不动产,这表示禅定三昧。你一般人经过田宅可以休息,佛菩萨是用禅定三昧来养息身心,所以就是比喻这个禅定三昧。“及诸僮仆”,僮仆就是方便波罗蜜。佛陀能够观机说法,种种的善巧方便。这个田宅跟诸童仆比喻佛陀的权智。

首先先解释这个譬喻里面的主角,就是这不是一般人,内有智慧,外有财富,面对众生又能够善巧方便。那么这个地方是要说明什么事呢?首先建立一个观念,告诉所有声闻人,我今天是准备好了以后才出现于世间的。这一点跟《阿含经》里面的佛陀是不太一样的。声闻人看佛陀,从《阿含经》来看,佛陀跟我一样。您老人家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凡夫,所以您也有烦恼跟业力。所以您老人家也是有生,生了以后,您长大了也是娶妻生子,中间还示现生病,只是您后来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而成佛了。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来看佛陀,如果你其他经典都不要看,就看《阿含经》,你会认为佛陀的生命分两块:成佛之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成佛以后就开始成佛,然后死了以后就跟我们一样入涅槃,入偏空涅槃。

所以,佛陀要说明这个法的特色之前,先把人讲清楚,就是我是有资格来施设方便的。就是说,这个三乘的法门,我在没有成佛之前,我就已经规划好了,我不是临时想到的。所以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成就中道的实相智慧以后,才示现成佛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天来到人世间来教导你们,我可是准备好了,是这个概念。先把人讲清楚。

这一块在前半段的开权显实讲得不多。有关佛陀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法华经》的后半段,“约本门开近显远”,佛陀的法身、报身这一块,有广泛的说明,讲到普门示现。这一段先把主角的这个人,先做一个简要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645】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各有各的门,怎么说只有一道门呢?

丑二、舍宅一门喻

我们再看丑二的“舍宅一门喻”。看经文。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了世界,为了度化众生,他把广大庄严的报身收起来,而现出丈六的比丘相。就是身高跟我们差不多,长相也跟我们差不多,只是比较庄严而已。他怎么样?他有一个家,这个家是三界之家。佛陀是以三界为他的家,就是整个三界都是老人家的教化区。这个家很特别,只有一道门。就是你要进要出,只有一道门。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佛陀讲三乘法的目的,都是要先出离生死。你修四谛也好,你修十二因缘也好,修六度也好,你要成佛,第一关先了生死再说,所以“三乘共坐解脱床”。那这样子讲应该有三道门才对,因为声闻有声闻的门,缘觉有缘觉的门,菩萨有菩萨的门,各有各的门,怎么说只有一道门呢?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解释,声闻、缘觉、菩萨来看,各走各的门;但是佛陀来看,其实这三道门就是一道门,它是重叠的。这三道门虽然有小大的不同,但这三道门就是同一道门。离开这道门没有其他的门,就是这一道门而已,就是我空的真理。我不管你是用四念处,我不管你观十二因缘,还是你修六度法门,总之,你要过三界这一关,你就要知道“照见五蕴皆空”。你要知道五蕴无我,五蕴是不可以主宰的,这个是通关密语。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646】只要又知权法又知实法,那你这个三界的门就出入自在

那么这个地方的一门,古德用四种差别来说明,就是迷、悟、出、入这四种差别。

我们先看迷、悟。

凡夫因为迷惑了我空,就什么事情都想主宰,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所有事情都要表达意见。你看,你教小孩子你也想主宰,你的事业你也想主宰。可能运气好,你成功了;但是你要运气不好,你没有那个业力,就失败了。其实这些跟主宰都没有关系。但是凡夫因为主宰,迷于我空之理,所以堕入了轮回当中,这个门消失了。对凡夫来说,找不到这个门,就是迷我空。

三乘的圣人因为悟得我空,所以这道门打开了,悟。所以这个门,虽然只是一道门,它有开合的不同。对凡夫来说这道门是关起来的,外道也一样。外道不简单哪,他修了苦行,修了禅定,但是他这道门就出不去。因为他成就禅定的时候,他还想主宰,他要主宰禅定里面的定境。主宰的结果,就把这个门关起来。所以这个门有开合的不同。这叫迷、悟的一对。

第二个,出、入。这个门,它有时候是只可以出去,单向的;有时候是只可以进来。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你要能够通达权法,则门可出;通达实法,则这个门可以入。什么叫权法?就是三乘的我空的真理。你知道我空,你就可以出去。但是很多人,你看二乘人他出得去,但他回不来,他没办法回入娑婆度有情。因为他不懂万法唯是一心,他没有法空的思想,他没办法回入娑婆度有情的。所以,从三界出来靠我空的智慧,你要回入三界,靠法空的智慧。这个门有进出的差别。

前面讲到迷悟的差别,你只要又知权法又知实法,那你这个三界的门就出入自在。简单地说,以权智——权法的智慧而出,以实智而入。所以这道门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个门的管控有时候是关,有时候是开;有时候是单向只能出,有时候单向只能入。佛菩萨是既可出又可入,他可以双向。这是说明这道门有四种差别。

这是说明这个长者住的一个处所。

丑三、五百人喻

当然,这个房子不可能只有一个长者住,其他的人也跟他一起住。都什么人跟这个长者一起住呢?看丑三的“五百人喻”。看经文。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这个长者的家很大,所以也住了很多人。有什么人呢?有五百个人,就是五道众生。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修罗省略了,阿修罗等于是含摄在人、天、鬼、畜四道当中。就是在人、天、鬼、畜里面,高慢心比较重,瞋心比较重的,就判作阿修罗,不把他区分出来。就是整个六道众生就跟这个长者一起住在这一个广大的家宅,就在这个里面。这说明眷属。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647】为什么“火起喻”这段经文是一个重点?

我们看丑四。这个家庭到底发生什么事?看丑四的“火起喻”。看经文。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这个长者住的房子出现了一件事情。出现什么事呢? “堂阁朽故。”这个堂就是他的殿堂,这个殿堂是指的欲界的果报,在一楼;楼阁是指二楼,就是色界、无色界的果报。这整个三界之宅是有层次的,有些人住在楼上,有些人住在楼下。

“墙壁隤落。”这个墙壁比喻众生的色蕴,四大所成的色蕴。这个墙壁是怎么回事呢?隤落就是败坏脱落。为什么墙壁要比喻色蕴呢?因为色蕴它是一块一块的。你看手是手,脚是脚,墙壁也是一样,这个房子也是靠墙壁把它切成一块一块。把身体分成区块就是色蕴,比喻色蕴。

“柱根腐败。”柱根是支撑整个房子的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命根。命根是指的什么呢?行蕴跟识蕴。这个“柱根腐败”就是非常的脆弱而且危险。

“梁栋倾危。”这个梁栋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柱子上面有横竖的这些横梁,这比喻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就是心识的活动,有时候是往左,有时候往右,这个梁栋也是感到倾危,时常有倾倒的危险。

这个地方说明我们的五蕴身心,主要指的是正报,就是色蕴是墙壁,梁栋指的是心识,色心二法。那么色心二法是靠什么连接在一起呢?靠这个柱根,靠这个命根。所以这个命根只要断掉,色心二法一脱离,这个人就死掉了。就是色法、心法跟命根,这三个构成了五蕴身心。

那么这个五蕴身心后来发生什么事呢?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这房子的四周,这个四周就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部分,一时之间,突然间生起火。而且这个火还不是局部的,是全方位的焚烧整个舍宅,没有一个可以幸免。

这段经文是一个重点。这个长者住的地方,叫做“欻然火起”。我们先解释“火起”,再解释“欻然”。

这个房子会起火,按古德的解释,主要的因素就是太过老旧了,它不是一个新的房子。什么叫老旧的房子,什么叫新的房子?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三界的生命是这样子,它的时间是一个小劫作一个单位。一个小劫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增一减,它的人寿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那一直增,增到八万四千岁,这叫增劫。

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为增劫很难教化。增劫的话是后面的人比前面的人更聪明,福报更大,所以他没有办法跟古人学习,因为后后超胜前前,那么这种人他没办法教化。因为佛陀一教化以后,佛陀的法脉不能流通,佛陀变成古人了,那现代人比古人聪明,所以这样子的话,佛陀的法没办法流通,佛陀没办法教化。所以注意,佛陀只在减劫出世,三世诸佛没有例外。减劫刚好相反,它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一直减,减到十岁。三世诸佛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世。

这个房子就是我们的身心果报。注意,在两万岁以上这个房子都叫新房子。你今天出生的时候你福报大,人寿刚好是三万岁,这个房子不容易起火。但是如果你不幸(像我们现在一出世的时候,人寿是平均大概八十岁,佛世的时候平均一百岁,所以我们差了两千多年)这个房子的寿命一直减,两万岁以后就开始衰老,越老这个房子越容易起火。为什么?因为人寿两万岁以后,人的惭愧心慢慢消失了,就是容易累积烦恼跟罪业。就是说,今天只要是在两万岁以内的人出世,那叫做一个五浊恶世的众生,他的身受心法往往累积了很多的烦恼业力才得果报。这个五蕴的果报已经老旧了,而且这当中含藏很多火种,就是起火的因种。虽然它还没有出现,但是它里面那个火的因种很深。人寿越少,这个火起的可能性越高,而且烧的火越大。就是,一个老旧的房子是起火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648】我们的攀缘心是怎么生起的?

再看“欻然”,就是起火的助缘。当我们人寿越来越少,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虽然我们五蕴含藏了烦恼业力,但是总有人去把它点火。

这个“欻然”就是火苗,就是我们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那一念的妄动,攀缘心。

这个攀缘心,唯识讲出五个重点:第一个,“率尔”。这个率尔就是跟欻然意思一样,就是突然间。就是根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开始活动的那一个心叫率尔。率尔以后开始“寻求”,开始思考这件事情对我是好是坏。最后“决定”,把这个事情的好坏决定了。然后生起“染净”,我应该起贪瞋痴的烦恼,我还是保持正念,就染净心。最后“等流”,就是相续。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到一个人很多的百货公司。你刚开始进百货公司的时候,你的心是平静的,你心中没有火,虽然有火种,但是没有火苗。但是你在百货公司越逛越逛的时候,你人事看多了,你心开始散乱了。你可能看到某一个人,跟你过去结善缘,你的心开始动;或者你跟他过去结恶缘,你看他这个行为你也开始动。最早那个动叫“率尔”。但是你动的时候,刚开始还没有决定,你开始在各方的思考“寻求”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思考一段时间,“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我不喜欢的人,这个物品是一个我不喜欢的物品或者我喜欢的物品等等。进入“染净”,我们喜欢的人事生起贪爱,我们不喜欢的人事生起瞋恚。然后“相续”。

所以,一个人他做完功课去逛百货公司,刚开始的时候他心中可能只有火种,没有火苗。但是百货公司一逛下来,完了,起火燃烧了,“欻然火起”。当然这个火有小火跟大火,后面会说明。小火就是说,只有你一个人起火,那这个是小火。那如果大家的心都动得很厉害,互相碰撞得很厉害,那么大家的火都生起,那就是三界的大火了。所以它有个人的小火跟整个众生共业的大火。

总而言之,就是这个长者他来到这个人世间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老旧的身心世界,是很容易起火的;然后刚好众生的攀缘心又重,就把这个火给带动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649】这个譬喻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

好,我们看第五段,丑五,“三十子喻”。看经文。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前面讲到这个长者他共同居住的人有多少呢?有五百人,跟他一起住的五百人。但是他真正想要去救拔的主要的人,只有三十个人,就是他的儿子。其他的可能不是儿子,可能是远房的亲戚等等。就是跟长者一起住的五百人当中,只有三十个人是他的直系的儿子。或者说,十,菩萨种性的;二十,就缘觉种性的;三十,就是声闻种性的,在这个火宅当中。就是说,在这个五百人当中,只有三十个人过去生曾经接受佛陀的教化,而栽培了三乘的善根。这三种人是可以救拔的,就是佛陀这一次来这个世间,只有三十个人是有可能成功的,其他的人只是结缘。

所以这个长者的目标很清楚,他的任务很清楚了,就是他这一次来的目的,是要把这三十个儿子给带走,把他们救出去,这是他的一个目标。

所以这里面的这个譬喻主要讲三件事情:第一,有一个大威德力的佛陀出世。第二,出世在什么环境呢?是一个生起大火的环境,一个五浊恶世。第三,虽然生起大火,但是在火中还有不同。有些人是有善根的,是可以度化的。有哪些呢?有三十个人在大火燃烧当中,他有珍贵的善根是可以度化的。就是讲这三件事情。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卷

【650】是什么因缘使令佛陀度化众生的策略产生了改变?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四面,我们看子二的“别喻”。

前面是总喻,是一个简略的说明。总喻,从法上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以清净庄严的法报二身,变现一个应化身,来到娑婆世界。佛陀当然先用智慧眼观察了一下,哪些人过去生有善根。后来他发觉,有三十个人跟他过去生有法缘,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当面教化过;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往生以后,在佛陀的像法、末法的时候蒙受释迦牟尼佛教化而受益的。当时释迦牟尼佛本来的想法是,想要用大乘的功德,让这些人一次到位,把他们都度化成佛,因为佛陀没有悭贪。这些人其实都曾经修过大乘的善根,都跟释迦牟尼佛过去做十六王子的时候学过《法华经》,所以佛陀本来是直接把他们大乘善根启发起来,让他们快速成佛。但是这当中发生了变数。后来佛陀发现,他们虽然有善根,但是起火燃烧了。就是,在凡夫的身、受、心、法都有清净的珍宝的善根,但是也充满了大火。这使令佛陀度化众生的策略产生了改变。这个地方是前面的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651】这个“不觉不知”是最可怕的

子二、别喻 分四:丑一、长者见火喻;丑二、舍几用车喻;丑三、等赐大车喻

我们看“别喻”,别喻里面有四段。

丑一、长者见火喻

看丑一的“长者见火喻”。看经文。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个长者本来要对这个三乘的有善根的人采取行动了,但是正当他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后来“长者见是大火”。这个“见”不是用眼睛,佛陀用的中道的智慧眼,照见凡夫在五蕴身心当中累积了太多的烦恼罪业。这个遮障太重了,就是这个火已经从身、受、心、法四面而忽然生起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长者生起广大的惊怖。

这个“惊怖”不是长者内心的害怕,而是大悲心。他是这样想:作为一个佛陀,我的应化身的本质安住在清净法身,所以对我来说,烦恼不能障碍我,业力也不能障碍我。佛陀有四无所畏,佛陀不畏惧任何的烦恼、业力。所以,我的清净法身的功德力,可以在这个三界火宅当中的门安稳地出入。但是,这三乘的诸子都是凡夫位,过去生虽然栽培善根,但是都没有入见道位,所以都是在资粮位这个地方进进退退。

那么这些资粮位的三乘的善根人,“于火宅中”,有两件事很严重:第一个, “乐着嬉戏”;第二个,“不觉不知”。就是说,本来起火了就应该感到害怕,但是为什么他不感到害怕呢?因为火中有快乐。这些人为了贪求快乐,乐着嬉戏(这个嬉戏就是贪着五欲的快乐),所以对于火这件事情,就“不觉不知,不惊不怖”。

其实觉跟知都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是一样,只是粗细不同:觉比较粗,知比较细。“不觉”就是没有闻思的智慧。闻思就是一种观照力、调伏力。“不知”就是没有修慧。当然,没有闻思就没有修慧,没有断惑证真的力量。因为不觉不知,所以对于这个火对我们产生的结果就不惊不怖。火对我们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个,破坏我们今生的快乐。无常大火一烧,你所有的快乐终归于空。所以这三种儿子“不惊”,就是对于火对我们今生快乐的破坏性他没有觉知。

第二个,火不但是烧掉你今生的快乐,更重要是烧掉你的善根,特别是大乘的善根,让你退转。但这三乘的诸子对于来生的伤害、退转,他也不觉不知。所以,当他追求快乐、跟火接触的时候,受到火的逼迫而感受到一时的痛苦,他也没所谓,“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讲到,这个长者本来是要用圆满的功德把这三个儿子带走,但是他发现这诸子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这个三界里面全面起火了。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更严重的是第二个,“乐着嬉戏,不觉不知”。诸位!你把打火机拿给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子,大人拿打火机相对安全,因为他知道火的可怕;你拿给小孩子,他拿去沙发里面一玩,就把整个房子给烧了。所以火的本质虽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可怕。这个“不觉不知”是最可怕的。



补充内容 (2019-9-8 23:23):
【652】生命的可怕不是生命本质,而是你不知道它的真相

那么他为什么不觉不知呢?因为他“乐着嬉戏”,关键在这。这个乐着嬉戏是整个核心思想。乐着嬉戏,蕅益大师解释,就是我见的颠倒。就是这个人他想要去追求一种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快乐以后,他要主导这个快乐、掌控这个快乐。这种情况,在唯识学叫做取相惑,他心中有一个相状。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取相惑。过去在唐朝有一个故事叫做黄粱梦。说有一个穷苦潦倒的读书人,叫卢生,他家里很贫穷。他觉得唯一能够脱贫的方式就是博取功名,所以他努力地读书。考试的时间到了,他就上京去赶考。路途中,他住进了乡村的一个小酒店。黄昏的时候,还没有开晚饭之前,他就到酒店外面的花园中散步。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吕洞宾。吕洞宾是八仙过海中的一个仙人。吕洞宾跟这个卢生就说:“你来干什么呢?”他说:“我来考试。” 两个就相谈甚欢。吕洞宾一看这个人有修道的善根,就说:“你别考功名了,你来跟我修仙道吧。”卢生说:“不行,我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我怎么能够放弃呢?”吕洞宾看他心力很坚定,说:“这样子好了,我不强求你了。现在离吃饭时间还早,要不你到我的房间,我给你看一个宝贵的东西。” 吕洞宾就把卢生带到他的房间,拿出一个枕头。他说:“你先在这个枕头上睡下,休息一下。”

这个卢生往枕头上一躺,就开始发现了一些事情。他发现他这次考试果然考上了进士。考上进士以后,皇帝就赐给他一个官位,做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这一类。因为他领军有方,平定了当时很多的祸乱,所以皇帝就给他升官,一直升,升到宰相(你要不是皇上的儿子,做到最高大概就是宰相了,作为一个臣子最高就宰相)。他不但做宰相,官位顺利,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帮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有战功,每一个都做朝廷的大官。他活到八十二岁。正当他荣华富贵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间生了重病,躺在了病床上。他临死之前生起一念的惊怖,说我不愿意死,我不愿失去我的荣华富贵,这是我今生努力所得!他那一念的惊怖心就让他醒过来了。

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这个时候酒店的主人煮那个黄粱,就是小米,小米饭都还没有煮熟,他就把今生的经历看过一遍。后来他就跟吕洞宾学修道了,因为他看清人生,他觉知了。

生命的可怕,不是生命本质,而是你不知道它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真相呢?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你看有些人,他的取相是财富。因为他过去生可能深受贫穷之苦,所以他把这个财富就想得特别的重要。我前生为什么很多理想抱负不能实践?就是没有钱。所以他的取相在金钱。有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博取好的名声;有些人把感情这个相状放在心中…… 总之,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一生经历了很多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这个相状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感情,可能是名声,各有各的相状。这个相状如果不拿掉,不要说成佛了,可能把过去的善根都破坏了。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严重性不是三界起火,而是不觉不知。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点,自己的攀缘的追求点;然后,为了追求这个东西他什么都不怕,你让他生生世世轮回他都不怕。这个就是人生的盲点。所以佛陀等于看到了两件事: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他也看到了这些小儿子们为了追求快乐而不觉不知,对火是一点都不害怕。这些儿子不害怕,佛陀开始害怕,“起大惊怖”。所以,四圣谛第一件事情,“知苦”!它先训练你,你要看到三界的痛苦。你为什么要离开三界?这个出离心的生起就是知苦。而这些人不知苦!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652】生命的可怕不是生命本质,而是你不知道它的真相

那么他为什么不觉不知呢?因为他“乐着嬉戏”,关键在这。这个乐着嬉戏是整个核心思想。乐着嬉戏,蕅益大师解释,就是我见的颠倒。就是这个人他想要去追求一种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快乐以后,他要主导这个快乐、掌控这个快乐。这种情况,在唯识学叫做取相惑,他心中有一个相状。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取相惑。过去在唐朝有一个故事叫做黄粱梦。说有一个穷苦潦倒的读书人,叫卢生,他家里很贫穷。他觉得唯一能够脱贫的方式就是博取功名,所以他努力地读书。考试的时间到了,他就上京去赶考。路途中,他住进了乡村的一个小酒店。黄昏的时候,还没有开晚饭之前,他就到酒店外面的花园中散步。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吕洞宾。吕洞宾是八仙过海中的一个仙人。吕洞宾跟这个卢生就说:“你来干什么呢?”他说:“我来考试。” 两个就相谈甚欢。吕洞宾一看这个人有修道的善根,就说:“你别考功名了,你来跟我修仙道吧。”卢生说:“不行,我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我怎么能够放弃呢?”吕洞宾看他心力很坚定,说:“这样子好了,我不强求你了。现在离吃饭时间还早,要不你到我的房间,我给你看一个宝贵的东西。” 吕洞宾就把卢生带到他的房间,拿出一个枕头。他说:“你先在这个枕头上睡下,休息一下。”

这个卢生往枕头上一躺,就开始发现了一些事情。他发现他这次考试果然考上了进士。考上进士以后,皇帝就赐给他一个官位,做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这一类。因为他领军有方,平定了当时很多的祸乱,所以皇帝就给他升官,一直升,升到宰相(你要不是皇上的儿子,做到最高大概就是宰相了,作为一个臣子最高就宰相)。他不但做宰相,官位顺利,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帮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有战功,每一个都做朝廷的大官。他活到八十二岁。正当他荣华富贵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间生了重病,躺在了病床上。他临死之前生起一念的惊怖,说我不愿意死,我不愿失去我的荣华富贵,这是我今生努力所得!他那一念的惊怖心就让他醒过来了。

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这个时候酒店的主人煮那个黄粱,就是小米,小米饭都还没有煮熟,他就把今生的经历看过一遍。后来他就跟吕洞宾学修道了,因为他看清人生,他觉知了。

生命的可怕,不是生命本质,而是你不知道它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真相呢?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你看有些人,他的取相是财富。因为他过去生可能深受贫穷之苦,所以他把这个财富就想得特别的重要。我前生为什么很多理想抱负不能实践?就是没有钱。所以他的取相在金钱。有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博取好的名声;有些人把感情这个相状放在心中…… 总之,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一生经历了很多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这个相状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感情,可能是名声,各有各的相状。这个相状如果不拿掉,不要说成佛了,可能把过去的善根都破坏了。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严重性不是三界起火,而是不觉不知。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点,自己的攀缘的追求点;然后,为了追求这个东西他什么都不怕,你让他生生世世轮回他都不怕。这个就是人生的盲点。所以佛陀等于看到了两件事: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他也看到了这些小儿子们为了追求快乐而不觉不知,对火是一点都不害怕。这些儿子不害怕,佛陀开始害怕,“起大惊怖”。所以,四圣谛第一件事情,“知苦”!它先训练你,你要看到三界的痛苦。你为什么要离开三界?这个出离心的生起就是知苦。而这些人不知苦!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653】为什么三乘诸子们不能直接承受大乘的功德?

丑二、舍几用车喻 分二:寅一、舍几喻;寅二、用车喻

当然,这样子看到了火、看到了众生不觉不知,对佛陀整个教化众生的布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看下一段,丑二的“舍几用车喻”。这个几就是房子里面比较珍贵的家具,就是茶几,这个就是比喻大乘的法门。“舍几用车” 就是舍弃大乘法门而用三乘的方便。

寅一、舍几喻 分二:卯一、劝门拟宜不得;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卯一、劝门拟宜不得

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陿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作为一个佛陀,他有无量的功德,他当然希望把所有的功德都给儿子,作为父亲不可能把珍宝藏着不给儿子的。所以,他本来是希望能够透过华严的教法,让诸子们直接承受大乘的功德。他是有这样的一个拟宜,就是他有这样的构想,后来却发觉行不通。我们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舍利弗!这个长者他看到了前面两件事:第一个,三界起火了;第二个,这些儿子不觉不知而乐着嬉戏。他说,我可不是一般人,“我身手有力”!这个 “身”指的佛陀的三昧神通力。佛陀断德圆满,佛陀的身体是断德,他有神通力。这个“手”,双手是佛陀的智慧力,是指佛陀的智德。佛陀度化众生,要么用神通,要么用说法,这两种情况。这两种对佛陀来说都是非常有力量的,都是佛陀的专长。

那么,我应该用神通力跟三昧力,或者以衣裓(衣裓就是古代印度盛花的器具,就像是一个布),用这个布把三个儿子给抱出去。或者用茶几,用几案。这个几就是小桌子,有四只脚的叫做几。这个比喻佛陀的四无所畏。佛陀入了甚深法性三昧,“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火就变成不是火。就是佛陀用茶几,把小孩子放在茶几上,把他带出去。或者是案,案就是大桌子,它不是四个脚,它有很多脚,就是佛陀的十力。用四无所畏跟十力的功德力,把小孩子放在这个几或者案上,把他带出去。

后来他又想想,这件事行不通。为什么呢?这个火宅就一个小门,这个门很小,就是这个真理那么的微妙难知。这个我空的真理这么微妙难知,而这个小孩子心态不改变,又贪恋五欲的快乐,心中有一个执着的影像。这个影像不拿掉,你把他放在衣裓包起来、放在茶几上带走,他的心里面跟这个法不相应,他“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就是,我可以用一个布把他包住,用茶几把他带出去,但他对我的布、对我的茶几没有信心,心中想的是他的世间的快乐的影像,这么一弄,可能在过程当中就堕落,为火所烧。

那么,在法上的譬喻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佛陀,他本来是要把最圆满的大乘的功德,就是《华严经》的功德,十地的功德,直接传授给这些儿子,但是无奈法大机小。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他举出一个〈方便品〉的颂,他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可以不讲三乘的方便,直接讲《华严经》的一佛乘功德,但是“众生没在苦”,众生心中有火,他烦恼跟罪业太深了。这是第一个,他的遮障太重。第二个,“破法不信故”,他的大乘善根薄弱。

诸位!我们后面会说到,五浊障大不障小,这个后面下一堂课会说。就是说,五浊的火对小乘的善根而言,他不怕,因为小乘强调出离。其实净土宗也不怕五浊恶世,越是五浊恶世修净土的人越多,因为它是出离。五浊恶世障碍的是菩萨道。因为在五浊恶世的时候人人自危,人会变得比较自私,所以五浊恶世第一个伤害的是大乘的善根,就是菩提心发不起来。因为你的灾难也很多,我的灾难也很多,我自顾不暇。

这些三乘的诸子虽然过去生跟释迦牟尼佛学过《法华经》,但是经历五浊恶世以后,这些善根已经伤害到非常薄弱了。所以,你用一佛乘的功德给他,他可能不相信甚至于谤法,反而堕落。所以你说用神通力、用智慧力,用布把他包出去,这件事行不通。

有两个理由行不通:第一个,他烦恼太重。他老是想要追求三界的快乐,你把他包起来的过程中他就掉下去了。第二个,他对你的功德力没有兴趣,因为他大乘善根已经退失了,退转了。所以他变成一种怎么样?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是根钝遮重。所以,你这个时候用大乘的《华严经》法门,对他来说已经没办法相应了,因为法大机小。

所以,这个地方用功德来引导他。用佛陀的神通力、功德力、智慧力,不行。这是第一个,劝门拟宜不得。佛陀不是真的要做,佛陀是心中有这么一个想法,叫拟。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654】大乘的对治法门不是要改变环境,重点是当下就把烦恼给调伏

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看经文。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前面佛陀是用大乘的功德来引导他们,说,你们好好修学,有无量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十力,这么多功德你们可以成就、享用。但他们没有兴趣,他们宁可追求五欲的快乐,因为法大机小。

大乘的劝门不行就用诫门,用对治法门。我们大乘也有对治法门。你有烦恼,那没事,我用大乘的对治法门。

佛陀说,用引导的、鼓励的方式不行,那就讲怖畏之事。佛陀讲这个三界的过失,说你这个房子已经燃烧,你现在这个果报不是一个好的果报了,是一个五浊恶世了,虽然有快乐,但是它也有火,你不能老是看到快乐而不看到火。这个火会破坏你的快乐,会障碍你的善根,所以应该怎么办呢?“宜时疾出”,马上就要断除烦恼。

大乘的对治法门不是要改变环境,它的重点就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当下把烦恼给调下来。他不是说离开三界火宅,他是“宜时”,就是当下就要把烦恼给停下来。思惟烦恼的过失,用一佛乘的止观,当下调伏烦恼,那你就能够不会为火所烧。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655】这个五蕴就是地雷,你少碰为妙

所以,“作是”想法以后,就把这样的一种一佛乘的大乘调伏法门告诉诸子,你们赶快出离心中的妄想。所以大乘佛法并没有改变外境,是改变自己的妄想。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佛陀用种种的方式,说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不要老是跟着妄想走。但是,“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这个法太细,众生的心太粗,还是一样追求如梦如幻的快乐,不肯接受大乘的对治法门,而且对于这个三界的火也是一样,不惊不畏,了无出离之心。

更可怕的是,这当中,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我们先说明“何者为舍”。

众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追求?他就是用五蕴,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想象。我们凡夫追求快乐是直觉式的。你要让我追求这个东西,第一个,在我的生命经验你要给我快乐。他为什么喜欢追求美好的名声?他就是曾经在别人赞美当中受到极大的快乐。他有实际的生命经验,他由感受而产生重大的想象,最后产生执着,就住在这个五蕴的影像里面。所以我们是把这种五蕴当作追求快乐的根本。

其实,五蕴是痛苦的根本,所以我们叫做苦中作乐。本来进入减劫以后,这个五蕴就充满了烦恼罪业。以佛法的意思,其实是少用五蕴、多用一念心性,尤其少用这个感受跟想象。你要脱根、脱尘、脱识,就是离相,其实离的就是五蕴。按照佛法的意思,这个五蕴就是地雷,就是五颗地雷,你少碰为妙。所以,一个人要往生,到晚年的时候你的感受要淡薄,你的妄想要减少。就是说,你五蕴活动越炽盛,你的业力就越重,这是个指标。

所以这个五蕴,对凡夫来说不是好事。但是我们对五蕴不了解,不知道是众苦之本。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火”。这个火就是攀缘心。我们要去挑动五蕴,让这个五蕴的活动更炽盛!我们不知道,这个五蕴一旦起火以后是会破坏善根的。当五蕴起火以后,那叫一个“失”,就产生了一种堕落三恶道的过失。

所以,第一个,我们不知道五蕴里面有地雷;第二个,我们用火去触动他,用攀缘心去触动他,把地雷变成火,最后退失善根,堕落三途。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656】大乘的调伏跟声闻的调伏有什么不一样?

所以,佛陀曾经想用大乘的调伏法门来调伏他,但是没有效果。他们只是东西走戏,就是一次一次地生死轮回,“视父而已”。虽然眼睛看着佛陀,但是不顺从佛陀的教诲。就是对佛陀虽有信心,因为过去生跟佛有缘,但是却没办法接受佛陀的教法。

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乘的诫门对三乘人产生不了效果。大乘的调伏跟声闻的调伏不太一样。声闻人调伏就是对立的,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我就必须用极端的方式。“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烦恼就是烦恼,我跟你势不两立。正念生,烦恼不能生。二乘的教法为什么效果好?因为它对立。

大乘佛法强调圆融,它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中道的实相来对治烦恼的时候,他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但是“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它这个非空非有的思想相对来说力道薄弱。

就像我们说的,大乘佛法经常讲借假修真,说我可不是贪求五欲,我是在历练。可能你刚开始是在历练,但是,你借假修真,可能一不小心就弄假成真。

所以,大乘佛法对凡夫的操作为什么困难呢?因为大悲心跟攀缘心很难判断,一念之间而已。大乘的调伏法门对这些三乘的诸子来说也是一样,法大机小。就是说,其实佛陀一开始是真的想把他们大乘善根一次直接地启动起来,但是无奈,大乘的功德法的摄受、大乘的对治法的调伏,对声闻人来说都不起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657】为什么先离开三界是最好的方法,而不是在里面历练?

寅二、用车喻 分四:卯一、拟宜三车喻;卯二、知子心所好喻;卯三、叹三车希有喻;卯四、适子所愿喻

我们看寅二的“用车喻”。就是舍弃了大乘的法门,开始用三乘的方便。

卯一、拟宜三车喻

看经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经过了前面的两个思想以后,长者就想:这个三界的五蕴已经为大火所烧,而且诸子对大火又不觉不知,时间紧迫,“我及诸子”,我跟诸子们如果不马上出离,“必为所烧”。你看大乘的功德也好,大乘的对治法门也好,都不是一生一世的;如果你这样经常在三界里面轮回,可能到最后整个善根就破坏掉了。所以,事不宜迟,我要想其他的方法,我要想出些方便。就舍弃了《华严经》的大乘的修学,而改用三乘的方便教法,使令他们暂时先免离火灾之难,让他们先离开这个地方。

你说,大乘佛法修学干嘛要离开生死?我应该生生世世地在娑婆世界历练!你的观念是对的,但是你做不到。为什么?你别忘了,现在叫做五浊恶世。

如果你生长在一个五清的时代,如果你人寿是五万年、八万年甚至于八万四千岁,你可以说:没事,大乘佛法本来就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离一切相,还得即一切法,我们应该合乎中道。

合乎中道,从五浊恶世的角度不适用。不是这个法不好,而是我们善根薄弱,烦恼粗重。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离开它是最好的方法。佛陀先用车子把他们带走,而不是在里面历练。因为在里面的后果就是“我及诸子”“必为所焚”。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658】为什么三乘的诸子不出去,佛陀应化身会被烧?

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三乘的诸子,如果你不把他带出去,在生生世世轮回中为烦恼罪业之火给烧了,那这个是合理的;佛陀怎么也烧了呢?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我”指的是佛陀的应化身。三乘的诸子不出去,为什么佛陀应化身会被烧?这个三乘人不是一般人,是佛陀的儿子。佛陀到娑婆世界来了八千多次,好不容易就培养了这三十个儿子。也就是说,当释迦牟尼佛因缘结束了以后,未来要继承佛陀阶位的就是这些继承人。蕅益大师说,这个三乘人如果没有马上及时离开三界,继续轮回下去的后果,那可能全军覆没,整个大乘善根全部破坏。大乘善根一旦破坏,就没有人在娑婆世界再成佛了。没有人可以成佛了,就是以后只剩下声闻人了。小乘善根不怕火,因为有火反而激发他的出离。所以,火烧掉的是大乘善根;而这些三乘人如果不出来,他大乘善根一旦全部烧掉,这个娑婆世界就没有人可以修大乘法。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示现成佛了,所以应身佛也没了。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诸位!你不要以为佛陀把他们带出来只是保护他的小乘善根,佛陀是保护他的内心深处那个大乘善根,所以先证得阿罗汉果是一个方便。因为先证得阿罗汉果,先远离火宅,然后再说《法华经》,再启动他内心深处的大乘善根,这个是佛陀的布局。为什么?因为火烧得太厉害了,咱们没有时间等。这就是佛陀当时的情况。所以说,“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如果不赶快出去,可能佛陀的应化身跟三乘的这些人的大乘善根全部烧毁了!所以我赶快要想办法,用车子先让他们离开三界,这是唯一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659】佛陀为什么施设涅槃寂静乐?

卯二、知子心所好喻

看经文。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那么,这怎么办呢?他就想出一个办法。

“父知诸子”。作为父亲,他先前已经知道这些儿子的根性,知道他过去是什么样的善根;还有,由这个根性,经过长时间的人生经验,他心中有一些他所希望的东西,各有各的希望。这些希望的东西让他产生好乐,他才有办法努力地去修学。你用这种大乘的功德他不生好乐,所以他必须要生起好乐。

这个“情必乐着”,蕅益大师解释说,这千二百声闻人,为什么看到佛陀就能够跟佛陀出家?你看迦叶尊者,迦叶尊者的家庭。他是独生子,他爸爸的财富是富可敌国,他爸爸比当时的国王还有钱,但是一看到佛陀他就受不了,就出家了。就是生生世世跟佛陀有缘。

也就是说,佛陀对他们是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心中“情必乐着”。什么叫情必乐着呢?蕅益大师用四个字,叫做“小强大弱”,小乘的善根强,大乘的善根弱。为什么?其实他们刚开始,大乘的善根佛陀栽培得好好的,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轮回,我们说过,五浊障大不障小,这个火烧来烧去,每一生都这样,今天你起烦恼,后天他起烦恼,人跟人之间互相碰撞以后,这菩提心整没了。但是小乘善根它不怕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8: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