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32|回复: 145

[论] 中观论颂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中观论颂讲记

印顺法师
──民国三十一年讲于四川法王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悬 论


一 中论作者、释者与译者

       一 作者  本论的作者,是龙树菩萨。他本是南印度的学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参学。      他正确地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于(北方佛教所重的)三世法相有,也有透辟的观察。所以从他的证悟而作为论说,就善巧地沟通了两大流:「先分别说诸法,后说毕竟空」。他是空有无碍的中观者,南北方佛教的综贯者,大小乘佛教的贯通者。这样综贯的佛法,当然是宏伟精深无比!

      龙树曾宏法于中印,但大部分还是在南印。南憍萨罗国王──引正王,是他的护持者。
      当时的佛教,在他的弘扬下,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原来龙树以前的大乘学者,虽阐扬法法空寂的深义,但还缺少严密的论述。到龙树,建立精严绵密的观法,批评一般声闻学者的似而非真,确立三乘共贯的大乘法幢,显著的与一般声闻学者分化。所以在印度,大乘学者都尊他为大乘的鼻祖;在中国,也被尊为大乘八宗的共祖

      他的作品很多,可分为二大类:
      一、抉择深理的,如『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等。这都是以论理的观察方式,开显诸法的真实相
      二、分别大行的,如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释华严十地品的『十住毘婆沙论』。这都是在一切空的深理上,说明菩萨利他的广大行。
      把这两类论典综合起来,才成为整个的龙树学。
      现在讲的『中论』,是属于抉择深理的,并且是抉择深理诸论的根本论。所以,有人称龙树系为中观派。

      后起的大乘学派,争以龙树为祖,这可见他的伟大,但也就因此常受人的附会、歪曲,如有些论典,本不是他的作品,也说是他作的。真谛三藏的『十八空论』,内容说十八空,也谈到唯识。有人看见谈空,就说这是龙树作的;也就因此说龙树宗唯识。其实,『十八空论』是真谛的『辨中边论释』(辨相品的一分与辨真实品的一分);传说为龙树造,可说毫无根据。
      还有『释摩诃衍论』,是『大乘起信论』的注解,无疑的是唐人伪作;无知者,也伪托为是龙树造的。
      还有密宗的许多伪作,那更显而易见,不值得指责了。
      我们要理解龙树的法门,唯有在他的作品中去探索,不是他的作品,应当辨别,把他踢出龙树学外,这才能正确而纯洁的窥见他的本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悬 论


一 中论作者、释者与译者

      二 释者


      本论的释者,旧传有七十余家。近据西藏的传说,共有八部:
      一、『无畏论』。有说是龙树自己作的,其实不是,这可从论中引用提婆的话上看出来。
      二、依『无畏论」而作的,有佛护的『论释』。
      三、依佛护论而作的,有月称的『显句论』。
      四、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

      五、安慧的『释论』。
      六、提婆萨摩的『释论』。
      七、古拏室利的『释论』。
      八、古拏末底的『释论』。

      前四论中观家正统思想,后四论是唯识学者对『中观论』的别解

      我国译出的『中论』释,主要是什公所译的青目『论释』,这与西藏传的『无畏论』相近。文义简要,可说是最早出的释论。
      还有唐明知识译的清辨的『般若灯论』、宋施护译的安慧的『中观释论』,都可以参考。
      无着的『顺中论』,略叙『中论』的大意。
      真谛译过罗!7亩罗跋陀罗的释论,既没有译全,译出的部分,也早已散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悬 论


一 中论作者、释者与译者

      三 译者

  现在所用的讲本,是鸠摩罗什三藏译的。
      什公七岁的时候,跟他的母亲,从(现在新疆的)龟兹国出发,通过葱岭,到北印的罽宾去学佛法。
      住了三年,由罽宾返国,路经(现在新疆的)疏勒,小住几天,遇到了大乘学者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
      须利耶苏摩,在隔房读大乘经,什公听到空啊,不可得啦,很是诧异,觉得这与自己所学的(有部阿毘昙)不同,于是就过去请教,与他辩论。结果,接受了他的意见,从他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等大乘性空经论。
      在姚秦的时候,来我国弘化,就把性空的典籍,传入我国。

      他的译述,影响中国大乘佛教很深,几乎都直接间接的受了他的影响。
      假使不是什公的传译,中国佛教,决不会是现在这样!
      我们从世界文化史上看,这样的大法,由一个十多岁的童真接受而传播,可说是奇迹;特别是龙树的『智论』与『十住论』,亏他的传译而保存到现在。
      我们对于他的译绩,应该时刻不忘!

      本论是从什公在长安逍遥园译的青目『论释』中节出。
      青目『论释』,什公门下的哲匠,像昙影、僧叡他们,认为有不圆满的地方。昙影的『中论疏』,举出他的四种过失。所以现存的长行,是经过什门修饰了的。


补充内容 (2018-10-27 07:14):
罽宾jì bīn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中观论」。      论的内容,畅明中观,从所诠得名,所以称为「中观论」。

      ,是正确真实颠倒戏论不落二边。
      观体是智能,观用是观察、体悟。
      以智能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

      (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
      ,就是,见就是观,正见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
      还有现证空性实相慧
      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相应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
      尤须知道的,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补充内容 (2018-10-27 07:41):
      戏论:谓错误无意义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无意义言论

补充内容 (2018-10-27 07:48):
      正见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观的所观,是,就是缘起正法。      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真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

      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从本论开端的八不颂看出。
      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诸说中第一」;八不缘起真相八不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

      缘起,是说一切法依因托缘生起、而存在没有一法无因自性有的。
      这在『阿含经』中,佛特别的揭示出来。有外道问佛说什么法,佛就以「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答复他。
      这是佛法的特质,不与世间学术共有的,佛弟子必须特别的把握住他。


补充内容 (2018-10-27 08:09):
      缘起,是说一切法皆依而生起、而存在,没有一法无因自性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缘起,是因果性普遍法则一切的存在,是缘起的。
      这缘起的一切,广泛的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无不是缘起。

      扼要的说:佛教的缘起论,是以有情生生不已之存在中心的。
      佛说缘起,是说明生死缘起的十二钩锁。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起定义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这是缘起的内容

      缘起是一切,而众生对缘起的认识是否正确,可以分为三类:
      一、凡夫身心的活动,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缘起,但日坐缘起中,受缘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觉知是缘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脱。           二、声闻,佛对他们说缘起,他们急求自证,从缘起因果的正观中,通达我、我所,离却系缚生死的烦恼,获得解脱。他们大都缘起深见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从缘起无常无常我、我所的观慧中,证我空,而自觉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从缘起无常,离人我见,虽证入空性,见缘起不起寂灭,然不能深见缘起法无性,所以还不能算圆满见缘起正法
      三、菩萨,知缘起法本性空,于空性不破坏缘起,能见缘起如幻,能洞达缘起性空的无碍
      真正的声闻学者,离欲得解脱,虽偏证我空,也不会执着诸法实有
      但未离欲的,或者执着缘起法的一一实有,或者离缘起法执着别有空寂执有者常见执空者断见,都不能正见中道
      『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相不可尽,是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菩萨以此不共一般声闻的中道妙观,勘破非性空的实有非缘有的邪空,不落断常,通达缘起的实相。

      菩萨的缘起中道妙观,就是本论所明中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有人说:“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我们说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谈其空呢?” 这太把缘起看简单了!阿含经』说:「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要知道,生死的流转、涅盘的还灭,都是依缘起的世间而开显的。
      从缘起的生灭方面,说明世间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续因果,不外惑、业、苦的钩锁连环。生生不已的存在,是杂染的流转。
      从缘起的寂灭方面,说明世间灭。「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生死狂流寂然不生,体现了缘起寂灭性,是清净的还灭。
      可以说:因为缘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为缘起,所以能解脱缘起此有故彼有,也就此无故彼无
      缘起,扼要而根本的启示了这两面。

      一般声闻学者,把生灭的有为,寂灭的无为,看成隔别的;所以也就把有为与无为(主要是择灭无为),生死与涅盘,世间与出世间,看成两截。不知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盘。所以体悟缘起的自性,本来是空寂的,从一切法的本性空中,体悟世间的空寂,涅盘的空寂。这世间与涅盘的实际,「无毫厘差别」。
      『般若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这个道理。

      缘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来如是的,名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众生的无始颠倒,成生死的戏论。戏论息了,得证涅盘的寂灭,其实是还他个本来如此
      缘起自性空,所以说缘起的实性的,性空的妄相缘起的。
      如果不谈空,怎能开显缘起的真相,怎能从生灭与寂灭的无碍中,实现涅盘的寂灭?

      本论开显八不的缘起,所以建立世俗谛唯假名胜义谛毕竟空
      因此,龙树学可以称为性空唯名论


补充内容 (2018-10-27 08:40):
      要言之,择灭者,圣道非择灭者,缘缺

补充内容 (2018-10-27 08:42):
      于法相宗,主要指无须待于人之智慧,而自性清净真如,称为非择灭无为。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故名非择灭。’

补充内容 (2018-10-27 08:47):
      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择为拣择,是能择;灭谓灭除,是所灭的根、随烦恼。谓由无漏智,拣择诸惑永灭烦恼所显的真理。而此真理,即是不生不灭空性,故曰无为。这是二乘行者,析色明空所证的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缘起法是世间的一切。      缘起的因果事相,众生已经是雾里看花,不能完全了达。缘起法内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

      佛陀悟证到缘起的真相,彻底的开显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种真理)。
      从缘起生灭非常上,显示了剎那生灭的「诸行无常」。
      缘起是有情的,从缘起和合非一上,开示了众缘无实的「诸法无我」。
      从缘起的非有、不生寂灭上,阐明了无为空寂的「涅盘寂静」。
      缘起法具体的开显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无碍的。

      后世的学者,不知缘起就是「空诸行」,从实有的见地上去解说。
      侧重生灭无常印的,与涅盘无为脱了节;
      侧重寂灭真常的,也不能贯彻生灭无常

      缘起以有情,所以『阿含经』特别侧重有情无实诸法无我
      如果深刻而彻底的说,有情,都是缘起无自性(我)的,这就到达了一切法诸法无我。这不是强调,不是偏重,只是『阿含经』「空诸行」的圆满解说。

      这一切法空诸法无我,贯彻了无常真常
      即空无常,显示了正确的缘起生灭
      即空常寂,显示了正确的缘起寂灭

      凡是存在的,必是缘起的;
      缘起存在,必是无我的,又必是无常的、空寂的。

      唯有从性空的缘起中,才能通达了三法印的融然无碍。
      他贯通了动、静常、变,扫除了一切的妄执。

      龙树论特别的显示一切法空,就是缘起一实相印
      从即空缘起去谈三法印,才知三法印一实相印的毫无矛盾,决不是什么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可以机械地分判的。
      即一实相印的三法印,在声闻法中,侧重有情,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在大乘法中,遍通一切法侧重法空,那就是缘起生灭假名缘起无实性空缘起寂灭亦复)的中道

      本论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三一无碍实相,是缘起正法
      声闻简要的直从缘起妄相上出发,所以体认到的较单纯、狭小,像毛孔空。
      菩萨深刻的从缘起本性上出发,所以体认到的比较深刻、广大,像太虚空。

      上来所说的,虽从缘起、缘起的集灭、缘起的即空、即假、即中,作三层的说明,其实只是佛说的「正见缘起」。


补充内容 (2018-10-27 09:03):
      不生不灭无为理性,则生灭有为法事相

补充内容 (2018-10-27 09:08):
      诸行: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即表示由因缘和合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补充内容 (2018-10-27 09:15):
      涅盘寂静: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盘。当知涅盘,其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

补充内容 (2018-10-27 09:39):
      一实相,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虚妄,即,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二 遮显


  中国学者,把融贯看为龙树学的特色。不错,龙树是综合的融贯者,但他是经过了批判的。这不像一般学者,不问他是否一贯,笼统的把他糅合起来。      现在为了要明了龙树思想的真义,不得不分析一下。龙树学的特色,是世俗谛唯假名胜义谛毕竟空,这性空唯名论,是大乘佛法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经』中的根本大义

      凡是初期的大乘经,都异口同音的,认为胜义皆空彻底了义之谈。
      后期的大乘学,虽承认大乘经的一切空是佛说,但不以一切空为了义的、彻底的,给他作一个别解。大乘佛法,这才开始走上妙有不空去。这又分为两派:一是偏重在真常寂灭的,一是偏重在无常生灭的。要理解他们的不同,先须知道思想的演变。
      龙树依『般若经』等,说真俗无碍性空唯名

      但有一分学者,像妄识论者,从世俗谛中去探究,以为一切唯假名不彻底的,不能说世俗法都是假名
      他们的理由,是「依实立假」,要有实在的,才能建立假法。譬如,我是假的,而五蕴等是实在的,依实在的五蕴等,才有这假我。所以说,若假名所依的实在事都没有,那假名也就无从建立了。
      这世俗谛中的真实法,就是因缘所生离言十八界性
      这真实有离言自性,在唯识论中,又解说为三界心心所法。意思说:离言的因缘生法,是虚妄分别识自性的,所以成立唯识。这样,世俗可分为二类:一、是假名的,就是假名安立的遍计执性。二、是真实的,就是自相安立依他起性
      假名遍计执性,是外境,是真实依他起性,是内识,是。所以唯识学要义,也就是「唯心无境」。

      这把世俗分为假名有的、真实有的两类,与龙树说世俗谛一切唯假名显然不同。在这点上,也就显出了两方的根本不同。
      虚妄唯识论者,以为世俗,是不能建立因果的,所以一贯的家风,是抨击一切唯假名恶取空者。
      他们既执世谛缘生法不空,等到离遍计执性而证入唯识性时,这胜义唯识性,自然也不是,隐隐的与真心论者携手。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论者,从胜义谛中去探究,以为胜义一切空,是不了义的。      本来大乘经中,也常说声闻圣者证入法性后,沉空滞寂,不能从空中出来,不能发菩提心度众生,好象说性空是不究竟的。
      其实,声闻的不能从空中出假,是悲心薄弱,是愿力不够,是生死已尽,这才不能引发大行不是说法性空不究竟
      要知道菩萨大行到成佛,也还是同入无余涅盘

      但真心论者,把性空看成无其所无,只是离染。菩萨从空而入,悟入的空性,是存其所存,是充实不空
      诸法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无边清净功德的,实在不空
      所以『涅盘经』说:「不但见空并见不空」,这是不以性空论者的胜义一切空究竟的,所以把胜义分成两类:一是,一是不空

      后期大乘如来藏佛性等,都是从这空中不空而建立的。
      真心者,侧重胜义谛不能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如幻大用,所以要在胜义中建立真实清净法
      这像『璎珞经』的「有谛(俗)无谛中道第一义谛」(真中又二);
      『涅盘经』的:「见苦(俗)无苦(真空)而有真谛」(真不空),都是在胜义中建立两类的。
      他们把真常不空,看为究竟实体,是常住真心
      等到讨论迷真起妄世俗虚妄法,自然是,如此心生如此境现,公开的与妄识合流

      这后期大乘的两大思想,若以龙树的见地来评判,就是不理解缘起性空无碍中观,这才一个从世俗不空,一个从胜义不空中,慢慢的转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经说一切法空,早在龙树之前就有了。这性空又叫真如实相法性实际等。
      不解性空真义的,从实在论的见地,去体解这一切法空,看为是、是、是,应该是很早就有了,但还没有说唯心。
      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论抬头,大乘也就明白的演进到真心论
      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达胜义谛毕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诸法常住实体
      智顗说:通教的共空,当教是缘起的一切空;若从空中见到不空,这就是通后别圆的见地了。

      智顗以空中不空究竟,我们虽不能同意,但解空二类不同,却是非常正确的。

      有了一切空的经典,就有把一切空看为真实常住的,所以说真常妙有在龙树以前,自然没有什么不可;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本义,更不是时代思潮的主流。

      从转上不空,与真常心合流,思想演变到『涅盘』、『胜鬘』、『楞伽』等经的真常唯心论,却远在其后。
      所以经中判三教,都是先说,次说性空,第三时才说空中不空真常。或者说先有真常,后有性空,把『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在龙树之前就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为真常的。不错,这些大乘经,真常者是容易看做真常的。

      不过龙树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发扬的时代,虽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不是性空本义。像真常空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论,都比一切空要迟得多。
      从龙树的作品去看,他所引的『无行』、『思益』、『持世』、『维摩』、『法华』、『十住』、『不可思议解脱经』,都还不是明显的真常唯心论的思想。
      所以,要论究龙树学,必须理解妄识者世俗不空真心者胜义不空,才能窥见龙树学的特色。


补充内容 (2018-10-27 15:14):
       yǐ:安静;庄重恭谨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之特色

一 有空无碍    二 大小并畅    三 立破善巧   

      像上面所说的,是从『中论』(与龙树其它论典)所含的内容而说;现在,专就『中论』的文义来说。
      先论空有无碍假名性空,在龙树的思想中,是融通无碍的。

      但即空即有无碍妙义,要有中观正见才知道。
      如没有方便,一般人是不能领会的,即空即有,反而变成了似乎深奥的空论玄谈。

      所以,现在依龙树论意,作一深入浅出的解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之特色

一 有空无碍    二 大小并畅    三 立破善巧
一 有空无碍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   三、解胜义空见中道义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

      佛法是依佛陀所证觉的境界而施设的。
      佛所证觉的,是缘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说表示,但不说,不能令众生得入,于是不得不方便假说
      用什么方法呢?『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二谛就是巧妙方法

      胜义谛,指圣者自觉特殊境界,非凡夫所共知的。
      佛陀殊胜智境界,像『法华经』说:「如来见于三界,不如三界所见,非如非异」。
      所见的对象,同样的是三界缘起,所得的悟解却不同,见到了深刻而特殊的底里菑,所以名胜义谛

      世俗谛,指凡夫常识境界,如世间各式各样的虚妄流变事相
      凡夫所见的一切,也是缘起法,但认识不确没有见到它的真相,如带了有色眼镜看东西一样。所以说:「无明隐覆世俗」。

      佛陀说法,就是依人类共同认识常识境指出他的根本错误,引众生进入圣者境地
      所以,这二谛,古人称之为凡圣二谛。
      经上说:「诸法无所有,如是,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
      因为无明不见诸法无自性,而执着确实如此有自性,所以成为世俗谛
      通达诸法无自性空,就见了真相,是胜义谛
      所以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

      这二者,是佛陀说法根本方式
      只能从这个根本上,进一步的去离妄入真;体悟诸法的真相,不能躐等的拟议圆融。



补充内容 (2018-10-27 16:26):
      事相:不生不灭无为理性,则生灭有为法事相

补充内容 (2018-10-27 16:39):
        liè : 超越 :~级。~进。~等(超越等级,不按次序)。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之特色
      一 有空无碍    二 大小并畅    三 立破善巧

一 有空无碍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   三、解胜义空见中道义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

      佛依缘起二谛教,目的在使吾人世俗谛通达第一义谛
      因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要说世俗谛

      说二谛而重心胜义空,因为「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这个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众生在生死中,一切都没有办法,病根就在妄执真实自性。若是打破自性妄执,体达无自性空。那一切就都获得解决了。

      缘起空有无碍,是诸法真相,但却是圣者自觉境界
      在我们,只能作为崇高的理想,作为前进的目标!可以意解他,却不能因观想圆融得解脱。
      在自性见毫厘许未破的凡夫,先应该侧重透彻一切空,打破这凡圣一关再说。

  世俗谛凡夫认识一切
      凡夫所认识的,颠倒虚妄,本不成其为
      因凡夫的心境上,有这真实相现起,执为实有;所以,随顺世间,也就说为真实
      虽觉得这一切是真实的,其实很不可靠,所以佛陀给我们指出认识中的虚妄,显示圣者自觉真实,使凡夫发心进求诸法的真性。这需要破除虚妄不实,开显一切法的无自性空。
      一般人觉得是真实自性有的,现在说不是真实的。从观察到悟解这不真实自性,才能窥见一切法的真相。这很重要,离生死虚妄,入解脱真实,都从此下手!

  什么是自性
      自性就是自体
      我们见闻觉知到的,总觉得他有这样的实在自体
      从根本自性见说,我们不假思惟分别,在任运直觉中,有一「真实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现,不是推论中得来的实自性
      因直觉中有这根本错误的存在,所以联想、推论、思惟等等,都含着错误。学者们制造了种种错误见解
      前者俱生的,后者分别的。

  直觉所觉的,不由思惟分别得来的自性有,使我们不能直觉现量一切法因缘和合有的。

      这不是众缘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觉他是独存的、个体
      像我们直觉到的人,总是个体的,不理解他是因缘和合的,有四肢百骸的;所以自性有的「自成」,必然伴有独存的感觉。
      由独存,产生了敌对),觉得这个与那个,是一个个的对立着。
      独立也好,敌对也好,都是同一错误
      在哲学上,一元论呀,二元论呀,多元论呀,都是渊源于独存错觉。他们根本的要求是一,发现了一的不通,又去讲二,讲多。等到发现了二与种种有着不可离的关系,再掉转头去讲一。任他怎样的说一说多,只要有自性见根本错误在,结果都是此路不通

  自成的、独存自性有直觉上,不能了解他是生灭变化,总觉得是「常尔」的。

      像一个人,从少到老,在思惟分别中,虽能觉得他长、短、肥、瘦、老、少,有着很大的变化。在自性见的笼罩下,就是思惟分别,也常会觉得他的长、短、老、少,只是外面变化内在还是那个从前看见的
      思惟还不能彻底的见到变化,何况是直觉
      事实上,一切法无时不在变化的。佛陀说诸行无常,就是在一刹那(最短的时间)中,也是生灭演变的。因我们的直觉上,不能发现诸法变化性,所以觉得他是
      世间学者多喜欢谈,病根就在此。
      另一分学者,在意识联想中,感到无常,但因常尔自性见作怪,不能理解无常真义,不是外动而内静,就前后失却联系,成为断灭。
      另一姿态,不是根本上有什么不同,如二与一一样。

  总上面所说的,自性三义
      一、自有,就是自体真实是这样的,这违反了因缘和合正见
      二、独一不见相互依存性,以为是个体的、对立
      三、常住不见前后演变,以为是的,否则是的。

      自性三义,依本论观有无品初二颂建立。
      由即一而三三而即一根本错误,使我们生起种种的执着。世间的宗教、哲学等理论,不承认一切空,终究是免不了自性见的错误。

      佛说一切法缘起缘起无自性,就是扫除这个根本错误的妙方便
      无自性缘起如幻如化,才能成立无常断灭的;
      无独立自体存在,而不是机械式种种对立的;非有不生而能随缘幻有幻生的。
      本论开端说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就是发明此意;所空的,也就是空却这个自性。
      假使我们承认这自性见是正确的,不特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一切事理;并且因这根本无明执着,成为流转生死根本,不能解脱。

      这自性见人类是具有的,就是下等动物,如猪、马、牛、羊,牠们的直觉上,也还是有这错误颠倒的,不过不能用名相来表示罢了。
      这自性见,在一一法,就叫法我见,在一一有情上转,就叫人我见
      破除自性见,就是法空我空
      佛说二谛,使我们通达胜义空,这是佛陀说法本怀

  缘起佛法特色,照样的,也是佛法特色
      但因为学者认识的浅深,就有三种不同

      一、分破空,天台家叫做析法空
      就是在事事物物的观察上,利用分析的方法,理解他假合无体空。如一本书,一张张的分析起来,就显出它的没有真实自体
      这分破空,能通达真相解脱生死吗?
      不能,这不是龙树学所要发挥的。世间与小乘学者,都会谈到这样的空。这空是不彻底的,观察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质点,他们就必然要执着实有的,以为一切依这实有合成的。
      所以,虽然说空,结果还是不空。这不空的,实际上,就是非缘起的。像有部说一切法有,色法是一微一微的,心法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这都是分析空所得到的结果。

      二、观空,这可以名为唯识空
      就是在感情苦乐好恶上,一切法常是观念的。
      如果是修习瑜伽的,像十一切处、不净观等,都能达到境随心变体验。火是红的、热的,在瑜伽行者可以不是红的、热的。境随心转,所以境空
      小乘经部境不成实大乘唯识有心无境,都是从这观空的证验而演化成的。
      这虽比分破空深刻些,但还是不彻底,因为最后还是不空境随心转固然是的,不空
      龙树学,为了适应一般根浅的众生,有时也用上面二种空。不过这是不能悟到空理,不能得解脱的。

      三、本性空,就是观察这一切法自性本来的,既不是境空,也不是境不空观想
      一切法因缘缘生的只是和合幻相,从真实自性去观察是没有丝毫实体的。
      没有自成常住独立自性,叫性空。
      性空不是否定破坏因果,是说一切都是假名
      从缘生无自性下手,可直接击破根本自性见
      存在缘起缘起性空,到达了彻底一切空,不会拖泥带水的转出一个不空来。
      自性,出于无始来熏习妄现,而由不正确认识加以执着缘起法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根本是一种颠倒。所以,把他破除了,只是显出他的本相,并没有毁坏因果


      学教者,从种种方法,了解自性不可得
      修观者,直观自性不可得
      消除错误的根本自性见,即可悟到诸法的无自性空,进入圣者的境地。
      这是性空观,是佛陀说空真意



补充内容 (2018-10-27 16:51):
      任运,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业;亦即随顺诸法自然运作不假人造作之义。与‘无功用’同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之特色
      一 有空无碍    二 大小并畅    三 立破善巧

一 有空无碍
      一、依缘起法说二谛教    二、说二谛教显胜义空   三、解胜义空见中道义


      三、解胜义空见中道义

      佛陀谈目的在引我们窥见缘起真相
      我们因有自性见的存在,不能彻见缘起,永远在生死戏论中打转。
      要认识缘起,必先知道空却自性,才见到无自性缘起
      缘起本来空寂的,唯有毕竟空,才能彻底通达缘起因、果、性、相、力、用

      不过,通达性空,有两种人:
      一、钝根:就是学大乘的在他证空的境地上,与二乘唯入但空一样,他知道因缘生法毕竟空、无自性的,在听闻、思惟、修习、观察性空时,是不离缘起性空的。
      他虽知缘起法因缘假名,但因侧重性空,到悟证时,见到缘起法寂灭性缘起相暂不现前但空所证的性空,是彻底的、究竟的。

      二、利根:他的智能深利,在闻思抉择时,观缘起无性空;到现证时,既通达无自性空寂灭不偏,所以说「不可得空」。虽可以不观缘起,但也同时能现见一切法的幻相宛然,这就是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中道妙悟。

      但证空性者,他起初不能空有并观般若证空缘起相不现;等到方便智了达缘起如幻,又不能正见空寂
      依这一般的根性,所以说:「般若将入毕竟空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慧眼于一切都无所见」,也是依此而说的。
      这初证性空无生的菩萨,有诸佛劝请,才大悲本愿善根中,,在性空幻化严土、熟生

      那智能明利的菩萨,证得不可得空,能空有并观现、空无碍
      依这特殊的圣者,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

      要方便成就,才证入空性。经中说二乘圣者沉空滞寂,或菩萨但证性空,这不能作为性空不了或者真性不空根据
      因为,就是到了菩萨的空有无碍,见到即空假名即假空寂,仍然是不是不空,这与真常论者的思想不同
      中国的三论宗、天台宗,都把现空交融无碍,与真常论实不空妙有的思想合流。
      根本的差异点在:性空者以为彻底究竟的,缘起假名的;真常者以为不彻底的,缘起真实的。

      虽有这两种根性结果还是一致的。
      在行证上,虽然或见一切法空,或见即空即假中道,但下手的方法,也是一致的。深观自我缘生无自性,悟入我、我所、一切法空;从这性空一门进去,或者见,或者达到空有无碍
      龙树说:「以无所得故,得无所碍」。
      所以无论钝利一空到底中道,达性空唯名缘起究竟相
      这样,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击破凡夫根本自性见,通达缘起性空,转入无碍妙境不能立即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起修。

      本论名为中观,而重心开示一切法空观门,明一切法不生不灭自性不可得
      这不是不谈圆中,不深妙;却是扼要,是深刻正确。
      那直从空有无碍出发的,迷悟的抉择既难以显明,根本自性见也就难以击破!
      中国学佛者,有两句话:「只怕不成佛,不怕不会说法」;
      我现在可以这样说:「只怕不破自性不怕不圆融」。

      初心学佛者,请打破凡圣一关再说!


补充内容 (2018-10-27 20:25):
      胜义涅槃胜义空者,言涅槃空性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之特色
      一 有空无碍    二 大小并畅    三 立破善巧

      二 大小并畅


  佛世所教化的是声闻弟子,而佛自己却是修菩萨行而成佛的。有佛与声闻两类,这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认的。
      本论的思想,佛与声闻所解脱的生死是同一的,系缚生死根本也是同一的。
      流转生死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的十二缘起。现在说缘起性空,就是突破缘起钩锁而获得解脱。这不但声闻如此,佛也还是从这缘起中解脱过来。所以说:生死与解脱,三乘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是共的,谁不击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见,谁就不能得到解脱。

      自性见,需要般若空
      所以,『般若经』说:「欲得声闻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欲得缘觉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欲得菩萨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
      这可见不特生死根本与所解脱的生死是共的,就是所修的观慧,也同是般若实相慧
      这三乘共的思想,与根本佛教的思想契合;如说「三乘共坐解脱床」即是一例。

      不过其中也有小小的差别,就是声闻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
      虽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义毕竟是一。
      龙树曾举一个譬喻说:稻草所烧的火,与树木所烧的火,从他的所烧说,虽是两个,而火的热性却是一样,不能说他有何差别。所以解脱生死,必须通达空性。
      上面说过,自性见在一一法上转,而认为有独存的自我,这是法我见;若在一一有情上转,而认为有独存的自我,这是人我见。我见虽然有二,实际只是自性作怪。
      我们若欲通达我空法空,唯一的是击破自性见一门深入,所以说三乘同一解脱门
      本论的观法品,明白的指示,得无我我所智能,洞达性空,即得解脱。大小乘的学者,都以性空为解脱门,不同其它的大乘学派说。

  在通达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们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这就在悲愿的不同:小乘圣者,没有大悲大愿,不发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萨却发广大心,修广大行,普愿救济一切有情。在这点上,表示了大小乘显著差别:一是专求己利行的,一是实践普贤行的。
      至于在见实相的空慧方面,只有差别,「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太虚空」;而的方面,可说毫无差别
      本论重在抉择诸法真理,少说行果,所以本论是三乘共同的。

      不过,侧重声闻的『阿含经』,不大多说空,多说缘起无常、无我、涅盘
      本论依『般若经』等,侧重法空;也就是以『阿含经』的真义,评判一般有所得声闻学者的见解。使缘起性空的为三乘共同所由的真义,为一般声闻所接受,也就引导他们进入菩萨道了。这点,我们不能不知。
      声闻学者初发心时,以无常入道的方便门,见世间的无常生灭痛苦逼迫急切厌离生死欣求涅盘;所以放下一切,少事少业,集中全力去修习正行。
      菩萨就不能加此,假使厌离心太深,容易落在二乘中。因此,悲心迫切的菩萨,从性空的见地,观察世间的一切,虽明晰的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苦的,但也能了知他如幻。这才能不为五欲,于如幻利益众生不急求出三界证入涅盘
      阿含重心在声闻法般若重心在菩萨道

      本论是三乘共法,特明空义,也就隐然以大乘为中心的。
      见理断惑,二乘是共的。
      要说不同,只是一是圆满了的,一是没有圆满的;一是可以二谛并观,一是不能二谛并观;一是烦恼习气都尽,一是习气尚未清除。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之特色
      一 有空无碍    二 大小并畅    三 立破善巧


      三 立破善巧


  凡是一种学说,对他宗都要加以批判,对自己的体系,都要加以建立。
      佛教中,不论是大乘、小乘,都要说明世间生死流转出世涅盘还灭;而且是贯彻了的,怎样说流转,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还灭,决不能另起炉灶。
      不过破立每每带有主观性,谁都说自己可以破他,可以立自,在别人却未必就承认你。所以你用什么理由破他,你必须不受同样理由的反驳,才算能破他立自。

      龙树学遍破了一切,目的实在是建立自己。流转、还灭,这是佛学者必须建立的。现在从缘起无自性的见地,观察一切,对不能正确的地方,就用他自己所承认的理论,显示他本身的矛盾困难。
      像印度学者具有权威的胜论、数论派,他们都从实在的见地各侧重一面,主张因果一因果异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在理论的观察上,每每自己撞住而不通;他们的基本困难,就在执有实在
      所以佛说缘起,是空无我缘起,才能建立一切

      龙树说:如有毫厘许而不空自体,在理论的说明上,必定要发生常、断一、异有、无的种种执着;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
      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这是说一切法必须在空中才能建立起来,才能立论正确,不执一边,不受外人的评破,处处畅达无滞;这是本论立义特色之一。

      难破,不是一难就算了事的,你难别人,别人也可以反问你,你自己怎样说的,他人也可以照样的问你。
      这情形,在大小乘各派中都非常明白。
      比如,唯识学者外色没有实在极微,就说:你所执的实在极微,有六方分呢?还是没有?若有六方分,那就是可分,怎么可以说是极微呢?若没有六方分,方分既没有,怎么还说是极微色?他破了外色的极微,就建立只有刹那刹那的内心变现。但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方法,问问他的内心,你的一念心有没有前后的分呢?若说有分,那就不是刹那;若说没有分,那么这无分的刹那心生灭同时呢?还是异时?若是同时,这是矛盾不通;若是异时,先生而后灭,岂不是有分非刹那吗?这样的反复征诘,照样的可以破他的内心有。
      又如犊子部,在五蕴上建立不可说我,难问他的时候,就说这是假有的呢?还是实有?若是实有,应离五蕴而有别体;如果是假有,那怎可说五蕴上有不即五蕴的不可说我呢?
      又如唯识宗破经部的种类,也是利用这假有实有的双关法。但他自己,却说种子是非假非实的;又可说世俗有,又可说胜义(真实)有。这虽破了对方,但仍不能建立自己,所以这种破立,是不善巧的。

      龙树立足在一切法空,一切法是假名缘起的,这才能善巧的破立一切。
      若一切法是实在的、常尔的、独存的,那甲乙两者发生关系时,你说他是一还是异?异呢,彼此独立,没有关系可谈。一呢,就不应分为甲乙。若说亦一亦异,或者非一非异,那又是自语相违
      所以,唯有承认一切法无自相,是缘起的假名,彼此没有独立不变固定
      因缘和合生,彼此有相互依存性,也有统一性,但彼此各有他的不同形态不妨有他的特性差别性
      这样从无自性非一非异中,建立起假名相对的一异。
      难他立自,都要在一切法空中完成。
      所以说:离空说法,一切都是过失说法,一切都是善巧。这实在是本论的特色。

  有人说:龙树学为了破外小的实有计执,所以偏说一切皆空。
      这是不尽然的,龙树学特阐法空,这是开发缘起的深奥,像『般若经』说:「深奥者,空是其义」。这也是抉发缘起法的最普遍正确的法则,完成有与空的无碍相成。这需要批判扫荡一切错误,才能开显。
      当小乘隆盛、外道跋扈的时期,多拿他们作为观察的对象,这是当然的。
      众生有自性见的存在,本来主要的是破那个根本自性见。但一分世智凡夫却要把那个自性见看为万有本体,作他思想的辩护者。这些世间妄智,在佛法外,就是外道(宗教哲学等);在佛法内,就是一分小乘学者(不合佛意者),还有大乘的方广道人,这自然要破斥了的。所以我们要审思自己的见地,是否正确,是否在自性见中过生活,不要把『中论』看为专破外道小乘的。古人说:三论遍破外小,就是「遍呵自心」,这是何等的正确!
      『中论』的观门,是观破自性的方法,知道了这破斥的方法,凡是执着实有的,也什么都可破,不要死守章句,只晓得这颂是破这派,那颂是破那派,不晓得检点自心,不知道随机活用

  从来学空的学者,常发生一种错误,以为空即一切空无所有,知道了空无所有,便以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么都圆融贯摄了。这样学空,真是糟极了!譬如这里一把刀,观察他的真实自性,说没有刀,俗谛所知的假名刀,还是有的。若这里根本没有一把刀,当然说无刀,但反过来也说有刀,岂不是错误之极!可说毫不知立破。
      一切法空,是真实自性,是不坏世俗假名的。
      但缘起假名,与第二头、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谛中虽一切唯假名,而假名有无,也还是有分别。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无分的极微色、刹那心等,都是妄执,如以为有缘起假名,必会弄成邪正不分、善恶不分。
      大略的说,我们明净六根所认识的一切,在一般世间常识中(科学的真实,也属于此)确有此体质相用的,须承认他的存在。如果否认他,这就世间相违了。这里面,自然也有错误。而我们习见以为正确的,或隐微而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的,这需要世间智的推究发明。菩萨如果证悟一切法空,正见缘起的存在,那更有许多不是一般常识所知的呢!

  龙树学的立破善巧,归纳起来有两点:
      一、世出世法,在一个根本定义上建立,就是世间的生死性空缘起出世的生死解脱也是性空缘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堕入世间法。所以,世间的一花一草,出世间的菩萨行果,都是性空缘起,这就达到世出世法的一贯。
      二、声闻法与菩萨法,同在解脱生死的根本自性见上建立,就是声闻人在性空缘起上获得解脱,菩萨人同样在性空缘起中得解脱。所不同的,菩萨的大悲愿行胜过了声闻,这就达到了声闻法与菩萨法的一贯。

      龙树深入佛法的缘起,在立破上,可说善巧到了顶点。


补充内容 (2018-10-28 06:57):
      一切法空破真实自性不坏世俗假名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中论在中国

  龙树中观学,在佛教中,无论是从印度、西藏、中国讲,都曾引起很大的影响,现在单就中国来说。中国自罗什三藏在长安逍遥园翻译出来,中国佛学者才真正的见到大乘佛法。过去虽也有人谈空,但都不理解空的真义。
      什公门下,有几个杰出人材,僧肇法师是最有成就的,罗什三藏曾称赞他「秦人解空第一」。他与什公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什公未入关以前,他就到姑臧去亲近什公,又随侍什公来长安,亲近了十有余年。他著有『肇论』、『维摩经注』,思想很切近龙树学的正义。有一部『宝藏论』,也传说是僧肇作的,其实是唐代禅和子的胡趋托古。
      其次,昙影、僧叡二法师,思想也都相当正确,所以什公说:「传我业者,寄在僧肇、僧叡、昙影乎」?
      那亲近什公不久,号称什门四哲之一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道生法师,他是南京竺法汰的弟子,非常聪明,但他到长安不久就走了。对什公的性空学,没有什么深入,也并不满意。他回到南京,并未弘扬什公的大乘学,却融贯儒释,糅合真常。他著名的『七珍论』,像『佛性论』、『顿悟论』,与什公学都不吻合。
      什公西逝两三年,关中大乱,护持佛教的姚兴也死了。什公的龙树学没有得到健全的发扬,特别是肇师青年早死(素患劳疾),是什公所传大乘学的大损失。
      把什公所译的经论传到南方来的,像慧观、慧严他们,积极从事经论的翻译;所弘的教法,也倾向觉贤的华严,昙无谶的涅盘。真常的经论紧接着大量的译出来,如『涅盘』、『金光明』、『善戒』、『楞伽』等经。所以中国的性空学,起初是没有大发展的。这主要的,中国人的思想与印度有一重隔碍,认为一切菩萨的论典、一切大小的经典都是一贯的,所以虽赞扬什公的译典和性空,但喜欢把各种思想融于一炉。这样,性空大乘与真常大乘,早就种下了合流的趋势!

  稍后,什公门下的思想,从北方传来江南的,有三大系:
      第一系是成实大乘师,他们以为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偏空,关于事相太缺乏了;而什译的『成实论』,不特明人法二空,与性空相同,还大谈事相。他们把『成实论』看为三乘共同而且是与大乘空理平等的,所以用『成实论』空有的见解,去讲『法华』、『涅盘』等大乘经,成为综合的学派──成论大乘。当南朝齐、梁时代,成实大乘,盛到了顶点。这一系像彭城僧嵩、寿春僧导们,都是什公的及门弟子,从长安东下,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寿春(今安徽寿县),再向南到扬都(现在的首都),再沿长江上下。
      第二系是三论大乘,这与成实大乘师有相当的关系。这一系的前驱者,像宋北多宝寺的道亮(广州大亮),他是从关河来的,他弘扬「二谛是教」的思想,是三论学初弘的要义之一。他的弟子智琳,是高昌人。他自己说年轻的时侯,曾在关中学过肇公假名空的思想。师资二人在三论的勃兴上,有着很大功绩的。齐末,辽东(东北人)僧朗法师来南方,在栖霞山大破成实大乘师,特别弘扬三论、华严,确立复兴了什门的三论宗,但僧朗的传承不明。到了陈隋时代,达到全盛。他们以『中』、『百』、『十二门论』为抉择空有的基本论,在这个根本思想上去沟通一切经论。隋唐之间的嘉祥大师,集三论之大成,他的思想虽也采取成实大乘的许多精确的思想,但加以极力的破斥。他受北方地论宗、南方摄论宗的影响不小,他不但融合了真常的经典,还以为龙树、无着是一贯的,所以三论宗依旧是综合学派。研究三论的学者,先要认识清楚:学三论,还是学三论宗?如果学三论,那三论宗的思想只可作参考,因为他的思想,是融合了真常的。若学三论宗,这就不单是三部论,其它如『净名』、『法华』、『胜鬘』、『涅盘』等大乘经,都是三论宗的要典。判教、修行、断惑、位次、佛性这些问题,也都要理会明白。如以为三论就是三论宗,这是非常错误的。

      第三系是陈代来南方的天台大乘,南岳慧思、天台智者,他们是从现在的平汉路南下的,先到南岳,后到扬都,再后到浙江天台。天台宗也还是龙树学之一,思大师对『般若』、『法华』二经并重;智者大师比较上特重『法华』、『涅盘』,所以他判二经为最高最究竟。这样,天台学者比较三论宗,受真常的思想要格外浓厚。北方的禅宗、地论的思想而外,又吸收了南方的成论、三论、摄论各派,才组织他弘伟的体系。因此,天台宗是更综合的学派。智者大师对龙树的『智论』有特深的研究;对于南北的学派,批判又贯摄,能直接依据大小乘经,把当时的学派思想,作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他的精髓在止观;天台比三论,确要充实些。不过三论宗有许多思想,却比天台要接近龙树学。成实大乘,与龙树学相差太远,但与中国的佛教,却关涉很深。三论、天台,都应该研究参考。

  三论学者谈二谛皆空,有三种方言,主要的意思:
      一、世俗中空自性执,胜义中空假有执。有人执假有是有体假,有的执无体假,但他们都以为假法不能没有,所以又执有实在的假体或假用。为破假执,故说胜义空假。这是二谛尽破一切的情执。
      二、世俗空,空自性的生灭不可得;胜义中空,不是空却如幻的假有;因果假有,怎么可破!上面说空假,其实是假执。所以胜义中空的真义,是即幻有而空寂,显示假名诸法的寂灭性。此二谛,是在世俗的缘起幻有上,离去自性的妄计(世俗中空),显示胜义的寂灭性(胜义中空)。
      三、世俗所说的空,与胜义所说的空,虽好象世俗中破自性执,胜义中即假有而空寂,其实是一个意义,不是对立的。从性空上说,在缘起上离去情执(世俗),性空的真相就显现出来(胜义),如暗去与明来,并非二事,所以说「以破为显」。从幻有说,空却自性才是缘起假名(世俗);缘起空寂,其实空中不碍一切(胜义)。
      这三种说明,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已,懂得的人,只一句「缘有性空」,就是一句「缘起」,也就够了。
      三论宗的空有,是无碍的。目的在说明缘起即空、即假、即中;但说明上,是侧重于离一切执着,显示毕竟清净的。
      天台学者谈缘起性空,重视空假无碍的中道。他说中谛「统一切法」,立足在空有无碍、寂然宛然的全体性,离一切执是空,宛然而有是假,统合这空假二者是中。
      这二者是,举一即三,三而常一的。中国人欢喜圆融,总觉得天台的思想圆融、理论圆融,三论有所不及。其实,三论学者重中论,只谈二谛,比较上要接近龙树学。天台的离妄显真近三论,统合一切之空有无碍,是更与真常杂糅的。



补充内容 (2018-10-28 07:40):
       ruì , 同“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中论组织

  我们若知一论的组织,于全论的内容,也就得到一个要略的概念。但是科判中论是很难的,古德每一品品的独立,不能前后连贯起来。      本论的中心,在说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不像凡夫、外道、有所得小乘学者的所见,在一一法上显示他的无自性空。空性遍一切一味相,通达此空,即通达一切。所以论文几乎是每品都涉及一切的。
      但不能说完全没有次第,不从破的方式看,看他所破的对象是什么,就可看出本论是全体佛法,而以性空扫除一切执着。
  本论以『阿含经』为对象。
      阿含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说缘起」,缘起是「空诸行」;正见性空的缘起,才能正见佛陀的圣教。本论从性空缘起的见地,建立佛教的一切。
      有人以为龙树专说一切法空,这是错误极了!
      龙树的意见,佛法──世、出世法,不要说凡夫、外道,就是大部分的小乘学者,也不知道;像他们那样说,是错的;要理解一切法空,才能正确的理解佛法的一切。这可以说,开发阿含的深义,就是用性空无所得的智光,显示了真的佛教;真佛教,自然是真的声闻乘,也就是真的菩萨乘。所以古人说:三论是无所得小,无所得大。
      概略的说,『阿含经』广说缘起有,从缘起有而略示本性空寂。小乘阿毘昙,不免离去本性空而说一切有。大乘经从一一缘起有上开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论从法法性空的正见中,广观缘起法。是大乘论,而所观、所破,是『阿含』所开示的缘起有与小乘论师们的妄执。也是大乘学者的开显『阿含』深义。

  二十七品最初的两颂,是作者敬礼释尊,显示佛说甚深缘起的大法,能离一切戏论颠倒,而得诸法的寂灭性。
      最后有一颂,是作者结赞世尊,赞佛慈悲说此微妙深法,令有情离一切见。
      中间二十七品,广说缘起正观。
      大科分判,三论宗依青目『释论』,前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观行」;后二品「破小乘迷失,明小乘观行」。
      天台学者说:本论以缘起为宗,第二十六品,正是说的缘起,为什么一定判为小乘?所以,通而言之,全论二十七品,同明佛法,别而论之,这可说前二十五品是明菩萨法,第二十六观因缘品,明缘觉法,后一品明声闻法。

      现在判『中论』,不分大乘小乘,因为性空义是三乘所共的。
      初二品,总观八不的缘起法,后面的诸品别观八不的缘起
      总观中,第一观因缘品,重在观无生。生死流转,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缘起;现在总观一切法无生
      第二观去来品,重在观不去。涅盘还灭,好象是从生死去入涅盘的;现在总观法法自性空,没有一法从三界去向涅盘。

      后二十五品,别观四谛,观苦是性空,观集是性空等。
      一、观世间(苦)有三品:一、观六情品,二、观五阴品,三、观六种品。这是世间苦果,有情生起苦果,就是得此三者。本论所说的,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次第不完全相同,却是『杂阿含』的本义。六处、五蕴、六界和合,名为有情。这像『舍利弗毘昙』、『法蕴足论』,都是处在蕴前的。这是有情的苦体,观世间苦的自性空,所以有此三品。
      二、观世间集有十二品(从观染染者品到观业品),这又可分三类:初五品,明惑业所生,说三毒、三相(有为相)作业受报的人法皆空。次两品,明生死流转;从因果的相续生起中,观察他的无三际,非四作。次有五品,明行事空寂,说了世间集,就要进而谈世间灭。但世间集是否能灭呢?显示世间集的无自性空,诸行无常,无实在性,这才可以解脱,解脱也自然是假名非实的。
      三、观世间灭有八品,初法品明现观,观一切法相,无我我所。离欲而悟入法性。次观时等三品,明三乘的向得。要经过几多「时」间,从「因」而「果」「成不成就」!其实,时劫、因果、成坏,都是无自性的。后四品讲断证。断证者是如来;所破的颠倒、所悟的谛理、所证的涅盘,是所,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
      四、观世间灭道有两品,就是观诸法的缘起,离一切的邪见。



补充内容 (2018-10-28 08:46):
      总观中,第一观因缘品,重在观集无生。生死流转,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缘起;现在总观一切法无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