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慧剑心魔

[佛法知识] 慧剑山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4: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凡行,可逆者有五:一曰逆生。有生必有死,此为人生生死规,有生故而著生、贪生。若能参破生死路头,逆此规而行,是曰逆生,逆生者,由有生、生有而返归无生、生无。 二曰逆欲。人之形身,赖乎物维,物质之欲,久而成嗜,嗜而成贪,此为人生之嗜欲规。人之有生,是乃有知,知物是乃有欲,贪嗜即生,若悟透知欲本空,逆此规而行,是名逆欲,由欲归心,由心返朴,由朴返无,由无归真。 三曰逆形。人之有身,著心形质,是乃执形。有形必有坏,有质必有灭,然有生之性,必顺其形,若参破有象虚假,逆而修之,遗形忘身,神乃独全,是为逆形,逆形者,无生有性,自不著形,无形归神,神乃归无,自然形非其碍。 四曰逆法,人之有行,必尚于法。缘人涉世,落于后天,凡所即法,皆为世法。是以执法执为,若谓无法无为,便无依难解,此即人生之有行规。若逆此规而行,则曰逆法,从无而返本,则无所谓法,无法而为,是乃无为。殆不著世法而去有为,则法法无依,转眼即逝。 五曰逆后。人生之寄总曰后天,后天之凡,束缚形神,形神障迷,难悟先天。此即人生之凡行规、后天执也。逆此规而行,则曰逆后,逆后者,逆其后天之执,使其自返先天之真也。故曰:大道本无道,修惟后返先;逆凡无世著,顺俗有尘牵。归朴婴儿圣,还真童子仙;莫嗟觅道苦,只在颠倒颠。 道之大,博矣哉!何而是道,何而非道,但能别之,便为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20: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无正念。邪念是迷是不觉,正念是悟是正觉。念有念无都是邪念,有无都不念是正念。念善念恶是邪念,善恶都离开,清净心现前,这是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等,心中有这些念头都是邪念。心中清净,一切念都没有,这是正念。正念,也可以说是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动念,这就是无念。大乘法提示中道,中道亦不能执著,古德讲:两边不立,中道不存。常人是:有知有见,有所不见。悟者则是:无知无见,无所不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3-8 23: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是念组成的,一念首尾相续,念念不断组成的。对人来讲,实际上只有当下一念,前面的念已过,后面的念未生,没意义。所以要注意当下。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定和慧也是这样,当下思考这个问题,就要定在这个念上。不定在这个念上,怎么思考下去?所以于念必定一点。但慧不落一点,慧定在这一件事上不动,落在一点上,就失慧了。所以定必落一点,慧不落一点。一个落,一个不落,定慧两个缺一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7: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能离相,性体清静(六祖坛经)。”相和念是一体的,既然离相了,就必然离念,不然就糟了。如果你有一个念头,“我已经离相了。”那你离相了没有?如果你知道自己离相了,你还对自己说:“我已经于相离相了。”注意了,你已经着到这个相里面了。因为相分虚实,有相实,无相虚,虚相也可以让你产生执。“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他这里把相和念分开来说,但我们要合起来观。“于一切境上不染。”修行悟证中,你的心总有一个境,只要是有心知,就会落执。不做任何事落空执,这也是境界。所以要想离开一切境,不可能。境中离境,也是一着,悟证之间,亦是亦非,“不染”就是不住,不受。于一切境上不受,即“名为无念。” “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要不染,必须在自念上不染这个境,不惹这个境,这样境与你也不合,你才离得开。但说到这里,又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已在境中,我要生离境相,这也是一着。所以,在悟证中会出现很多滑稽的事,当你认为是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了。你说我现在离境了,我现在无念了,等等。注意,你已经死了,落实了,落到一点上了。因为你离开了那个,就着在这个上面了。 “不于法上生念。”所有的念,都可以成为法,不于法上生念,就是不在念上生念,不在有为上生有为,不在有为上生念。不在有为上生念,这个讲的是体,讲的是定,讲慧就不对了,慧如果落在一点上就错了。我们悟证的时候,说到底哪一个念是对的?哪一个觉是对的?哪一个受是对的?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14: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六祖坛经)。 黄檗禅师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如果彻底了悟真心,就是无心无法。既然是无心无法,怎么能传?祖师说: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古德说: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是以悟须自悟,解要自解。要知道记问之学原是人家的知见,不是自己的悟解。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7: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8: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安府中天竺堂中仁禅师。洛阳人也。来三藏译经所。谛穷经论。特于宗门未之信。时圆悟居天宁。凌晨谒之。圆悟方为众入室。师见敬服。奋然造前。圆悟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师拟对。圆悟劈口击之。因坠一齿。即大悟(《景德传灯录》)。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信经言祖语”。    我说下这个事,经言只靠信能知道吗?比如“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悟证成就后所说的众生,和常人没悟证时所说的众生是一个意思吗?不是啊。悟证成就后所说的众生里有一个涵义是返三归一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无分别观众生,这是一种众生观,这种众生观对很多未悟证的人来说是不知道的,那不知道怎么信啊?不知道就没法信。于是,众生就信自己在分别界中的人我众生观。如果,把成后始知的前提拿掉,直接说成众生本来成佛,那众生当然用人我分别的众生观去信啊,这样,就把经义变掉了,你说会不会对众生产生误导作用?会嘛。所以,经言不单是用信不信就能来作解释的,这里面涉及到悟证与否的境界观,没到某个境界,众生不知道成就者眼中的众生和未悟众生眼中的众生涵义原来不一样。所以,截去成后始知是不应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答问。
一般来说,大众分别心起,为了要对治分别心,所以就有这能说哪不能说的对治法。但如果不生分别时,就不必管这个对治法了。比如,心取分别,本来是佛不能说,不执分别时,本来是佛又能说了,这是境界的转换问题,在理上来说,这叫境界观,这是非常重要的法理,但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只要境界对了,合适了,就能说,不能死执于根本智现前了才能说。我前面说过本来成佛要成后始知,这句话说对也对,但说错也是错的,实际上未成佛时也可以说本来成佛这个话,只要合于当下的境界就可以说。无所立故无所不立,有所则住于不住,万法无定,法法皆行。因为哪里都不能立,所以就处处都能立,但你不能在一点上站久了。比如,“邪来正度,迷来悟度”,这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因为这是对治法,用于对治人的不良习性是对的,让人去恶从善,但从深一层来看,它还是对应度,对应度是不能度人的,你把他从恶端度到善端,他还是落一端,落端就落执,它不是智慧无碍度。在我的慧剑山庄一帖中,我就点到了这个问题,慧能初参五祖时说的佛性平等这段对话,我说五祖是能再破慧能的话的,因为平等破分别,那你就落了平等端,哪五祖可以连平等也打掉啊。用平等破分别,用分别破平等,两端都不落,悟到这一层,还要再悟法法无所住,而法法无所不住,这样就又能说分别说平等了,说分别不住于分别,说平等不住于平等,随当境之宜而随应其法,这样,你说有哪个法是固定不变的?没有。有哪句话是不可言说?也没有,当下之言应于当下之境,彼时说本来是佛是错的,此时说本来是佛是对的,并无定法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答问。
      没有我悟,怎见本来?若执我悟,又障本来,有我无我间,最是难寻觅;不取也不舍,即有真机现。不生分别之念,也不住于其间,见人仍知其人,见事仍知其事;其道也,直心而已,其知也,本来如是。不可住法,不可住于经,不可住于月者,因着于曲心之分别也。但知直心,行而无住,则法法不可住,法法皆可住;经经不可执,经经皆可执;月月不可指,月月皆可指。无所立故无所不立,无所住故无所不住。有所立则依于不立,有所住则住于不住。言其体则处处周遍,即其用则法法本然。明心者,心不须求明,能放下即是;见性者,性不须求见,本来而自在。能悟此理,即知此法,但知此法,即入此修,但入此修,即来其证。故如是理,如是法,如是修,如是证,一以贯之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成佛这话是有前提条件的,成后始知。把前提拿掉就成了断章取义。有礼说“四科七大都是说的如来藏性,本来就是”。可他不知道这话还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四科七大是显真,那他前面就必须破妄,破了妄才能显真,而七处征心、两种根本等理法,显然就是在破妄,破了妄就可以说四科七大的如来藏性了。不破妄,能不能显四科七大之真?不行。没悟证,能不能知本来成佛?不能。
每一个众生会不会终究都会成佛?从理上辨析,我认为是不会。无情众生不能成佛,有情众生不可能全部成佛。无情众生转化为有情众生或可成佛;有情众生转化为无情众生复又不能成佛。有情无情,相依互根,对待世界,此为规则。故每一众生都成佛,殆不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众生都成佛是不可能的,那怎么能说众生本来成佛呢?既然众生本来都已成佛,那为什么现在每一众生都成佛是不可能的呢?可见,众生本来成佛这话是有问题的。所以成后始知的前提不应该被截掉,这代表一个特定的境界,如果截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所含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众生观就不见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是能理解众生本来成佛的,但这不代表众生都能理解。而且如果众生本来成佛能说得通,那这句话就会被广为流传才对,实际很少看到有人说这句话,这也说明这句话是不通的,或者说不能作为普遍的宣法词汇来讲的。因为你本来都已成佛,那干嘛还要修啊?若是成后又迷,那你修来有什么意义?没意义。所以,从多个方面的角度来看,截掉成后始知的前提是不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把无无明前面的东西都扔掉,只告众生无无明,也无无明尽。能行吗?当然不行啊。你要告众生,观世音当时勤于修行,当他的悟证达到甚深境界时(行深般若波罗蜜),觉受到了五蕴皆空,无无明,等等……

佛德本具代表不了悟证。没悟证的人还是凡夫,他不会知道众生一词在悟证者眼里还有别的涵义。不知道怎么信?信不了。他只能信他知道的。

你真正不知道的,你谈不上信不信。信解一切法是你知有一切法。从来不知法不法去哪儿信啊?我窗外不知有没有一个东西,那我信不信呢?无从可答。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应该是受了禅宗“但向己求,莫从他觅”的经验主义影响。
不是但向己求,是但从心觅,那这有什么区别呢?但向己求也说的通,但我主要是说下区别。但从心觅,这个心指的是真心,不是指识心,当然它不离识心,因为心体惟一,不会有二。而但向己求,未必侧重于真心。既然指真心,那么修行就落在悟证上,而不是落在经验上,因为经验是落在识心上的。所以,经验落在识心,悟证落在心性,这个区别很重要,当一个众生没有经过悟证时,他几乎不可能知道真心,不知道就没法真信,因为真信来源于真心。没法真信,就落入迷信,世见迷念上的一种信。这种信是入手必然,但它还远不是真信。因为真信是心性上的交融,不是识念上的判断,信者,性也,性之生也。这对众生来说,太远了。众生只知信它自己知道的事,而经验就是众生或人所知道的,所以你说成但向己求的经验,实际上就用世见代替了真见,这样,你的道就隐了,因为执在世见上,真见就隐了。世见是经验之见,真见是心性之见。经验是生灭之见,真见是不灭之见,当然,真见不是世见,但也不离世见。真见不落在世间识见上,所以说成但向己求的经验就错了,或者说也能说的通但点不出内涵要义。但向心觅,莫向外求,是心性上的悟证,不是识见上的经验。众生迷昧,不能发明心地,每将识见误认真心,妄取经验以为修证,其实,此念非真,应须明辨。试观教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实为何物?是经验吗?非也,此早将心性悟证之旨暗扣其中,真信方于此中自生,故知宗门教下,相虽有异,归旨一同,万法千门,不离方寸。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3: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宗者治也,人在有界,都是有念的,有念才能应世生存。无念就是要对治有念的。在早期阶段的修为,无念是对的,但到高级阶段的修炼,无念是错的。所以,这个“无念为宗”,是一个入门的法门,并不是修炼的目的。所以在后面慧能就指出,你要像卧轮那样落空定,那就不行了。不论佛道,都用对应的方式来治你的病。对一个悟者来说,你说我落这一端,那你就落入那一端,那我就可以对治你,破你两端。这就是禅门最关要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1: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不能成佛,这是从色相有别上论的,你引的一大通,主要是从本体不二上论的,切入点不同,既然从本源上能论,为什么从变用上不能论?应该说从两方面都能论,所以分别无情能不能成佛并非不可以。从本源不二的角度看,无情本来成佛,从色相分别的角度看,无情不能成佛,这是观察角度和所处境界的不同而带来的结果,这两种结果在不同的角度或境界中都存在,只要所论述的事适合于各自的境界,就都说的通。若不适合各自的境界,就都立不住。但很多人没有这种境界观,就会出现两种论述互相批驳或打架的局面。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1: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的脉络我有所知,他是单边知见,单边知见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比如他说本来是佛,当下是佛,未来还是佛,这就是明显的单边知见,也就是落在一端的定见,当然错了。这种说法,只能在适合它的时境中成立,不能在众生所处的普遍境界成立,因为众生处在分别境界,一个定见不能适合于所有的分别境界,所以,把这个定见再执持一万年,也不能成为适合众生或众人的理论。再比如,有礼说把无情统一到佛性上来,这同样是单边定见,扯在一起,也没意义,因为佛性是人与人的交流知见,人与人之间认知上能同意,你给石头定个有佛性,石头同意吗?所以,说石头有无佛性也都是随境强名的应境性言指,但有礼不懂这个境界观,指望拉个祖师大德的话来做支撑,给石头和无情统一个有佛性,这没意义,因为这和石头没关系。哪给无情定个无佛性对吗?还是那句话,石头同意吗?你定来定去,和石头有什么关系?石头不能觉悟佛性,怎么能成佛?不可能。你要说在无分别观的境界下石头也是佛,哪可以,但要区分无分别观并不是众生所认知的分别境界观。你要把彼境界的观点强塞在此境界,那是你错了,而不是众生错了。要适应各自的境界就必须说各自境界中能成立的话,这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层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1: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是觉悟者,觉证本来的意思。本来是佛是特指本来自具这个根本,但这并不能舍去觉证本来的必须。本来是佛是“佛”的含义之一,并不能完全替代“佛”的含义。这两个意思有相通处也有不同处。有的人把本来是佛无限扩展,说成当下就是佛,把觉悟本来这个必须修证的意思扔掉了,这是不对的。本来是佛是指体不变,可不是指用也不变,如果体用皆同,都是佛,那就不用修了。所以,把本来是佛解为现在未来都是佛,那是因为他的理论片面,只取一端不能圆通的缘故。落在一端,理就是偏的,所得出的观点自然就是偏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2: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这是站在已觉证本来的角度说的。众生并未觉悟,是站在未悟的角度看问题的,这是境界观的不同。把不同境界观下产生的观点,一律使用于普遍境界是错误的,这是理论上的片面,结果当然会导致观点上的偏执。但是这个理,太多人不知道,而且有些心性执着的人是很难懂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1 12: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既无差别之心,何来完全不完全,是佛不是佛之分别?可见这个完全是佛只是当事人的自我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