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慧剑心魔

[佛法知识] 慧剑山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4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端,非端,亦端亦非端,非端非非端,都是缘起法,不是执着本身
执着了,四句皆非。无执,四句皆正
认为四句中的否定句是无执,肯定句是有执,这本身就是一种执着,错误知解

说五祖落在分别端,诽谤祖师,其过不小

点评

落在否定端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24 08:01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07: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则明 发表于 2018-2-24 03:18
“甚麽物,恁麽来?”

若又是你、又是我,是见倒还是见道?若不见道,云何平等?

若不是你,不是我,是见道还是神经?上边有人栽在真俗之分别中是世执,离道太远,我懒得回驳了,你则落在空执中而不自知。你知当信佛经语深,却不知真我无关深浅。
发表于 2018-2-2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7 发表于 2018-2-24 07:51
端,非端,亦端亦非端,非端非非端,都是缘起法,不是执着本身
执着了,四句皆非。无执,四句皆正
认为四 ...

落在否定端了
发表于 2018-2-24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定是阴,拒绝,挑剔,怀疑,在这里待久了阴气就重,运气也不会好
肯定是阳,包容,接纳,开放,阳光
发表于 2018-2-24 08: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则明 发表于 2018-2-24 03:18
“甚麽物,恁麽来?”

若又是你、又是我,是见倒还是见道?若不见道,云何平等?

是的。
方等(经)是用来学的。
心无住,而   无所不住,遍一切处。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性之见,思态万殊,妙应万感,内外之念,若乌云之蔽日,孰能使万念而归之一静?是故道之至哉,其惟灵归一识乎!一识而归,其惟灵归无识否?故曰:
无识之识,是名为识;惟其无识,是乃有识;惟其非识,是乃真识!
      人之一生,其惟生於形神否?形为生之本,神为生之主,是神者,賅人之精神知识也。是以人之有生,其惟一识以存也,是乃有性;其惟一性之存也,是乃有心;其惟一心之存也,是乃有知;其一知之存也,是乃有感也。感生「六识」,识归一性,六识为迷,迷於一性也;一性为觉,觉於六识也,故曰:
以心入道,以性出道;以心悟道,以性证道,以心彻道,以性了道,心性即道,道非心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性即道,非徒心性。盖人之一体,形神相因,分言之则两用,合言之则一体,是故了契其一,则二其归之;别之於二,则万以扰之!然万非其万,一曷其一,极两仪之化变,妙应无穷者矣。故曰:
洞明形神,方解心性!
心性即道,何以即之?曰:
道在心性,复原三才,人禀两仪以生,当法后天之道以行,行而以悟,悟而以修,修乃自证。是以外省者,触也;内悟者,机也。外省内悟以证者,天地终始之本来,吾人形神之本源,妙相契合者!故曰:天文也、地理也、人事也,其是道否?其非道否?曰:
见者为道,不见非道也。
见者,见证其自来之规,见悟其自然之道已!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真见於后天者,先天在即;真解於先天者,后天在昔!
人禀先天以生,赋后天以成,若断诸后天,何来先天?是后天者,诚先天之引契,本来之先来也!
欲法后天,不离自然。欲法诸天地,天地其无心乎!欲法诸自然,自然无灵乎!欲法诸万有,万有其无情乎!欲法诸仙佛,仙佛其无行乎!欲法诸圣达,圣达其无示乎!道无音,法无信,无道可行,无法可遵,无即可即,无凭可凭!如之何?曰:
道贵自悟,道贵心即,觅道万境,道源先竭!
至哉斯言夫!自心有慧,本来已来,何乞为?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慧能在这里没讲戒,只讲定与慧。因为戒落有、落俗,而定与慧落修行。定慧一体,互含互有。“第一勿迷言定慧别。”一讲定慧,人就执着差别相,不识其同。定与慧的体不一也不二,说它一,它是二,说它二,它是一。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反过来,慧是定体,定是慧用,一样的。总体上说,定是定力,定力不动;慧是知力,知力善动,一个不动,一个善动,善动中有不动,不动中有善动。如果两者能合好,则妙得天机,定到一定的境界能生慧,慧到一定的境界能生定。慧的时候定在慧,产生慧思、慧心时,你的定就定在这个慧心上。同样,当你定的时候,慧就在你的定上,两者互含互有。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8: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生智慧,其心必曲,要住智慧,其心必直。人心,妙在曲,贵在直。人的智慧产生在虚处。如果你是直线思维一根棒槌,那就没有智慧。住智慧,就是放在智慧上不迷,其心必直。慧性是道,曲直而已。不曲不足以出智慧,不直不足以住智慧。该曲时曲,该直时直。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于一切法都不执着,因为不着一切,所以不落一切法相。所以道流才能行通。道须通流,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道通则流,道动则通,不通即执。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20: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密教中曰:“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菩萨以此来救渡一切众生。 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7: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句话一开一合。如果外不能善分别诸法相,那你是傻瓜,如果内于第一义动了,那你是凡夫。因为内动就应外了,外要是不动,就应内了。外不动,怎么应外呢?内要动了,你怎么主内呢?所以这两者是一体而两用。外善分别诸法相是智慧,内于第一义而不动是定力,这是定慧相生。于念,定在内必落一点,慧应外不落一点。这个“第一义”是因境而说的。佛经是因境界、因此人、因此时、因此地而讲的经,所以解经也必须是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而为此人解经,不然的话,违反如来本意。如果解经时你说:“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你错了,落执了。须知,经无定语,解经也无定语。这个时候说这个话,那个时候说那个话。所以:书有定语,经无定义。经没有定,也不能定。经就是道,它不是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3: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着心(六祖坛经)。”你要参念,念越参越多,你要参心,心越参越乱。它本来就是干净的,你偏要去参,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落入有为去注意它,它就生化无穷。因为你一注意就是阴阳配合,阴阳配合即相生,生化就开始了。 参禅可动:外静内动,内静外动。 很多人参禅首先注意外静,他不知外静是内动的结果,你外动,你才能内静;你内动,你才能外静。不然的话,你这个动落到什么地方去?所以,静中之动是真动,动中之静是真静,因为内静了,外动才是真动,而内动了,那外静才是真静。不然,你是形体上的假静。很多参禅的人都希望在形体上着静,然后在心念上着静,他不知道他落入了两个静端,也就落了静执,死掉了,阴阳不配合了。你说我两端不落,那你就落一端,那更糟了。 参禅的人,动是很正常的,而且都是从动开始,真正进入禅境,他一定要动,且会手舞足蹈,他坐在那儿悟到一个什么问题,他会大跳大叫,大笑大闹,各种情况都会有,这都是自然的。历来坐禅的人,大都认为静是最高的功夫,实际上这是一个静执。
发表于 2018-3-2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善哉 ,咱修行浅 ,仅来顶个帖 。

点评

都浅都浅,共勉共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3-2 23:36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23: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rocm 发表于 2018-3-2 21:55
阿弥陀佛 ,善哉 ,咱修行浅 ,仅来顶个帖 。

都浅都浅,共勉共勉。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23: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念不起就为坐,如果念不起,站着睡着,那也叫坐。反过来,如果你坐的端端正正,念念不断,却不叫坐,这叫非坐。慧能在理解坐这点上,有独到的内涵,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禅宗就没办法立了。道,是无为自然的,所以慧能是对的,但达摩爱坐也对,他喜欢坐就坐吧,如果你觉得坐着能进入那个境界,你尽管坐,如果你不能进入那个境界,你那个坐就没用。所以,坐只是外相,跟内在的境界没有关系。 “此法门中,一切无碍”这句话,就已经解释了坐的形式,从内到外都没关系。“一切无碍”,就是叫你不要执着在某一个点上。落着则碍,不执无碍。道悟法性,本来无碍,缘因我执而有碍。世人不识,以致妄生诸多执缚。 “于一切境上念不起为坐”,这个念不起,不是指人为的念不起,是要它自己念不起。所以要真的做到不容易,要破掉诸缘,把念起的缘断尽,不然它就还要起。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网友之答问:我与众生本是一体,无我即无众生,有我即生苦乐。无众生则不受苦乐,应人我则同担苦乐。苦乐本是生灭,应之不可执著。苦虽其苦,其可生乐,乐虽其乐,其可生苦,故于苦乐不取不舍,随缘应受,苦乐众生,一体即之,受于不受,如理如法。
我没有看过普贤十大愿,所以,我的回答是基于我所理解的普贤大愿的意思上来答的。代众生苦指法行,广者,大也。修者,行也。供养者,施也。广修供养,合言之,则为大道之行。大道之行,法施为上,何为上法?无为为上,无为者,无我也。无我即无众生,故无为之行,即道法之行,即代众生之苦供养。第十愿之回向,众生一体,万有一源,回无可回处,向无可向处,言回向者,强言也,权宜也,法行也。言无我实无可回,应众生当有所向,故回向者,本非回向,是名回向也。众生者,苦果也,有我之所生也,我者,幻有非实,强名为我,故于苦果不可生执见也。受苦乐于不执,即名代受众生之苦果也。真我非我,不受众生之见,不染苦乐之果,故其愿实为代于不代,受于不受,是名回向,是名代众生之苦果也。
众生与菩萨一体,故求菩萨必反求诸己。若是心外却有个菩萨说:“嗯,我听到了”,你觉得你是求到菩萨了还是求到幻觉了?
你指望菩萨代众生苦供养或你受罪,必是竹篮打水。你除人我之执,己心即是菩萨,即是菩萨代你受罪。故菩萨是否代你受罪,只在有无分别之一心之念耳。
上文说:“如是之界,行如是之规”。你在那个世界,那个社会界,就要行那个界的规则,规范。《金刚经》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一切众生,也以行菩萨道而有差别啊!什么差别?如是之界,行如是之规,如是之道,行如是之法。此即差别。你想在是不是借种生子上求确定答案,这那儿有呢?
借求官求子而说行菩萨之道不可离于世法,不可离于己心而求。就如说佛像不是佛性,佛性不离佛像一样。就是这个理。
我的回帖,有一条主线,括之如下,供有缘者参考:把菩萨看成一人,把众生看成一人,我去求你,这就偏离佛法了。不识菩萨在自心,终日心外去求人,饶经十万八千劫,终是落得两手空。菩萨从来不离心,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求菩萨给你从天下扔下个陷饼,看可行吗?有求必应,是有条件的,要行菩萨道,有其求,有其行,则有其应。父母和孩子的例子有合适之处,也有不合适的地方,众生和菩萨一体,但父子是两体,所以父不能代子饱,菩萨也不能代你饱,但你修菩萨行,你即是菩萨,即是菩萨代你饱。菩萨教你修菩萨行,即如菩萨给你喂食,即是父喂子食,不是要菩萨从天上往下扔馅饼。不行菩萨行,所求为妄求,自作必自受,若行菩萨行,自作亦自受,有其求,菩萨故生其应。比若某人有求官之念,于是便修菩萨行,于人则济善扶弱,于国则志心奉献,于是乎心行合一,众民(菩萨)拥戴,菩萨(众生)照应,果得其官,此之有求必应者,菩萨之赐,实即众生之赐也,众生之赐,实即菩萨之应,不可将菩萨与众生分为二物,否则至道难见,至理难明。在《心经》中,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言其用之应也,然言于此则失于彼,言其用则遗其体,故玄奘之译再举其体,译为观自在菩萨,自在者,其体本然之在也,欲明本然,必求诸己心。观世音、观自在,一随应、一本然,体用相得,妙义生矣!欲明此义,必求己心,心外求人,所求必空。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求菩萨已是迷念,复计心外之菩萨送不送子,更是妄上填妄,迷中倍迷,执取空花,望求实果,其可得乎?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者,观其用之随应也;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者,观其体本然之在也。本然而随应者,即名菩萨,即名观世音,即名观自在,此之菩萨,在于何处?求于何处?在于本心,故当求诸己心也。观音之有求必应者,深修菩萨之行,故得己心本然自在之应也。若知妙理,依法修己,不明真义,百劫沉迷。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20: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不见一切人的过患,那么就不见一切人的优点,他看不见你的过错,那么你的优点他也看不见。不见人的过患,他就连自己的过患也看不见了。所以他就本性不动。人之所以要动,就是因为有分别心,如果没有人分别心,那么己分别心也不生了。人之所以要生分别心,是先生人分别心,然后才生己分别心。己分别心产生了,才有观念,才覆盖真如。这就跟佛印和苏东坡打禅机一样,苏东坡骂佛印像狗屎,佛印就说苏东坡像佛,你有分别心,所以你看他像狗屎,他无分别心,所以我是佛你也是佛。 有我相执才有分别心。没有我,你怎么分别呢,所以说一切分别相,都落我相执,也落是非执。但是分别像是我们在世间,应世的一个根本,如果没有这个就麻烦了。刚才我们讲了,《维摩经》说“外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它是指外面要分别,这里是指外面不分别,一个破一个扣,一个扣起来,一个把它破掉,它们两个相因互果。所以说不分别任何人的过失,外不起分别,那么内也就不起分别,如果外因起分别心,内因也就起分别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09: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