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无分别是指修行人要远离分别心。《楞伽经》三种神力建立:声闻神力,菩萨神力,如来神力。
五无间种性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再次大慧,有五类无间种性。声闻乘无间种性(知少而足、没有慈心),缘觉乘无间种性(胆小),如来乘无间种性(具足六度波罗蜜),不定种性(修行在十字路口、其心常与无常不定),各别种性(外道不按经文乱修),但也容易反正过来。”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义死。度分断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如何认识声闻乘无间种性?若听讲受得邪魔入侵于自相和共相,浑身毛孔倒立起来,且还喜欢能见到智慧境界。不接触外来缘和事物无能力为众生用顿教法开悟众生。修入八地后已断烦恼,不能得不思义死,只是得分断死,益寿延年,来生要来轮回。对正的师子吼说法者,他便认为我生命已将尽,来生梵天之行已建立,凡夫神通已产生。无法修入如来智慧的有为法。只知要修人无我,乃至般涅槃觉(小乘、阿罗汉)。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无间外道种性,不岀岀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大慧,各别无间者,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以贪嗔痴爱充滿内心,造作虚伪,装钸外表,成为士夫身,这样的众生,这样的内心世界,却想求般涅槃。还有另一种外道,说一切法由造作见境界后说这就是般涅槃。他们作这样想;法无我将如何解脱?有境界现就是解脱。大慧,此一切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离法相,而作离法相的感觉。佛为扭转外道的邪知恶见。令一切声闻乘对此五无间法应当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是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听说各别缘无间,是外道种性者,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敢接触邪魔,唯恐修入外道,但若离若合的种种变化,听说是神通时,其心敢随入。若知自己是缘觉之乘,也顺随说缘觉乘无间种性。”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义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 一;未离自性法无间种性。 二;已离自法无间种性。 三;得自觉圣无间种性。 四;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各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正报身、依报财)所建立的不思义境界时。心不惊不怖不畏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上面佛说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这里为何说是三种呢?因为未离自性和已离自性同属如来乘。唐译把一与二合为一种。名为自性法,无自性法,如来乘无间种性,故说如来乘有三种。 “大慧,不定种性者,在说三种时,随说而入如来性,随彼而成如来种性。”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气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大慧,由初学开始从何地修入门,现在已至何地来确定是属哪一种类性。比如声闻乘;断见者,只见一物得知少而足,皆因胆小所致。但也有自知是错误的修行法,而改变外道法修入佛乘者。” 缘觉乘;虽比声闻胜一筹,但还是比不上如来乘不惊不怖不畏,所以只逗留缘觉乘。 《妙法莲华经》云:“外道有九十五种”。《楞伽经》说五十种,《大涅磐经》说有九种,这里只说三种。 一;自成外道者。 二;依附佛门还是外道。 三;学佛经学成外道者。佛为挽救一切修入错误的修行人看清种性,认识岐途。在第二章;大慧菩萨所说的超越声闻缘觉外道的诸禅定乐。二至五地是声闻缘觉外道所修的。一切如来所不喜欢的。要超越声闻缘觉外道的诸禅定乐。从六地修起。建立五无间种性相。无间者;无间断坚定受持,能得自觉圣智,自心妄念烦恼习气已净。知修人法无我,得三昧乐正受声闻。这三昧乐正受声闻,即不放弃三昧法。八地要放弃三昧法。才能入九地修攀缘禅。九地须捨一切法才能入十地修如来禅,但又恢复七地无念正受修行法,称金刚三昧禅。 最胜之身,就是最静之身,是寂静一乘道罗汉(声闻)、辟支佛(缘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这时世尊总结这段道理;小乘四果都已开悟。 须陀洹;虽入圣流,因不离色、声、香、味、触、法、故要七死七还。若远离内外境界,也可以涅槃。 斯陀含;对自己所修有怀疑还要来受生?勤修入定、而得般涅槃。 阿那含;因放逸而自滿,故要再受一生。 阿罗汉;只修最静、不学神通与法,故不能成佛,其心还有惑乱想。 以三乘比佛乘,故佛说非佛乘。凡愚没有智慧,诸圣甚至寂灭都远离了。佛的第一义法门就是要远离权实二教,佛的法门是住无所有。何必建立有相的三乘?诸禅是无量、无等、无色的三摩地、无念正受。把受、想、行、识寂灭尽了,就没有心量存在。所谓权实二教只暂时称用,实是永恒不灭,权与实,是小乘与大乘界限。佛说远离于二教,就是要打破二教的界限,只有一乘,并无三乘。
以上可有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