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yixing妙音

[实修记录] 佛弟子 [yixing妙音] 个人实修(心得体会)成长记录专贴——主修拜佛、妙法莲华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具足戒定慧的修证~

《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具足众戒,是修“戒”。读诵大乘,是修“慧”

《阿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里一心不乱,指的是修“定”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修行必须具足的,净土法门也不例外!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音 于 2011-8-17 19:14 编辑



1念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1遍
妙法莲华经卷
阿弥陀佛经1遍
佛说无量寿经1遍
2打坐
3念佛30分钟
南无佛母大孔雀明王300遍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hamayuri/index.html
4其他
幸福人生讲座19集
我等一切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垢障,报答二亲恩。
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度尽众冤亲,同生安乐国。



点评

发表于 2011-8-1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 学佛的同学常常梦到过去的家亲眷属、朋友、你所认识的人,他来找你干什么?求你帮助。你醒来之后,最好是诵经、念佛给他回向,给他受三皈,劝他念佛求生净土。

2 世间人,不学佛的人,梦到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给他烧一点纸钱,他需要。你所能梦到的多半是在鬼道——在畜生道他不会找你,他到人道也不会来找你,地狱道他没有办法出来。

3 我们学佛之后就明了,最好是诵经、念佛给他回向,很有效果。你诵经、念佛给他回向,他得多少利益,就看你念的诚心——你念的心愈虔诚、愈清净,他得的福就愈大。

4 如果你诵经、念佛,里面还有夹杂,乱心所念,他得的利益就少。所以这时候愈是恭敬、愈是虔诚,他得福愈大,我们自己修福也大——经上讲我们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亡人只能得七分之一。

*超度亡人,诵《地藏经》、诵《阿弥陀经》都可以,不必执着。

点评

聆听信受!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8-18 19:1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1念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1遍
妙法莲华经卷
阿弥陀佛经1遍
佛说无量寿经1遍
2打坐
3念佛30分钟
南无佛母大孔雀明王300遍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hamayuri/index.html
4其他
幸福人生讲座20集
我等一切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垢障,报答二亲恩。
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度尽众冤亲,同生安乐国。
发表于 2011-8-18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yixing妙音 发表于 2011-8-18 09:02
1 学佛的同学常常梦到过去的家亲眷属、朋友、你所认识的人,他来找你干什么?求你帮助。你醒来之后,最好是 ...

聆听信受!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音 于 2011-8-19 06:56 编辑

不执著的问题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不要执著”这句话。这句话所指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例如有人讲戒律,旁边可能就会有人讲不要执著;有人说经典,也会有人说“不要执著”,或者还要加上,“不立文字”。还有人将正见、外道的区别,也会有人讲:不要执著,或者加上一句“一切法均是佛法”。于是一些学佛的同修就有些糊涂了。这些东西都不要执著,那么我该怎么做?世尊在经典中为什么讲戒律?为什么《楞严经》中四清静明诲讲的这么斩钉截铁?律藏中戒律订的如此详细?三皈依说的泾渭分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学佛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被问道的问题。

其实执著这个词在佛法经典中经常被提起的。比如《圆觉经》讲: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就是说执著。错误的认知、认同,本来没有的东西,却认以为真,这是执著。那么不要执著呢?自然就是不要去认同、肯定、坚持那些错误的东西。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远离妄想执著的过程。那么佛为我们开示了种种法门,不同的内容。我们在学佛当中是否对于佛法本身所讲的这些也不要执著呢?这是一种十分深的误解。或者说同样是一种妄执。

道理并不难懂。比如经典中讲: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是说我们有这种错误的见解,我们有这样的问题。不错,我们就该放下这种执著。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执著,世尊也不会让我们去放下。同样的道理。我们初学佛法的很多同修,对于戒律根本没有执著,尚没有很好的实行,连重视起来的习惯还没有。如何能算是执著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说要放下对戒律的执著,如同向对本来贫困无钱的人讲如何用钻石、宝玉装饰自己一样。毫无疑义。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可以告诉他:我们的戒律还没有做到最好,也没有到执著的程度。

再说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迷了路,他肯定会细细研究手中的地图,好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时候如果一个人走过来说,你不要执著地图。这样的建议也是没有意义的。不执著地图的人,都是对地形了如指掌的。比如我在天津住了很多年,那么我很少看天津市的地图,我根本不会考虑如何研究它。

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的道理、修行的道路还没有弄清楚,该如何修行还没有了解透彻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不要执著于经典、不要执著于文字、这个建议是否有益呢?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佛法的宗旨如何、入手怎样、需要有什么注意的地方,这些都是要搞清楚的。如果我们对此还没有明了,却因为不要执著,而不去研究、学习经典开示,就如同我们尚在迷路,却扔下了手中的地图一般。正确的方向、道路是很难找到的。

有人会说,不识字的人不也可以学佛嘛,不也可以成就嘛。惠能大师不就不认字嘛。这种说法也很流行。但是惠能大师和其它祖师是上上智人,他们虽然听的经不多,但是却很容易悟入。惠能大师也是听了金刚经才要求法,听了弘忍大师讲金刚经才彻悟本来。所以并不是没有研究经典,而是人家很快地了解了经典中的意义,体证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后来惠能大师,听人家念《涅磐经》就可以为其讲解经中的道理。可见其并未放弃经典文字,是真正的不执著文字。

又如:一个病人,服了毒药,那么医生给它服用解药来救命。这时如果有人进来讲:不要执著于解药。这个人的说法是否正确呢?自然不正确。我们都是中了妄想执著的毒,如前所说,把本来不实的东西执为实有。把贪嗔痴这些毒药吃到了肚子里。诸佛菩萨,交给我们种种解药的方子。这些药尚没有入口,毒性还没有解除,我们如何能放下对佛法的执著?更何况我们尚谈不到执著,还总是磨磨蹭蹭不肯服这个药。

相对于诸佛菩萨来讲,却不是这样,解药是药,毒药也是药,贪嗔痴也是药,《圆觉经》讲的: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就是讲的诸佛境界。不过这个境界必定是大药师才能讲,如果一个因贪嗔痴而病入膏肓的病人说出来,我们是否觉得十分滑稽呢?

学佛的过程中,就如同我们接受医生的方子,服药治疗。这时候生怕那里弄错了,不但病不能好,还一命呜呼了。佛法正见正是这个方子,治的就是我们贪嗔痴、妄想执著的病。此时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世尊对于戒律如此明确、三皈依讲的如此分明,四清静明诲如此斩钉截铁,怕就怕我们弄错了。解药没有吃,毒药却发作着。就危险了。

我们如果此时正邪不去分辨、善恶不去搞清,就如同解药不去核实它的成分,有了杂质不去捡清楚,有了误差不去纠正一样。但是当我们的病逐渐好了,身体强壮了,药理清楚了,我们也自然可以说这山川大地上的所有植物、矿物都是药了。都可以治病了。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法均是佛法。《圆觉经》讲的: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一切都通达无碍了。

最后,说明一下,之所以写这个帖子,不仅是很多同修来信询问中有这样的问题。故此进行说明。提醒大家在学习佛法中如何判断不正确、不恰当的说法。更借此重申地藏论坛的规定似乎执行的十分死板、固执,但是今后仍将继续下去,不会动摇。

点评

末学深感,不执著,对于我辈凡夫俗子,实在是太难了! 感恩师兄法布施。聆听信受!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8-19 21:1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念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1遍
妙法莲华经卷
阿弥陀佛经1遍
佛说无量寿经1遍
2打坐
3念佛30分钟
南无佛母大孔雀明王300遍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hamayuri/index.html
4其他
幸福人生讲座21集
我等一切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垢障,报答二亲恩。
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度尽众冤亲,同生安乐国。
发表于 2011-8-1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yixing妙音 发表于 2011-8-19 06:42
不执著的问题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不要执著”这句话。这句话所指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例如有人 ...

末学深感,不执著,对于我辈凡夫俗子,实在是太难了!

感恩师兄法布施。聆听信受!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音 于 2011-8-20 15:44 编辑

我们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次第:先以“有为法【善法】”对治“恶法”,然后进入“无为法”,才能究竟圆满。如果开口就奢谈“无为法”,是很危险的事,执著于“不执著”乃是更大的执着,所以动不动就妄谈什么“不执著”实在没什么大的好处。好比有人饿得眼冒金星,却硬说吃得太饱会得胃病,而不肯进食一样荒唐。先要把对轮回的怖畏,和对众生的悲心慢慢地融进我们血液里之后,执着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那是不是平日修持就应该执着呢?当然不是。平时经常串习“空性”、串习“不执着”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
  
  有人问:你又说要从有为法入手,又说要串习空性,岂不矛盾?不矛盾。比如布施、放生,我们应该观想布施的“我”、受施的对方、所施之物,三者体性皆空,以如梦如幻的心态去行持,但不能执着“皆空”而认为布施、放生是“有为法”而弃之,而不屑为之。
  反之,比如杀生,有杀生的我,被杀的客方,杀的工具,三者可以三轮体空,但不能执著皆空而认为杀生有为法沾沾喜而习之,为之。

点评

聆听信受!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8-20 15:57
发表于 2011-8-20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聆听信受!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诸善不作
众恶奉行
不净其意
是诸魔教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息观”瞬间解决暴躁的麻烦。
数息观的基本方法
大家要怎么数息?基本上有两种:算吸气的话只有算吸进去的部分(呼气不算),算呼气的话只有算呼出来的部分(吸气不算),这两种方法随你们自己喜欢去选择。嘴巴的部分,可以把舌尖抵住上颚,就好像念英文的「L」,发音时舌尖自然的顶在上颚。
算吸气时,一口气吸进来算「一」,呼出去不算;吸进来算「二」,呼出去不要算;吸进来算「三」,呼出去不要算;吸进来算「四」,呼出去不要算……,一直算到「十」。要有耐心的算,不要觉得无聊。从一算到十以后,再回过头来,从一算到十。如果习惯算呼气的也可以,同样是舌头抵上颚,嘴巴闭起来,不必介意自己的气到底有多长、多短。这样子一支香的时间里,看看你能有几次没有中断?能有几次不起妄念?老老实实的算。这些方法看来很简单,但却是最实用的。当然也可以吸进去时算「一」,呼出来时算「二」,但前面这种方法有它的用处。
因为算得很顺利,心里自然的又容易起妄念了,就好像手里拿着念珠念佛,念得很熟、很习惯时,嘴巴虽然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眼睛自然的会朝这里看看、往那里瞧瞧。等到回过神来,想到自己在念佛,才又继续的念。数息也是一样,数得顺利了以后,自然容易起妄念。所以要算单行道的—只算吸进来的,或只算呼出去的。这时候,会使心念更加用心的数息,这样比较不会起妄念。
妄念纷飞的原因,就是因为六根一直贪恋着外境,所以不断的从质量化的身、口、意转成能量化的记忆力。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会那么多,就是这样子来的。我们每天已经养成了妄念纷飞的习惯,现在要用调身、调息的方法,让意念接受数息的训练。
现在我们坐下来,身体没有其他的动作,心意比较容易照顾鼻子的吸气或呼气。这种方法很单纯,不容易有其它的念头。有时间的话,训练一个月、半年、一年、或者两年下来,妄念就会逐渐减少。慢慢心念会乖乖的注意这个呼吸动作—吸进来、呼出去、吸进来、呼出去,就很自然的不会再起其他妄念。不要小看这个数息观,最起码这样老老实实的算,就不会再妄念纷飞。
若能用心的话,不管花几个月、几年的时间,等到数息观修到成就,能够入定,也就是所谓「明心」的阶段。将来再由智慧门的帮忙而达到「见性」的阶段,那就有解脱的可能了。


其他数息观

数息观还有好几种方法,可以提供大家参考。慢慢的对数息比较熟练,能够从一到十都没有算错,中间也不起妄念时,不妨再把注意力放在丹田或肚脐。也就是算吸气的时候,一方面要数气息,另一方面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或肚脐的位置,气息自然会加强,这是一种让注意力更加集中的方法。
另外,假如气息有时候不是很顺畅,觉得有困难时,那么不妨换个方式。暂时不要算吸气或呼气;而是在吸气注意鼻端,呼气注意丹田或是肚脐。用这种方法训练,让气息比较顺畅以后,再重新回过头来算呼吸。
数息观会经过一些调适的过程。如果觉得「吸气时注意鼻端,呼气时注意丹田」还有一些困难,不妨心里默念「六字大明咒」,或者念佛,持咒也可以。这时候仍然要注意你的气息进出,只要心念专注,气息自然会加强力量。
譬如说: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吸气时心里面念「唵嘛呢叭弥吽」,这样子会使气息加深、加强,而变得很有力。但它只是短暂的权巧方法,让你的气息变得顺畅而已,不是一直都用这个方式。等到气息较轻松时,还是要回过头来按照数息观的次第来数这个气息,不论算吸气的或算呼气的,从一到十,算得很清楚。
过了一段相当的时间,从一数到十都很顺畅,自己知道绝对不会算错,那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吸气或在呼气。心意跟随着气息的吸进呼出,而不再算数目字。数息观的入门大概就是这两个阶段。如果心念盯着「吸气、呼气,吸气、呼气……」直到完全进入状况,能够一念不生、念头不起,那就是进入禅定的阶段了。
所以「六妙门」里,最先的「数」就是从算数目字开始。第二阶段「随」,是指心意跟随着气息的吸进呼出。第三阶段「止」,是第二阶段「随」的成果。也就是在第二个阶段里,心意跟着气息的吸进呼出、吸进呼出……,到了修行成就达到入定阶段时,就称为「止」。「止」就是「定」的意思,也就是心意完全静止下来,没有任何念头。六妙门的第三个阶段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修法,而是第二阶段已经修行成就的意思。
后面第四到第六阶段的「观、还、净」则是属于「智慧门」。它是配合数息观的「十六特胜」来观察「无常、无我」或是「缘起」的法则,所以是可以解脱生死的「智慧门」。
四、数息观的阶段

「六妙门」最先的数息阶段时,气息会有「风、喘、气、息」等不同现象。

(一)风

第一阶段是「风」,特别是在吸气,气息会越来越有力量、深长,吸气的声音甚至会大得像风一样。这是因为心意集中以后,专注力变得很强,这时把注意力安放在丹田,气息的需要量很大,这一吸就产生很大的声音。这跟有些人睡觉时会打鼾的状况很类似,因为它同样是身、心完全松懈以后,气息越来越顺畅的现象。数息观进入状况以后,特别在吸气时会有声音。

(二)喘

第二阶段会有「喘」的现象。这就像小孩子哭得很伤心,看到母亲来了,一面讲话一面倒着抽气的样子。吸气吸得中间会一顿、一顿的,像劈竹子的声音「ㄉㄡ、ㄉㄡ、ㄉㄡ」的现象。倒抽气、喘气的现象虽不一定人人会有,但是数息观的说法有这个阶段,也许就会使一般人所谓的穴道、经脉能够打通也不一定。

(三)气

第三个阶段称为「气」。它很像练气功时的气,没有第一个阶段的「风」那么强烈。最先那个「风」的阶段,算吸气时声音很大,好像风在吹一样,所以称为「风」。这个阶段的「气」并没有那么大的声音,可是对自己来说,虽然吸气很深长,自己还是有听到声音,所以是属于气的阶段。

(四)息

第四个阶段是「息」,呼吸的动作几乎都集中在丹田,感觉气息悠悠扬扬的,似有若无。也许道家所说的「龟息法」或「胎息法」大概就是到达这类状况了。一般人比较少能够揣摩到第四个阶段,只要随息得很顺畅,可以进入定境就好了。或许体质的关系,不见得每个人都会经历第三、第四的阶段。

总结以上所说,数息观专注于鼻端,观察呼吸究竟是吸进来还是呼出去?是呼气长,吸气短;还是吸气长,呼气短;或者吸气短,呼气短;还是吸气长,呼气长?自己可以专心的照顾呼吸,不论吸气的长或短都能明明白白。心意与肉体是不相离的,念头一动气脉就动,气脉一动身体就动。能够以心意扣住气脉,是很容易消除其他妄念的。

专心气息的长短,把气息照顾好了就很容易进入禅定。以后要观察「不净观」、「白骨观」、「空观」或「念佛观」等各类观法,才有办法牢固扣住这些概念。释迦牟尼佛在《杂阿含经》中教导的数息观,并没有要大家从数一到十,只是把心意集中在观察气息的长短而已,所以希望大家还是以「数息观」来做为修行入门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息观

数息观、身念住:最简易的禅修技巧



   有一个最为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实用的修习法门叫做「忆念出入息法(数息观)」。这是与身体有关的。只有在修习这一法门时,才需要采取一种经中指定的特别姿势。经里所指示的其它修习方法,就无此限制。无论行住坐卧都可随意为之。但修习数息观则必须根据经典跌跏而坐,保持身躯端直而心念警觉。趺跏而坐不易实行,非一切国家人士(尤其是西方人士)所能轻易办到。因此,趺跏坐有困难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只要身体端直,心神警觉就行。这项修习中,端坐极为重要,但不是僵坐。两手须很舒适地搁在膝上。如此坐定后,可将两眼闭合,或凝视鼻端,随各人方便为之。

    每人日夜呼吸不停,但自己丝毫不觉,因为从未有人以分秒的时间,将心神贯注在呼吸上。而如今要做的,正是这个。(方法是)照平时一样的一呼一吸,丝毫不要用力。只将心神集中于这呼出吸入上,凝神观察这吸进呼出的动作,保持对这呼吸的警觉,使时刻都了了分明于这一动态。你呼吸时,有时深,有时浅。这并不打紧,只顾自自然然的呼吸去。惟一的一点是你在深呼吸时,心中须有数这些是深呼吸,如此这般。换言之,你的心力须集中在呼吸上,使你对于它的动作变化,无不了然于心。忘掉你的周围环境以及其它一切事物,不可抬眼视物。这样的试练五至十分钟。



    开头的时候,你会发觉全神贯注在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会奇怪你的心怎么这样会跑。它就是不肯停下来。你想东想西,耳中只听到外面的声音。你的脑筋混乱、思绪纷飞。你也会觉得沮丧失望。但是如果你继续不停的练习,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钟,慢慢的你的心就会集中在呼吸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经验到一剎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贯注在呼吸上,连近身的声音也都充耳不闻,一时外境俱泯。这一短时间的(定境)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充满了喜悦与宁静。你但愿能继续保持它,但是这时你还做不到这一点。



    不过只要你经常不停的练习,这种经验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每次定的时间也会逐渐加长。这就是你系心于呼吸上至于忘我之境的时候了。只要你老觉得有你自己存在,你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别的东西。



这个念念不离呼吸的修习法,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种。其目的在发展注意力以达到非常高的禅定境界。

此外,集中注意力(定力)对于任何深刻的了解、深透的内观,以洞察万物的本性包括体证涅乐,都是不可或缺的。除了这些,呼吸的练习更有立竿见影的效验。它对你的健康大有裨益,能增进你的安眠,松弛紧张的身心,增进日常工作的效率。它能使你宁静安详。即令在你精神紧张或兴奋的时候,如果练习几分钟的数息,你就会马上觉得安静平定了下来,好像在一段休息之后刚刚醒觉一般。



    另一种非常重要、实用而有益的修习方法(心智的发展)是:不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动手也好,动口也好,日常起居也好,从事公私工作也好,要时刻念兹在兹了了分明于你的每一举动。你或卧或立或坐或行,或安眠,或曲臂伸腿,回顾前瞻,穿衣吃饭,言谈静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以及其它种种活动,你必须时时刻刻了了分明于你所作的每一动作。也就是说你必须生活在当前的瞬间中,在现前的行为中。这并不是说你不应想到过去未来。相反的,你在与眼前的时刻行为有关的方面,一样可以想到过去未来。



    一般的人并不生活在他们眼前的生活中。他们都生活在过去或未来里。虽然看外表他们似乎是在此时此地做着些什么。实际上,他们是生活在他们思想中的另一世界里,生活在虚构的问题与苦闷里。通常他们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或对未来的欲望与悬揣之中。因此,他们并不生活在他们目前在做的工作里,也不乐于这工作。所以他们就对现况不满、不开心,而自然而然的不能对当前像是在做的工作,献出全部身心了。



    有时你在餐馆里,看见有人一面吃饭一面阅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他给你的印象是一个大忙人,连吃东西都没有时间。你不知道他倒底是在吃东西还是在阅读。你也许可以说他正两事一齐做,而实际上,他那样也没做,也那样都做得没味道。他的心神不宁而紧张,不乐意做目前在做的事,不生活在眼前的瞬间,却不知不觉地愚蠢地想要逃避人生。(这意思却不是说在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和朋友谈天)。



    不论你想什么办法,你都无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着,不管是在村镇里,还是岩窟里,你必颜面对人生而生活。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间,不是已经死掉而消逝了的过去的回忆,也不是尚未出生的未来的梦想。一个生活在眼前的瞬间中的人,所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他也是最快乐的人。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只吃一餐,却如此神情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冥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时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修习念住法,并不是要你想或是觉得「我在做这个」「我在做那个」。不对!恰正相反。你一想到「我在做这个」你就觉得有个自己而不能生活在你的行为中了。你是生活在「我存在」的意念里,而你的工作也就糟蹋了。你应当完全忘了自己,而全心全意的浸润在工作中。



    一个演讲者一自觉到「我在对听众演讲」,他的讲词就混乱了,思绪也不连贯了。但是如果他一心讲演他的题目,整个地忘了自己,他的表现才是最好的。他一定讲得很精彩,解释得很明白。一切伟大的杰构,艺术的、诗歌的、智识的、心灵的,都是在它们的创作人完全浸润在工作中的时候所产生的;在他们完全忘我而不自觉的时候所产生。



    这个佛所传授的,在一切时中都要念念分明(的念住法),也就是要生活在眼前的一瞬间里,生活在眼前的活动里。(禅宗的方法,也是脱胎于此项教导。)在这一种修习法门里,你无须实施某种特定的活动才能发展念念分明的能力。你只须随时了知你所做的一切事。你不必专为特定的修习方法花费一秒钟的宝贵时间。你只要养成经常警觉的习惯,不分昼夜,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上,时刻都了了分明就可以了。以上所述的两种修习方法是与我们的身体有关的。



摘录自《佛陀的启示》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真正佛弟子,他是古佛青灯的,他面对自己,耐得住寂寞,内心有一种法喜。要知道人的幸福满足,你不能靠外面的东西,外面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唯有我们内心的这种喜悦、这种充盈、这种丰富,才是真正值得享受的。这就是:五欲的快乐是赶不到法喜的快乐的。首先是五欲的快乐,然后下一步是禅定的快乐,再第三步就是法喜的快乐。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能在我们的内心最深处,得到一种法喜的快乐,这是无量光寿的快乐,这是我们自性涅槃实相的快乐。如果我们通过念佛得到这种快乐,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快乐的人,就是人中芬陀利华。所以阿弥陀佛给我们恩赐了一个最快乐的法门,一定要珍惜。正好弥陀名号就是治我们浮躁病的一句神丹妙药。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1 佛法里面讲,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

2 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是比喻多,无量无边的众生求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都有感应。

3 感应在一念之间,众生用什么能感呢?一心就能感,你皈依礼敬,你供养佛菩萨形像,能得到佛菩萨的冥加显护。

4 “冥”是暗中,佛菩萨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能觉察;“显”是明显,佛菩萨保佑你,你自己能感觉得到。无论是冥加,或者是显护,佛总是保佑一切众生,而且这个保佑是平等的。

5 你皈依了,礼敬三宝,诸佛菩萨保佑你;你造罪业,毁谤三宝,诸佛菩萨也保佑你。

6 因为诸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不会说你造很重的罪业,毁谤三宝,佛菩萨就降罪给你,不保佑你,这个不是佛也不是菩萨。

7 你对他恭敬,他保佑你;你得罪他,他找你麻烦,降灾祸给你,诸位要晓得,那是鬼神才有这种事情,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事情。

8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诸佛菩萨,你只要是见到他,或者是闻名,无不吉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念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1遍
妙法莲华经卷
阿弥陀佛经1遍
佛说无量寿经1遍
2打坐
3念佛30分钟
南无佛母大孔雀明王300遍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Mahamayuri/index.html
4其他
幸福人生讲座21集
我等一切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垢障,报答二亲恩。
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度尽众冤亲,同生安乐国。
发表于 2011-8-2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恭敬聆听信受!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修行人的特征

广钦老和尚:以前的祖师总是安守卑下,不惹人注意,越是默默无名,越是少攀缘,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缘,则意根散乱,心多骄满则易失败。道业若不成就,也枉费我们来出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参老和尚说应该这样诵经

       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你要知道,念观世音菩萨要至心,不至心不会来。如果你会修观的,念《普门品》的时候,你观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么大愿? 我也要学他,读诵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过去所作的事情。你读他,也要学他发愿。


  诵经的时候,要把“观”加进去,效果就大,那样才能断烦恼.有的道友们曾经这样问过我说:“诵《普贤行愿品》,已经诵了几千部,每天诵一部的话,我诵了十几年,但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我说:“你是怎么诵的?” 他说:“拿着经本念就是了。”对不对呢? 对。我说:“你所说的效果是要求什么效果呢? 你最初发的是什么愿?” 在习诵的时候,你得发愿,你读哪一部经,或者读《地藏经》,或者读《普门品》、《普贤行愿品》,那就随顺地藏菩萨发愿读《地藏经》,你读《普门品》,就随着观世音菩萨发愿,读《普贤行愿品》要随着普贤菩萨发愿。

  你这样诵,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够了解这部经的涵义,诵的时候,要是不起执着,没有能诵的我,也没有所诵的经,念经时读诵,你的心跟经结成一体,你的心跟观世音菩萨结成一体,你读哪一部经,就跟哪一位菩萨结为一体,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你读经的一个方式。

  读完了经,一定要回向。 开始读的时候要发愿,读完了要回向,过程一定得做,这就叫修行。你读经,就是在这儿行菩萨道! 就是修行! 我自己坐在那儿念,我怎么行菩萨道呢?你读经的读诵功德,加持回向给一切众生,特别是三恶道的众生,你发愿希望菩萨加持,度脱它们,免除它们的灾难。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里的力量,我们所作事业的力量,所得的报酬,都拿去给他们。像我们打工,把打工赚来的钱,供养三宝。完了,看见穷苦的众生,布施给他,这种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你不知道在读诵经的时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报酬就是菩萨加被你,三宝加持你。希望三宝加持一切众生,无论有缘、无缘,这样你在读诵的时候,才能断烦恼。

  习诵的时候,能够除灭中大烦恼,得到无上智。否则的话,你照着经文,只念那个字,你是得不到的,读的时候、念的时候,要加上观想力,这样子才能够得到无上智。因为大家修定的少,念《药师经》是为了消灾免难,减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于已经有病了,使他除癒,菩萨加被除愈。你读《药师经》也得会读,同时你在读的时候,随经文的意思入观,定跟慧两者是相结合在一起的。你在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杂乱心,你读读会入定的。这可不是睡觉,读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样,那就混淆了。所谓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读《华严经》,你会入到华严境界。

  过去有位老和尚就是这样,他是在定中读,速度很快,怎么样快呢? 他是从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读了一部《华严经》。大家知道《华严经》有八十卷,他才走那么一两百步,就读完一部《华严经》,他是在定中读的! 要普遍的读,那就是一即一切。后来侍者提出问题,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个人,一人拿一卷,八十个人听着他读经,拿第一卷听到他读一卷,拿八十卷听到读八十卷,他就读好了。

  我们虽然还不到这种定力,但是我们可以从初浅的作起,你读《地藏经》,读到哪一品,就观想哪一品,知道这一品是什么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读,效果更好一点。乃至于读经的时候,不要把琐碎的事情都搁在脑子里头。读经的时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乱的时候,就坐在那儿读经,读一读就睡着了。这个情况也有,读一读,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读到哪里了。修定不许掉举,不许昏沉,读经也是这样,不能掉举,也不能昏沉。你要是掉举,这一部经看的是很少,你会读很长的时间也读不完,读一读,会生厌烦的,要是碰见一部长的经,你更是读不下去。这些是要防犯的过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读经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刚经》讲般若空义,读《金刚经》,福德之大,超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比那个布施的功德都大,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双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经文当中好像没有说修法,其实每部经都告诉我们方法,你得修习,习的时候就是学,你这样的读才能够得到受用。佛令这一切的众生,要是有大乘根机的,专门修大乘的,让他习读诵大乘,不但自己去习、去读,也劝别人去习去读。这样子就能够得到无上智慧,也因为读大乘经典,回向给一切众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众生所有的苦难。你自己读,让一切众生也读,令他们趣入无畏城。

  “无畏城”,成了佛之后,有四无所畏,畏是畏惧的,我们现在惧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读《地藏经》,感应不同,或者看见鬼神,或者发冷,这并不是坏现象。这个时候你都要问一问,这是他有畏惧,不敢再读经。本来读经是消除畏惧的,但是他有了畏惧,由读经而感受畏惧,这种情况很多。

  不只是《地藏经》,读别的经也会有,你要先明了,读诵大乘经,就有护法护持,怎么会有这种恐怖感呢? 本来读经的时候,能够趣向无畏,趣向没恐怖。佛的四无畏是一切智无畏,障道无所畏。你修道的时候,说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说的时候,无所畏。只有佛才能说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须跟你说清楚。说的时候,无所畏惧。还有,漏尽无畏。漏尽,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众生,使他永远都得到解脱。第四是尽苦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惧,说的时候无畏惧,因为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达到佛的境界,除一切众生苦,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就能得到这些利益,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时候是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