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60|回复: 165

默照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6 22: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弥陀佛 末学今日学习默照禅。记录一些要点,与诸位师兄共享,并请指教。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默照禅法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不需要像修次第禅观那样,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地修。但是,默照禅法的功能是涵盖着次第禅的。因为其内容是非常直接的,用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只要掌握着不把自我意识的执著心放进去,不作瞻前顾后的妄想思索,当下是什么便是什么,那就跟本来面目相应了;放舍我执是“默”,清清楚楚是“照”,这就是默照禅。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什么是“本来面目”   所谓“本来面目”,有的人说是在未出娘胎之前的本来面目,这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认为是中阴身、是识、是神、是鬼、是灵魂,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会给它不同的名称,那都是生死界的生灭因缘,不是本来面目。禅宗的意思是说,在没有生与死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已经进入了生死,这一种现象,是身体的现象、心理的现象、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加起来,就是生与死。那么,离开了这些生死现象,既不生也不死,既无生也无灭的本来面目,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什么呢?那是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思议”与禅宗讲的“不立文字”,这两个名词事实上是同样的意思。只要用文字表达的,就是语言、符号;而思议则是用嘴巴讲、用头脑思考,这也是一些符号,所有的符号都称之为“相”,都是现象。因此,“不可思议”与“不立文字”讲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那就是放舍诸相之后,当下便能够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时能舍诸相,随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著相;只要执著于任何一相,那就跟本来面目不相应了,自然也就见不到本来面目了。许多人误解,在打坐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例如:轻安境、光明境、空灵境、感应境、神通境……就是开悟的悟境,其实那也只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最多是精神现象。有这些现象是很好的,那是已经放下了粗重的身心负担,心志专注,凝神安住,故有异于一般的经验出现,但它只是一种身心现象,不是开悟,未见本来面目。这种经验能够使你对打坐有信心,并且喜欢打坐,也能够鼓励着我们继续打坐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时能舍诸相,随时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著相;只要执著于任何一相,那就跟本来面目不相应了,自然也就见不到本来面目了。许多人误解,在打坐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例如:轻安境、光明境、空灵境、感应境、神通境……就是开悟的悟境,其实那也只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最多是精神现象。有这些现象是很好的,那是已经放下了粗重的身心负担,心志专注,凝神安住,故有异于一般的经验出现,但它只是一种身心现象,不是开悟,未见本来面目。这种经验能够使你对打坐有信心,并且喜欢打坐,也能够鼓励着我们继续打坐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所讲的无住、无念、无相,就是讲的本来面目,就是悟境,就是放下了所有一切自我中心的执著。好比演员需要化妆,需要穿着各种不同的戏服,可是在卸妆以及脱下戏服之后,就显出了演员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执著,心无所住,念无所系,放舍诸相之后的大解脱、大涅槃。当你对于一切现象的执著心统统放下时,这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来思索的如实境,所以叫做不立文字,也称为不可思议的悟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何谓“本地风光”   所谓“本地风光”,是在没有任何执著的状况?,还有智慧及慈悲等的一切功能。风光,是春光明媚的风景;悟后的心地,称为本地,是如实的自在清净,能摄一切善法,能生一切功德,虽无自他对立之心,亦无善恶分别之思,但有如实反应的一切功能。悟境中的心地,如阳春白雪、无尘明镜,自身不著有无、善恶,却能如实灵活地因应众生所需,故形容为本地风光。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禅宗有一篇《十牛图颂》,那是用十个颂文配十幅牧牛的图画,画的就是十个禅修层次的境界。图意是说有一个牧童在看牛,最初他看不到牛,在找牛;然后见到了牛的脚印;接着是见到牛的尾巴尚不见牛身;又看到牛在吃草,于是牧童好不容易把牛抓住了;接着牛已驯服地让牧童骑在它背上;后面是牧童和牛都在休息;接着牛不见了,牧童也不见了;接下来又出现一幅春天的风景,只见春景很美,但是看不到人;接着是个圆相,什么东西都没有,这就是本地风光了。相当于《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是《六祖坛经》的无住、无念、无相。最后,牧童和牛不见了,图中走出来一个很有钱的慈悲菩萨,拿着一个大袋子,见了人就施舍,见了人就施舍……所谓的“本地风光”是从第九幅图开始的,风景很美,却没有自己,为了度众生,应化显现,永不疲倦。这代表着所有的境界都?于众生,就是没有自我中心的执著,所以能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来度一切众生。[请参阅圣严法师的英文著作《十牛图讲录》(OX Herding at Morgan’s Bay)或《禅的体验》中的《禅的悟境与魔境》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3: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时间里,不论是打坐、运动、工作、走路等,都要放松身心,不起我贪、我嗔、我慢、我疑、我烦恼、我兴奋、我忧虑等的执著。不要说:“我好讨厌、我好喜欢,这个真麻烦、那个真有趣……”不要有这些分别执著心,只是在运作、在活动,知道正在发生什么状况,并且恰如其分地正在处理这些状况。若有情绪性的反应,便是自我中心的烦恼在作怪了。要练习着见到本来面目、见到本地风光,便得先练习放舍诸相的默照禅法,否则,是永远不可能见得到本来面目的,也永远没有办法体验到本地风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默照是先照后默,但是为何不叫照默,而要叫默照呢?通常在任何状况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叫做照。譬如说:“我在吃饭,我在胡思乱想,我真烦恼,我真生气,我好快乐……”知道在做什么,是照,但不是在用功修行。因为知道自己痛苦、不舒服、麻烦、高兴、快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不是在修行了。若在修行时,发觉有这种种状况发生,马上终止它,并且告诉自己说:“我不要跟着它跑!”这就叫做默。因此,默的功夫是对于所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觉、所想、所受的身心状况,不再被它们影响下去,也就是默其所照,所以要倒过来,称为默照而不是照默。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在做什么,是照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照是觉照,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如果连对自己当下的心境是怎样都不知道,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功夫了。有一些人,整天叽里咕噜地讲话,但是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讲?在讲些什么?还有的人身体会像猴子、小狗似的不断在动,他知道自己在动,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动,这些都是没有觉照的盲动。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也清楚地知道心里所产生的种种反应是怎样的,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有时候,希望想的事想不到,不要想的事却一直在想。默的功夫,就是发现了这些心里的状况时,马上切断它;知道有诸相,知道有万事,那是照。但是我们的目的不仅是照,而在默照。刚开始用方法时,一定要先默那个照,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时,则是默照同时。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调息开始,先把呼吸调匀了,身体自然会舒畅,心念自然会安静。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身,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坐姿,让身体感到平稳、舒服、轻柔。打坐姿势的要领是,将身体的重心感,放在臀部和垫子之间,脊椎和后颈是垂直的,后脑、后颈,直到尾椎骨为止,呈一直线。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左曲右歪;坐的时候头顶与上空成一条垂直线,不要低头或仰头,下半身最好将双腿盘起,如果不能盘腿,交叉坐或者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双手的手心朝上,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重叠置于腿上;然后轻合嘴唇,舌头轻抵上颚,轻叩上下牙齿,眼球放松,两肩、两臂、两手均不用力,腰部挺直,小腹放松。这是最正确的姿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练习将我们的心,用来享受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受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能够如此,心有所寄,就不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了。   呼吸的感觉是在鼻孔的前端部位,但是不要特别去留心吸气在进鼻孔之后是进到肺部或进到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自然的平常呼吸,不要控制它,不要故意使呼吸快或慢、深或浅,只要知道有呼吸出及呼吸入的感觉就好。这时你的心,就好比站在电影院门口的收票员,收到一张票,就让一个人进去,至于进去之后是坐在哪一个位置上,那就不是收票员该管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0: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想控制呼吸,希望呼吸越长越好,越深越好,这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引起呼吸不顺、胸闷气塞的副作用;也有的人呼吸时注意小腹,最初能够感觉到小腹在蠕动,但是,这只能使心一时间安定下来,却没有办法入定和开智慧。所以,当横膈膜下降时,呼吸的深度可能会使小腹起伏蠕动,但不要试着用意志去控制它蠕动,只晓得呼吸的感触是在鼻孔就好。也许有人已经习惯呼吸在小腹的蠕动,并且心境平静,那么可以暂时用它,直到你的心已安定之后,就不要再去注意小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2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