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作如是观

《法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总说:
  【情与无情。】
  前面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拿今天来讲动物、植物、矿物,全都说到『情与无情』。
  【莫不皆由逆缘而得成办。】
  这句话,大家要好好的记住。
  【故曰。善虽易为而难升。恶虽难处而易就。】
  处善的境,就是处顺境,顺境好处,不容易有进步,很难有进步。逆境难处能够锻炼人,所以容易成就,这个『就』是成就。只要你有耐心,你能够忍受得了,你一定有成就,就是逆境、逆缘,怕的是你忍受不了。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我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光受这些折磨,这个环境我们还是要待下去,还是要离开另外去找个地方?诸位要晓得,什么东西都学不到,忍辱波罗蜜学到了没有?学到这就行了。你还想学些什么,你能够学到忍辱波罗蜜,你以后什么东西都能学得成就,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俗话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你想到别的人家那里去,好,那真正善知识有道、有学,你到那里去,人家问你,你从哪里来?我从某地方来。你到那里住多久?没住了几天。人家马上对你很客气、很恭惟,为什么?你不能成就。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后天又跑到那里,到处这一跑别人就瞧不起你。他不是没有原因,因为你心不定,你心不定你到我这来也是住几天,还是要跑掉的,不定!没有用处。所以从前你学东西,人家一问你,你在某地方住住了多久?我住了三年以上,三年、五年,至少是三年,别人欢迎你,为什么?你有三年的耐心,人家可以考虑成就你;你三年的耐心都没有,人家不考虑。所以这个大家要留意,你没有三年的耐心,你走到那个地方人家瞧不起你。
  所以我们一出家选择住处,最低限度在那里住三年,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住进去了就不能动。住进去了发现这里什么都不对,对我什么都不利,至少也要住三年才离开。佛学院住进来了,这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东西也学不到,也要念毕业,也不能够说半路就开溜。你这个佛学院溜一次,那个佛学院溜一次,诸佛菩萨办佛学院也不收你,为什么?晓得你念不了两天要溜掉,不收你。所以这个忍辱,你们想想看多重要!你们不能处逆境,哪里会有成就?这是我在此地奉劝诸位的,你们要是能够信受奉行,对你后来有大利益,你在此地至少是训练说心定了。再有一个就是心既然是定,这是你学问的根本;再能够说是背几部经典,这是准备后来遇到善知识自己开悟、明心见性的张本,这多重要!你这个到处跑行吗?不行,不能成就。所以学什么东西心要定、神要定,精神要能够统一,要能够贯注。会教不如会学,会学自己成功,会教不一定成功,古人常讲有状元学生,没听说有状元老师,「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为什么?会学。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里头还有个小公案,出在哪里我一下忘掉了,有这个公案好像在《法苑珠林》,好像《经律异相》里头有,在哪部经里头我一下记不得。说有个求道的,有个求法的人心非常虔诚,有个出家人跟他开玩笑,他说你不是想求法吗?我可以给你。他说好,但是他说你要好好的请我吃一顿,好好的供养。他就把他家里值钱东西都卖掉,办最好的菜来供养他。哪里晓得这个人开玩笑,主要要骗他,叫他好好的供养吃一顿,好了,吃了之后说那你得要传我法了。好!他在房子坐在当中,他说你坐在那个墙角上,他拿个皮球在头上打一下,你证了须陀洹果,他好,点点头,证须陀洹果。好,你到那个墙角上去,他就乖乖的到那个墙角上,他又拿皮球打他一下,你证斯陀含果。四个角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个打了四下,转了四圈之后他给他磕头顶礼谢谢他。我跟你开玩笑,我真证阿罗汉果,吓了一跳,他怎么是真证了?十分的诚敬他得了十分的利益,真证果。这个人教他,自己什么也没证,完全是开玩笑,他证了果,所以说是会教不如会学!
  你们不要怪这些,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也不行,谁不行?你们自己不行,你们自己行不是各个都证阿罗汉了。所以大家要晓得学忍辱,忍辱以后才有精进,你看六度的顺序,你不能忍就是懈怠堕落,这个忍太要紧了,要能够处逆缘。不能够处逆缘,我们通常讲境缘,境是讲环境,多半是讲物质上的环境;讲缘是人事,人与人之间相处,所以这是冤家对头,怨憎会。这些不如意的人与事,我们不要离开,不要躲避,离开躲避了,我们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去?要把这些境缘都看作善知识,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这在学佛就是要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在这个境界里头锻炼,把自己的心炼平,不平把它锻炼平,不清净把它锻炼清净,这叫功夫,这叫修学。早晚在课诵里头那是提醒你,真正用功在哪里?就是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就在炼。我们这个心不把它炼平那怎么行?不把它锻炼清净还会有什么成就?心平、心清净一切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了。所以诸位要了解这点,无处不是善知识,无处不是好道场。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八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8  我们接著看提婆达多这一段:
  【永嘉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这个几句是《证道歌》里面的话,《证道歌》可以说句句都是格言,应当要把它念背,在日常修行可以能够随时提起观照的功夫,这是对这一品的意思完全相应。前面给诸位介绍过,这品的主旨,是教我们如何去处逆境、逆缘,成就自己无量功德。世间人一般的缺点,就是不会『观恶言是功德』,不会观。你看这用的字我们世间人听人家恶言,烦恼心就起来。佛法里面教我们观,观是什么?用智慧,用智慧叫观,在眼叫观,在耳也叫观,鼻舌身意统统是观,你要会观就自在。这个观就般若里面所讲的「观照般若」,六根接触六尘如果是般若用事,都叫做观照。所以在恶言这个境界里头,只要你能够用般若观照,恶言是功德。为什么说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怎么成就的?正如同提婆达多成就释迦牟尼佛,歌利王成就了忍辱仙人。舜王的父母、他的弟弟,成就了他的孝行,岂不是成就了功德吗?如果没有这些逆境现前忍辱波罗蜜从哪里完成?忍辱波罗蜜就是要在逆境里面去修行。所以末后这说一句,如果要『不因讪谤起冤亲』,「不因讪谤起冤亲」从什么地方表现?你无生法忍、大慈大悲、忍辱功德之力什么地方表现?就是在逆缘、逆境里面,显示出你慈忍的功德,表现出你真正证得了无生法忍。诸位要晓得,无生法忍是要理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心在境界里平等。底下说是:
  【由是而推。佛从提婆闻法者。在逆缘也。由以逆缘。成就人之菩提。故成佛时号曰天王。】
  世出世间,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哪一行哪一业,要是有真正的成就,都是从慈忍而成就的。如果他这个成就要不是慈忍,他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表面上好像成就,不久就败坏,所以不是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就,成就的大小,与慈忍力的大小成正比例。慈悲心大,忍辱的心大,他的成就就大;慈忍的力小,他忍力就小,这是一定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下面这一段,翻过来这一页第一行:
  【如来虽作状头。实在劝诫后人也。盖后之求法者。多因逆缘而退。如身子乞目等。若能处逆常顺。则无法不为知识矣。】
  到这里是一段,这是讲求法之要有二,第一段讲「不得观其行业」到这个地方,这是前面这一段。『如来』在此地指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起了个带头作用,遇到冤家『提婆达多』。实际上诸位晓得,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提婆达多」也是大菩萨示现的,他们两个在唱戏,一个唱正派,一个唱反派,是唱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在这里面学习。所以他的用意实在是『劝诫后人』,我们是这一堆后人里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劝诫我们的,给我们讲的。为什么佛当时这样慈悲示现?佛晓得后来求法的人,遇逆缘而退心的不晓得有多少,禁不起考验,遇『逆缘而退』。小小一点的障碍就退了心,这怎么能成就?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不是一桩小事情,是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长远心。修道,你看经典里面常讲的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多长的时间?这就是要我们培养长远心、恒心、耐心。特别是在逆境,诸位要晓得,我们娑婆世界这个世间,古人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的事情才十分之一,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你要找个一切都顺心如意的,环境里头去修行,你到哪里去找?你有多大的福德?有的环境很好、很舒适,这道场有财富,有许多护法来拥护,它里面没有道,顺境,在生活上是顺境没有道。
  有的有道的那个环境非常之贫苦,甚至於连饭都没得吃。特别是在求学的时候,诸位要晓得,真正有道的老师,他是很守本分,不作怪。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老师很守本分不作怪,拜的人就少了,拜的人少供养就少。所以你跟他学学什么?跟他学只学个清净心而已;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的精神上的享受。出门没车坐,要走路的,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千万不要误会,这个老师这样有道德学问,又具有无量功德,一生做这么多好事怎么还会这么穷?你们看看台中李老师是个榜样,是个修行人的榜样,他今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自己照顾自己,出门还是要走路。他如果要是不做这好事,就是以他薪水来说,他自己本分赚的钱来说,买几辆轿车都够了,买几栋楼房也够!他老人家怎么样?除了很简单的衣食以外,全都布施掉,他给我们做的榜样。他的衣服,一件衣服都穿三、四十年的,不会天天去做新衣服穿,穿没穿坏还能穿,吃饭吃得最简单的。我在这个地方十天,你们看到我的饮食怎么样?李老师的饮食就跟我这一样简单,一点都不麻烦,统统布施尽了。你要跟他学道,就学他这样,一样吃苦,看起来好像物质生活很苦,精神生活比谁都乐,为什么?身心无事,这个多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快乐的事,这种乐谁知道?你跟人家讲,人家作梦都想不到,想不到他乐在哪里?看他这么苦,乐在哪里?一生穿个布鞋,皮鞋也没穿过,李老师没穿过皮鞋,粗布衣,清茶淡饭。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要说别的,他在台湾这三十多年来,所教化的众生,如果说是连听他讲过经的人算起来,我给他估计至少有五十万人以上。这个估计是最保守的估计,绝没有一点夸大,他怎么不乐!他太乐了。今天一般人说竞选台中市长,还要到处去拜托、去拉票,李老师如果是在台中点点头,我要做台中市长,我相信他马上就做。为什么?他不需要拉票,他台中莲社有姓名、有住址的,我看就有二十多万人,一个人拉个十人太简单了!他笃定当选,只要大家点点头,他就当选了。人家不干,人家不干这个事情这就叫高人,清高!诸位要记住清一定就贫,浊富,清贫浊富。你要高,高一定要清,一定就贫。所以我们过去修道的人,你不要看别人,看看小说上面,贫僧、贫道。现在我们要出去称个贫僧,人家要怀疑,现在是富僧、富道,现在富。贫僧出门怎么可以有轿车、有私家车?从前僧道真贫,穿草鞋,甚至於草鞋都没有买得起,这草鞋值几个钱?这从前两个铜板一双草鞋,两个铜板只能够买一套烧饼油条。草鞋你们也没见过。所以说连草鞋钱都没有,换句话说,连吃一套烧饼油条的钱都没有,真贫。这是教给我们,要能够处逆境不退心,学世尊、学忍辱仙人、学舜王,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在眼前的李炳老是我们的榜样,他只是个没有剃头的出家人而已,相是在家相,他的生活纯粹是出家人生活,甚至於我们出家人做不到他的样子。第二就是:
  【不观种性者。】
  这个底下说,『不得观种性』就是不得观其,拿我们现在来讲他的身分,或者是家庭背景。那个某人出身富有之家,或者出身贫贱之家,或者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他没有念过书,「种性」,这些都是包括在种性里头。不要看那个人好像呆头呆脑,好像没什么知识,比我们自己差得远,说不定将来他成佛在我们之前。不但对人不敢轻慢,对於畜生也不敢轻慢,蚊虫蚂蚁不能轻慢,说不定什么?它一转世就做人了,这一修行就成佛。说不定我们堕三途,它不会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非常可能。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很聪明、很伶俐,不见得。底下就举出例子说:
  【托龙女以明其事也。】
  『龙』是畜生,畜生比不上人,这个底下说得很清楚。经里面多宝如来表的是实相之体,智积菩萨表实相之用。
  【白佛欲还本土者。摄用归体之象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合在经里头一看意思就明了。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是它的表法,我们往往读经不晓得经里面表法的义趣,死在经文里面,这个得不到受用,不会开悟的。
  【释迦不许。当与文殊论明妙法者。不废大用之象也。】
  大家只注重这两句就好,『摄用归体,不废大用』,佛法有体有用,「体」是清净无为,「用」是无所不为。体是根本智,用是后得智;体上讲真空,用上说妙法。但是诸位要晓得,体与用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就可以废用,因为它是一,一就不能废用,所以体与用是一不是二。底下说的:
  【文殊与无数菩萨。俱从大海涌出者。】
  这是表:
  【智行皆依心海出生之象也。】
  要注意表法的意思,『文殊』是表智,『无数菩萨』就是表行,大智与大行都是从心生出来,心太大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海』就是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之物,都在真心之中,绝没有跑到心的外面去。你要不信,可以从梦境里头做比喻,你晚上睡觉作梦,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变的,那个梦境绝没有超出心外。梦境里面梦到自己,那是你自己,梦到一切人物还是你自己,你自己心变的,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梦里面的虚空世界也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我给你讲的这些话容易懂,为什么?你曾经做过梦,醒过来想想是的,不错,统统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梦里面梦到一个很爱护你的人,你感激得不得了醒了,有什么感觉?那人是自己,自己爱自己,有什么好感激的。梦中梦一头老虎要吃掉自己,诸位知道,老虎是自己变的,自己吃自己也不害怕,就这么回事情。现前这个境界就是在做大梦,你梦还没醒。你现在睡觉作那个梦是第六意识起作用,我们世间所讲的是下意识起作用。现在我们作的梦,梦里现的相是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识的作用,阿赖耶识一旦要是省悟过来就叫大圆镜智,《证道歌》里头「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要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我们梦中所现的境界。你要是觉悟,虽然现在还没醒过来,在梦里头一下觉悟,我现在在作梦觉悟了。
  梦里头也有时候知道自己在作梦,但是没醒过来。菩萨就是这样并没有醒过来,自己晓得作梦,晓得作梦什么?他态度就不一样,慈悲心现前,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现前,晓得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像《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知道是一体。所以他对於逆境能够容忍,那是自己变现的,不是外面的;顺境他不贪恋,因为也是自己变现的。所以顺逆境界他就等观,平等观,在这里面不动心了,渐渐功夫深,就慢慢醒过来超越!佛经就是给我们启示。所以诸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最大的功德唤醒梦中人,使我们自己晓得我们在作梦,这是说明『皆依心海出生之象』。所以既然是平等,都从心海里面出生,哪里有什么凡圣!所以这凡圣是方便说,对还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觉醒的叫他做凡,已经觉醒的就称他作圣。实际上在体性上来讲,没有什么分别,是一样,只是现象上有迷悟不同而已。既然没有凡圣可分:
  【人龙之可分耶。】
  这个话是比喻六道,『人』是人道,『龙』是畜生道;换句话说,哪有人畜之分?
  【以不可分故。即彼龙类而修菩萨行。】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要晓得,畜生里面修菩萨行的很多,不但是这些灵性高的畜生类里面修菩萨行,我们知道很多,还有这些低等动物也有修菩萨行。灵性高的,大概晓得龙是灵性最高的,畜生里面最高的狐狸灵性高的,猩猩灵性都很高的。除这个之外一般的畜生修菩萨行也不少,你们看看我们佛教里有小册子,《物犹如此》,也许你们有人看过这本书,那里面专门记载过去现在这些动物,它们学佛,它们的成就,畜生修行往生的也很多。我是前一个月在高雄讲经,高雄就发现了一桩很奇怪的事情,在高雄有个草衙,那有个什么庙我一下忘掉了,就在今年前几个月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个庙里头有一条小狗,它这个小狗通灵性,每天寺庙里头早晚课诵它都来,来的时候它站在当中,到打三皈依了它就走,一打三皈依就走,早晚课都不缺。所以有人就很奇怪,这个小狗会做早晚课,可是到打三皈就走。有一天有个外地的法师从那里过,听说这个事情要随喜课诵,看到小狗到打三皈依它要走了,他就叫它住,「你不能走,你怎么可以走?你要晓得你现在的身分不是住持,打三皈走是住持和尚,你不是住持,你要把课诵做完了你才能够离开。」这个小狗听了乖乖的,课诵完了才走。
  这个小狗就是这个庙里头以前的住持和尚,死了之后投胎还到他的庙里,还跟著大众课诵。人家晓得以前这个和尚人非常好,投落到畜生道,讲什么好像它都知道。所以诸位这不简单,这还是个好的榜样,如果落到饿鬼道、畜生道恐怕不晓得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一讲它就觉悟,它就知道自己的身分不对,现在是条狗!所以你们要晓得,寺庙里有的时候看到小狗、小猫,甚至於老鼠,乃至於更下一点蟑螂,许多都是本庙以前的出家人。在家也不例外,家里养的这些动物,可能都是过去的老人转世,因为什么?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他留恋。留恋怎么样?又得不到人身,罪业深重得不到人身,五戒不全得不到人身,那怎么办?就投到畜生道里,它还认定了这是它的家。有的时候它对前世的因果还不昧,在它自己还感觉到,我的儿孙对我不孝顺,天天打我、骂我,又不给我吃。它家里人哪里晓得是老人,不知道,只是把它当畜生养。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过去还看到一段文章,文章上写的也是一个事实,它是讲一个人记得三世,记得三世的事情。他前一世是个修行人,修行得很好,死了以后,他的神识隔了很多年都没有去投胎,他神识在什么地方?就在他自己书房里,白天就藏在书架的后面,晚上就出来。他修行有功夫,所以并不是四十九天就投胎,他隔了很多年以后投胎了,投什么胎?投鸡,公鸡,那个鸡就在他家里,它很清楚。每天那个鸡又往桌子上跑,又要往床上跑,它那个媳妇、儿子来赶,它总觉得媳妇、儿子不孝顺它。原来是它自己的床,它要上去的时候人家把它赶下来,那个桌子从前是它读书的桌子,它跑到上面去看看,人家也把它赶走,所以它就很生气。到后来发现这个鸡太讨厌,它的媳妇就把它杀掉杀了吃好了,媳妇把它杀掉。杀掉以后又投胎了,这次投了人胎,都记得清清楚楚,当中堕落是鸡,被他媳妇杀了。如果他媳妇要晓得,那个鸡原来是她公公,那她对它就很尊重,就不会那么虐待它了。所以说总是把它当畜生来看待,不会把它当人看待。佛经里面常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六道是永远在那里轮回,我们千万不要欺负那畜生,说不定畜生前世是有恩於我们的人,是我们的相识。我们没有天眼通,没有宿命通,如果有天眼、有宿命,你再一看六道里头多少畜生,与我们都有亲属关系。
  【龙乃异类。女非男子。】
  这龙女年岁才:
  【八岁非耆德。】
  并不是年岁很大,『八岁』,龙女八岁成佛。
  【刹那非久修。】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说明什么?说明修行成就,实在讲是没有时间的短长,问题就是在你悟不悟?前面给大家讲的,看破放下关键就在此地。看破了叫解悟,放下了叫证悟,所以悟有两种,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好比是什么?解悟好比是认识路,路虽然认识你没走,你还在老地方,你没走;证悟是走到了,说得有道理,所以说悟有两种。禅宗里面常讲「悟后起修」,就是指解悟以后才开始修行,悟后起修他们修行快。为什么?他们认识路,有方向、有目标,进展得快,不走岔路,不走冤枉路,不走迂回路,不退转,所以很容易成就,绝非盲修瞎练。不认识路的人那个修行就盲修瞎练,不认识路也不晓得这个目标在哪里,对於教义不能够通达,这麻烦在此地。世尊四十九年讲经,目的就是叫我们认识路,认识之后这个路是自己走的,无需要老师带我们走。所以这个悟就是刹那之间,每个人悟都是刹那之间。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悟?你要找出自己不悟的原因,把原因消除掉,那你一刹那之间也开悟,这很简单的道理。我们之所以不开悟,就是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看破,不肯放下,这个东西就是堵塞了你的悟门。我们为什么没看破?为什么不肯放下?不晓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真相,不晓得。如果晓得它的真实相立刻就看破,立刻就放下,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看破放下。
  不了解真相,以为这一切法是实实在在有的,不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假的!好比作梦一样,在梦里头不知道是作梦,把那个梦的境界都当作真实的,不晓得是作梦。如果你要是晓得作梦,梦里头有人送给你一个金山,你也不会欢喜,晓得这是作梦不是真的,梦一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那得了金山有什么欢喜。梦里头有人杀我头,杀我头也不怕,杀就杀,作梦假的,醒了以后头还在脖子上,没被杀掉,所以你自然就看破放下。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之后在一切境界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自然不动心,自自然然晓得怎样待人、怎样处世。见什么样的人晓得说什么样的话,处什么境界晓得该怎么做事,用不用头脑去想一下我该怎样?不用,自自然然的;如果一想,那就落在心意识里头,不想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动过念头没有?没有动过念,没动念就说这么多东西出来,不动念。所以说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身体一切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整个身心境界都在三昧之中,这是悟了的境界,我们讲明白人的境界;没悟是糊里糊涂的人,醉生梦死迷迷糊糊的过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佛在此地,对於这个问题,以龙女做个榜样给我们看,说明这个事情不是难事;虽不是难事,我们自己这个障碍实在太大。如果诸位没障碍,那就可以证果,经还没有听一半就开悟,就证果了。龙女在法华会上,你看看一半还没有到,「安乐行品」讲完才一半,她一半还没到,讲了「提婆达多品」的时候,她就成佛,所以由这里看这又不难。前面给诸位说的,此法非难非易,没有难,就在当人自己肯不肯承当?悟了的人他决定不会贪恋世缘,这是给我们自己做一个借镜,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我开悟了,开悟怎么样?还贪财、还贪名那开什么悟?那这叫什么?叫增上慢,没开悟。悟了之后对於这个世缘,心里面确实没有印象,这个心干干净净,无论是在顺境、是在逆境,心都是清净的,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祖大师开悟,他的心本来无一物,自本以来就无一物,这个心清净,悟是觉的;心里头有一物,有个佛也不行,有一个佛,佛还是一物。前面给诸位讲《心经》上说的,「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悟入境界。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小悟、大悟、彻悟。我们先要从名利上放下,从这下手,看到别人有了名利,有了富贵,你的心还会动,功夫不到家。
  自己是个出家人穷得不得了,有道,有道谁晓得?哪个知道你有道?道又值几个钱?看到富僧坐了私家车,盖了个大庙,侍候的人众那么多,信徒那么多,你动不动心?心里头才动你要晓得你是凡夫,你没开悟。确实不动心,这个心才真正开悟,悟的心是净的,悟的心是无一物的。所以你要问,修行在哪里修行?在境界里头修,时时刻刻考验自己,我心动了没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动了没有?修的什么行?用的什么功?用的不动心的功夫,一切顺逆境界里头不动心,给诸位说,这是真功夫,这个功夫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证大菩提、大涅槃。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目的都是要达到这个境界,那些是什么?那叫方便法。我们的心接触外面境界还动了,动了怎么办?念佛的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动念的心压下来,心里面想阿弥陀佛,不想这个境界。参禅的人或者用观心的方法远离境界,或者用参话头的方法离开外面境界。所以这些是方便方法你要会用!绝不是念佛人每天在阿弥陀佛像面前,念个一万声佛号,阿弥陀佛我今天对得起你,我念了一万声。离开佛像还是起心动念,那有什么用处?接触外面的境界心里面还动贪瞋痴,给诸位说,这样念佛念了一辈子,就算他每天一万声佛号一天也不缺,他也不能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譬如说他的病天天吃那个药,病没有治好,药投下去了不生效,没治好,治的不是地方,这搞错了。譬如说病痛,我这个膀子很痛,那个医生给他开了药,叫你用药敷一敷、贴一贴,他把那个药贴在这里来那有什么用处?贴了多少服药,告诉医生不行,我这里还是痛。为什么还是痛?药贴到这边来。现在的修行人都是干这个事情,都干这个事情,他不晓得把佛号去伏贪瞋痴,去伏烦恼!他念了个佛号这是有口无心,要唱给阿弥陀佛听的,巴结阿弥陀佛,去讨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一天念你这么多,到时候你要接我去,他用的这个心糟糕不糟糕?他没有用在降伏烦恼上。我们见到外面境界称心的,心里起了贪心,一句阿弥陀佛压下去,贪心压下去;见了逆境,心里面不高兴,起了瞋恨心,一句阿弥陀佛把瞋恨心压下去,这个药是正好用对了地方。
  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佛堂里的课诵不重要,那等於说学生在学校上课的课堂作业,那是课堂作业,初学的人的课堂作业。怎么最重要?心里头起念头这个时候最重要,这个病起来了,立刻这个药投下去,把那个病立刻控制住,这顶重要的。所以说二六时中课诵功夫不间断,不间断念佛,这叫真正会念佛,真正会诵经。所以诵经那个诵是背诵,你要不背诵什么?一天到晚把经本拿在手上,走路也拿著,站著也拿著,坐著也拿著那多麻烦!念背了不要拿经书,而这个经是一遍一遍在心里头诵,注意力精神都注意在这经上,把外面这个事情喜怒衰乐,渐渐就伏住了,才能够发生功效。初学的人,给诸位说,诵经的功效比念佛功效大,因为佛号太短,一面念阿弥陀佛还打妄想,就这个妄念很容易掺杂在里面,很容易渗透。背诵一部经不容易渗透,因为一部经要渗透,底下就背不下去了。所以初学的人诵经,比念佛效果要来得显著。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9  底下接著要说的就是证得之相,证得的样子这很要紧,此地给我们说的:
  【虚心无证。而无所不证。】
  一般讲能证所证还没有忘的时候,这是在用功夫的阶段,没有到达境界。举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看到别人财富,发了大财,心才一动立刻阿弥陀佛压下去,这个时候是用功没证得。到有相当功夫,见如不见,好像心里很平静,见到这个外头境界不动心,晓得外头境界,晓得自己不动心还是没证,还是没达到那个境界。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得?心境两亡,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没有境、也没有心,这个时候是真正证得,也就是真正的清净,本来无一物。像这些境界我们都应该晓得,不要到自己有一点点清净,那个石头压草可以压得住,就以为是清净,这是错误的,这个仅仅是初步功夫而已。但是诸位要晓得,烦恼能够伏得住,你自己就觉得自在,这里面就有法喜、就有快乐、就有乐趣,我们常常讲法味,那法味就尝到。烦恼控制压不住,这个学佛的滋味没尝到,不晓得学佛什么味道,所以在佛法里头会退心。烦恼能控得住,法喜天天增长,味道尝到,给诸位说,不会退心了。到这个时候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味道之好,一切世间法都比不上的,没办法比。我们常言说得好,世间人最大的嗜好莫非於贪吃,贪吃与好色莫过於这两样。你看佛法里面讲「禅悦为食」,你要能够尝到禅悦的滋味,天上人间最美妙的饮食那个味道都比不上,没办法比上的。禅是什么?禅定,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得到禅定;悦是喜悦,法喜充满,在什么境界里头不动心。这个味道不是世间人从言语当中能够体会的,必须要亲证。古人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要你亲自证得,你才晓得这个美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底下一品「持品」。
  【因宝塔品深赞持经之人。】
  这是叙述前面「见宝塔品」,是『深赞』受持妙经之人。
  【提婆品又诫求法者。当尽其诚。】
  这一句话要紧,『求法』的条件就是这三个字,『尽其诚』,这三个字也是做学生的条件。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个学生?要「尽其诚」,凡是有这个条件的,他要得一个老师指教决定成功。印祖讲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成就,他能够尽其诚,那他当然得的是最大成就,没话说的。龙女为什么一刹那之间能成就?尽其诚。畜生尽其诚,都能够刹那之间成佛,我们的在人道尽其诚,难道还不如畜生吗?可见得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未能尽其诚!可是这个问题来了,什么叫诚?我现在已经诚心诚意;换句话说,对这个诚字不能理解,不晓得什么叫诚。所以对这个字一定要懂得,诚是什么?诚是心里头一念不生,就叫诚。有了一个妄念还有诚的吗?不诚!所以诚这个字在菩提心里头直心。一天到晚想东想西诚个什么?听了老师的教导,读了佛的经书还在里头起心动念不诚。我们读这个书,这句怎么讲法,那句怎么说法、什么意思,这个祖师说的跟那个人说的不一样,不诚,诚没有了。
  诚是怎么样?给诸位说,听经从头到尾,读经从头到尾,一念不生这叫尽其诚。意思懂得不懂得根本不要理会它,不要分别、不要执著,悟,求的是悟不是分别。用分别心就用心意识,诚没有了;离心意识,你所用的是诚心;用心意识,心意识里头没有诚心,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执著,阿赖耶识落印象,哪有诚心?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做诚?你看那个道士画符诚则灵,符平常要练,练得很熟,为什么?到画的时候不能起一个念头,一笔下去一道符画成功,这一个阶段的时间,他心里头一念不生,这符就灵,画的符贴在那里,邪鬼看到害怕,诚则灵。佛法里诚就开悟,诚就得到,不诚无物!我们做不到这点,不要说是尽其诚,我们连这个诚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以为我现在一心一意,我现在都诚心诚意来的,诚心诚意就不来,不诚他才来。这点非常之重要,这个做学生的态度真的就是这三个字。此地很显明的说明「求法者,当尽其诚」。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药王等二万菩萨。深体佛意。发愿持经。虽末世众生刚强难化。我等起大忍力。何患其弊恶上慢瞋浊谄曲耶。】
  这几句诸位要把它划起来,为什么?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讲到『刚强难化』到了极处,菩萨要没有『大忍力』、大慈悲,怎么能够发这个心到娑婆世界来,尤其到现在这个世界。现在这个世界人心坏到了极处,确实是经上讲的『弊恶上慢』,瞋恚、俗浊,俗不可耐,『谄曲』是这么个现象。在这种现象里面,菩萨还要忍辱、行慈,弘法利生。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成了佛、得了道,我们将来到外面弘法利生,别的人家都尊敬我们,你要这样想就坏了。今天的社会尊敬什么?尊敬你有钱、有势力,人家尊敬你;你有学问,你有道德,人家不尊敬你。这个年头的人认假不认真,你讲真话的人,厌恶你、痛恨你,找你麻烦;你讲假话随顺他、恭惟他,他欢喜、他同意,现在是这么个社会。我在民国五十八年,那个时候教育部举行了一系列的,也就是文化讲座,它有个大题目、总题目叫「世界文化之延续」,请我担任里面的一个小科目,就是「文化与宗教」。我那天讲演讲出来之后,佛门里面头有些出家人来找我,要修理我、要整我、要打我。那一天讲演,我讲东西没有讲演稿,是教育部派的人在那里记录,他们把它整理出来之后发表。而且印的册数比一般都印得多,他们教育部印讲演的东西,普通一本讲演是五千册,我那一份它印了七千册,多印两千册。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东西也许诸位你有看到,以后在《觉世》里头曾经转刊过,就是用教育部那个本子转刊过。有人看了的时候要整我,为什么?因为我在里面提倡主张,寺庙的财产应当归於国有,出家人有使用权,出家人不应该接受信徒供养,信徒的供养应当供养常住,出家人好像拿薪水一样,每个月能够分到单金,不要有私财,心住在道上。有些人听了不高兴,要找人来打我。你讲真话麻烦就大!所以我在各地讲经常常有人劝我,写条子给我,「法师,少讲真话,不要得罪人,到处去树敌,对你自己不好。」这很爱护我,可是我想想,我如果不讲真话对不起人,我讲真话纵然被人打死了,我的神识生天,得大自在,不堕地狱。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讲真话才对,不能讲假话,假话讲多了会遇到鬼的,真话讲多了会遇到佛菩萨的,这个道理我懂得。所以不讲假话,真话少讲几句我也不讲假话。这就讲末世弘经之难,我们到外面接受不了好的招待,饮食给我们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求这个,「我们是有道的高僧,弘法利生功德这么大,应当要有什么好的供养我们。」别打这个主意,不要动这个念头。如果对方真正是学道的人,他懂得,他晓得供养三宝,如何来尊师重道他知道。
  如果对方不晓得这个,你不能跟他讲「我是老师,你怎么样尊重我。」这个话说不出口的!所以要随顺,要随顺他才能够欢喜,才能够接受。你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好了,你这个人这么难侍候,下次再不找你,讲经的人多得是,我随便请哪个,我请你来干什么?我们目的就是叫众生能够听几句真话,所以有这个场合来请你说几句真话,这就不得了的好事,还要求个什么?不可以再添枝添叶。所以说真正弘法的人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忍辱,我们这个经明天讲完了,你们千万不要排著队在门口送,你们要排队在门口送,我下次不来。古大德来不迎,去不送,我们有什么德能,叫大家在那个地方排队,站在那个地方侍候不得了!决定不可以。头一次来的时候我不晓得,我看到了我就关照你,你们给常成法师讲,如果你们要送,下次决定不来。你们看看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就是这样,无论到哪个地方绝不许人接送,除非是不认识路,派两个人来接一下带带路,认识路了不许可。那是什么?世间法达官贵人才需要迎送;我们出家穷和尚贫僧、贫道,有什么资格叫人迎送。你们能够说在这几天听了我这几句真话,想想有道理,能照这么做,比迎送好得多。那种表面事情少做为妙,不做表面,不干表面事情,做实在的事情。所以这是讲到尽其诚,诚,非常的要紧,诚就是菩提心的中心。三心是以至诚心为主,在《观经》里面讲的菩提心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可见得至诚心就是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尽其诚!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又有一句这个也很好:
  【忍力未充。故誓愿於他国持经。】
  这要记住的,如果我们自己忍辱的能力没有达到,没有达到怎么样?我们弘法利生这个愿有,可是事情我们不能做,为什么?我们受不了,这个境界我们受不了。那怎么办?求生西方乘愿再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的忍辱波罗蜜圆满成就,我再来,我受得了的时候再来,受不了的时候不来。受不了的时候你要来,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烦吗?既不能利他又不能自利这就错了。聪明人不能利他的时候要自利,所以他法喜充满,永远是充满的。古人这个贤君子得志的时候,得志就有机会,有这个机会兼善天下;不得志是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机会就独善其身,他自在!并不是得意的时候就乐,失意的时候就苦,他没有。他得意的时候也没有乐,失意的时候也没有苦,为什么?他没有得失。有机会替大家多做一点事是本愿,没有机会那是没法子,只有修养自己的品德、学问,等待机缘。学佛的人更应该如是!底下一段这是说明比丘尼,就是佛的姨母,大爱道,梵语就是波闍波提。她过去一向学的是权教,也就是三乘里面的大乘,学的权教。在法华会上佛与大众授记,她因为自己执著权教,好像这授记她感觉没有她的分,没有给她授记,起了这个念头希望佛与她授记。她一动心,佛就晓得,佛在此地带著责备的口吻说:
  【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彼时已是不拣男女。何所不明重复思慕耶。】
  你想想看,我们今天心里也怀疑,佛没给我们授记,这是什么?因为我们执著三乘,跟大爱道一样。如果你要不执著,你把《法华经》一念,佛就给你授记,为什么?佛给一切众生授记,平等授记没有拣别的。如果要以《华严经》、《圆觉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就是佛把所有大地一切众生,统统都授记了,本来成佛还要什么个别授记?这句话真正是普遍授记,平等授记,一切众生是各个都有分。别说我们人间天上,连阿鼻地狱众生都授记,本来成佛。我们要是果真直下承当,不甘堕落,这一生怎么会不成就!这后面几行诸位自己细细的去看,这就是它有表法的意思在。特别要紧的,世尊是希望诸菩萨在末法时期弘法利生,弘扬这个妙法,佛有暗示,希望大家要自己发心。所以末后两行说:
  【须自发心方乃亲切。是以诸菩萨敬顺佛意。作狮子吼。发愿於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经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这一切经对我们都是暗示,跟对这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看了经就要自动发心,不要等好像我等佛菩萨来叫我发心,我才发心,那你要等到哪一天?一听一看自己就要发心。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持经,我们要弘经。持经是什么?依教修行叫持;不依这个道理、理论,来修养我们自己的身心,这不叫持。现在有很多人弄错了,以为这个持经就是念经,我们受持《金刚经》,我们怎么受持?我每天受持一遍,就是念一遍,念一遍叫受持,那这受持的话全错了,连《金刚经》里面几句话都搞错了。《起信论》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受持,那你念一遍不是没有离文字相吗?没有离言说相吗?搞错了意思。受持是要持其义理,与我们自己思想行为融合成一片,这叫持经。所以持经就是末后四个字,「信受奉行」,那就叫受持。理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没照做,这个天天念那不叫受持。
  《法华经》本迹二门,也是《法华经》的两部分,前半部是迹门,到「安乐行品」就圆满。向下这是经的本门,从「地涌品」以下是经的本门,刚刚好这是一半。我们这次预定的进度就是到前半部,就到「安乐行品」,这品非常的重要。哪个人不希望安乐?你要希望安乐你就在这学,在这个地方学你就可以得到安乐。现在能够得到安乐,将来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得不到安乐,后来的自在也很渺茫!我们看看怎样才能够得到安乐:
  【前药王等菩萨。发愿末世忍难持经。】
  这个真正是难能可贵。
  【既有能忍之心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无难。】
  这个意思我前面也给诸位透露一点,就是你有能有所没证得真正清净。我们今天讲我能忍,我有能忍的这个心,有忍的力量、有这功夫,有所忍的境界,还有能所,还有能所这个难没离开。真正能够入能所不二,心境一如,给诸位说,那就是一切灾殃化为尘,没有了;就是《心经》里面「度一切苦厄」,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这个功夫,要提高、要精进,不能说止在这个地方,止在这个地方难还是有;换句话说,你还是要忍。这个只能够是初学的过程当中,功夫不够,已经是难能可贵,不容易;换句话说,总算是上了路。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说:
  【不若远嫌疑。知忌避。使其无难。则无忍可忍。便得安乐矣。】
  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佛是以初学人为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现在如何能够得安乐。这里头几句话重要,『远嫌疑』,这就是要晓得避嫌疑,知道忌讳,特别是在初学。我给大家讲经,你们现在听又有录音,你们到外面去讲,可不能像我这个讲法。如果像我这个讲法,你的前途就多灾多难,为什么?不避嫌疑,得罪人太多。你们刚刚出来年纪轻轻,出家才几天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人?不行。我现在可以,这讲经已经讲了二十二年,有这么个资历摆在此地,所以纵然说了,他听了不高兴,他表面上不敢怎么样。虽然是说忌讳,有的时候我也不避忌讳,他还能够容忍。你们年轻,资历太轻不行,说这个话说出来,有人不但是不能接受,起的是反感、反作用。说你狂妄自大,没有学几天就学了骂人了,还责备人了,所以要知道忌讳。我这些话对你们讲的,如果要教你们讲经,那又是一个方法,那就不是这个方法。所以这些东西诸位只可以接受,不能发表,不能照这样子发表;换句话说,那一切众生他有毛病,我们要避免这个。
  譬如说印祖就有这个例子,印光大师,你在这个《永思集》里看到的,好像是大醒法师曾经见到印光大师,就跟他老人家说,「现在出家人太不像样,我们年轻说话不听,我们也没资格说话,分量不够,你老人家德高望重应当教训他们,呵斥。」印祖就告诉他,「如果我要呵斥他,骂骂他他就肯听,就肯改过自新,我愿意骂他,纵然我堕地狱,他能够超生,值得;我要是骂了他,他还是不听,我不如不骂的好。」你们要记住这句话,你要说了他他不肯接受,那你说他干什么?你不叫造口业吗?诸位总要记住,说人不好就是造口业,老师教学生,说学生不好也造口业。总不能说这不是口业,这叫什么?舍己为人,我虽然造口业,希望成就你,希望你能够超脱,我的口业造了值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入地狱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假如入地狱度不了众生,地狱还是不去的好,那又何苦?所以要考虑到,他不能接受就不说,看他错也只好顺其自然。再念佛给他回向,暗暗当中给他回向,还不能给他晓得,给他晓得他还生气,这是菩萨心。所以我们要晓得忌讳,要晓得嫌疑,要避忌讳、嫌疑。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早年初出来讲经的时候,好像在民国五十四、五年,我在嘉义讲过经、在高雄讲过经,那个时候我就晓得忌讳。一般寺庙,有些寺庙不愿意请法师来讲经,就是有忌讳。第一个忌讳,就说他自己不能讲经,如果请来别的法师来讲经,他怕信徒起误会,某一个法师好,我们这个师父不行,不如他,他怕的跟人家一比不如人,有这个忌讳。第二个忌讳,怕他的信徒皈依那个法师,他的信徒少了,都跑掉了,皈依别人,第二个忌讳。第三个忌讳是钱财跑掉,信徒不供养他,把钱都供养那法师,有这个三种忌讳。人家请我们讲经我们就晓得,我们对於寺庙里头老和尚特别恭敬,我们是晚辈,我们见到他要顶礼,特别是在他信徒大众当中,顶礼给他的信徒看。某个法师讲经讲得这么好,他对我们师父还顶礼,把他真正自尊心提起来。绝对不接受皈依,如果有人皈依的时候介绍给老和尚,皈依老和尚,他心安,我的信徒不跑掉,他不拉我的信徒,他放心。不接受红包,有供养统统供养他,你在那边讲经完了之后,他再送个红包给你,你接受,他也放心,钱没有出去。这个法师不错,下次我还请他来讲,你的法缘就殊胜。
  你如果在那个地方架子摆得很大、很威风,好像哪个人也瞧不起一样,你会讲经,他们都不会,又收皈依、又收供养,你要记住只有一次,没下次,绝对不请你给你说吧!不但不请你,他还在外面宣传,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你们千万不要请他讲经。你出去弘经为的什么?为的是度众生,不是为的叫人皈依,也不是为的红包。所以就是这些嫌疑、忌讳还很多,我就举出这一个例子,一定要记住。人家对你怎么样?放心,没有提防你,这个才处处可以请你去讲经,你就处处要这个态度。讲经的时候讲完了,你就到房间去坐,譬如有信徒要来跟你谈谈话,避免,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谈话,你一谈话,他在旁边,我这个信徒跟他谈话,不晓得谈些什么,那个信徒被他拉跑,所以还是少谈话为妙。尤其不可以问那个信徒你姓什么,你家住在哪里,他把我的信徒家打听好了,他去联络上,不问。所以我在外面讲经,听经的人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问过你姓什么,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在哪里,我从来不问。见了面,面孔见过熟,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晓得,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晓得。你们的面孔都熟,你们叫什么名字,我统统不晓得,我也不需要晓得。这个小孩晓得,他没出家的时候叫桂兰我晓得,他出家的名字我才知道。都不知道,知道了没用处,知道得多烦恼就多,还是不如不知道的好。这就是教给你,我们现在初学弘经的时候,如果想避免这个灾难,自己修行弘法能够得到顺利。『使其无难』,那就不需要忍,没有障、没有难不需要忍了,『便得安乐』,这是叙说教给我们一个得安乐的方法。下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0  第十一页,从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菩萨行处。即前三法也。】
  『菩萨行处』也就是菩萨学处,前面给我们说了『三法』,是法空、忍辱、慈悲,这是要特别记住。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三法」;换句话说,就不是菩萨学处也不是安乐行处。这个地方就简单的给我们说明:
  【住忍辱地。】
  就是前面讲的:
  【即忍辱衣义。柔和善顺等。即慈悲室义。】
  『柔和善顺』就是孝道,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讲「顺」,孝顺。如果是在一个很顺利的境界里面,我们顺从当然没有问题,要紧就是逆境,逆境里面能够顺从。而顺从又依智慧为基础,而不是盲目的,不是感情冲动的,不是屈服於恶势力。被人家压迫了不得不服从,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能不顺从,这不叫善顺。「善顺」是理智的,善顺是基於般若智慧,是能够认识机缘的。像前面所讲一切逆境、逆缘皆是我们善知识,心里面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而且是长养智慧,这叫善顺,真正成就了无量的功德。所以顺前面加上一个善这是菩萨法,这是慈悲,可见得这个慈悲实在是大学问。不是说一般人都能够说慈悲,都能够具足慈悲的,必定是佛与大菩萨才有慈悲。所以慈悲它是基於至诚心、清净心中生的,它的相就是「柔和善顺」的相。
  【於法无所行等。即法空座义。】
  这句很重要,为什么?前面讲的忍辱、慈悲都是以『法空』为基础,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法空」要紧的,於法无所求、於法无所住、於法无所取,像佛在《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像这些都是说法空的意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忍辱跟慈悲都是圆满的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