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jileguotu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O4 欣遇久住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这时候,这个穷子虽然很快乐的、很欢喜遇着这种的奇缘,但是犹故自谓客作贱人:他还认为自己不是真正长者的儿子。这是譬喻在这时候,二乘人虽然很高兴遇着大乘的佛法了,但是他还认为自己是个小乘人。贱人,言其小乘人不是大乘的根性。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个穷子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头,常常除粪。这是譬喻除去见惑和思惑之粪,这是需要二十年。

“二十年”还可以譬喻“无碍义、解脱义”这两种──在思惟道中,有九种无碍,又有九种解脱,再加上一种见谛、一种无碍,这合起来是二十。

M4 领付家业喻(分二)
N1 领家业 N2 付家业 N1(分二)
O1 心相体信 O2 命领家业
今O1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过了除粪之后,就是修到见思二惑除净了。然后,心相体信:这个二乘人对于修道也有所得了,也相信大乘法了。入出无难:这时候觉得修大乘佛法也不是什么困难了。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可是他所住的地方还在本处。这说的二乘人虽然知道大乘佛法,对于自己也有份;可是自己还住在小乘这个地方,还是舍不了小乘的教,还是在那个小乘的境界上,不容易改变他的思想。这就是人的习惯不容易更改,不容易改变的。

你看佛教化众生,希望众生回小向大,修习大乘法,众生还不愿意改。所以佛在讲演《法华经》的时候,一开始就有“五千退席”,五千比丘都跑了;由此可以知道,佛法是不容易闻的,不容易修行的。佛悲心切切来教化众生,希望众生个个都成佛;可是众生总好像往下坠似的。佛用佛法来提拔众生、教化众生、度脱众生;众生总是往后退,总是说自己不可以成佛,这也叫犹在本处。这个“本处”,就是还在他二乘那个地位、那个境界上。

O2 命领家业(分二)
P1 命知家事 P2 受命领知
今P1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世尊!在这时候,这位长者有病了,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这位长者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死了,就这个穷子说;这是说佛教化众生之机将要毕了,将要入涅槃了!就对二乘人说,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现在所有的法宝,诸禅、解脱等等的,是无量,内外盈溢充满。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所有的法宝有多少,现在已经都传给你们了;所以你们所应该修的,你们自己就应该去修。对这个大乘的佛法,你己经都知道了。我心如是,当体此意:佛自己认为,我这个心,就是要把我所有的法宝都交给你们了;你们应该可以体会我这个意思。如是,就交给你们。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是什么缘故呢?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佛说,我现在与你们没有什么分别;你们都是佛子啦!都是我的真正的儿子一样。宜加用心,无令漏失:你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特别用心,不要再失去大乘的教理,不要失去菩萨道;你要心心念念来弘扬佛法,不要把佛法断灭了!

P2 受命领知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当尔之时,这个二乘人就领受佛的大乘教法、佛的这种命令。领知众物:于是他把这一切的宝物、财产就都接受了。领知,就是接受。金、银、珍宝,及诸库藏:金,譬喻中道理;银,譬喻真谛理;珍宝,譬喻佛一切的智慧、功德。以及诸禅、解脱、三昧等等的法门,这叫“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在这时候,这个穷子不像以前就为着得到小乘这个除粪的价钱,做一天,就有一天的饭吃,就得少为足。这个时候,他的心量就大了起来了,不是单单为小乘法而修道,是为大乘法了。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然而这个穷子所住止、所居止的地方,还是在二乘的境界上。因为他总以为是大乘菩萨而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在方等会上,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佛说证到偏真理的小乘,是不对的;斥小,呵斥小乘人,说小乘人是焦芽败种;叹大,赞叹大乘的法;褒圆,褒奖圆教,说圆教是最最妙的大乘法门、圆顿的教法。虽然二乘人听见佛以前说过这种种的法门,赞叹大乘;但是他还自认为自己是小乘,所以“故在本处”。

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二乘人得少为足的心,就是证到“偏真”那种有余的涅槃,他就认为是可以了。也没有能舍去、放下他这个小乘的心理,而勤修大乘的法门;还没有发这种的心。

N2 付家业(分二)
O1 正付家业 O2 得付欢喜
今O1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己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又过了一个很少的时间;这就是由阿含时到法华时,经过这些个时间。佛成道后,先说《华严经》,这是华严时,“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之后讲《阿含经》,这是阿含时,就譬如巳时,“次照幽谷”。太阳先照高山,幽谷的地方照不到;次照幽谷,高山一样也可以照得到。所以佛在华严法会中,是教法身大士、教菩萨;等阿含时,这菩萨也都参加这个法会。经过方等时,到般若的时候,叫“转教付财”。

转教,就由小乘教转到大乘教上;付财,就是将要把佛所有的家业都交给弟子,可是还没有正式实行呢!到法华会上,这才正式付财;所以“复经少时”,就是经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这些个时候。

父知子意,渐以通泰:佛知道二乘人的意思,他们渐渐都知道大乘的佛法了,也不惊、也不怖了!最初的时候,一听见大乘佛法,以为是魔王说法;现在时间久了,他心通泰了。通泰,就是明白了,心里也明白大乘的佛教怎么样修行了。成就大志:都存要修行大乘的佛法、要求佛道的心了。自鄙先心:他知道自己以前那种小乘的境界,是太没有价值了!太可怜了!所以现在才三请大乘的佛法。

临欲终时:这位长者不久就要圆寂了;这是譬喻佛因为化缘已尽,所度的众生,已经度完;度完了众生,无机可度,所以就将要入涅槃了!而命其子:就命令这个穷子,也就是这位二乘人。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叫他的儿子,请所有的亲戚;亲族,就是他方的菩萨。请十方的菩萨到这法会来作影响众,来影响一切的听众。什么是“国王”呢?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部部不同,都是第一;每一部都是属于一国,每一国都有国王,所以这十二部经就有很多的国王。“大臣”也就是等觉的菩萨,“刹利”是十地的菩萨,“居士”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皆悉已集:大家都聚到一起了。

即自宣言:这位长者在这集会中,就宣说,诸君当知:诸君,就是前边所有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佛对这一些个法身大士、等觉的菩萨、十地菩萨,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这一些个菩萨就说了,你们应该知道,此是我子,我之所生: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从大通佛那时候,我就教化他们佛法,令他们明白佛法;这等于由我生出来的一样。

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这个穷子,以前在某一个城里,他舍弃我这大乘法,就逃走了,而修习小乘的佛法。竛竮辛苦五十余年:竛竮,就是很辛苦、很孤独的样子;所有的行李也没有多少,就是很穷的样子。这“五十余年”,就表示在五道里头,由凡夫到佛,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位子。也表示“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众生;阿修罗在这五道里头都有,所以这儿没有讲。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我这个儿子,他本来叫什么什么名字,我自己是某某名字。昔在本城:在以前我本来所住的城里,怀忧推觅:因为这二乘人跑了,不学大乘的法;所以我心里就有所怀念、有所忧虑。我看这大乘法,人不相信,就不得不再找个方便权巧的法门。推觅,就是寻找。忽于此间遇会得之:忽然就在这个地方,我就碰见他了!碰见这二乘人了;于是我就设方便权巧的法门来教化他。

此实我子,我实其父:现在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不像以前,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阿含会上,都没有说二乘人是佛子。佛也的的确确是二乘人的父亲。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佛说我现在所有的一切财物,就一切的法宝、功德法财、智慧种种的,都是给二乘人了!二乘人也都是佛子了,将来都成佛。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我以前所出内;“出”什么呢?出小乘;“内”什么呢?就归于大乘。就是佛在往昔所说的法,由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乃至于到法华涅槃时;在往昔所说的小乘法,现在已归于大乘法,回小向大。这些二乘的佛子也都知道,现在都完全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O2 得付欢喜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摩诃迦叶等这四大弟子,又称了一声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在这时候,这个二乘人、这个穷子,听见佛这样一说,给二乘人都授记作佛。即大欢喜,得未曾有:即刻就都生大欢喜;他们从来也没有得到这种的快乐、这种的欢喜。现在真庆幸自己特别幸运、特别有这种好的机遇。而作是念:他就作出这种的想念。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我本来没有心行菩萨道而得到做大乘的菩萨,也没有希求而就做了佛的真子,没有这种心、没有这种希望。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可是现在佛所有的宝藏,这种智慧、功德、法宝的法财,一点也没有费什么力量,也没有怎么样受到困难,自然就都得到了;这真是特别幸运了!真是遇着好的机会了!

K2 法合(分三)
L1 合父子相失相见 L2 合追诱齐教取意 L3 合领付家业欢喜
今L1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世尊:这四位大弟子,都称一声世尊,说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们所譬喻的这位大富长者,就是佛。我等皆似佛子:我们这一切的声闻众,现在才知道是“似佛子”。本来佛子就是佛子,为什么说一个“似”字?似,就是好像,并不是真正就是佛子。菩萨是真佛子,声闻就是“似佛子”;所以现在这些声闻,他还不知道自己就是行的菩萨道。所以说自己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如来在方等会、般若会、阿含会、华严会,常常都这样讲;说一切众生皆是佛子,都是佛的儿子。

L2 合追诱齐教取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世尊:这四大弟子又称了一声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我们就以这三种苦的缘故,在这儿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轮回不息;在三界火宅里头,受五蕴火所烧的热恼。这三种苦,就是身上所受种种的苦。这个身本就苦了,有身就有苦,又受种种的苦,所以这叫苦苦。那么在苦苦,身体渐渐的就衰老了;人渐渐衰老,这叫坏苦。坏苦迁流运行不停,这变成一个行苦。迁流,好像从这儿搬到那儿去,从那儿又流到那个地方去,这种的运行,所以叫行苦。

迷惑无知,乐着小法:都是认贼作子,背觉合尘,所以说迷惑无知。无知,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愚痴。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被这无明烦恼迷惑得太深了!本来有一般的讲经法师,这个“乐”字读“勒”音,这是读“要”音。乐,是好乐、欢喜;欢喜着住到小的法上。小的法是什么呢?就是小乘法;欢喜这小乘法,不明白大乘佛法。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今天在这法华会上,世尊在这时候,令我等再详加考虑,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把以前所学的小乘法蠲除;以前所学的小乘法,都叫“诸法戏论之粪”,也就是见思惑的这种烦恼。

我等于中,勤加精进:我们这些声闻人,在小乘法里边,勤加精进,天天修行。我们因为惧怕这个生死、怕这个苦、怕这个无常,所以就很用功来修行。得至涅槃一日之价:只为了得到这个“偏真”的有余涅槃、不究竟的涅槃;这就好像做工的人得到一日的价钱。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既然得到这个偏真的涅槃了,心里就生出一种欢喜来;自己就得少为足了,得未曾有,以为这个就是这样了。所以修行、参禅,你若有一点境界,就更应该往前去精进。便自谓言:所以自己就说了,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我们这些个人,是在佛法里很精勤的、很精进的缘故,所得的这可太多了!其实这才是得到佛法的一点点哪!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虽然是这样子,可是世尊以前已经就知道我等心里所执着的,是一种世间粗弊的五欲──以为财、色、名、食、睡是好东西,就着住这种粗弊的五欲上,欢喜着住到小乘的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佛看我们只知道好乐小乘法,所以随便就纵舍。纵,就放纵开来;舍,就不讲大乘佛法了!不分别演说大乘佛法怎么样子可以成佛、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不讲这个了!不为分别大乘的境界了。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不给分别说,你们将来都有如来的智慧与知见这种宝藏;所有的佛的宝藏都是你们的,都是你们这一班声闻人的。因为佛知道我们是欢喜小乘法,所以也就不分别,以前就不告诉我们都是真正的佛子。

L3 合领付家业欢喜(分二)
M1 合领家业 M2 合付家业
今M1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世尊纵舍大乘,不为我等分别;以方便权巧的力量,来说如来方便权巧的智慧,也就是说小乘的道理。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我们这一些声闻众,跟着佛学佛法,得到偏真有余的涅槃;也就好像做工的人得到一天的代价,以为大得:以为这回可得的太多了!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们小乘的人,对于大乘的妙理,没有志向想来求取。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我们又因为佛在演说般若的时候,以佛的般若智慧,来加被须菩提和舍利弗,来为菩萨开演大乘的佛法。虽然佛是加被舍利弗和须菩提(空生)能说大般若;可是舍利弗和须菩提两个人,以为这不是自己的力量,这是佛的加被、是佛的力量,使至他们才能说这个般若法。所以而自于此,无有志愿:就是说的须菩提和舍利弗,没有志愿自己去行菩萨道。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缘故是什么道理呢?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因为佛知道我们小乘人的心里,是欢喜着住到小乘法上,所以用方便权巧的力量,随我们的根性,而为我们说法。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而我们这些二乘人,自己不明白大乘的道理,不知道自己虽然是声闻人,原来也就是真正的佛子。

M2 合付家业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因为我们小乘人在以前,不知道小乘人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我们等到这法华会上,才完全知道,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世尊于佛真实的智慧,本来也不是舍不得教我们这些二乘人。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

我等昔来,真是佛子:我们这一切二乘人,虽然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就受过佛的教化,大乘种子已经种下,所以我们本来就是真正的佛子,就好像那个穷子舍父逃逝一样。本来是他的真儿子,但是自己不敢认这位父亲;我们也是这样,现在才知道。而但乐小法:我们不知道修大乘法,而只好乐这小乘的佛法。

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如果我们二乘人,有好乐大乘佛法之心的时候;佛就会和盘托出所有的大乘佛法、大乘的妙理,都会跟我们讲。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在这《法华经》里所说的,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说成佛的道理。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而以前在方等会、般若会的时候,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诃骂这二乘人,说你们这一些学声闻的,这是偏见,这都是没有出息的人──就是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光明;说这一些个声闻就好像焦芽败种一样,就着住到小法上了!然佛实以大乘教化:然而佛实实在在的,为实施权,是因为大乘才说小乘。现在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把权教小乘法都废弃不要了;把权法放到一边,显露出真实的妙理来。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因为这个,所以我们自己就说了,本来自以为是小乘人、是小乘的根性,佛是深深知道我们欢喜小乘的佛法;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佛观众生的机缘,是哪一种的根性,说哪一种的佛法。这个根性有的成熟,有的没有成熟。现在到法华会上,这个法王也就是佛;大宝,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佛开权显实,为唯一佛乘,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现在到法华会上,又汇三归一,把三乘都汇为一佛乘;所以这叫自然而至,也一点力量都没有费,就得到佛的家业、得到佛整个的法宝。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好像佛子所应该得的这种财产,也就是这个法宝,现在统统自己都得到了。

I2 重颂(分二)
J1 颂法说 J2 颂喻说
今J1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在当着这四大弟子摩诃迦叶、目犍连、迦旃延、须菩提等,现在单单说摩诃迦叶:这大迦叶就是代表那四位了,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愿意再说一说这个道理,所以用四个字一句的偈颂,把所说的意义再重说一遍;就是把它再说详细一点,也可以说,再把它说简单一点。怎么叫说详细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很简单的,现在又详细说一说;怎么叫说得简单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详细,现在重颂上就说得简单一点。那么你欢喜详细的,听着那个意义就详细了;你欢喜简单的,听了重颂之后,意义就简单,所以这是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摩诃迦叶就说,我们今天听闻佛所说的声音和教化众生的教理,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我们都欢喜得跳起来了,就因为欢喜太厉害了!从来就没得到这个法宝,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什么是从来未曾有的法呢?因为在以前,佛没有给声闻人授记;现在佛说声闻,当得作佛:声闻人也都有机会作佛了,将来都可以成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没有比这个再宝贵的、再有价值的了;这种的无上的法宝,没有求,自己就得着了。

J2 颂喻说(分二)
K1 颂立喻 K2 颂法合 K1(分四)
L1 颂父子相失 L2 颂父子相见 L3 颂追诱雇作 L4 颂领付家业 L1(分四)
M1 颂子背父去 M2 颂求子中止 M3 超颂其父忧念 M4 追颂遇到父城
今M1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譬如童子: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幼稚无识:在年幼的时候,没有什么知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这个“舍”是舍弃、离开,离开他父亲,跑了!为什么离开他父亲呢?就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情,所以就跑了,到其他远的国家去了。周流诸国,五十余年:从这一个国流浪到那一国去,从那一国又流浪到另一国;就像流水似的,从这个河流到那个江里去,从那个江又流到另个海里去,这么流。“周”是周遍,他所有的国家都到过了,走了五十多年。这“五十余年”就是表示六道。本来“五十”说的五道,因为修罗在每一道里都有,所以这儿没有修罗;就说是“五道”,有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其实还是六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M2 颂求子中止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他的父亲生了一个儿子,本来预备养老来着的;现在这儿子跑了,他就忧愁了、想念了,所以到各处去找。忧愁得一天比一天就老了,想念得一天比一天面上就有皱纹了,这是父母忧心子女的表现。这一些声闻人,就好像小孩子,离开佛跑到外边去;佛就想要度这一些声闻人,于是各处找所应度的众生,所以这也就好像其父忧念似的。求之既疲,顿止一城:因为各处去游走找儿子,寻找的时间久了,也疲倦了,所以停留在一个城里边;这就表示佛各处找众生来度,到娑婆世界就顿止了。

造立舍宅:在这城里边就建造很多的房子。五欲自娱: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说是佛也谈五欲,以五欲自娱吗?不是的。这“五欲”是譬喻众生在五道里头;佛要度这五道的众生都成佛,所以就好像以五欲自娱似的。你不要有误会,说释迦牟尼佛都要着住到五欲上,那我为什么要离开这五欲呢?

其家巨富: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巨富的人。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很多的金银,有砗磲、玛瑙、真珠、琉璃的宝贝,有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又有象、马、牛、羊,辇、舆、车、乘:辇,是皇宫的车,但不是皇帝坐的,是娘娘坐的;这个“辇”大约比坐现在这种的自由车还舒服,因为它用人来抬着的,所以也没有颠簸的苦恼。颠簸,就是这个辇不会跳起来。中国北方的铁车有一礅,车往前就一颠一颠的,人坐在里面,觉得很不舒服,把你屁股都礅得直痛,比坐禅还痛得厉害;这个辇,没有这种的毛病。“龙车凤辇”,皇帝坐的就叫“车”,娘娘坐的就叫“辇”。舆,也是个车的名字。车,就一般的车。

乘,四匹马拉的一辆车,叫“一乘车”。这个大富长者,辇舆车乘都很多,因为他有钱,所以什么都有。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有田产,又有僮仆;所有的人民,也都非常之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他的钱,出入的财产,在其他的国家也都有。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商,是走路做生意的,这叫“行商”;贾,读成“古”音,是“坐贾”,坐那地方做生意的贾人。这行商坐贾的生意人,所有的地方都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有千万亿这么多人,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常常为其他的国王之所爱念;就很爱念他。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大臣和豪族,大家都共同来恭敬他,来崇拜他。以诸缘故,往来者众:以这种种因缘的缘故,所以来往的人,都非常多。豪富如是,有大力势:他的豪富是这样子,还有大势力。

这一段偈颂,大意就是说:佛具足诸法,所以佛是诸法中王;佛有种种的法宝,所以一切的大菩萨、声闻、罗汉都恭敬围绕他,佛的地位是最尊贵的。又有十方诸佛也都来拥护这位佛,十方的菩萨也都来护持道场,所以佛转无上的妙法轮,来教化无边的众生。

M3 超颂其父忧念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而年朽迈:而,是转语词,就是接连上边没有说完的意思。这位长者他有大势力,然而他这个年龄已经朽迈。朽,就是不健康了;迈,就是老了。怎么样不健康?因为忧念儿子忧得多了,他精神用得也多了,所以精神也不具足了,身体就不健康了、朽了。好像木头,木欠缺坚固性,就因为时间久了,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几百年的朽木头,想给它雕上花、雕上东西,可是你一碰,它就碎了,不能雕刻;用土和马粪和的泥坯当墙,你就画上什么名贵的山水画在那墙上,也不好看。圬,就是粉刷涂饰来画上一辐好画。人年纪老了,也就慈悲心多了;慈悲心一多,想起儿女来了。想起我有个小儿子,他小时候不知道跑到什么方去了?找也找不着。父母想念儿子、想去找儿子,不容易找;儿子若是想父母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就可见着父母,很容易的。

所以年纪老迈的人,益忧念子:益,是增加,由这个“益”字,就知道天天都这么忧念儿子、天天都想这个儿子。夙夜惟念:夙,是早,每天早晨。不单是白天忧念这个儿子;在夜里也睡不着觉,又想起自己的儿子来了!很辛苦地生出这么一个儿子来,他又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一想起儿子,也变成失眠了,睡不着觉;相信那时候也没有地方去买安眠药,所以这个父亲整夜睁着眼睛看房子的脊梁。又想起,啊!我的年纪这么老了,儿子也不回来;死时将至:我不知道哪一天就死了!

有三个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或者是喝茶;不要一讲起喝酒,那好喝酒的人,口里的口水又流出来了,所以就说喝茶好了!喝咖啡?不是!在一起吃斋;有一个八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一个七十多岁。

这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欢喜讲话,他说:“喂!老兄!我们今年在一起吃斋,等到明年,不知道我们三个人会是谁没有了?”言中之意,我们三个人都是这么老了,不知道谁会先死。

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一听,这话简直没有道理!我一定要把你这个理由给驳倒了,令你不成立!就说:“老弟!你不要妙想天开了!怎么呢?今天晚间,我们把鞋和袜子给脱了,到明天早晨不知还会不会再穿上了?”他这么一讲,把六十多岁这最年轻的老人说得没话讲了。

八十多岁的老年人,他最爱惜六十多岁的这个老弟,一看老弟被老二给批倒了,他也放不下了,他说:“喂!老二!你说的以为就是很合乎逻辑吗?这也是不合现实的!”老二一听,我说的是很合乎道理,他说还不合逻辑?就问:“那你怎么说?”这个老兄说:“我这一口气出去,那一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了?”这八十多岁的人,他是最明白生死的问题,所以他说得这么透彻;老二、老三一听,喔!这是危险!这口气出去,那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

我们现在没有其他的途径可做,只可以埋头苦干、用功修道,参禅、打坐、念佛、诵经,做这一些工作。那么做这一些工作就可以不死吗?不可以的。既然不可以,又有什么用呢?虽然不可以不死,但是此死与彼死不同。以前你这口气一出去,那口气就不知道回来不回来;你若能用功修道,参禅、打坐、诵经、念佛,你这口气出去,你叫它回来,它就要回来;你若不叫它回来,它可以不回来,你自己也可以拿得主意。说:“我不愿吃了!这一些东西,没有什么大意思!令这个臭皮囊要做很多工;最低限度,天天要去厕所,又要搬出去、又要搬进来,搬进来、又要搬出去,这个新陈代谢很麻烦,所以不要它!”就放下了!所以主意已定。

痴子舍我:你这个傻孩子太愚痴、太愚痴啰!还不回来呢!你还不想想爸爸这么大年纪,就快要死了!五十余年:你呀!在这五道里头轮回,不知道回来,你离开我五十多年啦!库藏诸物,当如之何:我的仓库里这么多的宝贝、这么多值钱的东西,这怎么办呢?

M4 追颂遇到父城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前边说,这位大富长者想儿子,想得睡觉也睡不着,吃饭也不香。为什么?就因为自己财产太多了,这库藏诸物怎么样处理呢?所以就在忧愁。

尔时穷子:在这时侯,跑到外边的穷子;这个穷子,就是阿罗汉,就是二乘人。求索衣食:他们为着求法,经历过十二处及十八界。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这是十二处。十八界,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对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对着六尘、六尘对着六根,中间生出一种分别的识。眼见色时,就生出一种眼识,起了好坏的分别;耳听声时,就生出一种声音的耳识,起了分别作用;鼻嗅香时,生出一种香的鼻识;舌尝味时,就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时,就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时,就生出一种意识。

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种识;识,就是分别。在没有境界现前的时候,没有分别;一有了境界现前,就有了分别,所以这十二处,就变成了十八界。因为这个二乘人,在这十二处、十八界里边,走来走去、转来转去的,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就是从眼走到耳,从耳走到鼻那地方去,从鼻又走到舌那儿去,从舌又走到身,从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这叫“从邑至邑”。那么从眼到眼观色中间,生出一种眼识;耳听声中间,生出一种耳识;鼻嗅香中间,生出一种的鼻识;舌尝味中间,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中间,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中间生出一种意识,这叫“从国至国”,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也就是从你眼识那个地方,到你意识那个地方去,这都叫“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这是指“有漏的善根”说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彻底,也就是做一种皮毛的善事。或无所得:这表示“无漏的善根”,你做无漏的善,就了生死、入涅槃。虽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实无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转过来,就是涅槃,你转不过来,就是生死;所以这叫或无所得,也没有所得。

饥饿羸瘦:什么叫饥饿?说是“我知道这个人没有吃饭,就是饥饿了”。这个“饥饿”不是没吃饭,而是没吃法。你没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饥饿。你吃了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教法,这才叫“饱”了。二乘人,他没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饥饿。“羸”就是没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没有得到大的功德。

体生疮癣:这位穷子他的身体生出来疮和癣。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认假为真、认贼作子、舍本逐末──舍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个末梢;你因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见惑和思惑。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心。为什么你就有一种贪心、为什么你又有一种爱心呢?这就是见惑;见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见着就不明白了!所以这个见惑,从无明生出来;因为你那根本无明没有破,对境就生出一种贪爱。见惑是眼睛看见的,思惑是眼睛没有看见,而在你的心里不明白;不明白,就用这第六的意识来分别,分别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分别这种种的情形。一般人认为这个分别心是最好的,实际上,这分别心是最坏的!分别、分别,就分别得迷惑了;这一迷惑,就有糊涂事发生了!所以这叫思惑。生出来见思二惑,这就是体生疮癣;一般人不明白,以为这是好,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见惑、什么叫做思惑,就往前去。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这个穷子,那么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渐次,就是那么一点一点的;经历,就是从这一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到父亲所住的城市。这表示这二乘人跑到外边去,各处去求法访道,访来访去,也没有究竟的法可访;于是又走回来到佛这个教,他就进来了!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这个穷子,用给人家做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他父亲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L2 颂父子相见(分二)
M1 颂子见父 M2 颂父见子
今M1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当尔之时,这个丢了儿子的大富长者,在他住的房子里边,施大宝帐,处师子座:设备一个大宝屏帐,他坐在最有价值的师子座上。师子座,就表示他所坐的座位,特别名贵、特别有价值。眷属围绕,诸人侍卫:他家里的人有很多很多,都在他身边围绕着;所有服侍保护他的人,也是很多很多的。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或者有的人在那儿给他计算数目,譬如所有金银和宝物,或者出纳从外边支出的和向里边收入的财产,或者登记一些券疏。“注”是譬喻以广显略,以广泛的道理,来讲明简略的道理;好像我们经典不明白,我们写出来一部注解,人一看注解就明白了。“记”就是把它记出来;记出来不要忘了,就是告诉你,你一定要把它记起来。“券”是譬喻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有这四种宏誓愿,就可以有成佛的一个券、一个证据了。“疏”表示修行。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这个跑出去很穷的儿子,见着他父亲这样的富有,啊!这简直的富贵到极点了!谓是国王,若国王等:他一看见他父亲这个样子,喔!这大约是国王吧?或者是和国王同等尊贵的人吧?

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自己就惊怖,就生出一种惊惶、恐惧的心;怖,是恐怖。又责怪自己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地方怎么可以来?你现在是一个穷人,这是国王的地方,你怎么到这国王的家里,不可以随便来的!你不可以进来啊!

覆自念言:这个穷子又给自己下注解了,他就想,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我不要在这地方再站着了!我如果久留在这个地方,他们这么有势力,一定会来逼迫我,一定会要给他们做苦工来罚我。思惟是已,驰走而去:想到这个地方之后,还是赶快跑!不要在这地方,会生出是非来!借问贫里,欲往佣作:他到穷人住的贫民区那地方,就想要找工作。他看有钱的人,不敢和人谈话,就跑到没有钱的穷人所住的地方去,和穷人是一党,去问人家有什么工可以给他做。

M2 颂父见子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这位大富长者,就是譬喻的佛;这个时候,在师子座这个最高贵的座位上面。遥见其子,默而识之:远远的就看见他这个儿子来了。他一看见就认得,这是由很小的时候,就跑到外边去的这个儿子。“默”,就也没有出声,从来也没有对人说这件事。这个“识”字,有的时候读“志”音,也就是认识。这位长者也不用人对他说,他自己就认识他这个儿子。

L3 颂追诱雇作(分二)
M1 颂即遣旁人追 M2 颂密遣二人诱
今M1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这位长者,即刻使令两个使者去把他抓回来;这就是他跑出去那个儿子,现在回来了,你看,他还在那地方看着呢!赶快把他抓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这两使者到了那地方,也不由分说,什么话也不讲,就把他捉住了。以前他这个穷儿子回来的时候,本来就怕有人来抓他,这回果然就如他所料,现在真有人来抓他来了!穷子就大叫起来,说:“你们抓我干什么?我没有犯罪呀!你不可以抓我啊!你抓我,你是不是想要杀我啊?我给你做工可以,但是你不给钱!你的势力这么大,你们来抓我干什么?”他怕得厉害,就吓昏了。躄地,就倒地昏死了。这就是譬喻二乘人不懂得大乘的佛法,生起恐惧心,就说为什么要强迫我学你这个法呢?我不想学这个法,你一定要我学,啊!吓死了!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这个穷子这么想,这个人来把我捉去,一定是他想要来杀我的。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那么把我杀了,我还怎么办呢?我也没有法子吃饭,也没有法子穿衣服了,这可是糟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勉强来捉我呢?自己这么想。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这位长者一看这种情形,就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在外边尽和穷人在一起惯了,也没有什么知识、也没有读书,就愚痴得这样子,一点智慧都没有。狭,就是很窄狭的;劣,就是很坏的;狭劣,就是一点知识都没有。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因为他没有知识,我现在若告诉他,说“我是你的父亲”,他一定认为我是欺骗他;我告诉他真话,他不会相信的。他怎么样也不相信我是他父亲。你看!这个父亲把儿子丢了,儿子穷、父亲有钱,虽然是真儿子,也不敢认自己的父亲。这个父亲还是有智慧的,所以就用方便法来认他这个儿子;如果当时他就对他讲,说“我就是你的父亲”,这个穷儿子不会相信的,因为距离得太悬殊了!

有的人就说:“儿子跑了,不认识父亲,父亲认识儿子,这是人间很普通的事情。”可是这个父亲,不是一般的父亲;这个儿子,可就是一般的儿子。怎么说这个父亲不是一般的父亲?一般所有的父亲,是世间的父亲;这个父亲,是出世的父亲,是一个大慈悲父,对于一切的众生都有真正的慈悲;这个真正的慈悲,就是一点自私心没有。一般人对于儿子有一种慈悲心,这是有一种自私心;什么自私心?我生这个儿子,将来我老的时候,还可以照顾我、养育我!说:“法师!你讲这个法,在美国用不着的!我们美国这儿,都不要儿子养;到年老了,国家养着。所以生儿子,不是为着养老,没有自私心!”没有多,有少,绝对不会一点也没有。这是世间的父子,谈不到真正的慈悲;佛是我们出世的父亲,他就想度众生都成佛。

我们现在所讲的“穷子”是谁呢?就是所有的二乘人和这一切的众生,都是譬如穷子一样;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跑到外边来流浪生死。

在这生死苦海里头,头出头没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死了生、生了死;生死多少次,也不知道怎么样生的、怎么样死的?这就是“从邑至邑,从国至国”。糊涂生了,又糊糊涂涂的就死了!说是我读书得到一个 PH.D (博士);但是得到之后,没有几年,也死了,把所读的书又忘了!来生再读过;再读过,又是没有好久,又死了!所以,你看,读得很辛苦,才勉强把它记住,但是死了又忘了。你说这个怎么办呢?

佛就是教我们如何把生死了了;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法,使令我们明了人的生死──是怎么样生来的?怎么样死的?这个人怎么就那么样富贵,那个人为什么那么穷呢?这个人长得相貌那么美丽,那个人长得相貌那么丑陋?是什么道理呢?是谁给他安排这个样子呢?有说是父母,父母也不知道这个孩子生出来是美丽、还是丑陋。这是每一个人各有不同的际遇因缘,乃至于往昔业的关系;也就由无明而造出来这个行为,由行为也就生出来一种的名色,名色有六入,六入缘触法,有了触就有了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就是由这十二因缘成的,好像十二连环似。

所以佛就想把众生的这种迷梦给唤醒了!这就譬喻小孩子从很小就跑出去,不认识父亲;这个父亲用种种的方法,来叫他认识自己是他本来的父亲。佛也是这样子,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子,但是跑出去时间久了,愿意做穷子,不肯回来;现在佛想往回找他这个穷儿子,这个穷儿子骇得要死,也不认父亲。这真是很难办、很难办的,你说怎么办?

M2 颂密遣二人诱(分二)
N1 颂雇作 N2 颂教作
今N1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这位长者知道穷子的心卑劣,没有高贵的思想,他若说自己是他的父亲,穷子也不会相信;即以方便,更遣余人:所以佛用方便法,就是派遣菩萨化装成眇目矬陋,无威德者:眇目,就只有一只眼睛;这譬喻小乘的偏空小智,如一只眼睛。怎么叫矬?矬者竖短,也就是矮小;这是譬喻二乘人不穷彻实相法的源头,不追究实相法的来源。什么叫陋?陋者横狭,也就是不太好看;这也是譬喻人不具足万善的庄严,没有万善的庄严,看着就不太好看。没有四无所畏,这是无威;没有常乐我净四德,这是无德。

四无所畏,有佛的四无所畏,还有菩萨的四无所畏。

佛的四无所畏是:(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菩萨的四无所畏是:(一)总持不忘,说法无所畏;(二)尽知法乐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所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所畏。

这一次,佛派遣菩萨化装成没有威德的二乘人,去见这个穷子。汝可语之:你可以对他讲,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就说我要雇你做工,就是收拾粪、收拾这不洁净的东西。你平时挣多少钱,我可以给你两倍的价钱。譬如你可以赚五块钱一天,我就给你十块钱。这“倍与汝价”,是表示你可以证果,可以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四果阿罗汉;你又可以行菩萨道。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穷子听见这样讲之后,很高兴的,就随着来了。除诸粪秽,净诸房舍:在这儿就给做工,就专门除粪,把一些房子屋舍都收拾干净。怎么叫除粪?这就是二乘人修除见、思之粪;见惑、思惑,这就属于粪。“净”是清净,就是把它收拾干净。“房”就是我们的六根,“舍”就是我们这个五阴。清净这六根的房、五阴的舍。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着到色尘,耳朵着到声尘,鼻着到香尘,舌着到味尘,身着到触尘,意着到法尘上;着住到六尘上,这就没有干净。现在“净六根房”,把六根好像房舍一般都收拾干净;眼不为色尘所转,耳不为声尘所转动,鼻不为香尘所转动,舌不为味尘所转动,身不为触尘所转动,意不为法尘所转动。你能以净六根,这就是能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譬如不干净本来是一种尘相,你能把它变成清净,就不为它所转,就清净了!五阴舍,色、受、想、行、识,叫五阴。净六根房、五阴舍,叫净诸房舍。

N2 颂教作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长者,就是佛;在窗牖之间,常常看见那个穷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心里就想,这个孩子太愚痴了、太没有智慧了!就是愿意修二乘的法门。你不修行大乘的佛法与教理,愿意修行这个除粪的法、修二乘的法门。

于是长者,着弊垢衣:在这时候,这位长者;就是佛。佛最初为大菩萨演说《大华严经》的时候,二乘的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佛才隐大示小,把千丈相好的身体隐藏起来,而现出丈六老比丘之相;这现丈六老比丘相,这就是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拿着除粪的这个东西;就是现的相和二乘人一样,也修行二乘的法门。佛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相,持除粪器,到穷子所住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因为他不可以突然间就到这穷子跟前,用种种的方便,才得以接近这个二乘人。这个“语”,是包含了“身、受、心、法”四念处。身,观身不净;受,观受是苦;心,观心无常;法,观法无我;要修四念处。令勤作,表示四正勤,就是修行“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既益汝价:给你两倍的价钱;这就譬喻“四如意足”。并涂足油:涂油能以驱风,这表示禅定。涂油又可以涉水;脚上有油,你走到水里边,也可以的,这表示神通。

饮食充足:饮食,就是米面盐醋。“米”譬喻生空智;生,是众生,也就是人,是人空的智慧,这是粗。“面”譬喻法空智,法空的智慧,这是细。这就属于正道法。“盐”是譬喻无常;“醋”譬喻苦;苦、空、无常、无我。正道需要有助道来帮助它,才究竟;所以要有无常观、有苦观,观一切是苦、观一切都无常,这是助道。米、面,属于正道,盐、醋,属于助道。好像我们吃米、面,单单米和面是不容易吃,必须要用一点盐醋之类的,特别有不同的味道。所以这譬喻正道必须助道,好像我们这米面要有点盐醋来调和味道一样。荐席厚暖:荐席,是睡觉的床。厚,就是被褥子很厚的;暖,很温暖的。这譬喻人修种种的观,来薰修、练习禅定。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像这么样子苦口良言来对穷子说,你应该不要懒惰,好好地做工,要勤俭,不要躲懒偷安;勤作,就是要修四正勤、四念处、四如意足的法。又以软语,若如吾子:这位长者就以软语,就是安慰他的话,很柔和的声音,来对他说,你就好像我的儿子一样,不要有其他的心!你安心在这儿做工,不要打其他的妄想,不要往旁的地方跑了!你就在这儿做啰!你就好像我亲生的儿子一样。这长者对他这样子说。

L4 颂领付家业(分二)
M1 颂领业 M2 颂付业
今M1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佛以大智慧,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从二乘法明白大乘法;就是由二乘法到大乘法,又由大乘法到二乘法。经二十年:在出入──修行,做除见、思二惑的粪,经过二十年。执作家事:在这二十年期间,长者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他来做。示其金、银、真珠、玻璃:指示他有多少金子、有多少银子、有多少真珠、有多少玻璃,这些个宝贝。诸物出入,皆使令知:所有金、银、珠宝,这一切的宝物的出去和进来,都令这个穷子知道。这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都令这二乘人也明白。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虽然令这个穷子都知道这一切的宝物,可是这二乘人还是在门外,没有来到大乘门里边来,还在茅蓬那地方住着。草庵,就是还仍然在二乘人的境界上。自念贫事,我无此物:这个二乘人,自认为自己是二乘人,对于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这一些个大乘菩萨所行的道,都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这些个大乘的佛法,都于我不太重要。

M2 颂付业(分二)
N1 颂正付家业 N2 颂得付欢喜
今N1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欲与财物:这位长者──佛,知道这个穷子因为时间久了,也就没有自卑感了,心量也广大了,所以想把所有的财物,都赐给他;就想把所有的佛法,都授给这个二乘人。

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是就召集所有的亲戚族人,还有国王、大臣;国王、大臣,这就表示一切的大菩萨;还有这一些有地位的刹利和大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在大众中,宣说这是我的儿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他因为在小时候就离开我,到其他的国家去,经过有五十年这么久的时间。这五十岁,就表示“五道”,在三界火宅里头,在五道生死轮回之中。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现在我找着这二乘的人了!这二乘的人,因为在往昔也都听过大乘的佛法,虽然现在他忘了,但是他可没丢这种的志愿还是有的;所以佛看见这个穷子来,在这儿修行已经二十年了。这二十年,舍小向大,修习除粪的工作,又学习菩萨的法。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我以前在某一个城里,把这个儿子丢了;我各处去找这个儿子,于是就到这里。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凡是我所有的财产,和所有的房子、人民,都交给我这个儿子,随便他愿意怎么样用、就怎么样用。这随便他用,就是佛把所有的家业法藏,全都交付给二乘人;这也都是他们自己本来应该得的这种佛的法宝。

N2 颂得付欢喜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贫:这个穷子回想自己以前是非常贫穷的;二乘人独善其身,就等于贫穷一样。志意下劣:没有远大的志愿,没有远大的志气,心里头所想的,都是很下劣的。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现在我在父亲的房子这地方,把父亲所有的财产都得到了,并且还得到所有的房子和一切东西。甚大欢喜,得未曾有:所以心里非常欢喜,从来未曾有的欢喜。

K2 颂法合(分二)
L1 颂合相失相见并追诱 L2 颂合领付家业
今L1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摩诃迦叶说,佛亦如是,知我乐小:世尊也像这位长者一样,知道我们这一班人都欢喜小乘。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从来就没有对我们讲,你们声闻也应该作佛的。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而佛说我们可以证得无漏的四果,得到这有余的涅槃,成就小乘法。声闻弟子:这属于声闻乘;闻佛声音而悟道的声闻。

L2 颂合领付家业(分二)
M1 颂合领家业 M2 颂合付家业 M1(分二)
N1 颂合受命领知 N2 颂合心无希取
今N1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佛敕令我等二乘人,演说最上的佛法。修习此者,当得成佛:若是修习这种最无上道法的这一类人,应该成就佛果。我承佛教,为大菩萨:我们二乘人承领佛的教化,说大菩萨法。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以一切的因缘,种种的譬喻,很多种的言语,演说无上的道法。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这一切的佛弟子,从我这儿听闻佛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白天和晚间都思惟佛法,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来修习佛法。是时诸佛,即授其记:这时候,一切诸佛就给他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在未来世的时候,应该成佛了。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所有一切佛秘密的法宝,这都是为大乘菩萨来演说这种的事实;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而不是为我们小乘人,说真实的法。首先对我们小乘人就说权法,不说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N2 颂合心无希取(分三)
O1 正明无希取 O2 释无希取意 O3 结无希取
今O1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我们就好像那个穷子一样,他虽然得到亲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虽然知道有一切的财宝,但心里还不希望成为自己的。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我们二乘人,虽说自己没有求菩萨大乘佛法的志愿;亦复如是:就像那个穷子,虽然知道这些宝贝家财,但以为不是自己的,还是心存着意志下劣,没有广大的心。那么现在才知道,这一切佛所有的家业法藏,我们二乘人,每一个人也都有份的。

O2 释无希取意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着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摩诃迦叶说,我等内灭,自谓为足:我们修行这二乘的佛法,已经得到内里边的妄想没有了,所以自己觉得这已经够了;因为自己不生妄想了,常常都在定中。没有妄想,这叫内灭;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上,我一切的妄想都不打了,唯了此事,更无余事:修行修的什么呢?修的不打妄想,就修的这一件事。我已经把烦恼都断了、无明破了,内里常常地生智慧,所以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我们二乘人,如果听见说是要庄严诸佛国土、清净诸佛国土,来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去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令一切众生也都明白佛法。对这事情都无欣乐:都不感觉兴趣。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认为这事情都是多余的!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怎么还要再去教化其他的人呢?这真是没有事情来找事情做!

他所以都无欣乐,因为二乘人是自了汉,就自己顾自己。我自己修行成了,我还理那么多众生干什么?不理众生了!谁管他堕地狱、是转畜生、是做恶鬼?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去,这与我没有关系!我已经得到觉悟了,我已经破无明、见法性了!他就不顾众生,所以说你若给他讲“净佛国土”──庄严十方国的诸佛国土,他没有兴趣。“这真是的!诸法是空寂的嘛!什么都空的,你要那个做什么?”他又误会了!虽然诸法是空寂的,但是你行菩萨道,都利益众生;这个虽然是空寂,但是还要做去。

那二乘人就不做了、就懒了!一天到晚坐那个地方,所谓“弥陀佛各顾各,摩诃萨不管他”,自己管自己,也不管其他人了!你受苦是你的事,我没有苦了,这是我的功夫!我没有苦就可以了,不管他人;你愿意怎样受苦,与我没有关系!他认为本来诸佛和众生都是一个的;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这二乘人到化城这地方,他就这么想:“啊!这个地方不错!我就在这个地方等着,不做了!”本来二乘人精进修行佛法,可以得到有余涅槃的境界;现在他又懒了,觉得已经够了!

好像有的人,还没出家的时候,精进修道,想要出家;出家受戒之后,觉得:“我已经受了戒,修行、不修行,都没有问题了!懒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再犯这个老毛病,这二乘人也就这样,得少为足;他修行得到好处了,没有无明、没有烦恼了,他认为这地方真妙!所以他就光顾享受这个“妙”,就不想教化众生了,所以“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他也不欢喜,说这本是空寂的,一欢喜,那又着住了嘛!又生出执着了嘛!其实,他不欢喜,这也又何尝不是执着呢?你欢喜这个不欢喜的,这还是个执着。他就像这灰烬、枯木一样,那灰里没有火了,木头乾了,还是在这个境界。你说有什么用?没有用!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他想,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什么都是空的嘛!我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做什么呢?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也是空的!他不知道行菩萨道,这才是能成就自己的功德。他认为成佛的道理是空的,这就错了!无生无灭:一切法,也不生、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我又何必在这个没有生灭的上面,再另做一个生灭法呢?所以他就在那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到这个不生灭法上。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一切法,也没有大、也没有小;也没有漏、也没有所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二乘人就这样想;所以对行菩萨道、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感觉兴趣。

我等长夜:我们就像在长夜里边,于佛智慧:对于佛的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在长夜黑暗里,佛的智慧虽是光明;而我们对佛的智慧也不贪着。也就是说不执着了,就“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上也不希望成佛了,下也不希望度众生了。你说,这是叫个什么!这真是没有事情干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骂二乘人说:“你们是焦芽败种!”焦芽,这个芽生出来就乾了;败种,这个种子已经坏了,不会出芽的。因为若都是二乘人,也没有人成佛,也没有人教化众生,都在那儿枯乾了!所以佛就骂他们。他们对佛的智慧,也无贪、无着,也不贪佛的智慧,也不着住到佛的智慧了;也没有志愿再想成佛,求佛的智慧。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而自认为自己对于这个法,得到内灭了,破无明、断烦恼,已经够了!修行就修的是什么呢?就修行破无明;我这无明已经破了、烦恼也没有了!你骂,我也不管;打我,我也不管,怎么样子,一切我都能忍。我在这一个境界,这就是诸法究竟的一个法门,所以他就在这个地方。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我们就好像在长夜里,修习这空寂之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所以把三界的烦恼、苦恼,这一些个祸患也都断了。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得到最后身,住在有余的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我们认为这是佛教化我们,得到这种真实不虚的道果。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我们得证这个有余涅槃,证得四果,就以为自己是得了,以为这已经就是报佛恩了。但是这不是真正报佛恩;因为二乘人不修菩萨道,不庄严佛国土,不教化众生,只是一个自了汉,所以谈不到真正的报佛恩。

O3 结无希取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我们二乘人,虽然全是诸佛的佛子,都是佛的弟子,说菩萨法以求佛道:可是世尊说大乘行菩萨道这种法,才能成就佛道、上承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而我们二乘的人,对于行菩萨道、修大乘的佛法,我们永远都不感觉兴趣,永远也没有这种希望;也不想行菩萨道,就是得少为足。住到这个化城里,已经就觉得非常快乐了,所以也不生贪心了,也没有执着心了!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

导师见舍:导师,就是佛;因为我们不愿意修大乘的佛法,佛知道我们志愿没有大乘的思想,所以也就不给我们说大乘的佛法。观我心故:佛观察我们二乘人的心里,都是欢喜小乘的;初不劝进,说有实利:所以在最初给我们说法的时候,只说修四谛、十二因缘法,不劝我们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以成就佛果,只说得到真正的实在利益。我们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罗汉果,这就是得到实利了。

M2 颂合付家业(分二)
N1 合付家业 N2 合付欢喜
今N1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好像这大富长者,知道他这个儿子跑出去很久了,也没有什么知识,志愿也非常的卑劣、不高尚。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所以才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方便的力量,那么一点一点的接近这个穷子,和他谈话;自己又要着弊垢衣,现丈六老比丘相,来和二乘人接触,一点一点的把他心给降伏了。然后乃付一切财物:然后才把整个佛的家业财产,都给这个穷子。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佛也就像这位大富长者,把整个如来的家业交给二乘人一样,现出一种从来就没有的这种法。知乐小者:佛知道我们二乘人都欢喜小乘,所以就给我们说小乘法。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以种种权巧方便的方法,来调伏二乘人的心,然后才说大乘的佛法,令他心才能接受。

N2 合付欢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们今天,得到从来也没曾得到过的。非先所望,而今自得:这不是先前我们所期望的,而今天自自然然就得到这种的未曾有法。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好像那个穷子一样,本来也没有希望得到长者的财产,但是长者的财产全都交给他,他得到无量的财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世尊!我们今天得到这个无上的道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对于无漏的佛法,已经得到清净的佛眼。这清净眼也就是佛眼,也就开佛的智慧了。我等长夜,持佛净戒:我们就像在长夜之中,受持佛所说的清净宝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我们在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果报了。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在法王的佛法里,我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修清净行,已经修四十余年了。今得无漏,无上大果:现在才得到无漏的果位,没有再比这种果位再高尚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我们这些声闻的二乘人,现在真真正正的,才是正式的声闻人了。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以佛所说法的道声,令一切众生都闻到佛法。我等今者,真阿罗汉:现在我们二乘人是真正的阿罗汉!是真正的应供、无生、杀贼了!于诸世间天、人、魔、梵:在一切的世间,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以及魔王、大梵天王这梵天的天众,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普遍在这个三界一切的世间众中,我们现在才真正应该受人天的供养;可以说是受这供养,无愧于心了!

我们出家人,受人的供养,也不容易的,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什么叫三心不了?也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能没有。在《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是不可得,但是你得了没得呢?你是可得、是不可得呢?

说是,以前听你讲《金刚经》的时候,你说这是“过去”?这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你说是现在?这个“现在”又不停,这现在心不可得。说是未来?那个没来的,还没有来呢!这是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

不错!讲是这样讲;但是行,可不是这样行法,这讲和行是两个。你说过去的过去,现在的不停,未来的没来,“三心不可得”;可是你过去心,你想不想呢?过去的事情,你忘了没忘?没有忘;你过去没有忘,那你就得了,不是不可得。现在你心里空了没空呢?你现在心里是不是想:“哦!我银行现在有多少钱?”或者“我等一等去买点什么东西。”这都是现在心。你有没有这种心?有这种心,这还不是不可得,这还“有得”了。“啊!明天我应该做什么呢?哦!明天去打针去。还有一针没有打呢!”那么这是得没得呢?这也得了。所以你若能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就忘了;现在心不可得,现在也不想;未来心不可得,未来也不计划它。不是说:“喔!我翻译一部《法华经》,可以在那个洛基斐勒基金的地方得到多少钱?”啊!这都是三心没有空!

所谓“扫三心,非四相”。扫,就是你把它干净了,那根本就没有。你若有三心,不要说吃饭,你就喝一口水,也消化不了。这一罐汽水不知哪个护法买来的?这喝了就消化不了!

“五观若明金也化”,五观是什么?我看各位吃饭的时候,也没有观。我看到很多人都讲话,讲一些个散心杂话,所以我知道这五观都忘了。三心应该忘,不忘;五观不应该忘,忘了!可是五观你若不忘、若明白了,不要说那个纸造的钱,就用金子,也可以把它化了。这五观是什么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算计算计,我这功德有多少?供养的来源,是怎么样来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也要忖度忖度,就是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全,是德行圆满;不全,就是缺。我是不是有德行?我德行够不够?人家来供养我,我是受得了、受不了呢?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要防备自己的心,离开过错。离开过错是什么呢?就不要对好吃的东西,生出一种贪心;对不好吃的东西,就生出一种讨厌的心来。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平均都要吃。

(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我们吃东西,这就是吃药,这是正视良药。为疗形枯,如果我们不吃东西,身体就乾枯了,就会不能生存,所以才吃一点东西,给它一点药吃。好像机器,必须要给它上一点油,它就可以做工了;若不给它上油,这机器就会锈了,就不能做工了。我们身体也像是一个机器,它帮我们做工,那就要给它一点油吃;这吃东西、吃药,都也好像机器上油一样的。不过人是一种生物,有知觉性;机器没有知觉性,它是一个死物。人是一个活物,虽然活物,这个理都差不多的。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个东西呢?我要藉着这个东西,来保持我的生命,让我修道。如果我不吃东西,就没有什么可以帮助我生存了,所以这叫助道食。

修道有正道食、助道衣,这也叫助道食,帮助我们修道的。人都要吃饭,所以“正视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现在是真阿罗汉,才可以真正的应供;假阿罗汉不可以应供。所以都要做真阿罗汉,不要做假阿罗汉!

H2 叹佛深恩(分三)
I1 叹佛大恩莫能报 I2 叹佛实智不思议 I3 叹佛权智度众生
今I1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世尊大恩:佛在一开始的时候,以大慈悲心,指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门,拔除六凡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修四圣谛所证得的快乐;又在十法界里,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入四弘誓愿,成就无上菩提的妙果。这种的恩是最大的!

这就是在过去生中,佛用大乘法教化我们这一切众生;可是我们众生经过时间久,就把这种大乘法门都忘了,染苦为乐。虽然忘了,可是这种的愿力、这种大乘的种子,不会丢、不会没有的;所以佛现在用大慈,给我们一切众生快乐,令一切众生得到清凉、得到温暖,这都是一种佛的恩。又者,众生在受苦的时候,就好像小孩子受了委屈,就要找父亲;众生受苦了,没有法子脱离这苦,所以就要找佛法,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将来好成佛。

佛成佛之后,本来应该享受寂灭的快乐,不做一切的事情;因为佛不舍弃一切众生,所以他施以权巧方便法门,说法教化众生,教以五戒、十善,令人依法修行。佛以大慈悲心演说大《华严经》,但是众生的根基尚浅,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佛就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相,着弊垢之衣,来接近一切众生,这也是佛的一种大慈悲恩。在接近众生,众生渐渐地就和佛熟悉了;所以就生出一种信心来,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佛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二乘人,令二乘人来承担如来的家业,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佛大肆会亲友,聚集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在一起来开会,通过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这二乘人了;这就是佛所说的法,二乘人都可以接受了,要二乘人将来也可以作佛。作佛,就是坐如来的宝座位上,然后也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来广度一切有情。这都是属于佛大恩之一,所以说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世尊以最稀有的这种事,对一切众生,都生出一种慈悲怜愍的心,来教化一切众生;对我们二乘人,都有很大的利益。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世尊对我们这样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是生生世世无量亿劫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报答完佛的恩。要怎么样子呢?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我们二乘人,甚至于用手和足来供给佛,乃至于把佛顶戴到头顶上,这样来恭敬礼拜。所有一切的供养,我们都不能报答佛的恩。这个“手足供给”,也就是给佛来做工、做事情。那么献出我们的手和足,来给佛做事情,也不能报答完佛的恩。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解品第四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如果用头来顶着,用两个肩膀来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以恒河沙数这么长的时间,尽心竭力,尽上我的心,把我这恭敬心尽到极点了,再没有比这个恭敬的了。又以美膳,无量宝衣:或者以美好的饮食,再用无量这么多宝贵的衣服;及诸卧具,种种汤药:以及卧具、睡觉时用的这些个东西,和以种种的汤药──汤药是医病的;牛头栴檀,及诸珍宝:或者以牛头栴檀香,和所有的一切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或者造起一座塔、造起一间庙,以宝贵的衣服布满地上。

如斯等事,以用供养:像这样子,这一些等等的事情来供养于佛。于恒沙劫,亦不能报:在恒河沙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报答佛的恩。

I2 叹佛实智不思议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和十方的诸佛,都是非常希有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佛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有这种大神通力,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佛又是得到无漏了,也亲证得至无为的妙理,所以是一切法中的法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那么诸法之王,这是最高尚了,可是佛还能做最下劣的事情。佛是最高的、最无上的,有大乘的佛法;但是佛不说大乘的法,为实施权,说权教权巧方便的法门,这叫能为下劣。下劣,就是权法。佛所做这种的方便法,这也是佛以一种忍耐的心,来这么样做,说权教的教理。

取相凡夫:佛取相于凡夫;怎么叫取相于凡夫?就是凡夫欢喜什么,他就用这个来度他。凡夫欢喜吃甜的,就给他一点甜的东西吃;欢喜吃咸的,就给一点咸的;欢喜吃苦的,就给一点苦的;欢喜吃辣的,就给一点辣的。酸、甜、苦、辣、咸,众生各有所好,佛就给他这种的法。应该以苦法度的,就给他说苦法;应该以乐法度的,就给他说乐法;应该以慈法度的,就给说慈悲法;应该以悲法度的,就给他拔苦。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喜、舍,喜就是欢喜。

佛看见哪一个众生,都生一种欢喜心,对于所有的众生,生一种爱护的心,慈悲爱护,拿众生都当自己的子女一样。佛视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似的;佛又看一切众生,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所以佛才说,“是男子皆我父,是女子皆我母。”那么看见男人都像自己的父亲似的,就应该行孝顺;看见女人,就像自己母亲一样,也应该行孝道。所以一有这种的思想,就不会有一种邪知邪见的邪念,也不会有那种的欲念了;你行孝道,就不可以有一种欲心。所以佛对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的相待。

又有这么一句话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好像我们一般人,有钓过鱼的,都懂得钓鱼。钓鱼,你必须要在钩上拴上一条虫,或者一块什么鱼欢喜吃的东西。你把这钩放到水里有鱼的地方,等一等,鱼就来吃这个东西了;你往上一钓,把它钓上来了。所以我对你们讲,你有的时候,有亲戚朋友不相信佛法;你请他来到这儿,吃多几次斋,尽量作点好东西给他吃。他吃得很不错的,“那一趟我去吃斋,很好吃的,有机会再去吃一次!”那么他就又来了!你就可以说:“上次给你作的还不太好吃呢,我还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我给你说一点法,那个法味比这个食味更好!”你这给他一说法,把他就度了。

随宜为说:随着有什么机会,随时随地,你应该说的,就给他说。这个宜,也就是机会,也就是应该。你应该给他说什么法的时候,你就给他说什么法。应该说什么法?你看他需要什么法,你就给他说什么法。

I3 叹佛权智度众生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诸佛对佛法上,佛得最自在;最自在,也就是最自由,也就是最适中、最适宜。最自在,就是恰到好处。怎么叫恰到好处呢?好像你吃东西,吃得也不要太饱了,但是也不要吃得不饱。你若吃得不饱,等一等这个肚子里边就和你作战了,就向你来请愿了,说你为什么今天不给我吃饱呢?它向你来交涉了!你若吃太饱了,肚子里边也没有地方放,它又要迁移,办理搬家的手续,也是很麻烦的。这就是不适中了!

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佛知道一切众生有种种的欲乐;这个欢喜这个事情、那个就欢喜那个事情,这个就欢喜听佛法、那个就欢喜看电影、那个就欢喜去跳舞、那个欢喜去打球,各有所好。有一个就欢喜睡觉、有一个就欢喜吃饭、有一个就欢喜去到街上跑跑。这众生,各有各的样子,你欢喜什么,你所有的欲望,佛都知道。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及众生他这种志愿的力量,他愿意什么事情,佛就随众生所能接受的。堪任,就是他能接受的。以无量喻,而为说法:佛以无量的譬喻,而给众生说法。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众生宿世有什么善根,佛就给说什么法;说什么法,就是由于宿世善根。我们众生在这世界上,今生和这个做朋友,来生又和那个做朋友;今生这个人是我的爸爸,来生那个人又是我的爸爸;今生和这个人做夫妇,来生又和那个人做夫妇;今生和这个人做父子,来生又和那一个人做父子,这都是宿世的业障,随业受这种果报,我们现在在世间就是受果报。人不要太愚痴了!自己本来修道学佛法,已经清净了,不应该再往那个不干净的地方跑了!所以思想方面、行为方面、一切一切都要清净。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又知道众生根性成熟了没有?没有种善根的,就给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就令他善根来增长;已经增长的,又令这个善根成熟。善根还没有成熟的,就要等一等,到秋天才能割谷呢!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用种种的方法来筹量,分别知道众生的根性。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于一佛乘,随着众生的机缘,权巧方便来分别说有“小乘、中乘、大乘”,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药草喻品第五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药”是医病的药材;“草”是草木,也譬喻三乘的众生。药能治人的病,但是要对症下药,才能治病;如果不对症,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还会增加这个病。所以佛陀在这一品,是以药草来作譬喻,医治众生身心二病。
F3 如来述成(分二)
G1 略述成 G2 广述成
今G1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佛当宣说完〈信解品〉之后,摩诃迦叶尊者以偈颂来赞叹佛法。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大迦叶,及所有在法会的大弟子们,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你们都非常之好!你们都非常之好!迦叶!你真会说呀!你说得真好!你真能领会如来的心意,会说如来真实的功德。
诚如所言:诚然像你所说的这样子。你所说的道理,说得都非常之对的。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如来世尊还有没有边际那么多的阿僧祇功德。无量,是没有数量;无边,是没有边际;阿僧祇是梵语,此云无量数,就是没有数量那么多的数目;功德,就是所修的功、所作的德;这是佛有无数无量那么多的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你们假如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天天讲、日日说,也不能说尽如来的功德。说不能尽,就是说不完。
G2 广述成(分二)
H1 长行 H2 重颂 H1(分二)
I1 正明权实不可思议 I2 结叹述成 I1(分三)
J1 法说 J2 喻说 J3 法合 J1(分二)
K1 明权实教不可思议 K2 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今K1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迦叶当知:迦叶!你应该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如来为诸法之王,一切法都是从如来所生。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假设佛有所说的话,这都是真实不虚的,没有假的。
于一切法:对所有一切的法;这一切的法,就包括大乘法、二乘法、三乘的法。大乘,是佛乘;二乘,是声闻乘、菩萨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如来以智慧,用权巧方便,而善说诸法、演说这一切诸法。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所说的法,都是到最深的波罗蜜那个地方。如来有三种智,有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这一切智地,也就是到一切智慧的程度上。
K2 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是法身、化身、报身;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所以如来以这种的智慧来观察,知道一切诸法。法有八万四千种这么多,若是按照每一个法都去说,费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说一切诸法。那么这一切诸法,归趣到什么地方?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一切诸法之所生,是唯心之所现,就是由众生心里,现出来一切诸法;所以这一切诸法的所归,还是归到众生的心里去。
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如来也知道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金刚经》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这就是“深心所行”。通达无碍:通达,也就是明白。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所想的是什么。无碍,是没有障碍。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又对这一切诸法,都穷尽了、明了了。究尽,是穷尽。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所以才能开示众生这一切的智慧,由如来指示、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的智慧。
J2 喻说(分二)
K1 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 K2 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K1(分二)
L1 约能所生明无差而差 L2 约能所润明无差而差
今L1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迦叶!现在我给你举出一个譬喻说一说。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天下,这为一个小世界;聚集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四天下,这是成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这是中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是由一千个中千世界所集聚成。因为三遍言“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内,山川、溪谷、土地:山,是高山;这譬如大菩萨。川,就一切的有水的地方。溪谷,就是山上有这一些有水、又有山谷的地方。土地,就是这山谷所有的地方。在山河大地溪谷,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卉,是花卉;木,是树木;丛林,不是单单树林叫丛林,这一切有草的地方也叫丛林;和所有一切的药材、一切的药草。
所有的花草树木丛林,种类若干,名色各异:种类,所有的花也有很多种类,所有的树木也有很多种类,所有的丛林也有很多种类,所有的药草也有很多种类;所以种类若干,这说各有若干的种类。这种种的种类,都各有各的名,各有各的色。花有种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名;草木亦复如是,也都有种种的色、种种的名。各异,每一种的名字都不同的。
L2 约能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弥布:在虚空里头,生出很浓密的云布满着。密云,就是浓厚的云,云彩很厚的。弥,是弥漫的;布,是分布;虚空都弥漫了、都布满了,很多地方都看见这密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密云遍覆满三千大千世界。
一时等澍:在同时候就下起雨来了;澍,就是下雨的意思。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泽,是雨泽,就是普遍都落到草木上了。普洽,就是很均匀的、很平等的,没有分别心。所有花卉,种种的花、种种的树木、种种的丛林,及种种的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这是譬喻小乘;中根中茎,中枝中叶:这是譬喻中乘;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这是譬喻大乘。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这些根、茎、枝、叶,都随着大中小而得所应得的雨量。小根小茎、小枝小叶的,所得到的雨量,也正它所应得的那么多;中根中茎、中枝中叶的,所得到的雨量,也就是它所应得的那么多;大根大茎、大枝大叶的,所得到的雨量,也就是它所应得的那么多,所以各有所受。这也就譬喻有上、中、下三品的分别;每一品,都得到应得的雨。
一云所雨:一种云彩所下的雨,每一种草、木、花卉、丛林,以及种种不同的药草,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都得到它所应该得的数量,而各得生长、开花、结果;敷实,到果成熟了的时候。
K2 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虽一地所生:虽然在一个地上所生出来的,亦如一雨所润:被同样的雨所润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而所得到的雨量,各有差别;大的就得到多一点,小的得到少一点,中的就得到中等的。这也就譬喻佛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法,而根机大小,所得的利益各有不同,各有各所应得的利益。
J3 法合(分二)
K1 合无差而差 K2 合差而无差 K1(分二)
L1 正合 L2 提喻帖合 L1(分三)
M1 合能润 M2 追合能生所生 M3 复合能润所润
今M1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
迦叶当知:迦叶呀!你应该知道,如来亦复如是:如来世尊也好像方才我说的比喻一样。出现于世: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来教化众生。如大云起:也就好像大云在虚空中升起来一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以最大的法音,普遍来告诉世界的天上的人、人间的人、以及阿修罗。
阿修罗是梵语,此云无端正,又叫无酒;因为他有天福,没有天权;有天福,没有天德;其性好斗、好战争。好像做土匪的这些人,都是修罗;做军人的,这也都是属于修罗。做军人的,这就属于善道的修罗;做土匪的,这就属于恶道的修罗。这阿修罗,有时候就属于三善道,有时候就归于四恶趣。因为他若做恶事,就是属于四恶趣;做善事,就属于三善道。
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如来就好像大云,它遮盖住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在大众里边,他就唱导、就说了。
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我是如来:有一个人对我讲:“佛都有‘我’!他说‘我是如来’嘛!”其实你若是明白这个“如来”,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你们方才听这一段文,我可以下一个少少的注解,好像现在我给你们讲经,聪明的人就记得多一点,中等的人就记得少一点,最愚痴的人自然会记得更少了。这也就好像下雨似的,随着花草树木的大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也就不同。同样的,智慧大的,就得到大的滋润;智慧中等的,就得到中等的滋润;智慧小的,就得到小的滋润。你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听经,但是所明白道理的程度,各有不同。
听了经,这个人就明白“卉木”了,那一位就明白“丛林”了,那一位就明白“药草”了,那一位就明白“下雨”了,那一位就明白“密云弥布”了:“怎么叫‘密云弥布’?哦!就是说法哪!”我们大家都听到这个“密云弥布”的法了,各人都明白得不同。“法师!你说了这么多种类,我一点都没有明白!”你若是不明白的话,你怎么知道你“一点都不明白”呢?你知道“一点都不明白”,那已经是向那个“明白”的路上走了。
为什么你一点都不明白?因为从来你也没听过法,所以现在头一次听法,当然是一点都不明白;但是你知道一点都不明白,那就是明白一点了。你明白这一点,明天就明白两点了,后天就明白三点了;你看!一天比一天就多一点。你笑,笑什么?我说的是真实不虚的道理。你一点不明白,就是不明白一点;我讲了这么多,你只不明白一点,那是很可观了!你就不明白一点,明天你就不明白半点,后天你就完全都明白了!
“如来”还有其他十个意思:
(一)应供: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该接受人天供养,饶益有情。
(二)正遍知:知道心生万法,这是正知;知道万法唯心,这是遍知;正遍知,就是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
(三)明行足:有智慧的光明,修行得到圆满之果位。
(四)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到好的地方去。
(五)世间解:因为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所以世间没有再比佛更明白的人。
(六)无上士:于人中最胜,是没有比佛再高尚的人了;也就是最高、最有智慧的人。
(七)调御丈夫:调,是调伏众生。御,是驾御。调伏及驾御一切众生的大丈夫。
(八)天人师:是天上人及人间人的师父。
(九)佛。
(十)世尊:佛为世出世所尊敬。佛才敢这样说“我是如来!是世尊!”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草喻品第五

所以佛有种种的功德之因缘,能使未度者令度:没有得度的众生,就使令他得到度。没有得度,就是没明白佛法的。得到度,就是由这个是非的地方,度到那没有是非的地方;由这个善恶的地方,度到那没有善恶的地方;由这个有好有坏的地方,度到那个没有好、没有坏的地方。所以由这个有生死的地方,度到那个没有生死的地方了,这叫令度。未解者令解:那么没有明白的人,就使令他明白;未安者令安:没有得到安乐的这一类众生,就使令他得到安乐。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没有得到涅槃果位的,就令他得到常乐我净这个涅槃的寂灭之乐。今世后世,如实知之:今世,是现在;后世,就是将来。对于来生今生及一切,佛都实实在在地如实而知、如实而见。
我是一切知者:佛说,什么我都知道。不像有人说他什么都知道,我问他:“你吃多少粒米?”他不知道。你若问佛,我吃多少粒米?佛知道的。但是那个人他说什么都知道,我问他吃多少粒米,他就不知道了!这怎么能说是“什么都知道”呢?佛则不然,佛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什么我也都见得到;知道者:而且又知道修道的这一个人;开道者:是开辟修道的一个人;说道者:是讲经说法,开演修行种种法门,说修行道的这么一个人。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你们这一切天上的人、人间的人,和阿修罗众,都应该到这个地方来;为听法故:来听闻讲经说法。现在你看我们虽然只坐这么几个人,但这天龙八部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你若是开了五眼六通的,就会看得很清楚。哦!这个地方也没有位子坐了!那个地方也没有地方坐了!位子都坐满了,没坐位了,我站到哪个地方好?你简直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所以你看不到也好,不知道还更好一点,免得走路也没有地方走!
M2 追合能生所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在这时候,有无数千万亿种类的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现在都来到这个法华会上,聆听《妙法莲华经》。
M3 复合能润所润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如来于时: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世尊,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他详细观察这一切众生的因缘;一切众生有很多种类,他的根机是利?是钝?根,是善根;利,是聪明的;钝,是愚笨的。有的众生是向前勇猛精进的,也有懒惰懈怠的。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佛为精进的众生,说精进的法;为不精进、懈怠的众生,说懈怠的法,也令他生出一种精进向上的心,对治他的懈怠。他能接受什么法,佛就说什么佛法;他若是不能接受的,佛就不为他说这种法。所以在佛最初不说实法,只说权法,用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佛说法不是说一种法,而是说种种的法,令他们都得到欢喜。所以佛说法教化众生,都要令众生欢喜;众生欢喜听什么法,佛就说什么法。由于欢喜听闻,久而久之,他就可以走到佛的道路上,很快地就得到好处了。
佛说法来教化这一切众生;是诸众生闻是法已:这一切众生听闻法之后,现世安隐,后生善处:在现世就很安乐、很平稳的,等来世,或者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富贵的人家里;以道受乐,亦得闻法:以修道而得到一种快乐,并且生生世世都可以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既然听闻佛法之后,一定可以离诸障碍。你若不听法,你根本就不明白理;不明白理,就不会离开烦恼障碍。所以你想要离开种种烦恼障碍,一定要听闻佛法。这样,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这诸法里,有四种法、三种法、两种法、一种法;就很自然的、任运的,随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这个“任”就是很自然的。渐渐地就得到入道的阶段里头来了;就是渐渐地就开悟了,渐渐地就成佛了,渐渐地就了生死了。
L2 提喻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如彼大云:佛说法,也就好像密云弥布似的,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下雨来滋润所有的花草、树木、丛林,和这一切的药草。这花草、树木、丛林、药草,就譬喻一切的众生;这一切众生里边,就有菩萨、声闻、缘觉、天上的众生、人间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众生都包括在内了。
如其种性:就“任力所能”,也就是依着他是什么种性,就说什么法;他接受这种法,就得到滋长、得到生长;就是正对他的机。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好像雨水下到地上,一切的花草、树木、药草,都各得其足;大的就得多一点,小的就得少一点。树木,停留的雨就多一点;草上,就少一点。也就是智慧大的人,得多一点智慧;智慧小的人,就得少一点智慧;这叫各得生长。无论是得多的、得少的,他都是得以增长,都得到生长了。
K2 合差而无差(分二)
L1 正合 L2 结释 L1(分二)
M1 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润 M2 合草木各有差别
今M1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佛说法是一相一味。一相,就是一切众生的心性、真如相。这真如相就譬喻“一地”。一味,是一乘的佛法,就是已证得一乘的真理。一味,也就是说的“一雨”;一地一雨,就是“一相一味”。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一切没有得到解脱的众生,就令他得到解脱;众生未种善根的,就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得善根的,就令他善根来增长;已经得到增长的,就要成熟了;已经得到成熟,就要解脱;得到解脱,离开苦恼相、生灭相;也就灭除去一切的烦恼。得到究竟至于一切种智:究竟都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种的智慧。无论是哪一类的众生,都希望他将来得到佛的智慧。
M2 合草木各有差别(分三)
N1 正合众生蒙润不自知 N2 明唯有如来如实知之 N3 举喻帖合众生不自知
今N1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假设有这一类的众生,闻佛所说的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若是受持、读诵经典,就依佛所说的方法去修行。佛教你怎么样修,你就怎么样修;教你怎么样行,你就怎么样行;要依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他依照佛所说的法修行,可是所得到的果报、功德,他自己还不知道呢!佛法是大同小异,好像现在我们在这儿听佛法的人,和以前大不相同,完全都改变了,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改的呢!
怎么生长的?怎么把毛病都没有了?这毛病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现在再找这个毛病也找不着了!这也就是“不自觉知”的道理。
N2 明唯有如来如实知之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呀?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唯有如来才知道这一类众生的“种、相、体、性”这四种法。“种”是佛种;就是众生本身的种子。看你种哪一个种子!是佛的种子、菩萨的种子、声闻的种子、天人的种子、人间人的种子、畜生的种子、饿鬼的种子、地狱的种子;这十法界的种子,你种到哪一界里,就生哪一界去,这就是“种”。“相”是在外边所对的,也就是色,这属于外的。
“体”是身体,这是属于主旨,身体都有所主宰。“性”这是属内的,是在里边的。这就是四法。
还有“三法”,就是闻法、思法、修法。前面我讲四法、三法、二法、一法时,没有解释,现在解释一下。
闻法,我们现在听经闻法,这就是闻法,这又叫闻慧,闻的智慧;你听经闻法得多了,不知不觉就生出智慧。好像有人会讲“十住”了,有人也会讲“十地”了;如果你没有听闻佛法,我相信你怎么样聪明,也不会讲这“十住、十地”,根本你就不知道!你学佛法,就开了智慧,这叫闻慧。
思慧,就是打坐,也就是参禅。禅那是梵语,翻译为静虑;把念虑都静了、没有了,这是思慧。先要有闻慧,然后才发思慧;思,是思想,就是要研究它一下;研究,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叫思慧。
修慧,你思想明白了,就要去修行;修行就是要用功,一时一刻也不可以懒惰,“朝于斯,夕于斯”,早晨勇猛精进,晚间也要勇猛精进;一天到晚,只有一个勇猛精进的心来修行,这叫修慧。你修行,也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盲修瞎炼。人家修,往佛道上走;你修,却往地狱里头走。越修离地狱越近,那就是盲修瞎炼。这闻、思、修三慧,叫三法。
还有二法,是什么呢?就是“因、果”。还有一法,你们也听得很多了,不过现在我相信谁也猜不着什么叫一法。这一法,就是一切种地的法,也就是一地;一地,也就是实相。这个实相,你们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这叫一法。四法、三法、二法、一法,一法、二法、三法、四法,这来回念,把这个法明白了,就容易修了!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念,就是用心来念。念什么事呢?念佛事。思什么事情呢?思法事。修什么事情呢?修僧事。就念佛、念法、念僧,思佛、思法、思僧,修佛、修法、修僧。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怎么样念呢?怎么样思啊?怎么样修啊?就是念兹在兹,一时一刻一秒也不要忘了佛法僧。你也要知道怎么样想法,这个想,是思想;在思想方面,你就要平心静气,不要打妄想,就思惟佛、法、僧的道理。然后,就修佛、法、僧这个法门。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以什么法念呢?以正法念。以什么法思呢?以正法思。以什么法修呢?以正法修。你用什么法修就得什么法;用佛法就得到佛法,用魔法就得到魔法。所以你修什么法就得什么,如是因、如是果。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众生虽然居住到种种的境界上;唯有如来如实见之:众生处在这种种的境界却不能自知,只有如来才能那么实实在在地见到,明了无碍:明了,明明了了,就是彻始彻终、彻内彻外。始,是一开始。彻,是通彻、彻悟,大彻大悟,彻底暸解了;彻悟,就是不必再用功了,完全都明白了,作完了!明了,始也明白了、终也明白了;内也明白了、外也明白了!明白暸解始终内外生死的一切。
我们人,明白是明白,明白一个开始,就不明白一个终点;明白终点,就不明白开始;这始终不能完全明白。就好像你明白“生”,知道怎么样生了;你又不知道怎么样死,死怎么样死法?你知道了怎么样死,又不知道怎么样生;所以“生、死”你不完全了解。这个彻内彻外,内里边也明白了,外边也明白,这叫明了无碍,没有一切障碍了。你不明白,就有障碍;你若明白了,就没有障碍了!所以唯有佛,才能真正明了、才能真正无障碍。所以有偈颂说: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消业障、报障、烦恼障这三障,还有一切的烦恼。愿得到智慧,才能真明了;若得不到智慧,就不会真明了。普愿这世界一切的灾障,如飓风、水灾、地震,都没有了。又愿生生世世常常修行菩萨道。所以我们这儿,我相信三藩市不会再有什么麻烦的。
N3 举喻帖合众生不自知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佛明暸无碍,这一切的众生得到佛之法雨的滋润,还不自知呢!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也就好像花草、树木丛林、诸药草等,和那一切的药品、一切草一个样。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他自己不知道分出来有上、中、下这种性质。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草喻品第五

L2 结释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如来知道这众生的心性,本来具足有真如实相。这一乘的法,一同修行证得之妙理,所以叫一味之法。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所谓的解脱相,本来没有一个解脱相,也没有一个离相,也没有一个灭相;这是因为众生的执着,而说出来一个解脱相、离相、灭相。你想一想,既然解脱了,怎么还会有个相呢?有相,就谈不到解脱;既然离相了,连离相的离,也应该没有。为什么又说出一个离相呢?就因为你若不说出这个离相,说众生本来就没有相的,他就不相信;所以说一个离相。灭相,也是没有相了。

总而言之,这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扫一切法,一法不立;离一切相,一法也没有。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到涅槃的常、乐、我、净。这个寂灭相,也是没有相;若有个相,也就不是寂灭了;连一个灭也没有了。所以最后说,连个空相也没有,连空也无。

佛知是已:佛知道“寂相、离相”这一切相、这一切的法之后,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本来是无法可说、无相可得;但是众生的心里边还有个贪欲。如果最初就对他们说什么也没有,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众生会不相信这个法;不但不相信,而且还要毁谤佛法,说既然一切法本空,又说什么法呢?所以佛观一切众生的心欲,给他说真的法,他不能接受。他因为有很多的习气毛病,必须要渐渐地令他毛病除去,才会相信;你如果要他一下子除去这所有的毛病而归于空了,那是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为了一方面护持这个佛法,就是佛护这种实法、这种实教;另一方面也要护持众生,令众生不生毁谤心。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因为这个,所以佛就不即刻说真实的实相法。不是即刻就说,要等一等。一切种智,这也就是实相的般若;实相的般若智慧,也就是这一切种智。佛看众生的因缘和他的根性还没有成熟,所以就等着,而不说这实相的般若。

I2 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释迦牟尼佛说,迦叶!你们这一般的声闻众,都是很少有的、很稀有的。为什么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因为你们能明白如来随顺众生的机宜、随顺众生的根性、随顺众生的因果,而给他说佛法;能令一切众生相信领受。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因为诸佛所说的法,是无上甚深又微妙,所以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知道。

H2 重颂(分三)
I1 颂法说 I2 颂立喻 I3 颂法合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教化众生,所以再把这个义理重复用偈颂来详细说一说。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破有,什么是“有”?因果不亡是有;这因果不会没有的,这叫“有”,但是佛可以把因果破了。怎么破呢?就是你若学佛了,把你以前所种的种种因果,从此都可以停止了。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在众生的境界上来讲,这因果总是有的;你现在修佛法,到成佛果之后,能超越因果,就再没有因果了。成佛之后,就无因无果,破除以前不能停止的这种因果。现在你学佛法,以后成佛了,因果可以停止了,这叫“破有”。

“法王”是法中之王,也就是说法之王。你们将来出家了,要学说法,也要像法中之王,要学佛陀八音四辩的音声。佛是法中之王,我们现在讲经说法,这也是替法中之王来说佛法。佛为了“破有”而出现于世间。虽然说“破有”,可是不能遽然间就把“有”完全都破了;还要随众生欲,种种说法:众生欢喜什么,首先你就要得到他的欢喜。得到他的欢喜,所以才复说种种法:这法不是一种,是种种说法。佛说法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及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依照八教,顺着五时来说种种的法,这叫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尊重,也就是将护。如来因为尊重佛法,尊重实相的般若智慧;这个实相般若,就是甚深的智慧、甚深的般若。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因为这个实相的智慧、实相的般若,太高深、太广大了;因为它高深,所以一般智慧浅的人,就达不到这种境界;因为它广大,所以小乘人就不对机了。

佛一看这些个人,都是小乘人,不能为他们说大乘的佛法;所以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久,由华严时到法华涅槃时,经过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也不说实教,只说权教。这实教,就是实相般若,讲“唯一佛乘,更无余乘”的道理。这个道理很久很久也不说;不说什么呢?不说这个要紧的法门。这要紧的法门要留着,为什么要留着?如果说真实的智慧、说实教的这种法,众生不但不相信,反而会生出一种毁谤心,所以佛就很久很久,都保留着这种法不说。不务,就是不想;务,就专务。这殊胜的法门不想很快说,可见佛这种忍耐力是很够的。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为什么不说?因为人没有智慧。假如是有智慧的人,听见这种实相般若的法,他就可以生出一种信心,明白佛说的是大乘佛法,他就会开悟了!

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对没有智慧的人,你给他讲真法,他反而对法疑惑。你给他讲大乘佛法,说人本来也没有缚,也不需要求解脱;本来也没有合相,所以也不需要离相;本来也没有生相,所以也就不需要说灭相了。你这么样说这种根本的道理,无智的人就不相信、听不懂了;所以这才用权巧的方便,说种种的譬喻,令众生明白。无智,是没有智慧的人,就是愚痴的人。你给他说的实法,他也怀疑“不知是不是这样?

有没有这个道理?这简直是太空洞了!怎么说什么也没有呢?什么没有,那不完了吗?”你和他一讲“终归于空”,他就觉得那学个什么?他又无所学了!他一生了疑惑心,这就断大乘的种子;断大乘的种子,就是断佛的种子;断佛的种子,也就是断众生的种子了;这叫永失。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因为缘故,所以迦叶你应该要明白,如来是随着方便权巧的力量来说法;以种种缘,令得正见:用种种方便权巧的法,来说种种的譬喻、种种的因缘,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正知正见,而没有邪知邪见。

I2 颂立喻(分二)
J1 颂无差而差 J2 颂差而无差 J1(分二)
K1 超颂能润无差 K2 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今K1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迦叶当知:迦叶!你们都应该知道,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如来说法像天空里边的大云一样,在虚空里边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慧云含润:云,就是佛所说真实的智慧之云,这是智慧云。含润,是这智慧云里头所含着雨,能普润一切众生的心;电光晃曜:佛放无量的光明,犹如电光晃曜一样;雷声远震:佛说法的音声,犹如雷声远震一样;令众悦豫:令一切的众生心里,都生出一种快乐、欢喜。

日光掩蔽:佛这种的智慧光明,把旁门外道九十五种的邪光都给遮盖住了,都不显现、都没有光明了。若没有佛的智慧,外道各讲各的道理,好像也很有道理似的;可是由佛的佛法一来比较,把外道那种邪的智慧、邪的光明,都给遮盖住了。地上清凉:这也是譬喻,譬喻佛以清凉的智慧,来破除世上九十八种的热恼;热恼,也就是烦恼。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叆叇,就是云彩。这云彩盛浓;盛,是茂盛;浓,很厚的。垂,就垂下。垂布,就云彩浓厚得向四处散垂下来。这些云彩很厚,就好像你一伸手,就可以构着云彩,和云彩接触上了似的。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佛的智慧法语,普遍来滋润一切众生;这也譬喻佛八音四辩,普应群机。流澍无量,率土充洽:流澍,就下的雨;无量,没有数量。率土,就所有的国土、所有的大地。在《四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普天之下,都是国王的领土;滨,是有水的地方;这四海之内,也都是国王的臣民。这就是所有有土地的地方,都蒙受到雨水;也就是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佛法的滋润一样。

释迦牟尼佛赞叹迦叶及一切的声闻弟子,是非常稀有的,因为他们都欢喜听闻佛所说的法,来学习佛法。怎么叫稀有?稀,是稀少,就是很少有。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很多的,听法的人却是很稀有。也好像,若是作戏、演电影,也很多人都会去看戏、听戏、看电影;或者赌博场,也是很多人都会去赌。我们这儿讲经,讲来讲去,就是我们这一些个人。有的时候还来听法,有的时候就不来了;所以你能知道到这儿来听法,这个人就是很稀有。这你就明白这是稀有了;这“稀有”两个字,就这样讲。你看!你们这一些个人,有的天天去做工,有的去读书,有的去做种种的事情,有的管理家务,有的是做外边的事情,晚间都赶来听法,这也都可以说是特别稀有!

K2 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乾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山,是譬喻大的菩萨。川,是有水的地方,譬喻一切的大地。险谷,是很危险的山谷的里边。幽邃所生:在那些非常幽暗地方所生的这一切植物。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种种的花卉,和一切的树木、一切的药草,还有大大小小的树。这有三草二木;这三种的草,就譬喻人乘、天乘、声闻缘觉乘;二木,是譬喻通教和别教的菩萨──通教的菩萨,就是小树;别教的菩萨,这是大树。

百谷苗稼,甘蔗葡萄:百谷,是譬喻的十善;这十善,每一个善又作为十,这变成百善,所以“百谷”就譬喻百种的善。苗稼,就譬喻一切的众生。甘蔗,它就是一条梗,这比喻禅定神通;因为你有禅定,就有神通。葡萄,是在一个梗上,结着很多的葡萄,这是譬喻你用般若的智慧,能断除很多的惑。雨之所润,无不丰足:这个云彩,密云遍布,所下出的雨水,能滋润前边所说的草木、药草,和甘蔗、葡萄、百谷、苗稼,令各得其长,每一个都得到它所应得的这种雨量。

乾地普洽:乾地,就是没有种善根的众生、没有听闻到佛法的众生。现在这一类的众生,也得到滋润了,也得到普洽的雨,也都普遍来滋润他;就是没有种善根、没有闻佛法的众生,也得到它的好处。药木并茂:这药草和树木,都一起长得很茂盛。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这个密云所出的“雨水”,这一种的水,也就是譬喻一乘的佛法,使所有的众生都受到滋润。草木丛林,随分受润:所有的草木丛林,随着本身的大小而得到滋润;这比喻所有的众生,都随他本身所应受的益处,而得到佛法滋润。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所有的树木,上等的,就得到上等的雨量滋润;中等的,得到中等的雨量来滋润;下等的,就得到下等的雨量来滋润。称其大小,各得生长:这恰恰好,应该得多少,就得到多少;每一种的众生,都得到他生长的这种益处。

根茎枝叶,华果光色:每一种树木药草都得到生长滋润,它的根也好、茎也好、枝叶都好,或者它是花、是果,或者它的这种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一经过雨水滋润,都生得非常新鲜、非常的好看。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草喻品第五

J2 颂差而无差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如其体相:正如草木体相,就是它大者得大的滋润、小者得小的滋润,各得其所应得的雨量。性分大小:它这个性,或者是大,或者是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所滋润的是一样,而各别得以生长茂盛。

好像我们现在听经,在这儿讲经说法,就譬如是一块大云,这下了大雨;听经的人,有的听了,就明白一种道理;有的听讲法之后,就明白很多种的道理;这就所谓有“闻一知二”,有“闻一知十”。有的听见一种道理,就知道其他的道理也是这样子;有的明白这一种道理,就十种、一百种的道理都明白了。有的听经闻法之后,就去了一些个小毛病,这就得到一种小的益处;有的听经闻法之后,就去了大的毛病,这就得到大的益处;有的把毛病都去没有了,完全都去了了,这就得到整个的益处。一个样的,所以说“所润是一”;这个法,你听明白了之后,这就等于用雨来滋润你一样,而各滋茂。滋茂,就是你去了习气毛病,你的法身慧命就增长了,你的智慧也开朗了、光辉也现出来了,智慧光明都露出来。你以前尽一些个习气毛病在身上,自己不觉得是一点光也没有;现在把习气去了一点,去了一分习气,就露出一分光明,这叫而各滋茂。

I3 颂法合(分二)
J1 颂合无差而差 J2 颂合差而无差 J1(分三)
K1 颂合能润 K2 颂合能生所生 K3 颂复合能润所润
今K1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 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佛也是如此,出现于这个世界,譬如大云,普覆一切:就像这大云是一样的,普遍覆盖着一切众生。

既出于世:佛既然出现于这个世了,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为人间的人,就说世间法;为天上人,说天上的法;遇着二乘人,就说二乘的法;遇着大乘人,就演大乘的教法。这些分别演说,并不是说以分别心来演说佛法,而是观机逗教,是依着种种根性的不同,就说种种的法。就是说这一切法,都是为实施权;以前所说的方便法,都为着最后真实的教义而说的。

大圣世尊:佛为大圣,也为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在天人之中,一切众生的里边,就这么样说了。我为如来两足之尊:说我就是如来两足尊。什么是两足?就是福足、慧足。福怎么足的?是在因地中,修种种的善事,所以福报就足了。还要慧足,有福也要修慧,你光有福报,没有智慧也没有用;你必须要再有智慧,佛智慧也充足。所以佛说:

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怎么叫“修福不修慧”呢?这人只知道作功德,而不听经闻法;修了很多福报,但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做什么呢?做大笨象。那个象,本来也不太愚痴,但是它那身体大大的,腿也粗粗的,看着很笨的,叫“大笨象”,就很长鼻子的那种兽类──不是飞禽,是兽类,在地上走的,它不会飞,就因为它很笨的,只可以在陆地走。它就是尽修福,将来得享受,它的身上有一串璎珞珠。一串很宝贵值钱的璎珞挂到象身上,你说这有什么用!没有用的。

修慧不修福,只知道听经闻法,不作功德、不作善事、不帮助人;这叫什么?罗汉应供薄。将来你证果到阿罗汉果,你各处去化斋、乞食,也没有人供养你;一天到晚,总要挨肚皮饿,今天没吃饱,明天甚至没有饭吃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只知道听经闻法,不知道作善事、作功德,所以就应供薄了。佛这两足之尊,不但福足,而且又慧足;不但慧足,而且又福足;福慧双足,不是说“两条腿”之尊。

出于世间,犹如大云:佛出现于世间,也好像虚空的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普润一切的众生,我们没有听到佛法的众生,都是乾枯的众生;听到佛法的众生,这就是得到滋润了。众生得到法水的滋润就不会乾枯了。

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令这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得到最安稳之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得到世间的快乐,以及出世间涅槃的快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所有一切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一切的众生都应该一心善听佛法,皆应到此,觐无上尊:都应该到这儿来听经闻法,亲觐、礼拜、恭敬佛。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我是世出、世间之尊,没有可以比得佛这么高尚了!所以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佛就是为令众生得到安稳、得到快乐,所以就出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为大众说甘露妙法、清净之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这个法,是一乘法。以一妙音,演畅斯义:佛以一种妙音,演扬一切的道理、演扬《大乘妙法莲华经》的道理。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常常地为大乘佛法,而以种种的因缘来宣说。

K2 颂合能生所生

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 爱憎之心
我无贪着 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 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 终不疲厌 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由这一句经文,见出佛的大慈大悲。佛没有说“我是最高无上的,我是创造万物的,万物都是属于我的”。佛只说他是教化万物,令万物都舍邪归正、舍迷归觉的;佛不曾说,只有我是“觉”,你们都是“迷”。不是像某某冥帝或者万物的真主宰似的,说“你们都是我造出来的”。你造出来,为什么你不造好的,尽造了一些个坏的,来害这一些个好的?你这简直地比土匪都恶了!所以佛不说他造一切,佛是救一切的。有不明白佛法,教他明白佛法;没有觉悟的,教他觉悟。佛虽然救度一切众生,也没有说众生是我度的,这才是真正平等。

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没有彼,也没有此;你有彼、有此,就有爱、有憎。这个人我爱他,那个人我就憎恨他;我欢喜的我就爱,我不欢喜的我就憎。你能以不欢喜也不憎、欢喜也不爱,这是爱憎平等;你能以不分彼也不分此,这是彼此平等。这把须弥山也打倒了,没有爱憎之心,爱憎平等。

我无贪着,亦无限碍:佛说我无贪着。为什么他不贪着呢?这个地方很容易明白的,就是没有爱憎心。你说对不对?若有一个爱憎心,就有了贪着,爱着就着了、就贪了。不爱着就憎了,就想叫他远一点。没有贪着,自然也没有障碍;限碍,也就是障碍。限,就有限度,你对他的爱憎都有限度,这就叫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佛常常地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为一切平等说法怎么样?如为一人:就好像为一个人说法似的;众多亦然:对很多人说法,也是这么说。

所以你们练习讲经的人,不要说:“喔!他讲经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来听,我讲经却没什么人。他们大概都不愿意听我讲吧?这太不给我面子啰!简直地──怎么不愿意听我讲呢?”这生出来障碍了。

“恒为一切”,你要知道,所谓“一为一切,一切为一”;一人就是多人,多人就是一人。平等说法,多也不知道多、少也不知道少,无多无少、无大无小、无远无近。好像我现在在这儿说法,或者香港也一样听见。他们说,我们师父在美国那儿讲《妙法莲华经》,带回去一点录音,他们都听见。这也是为美国说法,就是为香港说法;为香港说法,也就是为美国说法,这叫“没有远,没有近”,远近平等说法。你笑什么?我讲这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没有可笑的,没有可不笑的。

常演说法:我对你们讲过,有这口气,就是说法的日子;若是不说法了,那除非断这口气。所以哪一个也不可以 retire(退休),哪一个人也不可以退出不说法;你如果退出不说法,那就是很不吉祥了!曾无他事:我们学佛法的人,没有其他的事,就是要说法。好像你们现在几个要去受戒了,我现在先给你们说一个受戒的法。

你们去受戒,美国这儿下一次去五十多个,求比丘戒、求比丘尼戒的;或者就在我们明尼苏答那个地方,就有五十多个、五百多个、五千几个来受戒来了。你们这都是真实行了,有躬行实践,做得很好的榜样;大家一看,“哦!这出家不错!做比丘尼这么清净,做比丘也这么样子快乐。这样饿死也不怕,也不求供养,这真是行持佛法的人!像那两个比丘尼那么清清净净地持戒律,都过午不食,这 wonderful! 太妙了!”以后有跟着来的,都要学不怕饿死,一天到晚都没有脾气,生一种快乐心。所以这一个也出家了,那个也出家了,跟着来,就无量无边那么多。如果你们做不好,一天到晚睡大觉,一天到晚想吃好的东西,想穿得很好的衣服,那就没有人相信了,佛法在美国就断灭了!以后不要说五个,连一个恐怕也没有了!

你们要负起美国佛教的责任,开华不开华,也要在你们五个人的身上!我现在不是吓你们,不是令你们生一种恐惧心;你是一个开辟者,在美国这儿开辟佛教。我没有讲过?从来西方人,就没有这么多人去接受大乘佛法的!在美国,这是第一次,在历史上也会留下一个新页。如果有人问你的师父是谁啊?你说是“释迦牟尼佛”,不要说有另外一位师父;释迦牟尼佛就是你们的本师。别人问你跟谁学佛法?你也说是“我们跟波罗提木叉学的!”就这样讲。以后谁问你们:“谁是你师父?”你就说“波罗提木叉”。“以戒为师”,这是佛说的,不是打妄语。为什么我叫你不要提我的名字?因为我没有修行,也没有道德,不足以为人师,我也不愿意做人师;天上有很多的天人,我都不愿意到天上去,何况人间!

所以“曾无他事”,没有旁的事,就说法。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去,就是行;来,就是住;坐,就是坐到那地方;立,这也就表示卧。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佛在行住坐卧,都是在说法,没有懒惰的时候。佛站着也说法、坐着也说法,躺着睡觉的时候也说法。睡觉说什么法?在梦中教化一切的在作梦的众生嘛!行、住、坐、卧,终不疲厌,没有懒惰的时候。

充足世间,如雨普润:为什么佛要说法?因为众生太乾了,如果再不说法,把众生都给乾死了;乾死了,你再给他说法,他也活不过来了!现在趁着这一些个众生还没有乾死之前,给他浇一点法雨,他就生得新鲜一点,又活过来。所以“如雨普润”,就像雨普润一切三草二木这些药草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草喻品第五

K3 颂复合能润所润(分二)
L1 颂合能润 L2 颂合所润
今L1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 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 而无懈倦

贵贱上下:贵,是尊贵;贱,是卑贱。上,在上位的,就是一些个做官的;下,就是一般老百姓、一般的人。在上的就是“贵”,在下的就是“贱”。持戒毁戒:或者就是出家人严守戒律,或者是犯戒律的这一类众生。持戒,就是严净毗尼的;犯毁戒,就是不守戒律的。

威仪具足,及不具足:出家人,有的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威仪,三千威仪,有威可畏,有仪可法;这就是行有行的威仪,坐有坐的威仪,站有站的威仪,住有住的威仪,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都非常圆满,所以这叫具足。或者不具足威仪,行也不像个行的相,坐也不像个坐的相,住也不像住的相,卧也不像卧的相,这叫不具足。

正见邪见:正见,是正知正见;邪见,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正当的,也不去看;听见有人讲一些个不合乎礼、不正当的话,也不去听;不合乎礼的话、不正当的话,也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这就是正见。你若是不合乎礼,你就去看;不合乎礼,你就去听;不合乎礼,你就去说;不合乎礼,你就去做;这就是邪见。

利根钝根:利,是聪明的人,他闻法就开悟了;钝,是愚痴的人,他听了很多次讲经说法后,还不知道什么叫佛法。他也不修布施、也不持戒、也不忍辱、也不精进、也没有禅定、也没有智慧,这钝根的人,就对于佛法不能领受。

可是以上所说这种种的根性,等雨法雨:佛一点也不分别。等,是平等。雨,上边这个雨,就是下雨,龙所下的雨;下边这个雨,是法雨,是所雨的雨。佛像大云普降雨,一切众生都得到法雨这种的滋润了。而无懈倦:佛为众生说法,没有懒惰的时候、没有觉得疲倦的时候;为弘扬佛法,是不惜身命,身心性命也都不要了,所以这是佛为法,永远也没有懈倦。

L2 颂合所润(分二)
M1 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洽喻 M2 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喻
今M1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一切众生:就包括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飞,是能飞的众生;潜,是潜在水里的众生;动,一切的动物,包括人在内;植,就是植物、一切的花草树木;胎,由胎生的众生;卵,由卵生的众生;湿,由湿生的众生;化,由化生的众生。以上这种种的众生,闻我法者:若听闻佛法的人,随力所受,住于诸地:随他自己的力量,所接受的好处,各住其地,各在他本位上。

或处人天:或者居住在人间,或者在天上;或者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四种。金轮王,王于四天下,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都在他管理之下。金轮王有七种的宝贝,是遂心如意,变化无穷的。金轮王所治理的国家,都持五戒、行十善。银轮王管三天下,管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他不管北俱卢洲。铜轮王管二天下,就是管东胜神洲、南赡部洲;铁轮王管一天下,就是管南赡部洲。现在我们是在南赡部洲,若是所有的国家聚合到一起,选举出一位领袖,这可以说是铁轮王。在轮王这个位置上,若是再一修行,可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今生如果不去修行的话,也就会成为金轮王。

释梵诸王:释,是帝释;梵,是梵王、大梵天王。帝释王和大梵天王,这叫诸王。是小药草:转轮圣王和释梵诸王,这就属于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能知道无漏法,及能得到涅槃;起六神通:他得到六种神通,就是得到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及得三明:又得到这三明,就是得到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独处山林,常行禅定:他自己在深山穹谷修行,独善其身,和世界人不来往;他也常常地修习禅定的苦行。天上人常常在禅定里,人间人若常常修禅定,也就是等于在天上一样。得缘觉证,是中药草:得缘觉的果位;这是二乘人,就是属于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求世尊处:若有人求佛法,来到世尊的地方。我当作佛:他知道自己一心修行将来作佛。行精进定:这个“定”,前边讲的是禅定;禅定,不是精进,现在是修精进定。是上药草:这一类的众生都属于上等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又者,有一类的佛子,他专心来修行佛道,常行慈悲:他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行慈悲法。自知作佛,决定无疑:他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作佛的;决定没有疑问的,没有丝毫可怀疑的。是名小树:这都是小树,也就是属于通教的菩萨。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能安住于大神通力,转不退法轮。转不退法轮,就是讲经说法,永远都不退休、不休息,度无量亿百千众生:他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像这一类的菩萨,他常转不退法轮,存心教化众生,不怕辛苦、不怕艰难,这比喻为大树。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佛对这所有一切众生,就是平等说法,就像大云下一味雨是一样的;以这一乘法而教化众生皆成佛道。随众生性,所受不同:但是随每一个众生他自己这种本有的性,随众生的根机不同,所接受的好处也是不同;大草、小草、中草各得其长,大树、小树也各得其长。大树,就是别教的大菩萨。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也就好像药草、丛林、大树及小树的性不同,各人所禀受、得到的益处不同。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所以佛用这一个比喻,以权巧方便法来开示众生,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以种种的言辞,演说一乘的妙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以佛的智慧方面来讲,这就好像大海中一滴水似的。所以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所说出来的法,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

M2 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喻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佛说,我下这种的法雨遍满所有世界,普润一切的众生。一味之法,随力修行:这一乘的妙法,随众生自己的力量去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就好像一切的药草、树木,及丛林,随其大小,渐增茂好:随它的大小和所得的雨量,渐渐增长茂盛;大树得大的茂盛,小树就得小的茂盛。诸佛之法,常以一味:诸佛所说的妙法,常以一乘妙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佛所说的一乘妙法,使令世间上所有的众生,一起都得到圆满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一点一点的修行,将来都能成道证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还有证声闻果的,有证缘觉果的,处在深山丛林里边,住最后身,闻法得果:证四果阿罗汉,这叫最后身;因为分段生死已了,再不受生死,这就是最后的身体。他们听闻佛所说的法而证得道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这譬喻他们是药草,各得他本身应得增长的雨量。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若所有一切的菩萨,他们有大智慧,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他们明了通达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发心求得最上一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这是比喻小树,是属于通教菩萨;也得到增长了。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得神通力:还有一些在禅定之中,得到六神通,闻诸法空,心大欢喜:他们一听到诸法空相,心里生出非常欢喜的心;放无数光,度诸众生:他们能以放无数的光明,来救度一切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这比喻为大树,是属于大乘的别教菩萨;而得到增长。

J2 颂合差而无差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如是迦叶:像前边所说的三草二木,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佛所说的法,也就比喻为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佛以一乘的妙法,来教化众生,普润于一切人都好像花一样,将来都得到成佛。

迦叶当知:迦叶!你应该知道,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佛以诸多的因缘、种种的譬喻,来开示众生成佛之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这是我释迦牟尼佛的一种方便,十方诸佛也是这样教化众生。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现在,我为你们这一切的众生,说这个真实不虚的法,说这个实智、实教的道理。诸声闻众皆非灭度:这所有的二乘人,以前我说他们得到涅槃,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涅槃;只得到有余的涅槃,而没有得到无余涅槃。灭度,就是涅槃。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你们声闻人现在所行的道,也是行的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一点点地向前去修行,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一天一天地向前去修行,将来完全得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授记品第六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六品是〈授记品〉。授记,又叫授别,又叫授决。这个“授”也可以用“接受”的“受”。佛预先告诉你将来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土成佛,叫什么名号;你的国土是什么样子,佛的寿命有多少;像法住世时间多久、正法住世时间多久。你一旦接受这记莂,叫做受记,这就是你受佛的记莂号。用“授”,是佛给你授的记莂号,就叫做授记。所以用“授、受”两个字都可以讲得通。
怎么叫授别?别,是有所分别,别于其他的佛;也就是特别,单单你这个佛的名号,是你自己所有的,和其他佛的名称不同。这也就好像有通名、有别名;这“佛”是一个通名,跟你授一个别名。也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这“人”是一个通名。但是你叫什么名字呢?你叫张三;我叫什么名字呢?我叫李四,这就不同了!这叫别名。
怎么叫授决?决,是决定;决定你成佛,没有可怀疑的。授给你这一个记莂号,说你将来决定可以成佛的;这个记莂号是谁给的呢?是佛才能给,旁人没有这个资格。
F4 与授记(分二)
G1 正与中根授劫国庄严记 G2 许为下根作宿世因缘说 G1(分二)
H1 授大迦叶记 H2 授三人记 H1(分二)
I1 长行 I2 重颂 I1(分四)
J1 行因 J2 得果 J3 劫国并佛寿兼正像久近 J4 国净眷属
今J1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这个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完前面〈药草喻品〉的偈颂之后,告诸大众,唱如是言:他就告诉所有的大众,用很大的声,好像那么唱得很高的声音,就说了,我此弟子摩诃迦叶:我这一个弟子大迦叶!
摩诃迦叶尊者,你们大家应该都认识他。佛住世的时候,他一百六十岁;到现在有几千岁了,他还没有死,还在中国云南鸡足山那里打坐入定。可以看得见他吗?可以的。如果你有诚心,就可以看得见他;没有诚心,就看不见。佛教就是讲一个“诚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有诚心,就有办法;没有诚心,就没有办法。怎么办呢?你有诚心,就这样办!明白了吗?就要这么样办!怎么样办呢?就要有真正的诚心。真正的诚心,什么也不怕,不怕没有人供养。越没有人供养,这你才越能了苦。
为什么没有人供养你?就因为你前生是修慧不修福来着,那还用问吗?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就没有人供养了。你知道是这样,就应该赶快修福;怎么修福?就是做功德、做好事、做善事。
于未来世:摩诃迦叶在未来世的时候,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奉,是奉养、供养。觐,就是恭敬礼拜去见。好像一切的大臣去朝拜天子,这是“觐见”;就是恭恭敬敬地去见皇帝,要说一说自己所做的职务怎么样。这位摩诃迦叶,他要恭敬供养三百万亿那么多的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切诸佛;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他广为诸佛宣说无量的大法。
J2 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在他最后这个身,也成佛了。佛的名字叫什么呢?名曰光明如来:这尊佛的名号叫光明如来;因为他身上有金光,所以他成佛的名字就叫“光明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每尊佛共有的十号。
(一)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该接受人天供养。
(三)正遍知:知道心生万法,这叫正知;明白万法唯心,这叫遍知。
(四)明行足:有智慧的光明,修行得到圆满之果位。
(五)善逝世间解: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地方去,这是善逝;因为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所以世间没有再比佛更明白的人,这是世间解。
(六)无上士:是没有比佛再高上、再有智慧的人了。
(七)调御丈夫:佛是调御三界一切众生的大丈夫。
(八)天人师:是天上人及人间人的导师。
(九)佛:佛是“三觉圆,万德备”。自觉圆、觉他圆、觉行圆满,这是三觉圆;万德也都充足了,所以叫做“佛”。
(十)世尊:佛为世出世之尊。
J3 劫国并佛寿兼正像久近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国名光德:摩诃迦叶成佛的国土,名叫光德;因为这个国土的人民,身上都有光,也都有德行,所以叫做光德。劫名大庄严:这个劫的名字,叫大庄严。什么大庄严呢?是大菩萨庄严这个劫;这个劫就大菩萨很多,无量无边的。
佛寿十二劫:光明如来这尊佛的寿命有十二个小劫。每一增、一减,这是一个小劫;十二个小劫,就是十二个增减。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这尊佛的正法在世界上,有二十个小劫这么长;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是像于正法,和正法差不多,不过是像;正法的时候是“正”,现在是像法了。相像于佛的正法,也二十小劫。
J4 国净眷属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国界严饰:这光德国土非常的庄严、非常的美丽。无诸秽恶:没有一切不干净的地方,都是干净的。为什么?因为是琉璃造的地,所以非常的清净。恶,是恶业;也没有恶业,也没有恶秽,更没有瓦砾、荆棘:砾,就是破瓦砖头之类的。荆木、棘木,这两种树,上面都是有很多的刺;你一近它,就会把身上的衣服也刺破了,皮肉也刺破了。好像你走到山上,有这种的树木,生了很多刺;甚至于玫瑰花也是很多刺,你不小心,就把人刺得出血了。便利不净:这个国土的人民,也没有大、小便利,因为他们都是禅定相,所以没有便利不净的情形。
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这国土,没有高山,只有平地,所以平正,没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坑,也没有坑;坎,就是低下的地方;堆,是土堆;阜,是小山之类的。土地没有坑坎、土堆、山谷,琉璃为地:他这国家,不是黄金为地,而是以琉璃为地;宝树行列:有七宝行列整齐的宝树。黄金为绳,以界道侧:用黄金作的绳子,好像栏杆似的这么围绕在界道旁边。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在这国土里,常常散出种种的宝华,在任何的地方都是清净的。
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这光德国土里,有无量千亿那么多的大菩萨来庄严这国土,还有诸声闻众,亦复无数:这一切的声闻等,他们也是无数量那么多。无有魔事:没有一切的魔障;没有魔障,就是没有烦恼。
为什么没有烦恼?因为这国土里的人民,常常都修禅定,都有定力;所以就有魔事,也变成没有魔事了。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虽有魔王波旬和魔民;一般的魔子、魔孙,这都是魔民。他们虽然是魔王和魔民,但是他们都是来护持佛法,都不破坏佛法。为什么?因为迦叶祖师修种种的头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军都战胜了;战胜一切的魔军,魔王归服了、降伏了,所以魔王也变成了佛教的护法。你看!行头陀行,就可以把魔王都变成不是魔王了,变成护法。所以你修道,你若真正有修行,最初对你来磨你的人,将来都是你真正的护法。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会变成护法。
I2 重颂(分四)
J1 颂行因得果 J2 颂国净眷属 J3 颂寿命正像 J4 总结
今J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 我以佛眼 见是迦叶 于未来世
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 供养奉觐
三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 净修梵行
供养最上 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
于最后身 得成为佛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想再把前面所说的义理,重复的告诉大众,所以就说出一些个偈颂来。
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告诉所有在法华会上一切的比丘、比丘尼。那么其中也有优婆塞、优婆夷,不是只告诉比丘;都有的,有菩萨、有声闻、罗汉,很多的人,还有天龙八部,以及在会的大众。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佛说我运用佛眼来观察,于是就看见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于将来世中,经过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大劫之后,那时候他应该成佛了。这无数劫,就不止八万大劫了,就不知道多少那么多的大劫了!
而于来世:而他在没成佛之前,于将来的世界中,他将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三百万亿那么多的诸佛世尊;他都是用最至诚恳切的心,恭敬供养、礼拜、赞叹、尊重,对于一切的诸佛世尊都是这样子。为佛智慧,净修梵行:因为他想要求得佛的智慧、修佛的智慧,所以他才修种种的苦行,无非想要求佛的智慧。因此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供养最上福慧两足尊;两足尊,是福足、慧足,就是佛。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修习所有一切最高尚的智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就在他最后那一身里,他成佛了。
J2 颂国净眷属
其土清净 琉璃为地 多诸宝树 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 散众名华
种种奇妙 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 无有丘坑
诸菩萨众 不可称计 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
奉持诸佛 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 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计 乃以天眼 不能数知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他的国土非常清净,是以琉璃为地;因为他在因地时修清净的头陀行,所以得到这个果报。多诸宝树行列道侧:又有种种的宝树,不是一种;这些宝树一溜一溜的排列在道路的两旁。金绳界道:还有用金子造的绳来围成界道。见者欢喜:谁看见这种境界,谁就欢喜。常出好香:这个国土,以及所有人民身上也常常放香,国土也常常放香;依报也是香的,正报也是香的。散众名华:在虚空中,常常有天女散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以种种的华、种种的香、种种奇妙的香华,来庄严这国土。
其地平正:这个国的土地也非常平整。这是因为摩诃迦叶在因地时,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心地平,他的国土地也就平整了。无有丘坑:没有山丘和土坑。丘,是山丘;坑,是土坑。这也就是因为摩诃迦叶心平,修平等的慈悲,所以到果报的时候,他的国土也平整,没有小山、大坑。
诸菩萨众,不可称计:这一切菩萨是很多很多的,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这一些菩萨对菩萨,都互相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因为太多了!以菩萨的智慧,都记不清楚哪一个菩萨叫什么名字。其心调柔,逮大神通:这些菩萨的心,也都调柔;也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都修持佛所说的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无漏后身:这一切的声闻弟子,都得到最后无漏身,法王之子:作为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他们也是没有数目那么多,乃以天眼,不能数知:你就是用天眼来计算,也数不过来他们是有多少!
J3 颂寿命正像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这位佛的寿命,是有十二小劫。这正法在世界上,有二十小劫那么长;像法也在世界上有二十小劫。像法,是像于正法;有个“像”,那么就比较正法稍微差一点;正法,就不需要“像”,就是正法。
J4 总结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这位光明如来、世尊,他这种履历、这种经过,都是这样子。
方才讲“国名光德”,这个“光”,不要以为是光明的光;这“光”就是智慧之光;这个“德”是般若之德,也就是众善奉行的德行。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聪明,没有一个人是一天到晚常常都是迷,或者一天到晚都是什么苦恼,没有的;所有的人心里,都常常清清净净、智慧现前,没有愚痴的时候。所以这位光明世尊的光德国土,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德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记品第六

H2 授三人记(分二)
I1 请记 I2 与记 I1(分四)
J1 正请 J2 立喻 J3 法合 J4 结请
今J1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尔时:就是前边偈颂说完,释迦牟尼佛给摩诃迦叶授记完了之后,在这个时候。这时,目犍连着急了,须菩提也着急了,摩诃迦旃延也着急了。着什么急?喔!现在释迦牟尼佛给摩诃迦叶授了记,我们还怎么办?我们现在是不是也能得到授记呢?是不是要请求佛给我们授记呢?等也不能等了,于是就赶快地说了。大目犍连:就是“神通第一”那位弟子;须菩提:就是解空第一的弟子;还有摩诃迦旃延等。以前本来和摩诃迦叶是四大弟子,现在只剩下他们三个了。

皆悉悚栗:悚栗,就是毛骨悚然的;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也不是害怕,就毛骨都悚起来了。这时候就是着急了!一看!摩诃迦叶那地方授记了,我们这些倒是怎么办呢?能不能毕业呢?我们的考试不知道合不合格?这就像读书的学生一样,心里战战兢兢的,这样子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他们平心静气的恭敬合起掌来,睁着眼睛看着世尊;他们眼睛连闭也不闭,好像眼睛入定不动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佛。我看见很多美国人,都是这样,一看人,就这么看得眼睛不动弹了;不论男人、女人都是这样。若在中国,不可以这样看人的,看人只可以这么一看;甚至这一看,一般人都认为这个人有神经病。即共同声而说偈言:即时大家就异口同音,说出偈颂了。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佛是世间、出世间最具威德的大英雄;猛,是威猛、威德。佛是诸释之法王,是一切释种所生出来的一位大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哀,是哀怜;愍,是愍念;也就是一种慈悲的意思。这就是请求佛慈悲哀怜愍念我等一切的众生,而赐给我们佛的音声。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假如世尊现在知道我们心底下的意念,也就是我们所想像的;我们现在看见摩诃迦叶得到佛的授记,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就好像用甘露法水洒到我们的身上,把一切的热恼都除去了,而得到清凉了。

J2 立喻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我们现在就好像什么呢?好像从一个没有饭吃的穷国家,来到这个地方;忽然间在这地方,遇着了大王所赐给我们那大王所吃的饭。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在这时候,虽然看见大王那个菜饭的饮食,心里还生一种恐惧心,不敢即刻就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若是能得到大王的命令,说你可以吃了!才敢吃这个饭。

J3 法合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我们这一切众生,也都是这个样子。每自思惟,我们是小乘的根性,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得到佛这无上的智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虽然听见佛的音声,说我等将来皆可以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我们心里还有一点不相信和怀疑,我们这小根小器、小枝小叶的二乘人,怎么可以成佛呢?心里还没有真相信。这也就好像遇着国王的饮食,没有得到王的命令,我们不敢立刻去吃。若蒙佛授记,而乃快安乐:所以我怎么说目犍连、须菩提、迦旃延都着急了呢?他现在要求了,说假如我们能得蒙佛授一个成佛的记莂号,那时候就非常地欢喜和快乐。

J4 结请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须教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这位大英雄、这位威猛的世尊哪!常常愿意安乐世间一切众生。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现在我们也不能等了,请佛也快告诉我们,我们有没有机会可以成佛?是不是我们都有份呀?因为我们和摩诃迦叶都是师兄弟,现在他得到授记了,我们大概都可以吧?我们希望佛快一点给我们授记,我们也就快乐了;我们就好像没有吃饭的人,遇着王的饮食,快点叫他吃,若晚了,恐怕饿坏了,肚子里边会打仗。

I2 与记(分三)
J1 授须菩提记 J2 授迦旃延记 J3 授目犍连记 J1(分二)
K1 长行 K2 重颂 K1(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劫国严净 L4 寿命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尔时:前边这三位弟子以偈颂来请问佛之后,在这时候。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这三位大弟子来请法,以偈颂来请佛给授记,佛就知道所有的大弟子心里想念的事情。在《金刚经》上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所有一切的众生,有种种的心念,佛都知道;所以一切大弟子心之所念,佛已经知道了。于是就告诸比丘:告诉在法会上的各位大比丘。

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这须菩提会在未来世的时候,他遇见三百万亿那由他数的佛;那由他,是印度的大数目之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这一切的诸佛;供养,有十种的供养。常修梵行,具菩萨道:常常地、时时刻刻地,都修清净的梵行,具足菩萨所行的六度万行之道。

L2 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就在须菩提行菩萨道的最后那个身,他就成佛了。他这尊佛,叫什么名字呢?叫“名相”。因为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知一切诸法空相;一切诸法空,也是个名相,所以他成佛后的名号就叫名相如来。名相,是名有一个相,只有一个名相,也就是虚空。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种的尊号:

(一)如来:就是所谓“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是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知道心生万法,这叫正知;明白万法唯心,这叫遍知。

(四)明行足:智慧光明和修行,都充足了。

(五)善逝世间解:“善逝”是到一个好的地方去,“世间解”就是世间最解脱的人。

(六)无上士:又是世间没有再加乎其上、没有再比他高尚的。

(七)调御丈夫:是调御三界众生的一个大导师、大丈夫。

(八)天人师: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天、人的师父。

(九)佛:怎么叫“佛”呢?听过经的,明白什么叫“佛”;没有听过经的,不知道什么叫“佛”。佛就是人,人也就是佛;可是佛是佛、人是人,你不能说佛也是人、人也是佛。佛就是人修行成的;那么人呢?你要修行才能成佛;你若不修行,就不能成佛。所以说,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是众生修行成的佛,众生也要修行才能成佛。你若不修行,说“我就是佛”,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虽然说就是众生,但是要修行,才可以成佛。众生不修,就不能成佛;佛若原来不修行,也不能成佛。

佛是人修行成的,可是要怎么样修行呢?你要先觉悟;不是要人家觉悟,要你自己先觉悟、先明白了。所谓“觉者,佛也;迷者是众生”,你觉悟了,就是众生中的佛;你若是在迷的时候,就变成是不觉悟佛性中的一个众生了。所以相差就是一个“迷”、一个“觉”。这个“觉”,也就是真明白了、觉悟了。觉悟,就是真正明白了。

自觉,和凡夫就不同了。凡夫是不觉,不觉什么呢?他不觉悟自己有毛病、不觉悟自己有罪过、不觉悟自己造了很多业。我们所造的业,因为没有形象;如果有形象,虚空虽大,也一定会装满了,把虚空都会涨破了。就因为它没有形象,所以不用把它找一个地方放下;但是它可不离你,随时随地都跟着你。不觉,就是凡夫;觉悟了,这是自觉;自觉就是和凡夫不同。

单单自觉,没有功德,还要去立功;怎么立功呢?要自觉觉他。我自己觉悟了,我用自己这个觉悟的方法、觉悟的道理,再去觉悟一切的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和我一起得到觉悟。觉他,这就是行菩萨道,这就和二乘人不同了!虽然能自觉、觉他,可是没能觉行圆满;你自觉也圆了、觉他也圆了,这叫觉行圆满。自觉圆、觉他圆、觉行圆满,这是三觉圆;三觉圆,万德也都充足了,所以这就称为“佛”。

(十)世尊:世间最尊贵的,是世、出世之尊;世间和出世间的,一起都要尊重佛。

L3 劫国严净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名相如来出世的这个劫,叫“有宝”。有宝,就是有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法僧三宝生在他的国家,所以他这个国土的名字,就称为“宝生国”。

其土平正:这个国土的所有土地,非常平整。因为须菩提所修的心地平整了,所以土地也就平整。玻璃为地:土地都是用玻璃造成的;因为是由须菩提智慧光明所修的,所以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树是自然生成的,都是宝树,庄严这国家。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没有山丘、土坑、砂子、碎瓦片,也没有生刺的荆棘树,也没有大、小便这种不干净的东西。宝华覆地,周遍清净:有一种宝华来盖覆着地,任何的地方都是清净的,没有污浊。

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这个国土的人民,都居住在用七宝造成的宝台上,所有的楼阁也都是用七宝造成的。

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在这个国土,二乘的声闻弟子有无量无边;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你就用算术算、用譬喻来譬喻,也都不知道他们的数量。声闻弟子这么多,菩萨有多少呢?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菩萨也是这样子,有无数千万亿那么多的那由他。

L4 寿命正像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佛寿十二小劫:名相如来的寿命,是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他的正法住世,有二十个小劫那么长;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二十个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名相如来常在虚空中,为大众来说法。在虚空说法,这是“第一义空”的一个表现。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度脱了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菩萨,和二乘的众生。

K2 重颂(分四)
L1 诫听 L2 颂行因得果 L3 颂劫国严净 L4 颂寿命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今告汝等 皆当一心 听我所说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想把前面所说的长行,要再详细说一说,所以说出下面一些个偈颂来。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佛叫一声,你们各位诸大比丘!我现在告诉你们各位,皆当一心,听我所说:你们大家都应该齐心,要听我给你们说法,不要打妄想!不要睡觉!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记品第六

L2 颂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 须菩提者 当得作佛 号曰名相
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 随佛所行 渐具大道
最后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犹如宝山
我大弟子:我有一个大弟子,是最好的一个徒弟。这大弟子就代表好弟子;是一个最好的一个的弟子,是谁呢?须菩提者:就是须菩提。你们各位都知道他有三个名字,一个叫“空生”;他父亲有很多的财宝,用一百零八个仓库来都装满了;可是须菩提一生出的时候,所有的装宝贝的宝库都空了。他这一空了不要紧,他的爸爸就慌起来,就着急了!喔!我这么多的宝贝都没有了!都哪儿去了呢?是不是被人抢去、被人打劫了?于是就去占一卦,问问这宝贝都到什么地方去了?
去一算卦,说“既善且吉”,你这个小孩生出来,又善又吉,非常之好、非常吉祥,所以又给他起名字叫“善吉”。等过了七天之后,这一百零八个仓库里的宝贝,又都现出来了,所以又名叫“善现”。有这么三个名字。那么跟着佛修道,佛也很欢喜、非常地爱惜这个大弟子,对于这个弟子是特别的注意;所以佛就说须菩提当得作佛,号曰名相:你们不要小看他呀!须菩提将来也是会作佛的,他成佛的佛号就叫“名相如来”。
当供无数万亿诸佛:他在还没有成佛的世界中,会供养无数万亿那么多的诸佛。三百万亿诸佛,这就很多数目了!所以说无数。随佛所行:最要紧的,你们要看这一句经文,为什么须菩提成佛了?因为他就跟随着佛修行。佛修行什么法,他就修什么法;佛行什么道,他就行什么道;所以佛所修行的道,他都跟着修行。不是说佛修行、我不修行,佛不修行、我修行;自己要做一个特别的,比佛都超过去,那就是错了!这要跟着佛所行。
渐具大道:这个“渐”,所以你就修行,不要着急!不要说是我这毛病去不了,也着急;我这欲心生出来了,也着急。你不要着急,这“渐具大道”嘛!慢慢地来,不要着急!但是修行可是要修行,你不要尽迷;一迷,就跟着迷跑,就不找觉悟了。越迷的时候,就越不想觉悟了,那就是错了!你想觉悟,那就跟着佛行;你不想觉悟,跟着迷跑,那就不是跟着佛所行了。你看看,须菩提都是慢慢修行成佛的,经过三百万亿个诸佛,你看那多少了?不一定几个劫,才出现一尊佛。他就供养三百万亿诸佛,一天一天的用功办道,日久自然就修成大道了。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须菩提就在他最后行菩萨道那个身,得到三十二相。你们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想要修相好庄严。佛有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又端正,又妙好,就好像一座宝山似的。一座宝山,人人见着都会欢喜的;你的身体就好像一座宝山似的,所以人人见着你,也就恭敬。
L3 颂劫国严净
其佛国土 严净第一 众生见者 无不爱乐
佛于其中 度无量众 其佛法中 多诸菩萨
皆悉利根 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 菩萨庄严
诸声闻众 不可称数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脱 有大威德 其佛说法 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 不可思议 诸天人民 数如恒沙
皆共合掌 听受佛语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这名相如来的佛国土,庄严清净为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所有众生见到这个国土,都欢喜、好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名相如来在这个国土里,度脱了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众生。
其佛法中,多诸菩萨:在这一尊佛的法当中,菩萨是很多很多的,他们皆悉利根,转不退轮:都是非常聪明,转不退转的法轮;都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净佛国土。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这个佛国里,常以这些大菩萨来庄严佛土;诸声闻众不可称数:所有一切的声闻众,也是无量无边,说不能尽那么多。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他们都得“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这六通,还住于“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实无边住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具足住解脱”这八解脱。有大威德:这尊佛的国土里,所有的声闻弟子、菩萨弟子都具有大威德。
其佛说法:当这位佛说法的时候,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佛就现无量种种的神通变化,在虚空里说法,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这一切天上的人及人间的人民,数量有恒河沙那么多,皆共合掌,听受佛语:都一齐合起掌来,听受佛所说的法。
L4 颂寿命正像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这位佛的寿命有十二小劫;正法住世有二十个小劫,像法住世也有二十个小劫。
J2 授迦旃延记(分二)
K1 长行 K2 重颂 K1(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国净眷属 L4 寿命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当尔之时,就是佛为须菩提授记完之后,世尊又告诉在法会中的一切大比丘,我今语汝:我现在对你们说法,你们要注意听,要平心静气地一心来听我讲话。
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迦旃延是梵语,翻译为文饰,就是他很有文章可观,而修饰也非常的妙好。他是论议第一,善说诸法,讲论议、和人辩论,他是最第一。我这个弟子,大迦旃延在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以供佛的种种供具;供具,就是供佛的器皿──譬如佛前点灯,或者花盆、花瓶,这种种的供器。来供养、恭敬、奉事有八千亿这么多的诸佛,恭敬尊重;这是以正报来恭敬尊重,以口业来赞叹,身业来恭敬。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这所有的佛,当每一位佛入涅槃以后,他都给佛起塔造庙。所有的塔庙有一千由旬之高。由旬,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就四十里。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纵,是平的,就打横;顺,就是广,竖着。横竖正等,都是一样的;横竖长宽都是有五百由旬这么大的面积。
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或者用金子、银子、琉璃,来造这个宝塔、造庙;或者用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这个塔和庙。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他又用种种的花和璎珞,以及涂香,这是擦的;末香,就是香末;烧香,就在佛前点的这种香;缯盖,是一种绸缎的东西所造成的宝盖;还有幢幡──用这种种的来供养塔庙。
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供养完了之后,他又应该恭敬供养另外二万亿位佛,也像上边所说的供养一样。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供养这二万亿位佛完了之后,他就具足菩萨道。
L2 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他应该成佛,佛的名号是阎浮那提金光如来;阎浮,是南阎浮提,就是南赡部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因为南阎浮提这儿,有一棵阎浮树;这棵树,有的说,果子熟了之后,掉到河里,就变成金子,这金子光色最好;有的说是它的树叶子掉到河里头,就变成金子。总而言之,或者这个果、或者树叶子,大概都可以变成金子,因为这个,所以叫“阎浮”。“提”是梵语,译为一个“洲”字,有的又译为一个“城”字。
因为这一位尊者的智慧光明,是非常锐利的,无可破坏,犹如精金一样,所以称为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L3 国净眷属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其土平正:这尊佛的国土是平整的;因为大迦旃延在因地,修心地法门修得平整了,所以就感这个依报也都平整。玻璃为地,宝树庄严:土地是以玻璃所造成的,有这种种的七宝妙树来庄严这国土,黄金为绳,以界道侧:用黄金造成的绳子,在道路旁边作栏杆。我们现在的栏杆,或者用铁、或者用木头;金光如来这个国土的路旁,都以金的绳子来作栏杆围绕。
妙华覆地:还有这种微妙、又有一股清香的花,总在地上覆满着。这种花,都是天女从天上散下来的微妙清净宝华。这花稍微一残旧,或者乾萎了,就有一股微风来把旧的花吹去,又有新的花落下来。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到处都是非常清净。为什么他的国土都是周遍清净呢?这是因为这一位佛在因地的时候,修行清净,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谁见到这个国土,谁就欢喜;不要说见着佛,就见着这国家的国土,就都会生出欢喜心来。
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在这国土里,没有四种的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
怎么就会有地狱呢?因为有瞋恨,就会有地狱;你若没有瞋恨心,就没有地狱了。你说你下不下地狱?那你问问你有没有瞋恨心;你有瞋恨心,与地狱就有了来往了。
怎么有的饿鬼呢?就因为你有贪心。你若有贪心,就堕落到饿鬼道;你没有贪心,就和饿鬼断往来了。譬如贪吃,吃了又想吃、吃了又想吃,总有一股贪心;这将来恐怕会做饿鬼的,因为你总怕饿;总怕饿,将来就变鬼去,这是饿鬼道。
做什么会变畜生呢?愚痴就会变畜生。怎么就愚痴呢?就因为你有无明,所以就会愚痴。你若没有无明,就不会愚痴了;有愚痴,就会去做畜生去。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任何的事情,不要妒忌人,生一种妒忌心。拿相貌来讲,你切记不要妒忌人的相貌生得圆满、生得美丽。你一妒忌人相貌生得美丽,你就会丑怪了;你越怕人比你相貌圆满,你越生得丑怪,越丑陋不如人。好像相貌丑陋的人,你自己回光返照,要知道自己因为在往昔尽妒忌人。好像人家的聪明智慧比我大,有的人读一遍这个经教,听一遍就记得很清楚;你遇着这种人,切记不要生一种妒忌心,妒忌他是比我记忆力好!你越生妒忌心,就越愚痴、越不如人了。
有的人看见人家修道,他自己就放不下了:“嘿!他这么用功,勇猛精进!你看那个小沙弥,一天到晚都拜佛、念佛,在那儿,除了跪着念佛,就是站着念佛,这么样用功!”就生了一种妒忌心,怎么样啊?你将来也不能修道。为什么你不能修道?就因为你尽妒忌人;为什么你得不到定力?也就因为你尽妒忌人!
所以无论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干什么你都不要妒忌人。你希望人比你好,那就是菩萨发心了;你若希望人不如你,那就是魔鬼发心,那就是鬼、那就是畜生!你尽看谁都好、看谁都是佛,你就是佛;你看谁都是修罗,你也就是修罗。所以不要看人家不对!
说“贪、瞋、痴”这三毒,就堕落三恶道,那么阿修罗又是怎么成的呢?阿修罗,他有一种刚强好胜的心,斗争坚固,他和谁都要来斗争一下。好像现在人与人斗争、家与家斗争、国与国斗争,这都是一种修罗的表现。这尊佛,他的国土没有地狱道,没有饿鬼道,没有畜生道,没有阿修罗道,没有这四恶道。有什么呢?
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有很多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还有声闻、罗汉、缘觉这二乘人,以及还有行菩萨道,教化一切众生,净佛国土的大乘菩萨。他们有多少呢?有无量万亿那么多。以菩萨和圣人来庄严这尊佛的国土。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记品第六

L4 寿命正像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这尊佛的寿命有十二小劫这么长,正法住世有二十个小劫,像法住世也是有二十个小劫。
K2 重颂(分三)
L1 诫听 L2 颂行因得果 L3 颂国净眷属
今L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皆一心听 如我所说 真实无异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恐怕人听不懂、记不清楚,想把所说的法,用简单的偈颂再往详细说一说。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你们各位大比丘们!你们都应该一心不乱来听我说法,不要打那么多妄想,如我所说,真实无异:我为你们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法,是真实不能变的法。
L2 颂行因得果
是迦旃延 当以种种 妙好供具 供养诸佛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亦以华香 供养舍利
其最后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觉
是迦旃延:这位辩才无碍、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他将会在未来劫中,用种种最庄严妙好的供具来恭敬供养将来的一切诸佛。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等所有的佛灭度之后,他用七宝来建造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又用种种的花、种种的香,来供养佛的舍利。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就在他最后的一身,成佛了!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无上正等正觉。
L3 颂国净眷属
国土清净 度脱无量 万亿众生 皆为十方
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 无能胜者 其佛号曰
阎浮金光 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 无量无数
庄严其国
国土清净:他这国土里边,非常清净,没有一切的污秽;度脱无量万亿众生:所度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不知道有多少;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他为十方一切众生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这尊佛叫“金光如来”,他的光明是最明的,他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没有能胜过这一位佛的;其佛号曰阎浮金光:他的名号叫阎浮提金光如来。菩萨声闻,断一切有:他这个国土里的菩萨和一切的声闻,都断了一切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断一切有的菩萨和声闻,也有无量无数这么多,他们都来庄严这位佛的国土。
J3 授目犍连记(分二)
K1 长行 K2 重颂 K1(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劫国严净 L4 寿命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前面的偈颂说完了,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大家,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我现在告诉你们各位,有关这位大目犍连。目犍连,他是神通第一。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他在未来劫中,以种种的供具来供养八千这么多的诸佛,恭敬尊重。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等各佛入涅槃之后,他又给建塔造庙,高有千由旬;横着竖着这么平着算,有五百由旬这么大。都是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来造塔造庙。他又用种种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来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供养这些塔庙之后,又再像前边用七宝造塔造庙那么样供养,来供养二百万亿的诸佛。
所以我们现在修道,你想一修行就成佛了、就开悟了,你这个嫉妒障碍,还都没有去,你怎么会成佛呢?所以你要修道,先要修你的慈悲心,先要修你的忍辱心、布施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智慧心、持戒的心;你要是没有这种六度的心愿,你怎么可以成佛呢?你看那个大目犍连,都要先供养八千诸佛,以后又要供养二百万亿这么多的诸佛,然后才成佛呢!
L2 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就在他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之后,他就得成佛道;他这尊佛,名号为“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什么叫多摩罗跋?就是性无垢贤,他自性里没有染污了,又是得到圣贤这种的地位了。栴檀香,就是牛头栴檀,一香,可以香四十里的那种香。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    ※    ※
时间过得很快,十月已经过了二十一天。在这个月二十五号,也就是下礼拜三,就有五个出家人到台湾去求具足戒。这一次,是西方人去受戒,学大乘佛法和受具足戒的人,最多的一次。你打开历史看一看,在以前,西方人没有五位一齐去受戒、一齐去求法,这可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是不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也就是最多魔障的一次;所以你们这五个人,要有坚、诚、恒。坚,就是坚固,像钻石似的那么坚固,能摧毁一切的天魔外道,而不被天魔外道所摧毁。诚,要有一种诚恳的心,至诚恳切的心。又要有一种恒远的心。
出家是会有很多的魔障来魔考;因为你想要修道,就一定有魔。魔是什么?就是对面来帮助你的;他就怕你不修行,所以就是想要叫你修行。有的就是朋友之中的魔,好像以前本来是好朋友,他看见你要出家,就生气了,想尽了方法来魔考你。你这时候又不认识,“喔!我和你是这么好的朋友,你现在怎么对我这样子呢?”他那是反面来帮助你!有的就生病了,在没修道以前,没有什么病;修道之后,又头晕、又眼花、又耳聋、又牙疼,什么毛病都有了!看你能受得了、受不了?受得了,“这是一个臭皮曩、假躯!它疼是疼它的,我自性没有疼痛的。”也就把这个魔闯过去了!
有的又有一个魔来了,什么魔呢?穷魔。没有钱嘛!连买一双袜子的钱都没有,甚至于买一条手巾的钱都没有,穷得这个样子;“出家没什么意思!出家没有钱用,买什么也不方便。”总而言之,什么魔都有!财魔、色魔、人魔、鬼魔、天魔、地魔,这些个魔都不要紧;你最要紧,就不要起自心魔。你自己心魔:“太笨哪!还要出家哪?人家没有肉吃,我是不得肉吃;这个不能喝、那个不能喝,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太不方便了!”就退失菩提心了!所以自心魔是最厉害的。
你们这一趟到台湾去求戒,是去到那儿求戒,可不要被戒求了。怎么叫被戒求了呢?就是“戒是戒,你是你”!什么叫“戒”也不知道,什么叫“律”也不知道。回来,还是像以前一样,笑的时候还是一样笑,哭的时候还是一样哭,走路还是要像以前那样连蹦带跳的,不像那个马胜比丘。马胜比丘是威仪寂静,严整威仪,肃恭斋法,所以舍利弗、目犍连一看马胜比丘这个样子,已经就相信了:“啊!这个样子的沙门,我们也快出家去!”你们受戒回来,还是那么蹦蹦跳跳的走着,好像被飓风刮的,一个小时就会跑一百里,那就没有人相信。回来,一定要有一种特别的样子!特别样子是什么样子?你们回来就知道了!现在我还没看见,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    ※    ※    ※
L3 劫国严净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劫名喜满:目犍连这个大尊者,他成佛的名号是“多摩罗跋旃檀香佛”。他这一个劫的名字,叫做喜满。人人在这个国土里住,皆悉欢喜,喜气洋洋,所谓“法喜充满”;这个欢喜,是欢喜佛法,充满欢喜佛法的这种气氛。所以国名意乐:他的国土的名字,叫意乐;这是因为所有的人民,在他意念里边,都欢喜佛法。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他这国土,土地也都是平整的;并不是以微尘来做土地,而是以玻璃为地。宝树庄严:这个宝树,就是七宝所生成的树。好像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些个珊瑚树,得到珊瑚树,这是最宝贵的树了。那种珊瑚树,据说是在海里头一种虫子变成的。我在泰国的时候,看见过这珊瑚树;这珊瑚树,若有三尺高的,那就不知值多少钱了,价值连城。
以前中国晋武帝的时候,有一个石崇,石崇非常有钱;有个做官的王恺,他就请石崇去吃饭。吃完饭,顺便就拿出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说:“你看!我这棵珊瑚树是最值钱了、最好了!”石崇一看,一句话不说,就把这株珊瑚树给摔坏了。珊瑚这种东西,就好像玉石那种性质,它是脆的;那么他摔碎了,王恺很生气说:“我这么稀有难得的宝贝,你竟然给我打坏了!”石崇笑嘻嘻地说:“不要紧!你不要心里痛,我赔给你!我明天拿来还给你。”第二天,石崇就叫人送了十几株都三尺多高的珊瑚树,件件都是精品,“你愿意要哪个,随便你选!这比你那好得多!”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他自己有钱,什么宝贝都多得很。
这“宝树庄严”,大约都是七宝所造的树,来庄严这个国土。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在虚空里,常常散下有真珠造成的花来供养佛,所以这国土到处都是清净的。谁到这国土,谁就不愿意走,愿意在这儿永远住下去。他这儿没有修罗道,也没有恶道,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天人是很多,行菩萨道的人和声闻人也很多,他们的数量有数不尽那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授记品第六

L4 寿命正像

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和前边这三大弟子比较起来,摩诃目犍连成佛的寿命最长,有二十四小劫;前边都是十二小劫,他加一倍。正法住世的时候,就有四十个小劫。像于正法的这个法,也住世有四十小劫。

K2 重颂(分四)
L1 颂行因 L2 颂得果兼寿命 L3 颂眷属众多 L4 颂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连 舍是身已 得见八千
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 供养恭敬
于诸佛所 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 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 诸佛塔庙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愿意再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一点,所以用偈颂来讲一讲摩诃目犍连成佛的因缘。

我此弟子:佛说,我这一个弟子。由这个偈颂,就知道佛对于大目犍连是非常的爱护,所以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就有无量的欢喜,很欢喜这个弟子。是谁呢?大目犍连:就是神通第一的采菽氏。舍是身已,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他在今生把声闻身舍了之后,将来会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这么多的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他因为修习佛道的缘故,供养诸佛、恭敬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在每一位佛的身边,他常常修清净行。这清净行,一行清净,是行行清净;所以这一切的行门,他都修习。于无量劫,奉持佛法:在没有数量这么多的劫里边,他生生世世都奉持佛法、恭敬佛法、顶戴佛法。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当所有的佛,无论哪一尊佛灭之后,他就为这尊佛造七宝佛塔;长表金刹:以这七宝佛塔,就庄严这个金刹。刹是梵语,翻译为土田,也就是“国土”的意思;以金子、琉璃庄严这国土。

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有种种的华香、种种的音乐,而供养这七宝塔和佛的庙。

L2 颂得果兼寿命

渐渐具足 菩萨道已 于意乐国 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 旃檀之香 其佛寿命 二十四劫

渐渐具足,菩萨道已:他那么一点一点的修行,具足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在“意乐”这个国土里,他就成佛了,佛的名号为“多摩罗”,也就是“性无垢贤”之意;因为他的自性没有尘垢,是与贤人可以比的。旃檀之香:他身上常常放香,有牛头旃檀之香那么香。其佛寿命,二十四劫:这尊佛的寿命,有二十四个小劫那么长。

L3 颂眷属众多

常为天人 演说佛道 声闻无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 志固精进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转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这一尊佛,他时时刻刻地为天上的人及人间的人演说佛法。这演说,就是观机说法;看机缘来说法,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为这种的人说什么法,所以叫“演说佛道”,演说成佛的道理。

在他的国土里,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声闻的弟子,不知道有多少,数量说不出来,就好像恒河沙那么多。这一些声闻人,也都具足有“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以及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这六通;各个都具有大威德相。

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又有没有数量那么多的菩萨,他们都是志向非常坚固,也时时刻刻都精进;在佛的智慧,他们也都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转。

L4 颂正像

佛灭度后 正法当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尔

这一尊佛入涅槃之后,正法在世界上住有四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像法住世的时间,也和正法是一样的。亦尔,就是一样的。

G2 许为下根作宿世因缘说

我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数五百 皆当授记
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缘
吾今当说 汝等善听

释迦牟尼佛给大目犍连授完了记之后,他看很多的弟子也都着急了,也都想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可不可以有机会成佛?于是就给大家也一起都授记了。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我这所有的弟子之中,都威德具足的,有五百人这么多;我现在都给你们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在未来世中,统统都可以成佛。

我及汝等宿世因缘:我现在和你们在一起讲经说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在前生都有因缘的,所以今生你们现在,都到我这儿听法;你如果没有宿世的因缘,虽然是佛说法,你也不会去听。好像我们现在在这法会讲《法华经》,这也都是宿世的因缘,如果没有宿世的因缘,也没有法子聚会到一起来讲经。

吾今当说,汝等善听:我现在应该对你们说说这个法,应该给你们授记,你们各位要好好仔细地听。所以,现在我给你们讲这部《法华经》,你们也应该好好地听,这是一样的道理。

我看到,这儿不知道谁在这个地方,写了“佛需说法,必解善听”这么几个字?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说法,我们没有机会亲身到那儿听法;可是现在,所有祖师的像,我们都看见了!你看见每一位祖师的像貌,都是与众不同的,各有他的尊特相──尊特,有一种尊贵的样子。

你不要看见寒山、拾得那样子,就以为好好笑的;那个样子,都像菩萨现出来一种奇特的样子。所以我们大家和每一位祖师都见面,你说这样的机会,比在灵山法会更殊胜!灵山法会,当时释迦牟尼佛在那儿说法,是修习五十种的法;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和各位祖师都聚会到一堂,互相也认识,你也认识他、他也认识你。为什么你认识他呢?你和他宿世有缘;为什么他认识你呢?也是他和你宿世有缘;所以大家都有缘,早晚是会到一起的。我们在这个末法时代,能以见到这么多的祖师,我们应该生大欢喜心。说是:“那只是一张祖师的像!”那个“像”也就是个“性”。就是那个“性”,你要是和他真认识了,他就来和你见面;但是要你有一种诚心。

说起来这个话,我想起来在香港,有一个学生,他在六、七岁就得了心脏病,心脏扩大,一天比一天大。他就去看医生,医生一看,说:“喔,你这个病不得了,不容易好的。你要想你这个病好,你不能读书,不能走路,天天就躺着床上睡觉。最低限度,最少最少要睡五年。在床上的时候,从床头不可以走到床尾,五年都要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小孩子听医生的吩咐,就在家里睡觉。但是睡觉睡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这可以,你要天天这么睡,睡得够了,就觉得睡不着。那么睡不着,就要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说:“我要会飞的话,那可不错!”要飞?他走路都不能走,就打妄想要飞。

有一天,他就看到一本书,这本书上头就有一个僧人的相片。他认识几个字,就问人:“这个出家人是谁呢?”有人告诉他说:“这是一个禅师,他的名字叫度轮。”那么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他亲戚什么的,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这小孩子很奇怪的,他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天天在床上,这么结上双跏趺坐、合起掌来,对着这本书这么念,不是念书,他是念这个出家人,就“南无度轮法师、南无度轮法师……”这么念。

最初念就是念,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他天天在床上都这么念,大约一方面也好像玩似的,没什么事情干,打妄想要飞,或者念念这位法师,就会飞也不一定。于是乎,他就天天这么念,念了大约有七十多天,奇怪的事情就出来了。

什么奇怪的事情?他对着这本书念,念来念去,就看见书里的这个人就走出来了;走出来就给他摩顶,摩顶又对他讲话,从此他这个心脏病不吃药就好了。他心脏病好了,又去看医生,医生说:“咦,你现在这个病都好了!”于是乎,他知道这是念这位出家人,有一点少少的感应。于是乎,就到我西乐园去,我西乐园有三百多磴的石阶。

他最初不是去西乐园,是到这个志莲净苑。那时我在志莲净苑讲《地藏经》,他就去了。去了我一看:“啊,这个小孩子很熟的!”他见着我之后,就发心皈依三宝,以后就常常做翻译。

这个小孩子很聪明的。你问,这个小孩子叫什么名字?就叫“小孩子”。你不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想认识人,你们也没有机会认识他,将来要有机会的时候再说。所以这个小孩子由皈依之后,就开大智慧。开什么大智慧呢?他没有病以前读书很笨的,由皈依之后他继续又读书,无论读什么书,他过目就不忘。

他读书三年期间,就跳了五班,往上跳了五班。譬如读第一年级,他就跳到第二年级;读第二年级的时候,他又跳到第四年级;第四年级,又跳到第五年级、第六年级,接着往上跳,跳了五次。为什么他跳班呢?因为他读书,旁人读的书他也都可以记得。比他读得高的那个学生在那儿读书,他一听也就会了,所以这样子他就往上跳班。那么在学校里,人家去玩的时候,他就打坐。或者跑到山上的石头上打坐,或者跑到厕所里去打坐,好像罗睺罗在厕所也一样入定,那么他呢,也能这样。厕所那个地方很臭的,但是他可以在那个地方入了定,所以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化城喻品第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化”,自有化无、自无化有,自无化有、自有化无;这就有一种令人不明白的道理存在。什么道理呢?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道理,不可用你心来思、不可用你言来议,这叫一个“化”。“城”,是一个大的城市。为什么要这个城呢?这个城就为“防非御敌”。防非,防不守规矩的人来侵占;御敌,御是守御,我在这儿有一种准备,敌人来了,就没有法子攻进这个城。“喻”就是个比喻。“品”是品类;这一品,在《法华经》里来说是第七品,就是〈化城喻品〉。
怎么会有个“化”?这是佛的神通所变化的;因为用神通来变化,所以就从“没有”,变成一个“有”。本来没有这个城,现在现出这么个城来,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化”;防备着恶人与不讲道理的人以御敌,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城”;合起来就叫“化城”。这个化城,我们首先要明白,没有这么一个城的,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假城。假城,也就是一个方便城;方便城,也就是一个方便法;方便法所度的,就是方便人。
可是要知道,这完全都是假的;方便人也是假的,方便法也是假的,方便城也是假的。假的有什么用呢?没有这个假的,你就找不着那个真的。这个化城,就是给那个“宝所”预备的;化城就是“权”,宝所就是“实”。所以这个化城,是没有的,没有这么一个城;若有这个城,就不叫“化城”,那就叫“城”了。
化城,是譬喻二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二乘,有没有这么一个“二乘”呢?没有的。那没有二乘,怎么又说出个“二乘”呢?就因为没有,才要说出这个二乘来;若是有,就不必说了!说这个二乘是方便法,所以这个“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涅槃。所谓“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就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境地上。本来无有“生”,怎么会又有个“灭”呢?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灭、也没有生;这个二乘的涅槃,是权智所说的,是方便法。权智,佛用权巧方便的智慧,说的这个二乘法。
为什么要说二乘法?我问问你!你读书为什么要读小学?一开始就读大学,不就得了?一读书,十岁就得到一个博士;你看好不好?你不要读小学、也不要读中学,一读就读大学,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二乘就是小学,菩萨乘就是中学,佛乘就是大学。所以我在香港,我曾经对人讲,我所教的是大学的学生,不是小学的学生。小学的学生,你要给他讲一些个故事,令他生一种欢喜心,才能读书、有进步。中学,你就要给他讲多少道理。到了大学里边,你必须要令他真正学到一点东西,然后才能合格。这也是这样子!
本来没有二乘,佛就要设一个二乘。本来不需要小学,但是因为人太小了,所以要设一个小学;人长大一点,设个中学;到了二十岁,就入大学,或者十八岁也可以。那么进了大学,这是最高的学位;最高的学位里边,又分出来有学士、硕士、博士,有这么多的分别。所以这个二乘,也就是小学;学成佛,也要先入小学,然后进中学;中学就是行菩萨道,大学就是要成佛了。这么样一讲,对这化城,你们就认识了。因为你们都是读书的人,一讲学校这种的制度,你们就都明白了。噢!原来二乘就是小学啊!但是你又不要执着,这是个比喻;比喻像这个样子。
在佛教里头,最主要的就是成佛。但是一般人,你若突然间就叫他说:“你来学佛,可以成佛了!”他就怕了!“佛是个什么?为什么我要成佛呢?”他不懂的,所以就设立一个小学。小孩子一开始,你就给他一个博士学位,他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什么是博士啊?因为他年纪太小,知识还没开呢!你突然间就给他最高的学位,他也不懂。所以这个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权智、二乘的涅槃,就是权巧方便所说出来的这么一个名称。根本没有这么个名称,那么因为是权巧方便这种力量,所以就“无而说有”。
有一个人,听讲到这个地方,就生了退心了,说:“哦!原来佛也尽打妄语呀!没有,他又说出个‘有’来。”没有,说出个“有”,所以叫化城,这并没打妄语;这叫二乘,所以不叫它大乘,也不叫它佛乘,这是权巧方便。用这种的教体来教化众生,是教一般人防备思惑,来断除见惑,这是“偏空的涅槃”。偏空,不是中道,是偏于一边,是“偏空理”。
这个偏空理,来令众生“苏息引入”;苏是明白,息是把烦恼断了。苏息,这就是说的三藏法;三藏,就是小乘,也就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等到“二酥”的时候──酥,是酥油,就是牛油──五时教有方等教、般若教,就譬喻生酥、熟酥;这生酥、熟酥,就叫二酥。这二酥的教,就是“引”。引,就好像引导你,引导你往前走路。“入”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开、示、悟、入”的“入”。
苏息,也就是一个“开”;“示”和“悟”,也就是个“引”。示,就是指示你,令你明白了,这是个“引”字;引,是接引。到《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就单单说佛乘,不说余乘,不讲其他的法门,这叫“入”。可是“苏息引入”,还没有到究竟的宝所,所以说它这个灭度,是个化城;这就是佛的权假方便,设施做出来的城。
在前边所讲的道理,是按照因缘所讲的;若从机来说,又有四悉檀。什么叫四悉檀?悉,按照中文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按照梵语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檀,是布施。有四种的悉檀,能成就四种的布施,也是普遍来做这四种的布施。
(一)世界悉檀:能得世界益,就是本来没有又有了;有了,又能看见;看见,又能生出一种欢喜心,这叫世界益,世界都得到好处、得到利益了。
(二)为人悉檀:能令人得到苏息、明白;这就是为人益,对人有利益。
(三)对治悉檀:能防非御敌,这是一种对治益;防非御敌,这都是一种对治的性质,所以这得到对治的益。
(四)第一义悉檀:最后,得到灭度,这就是得到第一义,得到第一义的利益。
佛以这四种来说法,普遍施于一切众生,所以叫四悉檀;这是对着“机”来说的。若对着“应”,也有四种说法;应,是指佛的应身。
(一)佛用这权巧方便的法设立一个城,令人得到世界益,这叫世界化。
(二)令一切人生小善,而不生大善,这叫为人化。
(三)除去见惑和思惑,这叫对治化。
(四)得到大乘、大果,最后得到成佛,这叫第一义化。
在三藏教的人,他对这个涅槃,生一种的安稳的想:“入涅槃是最好了!这个地方什么麻烦也没有了,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什么是非也没有了!”所以二乘这三藏教的人,就对“涅槃”是特别有好感。他对涅槃也生一种灭度想:“我证得涅槃,就不生不灭了!”他看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他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这就是牢狱;生死,这就是我的仇敌。所以他要快一点入涅槃。藏教的人是这样子,通教也是一样的。
通教也是二乘人,也是对于“涅槃”生有一种安稳的想;说是得到涅槃是最好的,对这个三界,他都没有兴趣了,所以要做独觉,又做自了汉。好像有的人,看见所有的人都不好,就觉得我自己好;所以要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住,那是最妙了,有人,就很多麻烦。
菩萨不是这样子,“你越不好吗?我越接近你多一点!不能离开你,专门度不信佛的人!你不信佛吗?我用种种的感应、感化的力量来感动你,令你发菩提心!”这是菩萨的境界。所以菩萨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就好像父亲找儿子,遇到一条很危险的路,这是往危险的城市;他一只脚就到这个城的里边,另一只脚在城的外边。他这时候也知道这城里边最危险了!可是他想起他的儿子,也不管自己危险,所以就到危险的城市。这是比方佛和菩萨到险城里边,发誓度众生。
菩萨他发愿“伏余习”,他还有这么一点点的余习没有断;所以他说:“我不断了!我去到险城里边去,到那个生死里边去,不证得这真空的理体。”所以这叫“伏余入生”,伏他这个余习,来再到这生死里边来,这是菩萨发心。
前边所讲的是藏教和通教,现在讲别教。藏教是阿含时,通教是方等时,别教是般若时,圆教就是法华涅槃时。别教也有个城,叫“不道城”;这不道城如化,好像化了是的。他用这个城来防备危险。菩萨在这城门来回这么走,把这当作一个方便城,断除见惑和思惑。虽然断除见惑、思惑,他还不说这种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不道城”。好像二乘,他就说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其实不究竟!菩萨是净佛国土、游戏人间、教化众生,所以他知道这不是究竟法。在圆教的意思,他知道没有贼;没有贼,所以也不要有城;不要有城,所以这个城,就叫“化城”。这〈化城喻品〉就是根据圆教的道理而立名,所以这一品的题目叫〈化城喻品〉。
藏教和通教,认为涅槃是到极点了,不是化城。别教的菩萨,认为这种境界也不是到极点,也不是化城;这是菩萨的境界。圆教,佛的境界,就说这种境界不是到极点了,而是一种变化城,这叫非极非化,这是圆教。非极是化,是圆教的意思;非极非化,也是圆教的意思;是极是化,也是圆教的意思;是极非化,也是圆教的意思。这圆教怎么叫“圆教”?就是你怎么讲都可以,它圆融无碍的;就像水似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在哪一个地方有缝,就往哪个地方钻。圆教是圆融无碍的,就是儒教所谓左右逢源,你怎么讲、怎么对;左右都是源头、都到这个源头,左边也有水的来源,右边也有水的来源。这若详细讲,叫约教;以约教讲起来,太多了!不过我先给你们念念这个意思,提一提这个名,然后慢慢地研究,你们去发掘你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化城”大概的意思。
什么叫“约教”?讲经有“因缘、约教、本迹、观心”这四种讲法。在佛一生所说的法,分为五时八教;现在讲了四时,没有说华严时,八教也只说了四教。佛最初说的三藏教,就是阿含;然后说方等,这是通教;再说般若,这是别教,最后说法华涅槃,这是圆教。那么佛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弹就是批评他不对;说你这是偏空!这叫弹偏,批评他不合乎中道。斥小,斥是喝斥,就是有一点骂的意思;说你们这些个小乘,是焦芽败种,太没有用了!叹大,说大乘才是最妙的佛法,啊!这大乘法真不可思议,无上甚深微妙法啊!褒圆,褒是褒奖;就是说它最好了,再没有这么好的了!圆教是最妙的,所以叫《妙法莲华经》;在《妙法莲华经》所说的道理,都是圆融无碍的,都是不可思议的道理。
有的人就说,这一品很多地方都讲的因缘、讲的过去的事情,为什么不用“宿世品”,怎么就用一个“化城”呢?这化城,是权法;经,是实法、是实智。所说实智的道理,为什么把实智不要了,用这权的名──用这“化城”来名这一品呢?不错,这一品在前边所说的,都是过去、宿世的因缘,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而后边,就举出这么一个“化城”来作比喻。因为举出这个化城正是显这实智,这叫“动执开权”。动执,以前二乘人都不动、都入定了,在那地方,一天到晚都要得到涅槃、要在涅槃上;就常常在那个地方,生安稳想、生灭度想:“我现在所作巳办,大事已毕,不受后有了!我没有什么问题了!没有麻烦了!”在涅槃这儿,就住下来了,不往前再去修行、不往前再研究了,这叫执,是个执着;他执着什么上呢?这二乘人,就执着涅槃上了!所以现在动执,给他活动了。开权,把权法给开开了,说你那个不对啊!所以这斥小,就是说他的不对,你还要再往前去修行!那么现在就给他动执开权了!所以这品的名字,叫〈化城喻品〉。我们对佛法,一切时、一切处,听了之后,不要生一种执着,要把执着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城喻品第七
E3.因缘说周(分二)
F1.正说因缘 F2.授下根记 F1(分二)
G1.先明知见久远 G2.正明宿世因缘 G1(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明所见事 I2.喻明久远
今I1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佛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这一句,是经家叙述事情说的,就是阿难说的。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是佛说的了。佛说“乃往”,就是指明了过去的因缘。乃在往昔,有无数无边那么多的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在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大通,就是有大神通;智胜,他的智慧能胜过一切。大通智胜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
(一)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这位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他是一个正知、遍知。
(四)明行足:他的智慧和行为都圆满了,他修道德也圆满了。
(五)善逝世间解:他到那个最好的地方,是一个世间最聪明的人。
(六)无上士:没有再比他高上的了,他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调御丈夫:他是调御三界的一个大丈夫。
(八)天人师:他是天上天人的师父,也是人间人的师父。
(九)佛:他的名字叫“佛”,就是一个大觉悟者。
(十)世尊:这世、出世都要恭敬他。
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大通智胜佛的这个国土,就叫“好城”;因为没有恶人在这儿,都是善人。他这时候的劫名,就叫“大相劫”。
佛叫一声诸比丘!彼佛灭度以来:这位大通智胜佛入涅槃到现在,甚大久远:甚大,就是非常之大。大,也就表示远大;久远,就是时间非常的长。有多久、多远、又有多大呢?佛现在就给举出一个比喻来了。
I2.喻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譬如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的种;地种,就是“土”,就所有的微尘。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将地上所有的微尘,来磨得像墨汁。我们写毛笔字这个墨磨成写字的墨汁;你们现在用的是墨水,没有磨。本来那墨要慢慢这么磨,磨墨的时候,你不能用重手、用大力量,要慢慢磨;“轻研墨”,这叫慢慢的研墨;研得那个墨一点渣滓都没有,就比面粉都细,写出字来也好看。我先讲讲经文,讲完了,我给你们讲一个磨墨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往东边走,走过多少呢?千国土,是这个国的一千国土,不是一千个国家,就一千个大千世界。经过东方一千国土这么远,点下一个墨点;这个墨点是很小的,就有微尘那么大;不是说这一点好像有月亮、或者太阳那么大,不是的!就一粒微尘那么大。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又经过一千国土的时候,再点下这一点墨。这一点,比以前那一点也不大、也不小,还是一粒微尘那么大。如是展转尽地种墨:把这个地种所研成的墨,都下完了点。
于汝等意云何:在你们的意思里头,你们认为怎么样?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下一点,把这个地种的墨都点完了,你说这有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无量。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所点的国土,假如擅于算数的人,或者这个算术师所教出的学生,也算不出来。有多少?你说有多少个国家?算不出来。他能知道有多少国?有多久远?知道它这个数吗?不也,世尊:不知道!世尊。这是诸比丘答覆佛的问。
那么佛又说,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你们各位比丘!这人所经历的这一些国土,或者他到这儿点一点,或者他没有点到的;这所有的国土,再把它都磨成微尘;以每一粒微尘算作一大劫。彼佛灭度已来:而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以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就超过这个数目,比这个数目还多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那么多。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我用佛的智慧,来看一看这个久远的劫数,就好像今天似的,没有多远。
现在我讲一讲研墨、磨墨。你磨墨,一看你磨这块墨,你这个人心是好、不好,就知道了!你墨若磨得偏了,你这个人心就不正,这叫“墨磨偏,心不端”;心不端,就是心不好。“字不净,心先病”,你若写字,把字写得一点也不干净,写得污浊邋遢的,墨到处都是,这是心里头有病。由你写字和磨墨,就知道你这个人是怎么样子。在中国说“轻研墨”,研墨要轻轻的。“重膏笔”,膏笔的时候,要重一点,不要那么多墨,这都有道理的。你学写字,不要连膏笔也不懂、连研墨也不懂;就用墨汁,很方便的,把本来的意思不知道了!这是研墨的道理。
我今天给你们讲,不是讲研墨的道理,是讲研墨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在中国的唐朝。你们每一个人虽没有见过面,大约在读书的时候,都认识这位唐朝的大诗人,谁呢?李太白!他是四川的人;他的祖先,据说就是李陵。李陵,古文上有篇〈李陵答苏武书〉,是汉朝一个将军,投降匈奴;匈奴,就是现在的蒙古。李白生来非常聪明,但就是不守规矩,到处去搞是搞非的。他好学武术,“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十五岁时就学着舞剑,三十岁时,他的文章就写得好了。那么三十成文章,在二十几岁没有成文时,他就去考试。当时有位贺之章,是个做很大官的,就特别的欢喜他:“今科的状元,一定是你了!我给你说一说,我到那儿给你讲一讲人情!”
当时的主考是谁呢?是杨国忠和高力士。这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贵妃,你们大约都知道吧?高力士,是个太监,也很有势力的。太监,就是皇帝用的宫人,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种。那么他们两个做主考,这贺之章比他们官小一点,就同他们讲:“这个李白,文章特别好,这个状元应该给他!”这叫“取他”,就是说,这个状元应该是他。杨国忠高、力士一听,说:“他这个德行!你受他的贿赂了?你现在应该给我们一千两银子,然后我们才可以给你人情。你受贿赂,你把钱独享,就想得到状元了?岂有此理呢!”你看!当时也就是贿赂通行了。贿赂,就是贪赃、要钱;贪赃卖法,这叫“贿赂通行”。就是要给他们一点钱,他才给他当状元;他以为贺之章受了贿赂,没有分给他们一点,就非常的不高兴。
等考试的时候,李白第一个交卷子,以为这个状元一定是他的了,他也就很神气的就去交卷子。杨国忠一看这个卷子,说:“哎!你写的这种文章,你的资格,只可以给我做磨墨的工作!”说你这个文章太不好了,你仅仅可以给我做磨墨的工人。高力士一听杨国忠这么样讲,他更摆起架子了,“给你磨墨?这种文章,给我提鞋,我都不用呢!”就给我穿鞋,他都不够资格!李白这个时候,气得可真没有法子忍了,说:“好!我们慢慢地见!”就走了,他这状元也没有考上。
李白因为他不得志,这样子去考试,受这种打击。你看!杨国忠说,他只可以给他磨墨去;高力士说,他的本事,只可以给他提鞋,甚至于都不配给他提鞋。这么样受这个大刺激,所以李白好喝酒,也这是环境造成的。他这时候太不高兴了,愁闷的时候,就藉酒消愁。一喝,喝得醉了,什么也都不想了,也就没有气了!一天到晚都喝酒,喝酒喝得成了神仙。他这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曾是酒中仙。”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斗酒,指喝很多,能写一百首诗。他在西京长安那儿的街上,在卖酒的家里喝酒喝到睡着了,就在那儿住了。天子叫他说:“你来啦!同我喝喝酒了!”他说我不上天子那艘船,说我是酒里头的神仙。
这个世界上,你不要欺人太甚了,欺人太甚,随时就会遭果报的。李太白受杨国忠、高力士这样的污辱,他心里很放不下的:“将来有机会了,你看我怎么收拾你!”根本他也不是一个做官的,只是一个平民,有什么机会呢?他报仇的机会是很少的。虽然佷少,可就有了!有了什么机会呢?
在考试完没有好久,高丽── 我们叫“高丽棒子”,这儿叫 Korean ── 就来了一封信,给中国唐朝的皇帝,这封信写的是高丽字。高丽本来是用中国汉字,但是它这时候自己创出来一种文字;给唐天子,也就写了这么一封用高丽字写的信。当时不是像现在,各国的学生到我这儿读书,我们的学生到你那国家去读书,没有的。当时中国人认识高丽文字的,不要说很少,根本就没有。高丽人就是故意叫中国人不认识字,“你们这么大国,大国又怎么样啊?连我们的文字都不认识呢!也不知道人家是说的什么!”如果不认识,那么他把中国就看不起了。以前所有的外国,都是给中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都要去朝拜中国的。
来了这么一封信,天子不认识这个字,给所有的文武百官,说谁认识这个字?读出来给我听一听!啊!没有人会读,一个认识的也没有!那些做官的,说是文学的博士啊!或者是文学的什么士啦!也不认识这个字。这时候,就贴出来告示,皇帝征求谁能读这封信,就给他高官做;但是也没有人会,也没有人可以有这个机会来做高官。
这个时候,李太白还是在贺之章家里;贺之章回来,就愁眉不展的,很忧愁的样子。李白因为和他是朋友,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忧愁呢?贺之章就讲这个因缘,说是高丽人现在要给中国添麻烦,来了一封信,没有人认识这个字。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说不懂这个文字,未免太丢人、太倒架子!李太白说:“哦!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贺之章说:“你懂吗?”“我当然懂了!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嘛!”“那么我到天子那儿推荐你!”
第二天,贺之章就对皇帝说:“现在有一个人,他懂高丽的文字,叫他来看一看这封信,可以吗?”
“那当然好了!我们现在就找人才的嘛!这个人才,怎么前一次考试,他没来考呢?”唐玄宗说。
“哦!他来考试,杨国忠、高力士不愿意取他啊!”贺之章说。
“哦?那赶快宣他来!”唐玄宗说。
贺之章本来一来的时候,已经把李太白带来了,那么就请他见驾。见驾,皇帝问他可以吗?他说:
“这个小事情!没有问题的。叫这个高丽人来当面看着,我当面给他写回书,以表示我们天朝人才济济。但是我有个条件,因为前一次来考试,没有中,我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现在得要特别优待我!”
“当然!怎么样?你说!”皇帝说。
“我要杨国忠给我磨墨,要高力士给我脱鞋。若能这样,叫外国人一看,他就知道我是个什么身份,就会对我们国体尊重了!”
皇帝当时是用人的时候,也不想这个杨国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官,说:“好!好!好!这么样子,这是特别的情形之下,可以的。”皇帝答应了,那高力士和杨国忠怎么敢不做呢?所以皇帝就把高丽的使臣叫来,然后就吩咐杨国忠,说:“丞相杨国忠!你要现在要给我们这个最高的学士来研墨!”这个圣旨,杨国忠怎么敢不干呢?以前他要李太白给他磨墨,但是没有磨,这回真是给做磨墨的工人了。那么高力士就过来李太白坐的地方,就把他鞋子给脱下去了。
这个高丽使者一看,哦!这是个什么人啊?这么大的官都来给他做仆人,啊!这不得了了!李太白说:“先拿酒来!”就在朝廷里头,他把酒喝够了。酒喝完了,就念高丽来的这封信,然后翻译中国话给皇帝听。这高丽人一看,吓坏了,哦!这中国真是有人才的,我们这个小国家,还是不可以看轻中国。李太白喝醉酒了,又给写一封回信:“你赶快走!赶快回去!”这叫磨墨的故事。这高丽人,是叫他跪着的;他叫这高丽人来看的嘛!当面看着来做这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