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jileguotu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品是“分别功德品”。分别,就是因为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那么必须要来把它分别说一说。
什么是“功”?什么是“德”?“功”是对外而言,“德”是对内而言。你在外边能立功,在里边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来这种善事,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你在这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能做这种善事,这就是有了功。有功之后,你自性上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有这种快乐的感觉,这就有德了。
这功德不是由一件事情而成就的,而是要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种种的善事积累而成的。积累,也就聚集;由少而多,或者由小而大,这都是积累。好像山,本来没有山来着,因为微尘一天比一天多,这山也就高了。山高,不是由一天、两天、三天、五天高的,是由每天、每天,每一个月、每一年,它慢慢高起来的。所以现在我们看见这座山那么高,这不是一个短时间而成的,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成的。山,比方是个功;海,就比方是个德。海,也不是一天、两天成一个大海,不知道经过几多个大劫,才成就一个大海的;所有的水都向海里流去了,这就比方“德”
这功德,也就好像山海聚集而成;由少而积聚成多了,这就叫“功德”。外边有功,里边有德,功德多了,你这道业就会成就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也就因为他功德多了,功德圆满了,就成佛了。
现在分别功德,在功德没圆满以前,如何做功德?所以这叫“功德品”。我们听了这功德品,就要做功德;不要听了不做,那就是没有功德。你听了,然后做功德,这功德一天就比一天多;好像海和山一样,等你圆满的时候,就成佛了。
B4 入佛知见(分别功德至常不轻四品)(分三)
C1 明证解功德 C2 明持经根净 C3 显能证之人 C1((分二) 
D1 明证入 D2 明解入 D1 (分二)
E1 长行 E2 偈颂 E1 (分三)
F1 经家叙益 F2 如来分别 F3 瑞表圆益
今F1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释迦牟尼佛讲完〈如来寿量品〉的时候,在大会中的大众,听见佛说如来的寿量和劫数,是这么长远,长远得数不过来那么多。所以就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阿僧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处了。
F2 如来分别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就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对无能胜这位大菩萨说,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阿逸多!我现在告诉你!我在说如来寿命长远的时候,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都证得无生法忍了;也叫“悟无生忍”──忍这种“也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证四果阿罗汉,这才能得到无生法忍。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又有一千倍像前边所说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他们得到“闻持”陀罗尼门。闻,是听闻;持,是受持。听闻了之后,他就能受持;受持什么呢?这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翻译为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得到这种陀罗尼门。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又有一个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边,每一粒微尘作为一个菩萨,就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得到乐说无碍辩才。乐说,就是欢喜说法;无碍,就是没有障碍。无论任何人来和他辩论,他都胜利,谁也辩论不过他。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又有一个世界有微尘数这么多的大菩萨,都得到百千万亿无量那么多“旋陀罗尼”。旋,是旋转;转,也就有一个“捻”的意思。旋转陀罗尼,就是能会用这个陀罗尼了;这百千万亿这么多的陀罗尼门,他都懂了,都可以受持了!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又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他们可以转大法轮。转什么大法轮?转不退的法轮!他们只往前转,不向后退的;就是只有精进,而不懈怠、不懒惰,这叫转不退法轮。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这叫一个世界。积集成一千个世界,有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一千个月、一千个四大部洲,这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这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这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说三个千的缘故,所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个大千世界。
我们佛教讲堂这儿,也是转不退法轮呢!你们知道吗?所以你们不要退;你一退,那就不是转不退法轮,而是“转退法轮”了!所以我们这儿这么忙,就是代诸佛来转不退法轮呢!不过我们这是凡夫转法轮,人家这一些都是大菩萨在那儿转不退法轮呢!我们学着转不退法轮,不等于是转不退法轮,你要认清楚这一点!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有二千个中千世界,那么多国土的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转清净法轮;清净法轮,就是妙法轮。前边是转不退法轮,现在是转清净妙法轮了!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一个小千国土(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四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怎么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菩萨?这是四地的菩萨。由四地到佛的果位上,这要经过八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四个四天下(四个日月、四个须弥山、四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八地菩萨),他们在八地上,再经过四生(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三个四天下(三个日月、三个须弥山、三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九地菩萨),他们在九地上,再经过三生(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二四天下(两个日月、两个须弥山、两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十地菩萨),他们在十地上,再经过两生(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一个四天下(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等觉菩萨),他们从等觉的果位,再经过一生(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有八个世界(八个须弥山、八个日月、八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众生,在这个时候,他们统统都发菩提心了,都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心、发求成佛的心。
我们修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结菩提果;你若不发菩提心,就不会结菩提果的。不是就说:“哦!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佛,你不发心成佛;你就光念,念来念去,那就等于“说食数宝”一样。
怎么叫说食数宝?就说这个东西最好吃了,面包好吃、牛油好吃、豆腐好吃,马铃薯 potato 好吃,tomato(蕃茄)也好吃──这是吃斋的人这么样念;但是你不吃,空着肚子,不会饱的,这叫说食。怎么叫数宝?就是给人家数钱。就一百万、两百万、一千万、一万万、十万万⋯⋯,这么数了一天,数了很多,但都不是自己的。你光说“人人都是佛”,可是你一点也不修行,人一说你这么自私,你就受不了了;说你贪心这么大,你就觉得“你怎么骂我呢?”不发菩提心,就是“说食数宝”;所以才有那么几句说:
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你一天到晚给旁人数钱,你自己一点都没有;你若不修行,也就和给其他人数钱是一样的。
我讲经讲到这个地方,就有人提出来一个问题想要问,但是又不敢问;为什么?他找不到正当的理由来问。什么问题呢?他就想:“哦!这个世界就一个世界,怎么会有小千世界?又有中千世界?又有个大千世界?我现在在这儿,就看见这一个世界、这么多星球;我没有看见其他多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这个世界的须弥山,我都没有找着呢!怎么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他想问这个问题。我现在不答覆这个问题,我先讲另外一件事情。
有这么一个乡下佬,就只知道自己乡下那个世界;每一天所看见的,不是三叔,就是二大爷,再不就是他那姑姑、妈妈、婆婆的。他就以为只有这么一些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他没到过其他的乡村。以后,他不知道为什么离开这个乡村,走走走,就看见另外一个乡村、或者城市。他一看,哦!这个城市怎么这么大呢?比我那个乡下还大呢!以前他没见过,他不相信有另外一个乡村、另外一个城市;现在他看见了,知道了。
他由这儿,又把整个国家的乡村、城市都走遍了,知道有这么多地方,但他还不知道另有其他的国家。好像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几百个国家;譬如法国人,他就知道法国的领土是这么多;等他到了德国、英国,走了很多国家:“哦!怎么还有另外的国家?”他没到的时候,他就认为没有;他到了之后,就知道有另外的国家。
这些世界也是这样子;你还没去,你不知道有这么多。等将来到的时候,那时候我就不告诉你,说是有另外的世界,你也知道有了;现在告诉你,你没看见,你不会相信的。所以这问题,你先不用提出来问,还是在你自己脑里保留着;等你将来到了其他世界,那时候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昨天讲的经文,本来我想马马虎虎的讲过去就算了;但是你们这些个听经的人,就有人很多事,就来问。以后有人要提问题,应该在第二天;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来问,不要连一天晚间都等不了了。这太着急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你现在太紧,这是太过;你太松,又是不及。在这一品的经文,这有授记──给法身来授记,又有流通;昨天所讲的经文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二地”都在这里边包含着。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这就是说的“十住”。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这就是“十行”;证得十行的果位,才能得到乐说辩才。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这就是讲的“十回向”;证得十回向的果位,才能得到这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得到旋陀罗尼门。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得到这三不退;这就是证得初地的果位,才能得到这种的转不退法轮。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这就是证得二地了。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地方,一开始,就是从二地上来,由二地、三地,证得四地;圆证四地,这是圆教了!证得到圆教四地上,就经文上说的“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增道损生”。增道,就是增一分这个中道;这个“增明中道”,就是增加明白了中道。损生,损什么生呢?就减损一次的变易生死。在证得二地以后的果位──就不是在二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初地;这都是增道损生的,有这种的功能:增明中道的这种智慧,损变易生死的这个生死。证得二地,没有分段生死了,只有变易生死;这个变易生死,由二地那儿开始。等证到四地果位,这要“圆证四地”,不是通教、别教那个四地。“十地”,在通教上是怎么样个程度、在别教上是怎么样个程度、在圆教上是怎么样个程度,都不同的。

现在这是证圆教的四地,到这时候,剩了这无明。本来有见惑、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最后是十二品微细的无明惑。到四地,把这无明惑还剩了最后那八品微细微细的无明;这微细的无明,断一分的无明,就多证一地,断一分无明,就多证一地──这是“损生”,损“变易生死”这个“生”,不是“分段生死”的“生”;所以断一品的无明,就往前进一地。由四地这儿,断了八品的无明,证得妙觉的果位,所以说“八生”;而那个“四生”,就是从八地那儿开始算起。中间五地、六地、七地,经上没有讲它;因为到第八地,八地菩萨和七地菩萨这种的程度,又不同了!

证得八地的果位的人,假如他发菩萨心愿意到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再来入胎,他是穿着衣服来的。怎么叫“穿衣服”呢?就好像虚老,他一生出来是一个肉弹,这就是叫“穿着衣服来”的。但是这种八地的菩萨到这个世界来,就很少再入这个轮回;所谓“菩萨有隔阴之迷,罗汉有住胎之昏。”就是八地菩萨到这个世界上来,经过这种胎藏,他也会迷了,所以要再修;因为这个,所以虚老到五十六岁才正式开悟;这开悟,是返本还原了,知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在昨天所说这个数目,虽然说是证得四地;但是从二地那儿开始,证得到四地的果位,这叫“圆证四地”;还有,最后那八品的微细无明要断尽了,才能成佛,这八品的无明很微细的。

F3 瑞表圆益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在我们人听经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用你自己的智慧来研究这个问题;不应该一边讲、一边笑,一边笑、又一边讲,好像那些没有什么知识的人,乱哄哄的,就乱讲乱说了。必须要有一种定力,你有定力,然后才会生出慧力;你生出慧力,不明白的,也会明白了。你如果不用定力,也就没有慧力;没有慧力,你不明白的,始终也不会明白。所以我们为法,必须要郑重其事,时时刻刻都好像佛在我们前、后、左、右和上边;所谓“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自然就不会放逸,不会乱哄哄的那样子。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在佛说这一切菩萨、阿罗汉、众生得大法利的时候,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在虚空中好像下雨似的,散下这小白华──又叫适意华;又下大白华。

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用这宝华来供养无量百千万亿宝树王(菩提树)下,每一个师子座上的诸佛。这些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化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又散于坐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以及这位灭度已久的多宝如来身上。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散到这从地涌出这一些个的大菩萨,及四部众。四部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用这小白华和大白华来普同供养。这一段是“雨华瑞”,雨大白华、小白华这种的祥瑞。

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这一段文是“雨香瑞”。细末,就是把栴檀香研成末粉;好像我们烧的檀香,先放那个香粉,这就是细末。沉水,又叫沉香;本来木头放到水里,它是漂浮起来的,但是这种沉香木放到水里,它沉到水底下去,这叫沉水香。又雨下以上的这种香。

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这一段文是“天鼓瑞”。在虚空中,天鼓自己就响了。天上有一种鼓,在佛有法会的时候,就有天鼓鸣。这天鼓不是像我们人间的鼓,要用人来敲一敲、打一打才响;这天鼓自己就会响。天鼓所发出来这种的声音,妙声又传播得很深远,是很细的,不是像我们人间那种很粗的声音。

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这一段文是“天衣璎珞瑞”。又雨下一千多种的天衣──天上人所穿的衣服,垂着一切的璎珞,有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有这四种的璎珞。这如意珠,表示是总持。

遍于九方:在《华严经》上,就讲“遍于十方”,这儿是讲“遍于九方”;你们各位说来听一听,这个“九方”是哪九方?这花下到哪一方去?雨华、又雨香、雨璎珞,这是雨到上方去?还是往下,这是除去上方!因为那个“下”,是往下方雨下,不是往上方雨下,所以这是除“上方”。由上方往下,雨下满了九方;这九方,表示除了佛法界而外的九法界。

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这一段文是“供养瑞”。以这个众宝的香炉,烧起最名贵、最有价值的香。这无价的香是什么香呢?这个香,你多少钱也买不着的。怎么样呢?这是心香;烧起来我们每个人的心香。这无价宝炉,也就是你这个心;在这个心里,烧上无价的香。

自然周至,供养大会:自然,是不加造作的意思,也不用你想,也不用你怎么样叫它这样子;不用的,它自然的就会这样子。周至,为什么说“心香”呢?因为你这一念是周遍法界的,所以说“自然周至”。你烧上你这个心香,能熏恶成善──把你恶的这种习气都熏出去了,就变成善了;所以由这个善、由这一种诚心来供养大会。

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从十方所来的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在每一位佛的上边,又有很多的菩萨,手拿着幢幡、宝盖就来了。次第,就是很有次序的。没有次第,就是没有规矩;有次第,就是很有规矩的、有条不紊,就一行一行的,这么一个跟着一个。好像我们绕佛,一个跟着一个,这都叫次第而行。这是“次第而上”,一个跟着一个的往上排列,排到大梵天上去。

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所有这么多的菩萨,都是以微妙的音声,作出无量的偈颂,来赞叹诸佛的功德。

E2 偈颂(分三)
F1 颂时众得解 F2 颂如来分别 F3 颂瑞表圆益
今F1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无能胜菩萨)从座位站起来,把右边的肩臂露出来,合起掌来,对着佛,然后说赞叹佛的这种偈颂。这是身心恭敬,来赞叹于佛。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佛所说的法,都是希有的法;尤其这部《妙法莲华经》,乃是希有中的希有,在以前根本没有听过这么妙的法。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世尊是有最大的神通力量,佛的寿命也是不可称量那么长的。

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无数无量这么多的法王之子,都听见世尊分别这个妙法的道理。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在佛说〈如来寿量品〉,就有很多的众生得到法的利益了。他们的欢喜,都充满他们自己的身体。

F2 颂如来分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 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不退之法轮
复有中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清净之法轮
复有小千界 微尘数菩萨 余各八生在 当得成佛道
复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尘诸菩萨 随数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尘数菩萨 余有一生在 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 闻佛寿长远 得无量无漏 清净之果报
复有八世界 微尘数众生 闻佛说寿命 皆发无上心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闻到这种法,或者住到不退的果位上,或者他们得到“闻持陀罗尼”这种的法门,或者证得辞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这种种无碍的辩才,或者得到“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互旋、互持的陀罗尼门。

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他们每一个都能转不退法轮,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

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又有中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他们每一个都能转清净的法轮,就是证得二地的果位。

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或者有小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由二地再修行,证得这种圆教四地的果位;在这时候,他们还有最后八品微细的无明。他再断一品就证五地,断两品就证六地,断三品证七地,断了四品就证八地;所以由八地,再还有四品的无明没有断,断这四品的无明,就成佛了。他在“增道损生”这个情形之下,他增明一分的中道,就减损一分的无明;所以若把这最后八品微细微细的无明都破了,应当得成佛道了。

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或者有四四天下的,或者有三四天下的,或者有二四天下的。四四天下,是四个须弥山、四个日月、四个四大部洲;三个四天下,是三个日月、三个须弥山、三个四大部洲;二四天下,是两个日月、两个须弥山、两个四大部洲。如此四天下,有微尘数这么多的诸菩萨,随着四、三、二生,应当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这就是八地的菩萨,他们还有四品的微细生相无明没有破。三四天下,这是九地的菩萨,他们还有三分的微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们把三分的微细生相无明破了,就可以成佛了。二四天下,这是圆证十地的果位,是十地的菩萨,他们还有两品的微细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他若再破这两分微细的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或者有一个四天下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这就是等觉的果位,他们还有一分微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没有证佛果。若把这一分的微细生相无明也破了,就成佛了!也就是成就佛妙觉的果位。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像以上所说这么多的众生,听闻佛说〈如来寿量品〉的时候,都证得无量无漏的智慧,得到这种清净的果报。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又有八个世界,就是八个须弥山、八个日月、八个四大部洲;有微尘数这么多的众生、这么多的薄地凡夫──薄地凡夫,就是大地的这一些个凡夫。他们听闻佛说〈如来寿量品〉的时候,都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F3 颂瑞表圆益

世尊说无量 不可思议法 多有所饶益 如虚空无边
雨天曼陀罗 摩诃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 无数佛土来
雨栴檀沉水 缤纷而乱坠 如鸟飞空下 供散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 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万种 旋转而来下
众宝妙香炉 烧无价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养诸世尊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妙法,一切众生有很多都得到很大的利益。究竟这个利益有多少呢?无边无际那么多,就好像虚空似的。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从上方雨下来有曼陀罗这种小白华,又有大白华。又有大梵天王和释提桓因等,像恒河沙数那么多,他们从无数无量那么多的佛国而来。

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又雨下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雨下这个香末,就好像下雪似的,所以缤纷而乱坠。缤纷,好像天上下雪,那就叫缤纷而下。香末从虚空而下,也就好像鸟从空中飞到下边似的。雨下这香末,来供养十方所来的一切诸佛,散布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又有天鼓在虚空中,自己就鸣起来,自自然然,不假造作的,就发出来一种微妙的声音。又有天人所穿的衣。天人这衣不像我们人所穿的衣服这么重,他们的衣非常之薄,有千万种那么多。这千万种的天衣,在虚空中旋转而下到大会里。

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又有种种宝贵的、微妙的香炉,焚烧最名贵的香。这种的香,自然就周遍法界,能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多宝如来,又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切的分身佛。

其大菩萨众 执七宝幡盖 高妙万亿种 次第至梵天
一一诸佛前 宝幢悬胜幡 亦以千万偈 歌咏诸如来
如是种种事 昔所未曾有 闻佛寿无量 一切皆欢喜
佛名闻十方 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无上心

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在天雨小白华和大白华,和种种的宝香、种种的宝衣的时候,又有从地涌出这一些个大菩萨众,各个菩萨都执持着七宝所造成的宝幡和宝盖。这种的宝盖、宝幡,都是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不是我们人心所可想得到的,有万亿种那么多。他们都很有次序的,由下方而上到梵天去。

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他们在每一位佛前,发供养心,都悬上宝幢和最殊胜的幡。他们也是用千万亿这么多的偈颂,来歌咏赞叹这一切诸佛。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像这样种种不可思议的胜事,在以前从来没有的,这是非常殊胜的。所有的众生,听闻佛的寿命是无量的、是这么长远的,听见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都非常欢喜。

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佛的名号,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可以闻到;但是要有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众生,根本就闻不到佛的名号。佛普遍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具足这善根。没有种善根者,令他种善根;已经种过善根者,令他善根增长;已增长者,令他善根成熟;已经成熟者,令他得到解脱。以帮助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发这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D2 明解入(分二)
E1 明现在四信 E2 明灭后五品 E1(分四)
F1 一念信解 F2 略解言趣 F3 闻持供养 F4 深信观成 F1(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分三)
H1 出相貌 H2 明功德 H3 明行位不退
今H1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当尔之时,就是前边弥勒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无能胜这位大菩萨说,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阿逸多!譬如有这种众生,他们听到佛的寿命像前边所说那么长远,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他不要说完全都信,就是能在这一念之中,生出一种信解──信而明白;他所得到的功德,无数无量那么多,无法可数的过来。我再说个譬喻。譬喻什么呢?

H2 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假设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为求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么多的劫之中,他们修行五种波罗蜜。波罗蜜,翻译为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这五种波罗蜜都是什么呢?

檀波罗蜜:就是檀那波罗蜜,他们修布施;檀那是梵语,翻译为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外财,就是国、城、妻、子。你能布施你的财宝,这是财施;法施,就像我们讲经说法,这是法施。无畏施,就是你有什么恐惧不幸的事情,能帮助你没有恐惧了。

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修持戒律;尸罗是梵语,翻译为戒律。戒律在佛教里边,是很重要的,所以出家做比丘,必须要受戒;不受戒,就不能成比丘。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无论哪一类的众生,你受佛戒,就有成佛的机会。那么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呢?那是很困难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在佛教里,特别注重持戒。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他持戒律持得好,感应天人来给他送饭。你受佛戒,地位就和这大觉世尊一样了,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学佛法,必须要守戒律,不可以随随便便的,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守戒律,就是守规矩。这个戒律,在家人就有五戒;又可以受八戒──八关斋戒;又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菩萨戒。那么出家,先受沙弥十戒,然后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

这戒律精严的人,天人都恭敬你;像道宣律师,就有天人给他送饭吃。你要是戒律精严,一切鬼神看见你,都会向你叩头顶礼、恭敬你,所以持戒是很要紧的。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止住一切的恶事不做,就是诸恶不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你要做一切的善事、一切的好事。

我们受了戒之后,必须要守着那个戒、保持着那个戒,不要犯戒。你若破戒,那就好像在水上的浮囊破了,或者像在海上的船漏了似的。船漏水了,就会沉到海底去;我们人要是受戒不守戒,也就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这个戒律,若不是你自己想犯的,有其他因缘而犯这个戒,那还可以有开缘。这戒讲“开、遮、持、犯”。开,就是开开;遮,把它遮起来;持,受持戒;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止持、作持;若详细讲起来,也很多的意思。

羼提波罗蜜:羼提是梵语,翻译为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要忍你所不能忍的。若你能忍的你忍了,那不算出奇,那是很普通的;若你不能忍的你能忍,那就是羼提波罗蜜了。

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是梵语,翻译为精进,就是精进波罗蜜。

禅波罗蜜:禅,就是坐禅。禅那是梵语,翻译为思惟修;这思惟修,就能生出你的定力。以上所讲的,你必须要先修戒律;你想修戒律,就先做功德;做功德,就是布施。你若没有功德,你就是守戒律也守不住的,所以必须要先做种种的功德,做布施,然后修这戒律。由戒律,然后才能生出定力来;这禅波罗蜜,就是生定力的。

除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不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你若有了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不是讲“成佛”,是讲“功德”──讲你修什么波罗蜜,有什么功德。现在这个人,他修般若波罗蜜以外的五种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八十万亿那由他劫那么长的时间修五波罗蜜,那功德就很大了;但是以这种很大的功德,来比你对〈如来寿量品〉生出一念信解心的这种功德,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万亿分也不及其一分,乃至于最聪明、最能算的算数师,用算数譬喻,也无法知道这功德究竟有多少。

H3 明行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假设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他有像对〈如来寿量品〉佛的寿量长远这种的功德,生一念的信解;他这种的功德,若在无上正等正觉这种的果位再能退回来,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话,绝对没有这种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G2 重颂(分三)
H1 颂格量功德 H2 颂行位不退 H3 颂深心信解
今H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精舍 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恐怕人不相信,所以把这个意思用偈颂再来说它一遍。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假使有人想要求佛的无上智慧,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么长的时间中,都修行这五种波罗蜜法。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在这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些个劫数里边,作布施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和阿罗汉、辟支佛的弟子,以及所有的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在这么长的时间,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以及供养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用这种最名贵、最高尚的饮食、最上的衣服和卧具、汤药,所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或者用栴檀香木来建造一个精舍,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或者用花园子、树林,来庄严道场。

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像这样子,做这等等的布施,都是非常的微妙而殊胜,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诸劫数之中,都这样来供养;以供养的功德,来回向求无上的佛道。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前边那是布施,现在这是持戒。或者持禁戒;禁,就是禁止,不叫你去做。“清净无缺漏”,持戒清净,好像满月似的,没有缺漏。“求于无上道”,来求无上的佛道。“诸佛之所叹”,能这样子来持戒,这是诸佛所赞叹的。

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假使又能修忍辱行的话,就住在调柔地。调是调和,柔是柔软;调和、柔软,也就是忍辱的表现,住于忍辱地。假设外边有人以横逆来加于你,这种逆境来的时候,你的心总存着一个忍辱行在里边,总能忍辱而不倾动、不摇动。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所有这些比丘、比丘尼,他们有这种增上慢的心,认为比谁都高,谁都没有他们这么有道德。你为这一类的增上慢人所来扰乱,可是你能修忍辱行,不为所动,不为境界所转。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假使再能修精进波罗蜜,精勤而精进──你单单精进,志念不坚固,也没有用的;你必须要志念坚固,帮着这个精进,而没有懈怠心。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也就是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么长的时间之中,一心精进,不懈怠、不休息。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又在这无数劫数之中,住在阿兰若处(寂静处),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经行。我们这儿打禅七,这跑香,就是经行。为什么要坐坐又经行呢?就是因为坐长了就会睡觉;那么坐坐行行,这就不会睡觉了。常收摄其心,令心不打妄想。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以这种因缘的缘故,所以能生一切禅定。你常常地这么一心用功,坐禅经行、经行坐禅,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把身心都收摄到一处;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心念制到一个地方,就会生出禅定的力量来了。在八十万亿劫那么长的时间,安稳住在禅定里,心也不乱、不打妄想。

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像这样修持“一心三昧”这种禅定的福,你的愿力是为着求无上佛道。若求无上道,就可以得一切智;你想得一切智,就先要修禅定。所以把这一切禅定的边际都修好了,也就是把所有禅定的功夫都修成就了,得到所有的禅定三昧。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这个修行的人,他在百千万亿劫之中,修行前边这五种波罗蜜的法门,所得的功德,像以上所说的道理那么殊胜。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闻佛说〈如来寿量品〉,乃至就在这一念之中,生出一种信解、一种真信心来,这种福胜过于前边所说修五波罗蜜那个福报、那种功德。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假使有人,完全没有一切疑悔心,深心不移;就在须臾之间,生出一种信心,他所得的这种福报,就比你修八十万亿劫禅定、精进、忍辱、持戒、布施这五种波罗蜜的功德都大。

H2 颂行位不退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 顶受此经典 愿我于未来 长寿度众生
如今日世尊 诸释中之王 道场师子吼 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场时 说寿亦如是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假使所有的菩萨,在无量这么长远的时间,修行菩提道果,他们听到我所说〈如来寿量品〉,能深心信解;他们因为很长远的时间就修行了,所以我讲出来这种的道理,他们就能深心信解。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这一切的大菩萨等,他们顶戴奉持,来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并且发愿希望自己在未来,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那么长,好度未来的一切众生。

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好像今天的释迦牟尼佛,在一切释种之中,他成佛,做法王,成立菩提道场,作师子吼说法,毫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我等这所有的菩萨,于未来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我们将来成佛,坐于道场的时候,说我们的寿量,也就像现在佛所说的这么长远。

H3 颂深心信解

若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他们一心清净而质直行道,也是受持佛一切的经典,得到多闻三昧,又得到总持三昧,随着义理而解说诸佛所说经典的言语。像这样这一切的人等,于佛所说这〈如来寿量品〉也无所疑,于这《妙法莲华经》的道理也无所疑。

F2 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又阿逸多: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假设有众生能听到佛寿命像前边所说那么的长远,能明白其中所说的话,和它所趣向的旨趣、道理。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是无有限量,没有人可以数得尽这种功德的长远。这种的功德,能帮助你生起如来无上的般若智慧。

F3 闻持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何况广闻是经:单单听见这〈如来寿量品〉,就有这样的功德;况且能由始至终,把这部《妙法莲华经》都全部听完呢!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你在听经的时候,又能教你的朋友、亲戚都一起来听经,或者你自己念诵、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或者教他人来受持、读诵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你自己书写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教人来书写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或者用种种的华、香、璎珞,或者用种种的幢幡、缯盖,或者用香油、酥油灯──就是用香油来点灯,这种种来供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卷。

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这个人的这种功德,是没有数量、没有边际那么多。因为他又书写、又受持、又读诵、又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又用种种的供养来供养经卷;以这种种的功德,所以他能成就一切种智,达到成佛的这种果位。

F4 深信观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阿逸多:佛讲前边这一段经文,说是这个人能得到佛的智慧。之后,又叫一声阿逸多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假使有修善的男人和修善的女人,听见我所说如来寿命这样的长远,发出一种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白其中的义理,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能信这经典,就是能见着佛的法身。为什么?因为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真身,也是佛的法身;见着《妙法莲华经》,就等于见着佛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佛入涅槃,就不说法,佛时时刻刻都在说《妙法莲华经》。佛说《法华经》和《涅槃经》有八年的时间。这部《法华经》的经典,后来将经文写在贝叶上──在印度,经是用贝叶的树叶子书写的──每片贝叶连接起来,把它撑长就可以铺八里路那么远。所以,这部《法华经》是佛的真身。

这个人则为见佛常在灵鹫山那个地方,和这一切的大菩萨,以及声闻、缘觉、辟支佛,常常围绕于佛,听佛在那儿说法。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你见着佛身了,就能见着这个娑婆世界的地是琉璃所成的,大地都是平坦,没有高山,没有大海,地平如掌──就像手掌那么平。为什么世界有高山、大海,有种种不平的地方?就因为人心不平;人若心平了,这个地本来是平的。你看有山、有海,这都是众生的业报所感现的。你若证果了,虽然你在这世界,但是所见的境界不同,不是这个样子,地都坦然平正的;坦然,就是很平正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在阎浮提那儿有条河,河边上有一棵檀金树,据说这树的叶子落到河中,就变成金子;那种金子,是世界最好的金子。用那种金子,做成金的绳子,一条一条的格出来有八个界限;这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宝行树、七重罗网,也都很美妙的。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所有一切的亭台楼阁,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非常美观。这里边所住的菩萨众,都在这个世界中住着。

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假使有人受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听闻《法华经》,能作这样的观想,应当知道这个人,这才是深信《法华经》的一种信解之相。

E2 明灭后五品(分二)
F1 列五品粗格量后四品功德 F2 广格量初品功德 F1(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分四)
H1 起随喜受持 H2 加教人受持 H3 加兼行六度 H4 加正行六度
今H1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又复如来灭后:又者,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譬如在如来入涅槃之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假使有人听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而不毁谤,也就是有一种信心。若没有信心,他就生一种毁谤心;有信心,就不会有毁谤心。闻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发起随喜功德这种心,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人发随喜心,这已经就生了一种深信解的相。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何况能对着本子读,或者能离开经的本子来诵,又能时时刻刻都依照《妙法莲华经》上的道理去修行,这个人就是顶戴如来,好像把佛顶在自己头上那么样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他能以读、诵、书写、受持这部经典,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这就不需要再给我造塔寺了。为什么?因为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就是佛的寺院、就是道场。

那么,这经上虽然佛说是不需要起塔寺,因为我们念诵这部经,就是起塔寺了;但是我们要是能发心来建造塔寺,那也未尝不可的。不要一定执着,说是经典上教我们不要起塔寺,我们就不要起塔寺了。因为你造一个塔,一般人见着这个塔,知道塔里边有佛宝、法宝、僧宝,生一种恭敬心。你造一座大的寺院,供很多佛像、很多的佛经,有图书馆、又有种种的庄严;那么人说:“我们到那儿去看看!参观那个寺院、看看那个道场!”到这儿一参观,他就发一种信心,生出菩提心,这就给他种善根了。这经典上虽然说不必起塔寺,但是我们若力量可以做得到,也不妨造多几个塔、多几个庙,造多几个道场。

或者也不需要造僧坊;僧坊,是僧人住的地方。佛说也不必用四事供养僧坊了,但你要是能有力量,你也应该供养的。若不供养,你也没有功德;若僧人都没有人供养了,那甚至于也要把僧人饿死了。

这“四事”是什么?你或者用饮食、衣服来供养三宝,或者用卧具──就是毡、被之类的;或者又预备一点药品来供养出家人,这就是“四事供养”。你念诵这部《法华经》,这些事情你要是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做不到,你若不做,也是一样了。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因为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典,也就等于你已经造塔了,已经造僧人所住的地方,有僧人住的道场了。你念诵《法华经》,也就已经是供养三宝──供养佛宝,供养法宝,供养僧宝。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你要能念诵《法华经》,这也就等于你供养佛的舍利是一样,就是已经造起七宝塔了;因为这部《法华经》,也就是佛的舍利。这个塔,所谓“竖高三界,横遍十方”,“竖”是“高”,“横”是“广”;渐小,不是渐渐地就造得小了;因为高了,人看见这个塔,就好像塔渐渐地小了似的;其实因为它太高了,所以你看它就小。这个塔就到这大梵天上去了。

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你念诵这部《法华经》经典,也就等于悬挂一切的宝幡、宝盖,以及用七宝所造的宝铃,还有用华、香、璎珞来供养佛。用这末香、涂香、烧香,吹的箫、笛子、箜篌、众鼓、种种的伎乐和音乐,种种的舞戏,微妙的音声,唱一点美妙的歌,来赞颂于佛。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这样也就算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过这种的供养了。

H2 加教人受持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无能胜!你要知道!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有人听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话,有能受持,或者自己把它书写出来,或者教人把它书写出来。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这就是等于你造立增坊这么大的功德,用这红栴檀香木,来造佛殿、佛堂。你念经,怎么会就是你造佛殿了?这就是庄严你自性法身、自性的殿、自性的堂。有三十二栋,殿堂有八多罗树那么高,就是有五丈高。不但高广,而且都非常庄严、非常之好的,有百千那么多位比丘住在这个地方。

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你造的这种自性庙堂也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处,又有坐禅的洞窟,又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一切都具全的。作音乐的一切乐器,都已具足,充满其中。

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像这样子,你庄严自性的僧坊、造自性的寺院,有很多大的堂,又有很多很多的楼阁,有百千万亿那么多,其数是无量无边。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以这种的境界现前,这就是供养于我,以及这一切的比丘僧。这“我”,是释迦牟尼佛。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涅槃之后,假使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还能为他人来讲说,或者自己书写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不会书写,或者没有时间书写,于是请他人代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不需要再造塔寺,塔寺就已经现成了;不需要再造僧坊,或者供养众僧。

H3 加兼行六度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何况又有人,不但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永远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种种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进,又能一心参禅打坐,修禅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禅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门。

这一段经文是庄严自性三宝──庄严自性的佛,庄严自性的法,庄严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华经》、念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这都是庄严自性的三宝;你自性的三宝庄严圆满了,常住的三宝也就现前。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在前边说若人能受持《法华经》,这个功德是无量的,所以才说他这种功德是最殊胜的功德。怎么是殊胜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这种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没有数量那么多、没有边涯那么多。好像什么呢?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譬如太虚空似的,你找不着它的边在什么地方,你也不知虚空究竟有多大。现在一般人虽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虚空究竟有多大。东、西、南、北,这是四方。四维、上、下,这又六方。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四维、上、下合起来,就是十方;这十方是无量无边。

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诵持、读诵、书写、讲说《法华经》,这个人的功德,也就像虚空十方无有限量的样子,很快他就达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H4 加正行六度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有人,能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对着本子叫“读”,离开经的本子叫“诵”。不论你对着本子读,还是离开本来诵,或者你受之于心、行之于身;你自己明白了,那还不算,你能照这部《法华经》的道理来实行,还能为他人讲说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书写这《法华经》,或者教人来书写《法华经》。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又能造塔、造庙、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养这三宝,又能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声闻众僧。

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不是用一种方法来赞叹三宝,而是用百千万亿种赞叹的方法,来赞叹菩萨的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着经的义理来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人,他做很大的官,也护持三宝,给三宝作护法,他也学《法华经》这部经典;可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边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记住了,后边那三卷半,他怎么样读也记不住、也背不出来。自己觉得很奇怪,怎么前边这一半就能记得很清楚,后边怎么就这么难记呢?念了也不会。

在当时有一位善知识,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么事情来的,他一看就知道。这位大官于是到庙上请问这一位善知识,很好奇的,就问:“人人都有种种的因缘,我对于这部《法华经》非常欢喜,相信这经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记得很清楚,后半部却没有法子背得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因缘呢?一部经,怎么只对前半部很熟似的,后半部就不知道了、读不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这位善知识为他入定一观察,就对他讲:“你这个因缘是很特别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庙上放生的一头牛。在农历六月六日那一天,庙上都要把经典搬到外面去晒一晒,不令经书发霉,或被虫子吃掉;用太阳来把经书晒乾,虫子就不咬了。在晒经的时候,这放生的牛就走到晒《法华经》的地方,用鼻子闻这《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因为没有在那个地方,就没有闻到。你因为只闻了上半部《法华经》,所以你对于上半部《法华经》就很有缘的,记得很清楚;下半部因为你没有闻着,所以你就记得不清楚。”

这个做大官的,在一开始听见这种的因缘,就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说我是一头牛?你有什么证据?”善知识对他说:“你要证据吗?在我庙后边有一个坟,那头牛死后,就埋到那个地方。当时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这头牛将来会生到什么地方,姓什么、叫什么,他详详细细地写在白布上,和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个坟打开!”

把牛的坟打开了,那里边果然有块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写的说明,那个名字,就是现在这个做官的名字。善知识对他说:“为什么你做官呢?也就因为你前生帮庙上种过田、耕过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这一件事情来推察,在庙上做工的人,来生都会做大官的;为什么?就一头牛为庙上做一点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况我们人!所以我们人要护持道场,来给道场做一点功德,这是很要紧的一种因缘。

复能清净持戒:又能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是怎么样?心里没有烦恼,没有瞋恨,没有这一种染污法在心里头。染污杂念不要有,这是清净其心。那么清净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种不合法的事情、不干净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别的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干净;不守规矩,就是不干净,所以要清净持这个戒律。

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与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没有一种瞋恨心,志念坚固:志念特别坚固,就是不随随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们学佛法,学几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坚固。

你志念若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最欢喜坐禅,认为坐禅是最宝贵了。所以你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每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要空放过去。你应该要知道,就在这一分钟、一秒钟,就是你开悟的那一分钟、那一秒钟。你若随随便便就把它放过去了,那就不能开悟,因为你不宝贵它,拿时间不当一回事。所以常贵坐禅,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浅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进勇猛:人修行,必须要精进,又必须要勇猛。你若只是心里想精进,身却不精进,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进,必须要有一个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难,怎么样也要精进。

在这禅七的期间,有几个人发愿不讲话,这是个最好的办法。因为你一讲话,妄想就会多。不讲话,妄想就会少了吗?不讲话,妄想也不会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钱”。什么是本钱?譬如你作生意,要有本钱──就是基金;你不讲话,气就不会散。所谓“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这口一张开,气就跑出去了;你舌头一动弹,一讲话,不是讲是,就是讲非。你用功,应该不讲是非;你这一讲话,不是讲这个、就是讲那个。总而言之,你讲出来一句话,就有个是,有个非;你在没讲话的时候,没有是,没有非。

有人就说:“法师!你尽讲经,不也是讲是讲非吗?”不错!我讲是讲非,但是这个“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为你讲是讲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讲,不知道哪个是“是”、哪个是“非”。讲经,不是讲是讲非,这是佛说的法。法也无“是”、也无“非”,所以你不要以为“讲经”是讲是非,那是你观念错误!讲经说法,是说方法,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说这个方法,你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讲经是可以的,你若会讲,你也可以来讲的。所以在这禅七期间,有人发心不讲话,这我是最欢喜的,这就是精进勇猛!

摄诸善法:你能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收摄一切善法。为什么?你的念虑要收摄;收摄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这就是收摄善法;你若尽打妄想,那就是变成恶法。你能得到深禅定了,又能勇猛精进、摄诸善法,这个善法,就是一个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个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恶法。

利根智慧,善答问难:利根,就是聪明。聪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谁有问题不明白,来向你请问,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欢喜心,因为解决他的疑问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灭后: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无能胜!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后,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论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这“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数量,又可以说是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有个“诸”。诸,就是很多;一个也没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讲“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说是“没有”;怎么可以说是没有?这假设之词嘛!这假设之词,根本就没有,是不是啊?那么又可以说是“有”了;怎么又可以说是“有”呢?现在你们听经,有这么多人,这都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说是“有”了。在讲《法华经》那时候,是假设之词;现在就是一个真实不虚的话,是真语、如语、实语、不妄语了。你现在明白了吗?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能受持于心、行之于身,能读诵《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这个人,又能有像前边我所说这么多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你应该要知道这个人,他已经到菩提道场,就是菩提树下那个道场。他已经接近无上正等正觉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坐在菩提道场,转法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们现在这一些个听经的人,你不要认为是旁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或者你们坐着听经,或者你们立着听经,或者经行处。你在经行修行,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跑香,这就是经行处。在这个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经行的地方,都应该建立起宝塔。所以我们这儿,应该造个宝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供养这个塔,好像佛塔一样的恭敬。

G2 重颂(分四)
H1 颂第二品 H2 颂第三品 H3 颂第四品 H4 颂第五品
今H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说一说这个意思,所以说出了一些个偈颂。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这是指释迦牟尼佛把所应该教化的众生都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佛灭度之后,假使有人能以顶戴奉持这部《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好像以上所说那种的福报似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你能受持这部《法华经》,这种福德就是具足的,你也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也就如同你用舍利来造宝塔一样的功德;这宝塔是用七宝来建造及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这个塔和这个道场、宝刹,又高又广;高是竖穷三际,广是横遍十方。你造这个塔,次第向高了去造,所以向上渐渐就小了,到这梵天去。这也就是表示修行,由粗行而修微细的行。

什么叫“粗行”?譬如布施,首先单单修布施。布施里边,又有很多微细微细的这种布施;你先只知道修布施,以后又知道那个微细微细的布施法。你先持戒,说受持三皈、五戒──杀、盗、淫、妄、酒;在这杀、盗、淫、妄、酒里边,还分出来有微细微细的戒相,所以这也是渐小。由容易看见的、容易听见的、容易明白的这种法,乃至于修到你看不见、听不见、也不容易明白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法,这叫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有千万亿的宝铃在虚空中这么悬挂着,风一吹,它就发出微妙的法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又在无量劫以前,而供养这宝塔,有种种的华、种种的香、种种的璎珞,又有种种天衣、种种天上的伎乐。燃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点起香油灯和酥油灯,这种灯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遍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照到。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在将来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若有能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他就具足上边所说的一切的供养,可以得到一切供养的这种功德。

H2 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假使你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样的。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牛头栴檀是香之中最贵重的。点这牛头栴檀,四十里地以内,都闻到这种香。用这牛头栴檀香木起造道场来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之多,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罗树,这是表示八十种好。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供养最好的饮食,馔是饮食;最微妙的这种衣服。床是卧具,是被子、毯子、sleeping bag(睡袋)之类的。就是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都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百千比丘众在这里边住,又有花园子,又有树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有经行的地方,又有坐禅的地方。这种种的,都是非常庄严、非常妙好的。

H3 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若有人对《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能有信解的这种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书写,或者又教人受持、读诵、书写,以及供养这部经典。

散华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有没有人知道“须曼、薝卜”是什么?须曼那,就是称意华。怎么叫称意呢?也就是适意的意思。称意,就是称心满意,这花非常之好,很细,又很香。薝卜,就是金色华,这种花也是很香的,有一股香气。阿提目多伽,这是一种胡麻。这个胡麻的籽是红色的,叶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称意华、金色华、胡麻籽来造油,薰油常然之:“薰”也是一种花,这种花也可以制作出油;在《法华经》所在之处,用这种油点灯。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像这种种地供养,能以得到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好像虚空那么样的无量无边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虚空这么大,也是没有边际。

H4 颂第五品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况且这个人又能受持《妙法莲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欢喜坐禅修定,对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恨心、没有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见到塔和庙都恭敬,对于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谦恭,没有增上慢的心,远离贡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个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不要思惟愚痴。

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有谁来给你种种不容易答覆的问题,而你能不生瞋恨心。随顺这种种因缘、种种的众生,来给他解说这些个困难的问题。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假使你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到这功德就是很大了,大到无法计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见到又能讲经、又能说法、又能修六度万行的这种法师。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么多功德;天人就应该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遮覆这位法师的身上。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五体投地,这叫“头面接足礼”;头面叩到地上,两手来接佛的足。对于这位法师,你应该要五体投地的顶礼,生出一种好像见着佛那种的思惟。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你又应该作这种的观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应该坐道场了。诣道场,就是到这菩提道场。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这位法师已得到无漏的三昧、无为的妙法,他能广度一切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在这位法师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个偈颂的地方,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在这些地方,都应该给他造个宝塔;用种种的七宝庄严,令宝塔有这种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议的妙好。种种以供养:用种种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来供养这位法师。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这是法王之子住在这个地方,就同佛是一样受用──这种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时常在这道场里边,也经行,也坐卧,不离开这个道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现在《妙法莲华经》,讲到第十八品。这个暑假班,由〈见宝塔品〉讲到现在,经文讲了很多了。在这一个暑假讲修班里,我们这叫“解行并进”,又叫“解行相应”。你要是单单的解,而不修行,这好像“说食数宝”一样──就说这个吃的东西怎么样好吃,但是你不真正的去吃它,这也没有用。你要是行而不解,就会盲修瞎炼。盲修,就没有眼睛;瞎炼,也就是没有眼睛;这“盲”和“瞎”是一样的,不过有两个名称。所以你想修行,先要懂得怎么样修行。你把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你就不学到八万四千,也应该学到八十四;然后你对修行上,才会知道怎么样修行。如果你不学到八十四上,你连一个也没有学,你就是修行,也不知道那条路怎么样走。
好像你想要到某一个地方去旅行,你必须要预备一点资粮;资粮,也就是你旅行所用的钱。你明白了解这个道理,这就等于你要到某一个地方去旅行,预备这个钱。预备钱,你愿意坐飞机就买飞机票,愿意坐火车就买火车票,愿意坐巴士买巴士票,愿意坐轮船买轮船的票。这个“解”也就好像你有钱买票一样,“行”就是你到那个地方去了。你必须要先买了票,然后才可以坐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或者巴士,或者飞机,或者火车。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你若不明白,就等于没有钱买票似的。你现在听经,明白了,你就可以依照方法去修行;修行,就能达到你的目的。这就是“解行相应”──一方面明白了,一方面又修行。
你坐禅就是修行,你在这儿听经也是修行,这就是想要明白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不是一个方法,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所以你必须时时要听经,就是听佛法。经是佛所说的话、佛所说的道理,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要一点都不知道,就说是修行。说:“就是修行!佛都是修行成的嘛!佛看什么经来着?他没有看什么经,他也成佛了!”你看!把贡高我慢的心就生出来了。又受旁门外道的影响,说所有的人都是佛,你这也变成“所有的人都是佛”了;你这么一“佛”,可就把这“佛”耽误了!耽误的佛,就是误了;这一耽误,永远也没有什么机会成佛了!那么你想要成佛,必须要把贡高我慢的心先去了;你自己不要以为你那道行比须弥山都大、比四大海都深。不要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你没贡高我慢的心,这样学佛法,依法修行,这才是解行相应、行解相应。
第一个暑假班的时候,我说我们又坐禅,又学教。本来在一般的地方,是参禅就不学教,学教就不参禅,所谓“冬禅夏学”──冬天就专门参禅,夏天就是专门学教、讲经说法。那么夏天讲经,一天只讲两个钟头的经。听两个钟头,你用功的,还能研究出来一点佛法;你若不用功,讲完经,就去睡大觉,或者去游山玩水,这一天就把其余的钟头都空过去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我来。我这个“我”是很小的,不是很大的;有多小呢?有一粒微尘那么小。就一粒微尘那么小,已经就赘得飞不起来了──那个微尘可以飞得起来,我这一粒微尘是太重了,飞不起来。我记得我学教的时候,是游山玩水的学教;你们不要学我这个玩山游水的学教!怎么样呢?
法师讲经,我也来听经;听完经,我就跑了,跑到那山上去看水、看山、看花、看树,这么一天悠游自在的样子,觉得很好玩的。我那一班同学,他们都很注意我的。为什么?他们看我一天到晚也不讲话,“他到底干什么呢?这么样子!”等到复讲的时候,他们都要对着本子来复讲;我把本子合起来,也不看本子,把眼睛闭上,就这法师怎么讲的,我就怎么讲,讲得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为我若加,就是我的意思了;我若减,又是忘了,所以也不加,也不减。
这些同学──我们那时候有三十几个,都是学教的法师,有学十几年的,有学七、八年的,有学五、六年的;我是头一年,头一年还不是整年,只是学了三个月。他们一看我这样子,很奇怪的;就问我:“法师怎么样讲,你就怎样子回讲,一点都不错,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你们大家猜,我怎么样讲?我说:“哦,这我以前学过嘛!”其实我以前不要说学,我连那经书看都没看过;但是我说以前学过的,因为我记得很快,他一讲我就记住了,所以我说:“这大约是我以前学过的,所以现在他给我一念,我又记得了!”是这个意思。他们说:“喔!原来你以前就学教来着!”我说:“不错!我学了很久了!”
在我学佛法的时候,很调皮的,可是守规矩;不是像你们不守规矩,倒是很不调皮的,但是答问上来,什么都忘了。
我说我去游山玩水──游山,我也没有在山上;玩水,也没有在水里。干什么呢?我在那个地方入学习三昧。学习三昧是怎么样?看着是看山、游山,但是心也没有在山上,在佛法里边。我看着是在水边上,但是这个心还是在学佛法里边:“今天这个法师讲的是什么?哪一段呢?那一个字怎么样解释啊?它的意思是什么?”自己和自己,就已经那么作了很多的问答,所以到复讲的时候,才能那样子很圆满的就讲出来。所以和你们学佛法的方法,完全都不一样。
你们学佛法的,是美国的佛法,是“本子佛法”,要看本子!这个“本子佛法”,是不怎么样合用的;你没有本子就忘了,那是没有用的!所以学佛法,要把一天所学的,在晚间一定都要把它学会、温习熟悉了,这才是真正学佛法的一个方法。说是:“我没有时间。”就是在没有时间才要学呢!要是有时间,那不算学佛法。在百忙之中,能以把佛法提起来、放得下──提起来,就把它记得清清楚楚的;放得下,不是说这个月,就把前一个月所学的忘了;这一年,就把前一年所学的又忘了!不是这样子。提得起来,是你要记得住;放得下,你要把它收到你那个如来藏里边;到时候,一拿就拿出来。在如来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穷,那才算呢!
这个暑假班就要圆满了,你们各位成绩好的,就都作护教士,你们要护持佛教。在这个国家(美国),佛教是很少很少的,里边又有很多的渣滓。渣滓,就是不干净、很复杂。所以你们以后都要认识,知道哪个是真正的佛教,哪个是冒充的佛教,知道哪个真是弘扬佛法来教化众生,哪个是藉着佛教来创名誉,来求名、求利。这个很难看得出来的,求名求利的和不求名求利的,这个界线是很不容易分别的,所以很难认识。
不求名的,或者他是一个真求名;不求利的,或者他是一个真求利的。你看他是求名的,或者他不是求名的;你看他是求利的,或者他又不是求利的,很不容易分别的。在这个地方就把人都搞得迷糊了,分别不出来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可是,你善根深厚的,自然就认识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善根浅薄的,就认识不清楚。所以你若想知道哪个是真的、是假的,就要多作功德。你功德作多了,自然就遇着真的;你作功德少,自然就遇着假的。所以在这国家,你们要特别注意,以后要发真心来护持佛教!
第一次暑假讲修班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祖师”跑这儿来了,他说他开了悟了,和六祖是一样的。我说:“你是开悟做祖师了,那我和你不能客气了!你愿意走,可以的,可是我一定要把你头给留下!祖师的头谁都可以留,那个六祖大师的头,他死了,都有人去偷他的头。”我又说:“我现在不要偷,我先给你留下了!”他说:“怎样留?”我说:“拿刀就砍下来了嘛!”他说:“那不行!”我说:“怎么不行呢?”他说:“佛都不叫你砍头啊!”我说:“我不是砍佛的头,我砍祖师的头!”把他吓得即刻站起就跑了,以后再也不敢回来。这个人是从纽约来的,预备叫我承认他是“祖师”;我想要割下他这个头,把他吓跑了!
我们现在讲〈随喜品〉。怎么叫“随”?随什么?怎么叫“喜”?又喜的什么?随,是随事、随理,随实、随权。喜,是喜己、喜人,庆己、庆人;说是有喜事了,大家来都给你庆贺了。庆己、庆人,也是庆因、庆果。
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法界的本性,不出现前一念的心;现前一念的心,也就包括这个法界性、法界体。以现前这一念心,随法界的体;以现前这一念的心,随法界的功德,这叫“随喜功德”。随法界的功德,不是一个小方面的功德。
佛的本体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来教化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所教化、应化,这是“事”。由理而随事,由事而随理,这叫事理不二──事不离理,理不离事。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是一个,又可以说是两个,所以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种的道理,就是中道之理。
那么“随喜权、随喜实”,佛所说的“权”的功德也随喜,佛所说的“实”的功德也随喜。自己有这种的善因,才能闻到这种妙法,这是庆自己的因;而现在能遇着这种的妙法,这可以说是得到“遇妙法”的一个妙果。以这个妙果,将来就会得到菩提的妙果;所以这叫庆人、庆己、庆因、庆果。
F2 广格量初品功德(分二)
G1 弥勒请问 G2 如来垂答
今G1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在前边〈分别功德品〉说完之后,就要说这〈随喜功德品〉的时候,无能胜这位大菩萨对世尊又说了。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世尊!假使将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他听见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长时间的随喜,或者一念间的随喜,他得多少福德?
而说偈言:弥勒菩萨随着又用偈言,向释迦牟尼佛来请问。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世尊您灭度之后,将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听见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他若能在一念之间随喜了,这个人将来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呢?
G2 如来垂答(分二)
H1 长行 H2 重颂 H1(分二)
I1 明随喜能说功德 I2 明听法劝人功德 I1(分四)
J1 展转相教 J2 举格量本 J3 问答显胜 J4 正为格量
今J1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阿逸多!如来在灭度之后,或者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
比丘,有三个意思,所以不翻译。就是(一)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二)怖魔,就是一切天魔外道都恐怖;(三)破恶,就是破烦恼的恶。优婆塞、优婆夷也是梵语,翻译为近事男、近事女,就是亲近三宝,而奉事三宝的意思。
及余智者,若长若幼:这余智者,就也不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是也没有受过比丘戒、比丘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今生虽然他没有受过这种种的戒,但是他在宿世很有善根的,所以今生智慧很大、很聪明,这叫智者。这个有智慧的人,也不论是年纪大,或是年纪小。长,是长老;幼,是年轻的人。怎么样呢?
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他们在法会中,听见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讲解、或者书写、或者受持、或者读诵。你念,他也跟着你念;你受持,他也跟着你受持;你书写,他也跟着你书写。他就随喜你念经、诵经这种功德。
在香港,有一个念《法华经》的法会,这法会是由倓老(倓虚老法师)组织的,他欢喜人诵念《法华经》。诵念《法华经》的,你或者在自己家里诵念也好,或者在道场诵念也好;那么一年间定出一天,你诵多少、他诵多少,在这一天大家诵完了,就到寺庙上去给大家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这儿的“法会”,不一定是诵经的法会、讲经的法会;或者是写经的法会,或者是种种的法会。法会圆满之后,他出来到其他的地方去。

若在僧坊,若空闲地:或者到寺庙上,或者在寂静处;空闲地,就是寂静处。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或者在一个城里边,或者在一个小的街道上。巷,是很小的街;陌,也是很小的田间小路。或者在一个大的乡村,或者在种田的地方,或者邻里间。

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这个人把在法会中所听见的道理,或者来给他父母讲所闻到的佛法,或者给他亲戚和同姓的讲。“宗”是同姓的,“亲”是亲戚。或者给他的善友讲,或者给这一般的读书的人讲。你听见这讲经法会,这位法师怎么样讲,你也就给你的亲戚、朋友、父母,就随你的力量,来给他们再讲。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这一切的人等,他们听讲之后,又照着你所讲的,这么再辗转教化他人,为他们解说经中的道理。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那么这些人听闻佛法之后,也跟着他所讲的,再来辗转教化其他的人,令他们也随喜功德。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像这样子,你教他,他教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又教另外一个人,这样辗转教化,乃至于到第五十个人。

J2 举格量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阿逸多: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这么辗转互相教化、演说,到第五十个善男子或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他们随喜的功德,我现在给你讲一讲。你应该好好地听着,注意地听着,不要马马虎虎地。

为什么说第五十个呢?你想,由法师这儿听讲的第一个人,再去辗转教化其他的人,到第五十个人上,这种再给大家随力讲说的道理,就不会像第一个演说的听得详细、又讲得真确了。那么辗转教化到第五十个人上,相信就有很多地方会讲得不实在了,不像第一个讲得那么正确、清楚,也就是剩的意思是很少了,这叫“后后不能胜于前前”。后后,是在最后这第五十个人,就没有第一个人讲得那么好了;虽然没有那么好,但这功德也是很大的。下面,就会讲他的功德是怎么样子。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假使有四百万亿阿僧祇那么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和四生(胎、卵、湿、化)的众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所谓“胎因情有,卵因想生,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怎么有胎生呢?就因为有情欲。怎么有卵生呢?因为它有一个想。这个想,它不是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它天天想这个,想来想去,就想成功了。好像那个鸽子,它天天在那儿菢鸽子,就想:我的小鸽子就快出来了!菢鸡的也是,它想:我就有一帮小鸡仔子出来了!天天这么想,就想出来了;这鸽子也菢出小鸽子,鸡也菢出小鸡子了!所以这叫“卵因想生”。

“湿以合感”,这个“湿”,是湿与湿相合到一起,就生出这种的湿生了。“化以离应”,这化生,就像本来是个虫子来着,它一变化,化成蝴蝶,会飞了,这叫“化生”;也是“自无化有,自有化无”。或者它本来会飞的,又变成个老鼠,不会飞了;本来是老鼠,它又变成蝙蝠,也会飞了,这都叫“化生”;就是本来不是这样子,它变化一个那样子。

胎、卵、湿、化里,也都有人的,人也有卵生的、也有湿生的、也有化生的,你不要以为人就是一定是胎生的,不是的。阿修罗也有四生,胎、卵、湿、化里都有的。鬼呢?也有胎生的鬼、卵生的鬼、湿生的鬼、化生的鬼,它也有四生的。你若问怎么样有的?那就又得要详细讲了,不过现在就告诉你有。

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是欲界天的众生。有形,是色界天的众生;无形,是无色界天的众生;有想,是无色界天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众生;无想,连“想”都没有了,是无色界天里无所有处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天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又,这个“无想”,就是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了。

“非有想”,好像在《诗经》上有“螟蛉有子,蜾蠃孵之”。螟蛉,是一种虫;螟蛉下出蛋,蜾蠃就到那个地方,好像菢小鸡子似的那么菢它。本来这螟蛉子不知道是蜾蠃来令它有生命的;它没有这个想,但是成就这种的形象,这叫“螟蛉有子,蜾蠃孵之”。所以收其他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这叫义子,又叫螟蛉子。讲《楞严经》的时候,讲过“蜾蠃”这一段的因缘,每一生也都讲得很详细。

“非无想”,好像枭鸟;枭鸟,就是猫头鹰。那种猫头鹰本来也不下蛋,它就菢土砾块,菢着菢着,就生出它的仔来了;小的猫头鹰一生出来,就把老的给吃了。本来那个老的它没有想,但是它一有小猫头鹰出来,小的就把它吃了,所以猫头鹰叫“不孝鸟”,就是这样子。它不孝顺父亲、母亲,这大约就像现在有一些个青年人,谁对自己父亲、母亲最不好,说这就是大英雄,这就是最好的,人人都要崇拜他、恭敬他。那就是猫头鹰转世的!他就要把自己父亲、母亲给毁灭,甚至于杀死,他说这才真是好样子,真是真有本事的青年了。他父亲、母亲也没有想到,生出一个儿子要杀了他们,这叫“非无想”。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足就是没有脚的,这是什么呢?就像是蚯蚓。蚯蚓是一种益虫,它在土里头钻来钻去,把土都给钻松了。二足,有两只脚的,就是人、猿、飞禽等类的众生。在山里头,那种猿、猩猩都用两足来走路。四足,有四只脚的,就像狮子、老虎等类的众生。多足,就是很多足的那种爬虫等类的众生。

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像以上所说这一些个众生等,在众生数里边的。有人想求福报,随顺这些众生的所欲,奏音乐、作娱乐的这些个东西,统统都布施给他们。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所有的众生,布施给他满南阎浮提的金子、银子、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等,这种种的微妙珍珠宝石。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以及象、马、车乘,和用七宝所造的宫殿、楼阁等物。人间的人,旅行要乘马、乘车、乘船;天上的人,旅行就乘宫殿。天人所住的宫殿会飞的,他愿意到什么地方,这宫殿也就可以跟着他飞到什么地方。你看!比我们这飞机还好得多,还有用处!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这一位大施主,他这样的布施,满八十年之后,他就作这种想了,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我已经布施给众生娱乐之具,他们愿意什么,我就布施什么。

虽然我给他们这么多的布施,这么多的宝贝,这么多的娱乐之具;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可是这一些个众生,他们都已衰老了,年龄都已到八十岁那么大年纪,头发也都白了,脸上也有皱纹,不久就要死了!这怎么办呢?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我现在是应该给他们讲佛法,用佛法来教化、训导他们了。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这位大施主作这样的想之后,于是召集这所有的众生,来给他们宣传、布达、讲说佛法,指示、教化他们,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欢喜。

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在这同时,他们有的证得须陀洹道果;就是初果阿罗汉,证得入流果。入流果,就是能“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有的证得斯陀含道果;就是二果阿罗汉,名为“一来”,这是一来果。有的证得阿那含道果;就是三果阿罗汉,名为“不来”。有的证得四果阿罗汉道果,就是证得无生道,就是不受生死的果报。尽诸有漏:把一切的漏都没有了。

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得到这种深的禅定三昧,都很自在了,又具足八种的解脱。八种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J3 问答显胜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于汝意云何: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说,在你的意思里,应该怎么样?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你说他这功德多不多?这个“不”,是不定之词;你说是多、是少呢?

在前边这一段文,是说这位大施主以种种的乐具来布施给众生,又为众生来说法,令一切众生得到四果阿罗汉道,这位大施主的功德大不大呢?

弥勒白佛言:弥勒菩萨对佛这样地说,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世尊!这位大施主,能这样做广大的布施,他的功德是很多的,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为什么说他无量无边呢?假使这位施主,他仅仅地布施给众生一切乐具,他的功德已经就是无量无边,已经是很大的功德了,况且又能令一切众生,统统都证得阿罗汉果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J4 正为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佛告弥勒: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我今分明语汝:我现在把它分别、明明白白地来对你说这种道理。譬如,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这位大施主,以一切的乐具,布施给四百万亿阿僧祇那么多世界的六趣众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道的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又给他们讲说佛法,令他们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这个听闻《法华经》的,由法会走出来,随喜辗转的来教化,直到第五十个人他所闻这《法华经》,不要全部,就是单单一个偈颂或者二个偈颂、三个偈颂。这第五十个人,他能发一种随喜功德的心。

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前面所说那么多的功德,加上他一百分,或者一千分,或者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他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加倍那么多的数目,也不如这第五十个人发心来随喜听《法华经》这一种的功德大。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乃至于用算数譬喻,也不能知道这功德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阿逸多!像这个第五十人,他辗转听闻到《法华经》,能发随喜功德的心,尚无量无边阿僧祇:尚且有无量无边阿僧祇这么多的功德;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何况最初第一个人,他直接在法会中,因为闻《法华经》而发随喜心的人。他这种的福德,当然比间接听到《法华经》(第五十个人)的功德,更殊胜、更好、更多了。即使是无量无边无量数这么多的阿僧祇,也不可以和闻《法华经》这种的功德来相比拟。

I2 明听法劝人功德(分四)
J1 自往听经 J2 分座与人 J3 劝往听经 J4 具听修行
今J1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又阿逸多:佛又叫一声,无能胜!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假使有人因为这部《法华经》的缘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若坐若立,须臾听受:或者到那儿坐一坐,或者到那儿站一站,在很短的时间能听闻到这《法华经》。

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因为有这种的功德,这个人等到来生时,他所生的地方,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一定能得最好的、没有再比这更上的妙象、马、车乘;或者乘坐用珍宝所造的辇舆。车乘,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坐的;辇舆,就是皇帝和皇后所乘坐的。或者生到天上,乘坐天的这种宫殿,以宫殿来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

J2 分座与人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假使又有这么一个人,在讲《法华经》这地方坐一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在坐的时候,有其他的人来道场,你劝他说:“请你坐着听一听经哪!”请他坐着听经。或者没有地方坐了,把自己的座位分给他一半,给新来的人坐。

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这个人这么样劝其他人坐着听经,或者分自己所坐的座位,令别人来坐;等到来生时,这个人的功德,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主。若梵王坐处: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的地方,他都可以生到那地方去。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或者得到转轮圣王所坐之处。因为你分开一个座位给他坐,或者你请他坐,你来生就有这么大的好处。

所以,你们无论是拜佛的人、是听经的人,有人来佛教讲堂,看他若不是发神经病的人、不是到这儿捣乱的人,你就应该招待请他坐一个座位。看哪地方有空的座位,就请他到那地方去坐;若没有空的座位呢?把自己所坐的座位让给他一半,大家一起来坐。你这一让他坐着听经,这种功德,来生就可以做忉利天的天主。总而言之,譬如自己在这儿拜佛,若有新的人来了,就告诉他怎么样拜佛;或者没有拜凳,把自己这个让给他拜,自己到一边去。因为自己是熟人,让给这新来的人有地方拜佛;不然的时候,你有地方拜佛、有拜凳,新来的人连个拜凳都没有,他到这儿一看:“你们这些人这么样自私!只知道顾自己,不顾人家!”他再也不来了。

我在香港,有法会的时候,或者拜佛,或者讲经,你说那儿有一些个居士怎么样啊?他和人抢拜凳来拜。看见人那儿拜,他自己没有,他到人家那儿,就把拜凳拿过来他自己来拜;这样一来怎么样呢?这被人抢拜凳的,以后就不来拜了。为什么?到这儿受气嘛!我在美国还没有看见这样子,不过你愿意抢拜凳、做土匪,我都不管;可是抢拜凳这个人拜佛,相信绝对不会有功德。因为好像土匪一样,拜佛连拜凳都要抢!

所以这一点,我们学佛法的人应该要知道的,不应该学这样子。我们在这里,有新来的人,无论听经或者做什么的,都应该让一个座位给他;尤其每一天,应该有一个人照顾新来的人听经。这新来的人,人人都不认识,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或者也不知道他是个菩萨、是个阿罗汉来听经?都不一定的。你要是不好好招呼他,你就没有功德了;就是他不是阿罗汉、不是菩萨,而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你都应该招待他。所以,分座令他坐那儿,等来生就可以做天主了。

J3 劝往听经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

阿逸多: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假使又有这么一个人,能对其他人说,说什么呢?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现在有讲《法华经》的道场,我们可以一起去听经。好像说:“佛教讲堂那个地方,现在讲《法华经》,又打禅七呢!我们大家一起去听经了!”在外边,你有亲戚朋友,你叫他来听经;甚至于跑到街上去,看哪一个和你面上有点缘的,你一手就把他抓来听经,说是:“现在你有没有时间哪?你有时间,我有一个最好的听法的地方,我们去听经去!”

前边,那是他自动来听经,你分给他座位,或者请他坐,等到来生就会做天主、做大梵天王、做转轮圣王。你要知道,你坐天主的座位,你就是天主;你坐大梵天王的座位,也就是大梵天王;你坐转轮圣王的位,也就是转轮圣王。这是他自动来的,你只请他坐一坐,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功德;那么现在不是他自动来的,是你劝他来的。

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乃至于他到这地方来,就听很短很短的时间。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这个人的功德,到来生就可以遇到陀罗尼菩萨,和受持、读诵陀罗尼的总持菩萨,都共同生在一个地方。你生在总持菩萨的地方,你也就是证得总持菩萨这种的境界了,你的根也非常的利,非常的有智慧。

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百千万世,终不喑哑:你在以后的百千万世之中,你声音不会不响亮。说话声音不响亮,就是说也不知道说什么,口音也不清、不响亮。你看那个有修行的人,他讲出话那个声音就好像铜钟似的,很响亮的;没有善根的人,他说话,不知道有多少个舌头在嘴里头“啰、啰、啰”,不知道哪一个舌头说的话;又好像舌头有七八百吨那么重,想要说话,也指使不动那个舌头,这叫“喑哑”。你要是尽劝人听《法华经》,你在百千万世之中,始终也不会有喑哑这种的毛病。

口气不臭:口气也不会臭。有的人,那口气喷出来很臭的,就是含什么香水、槟榔,或者含什么避口臭的药品,他还是一样的口臭。还有,不修戒律的人,那身上就会放出一股臭气来。身上的那股臭味,有的可厉害了!要是他一在这个房里头,全佛堂都会满了他那股臭味,就那么厉害!

舌常无病:你这个舌头不要乱讲话。乱讲话,舌头就会短,或者舌头上就生一些个疾病,常常痛。口亦无病:这个人的口常常会痛,有的时候会出血,有的时候会生疮,这都因为什么呢?你没劝人听《法华经》,或者乱讲话、乱骂人,这都会有口病的。所以若劝人听《法华经》,你就不会患舌病、口病。

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人的牙齿,有的好像吸鸦片烟的,牙齿都是黑色的;就不吸鸦片烟,有的人牙齿也很黑的。这都是因为没有劝人听《法华经》的关系。人有没有德相,你一看就知道了;他生得有种种不圆满的地方,这都是没有劝人听《法华经》。有的人的牙齿,就好像包榖那么样子,很整齐的;牙应该齐密,好像佛的牙齿,白又齐密。疏,就是牙不齐密,有很多牙缝。

亦不缺落、不差、不曲:缺落,就是本来牙应该挨着生的,它离开有这么一分才生一颗牙,很稀疏的。不差,就是不会参差不齐。差,就是参差不齐,就是一颗长的、一颗短的,或者两颗短的、一颗长的,或者三颗长的、一颗短的。不曲,不弯曲。有的人牙生出一个弯牙,弯曲了。

唇不下垂:有的人的唇生得下垂,上嘴唇子把下嘴唇子包上,这叫“天包地”;有的唇上垂,下嘴唇子把上嘴唇子包上,这叫“地包天”。地包天、天包地,这都是一种没有德行的相。这唇不下垂,就是很端正的,不向下垂。

亦不褰缩:褰缩,就是短缩,嘴唇子短,嘴想要闭上,怎么样闭也闭不上,总是露着牙。这嘴唇总是短得缩回来,就像肉被用火一烤,烤得卷卷的,想要把它伸开也不行,这就叫褰缩。

不粗涩、不疮胗:这个嘴唇子也不粗涩。怎么粗涩呢?好像这嘴唇子的皮肉很粗的、麻麻的,很不光滑。涩,就是不光滑。疮胗,就是在嘴上总生疮,这个疮好了就生一个,那个疮好了又生一个;左一个、右一个的,这么生疮胗。胗,就是生疙瘩;疮,就是破烂了。嘴都破烂了,那真是不舒服;想吃东西,这一张嘴也痛,一闭嘴也痛,你说这多麻烦!不吃它不痛,但是又肚饿!所以还不能避免的,一定要吃东西;一定要吃,它就要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亦不缺坏:有的嘴唇子缺唇。这也不知为什么原因,他那个嘴唇就有个豁子;豁子,就断开来。中国人叫崩唇,就是唇崩开来了;又叫豁唇子,就是唇缺坏了。本来人都两片嘴唇,它变成四瓣、或者六瓣、或者八瓣,都不一定的;那叫中间缺开了,好像用斧子把它砍断了似的。
亦不咼斜、不厚、不大:咼斜,就是口眼歪斜,眼睛和耳朵长到一起了,嘴又和鼻子换地方了,鼻子长到嘴那个地方,嘴长到鼻子那个地方。有的厚嘴唇子,这嘴唇比车胎的胶皮还厚。这嘴唇子,本来太大也不好,它长得很大的,和猪嘴是一样的。亦不黧黑:有的嘴唇子长得黑色的;黧黑,就是黑色的。
无诸可恶:恶,就是讨厌的样子。没有令人讨厌的地方,看着这个嘴巴,一定像个嘴巴,不会像个猪嘴或者狗嘴似的,也不像“麻佬”(猴子)的嘴,猴子的嘴也很不好看的!所以不会那么样子。嘴不会像畜生的嘴那么样子,这是“无诸可恶”,没有可讨厌的地方。
※    ※    ※    ※
明天晚间还是照常讲经,在礼拜天,这个暑假班和禅七都圆满了!圆满了之后,希望你们各位参加这个暑假班的,到任何的地方都尽量提倡佛教,尽量来护持佛教,尽量来令佛教发扬光大。在这个国家里,这佛教是很少人真正明白。你们参加这暑假班之后,虽然不能一定说是真正明白,但是你们对佛教都有一个很深的认识了,所以本着你们所学的,要去各处帮助佛教,令佛教很快就发扬光大!
以后你们若遇着谁,他说自己开悟了,你不要信他!为什么他对你讲说他开悟了?什么意思?他若没有攀缘的心,决定不会讲这个话的;讲这个话,就是叫你要相信他。我是不需要你们相信我,我叫你们相信你自己,不要相信我!我所说的对,你们照着去做;所说的不对,你不要信!所以不要被这一些个冒充祖师、冒充开悟的“佛”来骗你们。我告诉你们,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果,也不是祖师,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萨,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大家都一样的。不过我所知道的,你们有不知道的,我现在讲给你们听而已,你们不需要信我。我不单在这个地方这样讲,到任何地方我都是这样讲。为什么?就因为我不愿意骗人!但是骗骗自己可以,不愿意骗人!
※    ※    ※    ※
鼻不匾[匸+虎],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不匾[匸+虎]:匾 [匸+虎],就是扁的样子。或者人的鼻子中间这儿断了,山根(鼻梁)和鼻子这个地方不连着,这种人都是属于寿命不长。鼻子要大,准头隆起来,很高的,鼻梁也很直,这么一条线下来,这是很好的相。要是匾匾的,就不好了。亦不曲戾:曲,就是弯弯的;鼻子前边出来一块,这么样弯弯回来,鼻子有个钩。这钩鼻子的人,他随时会翻脸,就很好的朋友,随时和你就断了交情,这种朋友很难相处的。这种人,你对他怎么样好,他对你不会太好的。
面色不黑:脸上的颜色,都应该红光满面;若黑种人当然是黑了,若不是黑种人的,这面黑就不是一个好的样子。亦不狭长:这个脸很长的,这也不太好。亦不窊曲:窊曲,就是长得面形不正,这也不太好。
劝人听《法华经》的这个人,他自己也听《法华经》,无有一切不可喜相:谁看见他,谁都欢喜!他相貌就会生得非常的美丽,非常的圆满。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唇,就是嘴唇子;舌,就是舌头。我们这舌头都很短的,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到发际,到头上这地方,那个舌头很长的。为什么?就是不打妄语。我们为什么舌头短呢?就尽打妄语打的。今生打妄语,舌头短一点;来生再打妄语,又短一点。若不打妄语的人呢?舌头就很长很大的。这个舌头大,不是像前边我说有几吨那么重的那种舌头;他舌头虽然大,但说话还是很清楚的,不是好像几百个人都搬不动这个舌头,不是那样子。他生得嘴唇子也好,舌头也好,牙齿也都是不黄、不疏落,非常好的,长得很庄严而妙好。
鼻修高直,面貌圆满:前边说鼻子匾匾的,这是不好看的。这里是鼻子高直,又高、又直;修,也就是长的样子。这个鼻子看着很长,这样的人就很有福报的。相貌非常的圆满,谁看见谁欢喜。
眉高而长,额广平正:这眉毛长得和眼睛这地方离得很高的,眉毛又很长的,这都是一个有福的相。前额的地方又广大、又平正;额很宽广的人,就主于聪明。你看谁的前额这个地方,都很宽的,看着很饱满的,这个人就聪明。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这个人的相貌具足圆满,生生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见佛又会闻法。你叫他怎么样子,他都相信;你怎么样子教他,他很有信心地来依教奉行。
J4 具听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阿逸多!你现在且看一看这个,只劝一个人,令他前往道场听法,所得的功德就有这么大!就得到圆满的相好。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何况一心听闻佛法、读诵经典呢?又能在大众之中,分别来依照这经典为人解释修行之法,这个功德更为广大!
H2 重颂(分二)
I1 颂随喜能说功德 I2 颂听法劝人功德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 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 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 今当分别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的道理,用偈颂再说圆满一点。
若人于法会:若,是假设之词。人,就是所有在法会的人。什么叫法会呢?现在我们讲经说法,这就叫法会。假使有个人,他在法会之中,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你到法会,才能闻到这部《妙法莲华经》;你若不在这个法会,就不能闻到《妙法莲华经》。你闻到《妙法莲华经》,不要说闻到全部,就是闻到一个偈颂,或者两个偈颂,或者三个偈颂。随喜为他说:你能以听闻之后,又辗转教化他人,给其他人说《妙法莲华经》的道理,讲这个妙法。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像这样子,由第一个人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教第三个人,乃至于辗转教到第五十个人。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那时候,最后那个人──就是第五十个人,所得的福报如何呢?我现在为你们分别说一说,第五十个人所得的福报。那么第一个人、第二个人,乃至于第四十九个人,他的福报当然就更大了!
如有大施主 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 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 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好像有这么一位大施主。大施主,就是他能布施一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象、马、车乘、辇舆、宫殿、房子种种的,他都可以布施。布施给多少人呢?供给没有数量那么多的众生──这所有“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些个众生。供给这么多众生所欢喜的东西。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满足到八十岁。供无量众,这数目是很多;供八十岁,这时间是很长。随众生所愿意,他们愿意什么,他就布施给什么──愿意金子,他布施给金子;愿意银子,他布施给银子;愿意象马车乘,他就布施给象马车乘;所以说“随意之所欲”。那么布施得这么多,时间又这么长,这功德一定是很大的。
见彼衰老相:这位大施主,布施给所有的众生满八十岁;满八十岁,这些人已经就老了,所以就见着他们衰老的样子。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发白,头发也都白了;面皱,脸也都生出皱纹来了;齿疏,牙齿也都疏落了,有的掉了,有的没有掉,也就很稀疏的;形枯竭,身形也都乾枯了。念其死不久:这位大施主,看众生这个样子,就知道他们快要死了;因为他身形容貌也都乾了,也发白面皱啦!所以就生起怜愍之心。
我今应当教 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 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沬泡焰 汝等咸应当 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 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脱
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我现在应该教教他们一个修行出世的法门,令他们都能得到阿罗汉的道果,或者辟支佛的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于是为这一类的众生来方便说法,说由生死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达到涅槃彼岸的快乐,说这种真实方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一切一切都不是坚固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好像水上的泡沬一样,一转眼就消失了;又像大地的阳焰,远望似有,近前一看就没有了。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你们这些个众生,你应该赶快生出一种讨厌娑婆世界、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心!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这一切的众生,听到大施主说这种法之后,他们发心修行,后来就都证得阿罗汉果了。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他们都具足六种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又有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具足住解脱、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解脱。
最后第五十 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 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 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 初闻随喜者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辗转到最后那个人,已经是第五十个人,他听见《妙法莲华经》或者一句偈,或者两个偈,或者三个偈,而能来随喜功德,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这个人所得的福报,比那位大施主的福报更胜百千万亿倍,就是用算数来譬喻,也算不过来这个数,是没有边际、没有数量。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像这样辗转来教化一切众生,最后这第五十个人,尚且有无量无边的福报,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何况在法会中最初那个随喜听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    ※    ※

在第一个暑假班和第二个暑假班,都考〈楞严咒〉,看看有没有能背下来。第一个暑假班,果逸和果前他们两位,都在一个月就把〈楞严咒〉可以背得出了。今年这一些个学员,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背出〈楞严咒〉的?你们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把〈楞严咒〉背得下来,这是最好的一种收获,可以说真正得着法宝了。你每天若能念它一遍,或者七遍,或者一百零八遍,那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就都会保护着你了。你不要学会又不念,那就没有用了。你不念,你一懒惰,那金刚藏菩萨就都不跟着你了,你有什么灾难,他也不管了;你若天天诵念〈楞严咒〉,什么灾难都会没有的。这是最妙、最好、最宝贵的一种法宝,谁要是会念了,切记不要把它忘了!这是最要紧最要紧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佛和魔是对立的,佛法若没有了,魔法就出现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人会念〈楞严咒〉,这所有的魔王就统统出世了,因为他们没有所恐惧、不怕了!我们要是能有多一个人念〈楞严咒〉,这个魔──不是单单世间上的魔,天上的魔、其他世界的魔,很多很多的魔王,就不敢出来;若没有了,他们就出来了。现在,是战争一次就死多少人;他们若出来,叫这一个世界上的人即刻都死都可以,他们都有这种神通的。所以我们现在有多一个人会念〈楞严咒〉,魔王就不敢出现了。因为有这种重要性,我现在到西方的国家,到美国来,我最要紧的,就是提倡叫人能把〈楞严咒〉读熟了!这于人类是最有重大的关系的。

※    ※    ※    ※

I2 颂听法劝人功德

若有劝一人 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 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 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 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 齿不疏黄黑 唇不厚褰缺 无有可恶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 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 口气无臭秽 优钵华之香 常从其口出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假使有人能劝说一个人,带领着他来听《法华经》,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对他说,这《妙法莲华经》是最深最妙的,一千个大劫、一万个大劫也不容易遇着的经典,也不容易遇着有人讲《妙法莲华经》。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这个人当下就受他教诲,前往道场去听经,乃至于就很短很短的时间,他能专心听讲。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这一个人所获得的福报,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分别来给你(弥勒菩萨)详细的讲一讲。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这个随喜来听《法华经》的人,他所得的福报,生生世世都没有口患的毛病,牙齿也不稀疏、不黄、不黑。有的人这牙齿,往往就怎么样刷牙也是不干净,这都是宿生没有听《法华经》的关系;若有善根的人,牙就不稀疏,长得很齐整、很好看的。

佛有四十齿,有的圣人也有四十齿的。华严菩萨,就是中国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澄观法师,他也是四十颗齿。他的相好而庄严,不但有四十颗齿,而且双手过膝、目有重瞳──白天看着还没有怎么样,晚间看他那眼睛有光的。你们以后留心,看着哪一个人站着,他的双手能过膝盖,这就是出贵相;双手过膝,这可以做皇帝。四十颗齿,这也是一种贵相。

为什么说澄观法师就是华严菩萨的化身呢?因为澄观法师圆寂之后,有位印度证果的僧人,来到震旦(中国)来弘扬佛法,路过葱领的地方,见到两个童子从空中而过,这位僧人问他们到什么地方?他们说到中国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去供养。僧人又问:“谁是华严菩萨?”他们回答:“澄观国师!”这位僧人来到长安,将这个消息宣布,也奏明皇帝准许开澄观国师的棺;一看,果然发现牙齿丢了两颗,那是被那两个童子给请去,请到他们那个世界去供养。所以大家才知道,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随喜《法华经》的人,这嘴唇子也不厚、也不薄,又不褰缺、不天包地、不地包天、不向回缩着,没有一点可以令人讨厌的、令人看着不舒服的这种相。舌不乾黑短:这舌头也不会乾燥、不会黑、不会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鼻梁很高、很长、很直的,这山根也不断、不弯;这样人也都出贵的。前额很宽广的,也没有山、没有海、没有河,不是那么高出一块、低下一块的,很平正的;这样人都非常聪明。

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这面目也非常的端严妙好,人人都欢喜见到他,百看不厌,越看越欢喜看。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他口里出的气也不会臭,也不会不干净,有一股优昙钵罗华香味,常常在他的口里出来。

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假使有人想要听这《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而到僧人所住的地方,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闻到这《法华经》,也就非常欢喜,我现在说一说他应该能得到多少的福报。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这个人等到来生,会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到人间。在人间可以得到妙好的象、马、车乘,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或者得到七宝所造成的辇舆。在天上,可得到天上的乘宫殿。

若于讲法处 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 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假使能在讲《法华经》的地方,劝人坐下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由这种的因缘所得的福报,将来辗转能得到释提桓因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转轮圣王的座位。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劝人听经都可以得到这种的福报,何况你自己专一其心来听经呢!你能解说《妙法莲华经》这其中的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量:你能依照这《法华经》上所说的道理而去修行,这样所得到的福报是不可限量的,是无边无量、没有数量那么多的。

※    ※    ※    ※

在暑假班这九十六天的时间又圆满了,毕业的学生有的走了,有的没有走的;无论走没有走,都要继续来研究佛法,对佛法要有深刻的认识。

我们今天得到这位 Lancaster 蓝教授,来给各位颁发证书,我觉得很欢喜的。这个蓝教授,你们看见他忙的样子,颁发证书完了,连饭都没有时间吃就走了;由这种的精神看来,你们各位不要辜负蓝教授对你们这种好的意思,所以要勇猛精进来研究佛教。他临走的时候,对我说一句话:“我们这个佛教讲堂和中美佛教会,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像我们这样子来勇猛精进,这么样用功,这么样修行,这么样研究佛法,没有的!”他这样说,我也就不得不这样答覆他,我说:“I believe your talking, because if we're not the first, you won't come, you will quickly go! (我相信你所说的,因为如果不是第一,你不会来,你会很快就跑了!)”你们各位到这个“第一的发扬光大佛教”的处所,你们都应该来护持佛教,令佛教发扬光大,尽上你们个人所尽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部经,有二十八品,这是〈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前边是讲“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现在这是法师讲说,或者书写,或者受持,或者读诵这一部《法华经》,这功德比前边随喜的功德更大得多。
怎么叫“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承,以佛法作为我们的师承。承,是“承认”的“承”,就是三十五年以前,我作那一首偈颂“轮承圣助呕方宁”那个“承”(注:此偈作于一九四六年秋,时上人自天津乘轮船赴湖北,遇海怪颠覆,呕吐不止,幸得佛菩萨加被,终得波平浪静,免于覆舟之难)。又,以佛法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也叫法师。
法师有五种:
(一)讲说的法师:会讲经说法,为众生解释经义,说明道理。
(二)读经的法师:对着经本来读念这经典。
(三)诵经的法师:不要经本子,能记得住来诵念这经典。
(四)受持的法师:对于这经义照着去做,受之于心,持之于身。
(五)书写的法师:书写,就是写经典。把经典书写出来,或者把它藏到宝塔中,或者印成经卷,流通于世;印,就是 print。你亲手书写的经典,放在宝塔里边,给一般人来叩头礼拜、供养,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你若能以书写流通于世,这功德永远永远都存在的。
这是五种的法师,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C2 明持经根净(分二)
D1 总列六根清净 D2 别作六章解释
今D1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完〈随喜功德品〉之后,在说〈法师功德品〉这个时候,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因为你要有功德,就必须要精进;你若不精进,就没有功德。这一品,常精进菩萨是当机者,释迦牟尼佛告诉常精进菩萨这位大菩萨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假使有修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能以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或者对着本子来读《妙法莲华经》,或者离开经本来诵《法华经》,能记得清清楚楚不忘,或者为人讲解《妙法莲华经》,或者书写《妙法莲华经》。
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这个人可以得到八百眼功德,可以得到一千二百耳功德,可以得到八百鼻功德,可以得到一千二百舌功德,可以得到八百身功德,可以得到一千二百意功德。
我们人的六根,每一根都应该有一千二百个功德,这分三世、四方来讲。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四方,东、南、西、北。在前边有三百功德,在后边有三百功德,在左边有三百功德,在右边又有三百功德,这合起来是一千二百功德。那么为什么说眼睛只有八百功德呢?因为眼睛所见的不全,见前不见后、见左不见右。你这眼睛往前看,就看不见后边了。说:“那我不信!要是开了眼,后边也可以看得见!”那要说开眼的,现在是讲一般没有开眼的。佛法有种种的分别,你不要“笼统真如,颟顸佛性”;笼统,就是这么混合着。
这本来是应该有一千二百功德,但是它不圆满,只见前边不见后边;左右也可以见,但是左边只见两百五十功德,右边又见两百五十功德,左右各有五十个功德它见不着──你往两边看,你也不能看全了;你要想看全,就要把头转一转,所以说它所见不圆满。因为眼睛没有完全的能力,左边有两百五,右边有两百五,前边有三百,合起来只有八百功德。
这个耳朵,不论前后、左右、上下、四方,什么地方有声音,都听得见,是具足的、圆满的,没有障碍,所以耳朵有一千二百功德。
这个鼻有进出息,一进、一出,这也作为三个四百来讲,一进有四百、出去有四百,所以一呼吸有八百功德;但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有停止的地方,那个停的地方也算四百功德,但因为不是具足的,所以鼻也只有八百功德。
我们的舌头,舌是尝味的,它很具足,无论什么味,一到舌头上,它都知道,所以舌也是有一千二百功德。
身怎么有八百功德呢?身有触,触有顺、逆二缘。顺,是你所欢喜的这种触尘;逆,是你所不欢喜的这种触尘。在这顺逆之间,那么欢喜作为四百功德,不欢喜又作为四百功德;在离开这欢喜、不欢喜──离了这个触尘,又作为四百功德。它这儿只有顺、逆这两种缘它知道,这作为八百功德;等离开,它就不知道,就没有触觉了!所以离开的这四百功德,是缺的。
意在第六意识,还没有到第八识,这意识是属于有思想。它一想,就什么都知道,所以是很具足的,很圆满的。这第六意识,也有一千二百功德。
这个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法华经》的人,都有这么多的功德,以六根就有六千的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以这六千种的功德,来庄严自己的六根,令这六根都清净了──眼根也清净,耳根也清净,鼻根也清净,舌根也清净,身根也清净,意根也清净,都清净了!
D2 别作六章解释(分六)
E1 眼根功德 E2 耳根功德 E3 鼻根功德 E4 舌根功德 E5 身根功德 
E6 意根功德 E1(分二)
F1 长行 F2 重颂
今F1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以父母所生的清净肉眼。眼有五眼,有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有一首偈颂是: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是通的,肉眼是有所障碍的,法眼是观俗谛的,慧眼是观空的;佛的眼睛好像一千个太阳似的,照了一切中道、真谛。
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他以父母所生的这个肉眼,就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和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所有山林河海。这要是譬喻起来,我们这身体就是山,我们这毛孔就是林,我们这血就是河,我们这脏腑就是海。那么这个人,他以父母所生的清净肉眼,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萨,可以看见一百个佛世界;二地菩萨,更要加上一倍,这看的都不同的。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阿鼻是梵语,译为无间,就是无间地狱。无间,没有间歇,总受罪。无间地狱里头,有五种的无间: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身形无间。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往下能看见阿鼻地狱,往上能看见有顶天。有顶天,是三界最高的一层天,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中间这一切的众生,这位法师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以及众生造业受报的因缘,起什么惑、造什么业、受什么果报?将来这果报,生到什么地方去?他完全都看得见,完全都知道!
F2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 以无所畏心 说是法华经 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胜眼 以是庄严故 其目甚清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又想要把这个道理说得再详细一点,所以又用偈颂来把它说一遍。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假使在大众之中。在大众之中说法,是不太容易的,因为有一种大众威德畏。你如果没有无畏的心,会生出一种恐惧,就不能说法了。好像你们各位,能以对着很多人来讲说佛法,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有这种听闻《法华经》、讲说《法华经》的功德,所以在大众里边,你都无所恐惧,没有什么可以怕的心。你要是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你就不能听法了。这位法师他于大众中,没有恐惧心,给大家讲说这一部《法华经》,令其他人都明白。
汝听其功德:这个“汝听”,就是对着常精进菩萨说的。常精进菩萨!你听这位法师讲经所得的功德,我现在为你说一说。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这位法师,他能得到八百的眼功德,得到殊胜的眼。殊胜的眼,有的以“三世”来论一千二,有的以“四方”来论一千二。
眼睛怎么只有八百功德呢?因为它见前不见后、见左不见右,所以就少了四百功德。眼睛看前边、不能看后边,能看左边、右边又看不见了;它总有不圆满的地方,所以它的功德只有八百。本来前边有三百功德,右有三百功德,左边又有三百功德,那么它因为只能看前,这三百功德存在;左右,只能看得多分,而有少分它看不见的,所以左边两百五十功德,右边有两百五十功德,这合起来是八百功德。这是眼睛得这种殊胜的眼功德。我们一般人也有眼睛,但是它只是看而已,谈不到眼功德;他得到殊胜的眼,这眼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里边的事他也看得见,外边他也看得见,不要得天眼通他就看得见!
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以这种种功德来庄严的缘故,所以他就得到清净眼目。
父母所生眼 悉见三千界 内外弥楼山 须弥及铁围
并诸余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狱 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 一切皆悉见 虽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以父母所生的肉眼,就会变成清净眼,所以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了!他完全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内里边的众生,又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外边的众生;悉,就是完全。
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好像弥楼山、须弥山、铁围山。弥楼山,这是一座大山。弥楼是梵语,翻译为光明。须弥山,就是妙高山。铁围山在须弥山的外边,有大铁围山;铁围山的外边,又有七重香水海。并诸余山林,大海江河水:还有其余的山林、大海,和这一切的江、河,他都能看得见。
下至阿鼻狱:乃至往下看,可以看到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翻译为无间。无间地狱,那是没有间断的,总要受罪,求出无期。在无间地狱里头,一个人也不觉得这地狱很松、很空洞的,还有很多空的地方;多人,他也不觉得这个地方少了。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也装满了这个地狱,一千个人也装满了这个地狱,一万个人又可以装;这个地狱,就是这样子,这叫无间,没有空的地方。
堕落无间地狱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种人,都要堕这个地狱。弑父,杀父亲;弑母,杀母亲;弑阿罗汉,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就是僧人在那儿住着很好的、很和谐的,你到那儿讲是讲非,把这僧人讲得都不和了。出佛身血,佛在世的时候,你把佛的皮肉或者割破了,这都是出佛身血;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如果把佛像打坏了、碰掉一块,这都是出佛身血的罪。这五种也叫五逆,这五逆罪就会堕无间地狱;若堕到这无间地狱,你要想出来,也就没有法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去?或者有菩萨放光,或者有佛放光,照到你那个地方,那时候才可以出去,但是这个机会是很少的。
上至有顶处:往上边,他能看到这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就是三界之顶上,所以又称为有顶天。这个天是在世界上最高的天,你想都想不到,你没有法子想得到的地方;就是任何太空的火箭──打月球的火箭,也打不到那地方。所以科学再昌明,也到不了那个地方。但是要是讲说《法华经》的这位法师,他就能到那个地方了──他也不是能到那个地方,他是能看见这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叫有顶天,这天之中它是最高的了。
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在有顶天到阿鼻地狱中间所有的一切众生,这位讲说《法华经》的法师,他都可以看得见的。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虽然他没有得到天眼,但是父母所生的肉眼力量,就能有这么大的功德,能上看到有顶天,下看到阿鼻地狱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E2 耳根功德(分二)
F1 长行 F2 重颂
今F1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复次常精进:释迦牟尼佛又再叫一声,常精进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人,或者持五戒、修十善的女人,或者受具足戒的比丘,或者受具足戒的比丘尼,或者受菩萨戒的菩萨,或者受沙弥戒的沙弥,他们来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受之于心,持之于身。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或者他能对着经本来读,或者他能离开经本来背诵,或者他能给一般人来讲说,或者他能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这位法师,他就会得到一千二百耳功德。耳是很圆融无碍的,它前后、左右、上下都可以听声音。

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以父母所生这个清净耳,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一切音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在这其中种种语言音声,都能听到。不但是清楚,而且还能分别是什么声音。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

象声、马声、牛声:象是什么声、马是什么声、牛是什么声,他听见这个声音就知道。你前生是头象,或者来生是头象;或者前生是匹马,或者来生是匹马;他一听你这个声音,就知道你这前因后果!“这个人,前生他是头牛转人,原来他这个声音,还有牛味道!”那个牛的声音还没断呢!又听这个人的声音:“不得了!来生他要投生做牛去了!”不要说看你,闭上眼睛,一听你这个声,就知道你将来做什么。你看妙不妙?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在这种种的声音之中,一听这声音,他就知道了,能分别出来这是牛声、那是马声、那是象声!譬如,这声音里边有很多种声,有人声、马声、牛声、鸽子叫的声,什么声都有;那鸽子一叫,就那么“咕、咕──”,鸡一叫,就那么“嘎嘎──”。所以不要说见这个人、见这个形,一听声,就什么都知道了,知道他怎么样来的,怎么样去的。

车声:你看!这车的声音,他也知道。啼哭声、愁叹声:有的人一说话就“呜、呜──”,声音一点也不响,好像要哭似的,他的声音总有一种悲音。有的人就“唉──”,这愁叹了!这不是说只听他这个哭声和愁叹声,连他将来怎么样有什么不好?他怎么有这么哭音也都知道。“喔!他将来有一些意外,他就要撞车、要死了!所以他现出哭的声来了。”或者愁叹声,“喔!为什么他愁叹呢?他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啦!”这一听这声音,就知道他有什么事情。

螺声、鼓声、钟声、铃声:螺声,就是宝螺声;宝螺一吹,“呜──”那个声。鼓声,法鼓的声音,就我们这鼓声。为什么要打鼓?哦!他们那儿又上课了,有中文课了!钟声,一打钟,哦?他们那儿做什么啦?那儿讲经了!铃声,你敲铃,他也知道要拜佛了。这都一样的,就是这么回事嘛!

笑声、语声:我这么一讲,你那儿就笑了!这是笑声。语声,就是讲话的声音。总而言之,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你一听声音,就知道他现在是个男人,将来他要做女人了;或者前生她是个男人,今生做女人了!你听人讲话,种种人有种种的声音,声音都不同。昨天来的是果先的朋友,他和果地的声音差不多;我听他在这儿讲话,我就以为是果地讲呢!细一听,又不是。我虽然不能听这种种的声,但是也多少可以听着有一点差别。童子声,童男的声音。童女声,童女的声音。

法声、非法声:那儿讲经说法呢!这是法声。非法声,就是他们那儿在胡说八道呢!尽讲非法的话,不要听他的!

苦声、乐声:啊!那个地方真是痛苦了,发出一种苦声。乐声,他们那班人怎么那么快乐呢?

凡夫声、圣人声:凡夫声,一听你这声音,就知道你是个凡夫,没有证果,不是阿罗汉。圣人声,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这是个圣人声音。

喜声、不喜声:欢喜的声和不欢喜的声音。

这种种的声音,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都能听到,又能分别清楚知道,所以你不能瞒得了他的。

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天声:天,就是三界诸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为什么会生到天上去呢?因为人持五戒、修十善,所以死后就生到天上,享受天福。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能听到天上的人所说的声音。一听这个人,啊!这个人将来会生天!或者一听这个人,知道这个人是从天上来的,现在又做人世间的人了!

龙声:有龙神的声。一听龙这个声音,知道这条龙在往昔生中做过什么事情,它是什么因缘而堕龙身;或者他将来要堕龙身,或者它现在已经是龙身。这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或者他过去是龙身,现在是人身;或者现在是人身,将来是龙身;或者过去是人身,现在变成龙身。一听声音,就知道这前因后果。

夜叉声:夜叉,是一种鬼的名字;这是梵语,翻译为速疾,跑得非常快的捷疾鬼。这种鬼有三种:(一)地行夜叉,不会飞行,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很快;(二)空行夜叉,是在虚空中飞行;(三)天行夜叉,是在虚空中飞行。

乾闼婆声:乾闼婆是梵语,翻译为嗅香神,它欢喜闻香味。帝释天有大法会,玉帝一燃起牛头栴檀香,它就嗅香而至,到玉帝那地方,就给玉帝奏音乐、跳舞戏。乾闼婆也是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讲法。或者它过去是人身,现在是乾闼婆身;或者现在是人身,未来是乾闼婆身。一听他这声音,就知道他过去的因、现在的果和未来的果。

阿修罗声:阿修罗是梵语,翻译为无端正。男的阿修罗相貌生得非常丑陋,女的阿修罗相貌生得非常美丽。天上的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人的德行,其性好斗。这阿修罗的声音,也是按照三世来说:或者过去是阿修罗,现在是人;或者现在是阿修罗,将来是人;或者现在是人,将来是阿修罗。一听他这个声音,就知道他将来受什么果报。

迦楼罗声:迦楼罗是梵语,翻译为金翅鸟。大鹏金翅鸟专吃龙,它吃龙,就好像我们人吃面条一样。龙虽然是很大一条,还是属于虫子之类的,不过它是虫类最大的。所有的鸟都吃虫子,小鸟就吃小虫子,大鸟吃大虫子,大鹏金翅鸟是鸟类中最大的,它就吃龙这大虫子。

大鹏金翅鸟的翅膀,一展开有三百六十由旬那么长,它用翅膀一扇,把海水就都给扇成两半,这三百六十由旬的地方就没有海水了。龙是在水里藏着,这时候没有水了,龙就露出来,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它这个身体了;于是大鹏金翅鸟就把龙像吃面条似地,那么吞到肚里去了。所吃的,都是年轻的龙,老龙在水最深的地方藏着;把年轻的龙都给吃了,老龙也就没有法子再不管了,于是想办法来对治这大鹏金翅鸟。龙王想尽了方法,也没有法子可以对抗大鹏金翅鸟。以后突然想起来:“哦!释迦牟尼佛是最大慈悲心,我去请佛来帮助我!”于是来到佛所,求佛来救它。

释迦牟尼佛问:“我为什么要救你呢?你有什么灾难了?”龙王就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有大鹏金翅鸟,它把我的龙子龙孙都给吃了,将来我这龙的种类就会断绝了。求佛慈悲,来救一救我们这龙的种类!”佛说:“那没有什么问题!我把这旧的袈裟送给你。你把这袈裟拆成一缕一缕,每一条龙的角上挂一缕线,就可以了!”龙王回去就照办,大鹏金翅鸟再把海水扇乾了,也看不见龙在什么地方,就看见佛的袈裟在那儿。

大鹏金翅鸟也有点神通,它知道是释迦牟尼佛用神通来救龙,所以也来佛所,对佛说:“世尊!您不给我们龙吃,我们就都要饿死了!我们吃的又多,一定要龙那么大的身体才够吃得饱,现在龙没有了,那我们是要饿死啰!您这是对龙慈悲,对我们大鹏金翅鸟可就不慈悲了,您这就不普遍、不平等了!”

佛说:“在我法里头,要戒杀放生,你吃龙,这也是杀生。你杀生,冤业越结越深,今生你吃龙,来生龙吃你,这互相吞食,冤业不能了。你现在不要吃龙了,要吃斋,不要再吃肉了!”金翅鸟问:“那吃斋,我吃什么斋呀?到哪地方有斋吃啊?”佛说:“以后我的弟子在午斋的时候,他们送一份供养给你,你以后就不要吃龙了!”这样子,释迦牟尼佛和大鹏金翅鸟订下这个条约。

以后龙也不需要怕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也没有饿死,乃至于到现在,我们在午斋时送出七粒米,一份就是给大鹏鸟吃的。你一送这个食出去,要是开五眼的人,就会看见大鹏金翅鸟飞来,把这个东西吃了。所以它不需要吃龙,也饿不死的。因为我们受佛这个遗嘱,所以到任何地方,佛的弟子吃饭,都应该给这大鹏金翅鸟送一份供养去。

紧那罗声:紧那罗,也是天龙八部之一,翻译为疑神,因为他头上长了一个犄角,令人怀疑,就称为疑神。他也是在帝释天那地方奏音乐的,是帝释天的乐神。玉帝──就是天主,一有大的宴会,他去给奏音乐,奏的音乐非常好听。

摩睺罗伽声:摩睺罗伽,翻译为蟒神,这是大蟒蛇。

以上是天龙八部,它们各有所因,所以将来各有所成的果。这样种种的声音,讲说《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都会知道,皆能明了。

火声:火的声音,这位法师一听,就知道过去被火烧的声,或者现在被火烧的,或者将来会被火烧的这种声音。

水声:或者一听这水的声音,就知道,哦!这个地方,在过去被水淹过,或者现在就要被水淹了,或者将来一定会被水淹的。

风声:本来打飓风,这风还没有来,一听这个声音,就知道在几万里地的地方有个飓风,那飓风就要到这地方来了!或者现在刮的风,知道这风里边是什么因缘刮的风?或者将来这个地方会刮风。总而言之,也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声音,这位法师都知道。

地狱声:这位法师,一听这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堕地狱的,或者他是从地狱那儿来的。现在地狱有种种的声音,他也听得见了。

畜生声:畜生,就包括一切的动物;它的声音也都知道。或者一听这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他以前是做畜生的,或者将来他要做畜生;或者一听这畜生的声音,就知道将来它还会做畜生。

饿鬼声:饿鬼最难找吃的东西,甚至于几个大劫也找不着一滴水、一滴血,或者一滴酒来喝,做饿鬼是很痛苦的。所以你们不要尽想吃东西,想吃东西,就会变饿鬼的。

人们所吃的东西,就当吃药那么吃,不要拿它当怎么样好吃、怎么样有营养。我们因为这个身体若不吃药,它就要没有生命,所以一定要吃这个药,就是那五种的观所说的,“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嘛!

“五观”就是:(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有这五种的观想,你所吃的东西才能消化得了;你若没有作这五种的观想,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也化”。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你若三心不了,就是喝口人家供养你的一杯水,你也消受不了;这五种观想,你若明白了,就是吃下去金子,也可以消化了。所以出家人在吃午饭的时候,一定要念供养咒,然后不打妄想来应供,来用斋饭。

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比丘声、比丘尼声:这位法师,一听这个人的声音,知道这个人前生是个比丘,或者知道这个人现在就要来做比丘了,或者知道这个人来生会做比丘;一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将来的果报如何。这比丘尼也是这样子,或者过去世做比丘尼,现在没有做;或者现在做比丘尼,将来又会做比丘尼。这种种的比丘声、比丘尼声,这位法师也分别得清清楚楚的。

声闻声、辟支佛声:声闻是闻“四谛”──苦、集、灭、道,而悟道的。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

菩萨声:或者菩萨的声音。菩萨是修六度万行,而行菩萨道。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一听这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三世的因果──或者过去世是菩萨,现在又做个普通的人;或者现在是菩萨,或者将来做菩萨。

佛声:或者一听这个人的声音,喔!这是个佛声音!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总而言之,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之内和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所有一切的声音,这位法师,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虽然还没有得到天耳通,可是以父母所生这个清净的普通耳,完全都能听见。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都能分别详细,而明白种种的音声。虽然听种种的声音,还不被这些声音所转,不被这些声音所染污,不被这些声音所转变;就是有什么声音,听是听,但是无所著住。因为不着住,所以他就不会坏耳根;如果着住到声音上,就会坏了耳根。

F2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净无浊秽 以此常耳闻 三千世界声
象马车牛声 钟铃螺鼓声 琴瑟箜篌声 箫笛之音声
清净好歌声 听之而不着 无数种人声 闻悉能解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重宣以上的意思,而用偈颂再把它详细说一说。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以父母所生的肉耳,非常清净而没有污浊。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用这个普通的耳朵,就可以听见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一切的声音。

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或者是象声、马声、车声、牛声,他都分别清清楚楚的。所有的钟声、铃声、螺声、鼓声,他也能分别得清清楚楚。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琴、瑟、箜篌,这都是奏音乐用的乐器,或者现代的吉他之类的。以及箫声、笛声,所有种种乐器的音声。这位法师,完全能听到,又能分别清楚是什么乐器的音声。

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着:或者有的人,用清净的音喉唱出好听的歌声,这位法师他也听得清清楚楚的;虽然听种种的声音,但是他可不着住。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没有数量那么多种人的声音,无论你是什么人讲的,他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也能明白。

又闻诸天声 微妙之歌音 及闻男女声 童子童女声 
山川险谷中 迦陵频伽声 命命等诸鸟 悉闻其音声
地狱众苦痛 种种楚毒声 饿鬼饥渴逼 求索饮食声
诸阿修罗等 居在大海边 自共言语时 出于大音声
如是说法者 安住于此间 遥闻是众声 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兽鸣相呼 其说法之人 于此悉闻之

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这位法师,又能听见诸天的声音,又能听到诸天微妙的歌声,又能听到男人声、女人声,又能听到童男、童女的声音。

山川险谷中:在山川和最危险的山谷中,迦陵频伽声:有迦陵频伽鸟的音声。迦陵频伽,这种鸟在没有出卵的时候,它在卵里边就会鸣;那声音,比一般的鸟叫得都好,所以又称为好声鸟,又叫仙音。这种鸟所唱的声音非常之好!命命等诸鸟:命命鸟,就是共命鸟。这种鸟,是报同业别,所受的报是一样的,但是所造的业分别。所以在一只鸟身上,生出两个头、两个口──吃东西,它也抢着吃、它也抢着吃;叫,它叫、它也叫,这叫共命之鸟。你们看过这种鸟没有?悉闻其音声:这位法师,完全听见它们的声音。

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所有地狱那苦痛的声音,或者种种被打的、受种种痛苦的声音,这位法师完全都听得见。

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这饿鬼饥渴交迫,逼迫得很难受。越饿越找不着东西吃,越找不着东西吃就越饿,饿得肚子里头都要着火了,这叫“饥渴逼”。饿鬼饥渴所逼迫的声音,他们到处寻找饮食的声音,这位法师都能听见。

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所有的阿修罗,他们住在大海的旁边,互相谈话的时候,发出很大的音声。好像海边上的鳄鱼,那都是阿修罗;他们一出来找东西吃,都是互相示威,这只也出一种大声音,那只也出一种大声音。

如是说法者:像以上这样,这位讲说《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安住于此间:此间,是这个地方;什么地方?就是“慈悲”,他安稳住在“慈悲”上。慈悲一定要多多的,少了慈悲,是不可以的。修道的人,切记不要把慈悲弄没有了!若没有了慈悲,那就非常危险,阿修罗就要来找你了;你若慈悲,阿修罗就拿你没有办法!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在很远的声音,他也听得见,但是可不会坏的耳根。

十方世界中:在十方世界里边,禽兽鸣相呼:这禽兽互相鸣、互相呼应。你看!在山上那个兽,这只叫一声,那只也会回一声,都是互相你招呼它,它就招呼你。所有飞禽和走兽这么互相争鸣、互相呼叫的声音,这一切的声音,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这位说法的法师,他都完全听得到,也都明了。

其诸梵天上 光音及遍净 乃至有顶天 言语之音声
法师住于此 悉皆得闻之

说法这位法师,不动道场,遍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音声。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梵天,就是色界大梵天;光音天,就是二禅天;遍净天,就是三禅天;有顶天,是四禅天,就是无色界最高一层天,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言语之音声:从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天上,他们所说的言语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讲解《法华经》这位法师,就在讲经这个道场,他完全能听到诸天的言语声音,其余的声音也都闻得到。

一切比丘众 及诸比丘尼 若读诵经典 若为他人说
法师住于此 悉皆得闻之

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所有一切的出家比丘僧和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他们或者读经典,或者诵经典,或者书写经典,或者为他人演说经典。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这位法师就在讲经法会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声音,他都听得见。

复有诸菩萨 读诵于经法 若为他人说 撰集解其义
如是诸音声 悉皆得闻之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又有一类菩萨,或者常常修习佛法,或者读诵,或者为他人讲说《妙法莲华经》。撰集解其义:撰,就是自己另外作一篇文章。集,或者找到其他书上有的文字,来注解这一部经,还是同样这一部经。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好像这一类的音声,讲经这位法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的!

诸佛大圣尊 教化众生者 于诸大会中 演说微妙法
持此法华者 悉皆得闻之

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菩萨声,这位法师都知道;诸佛的声,妙不可思议,但是这位法师也知道。诸佛是世间大圣的人,是教化一切众生的一位觉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在一切大会之中,诸佛演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完全都听得清清楚楚的。

三千大千界 内外诸音声 下至阿鼻狱 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 而不坏耳根 其耳聪利故 悉能分别知
持是法华者 虽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三千大千界: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小世界──这不单是个小世界,而且只是一个世界。这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这叫一个世界;积集成一千个世界,有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一千个月、一千个四大部洲,这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这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这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说三个千的缘故,所以为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你不要眼光那么小、心量那么窄,美国人就只知道美国,英国人就知道英国,法国人只知道法国,德国人只知道德国,就知道那一个小地方。我们这一个国家,要是往三千大千世界来比,就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小似的,没有什么好不得了的。说是:“我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世界嘛!”你若知道有这么多的世界,你就成了佛了,不是凡夫了!你争心也没有那么多,贪心也没有那么重,痴心也没有那么一大堆了!一大堆,就是太多了!

内外诸音声:这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以外的,所有一切的声音,这位讲解《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都知道;他一讲《妙法莲华经》,就有这么多、这么大的神通。

下至阿鼻狱:下到这阿鼻地狱。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一人也满,多人也满。你一个人在那地方,觉得也没有空的地方;你人多了在那里边,也没有觉得拥挤。就是你一个人,也是满这个地狱;有几万万个人,这个地狱也装得下你们。为什么呢?是你业障所现的,就现这个无间地狱。上至有顶天:那么下到阿鼻地狱,上就到有顶天。这个有顶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你思想想不到,没有法子想到那么样高的地方。

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可是,虽然那么高的有顶天,那么深的无间地狱,所有的声音,这位法师都听得清清楚楚的;虽然听得清清楚楚的,但还不会损坏他的耳根。声音太多了,一听,会把耳朵听聋的,会把耳根坏了。他虽然听这么多的声音,耳根还不坏。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聪,是聪明;利,是锐利。这个耳根非常聪明锐利,就是你这一句话说还没说完,他那儿给你听完了。你看,就这么快!他听见你一句,就知道你整个的道理;听见你一个字,他就知道你想要说什么,所以能分别得清清楚楚。

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受持《法华经》的这位法师,虽然他没有得到天耳通,但是用父母所生这个普通的耳朵,就能听到一切的音声;他所有的功德,已经有像上边所讲的这么多!

在前边所讲的“耳根”,有肉耳、天耳、法耳、慧耳、佛耳,和眼是一样的。现在这位法师,他也不是肉耳,也不是天耳、慧耳、法耳、佛耳,就是父母所生这个普通的常耳。你也有这个耳,我也有这个耳,但是你不会讲说《法华经》,你就不会听这么清楚的声音;这一位法师他会讲《法华经》,所以他就可以遍听三千大千世界的声音。

E3 鼻根功德(分二)
F1 长行 F2 重颂
今F1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

复次常精进:释迦牟尼佛又说,我再跟你讲一讲,常精进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假使世间上,有修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或者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出家人,或者受菩萨戒的男子和女人。受持是经:他们能受之于心,持之于身──能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这一部《法华经》,能照着《法华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或者仅仅地对着《法华经》的本来读一遍,或者离开《法华经》的本来背诵一遍,或者为他人讲解这《法华经》,或者用笔恭恭敬敬地来把它写出来,这样能有什么好处呢?成就八百鼻功德。你看!这鼻子也有了功德。

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这个鼻子的功德是谁给它的?是这位法师给它的。这位法师因为受持《法华经》,才能有八百鼻功德;若不受持《法华经》,不要说是八百,连八功德恐怕都没有。以这种清净的鼻根,他能闻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和三千大千世界以外,乃至于上下各方一切的种种诸香。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在虚空里,日、月有无量无边的。不过在我们南赡部洲这个小世界,就看见我们这个日、月。到其他的地方,还另外有其他的世界,有其他的世界的日、月,不过我们现在没有到那儿,是不知道的。
说是:“到月球里,那是月球的世界,那是不是算一个另外的世界?”你到月球那个地方,那还是这个世界的界线,没有到其他的世界呢!到其他的世界,你就看不见这个世界了,就都看不见我们这个世界的日、月、星辰;你看见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那个日、月,和我们这个同不同呢?”等你见到就知道了!或者那个太阳是三角形的也不一定,或者那个月亮是个四方形也未可知。你到那个世界,就知道那个世界的境界了;没有到的时候,不可预测。
我们不要像那一些个糊涂科学家,总要测量测量,测来测去测死了,他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头发也都白了,眼睛也都花了,牙也都掉了、耳朵也都聋了,等他将要知道的时候,就死了。他这一死了,那个又要重头再研究;一研究,刚刚有点眉目,他也又死了!所以科学家研究这么多年,也研究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真可怜呢!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有须曼那华香;须曼那是梵语,译为称意。这种花又香、又美丽,有白的,有黄的。又有阇提华香;阇提,译为金钱华。这种花是黄色的,花开得好像一个个金钱似的。又有茉莉华香,这种花也是很香的。又有薝卜华香;薝卜,是梵语,译为黄华,又译为金色华,因为花黄得好像金子那样子。又有波罗罗华香,这种花叫重生华。怎么重生呢?因为这种花开过一次,又能重覆再开一次花。
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赤莲华香,就是波头摩华,有红色莲华的香。青莲华香,就是优钵罗华,有青色的莲华这股子香气。白莲华香,就是芬陀利华,有白色的莲华这股香气。华树香:这种树开了花,那就香了。果树香:这种果树,果子成熟了,也放出一股香味。
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又有牛头栴檀香;这种香,点上能香四十里。又有沉水香;这种木质,好像铁,又好像石头那么重,所以放在水中,它就会沉到水底,但是它这股香气是非常的大。又有多摩罗跋香;多摩罗跋是梵语,译为性无垢,自性里边没有尘垢;又译为藿香,在中药材里,有这种藿香。又有多伽罗香;多伽罗,译为根香,这种树木的根子非常香的。
及千万种和香:前边这是种种的香,现在又把这千万种的香都和到一起。若末、若丸:或者为末;末,是末香。或者为丸;丸,是丸香。什么叫末香?就是一心散为万善;什么叫丸香?就是万善仍归一身。若涂香:或者为涂香,就是向身上涂的这种香。
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受持这部《妙法莲法经》的这位法师,就在这个地方住。慈悲谓之“此间”,就是住到慈悲上。前边所说这种种的香,他都能分别清清楚楚的,是什么香,一点也不会混的;就是千万种的香和到一起,他也能分别出来。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又能特别的知道,所有一切众生所放的香气。象香、马香、牛羊等香:好像有的象身上会放香的,马也会放香,还有牛的香气、羊的香气,这种畜生的香气。什么叫“香”?香就是“善”;什么叫“恶”?恶就是“臭”。这香和臭,就代表善、恶两个味道。
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还有男人的香气、女人的香气、童子的香气、童女的香气,及草木丛林香:以及种种的草、种种的木,一切丛林所放的香气。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不论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所有这一切的香气,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都可以得闻,都分别得清清楚楚这种种的畜生香、草木香、人物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虽然他在人间住,但是诸天的香,他也都可以闻得到。
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在忉利天上,帝释那个园子里有一棵树,叫天树王;这种树,它也会放香的,香气周遍五十由旬。波利质多罗,就是天树王的香。拘鞞陀罗树,也是在天上的,不是人间的树;这种树叫大游戏树,诸天可以在这树下游戏,很好玩的。
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又有曼陀罗华香,就是小白花香;又有摩诃曼陀罗华香,就是大白花香;又有曼殊沙华香,就是小红花香;又有摩诃曼殊沙华香,就是大红花香。
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又有栴檀香,又有沉水香,又有在天上的种种末香,又有和一切都混合到一起这种种杂花的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像这些天上种种的香,香与香之间互相和合所放出的香气,受持《妙法莲华经》这位法师,他都可以闻到,知道是什么香。
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
又闻诸天身香:天上的人,身上常常放香。我们人间的人,有的人身上也有香气,是怎么香?擦点香粉、涂点香水,把身上弄得都有香。天上人不必擦香水,不必用化妆品,那是天然的香。怎么有香呢?因为持戒清净。人持戒清净,身上就会放出香味来;若不持戒的人,身上就会有一股臭味出来。这香味,代表你做善做得多;臭味,代表你做恶做得多。等到天人身上一没有香气,那天人就该死了。你不要以为天上的人就永远都活着的,天上的人,他有“五衰现相”的时候。这五衰一现相,他自己就知道他要死了。不要说天上的天人,就天主都会堕落的。五衰现相是:
(一)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帽子是一顶花冠,好像一朵花似的一顶花帽子;这一朵花,是常常新鲜的,没有什么尘土。等他五衰现相──这种衰败的情形现出来的时候,他这花冠就自然落了,也不新鲜了;不单不新鲜,花都凋谢了,就不成一顶帽子的样子。这是一衰。
(二)衣着尘埃。天人所穿的衣服,不像我们人间的人所穿的衣服,时间一久就肮脏了,要拿去洗一洗。天人所穿衣服非常清洁,不用洗的,因为天上最清净,没有尘埃。等到他五衰一现相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衣服上就有了尘埃、不干净了!好像我们吃东西把东西掉到衣服上,就生了一块油的痕迹、印子。
(三)两腋汗出。天人不出汗的,就天再热,他也不出汗,甚至于他那个地方根本就没有热的时候,总是清凉的,所以他身上总没有汗出,很洁净的。等到五衰现相时,他的两胳臂底下那地方就自然流出汗水!这也是一衰。
(四)体放臭味。天人的身上,总是放香的,有一股香气;善大的,香气就多一点,善少的,香气就少一点。等到他五衰现相时,他这身上放出一股臭气。这一股臭气,不是像我们人间这个臭狐,身上有好像牛、或者鱼那一股味道,又腥又膻;不是的,他这个臭气放出,也就像我们人出汗那股汗泥味,他也有了。因为天上根本就没有这种臭味,那么他身上有一股臭气,其他天人都受不了,就都给熏跑了。
(五)不乐本座。天人常常是坐着的,出外也坐着;他就坐到他那宫殿里的椅子上,宫殿自然都会飞的。那比我们人间机器造的交通工具要用汽油,方便得多,他什么都不用的,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随意而至。譬如天人一想:我到纽约去!这么一想,就到了纽约了。什么道理呢?有神通嘛!天人都有神通,所以坐到那个凳子上,就到了纽约了。这是个比喻,你不要以为天上的人真到纽约了!你不要食而不化──吃了东西不消化。可是他五衰现相的时候,就坐不住了!他坐也不安乐,又站起来,这么来回站起、坐下,坐下、站起,不知怎么样好了;这个时候,就堕落了。堕落到人间来,或者到地狱去,或者转饿鬼,或者转畜生,或者做人,没有一定的。所以你不要以为生到天上就是保险了!那也不保险的。在天上一样也堕落,没有人保证你不堕落的。
那么天人身上都有香,这股香气,和我们人间这香是不同的。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释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他在殊胜殿上,就是他所坐那个宫殿,享受五欲之乐。天上也有五欲,不过这个五欲和人间的不同,但是他也具足五欲之乐。他在殊胜殿上,享受五欲之乐和嬉戏时的香气。天人也会跳舞的,所以常常开 party(宴会),大家都聚会到一起跳舞。跳舞,不是像人间这么跳,他坐那地方就可以跳舞的──坐那儿、起来,起来、又坐下。坐那地方又可以腾空,又飞,来回这么各显神通,在那个地方玩。你不要羡慕天上那种玩耍啊!羡慕天上,那很危险的!
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在这个殊胜殿上,有一个“妙法堂”。释提桓因或者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讲说妙法时的香气。释提桓因,在〈楞严咒〉上就叫“南无因陀啰耶”,他是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给这其余的三十二天说法。
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或者在帝释的花园子里游戏玩耍时,所放出的香气;或者其他的三十二天,一切男女夫妇身上所放出的香气。男女,就是夫妇。又有一个讲法,男就是动,女就是静;动就是属阳,静就是属阴,也就是一股阴阳气所放出来的香。
皆悉遥闻: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虽然他在人间隔得很远,都能闻到这种香气,还能知道香气在什么地方。
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这样的辗转,乃至色界大梵天,上至有顶天,在这中间诸天的身香也能嗅到;不但能嗅到,而且分别很清楚。讲说和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他都可以闻得清清楚楚的。
并闻诸天所烧之香:或者天上的人也烧香,他并且能闻到天上人所烧的这股香气,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声闻就是“四谛香”,辟支佛就是“十二因缘香”,菩萨就“六度万行香”,诸佛就是“解脱菩提香”。因为凡夫是在世间上,这四圣是在寂光净土,所以我们凡夫本来不容易闻得见这四圣的这种香,但是以《妙法莲华经》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这些香气,无论离着多远,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都可以闻得到;遥,就是遥远。闻这个香,而且还知道这个香从什么地方来的。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虽然闻到这种的香气,可是对这个鼻根也不会有所损坏,也不会分别有所错误。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假使想要把所见的境界,为其他人来解释,他能忆念,一点都不会忘的,决定是记得清清楚楚,而不会说得不对的。
所以听经闻法才能开悟。佛教讲堂这个讲经说法,就像流水似的,天天都有法水长流。你们各位若天天来听讲,一定会恢复你自己本有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F2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 于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种种悉闻知
须曼那阇提 多摩罗栴檀 沉水及桂香 种种华果香
及诸众生香 男子女人香 说法者远住 闻香知所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再把前边所说的道理,说得更详细一点,所以用偈颂再来重说一遍。

是人鼻清净:这“鼻清净”,就是父母所生的“肉鼻”。知道大千世界内外,这就是个“天鼻”;他又不着住一切的香尘,也不被香尘所染,这就是个“慧鼻”;他能分别不谬,这就是个“法鼻”;他又能异时互用、同时互用,这就是“佛鼻”,所以鼻也具有五种鼻。前边所讲的眼、耳,到现在是鼻;这也就是眼睛能听,耳朵又能见,鼻子也能闻、也能见,这就是六根互用的境界,每一根都具足六根的功能。眼睛本来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它又可以听;耳朵本来是听的,但是它又可以见;鼻子本来是闻的,它也可以吃东西。这互相为用,每一根都有六根的作用。

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的鼻根非常清净;于此世界中:他就在这个世界中,若香若臭物:这个“臭物”,也可以读“嗅物”。“嗅”也就是“臭”,因为人人都知道这个臭是不太好闻,所以就读成一个“嗅”。实际上,也是嗅到这个气味,就知道臭了。什么是最臭的物,你们猜一猜?“人”就是一个最臭的物。你看大、小便便出去那么臭,令人跑得远远的。西方人怕臭味,就用水把它冲走了,说是若不把它冲走,不卫生。也真是这样子的。但是再卫生,一天到晚卫生卫生,保卫这个生命;到死的时候,也一样死,连多活一天都不可以的。

或者是香物,或者是臭物;种种悉闻知:香,他也知道;臭,他也知道,都可以完全闻得到,善能分别这个香、臭。实际上香就是善的气味,臭就是恶的气味。你做善,你不用告诉人说:“喔!我做了某某善了!”你根本就有一股善的味道,有一股香味。你尽做善事,你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修行的人,他不要说来用眼睛看、耳朵听,就用鼻子这么一闻,就知道你是做善的、是做恶的──做善的就有一股香气,做恶的就有一股臭味。你看!这一点都不能瞒得了人的。

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栴檀,沉水及桂香,种种华果香:又有须曼那华香;须曼那华,译为称意华,黄色又掺上白色,白中有黄、黄中又有白,白色就表示银子,黄色就表示金子,又叫金银花。又有阇提华香;阇提华,译为金钱华,这种花是黄色的,花开得好像一个个金钱似的。又有多摩罗跋香;多摩罗跋,译为性无垢,本性就没有尘垢,非常干净。又有牛头栴檀香,又有沉水香,又有桂花香。种种的花、种种的果,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他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花树、果树的香,分别很清楚。

及诸众生香,男子女人香:又知道这一切的众生,象、马、牛、羊等这种种的香。又知道男人的香、女人的香。这个香,只可以当个“气”,就是男人的香气、女人的香气。说法者远住,闻香知所在:讲说《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虽然他在远的地方住着,离这个香尘很远很远的,可是他一闻到香气,就知道这个香从什么地方来的。

大势转轮王 小转轮及子 群臣诸宫人 闻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宝 及地中宝藏 转轮王宝女 闻香知所在
诸人严身具 衣服及璎珞 种种所涂香 闻香知其身
诸天若行坐 游戏及神变 持是法华者 闻香悉能知
诸树华果实 及酥油香气 持经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诸山深险处 栴檀树华敷 众生在中者 闻香悉能知

大势转轮王,小转轮及子,群臣诸宫人,闻香知所在:这世间最有大威势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他王一四天下,管四大部洲。有金轮王管辖四大部洲,银轮王管辖三大部洲,铜轮王管辖二大部洲,铁轮王只管辖南赡部洲。转轮圣王,他有七种的宝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有大威势的转轮圣王,就是金轮王。有小转轮王,就是银轮王,或是铜轮王,或是铁轮王。还有转轮圣王的儿子,和他那一些个文武百官,臣佐、臣僚,以及宫里头的宫人等等。

这位法师一闻到这个香气,就知道他们都在什么地方。你看!闻香知道所在,这鼻子岂不是就有眼睛的用了?一闻这个香,知道这香从什么地方来的,就和看见一样的;所以这鼻子也就有眼睛的用,鼻子会看了!

身所著珍宝,及地中宝藏,转轮王宝女,闻香知所在:身上所佩戴一切的宝玉、钻石,和地里边所藏的一切宝贝,以及转轮圣王七宝之一的宝女。这位法师一闻这个香气,就知道现在在什么地方。

诸人严身具,衣服及璎珞,种种所涂香,闻香知其身:所有的天人和人间的人,他们用来庄严身上的这一些饰物,好像所穿的衣服,所佩戴的璎珞、手饰,这都是严身之具,还有种种所涂的这些个香。这位法师一闻到这个香气,就知道他身上所配戴的庄严具是什么。不要用眼睛看,鼻子也可以看。有人说了:“我的鼻子怎么不会看呢?”你当然不会看了!你没有受持《法华经》,你也没有讲说《法华经》,你也没有读《法华经》,你也没有诵《法华经》,你也没有书写《法华经》,你鼻子怎么会看呢?

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所有的一切诸天的天人,或者他们在经行,或者在坐禅,或者在游戏,或者在神变──你显一个神通,他又显一个神通,各显各的神通。受持《法华经》的这位法师,一闻这个香气,就知道这些天人在那儿做什么。

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持经者住此,悉知其所在:所有一切的树、一切的花,和一切的果实,以及酥油点灯的这种香气。受持《法华经》的这位法师,他在这个地方一闻这个香气,就完全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

诸山深险处,栴檀树华敷,众生在中者,闻香悉能知:在深山穹谷,很危险的地方,有这一些个栴檀树,在那儿开花开得很茂盛。所有在这深山里边的众生、人、非人等,或者在那儿用功修行、在那儿做什么的,这位法师一闻这个香气,知道清清楚楚,就和看见一样的。

铁围山大海 地中诸众生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罗男女 及其诸眷属 斗诤游戏时 闻香皆能知
旷野险隘处 狮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闻香知所在
若有怀妊者 未辨其男女 无根及非人 闻香悉能知
以闻香力故 知其初怀妊 成就不成就 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者

铁围山大海,地中诸众生,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在须弥山的外边,有个大铁围山。铁围山和大海,以及地里头藏着的一切众生。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这位法师,闻到这种的香气,他就完全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

阿修罗男女,及其诸眷属,斗诤游戏时,闻香皆能知:阿修罗,有男阿修罗、女阿修罗,以及阿修罗的眷属。阿修罗就是自己和自己常常斗争,以斗争作为一种游戏、一种消遗。这位法师一闻到香气,就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旷野险隘处,狮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旷野,就是没有人的地方。险隘,就是最危险和最狭隘的地方,仅仅就能走一个人,不能两个人走;最危险与最狭窄、最小的那么个地方,或者有狮子、大象、老虎、豺狼,或者有野牛、水牛等等。这位法师一闻到香气,就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

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假使有女人已怀孕,有了小孩子了,也不能分辨胎中是男、是女;因为在肚里边,所以不知道。或者她是怀一个鬼胎,根本就不是人。非人,或者是妖怪。有的人生出一只狗,有人生出一只猪来,这就是妖怪,这就是无根。这位法师一闻到那个香气,就知道她怀的是什么。

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因为他闻香气这个力量的缘故,知道她最初在什么时候怀的孕,或者就要生了,或者还没有要生。成熟,好像水果熟了,就可以摘下来吃;若没熟,就不可以摘下来吃。胎儿在母腹中,要十个月足才成就,可以生出来;若是在七个月,这还没有成就呢!女人生小孩子本来很危险的。这个做母亲的,和阎罗王只隔着一张纸那样近,可以说是几乎一伸手,就摸着阎王爷的鼻子了──这言其就将死了。所以能平安生产,产生的小孩子又有福。

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以闻香这个力量的缘故,能知道男人所想的是什么?又能知道女人所想的是什么?好像女人有染污心,总欢喜某某一个男人;男人就欢喜某某一个女人,这都叫染欲。因为愚痴的缘故,才想男女的事。痴,是愚痴,就是无明;恚,是瞋恚,就是瞋恨心。因为无明,就生了瞋恨。这种的心理,这位法师完全明白,也知道哪一个人是修善的。

地中众伏藏 金银诸珍宝 铜器之所盛 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 无能识其价 闻香知贵贱 出处及所在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又能知道地里头所有的这些宝藏,或者是金矿,或者是银矿,或者是钻石等。或者知道用铜造的器皿,所盛的是什么东西。这位法师,一闻这个香气,就什么都知道。你说,这真是太妙了!

我们一般的人只知道眼睛能看、耳朵会听、鼻子闻香、舌能尝味、身就觉触、意缘法;你若和他讲“六根互用”这个道理,他怎么样都不相信。但是你若到这个境界,得到这种的功德了,你自己就知道佛法不可思议的这种境界:“喔!原来有这么妙的境界!”

有的人就说话了:“我不愿意这样子!为什么呢?这太麻烦了!天上的声音也听到,天上的人也看见,看得这么多,这怎么可以睡得着觉呢?这妄想不更多了吗?所以我不欢喜得到这种的境界!”你不要说你不欢喜,你就欢喜也不一定得到;那得要没有妄想,才能有这种境界。你若得到这种境界,是见而不见、闻而不闻、嗅而无嗅、尝而未尝、触而未触、缘而未缘;能以不被境界转了,才能有这种境界。你愿意睡就可以睡,你愿意不睡也可以,所以这就是妙!

讲来讲去,讲不出去这个“妙”字。《妙法莲华经》每一句经文、每一个字,你都往“妙”上来讲、来解释,那就对啦!那你就明白《法华经》了!

方才不要这境界这个人,我这一讲,他心里就:“喔!我怎么打这么个妄想,他就知道了呢?”为什么你会打这么个妄想呢?你会打这么个妄想,那我怎么就不会知道?你可以打这么个妄想,我就可以知道你这个妄想;所以你若怕我知道你这个妄想,你就不要打这个妄想,那就最好了!

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这璎珞,也是有很多种,用很多种宝贝所造成的。一般人看见这么多宝贵的璎珞,眼睛也花了,看东西也看不清楚了,被这个宝物照得,脑也不会想东西,头脑也不清楚了;所以也就不知道这个宝贝价值多少,因为从来也没有看过这么多的宝贝。那么一般人不知道,可是受持《法华经》这一位法师,他闻宝物的气味,就知道这个宝贝值多少钱、那个宝贝值多少钱,是贵是贱,他都知道。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出产的──就是从哪一个国家、哪一座山、哪一个地方的矿产出来的,知道它现在是在什么地方。

天上诸华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质多树 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 上中下差别 众宝华庄严 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 诸观妙法堂 在中而娱乐 闻香悉能知
诸天若听法 或受五欲时 来往行坐卧 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华香庄严 周旋游戏时 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 乃至于梵世 入禅出禅者 闻香悉能知
光音遍净天 乃至于有顶 初生及退没 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有很多种华,先举出来四种:曼陀罗华,就是小白花;摩诃曼陀罗华,就是大白花;曼殊沙华,就是小红花;摩诃曼殊沙华,就是大红花。波利质多树,是帝释天花园子里边那棵天树王。受持《法华经》这一位法师,一闻这个香气的味,就能完全知道。

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天人所居住的各种宫殿,又分三等,有最高最上的宫殿、中等的宫殿、下品的宫殿。不是说宫殿都是一样的宫殿,它也不同的。无论哪一种的宫殿,都用种种宝和种种华来庄严。这位法师一闻到这个香气味,就知道得很清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帝释天的花园子里边,又有最妙的树林子;那个树林,不是像我们人间的树林这个样子。天上的树林,都是七宝庄严的,或者枝是玉造成的,叶就是金、银造成的,就是用种种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来造成的园林。虽然说一样是树,不像我们人间这种树,所以这是个胜殿。

帝释天有一个妙法堂,是为其他三十二天的一切天人说法的;在天上,他天天给讲妙法。或者在忉利天的妙法堂中,开一个非常大的会,大家都在那儿,连跳舞带飞,尽量去快乐。这位法师闻见这个香气,就知道这妙法堂那儿有多少天众,在那儿很好玩的。

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这一切的三界诸天的天人,都来到妙法堂听帝释说法,或者在胜殿堂领受这五欲的时候。天上也有色、身、香、味、触,这五种欲。或者来,或者去,或者在那儿经行,或者在那儿坐,或者在那儿卧。一闻到这个气味,受持《法华经》的这位法师就能完全知道。

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天女所穿的衣服,都是用很多的花香来庄严造成的。她们周旋在游戏的时候──周旋就是走过来、走过去,这么来回走去走来的;游戏,就大家在一起玩。

这位法师一闻香味,就知道她们在那地方,哦!太快乐了!

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像这样辗转向上边去,乃至于到色界大梵天,或者在天上那儿入禅定,或者出禅定。入禅,是入禅定;出禅,是出禅定。你入定和出定,受持《法华经》这位法师,一闻香味,完全都知道。

你天天打坐,若坐得可以入定,那才算呢!入定,并不是睡觉。在这儿入定,头不会这么低着的,低着这就睡着了;也不会这么仰起来,仰起来,就不是入定。入定的时候,是在这儿端然正坐,不动不摇、不摇不动,心里明明了了,般若常明,不是像睡觉;睡觉,什么都不知道了。虽然入定,这是“寂”,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是寂静,但是动中的事情也知道。这时候,般若现前──那般若的智慧,照尽诸法空相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就是这个境界!

我再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以后或者我讲经,讲讲就因为睡眠不够会睡着了;睡着了,你们不要把我叫醒了。到时候,你们就念回向,各人回家去,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者等我坐这儿什么时候睡醒,什么时候再给你们讲经。或者是这样子,或者不是这样子!那有的时候,讲讲经,或者就讲入定了,也不一定的。我讲到这“味道”上,又想跑到那个地方去,你们不要到那时候就手忙脚乱了:“喔,这怎么回事啊?”不要惶恐!我告诉你们,或者有这个情形,或者没有这个情形,也不一定的。

光音遍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一般人所知道的天,就以为只有这一个天,其实有无数那么多的诸天。这个天上边,又有那个天;那个天上边,又有另外一个天,数不过来那么多。外道只知道有一个天主,其实天主也很多的。天主并没有很特别的,和我们人间皇帝是一样很普通的。所以一个天就有一个天主,无量诸天就有无量天主。

天主在佛教中,不过是个护法而已,在佛前只有站着的身份,连坐的位置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是护法。好像护法韦陀菩萨和伽蓝菩萨,总是站在佛前来保护着佛,天主也就是这样子。

光音天有光音天的天主,遍净天有遍净天的天主。光音天的天人,以光来说话;他放一种什么光,这就说一句什么话。遍净天,那个天上都特别清净的。有顶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了。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寿命有八万大劫,但是到堕落的时候,还是一样受轮回之苦。

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是四王天,四王天的天人寿命有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作为四王天的一昼夜。你算算,这四王天五百岁,合算到人间是多少年了?已经几万万年了!所以,其他这个天是很多的。

从最初生到天上去,以及到退没──五衰现相发生而堕落了,受持《法华经》的这位法师,一闻到天上这股香气,他就完全能知道。

诸比丘众等 于法常精进 若坐若经行 及读诵经典
或在林树下 专精而坐禅 持经者闻香 悉知其所在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这一切的比丘和比丘尼众等,他们对佛法是常常精进的,身也精进,心也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或者坐禅,或者经行,或者在那儿诵经,或者在那儿拜佛,或者在那儿拜忏,或者在那儿写经。

或在林树下,专精而坐禅:或者在树林子里边来经行。他们或者走到树林子里,到那树底下来坐禅;那个地方非常清净,容易得到轻安,容易得到三昧。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受持《法华经》这位法师,一闻到这个香气,完全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

菩萨志坚固 坐禅若读诵 或为人说法 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众而说法 闻香悉能知
众生在佛前 闻经皆欢喜 如法而修行 闻香悉能知
虽未得菩萨 无漏法生鼻 而是持经者 先得此鼻相

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诵,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这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他们有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行六度万行的坚固志愿。他们不论是坐禅,或者读诵经典,或者给一切众生来说法,这位法师一闻到这个香气,也就能完全知道。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就是所有的地方。无论在什么地方,你在这个地方就知道是在这儿,在那个地方就知道在那儿。所以这十方世界中,无论在哪一方的世尊,都是一切众生所恭敬的。佛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众生是苦恼无量,所以给众生来说法,令众生离苦得乐。这位法师也是一闻到香气,就知道佛在什么地方。

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所有的众生在佛的座前,听佛讲经说法,都生一种恭敬欢喜心。佛说法之后,众生就依照这个法来修行。这位法师一闻这香气,谁依法修行也知道,不依法修行也知道。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虽然他没有得到菩萨无漏法生鼻,因为受持这部经典的缘故,他就好像得着这无漏法生鼻这个相;但是没有真正的证得,可是已经好像得了似的这样子。

鼻根现在讲完了,以下就会讲舌根。你们若不会用自己的舌头,可以听一听怎么样用自己的舌头,就会有一千二百功德?有人说:“舌头谁都会用,除非哑吧。不是哑吧,没有一个人不会用舌头!”你说的是有一点道理,但也有一点没有道理。为什么?你要是真会用舌头,就尽说好话,不会说坏话。你自己回光返照,问问你自己会不会说坏话?由有生以来,是不是尽说好话,没有说过坏话来着?我相信无论哪一个人,也不能给自己保险,说是我没说过坏话。你骂人也就是坏话,你讲人家是非也就是坏话,你打妄语也就是坏话。你说,这些个小小的问题,你是不是一点都没有呢?我相信不!一定会有的。那就是没会用舌头。你听过经之后:“喔,这舌头有一千二百功德,我不要再说坏话啦!再说坏话没有功德了!”所以你就会用舌头了。就差这一点点,你就不会用;你把这一点点改了,就会用了!

E4 舌根功德(分二)
F1 长行 F2 重颂
今F1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

复次常精进:这是把前边没说完的道理,现在再说一说。佛叫了一声常精进菩萨!我现在对你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有受持的善男子和受持的善女人,他们若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怎么样受持法呢?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或者读来受持,或者诵来受持,或者解说受持,或者书写受持,或者受持的受持;总而言之,依这部《法华经》所讲的道理来修行。得千二百舌功德:这一位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法师,他能得到一千二百舌功德。

舌怎么有一千二百功德呢?因为舌能说法;不但能说法,而且又可以说圆融无碍的妙法,所以舌的功德是最大的。舌虽然有功德,但是过错也不少!你若不说法,尽说是非,或邪言邪语,那就有过了;不止一千二百过,恐怕有一万二百的过都不止。为什么?口有有两舌、绮语、妄言、恶口这四恶,这过越造越多,造成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过。那么造过,它就吃什么东西都不香。你要自己知道有没有过错,你就吃东西看看香不香?若有过,香的东西吃着也不香,不香的东西更不香。现在这个舌头有功德了,你说怎么样?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好,就是滋味最好不过了;丑,就是味道不好。前边这好和丑,仅仅地是一种普通的饮食。后边“美、不美”,虽然和“好、丑”差不多的意思,但是这个“美”,是好中之好了,就是上味──醍醐妙味、甘露法食;不美,就是不好中的又不好了。那个“丑”,本来是不好,但是“不美”比“丑”更不好了。所以“美”就比“好”的更好,“不美”就比“丑”的更丑。

及诸苦涩物:涩,就是不滑,就是这个东西吃到舌头上,舌头觉得麻麻的,就很不舒服。中国的脉学里,有一种的脉叫“涩”,就是很麻的,不光、不滑;好像你手往前这么摸,它不愿意动弹,这就叫“涩”了。那么苦本来就很难吃了,再加上涩,这更不好了!人人都不愿意吃苦的,但是我对苦的还不讨厌,我很愿意吃苦的;因为我觉得那苦的里头很甜,先苦后甜!

你若不苦,它也不甜,所以想要甜,就先要苦。这就有个比喻,好像读书,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是“受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苦”是怎么样?在中国,以前读书的人没有学校,不是说像现在几千人、几万人聚会到一起来读书,或者在一个班里就有三十、四十。古来读书就一个人,孤孤独独的,这么在书房苦读;白天也读,晚间也读,没有休息。没有人来看看你、或者和你说几句话,一个朋友也没有,谁也不知道这个人读书。这样的用功,经过十年,这十年苦得不得了,就去赶考。一赶考,因为他这十年尽读书用功,所以学问也好,字写得又工整,也有智慧了;到考场那儿,出什么题目,一考试,他就考上了,又考了第一名──就是状元。这一中状元了,喔!人人都知道了:“某某人是状元哪!”这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甜了;以前没人知道,那是苦,现在知道就是甜了!

又好像再给你们举个例子,你们在这儿学佛法,学了两、三年了,也没有人知道。今天去这一讲,又讲中文、又讲英文,中西合璧,这么样子说法。中国人听得不完全明白,也可以明白一半;外国人听见,不单明白一半,完全都明白了!那么这样子,大家都知道了:“哦!这是某某法师!那个是某某法师!他们那儿又有两位比丘尼,三位比丘!”这也叫受了一些个苦,现在他们大家都认识你了,都知道你们会念〈楞严咒〉、会念《心经》,又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在西方人是很稀有的。西方人有几个会念〈楞严咒〉的?我相信除了我们佛教讲堂的弟子之外,任何地方没有人会念〈楞严咒〉的。这我敢下一句决定词,绝对绝对没有的!如果有,除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的时候,那绝定没有的!你们相信我讲这个话吗?你不相信,我也要你相信,你不相信不行了!你看这厉害不厉害?

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这个涩物若一到他舌头上,你说怎么样?都变成最好、最高等的滋味,好像天上那个不死药似的。天上有一种不死药,吃了就不会死。为什么天人活那么大年纪?

就因为他有甘露,他尽吃甘露法食。这甘露是甜的,这种甜的露,比那个 Apple juice、Orange juice、什么 juice 都好喝的!你想喝、不想喝啊?想喝,就要学佛法;学佛法,慢慢我看你这个弟子不错了,很守规矩、很听教的,无论教他什么,他都听──教他对的他也听,教他不对的道理他也相信,一点都不怀疑啦!好了,那我给他一点甘露,叫他不要死了。你看那时候才妙呢!给你一点甘露,你就可以长生不老,和天人一样活那么大年纪。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无论好不好的味道,一到这位受持《法华经》的法师的舌上,都变成上好味道了!所以再不好吃的东西,都可以变成无上的妙味;就是喝洗脚水也可以的,果式没对你们说过?因为它可以变成无上的妙味,你们现在明白了吗?(注:上人在香港时,有一老妇来求上人让她得个孙儿。上人说,想得孙,先得喝下他那盆洗脚水;老妇犹豫不敢喝,上人即取盆一饮而尽,笑称这是甘露水。老妇大悔,求上人再赐洗脚水喝;上人表示机会已过,但是仍然满老妇的愿,令她隔年得一孙儿。)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假使用这个舌头在大众之中,来讲说佛法──不是用鼻子来讲;若用鼻子也可以,不过这个鼻音讲得不会太清楚。这个声音,我是懂了,但是你不懂;我知道我想要说什么,你听,就不知道我想要说什么。所以说话是要用舌头,不要用鼻子;但是用眼睛也可以说话,眼珠这么一转,你那有智慧的,也就懂了!所以用眼睛也可以说话,用耳朵也可以说话。说:“这个我不相信!”我也不相信!我们大家都不要相信!

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你不相信?这就是深妙!若是“浅妙”,你就相信了;因为深妙,你就不会相信的。岂有此理呢?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说没有这个道理?就因为出深妙声了,所以你就不懂了。要是浅妙声,你还可以知道。为什么叫深妙?就因为能入到你心里。怎么样入的?深妙就是深妙入的。怎么样欢喜的?也因为深妙!因为深妙,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你就笑了,就欢喜起来了:“啊!这个法师讲经讲得不错!我一定明天还要去听去!打个电话问一问今天是不是某某法师讲经?”一听到经,就最快乐了;这真是甚至于比吃甘露味更好吃、更快乐!

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又者,天上的诸天子,或者天女,或者帝释天、大梵天王,以及其他诸天的天王。释,是帝释,就是因陀啰王;梵,就是大梵天王。你这一讲经,他们在天上的都听到了:“喔!这有一个法师在那儿讲经呢!”因为什么他听着了?就因为这个深妙声音。深妙这个不可思议境界,就是天上也听见,地狱也听见,什么地方都听见,龙宫的龙也听见了!

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凡是这位法师有所演说,所说的言论,都很有次第的,前后连贯。不是说一句有理的,又说一句没有理由的,一点次第都没有!本来你说个一,应该再说个二,结果就说个五,这就是“不次第”,把这个二、三、四都没有了!理论也要有好几层,譬如说这第一个理由是什么、第二个理由是什么;他第二个理由没说,就跳到说第七、第八个去了,这也就是没有次第。那么现在讲的有次第,也就是从长行一行一行讲完了,又讲重颂;重颂一句一句地讲完了,又讲长行,这就叫次第,不是杂乱无章,所以这一切的诸天和天龙八部,都来听讲了!

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及诸龙、龙女:又有龙男和龙女。单说一个“龙”,这就是男龙。这“龙女”,这是女龙;龙也有男的,也有女的。为什么不说“龙男”呢?因为单说一个“龙”字,就代表他这个男的本性了。

夜叉、夜叉女:又有夜叉男和夜叉女。夜叉,就是速疾鬼,又会飞,又会跑。单说一个“夜叉”,这就是男夜叉,若说“夜叉女”,这就是个女夜叉。男夜叉、女夜叉都很不好看,不像男的阿修罗相貌生得非常丑陋,女的相貌就生得非常美丽,不是的!这个夜叉,无论男女都很难看的!说“那个人像个夜叉”,就是表示太丑陋了!一看见,就把人都吓破胆了,甚至于把人骇死!

乾闼婆、乾闼婆女:又有乾闼婆男和乾闼婆女;乾闼婆是玉帝那儿的俗乐神,常常为释提桓因奏音乐。

阿修罗、阿修罗女:又有阿修罗男和阿修罗女;阿修罗,他的性质专门好勇斗狠。

迦楼罗、迦楼罗女:又有迦楼罗男和迦楼罗女;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专门吃龙的。

紧那罗、紧那罗女:又有紧那罗男和紧那罗女;紧那罗,也是玉帝的法乐神,常常为释提桓因奏法乐。

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又有摩睺罗伽男和摩睺罗伽女;摩睺罗伽,就是大蟒蛇。

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这天龙八部,虽然夜叉那么丑怪,但是这位讲说《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在这儿讲说佛法的深妙声音,他们都会来听法的,又来亲近这位法师,或者常常给这位法师叩头和供养。供养什么呢?或者供养这法师甘露。他或者跑到天上那儿,去偷一点甘露回来供养法师──或者到那儿去要的也不一定,不一定是偷的。你们各位不要学这一类的行为,不要出去偷一点东西来供养师父。这是不可以的!你若这样子,你犯了法,我也犯了法了!为什么?因为你偷东西,就是犯戒;我受这个偷来的东西,这是变成一个受贿的人──就是“贪赃受贿”。譬如贼偷来的东西,没有地方放,就放到你那儿,这你就是受这个“赃”了。我不受这种的供养!幸亏现在没有这样的弟子,所以我预先告诉你们;不然的时候,如果没有法子供养师父,以为去偷点东西来供养师父,大约这也有功德吧?这是没有功德的!所以今天藉着这个机会,把这个道理给你们讲一讲!

以前在中国杭州,有一个阿罗汉济公禅师,他专门叫他徒弟偷;偷谁的呢?偷师叔的、偷师伯的。济公也有一些个师兄、师弟,他跟徒弟说:“你们若没有钱,就去偷你们师伯、师叔,不要到外边偷!”我现在叫你们也不要到外边偷,也不要到里边偷,就是不要偷。为什么他叫徒弟偷他师兄弟的钱呢?就因为他师兄和师弟把钱看得太重要了,就是认识钱,不能舍!

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前边是天龙八部都来亲近、恭敬供养这位讲说、受持、读诵、书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不单天龙八部,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比丘和比丘尼,优婆塞(在家的近事三宝的男人)和优婆夷(在家来近事三宝的女人)。还有国王、王子、群臣眷属:一个国,就有一个国王;这国王,有大的国王、有小的国王。又有王子,又有一般的大臣,以及国王和群臣的眷属。

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又有小转轮圣王、大转轮圣王。有王于一洲的,这是铁轮王;有王于二洲,这是铜轮王;有王于三洲的,这是银轮王;以上就是小转轮王。大转轮王,这就是金轮王,王于四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又有七宝,又有千子(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又有内外所有的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又有天人坐着他那宫殿,都一起到这个法会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为什么这天龙八部、转轮圣王都来听法呢?就因为这位菩萨善说《妙法莲华经》,说得非常之妙,所以他们都来听说。

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有婆罗门;婆罗门是梵语,译为净裔,就是修行清净行者的后人。又有在家的居士,以及国家里边所有的人民,他们尽他这个生命,随时随地来侍候和供养这位讲说《法华经》的菩萨法师。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又有一切的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也来听法,都欢喜好乐见到这位法师。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无论在什么地方,十方的诸佛都向着这位说《法华经》的法师,所住的地方来说法;那么说法这位法师,还能受持这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什么叫十方诸佛皆向其处说法呢?好像《法华经》是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这位法师受持《法华经》,这就是十方诸佛皆向其处来给他说法。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这位法师,他对《法华经》一字一句都能完全受持,能完全受持诸佛所说的一切佛法;他又能用很浅显的道理,来把深妙的法音都给讲说出来。

F2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 终不受恶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以深净妙声 于大众说法 以诸因缘喻 引导众生心
闻者皆欢喜 设诸上供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因为悲心切切,所以也不怕麻烦,愿意用偈颂再把前边的道理重说一遍。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这个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为他人讲说《法华经》的这一位法师,他的舌根得到清净。因为他自性清净,所以一切的恶味不但不能转他这个舌根,而且被他的舌根给转变了;一切的恶味,也变成妙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他无论吃什么东西,都变成甘露味,都变成最上的醍醐妙味。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这位法师,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清净妙声,给大众来讲说妙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他用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引导众生向于佛道,向于佛法,发菩提心,成就佛果。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这一位法师因为所说的法是清净妙音,所以闻者都发生一种欢喜心。一切众生,就预备这种种最上的供养,来供养这位法师。

诸天龙夜叉 及阿修罗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来听法
是说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满三千界 随意即能至
大小转轮王 及千子眷属 合掌恭敬心 常来听受法
诸天龙夜叉 罗刹毗舍阇 亦以欢喜心 常乐来供养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诸天众 常来至其所
诸佛及弟子 闻其说法音 常念而守护 或时为现身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所有的天龙八部和夜叉等等,以及无端正的阿修罗众,他们本来都是斗争心坚固,现在因为这法师善说诸法,所以他们也都把瞋恨心变成恭敬心了,一起到这个法会来聆听这位法师讲说佛法。

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这位讲说《法华经》的法师,他想用这种不可思议的微妙音声来说法,希望这个声音能充满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么远。他只要这么样作观想,那么三千大千世界,即刻就可以听见这种说法的妙音。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大转轮圣王,就是金轮王;小转轮圣王,就是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有一千个儿子,那么有多少个皇后、嫔妃?就没有讲,大约也很多。转轮王和他一千个儿子,以及所有的眷属们,他们都合起掌来,生出一种恭恭敬敬的心来到这个法会,听这位法师讲说佛法。

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这三界诸天,和天上的龙,以及夜叉、罗刹、毗舍阇等。夜叉,就是跑得很快的那种疾速鬼。罗刹,也是一种鬼的名字。罗刹是梵语,翻译为暴恶鬼;暴恶,就是脾气很暴躁、很大的,又恶。

毗舍阇,也是一种鬼的名字,翻译为啖精气鬼,就是专门吃人精气的。晚间他遇着男人,他就变成一个女人去诱惑这个男人,令这个男人生出一种欲心来;要是遇到女人,他就变成一个男人,令这个女人也生出一种欲心。他就把这一个人的精气给吃了,他专门吃这个东西,这叫啖精气鬼,这种鬼是很厉害的。所以我们修道的人思想一定要清净,一定要正确,也就是因为这个;你若不清净,他就来偷你这个宝贝了!

鬼本来不生欢喜心的,总有一种瞋恨心,可是现在因为这位法师说法说得妙了,所以也生欢喜心了,而且还常常地发愿来供养这位法师。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这大梵天王和六欲天的魔王,以及自在天(欲界他化自在天)和大自在天(色界摩醯首罗天),这些诸天的天众,常常来到讲经说法这位法师的地方,聆听佛法,供养法师。

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十方的诸佛和佛的弟子。声闻、辟支佛、菩萨,就是佛的弟子。他们听见这位法师在这儿讲说《妙法莲华经》的声音,就常常护念这一位讲经的法师,而且守护这个道场。或者有的时候,十方诸佛和佛的弟子,还现身来见这位说法的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leguotu 于 2011-10-29 21:38 编辑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E5 身根功德(分二)
F1 长行 F2 重颂
今F1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复次常精进:把前边的道理再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常精进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假使有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他们若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或者读这部经,或者离开经本背诵这部经,或者为他人解说这部经,或者书写这部经,就能得到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他能得到清净的身体。怎么样子呢?就好像一个净琉璃体似的,一切众生都欢喜见到这位法师,欢喜亲近这位法师,欢喜听这位法师说法。

其身净故:因为他身体清净、没有染污的缘故。为什么他身体这么清净呢?就因为持《法华经》嘛!持《法华经》,也持戒律,所以他身体清净了!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在三千大千世界里边所有的众生,或者生的时候,或者死的时候,或者在天上,或者在地狱,或者相貌生得美丽,或者相貌生得丑恶,或者他们死了,生到善的地方去,或者生到恶的地方去。都在他这个清净的身体里边,就好像照像机似的,就都现出来了。虽然照出很多的像,但是还不混乱,每一个相都清清楚楚的;不是像我们这照像机,有的时候,照的像不清楚。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以及铁围山(在须弥山的外边)、大铁围山、弥楼山(光明山)、摩诃弥楼山(大光明山)等这一切其他的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在其中的所有众生,完全都在他这清净身体里边现出来。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向下到这无间地狱,向上到这非想非非想处天,所有的境界和所有一切的众生,完全都在他这清净身体里现出来了。

跟你们讲一个现代的比喻,这个净身,就好像雷达似的,无论从那方飞来的飞机,雷达这儿就看见了,所以就这么妙!雷达是用一种科学来造成的,但这个净身是自己本身,有这种妙处、有这种力量。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或者是声闻、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菩萨、或者是诸佛,他们在十方世界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都能在这位法师清净身里边,现出他这形形色色的色像。

F2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 其身甚清净 如彼净琉璃 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 悉见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 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把前边这个道理,用偈颂再说详细一点。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假使若能修行,依照这部《妙法莲华经》来修行、受持此经的这位菩萨法师,他的身体就非常清净,好像净琉璃那么样子,里边也可以看见外边,外边又可以看见里边。所有的众生,都欢喜见到这位说法的菩萨法师。

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这个清净身,又好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所有的色像来,就照见什么色像;那么什么色像去了,也就没有了,不留影子在镜子里。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讲说、受持、书写、读诵《法华经》的这位菩萨法师,在清净身中,能见到世间所有一切的色像,都在他那清净的妙身里边能看见。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但是这种境界,唯独他自己才能看见、明白了解,其他人是看不见,也不会知道的。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一切众生和所有一切境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好像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及一切阿修罗,这是三善道;以及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三恶道。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所有这一切种种的色像,都在这位法师的净身里,可以显现出来。

诸天等宫殿 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 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所有三界诸天的一切宫殿,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铁围山和光明山,以及大光明山。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所有一切大海的水,有这种种的色像,都在受持《妙法莲华经》这位法师,他的净身中显现出来。

诸佛及声闻 佛子菩萨等 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
虽未得无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常体 一切于中现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所有十方诸佛、声闻、辟支佛,和法王之子──一切的大菩萨。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或者单独一人在那儿,或者在大众之中,给大众说法。完全都在他这个琉璃的身体中现出来。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虽然他没有证得无漏的圣果,还没有得到法性的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但是他就以父母所生这个清净的常身,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在他这净身中现出来。这种境界,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E6 意根功德(分二)
F1 长行 F2 重颂
今F1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复次常精进:再把前边这个道理再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常精进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假使有修行的善男子和修行的善女人,在将来佛入涅槃之后,有能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或者对着这部经来读,或者离开经的本子来背诵,或者为人解说,或者用笔和纸来书写这部经。得千二百意功德:能这样修行用功,就会得到一千二百意功德。

为什么能得到这一千二百意功德呢?因为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以这种清净的胜意根,乃至于就是听到一首偈颂,或者听到一句经文。他能由这一偈一句的义理,就能明白全部经典的道理;不单明白全部经典的道理,而且又能以触类旁通,明白没有数量无边的道理和义趣。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明白这个义理之后,又能为他人来讲解一句的经文,或者一首偈颂。虽然这一句,而能发挥出来无量的义理;这无量的义理,还仍然归到这一句经文上。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这一句经文、一首偈颂,甚至能讲一个月,或者讲四个月,或者讲一年。“一月”表示一乘实相的法,“四月”表示四谛法,“一岁”是十二个月,这表示十二因缘法。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虽然是一偈一句这么少,他能以把它合到一切法上,和一切的法都相合。他所说的法,随顺义理的趣向,都合乎实相的道理,合乎第一义谛的道理。

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或者他讲说世俗间一切的经书,好像四书五经等,所读的这一些个书,这都是世俗的经书。或者是治世的语言,就是治理这世界的言语。或者是资生的事业,是帮助生活的职业,就是做生意、做什么买卖之类,能以赚钱,好维持生活。皆顺正法:虽然就讲这些俗间的经书和治世语言、资生业等,都与正法相合,不相违背,随顺这个正法。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这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六道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他们心里头所想要做的事情;所起的动作,在心里头,最初打那么一个妄想,就有这么一个动作;所生的妄想,心里头起这一些个虚妄的念头;所有的戏论,这戏论在心里头没有发挥出来,就是心里头胡思乱想的。想什么?想:“我若做个皇帝可不错!”或者:“我竞选总统,有没有人能拥护我呢?有没有人投我票呢?”本来是老年人了,他就想:“我会不会再做一个小孩子?我再像一个青年人那么样子?”或者青年人,就想:“那个老年人长那么长胡子,我要是也有那么长胡子,可不错!”有的小孩子就想:“他们大人,什么都能干,我赶快一点长大,也就什么都能做,这有多好呢!”这么尽打这些个妄想,这都叫心里头的戏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