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jileguotu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乐行品第十四

J2.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这一类的菩萨摩诃萨,在佛灭度之后,有成就这第四种的安乐行;这第四种的安乐行,就是“发愿”。

他能成就以上这四种的安乐行,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当他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也没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常为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这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一些个人都要供养他,恭敬他,并且尊重、赞叹他。不但人间的人这么恭敬供养、赞叹这一位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就是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在虚空里的一切诸天,都为听法的缘故,也常常来跟随、侍奉这一位菩萨。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或者在聚落乡村里,或者在城市中,或者在山上空闲的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你在那儿修行,就有人想要来问难你、考验你。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一切的护法善神、天龙八部,昼夜都常因为护法的缘故,来保护着这个修行菩萨道的菩萨。那么他来问难你,你以大乘的妙义来答覆他,能令这一切听经闻法的人,都得到欢喜。

所以者何:什么缘故呢?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三世诸佛,都拥护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所以就是有什么困难的问题,都可以变成没有了。

I2.叹经法(分二)
J1.就法略叹 J2.约喻广叹
今J1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菩萨,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这一部《法华经》,在无量无量国之中,有很多人连“妙法莲华经”这经名都听不见。现在日本有一个日莲宗派,单单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这也就是表示他们闻这个名字了;本来这个名字都闻不着,现在他们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听见名字了!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况且你能看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啊!不容易看见的;何况你又能受持,来念诵这《妙法莲华经》。

J2.约喻广叹(分二)
K1.不与珠喻 K2.与珠喻 K1(分二)
L1.立喻 L2.法合
今L1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文殊师利!好像那个强有力的转轮圣王,想用他这种的威德势力,来降伏其他的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这所有其他小国的国王,不听这转轮圣王的命令。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在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就用种种兵力,来征伐这些国。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转轮圣王看见兵众作战有功的,生大欢喜,随立的功劳大小而来赏赐他。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者给他一点地和住的房子,或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者给他一点衣服,庄严身体的这种东西;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或者给他种种名贵的珍宝,好像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或者一头大象,或者马,或者车乘,或者一些工人及人民等,以作为赏赐。

转轮圣王的军队作战胜利了,所有有功的人都要赏赐,“或与田宅”,或者就给他田地、舍宅。但是“田宅”不是就是田宅,田,譬喻三昧,也就是“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的果位;“城”譬喻三果的果位;“邑”譬喻四果的果位。其余的,“衣服”譬喻忍辱;乃至于“七宝”譬喻七觉支的善法、七觉支财,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这“象、马、车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的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转轮圣王髻中,有一颗最宝贵的明珠,但是他不会把这颗明珠犒赏给有功的这些将军、士兵,不会赏给任何人。所以者何:什么原因呢?独王顶上有此一珠:因为就仅仅转轮圣王的头顶上,才有这一颗明珠呢!所以他不会把它再赏赐给其他人的。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假若他把这一颗明珠也给了这一些个有功的人,转轮圣王所有的眷属一定就很惊怪的。惊怪,就不相信有这种的事情,也不相信自己会得到这么优厚的赏赐。

L2.法合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如来亦复如是:我释迦牟尼佛也就像转轮圣王是一样的,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以这不可思议禅定的三昧,和智慧的力量,得到无上的妙法,王于这个法王的国度。在这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佛是法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因为佛得到大智大慧,得到真正的法。

佛虽然得到无上的妙法,为法中之王,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可是这一切的魔王,不肯顺伏;他们不肯投降、不愿意归顺。所以,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如来就带领这大乘、二乘、三乘的人──这一切的诸将,和这个魔王来共同作战。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其中把这个魔王打败立下功劳的,佛的心也就欢喜了。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佛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之中,来给大家说一切的经典。或者说三藏教,或者说方等教,或者说般若教,或者说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八种教;把诸经的教理,都说给一切的众生听,令一切众生心里都欢喜。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佛就赐给众生以禅定的功、解脱的德,无漏的智慧,还有五根、五力。“根”是五根,“力”是五力。这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这五根生出来了,因为它有五种的力量,又叫“五力”。佛把诸法的法财,都赐给一切众生。

又复赐与涅槃之城:又赐给众生涅槃之城。涅槃怎么叫“城”呢?因为它可以防敌,可以防御敌人来攻;也就是能防着魔王,魔王没有办法来破坏你这个涅槃,所以这叫涅槃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说是你已经得灭度了,引导众生的心,令一切众生心都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而保留着《妙法莲华经》这种的妙法,不为一切众生说。这《法华经》,也就好像转轮圣王髻中那颗宝珠,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给人家讲的。

K2.与珠喻(分二)
L1.立喻 L2.法合
今L1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好像转轮圣王一样,见他所有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有大功劳的人,心特别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用这个最难信的宝珠,久藏在发髻之中,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赐给人,而现在因为他功劳太大了,所以就赐给他。

L2.法合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如来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也就像转轮圣王一样的。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做大法王,以无上的妙法来教化一切众生。

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看见这些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或者二乘缘觉,或者菩萨;这些都叫“贤圣军”。与“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有烦恼的魔,还有死的魔。人人都有死,死也是一种魔;现在我们想要修成佛,没有生死,所以要和这死魔来共战。有大功勋:和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把五阴魔、烦恼魔、死魔战胜了,所以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能把贪、瞋、痴这三毒都灭了,能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破魔王的罗网。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修行,能把死魔战胜了、烦恼魔也战胜、五阴魔也战胜了;在这时候,破魔罗网了!如来看见这些个修二乘和大乘的,都有所成就了,也就欢喜了。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这部《妙法莲华经》,能使令一切众生到达一切智慧之地。一切世间多怨难信:这所有的世间人,多怨《法华经》这个道理,也不容易信;所以先所未说,而今说之:如来以往这四十多年,从来也没有说过《法华经》,现在才给大家讲一讲这《妙法莲华经》的妙处。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在所有佛所说的经典之中,《妙法莲华经》是最无上甚深,没有比它再高的,也没有比它再深的了。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这是最后赐给一切众生了,就像有大威德、有大强力的转轮圣王一样;他长久以来都守护着自己髻中这一颗明珠,现在因为这个人功劳太大了,所以他把这颗明珠也赐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乐行品第十四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妙吉祥菩萨!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一切诸佛,秘密之藏;是最秘密的,是不传之法,本来不传的。于诸经中,最在其上:在所有佛所说的经典里,这一部经是最上的了。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在从来好像长夜似的时期里,我守护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对大家讲的。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直到现在,我才给你们各位在法会中的大众,来分别敷演,讲给你们大家听。所以,你们不要拿着它当很平常的法来听!

H2.重颂(分二)
I1.颂行法 I2.颂叹经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说完了上边的经文之后,又以偈颂来把这个义理详细地说给法会大众。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应该常常修行忍辱的行门,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事,怜愍一切众生。乃能演说,佛所赞经:能有这种忍辱的心,和哀愍一切众生的心,才能演说这《妙法莲华经》。

这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三世诸佛所共赞叹的经典。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在将来法要灭的时候,有受持、读诵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于家出家,及非菩萨: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出家人,或者不明白佛法的这一些众生;应生慈悲:对他们应该生一种慈悲心,给他们快乐,而拔除他们的痛苦。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应该怜悯他们,说你们这等的众生,不闻这部《法华经》、也不信这部《法华经》,这真是你们最大的损失!你不信《法华经》,就不能成佛;你想成佛,必须要信《法华经》。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将来我得成佛道的时候,以我的禅定力、智慧力,以及神通力、种种的方便,为这一类的众生来说这《妙法莲华经》。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妙法莲华经》的妙处,而居住到这妙的境界上。

学佛法的人,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一天比一天诚心,一天比一天守规矩,一天比一天聪明。你今天比昨天聪明,明天比今天更聪明;那么慢慢地就会有真正的智慧了。想要有真正智慧,必须要循规蹈矩来用功。

所以我希望各位,以后都要照顾自己,要管着自己;自己能管自己,终究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I2.颂叹经(分二)
J1.总颂两喻 J2.总颂两合
今J1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譬如有大威德、有大势力的转轮圣王,他王一四天下。这个世界上,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王于四大部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银轮王就王于三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铜轮王,是王于二洲,就是东胜神洲和南赡部洲;铁轮王只王于这南赡部洲。我们现在讲的,这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他有七种的宝贝,这是世间最稀有的。转轮圣王有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

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这些兵去到敌国作战,作战有功了,所以就赏赐一切的财物。象、马、车乘:这表示二乘。严身之具:譬喻修行的法门。及诸田宅、聚落、城邑:“田”譬喻三昧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证得初果、二果的圣人,“城”譬喻三果阿罗汉,“邑”譬喻四果阿罗汉。或与衣服:譬喻柔和忍辱的法门。种种珍宝:很多种珍宝,不是一种;所以要一样一样地数,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什么宝贝都有了。奴婢、财物:“奴婢”譬喻神通的功能。你不要以为神通好得不得了的,在佛法里,它就是奴婢,可以让你随意运用的。你有天耳通,想要偷着听人讲话,离着很远,你就听着了,这就等于你的奴婢一样。天眼通,离得很远,你若运用天眼通来看一看,某一个人做什么呢?你一看,甚至于他在那儿睡觉,你也知道;在那儿吃饭,你也知道。在那儿无论做什么,你都知道了;所以这个天眼通就等于奴婢一样,你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以上种种的财物,欢喜赐与:很欢喜,就赏赐给他们了。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假如有一个最勇猛的健将;健将,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勇士。无论和谁一战,他一定胜利;无论打哪一个城市,他一定把这个城可以攻破了。他能做人所不能做的那种难事。因为他这么样勇健、这么样能去破敌,把敌人都给打退了,王解髻中明珠赐之:这转轮圣王现在一看,赏赐旁的东西,都不能抵他这种功劳所应得的价值;所以把髻中那颗明珠取下来,赐给这个最勇猛的将军。

这部《法华经》,也就好像那颗宝珠似的;佛本来不说这部《妙法莲华经》,现在时候到了,所以要为众生说《妙法莲华经》。

J2.总颂两合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如来亦尔:如来,释迦牟尼佛;亦尔,也是这个样子,也和这转轮圣王赏赐他顶上髻中的宝珠,是一样的道理。为诸法王:佛是法中之王,所谓“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得到自在无碍的这种妙用。

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佛又能忍辱,又有强大的力量,有大威德;又有智慧,这就等于有一切的宝藏一样。以大慈悲:佛用“慈”给众生乐,用“悲”来拔众生苦,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照这个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声闻、缘觉身得度,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现种种的身,来教化众生,这叫“如法化世”。也就是“观机逗教”,观察机缘,用法来教化众生;“因人说法”,因为哪种人,就给他讲哪种法。

好像对好吃的众生,就先讲“食经”──讲吃的经;说是:“你吃一点这个东西,对你最有好处啦!你若是胖的人,欢喜瘦,就会瘦一点;你若欢喜胖,吃这东西就会胖一点!”这个好吃的人一听,啊!这不错!我正不愿意这么肥,那么吃一点能瘦的东西!于是就把食经讲的给吃了;那么欢喜肥的,听说吃这个东西就会肥,于是把它也吃了。这叫如来所说的“法食”,你不要以为真有东西给你吃;“说法”就是“食”,你忘了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一天吃一餐就可以呢?就因为他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了;天天就吃佛法,每天吃一顿,吃得不饱,明天再吃!佛也就是这样子。

有的众生不愿意吃,他就愿意睡觉,每逢吃完午饭,一定要睡觉;于是佛就给讲“睡经”。怎么睡呢?说:“你睡,要头冲南,脚冲北;右边在下边,左边在上边;要托腮搭胯。你这么样一睡,这叫‘吉祥卧’,你睡,就最吉祥了!你作梦也吉祥、睡觉也吉祥,醒着、睡着都吉祥!”这个人一听:“哦!这不错啊!吉祥!”于是就依照这个方法去睡;一睡,就得了睡的“三昧”!得三昧,就清醒了,说:“啊!不要睡那么多啰!睡那么多,也没有什么大意思。”于是把“睡经”讲了,这个人就给讲醒了。这是个比喻,什么叫睡觉?你能入定就是睡觉;一入定,好像睡觉一样。但是,睡觉是头低低这么样子;那入定的样子,头不动,身不摇,如如不动,了了常明,那才是“真睡觉”。你那个睡觉,是睡假觉,是睡死觉,不是睡的活觉。真正入定了,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你能一入定,缩万年为片刻、放开片刻成万年,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你看这个觉睡得长不长?说:“我不懂!”你当然不懂,你若懂这个,那你也不得了了。

所以“如法化世”就是这样子:好吃的,就给讲“食经”;好睡的,就给讲“睡经”;好钱的,就给讲“财经”。总而言之,他欢喜什么,就给他讲什么经。这叫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受诸苦恼:他见一切的众生,着住到财、色、名、食、睡上了,所以就有诸苦恼!譬如贪财,所谓“未得之,患得之”,没有得的时候,想法子怎么能得到财呢?财得到了──或者去到什么地方把钱偷来、或者打劫抢来了;你说怎么样啊?哈!他又忧愁了:“唉!我得天天看着它,不然的时候,我打劫人家的,也有人打劫我嘛!”于是昼夜也不睡觉,就看着这个钱。你说是不是烦恼呢?这财、色、名、食、睡,都一样的,没得到的时候,想法子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丢了;你说,麻烦不麻烦?这所以就受诸苦恼了!

欲求解脱,与诸魔战:因为受苦恼受得时间久了,他就想要得到解脱,不着住啦!就要得到自由,要飞天遁地;所以就与这些个烦恼魔、死魔、业障魔,又和贪心的魔、瞋心的魔、痴心的魔、慢心的魔、疑心的魔这五毒来作战──三毒就变成五毒了!一作战,把这些个魔王打败了。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所以佛就为这些着魔的众生,来给他说种种的法,愿意他得到解脱。以大方便:以最大的方便法。这些个方便法,是没有自己的;为了度众生,就是下地狱,我都愿意为众生受苦的。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萨,他陪着那些个地狱的众生,在那地方来教化地狱的众生,这就是以大方便。说此诸经:释迦牟尼佛说三藏的教,又说方等经、般若经等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既然知道众生,方等教的人也得到利益了,般若教的也都得到利益了,他们得到好处了!末后乃为,说是法华:最末后的时候,才为众生说这部《妙法莲华经》。这是佛最后所说的经,佛最后的目的,就是为说《法华经》。

如王解髻明珠与之:就好像转轮圣王解下来他发髻之中的明珠一样,把这粒明珠赐给最有功劳的将军。此经为尊,众经中上:这部《妙法莲华经》是最尊、最贵的,在一切经典中,是最高无上的了。我常守护,不妄开示:释迦牟尼佛说,我自己常常守护这《妙法莲华经》,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人讲的;很久很久也不讲,我都保留这《法华经》。今正是时,为汝等说:现在正是时候啦!也不早、也不晚,也不前、也不后,正是这个时候!什么时候?为你们大家来讲《法华经》,正是时候。

所以现在我们这儿讲《法华经》,也正是时候!到这个国家里,先讲《楞严经》。有人说《楞严经》是假的,为什么呢?人家看见都发愣,认不清楚,所以就以为不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若拿它当假的,也是假的;是假的,你若认为它是真的了,也是真的。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嘛!真、假,在你自己心里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根本在经上,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对你有帮助,就是真;对你没有帮助,就是假;对你有利益,这就是真了;对你没有利益,这就是假了。什么叫真、假?真、假,在你自己那个地方,不是在经这儿!我们现在讲《法华经》是真的,但是你若不懂,真的也没有用;你若懂了,就是假的,都有多少用处。所以这第二次讲经,就讲《法华经》,第三次就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人说:“你讲过《地藏经》、《金刚经》,我听过!”那些是小经,我们这是讲大经、真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乐行品第十四

F3.总明行成之相(分三)
G1.结劝四行 G2.举三报以劝 G3.总结
今G1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有修菩萨法、行菩萨道,而求佛道这样的菩萨,欲得安隐,演说斯经:他想要得到安稳快乐,而讲演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应当亲近像前边长行所说这四种法,就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要亲近这四种的法、实行这四种的法。

G2.举三报以劝(分三)
H1.报障转转现报 H2.业障转转生报 H3.烦恼障转转后报
今H1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若能常常读诵这《妙法莲华经》的人,常常也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

H2.业障转转生报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又无病痛,颜色鲜白:又能常常也没有什么病痛,所以这个人脸色很光鲜的;光鲜,就是脸上红光满面,不是好像有一股黑气。你看这个人,他面上有一股红光,很新鲜的,面不发黑,这个人就有智慧。你看那个人若是面上发黑色的──黑人当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了!普通人的面,不应该黑色;如果呈现出黑色,这就不吉祥了,他会遇着很不吉祥的事情。你常常红光满面,就会遇着吉祥的事情;鲜白,也就是红光满面,很好看的。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他不生到贫穷的家庭里去,也不会给人做下人;下人,就是做工人的,赚的钱很少,做那工作很低下的。也不会丑陋;丑陋,就相貌很不好看。

H3.烦恼障转转后报(分二)
I1.别明三烦恼障转 I2.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今I1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众生乐见,如慕贤圣:你修行菩萨道,没有病、也没有忧恼、也不穷、不卑贱、不丑陋,所以众生就欢喜看见你,就好像仰慕圣贤、菩萨一样的。天诸童子,以为给使:这诸天一切的童子,也来给你做工人,听你使唤。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有什么凶险的事情,刀杖也不会加到你的身上;不单刀杖不能害你,就是有什么人给你下毒药,他也不能害你。若人恶骂,口则闭塞:假设有人恶骂你的话,他想骂你,他也张不开口。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无论游行到什么地方,都无所畏惧,就好像狮子之王似的;狮子是兽中之王,什么兽类都怕他。智慧光明,如日之照:他的智慧和光明,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似的,是无微不照,没有一个黑暗的地方照不到的。

I2.明一切烦恼障转(分四)
J1.梦入十信相似位 J2.梦入初住见道位 J3.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J4.梦入妙觉究竟位
今J1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你要是作梦,也会作吉祥的梦,不会作凶恶的梦;就是在梦寐中,也见吉祥的境界。什么吉祥境界呢?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见着佛了!佛在师子座上说法呢!诸比丘众,围绕说法:有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那么来围绕、赞叹佛,听佛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又见很多天龙八部的神,和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那个数目好像恒河沙那么多,到那儿恭敬的合掌礼拜、来供养。自见其身,而为说法:自己看见自己的身体,给这一些天龙八部说法。

J2.梦入初住见道位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又作梦,梦见诸佛,身相是紫磨金色,放无量光,照到一切的众生。以梵音声,演说诸法:用清净的梵音,来演说一切诸法。所以声音也是很要紧的,人讲经说法,声音一定要清亮,说话说得清清楚楚的,不可以令人听了也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你声音清净、宏亮,这都是在往昔修诸善根,才能有这种的表现;不然的时候,你讲话那个声音好像哭似的,本来大家都没有一种悲哀的心,听你这个声音就都哭起来了。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佛又为这四众弟子,来讲说无上的妙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自己见自己的身也在道场里,合起掌,在那儿赞叹佛说法。好像有很多诚心的居士,都有这种的梦,这都是有善根的人!有一些个比丘也有这种的梦。闻法欢喜,而为供养:闻法也欢喜,来供养佛。得陀罗尼,证不退智:得总持的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证得智慧,不退转了!就是得到智慧,永远都不会再迷了。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知道这个人的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就给他授记,成最高的正等正觉。

汝善男子:佛给你授记,就说,你们这一些个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在未来世的时候,会得无量的智慧,又得成佛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你那国土也庄严而清净,非常之大的,亦有四众,合掌听法: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家都合起掌来听法。

J3.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又见自己这个身体,在清净的山林之中,在那儿修习禅定的善法呢!证诸实相:证到实相的理体,证到不可思议这种妙有的境界。深入禅定,见十方佛:能得到深禅定,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种境界;在这个时候,在禅定中,能和十方佛见面,而听经闻法。

J4.梦入妙觉究竟位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这个人在梦中看见佛了,佛身放紫磨金色的光明;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百福相”这种微妙清净庄严法身。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在诸佛的面前来闻法,又为人来说法,常常有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梦境。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又梦见自己做国王,把三宫六院这些娘娘妃嫔都舍了!又,把最好的财、色、名、食、睡,最好的色、声、香、味、触,都不要了!走到道场那个地方去。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在菩提树下,坐在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求道等过七天之后,就得到佛的智慧了。在梦中,你看!就成佛了!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成了无上佛道之后,就“八相成道”的转法轮了,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为这些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来说法。在梦里,过了千万亿劫那么长的时间。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说无漏的这种妙法,度了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到最后就应该入涅槃啦!就好像烟烧尽、灯也灭了一样。

G3.总结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假设在将来的恶世中,能讲说《妙法莲华经》,这个人一定会得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处;而这利益,就是如上述好梦的诸功德,也就是好梦会成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怎么叫“从地涌出品”呢?这是一些个大菩萨从地里边涌出来。涌出多少呢?这数目太多了,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每一位菩萨,又各带了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这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叫〈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C2.发本门弟子通经,弥勒腾疑如来开本寿量(分三)
D1.从地涌出 D2.弥勒疑问 D3.如来详答 D1(分三)
E1.他土菩萨请命 E2.如来止他召此 E3.他方菩萨涌出
今E1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当尔之时,从十方其他的国土,到这个法会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大菩萨,有八个恒河沙那么多的数目。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这些大菩萨,在大众中一起站起来,合起掌,向释迦牟尼佛顶礼,对释迦牟尼佛就说了。
世尊!若听我等:世尊!请您听一听我们发愿。我们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在佛灭度之后,我们想在这个娑婆世界,护持勤加精进这一类的修道人。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护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书写《妙法莲华经》的这一些个菩萨,我们也供养读诵是经典的这一些个发菩萨心的菩萨。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在娑婆世界,我们用种种的神通力量来保护这个人,令他广为一切众生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    ※    ※    ※
你今天说,果许的母亲吃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没听清楚,你可以讲给大家听一听!
弟子:“我要说的是果许的母亲,她今天来这儿参加盂兰盆法会。她最近外出度假,当她在山林间走时,那儿有一些野生植物、药草、水果或者莓果之类的,她就摘来吃。她一吃,就不舒服了,因为那种植物有毒。后来她肚子非常的不舒服,她想起女儿曾经说过持诵阿弥陀佛的圣号,疾病很快就可消除。而且她已经把如何念‘阿弥陀佛’用拼音写下来,放在母亲的皮包内,好让母亲记诵。那天她在山里吃了这种有毒的植物,非常的不舒服,她找到皮包内那张纸条。很诚心地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过几分钟,毒就都消退了。她非常的惊讶,她竟然都好了,也不生病了!谢谢!”
你们各位相不相信这个事情?提出你们的意见来作参考、作个研究。有的人不相信的,认为没有这么奇怪的事情!说中国人尽说这种令人不相信的故事。现在你们美国人也学会说 story 了!是不是啊?这是跑到美国来了!好像这一种的事情多得很,你们会一天比一天听多一点;这些个奇奇怪怪的事情,令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可以说是一个“妙”。这个“妙”字,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信也有、不信也有,现在这就是一个开始了。相信果许她母亲对她到这地方来,是很赞成的、也很帮助她,所以她有这种的境界。以后谁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可公开来对大家讲一讲,叫大家来用你们西方人这种逻辑学来逻辑一下,看看这是个什么?
我再告诉你一句要诀,这就是“信者得救”,不能讲旁的。信者得救,谁信,谁就得救;谁不信,谁就不得救。基督教这个“信者得救”,你信他,也只是到天上去,可是天上是在轮回之内的;佛教这个“得救”,是超出轮回之外的,了生死了。他那个得救,是救你暂时的,不是救你永远的。不错!你依他那个教去修行,可以生天的;但是等天福享尽,还一样要堕落的。若是佛教的“得救”呢?一救,是永远得救了,不会再堕落。基督教说是生到天上去,永远得到快乐;这是他自己说的,没有人承认的。有智慧的人,不相信生天是会不堕落的;因为在佛经上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讲的:你生到天上,天福享尽,还要堕落的。所以这个也不需要同他辩,总而言之,这个“得救”,和那个“得救”,是不一样的。
美国有一些个老怪物,把佛、神、耶稣,都给弄到一起去了,说神也就是佛、佛也就是耶稣、耶稣也就是佛;啊!乱七八糟的,分别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呢?就是想叫你不明白;现在我就是和这个方法不同,我就是想要叫你明白!     
※    ※    ※    ※
E2.如来止他召此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就是当八恒河沙这些个菩萨说要护持读诵《法华经》的人,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听见这八恒河沙菩萨发的这个愿,他就告诉八恒河沙这些个大菩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说你们大家不要发这个愿,不需要你们来护持我这《妙法莲华经》!为什么这样说呢?释迦牟尼佛大约也想让他自己的这些个弟子有多一点的功德,所以不愿外边来的这八恒河沙的菩萨来护持这《法华经》。如果外边来的菩萨护持这《法华经》,那么他自己所教化的这一班徒弟就没有工作了,甚至于就要失业了。所以他赶快就说:“止!”你们不要发这个愿,这个工作,我有人做,不必你们做。你们这一般的好男子啊!我不用你们发愿来护持这《妙法莲华经》。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缘故是为什么?因为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我在以前所教化的,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每一位菩萨又教化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这一切的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每一位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就有这么多的菩萨。我所教化这一些个菩萨摩诃萨,他们在我灭度之后,早就发这个愿了,他们愿意护持这部《法华经》,护持读《法华经》的人,护持诵《法华经》这样的人,他们又都广泛地来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E3.他方菩萨涌出(分二)
F1.经家叙相 F2.赞叹问讯
今F1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佛说是时:释迦牟尼佛说这话的时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在这个堪忍的世界,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都震裂了。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而在地裂开的地方,就在同一个时候,有无量千万亿那么多的菩萨都从地涌出来!这么多菩萨,同时都出现了,你看妙不妙?这一些菩萨都是谁呢?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的菩萨。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讲《法华经》,他们都来到这儿听法。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从地涌出的这么多菩萨,他们的身上都放紫磨金色的光,具足三十二相,又有无量的光明。他们以前,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都是住在娑婆世界──就我们“堪忍”这个世界的下边;在娑婆世界的下边,有一个空轮,他们住在空轮这个地方。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这一切大菩萨所住的地方,虽然离着我们所住的世界很远很远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演说《法华经》的这个声音,他们一样可以听见,所以从我们这个世界下边空轮的地方,都发到上边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这每一位菩萨,都是教化众生的一个导师。讲经说法,这都叫“唱”;教你走什么路,教你依照什么方法去修行,这就叫“导”;为众生的眼目,众生看着你怎么样去修行,所以叫“之首”;就是作为众生的师表,作为众生的导师。
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将,就是带领着、率领着。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每一位菩萨又带领着也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眷属──就是跟着他学佛法的众生,多数是他的徒弟。这么样讲,你就懂了!这六万恒河沙,指这每一个菩萨都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徒弟、这么多的法眷属。就是一个家庭,这叫“眷属”;这是这个大家庭的法眷属。所以我说我们这儿是一个大家庭;无论哪儿的人来,你皈依三宝了,我们就是一家人,这是一个大家庭、Big family!那么这个大家庭,你看每一个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你算起来有多少呢?
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虽然说是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可是──这“况”字,就是转语词。转语词就是说,虽然说六万眷属,但是或者就有的带五万眷属的,有的就带四万眷属的,有的又带三万眷属,有的带二万眷属,有的就带一万恒河沙等这么多的眷属的。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有的菩萨又带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的又带半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的又带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河沙数的眷属,那就是很少的数目。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且又有菩萨,带着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眷属。况复亿万眷属:或者带亿万眷属那么多的弟子。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或者带一千万个弟子、或者带一百万个弟子,乃至带一万个弟子。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或者又有带着一千个弟子,或者又有带一百个弟子,乃至十个弟子。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或者又有带着五个弟子,有的带四个弟子,有的带三个弟子,有带两个弟子,有带一个弟子的;这个数目,没有一定。
要是再按照表法来讲:“五”是代表五蕴;“四”是代表四谛,四谛法;“三”是代表戒、定、慧三学;“二”是代表定、慧;“一”是代表一真之道,一个最真的道。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或者又有一个菩萨,他不愿意收徒弟。他说收徒弟太麻烦了,一天到晚不听话,Too much trouble!(太多麻烦!)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徒弟的,真的啊!他怕麻烦。因为这个徒弟哭了,那个就笑了;那个哭了,这个又笑了;这个发脾气,那个又笑说:“我把你弄得发脾气了!你一样没有定力,像我一样!”所以他就不收徒弟了。自己跑到山上去,谁也不见,修远离行。或者他觉得:“哎!这些个女人真讨厌!最讨厌就是女人!女人给我太多麻烦了!我不见女人了!到山上去,”他就去住山了;这就是乐远离行。
但是,你可不要到山上住,又通知这一些个人说:“你知道吗?我在这地方,我真修行的!你们应该来供养我!”那又被骗来很多人,又更麻烦了!这个想要求福,那个想求慧,另外一个又想求解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所以他愿意修远离行。修远离行的人,就是不叫人知道你修行不修行;你修自己的,怎么需要告诉人呢?有的人就说:“不叫人知道,怎么能教化众生呢?”这教化众生,不是修一生一世就能教化人的。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才能教化众生;你道业没有成,是应该修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像这么样子来比较、来算这个数目;因为这个大数目太大了,有的是六恒河沙,有的是五恒河沙,有的四恒河沙,有的三恒河沙,有的二恒河沙,究竟加起来是多少?谁也不知道确实的数目。所以佛就说“无量”,没有数量;“无边”,没有边涯;就是再好的算数师,也算不出来这个数目究竟是多少;只可以用“所不能知”,就得了!有的人学算数的,就不相信,说:“多少数目都能算出来,怎么会算不出来的呢?”算出来,也还是一个糊涂数目!

不要说远,就我们现在这佛教讲堂,这个数目就算不出来了,可以说是个糊涂数目!我也很愿意算数的,生来就想算一个大数目。怎么大数目呢?这个数,譬如十,你这一横,圈一个圈就是十,圈两个圈就是百,圈三个圈就是千,圈四个圈又是万;你圈的圈越多,这个数目就越大;于是乎,我想造一个最大的数目。这个圈,把地也圈满了、把天也圈满了;圈满了,还可以圈,无穷无尽、无尽无尽无尽的。这个圈,究竟把这个天地都圈满了,甚至于虚空都圈满了;你说这是个多少数目?你说这个数目多大?你能算得过来吗?所以现在这也就是这么圈这么多圈,虚空也圈满了,天也圈满,地也圈满了!这个地下边空轮也都圈满了!

所以没有人知道是多少数目?甚至于圈完这个圈,自己也不知道是多少数目了,连圈都数不过来了!所以这个数,是无穷无尽的;你就是学算数学得再清楚,恐怕若把这个天地都圈满了,你也算不过来这个数目了!

F2.赞叹问讯(分五)
G1.海众赞叹 G2.上首问讯 G3.佛答安乐 G4.偈颂随喜 G5.如来述叹
今G1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这些没有数量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后,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每一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这个地方,来看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到了这地方之后,向这两位世尊──就是多宝世尊和释迦牟尼世尊,都是五体投地,一心合掌恭敬。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又到宝树下的诸师子座上,向十方来的这无量无边的诸佛顶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向右边来旋绕三匝,这是表示恭敬;绕三匝,特别恭敬。然后合起掌来,这是身恭敬。

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用诸菩萨间互相赞叹的这个法来赞叹,就是一些偈颂;好像“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都是赞佛的偈颂。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都是赞佛的。所以你们天天念,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就是用赞佛的法来赞佛;不要念完了,还不知道它的意思。

我知道中国人多数只知道念,不知道意思;究竟为什么要唱?为什么要念?不知道了!就说这好听,这就是法;不知道这法是赞佛的。有的放焰口念的:“阿──嚩──日啰──唵──喇哑,吽!”就说念得真好!唱得真好!你问他唱的什么?“我怎么知道啊!”就这么听这个声音唱得好,这就迷了!这周围很多这样的,所以这就叫“迷信”!

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诸佛之后,退立到一边去。这些个菩萨都很欢喜的,瞻仰注视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你看!这些菩萨也有执着。着住什么呢?着住欢喜看佛。所以就到那样的程度上,也还有多少的执着;若能把这个“多少的执着”都没有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这一些个大菩萨,从地开始涌出时,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就用诸菩萨赞叹佛这种种的赞法,来赞叹释迦牟尼佛、多宝如来,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像这样的赞叹于佛,经过有五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诸位菩萨摩诃萨用赞法来赞叹于佛,经过五十小劫。那么每一小劫是多少呢?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一增,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寿命增加一岁,身量高度增加一寸,这样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减,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一寸,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为止。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也没有说什么法。有的人在这个地方就说:“这佛经讲得一点边际也没有!释迦牟尼佛在世只不过八十多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说《法华经》,从开始到终了,只不过八年的时间。为什么《法华经》的经文中说,释迦牟尼说《法华经》经过五十个小劫?这是太没有边际了!没有考证!”

这“五十个小劫”,先不要讲它,我们讲这《维摩经》。维摩居士所住一个丈室,就是丁方这么一丈的地方,可是其中能容纳三万二千个师子座;这每一个师子座,都是八万由旬那么高(一由旬是四十里)。他一个方丈室,怎么能容纳八万四千这样高的师子座呢?甚至于这些个声闻想要坐这个师子座,都没有法子坐得上去。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不碍大、大不碍小”;这种圆融无碍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你若明白了,就是五十个小劫,也好像一念间似的;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个小劫,你也不知道是五十个小劫。所以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远可以显近、近又可以显远;五十个小劫也不是长,一念也不是短;一念就是五十个小劫,五十个小劫也就是一念间。

在中国的西天目(浙江西北部)那地方,有个“倒挂莲华”,高峰妙禅师曾在那地方修行。他为什么到那地方修行去呢?那个地方很危险的,因为这座山,形状像倒挂着一朵莲华,在这个莲华的上边打坐,要是睡觉,就会跌到山涧里边,粉身碎骨;就是石头也会变成粉末,何况一个人呢!

他平时参禅打坐,很容易就睡着了;这回他发愿,到这个最危险的地方去来打坐。他想:“你再睡觉,就会跌死,这回我看你还敢不敢睡觉?”那么在这个倒挂莲华上边打坐,经过了七天的时间,也没有睡觉。

为什么呢?他不敢睡;这一睡,知道自己生命就没有了,所以无论怎么样子,他也不睡觉。那么等到第八天,他这时候支持不住了,在这儿坐禅的时候,就又睡着了;这一睡着,身体往前这么一倾,果然就跌落到山涧里边去了。啊!他自己一想:“这回什么都完啰!一定没有命了!”于是把身心都放下了,“啊!死就死了,不管了!这回要睡一个长觉,长长睡了!”

这样,在落到山涧的中间──譬如有五千尺高,这落下去就有二千五百尺高,还有一半;这时候,韦驮菩萨显了神通,在虚空中把他托住,送往上边来。高峰妙禅师就问:“是谁护我法?”韦驮菩萨回答:“护法韦驮!”这时候,他生出一种骄傲心来了,心里想:“啊!我能感动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大约在这世界上,像我这种勇猛精进的修道人,很少了吧?”于是就问韦驮菩萨:“韦驮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么样子用功修行的人有多少?”韦驮菩萨说:“哦!像你这么样子用功修行的人,有牛毛那么多!你生出这种贡高的心,我八万大劫内也不护你的法了!”说完之后,拿着宝杵,踊身虚空走了。

高峰妙禅师在这时候,生出一种后悔的心:“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我就生出这么一种骄傲的心。这是不对的!”于是痛哭流涕,生一种惭愧心、忏悔心。哭了很久的时间,他又生出志气来:“哦!韦驮菩萨护法我,我修行;以前我不知道他护法我,我也一样修行啊!现在他护不护法我,我都还应该修行!”于是又打起精神来坐禅。

坐坐,又忍不住睡觉了;他又从山边,冲到山涧下了!心想:“啊!这回一定没指望了!这生命完了!”这个时候,又有护法善神把他从半空中托住,送到上边。他又问说:“这次是谁护我法?谁来救我呢?”救他这位菩萨就回答:“还是护法韦驮!”高峰妙禅师一听,就说:“嗨!老韦!你不是说八万大劫都不护我的法?为什么现在又来救我?”韦驮菩萨说:“因为你一哭,生的忏悔心很真,所以已经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了!既然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我应该来护法你!”由这个可以知道,一念的忏悔,可以超过八万大劫。

我们这部经为什么叫《妙法莲华经》呢?就因为它太妙了、不可思议!这种境界,你没法子看!好像我们有一种电影,用特别眼镜一看,很远的地方,就好像在眼前似的。由这个证明,这“一念五十个小劫”,或者“超过八万大劫”,也就和你有个特别眼镜一样的。所以就有五十小劫这么长,长也可以变短,短又可以变长。这个“时间”没有一定的。

本来按照“俗谛”这世间法来讲,什么都是有的;若按“真谛”来讲,什么都是空的,不是常住不坏的。所以这时间,也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这个“时间”也是没有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里,静默不语。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这些个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在这五十个小劫,也都不语。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因为佛的神通力量缘故,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日的时间。虽然半日,可是已经超过五十个小劫。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当尔之时,这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四众,也都藉着佛神通力量的缘故,看见从地涌出的这些诸大菩萨有多少呢?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究竟是多少?没有人能知道的。

现在讲讲这“时间”的问题。我们所看见这个天,叫“四王天”。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昼夜,就是人间的一百年。这四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年,忉利天的天人寿命就一千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你算算这五百年,它的一昼夜,就是人间五十年;它这五百年是人间多少年呢?以前说过摩诃迦旃延尊者。外道问他:“我不相信人会有来生。若有来生,怎么没有看见死的人回来给送个信?”尊者就答覆说:“好像人犯了罪,被关到监狱里;他想回家送信去,可不可以呢?”外道一想,这也有道理,又问:“到地狱的人不回来,就算他犯罪了,不自由了,可以!那么生到天上的人,怎么也没有看见回来给送个信呢?”

这位尊者就答覆他说:“天上一昼夜就是人间五十年,两昼夜就是一百年了!他到天上去,第一天要休息休息;第二天,他要收拾收拾地方,把睡觉的床放好了,把这一些个家私、furniture 也都陈设好了,第二天这有工要做。第三天,他想给你送回一个信来,你已经死了;因为三天他回来的时候,就一百五十年了,你怎么可以看得见呢?”这外道也没有话讲了。

所以,我们人间和天上的时间是不同的。我们人间一昼夜,是地狱五百年。你想一想:我们人间的一昼夜,就是地狱五百年,所以这个时间不同的。你不要执着这个时间了,这时间本来是空的!在人来说有时间,在时间本身,根本没有一个什么叫“时间”。当体即空,它没有一个自性、没有个本体,你又何必执着它一定是一个什么时间呢?

G2.上首问讯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在这无量无数无边百千万亿国土虚空,都充满了菩萨摩诃萨的里边,有四位做这些个菩萨的导师。怎么叫“导师”呢?导者,是引导,就是做众生的领袖,做众菩萨中的领袖;一切菩萨都跟着他学,为众菩萨的大导师,也就好像众菩萨中的上座。

这四大导师之中,一名上行:其中第一位叫“上行”;这位菩萨修行的行门最上,没有比他再高上的。二名无边行:第二位导师的名字叫“无边行”;这位菩萨所修的行门,有无量无边那么多。三名净行:第三位菩萨的名字叫“净行”,这位菩萨修的是清净行。四名安立行:第四个菩萨导师就叫“安立行”,他能安乐而建立这种行门。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这四位导师菩萨,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里边的这一些个菩萨之中,是上座菩萨,为大众的首领、唱导之师。唱赞、并领导一切的事情。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这四位导师菩萨,在大众的前面,各个都共同合起掌来,观瞻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对释迦牟尼佛打个问讯,问候释迦牟尼佛安好。

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大约世尊您现在没有病吧?也没有什么忧愁烦恼吧?对四种安乐行──身安乐行、心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都很得到安乐了吧?所应度者,受教易不:所应该度化的这一些个众生,是很容易教化吧?这一些个众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吧?不令世尊生疲劳耶:不会使令世尊生一种很疲倦的感觉吧?众生易度,世尊一定就感觉很欢喜的,就不会有疲劳的情形了!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当尔之时,四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问候释迦牟尼佛。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世尊!您是很安乐的,一定会没有病、也没有烦恼吧!所教化的这一切众生,一定得到没有疲倦这种的感觉吧!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又者,这所有教化的众生,他们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会很困难吧?不会有很疲倦的这种感觉吧?

G3.佛答安乐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这三句,是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加上的文法。当尔之时,就是四大菩萨导师说了偈颂之后。释迦牟尼世尊,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都充满了这么多的菩萨大众之中,就说了。

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是的!是的!你们各位善男子!你们问候我,是否都是合我的理想?啊!我很好!我很安乐的,没有病,也没有烦恼。所有的这一切的众生,都很容易化度的,他们都很听话的;所以我不觉得疲倦、或不快乐的感觉。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因为所有的这一切众生,他们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现在,常常得到我的教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他们不但受过我的教化,也在过去生中,于无量诸佛的面前,都恭敬,尊重、称赞、供养,种下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善根。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释迦牟尼佛又说,现在我所化的这一些个众生,他们一见着我这个佛身的时候,听我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立刻生出一种信心来;所以有证罗汉果的、证缘觉的、证得菩萨果的。入如来慧:他们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乃至等觉,证得这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后入到佛的智慧,证得妙觉的果位。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那么得到佛慧、入如来慧的,可是要除去先修习学小乘的人;他们不在这个数目里头。他们学小乘的、学这二乘法(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的,现在我令他们听见这部《妙法莲华经》,令他们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能得到如来这种的佛智、佛慧。

G4.偈颂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讲过这个话之后,各位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太好了!太好了!佛是世出世的大英雄、世尊!这所有应该教化的一切众生等,都很容易就受到佛的教化了。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他们都能恭听诸佛甚深的这种智慧,听闻之后,又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等所有的这些个大菩萨,也能随喜这种的功德,也愿意信受奉行,依照佛的教化来修行。

G5.如来述叹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就在各大菩萨以偈赞叹释迦牟尼世尊的时候,因为菩萨赞于佛,所以世尊也赞叹上首诸大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释迦牟尼就说,喔!你们这些个大菩萨最好啰!是最好的大菩萨!为什么我赞叹你们呢?你们这各位善男子,能够在如来的面前,发随喜心,来赞叹佛所说的《妙法莲华经》,又能来到这法会聆听《妙法莲华经》。

D2.弥勒疑问(分二)
E1.此土菩萨疑 E2.他土菩萨疑 E1(分二)
F1.长行疑念 F2.偈颂正问
今F1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菩萨赞叹佛可以,但是佛不可以随便赞叹菩萨;因为一赞叹,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和弥勒菩萨就打了妄想了,生出一种怀疑的心来。什么怀疑心呢?弥勒菩萨,是梵语,翻译为无能胜,没有可以胜得了他的。还有八千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众,皆作是念:很奇怪的,他们一齐就打了妄想,作了这种念。

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我们这么多的大菩萨,从以前到现在,也没有看见这么多的菩萨,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些个大菩萨摩诃萨众,是从哪儿来的?这么多的菩萨,怎么我们一个也不认识呢?因为弥勒菩萨各处飞、各处走──他是一个法身大士,所以游诸国土,什么地方他都到过;但是没有碰见那么多的大菩萨,所以他就觉得很奇怪了!这么多的大菩萨,他们心中就作这种的念:怎么我们跟佛这么久,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大菩萨呢?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他们从地里边涌出来,在世尊的面前,合起掌来供养世尊,又这么样问候:“如来少病少恼,众生易度否?安乐行否?”怎么和如来这么样亲密呢?为什么我们以前没见过他们?他们认识佛,我们怎么不认识这些个菩萨呢?就生出一种怀疑心来。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这位大菩萨,因为他已经得到五眼六通,所以知道这八千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心中所念的、所怀疑的;就是他自己,也不明白。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并且他自己也想要明白所怀疑的。所以合起掌来对着佛,用偈颂来向佛请问什么原因。

F2.偈颂正问(分四)
G1.问来处来缘 G2.叙眷属数量 G3.问师法是谁 G4.结请决疑
今G1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这么多的大菩萨,究竟是多少呢?千亿、万亿、千万亿?这么多的菩萨,太多了!虽然这么多,我在以前到过很多地方,可是一个也没有遇着过。我们现在愿意福足、慧足,这两足尊的如来,为我们说一说这种因缘。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现在他们到这儿来,是以什么因、什么缘,集会到这个地方呢?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他们身体都现出这么大、这么高,那么神通也一定不小啰?一定有大神通,可能比我们目犍连尊者还大得多。他们神通也大、智慧也大,所以我们想像不到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这些大菩萨,他们的志愿、他们的念力,一定是非常坚固!他们的戒、定、慧,这三无漏学,一定是坚固无比。他们有大布施力,有大戒力,有大忍辱力,有大精进力,有大禅定力,有大般若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众生都欢喜见到他们,谁都欢喜听他们说法,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请世尊给我们说一说。我们统统都想要听这种因缘,我们都欢喜听,不会睡觉的!

我要问你们,辩倒外道的是哪一位尊者?(弟子:摩诃迦旃延尊者。)这回大家都记着了。要记得:“舍智目通说法那,须空旃义迦头陀,那律天眼婆离戒,庆喜多闻密行罗。”你记着这个,就差不多了,这十大弟子各有所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G2.叙眷属数量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弥勒菩萨请问于佛,说是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一个也不认识。这所有每一位菩萨所带来的眷属,也就是他的弟子,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有多少呢?如恒河沙等:好像佛在印度说法时,那个恒河的沙那么多。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或者其中有一位大菩萨,带领着六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弟子,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他所带来这么多的大众,都是一心求成佛道的。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所有这些个大菩萨、大法师,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同时一起来到佛前,供养于佛,又发愿来护持《妙法莲华经》。

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或者有位大菩萨,带领着五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弟子。或者有位大菩萨,领着有比五万恒河沙更多一点的,或者有比五万恒河沙又少一点的弟子。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或者带领着四万恒河沙数的徒弟,或者带着三万恒河沙数的徒弟,或者又带着二万恒河沙数的弟子,乃至一万恒河沙数的弟子。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或者带着一千个恒河沙的弟子,或者带着一百个恒河沙的弟子,乃至于带着一个恒河沙的弟子,或者带着半恒河沙的弟子,或者带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恒河沙,这么多的弟子,或者乃至于恒河沙分成亿万分之一分的弟子。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或者带着千万那由他分之一,这所有万亿这么多的徒弟。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或者半亿的弟子,或者也有的多一点,或者有少一点的。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或者一百万,或者一万,或者一千,或者到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或者带着五十个弟子,或者有带着十个弟子的,乃至于有带三个弟子的,又有带两个弟子,又有带一个弟子的。

单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或者有的菩萨,自己一个人来的。为什么?因为他就欢喜愿意一个人,不愿意收徒弟,怕徒弟不听话,有很多的麻烦;他愿意自己单独的修行。可是现在呢?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现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法会这儿来了,这个数目,简直没法子一定知道是多少的!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像这样,这么多的大众菩萨,假设有人用筹数算──就好像用算盘子来算一算它,就算到恒河沙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大劫,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个数目。

G3.问师法是谁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这一些个有大威德的菩萨,他们所修的是精进的行门;因为很精进,所以才有这种的大威德。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他们现在都成了大菩萨了,那么最初谁给他们说法呢?他们是跟谁学的佛法呢?我们都想要知道。是谁帮助他们成就的菩萨道业呢?是谁教化他们的呢?我们对于这一点,是有所怀疑。

从谁初发心:他们跟着哪一位法师最初发的心呢?是跟哪一位法师出家修道呢?是跟哪一位法师行六度万行呢?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这个“初发心”,你不要忘了它!你最初发心──为什么你发心研究佛法?为什么你研究佛法就要出家?出了家之后,你又应该怎么样去做去?所以这是最要紧的。不是糊里糊涂地学了一个糊涂佛法,然后糊涂出家,做了一个糊涂和尚,然后办了一些糊涂事,不是这样子!所以必须要精进,必须要不忘了初发心那一念。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做,为什么你发心要出家呢?所以这“从谁初发心”,从哪一个法师,他跟着最初发心呢?称扬何佛法:他们所称扬赞叹的,是哪一位佛的佛法呢?是什么佛法呢?

受持行谁经:修持,是修行而受持。行谁经,照着哪一部经修行的呢?是依照藏教修行呢?还是依照通教修行的呢?还是依照别教修行的呢?是依照圆教修行的呢?他们依照哪一种教理来修行的呢?是根据哪一部经来修行的呢?是不是依照《法华经》修行的呢?还是依照《楞严经》修行的呢?还是依照《大方广佛华严经》那种无尽无尽的行门修行的呢?他们是修行净土法?还是修行禅宗?是修行密宗?是修行律宗?或者修行净土宗?或者是习学教宗?禅、教、律、密、净,这五宗,他们是从哪一宗入手呢?修习何佛道:他们所修习的,是哪一种的佛道?是持戒,还是忍辱?或者他们是修行布施?是修行精进?是修行禅定?是修行般若?这都是我们不明白的事情。

G4.结请决疑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像这么多的菩萨,数也数不过来,也不知道多少数目,他们的神通也大,智力也大。智慧的力量大,所以神通也就大;神通大,智慧也就大。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因为他们神通大,智慧的力量也大,所以把东、西、南、北这四方的大地,都震裂开了。他们从地里边,好像水泉似的,就都涌出来了。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世尊!我从往昔以来,虽然我见过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可是这种境界,我从来就没见过。你看!弥勒菩萨都没见过这种的境界!愿说其所从:我愿世尊大发慈悲,说一说这些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国土之名号:是在哪一个国土里边?那国土又叫什么名号呢?虽然我现在也是个菩萨,但是我并不知道呢?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这弥勒菩萨又说,我常游历世界所有的国家去。难怪美国人这么欢喜旅行,“菩萨”都要旅行的!我虽然常到各国去游玩、去旅行,各处都去过;可是我没有见过这一些个菩萨!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我在这些菩萨之中,我一个也不认识。忽然从地出:他们忽然间,从地涌出来了。愿说其因缘:这回这个事情我很糊涂了。弥勒菩萨都糊涂了,因为他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糊涂。我虽然糊涂,现在我愿意不糊涂了,我愿请求世尊说一说这些菩萨的因缘,我想世尊是最慈悲的,一定会告诉我的!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众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现在这大会中,不是我弥勒菩萨怀疑这个问题,而是有无量百千亿这么多的菩萨,他们和我的心是一样的。想要知道这件事,所以我现在来作代表,请问世尊。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现在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众,他们一开始的本迹──远因、近因,到底是怎么一个来历?或者到最后这种因缘是怎么样?我们大家都想知道。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世尊!您是有无量的福、无量的慧、无量的德啊!所以,现在我只希望,就是愿您为这些大众来解决他们的怀疑,令大众都明白这种的因缘。

E2.他土菩萨疑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前面这个偈颂,是弥勒菩萨生了一种怀疑。现在,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所带来的侍者──也就是带来的徒弟,他们见着这种稀有的境界、见着这么多的大菩萨来了,他们也都打了妄想了、也都生出怀疑来了!啊!从什么地方来了这么多菩萨?今天怎么来了这么多菩萨?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都生出怀疑来了。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到无量无数国土的诸佛,从很多很多、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千万亿他方国土,到这儿来的这些诸佛,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在八方(四方和四隅。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所有宝树下的师子座上,都结着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里最尊、最贵的坐法。你们学佛法,都应该先学会这个跏趺坐。

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每位佛的侍者,都看见这一些大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从地涌出来,住在虚空;因为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都在虚空,所以这些大菩萨也上不着天,下不落地,就站在虚空那个地方。各白其佛言:这一些个侍者,对他们所跟着来的佛说:

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这个“世尊”,不是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分身那些个世尊。阿僧祇,也就是无量数;这一些个无量无边的无量数菩萨大众,现在他们是从哪个地方来的?怎么以前我们都没有和他们见过面?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这些个诸佛,就告诉他们所带来的徒弟说,诸善男子!且待须臾:你们这些个好孩子啊!你不要吵! Please quiet!(安静!)No make too much noise!(不要喧哗!)你等一等!你不要着急嘛!

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已经有一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叫弥勒,他已经问释迦牟尼佛了!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这一位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他授的记莂号,当来下生为弥勒尊佛。

这“弥勒佛成佛”,在中国就有一些外道,这个就说:“我就是弥勒佛来啦!你认识我吗?”那个就说:“我是真的弥勒佛啊!”另外一个又说:“我才是真的呢!”就这样子,你也传一个道、他也传一个道,各传各教;又是收缘、又是结果,很多很多的。在中国,很多假弥勒菩萨,他说他是弥勒菩萨来的;其实弥勒菩萨下生还早呢!弥勒菩萨要当来──当来,在什么时候来呢?

人的寿命,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去一寸;等减到人寿十岁上,然后再增加,也是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量高度增加一寸。因为现在人寿命和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减去一寸;等将来人寿十岁那时候,人就像狗那么高,都长得不高,到十岁就死了。你算算!不过因为我们人也都活不到一百年,所以一百年之后的人,我们也不知道多高了!但是这是普通来平均,不是单说某一个人;单单一个不算,这是整个人类来算!等人寿命减到十岁上,那时候再增,也是一百年增一岁,身量高度增一寸,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到八万岁,那时候,弥勒菩萨才出世呢!所以现在这一些个假的,说他是弥勒菩萨,这是错误的!不过又要知道,你若和弥勒菩萨有缘,弥勒菩萨现在也可以来教化你、来度你;也没有定法。

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弥勒菩萨已经向佛请问这个事情啦!释迦牟尼佛现在正答覆他这个问题呢!因为弥勒菩萨所问,你们大家也就都明白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D3.如来详答(分二)
E1.诫听 E2.正答 E1(分二)
F1.长行 F2.偈颂
今F1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十方诸佛所带来这一些个侍者、这一些个菩萨,也都有所怀疑,就各问他随着来的这一位佛;说是这些大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我们也都不认识?所以他们所侍奉的佛就说:“你不要着急!你听着,有个弥勒菩萨已经请问释迦牟尼佛世尊了。释迦牟尼佛世尊现在就要答覆他这个问题。你们各位都会因为这个问答,就明白这个因缘了!”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世尊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善哉!善哉!阿逸多!你能问佛这样的大事。这个“善哉、善哉”,有两种的意思。上一个“善哉”,说“你问得最好”;为什么?你能明白佛的心,你这一问,是“上契佛心”。下边这一个“善哉”,说“你现在问得最好”;这是“下契群念”,这个“念”也就是众生的心。所以说了两个“善哉”。

为什么又说这事是“大事”呢?因为这是“开迹显本,开近显远”的法门。迹,是踪迹,在以前的、过去的事情;显本,显本来这个样子、显本生的事情。开近,把这个近的开了;显远,显出远的事情来。这个法门,在过去从来就没有说过。在华严时,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在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唯独在现在法华时,才说这种法门,说这部《法华经》──这是“开近显远”,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显明的说过,所以现在叫一个“大事”,这是个大事!又者,这个“大事”,不是性德,是修德──修行的德行;修行德行,得到这果位,是非常深远的。“性德平等”,这是在理趣说的;这是“事”,不是“理”,所以叫“大事”。

汝等当共一心:释迦牟尼又说,你们这些个在法会大众,都要一心,不要有散乱心。这个“当”字,是诫儆之辞,就是诫不要有散乱的心。心不要散乱!你要一心听我讲的法!披精进铠,发坚固意:你要穿上精进的铠;精进,是不懒惰。就是诫止不要懒惰,向前精进!要生出这一种不退的意志来,要没有退心。

因为如来这个真实的智慧,是在久远劫已经成就了,所以才能权现教化众生──为实施权,用权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这种教化众生的功能,是在过去世教化众生,现在世也教化众生,这叫“化穷三世,益物十方”。化是教化,穷是穷尽,益是利益,物就是一切物。这十方三世,佛都教化;这种的境界,不是等觉以下的菩萨所可明白的,所以叫不可思议。

又者,佛因为弥勒菩萨而来诫劝大众;诫,就是儆诫,叫你不要那么做。儆诫大众都要共一心,不要散乱心;披精进铠,不要懈怠;发坚固意,不要退!叫法会的大众,都要有这种的思想。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释迦牟尼佛说,如来现在想要宣说、指示诸佛的智慧。什么是诸佛的智慧?这《法华经》就是诸佛的智慧,也就是成就佛道的智慧。你若想知道诸佛的智慧,就研究《法华经》;你能研究《法华经》,才能得到诸佛的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又想要宣说、指示诸佛的自在神通力。诸佛的自在力,就是涅槃四德的“我德”;神通,就是“乐德”。

又示诸佛师子奋迅之力:如来也愿意宣说、指示诸佛师子奋迅的力量。什么是师子奋迅的力量呢?就是常乐我净的“净德”;因为师子奋迅能除垢,除去垢了,所以就是净德。诸佛威猛大势之力:释迦牟尼佛也愿意宣说、指示诸佛威德而勇猛的大势力;大威猛的大势力,就是个“常德”。因为这四德圆满了,所以能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于一切众生有力量、有益处;有益处,称之为“力”。

这个大神通自在,这就是入究竟的慈悲室;师子奋迅这个力量,这就是究竟的一个法空座;威猛大势力,这是一个究竟的忍辱衣。所以这也就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座,着如来衣”的境界。

F2.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这释迦牟尼佛说完前边的长行之后,愿意再详细说一说这种道理,而用偈颂的言语给讲一讲。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在法会中的大众,以及从十方来的大菩萨和弥勒菩萨,你们都应该勇猛精进,专一其心,披精进铠,不要懈怠!不要生出一种散乱心来,听我告诉你们的这个法。我现在愿意把我出现于世这种大事因缘,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们。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你们不要生出一种怀疑而不相信的心理。十方诸佛和我释迦牟尼佛这个智慧,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一般的凡夫不能想像得到、不能明白的。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你们各位在会的大众,现在要拿出你们的信力来,你们应该存心住在这个忍辱波罗蜜中,修这种忍辱的善事,要存这种心。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这种法,你们在以前没有听过,只有现在才听见这种的妙法。我先前说的法,都是方便权巧的法门,没有说这个实法给你们大家听;现在,我要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都给你们,你们都可以闻得到了。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我现在安慰你们各位,你们都要专一其心、精进,生一种坚固的心来听这个法,不要生出一种怀疑的心,也不要生出一种惊惧的心。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现在是讲“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的法,这不可思议的妙法,我全说给你们听了!佛不会说不实在的话,你们都要生出一种信心;佛说的是实在的话。佛的智慧是不可称量的,没有法子可以说出佛的智慧是有多少。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佛所得第一的、成佛的妙法,这个太深了,很深、很深的,没有法子可以分别得出它有多深。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不可分别的妙法,现在就是应该说的时候了!你们各位在法会中的这些菩萨,都应该专一其心,来听这种的妙法!

E2.正答(分二)
F1.略开显动执生疑 F2.广开显断疑生信 F1(分二)
G1.略开 G2.疑请 G1(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答所师 I2.答来处
今I1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说完这个偈颂之后,告诉弥勒菩萨说,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我现在于这个法会中,在大众面前,来告诉你们各位大菩萨!

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阿逸多!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摩诃萨,也不知道有多少数量,也不知道有多少个阿僧祇;阿僧祇是梵语,翻译为无量数。现在从地涌出来。你们各位在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菩萨,是吗?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我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这个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这个万恶充满、万苦交煎的世界。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我教化、指示、接引领导他们这些个大菩萨。调伏其心,令他们心里有烦恼的,都没有烦恼了;有无明的,都没有无明了;有尘沙惑的,尘沙惑也消了;有见思惑的,见思惑也都消了。我把他们的烦恼调伏了,令他们统统都发修道的这种思想、令发行菩萨道的这种道意;这都是我过去教化所成就的。

I2.答来处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下,此界虚空中住:现在从地涌出的这些菩萨,他们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在这个虚空中住着。这种境界,凡夫是无法知道的。你要是得五眼六通,你所见的虚空,就不是凡夫所见的虚空这样子。有种种的宫殿、种种的楼阁、种种的道场,都是在这虚空里头,都是七宝所庄严的。每一个宫殿、楼阁、道场里边,都有诸佛在那儿说法,都有诸大菩萨在那儿听法、修法,所以叫法界;遍满虚空,都是充满佛法的地方。

所以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下边,十六万八千由旬虚空那个地方,就是现在从地涌出这些菩萨所居住之处;如果你没有得道、没有开道眼,就不知道这种境界。你开了道眼,你愿意念经,随处都有经;你愿意修法,随处都有法;你愿意行菩萨道,随处都可以行菩萨道;所以这是一种妙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些菩萨在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他们对所有的佛经──《华严经》、《楞严经》、《地藏经》、《金刚经》,所有的大藏经的一切经典,他们都读诵。对着经本来念,这叫“读”;不要经的本子也能念,这叫“诵”。一个字也不会错,一句也不会错,一篇也不会忘,这叫“通利”。思惟分别:那么读熟了经典,不是就是这么背背念念就可以了,还要分别思惟经中的妙义、经中的道理。正忆念:也就是正是在那儿读诵《法华经》、读诵这大乘经典。这一些个菩萨,正在那儿,时时刻刻都念玆在玆的,不忘这个经典,总在那儿修习佛法、修习《妙法莲华经》的道理;所以这些个大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教化所成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释迦如来又叫一声阿逸多!这么多的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善男子!他们不欢喜在这个有众多繁杂的地方。什么是众多繁杂的地方?就是“在三界”和“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界内、界外,有一种五阴;这个“五阴”,就谓之“众”,这就是“在众”。这些个菩萨,他都照见五蕴皆空了,所以这就叫“不乐在众”,他们五蕴已经都空了。他们既然超出三界了,也就了达“诸法本来无说”,本来没有所说;所以他们也就不乐在众多有所说。

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他们常常愿意住在清净静处。什么是静处?静处,就是第一义谛。他们常常在第一义谛这个法,勤行精进;他们对第一义谛这种的道理、无说无言的这种的法门,都是精进的,一点都不懒惰,未曾休息。他们对于佛法勤行精进,什么时候也不休息;为法忘躯,为佛法把一切都忘了。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他们也不在人间住,也不在天上住;住到什么地方呢?住到虚空里边。

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他们所欢喜的,就是这种深远的大智大慧,没有一切的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就因为他有智慧。我们人为什么遇着事,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为有障碍。障碍,有所知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所知障,“啊!我知道的比你多!”这就有一个障了;“我比你明白”,这也就是个障;这所知障最厉害了!烦恼障,因为它很明显的,所以人就容易明白。业障,这业障上来了,就不能由得自己,或者发神经病,或者有一种特别情形;这业障催着他,逼迫着他,有种种不如法的事情。报障,是受果报的这种障碍。

烦恼障、业障、报障,这都是障碍;最坏的就是这所知障。你若不知道,还没有障,你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来了,生出一种贡高心来。好像没有学佛法的时候,没有障碍;学了几年佛法,“啊!我比你们知道得多!”这就生出一种障。本来学,是要学无障的,但是一学,反而学出障来了。无有障碍,这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入,就是怎么样子都好、怎么样子都欢喜;自得,就是很高兴的。你不论有什么因缘,什么情形,他都很高兴的。

所以,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也常常愿意修习诸佛这一切的佛法。他的心里边所想的,没有旁的,就是一个心;这一个心是做什么呢?一心一意对佛法精进──不懈怠,专一其心,而向前去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为什么要精进呢?就想要得到最上的、最高的、最究竟的这种佛的智慧。

H2.重颂(分二)
I1.颂长行 I2.正略开显 I1(分二)
J1.颂答所师 J2.颂答来处
今J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恐怕众生不明白这种道理,或者没有听清楚,所以又用偈颂再把它说出来一遍。

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用这个偈颂,答覆阿逸多的请问。阿逸汝当知:无能胜啊!你应该要知道。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现在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他们从以前无数无数那么多的劫到现在,生生世世都是修习佛的智慧、求无上的佛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你不是问他们是谁所教化的吗?他们从初发心,到现在成了大菩萨,都是我亲身教化的。我令他们发大菩提的道心,令他们发菩萨的道心,令他们发求无上佛道的道心;这一些个大菩萨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所教化这一些个菩萨弟子,今生佛说法,他们又从地涌出,来到法会随喜做影响众,影响大众发菩提心。

J2.颂答来处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他们依止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里头住着,常常地修习头陀的这种行门。有十二种的头陀行:着粪扫衣、但三衣、常乞食、次第乞、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住阿兰若、树下坐、露地坐、冢间坐、常坐不卧。

这一些个大菩萨,都是依照这个头陀的法门去修行。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他们的志趣,欢喜住在清静的地方,舍弃人多的地方。这闹市很烦杂的、很吵闹的,很多的声音,不清净;他们把这个不清静的地方舍去了,也就是把这见思的烦恼、尘沙的烦恼、无明的烦恼都舍去了。不乐多所说:他们常常不愿意讲话。不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不讲话,或者一个星期不讲话,然后一讲就没完,不是的。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像这么多佛的弟子,为什么他们这样子呢?就因为他们修习我所教修行的这个道、这一些个佛法。他们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怎么样教他们,他们就怎么样修行。他们修行,昼也精进、夜也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好像坐禅,就是常常坐禅;拜佛,他们也常常拜佛;念佛,也常常念佛,昼夜六时都来念佛,所以这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他们精进,因为他们想要求佛道的缘故,所以也就是依照佛教他们的方法来修行,时时刻刻都精进于这一切的佛法。

好像“多贪的众生不净观”,多贪,就有贪欲。有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一些个问题,就要修行不净观。多数的人,都是贪这个欲,认为欲望是最重要的;所以就要修行不净观,就要观察:啊!所有的众生再美丽,不过都是一个臭皮囊,也都是一个带着肉的骨头。你把这皮割破了一个地方,就要流血,时间久了,就化脓;并且九孔常流不净,这个臭皮囊,没有什么可贪恋的。

“多瞋众生慈悲观”,你好发脾气,就要修慈悲观。对任何人也不发脾气,看一切众生都如我的子女一样;生出一种慈悲心。

“愚痴众生因缘观”,愚痴众生修这个因缘法;修观假、观空、观中,观一切因缘。

昨天,有位法师说“舍利弗修这个因缘观”,又说“愚痴的众生,修因缘观”。现在我们要补充一句,舍利弗尊者并不是愚痴人,那么他为什么修这个因缘观呢?因为这种法门,对他很相应的;虽然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一样修因缘观。并不是只有愚痴众生,才修因缘观的。又像“多贪众生,修不净观”,若不贪的众生,就不可以修不净观了吧?不是的。你不贪,也可以修不净观,那对你更好!说“愚痴的人修因缘观”,可以开悟。有智慧的人,你若修因缘观,开悟开得更快!所以没有一定的法。

“多障众生念佛观”,你做旁的都有障碍,那么你就念佛。念佛什么事也不费,也不用打坐、也不用观空、也不用观假、也不用观中;什么都不要,你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一念,就成功了!

“多散众生数息观”,数息观,就是由第一开始数,或者数呼吸。或者数呼气、或者数吸气,都可以的;你数呼气、就不要数吸气,数吸气、就不要数呼气。“呼──吸──”吸,是向里边吸气;呼,是向外边吐气。“呼──吸──”由第一口,数到第十口;然后再从第一上开始,还是到第十上,这叫数息观。你要是晚间睡不着觉、打妄想,最好修数息观;你一数,这一吸一吸的,就呼呼睡着了,很妙的!因为你这一吸,就不打妄想了,就很快睡着了。你为什么睡不着?就因为打妄想。不过数息观,也要修习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入手了。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他们不懒惰、也不退,心也不乱,就专一其心来修行;他们披精进铠来修行、发坚固的意来修行,永远都没有退心的。不是像我们人,今天修行用功,明天不用了。没有的!除非他不修,若修什么法,是永远都不向后退的,常常很勤求佛的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给众生说种种的妙法,他们是无所畏惧的;说法,现师子吼,所以心无所畏惧。

I2.正略开显

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我于伽耶城:释迦牟尼佛说,我在摩竭提国的伽耶城。伽耶是梵语,翻译为山城,祇桓精舍就离这儿有五里路。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我在伽耶城外边的菩提树下打坐。在一开始打坐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发愿:“我坐到这菩提树下,如果我不开悟,我不起于座”。这不起于座,就是不到旁的地方去,只在这菩提树下来打坐。在这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在第四十九天的晚间,夜睹明星而悟道,在这时候成佛。

怎么叫“成佛”呢?成佛是不是和众生就不一样呢?不是的。成佛也还是和众生一样的;佛也是众生,众生也是佛。不过,佛是已成的佛,众生是没成的佛。释迦牟尼佛看见明星而开悟,就叹息,叹息什么呢?“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释迦牟尼佛说了三个“奇哉”,这叫“三叹奇哉”。说太奇妙了,奇妙什么呢?所有的众生,他们都有成佛的种子,有成佛这种智慧,有成佛的这种德行,这种的机会。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佛呢?就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着。它在前面这儿障碍住了,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们人走路;这个路本来是应该通达无碍的,现在路中间有一道墙,把路给挡上,不能往前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举一个例子,就好像德国柏林那地方就有一道墙;东德的人也不能到西德去,西德的人也不可以到东德来,这就有一道障碍物在那个地方障着。我们人没有成佛,这个障碍物是什么?就是这个妄想,就是这个执着!你一有了妄想、执着,佛的智慧就不能开了。所以你就没能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的佛呢?他就是把一切的妄想、执着都放下了。你看!最初他在皇宫里,那种享受是很丰富的,将来就做皇帝,还可以做转轮圣王;那么他把这些都放下,皇帝也不做了,转轮圣王也不做了,把美貌的太太也放下了,把江山也都放下了!他看“生老病死苦”,这是太麻烦的事情;所以他就决定出家修道,要了生死。因为他把执着和妄想都放下了,所以坐到菩提树下那个地方,四十九天就开悟了。

我常给你们讲“坚、诚、恒”这三个字;我们没有长远心、没有恒心,不能放下执着和妄想,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成佛。你想不想成佛?你若想成佛,就赶快把你的妄想、执着放下,就可以了!

佛在菩提树下,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再比这高上的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无上,这就是佛的果位。证了佛果了,转无上法轮:最初转四谛法轮,之后又转十二因缘的法轮,以后又转六度万行的法轮。

最初转大华严法轮,一看,这一般人不能接受这种的大法;所以转阿含的法轮,然后转方等的法轮,然后又转般若的法轮;最后才转这法华的法轮,这叫妙法轮。转法华,是佛的本怀;他本来的意思,就想说《法华》;不过看众生的根机没有成熟,时候还没有到,所以就先转阿含、方等、般若,以后才转法华。这转法华的时候,时候成就了,所以才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在这个时候,我才教化这一切的大菩萨,令他们都发这无上的菩提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这些无量这么多的菩萨,现在都住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上了,他们完全都应当证得成佛的果位。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以前,我对你们所说的法,都是方便语;方便语,就是为着这个真实语说的。现在,我和你们说真话、说实实在在的话了;我说真实的话,你们大众都应该专一其心,来信受我所讲的这个法。

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我不是仅仅今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我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就成佛了!所谓“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本来不生,而示现出来一个生;本来不灭,而示现入涅槃。在《梵网经》上说:“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已经有八千次那么多了。要是你得到天眼通,用道眼观察,你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不止八千返,八万返、八百万返都不止了!无量无数那么多的次数!

这一些个无量无数、算不出来这么多的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虚空,这都是我在过去生中,过去成佛那个时候,我所教化的。你以前问:“他是跟着哪一位佛发的心?谁教他们的?他们修行的什么方法?念什么经?”他们所修的,就是“法华”这种的法门;他们所念的,就是《妙法莲华经》。现在我告诉你:这一些个大众,都是由我教化而成就的!

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偈颂之后,这弥勒菩萨──就是那个大肚子菩萨;那个肚子里头,把虚空都装满了。不是尽吃好东西才肚子大,他肚子像虚空那样子,包罗万有,什么都在里边。这个菩萨本来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不要人告诉他,他也懂了;但是现在,他就糊涂了。糊涂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这个偈颂,他就不明白了。他说,岂有此理呢!这些菩萨都这么大的年纪,释迦牟尼佛现在才七十多岁;你这么年青,这一些个菩萨这么老,怎么他们是你的徒弟呢?这就等于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的人,遇着一百多岁的老年人;这二十五岁的人就指着老年人,对人讲:“你知道他吗?这一百多岁的老年人是我的儿子!”这一百多岁的老年人也承认说:“不错!他就是我的爸爸!”岂有此理呢?二十五岁的爸爸,有一百多岁的儿子?哪有这个道理!我不信有这个事情!好像现在,释迦牟尼佛这么年青,这些个菩萨都这么大的年纪,都几万岁、几万万岁了,怎么他会有这么老的徒弟?他不相信了!你说这怎么办呢?弥勒菩萨都生了怀疑,一般的菩萨也都生了怀疑。

我们现在不管他怀疑不怀疑,我们讲讲这个“执着”。方才我说“人不成佛,就因为执着,有妄想”。有一个人也生了怀疑了,他说:“这个不对!我没有妄想啊!我活这么大年纪,我一个妄想也没打过,并且我也没有执着!钱,我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房子,也不执着土地,也不执着吃的东西,也不执着穿的东西,什么都不执着!”你就这个“什么都不执着”还没有放下,所以你才没成佛。你若知道你有一点执着,那还有办法;就是因为你现在以为你没有执着了,所以就没有办法了。根本你的执着太多!

怎么太多了呢?第一,你执着你这个身体,总觉得我自己生得是不错,再丑陋也觉得很漂亮。哪一个人再丑,也不觉得自己丑,总觉着:你看我这个鼻子丑啊?我这鼻子长得不好,但是我眼睛长得不错。眼睛看不见东西,那我耳朵比人强,听东西听得很清楚。无论什么,觉得自己总有一样比人家是好的。甚至愚痴的人,他也觉着有一样比别人好,什么呢?他说:“我比谁都愚痴!”这算他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也有执着,说:“我比谁都聪明。学经典,我一学就记住;你们学那么久的时间,也记不住!”他也有一个聪明的执着。所以聪明就有聪明的执着;愚痴就有愚痴的执着;肮脏、不干净的人,就有一个不干净的执着:“我就这样,不修边幅嘛!就是嬉嬉皮皮的这样子嘛!”这都是执着。嬉皮,执着他的头发不肯剃;不是嬉皮的,执着不肯留长头发。其实你不留长头发,也是个执着;你留长头发,也是个执着。你说你把什么放下了?什么都没放下!你还说你什么都放下了。这若不是愚痴的人,那是什么?若有人说是有智慧,我不相信!

穷人有穷的执着,富人有富的执着;贵人有贵的执着,贱人有贱的执着。这个“执着”,你在哪一个岗位上,就有哪一个执着:出家就有出家的执着,在家就有在家的执着,你有你的执着,我有我的执着。

G2.疑请(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经家叙疑 I2.腾疑请答
今I1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当尔之时,这位弥勒大菩萨,和无数无量那么多的大菩萨等,心里都生出一种疑惑来了,认为这事情是太奇怪了,不会有这种的道理!而作是念:他们就都生出这种的念头,什么念头呢?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会有这种道理呢?世尊这么年青!从地涌出的这些菩萨都这么老了,怎么可以在这最短的时间之内,而教化出来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大菩萨呢?而且令他们都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在这种的果位上。这是太奇怪了!

I2.腾疑请答(分二)
J1.腾疑 J2.请答 J1(分三)
K1.法说 K2.立喻  K3.法合 K1(分二)
L1.执近疑远 L2.执远疑近
今L1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所以弥勒菩萨等,即刻就请问佛。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世尊!如来以前在王宫里做太子的时候,为求解脱之道,就从皇宫跑出来,到离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离伽耶城不太远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佛是三十岁成道,从佛成道到现在,没有太久,才经过四十多年。佛三十成佛,说法四十多年,这根本不是太久?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时,出家修道。最初五年,到处游历访问善知识(当时外道);之后,又在雪山苦修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当时跟着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是他父亲的亲戚和母亲的亲戚;其中有三人,受不了这种苦行:“啊!这一天吃这么少的东西,怎么可以维持生命呢?”于是就跑了。剩了两人,发心陪着他在这儿修行,认为修行是应该苦的,不应该享受,所以就不怕苦,在这儿修行。

六年之后,释迦牟尼佛瘦得骨瘦如柴,皮骨嶙立那样子,皮包骨了!这肉皮都乾到骨头上了,一点血肉都没有!你说这么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很难看?有一天,天女献乳给释迦牟尼佛,佛就接受这天女的供养,把牛奶煲的粥喝了。这两个人一看,“唉呀!他不修行了!现在他吃得这么好的东西,这不能修行啦!我们也走了!”你看!多困难!

现在我们这么多人在一起修行,谁也不想跑。想跑的,也就随他去。因为我们佛教讲堂这个门,任何时候都是开着的,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来者不拒,往者不追”──来,也不拒绝你,说你不要来!跑的时候,也不要追,说你不要走!也没有这个,一切顺其自然。

这五个跟释迦牟尼佛一同修行的人,就跑了两对半,剩释迦牟尼佛自己了;释迦牟尼佛一看,哦!这回你们不和我一起修行,我也走了!走到哪里?坐到菩提树下,“我就是在菩提树下这儿,坐着成道啦!”于是坐这个地方,就发愿了:“我如果不成佛,我永远也不起于座,我什么时候都在这儿坐着!”所以一坐,坐了四十九天,就开悟成佛了。

成佛之后,一观察,应该先度谁呢?一看这个因缘、这种机缘,应该先去度这五个陪着他一起修行的人。这五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一看,哦!他们跑到鹿野苑去了;于是,就到鹿野苑给这五个人说法。这五个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一听他说法,当场就证得阿罗汉果──憍陈如是最先开悟的!这是先度五比丘。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您成佛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大作佛事,度了这么多的菩萨?不会吧?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这么大的势力,以佛这么多的功德,能教化出来像这样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大菩萨众,应该很快就成佛,成无上正等正觉。本来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不是很远的时间,怎么度这么多老的菩萨呢?这么多大的菩萨呢?这段经文是“执近疑远”,怀疑这远的事情。

L2.执远疑近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世尊!此大菩萨众: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这些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假使有算术师,对于计算是学得最精明不过。虽然他对于算术这么样的精明,可是在这一千劫、一万劫,乃至一亿劫这么长的时间,用他最精妙的算术学来算,也算不穷尽这些菩萨的数目,也不能得知这些菩萨的边际究竟有多少。

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这些大菩萨,没有数量、没有边际,从千万亿劫这么久远以至于到现在,他们一定是在无量无边那么多诸佛的处所,种下很多很多的善根,所以才能成就菩萨道。他们时时刻刻都是精进修清净行,时时刻刻也不懒惰的。

K2.立喻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弥勒菩萨说到这儿,又称了一声世尊!像这种事情,世间人不能信。因为说“世间人不能信”,这意思就是务必请佛答覆这个问题;不是我不信,世间所有的人──菩萨、凡夫、圣人,都不信这种道理的。弥勒菩萨说,我现在举出一个最令人难信的比喻来,怎么样个比喻呢?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好像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面貌的颜色非常美丽、非常年轻,头发是黑的。因为年纪大了,头发就会白了;年纪轻的人,都是发黑的。可是,在西方的国家,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发白的,那并不是老白的。这部《法华经》是在印度说的,印度人大约也都是黑发;老了的时候,发就白了,所以弥勒菩萨才这么比喻。这个人,他的年纪大约就是二十五岁这么个样子,可是他却指着一百多岁的人说:“那一百岁的老头子,是我的儿子!”这么样说,你们信不信?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爸爸,生一个老儿子,儿子都一百多岁了!世间能有这种事情?你说没有吗?

这个“二十五”,或者二十六、或者二十四,不要说一定了;这个“百岁”,或者一百一、或者九十九,也不一定的,不要一定就说是“一百岁”。这二十五,它可以譬喻三界二十五有;这个百岁,也可以譬喻百法。

但是,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这个一百岁的老人,也指这个年少的人,说这个年轻的,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生出来的。是事难信:这种事情,你教人怎么相信呢?没有法子相信!

K3.法合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前边说,这个二十五岁的年经人,说这一百岁的老年人是他的儿子;这个老年人,自己也承认是这个年轻人的亲生儿子。弥勒菩萨说,这种事情是不可能有的,您教人相信这个问题,没有人相信的。现在他说: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佛也就像这个年轻人似的!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佛道到现在,最多也就是四十多年,这不算很久的一个时间。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而这些诸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以前,他们为求佛道的缘故,都很精进的,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毫不懒惰。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他们善能入、善能出,又善能住这无量百千万亿的三昧。

什么叫善能入呢?你能入九次第定,这叫善入三昧。什么又叫善能出呢?你能得到师子奋迅三昧,这叫善出三昧。你再能得到超越三昧,超越一切的三昧,这叫善住三昧。什么是九次第定?就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这四禅,再加上空定、实定、无所有定、非非想定这四空定,再加上灭受想定;一步一步的修成功的,所以能得到九次第定,这叫善入三昧。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来说的。若按照别教的教理来说,从初地到十地,这叫善入三昧。从十地入到这一种玄妙的门里,再倒驾慈航,修凡夫所修的事──虽然证了十地菩萨,还来做凡夫的事情,示现和凡夫是一样的,这叫善出三昧。从妙觉圆满了,这叫善住三昧。

要是依照圆教的教理来讲,毕法性三昧,这叫善入三昧。首楞严三昧,这叫善出三昧。王三昧,这叫善住三昧。这是按照藏、通、别、圆这四教,大略地讲“善入、善出、善住”这种种的百千万亿三昧。这个三昧,是很多很多的,有百千万亿种那么多;三昧是梵语,翻译为正定,又译为正受。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他们都得到大神通了,不是小神通。小神通,是阿罗汉的神通;大神通,是菩萨的神通。这些诸菩萨,他们在很久以前就精修这清净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他们又善能一步一步的,从浅入深,来修习这一切的善法;谁有所问,他们又善能很巧妙的来答覆这个问题。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这是人中最尊贵、最宝贵的大菩萨,在所有的世间,甚为希有。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世尊才说,您成佛的时候,为了令这些菩萨发心,来教化、指示、引导他们,令他们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佛道上走。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世尊!您成佛没有多久,怎能做这么大功德之事呢?

J2.请答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弥勒菩萨说,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我们这些菩萨,虽然都很相信佛所说的法,是随众生的机宜而说一切法。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说出来的言语,没有一句是虚妄的,没有一句是假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我们都相信佛所知道的、佛所觉悟的、佛所教化众生的这种道理,完全都是通达无碍的,最具般若智慧的道理。

然诸新发意菩萨:我们虽然相信,但是有一些初发心的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在释迦牟尼佛将来灭度之后,他们若是听着这种道理,或者他们不相信佛所说的,不相信这一些个老菩萨都是年轻的佛所教化出来的。他们既然不相信,就会谤法;破坏佛法,就会造罪业。所谓起惑、造业、受报,因为不相信,就生出疑惑来了;生出疑惑,就造成这破法的罪业了;造成破法的罪业,将来就会堕地狱,或者转饿鬼、做畜生,有这种的因缘。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我们现在,很希望世尊给我们解说这种道理,把我们在会的所有菩萨、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法会大众的这种疑惑给除去。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不但除去我们大众的疑惑,也除去未来世,一切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听闻这种道理之后,也不会生出疑惑,因为佛给解说明白了。

H2.重颂(分二)
I1.颂腾疑 I2.颂请答 I1(分三)
J1.颂法说 J2.颂立喻 J2.颂法合
今J1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这位心广体胖的菩萨,他愿意用偈颂把这个意思再说一说。弥勒菩萨说: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释迦牟尼世尊,您在以前是从释姓种族生出来的。释姓的种族,这叫释种。您后来出家做比丘,坐在“伽耶城(山城)”附近的菩提树下,最后开悟成佛。从世尊成佛到现在,这个时间是很短的,不太久啊!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这一切的大菩萨、法王之子,他们的数目,以菩萨的智慧都没有法子来数得过来是多少。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他们都是在很久以前,已经修行诸佛之道,所以才有大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他们善修学大菩萨所行的六度万行这个道,不受世间法来染污。他们修的是出世法、是清净的法,不被这五浊恶世这种五浊法给染污。他们就好像莲华在水面一样,所谓“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里边,它还是清净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现在他们从这个地下边,而涌出到地上边来,住在虚空中。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对于世尊都生出一种恭恭敬敬的心;他们在佛的面前,在虚空这儿住。

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这是什么道理呢?怎么可以叫人相信这种的事情呢?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因为佛很年轻,成佛道的时间很近,所教化的众生都成了大菩萨了,所成就有这么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我们现在都愿意世尊,为我们大众除去这个疑惑,实实在在地来分别告诉我们。

J2.颂立喻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这种事情,为什么我们不相信呢?我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譬如有一个年轻力壮的少年人,才二十五岁。他的面貌也非常的美好,也没有皱纹,就是很年轻的样子,头发也都是黑的,也就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少壮人。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这一百岁的人,他头发也白了,面上也出了很多的皱纹。这个少壮人,他指着一百岁的老人,告诉人说这一百岁的人是他的儿子。岂有此理呢?这个年轻人说,这个一百岁的,正是我的儿子,是我真正自己生育的儿子;不是乾儿子、不是在外边捡来的儿子,也不是在什么地方买来的儿子。子亦说是父:这一百岁的老年人也承认这个年轻人:“这个真是我的爸爸!”

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父亲年纪少,儿子年纪老,整个世界任何地方,也没有人相信这个道理。

J2.颂法合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弥勒菩萨说,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现在世尊也是这样的情形──世尊就譬喻这个年轻的父亲,这一切的菩萨就譬喻这个老的儿子。世尊成佛到现在,没有多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很短的,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可是这一切数不尽这么多的大菩萨,他们的志是坚固的、愿力是非常大的,他们的修行是六度万行,他们的心是没有怯弱的,是无所恐惧的,什么也不怕。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这些大菩萨,不是在短短的今生修行菩萨道,是从无量劫以来,他们就修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他们修行菩萨道,都开般若的智慧,有任何困难的问题,他们都可以给解答;不但能解答,而且解答得很巧妙,也就是辩才无碍,有这种四无碍辩──四种的无碍辩才。其心无所畏:他的心无所恐惧的。

忍辱心决定:这个忍辱心,不是马马虎虎的。忍辱是不容易的,不知道为什么,人都愿意人赞叹,不愿意被人毁骂,所以忍辱很不容易修的。你忍一次可以忍,忍两次,也可以的;忍到三次,就觉得受不了了。

所以你们各位天天听佛法,要会用佛法;到时候境界来了,要知道。你若知道,就不会被境界转;你若不知道,就被境界转了。不知道,就是不认识;你知道,就是认识了。所以我才说:

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
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

境界来了,无论顺的境界、或逆的境界,你都要认识。不要遇着顺的境界,就好像吃糖那么甜;遇着逆的境界,就好像吃黄莲那么苦。若觉得顺的境界是甜的,逆的境界是苦的,那你就被境界转了!你能顺的境界和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就是不动心;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是有点功夫了!

什么叫顺的境界?就是人赞叹你。譬如以修道来讲吧!说:“他有修行,太有功夫了!昼夜六时都精进用功,不休息!”听着有人赞叹我,说我好,就像吃蜜糖那么甜,心里觉着很受用,很舒服的。若有人骂你一顿:“这个东西真坏!又懒,又不修行!又馋,又懒!”馋,就是欢喜吃东西;懒,就是欢喜睡觉;虽然挂着一个修道的名字,一天到晚也不修道。这时候,就不愿意了:“啊!你怎么说我呢?”好像吃黄莲那么苦──黄莲,是中国一味药材;这药材苦得不得了,虽然苦,但是你若有火气病,吃了,火气就没有了!那是很好的一个药材,但就是苦。

“忍辱”又要分别来说,譬如这个修行人或者出家人,被师父骂了一顿,他也不辩,也不发脾气,也不驳嘴,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这不算,这不叫“忍”。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师父和徒弟之间,你不忍也要忍,根本就谈不到是“修忍”。又譬如遇着警察骂你一顿,他根本就是不讲理的,你不忍也要忍。你在街上东望西望的,好像要偷东西的样子,那警察过来,“喂!你是个干什么的?是不是土匪呀?我要检查你!”

你忍了,这是因为这个警察是有势力的;你没有势力,就要受他的管,这不算忍!在什么忍呢?你能被徒弟骂一顿,你若能忍了,越骂你越欢喜;这样子,那就是真有点功夫了。或者你被要饭的骂一顿,你也觉得像没有事似的,这也可以。或者比你低下的人,他来欺侮你,你能忍,那才是“忍”。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一个很平常的公案: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一个弟子一起各处去游历。走到这么一个地方,几百里地也没有一个人;这徒弟就问佛:“世尊!这地方怎么一个人也没有呢?”“唉!”释迦牟尼佛就叹了一口气说:“这种事情,说起来是太痛心了!”徒弟问:“怎么一回事呀?”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因缘。

以前在这个地方,有位老修行是很有道德的,他一百多年也不发脾气,在这儿修忍辱行。这国家有个国王,还有个丞相;这个丞相本来也没有犯过错,这皇帝对他就不相信,把他贬职为民,叫他做老百姓。但是他这做官的瘾还没有醒悟,还有一个“官迷”,还要做官,有领袖欲,有丞相欲。他就想:“怎么办呢?我怎么可以再做丞相呢?哦!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是修忍辱的忍辱仙人,他一定有办法,我去请教他!”

他就想起他这位老修行的老朋友,就去见他。就对这位老修行说:“我现在被皇帝给免职,不要我做丞相了。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令我再做丞相呢?”这位忍辱的仙人说:“那容易得很!因为你现在时运不好,你这个命运不吉祥;现在你可以把不吉祥这种倒霉的气交给我,你就可以再做丞相了!”“那我怎么交给你呢?”他说:“那有办法!你拿一把土往我的头上一扬,这就把你这倒霉的气过给我了,你就可以再做丞相了!”这个丞相就照他说的这么一做。

果然,回去这一天,皇帝就找他了,说:“我以前不要你做丞相,这是错了!现在你还回来帮我做丞相啰!”又把他请回去了。他就觉得这老修行真灵啊!真的应验!于是继续做丞相。

不久,西宫娘娘被皇帝给疏远了,被打入冷宫去──冷宫,就是她见不着皇帝了。西宫娘娘一想:丞相被皇帝给免职了,现在皇帝又再用他,他大约有方法可以帮我吧?我要请教他!于是就把丞相请来了。问丞相说:“以前皇帝不叫你做丞相,怎么以后又用你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这个丞相就说:“这不是我有方法。因为我认识一个老修行,这老修行说我时运不好;他把我这个不好的运气过给他了,所以皇帝就又用我了!”这西宫娘娘说:“你怎么样过给他的?我也去同他商量商量!”那丞相说:“可以的!我去给你问一问!”

一问这老修行,说是皇帝不要西宫娘娘了,也不爱她了,叫他想法子令皇帝再把她叫回去。这老修行说:“可以的!你叫她拿着一碗水往我头上一倒,她这个不吉祥的气,也都交给我了,皇帝就会又请她回去!”西宫娘娘也如法炮制,照这样子来做;一做,果然皇帝就把她又请回去了,不把她打入冷宫了!非常的灵验。

后来,这国家和别的国家作战,连连战败。这国王就请问丞相和西宫娘娘:“现在我们国家和人作战,尽打败仗,这怎么办呢?”丞相说:“我有办法!我有一个忍辱仙人的老朋友,我去同他商量商量,他有法术!”就去同他一商量。

这个忍辱仙人一想:我在这个国家来住,就应该帮这个国家。现在作战败了,好!把这个国运的不吉祥也都过给我好啦!于是就说:“你告诉国王,说这是全国的事情,要用一桶的水!这水是不干净的水,甚至于和尿差不多那么肮脏,因为这是不吉祥的事情。”那么用这桶水往他身上一泼,因为水不干净,又骚又臭,把这个老修行身上也都给泼得不干净了!

虽然老修行身上不干净,可是这个国家由此之后,和任何的国家再打仗,打一仗、胜一仗,就胜利了。胜利回来,这国王就庆功说:“这位老修行,真是太有道德了!”

由这样一来,全国人都知道了!你有不吉祥的事情,也到那儿抓一把土往老修行身上一扬,那个不吉祥,也到这儿往老修行的脸上吐一口吐沫。这个老修行说他应该忍辱的,吐一口吐沫,要等它自已乾了。一天到晚,这个也来,那个也来,今天十个,明天就百个,后天就千个,大后天就万万个,全国人都来到这儿过不吉祥的运气来了!这个老修行应酬不过来了,心里就打了一个妄想;就不能忍了!他打什么妄想呢?说:“唉呀!你们这些个人都该死啊!”生这一个瞋恨心,果然这些人就都死了!

说完这个因缘,释迦牟尼佛说:“你看!他就有这么大的神通,就这一想‘这些个人都应该死!’这些人就都死了,所以几百里路也没有人,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忍辱是不容易的,即使不容易,我们修忍辱的,也都应该叫它容易,千千万不要生这种瞋恨心,说“你们都该死!”

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用忍辱心来决定,端正有威德:他们的相貌也非常端正,威德也大。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十方诸佛都赞叹他们的功德,他们都善能分别说一切的诸法。

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他们不欢喜在闹市住,愿意住在寂静处,愿意住山;他们所最欢喜的,就愿意住于禅定,修禅定三昧。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他们因为想求佛的无上菩提道,所以他们住在下方的虚空中。在那地方,没有人扰乱他们;大约那地方,也没有飞机开到那里、也没有火箭到那个地方,所以他们住在虚空中,是很自在、很清静的。

I2.颂请答

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弥勒菩萨又说,我们在法会的这些个菩萨摩诃萨,现在是亲自听闻佛所说的《妙法莲华经》这种法,也是亲见这一切从地涌出的大菩萨。那么因为亲见、亲闻,又听见释迦牟尼佛说这些菩萨是佛所教化的,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没有可怀疑的必要。

我们是不会怀疑的啦!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可是未来的众生、初发心的菩萨,他信根不坚固,善根也不深厚,所以他们或者就会不信的。我们现在愿意佛为将来一切初发心的人,演说这种的道理,令一切的初发心的菩萨都明白、都了解。

如果他们不了解,又没有开解他们的思想,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假使有人对这部《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不能开解而生出一种怀疑心来,不生出信心,那么将来他们就会堕落三恶道──堕落地狱、恶鬼、畜生。愿今为解说:我们愿意释迦牟尼佛现在大发慈悲,为当来的众生,解说这种因缘、这种的理由。

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这一切无量无边的菩萨,怎么样能在这么最短的时间,佛可以教化令他们发菩提心,而到现在,他们都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的地位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这“如来”,是所有佛的名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论哪一位佛,都叫如来,都叫应供,都叫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都有这十个名号。
什么叫“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他也无来、无去,所以叫如来。又有一个讲法,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就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来观如如之境;境、智都如如,也没有境,也没有智,智境合一。“道”是因,“觉”是果;这叫因圆果满,因也圆,果所以就满了,所以这叫如来。
“如来”讲起来,意思太广泛了!就单讲“如”字和“来”字,若往详细了讲,也够讲几年。这个“如”字,和“妙”字,意思是相同的,你不如就不妙,不妙就不如;你如了才能妙,你妙才能如。所以这“如来”也就是“妙来”;妙来,就不是像我们人这么来的。我们人呢?生,也不知怎么生的;死,也不知怎么死法。如来呢?生,他也知道怎么生;入涅槃,他也预先就知道怎么样入涅槃。一般证果的圣人,就已是生死自由,来去自如,更不要说如来这么大的德行──如来是“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在《华严经》上,清凉国师赞叹如来说: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
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
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
所以我们这位佛,十种的身都圆满了。在释迦牟尼佛始成正觉的时候,他乘着在因地所发种种的大愿,愿愿成佛道、度众生;虚空是没有相貌的,没有一个边际的,佛的体性和虚空是一样,成为一体了。佛富有万德,这种万德庄严,富贵到极点了;那种清净,一点尘埃都没有。这是如来的境界。佛的这种智慧,好像大海一样;在这智海里头,好像虚空包含万象一样。佛性就好像虚空的满月,“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这都是赞叹如来。“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在菩提树下不起座,却能先后在法界七个地方说九会的《华严经》。佛不违将来这后际,在最初成道的时候,畅谈于九次法会之中。所以如来的境界是说不能尽的。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又有“二佛”,又有“三佛”,又有本佛,又有迹佛。什么是“二佛”呢?二佛,一个是真身的佛,一个是应身的佛。真身,是真如不变,不变随缘,它是从体立名,是个体。应身,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叫应身佛。
再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应身好像水中的月影;因为有个真正的月,所以映到水里头,现出个月。可是水中的月也没有去,那天上的月亮也没有来。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一千个池子里头有水,它若清净的,就能现出一千个月。虽然是一千个月,并不是月的本体到水里边来了;虽然不是月的本体来,但是水池里可有月。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一万里没有云,一万里都是青天。
如来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虽然到这个世界来示生,可是他也没有生;虽然示灭,他也没有灭。为什么?因为他的本体没有动。这是“不生示生,不灭示灭”的境界,释迦牟尼佛那本体的法身──真身的佛,也没有动。所以你不要以为佛和我们众生是一样,佛到这世界上来,不是像我们这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在他母亲腹里,已经就为天龙八部、人、天而说法了。
三佛,也叫三身如来;佛也有三身,三身也就是三佛。三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是已成的佛,现在是方才成的佛,未来是没有成的佛。没有成的佛,现在也把他算上“佛”的数目里头,所以是三佛;三身如来,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万化身释迦牟尼佛。
(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翻译为“遍满一切处的”。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没有一个地方他不在,没有一个地方他在。那么究竟是在、是不在?也是在、也是不在,这因为他是清净的。有人说:“清净法身毗庐遮那佛,那我知道了!不干净的地方,一定会没有佛的,因为他是清净的;不清净的地方,一定会没有佛的法身了!”不是的!清净、不清净,这是在人的分别;在佛的境界上,就是不清净也变成清净,清净就更清净了。你没有听《法华经》前边那“三变土田”?那也就是把不清净的地方都变成清净了。所以这“清净法身毗庐遮那佛”,是遍满一切处。
(二)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佛,翻译为“净满”,也是清净的,这是圆满报身。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始成正觉的时候,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为这些个法身大士、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是二乘人都看不见、也听不见。二乘人看见佛,就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二乘人有眼睛可是有眼睛,他们甚至于都开了天眼,但是也看不见这个千丈卢舍那身;他们有耳朵,也听不见释迦牟尼佛说这《华严经》。
有一次好像是果容,他就问:“二乘人都看不见这千丈卢舍那身,我们也没有开悟,连二乘的境界还不到呢!我们现在怎么就可以见着《华严经》了呢?”这一个问,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二乘人的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看不见这大乘的佛法──《华严经》他们看不见、听不见。等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大约六百年,龙树菩萨把世间所有的文字都学会了,所有世间的书都看过;于是他就到龙宫去,才把这部《华严经》从龙宫又取出来的。他到龙宫,并不是坐潜水艇去的;他是以证果圣人的境界,虽然到水里头,水也不淹他,水自然就开出一条路来,就那么妙的!比用潜水艇还有保障。到龙宫里,见着《华严经》,把它记诵下来,才带到世界上来;我们现在能见着这《华严经》,这都是机缘成熟了。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听我说龙树菩萨到龙宫去取出的《华严经》,说:“这种事情,我不相信!人不坐潜水艇可以到龙宫里去?哪有这个道理!”当然你不相信!三岁的小孩子,就不会知道十三岁大孩子那种境界;十三岁的大孩子,又不会知道二十三岁青年人的境界;二十三岁的青年人,又不会知道四十三岁壮年人的境界;四十三岁的壮年人,又不会知道八十岁老年人的境界。因为你没有这种的学识,又没有这种的智慧,当然是不相信了;不单你不相信,很多的小孩子都不相信大人所做的事情。所以在你不相信之中,我也没有法子叫你相信,就因为你太小了!
在小孩子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小孩子;当他长大了,“啊!是的,我那时候怎么那样好玩呢?我怎么拿着泥巴就往口里吃呢?”等他知道:已经把这个泥巴早都吃了!好像小孩子,无论见着什么,都先要吃一吃;不管是什么,也不管是干净的东西,是不干净的东西,都一样要吃。所以小孩子只知道吃,除吃之外,其他的道理知道得很少的。
你若想知道,就要来研究佛法;你把佛法研究明白了,不要我告诉你,你不懂也会懂了。在你没有研究佛法之前,你听了,不知该信、不信。你信,对我也没有什么好处;你不信,对我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是弘扬佛法的,你想研究佛法;大家就要用时间来共同研究。等研究明白了,也没有一个信,也没有一个不信──等你长大了,就不是小孩子那样了。那么说这话,是给谁说的呀?你若想是给你说的,就是给你说;你若没有想给谁说的,那就是给他说的,他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你不要认为:啊!我不是个小孩子了!那你就是个大人嘛!大人就不应该不明白小孩子所不明白的事情。
(三)千百亿万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翻译为“能仁寂默”。化身,也叫应身,这是应身如来。以“二身”来讲,就是真身──这法身和报身合成一个,应身算一个。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
现在讲〈如来寿量品〉,如来寿量,就是如来的寿多少数量?如来的寿,这个“寿”,和那个“受”是一样的,所谓“寿者受也”。量,就是诠量;也就是来诠显出它这个数量。那么如来所受的寿量是多少呢?是没有数量、数不过来那么多的那个量,所以这一品叫〈如来寿量品〉,这品是第十六。
F2.广开显断疑生信(分二)
G1.诫信 G2.正答 G1(分三)
H1.三诫 H2.三请 H3.重请重诫
今H1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释迦牟尼佛在说完〈从地涌出品〉之后,将要说〈如来寿量品〉之前,就在这个时候,佛就对所有在法会的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这大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善男子、善女人等等。就说,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你们这么多的好孩子啊!你们现在要清净其心,收摄你的身心──也就是不要打妄想,不要生出一种疲倦来;听经的时候,要生出一种恭恭敬敬的心!最要紧的,你要相信,又要明白如来诚谛之语;如来所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一点假的话也没有。
佛告诉大家完了之后,大约就是看见法会里边,有人打妄想,心还没有回来,所以没有听仔细。打什么妄想呢?或者还想:“佛什么时候讲呢?”
佛现在就讲了,就因为他尽挂着打妄想,佛讲了也听不见,他并不是聋子。所以佛一看他打妄想了,就又再说一遍;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告诉大众,你们各位要特别的注意!听着!佛要对你们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佛对你们讲的,是实实在在的!这又告诉了一遍“诚谛之语”。
大约其中还有没有注意听到的,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所以佛又给大众再讲一遍,你们这一些个大众啊!你们应该特别的注意,相信如来所说的这个法。以前所说的方便法,是权巧方便来教化你们;现在我对你们说的,是开权显实了,把这个方便的法不用了,用这个真实不虚的法来告诉你们。所以现在我所说的话,才是真的!
H2.三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在这个时候,在法会中的这一些个大菩萨里边,弥勒菩萨是上首;他是上座、也就是首座,也就是第一个座位。因为他是一切菩萨的上首,代表大众,所以向佛合起掌,而对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世尊!现在我们惟独愿意您快点说啦!我们现在这些个在法会的大菩萨,应该信受佛所说的话,我们一定不疑悔了!佛讲什么法,我们就相信什么法,我们绝对不敢再有怀疑的心了!请佛快点说了!
如是三白已:像这样子,说了三次。因为说一次,佛还是默然,没有开口;又说一次,这是比较又诚心一点、恳切一点了;那么佛还没有开口,还是默然在那地方坐着,所以又说了第三次。这叫三番羯摩,也就是三请──三次请法;请法,这表示至诚恳切。
H3.重请重诫
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在三次之后,又说了一遍,这叫“再四”,这说了四次。弥勒菩萨说,惟愿世尊为我们说,我们大众现在决定要信受佛所说的法了!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弥勒菩萨和法会的大众菩萨,四请释迦牟尼佛说法;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这所有的大菩萨,三次来请法而不止;不止,就是第四次。佛对所有菩萨摩诃萨就说,你们各位菩萨,好好地听着,注意听!
G2.正答(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正开近显远 I2.明三世益物 I1(分二)
J1.出执近之情 J2.破近显远
今J1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佛这种秘密的行门、秘密的神通,这种秘密境界的力量。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所有一切世间的人和天上的人,以及阿修罗、天龙八部等,他们都是这样地讲。怎么讲呢?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现在释迦牟尼佛,他从净饭王那个宫殿出来,去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那儿坐菩提树下来修行,他坐了四十九天,就成佛了,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不是!怎么样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J2.破近显远(分二)
K1.正明显远 K2.举喻格量
今K1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像我告诉你们这个样子。你们各位善男子!我成佛以来,已经过无数量那么多的大劫了,没有边那么多的大劫了,一百个那由他,一千个那由他,一万个那由他,一亿个那由他劫,也说不完了这个劫,时间太久了!这个数目不知道有多少了,我只可以举出一个譬喻来告诉你们。譬喻什么呢?

K2.举喻格量(分三)
L1.举喻难问 L2.答其难知 L3.合显长远
今L1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譬如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那么多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说,这时间长得没有法子算得过来。

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再譬如有一个人。怎么样呢?把无数量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磨墨似的,这么样把它细磨,磨成微尘了。一直向东方走,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这么多的国土,就放下一粒微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像这样继续向东走,经过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这么多的国家,放一粒微尘在这儿;再过去这么远,又放一粒微尘;这么次第放下一粒微尘,把这所有的微尘都放没有了。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你们各位菩萨摩诃萨!你认为怎么样?这数目多不多?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像这样的世界的,你们可以用心来思想,可以用你们最巧的算术师来计算,你们知道它数目有多少吗?

L2.答其难知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弥勒菩萨和其他的一切的大菩萨等,同时对佛说,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世尊!方才您所说的这些世界,有无量无边这么多,不是用算术所能算得出来,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

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就是所有一切的声闻和缘觉们,以他们没有烦恼、无漏的这种智慧来思惟。他们虽然智慧很大,也无法知道它的数目和极限。

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我们这一些菩萨众,都是住到不退地了。阿惟越致是梵语,翻译为不退。不退,就是位不退,不退于二乘的果位;行不退,也不退于二乘的这种行;念不退,也不退到二乘的这种念。我们在这件事上,对于这些世界的数目,也不明白、算不到。

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世尊!像您所说的这么多世界,是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

L3.合显长远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在法会中的这一切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你们各位善男子!你们不是不明白吗?不要着急,现在我很清楚地来告诉你们!

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这些无数量这么多的世界,或者有放下一粒微尘的,或者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这么多的国土,都没有放下一粒微尘的。现在无论有下一粒微尘的和没有放下一粒微尘的,再把这么多的所有世界,统统都把它们磨成为微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由一粒微尘,就当作一个大劫来计算,我从成就佛道到现在,已经超过那个数目,比这个数目都多了不止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

I2.明三世益物(分二)
J1.法说 J2.喻说 J1(分二)
K1.正明三世益物 K2.总结不虚 K1(分三)
L1.明过去益物 L2.明现在益物 L3.明未来益物 L1(分三)
M1.益物之处 M2.拂迹中疑 M3.正明益物
今M1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自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我常常地就在这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一切众生。我不单在这个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在其他的世界,在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那么多的国土,我也给一般的众生来说法。我用种种的方法,不怕苦、也不怕难,来教导利益一切众生。导,是引导他;利,就是对他有利益。见着这个众生,我看他欢喜什么,我就给他说什么法。欢喜大乘,我就给他说大乘法;欢喜小乘,我就给他说小乘法;他是声闻根性,我就给他说四谛法;他是缘觉的根性,我就给他说十二因缘法;是菩萨根性,就说六度万行法。遇着种种根性的众生,我就给他说种种法;总而言之,都让众生各得其所应得的利益。

释迦牟尼佛在数不尽这么多的大劫以前,已经就成佛了;所以他所度的这一些个菩萨弟子,才有这么多;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虚空,都是他的弟子。这是在《法华经》上,这叫“开权显实”,说出他本来成佛的时间。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最妙的,也是最多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是在龙宫里,由龙树菩萨背诵请出来的,我们现在才能遇着这一部经典。这《法华经》,现在讲到第十六品,还有十二品,相信很快会讲完了;如果你们不怕大,不怕多,不怕不明白,我们接着就讲《华严经》。你们若怕大,那就不要听;你若怕多,也不要听。你若觉得学佛法学少少的就够了,那也就不要听。你若不怕学佛法多,就应该听,要特别的用你那种般若的脑──也就是你自己那个电脑来记它,那么不怕大,不怕多,也不怕时间久!你看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么久了,数不过来这么多的时间,他还不怕久呢!现在我相信,这个大的道场,就是预备做一个华严大道场。

现在这世界,讲《华严经》,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但是这《华严经》的妙处很多。我今天稍微讲几句赞《华严》的,这《华严经》若讲起来,喔!那可是真不可思议!

我告诉你们,我没有听过《华严经》,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讲。那没有听过,怎么讲呢?没有听过,更不能不讲;没有听过的事情多了!不讲,那就永远不会了,变成石头人了!所以你们要是愿意学佛法的,就是要把佛法吃饱了;你若想吃饱,就是要吃华严的佛法。你若不吃华严,不见华严,就不知道佛的真富贵;佛的真正的富贵,是《华严经》!现在告诉你们一点,等我们大道场成就了,我一高兴,就把这个大的法、多的法,都传给你们!

我再和你们讲一个神话。我虽然没有听过《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讲可是讲很多次了,但不是现在讲,是过去讲的。为什么我欢喜讲它呢?因为我看那个文章太好了!尤其清凉国师写的文章,我最欢喜;这些文章,和我非常有缘,我读一遍,就再也不忘了!因为不忘,我不用拿着本子的教授,看看本子,往那儿抄一抄;所以给你们讲,还可以的。告诉你们一个神话,如果我忘了,清凉国师在梦中就会告诉我,说那一句是那么样子;说是:“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我就想起来了!“剖裂玄微”,这个“玄妙”,本来没有法子给它破开,现在把它给破开了。“昭廓心境”,昭,把心里的境界,都是照得清清楚楚的;廓,就是“空大”的意思。“穷理尽性”,穷理,把理都穷尽了;尽性,性也透彻了。“彻果该因”,你看!那是“因果同时”,也没有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这可妙到极点!这个法说得──没有法子讲!

M2.拂迹中疑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诸善男子:这“诸”字,当“多”字讲,就是很多的善男子,这是一个讲法。这个“诸”字,又可以当一个语助词来讲;语助词,就是帮助这句话的一个名词。这个“诸”字,也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当“一”字讲。

有人就说:“法师!你讲错了!这个‘诸’字,我在任何地方,听见人家都是当‘多’字讲!”那么你在这个地方,就当一个“少”字讲,也可以嘛!当语助词来讲,就是当“一个”讲,就是“你这个善男子”。

当“一个善男子”,是对弥勒菩萨说的;当“多的善男子”来讲,就是对所有在法会中的这一些个大菩萨说的。这意思,你们各位都明白了?你们以后见着这个“诸”字,你就知道了,哦!这个可以当“多”字讲,又可以当“一”字讲。

于是中间:于什么中间呢?就是把这五百千万亿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尘了,过五百千万亿阿僧祇国家,下一个尘点,把所有尘下完了;然后再把所经过这么多的国家,都再磨为微尘。每一粒微尘,算一个大劫;那么在这个“中间”是多长时间哪?没有人算得出来的。

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我曾说过,我在然灯佛的时候,我的名字叫善慧菩萨;后来遇见然灯佛,他给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又说,然灯佛在什么时候,怎么样入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我所说的这一些个法,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这个说法是方便法门,是为了对众生的根性而说这种本迹的因缘──在过去生中因地的事情。你们不要拿它当真实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M3.正明益物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你们各位善男子!假使有这个世界上的众生,他到我的地方来,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我就要先以佛眼来观察,观察他的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观看信的根力有没有?有没有精进根力?有没有念佛法的根力?有没有定的根力?他学佛法,是不是今天学佛法,明天又学魔法去了?今天学菩萨法,明天又去学鬼法了?

什么是鬼法?因为你没有学过,所以不知道这鬼法门;鬼法门,就是见不得人那种法门。什么叫见不得人的法门?就是秘密法门。那里头就有神呀、鬼呀,“你小心哪!你不听我话,我派个鬼去惩罚你!”你怕鬼,就要听这个老师的话了!我先对你们说明白:我没有这个本领,你们不要怕我!你就骂我,我也不会派一个鬼去叫你嘴肿的;所以就是有人骂我,也不会受什么果报的。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没有那鬼法!

慧,就是智慧,要有智慧的根。你若没有智慧的根,就不会生出智慧的芽;你有般若根,才会有般若芽呢!这个“芽”,就是种子种到地里,生出芽来。那么这五种,因为它以“生长”为义,所以叫“根”。

你有信根,一听佛法,就觉得这法师讲的佛法是不错的,是应该信的!人是应该守规矩的!就信了,于是天天都守规矩;一天吃一餐,你叫他偷东西吃,他也不偷。为什么?这是信心。虽然说“吃东西”是小问题,你认为是小问题,我认为是大问题。你连吃都自己不能守规矩,那做别的更不能守规矩了!所以我们先在日用上实行,你一天所行所做,一定要有规矩,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有个目标,我要这么做,我一定要达到我这个目的!我想怎么样做,我就怎么样做,这叫目标。这是信!不是说到佛教讲堂去听经,听完了,就像耳边的风吹过去,过耳不留,也不相信。“我有几个朋友在那个地方,我到那儿看一看!”这不是来学法,是来“看法”。

你信了,然后就要精进。你光信了,若不去做,也没有用!你单有信根,没有进根──精进。听佛法,听一句就行一句,听十句就行十句;一定要向前去精进,这是进根。

你单单有进根,没有念根,不意念,不念兹在兹地修行,那也没有用。你今天精进了,不吃饭、不睡觉来拜佛、念佛;做了一天一夜的工作,觉得很疲倦了!喔!睡一下,休息休息!这一休息、一睡觉,睡了三天。你精进了一天,睡了三天、或者睡了五天,这没有用的,这就是没有念根了。你要念兹在兹的,今天精进、明天也精进、后天也精进,这个月精进、那个月也精进,今年精进、明年精进,年年都精进。总要念兹在兹,不忘的,这样子,就有念根了。

有念根,久了,就念不退了;念根不退了,定根就生出来了。你有定根,才会有智慧。为什么常常不明白事情?就因为没有定力、没有慧力;没有定根、没有慧根,所以就迷了。

佛看这个众生来了,就观察他这五种根;由五种根,又变成五力。因为它有一种力量,所以就又叫五力。五根、五力,那么佛观察他这种因缘:“喔!我给你说法,你会不会信?你信了,你会不会行?你行了,会不会长远?你长远,又会不会永远,具有一种定力而不变呢?”要观察这个。

所以说“诸根利钝”,诸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根。利,是锋利、锐利,就是聪明,也就是有般若根了;钝,是愚痴,就是不锋利。好像刀,用这把刀一割什么物件,把这个物件割断了,这叫“利”。用那把刀割物件,割也割不断。这就表示,你要是聪明,无论遇着什么境界,你都会明白,不被境界转,而且你还能转这个境界;恶境界会变成善境界,逆境界会变成顺境界。“钝”,就很愚痴的;好的事情他把它做坏了,善的事情他把它变成恶了。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愚痴。为什么愚痴?因为你没有作德行,道德没有,所以就愚痴了;你怎么会聪明,你有道德,就聪明了!

说到这儿,我以前讲过这首偈,不过我知道你们又都还给我了;因为你们没有贪心,所以佛法也不要了。你们虽然不要,没有贪心,我这布施心不能没有;我这布施心天天都有,所以天天给你们说法,这就是给你们法的布施──“诸布施中,法布施为最”。什么偈呢?我慢慢讲,你们快快地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若讲快了,你听得不清楚,所以我要慢慢讲。为什么你们快快听呢?你要记住这个字;你若不快一点,你记住这个字,就忘了那个字,所以你要快!头一个记住了,第二个字也不能忘了,这叫快快地听。我讲这个法的时候,多数是预先给你们一个学的方法,记着啊!

聪明乃是阴骘助,阴骘引入聪明路;
不行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你聪明?因为或者你前生做过好事,念过经,这是你的阴骘。你若帮助过人,这也是阴骘;你对于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这你都有阴骘。你救过人、或者救过畜生──那畜生要死了,你用点医药把它救活了。好像我们这只瞎眼的鸽子,本来它应该饿死的,你们生出一种可怜心,就给它一点东西吃,天天喂它一点;时间久了,它也活过来了。现在大约你赶它走,它也不会走了,因为这儿有吃的东西;若没有吃的东西,你留它,它也不在这儿!这也就是阴骘。“聪明乃是阴骘助”,你聪明,就是阴骘来帮忙你。

阴骘,就是“德行”的另一个名词;就是你所做的功德只有你自己知道,旁人不知道。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你做善事,不一定要人知道;你叫人知道,那就不是善了,那是作的名,那么沽名钓誉。沽名钓誉,就是买一个好名,像钓鱼似的,钓了一个好的名誉。“阴骘引入聪明路”,你因为有阴骘德行,所以走到聪明这条路上。

“不行阴骘使聪明”,那么你现在不做德行、不做帮助人的好事了,尽叫人帮助自己、尽是用聪明,愿意占小便宜;小便宜,就是对我有一点小的利益,不肯吃亏──这就是不行阴骘了。使聪明,尽用聪明去欺骗人;甚至于欺骗爸爸妈妈,说:“你给我一点钱,我去读书!”他爸爸妈妈就相信他拿钱要去读书;殊不知,他跑去赌钱,或者拿这个钱去吸毒,或者拿这个钱去跳舞,做种种不合理的事情,这都叫“不行阴骘使聪明”。

“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聪明太过了!他若没有聪明,就不会做这一些个欺骗父母、欺骗社会、欺骗国家、欺骗老百姓的事情;就因为他有一点聪明,所以就欺骗这愚痴的人。

在中国的老子,他曾说过这样几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没有了,才要讲仁、讲义呢!有智慧的人出来了,世间上就有了这个奸人,也就是虚伪的人也就有了;为什么?因为他有智慧,就可以欺骗没有智慧的人。在家庭,要是不和,才显出孝和慈。国家昏乱、不平定的时候,才显出有这个忠臣。

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你看!佛随着所应该度的众生,到处说佛法,教化他们;并且各处使用不同的名字。譬如在美国,就叫一个名字;在中国,又叫一个名字;在日本,又叫一个名字;在德国、在法国,又不同名字。虽然名字不同,但是都是同一个人。同样地,他这个年纪或者大一点、老一点,或者小一点,各有所异。亦复现言当入涅槃:现言,就现身说法;佛对这些弟子说:“我现在要入涅槃了!”其实佛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在常寂光中,常常说法的。

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又用种种的方便,说这个微妙不可思议的这种法。什么是微妙法?就是现在讲的嘛!这就是微妙法!“哦?我听着不怎么妙啊!”那就是因为你不妙。你若妙,听着就妙了。佛以种种方便法门,演说微妙不可思议法,能令众生,生欢喜心。你一生欢喜心,就觉得这个法妙了;你一生烦恼,一发脾气了,这个法就不妙了!不妙!就不生欢喜心了。要是:“喔!这个‘贪、瞋、痴’是坏东西,我不应该叫它陪着我,天天来和我作伴。我应该把它舍了!”这就生出欢喜心,这就妙!

L2.明现在益物(分三)
M1.明机感与现形 M2.正明一代所说 M3.释出巧说之由
今M1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释迦牟尼佛叫一声,诸善男子:各位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如来观众生的根机,来给众生说法。如来看见众生欢喜小乘法的,就说小乘法;欢喜大乘法,就说大乘法。所以对欢喜小法,德薄垢重者;德薄就是没有道德,垢重就是业障太重。这个德行薄的人,你对他说佛法,他不会相信的;业障重的人,你给他讲佛法,他也不会相信的。必须要善根深厚,你给他讲佛法,他才能相信。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给这一般根机浅、善根也薄的人,说这种的方便法门;说我在少年的时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岁出家),之后,我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无上正等正觉了。

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可是,要是论我真正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时间很久远,已经超过像前边我所说的──把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的三千大千世界都磨成微尘,经过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土,放下一尘,再过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土,再放下一粒微尘,把所有的微尘都放完了;现在把这所有有微尘的,没有放尘的这一些国土,都把它再磨成微尘,每一粒尘,就算一个大劫。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到现在,就有这么长远的时间;若斯,就是像前边所说的那样。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但是就用这个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改邪归正,改恶向善,回小向大,来发菩提心。所以才作前边这样的说法,就是“年少出家,然后成道,说法教化众生”。

M2.正明一代所说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诸善男子:你们各位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如来所说的这一切经典,这种种的方法,这种种的法门,都是用来度脱众生的。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的尘劳,所以佛才说出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法门,是对治众生的尘劳。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头痛的人,就给治头痛的药;脚痛的人,就要治脚痛;全身痛,就用治全身的药来治。这叫对治,对症来给下药。佛说法也是这样,对贪心重的众生,就说“不净观”,说你不要贪,贪是最不清净的。对多瞋的众生,就说“慈悲观”;对愚痴的众生,就说“因缘观”。总而言之,用种种的方法,来对治众生种种的毛病。

或说己身,或说他身:佛教化众生,或者以自己来作为榜样,对着众生来说法;己身,也就是自己的事。或者说他人、其他诸佛的事。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者示现自己的身,来以身作则,给众生作为榜样,作模范;或者示现他身,给人作榜样,作模范。或示己事,或示他事:或者讲一讲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缘;或者讲一讲其他诸佛、菩萨、声闻、罗汉的本生本事的因缘,讲这种种的事项来给众生作模范。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所说的,都是实实在在,没有一点虚假。

M3.释出巧说之由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如来的知见,是如实的知见,也就是合理的知见、真实的知见;如来以真实的知见,照见三界之相。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在佛的本身来讲,没有生、也没有死,也没有退、也没有出。退,就是退到三界里边来;出,就是超出三界。没有一个在世,也没有一个灭度。没有在世,就是没有生;没有灭度,就是没有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非实、非虚:不是像一般凡夫,见这三界是实有的。凡夫见着什么都是真的,见着假的,也认为是真的。二乘观一切诸法是空相,见三界如空花;就什么都是空的,这是二乘的见解。所以二乘就“入虚”,凡夫就“入实”。那么在佛的份上,也没有实、也没有虚;好像在太虚空里头,包罗万有,而不碍虚空。虚空也不碍万有,万有也不碍虚空;也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互不相碍。不像一般三界的众生,见着有三界可出;不是这样子,如来是与虚空为一体!

如来也不是非如、非异:非如,不是一个;非异,不是两个。没有一、也没有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不像这三界所有的众生,见到这三界,有个三界;在佛的份上来讲,没有生死,也没有三界。

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像这样的事情,只有如来才能明见;如来才是真正的一个觉悟者,知道这一切的法,没有错谬。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因为所有的一切众生,各有各性。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谓“众生”,不是单单人算众生,所有一切有生命的,这都叫众生。我们人,就有人性;不单有人性,又有佛性、菩萨性、声闻性、缘觉性。这人里边,分出有圣人的性、凡夫的性,又有智慧的性、愚痴的性。

有的人说:“我是第一!”什么第一?愚痴第一。有的人就说:“我也是第一!”什么第一?聪明第一。有的人又想:“一个聪明第一,一个愚痴第一,我做也不聪明、也不愚痴的第一!”各有第一,都不愿意做第二。男人就说:“男人是第一!”女人就说:“Lady first!(女士第一!)”这都是执着!这是众生各有各性。再要说多一点,狗就有狗性,猫就有猫性,老鼠就愿意钻窟窿。

你看!所以今天我叫你们找那个报纸,找一找以前有几个愿意做畜生的人;这个愿意做鹿,那个就愿意做鹰、做猫、做狗。果某说:“喔!看那个相片,他们愿意做什么的,果然就像那种畜生的样子!”这是我在西方,听见这特别的新闻,人居然就愿意做畜生!在中国也有的,有人会变蛇的;这个人太毒了,毒得太厉害,他就会变蛇。那么这种种的性,是不定性,没有一定的。你愿意做蚊虫也可以的,一天到晚去喝人的血;你愿意做鹰,一天到晚去吃其他畜生的肉。这是众生有种种的性,各有各性。

种种欲:种种的欲。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欲望,有的人就有领袖欲,有的人就有做官的欲,愿意去做官去,有的人就有愿意做学者的欲。有的人又有一种愿意修行的欲,愿意学佛法的欲;这个欲是可以的,你不要把它没有了。好像你们现在想来听佛法,这都有听佛法的欲。有的人愿意到饭馆子去吃一点中国的好菜,这叫饮食欲;有的人愿意喝一点酒,这叫饮酒欲。甚至于这一些个迷迷糊糊的人,就有愿意吃毒药的欲;为什么愿意吃毒药呢?他迷迷糊糊地说这是不错的;一吃,就觉得“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了!这都是一种欲!你看!有这种种的欲。

种种行:就是你愿意做这个,我就愿意做那个。你愿意学佛法,他说那很笨!那个人去学音乐,你这学佛法的人就说:“那个人一点定力都没有!”学音乐的人,给耳朵找一个好听的东西,这叫纵耳朵的欲;去看电影的人,又给自己眼睛找一个欲。种种忆想分别故:种种的回忆、想像,又种种分别,因为这种的缘故。

欲令生诸善根:佛想令这一切种种欲、种种性、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的众生,生诸善根。这善根怎么生法?就要“作善”来生嘛!你作善,就生善根;作恶,就生恶根。什么是作善?你不做土匪,这就是作善;做土匪的人:“啊!不做土匪了!这我以后不去打劫人了!”这就是善了,你作善功德。善,就是帮助人,对人有好处,对人有利益,不是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有利益。要对其他人有利益、利益其他的人,这叫善根。

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以这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种种的言辞、种种的说法;所做的佛事,从久远以来到现在,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月,都在作佛事,未曾在很短的时间停止过。

L3.明未来益物(分二)
M1.正明非灭唱灭以益未来 M2.释须唱灭意
今M1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是,“所作佛事,未曾暂废”,所作的一切佛事,就是很短的时间也不停止,也不休息。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像前边我所说的,我由成佛以来到现在,这个时间是非常久远,又很大的。

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佛的寿命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到现在有无量无边这么多那由他阿僧祇劫了。佛仍常住在常寂光净土,也不生,也不灭的。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你们这一些个好孩子!也就是这一些个大菩萨。要是说起我在以前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成的寿命,到现在还没有完;比我前边所说,我成佛以来那个数目更长、时间更加倍久。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我现在说是要灭度了,可是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不是真的灭度,这是方便说法。怎么我要灭度了?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佛示现灭度,是用这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的众生。

M2.释须唱灭意(分二)
N1.不灭有损 N2.唱灭有益
今N1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所以者何:怎么我灭度,又说没有灭度?没有灭度,又说灭度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佛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假设佛久住在这个世界上,不入涅槃,那么这没有德行的人──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也就是业障重的人,他就不想种善根了。为什么?他生出一种倚赖性,心想:“佛在这儿呢!我这个善根暂时先不种了!等慢慢的,我再种我这个善根!”他要等一等了,不想即刻就种善根了。

所以佛要示现灭度,人一看,没有所倚靠了,就要种善根了!这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

讲到这地方,想起我在东北的时候,皈依我的弟子有很多很多,我叫他们修行,他们也不修行。有的说要慢慢来,有的说现在没有时间,等我离开东北之后,有人给我来信说:“某某人以前不修行,现在很用功修行了!”因为师父不在,他才修行;如果师父在,他还不修行。

我到了香港之后,也有一些个皈依弟子,可是修行也是马马虎虎的。我离开香港,来到美国,这时候他们知道没有师父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个也写信希望我回去,那个也写信希望我回去,我谁也都不理!人就是这么样子,你天天若见着,他不觉得重要;你若见不着,他没有法子,就觉得重要了。

所以佛不久住于世,就是因为这德薄之人不种善根。佛在世长了,他认为:种善根?慢慢地再种也不晚!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因为人不种善根,不供养三宝,所以他就会贫穷、会下贱!就贪着财、色、名、食、睡这五欲。

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么奇怪,越没有,他越贪;越有,他又要放下了。你看释迦牟尼佛,这财、色、名、食、睡都具足,然后他都放下了。那一些个穷人,财、色、名、食、睡都不具足;不具足,他就要贪。

这种的境界,具足和不具足,有、没有,这都是有一种业报的因缘;你若没有善根,也不做善事,你就不会得到好的果报。那要怎么样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呢?你就要种善根、做善事,才能结这个善果,有好的果报。好像那一些个穷困的人,越穷他就越贪;那些有钱的人,他就没有那么大的贪心。因为他有,所以他就不贪;要是有钱的他还贪,那就是等于穷人一样。所以才说: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

善人,他不怨恨人;他若怨恨人,这就是恶人。圣贤的人很少生气,就有生气,也不是真生气,是一种随这个境界,现出这种的样子;生气的人是什么呢?就是愚人。富人,若真正富贵的人,他不欢喜占便宜;欢喜占便宜的,都是穷人;穷人,他才想占人家的便宜,他是利益自己的。没有善根,所以他就贫穷下贱,就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贪色、声、香、味、触这五欲的境界。

入于忆想妄见网中:他因为贪着五欲,所以就总有一些个忆想。好像无论什么事情或者什么贵重的东西,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想要得到;已经得到了,他又怕失去。这种妄知妄见、这种忆想,也就好像网罗那么样子,把你真正智慧都给遮盖住了。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这一切众生,善根没有,贫穷下贱,他贪着五欲;如果见佛常在这个世界上,不入涅槃,他们就生出一种骄慢,很放肆,很不守规矩了;恣,就是不守规矩、放肆。因为佛不入灭,他们天天能看见佛、时时能看见佛,就会生出一种厌烦懈怠的心来了。

好像你没有到佛教讲堂的时候,希望赶快去!赶快到佛教讲堂去学佛法!到这儿学了几个月,或者一年、半年,就跑了!“学佛法是这样子!没有什么意思!到外边去,总自由!这地方,天天要听经,起早贪黑的,太辛苦了!”没来的时候就欢喜来,来这儿学的时间一久,就生出一种厌怠了。厌,就不愿意过这种生活了;怠,就懒惰了。或者初到这儿,很勤力的、很精进的,睡也比人家睡得晚,起也比人起得早,听经一定来听,无论哪一堂课程,都是很精进的;时间一久,就生出一种懈怠来了。

不能生难遭之想:因为常常对着、常常在这儿学,不能生难得的想:“我是不容易遇着这佛法!你看现在在西方,从来就没有研究佛法的,我怎么这么幸运呢!我这么年轻,就遇着这真正的佛法到西方的国家来了,这真是太难得了!”甚至于也不吃饭、也不睡觉,一定要来学佛法。不单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子,时时刻刻、年年月月都是这样子,都是精进。“你说我要是死了,我怎么能学佛法呢?我现在没有死,只要命在,我一定要学佛法!”要生这种不容易遭遇的想。

你看!你的父亲、你的祖父、你的老祖父,往上数七代、八代以上,恐怕也都没人学过佛法。你祖宗都不懂佛法,你们现在居然就懂了、学佛法了,这就叫超祖拔宗!

不要学了佛法,又当耳边风,听过去就没有事了。好像“聪明乃是阴骘助,阴骘引入聪明路;不行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就讲过;居然你们大家都不要了,给送回来!这样子,未免把光阴都空过了!所学的佛法,必须要每天温习一遍。我以前学佛法,晚上睡不着觉,我就想:“喔!《楞严经》上,那时候都讲的谁?讲有个月光童子,他修什么三摩地来着?喔!修这‘水光定’!他怎么样子啊?”就想一想。这过去学的想一想,今天新学的又想一想;这种虽然也是妄想,但是这种妄想是帮助法身慧命的,是往上走的,是“君子上达”的。你若想一想:“我以前吸这个 Narijuana(安非他命),这个东西不错!我现在再把它拿起来吸一吸!”这就入了魔的境界,又退回去了!所以不要有这种的妄想。以前做过的事情不对的,现在一定要把它改了它;改了之后,就不要再做了,这才对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你要对佛法生难遭难遇的想。尤其你们青年人,尤其是遇着一些个灾难的人,更应该发出一种恳切至诚的心,生一种难遭难遇的想。这不单你超祖拔玄,比你祖父都更有善根,你恐怕一百个大劫、一千个大劫、一万个大劫,也不容易遇着这佛法的。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这个时间算不过来;你要知道,我们做人以来,这个时间数也是算不过来的。我们做人,今生做人,来生做人,这和佛的做佛这种情形虽然不同,但是都大同小异的。虽然这么长的时间,你没遇着佛法;你们现在想一想,这个世界上,遇着佛法的人多?是遇不着佛法的人多?你们算一算!就是佛教的国家,也有信天主教的,也有信耶稣教的,也不一定完全都懂得佛法。是不是啊?你们想一想,有多少人懂佛法?在表面上好像是懂了,实际上,佛法的内容、道理,一点都不通;所以这佛法不容易遭遇的,要生出一种难遭难遇的这种想。

恭敬之心:又要恭敬三宝。因为佛若久住于世,众生就没有这种难遭难遇的想了,也没有恭敬心了。佛看见你们这一些个众生现在都不恭敬了,就说:“我入涅槃了!”

有的人听见做人和做佛一样,也这么长的时间,就生出一种欢喜心,说:“这也不错!我虽然没有做佛,我做人也可以做这么长;生生世世都做人,那我就不要成佛了,我就做人好了!吃一点好东西、穿一点好衣服、住个好房子、买个好车、再买个好飞机,或者再有多的钱,将来科学发明能到月宫去,我到那地方去旅行一下,这也不错的!”你这个主意虽然很聪明,可是没有把握,靠不住!

我虽然说你做这么长时间人,这是大约说的;其实这么长的时间里,你不单做人,一切的众生,也都做过。你到过天上,见过天主;到过地府,见过地主;你又到过人间,见过人主。各处都去过!甚至于月宫,你早就去过了;不过你去回来,又忘了!就好像你小时候做的什么事情,长大时,有很多就忘了;你昨天做的事情,今天也就忘了!是不是有这个感觉呀?甚至于十二点钟你所做的事情,到一点钟的时候就忘了。你看!是不是啊?今生的事情你都忘了,何况前生,你怎么会不忘呢?

那么佛呢?成佛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永远都是不变的。做人,随时都会变的,变猫、变狗;变小虫子,各处去爬;变鸽子,各处去飞!你若不相信,前几天报纸登过,居然就有那么多人愿意做猫、做狗、做老虎、做狮子、做鹰,做蛤蟆、老鼠,什么都有愿意做的!你看,他愿意去做这一些个畜生!“一切唯心造”;你心里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了。“那么我心里愿意成神,会不会成?”也会的!你愿意做什么都可以;你愿意,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因为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愿意成佛,就会成佛的;你若不愿意成佛,那就不成佛。所以我们做人是很危险的,做佛是很平安的。你愿意危险,你就做危险的事情;你愿意平安,你就去做快乐平安的事情!

N2.唱灭有益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因为前边所说的道理,所以佛用方便法门为众生说法。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你们这一些个大比丘、阿罗汉等,你们应该知道!诸佛出世,是不容易遇见!百千万亿劫,都不一定遇见佛出世,这非常的难遭难遇的。

所以者何:是什么道理呢?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因为这一些个没有善根的、德行薄的人,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个大劫,或者有善根的,就会见着佛;或者没有善根,在这百千万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也见不着佛。你看!多困难!以此事故,我作是言:因为这种事情的缘故,我才作这样的说话。

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你们各位比丘!你要知道,如来是不容易得见的,不是小善根、薄德行的人所能见到的。不单是佛不容易见,我们人也不容易再做人。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回,佛在地上抓起来一把土,问弟子:“你们各位!现在你说我手上所拿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呢?”佛的弟子就说:“当然是大地土多嘛!佛手所拿的土是很少的,不能和大地的土来比。”释迦牟尼佛就说:“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我们知不知道啊!来做人的,有从天上来的、有从地狱来的、有的又从畜生道来、有的是从鬼道来。你不要以为做人是很容易的,做人也很不容易的!你得人身的,好像手上拿的土那么少,失人身的,有多少呢?就好像大地土那么多。失,就是把这个人身丢了;怎么会丢的呢?就因为你不会做人。

本来是个人,他尽作狗事;本来是个人,他尽作地狱的事;本来是个人,他尽作畜生事。所以就又“搬家”了,由人道就会搬到畜生道去,由畜生道又会搬到人道来,互相搬家;不过你自己搬到这个家,就把那个家忘了!有的人为什么他做人,就想做畜生!这就因为他是畜生的种子,有畜生的那种性。并且就拿人吃肉来讲,吃什么肉,你就有那个味道了,将来和它就去合成一个!所以做人也不容易的。

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所有这一切的众生等,闻佛所说的,说佛不容易遇着,他们就会生起难遭难遇的这种念头!就恋慕于佛,恋慕于法,恋慕于僧,所以见着佛也非常欢喜,见着佛法也非常欢喜,见着僧人更欢喜;好像人渴了喝水似的,仰望于佛。他生出一种恋慕,生出一种渴想,这无形中就会种善根了。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虽然不真的灭度,而方便说自己灭度了。其实,佛现在还是在灵山那儿说法呢!

K2.总结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又者,你们各位善男子!不单我释迦牟尼佛这样说法,过去一切诸佛,也都是这样说法。他们为教化众生,所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

J2.喻说(分二)
K1.立喻 K2.法合 K1(分二)
L1.良医治子喻喻上三世益物 L2.治子实益喻喻上总结不虚  L1(分三)
M1.远行喻喻过去益物 M2.还来喻喻现在益物 M3.复去喻喻未来益物
今M1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佛为了说明这种道理,又举出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有个最好的医生,他能善治诸病。糊涂人不能做医生,一定要很聪明的人,才能做医生;要不然,就会把人给治死,所以做医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个医生聪明有智慧,他明白怎样处理药方、知道用什么药可以治什么病,一切的病,他都可以治。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这个医生有很多小孩子。有多少呢?或者有十个儿子,或者有二十个儿子,乃至一百个儿子。“十”就表示十地菩萨。“二十”就表示声闻、缘觉这二乘。“百数”就表示十法界,也就表示十如是;这个十法界,变成百数了。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这个最好的医生,因为有特别的缘故、有特别的事,他到其他的国家去;或者给人治病、或者去旅行,所以远至余国。

M2.还来喻喻现在益物(分二)
N1.喻感应 N2.喻施化
今N1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这一些个小孩子还很年幼,都没有长大,因为家里有很多的药品,这些小孩子就把毒药当作糖水给吃了、喝了。喝下后就中毒了,毒药一发作,就闷乱,心里发狂了、发颠了,就在地上打滚;宛转,就是在地上滚来滚去的。

N2.喻施化(分二)
O1.喻现形 O2.喻说法
今O1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这时候,他们的父亲,也就是这位最好的医生,在其他国里办完事,回到家里。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这所有的小孩子都饮了毒了,或者毒得糊涂了;毒得什么也不知道了,这叫“失本心”。或者还有多少明白的。遥见其父,皆大欢喜:很远就看见父亲回来了,这小孩子就都很欢喜。

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欢迎父亲回来了,有的给父亲叩头,有的打问讯。说,唉!父亲您可平安回来了!我们都很幸运的,还能看见父亲!

这一些个没有失心的小孩子就说了,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我们太愚痴了,我们也不知道这毒药这么厉害!还以为是糖水,或者是什么苹果水、橘子水,或者可口可乐之类的──欢喜喝酒的,就以为这是酒;我们拿过来就喝,殊不知,竟然是毒药。请父亲给我们救疗,治一治这个病,好令我们活命长寿。

这个良医是谁呢?佛就譬如良医。这些小孩子是谁呢?就是一切众生。

在这个世界,佛未到我们这儿来,或者已经到这个世界来,又入涅槃到其他的世界去;这时候,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智慧,所以就乱吃东西。众生以食为天,所谓“食色性也”;小孩子一生出就会吃奶,什么也不懂,你给他东西,他就吃,又吃拳头,又吃手指头。总而言之,有什么吃什么,这是他本性;我们众生也都像小孩子欢喜吃,这一吃,就吃了毒药了。

什么叫毒药?旁门外道、那个邪道,讲的道理不彻底、不究竟,这都等于毒药一样。这个毒药他吃了,若知道是毒药,还有一点办法可以救的;就怕他吃得太多了,根本就不知道是毒药了!他以为这回可得到长生不老丹了,吃这个东西,这大约永远都不会死了!可生天堂了!到了天国乐园了!为什么他吃毒都不知道呢?就因为他迷得太深了,毒得太深了!这种毒入到骨髓里头去了,所以就要失心;失心,就是不明白真理了。不失的,有人给他一讲,他还可以懂,还可以明白真理了。

等这个最好的医生从他国回来了──这是佛出世了,这譬如佛在其他的世界教化众生完了之后,又到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一看!这一些个众生都喝旁门外道的毒汁,被毒得太深了,不容易救治了。但是这一些个众生之中,还算聪明的,见着佛就很欢喜,向佛叩头顶礼、问讯,就说:“我们这一些个众生太愚痴了!请佛慈悲,给我们一点药,救疗我们,把这个毒给解除去,令我们寿命再延长,不会毒死!”所以佛看众生这么样可怜,就用种种药来解除众生的毒。有欢喜服的,病就好了,这邪知邪见就没有了;有的不欢喜吃这个药,毒就不能解──不相信佛法的人,就等于不服这位最好的医生给的药一样。

现在讲的是良医,良医就是譬如佛。我们再讲庸医,庸医就是杀人的,良医是救人的。什么是庸医呢?就是这一些个旁门外道,佛教不是佛教,道教不是道教,儒教不是儒教,婆罗门不是婆罗门;这些个九十六种外道,这都譬喻庸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我再讲“庸医”的一个公案,大家听一听!

有一次,阎罗王吃东西吃得太多了,就生出来一种跑肚的毛病;跑肚,就是到厕所去,左一次,右一次,大便很多次的。阎罗王受不了,叫这个小鬼,说:“小鬼!你快快去给我请个医生来!”那小鬼说:“啊!我不知道哪个医生好啊?你要告诉我请哪一位医生啊!”阎罗王说:“你到医生的门口,看一看,哪一个医生的门口鬼最少,你就请那个医生来!鬼最少的那个医生,当然就是好的,所以冤鬼才少!”这小鬼说:“这我知道了!”他就到街上去请医生。所有医生的诊所,他都到遍了,每一个诊所的门口,都有一千八百的鬼,不是三千、就是五千,再不就是三百、五百。后来到一个医务所门口,一看,喔!这个最少!只有两个鬼在那地方哭,说这个医生用毒药把他们害死了。这小鬼说:“啊!这个医生是最好的!把他请去给阎罗王治病去!”请来了,阎罗王说:

“医生!你看看我是什么病?”

“不用看什么病,吃点药就好了!”他说。

“你不看,怎么就给药吃呢?”阎罗王说。

“我就是这么样个法门嘛!你试试看,绝对没有错的!”

“你做医生做了好久啦?”阎罗王说。

“我今天才开张,头一天做医生!”这个医生说。

“喔!你──”

阎罗王就问这小鬼说:“他门口有没有怨鬼呀?”

小鬼说:“他门口只有两个。”

阎罗王说:“哦!你头一天做医生,就有两个怨鬼被你给治死了;你要是做久了,还得了!好了!现在你不用回去了!我这个病,你给我治好了再回去;治不好,就留在这儿!”就把这个医生给扣留起来,这个医生也变成鬼了!这个医生有两个治死的鬼,连他自己,就变成三个鬼。可见做医生也不容易的!

O2.喻说法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这位良医见着自己这一班小孩子都中毒了。苦恼如是:所以就非常的苦恼,发狂了这个样子。依诸经方,求好药草:于是依照药书上,药性这种诸经的方法,找一点最好的、可以解毒的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这个药草的颜色非常好,味也不苦,也很美味、很甜的;看着也好看,滋味又甜,所以说色香美味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就是把药材捣碎了,又用筛子筛一筛,然后给这一班小孩子,令他们吃这种药。这是表示用种种的法,来教化这二乘的人,令他们都由阿含,经过方等、般若。在般若的时候,这就等于“捣筛和合”。

而作是言:就说这种的话了。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这是最好的一种药,看着好看,味道又香、非常甜,这个药非常好!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你们这些小孩子,快一点把这个药吃下去;你把这药吃了之后,病就好啦!你这一切的痛苦就都解除了,没有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他这一班小孩子里边,还没有发狂,还清醒的人,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见到这种良药,色也好、味道也好,即刻就把这个药吃了。这个“筛簸”之后──在般若之后,就到了法华的时候;法华的妙法,这叫良药。病尽除愈:这个病完全都好了,什么病也没有了!这表示把见惑、思惑、无明惑都破了;破了之后,就开悟了,什么病都好了。

M3.复去喻喻未来益物(分四)
N1.超喻不灭有损 N2.喻方便唱灭 N3.喻唱灭有益 N4.追喻本实不灭
今N1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还有其他中毒中得深的、已经发了神经的这一类的小孩子,见到父亲回来了,虽然也很欢喜问讯他的父亲,也想要求父亲给他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可是父亲──这位良医,给他的药,他不肯吃。这也就表示佛给他说《法华经》,他不肯信受奉行。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毒气深入,失本心故:因为他毒气入得太深的缘故,把他本来清醒的心都失去了!都糊涂了!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对这种颜色又好、滋味又香的良药,他说:“这个药不好,吃了更糊涂了!”所以他就不相信这个妙法。佛也就像这位良医似的,给众生说法,用最妙的法来教化众生;众生若不相信,佛也没有办法一定使他相信的。

N2.喻方便唱灭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父作是念:这父亲就作这样的想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这些中毒的小孩子太可怜了!因为中毒中得太深了,所以心里就有一种颠倒,都不清楚了。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虽然他们见到我回来很欢喜,求我来给他们治病,可是我给他们选择这么好的药品,他们却不愿意服这种药。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我现在应该设出来一个方便法门,使令这一班中毒太深的小孩子,愿意服下我给他们所预备的药。

即作是言:所以他就这样讲了,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你们应该知道,我现在年纪已经衰老了。衰,就是没有力量了、衰败了;年纪老的人,这叫衰老。我死的时候很快就到了。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现在我给你们预备最好的药品,留在这个地方,你们这一班中毒的小孩子,可以去拿来吃。你不要忧愁病不会完全好,只要你服下我这个药,你的病就会好的!

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对小孩子作这种的教诲之后,又到其他的国家去了。然后故意派遣一个人,回来告诉这些小孩子说,你们的父亲现在已经死啰!所以佛示现入涅槃,也就是这样子。

佛预备这一切的法,都是良药;因为看众生中的毒太深,不肯相信佛法,所以就设方便法门,说是佛入涅槃了。实际上,在佛的境界上,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为众生,所以就设出这么一个方法来,说是入涅槃。

N3.喻唱灭有益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在这时候,这中毒的小孩子,听见父亲在其他的国家丧亡了。虽然他们把本心已经失去了,但是他还懂得父亲已经死了,所以心里非常的忧恼。而作是念:于是作出这么一种的想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假使父亲在世,他会慈悲愍念我们,很疼爱我们的,对我们非常好;他能救护我们,令我们没有病。今者舍我,远丧他国:现在父亲舍弃我们,在很远的其他国家死亡!自惟孤露,无复恃怙:自己想着,现在我们又孤独、又没有人来救护了!再也没有人来作我们的依靠了!

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心里就很悲伤、很感叹的。因为有这种悲伤、有这种感叹,心就醒悟了!醒悟什么呢?才知道这个药是父亲在生的时候留下的,可以治病。这个颜色也好、味也很香。

即取服之,毒病皆愈:于是乎就把这个药拿来吃了,所中毒的病就都痊愈了、都好了;这就表示不信外道法,而信佛法了!一信佛法,这个毒病──这邪知邪见,就没有了,这叫病愈了。

N4.追喻本实不灭

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这个父亲本来没死,听见儿子们的病统统都好了,于是就从其他的国家回来了。令所有这班中毒的小孩子,又都看见他的父亲了。

L2.治子实益喻喻上总结不虚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诸善男子:佛就叫一声,各位善男子,就是这一些个大菩萨,于意云何:你们意思里怎么样啊?你想一想。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或者会有这个人,他这样说:“这个良医尽打妄语、尽说假话,他有打妄语的罪吗?”会不会有人这么样讲呢?不也!世尊:请问佛的这一位菩萨就答覆佛说:“不会的!世尊!”

K2.法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佛言:释迦牟尼佛说,我亦如是:我所说的法,也就是这样子。首先说《阿含经》、然后说《方等经》、《般若经》,最后说《法华经》、《涅槃经》,也就是像这位良医的情况是一样的。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我自成佛到现在,已有没有数量、没有边际,百千万亿那么多那由他阿僧祇劫了!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为了想要教化众生的缘故,用方便说法,“为实施权”这个道理,所以才对众生说:“哦!我要灭度了!”好像那位良医到其他的国家,说他已经死了,是一样的道理。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也不会有人这样说:“哦!佛是打妄语呀!佛也尽说虚假的话!”没有人能说我有这种虚妄的过错!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H2.重颂(分二)
I1.颂正显远 I2.颂三世益物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 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

尔时:在这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愿意把前边长行的道理,用偈颂再重说这个道理。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释迦牟尼佛说,自从我证得佛果以来,很长很长的时间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所经过的这一切的劫数,已经有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这么多的大劫了。

I2.颂三世益物(分二)
J1.颂法说 J2.颂喻说 J1(分二)
K1.颂正明三世益物 K2.颂总结不虚 K1(分三)
L1.颂过去 L2.颂现在 L3.颂未来
今L1

常说法教化 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 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 常住此说法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 虽近而不见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我常常在世界各国来说法教化众生。所有无数亿这么多的众生,我教化令他们成就佛道,所以前边才有〈从地涌出品〉,这么多的大菩萨。

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从我最初成佛到现在,有无量无边这么多那由他阿僧祇劫,我都是因为想要教化众生的缘故,也就好像这位医生到其他的国家,之后又派遣一个人回来告诉他这些孩子,说他已经死了。为什么?就叫这一些小孩子没有一种依赖心,肯吃他所预备的良药了。佛就用个方便法门,说佛要入涅槃了!你们大家有什么问题赶快问!有什么不明白的赶快说!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实实在在的,佛没有灭度、没有入涅槃,仍然常常地在这个地方来说法教化众生!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我常常都住在这娑婆世界的灵鹫山上,以种种神通的力量,令一切的颠倒众生──虽然我就在他旁边,因为众生颠倒,他也看不见我;就是我没有灭度,他们也看不见。

L2.颂现在

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
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 我时语众生 常在此不灭
以方便力故 现有灭不灭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因为这些颠倒众生,被无明来迷住了,虽然近我,也看不见,就看见我是入灭了。众生见到我灭度,大家要供养我的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这个时候,他们统统都生起一种怀念、爱恋而仰慕的心,生出一种渴仰,想要见佛了!

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众生既然生出一种信服的心来了,他们心也直了,意念也都柔软,不那么刚强了!现在他们也就都想要见佛了!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他们就一心想:“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现在若再见着佛可好了!”他们就生一种稀有的心、难遭难遇的心,甚至于把自己的生命作布施也都不吝惜了!为求佛法,布施生命,他们也都愿意。出家人在求佛道、受戒的时候,在头上燃香疤,这都是一种不惜身命的表现。你若惜生命:“啊!这很痛的!”就舍不得烧了!不惜身命,愿意烧身供佛。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这种道理,是为开悟的人说的;没有开悟的人,就以为佛灭度了。你要是开悟,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就和佛常常在一起、都在佛的身边,所以这叫“常见于佛”。你若没有得到这种的境界,佛虽然就在你的身边,你也看不见佛。所以佛为什么说没有灭度?就是他能和这些证得五眼的人常常相见的。要是一般没有五眼的人,就不能相见;所以以为佛是灭度,实际佛也没有灭度。

一切众生不惜身命来求佛法,这时候就有一种感应道交,因为众生的心真诚了。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所以在这个时候,我释迦牟尼佛和一切的大比丘僧、比丘尼等等,一同出现于灵鹫山这个灵山法会。天台智者大师念诵《法华经》,入到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他证得一旋陀罗尼;由这一点证明,现在释迦牟尼佛仍然还在灵鹫山说法教化众生呢!

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有的时候,我就对众生来说:“我常常在这个灵鹫山,为众生说法,并没有入灭;因为方便权巧这种方法的缘故,所以有时示现灭度、有时示现不灭度。”这非灭是灭,所以就“灭而不灭、生而未生”。

L3.颂未来(分二)
M1.颂方便唱灭兼颂须唱灭意 M2.颂本实不灭兼广释不见得见之由
今M1

余国有众生 恭敬信乐者 我复于彼中 为说无上法
汝等不闻此 但谓我灭度 我见诸众生 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恋慕 乃出为说法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那么在其他国土中,有这一切的众生,他们若生一种恭敬心而欢喜见佛的心。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我在他们之中,给他说无上法。

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你们各位没有听说过这种的道理,所以你们就认为佛灭度了。其实,我没有灭度,也没有不灭度;佛不生不灭,又焉有生、有灭呢?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我看见这所有的众生,都埋没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了;苦恼,就是在这财、色、名、食、睡里边贪恋。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为他们都贪着到五欲上了,所以我也就不现佛身为他们说法,令这一切的众生,生出一种好像好饥渴似的、好仰慕的这种心。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因为他们心里生出一种恋慕的心,所以我就出现为众生来讲说佛法。

M2.颂本实不灭兼广释不见得见之由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宝树多华果 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 常作众伎乐 雨曼陀罗华 散佛及大众

神通力如是:为什么有的众生可以见到佛的,有的见不到佛?为什么佛灭度了,又说没有灭度?没有灭度,又说灭度了?什么原因呢?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变现的;所以才说“生而未生、灭而未灭”。众生有可以见到佛的、有见不到佛的。与佛有缘的众生就随时可以见佛,与佛没有缘的众生就见不着佛。那么说我若与佛没有缘,我见不着佛,那怎么办呢?你就要种善根、结佛缘、供养三宝啊!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你在三宝面前修供养,修的时间久了,你自然就有佛缘了嘛!你如果不种善根,始终都不会有佛缘的。

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因为神通力是这样,所以释迦牟尼佛于无量无数无边那么多的时间,常常住在灵鹫山上为众生说法,或者到其他的世界,其他的国土里边。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那么众生看见有这一切的“水、火、风”三灾和八难这种劫,由众生瞋恨火而发生的灾劫,在发生大火的时候,我此土安隐:我这个灵鹫山,和其他我所住的地方,都安稳,不会被这三灾所害。

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我所住的地方,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常常都充满,有很好的花园子、很好的树林子,和一切的堂、阁,用种种七宝来庄严这个宝妙楼阁。宝树多华果:宝树,就是那个菩提树王。善因为华、善果为果;你种很多善因,这就是“多华”;你得很多善果,这就是“多果”。众生所游乐:外边的一切众生,是众生;你自性里边、心里边,一念生,是一个众生生;一念灭,是一个众生灭,念念都是众生。所以众生有自性的众生,有外边的众生;自性的众生和外边的众生,互为众生,要不怎么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呢?也就是这个道理。所游乐,在这个庄严的道场里边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这一切三界的诸天,来击天鼓,天鼓鸣空,常常地在这儿给佛作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常常在天上雨下最适意的这种花、最欢悦的这种花;你一看这种花,心里就欢喜得不得了。把这个花散在佛和大众上,来供养大众。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 忧怖诸苦恼 如是悉充满
是诸罪众生 以恶业因缘 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
诸有修功德 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
或时为此众 说佛寿无量 久乃见佛者 为说佛难值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佛又说,我这个常寂光净土,永远都不会毁坏的,而众生被自己这种烦恼之见给烧尽了。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所以又忧愁、又恐怖,充满种种的苦恼。为什么?就因为有这个恶见,有这个众生见。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这一切有罪的众生,以他们这种恶业的因缘,就是超过无量无数无边这么多的阿僧祇劫,也听不见佛的名号,或者法的名相,或者僧的名字。这个世界上,在佛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知道佛法;没有人见着佛,也没有人听见佛的名号。好像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的名号,就毛孔悚然,因为从来就没有闻见这“三宝”的名字。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所有这有修功德的人,种善根的人,用柔和心直,没有委曲心,他们就能见着我的身,在这儿来给众生说法。那一些个有罪的众生,不但见不着佛,连佛像都看不见;你能看见佛像,这是你的罪业减轻了。总之,你要有功德,才能见着佛,才能见着法,才能见着僧。

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或者有的时候,为这一切的众生,说佛的寿命是最长的,有无量无边这么长。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为很久很久也见不着佛的众生,就说佛是最不容易遇着的;为他说这种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K2.颂总结不虚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 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当断令永尽 佛语实不虚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有善根的、常常见佛的人,我就说佛的寿命长。那么常常不见佛的人,我就给他说佛不容易遇着,难遭难遇!我智慧的力量是这样子;这个智慧的光明,能照到无量的世界,使无量的众生发无量的菩提心。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这个寿命,有无量那么多的大劫。怎么样得来的呢?因为久修放生的这个善业所得来的,所以才能寿命长。你若想你的寿命长,你就要放生;能多放生,你这寿命就长了。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你们这一般的有智慧的人,不要对我所说的话,生出一种疑惑心来。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你应当要把你这种怀疑的心断了,令它永远永远都没有了!对佛法不要生疑心!佛所说的话,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假的!

J2.颂喻说(分二)
K1.颂立喻 K2.颂法合
今K1

如医善方便 为治狂子故 实在而言死 无能说虚妄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好像那位良医,对于药书、药性,他都非常的熟悉;他知道寒的药治什么病、热的药治什么病,温的药治什么病,平常的药治什么病,“寒、热、温、平”这一切的药性,他都明白。

所以你不要生怀疑!他因为想要给这一些个发狂中了毒的小孩子治病的缘故。

实在而言死:他本来没有死,故意说自己死了;所以这些小孩子一看爸爸已经死了,就想吃这个药啦!好像佛所说的佛法,要是佛在世,你以为不要紧!反正佛现在还在这儿!就不着急学佛法。现在佛入涅槃了,你见不着佛了;才想要研究佛法,才想听经了。无能说虚妄:没有人可以说,这位医生用这种方便法门来给他儿子治病,这是虚妄的、这是有罪了。

K2.颂法合

我亦为世父 救诸苦患者 为凡夫颠倒 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着五欲 堕于恶道中
我常知众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应可度 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慧 速成就佛身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释迦牟尼佛说,我告诉你,我是世间之父!所以要救度这世间上一切苦患的众生──就好像这一些个众生都中了毒似的,中什么毒呢?中旁门外道这一些个毒。

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因为凡夫都有颠倒想,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又说对,白的他说是黑的,黑的他又说是白的。你看!晚间本来也是像白天那么光明,他就说暗了;白天像晚间那么黑暗,他又说白天是光的。其实,在自性上,白天和晚间都是一样有大光明藏,都一样是光的。你自性若黑暗,就是光明,你也觉得黑暗;你自性要是光明,黑暗也变成了光明。所以众生颠倒就这样子!本来我实实在在的,也没有入涅槃和不入涅槃这一些个道理;但是因为众生颠倒,我就说入涅槃了。

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着五欲,堕于恶道中:佛又说,我为什么说入涅槃呢?因为众生若天天见着我,就会生出一种骄傲、纵恣的心。纵恣,就是不守规矩,不依照佛法来修行。就很放逸、很不守规矩的,着到五欲上──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边去。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我知道这一切众生心之所念,所谓“一切众生若干种性,如来悉知悉见。”所以我常常知道众生的思想,他想什么我都知道,知道他或者修行和不修行。

我告诉你们,我这一些皈依弟子,你们谁修行、不修行,我都知道;你们谁守规矩、不守规矩,我也知道。那守规矩的人,就天天来听经;不守规矩的人,就天天往外跑。这暑假班也是这样子,守规矩的,无论哪一个课程,都守规矩;不守规矩的,人上这个课,他做那个事。你们必须要认真学习佛法,不要马马虎虎的;我讲经费这么多的气力,你不要以为很容易的。讲经也是很费气力的!

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这个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佛就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众生身得度者,佛就随类应现,变种种的众生,去度他们,为他们说种种的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我常常这么样想。想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使众生能得到无上的智慧,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7: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