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法华道场---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转”,就是不转动。什么是不转动呢?你们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空?我相信有人会知道。我看看你们大家的智慧怎么样?不要想,就说出来!“当空”是个里空。“如虚空”是什么空?(弟子:中空。)                  
“中空”就是内空。他说“四大皆空”,四大怎么样空法?“五蕴皆空”,五蕴怎么空法?“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这“如虚空”是什么空?这“无所有性”是个什么空?说啊!你们这是个“不说空”;若说了就不空,是吧?这就是个“不说空”。                  
不错!果宁说对了,真被他给猜着了!“不转”就是个“空空”。我知道,要是想研究佛法的,就是没有听说过,也能猜着。你看!前边第一义也空了,内也空、外也空了,内外都空了,这现在就是“空空”,所以他猜着了。我要看看他到底认识不认识?又问他一个:“这个‘如虚空’是哪一个空?”他这回发了毛,慌上来了,说他说错了。其实他没说错,他说他说错了,原来还是不认识!他本来猜着了,但是被我一问,他又认不清楚了!可惜!这个就叫“空空”。                  
“不转”,无所转了,这是“空空”。这“空”,能破一切诸法;一切法都给破了、空了,还有什么法?若空了,还有一个“空法”存在,那又是没破,又着到“空”上了。空空,那个“空”也空了,这是把一切诸法都给破了。“诸法”是所破的,这“空”是能破的;能破诸法,把一切法都没有了。这是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了;这没有一切诸法了,这才能谈到“空空”。但是你空的时候,你若是不把这个“空”再空了,你还有一个病;那么空也空了,什么毛病都没有了,空也无空,这把一切诸法都破了。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把一切法都空了,一切相更不要说了,这所以叫无转,就没有所转动了,这就是一个“空空”。                  
“如虚空”,这叫什么空呢?你若看过《般若经》,这《般若经》就讲智慧、讲般若;般若就是谈“空”的,研究这“空理”。所以须菩提善说般若,是解空第一;他专门研究这个“空”,所以他叫空生。可是他这“空生”又不空生;说“不空生”,他又有了一个什么?有了一个“须菩提”。                  
大约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给大家讲一讲。空生,是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翻为空生。因为须菩提出生这一天,他家里仓库装的金、银、珠宝,忽然都空了、没有了;他的父亲一看,就给他起名字为“空生”。宝库都空起来了,这回是不是要穷了?所以他父亲就到爻卦的地方去爻个卦。得到的卦相说:“你的金银珠宝都空了,这是最好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不要烦恼。这是最吉祥了!你生的这个小孩子,这可就好得不得了,没有比这个再好的!”所以给他起名字又叫“善吉”,既善且吉。过了七天,这金银珠宝在这个仓库里边,又都现出来了,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善现”。“须菩提”就有这么三个意思。                  
为什么须菩提出生的时候,金银珠宝的仓库都空了呢?因为他生生世世都研究这个“空”;空,就是什么也都不要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一出世就连金银珠宝也都空了。这是“空”的表现,表现般若空,所以叫空生。                  
“如虚空”,这是大空,没有再比它大的了。究竟有多大?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它太大了;若有人知道,就谈不到大。                  
“无所有性”,这是毕竟空,毕竟是空的,根本就是空。这毕竟空,有这么几句偈颂:“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说是天边那个月,晚间觉得好清凉的、很舒服的,如来也就像清凉月似的,常常在“毕竟空”里边来游玩。众生的智慧水现前,心里就清净了,这个菩提也就影影忽忽的,不太真切,好像有个影子现出来一样。                  
怎么说“无所有性”是毕竟空呢?无所有性,你看!什么也都没有了,它不是个毕竟空是个什么?这个诸法,无欠无余──无欠,就是不少一点点;无余,也不多一点点。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这是诸法本体的样子,所以叫毕竟空;因为它毕竟空,所以就是无所有性。                  
“一切言语道断”,这是个什么空?在这一句经文上,就有这个意思了;不单这一句是这样子,每一句经文已经就有它本来空的意思了。这叫一切空,一切语言道断,所以这就是一切空;因为它是一切空,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话可说的,言语道断,没有了!                  
“无名”就是性空,“无相”就是相空,“如实相”就是第一义空。                  
现在这个“不生”是什么空呢?是有为空。有为,是因为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那么现在不和合了,不和合,所以就不生,这叫有为空。                  
“不出”就是无为空,“无为”空了。所谓“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无为”的名字就是出离,出离这一切法;现在这“出离”都空了,所以就不出,这叫无为空。                  
“不起”,这又是个什么空呢?这在《大般若经》上,是“无始空”,没有一个开始;若有开始,那就“起”了。你找它这一个开始、一个起头,了不可得;因为了不可得,它是空的,所以叫无始空。                  
“无名”就是性空,“无相”就是相空,“无名无相”这又可以解释作“实无所有”。“实无所有”,那么这是不是又叫毕竟空、无始空?不是!这是“不可得空”。                  
“无量”又是个什么空呢?就是有法空。“有量”就是有法,现在这“有量”都空了,所以这“无量”叫有法空。                  
“无边”又是个什么空呢?就是无法空。这法就是一个边;现在无法了,所以叫无边,这是无法空。                  
“无碍”这又叫什么空呢?有法无法空。有法和无法,这两种都了不可得、都空了,又没有碍了。                  
“无障”是个什么空呢?就是散空,它没有一切的妨碍和遮障。那么遮障是了不可得,所以叫无障。                  
这十八空,讲这十八句大概的意思;佛常修这十八空,所以现在依照十八空来讲《法华经》这十八句。                  
以上所说的“观一切法空”,这是总相。由“如实相”向下至“无障”这十八句,这是别相。                  
这种种的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只是以种种因缘,而有种种的相,都是从这个颠倒生出来。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所以才说,常常地应该欢喜观想以上所说这种种的法相,把一切都看成空的了。这是大菩萨第二种应该亲近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H2.重颂(分三)
I1.颂总标行近 I2.颂别释行近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布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想要再把这个意思说详细一点,所以再用偈颂说一说。                  
若有菩萨:假使有菩萨摩诃萨。这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行菩萨道的这种发大菩萨心的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在将来恶世的时候,没有恐怖的这种心理,想要说这一部《法华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应该入身所行的安乐处,以及所亲近的地方。                  
I2.颂别释行近(分二)
J1.颂约远论近 J2.颂非远非近
今J1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修行菩萨道的菩萨,常离国王:应该和国王远一点,不要亲近;及国王子:也不要亲近国王的太子;大臣官长:也不要亲近这些作官的;凶险戏者:和打功夫、作武术戏这一类的;及旃陀罗:屠人,就是杀猪、杀牛、杀羊的这种人,也不可以亲近他们。外道梵志:和一切的外道。外道,就是修外道法的;梵志,这也是一种外道的名字,就叫婆罗门。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不可以亲近他们。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也应该离增上慢人远一点;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也不亲近贪着小乘,修声闻、缘觉,不发大乘心的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专门去修三藏教理,这样的人,也不亲近。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不守戒律的比丘,或者冒充是罗汉,只有罗汉的名字,而没有罗汉的道德,及比丘尼,好戏笑者:及破戒的比丘尼,和好游戏、好说笑的这一类的人。深着五欲,求现灭度:因为他们深着五欲,都着住到这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上边,想要求现生就得到灭度的。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这一类的优婆夷,都不要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若是人等:假设这一些个人等──就前边所说增上慢、破戒比丘、破戒比丘尼、破戒优婆塞、破戒优婆夷,和杀猪宰羊的旃陀罗。这一类的人,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以求道的心,想亲近三宝的这种心,来到修行菩萨道的人这个地方,他们想要求佛法。菩萨则以,无所畏心:这个修菩萨行的人,就应该以无所恐惧的这种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不在这里有一种贪心、攀缘心、贪图供养的心,不怀着一种的希望,来给他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寡女处女:寡女,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处女,就是没有结婚、没有亲近过男子的女子。及诸不男:和“生、妒、犍、变、半”这五种不男。像这样的人,皆勿亲近,以为亲厚:都不应该亲近,和他做朋友。                  
亦莫亲近:也不要亲近,屠儿魁脍:屠儿,就是杀猪的。魁脍,杀猪的领袖;脍,也是杀猪卖肉这一类的。畋猎渔捕:畋猎,就是去打围;渔,是钓鱼;捕,是捕鸟。为利杀害: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杀害众生。                  
贩肉自活:或者贩卖肉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炫卖女色:或者女人装扮得很美丽,来做不正当的职业。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像以上这一类的人,都不要亲近他。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凶险相扑:就是学武术的互相扑打,你打我、我打你,这么样子;种种嬉戏:还有种种玩耍游戏,这种种的行为;诸淫女等:以及贩美色不正当的这些个女人。尽勿亲近:不要接近他。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不要单独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在屏处来说法。屏处,就是用屏障挡着,旁人看不见的地方。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如果要说法,不要嘻嘻哈哈的,一边讲法、一边笑,不要这样子。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这个修菩萨道的,到乡村或者进城市中乞食的时候,一定要有另一个比丘陪伴着。若无比丘,一心念佛:假如没有比丘一起去的话,要端然恭敬的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释迦牟尼佛。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上是修行菩萨道的人,他的修行处及亲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以这种修行处和亲近处,能很安乐的、无所畏的,为大众来说法。                  
J2.颂非远非近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这个修行菩萨道的菩萨,也不可以修行上、中、下法。上法,就是菩萨乘;中法,是缘觉乘;下法,是声闻乘,这是三乘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有为法、无为法,实和不实的这种法,都不可以修行。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也不可以分别,是男、是女。怎么不可以分别?这个“男”就是“慧”,“女”就是“定”;定慧如一,定、慧本来是一个的,也不可以太过分别。不得诸法:因为“无智亦无得”,所以不得一切诸法。不知不见:心里头也不知这一切法,眼睛也不见一切法。是则名为,菩萨行处:像这种把心置到一个地方,这就是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这一切之诸法,本来什么也没有的,无有常住:观一切的法相,也没有常住。没有常住,就无所执着;无所执着,就得到解脱了。亦无起灭:观一切诸法,也不生、不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这也是有智慧的菩萨,他所应该亲近的地方。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你要是有种种的颠倒、种种的分别,去分别这个法有、那个法没有,这个是实法、那个是虚法,这是有生的法、那是没有生的法。分别这一些个法相,这就是颠倒。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菩萨住到幽闲的寂静处,要修摄自己的身心,安住到诸法实相上,也不起、也不动,好像须弥山王停止在那地方,不动不摇的样子。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观一切诸法,本来都无法可得,好似虚空一样;虚空是没有自体的,所以它没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也不生、也不出,也不动、也不退。常住一相:在长行的经文里说“实无所有”,这儿怎么又说“常住一相”呢?因为没有“有”相、没有“无”相,这就叫常住一相──常住在“非有非无”这一相上。是名近处:这是菩萨一个修行的亲近处。                  
I3.明行成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到这种菩萨修行的处所,以及菩萨所应该亲近的地方。说斯经时,无有怯弱:演说《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时候,无所恐惧,亦无所希求。为什么无所恐惧?就因为无所希求;你若有所希求,就会有所恐怖。你无所希求,所谓“到无求处便无忧”,什么也不求了,也就没有忧愁了。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菩萨有的时候,要入到静室里,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以正念来忆念佛法的道理,随经的文义来观解佛法的道理。所以你们学讲经的,在讲经之前,最好先静坐一个钟头,或者半个钟头,把杂乱妄想都停止下来,修习静定的功夫;然后,由静定中悟出来的道理,来讲说佛经。这是最好的一个讲经的方法。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在入了禅定之后,然后从禅定再出定。起,就是出定了。初禅定之后,为所有的国王,或者国王的太子、或者大臣、老百姓,或者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开阐演化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无上的妙理,其心安隐,无有怯弱:心里也很平安、很快乐的,没有所恐惧。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文殊师利!你应该知道,这叫做菩萨安住初法──修行菩萨道,安住的一个初步的法门。能于后世,说法华经:菩萨若能这样修行,于将来末法时,他就可以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2.口安乐行(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标章 I2.释行法
今I1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菩萨!前边所说的是“身安乐行”,现在我再跟你说一说菩萨修行“口安乐行”。在释迦牟尼佛我灭度之后,在将来末法时,想讲这部《妙法莲华经》,应该居住到这个安乐行门上边。                  
I2.释行法(分二)
J1.明止行 J2.明观行
今J1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假若讲说《妙法莲华经》这部经典,或者读诵这部经典的时候,也不愿意诉说其他人的过错,也不讲这部经典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是人的过错也不讲、经典的过错也不讲。因为佛所说的法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的法门,没有什么地方是一个对,也没有什么地方是一个非。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也不轻慢其他的经典,也不轻慢其他的法师。或者某一个法师讲法讲得好,就赞叹他;某一个法师讲得不好,就轻慢他。不可以这样子的!不讲其他人的好和不好,或者什么长处、什么短处,都不讲的。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对于声闻人,就是小乘人,也不直称他的名字。你们美国人,儿子叫爸爸也叫名字,爸爸叫儿子也叫名字,长幼尊卑一点都没有了!                  
你们听《法华经》听到这个地方,要明白:你们出家人、在家人,不可以互相称名字;尤其在家人更不应该对出家人称名,不可以称他们的法名,要称他法号。对师兄弟也不可以称名,叫“果前师”、“果修师”,这都不可以的。称法名,只可以师父称,师兄弟不可以称的。那么称什么呢?要称他的法号。好像果前,就称“恒谦法师”,或者就称“谦法师”也可以;果修,就称“恒持法师”,或者就称一个“持法师”也可以。                  
对师兄弟都不可以彼此互相称名,何况对师父呢!你们有不懂佛法的人,对师父:“啊!度轮法师、宣化法师!”这是目无师长的一种称呼;或者说“度轮”,这更目无师长,简直就是欺师灭祖,大逆不道不肖徒弟!                  
最初叫你们在家人称出家人“法师”,就有一个人反对,就对这个小沙弥讲:“我以后称你,是要称‘Venerable(尊者)’?”他觉得在家人称出家人“法师”,很失面子。这是一个大错误!所以你们出家人对出家人,不可以称法名。你称法名,那就是你对人家不恭敬,人家对你也会不恭敬;“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样的。不过你们西方人对这个都没有什么研究,这种学问还没有;现在我讲给你们听,你们就应该有这种知识了,不应该再互相称名。                  
不应该直称这小乘法师的名字,或者说他有什么过错、他犯了什么戒了。“有一次,我看见他又吃肉、又喝酒。之后,我问他为什么要吃肉?他说他没有吃,就又打妄语了。啊!这个人不是个修行人!”不应该这么样讲的。                  
亦不称名赞叹其美:也不称他的名字来赞叹他。不说某某人真好!不过他若真好,赞叹可以。好像我常常赞叹寿冶法师,虽然我对他没有什么深刻的交情、来往,但是我很赞叹他的,他的确是一个菩萨。那么他真有好处,可以赞叹;不过赞叹是赞叹,不要直称他的名字来赞叹。你就说:“哦!我知道有某一个法师,真是修道修得有道德了!”不要称他名字。你若一称他名字,他是真好,是没有话讲;或者其他人发现他不好,他就认为你打妄语了。所以也不称说他坏处,也不说他好处。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你既不讲他的过恶,也不赞美他,也不对于这个人生一种怨嫌之心──就是对他有一种嫌疑。好像对某个人有意见,始终对他印象不好,这就是叫怨嫌之心。                  
J2.明观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善修像以上这种安乐心的缘故。因为你没有这种种的毛病了,你不说人好、不说人坏,不怨嫌人家,你心里就安乐了,就没有贪、瞋、痴在你心里了。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所有来听法的人,不可以拂逆其心。要是他问长你也不管、问短你也不管,你不理他,这就逆其意了。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他若来问你什么道理,不要用小乘的法来答覆他,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只用大乘的妙理来答覆他、依照大乘经典来给他说法,令这个来问法的人,能得到一切种种的智慧。                  
H2.重颂(分三)
I1.颂标 I2.颂释 I3.明行成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个意思再说详细一点,所以用偈颂来说。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这个修行菩萨道的菩萨摩诃萨,常常地愿意安稳众生,而为众生说法;这就是“入如来室”。于清净地,而施床座:在清净的地方,施敷床座;这就是“坐如来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以香油涂身,把身上洗干净,把尘秽都除去了,穿上干净的衣,内也干净、外也干净,内无妄想、外无尘秽;这就是“穿如来衣”。安处法座,随问为说:安处于如来座,随众生的请问,而为说法。                  
I2.颂释(分二)
J1.颂止行 J2.颂观行
今J1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若遇到有比丘,及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和国王、王子、群臣、士民:国家的国王、国王的王子,或者一般的大臣,或者一般的读书人及老百姓。                  
以微妙义,和颜为说:以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和颜为说。和,是和顺;和颜,这不是笑得很厉害,也不是板起面孔来发脾气的样子。也不发脾气、也不太笑,就是面上一点火气也没有,很和气的,而为他们解说佛法。若有难问,随义而答:或者他有疑难来请问,你就随他问的意思,而答覆他的问题;但是要用大乘的义理来答覆他,不要用小乘的法来答他。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种种的因缘,用种种的譬喻,给他敷布、演说,分别给他说法。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用这种种的方便法门,使听法的众生都发菩提心,并且一天比一天的增长他这个菩提心,成就佛道。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除去他懒惰不精进的这种意念,和他懈怠的这种妄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离开一切的忧愁烦恼,慈心为众生而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J2.颂观行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这个修行菩萨道的菩萨摩诃萨,以慈悲心而为众生说法;不单一时是这样子,昼夜六时常常演说这无上修行的道理,和无上的佛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唯恐众生不明白,所以用无量的因缘,无量无边这么多譬喻来开示众生,使令一切众生得大欢喜、得大安乐、得大寿命。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所穿的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以上种种的这四事供养,而于其中,无所希望:在说法的中间,也不希望衣服、也不希望卧具、也不希望好饮食,也不希望最有营养、最有补养的医药。但一心念,说法因缘:但一其心而念佛法,为众生随机说法,要这样想:“我给这个众生说法,用什么因缘,才可以把他教化明白醒悟呢?用什么譬喻,才可以令他开悟呢?”                  
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我愿意成佛道,我也愿意令一切众生成佛道,像我一样。是则大利,安乐供养:这种的思想,才是最大的利益,才是安乐众生的一种最大供养呢!                  
I3.明行成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我灭度后: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在佛住世的时候是正法时代,佛灭度之后,有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若有比丘:假设有比丘,也就是修行菩萨道、行菩萨法的出家人。                  
能演说斯:能,就是能力所及,可以做得到。譬如你可以翻译而不作翻译,那就是“能者也不能”;若你本来不能翻译而一定要尝试作翻译,那就是“不能也能行”。你看!如果要你们这么等着,不叫你们翻译的话,到现在恐怕还不行;只管去做,所以就成功了,这就叫“能”。                  
这“能演说斯”,就是能演说这个经;斯,就是这个。究竟能不能说呢?你可以讲,就是“能说”;你能讲而不讲,就是“不能说”,没有什么!我本来也是不能讲的,但我看没人讲,我就试一试;一试,果然成功了,这么多西方人来听!所以我一天比一天讲的声音就大了,不怕人来听了。以前我讲经是小小的声,为什么呢?怕人听见我讲得不对了!假设有人讲话驳斥我,怎么办呢?同我辩上,怎么办呢?现在讲的时间久了,也不怕了,这就叫“不能也能行”──也能讲经。                  
你们听见了吗?你不要以为我是会讲经的。我连听经都不会,根本我没有耳朵,也没有眼睛;不但没有耳朵、没有眼睛,连鼻子都丢了。说是:“怎么样没有耳朵、没有眼睛、没有鼻子?那有没有嘴呀?”嘴不会丢的。嘴若丢了,就不会吃饭了;我还会吃饭,我知道我嘴还没有丢,所以还可以讲经。你看这妙不妙?耳朵、眼睛、鼻子都丢了,这个嘴没有丢;你们遇着过这么一个人没有?没有遇着?现在就是。“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你说若不是丢了,怎么会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怎么会不闻圆顿教?诸佛有香光室,这个“香光室”,无论你在远近,都可以闻得到这股香;你们闻了这么久也闻不到,你说,这不是丢了是什么?这不是和你们讲笑话,真是这样子!(注:称佛居处为“香室”)                  
妙法华经:能听这《妙法莲华经》、能演说这《妙法莲华经》,这就是不可思议微妙之法呀!人也应该把心丢了它,可是这个心不容易丢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丢,你就要找。你学佛法的,就要找你这个心;不学佛法的,随便它丢,心丢了就不找了!心无嫉恚、诸恼障碍:心里头没有妒嫉、瞋恚。你若有妒嫉,就有烦恼;有瞋恚,那更是烦恼。所以没有妒嫉、没有瞋恚,就没有一切的烦恼障碍了。                  
亦无忧愁,及骂詈者:也没有烦恼、也没有障碍。不但自己没有障碍,也对人也没有障碍;不但对人没有障碍,就人对我有障碍,我若里边没有障碍,那个障碍也障碍不着我。好像你没有那个肮脏东西,苍蝇就不来;你有肮脏东西、有不洁净的东西,苍蝇它才来。也没有人骂你,你也不会骂人。为什么人家骂你?就因为你骂人。为什么那么多人骂我,说我这么样坏、那么样坏?就因为我欢喜骂人,人当然骂我了!所以你要想人不骂你,先不要骂人,这是最现实的逻辑;你若不懂得这个逻辑,尽往外找──为什么你骂我呢?为什么他不骂你呢?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也没有恐怖,什么都不怕的,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遇着人拿一把宝剑,想把我的头给斩下来;可以的,没有问题的!好像二祖神光法师,他叫:“你斩了!斩了!”那个刽子手就一刀把他头给斩下来了;斩下来,他没有哭,也没有笑,由颈腔子里头往外冒出白浆。这时候皇帝才知道杀错人了,于是又给他造庙修塔。但是,这是马后课呢!不是马前课,诸葛亮是马前课。                  
诸葛亮骑着马走,探子在前边问:“军师!现在魏国的兵又来杀我们了!”诸葛亮说:“没关系,没有事情!他们退回去了!”果然到前面那儿再一探,曹操的兵真的回去了,这叫“马前课”。你如果说:“等一等!我查一查,看看怎么样?”过几天,探子回来报说:“曹操的兵走了!”你说:“我早就知道他会走的!”这就不算的了,这就是“马后课”。要先知道才算呢!等人家告诉你,你才说:“哦!我早就知道这件事了!”那都是“马后课”。                  
马前课也会变成马后课,马后课也会变成马前课。我以前也讲,袁天罡和李淳风(注:均是唐太宗时人擅长命数),事情还没来,他已知道。有一个人来,手上拿着一只鸟说:“你算一算,这个鸟是活的?是死的?”如果他说是活的,这人用手一攥就把它攥死了;要是算它是死的,这人一松手,它又飞了。你说怎么算法?所以这马前课、马后课都没有用了。                  
亦无摈出:不会被人摈出。摈出,譬如大家在一起住,你尽给人很多麻烦,人家就把你赶走了。或者大家一起住,你和我也有心病,我和你也有心病;你见着我,这个脸色就黑起来了,我见着你,不黑也红红的。这么样子,大家心里有病;心里有病,口里就发脾气了,然后就不共住了!说:“你这么大脾气,你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你赶快滚蛋了!”就把你迁单了!这就叫“摈出”。                  
为什么不摈出呢?就因为忍耐,也不障碍人;人障碍我,我也不知道。譬如他骂我,“骂谁呢?不是骂我吧?”说是他提着你的名字骂,说:“果明!你是个坏东西!”“哦!我是个‘明’,明就不应该‘不明’了,这不要紧的!”这是真明了。说:“果不明!”“哦?谁叫‘果不明’?没有这么个‘果不明’,不是我!”这就没有事了。你会忍,无论“果明、果不明”,你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明”,把这个“明”忘了它,变成无“明”了。你无“明”,也没有人;没有人,谁发脾气?所以他能忍能让,才不被摈出。安住忍故:因为他安住这个“忍”的缘故。                  
智者如是: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呢!你有大智大慧,怎么会因为一点小小的问题,就发起大的脾气来了?不会发脾气的。就发脾气,也不是一定真的,或者是假脾气;假脾气,那还是没有脾气,你们要认清楚了。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这叫善修其心,能住到“安乐”的这种行门上,好像我上边所说这个道理。若能像上面我所说这样子地修行菩萨法、行菩萨道,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这个人的功德,千劫万劫、百千万亿劫,用算术来算、用譬喻来比方,也没有法子可以说得完他这种功德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G3.意安乐行(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三)
I1.释止行 I2.释观行 I3.结行成
今I1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又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你这个大菩萨!这个菩萨,不是单单文殊师利菩萨,是所有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在将来我灭度之后的末法时代,法将要断灭的时候。这在什么时候呢?就在人寿命减到二十岁、十五岁,乃至于减到人寿十岁的时候;普通人寿命活到十岁就死了,到那时候,佛法也将要灭了、没有了。                  
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能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人,他没有妒忌、谄媚、欺诳的心。谄媚,就是见着有钱的,欢欢喜喜地来对人家;见到没有钱的,就生出一种骄傲,哦!这个面孔就不同了,不高兴的样子。诳,就是打妄语。不单不应该有这种行为,连这种妒嫉心、谄媚心、欺诳心都不应该有。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地就责骂修学佛法的人,就说那个人:“他学佛法,他所行所作太坏了!他犯什么什么过错⋯⋯”或者说:“他还好,见着佛还拜佛,这是他的长处;可是拜完了佛,他就打妈妈、骂他父亲,这个人太坏了!”就说修行人的长短是非。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有比丘、比丘尼,或者是优婆塞、优婆夷,这等等人,或者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求声闻道的,就是修苦、集、灭、道四谛法;求辟支佛者,就是有修十二因缘法;求菩萨道者,就是修六度万行菩萨所行的道。凡是出家的男人和女人、在家的男人和女人,和求声闻、辟支佛、菩萨道这一些个人,无得恼之,令其疑悔:不要得罪他们,不要令他们生烦恼。你若令他生烦恼,他就生了疑悔心;生了疑悔心,就不能精进、不能修行了。                  
语其人言:譬如对这些人就说,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你们这一班人,修行什么呢?你们离道还非常远呢!你不能成功的!你照这样子,始终也不会得到真正佛的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俗谛,“种智”是真谛。“一切种智”是非俗非真,这是中谛;中谛,这是佛的智慧。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你不能得到一切种智呢?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因为你是最放逸的人。放,是放荡;逸,是安逸。又放荡、又安逸,就是不愿意做工、愿意休息;这是放逸之人,也不守规矩。因为你对修道很懈怠,所以你不会成佛的,你不会得到一切种智的。                  
不应该对人起轻慢而说出这种话,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又者,也不应该拿着一切佛法当儿戏,这么样子随随便便地来讲;好像作戏那么样,拿着佛法来讲笑话,来随随便便地谈论。戏论,就是讲得不真实。就是有所争长论短,明明合佛法,他说不合佛法;明明对了,他说不对,这就叫诤竞,故意来狡辩。狡是狡滑,辩是辩论,就很不守规矩的这么样子来辩论。你不应该令人烦恼,不应该说:“你是最懒惰的,你不能成佛!”你不应该这么讲。                  
I2.释观行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你应该怎么样子呢?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应该对一切的众生,起大悲心;看众生太苦了,我应该把这苦给拔出去。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对一切的佛,应该想:一切如来是我们的大慈悲父。要这样想!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对所有一切的菩萨,我们应该想:哦!这是我们修行的师父,这是教我们的良师善导,能用种种的方法,把我们领到道路上修行。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对于十方诸大菩萨,应该常常地很诚心;恭恭敬敬地要礼拜这十方的诸大菩萨,要常常地存这种的心。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对于所有一切的众生,应该慈悲平等为其说法;平等平等的,而不选择。以顺法故,不多不少:因为随顺这个法的缘故,也不给某个众生多说一点法,也不给某个众生少说一点法。不选择所有的众生,说是这个人对我是很恭敬的,我就多给他说一点法;那个人对我不恭敬,我就给他少说一点法。不这样子!恭敬、不恭敬,信、不信,都给他说一样的法,也不多、也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乃至于来听法求法的人,他深深地爱好这个法;就是这样的人,也不给他多说一点点法。                  
I3.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文殊师利!你要知道!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在将来法要灭的时候,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有能成就这第三种“意的安乐行”的菩萨。                  
说是法时,无能恼乱:你正在讲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来恼乱你。为什么?因为你讲说《法华经》,一切的护法、天龙八部都会拥护你;并且因为你在往昔不种恼乱其他众生的因,所以现在也没有众生会来恼乱你。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所得的,都是最好的人在一起修行,大家一起来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我们现在大家都来研究《法华经》,这可以说是“得好同学”了,你们大家不要互相发脾气!要做一个好同学啰!大家互相都要恭敬!亦得大众而来听受:不单大家共同来研究《法华经》,也得到很多人来听闻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                  
听已能持:听了《法华经》之后,不是这么听完就算了,你要能受持这部《法华经》。                  
持已能诵:你能受持完了之后,就能诵念。持,是恒持,就是常常要来学《法华经》;若不学,那就不恒持。等你受持《法华经》时间久了,就离开《法华经》的本子也能诵了、可以记得了。对着本子,这就叫“持”,又叫“读”;离开本子,这就叫“诵”。                  
诵已能说:不单能背诵了,而且还能讲解。                  
说已能书:不是单单能讲就完了,还要能把这一部经都书写出来。                  
这是五种法师──以读念、背诵、受持、书写、讲说,来做法师。我认识一个如莲法师,字写得非常好,他天天就这么结上双跏趺座,坐到自己房间里书写《法华经》;写完了,他把它影印出来,印了一部《法华经》。这位和尚,以前是个做官的,以后出家就专门写《法华经》。                  
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若自己不会写字的,可以请其他的人来书写这部《法华经》。写完了,自己就叩头顶礼,礼拜这《法华经》,恭敬这《法华经》,尊重这《法华经》,赞叹这《法华经》。                  
这部《法华经》,你看!诸佛都来这儿给证明、多宝如来也来给证明,这是最妙,最不可思议了。你有一分的恭敬心,就得到一分感应的好处;你有十分的恭敬心,就得到十分感应的好处。你遇着这部《法华经》,不要随随便便就把它空过了;所以你们这些个人,能听见这《法华经》,这是不可思议的!                  
你们以前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乃至于祖父的父亲、母亲,都可以说是没有听过《法华经》;现在你们这些个后人,听过《法华经》了,这都叫超祖拔玄了,超过你们祖宗的德行了,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们各位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你们现在来学这个佛法,这都是有大善根、有大德行的,才能来听经、学习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H2.重颂(分二)
I1.颂释 I2.颂行成 I1(分二)
J1.颂止行 J2.颂观行
今J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愿意再把这个意思再说一遍,而用偈颂来讲解。                  
若欲说是经: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若愿意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应该把嫉妒心、瞋恚心也舍了它,把贡高我慢的心也舍了它,也不应该谄媚于富贵的人,也不应该打妄语,不应该有这种邪伪的心在心里存着。常修质直行:常常要修行这种直言直行。质直,就是直言直行,对于任何的人也没有弯曲心。“质直”就是对着“弯曲”,所谓“直心是道场”,要用质直的心。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轻看人,不把人看得很卑贱的;不但不轻人,而且也不轻法。不令他疑悔:不可以令其他人对佛道生出一种疑悔心。云汝不得佛:也不可以说:“你这么样的懒惰、这么样子懈怠,这不能成佛的!”不要这么样说,不要恼乱他人!                  
J2.颂观行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这个菩萨摩诃萨所说的法,常常很柔和的,能忍辱,这是“着如来衣”。慈悲于一切:以慈悲心来对一切的众生;这就是“入如来室”。不生懈怠心:不生轻慢懈怠的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十方所有的菩萨摩诃萨,他为什么行菩萨道呢?因为他怜愍众生,所以他修行菩萨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我们应该对十方的菩萨摩诃萨,都生一种恭恭敬敬的心;要作什么样的观想呢?就想:这是我的一个最好的师父!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对菩萨生大师想,对于诸佛世尊,就生无上大慈悲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把这种骄傲的我慢心都应该破除了它,说一切法的时候,要无所障碍。                  
I2.颂行成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这第三,“意的安乐行”是这样的。有智慧的人,应该依照这种的方法去修行,而守护这种的安乐行,一心修行这安乐行。无量的众生都会恭敬像这样修行菩萨道的菩萨。                  
G4.誓愿安乐行(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明行法 I2.叹经法 I1(分二)
J1.释行法 J2.结行成
今J1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又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妙吉祥菩萨!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于将来末法时代,法将要断灭的时候,有持是法华经者:若有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这样的菩萨。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在家,是指优婆塞、优婆夷;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尼。在这些个比丘、比丘尼和居士里边,应该生一种大慈心。慈,就能令众生都得到快乐。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在不是修行佛法的人里边,甚至于毁谤佛法的人里边,应该生出一种大悲的心。悲能拔苦,能把这一切造罪众生的苦,都给拔除了。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应该作这种的思想。什么思想呢?像这一类的人,他们所失去的利益太大了!这是他们最大的损失啊!什么最大的损失呢?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方便随宜;遇着什么人,就讲什么法。遇着大乘人,就说大乘的法;遇着小乘人,就说小乘的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以一个声音演说佛法,众生种类不同,但是每一类的众生,都明白佛所说的法。                  
现在这一种造罪恶的人,不想学习佛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也不听佛法,也不知道佛法,自己也不觉悟。为什么不闻、不知、不觉呢?就是也不请问;自己不明白,也不请问明白的人。他也不生一种信心,也就不想真明白佛法。所以这种人,是损失最大的。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这个人,虽然不请问这《法华经》的妙理,也不相信这《法华经》的妙理,也不了解这《法华经》的妙理。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我,这是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他发愿说,我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那时候,无论在任何的地方,以我神通的力量,和我智慧的力量,来接引不闻、不问、不信、不解这一类的人,使令这一类的众生也要住在这个妙法之中。                  
J2.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这一类的菩萨摩诃萨,在佛灭度之后,有成就这第四种的安乐行;这第四种的安乐行,就是“发愿”。                  
他能成就以上这四种的安乐行,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当他讲说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也没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常为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这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一些个人都要供养他,恭敬他,并且尊重、赞叹他。不但人间的人这么恭敬供养、赞叹这一位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就是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在虚空里的一切诸天,都为听法的缘故,也常常来跟随、侍奉这一位菩萨。                  
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或者在聚落乡村里,或者在城市中,或者在山上空闲的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你在那儿修行,就有人想要来问难你、考验你。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一切的护法善神、天龙八部,昼夜都常因为护法的缘故,来保护着这个修行菩萨道的菩萨。那么他来问难你,你以大乘的妙义来答覆他,能令这一切听经闻法的人,都得到欢喜。                  
所以者何:什么缘故呢?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三世诸佛,都拥护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所以就是有什么困难的问题,都可以变成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I2.叹经法(分二)
J1.就法略叹 J2.约喻广叹
今J1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菩萨,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这一部《法华经》,在无量无量国之中,有很多人连“妙法莲华经”这经名都听不见。现在日本有一个日莲宗派,单单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这也就是表示他们闻这个名字了;本来这个名字都闻不着,现在他们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听见名字了!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况且你能看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啊!不容易看见的;何况你又能受持,来念诵这《妙法莲华经》。
**J2.约喻广叹(分二)
K1.不与珠喻 K2.与珠喻 K1(分二)
L1.立喻 L2.法合
今L1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文殊师利!好像那个强有力的转轮圣王,想用他这种的威德势力,来降伏其他的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这所有其他小国的国王,不听这转轮圣王的命令。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在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就用种种兵力,来征伐这些国。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转轮圣王看见兵众作战有功的,生大欢喜,随立的功劳大小而来赏赐他。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者给他一点地和住的房子,或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者给他一点衣服,庄严身体的这种东西;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或者给他种种名贵的珍宝,好像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或者一头大象,或者马,或者车乘,或者一些工人及人民等,以作为赏赐。
转轮圣王的军队作战胜利了,所有有功的人都要赏赐,“或与田宅”,或者就给他田地、舍宅。但是“田宅”不是就是田宅,田,譬喻三昧,也就是“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的果位;“城”譬喻三果的果位;“邑”譬喻四果的果位。其余的,“衣服”譬喻忍辱;乃至于“七宝”譬喻七觉支的善法、七觉支财,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这“象、马、车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的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转轮圣王髻中,有一颗最宝贵的明珠,但是他不会把这颗明珠犒赏给有功的这些将军、士兵,不会赏给任何人。所以者何:什么原因呢?独王顶上有此一珠:因为就仅仅转轮圣王的头顶上,才有这一颗明珠呢!所以他不会把它再赏赐给其他人的。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假若他把这一颗明珠也给了这一些个有功的人,转轮圣王所有的眷属一定就很惊怪的。惊怪,就不相信有这种的事情,也不相信自己会得到这么优厚的赏赐。
**L2.法合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如来亦复如是:我释迦牟尼佛也就像转轮圣王是一样的,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以这不可思议禅定的三昧,和智慧的力量,得到无上的妙法,王于这个法王的国度。在这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佛是法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因为佛得到大智大慧,得到真正的法。
佛虽然得到无上的妙法,为法中之王,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可是这一切的魔王,不肯顺伏;他们不肯投降、不愿意归顺。所以,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如来就带领这大乘、二乘、三乘的人──这一切的诸将,和这个魔王来共同作战。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其中把这个魔王打败立下功劳的,佛的心也就欢喜了。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佛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之中,来给大家说一切的经典。或者说三藏教,或者说方等教,或者说般若教,或者说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八种教;把诸经的教理,都说给一切的众生听,令一切众生心里都欢喜。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佛就赐给众生以禅定的功、解脱的德,无漏的智慧,还有五根、五力。“根”是五根,“力”是五力。这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这五根生出来了,因为它有五种的力量,又叫“五力”。佛把诸法的法财,都赐给一切众生。
又复赐与涅槃之城:又赐给众生涅槃之城。涅槃怎么叫“城”呢?因为它可以防敌,可以防御敌人来攻;也就是能防着魔王,魔王没有办法来破坏你这个涅槃,所以这叫涅槃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说是你已经得灭度了,引导众生的心,令一切众生心都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而保留着《妙法莲华经》这种的妙法,不为一切众生说。这《法华经》,也就好像转轮圣王髻中那颗宝珠,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给人家讲的。
**K2.与珠喻(分二)
L1.立喻 L2.法合
今L1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好像转轮圣王一样,见他所有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有大功劳的人,心特别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用这个最难信的宝珠,久藏在发髻之中,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赐给人,而现在因为他功劳太大了,所以就赐给他。
**L2.法合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如来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也就像转轮圣王一样的。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做大法王,以无上的妙法来教化一切众生。
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看见这些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或者二乘缘觉,或者菩萨;这些都叫“贤圣军”。与“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有烦恼的魔,还有死的魔。人人都有死,死也是一种魔;现在我们想要修成佛,没有生死,所以要和这死魔来共战。有大功勋:和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把五阴魔、烦恼魔、死魔战胜了,所以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能把贪、瞋、痴这三毒都灭了,能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破魔王的罗网。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修行,能把死魔战胜了、烦恼魔也战胜、五阴魔也战胜了;在这时候,破魔罗网了!如来看见这些个修二乘和大乘的,都有所成就了,也就欢喜了。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这部《妙法莲华经》,能使令一切众生到达一切智慧之地。一切世间多怨难信:这所有的世间人,多怨《法华经》这个道理,也不容易信;所以先所未说,而今说之:如来以往这四十多年,从来也没有说过《法华经》,现在才给大家讲一讲这《妙法莲华经》的妙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5-2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文殊师利: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在所有佛所说的经典之中,《妙法莲华经》是最无上甚深,没有比它再高的,也没有比它再深的了。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这是最后赐给一切众生了,就像有大威德、有大强力的转轮圣王一样;他长久以来都守护着自己髻中这一颗明珠,现在因为这个人功劳太大了,所以他把这颗明珠也赐给了。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妙吉祥菩萨!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是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一切诸佛,秘密之藏;是最秘密的,是不传之法,本来不传的。于诸经中,最在其上:在所有佛所说的经典里,这一部经是最上的了。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在从来好像长夜似的时期里,我守护这一部《妙法莲华经》,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对大家讲的。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直到现在,我才给你们各位在法会中的大众,来分别敷演,讲给你们大家听。所以,你们不要拿着它当很平常的法来听!
**H2.重颂(分二)
I1.颂行法 I2.颂叹经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说完了上边的经文之后,又以偈颂来把这个义理详细地说给法会大众。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应该常常修行忍辱的行门,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事,怜愍一切众生。乃能演说,佛所赞经:能有这种忍辱的心,和哀愍一切众生的心,才能演说这《妙法莲华经》。
这部《妙法莲华经》,是十方诸佛、三世诸佛所共赞叹的经典。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在将来法要灭的时候,有受持、读诵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于家出家,及非菩萨:或者是在家人,或者是出家人,或者不明白佛法的这一些众生;应生慈悲:对他们应该生一种慈悲心,给他们快乐,而拔除他们的痛苦。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应该怜悯他们,说你们这等的众生,不闻这部《法华经》、也不信这部《法华经》,这真是你们最大的损失!你不信《法华经》,就不能成佛;你想成佛,必须要信《法华经》。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将来我得成佛道的时候,以我的禅定力、智慧力,以及神通力、种种的方便,为这一类的众生来说这《妙法莲华经》。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妙法莲华经》的妙处,而居住到这妙的境界上。
学佛法的人,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一天比一天诚心,一天比一天守规矩,一天比一天聪明。你今天比昨天聪明,明天比今天更聪明;那么慢慢地就会有真正的智慧了。想要有真正智慧,必须要循规蹈矩来用功。
所以我希望各位,以后都要照顾自己,要管着自己;自己能管自己,终究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I2.颂叹经(分二)
J1.总颂两喻 J2.总颂两合
今J1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譬如有大威德、有大势力的转轮圣王,他王一四天下。这个世界上,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王于四大部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银轮王就王于三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铜轮王,是王于二洲,就是东胜神洲和南赡部洲;铁轮王只王于这南赡部洲。我们现在讲的,这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他有七种的宝贝,这是世间最稀有的。转轮圣王有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
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这些兵去到敌国作战,作战有功了,所以就赏赐一切的财物。象、马、车乘:这表示二乘。严身之具:譬喻修行的法门。及诸田宅、聚落、城邑:“田”譬喻三昧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证得初果、二果的圣人,“城”譬喻三果阿罗汉,“邑”譬喻四果阿罗汉。或与衣服:譬喻柔和忍辱的法门。种种珍宝:很多种珍宝,不是一种;所以要一样一样地数,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什么宝贝都有了。奴婢、财物:“奴婢”譬喻神通的功能。你不要以为神通好得不得了的,在佛法里,它就是奴婢,可以让你随意运用的。你有天耳通,想要偷着听人讲话,离着很远,你就听着了,这就等于你的奴婢一样。天眼通,离得很远,你若运用天眼通来看一看,某一个人做什么呢?你一看,甚至于他在那儿睡觉,你也知道;在那儿吃饭,你也知道。在那儿无论做什么,你都知道了;所以这个天眼通就等于奴婢一样,你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以上种种的财物,欢喜赐与:很欢喜,就赏赐给他们了。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假如有一个最勇猛的健将;健将,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勇士。无论和谁一战,他一定胜利;无论打哪一个城市,他一定把这个城可以攻破了。他能做人所不能做的那种难事。因为他这么样勇健、这么样能去破敌,把敌人都给打退了,王解髻中明珠赐之:这转轮圣王现在一看,赏赐旁的东西,都不能抵他这种功劳所应得的价值;所以把髻中那颗明珠取下来,赐给这个最勇猛的将军。
这部《法华经》,也就好像那颗宝珠似的;佛本来不说这部《妙法莲华经》,现在时候到了,所以要为众生说《妙法莲华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5-3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J2.总颂两合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如来亦尔:如来,释迦牟尼佛;亦尔,也是这个样子,也和这转轮圣王赏赐他顶上髻中的宝珠,是一样的道理。为诸法王:佛是法中之王,所谓“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得到自在无碍的这种妙用。
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佛又能忍辱,又有强大的力量,有大威德;又有智慧,这就等于有一切的宝藏一样。以大慈悲:佛用“慈”给众生乐,用“悲”来拔众生苦,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照这个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声闻、缘觉身得度,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现种种的身,来教化众生,这叫“如法化世”。也就是“观机逗教”,观察机缘,用法来教化众生;“因人说法”,因为哪种人,就给他讲哪种法。
好像对好吃的众生,就先讲“食经”──讲吃的经;说是:“你吃一点这个东西,对你最有好处啦!你若是胖的人,欢喜瘦,就会瘦一点;你若欢喜胖,吃这东西就会胖一点!”这个好吃的人一听,啊!这不错!我正不愿意这么肥,那么吃一点能瘦的东西!于是就把食经讲的给吃了;那么欢喜肥的,听说吃这个东西就会肥,于是把它也吃了。这叫如来所说的“法食”,你不要以为真有东西给你吃;“说法”就是“食”,你忘了吗?“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一天吃一餐就可以呢?就因为他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了;天天就吃佛法,每天吃一顿,吃得不饱,明天再吃!佛也就是这样子。
有的众生不愿意吃,他就愿意睡觉,每逢吃完午饭,一定要睡觉;于是佛就给讲“睡经”。怎么睡呢?说:“你睡,要头冲南,脚冲北;右边在下边,左边在上边;要托腮搭胯。你这么样一睡,这叫‘吉祥卧’,你睡,就最吉祥了!你作梦也吉祥、睡觉也吉祥,醒着、睡着都吉祥!”这个人一听:“哦!这不错啊!吉祥!”于是就依照这个方法去睡;一睡,就得了睡的“三昧”!得三昧,就清醒了,说:“啊!不要睡那么多啰!睡那么多,也没有什么大意思。”于是把“睡经”讲了,这个人就给讲醒了。这是个比喻,什么叫睡觉?你能入定就是睡觉;一入定,好像睡觉一样。但是,睡觉是头低低这么样子;那入定的样子,头不动,身不摇,如如不动,了了常明,那才是“真睡觉”。你那个睡觉,是睡假觉,是睡死觉,不是睡的活觉。真正入定了,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你能一入定,缩万年为片刻、放开片刻成万年,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你看这个觉睡得长不长?说:“我不懂!”你当然不懂,你若懂这个,那你也不得了了。
所以“如法化世”就是这样子:好吃的,就给讲“食经”;好睡的,就给讲“睡经”;好钱的,就给讲“财经”。总而言之,他欢喜什么,就给他讲什么经。这叫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受诸苦恼:他见一切的众生,着住到财、色、名、食、睡上了,所以就有诸苦恼!譬如贪财,所谓“未得之,患得之”,没有得的时候,想法子怎么能得到财呢?财得到了──或者去到什么地方把钱偷来、或者打劫抢来了;你说怎么样啊?哈!他又忧愁了:“唉!我得天天看着它,不然的时候,我打劫人家的,也有人打劫我嘛!”于是昼夜也不睡觉,就看着这个钱。你说是不是烦恼呢?这财、色、名、食、睡,都一样的,没得到的时候,想法子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丢了;你说,麻烦不麻烦?这所以就受诸苦恼了!
欲求解脱,与诸魔战:因为受苦恼受得时间久了,他就想要得到解脱,不着住啦!就要得到自由,要飞天遁地;所以就与这些个烦恼魔、死魔、业障魔,又和贪心的魔、瞋心的魔、痴心的魔、慢心的魔、疑心的魔这五毒来作战──三毒就变成五毒了!一作战,把这些个魔王打败了。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所以佛就为这些着魔的众生,来给他说种种的法,愿意他得到解脱。以大方便:以最大的方便法。这些个方便法,是没有自己的;为了度众生,就是下地狱,我都愿意为众生受苦的。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萨,他陪着那些个地狱的众生,在那地方来教化地狱的众生,这就是以大方便。说此诸经:释迦牟尼佛说三藏的教,又说方等经、般若经等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既然知道众生,方等教的人也得到利益了,般若教的也都得到利益了,他们得到好处了!末后乃为,说是法华:最末后的时候,才为众生说这部《妙法莲华经》。这是佛最后所说的经,佛最后的目的,就是为说《法华经》。
如王解髻明珠与之:就好像转轮圣王解下来他发髻之中的明珠一样,把这粒明珠赐给最有功劳的将军。此经为尊,众经中上:这部《妙法莲华经》是最尊、最贵的,在一切经典中,是最高无上的了。我常守护,不妄开示:释迦牟尼佛说,我自己常常守护这《妙法莲华经》,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人讲的;很久很久也不讲,我都保留这《法华经》。今正是时,为汝等说:现在正是时候啦!也不早、也不晚,也不前、也不后,正是这个时候!什么时候?为你们大家来讲《法华经》,正是时候。
所以现在我们这儿讲《法华经》,也正是时候!到这个国家里,先讲《楞严经》。有人说《楞严经》是假的,为什么呢?人家看见都发愣,认不清楚,所以就以为不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若拿它当假的,也是假的;是假的,你若认为它是真的了,也是真的。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嘛!真、假,在你自己心里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根本在经上,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对你有帮助,就是真;对你没有帮助,就是假;对你有利益,这就是真了;对你没有利益,这就是假了。什么叫真、假?真、假,在你自己那个地方,不是在经这儿!我们现在讲《法华经》是真的,但是你若不懂,真的也没有用;你若懂了,就是假的,都有多少用处。所以这第二次讲经,就讲《法华经》,第三次就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人说:“你讲过《地藏经》、《金刚经》,我听过!”那些是小经,我们这是讲大经、真经。
**F3.总明行成之相(分三)
G1.结劝四行 G2.举三报以劝 G3.总结
今G1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有修菩萨法、行菩萨道,而求佛道这样的菩萨,欲得安隐,演说斯经:他想要得到安稳快乐,而讲演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应当亲近像前边长行所说这四种法,就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要亲近这四种的法、实行这四种的法。
**G2.举三报以劝(分三)
H1.报障转转现报 H2.业障转转生报 H3.烦恼障转转后报
今H1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若能常常读诵这《妙法莲华经》的人,常常也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
**H2.业障转转生报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又无病痛,颜色鲜白:又能常常也没有什么病痛,所以这个人脸色很光鲜的;光鲜,就是脸上红光满面,不是好像有一股黑气。你看这个人,他面上有一股红光,很新鲜的,面不发黑,这个人就有智慧。你看那个人若是面上发黑色的──黑人当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了!普通人的面,不应该黑色;如果呈现出黑色,这就不吉祥了,他会遇着很不吉祥的事情。你常常红光满面,就会遇着吉祥的事情;鲜白,也就是红光满面,很好看的。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他不生到贫穷的家庭里去,也不会给人做下人;下人,就是做工人的,赚的钱很少,做那工作很低下的。也不会丑陋;丑陋,就相貌很不好看。
**H3.烦恼障转转后报(分二)
I1.别明三烦恼障转 I2.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今I1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众生乐见,如慕贤圣:你修行菩萨道,没有病、也没有忧恼、也不穷、不卑贱、不丑陋,所以众生就欢喜看见你,就好像仰慕圣贤、菩萨一样的。天诸童子,以为给使:这诸天一切的童子,也来给你做工人,听你使唤。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有什么凶险的事情,刀杖也不会加到你的身上;不单刀杖不能害你,就是有什么人给你下毒药,他也不能害你。若人恶骂,口则闭塞:假设有人恶骂你的话,他想骂你,他也张不开口。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无论游行到什么地方,都无所畏惧,就好像狮子之王似的;狮子是兽中之王,什么兽类都怕他。智慧光明,如日之照:他的智慧和光明,好像太阳普照大地似的,是无微不照,没有一个黑暗的地方照不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I2.明一切烦恼障转(分四)
J1.梦入十信相似位 J2.梦入初住见道位 J3.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J4.梦入妙觉究竟位
今J1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你要是作梦,也会作吉祥的梦,不会作凶恶的梦;就是在梦寐中,也见吉祥的境界。什么吉祥境界呢?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见着佛了!佛在师子座上说法呢!诸比丘众,围绕说法:有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那么来围绕、赞叹佛,听佛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又见很多天龙八部的神,和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那个数目好像恒河沙那么多,到那儿恭敬的合掌礼拜、来供养。自见其身,而为说法:自己看见自己的身体,给这一些天龙八部说法。

J2.梦入初住见道位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又作梦,梦见诸佛,身相是紫磨金色,放无量光,照到一切的众生。以梵音声,演说诸法:用清净的梵音,来演说一切诸法。所以声音也是很要紧的,人讲经说法,声音一定要清亮,说话说得清清楚楚的,不可以令人听了也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你声音清净、宏亮,这都是在往昔修诸善根,才能有这种的表现;不然的时候,你讲话那个声音好像哭似的,本来大家都没有一种悲哀的心,听你这个声音就都哭起来了。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佛又为这四众弟子,来讲说无上的妙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自己见自己的身也在道场里,合起掌,在那儿赞叹佛说法。好像有很多诚心的居士,都有这种的梦,这都是有善根的人!有一些个比丘也有这种的梦。闻法欢喜,而为供养:闻法也欢喜,来供养佛。得陀罗尼,证不退智:得总持的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证得智慧,不退转了!就是得到智慧,永远都不会再迷了。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知道这个人的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就给他授记,成最高的正等正觉。
汝善男子:佛给你授记,就说,你们这一些个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在未来世的时候,会得无量的智慧,又得成佛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你那国土也庄严而清净,非常之大的,亦有四众,合掌听法: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家都合起掌来听法。

J3.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又见自己这个身体,在清净的山林之中,在那儿修习禅定的善法呢!证诸实相:证到实相的理体,证到不可思议这种妙有的境界。深入禅定,见十方佛:能得到深禅定,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种境界;在这个时候,在禅定中,能和十方佛见面,而听经闻法。

J4.梦入妙觉究竟位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这个人在梦中看见佛了,佛身放紫磨金色的光明;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百福相”这种微妙清净庄严法身。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在诸佛的面前来闻法,又为人来说法,常常有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梦境。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又梦见自己做国王,把三宫六院这些娘娘妃嫔都舍了!又,把最好的财、色、名、食、睡,最好的色、声、香、味、触,都不要了!走到道场那个地方去。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在菩提树下,坐在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求道等过七天之后,就得到佛的智慧了。在梦中,你看!就成佛了!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成了无上佛道之后,就“八相成道”的转法轮了,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为这些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来说法。在梦里,过了千万亿劫那么长的时间。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说无漏的这种妙法,度了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到最后就应该入涅槃啦!就好像烟烧尽、灯也灭了一样。

G3.总结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假设在将来的恶世中,能讲说《妙法莲华经》,这个人一定会得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处;而这利益,就是如上述好梦的诸功德,也就是好梦会成真了!

▲Top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怎么叫“从地涌出品”呢?这是一些个大菩萨从地里边涌出来。涌出多少呢?这数目太多了,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每一位菩萨,又各带了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这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叫〈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C2.发本门弟子通经,弥勒腾疑如来开本寿量(分三)
D1.从地涌出 D2.弥勒疑问 D3.如来详答 D1(分三)
E1.他土菩萨请命 E2.如来止他召此 E3.他方菩萨涌出
今E1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当尔之时,从十方其他的国土,到这个法会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大菩萨,有八个恒河沙那么多的数目。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这些大菩萨,在大众中一起站起来,合起掌,向释迦牟尼佛顶礼,对释迦牟尼佛就说了。
世尊!若听我等:世尊!请您听一听我们发愿。我们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在佛灭度之后,我们想在这个娑婆世界,护持勤加精进这一类的修道人。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护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书写《妙法莲华经》的这一些个菩萨,我们也供养读诵是经典的这一些个发菩萨心的菩萨。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在娑婆世界,我们用种种的神通力量来保护这个人,令他广为一切众生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    ※    ※    ※
你今天说,果许的母亲吃了一个什么东西?我没听清楚,你可以讲给大家听一听!
弟子:“我要说的是果许的母亲,她今天来这儿参加盂兰盆法会。她最近外出度假,当她在山林间走时,那儿有一些野生植物、药草、水果或者莓果之类的,她就摘来吃。她一吃,就不舒服了,因为那种植物有毒。后来她肚子非常的不舒服,她想起女儿曾经说过持诵阿弥陀佛的圣号,疾病很快就可消除。而且她已经把如何念‘阿弥陀佛’用拼音写下来,放在母亲的皮包内,好让母亲记诵。那天她在山里吃了这种有毒的植物,非常的不舒服,她找到皮包内那张纸条。很诚心地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过几分钟,毒就都消退了。她非常的惊讶,她竟然都好了,也不生病了!谢谢!”
你们各位相不相信这个事情?提出你们的意见来作参考、作个研究。有的人不相信的,认为没有这么奇怪的事情!说中国人尽说这种令人不相信的故事。现在你们美国人也学会说 story 了!是不是啊?这是跑到美国来了!好像这一种的事情多得很,你们会一天比一天听多一点;这些个奇奇怪怪的事情,令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可以说是一个“妙”。这个“妙”字,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信也有、不信也有,现在这就是一个开始了。相信果许她母亲对她到这地方来,是很赞成的、也很帮助她,所以她有这种的境界。以后谁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可公开来对大家讲一讲,叫大家来用你们西方人这种逻辑学来逻辑一下,看看这是个什么?
我再告诉你一句要诀,这就是“信者得救”,不能讲旁的。信者得救,谁信,谁就得救;谁不信,谁就不得救。基督教这个“信者得救”,你信他,也只是到天上去,可是天上是在轮回之内的;佛教这个“得救”,是超出轮回之外的,了生死了。他那个得救,是救你暂时的,不是救你永远的。不错!你依他那个教去修行,可以生天的;但是等天福享尽,还一样要堕落的。若是佛教的“得救”呢?一救,是永远得救了,不会再堕落。基督教说是生到天上去,永远得到快乐;这是他自己说的,没有人承认的。有智慧的人,不相信生天是会不堕落的;因为在佛经上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讲的:你生到天上,天福享尽,还要堕落的。所以这个也不需要同他辩,总而言之,这个“得救”,和那个“得救”,是不一样的。
美国有一些个老怪物,把佛、神、耶稣,都给弄到一起去了,说神也就是佛、佛也就是耶稣、耶稣也就是佛;啊!乱七八糟的,分别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呢?就是想叫你不明白;现在我就是和这个方法不同,我就是想要叫你明白!      
※    ※    ※    ※

E2.如来止他召此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就是当八恒河沙这些个菩萨说要护持读诵《法华经》的人,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听见这八恒河沙菩萨发的这个愿,他就告诉八恒河沙这些个大菩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说你们大家不要发这个愿,不需要你们来护持我这《妙法莲华经》!为什么这样说呢?释迦牟尼佛大约也想让他自己的这些个弟子有多一点的功德,所以不愿外边来的这八恒河沙的菩萨来护持这《法华经》。如果外边来的菩萨护持这《法华经》,那么他自己所教化的这一班徒弟就没有工作了,甚至于就要失业了。所以他赶快就说:“止!”你们不要发这个愿,这个工作,我有人做,不必你们做。你们这一般的好男子啊!我不用你们发愿来护持这《妙法莲华经》。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缘故是为什么?因为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我在以前所教化的,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每一位菩萨又教化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这一切的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每一位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的眷属,就有这么多的菩萨。我所教化这一些个菩萨摩诃萨,他们在我灭度之后,早就发这个愿了,他们愿意护持这部《法华经》,护持读《法华经》的人,护持诵《法华经》这样的人,他们又都广泛地来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E3.他方菩萨涌出(分二)
F1.经家叙相 F2.赞叹问讯
今F1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佛说是时:释迦牟尼佛说这话的时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在这个堪忍的世界,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都震裂了。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而在地裂开的地方,就在同一个时候,有无量千万亿那么多的菩萨都从地涌出来!这么多菩萨,同时都出现了,你看妙不妙?这一些菩萨都是谁呢?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的菩萨。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讲《法华经》,他们都来到这儿听法。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从地涌出的这么多菩萨,他们的身上都放紫磨金色的光,具足三十二相,又有无量的光明。他们以前,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都是住在娑婆世界──就我们“堪忍”这个世界的下边;在娑婆世界的下边,有一个空轮,他们住在空轮这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这一切大菩萨所住的地方,虽然离着我们所住的世界很远很远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演说《法华经》的这个声音,他们一样可以听见,所以从我们这个世界下边空轮的地方,都发到上边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这每一位菩萨,都是教化众生的一个导师。讲经说法,这都叫“唱”;教你走什么路,教你依照什么方法去修行,这就叫“导”;为众生的眼目,众生看着你怎么样去修行,所以叫“之首”;就是作为众生的师表,作为众生的导师。
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将,就是带领着、率领着。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每一位菩萨又带领着也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眷属──就是跟着他学佛法的众生,多数是他的徒弟。这么样讲,你就懂了!这六万恒河沙,指这每一个菩萨都有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徒弟、这么多的法眷属。就是一个家庭,这叫“眷属”;这是这个大家庭的法眷属。所以我说我们这儿是一个大家庭;无论哪儿的人来,你皈依三宝了,我们就是一家人,这是一个大家庭、Big family!那么这个大家庭,你看每一个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你算起来有多少呢?
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虽然说是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可是──这“况”字,就是转语词。转语词就是说,虽然说六万眷属,但是或者就有的带五万眷属的,有的就带四万眷属的,有的又带三万眷属,有的带二万眷属,有的就带一万恒河沙等这么多的眷属的。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有的菩萨又带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的又带半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的又带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河沙数的眷属,那就是很少的数目。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且又有菩萨,带着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眷属。况复亿万眷属:或者带亿万眷属那么多的弟子。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或者带一千万个弟子、或者带一百万个弟子,乃至带一万个弟子。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或者又有带着一千个弟子,或者又有带一百个弟子,乃至十个弟子。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或者又有带着五个弟子,有的带四个弟子,有的带三个弟子,有带两个弟子,有带一个弟子的;这个数目,没有一定。
要是再按照表法来讲:“五”是代表五蕴;“四”是代表四谛,四谛法;“三”是代表戒、定、慧三学;“二”是代表定、慧;“一”是代表一真之道,一个最真的道。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或者又有一个菩萨,他不愿意收徒弟。他说收徒弟太麻烦了,一天到晚不听话,Too much trouble!(太多麻烦!)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徒弟的,真的啊!他怕麻烦。因为这个徒弟哭了,那个就笑了;那个哭了,这个又笑了;这个发脾气,那个又笑说:“我把你弄得发脾气了!你一样没有定力,像我一样!”所以他就不收徒弟了。自己跑到山上去,谁也不见,修远离行。或者他觉得:“哎!这些个女人真讨厌!最讨厌就是女人!女人给我太多麻烦了!我不见女人了!到山上去,”他就去住山了;这就是乐远离行。
但是,你可不要到山上住,又通知这一些个人说:“你知道吗?我在这地方,我真修行的!你们应该来供养我!”那又被骗来很多人,又更麻烦了!这个想要求福,那个想求慧,另外一个又想求解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所以他愿意修远离行。修远离行的人,就是不叫人知道你修行不修行;你修自己的,怎么需要告诉人呢?有的人就说:“不叫人知道,怎么能教化众生呢?”这教化众生,不是修一生一世就能教化人的。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才能教化众生;你道业没有成,是应该修行的。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像这么样子来比较、来算这个数目;因为这个大数目太大了,有的是六恒河沙,有的是五恒河沙,有的四恒河沙,有的三恒河沙,有的二恒河沙,究竟加起来是多少?谁也不知道确实的数目。所以佛就说“无量”,没有数量;“无边”,没有边涯;就是再好的算数师,也算不出来这个数目究竟是多少;只可以用“所不能知”,就得了!有的人学算数的,就不相信,说:“多少数目都能算出来,怎么会算不出来的呢?”算出来,也还是一个糊涂数目!
不要说远,就我们现在这佛教讲堂,这个数目就算不出来了,可以说是个糊涂数目!我也很愿意算数的,生来就想算一个大数目。怎么大数目呢?这个数,譬如十,你这一横,圈一个圈就是十,圈两个圈就是百,圈三个圈就是千,圈四个圈又是万;你圈的圈越多,这个数目就越大;于是乎,我想造一个最大的数目。这个圈,把地也圈满了、把天也圈满了;圈满了,还可以圈,无穷无尽、无尽无尽无尽的。这个圈,究竟把这个天地都圈满了,甚至于虚空都圈满了;你说这是个多少数目?你说这个数目多大?你能算得过来吗?所以现在这也就是这么圈这么多圈,虚空也圈满了,天也圈满,地也圈满了!这个地下边空轮也都圈满了!
所以没有人知道是多少数目?甚至于圈完这个圈,自己也不知道是多少数目了,连圈都数不过来了!所以这个数,是无穷无尽的;你就是学算数学得再清楚,恐怕若把这个天地都圈满了,你也算不过来这个数目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F2.赞叹问讯(分五)
G1.海众赞叹 G2.上首问讯 G3.佛答安乐 G4.偈颂随喜 G5.如来述叹
今G1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这些没有数量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后,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每一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这个地方,来看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到了这地方之后,向这两位世尊──就是多宝世尊和释迦牟尼世尊,都是五体投地,一心合掌恭敬。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又到宝树下的诸师子座上,向十方来的这无量无边的诸佛顶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向右边来旋绕三匝,这是表示恭敬;绕三匝,特别恭敬。然后合起掌来,这是身恭敬。
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用诸菩萨间互相赞叹的这个法来赞叹,就是一些偈颂;好像“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都是赞佛的偈颂。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都是赞佛的。所以你们天天念,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就是用赞佛的法来赞佛;不要念完了,还不知道它的意思。
我知道中国人多数只知道念,不知道意思;究竟为什么要唱?为什么要念?不知道了!就说这好听,这就是法;不知道这法是赞佛的。有的放焰口念的:“阿──嚩──日啰──唵──喇哑,吽!”就说念得真好!唱得真好!你问他唱的什么?“我怎么知道啊!”就这么听这个声音唱得好,这就迷了!这周围很多这样的,所以这就叫“迷信”!
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诸佛之后,退立到一边去。这些个菩萨都很欢喜的,瞻仰注视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你看!这些菩萨也有执着。着住什么呢?着住欢喜看佛。所以就到那样的程度上,也还有多少的执着;若能把这个“多少的执着”都没有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这一些个大菩萨,从地开始涌出时,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就用诸菩萨赞叹佛这种种的赞法,来赞叹释迦牟尼佛、多宝如来,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像这样的赞叹于佛,经过有五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诸位菩萨摩诃萨用赞法来赞叹于佛,经过五十小劫。那么每一小劫是多少呢?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一增,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寿命增加一岁,身量高度增加一寸,这样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减,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一寸,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为止。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也没有说什么法。有的人在这个地方就说:“这佛经讲得一点边际也没有!释迦牟尼佛在世只不过八十多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说《法华经》,从开始到终了,只不过八年的时间。为什么《法华经》的经文中说,释迦牟尼说《法华经》经过五十个小劫?这是太没有边际了!没有考证!”
这“五十个小劫”,先不要讲它,我们讲这《维摩经》。维摩居士所住一个丈室,就是丁方这么一丈的地方,可是其中能容纳三万二千个师子座;这每一个师子座,都是八万由旬那么高(一由旬是四十里)。他一个方丈室,怎么能容纳八万四千这样高的师子座呢?甚至于这些个声闻想要坐这个师子座,都没有法子坐得上去。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不碍大、大不碍小”;这种圆融无碍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你若明白了,就是五十个小劫,也好像一念间似的;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个小劫,你也不知道是五十个小劫。所以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远可以显近、近又可以显远;五十个小劫也不是长,一念也不是短;一念就是五十个小劫,五十个小劫也就是一念间。
在中国的西天目(浙江西北部)那地方,有个“倒挂莲华”,高峰妙禅师曾在那地方修行。他为什么到那地方修行去呢?那个地方很危险的,因为这座山,形状像倒挂着一朵莲华,在这个莲华的上边打坐,要是睡觉,就会跌到山涧里边,粉身碎骨;就是石头也会变成粉末,何况一个人呢!
他平时参禅打坐,很容易就睡着了;这回他发愿,到这个最危险的地方去来打坐。他想:“你再睡觉,就会跌死,这回我看你还敢不敢睡觉?”那么在这个倒挂莲华上边打坐,经过了七天的时间,也没有睡觉。
为什么呢?他不敢睡;这一睡,知道自己生命就没有了,所以无论怎么样子,他也不睡觉。那么等到第八天,他这时候支持不住了,在这儿坐禅的时候,就又睡着了;这一睡着,身体往前这么一倾,果然就跌落到山涧里边去了。啊!他自己一想:“这回什么都完啰!一定没有命了!”于是把身心都放下了,“啊!死就死了,不管了!这回要睡一个长觉,长长睡了!”
这样,在落到山涧的中间──譬如有五千尺高,这落下去就有二千五百尺高,还有一半;这时候,韦驮菩萨显了神通,在虚空中把他托住,送往上边来。高峰妙禅师就问:“是谁护我法?”韦驮菩萨回答:“护法韦驮!”这时候,他生出一种骄傲心来了,心里想:“啊!我能感动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大约在这世界上,像我这种勇猛精进的修道人,很少了吧?”于是就问韦驮菩萨:“韦驮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么样子用功修行的人有多少?”韦驮菩萨说:“哦!像你这么样子用功修行的人,有牛毛那么多!你生出这种贡高的心,我八万大劫内也不护你的法了!”说完之后,拿着宝杵,踊身虚空走了。
高峰妙禅师在这时候,生出一种后悔的心:“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我就生出这么一种骄傲的心。这是不对的!”于是痛哭流涕,生一种惭愧心、忏悔心。哭了很久的时间,他又生出志气来:“哦!韦驮菩萨护法我,我修行;以前我不知道他护法我,我也一样修行啊!现在他护不护法我,我都还应该修行!”于是又打起精神来坐禅。
坐坐,又忍不住睡觉了;他又从山边,冲到山涧下了!心想:“啊!这回一定没指望了!这生命完了!”这个时候,又有护法善神把他从半空中托住,送到上边。他又问说:“这次是谁护我法?谁来救我呢?”救他这位菩萨就回答:“还是护法韦驮!”高峰妙禅师一听,就说:“嗨!老韦!你不是说八万大劫都不护我的法?为什么现在又来救我?”韦驮菩萨说:“因为你一哭,生的忏悔心很真,所以已经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了!既然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我应该来护法你!”由这个可以知道,一念的忏悔,可以超过八万大劫。
我们这部经为什么叫《妙法莲华经》呢?就因为它太妙了、不可思议!这种境界,你没法子看!好像我们有一种电影,用特别眼镜一看,很远的地方,就好像在眼前似的。由这个证明,这“一念五十个小劫”,或者“超过八万大劫”,也就和你有个特别眼镜一样的。所以就有五十小劫这么长,长也可以变短,短又可以变长。这个“时间”没有一定的。
本来按照“俗谛”这世间法来讲,什么都是有的;若按“真谛”来讲,什么都是空的,不是常住不坏的。所以这时间,也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这个“时间”也是没有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里,静默不语。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这些个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在这五十个小劫,也都不语。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因为佛的神通力量缘故,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日的时间。虽然半日,可是已经超过五十个小劫。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当尔之时,这比丘、比丘尼、优波塞、优波夷四众,也都藉着佛神通力量的缘故,看见从地涌出的这些诸大菩萨有多少呢?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究竟是多少?没有人能知道的。
现在讲讲这“时间”的问题。我们所看见这个天,叫“四王天”。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昼夜,就是人间的一百年。这四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年,忉利天的天人寿命就一千年。
你算算这五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G2.上首问讯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在这无量无数无边百千万亿国土虚空,都充满了菩萨摩诃萨的里边,有四位做这些个菩萨的导师。怎么叫“导师”呢?导者,是引导,就是做众生的领袖,做众菩萨中的领袖;一切菩萨都跟着他学,为众菩萨的大导师,也就好像众菩萨中的上座。
这四大导师之中,一名上行:其中第一位叫“上行”;这位菩萨修行的行门最上,没有比他再高上的。二名无边行:第二位导师的名字叫“无边行”;这位菩萨所修的行门,有无量无边那么多。三名净行:第三位菩萨的名字叫“净行”,这位菩萨修的是清净行。四名安立行:第四个菩萨导师就叫“安立行”,他能安乐而建立这种行门。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这四位导师菩萨,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里边的这一些个菩萨之中,是上座菩萨,为大众的首领、唱导之师。唱赞、并领导一切的事情。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这四位导师菩萨,在大众的前面,各个都共同合起掌来,观瞻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对释迦牟尼佛打个问讯,问候释迦牟尼佛安好。
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大约世尊您现在没有病吧?也没有什么忧愁烦恼吧?对四种安乐行──身安乐行、心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都很得到安乐了吧?所应度者,受教易不:所应该度化的这一些个众生,是很容易教化吧?这一些个众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吧?不令世尊生疲劳耶:不会使令世尊生一种很疲倦的感觉吧?众生易度,世尊一定就感觉很欢喜的,就不会有疲劳的情形了!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当尔之时,四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问候释迦牟尼佛。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世尊!您是很安乐的,一定会没有病、也没有烦恼吧!所教化的这一切众生,一定得到没有疲倦这种的感觉吧!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又者,这所有教化的众生,他们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会很困难吧?不会有很疲倦的这种感觉吧?
**G3.佛答安乐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这三句,是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加上的文法。当尔之时,就是四大菩萨导师说了偈颂之后。释迦牟尼世尊,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都充满了这么多的菩萨大众之中,就说了。
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是的!是的!你们各位善男子!你们问候我,是否都是合我的理想?啊!我很好!我很安乐的,没有病,也没有烦恼。所有的这一切的众生,都很容易化度的,他们都很听话的;所以我不觉得疲倦、或不快乐的感觉。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因为所有的这一切众生,他们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现在,常常得到我的教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他们不但受过我的教化,也在过去生中,于无量诸佛的面前,都恭敬,尊重、称赞、供养,种下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善根。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释迦牟尼佛又说,现在我所化的这一些个众生,他们一见着我这个佛身的时候,听我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立刻生出一种信心来;所以有证罗汉果的、证缘觉的、证得菩萨果的。入如来慧:他们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乃至等觉,证得这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后入到佛的智慧,证得妙觉的果位。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那么得到佛慧、入如来慧的,可是要除去先修习学小乘的人;他们不在这个数目里头。他们学小乘的、学这二乘法(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的,现在我令他们听见这部《妙法莲华经》,令他们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能得到如来这种的佛智、佛慧。
**G4.偈颂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讲过这个话之后,各位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太好了!太好了!佛是世出世的大英雄、世尊!这所有应该教化的一切众生等,都很容易就受到佛的教化了。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他们都能恭听诸佛甚深的这种智慧,听闻之后,又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等所有的这些个大菩萨,也能随喜这种的功德,也愿意信受奉行,依照佛的教化来修行。
**G5.如来述叹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就在各大菩萨以偈赞叹释迦牟尼世尊的时候,因为菩萨赞于佛,所以世尊也赞叹上首诸大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释迦牟尼就说,喔!你们这些个大菩萨最好啰!是最好的大菩萨!为什么我赞叹你们呢?你们这各位善男子,能够在如来的面前,发随喜心,来赞叹佛所说的《妙法莲华经》,又能来到这法会聆听《妙法莲华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6-5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D2.弥勒疑问(分二)
E1.此土菩萨疑 E2.他土菩萨疑 E1(分二)
F1.长行疑念 F2.偈颂正问
今F1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菩萨赞叹佛可以,但是佛不可以随便赞叹菩萨;因为一赞叹,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和弥勒菩萨就打了妄想了,生出一种怀疑的心来。什么怀疑心呢?弥勒菩萨,是梵语,翻译为无能胜,没有可以胜得了他的。还有八千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众,皆作是念:很奇怪的,他们一齐就打了妄想,作了这种念。
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我们这么多的大菩萨,从以前到现在,也没有看见这么多的菩萨,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些个大菩萨摩诃萨众,是从哪儿来的?这么多的菩萨,怎么我们一个也不认识呢?因为弥勒菩萨各处飞、各处走──他是一个法身大士,所以游诸国土,什么地方他都到过;但是没有碰见那么多的大菩萨,所以他就觉得很奇怪了!这么多的大菩萨,他们心中就作这种的念:怎么我们跟佛这么久,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大菩萨呢?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他们从地里边涌出来,在世尊的面前,合起掌来供养世尊,又这么样问候:“如来少病少恼,众生易度否?安乐行否?”怎么和如来这么样亲密呢?为什么我们以前没见过他们?他们认识佛,我们怎么不认识这些个菩萨呢?就生出一种怀疑心来。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这位大菩萨,因为他已经得到五眼六通,所以知道这八千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心中所念的、所怀疑的;就是他自己,也不明白。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并且他自己也想要明白所怀疑的。所以合起掌来对着佛,用偈颂来向佛请问什么原因。
**F2.偈颂正问(分四)
G1.问来处来缘 G2.叙眷属数量 G3.问师法是谁 G4.结请决疑
今G1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这么多的大菩萨,究竟是多少呢?千亿、万亿、千万亿?这么多的菩萨,太多了!虽然这么多,我在以前到过很多地方,可是一个也没有遇着过。我们现在愿意福足、慧足,这两足尊的如来,为我们说一说这种因缘。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现在他们到这儿来,是以什么因、什么缘,集会到这个地方呢?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他们身体都现出这么大、这么高,那么神通也一定不小啰?一定有大神通,可能比我们目犍连尊者还大得多。他们神通也大、智慧也大,所以我们想像不到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这些大菩萨,他们的志愿、他们的念力,一定是非常坚固!他们的戒、定、慧,这三无漏学,一定是坚固无比。他们有大布施力,有大戒力,有大忍辱力,有大精进力,有大禅定力,有大般若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众生都欢喜见到他们,谁都欢喜听他们说法,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请世尊给我们说一说。我们统统都想要听这种因缘,我们都欢喜听,不会睡觉的!
我要问你们,辩倒外道的是哪一位尊者?(弟子:摩诃迦旃延尊者。)这回大家都记着了。要记得:“舍智目通说法那,须空旃义迦头陀,那律天眼婆离戒,庆喜多闻密行罗。”你记着这个,就差不多了,这十大弟子各有所长。
**G2.叙眷属数量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弥勒菩萨请问于佛,说是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一个也不认识。这所有每一位菩萨所带来的眷属,也就是他的弟子,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有多少呢?如恒河沙等:好像佛在印度说法时,那个恒河的沙那么多。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或者其中有一位大菩萨,带领着六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弟子,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他所带来这么多的大众,都是一心求成佛道的。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所有这些个大菩萨、大法师,有六万恒河沙那么多,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同时一起来到佛前,供养于佛,又发愿来护持《妙法莲华经》。
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或者有位大菩萨,带领着五万恒河沙那么多的弟子。或者有位大菩萨,领着有比五万恒河沙更多一点的,或者有比五万恒河沙又少一点的弟子。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或者带领着四万恒河沙数的徒弟,或者带着三万恒河沙数的徒弟,或者又带着二万恒河沙数的弟子,乃至一万恒河沙数的弟子。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或者带着一千个恒河沙的弟子,或者带着一百个恒河沙的弟子,乃至于带着一个恒河沙的弟子,或者带着半恒河沙的弟子,或者带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恒河沙,这么多的弟子,或者乃至于恒河沙分成亿万分之一分的弟子。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或者带着千万那由他分之一,这所有万亿这么多的徒弟。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或者半亿的弟子,或者也有的多一点,或者有少一点的。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或者一百万,或者一万,或者一千,或者到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或者带着五十个弟子,或者有带着十个弟子的,乃至于有带三个弟子的,又有带两个弟子,又有带一个弟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或者有的菩萨,自己一个人来的。为什么?因为他就欢喜愿意一个人,不愿意收徒弟,怕徒弟不听话,有很多的麻烦;他愿意自己单独的修行。可是现在呢?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现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法会这儿来了,这个数目,简直没法子一定知道是多少的!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像这样,这么多的大众菩萨,假设有人用筹数算──就好像用算盘子来算一算它,就算到恒河沙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大劫,也不能完全知道这个数目。
**G3.问师法是谁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这一些个有大威德的菩萨,他们所修的是精进的行门;因为很精进,所以才有这种的大威德。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他们现在都成了大菩萨了,那么最初谁给他们说法呢?他们是跟谁学的佛法呢?我们都想要知道。是谁帮助他们成就的菩萨道业呢?是谁教化他们的呢?我们对于这一点,是有所怀疑。
从谁初发心:他们跟着哪一位法师最初发的心呢?是跟哪一位法师出家修道呢?是跟哪一位法师行六度万行呢?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这个“初发心”,你不要忘了它!你最初发心──为什么你发心研究佛法?为什么你研究佛法就要出家?出了家之后,你又应该怎么样去做去?所以这是最要紧的。不是糊里糊涂地学了一个糊涂佛法,然后糊涂出家,做了一个糊涂和尚,然后办了一些糊涂事,不是这样子!所以必须要精进,必须要不忘了初发心那一念。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做,为什么你发心要出家呢?所以这“从谁初发心”,从哪一个法师,他跟着最初发心呢?称扬何佛法:他们所称扬赞叹的,是哪一位佛的佛法呢?是什么佛法呢?
受持行谁经:修持,是修行而受持。行谁经,照着哪一部经修行的呢?是依照藏教修行呢?还是依照通教修行的呢?还是依照别教修行的呢?是依照圆教修行的呢?他们依照哪一种教理来修行的呢?是根据哪一部经来修行的呢?是不是依照《法华经》修行的呢?还是依照《楞严经》修行的呢?还是依照《大方广佛华严经》那种无尽无尽的行门修行的呢?他们是修行净土法?还是修行禅宗?是修行密宗?是修行律宗?或者修行净土宗?或者是习学教宗?禅、教、律、密、净,这五宗,他们是从哪一宗入手呢?修习何佛道:他们所修习的,是哪一种的佛道?是持戒,还是忍辱?或者他们是修行布施?是修行精进?是修行禅定?是修行般若?这都是我们不明白的事情。
**G4.结请决疑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像这么多的菩萨,数也数不过来,也不知道多少数目,他们的神通也大,智力也大。智慧的力量大,所以神通也就大;神通大,智慧也就大。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因为他们神通大,智慧的力量也大,所以把东、西、南、北这四方的大地,都震裂开了。他们从地里边,好像水泉似的,就都涌出来了。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世尊!我从往昔以来,虽然我见过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可是这种境界,我从来就没见过。你看!弥勒菩萨都没见过这种的境界!愿说其所从:我愿世尊大发慈悲,说一说这些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国土之名号:是在哪一个国土里边?那国土又叫什么名号呢?虽然我现在也是个菩萨,但是我并不知道呢?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这弥勒菩萨又说,我常游历世界所有的国家去。难怪美国人这么欢喜旅行,“菩萨”都要旅行的!我虽然常到各国去游玩、去旅行,各处都去过;可是我没有见过这一些个菩萨!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我在这些菩萨之中,我一个也不认识。忽然从地出:他们忽然间,从地涌出来了。愿说其因缘:这回这个事情我很糊涂了。弥勒菩萨都糊涂了,因为他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糊涂。我虽然糊涂,现在我愿意不糊涂了,我愿请求世尊说一说这些菩萨的因缘,我想世尊是最慈悲的,一定会告诉我的!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众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现在这大会中,不是我弥勒菩萨怀疑这个问题,而是有无量百千亿这么多的菩萨,他们和我的心是一样的。想要知道这件事,所以我现在来作代表,请问世尊。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现在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众,他们一开始的本迹──远因、近因,到底是怎么一个来历?或者到最后这种因缘是怎么样?我们大家都想知道。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世尊!您是有无量的福、无量的慧、无量的德啊!所以,现在我只希望,就是愿您为这些大众来解决他们的怀疑,令大众都明白这种的因缘。
**E2.他土菩萨疑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前面这个偈颂,是弥勒菩萨生了一种怀疑。现在,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所带来的侍者──也就是带来的徒弟,他们见着这种稀有的境界、见着这么多的大菩萨来了,他们也都打了妄想了、也都生出怀疑来了!啊!从什么地方来了这么多菩萨?今天怎么来了这么多菩萨?这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都生出怀疑来了。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到无量无数国土的诸佛,从很多很多、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千万亿他方国土,到这儿来的这些诸佛,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在八方(四方和四隅。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所有宝树下的师子座上,都结着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里最尊、最贵的坐法。你们学佛法,都应该先学会这个跏趺坐。
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每位佛的侍者,都看见这一些大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从地涌出来,住在虚空;因为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都在虚空,所以这些大菩萨也上不着天,下不落地,就站在虚空那个地方。各白其佛言:这一些个侍者,对他们所跟着来的佛说:
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这个“世尊”,不是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分身那些个世尊。阿僧祇,也就是无量数;这一些个无量无边的无量数菩萨大众,现在他们是从哪个地方来的?怎么以前我们都没有和他们见过面?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这些个诸佛,就告诉他们所带来的徒弟说,诸善男子!且待须臾:你们这些个好孩子啊!你不要吵! Please quiet!(安静!)No make too much noise!(不要喧哗!)你等一等!你不要着急嘛!
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已经有一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叫弥勒,他已经问释迦牟尼佛了!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这一位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他授的记莂号,当来下生为弥勒尊佛。
这“弥勒佛成佛”,在中国就有一些外道,这个就说:“我就是弥勒佛来啦!你认识我吗?”那个就说:“我是真的弥勒佛啊!”另外一个又说:“我才是真的呢!”就这样子,你也传一个道、他也传一个道,各传各教;又是收缘、又是结果,很多很多的。在中国,很多假弥勒菩萨,他说他是弥勒菩萨来的;其实弥勒菩萨下生还早呢!弥勒菩萨要当来──当来,在什么时候来呢?
人的寿命,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去一寸;等减到人寿十岁上,然后再增加,也是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量高度增加一寸。因为现在人寿命和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减去一寸;等将来人寿十岁那时候,人就像狗那么高,都长得不高,到十岁就死了。你算算!不过因为我们人也都活不到一百年,所以一百年之后的人,我们也不知道多高了!但是这是普通来平均,不是单说某一个人;单单一个不算,这是整个人类来算!等人寿命减到十岁上,那时候再增,也是一百年增一岁,身量高度增一寸,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到八万岁,那时候,弥勒菩萨才出世呢!所以现在这一些个假的,说他是弥勒菩萨,这是错误的!不过又要知道,你若和弥勒菩萨有缘,弥勒菩萨现在也可以来教化你、来度你;也没有定法。
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弥勒菩萨已经向佛请问这个事情啦!释迦牟尼佛现在正答覆他这个问题呢!因为弥勒菩萨所问,你们大家也就都明白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D3.如来详答(分二)
E1.诫听 E2.正答 E1(分二)
F1.长行 F2.偈颂
今F1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十方诸佛所带来这一些个侍者、这一些个菩萨,也都有所怀疑,就各问他随着来的这一位佛;说是这些大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我们也都不认识?所以他们所侍奉的佛就说:“你不要着急!你听着,有个弥勒菩萨已经请问释迦牟尼佛世尊了。释迦牟尼佛世尊现在就要答覆他这个问题。你们各位都会因为这个问答,就明白这个因缘了!”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世尊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善哉!善哉!阿逸多!你能问佛这样的大事。这个“善哉、善哉”,有两种的意思。上一个“善哉”,说“你问得最好”;为什么?你能明白佛的心,你这一问,是“上契佛心”。下边这一个“善哉”,说“你现在问得最好”;这是“下契群念”,这个“念”也就是众生的心。所以说了两个“善哉”。
为什么又说这事是“大事”呢?因为这是“开迹显本,开近显远”的法门。迹,是踪迹,在以前的、过去的事情;显本,显本来这个样子、显本生的事情。开近,把这个近的开了;显远,显出远的事情来。这个法门,在过去从来就没有说过。在华严时,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在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唯独在现在法华时,才说这种法门,说这部《法华经》──这是“开近显远”,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显明的说过,所以现在叫一个“大事”,这是个大事!又者,这个“大事”,不是性德,是修德──修行的德行;修行德行,得到这果位,是非常深远的。“性德平等”,这是在理趣说的;这是“事”,不是“理”,所以叫“大事”。
汝等当共一心:释迦牟尼又说,你们这些个在法会大众,都要一心,不要有散乱心。这个“当”字,是诫儆之辞,就是诫不要有散乱的心。心不要散乱!你要一心听我讲的法!披精进铠,发坚固意:你要穿上精进的铠;精进,是不懒惰。就是诫止不要懒惰,向前精进!要生出这一种不退的意志来,要没有退心。
因为如来这个真实的智慧,是在久远劫已经成就了,所以才能权现教化众生──为实施权,用权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这种教化众生的功能,是在过去世教化众生,现在世也教化众生,这叫“化穷三世,益物十方”。化是教化,穷是穷尽,益是利益,物就是一切物。这十方三世,佛都教化;这种的境界,不是等觉以下的菩萨所可明白的,所以叫不可思议。
又者,佛因为弥勒菩萨而来诫劝大众;诫,就是儆诫,叫你不要那么做。儆诫大众都要共一心,不要散乱心;披精进铠,不要懈怠;发坚固意,不要退!叫法会的大众,都要有这种的思想。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释迦牟尼佛说,如来现在想要宣说、指示诸佛的智慧。什么是诸佛的智慧?这《法华经》就是诸佛的智慧,也就是成就佛道的智慧。你若想知道诸佛的智慧,就研究《法华经》;你能研究《法华经》,才能得到诸佛的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又想要宣说、指示诸佛的自在神通力。诸佛的自在力,就是涅槃四德的“我德”;神通,就是“乐德”。
又示诸佛师子奋迅之力:如来也愿意宣说、指示诸佛师子奋迅的力量。什么是师子奋迅的力量呢?就是常乐我净的“净德”;因为师子奋迅能除垢,除去垢了,所以就是净德。诸佛威猛大势之力:释迦牟尼佛也愿意宣说、指示诸佛威德而勇猛的大势力;大威猛的大势力,就是个“常德”。因为这四德圆满了,所以能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于一切众生有力量、有益处;有益处,称之为“力”。
这个大神通自在,这就是入究竟的慈悲室;师子奋迅这个力量,这就是究竟的一个法空座;威猛大势力,这是一个究竟的忍辱衣。所以这也就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座,着如来衣”的境界。
**F2.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这释迦牟尼佛说完前边的长行之后,愿意再详细说一说这种道理,而用偈颂的言语给讲一讲。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在法会中的大众,以及从十方来的大菩萨和弥勒菩萨,你们都应该勇猛精进,专一其心,披精进铠,不要懈怠!不要生出一种散乱心来,听我告诉你们的这个法。我现在愿意把我出现于世这种大事因缘,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们。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你们不要生出一种怀疑而不相信的心理。十方诸佛和我释迦牟尼佛这个智慧,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一般的凡夫不能想像得到、不能明白的。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你们各位在会的大众,现在要拿出你们的信力来,你们应该存心住在这个忍辱波罗蜜中,修这种忍辱的善事,要存这种心。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这种法,你们在以前没有听过,只有现在才听见这种的妙法。我先前说的法,都是方便权巧的法门,没有说这个实法给你们大家听;现在,我要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都给你们,你们都可以闻得到了。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我现在安慰你们各位,你们都要专一其心、精进,生一种坚固的心来听这个法,不要生出一种怀疑的心,也不要生出一种惊惧的心。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现在是讲“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的法,这不可思议的妙法,我全说给你们听了!佛不会说不实在的话,你们都要生出一种信心;佛说的是实在的话。佛的智慧是不可称量的,没有法子可以说出佛的智慧是有多少。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佛所得第一的、成佛的妙法,这个太深了,很深、很深的,没有法子可以分别得出它有多深。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不可分别的妙法,现在就是应该说的时候了!你们各位在法会中的这些菩萨,都应该专一其心,来听这种的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E2.正答(分二)
F1.略开显动执生疑 F2.广开显断疑生信 F1(分二)
G1.略开 G2.疑请 G1(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答所师 I2.答来处
今I1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说完这个偈颂之后,告诉弥勒菩萨说,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我现在于这个法会中,在大众面前,来告诉你们各位大菩萨!
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阿逸多!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摩诃萨,也不知道有多少数量,也不知道有多少个阿僧祇;阿僧祇是梵语,翻译为无量数。现在从地涌出来。你们各位在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菩萨,是吗?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我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这个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这个万恶充满、万苦交煎的世界。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我教化、指示、接引领导他们这些个大菩萨。调伏其心,令他们心里有烦恼的,都没有烦恼了;有无明的,都没有无明了;有尘沙惑的,尘沙惑也消了;有见思惑的,见思惑也都消了。我把他们的烦恼调伏了,令他们统统都发修道的这种思想、令发行菩萨道的这种道意;这都是我过去教化所成就的。

I2.答来处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下,此界虚空中住:现在从地涌出的这些菩萨,他们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在这个虚空中住着。这种境界,凡夫是无法知道的。你要是得五眼六通,你所见的虚空,就不是凡夫所见的虚空这样子。有种种的宫殿、种种的楼阁、种种的道场,都是在这虚空里头,都是七宝所庄严的。每一个宫殿、楼阁、道场里边,都有诸佛在那儿说法,都有诸大菩萨在那儿听法、修法,所以叫法界;遍满虚空,都是充满佛法的地方。
所以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下边,十六万八千由旬虚空那个地方,就是现在从地涌出这些菩萨所居住之处;如果你没有得道、没有开道眼,就不知道这种境界。你开了道眼,你愿意念经,随处都有经;你愿意修法,随处都有法;你愿意行菩萨道,随处都可以行菩萨道;所以这是一种妙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些菩萨在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他们对所有的佛经──《华严经》、《楞严经》、《地藏经》、《金刚经》,所有的大藏经的一切经典,他们都读诵。对着经本来念,这叫“读”;不要经的本子也能念,这叫“诵”。一个字也不会错,一句也不会错,一篇也不会忘,这叫“通利”。思惟分别:那么读熟了经典,不是就是这么背背念念就可以了,还要分别思惟经中的妙义、经中的道理。正忆念:也就是正是在那儿读诵《法华经》、读诵这大乘经典。这一些个菩萨,正在那儿,时时刻刻都念玆在玆的,不忘这个经典,总在那儿修习佛法、修习《妙法莲华经》的道理;所以这些个大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教化所成就的。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释迦如来又叫一声阿逸多!这么多的大菩萨摩诃萨,这些善男子!他们不欢喜在这个有众多繁杂的地方。什么是众多繁杂的地方?就是“在三界”和“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界内、界外,有一种五阴;这个“五阴”,就谓之“众”,这就是“在众”。这些个菩萨,他都照见五蕴皆空了,所以这就叫“不乐在众”,他们五蕴已经都空了。他们既然超出三界了,也就了达“诸法本来无说”,本来没有所说;所以他们也就不乐在众多有所说。
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他们常常愿意住在清净静处。什么是静处?静处,就是第一义谛。他们常常在第一义谛这个法,勤行精进;他们对第一义谛这种的道理、无说无言的这种的法门,都是精进的,一点都不懒惰,未曾休息。他们对于佛法勤行精进,什么时候也不休息;为法忘躯,为佛法把一切都忘了。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他们也不在人间住,也不在天上住;住到什么地方呢?住到虚空里边。
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他们所欢喜的,就是这种深远的大智大慧,没有一切的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就因为他有智慧。我们人为什么遇着事,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为有障碍。障碍,有所知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所知障,“啊!我知道的比你多!”这就有一个障了;“我比你明白”,这也就是个障;这所知障最厉害了!烦恼障,因为它很明显的,所以人就容易明白。业障,这业障上来了,就不能由得自己,或者发神经病,或者有一种特别情形;这业障催着他,逼迫着他,有种种不如法的事情。报障,是受果报的这种障碍。
烦恼障、业障、报障,这都是障碍;最坏的就是这所知障。你若不知道,还没有障,你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来了,生出一种贡高心来。好像没有学佛法的时候,没有障碍;学了几年佛法,“啊!我比你们知道得多!”这就生出一种障。本来学,是要学无障的,但是一学,反而学出障来了。无有障碍,这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入,就是怎么样子都好、怎么样子都欢喜;自得,就是很高兴的。你不论有什么因缘,什么情形,他都很高兴的。
所以,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也常常愿意修习诸佛这一切的佛法。他的心里边所想的,没有旁的,就是一个心;这一个心是做什么呢?一心一意对佛法精进──不懈怠,专一其心,而向前去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为什么要精进呢?就想要得到最上的、最高的、最究竟的这种佛的智慧。

H2.重颂(分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H2.重颂(分二)
I1.颂长行 I2.正略开显 I1(分二)
J1.颂答所师 J2.颂答来处
今J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恐怕众生不明白这种道理,或者没有听清楚,所以又用偈颂再把它说出来一遍。
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用这个偈颂,答覆阿逸多的请问。阿逸汝当知:无能胜啊!你应该要知道。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现在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他们从以前无数无数那么多的劫到现在,生生世世都是修习佛的智慧、求无上的佛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你不是问他们是谁所教化的吗?他们从初发心,到现在成了大菩萨,都是我亲身教化的。我令他们发大菩提的道心,令他们发菩萨的道心,令他们发求无上佛道的道心;这一些个大菩萨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所教化这一些个菩萨弟子,今生佛说法,他们又从地涌出,来到法会随喜做影响众,影响大众发菩提心。
**J2.颂答来处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他们依止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里头住着,常常地修习头陀的这种行门。有十二种的头陀行:着粪扫衣、但三衣、常乞食、次第乞、日中一食、节量食、过午不饮浆、住阿兰若、树下坐、露地坐、冢间坐、常坐不卧。
这一些个大菩萨,都是依照这个头陀的法门去修行。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他们的志趣,欢喜住在清静的地方,舍弃人多的地方。这闹市很烦杂的、很吵闹的,很多的声音,不清净;他们把这个不清静的地方舍去了,也就是把这见思的烦恼、尘沙的烦恼、无明的烦恼都舍去了。不乐多所说:他们常常不愿意讲话。不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不讲话,或者一个星期不讲话,然后一讲就没完,不是的。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像这么多佛的弟子,为什么他们这样子呢?就因为他们修习我所教修行的这个道、这一些个佛法。他们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怎么样教他们,他们就怎么样修行。他们修行,昼也精进、夜也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好像坐禅,就是常常坐禅;拜佛,他们也常常拜佛;念佛,也常常念佛,昼夜六时都来念佛,所以这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他们精进,因为他们想要求佛道的缘故,所以也就是依照佛教他们的方法来修行,时时刻刻都精进于这一切的佛法。
好像“多贪的众生不净观”,多贪,就有贪欲。有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一些个问题,就要修行不净观。多数的人,都是贪这个欲,认为欲望是最重要的;所以就要修行不净观,就要观察:啊!所有的众生再美丽,不过都是一个臭皮囊,也都是一个带着肉的骨头。你把这皮割破了一个地方,就要流血,时间久了,就化脓;并且九孔常流不净,这个臭皮囊,没有什么可贪恋的。
“多瞋众生慈悲观”,你好发脾气,就要修慈悲观。对任何人也不发脾气,看一切众生都如我的子女一样;生出一种慈悲心。
“愚痴众生因缘观”,愚痴众生修这个因缘法;修观假、观空、观中,观一切因缘。
昨天,有位法师说“舍利弗修这个因缘观”,又说“愚痴的众生,修因缘观”。现在我们要补充一句,舍利弗尊者并不是愚痴人,那么他为什么修这个因缘观呢?因为这种法门,对他很相应的;虽然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一样修因缘观。并不是只有愚痴众生,才修因缘观的。又像“多贪众生,修不净观”,若不贪的众生,就不可以修不净观了吧?不是的。你不贪,也可以修不净观,那对你更好!说“愚痴的人修因缘观”,可以开悟。有智慧的人,你若修因缘观,开悟开得更快!所以没有一定的法。
“多障众生念佛观”,你做旁的都有障碍,那么你就念佛。念佛什么事也不费,也不用打坐、也不用观空、也不用观假、也不用观中;什么都不要,你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一念,就成功了!
“多散众生数息观”,数息观,就是由第一开始数,或者数呼吸。或者数呼气、或者数吸气,都可以的;你数呼气、就不要数吸气,数吸气、就不要数呼气。“呼──吸──”吸,是向里边吸气;呼,是向外边吐气。“呼──吸──”由第一口,数到第十口;然后再从第一上开始,还是到第十上,这叫数息观。你要是晚间睡不着觉、打妄想,最好修数息观;你一数,这一吸一吸的,就呼呼睡着了,很妙的!因为你这一吸,就不打妄想了,就很快睡着了。你为什么睡不着?就因为打妄想。不过数息观,也要修习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入手了。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他们不懒惰、也不退,心也不乱,就专一其心来修行;他们披精进铠来修行、发坚固的意来修行,永远都没有退心的。不是像我们人,今天修行用功,明天不用了。没有的!除非他不修,若修什么法,是永远都不向后退的,常常很勤求佛的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给众生说种种的妙法,他们是无所畏惧的;说法,现师子吼,所以心无所畏惧。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I2.正略开显

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我于伽耶城:释迦牟尼佛说,我在摩竭提国的伽耶城。伽耶是梵语,翻译为山城,祇桓精舍就离这儿有五里路。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我在伽耶城外边的菩提树下打坐。在一开始打坐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发愿:“我坐到这菩提树下,如果我不开悟,我不起于座”。这不起于座,就是不到旁的地方去,只在这菩提树下来打坐。在这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在第四十九天的晚间,夜睹明星而悟道,在这时候成佛。
怎么叫“成佛”呢?成佛是不是和众生就不一样呢?不是的。成佛也还是和众生一样的;佛也是众生,众生也是佛。不过,佛是已成的佛,众生是没成的佛。释迦牟尼佛看见明星而开悟,就叹息,叹息什么呢?“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释迦牟尼佛说了三个“奇哉”,这叫“三叹奇哉”。说太奇妙了,奇妙什么呢?所有的众生,他们都有成佛的种子,有成佛这种智慧,有成佛的这种德行,这种的机会。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佛呢?就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着。它在前面这儿障碍住了,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们人走路;这个路本来是应该通达无碍的,现在路中间有一道墙,把路给挡上,不能往前走了。
举一个例子,就好像德国柏林那地方就有一道墙;东德的人也不能到西德去,西德的人也不可以到东德来,这就有一道障碍物在那个地方障着。我们人没有成佛,这个障碍物是什么?就是这个妄想,就是这个执着!你一有了妄想、执着,佛的智慧就不能开了。所以你就没能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的佛呢?他就是把一切的妄想、执着都放下了。你看!最初他在皇宫里,那种享受是很丰富的,将来就做皇帝,还可以做转轮圣王;那么他把这些都放下,皇帝也不做了,转轮圣王也不做了,把美貌的太太也放下了,把江山也都放下了!他看“生老病死苦”,这是太麻烦的事情;所以他就决定出家修道,要了生死。因为他把执着和妄想都放下了,所以坐到菩提树下那个地方,四十九天就开悟了。
我常给你们讲“坚、诚、恒”这三个字;我们没有长远心、没有恒心,不能放下执着和妄想,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成佛。你想不想成佛?你若想成佛,就赶快把你的妄想、执着放下,就可以了!
佛在菩提树下,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再比这高上的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无上,这就是佛的果位。证了佛果了,转无上法轮:最初转四谛法轮,之后又转十二因缘的法轮,以后又转六度万行的法轮。
最初转大华严法轮,一看,这一般人不能接受这种的大法;所以转阿含的法轮,然后转方等的法轮,然后又转般若的法轮;最后才转这法华的法轮,这叫妙法轮。转法华,是佛的本怀;他本来的意思,就想说《法华》;不过看众生的根机没有成熟,时候还没有到,所以就先转阿含、方等、般若,以后才转法华。这转法华的时候,时候成就了,所以才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在这个时候,我才教化这一切的大菩萨,令他们都发这无上的菩提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这些无量这么多的菩萨,现在都住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上了,他们完全都应当证得成佛的果位。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以前,我对你们所说的法,都是方便语;方便语,就是为着这个真实语说的。现在,我和你们说真话、说实实在在的话了;我说真实的话,你们大众都应该专一其心,来信受我所讲的这个法。
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我不是仅仅今生在这个娑婆世界成佛,我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就成佛了!所谓“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本来不生,而示现出来一个生;本来不灭,而示现入涅槃。在《梵网经》上说:“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已经有八千次那么多了。要是你得到天眼通,用道眼观察,你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不止八千返,八万返、八百万返都不止了!无量无数那么多的次数!
这一些个无量无数、算不出来这么多的大菩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虚空,这都是我在过去生中,过去成佛那个时候,我所教化的。你以前问:“他是跟着哪一位佛发的心?谁教他们的?他们修行的什么方法?念什么经?”他们所修的,就是“法华”这种的法门;他们所念的,就是《妙法莲华经》。现在我告诉你:这一些个大众,都是由我教化而成就的!
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偈颂之后,这弥勒菩萨──就是那个大肚子菩萨;那个肚子里头,把虚空都装满了。不是尽吃好东西才肚子大,他肚子像虚空那样子,包罗万有,什么都在里边。这个菩萨本来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不要人告诉他,他也懂了;但是现在,他就糊涂了。糊涂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这个偈颂,他就不明白了。他说,岂有此理呢!这些菩萨都这么大的年纪,释迦牟尼佛现在才七十多岁;你这么年青,这一些个菩萨这么老,怎么他们是你的徒弟呢?这就等于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的人,遇着一百多岁的老年人;这二十五岁的人就指着老年人,对人讲:“你知道他吗?这一百多岁的老年人是我的儿子!”这一百多岁的老年人也承认说:“不错!他就是我的爸爸!”岂有此理呢?二十五岁的爸爸,有一百多岁的儿子?哪有这个道理!我不信有这个事情!好像现在,释迦牟尼佛这么年青,这些个菩萨都这么大的年纪,都几万岁、几万万岁了,怎么他会有这么老的徒弟?他不相信了!你说这怎么办呢?弥勒菩萨都生了怀疑,一般的菩萨也都生了怀疑。
我们现在不管他怀疑不怀疑,我们讲讲这个“执着”。方才我说“人不成佛,就因为执着,有妄想”。有一个人也生了怀疑了,他说:“这个不对!我没有妄想啊!我活这么大年纪,我一个妄想也没打过,并且我也没有执着!钱,我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房子,也不执着土地,也不执着吃的东西,也不执着穿的东西,什么都不执着!”你就这个“什么都不执着”还没有放下,所以你才没成佛。你若知道你有一点执着,那还有办法;就是因为你现在以为你没有执着了,所以就没有办法了。根本你的执着太多!
怎么太多了呢?第一,你执着你这个身体,总觉得我自己生得是不错,再丑陋也觉得很漂亮。哪一个人再丑,也不觉得自己丑,总觉着:你看我这个鼻子丑啊?我这鼻子长得不好,但是我眼睛长得不错。眼睛看不见东西,那我耳朵比人强,听东西听得很清楚。无论什么,觉得自己总有一样比人家是好的。甚至愚痴的人,他也觉着有一样比别人好,什么呢?他说:“我比谁都愚痴!”这算他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也有执着,说:“我比谁都聪明。学经典,我一学就记住;你们学那么久的时间,也记不住!”他也有一个聪明的执着。所以聪明就有聪明的执着;愚痴就有愚痴的执着;肮脏、不干净的人,就有一个不干净的执着:“我就这样,不修边幅嘛!就是嬉嬉皮皮的这样子嘛!”这都是执着。嬉皮,执着他的头发不肯剃;不是嬉皮的,执着不肯留长头发。其实你不留长头发,也是个执着;你留长头发,也是个执着。你说你把什么放下了?什么都没放下!你还说你什么都放下了。这若不是愚痴的人,那是什么?若有人说是有智慧,我不相信!
穷人有穷的执着,富人有富的执着;贵人有贵的执着,贱人有贱的执着。这个“执着”,你在哪一个岗位上,就有哪一个执着:出家就有出家的执着,在家就有在家的执着,你有你的执着,我有我的执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