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银珠宝等等,寄存在自以为信任得过的朋友处,言明三五个月后回来取,这种事情,在现社会上,可说是很多的,但朋友见财起贪,想把珠宝占为已有,因此,当物主来取回时,被寄存的朋友,根本予以否认说没有任何东西寄存在我这里。由于最初彼此感情很好,以为可以信任得过,自然没写任何证据,现在朋友赖得一干二净,你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只好说:“凭你的良心吧”!可是一个置友谊与道义不顾的人,早已抹煞了良心,还同你谈什么凭良心?良心又值得几个钱?或者想作生意,甚至要开金矿,但因自己没有资本,于是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招人入股,一旦金钱到手,立刻高飞远走,同样是属盗的种。又如民间做会,假定一千元一份,招到五十份,就是五万元,自己做会首,到时标了会,得到五万元己逃跑了,此亦为自盗。总之,凡是运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的方法弄得来的钱,都名自盗
教人盗,就是以口告诉别人,说那里有什么东西你替我把他取来,虽不是亲手自取,但同样是犯盗戒不过其中略有分别:教人偷来的财物,如果是:归自己的,自然是犯根本罪;教人偷来的财物,如果是盗者自取,而不归于自己所有,是就只犯轻垢罪。取者本来不知有这东西,因为你要他去取,虽说利不入己但你不能不负教唆罪。还有,口头上虽没有教人去盗取什么,但指手划脚的,从形相上暗示令知,使得他人将东西偷来,亦是属于教人盗。钱物归不归已,亦可如上分别。1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便盗,就是本来没有心去偷
的,但因某个东西
自然现在眼前,既然没有人看见,就不妨方便的,将它收藏起来,横竖没人知道。中国俗语说的:“顺手牵羊不为偷”,就是属于这类。俗人以为不是偷的,佛法认为亦犯盗戒。又如有时到友人家去拜访,友人正在房中,或是出外未归,你却把放在厅中的手表,戒指等物戴在手上,若无其事的大摇大摆的回去,亦是方便盗的一种。或假设种种的方便,或运用种种的善巧,使得对方认为你不错,不知觉的堕在你的圈套中,将诸财物自然而然的给你,表面是他给你的,而实是用手段得来的,同样是方便盗。
咒盗,就是以种种的咒术攫取他人的财物。相传印度有种恶咒,恶咒师念了以后,会把人家的钱财,摄取到自己这边来,成为自己所有。或念这个恶咒,召唤鬼神来到自己的面前,然后谴使他们,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窃取回来,是为咒盜。这在星加坡可能也有,如常听人说做贡头,就是念咒以取他人财物的。这在一般人去做,已是罪大恶极,设若是佛弟子,特别是出家的佛弟子,亦为人家去做贡头,那更是佛法的罪人!佛法绝对不许比丘邪命自活的,所以学佛的人如见出家比丘为人做贡头,应离他远远的,不要把这看成佛法,而应视为咒盗之一。
在杀戒中,有赞叹杀与随喜杀,在盗戒中,为什么没有这两种盗?当知杀生,自己力量可以做得到的,自然自己一人去进行杀事,如果一人力量做不到的,不妨几个人可以互相面商,待商妥了一个适当的办法,
1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去进行杀事;可是偷盗大都是独自进行的,亦密的私自筹谋的,不愿被别人知道,所以有飞窃案的发生,总是受到社会人士的谴责,不会人们赞叹的,赞叹既然没有,自亦无人随喜偷盗的,以经中不谈这个。古德亦有认为这二者,含摄在方便盗中,因这都不是正盗,亦不能公升的赞叹或随喜人的偷盗,所以入于方便盗中。
偷盗之所以成为偷盗,亦不是单纯的,是要各条件具备的,如单有盗因,没有盗缘,固不能成为盗。就是因缘和合,没有盗的方法,仍然不成为盗,必须三者具备,然后才成盗业。现在将这四者,分别说明加下
盗因,谓由无始以来熏习所成的贼贪种子,而于现在生起一念盗心为因,有了这个盗因,然后才去进行偷盗的。‘盗缘',谓由种种的珍贵宝物,或自所喜爱的东西,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诱发自己去盗他,是为助成其盗的盗缘。盗法,谓在盗取的时候巧设种种的计谋,作种种不同的打算,或发钥以启或逾墙而跃入,或登高而跳下,或穿窦而爬进,翻箱倒箧,盗人财物,名为盗法。盗业”、谓由具备的三个条件,正式的进行去取,使所偷财物,离开原来地方。盗的作用完成,是为盗业。
如以三障来说:最初是因贼贪种子而生起的一盗心,是烦恼障;完成偷盗财物的事业,名业障。由此招感未来三恶道的苦果,是为报障。这末说,不但杀生造成生死的轮转,就是偷盗亦同样的会令众生生死不息。如不偷盗,就不会造成极重的盗罪,12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极重的盗罪、就不会感三恶道的苦果,所以戒盗实极重要 。

不但人民的财物不得盗取,就是任何有主的财物,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鬼神物,是指神庙鬼祠中的供具等物,不论何人是都不可以盗取的,如果盗取,即犯盗罪。有主物,即凡有主之物,皆不得盗。如祠庙中的供具等物,鬼神为其主,或余为护主。劫贼物,就是劫盗所劫得的财物。劫贼物本是偷来的东西,现在把贼偷来的东西取过来,怎么可以说是犯盗?古德对这有两种解释一、劫贼所劫的,如是自己的东西,我已作失去想,现在劫贼并没有说给我,我从劫贼那儿拿过来,是即不与取。二、劫贼所劫的,如是别人的东西,已经属于劫贼所有,现在劫贼并没有说给我,我若从劫贼那儿拿来,亦是不与取。所以取劫贼物,同样是犯盗罪的。日本佛教有这么一个事实:有位安养比丘尼的尼寺中,一夜来个偷盗的人,把寺内的被褥都偷走。安养比丘尼没有办法,只好用纸当被盖在身上,可是由天气寒冷,身体不断打着寒噤。另外一个尼僧跑进来,在房间的入口处,看见有件小棉袄落在地下,于是检起来送到安养尼的面前说:“这是贼人掉下来的,你把它穿上挡一挡寒冷”!安养尼回答说:“偷得人家的东西,便成为他自己的。出家人不能随便要人家东西、他去还不远,快赶上还给他”!小尼僧没法,便追上偷东西的人,说明原委,交还给他,贼人听了这话、深深受到感动,于是就把偷来的东西,全部送回


1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尼寺中,以示忏悔之意! 总说一句:不论贵贱轻重,不论多少好坏,所有一切财物,以及至微至贱,甚至一针一草,都不得不与而取,如果取了,即犯盗戒,所以说不得故盗。故盗、就是有意的去偷人家东西,存心的把人家财物拿来。为什么不得故盗?当知做‘菩萨’的,对于一切生,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佛性,是即显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菩萨应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众生,认为众生将来是都要成佛的,对佛恭敬供养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偷他们的财物?如果去偷他们的财物,岂不是等于盗取佛物这过失多么大?从远处看,一切众生固皆成佛,从近处看,一切众生皆是父母,为人子者对于父母,应当生起孝顺心来,要时刻的孝敬父母,怎可去偷父母的财物?一个儿女偷自己父母财物,是多么的不应该?其过失又是多大!退一步说,就算把众生看成众生,菩萨是以利益众生为本的,对于一切众生,应该生慈悲心,众生有什么困难,立刻为之解决,众生有什么需要,立刻为之供给决不忍心看到众生受饥冻之苦。如此,怎么还可去盗取众生的财物?如去盗取众生的财物,岂不是忍心让众生受饥冻之苦?甚至因外命的被夺而失去内命的生存、这那里还像是个菩萨? 是以真正一个菩萨行者,应‘常’常的协‘助一切人生福生乐',不应去盗取他人的财物,而使他受苦受罪,这是最要紧的一事!助一切人生福,就是八种乐因;助一切人生乐,就是令得乐果。菩萨行者,应1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起常住慈悲心,应这样的修学这些善事,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安乐以及解脱、为菩萨所应有的悲济之行!假定菩萨行者,去偷窃他人的财物夺取他人的外命,使得他人感到生活的窘困,受到生活的煎熬、自然有违佛陀的圣教,可以说是不顺。同时,一切众生既然都是我的多生父母,现在不但不去奉养父母,反而去盗父母的财物,恼害父母之甚,何有过于此者、?不论在世法佛法,都可说是不孝。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那里还有资格称为菩萨?唯有谨遵佛制才可说是孝顺。唯有不盗他财,才可说是慈悲,唯有令诸众生无所穷乏,才可说是生福生乐!

为利生而发心的菩萨,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说,都应实践菩萨行中的檀波罗密,尽自己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惠施众生,使众生不虞生活的匮乏,假定不这做,已经违犯菩萨应有的精神,现在不特不这样做而反更盗人财物者,使众生受到贫乏的痛苦,令众生得不到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罪恶。所以说‘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的意义,如前所说不再重述 。


盗戒,看来是很简单,但若有所违犯,是就毁坏的三聚净戒,这话怎样讲?如不应盗取财物而去盗取,这是犯律仪戒;如应该惠施众生而不惠施,这是犯摄善戒:如应当摄化众生而不摄化,这是犯摄生戒。如应助一切人生福生乐,不但不去助一切人,反而去盗一切时物而生罪生苦,违犯菩萨应有的德行太甚,以判结波罗夷重罪! 1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偷盗戒的条文,已如上说、但还有些重要的道理须再加以说明。根据诸经论说,偷盗罪的构成,须具五个条件、五个条件完全具备、才真正的犯了偷盗的根本重罪,不是任何盗窃行为都成根本罪的。五缘是

一、是有主物:是说这个财物,确实有所属的,即是有主的、不是弃置于地,不属任何人的,但同是有主物,亦可分为三品:上品物、是指佛物、法物、现前僧物、四方僧物、父母师长等物。


佛物,是佛所有的财物。真正了解佛有殊胜功的,应诚心的以财物供养佛,现在不但不去供养,而前去盗取佛物,这当然是要不得的。盗佛物的罪是轻是重,向有两种说法不同:一如涅槃经说,只得偷兰遮罪(粗过)不得重罪,因佛没有我所的执著,亦即佛不会把任何财物看成是一己所有的,所以即使被人偷去,在佛不会感到痛惜,亦不会觉得有什么苦恼,是以盗者的罪业就不太重。二如善生经及本经说,盗财物是要判重罪的、因为盗取下位的财物尚结重罪。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其地位的崇高无与伦比。何况佛所有的财物,是天人所供养的、毫无理由的你去把它盗取过来,怎可说是只得轻罪?


法物,是指记载佛陀言教的三藏教典。佛法经论的宝贵,是无价可估计的,因为内容所说,都是我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向菩提的。不但盗取经论,是犯极重的重罪,就是焚烧故旧的经论,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是犯极重的重罪!不过不知这个有罪,而以为是烧字纸者,是就唯犯轻罪。还有,借


1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他人的经论疏钞等,有意不去还给借者,或是内容有所损坏,不向借者说明,亦不替他补好,就这样的  私卷起来去还他,不让对方知道里面已经破损,是皆犯极重罪!所以,如借他人经论等,应如期的还给他人,设或内容有损坏,应设法为之补好,并向借者公开的说明。这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德行。

僧物,是指僧团公共所有的财物。南山律主说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 一一结罪。故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者,佛并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数,施僧得大果报”。可见僧物是很尊贵的、不可随便的盜取。如妄盗取的话,其罪是很重的。方等经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经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说:“用僧衹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诸位试想想看,盗僧物的罪重,到了什么程度,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同为僧物,还有现前僧物与四方僧物的差别。不论是属怎样的僧物,只要盗取一毫以上,是即犯了极重重罪。这个说来,非常烦琐,在此不想多谈。总之,僧物是不可盗取的,如果盗取,非特罪重,佛亦救不了你,你又何必干犯这样的重罪而自弃于佛海之外?


中品物,是指人类及天趣有情所有的财物,盗取这个中品财物,如果是属人类所有的,是即犯了重罪,如果是属天趣所有的,那就只犯轻罪,或者虽是重罪,但戒体不丧失。下品物,是指鬼神畜生所有的财物。如取这下品财物,不论是属于鬼神的,不论是属于畜 1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畜生的,都只结为轻罪,即或认为是重,但亦不失戒体。 关于是有主物,虽有三品不同,但还有个有 趣 问题,是值得向诸位说一说的,就是埋于地下的伏藏物,如取来犯不犯盗罪?有些比丘认为佛制盗戒,是戒取地上的东西,地下的东西是不禁止的,可是后来佛知道了,呵斥比丘们误解佛意。因伏藏物,看来是无主的,而实是属国王的,如以现在来说,是属于国家的,假定掘取了它,自然构成盗罪。因人民所有权,虽仅在于地上,不能及于地下,但国家所有权,是及于地下的,如金矿银矿等,都属国家主权,假定取了,当然就对国家犯罪。不特地下的东西不可盗取,就是空中的东西亦不可盗取,取了,同样是犯盗罪的。不过,如果是属两国中间的东西,甲国既没有把它看成是己国的,乙国亦没有把它看成是己国的,依婆沙论说,如果取来用,是被认为无罪的。不用说,这是佛教戒律的真意。可是成实论的看法,似乎没有这么严格。如彼论卷八说:“问曰:有人言,伏藏属王,若取此物于王得罪,是事云何?答曰:不论地中物,但地上物应属王。所以者何?给孤独等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成实论虽这样讲,但为了避免罪惩,还是严格些比较好,就是不论地上、地下以及空中的,只要不是自己所有的,就不要取来为己所用,免得犯了盗罪还不自知,这是最要紧的,不可稍有大意!

有主想:这可分为有主想与人物想的两种,而 各有六句差别 于中,有主想的六句 一有主有 1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想,二、有主有主疑、如将这样的财物盗来,是就结成重罪。三、无主有主想,四、无主有主疑,如将这样的财物盗来,是就结成轻罪。五、无主无主想,六、无主无主疑,如将这样的财物取来,是就全无犯至于人物想的六句是:一、人物人物想,二、人物人物疑,如将这样的财物取来,是就结成重罪。三、人物非人物想,四、非人物非人物想,五、非人物人物想,六、非人物非人物想,如将这样的财物取来,都是结成轻罪。所以盗罪的或轻或重,或有罪或无罪,完全看你当时对于财物的想法如何而定,不是一味的毫无拣别的判为重罪!

三、盗心;这是指窃取的一念盗心,亦即是完成盗业的业主。以此盗心去盗取财物时,没有把它当着给与想,没有把它当着已物想,没有把它当着粪扫想,没有把它当着暂用想,没有把它当着亲厚想,这才成为业主 。


四、值五钱:这是说明偷取多大价值的财物,才被处以波罗夷罪。据五分律说:当时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制定的法律、凡盗了五钱以上的东西,习惯的处以死罪。后来佛陀为比丘制戒,参照当时国家的法律,亦判比丘盗五钱以上有价值的东西,是即犯了波罗夷罪。相传印度古代一个大钱、相等于我国古代十六个小铜钱。不论是盗取五钱,不论是盗取值五钱的东西,是都结成重罪;但若盗取四钱以下的钱或物,则唯结成轻罪、虽或结成重罪,但亦不失戒体。可是这里成为问题的、就是一次盗取的财物不值五钱,经过两次三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次的盗取才值五钱,是犯轻罪还是重罪?这要看你当盗取的意念如何来决定的。如你是有意相续去取的到了数满五钱财物时,当然结成重罪;如你是无意相续去盗取的,那就盗取一次结一次轻罪,盗取十次十次轻罪。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就是取处所的财物,或值五钱或不值五钱,是犯轻罪还是重罪?这要看当时不同地方的价值如何来决定的:如在新加坡用时虽值五钱,甚至超过五钱,但在吉隆坡偷时,该处并不值五钱,就所偷的地方论罪,是就只结轻罪,在新加坡地方偷的东西虽值五钱,甚至超过五钱,但到吉隆坡用时,在吉隆坡并不值五钱,就所偷的地方论罪,自是结成重罪。 五、举离本处:这是说他人的财物本是放在这里的,盗者去盗取它时,将该财物移动离开原来的地方不论是自己移动的,不论是教人移动的,不论是方便移动的,不论是用咒术移动的,就在移动离开的这个时候,为你结成盗罪。设或借了人家的钱财,后来赖债不肯归还,在借方未作不要想时,自还不能为结罪,因借方不断的纠缠你,可能你还会如数奉还。一旦到了借方觉得索讨无望,决定放弃不再向你要时就要为你结成盗罪。还有前面说过的,人家寄托钱财在你那儿,你却否认不曾受过他的寄托,不是一否认就为你结罪的,因为寄托人不会那么容易就放弃不再向你要,一定要用各种方法向你说明寄托的经过和日期,希望你仍归还他。到了真正要不到而作放弃想时,就为你结成盗罪。在于货物偷税、如已过了关津,不1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受到政府检查人员的检查,亦即在你达到偷税目的时,为你结成盗罪。

再就教人方面说:如你教人到某个地方去取某种珍贵的宝物,可是受你教的这个人,却在另外一个地方取来另外一种值钱的东西,受教而取的人,固然要结重罪。但在教者本身,只是结方便罪。假定教者是有盗心的,受你教的人没有盗心,在他去取那个东西时,以为是取你所应取的东西,到了所取的东西离开原来的地方时,教他去取的人犯重罪,受教而取的人不犯罪。反过来说,教他去取的人没有盗心,受教而取的人有盗心,到了所取的东西离开原来的地方时,受教而取的人犯重罪,教他去取的人不犯罪。还有,教他去取的人,本是要他盗五钱财物的,可是受教的人所取得的财物,不足五钱而在四钱以下,那么,不论教者与受教者,都只结成轻罪。反之,教他去取的人本来要他盗取四钱以下的财物就好,可是受教的人所取得的财物,却超过五钱以上的价值,那么,受教者固然得重罪,教取的人只结轻罪。设或教他去取的人本意没有说明多少,即没有规定五钱以上,亦没有规定四钱以下,受教的人就胡里胡涂的去将财物盗取了来,是则怎样结罪?这要看所取的财物价值来决定:假定取来的是值五钱以上的财物,教者与受教者,是都成重罪;假定取来的是值四钱以下的财物,教者与教者,是都结成轻罪。再者,设或二人共同去盗取一样东西,而且这东西的价值超过五钱,可是到了分 赃时每人虽分得其半,但因盗离原地方时是五钱,所
1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两人各犯重罪。或者但教他人去盗某种东西,自己并没有想得到其中的一分,待受教的人把那东西离原地方时,教的人不结重罪。后来接受盗来那个东西的人分给你一分,如你知道这是所盗来的东西,而仍接受他的分赃,那你还是不能免罪的,若你根本不知这是所盗来的东西,以为是他送给你的,那你虽接受了他的赠送,是也完全无罪的。 如上这样的分别,可知偷盗的行为,是有各式各样的、亦即极为微细的,稍为不加留意,是即违反了戒,所以吾人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更其是做个大乘菩萨者、不得不对这盗戒,特别加以严格留意?然则怎样才能算是不犯盗戒?律中告诉我们是这样的:不论什么东西,如认为是别人给与我的,或者把它看成是自己的,或以为是别人弃舍不要的粪扫物或者把它作为暂时用一用想,或者由于自己的心乱着狂而不知是别人的东西等,如是取来的东西,是不犯盗戒的。


偷盗与杀生亦是一样,菩萨有时亦可从他人手中夺取财物的。印顺论师在佛法概论中说:‘同样的,无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推翻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从巧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这当然需要方便—技巧。推翻他,剥夺、没收他,对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用非法得来财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菩萨的心中,是没有嫉恶如仇的,应该是悲悯恶人过于善
1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 对这说得最为清楚的是瑜伽论菩萨戒本“如诸菩萨见有强盗或者劫贼,夺取他人的财物,而这所夺取的财物,或者是属于僧伽的,或者是属于佛塔的。他们夺取了财物以后,坚执以为是自己所有的,纵放自己的情意,受用这些夺取物。不知随意取用三宝的财物、其过是很重的,当于长夜受恶趣苦。菩萨见到这种事情以后,对劫盗贼生起深深的,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的心理,乃随自己的力之所能、采取强過的手段,将他所取的僧伽物及佛塔物夺取过来勿让诸劫盗贼,由于恣意受用这些财物,于未来世中受无义无利的苦果。菩萨以怜愍心饶益有情的因缘将所夺来的财宝法物,如知是属于僧伽的,仍然去还给僧伽、如知是佛塔的,仍然去还给佛塔、如知是普通人民的、仍然去还给人民。自己一丝一毫都不占染。菩萨如是以怜愍心,运用强有力的手段,夺彼劫贼的财物,还复到原来的地方去,于菩萨戒,不但无所违犯,而且生多功德”。对所夺取来的财物,假定自己沾染丝毫、不特不会生多功德,简直成为贼复劫贼,是绝对要不得的!

不应盗而盗,纵情的受用,这是要不得的,有了这个业因、当然要受苦果。所感的苦果、就正报说,是墮三恶趣中受极重苦,就馀报说,转生来到人中,是受贫穷及共财不得自在的果报。贫穷困苦,在这世间到处可以见、亦是人人所能体会得到,不用多说,、大

1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都能了知。所谓共财不得自在,是说世间财物、于恶王、盗贼、水、火及败家子五家所共有的、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自由支配的。依佛法说:钱财不论怎众多,迟早总归是要消散的,绝对不能永为已有。说钱财不会超过三代,往往都是及身而尽。所以佛法对于正当的财富积聚,都不怎样鼓励,何况是由偷得来的财富?当更认为是万恶的了。还有“见利忘义所得来的钱财,同样是肮脏不堪,而为佛陀所不赞许。不幸世人对于钱财的爱好,总是嫌少不嫌多,因而往往造成很多的罪恶!殊不知钱财是不容积聚的,等你已经积聚很多钱财时,你的生命也就快将结束。所以有两句话说:“终生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到了眼闭时,什么也不能带去,能够带去的是业,何苦而为钱财造业?所以为人若不盗取,不特于现生中离去贪嫉而得身心安乐,而且于未来世中得大富饶,豪贵自在,所有珍财,王贼水火,不能侵夺。因而,应持不偷盗戒!

戊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业已讲完,现在来讲淫戒。淫是淫欲,男女间的相互染著,亦即是对色欲的情滞不舍,所13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都能了知。所谓共财不得自在,是说世间财物、于恶王、盗贼、水、火及败家子五家所共有的、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自由支配的。依佛法说:钱财不论怎众多,迟早总归是要消散的,绝对不能永为已有。说钱财不会超过三代,往往都是及身而尽。所以佛法对于正当的财富积聚,都不怎样鼓励,何况是由偷得来的财富?当更认为是万恶的了。还有“见利忘义所得来的钱财,同样是肮脏不堪,而为佛陀所不赞许。不幸世人对于钱财的爱好,总是嫌少不嫌多,因而往往造成很多的罪恶!殊不知钱财是不容积聚的,等你已经积聚很多钱财时,你的生命也就快将结束。所以有两句话说:“终生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到了眼闭时,什么也不能带去,能够带去的是业,何苦而为钱财造业?所以为人若不盗取,不特于现生中离去贪嫉而得身心安乐,而且于未来世中得大富饶,豪贵自在,所有珍财,王贼水火,不能侵夺。因而,应持不偷盗戒!

戊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业已讲完,现在来讲淫戒。淫是淫欲,男女间的相互染著,亦即是对色欲的情滞不舍,所13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淫色,亦有名为淫荒。中国古书说:内 作色荒 於作禽荒'。佛法把这叫做不净行、就是以爱欲染污自己的内心,名为不净,趣于非法的境界上,而染 污清 净的戒品,名之为行。经中有的地方亦称为非梵行。就是学佛的人,应修清净的妙行,可是现在污秽交媾,所有鄙陋行为,真正可说羞耻,所以名非梵行。行非梵行的人,不特内污自体性,亦复有污他人的心地。一般把这称为生死的正因,轮回的根本。为什么?要知淫根不断,永远没有出离生死轮回的希望。如经中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可见这对修学佛法的关系重大。诸有不想在欲海中翻腾,在爱河里浮沉,怎样断除淫欲,该是首项工作。龙树智度论说:‘淫欲虽不恼众生,系缚故为大罪’。再如世间的牢狱,为了不使犯人的逃走,在犯人的身上套上枷锁,而在三界生死牢狱中,以枷锁套住众生的,不是有形的铁索,而是无形的爱欲。有情被爱索牢牢的系缚住,要想出离三界牢狱,是就难乎其难了!所以佛在诸经中,对于淫欲的呵斥,真可说是不遗余力!如经中说:过去有个五通仙人,以其神通之力、飞入国王宫中,受诸宫娥彩女,各各互相摩触,于是不觉生起欲染的心理,就在这欲染心生时原有神通自然而然失去,没有办法再以神通飞离王宫只好一步一步的走回深山穷谷中!试想想看,淫欲的祸患多大?正法念处经对这更为透切的说“世间男得苦、皆由于女妇,非少非中年,莫不由此因,女人坏世间,今善悉又尽。天中大系缚,莫过于女色,女人 1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淫色,亦有名为淫荒。中国古书说:内 作色荒 於作禽荒'。佛法把这叫做不净行、就是以爱欲染污自己的内心,名为不净,趣于非法的境界上,而染 污清 净的戒品,名之为行。经中有的地方亦称为非梵行。就是学佛的人,应修清净的妙行,可是现在污秽交媾,所有鄙陋行为,真正可说羞耻,所以名非梵行。行非梵行的人,不特内污自体性,亦复有污他人的心地。一般把这称为生死的正因,轮回的根本。为什么?要知淫根不断,永远没有出离生死轮回的希望。如经中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可见这对修学佛法的关系重大。诸有不想在欲海中翻腾,在爱河里浮沉,怎样断除淫欲,该是首项工作。龙树智度论说:‘淫欲虽不恼众生,系缚故为大罪’。再如世间的牢狱,为了不使犯人的逃走,在犯人的身上套上枷锁,而在三界生死牢狱中,以枷锁套住众生的,不是有形的铁索,而是无形的爱欲。有情被爱索牢牢的系缚住,要想出离三界牢狱,是就难乎其难了!所以佛在诸经中,对于淫欲的呵斥,真可说是不遗余力!如经中说:过去有个五通仙人,以其神通之力、飞入国王宫中,受诸宫娥彩女,各各互相摩触,于是不觉生起欲染的心理,就在这欲染心生时原有神通自然而然失去,没有办法再以神通飞离王宫只好一步一步的走回深山穷谷中!试想想看,淫欲的祸患多大?正法念处经对这更为透切的说“世间男得苦、皆由于女妇,非少非中年,莫不由此因,女人坏世间,今善悉又尽。天中大系缚,莫过于女色,女人 1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缚诸天,将至三恶道”。女人的祸患之重,于此可说透露无余。杂含三六亦说:“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同样是把性欲的过患归咎于女众。严格说来,这那是女子单方面的需要?未离欲的男众,对这还不是同样的需求?为什么经中多呵责女色?印顺论师在佛概论中说“由于佛法多为比直说,所以对于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责女色”。接着又说:“其实,如为女说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吗”?自于男女对这同样的染著,所以有关性欲的种种罪恶应由男女双方共同负责,不能完全归咎于女众一方。所以若男若女,对于淫欲生活,均应有所节制,甚至予以根绝,绝对不可纵情逸荡,如果过于纵欲无度,不但自己触事多难,而且坏他对己信。乃至兴起多人生谤、必然是对自己不利的。古德有这样的话说:一个行淫的人,能够毁坏世间,甚至使得一切咒术方药合练不成;又能毁坏一切出世三乘戒行、禅定、解脱一切善很。所以瑜伽论说:“诸爱之中,欲爱为最”佛法行者,如能把爱欲对治掉了,其他种种贪爱,自就可克服!淫欲的过患众多,不能详细的尽述。现多依诸经论,略说三过如下 。

一、似乐实苦:世间男女所以染著于欲,即错误的以为这是人生的大乐,殊不知从佛法的立场看,根本是似乐而实苦,亦即是说完全是苦非乐。如生疥癞病的人,由于奇痒难熬,不断的用手去抓疥,这本是件苦事,但当他抓得痛快时,不自觉的以苦为乐,在没有疥癞病的人,看他在抓疥时,不特不以为乐,反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认为是苦。当知已经离欲的人,见到男女的性欲是苦非乐,也是如此,欲乐实在不是乐,其性全是虚伪的,可是它有股力量,能诳迷惑的众生,使众生自动的趣向这方面,飞蛾扑火一样的,恒为欲火之所烧害。无怪世人欲火中烧时,会不顾一切的非去追求不可,不达目的不罢休!其实这是惹火烧身,对自已一点好处没有。所以古德有说:“舔刀刃之蜜,贪毒花之色。,损害众生,是魔意愿”。色欲,看来好像是很好看的,碰是碰不得的,因为其中有毒,如果你碰了它,就要为毒所毒,立即有丧身失命之虞!所以说似乐实苦,为害甚大!

二、似味实灾:淫欲一事,一般世人,对之似都感到无限兴味,好像其中滋味很浓一样,殊不知从佛法的立场看,这是多灾多难很少滋味,甚至根本无味的。经中曾举喻说:如罗刹女最初对你非常的亲热,一旦与你发生关系后,立即将你吞食而解决你的生命。试问这对你有什么兴味?又如我们的怨家对头、本意要来加害于你的,可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特别表现对你的种种亲切,表现对你的种种好感,让你对他不加提防,而且把他看成最友好的知己,可是等你入了的圈套,然后再对你予以致命的打击,到了你发现时、已经为其所害,再也无法挽救你的生命,这在世间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当知淫欲的祸患,也是如此。经常对人表现一股诱感力,使人很乐意的去接近它以为其中妙味无穷,可是到了人们真正沾染了它,丧生命肉体,是还事小,断送法身慧命,才是事大!1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