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顺现生父母,总是要我们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以佛法说:不但如本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从人类扩大到众生方面去,一切众生无不是我们的父母。因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我们在生死中浪来浪去,那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父母?不过在每次改头换面后,谁也不认识谁就是,所以于现生中只知现生的父母是父母,不把别人看成父母,更不知道众生亦是父母,所以众生的心量,总是非常狭小的。佛为扩大我们的心胸,乃一再的特别开示说:“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既然如此,我们对于众生,如行不杀不 盗,当知就是持戒,我们对于众生 看成父母, 敬尊重不怠,当知就是孝顺。所以孝顺所在,就是行具足。因为如此,下文讲到十重、四十八轻戒、很多讲到孝顺心、恭敬心、慈悲心,而恭敬心、慈悲心则又是从孝顺心中之所流出,一切皆以孝顺心为本。更可看出孝即是戒。是以一个佛法行者,不论出家在家,如不能真正行孝,是即不是真心学佛,亦即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这么说来,孝道在佛法中、不但不忽略,且极为重视!

大乘菩萨戒是三聚净戒,虽说穷深极广,但以我国所说孝顺父母的三句话配合来讲是也恰到好处。 不辱其亲”: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 世间的所行所为,不要令父母感到耻辱。假定我们常常存着不使父母蒙受耻辱的心念,那你自然不会去做一切违反人生道德的事,也就不会去做一切罪恶违反律仪的事。乐正子春说:“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
7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唯有遵守菩萨的摄律仪戒。摄律仪戒的最大功用就是令众生不作一切恶。生存在这世间的我人,果能不作一切罪恶事,什么都很光明磊落的,谁敢小视自已?又有那个去侮辱自己父母?父母所以受人侮辱,必是儿女作错了事。比如某人做了抢劫的勾当,人家即说是某人的儿子,由于父母不会管教儿女,以致他们儿子做出这种伤风败德的事,真是枉为父母!父母蒙受这种耻辱、不是儿女给予的吗?能够奉行摄律仪戒就不会使父母受辱,也就是真正的孝顺双亲!二 显扬父母”: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 世间的所行所为,能显扬自己的父母,使父母感到光彩。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过去蒙童所读的三字经亦说:“扬名声,显父母”。因为我们在这世间,得到广博的学问,获得丰富的知识,养成高尚的品格,不论在社会上,不论在国家中,都有良好的声誉,受到众人的尊敬,因而名声也就传扬出去,自己有了良好声誉,父母当然也就得到无限光彩。不然的话,父母亦会觉得面目无光。怎样才能显扬父母?这唯有遵守菩萨的摄善法戒。摄善法戒的最大功用,就是令众生作一切善事。生存在这世间的我人,果能尽自己的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做有益人群社会的事,别人就会说:某人对社会教育、对诸慈善事业,都很热心去做,真是极为难得。他是那家的儿女?噢!原来是某人儿女,有其父必有其
7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太好!太好!只此一句 父母即有荣耀。所以,要想做到中国人说的“光宗耀祖。唯有依摄善法戒去行,可见持戒即是孝顺。

三,“锡类不匮”: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不但自己要孝顺父母,还要一切人皆孝顺父母,使人人孝道中行,没有一个有所缺少。古人解释这句话说“锡,賜也,匮,乏也。谓言自行孝道,欲赐一切众生皆行孝道,无有乏也”。是则以身作则的,自己孝顺父母,还要苦口婆心的,劝人孝顺父母,如不孝顺父母是就罪大恶极,怎样才能做到自他皆行孝顺?这唯有守菩萨戒的摄众生戒。摄众生戒的最大功用,就是化度众生,令诸众生皆能走上佛道,能够走上佛道的行人,没有不孝顺父母的,不但孝顺现生的父母,欲使二老得到度脱,还要孝顺累生累劫父母,使多生父母皆得度脱。假定不照摄众生戒去行,怎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能严格的实践摄众生戒,是即孝顺无始来的父母,可见孝顺即名为戒。


孝顺不但名戒,亦名制止’。制是严制,就是严制三业的不作诸恶;止是禁止,就是禁止妄念的不乱生起。制是制定,就是规定所有的善法都应去做,止是止息,就是止息一切的恶法都不去做。如不得杀,不得盗、不得邪淫等 就是止,当知止一切恶不作的止 持,就是孝顺心中的禁止。如应放生、应行施,应梵行等,就是制。当知行一切善而作的作持,就是孝心中的法制;所以孝名制止。经中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正好做这注脚。如
8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所说,可知佛法所讲的孝道,是超过中国儒家及世间一般所讲的孝道的。

为什么?因佛法所讲孝名为戒的孝道,不特是平等的广大的孝道,而且以离苦得乐,趣向最高无上菩提为目的的。佛初成等正觉,结此波罗提木叉,固然是如此的,就是到了涅槃会上,如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不用说,波罗提木叉就是戒,是汝大师就是孝。可见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始终以孝名戒,亦以孝名制止。在一代时教中固然如此在本经的首尾也是如此贯彻的。菩萨行者,果能不悖十重、四十八轻戒,不特顺于本源心地,亦复顺于三聚净戒,更是顺于孝顺一切 。

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真可说是天之经、地之义,不容有所怀疑,但真孝假孝,还是值得考验,现在不妨说个事实如下:

过去某个地方,有位年老父亲,很有几个钱财,但是身体多病。后来他将财产分为四分:长子一分一千万,次子一分一千万,三子一分一千万,还有一千万作为自己的养老金。这样分定后,当然很公平、谁也没有话说。可是老父手中,还有千万家产,于是各有打算。老大争着请父亲到自己家住,愿奉父亲度过快乐的晚年;老二愿陪老父到国外去旅行观光,让老父看看世界风光,开开眼界,畅畅心怀;可是老三于分家后,没有任何表示,只觉心头沉重。因而,表面看来,老大与老二是很孝顺,老三似乎不大孝顺。但做 8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考试他们是否真孝,对他们说 “我的一分千万家财,已捐助某总善机构,现在是分文不名,而且病躯日趋严重,今后要靠你们三个儿子,给子我的生活和照顾”!儿子们一听,各有不同反应:老大心想,你既没有钱了,我也懒得养活你便对父亲说:“照理,我是应该请你老人家到我家去住的,但因我的房子太小,孩子又多,恐你老人家住不安,我看你还是暂到老二那里去住,或由老二陪同你老人家去观光”!老二听了赶忙接着说“父亲!你者身体这样衰弱,是不适宜旅行的了,至于食住,因为我的屋小,加之,每日出外工作,没人可为你老煮饭。是以我看你老还是到老三家住住”!老三听到两位哥哥这样的话,不加考虑的对父亲说:“请老人家到我那里去住,我不但供给老人的生活,还要延医为老人家  治病,而且不论花多少钱,务要把老人的病治好”父亲说:“这怎么行?我分给你的财产,是作为你以后生活费的,你应好好的保留起来;我老了,病又这沉重,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何必花多费用请医生治理”?“父亲不要说这样的话,财产是父亲辛苦得来的现在来分给我,但父亲没钱了,这些钱应该还是用在 父亲身上,只要父亲的病好,我的一分家产,就是全部用完,也是心甘情愿的。至于以后的生活,自信我会做工来维持的,现在我可不能看着父亲生病而不问”老三又是这样很诚恩的对父亲说。父亲听了老三的话,很感动的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你对我没有任何企图,我现在公开的向你们三人宣布我的8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并未捐到某慈善机构,如今我很安心的全部交给老三,将来老大老二,如真没有钱时,可向老三来取,相信老三会给你们。好了,我的话到这为止。谁孝顺谁不孝顺,我亦已全部明白” 。

所以,考验儿女孝顺与否、不在富有的时候、而在贫困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孝。中国有句俗语说寒门出孝子”这实在是句至理名言。唯有贫寒人家才能真出孝子。富有人家,孩子生下来,交给奶妈养结果,孩子与父母的亲情、显得极其疏远,反而不及奶妈。因而孝顺心不易生起,认为父母供给一切。似是应该而当然的。这不是说富有人家没有孝子。是说少之又少就是。


从现实社会上去看、不难发现有些富有人家,往住因财产分不匀、不但争得头破血流,而且还骂父母为老不死。可是在贫穷人家,由于父母一手把儿女抚养长大;做儿女的想到父母含苦茹莘的把自己培育成人,而今我正年富力强,可以独立谋取生活、反观父母都已年迈,我不孝顺父母谁来孝顺?于是真诚的孝养自己的父母!


这末说来,可见为人父母的,不必要为儿女储蓄好多少钱,不必要为儿女做一辈子的马牛,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就是此意。如果一味的为儿女聚积钱财,结果、只有增加儿女的罪恶。做父母的真正爱护儿女。是要培植他成材,富有知识与技能,能独立的谋生。才是最正确的。而做儿女的,不论出身贫寒与富有,都要时刻的想到孝顺父母师僧三

8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以及一切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了孝名为戒的道理后,立即从口”中·放”出‘无量光明'。佛陀口中放光,向 有两种说法 :如来在每次欲说大法之前,一定先要放光表瑞,使诸在会的听众见了,先生起深刻的敬信心来,然后听佛宣说大法,才会特别的诚恳和认 真的接受。 二佛陀制戒,不论是制小乘声闻,不 论是制大乘菩萨戒,都只有佛陀一人亲口宣说,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制戒的。现在佛要宣诵一切诸佛大乘戒,所以特从口中放出光明。

所谓放出无量光明,是显佛与众生原所具足的心地妙戒,本是无量无边的无尽藏戒,所以称为无量,本是清清净净的无有染污,所以称为光明。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佛放无量光明、是要显示众生须依本源心地的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然后得证本源心地的金刚光明宝戒的殊胜果。


是时”,指佛放无量光明时。百万亿大众”,是形容当时集合而来的人天凡圣的众多。诸菩萨’指诸初发心及久修大行的菩萨。十八梵天、是指色界的诸天。初禅有三天,就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就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就是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就是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于中,前三天是凡夫天,第四是外道天,后五是圣者天,亦即通常说的五不还天。色界十八天、所以称为梵天。梵是清净
8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的意思,就是欲尘已经完全清净,不过还有色身的存在,而这存在的色身是清净色,不同欲界的垢染之身,所以名梵。智度论说:“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合而言之,是为梵天。六欲天子,是指欲界的六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因这六天,还没有离去物欲和男女欲,所以称为六欲天。十六大国王’,是指人间的国王。当时印度的小国,本来是很多的,不能一一举出,所以就举十六大国王做代表。十六大国,据长阿含经说是:一、鸯伽国,二、摩竭提国,三。迎尸国,四、拘萨罗国,五、跋祗国,六、末罗国,七、支提国,八、跋涉国,九、尼楼国,十、槃阁罗国,十阿湿波国,十二、婆蹉国,十三、苏罗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剑浮沙国,十六、阿槃提国如是人、天、凡、圣百万亿大众,皆“合掌至心’的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合掌,表其至恭至敬,显示大众的身业清净;至心,表其专心一意,显示大众的意业清净;听诵、表其寂然谛听,显示大众的口业清净。以是三业清净,三业虔诚,听佛宣诵一切诸佛所共诵的十重、四十八轻大乘戒,而自心地戒光,亦即朗于心源。所以于听戒时,定要三业清净,绝对不可放逸,更不可若无其事的,只是坐在那里做个样子!

丁二佛自叙说
戊一自诵劝人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

8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切发心著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上面是明经家叙说,这里是
明佛自叙说。当时  佛”陀·告诉‘诸菩萨言:我今半月自诵诸佛法戒。在此首先需要加以交代的,就是当时戒光所摄的,有人天凡圣百万大众这么多,为什么现在只说是告诸菩萨?这因现在佛所自诵的诸佛法戒,是属大乘菩萨戒其当机者自然是属菩萨,而菩萨在百万大众中,为人天凡小之所一致尊重的,所以虽说是告诉菩萨,而实统摄人天大众。


半月半月,是指黑白两半月:初一至十五,名叫白半月;十六至三十,名叫黑半月。半月半月诵戒,等于在一月中,有两次的诵戒。一月所以需要两次诵戒方面固是显示佛陀对于戒法的尊重,另方面亦是要行者审察曾否违犯戒法。佛陀所以特别尊重戒,因为此戒是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槃的根本正因,如果不是此戒,诸佛菩萨决不可能证得菩提涅槃的究竟极果。这末说来,对于戒法怎能不予尊重?行者所以要审察因为一般的人们,大都忘性很大的,如久不去诵戒经,对于自己的是否犯戒,就会茫然而无有所知。设若每半个月诵戒一次,就会提高自己的警觉,不致犯了还以为是持或。因此,诵戒是极为重要的一事。如强调一点儿来说,佛陀的正法能不能久住,就看半月诵戒的弘规能不能长久维持。善见论说“云何名为正法久住?佛言:布萨法不坏是”。布萨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净住。“谓半月半月诵戒,清净身心,如戒而住”
86



补充内容 (2020-10-23 18:29):
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想想看,为佛子者,不能如戒而住,如来正法还能住在世间吗?是以诵戒一法,绝对不可废去 。

古德对黑白两半月诵戒,更深一层的作这样解说:初一至十五的白月诵戒,因在这半个月中,月亮由缺而圆,表徵智光渐增,以示智德圆满;十六至三十的黑月诵戒,因在这半个月中,月亮由明而暗,表徵邪光渐灭,以示断德究竟。姑可作这样说,但未必是如此。 佛是最高的果人,尚且这样郑重的诵戒,在因地行菩萨道的菩萨,理应诵戒自不用说,所以说“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于中,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初发大乘心的菩萨,如以位次来说,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是三贤的初步,十圣的初阶,不经过这一阶段,是不能踏上贤圣大道的。不过在此所说的信,是信诸佛法戒,为成佛的种子,没有这一法戒,决定不能成佛。璎珞经中明白的说:“从凡夫地值佛菩萨说法,于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为名字菩萨”。修学大乘,没有信心,那怎么行? 不但一切初发心的菩萨,戒心没有坚固,戒行没有成,要半月半月的诵戒,就是戒心已经坚固、戒行已经圆成的三十贤圣诸菩萨,亦当半月半月的这样诵戒。诵戒是诸佛的常规,不论位次高低如何,都要一样的去诵戒,这是不简别任何人的、只要你成为发心的菩萨 。


十发趣,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 8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 四 进心,五定心六慧心, 七、愿心;八、护心 九 喜心;十、顶心”。这是以前十信为本,由这十心从假入空,心心开发趣向佛果,所以名为发趣。如是十发趣,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住。因为信立以后,智慧安住于理,得到位不退转,所以名为十住。

十长养,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 喜心;四、舍心;五、施心 六好语心;七、益 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菩萨行者,以此十心从空入假,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增长自己的佛道,养育众生的圣胎,所以名为长养。如是十长养,就是通常所说的十行。谓由前十住心,发真悟理,从此不断的向佛道进趣,积极的广修利他行,所以名为十行。


十金刚,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思中,十金刚心向果 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菩萨行者,以此十心,修习中观,降伏无明,性如金刚,不为任何之所沮坏,所以名为金刚。如是十金刚,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回向。因为在此十心中修行,能做到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的三大回向,所以名十回向。


十地,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 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

8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菩萨行者,以上十心,作为入圣地的智慧,所以进一步的就入于这十地。地是荷载的意思。谓入十地的菩萨,向上方面,能够担荷如来的正法;向下方面,能够负载广大的众生。“功德智慧之所归趣,慈悲方便之所从生”,所以名之为地。虽说地地都可出生无量法门,但因位次的浅深不等,所以分为十地。如是所说十地,虽与通常的十地名称不同,但都称为圣者菩萨,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来所以殷勤的劝诫一切菩萨,都要半月半月的诵此法戒,实因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就是由于常诵诸佛法戒而完成佛果的,现在为众生开心地戒,希望众生从凡入圣,循序渐进的趣向佛道,当然也要本此诸佛的成规,半月半月的诵诸佛法戒,以期如来的慧命延续不断,所以不得不再三的劝诸菩萨诵此法戒。


戊二放光诫学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前说“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故’现说‘戒光从口出’,意即显示,戒从口宣,光从口出。口中所以
8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此说戒之光,由于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常常诵持诸佛法戒的关系。“戒具生善灭恶之功,光有扬辉破暗之用”。所以佛从口中放出戒光,见到的众生无不发菩提心,听到的众生无不离生死苦,因而戒光发生很大的功用 。

如是具大功用的戒光,不是无因无缘而放出的所以说‘有缘非无因故光’。戒光从舍那口中放出,是即显示有缘;释迦诵此戒法,是即显非无其因。或说心地妙戒,原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戒现起,必然要籍因缘。什么是因?众生机感为因;什么是缘?如来宣说为缘。或说诸佛法戒,舍那自诵,千佛随诵,千佛自诵,乃至初发心、久发心的菩萨亦如是诵,所以戒光之缘,亲从佛口流出,既有如是胜缘,当必有其胜因,所以说有缘非无因故光。


恐诸听说有因有缘,不能了达自家本有的戒光一味向外驰求,生起不正的妄执,所以特再来个总破说:如上所放的戒‘光',既‘非青黄赤白黑’的五方物色,而不堕于影像的凡愚遍计果,亦复是非色非心’的六入色心,而不堕于情境的人天妄想果,更不是非有非无的六师妄计,而不堕于执断执常的邪见果,当亦不是非因果’等戏论‘法',而不堕于小乘有修有证的事相果。既然不随如上诸果,当然就是法身妙果,既属法身妙果,当然亦即成佛真因。所以这心地戒光,是超情尘,离有无见,绝修证心,而为不可思议的 。


从佛口中放出的 不思议心地戒光、是诸佛证得
9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洋无尽正遍知海‘之本源’,诸佛如无这心地戒法,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及无住涅槃。不特是诸佛成佛的本源,亦是菩萨行菩萨道之根本'。菩萨如无这心地戒法,就不能修学六度万行。再向下推,一切众生所以生生不穷,乃至未来亦当得以作佛的,同样是以这心地戒法为根本的,所以说“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这真可说几凡无不因于此戒,由于戒因清净,所谓净极光通,自然不成问题。

心地戒法既然是诸大众、是诸菩萨、是诸如来的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此戒、应当‘读诵’此戒、‘应’当‘善学’此戒,不可稍有忽视。领纳在心叫做受,坚执不忘叫做持;对着戒经念叫做读,背着戒经念叫做诵;力行其事叫做善学!其间有看相互关系的,就是听了一定要受持,假定不受持,就不能为成佛因;受持一定要读诵,假定不读诵就不能为滋长因;读诵一定要善学,假定不善学,不特空言无所补益,而且根本不能证得妙果。由于如此所以学者对这闻、持、读、学四者,必须顺次的如法做到,方能得到戒法的功用 。


戊三普摄群机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讲到这里、佛再告诉‘佛子’们说:你们现在应
9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至心诚意的‘谛听我道:‘若”有发心受佛戒者与受比丘僧戒是有所不同的。受比丘戒,不但要具僧、界、法、衣的五,而且还要除去十三遮难,方得允其受戒,如果五缘缺少一缘,十三遮难具有一难就不容其受比丘僧戒。因为比丘是住持三宝之一,为世间的福田,亦是人天的轨范,假定不是清净法器怎能发起无作戒体?菩萨受诸佛戒,只要发菩提心就可得受佛戒,因为本源心地妙戒,是一切众生之所本具的,不论贤愚贵贱人非人等,只要他能够领会授戒法师的语言,没有不可受这佛戒的。

如: 为人主的“国王’,为青宫的王子’,为百司之官依公执政,决断是非的‘百官’,为宰执朝纲,相助君主的‘宰相',已经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色界天的‘十八梵天’,欲界天的 欲天子’,其他在人 间做老百姓的‘庶民’,为内宦的‘黄门’,牺牲色相的‘淫男淫女’,替人服务的‘奴婢'。还有为护法众的八部鬼神’,执金刚杵,随侍诸佛,捍御外魔,护持佛法的金刚神’,六畜等的‘百生',乃至变化人是指天龙鬼神等,由于本身不便入众,所以变化人形来受佛戒。


如上所说各种不同种类的众生,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当知这些众生,从形态上去看,虽则是有差别,但其本性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这现实人间,贵为国王王子,贱如黄门婢奴,至于其他众生,不论是鬼是神,只要听得懂法师说戒的语言,为传戒师的菩萨行人,都得一一为他们传授心地戒法,绝对不可分别拣
9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择,说这可以受戒,说那不可受戒,而大慈平等的不舍一个众生。不过在无拣别中还得有所拣别者:第不解法师所说语言的,不可为之授菩萨戒,即使为他授了,亦不能够得戒。第二无色界众生没有色身,不是受戒的法器,所以亦须拣除而不为授。第三地狱趣的众生受诸苦楚,为诸苦具之所障碍,所以亦须拣除而不为授。可见菩萨戒是很包容的,不像声闻戒那样的严格!

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声闻严格到这个程度?为什么菩萨宽容鬼神等的非人?难道菩萨不及声闻的纯洁?事实是这样的:菩萨以利生为其唯一课题,尺度一定要放宽,假定不能兼容并蓄,化度未免有限有量;声闻遵守佛陀的僧制,住持如来的正法,必须严格的拣择、假定不拣择的话,对于如来的正法,就不免有所损失!这是菩萨与声闻宽严不同的根本原因。


皆名第一清净者’,是说如上种类的有情、在没有禀受佛戒之前,“容有净染高下贵贱之分,优劣智愚之异”,但是一旦受了佛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到了那个时候,都成最上法器,个个第一清净,再也没有谁染谁净、谁高谁下、谁谁贱、谁智谁愚的差别。还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没有受戒之前,由于心地妙戒,为惑染的所染,见不到其清净,现在于受戒前,先行痛切忏悔,洗涤身心清净,具足清净梵行,名为第一清净。
9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二正说戒相

乙总说戒相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接着就要正式宣说重轻戒相,所以“佛’又“告诸佛子言:你们应当知道“有十重波罗提木叉,是受菩萨戒者、必定要读诵的,若’果‘受’了‘菩萨戒',而‘不诵此’菩萨‘戒者',那就‘非菩萨、非佛种子’。受戒定要诵戒,诵戒才能知道,什么是持什么是犯,什么是重,什么是轻,知道持犯重轻,就可善为护持。如受戒而不诵戒,时间经过久了,就会渐渐遗忘,戒相也就不识,不识轻重戒相,怎能明白开遮?开遮分不清楚、有时犯戒还不知道,岂不就要造成很大过失?不特如此、而且现前失去大乘的名位,菩萨的资格也就不保。当知十重波罗提木叉,是菩萨应行的本业,现在既不如法诵戒,当然是就失去本业,本业尚且不能保存,试问如何利益众生?不去利益众生有什么资格为菩萨?所以说非菩萨。菩萨的资格既然丧失,自亦失去当来的佛果,佛果是由佛种子结成,而成佛的真种则是此戒,现在受戒而不诵戒,就是失去成佛的真种,所以说非佛种子。成佛真种既失,佛果当然亦失,所以不受此戒便罢,如果受了此戒,就
9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读诵,诵戒知道持犯轻重,是就等于时刻以法水滋润成佛的真种,佛种自然也就欣欣向荣而不致于干枯 佛又进一步的说:我不但要你们诵,我自己亦半月半月如是’自“诵’。还有过去一切追求大菩提的“菩萨”,先于其中‘已学”;未来一切追求大菩提的‘菩萨,亦于其中·当学”;现在一切’追求大菩提的菩萨,应于其中‘今学,亦即我所说半月半月,诵此波罗提木又。

現我‘已’经‘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你们现前诸菩萨,‘应当”如我所说的善为‘学习,并当好好的敬心奉持’。戒体,特别是心地妙戒,根本没有什么相貌可为指出,不过从持犯者的身心表现怎样亦可看出戒的相貌怎样,所以持戒者有持戒者的相貌,犯戒者有犯戒者的相貌。楞严经说:“心持禁戒,举身轻清”,是即显示这个意思。所受戒法,既有持犯的相貌,听闻此戒的菩萨,应该生起孝顺心,敬心奉持。若不敬心奉持,不特不得称为孝顺,而且失去成佛真种,无有成佛之期!


乙二别说戒相


丙一说重戒相


丁一别说十重


戊一


杀戒
佛 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
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从此以下,正式宣说戒相,于中,先说十重戒相十重戒中,现在开始讲第一杀我。


什么叫做杀生?具有情识活动的每个生命,是以出入息维持其生命生存的,俗说一息尚存,就是生命不断。如有那个断绝我人的出入息,使它不再继续相生,生命不能延续下去,这就叫做杀生。所以佛法说的杀生,不是关于念念相续,而是在一期相续中,强断他的前后相续,在反于众生要求生存意志的这点上说杀生是一大罪恶!


众生的气息,依佛法来说,是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差别过去息已经灭无,当不可隔断不续;现在息刹那不住,亦不可隔断不续;未来息还没有生,更无从隔断不续,是则所谓断出入息名为杀生,究竟从何说起?当知过去、现在,确是不可杀的,杀是约遮未来生命不再现起活动而言,就是现在用刀枪等,伤害众生生命,使众生的未来生命,不能再活活泼泼的现前,名为杀生。


或有从缘起性空的立场说:杀是从因从缘的,如本经说的杀因杀缘,既是因缘和合而杀,必然是无自性空的,了知杀性本空,应无杀生之罪!这是误解空的邪说,绝对不可取信的。当知佛法说的缘起性空,正是对治人们种种过失的,怎么可说知杀性空即无杀罪?9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善解空的,必然不去杀生,去造余生罪的,乙然是不了空。假定认为没有罪而去行杀,这是佛法竭力破斥的邪见,不特不可说无罪,而且罪更重于其他,这是学佛法者所应特别注意的! 菩萨戒以杀为先,声闻戒以淫为首,这是什么道理?前面说过,声闻戒待缘方制,就是僧人犯了某条成,然后佛才制定某条戒。依各小乘律说:比丘最初犯的是淫,所以佛先制定淫戒,因而杀生不列在前,僧祗律说:“成道五年制淫,第六年制盗及杀”,就是此意。同时,声闻行者的唯一目的,在于出离三界生死根本没有立志成佛,因而只求未来生命不再续生,所以淫戒居首。

菩萨发心以慈济众生为本,深深感到生存在世间的每个众生,没有不贪生而畏死的,要求去救济众生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杀害众生的生命?假定去杀害众生的生命,那岂不是失去菩萨的本有慈悲?又哪里有资格称为菩萨?瑜伽论说:“若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应正答言大悲为体”。所以真正菩萨,尚须为物舍身,怎会杀害众生?因此,特以杀戒列为第一!


杀生,在大小二乘道俗诸戒中,同样的制为重戒。不论什么人,如果去杀生,过失都很大的,亦即没有资格入道,但是站在菩萨的立场,认为杀生是更重大的事。因为菩萨大行,是依众生得的。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有可度的众生,才有救度的菩萨,众生是成就菩萨大行的恩人,应
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