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遮”罪“者”、教诫法师“得与投”菩萨大“戒”。 有”受此菩萨大戒的 设“若”曾 “犯”了“十”重“戒者”,那又应当怎样?惟此所说 可是后来毁 犯的十戒,不是全部的毁犯,是说十重中,随犯一种重戒。佛陀大慈,不忍犯戒众生因此沉沦,特开种方便法门,就是“应教”犯重戒者诚心“忏悔”,以期灭除所犯的重罪。若不勤求忏悔,以此罪业,必墮三途,永无出期!

怎样忏悔?谓“在佛菩萨形像前”如法忏悔。忏悔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要“日夜六时”之中,以至诚恳切的心,“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知所犯戒,明其罪相,深生惭愧,殷勤悔过,愿得早日恢复清净!

除诵戒外,更要“苦到”的“礼三世千佛”。三世千佛,显示三世各有千佛。苦到、形容忏礼时,如救头然那样的迫切,如泰山崩那样的至诚,五体投地,称佛洪名,念地狱苦,发菩提心,“得见”到“好相”。‘若七日”见不到好相,继续的“二三七日”,如仍见不到好相,“乃至一年”的这样苦到礼佛,必需“要见好相”方得罢休,一日不见好相,一日不停礼忏。所谓“好相者”,究是指的的什么?或吟诵戒的时候,或礼拜的当中,或梦寐的时际,见到“佛来”为自己“摩顶”、或“见光”明照烛自身,或“见”香华遍洒净地,或及见到其他“种种异相”。证知“便得灭”除犯戒重“罪”。重罪灭除,戒体离诸障蔽,就可恢复清净,在长期中礼诵,“若无好相”现前,所犯罪不灭。本有戒体不复,一切戒善不生,是则“虽”在“忏”悔,却“无
545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可得,因而“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虽说仍无所益,但亦不是全无利益,或永远无有其益,“而”是亦“得增益受戒”。就是现在虽不得戒,但由礼忏的力量可以增长向后得戒之益。因为只要这忏悔心不歇,一直殷勤苦到的念念相续下去,经过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一旦见到好相,立即就可得戒。得见好相既是灭罪因缘,对於所见好相,不应有所取著,假定有所取著,不但戒罪难灭,而且魔得其便,对自己是很不利的。因此,未见好相,要求见好相,见到好相,不应有所著!

或有曾经受过菩萨大戒的,“若”没有犯十重戒而“犯四十八轻戒者”,又应怎样处理?这唯有令其“对首忏悔”。就是令对一清净菩萨比丘的前面,自首其罪,发露忏悔,从今以后,誓不再造,其“罪便得”消“灭”,“不同”所犯的“七遮”重罪,要见好相,方得灭除。不过在这当中,“而”为“教诫师”的,必须“於是法中”,许他忏悔。不许他忏烸,能够得戒不能够得戒“——”要“好”好为之“解”释清楚,方堪为人师范。好解在此亦、可当善解讲,就是善为解说 忏悔之 法,绝对不可马虎忽略,以免学者不知如何忏悔!

作为教诫师的菩萨,“若不解大乘经律”中所说的“若轻若重是非之相”,那是不可以的。轻相,是指轻戒之相,如果犯了,对首忏悔,便得清净;重相,是指重戒之相,如果犯了,要见好相,方能灭除。自己对这要能分别清楚,不可以轻为重,以重为轻,致使轻重错乱。应当忏悔的,指示他忏悔,应当复戒的,即为其复戒。不得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致使误导行者,於此轻、重
546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非四相,明了辨析,秩然不乱,是为善解戒的名相。设若轻罪说重,重罪说轻,犯说不犯,不犯说犯,那就不能使人决疑出罪。耽误行人的身心清净不浅!

“不解第一义谛”者,菩萨戒初津卷八说:“谓此心地大戒,其体湛寂,非重非轻,而轻重宛然;其性虚明,无是无非,而是非灼尔。迥出二边,而双混双照显中道理,而绝议绝思:故名第一义谛。是为善解戒之义理”。接着引智度论说:“云何名为具足戒?谓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是名具足戒”。所以作为授戒师的,不但要了解戒相,亦得要了解谛理。如不了解戒相,就是昧份持犯,不知什么是犯,不知什么是持。如不了解谛理,就不会识取本源心地,而於外在分别诸相,无法以证第一义谛 。

“习种性”,是指十住位,亦即前说的十发趣心。於此位中,初从十信趣入,研习真谛,以修空观,开慧眼,成一切智,得位不退,所以名住。“长养性”与“性种性”,是指十行位,亦即前说的十长养心。於此位中从真入俗,普利群生,进修假观,分别十界差别种性长养圣胎,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由前十住,发真悟理,从此进趣,所以名行。“不可坏性”与“道种性”,是指十回向位,亦即前说的十金刚心。於此位中,修中道观,任运施设,无功用道,行愿事理,悉皆和融,流入法界,回事向理,所以名为回向。性如 金刚,所以名不可坏。由始正修中,所以名道;望后能生佛果,所以名种。 正法性,亦名圣种性性,亦名正觉性,是指十地菩萨,等觉大士,妙觉果位。谓从
54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地以去,用中道现,以智断惑,地地各破一分无明,到金刚道后断无明尽,即得成佛。为授戒师的菩萨,对这六性亦当有所了解,如不了解这六性差别,就不能指导新学菩萨进修。

对这六性的了解,最要紧的是了解“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如於习种性中,所修空观尚少,到了长养性中,所修空观就多;於道种性中,所修中观尚少,到不可坏性中,所修中观就多;于道种性中,所修中观尚少,到正法性中,所修中现就多。或说於十地位中。初地至六地前,无相观少有相观多;五地以后至七地以前,有相观少无相观多;到八地后以至等觉,是就纯无相观;妙觉果位则为一切智观。是以所修观行,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所谓出入,就是出定入定的意思 。


“十禅支”,是指属於四禅所有的十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此五支属於初禅所有。六、内净支,这是属於二禅所有。七、舍;八、念;九、慧:此三支属於三禅所有。十、不苦不乐支,这是属於四禅所有。由此十法是禅观中之所支用的,所以名为禅支。四禅,虽是世间禅,但可入於贤圣的阶位,所以为授戒师的菩萨,亦当对之有所认识,俾得指导新学菩萨。


一 切行法”,是总结上面所说进修功行的一切法 门。在道理上讲,对此一切现行法门,都应有所了解,若对如上甚深微妙的进修之法,“ 不得此法中意” 者,亦即不了解其中义趣者,生惭愧心都来不及,那里还可为人师范?设以自利利他来说,自利都做不到
548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谈什么利他?如一盲引众盲,只有相牵入火坑而已!

然“而”做“菩萨”的,“为利养故,为名闻故”,不依律法取得利养,而一味的“恶求”,为了贪得无厌,而一味的多求”。由师贪求名利於前,弟子也就跟着贪求於后,所以说“贪利弟子”。由於师弟皆是贪求名利,於是互为标榜相为赞美,诳妄欺人。本自不解一切经律,“而诈”现能“解一切经律”。究其所以如此诈现,目的实“为”贪求“供养”。不过这样做的人“是”名“自欺”自“诈,亦”是欺诈他人”。是“故像这样的“与人”作师“授戒者”,就要结戒“犯轻垢罪”。经中佛陀常说:清净持戒,不贪利养,怎样对人说,就当怎样行,如是说法,是佛所许可的,若是贪图利养为人作师,不但不可为人师范,所持戒行亦不清净。


戊四二为恶人说戒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於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馀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於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明明不解经律,但是为了利益,诈现以为理解,自是要不得的欺騙行为;现对经律确解,但是为了利益,而妄传授於人,同样是要不得的举动。要知戒律是为内众而制的,很多内容不可向外人道的,特别是对佛法没有好感甚至有反感的人更不可说,如果说了,他们知道佛弟子的行为原是如此,不但会生起高度的轻
549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视心,且将到处诽谤佛弟子的非是,这对佛教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说戒不可不特别的小心谨慎!随便对人妄说戒法,不但是不识机宜,且亦显是自己的无有慧目,更是对於自己所了解的戒品轻视。而且对於欲受戒的,预先对他们说了戒,到了后来受戒时,不但不会生起殷重心,反而会生起轻视心,以为戒律不过如此,即此一念轻视心,很可能的毁灭其前途,试问这是多么大的过失?所以真正尊重戒法的菩萨,对於可否听闻戒法的是器非器,必须予以严格的甄别!


瑜伽四十菩萨地说:“又诸菩萨於菩萨戒律仪法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而於谤菩萨藏者无信有情,终不率尔宣示开悟。所以者何?为其间已不能信解,大无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诽谤,由诽谤故,如住菩萨净戒律仪,成就无量大功德藏,彼诽谤者亦为无量大罪业障之所追逐”,本此证知戒是不可随便向人说的,如果说的不是对象,除了增长他的恶见,使他离开佛法更远,且将令他将来堕落,对他实在是不利的。善戒经亦说:“不应向彼不信者说,乃至不向谤大乘者说”!为什么这样的严格规定?要知以此不信及毁谤的因缘,会使人堕地狱的。


古德有说戒律是佛陀的秘密言教,绝对不可妄授於人的,亦不可随便为之预说的。人大都是这样的:在他口渴到极点时给以水饮,他就会感到水味是甘美的,否则,他决不会对水觉得有什么重要。当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感到处处不方便时,你点亮一盏灯去送给他,他就会感到灯的功用很大,否则,他对灯又会生
55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起什么好感?同样的理由,如在一个人渴望求得菩萨大戒,你将戒法传授给他,他就会好像得到大宝似的尊重,设若在他还未发起大心,你预先为他说戒,自然就不会怎样的尊重戒法。所以泛滥说戒,是不大相宜的,应生重法心,不要轻易示人!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说戒固是自己的本份,但得还要看看是对什么人说,更要问问是以什么动机说。如所说的对象是渴求戒法的,而能说的动机是正大光明的,你去说戒自是不成问题。设若是为了贪图利养,而对不纳受大乘菩萨戒的说,是就要不得。所以说“不得为利养故,於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戒。此中说戒,有说是半月半月说戒,有说是为人讲戒,有说是为人授戒,有说是听彼布萨时闻说,均可。不但不可於未受菩萨戒的面前说此千佛大戒,就是“若”於“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亦是不可。还有在“邪见人前,亦不得说”此千佛大戒。要知此菩萨大戒,不是一佛所传,或是七佛所传,而是千佛所传的。如此大戒多么神圣,怎可随便妄授於人。

所谓未受菩萨戒者,是指没有发大心的人,亦对大我没有信心的人,不是能闻大我的法器,所以不可因他给你优厚的利养,你就将大戒轻易的传授给他。不信三宝,诽谤大乘的,是属外道恶人。他们执著自己的异道,以为是世间的真理,根本不愿接受其他思想的,有时来到我佛法中听点佛法,不是真正为法而来,而是寻求佛法过失来的,你如对他妄授戒法,不但不会认为佛法是正知正见,而且从中指出这也不对
55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也不对,如何得到佛法受用?总拔内外一切的邪见之辈,素来是跟着外道恶人的脚跟转的,外道恶人是怎样说的,邪见者也就跟着说,其思想根本是错误的所以反反复复的出入於佛法中,像这些人,怎可为之妄传戒法?所以菩萨欲说菩萨藏时,先应以智慧观察思择,看看什么人可以接受,然后才为他说。

总之、“除国王,馀一切不得说”。国王或现在的国家元首、总统,主席,是一国之主,有损益佛法的力量。他要兴隆三宝,三宝就会兴隆起来,他要毁灭三宝,三宝也就可能被毁灭。是以国王要想了知戒律的内容,可以为之解说。同时,佛法是付嘱国王的,为了让他如法的护持正法,他要说戒律怎能不为说?而且国王知道了戒律内容,为了促使人民的道德提高,会依佛法的律仪策励人民,使人民依照佛法的律仪去做人,所以为国王说是可以的。还有辅助国王的大臣有力量建议,或推行佛法,或损坏佛法,如果他们要想知道戒律内容,是亦不妨为他们讲说的。根本目得迦说:“尊责之人,虽无敬信,亦应为说;貧穷之人,兼不敬信,虽乐欲闻,不应为说”。当知此中所说的尊贵,是指国家元首。十诵毗尼序中亦有说:“波斯匿王请佛时,正当布萨,诸比丘言;大王出!我等当作法事,王言:欲听。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日听在王前说戒。要知一个国家的最高当局,是即人中之天,总是希望自己的人民改过迁善,亦不随便说人长短的,所以所行一切佛事,对於国王不必隐讳,亦是佛法敬顺国王的表现。除了国王大臣,其馀一切不信的人,没有受大戒的人
552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皆不得在其面前说戒,涅槃经说“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有一童子在隐屏处盗听说戒,金刚力士以杵碎之,身如微尘”。为说戒之师的人,对这能不特别注意?


要知“是”诸“恶人”、外道、邪见之“辈”,虽有大姓,但因不发大心,“不受佛戒”,对於善恶不辨是非不分,邪正不别,所以“名为畜生”。畜生虽也具有佛性,由於现在这个果报,昏昏迷迷的什么不知。人若如此,岂非与畜生没有差别?不受千佛大戒,失去菩提种子,“生生”所在之处,“不”能得“见三宝”,三宝见都见不到,又怎能归向三宝?更能出世解脱?既不知道趣向出世大道,岂不“如木石无心”一样?且“是恶人辈,有耳不闻戒名,有目不见戒光,有鼻不嗅戒香,有舌不餐戒味,有身不触戒地,有心不知戒相”,从迷入迷,六根昏塞,所以“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因为木头亦是这样顽然罔觉的。且对木石说时,它们只是不知,还不致於诽谤,如对恶人辈说,他们不但不知,反而加以诽谤,在此情况下,怎可妄为人说?


然“而”做“菩萨”的,假定为了个己的利养,“於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就要为你结成“犯轻垢罪。此心地金刚光明宝戒,虽是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同说的。但从近一点看,是从七佛授受传来,所以这里说为七佛教戒。既是七佛授受传来的教戒,对於我们当然是很亲切的,所以说此教戒时,应当慎重的拣择,绝对不可轻易的为外道恶人及未受戒的人说,不然的话自害害他,其过失的确是不小的!菩萨戒初津卷八说“如来法水,但润有根之苗,恐不信人,反增疑议;然
553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虽平等,说要当机,施者不尊,受者不敬;罪结轻垢”。


这是遮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小乘在一切时中,不得向沙弥等说五篇罪名,因为他们如果了解五篇名义,就成为盗法的重难。大乘不是这样,只有在半月诵戒时,须将未受戒者遣出,馀时不在禁止之内。若以三聚摄归是这样的:不为恶人说,是摄律仪戒;在国王前说,是摄善法戒;不为利养说,是摄众生戒 。


戊四三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不应为恶人辈说而你偏要为他们说,这当然是不对的;同样的理由,不应故起欲心犯。而你竟若无其事的犯戒,自是更要不得的。要知做菩萨的,对於自己所受的净戒,理应生命可牺牲,如来净戒不可犯,唯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算是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犯戒,有点不是存心而无意中犯的,虽不能没有罪,但毕竟轻微些,有意去犯净戒,其过失自较重。此戒没有特别的制约,只是当你动念要去毁犯其馀净戒时,同时也就犯了这戒。为了保护其他一切戒品的清净守持,对於此戒更要特别的重视,而佛制这戒的用意亦在此。有把这戒定名无惭受施戒。出家的学佛行人接受信施的供养,目的是要赐福给信众的,如果本身背
554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负种种的犯戒罪,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又怎能给福信施。所以自己有了犯戒罪,首当诚恳的忏悔,若不忏悔,是个无惭愧的人,滥受信施,岂不罪过?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特别是个出家菩萨,当你最初发起“信心出家”时,原是一念为道的好心,本此诚敬的好心, 舍去偏邪的诸 见,禀“受”千“佛”金刚光明宝“戒”,其心本来是端“正”的,亦是真正的福田,理合堪受人天的供养,但是到了日久岁深,对於戒的守持,忽然懈怠起来,不若初时谨慎,竞然“故起”不信之“心”、偏邪之念,毁犯”诸佛“圣戒者”,则你已失去为福田的资格,那里还可如前一样的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檀信人等四事供养?所以说“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正戒,是约戒能远离偏邪说的,圣戒,是约戒为诸佛共证说的,这是别解,其实圣是正的意思,如八正道亦名八圣道可知。

不但不得接受一切信施的种种供养,“亦不得”在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土”一滴“水”。水与土都是属於国王的,惟有行道者可以饮履。再说,一个良善的国王,本以地水施给有德行的人受用的,如今你既犯了所受的正戒,德在你身上没有丝毫的存在,是则国王的领地虽大,但是没有容你著足的地方。江湖河水虽然多如汪洋。但是没有一滴可塞容你饮的,即或饮了一滴水也难消化!佛藏经说:“佛言:我听持戒比丘而受供养,破戒比丘,我则不听受一滴水”。俱舍释论亦说:“犯根本罪者,於大众食及住处,佛不许此人
555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啖一段食,践一脚罪者,於大众食及住处,佛不许此人啖一段食,践一脚跟地”。亦就是这意思。出家佛子对这能不深思?

佛子比丘,不论声闻,或是菩萨,果能真诚的严持净戒,就有五千善神,时时在卫护你,不让你受到任何伤害,何以会有这种说法?智度论说:菩萨具足五百戒,每一戒,天帝派遣十神拥护,果能信心持五百戒,自然能得五千善神护佑,如世尊贵而德行高超的人,常有车马仆从随身拥卫,其道理是一样的。反之如你对戒掉以轻心,不严格的守持,有意加以毁犯,那就会有“五千大鬼常遮其前”,给你种种的灾难,使你得不到安定。如世间有地位的人,偶一不慎,犯了国法,关闭起来,扭械皂卒,常随防禁。善恶分明。丝毫不容假藉。鬼遮其前,正是显示不许犯戒的人,在国家的领土上走来走去!

诸鬼不但在其前遮止他走路,而且不客气的骂他是賊,所以说“鬼言:大贼”!贼是盗劫财物的,任何人见到他都不喜欢,亦是人人得而喊打的,亦可纠送到政府执法机关予以究办的。像这样的世间劫贼虽说罪大恶极的,有时他对佛法,亦还有所敬畏,因佛法中讲善恶因果,他知道劫盗是没有好结果的,可是现在这个破戒的人,对於佛法无所敬畏,对於因果无所恐惧,照样的接受信施供养,殊不知如是受诸供养,无异是盗用信施的财物,鬼言大贼,谁曰不宜?不但如此,破戒的人,如走“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这显示了鬼神,对犯戒的人,厌恶到极
556
发表于 2021-2-2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因为贤圣诵经行道的地方,皆成为金刚地,今此恶人游行的地方,皆成为染污处,鬼神怎不扫除他的脚迹,以恢复其地的清净?又佛所行地方,皆留下千辐轮相,人天对这供养,就可增益福慧。现在这个破戒比丘,脚迹所走到的地方,对於清净伽蓝,会有所染污。神鬼护持伽蓝,为了保持清洁,不得不扫去犯戒者的脚迹。踪迹尚不容其存在,何况他的整个身形?
鬼神对破戒人的不满,犯戒者或不知,但世间的人言可畏,不得不密切的注意。“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听到这样的骂詈,还能无动於衷吗?世人这样骂破戒者,亦显示了世人,对犯戒比丘,深恶痛绝到极点!为什么说破戒人是佛法中贼?因他盗披佛衣,偷餐佛食,在佛法中,不但无益於佛法,而且有损於佛法,这从世人对佛法的批评,可以得到证明。要知世人对佛弟子的尊重,就因佛子的戒行清净,极为难得,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如你犯戒与俗人无异,世人怎不痛骂你为贼?佛藏经说“破戒比丘,窃入我法,此人著衣食饭,皆是盗得”。如此,能怪世人骂为贼吗?佛又说道:“我灭度后,持戒比丘,能令佛法久住;破戒比丘,能令佛法速灭”。盗去佛法的大宝,使佛法消失人间,不是佛法中贼是什么?

进言之,不独世人要骂为贼:“一切”有眼“众生亦“皆不欲见”他。见都不欲见他,何况与他共行?更何况与他共住?原来、持戒的人,威仪庠序,人皆愿意
557

发表于 2021-2-2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瞻仰他的容颜;破戒的人,威仪不整,衰相现前,所以众生不愿见他。犯戒的人,对於持犯既然没有认识,则与无识的众生有什么差别?所以说“畜生无异”。犯戒的人,自身既没有戒体的存在,则与无知的木头有什么差别?所以说“木头无异”。犯戒的人,神人共恶,恶其不是个人,人道不能容他,终必堕於三途!宝积经说:“自知犯戒受信施,是名第四微细烦恼,出家之人具此烦恼,如负重担入於地狱”。这末说来,诸佛圣戒、怎可随便毁犯。“若故毁”佛“正戒”,无惭受信“施者”,为你结成“犯轻垢罪”。因为出家戒行,是良福田,如果戒不能守,田於何有?所以犯了戒的,应生殷重的惭愧心,以这惭愧的清净心,洗涤自己犯戒之垢,假定不生惭愧,那你的犯戒垢,就会越积越厚如是带罪受供,真可堪称怜愍!

这是唯遮不开的遮业。虽大小俱制,但声闻律中未见别结毁戒受施之罪,可是菩萨这样做了,损害利生的大行,所以特别制有此戒。大士执心严於声闻,亦即通常说的,声闻人但是心念想想不算犯戒,定要表現於身口,才算是真正犯戒;菩萨人不但表现於身口是犯戒,就是内心动了一个毁戒的念头,亦即算是犯戒。菩萨戒严谨到起心动念,心尚不应窃怀犯戒,何况身口毁犯净戒?菩萨戒初津说;“若本无故毁心者但随事结本罪,不加此罪,若直起此心。未犯事者,小但责心,大亦应忏”。吾人的起心动念,能不时时有所警惕? 灵芝律主说:“嗟今讲者,学非经远,行乃尘庸

558

发表于 2021-2-2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媚世趋时,为师据位,丰华四事,盛聚来徒,驰逐五邪,多求利养。谁念弘扬三宝?但知虚饰一身,未善律仪,安能轨众?率由臆度,妄立条章!故有罚米赎香,烧衣行杖,遂使僧宗滥浊,佛化尘埃!道在人弘,谁当斯寄?呜呼”!又说:“今时禅讲,自谓大乘,不拘事相。绫罗斗美,紫碧争鲜,肆恣贪情,背违圣教。岂不闻衡岳但服艾絮,以御风霜?天台四十馀年,唯被一纳。永嘉食不耕锄,衣不蚕口,荆溪大布而衣,一床而居。良由深解大乘,方乃专崇苦行。请观祖德,勿染邪风,则禀教修身,真佛子矣”。

戊四四不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香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

毁犯禁戒,为佛所不许可,固然不错,不敬於法,同样是要不得。戒之所以不可毁犯,因它是成佛的胜因,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就是此意。法之所以不可不敬,因它是诸佛之母,金刚经说“一切诸 佛。。。。。皆从此经出。就是此意。法亦是佛所师的,佛 对法亦极为尊重的,向佛看齐并欲得到如佛一样的佛果的菩萨,怎可不崇重法?怎可不供养法?若不如法的尊敬法,不知怎样向佛道前进的妙法,那你一切所行所为,就不可能纳入正轨,是以供养经典,重法宝,实在不可忽视!做佛子的本行,应是“三宝等视,二严
559

发表于 2021-2-2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齐修”。如不供养经典,则有失上求佛道的心愿;若不书写经典,则有乖下化众生的事功。所以对於经典应当流通,对於戒法应当供养,使佛慧命得以延续不断。不然,既有背於佛陀深思,亦未免於自暴自弃,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要知如来慧命,完全寄於三藏,如做菩萨的都不重视,佛法怎么还能住世?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为使佛法的久住世间,“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常应一心,显示佛子的修诸善法,总是无杂无间的不容有所怠慢。假定不是常常如此,修修停停的,永不能完成。这里所要修的善法,不是什么六度万行,而是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受是领纳其文的意趣,持是摄念於心的不忘,对着本子看叫读,背着本子念叫做诵。除此,还要书写,一般所知道的书写,就是以笔用墨写在白纸上,像现在有人发心写法华经、金刚经、华严经等,可是这里所说的书写,是要“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说老实话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现在有人发心刺血写经就以为他了不起,博得许多人的赞美,但与现在经中所说的“还相差得很远。高级菩萨为什么能做到这程度?当知他们深切了解这个生命体,是不坚固的,迟早会要腐朽的,不能永为自己所有。现在拿这危脆败坏的肉体,书写经典,流通法宝,使智慧身命得以永恒的存在,何乐不为!同时他们确实的知道,一切诸佛得以成就无上菩提,皆由学习大乘经律而来,不然,是决不可能成佛的。现我与诸众生既要成佛,若不学习
560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经典及流通法宝,又怎能达到这个目的?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 有说 过去有位爱法梵志,花费十二年的时间,在整个南阎浮提,到处去求正法,可是皆不能得。因为在这期间,不但没有佛住世,就是佛法亦灭尽。然而人有诚心,自亦有其感应,於是后来有一婆罗门对他说:你真的勤求正法吗?好,我有正法一偈可以给你。爱法梵志回答说:我为了求正法已经十二年,足迹遍於整个阎浮,那里会有假的!婆罗门又对他说你如真的爱乐正法,我有一个条件,你如能够做到,立刻给你正法。但是先得向你说明,这个条件是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你要以皮为纸,以身骨为笔,以鲜血书写。爱法梵志说:只要得到正法,这不是个难题,立即如婆罗门所说的而行,其所书写的偈语是:“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今世亦后世,行法者安稳”。这是殷重为法不惜身命的一例。诸如此类的为法牺牲,经中说得很多。

除了牺牲生命的书写经典,用“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木皮,是以木头的外皮所做的纸;谷是楮树,用楮树的皮做纸,叫做谷纸,绢是绢帛皆素织成的,叫做绢素;竹帛,丞竹拍破舒展为纸。上古时代还没有造纸的发明,这些都可用来书写经典的。不过。“各国各所,今古不同,宜随时、随方用之。如五天竺,用桦皮,贝多罗叶及以白氈。此方造赫蹄纸,始自前汉至后汉和帝时,蔡敬仲用树肤及弊布、鱼网造纸,今多用竹及楮皮作。以此书写流通,是为财法二施,广布无尽矣”。
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木皮等书写经律固然极为难得,但要写成的经典保存得好,还得“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为“囊”,“盛经律卷”,免得容易散失及损坏。到了印刷术发达的现代,发心多印经律施人读诵,其功德是一样的。牺牲一点金钱,流通如来经律,是为佛于最上的供养,亦弘护三宝的最要之道。“若”菩萨“不”这样的“如法供养者”,就要为你结成“犯轻垢罪!


这是唯遮不开的遮罪,所以会得此罪,是因无敬法心。佛教七众弟子,应共同的学习此戒。大小乘虽同学,但亦略有不同。小乘不诵持毗尼,当要为之结罪,其馀的不为所制。大乘对上所说的五事,都应如法的做到,不然就犯轻垢。戒本经说“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庙,若经卷,若菩萨修多罗藏,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若不多少供养,乃至一礼,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若不恭敬,懒惰懈怠,是染污犯,若忘误,非染污犯。不犯者,入净心地菩萨,如得不坏净比丘,常法供养一切三宝 。


戊四五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562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求说,对法不敬是不对的;从下化说,不去积极的度化众生,同样是要不得的。菩萨之所以得名菩萨,是就因为发了大菩提心,而这为成佛与度生的动力,假定不发菩提心,既不能圆成无上大觉,又不能普化一切众生。当了菩萨的,既发菩提心,就当度化一切众生,若是不化众生,就与你的菩提心相违。不但自己应本此精神去度化众生,而且亦应化诸众生皆发大菩提心。法华经说:“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佛到这世间来度化众生,都不以小乘法去化导他们,是则菩萨应追随佛陀的芳踪,当以大乘佛法化导,绝对不可以小乘佛法化之。既是上求下化,方得名为菩萨,若与这个精神相违,与菩萨的名实皆相乖背,那里还有资格称为大士?原来说法化众,确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虽本具有佛性,但若没有圣教的言音化导,那他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菩萨必须度生 。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理应常“常”生“起大悲心”来,悲心如果不生,那无以化度众生的,但作为一个菩萨的 定要以化度 为怀。众生所以需要化度,就因有诸痛苦袭击,拔苦念切,必然就会常起大悲心,而这大悲心的生起,须臾是都不可忘的,所以说常。菩萨本亦给与众生乐的,为什么不说常起大慈?当知与乐没有拔苦来得逼切,而且苦果被拔除,乐自亦跟着来,所以未说常起大慈。
为拔众生苦而游化人间的 菩萨,“若入一切城邑舍 宅”之处,“见”到“一切众生”的时候,“应”该“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一切众生,包含六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趣。由於菩萨尚未得到天眼,游化人间所到的各个地方,对三恶道及天与阿修罗,不容易见到,所见到的只是现实的人类与诸畜生。现在是先令人发心,因为人有尊卑贵贱等的差别,所以说为一切。应唱言,是呼召提醒之辞。意谓众生的八识田中,本来具有佛戒之性、由汝无始至於今生,背觉合尘为尘所埋,所以不能受此大戒,而登最高无上菩提。现略为你提醒下,你自了悟这原来是我所本具的,只要我承当当下便得、并不是件什么难事。口这样唱,劝令受归戒,虽不一定每人都会来受,但菩萨的愿心必要普化令受因这归戒是本自有的,并不是由外而来的,而且唯有这是最真实的,馀皆可以说是虚妄的。


璎珞经说“法师先为解说,使其乐著,然后授与”所以说三归依时,最要紧的是为发心者说明三归的意义。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宝,是世间的真福田,诚心归依,可得三宝的救护,并得福智的増长。折伏罗汉经说:“忉利天子,寿命欲终,当受猪身,诣佛求救,佛教归依佛法僧三宝,於是七日七夜,精勤三归,得免猪胎为长者子”。可知三宝是一切众生的归依处。三宝为苦海的大舟航,为众生的大慈父,能保众生不堕苦处,出生死的苦海,到菩提的觉岸。所以每个众生,都当归依三宝,以求生死的解脱!


十戒,不是沙弥所受的十戒,而是菩萨十无尽波罗提木叉戒。菩萨为诸众生应该这样,唱说:你们人人本具佛性之戒的,由无始的迷失,枉在生死中轮回,現我要你们受此十戒,因这是菩萨的根本,亦是成佛
56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