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伤身失命,如是亦不犯的。有难,哪个不想避免?谁愿以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但因事起仓卒,无可如何,所以不犯。还有自己在痴狂的状态中,根本不知何者为难,即糊里糊涂的闯入难处,亦不构成任何罪咎的。
此是七众所应共学的。如善生经说:“若优婆塞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得失意罪”。如果多人同往,那又是不犯的、大小乘的行者,同应遵守的,是不得冒难游行,稍有不同的,大士制十八物,声闻唯制六物随身,馀非所制。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经中所说的二时,是指春秋的二时。这时气序和畅,寒暑不侵,万物欣欣向荣之时,正是菩萨游行教化的大好时间,对於自他都是有益的,即既不伤害到自己的身体,亦不会损害到众生的生命,所以应常於这时间游化人间度诸众生。头陀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抖擻,谓於修行的过程中,振起大无畏的精神,抖去无始来潜藏於生命内在的烦恼,以求无上佛道而使功德善根的一天天的増长。

头陀行向来说有十 二。一,一住阿兰若,就是寂静处,二 常行乞食,以远离懈怠;三、纳衣、就是粪扫衣;四坐食,就是日唯一食;五、节量食,就是称量而受。六、中后不饮浆,就是不饮果汁;七、冢间坐,就是坐在坟墓中:八、树下坐,就是坐在树底下。九、露地坐,就是坐在没有遮蔽的地方。十、常坐不卧、就是不倒单,十一、次第乞食,就是不拣别贫富;十二,但三衣,就是不畜长物。说来有十二头陀行,而实 511

发表于 2021-2-13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要行者对衣食住的不要贪著,一味精进勇猛的修行,以期很快的得到解脱!如是所说的头陀行,不是佛所制的戒,不能做的不去做,并没有什么过错,但若你能奉行头陀行,戒行就得庄严。

冬天是寒冷的,夏天是酷烈的,要深入人间去游化,确有很多不大方便的,所以宜当收摄自己的身心,安然的习静坐禅,不要让一念心不息的向外奔驰,以期得定发慧。结夏安居,是菩萨比丘的正制。菩萨戒初津卷七说:“心形寂静为之安,要期住此谓之居”。佛制安居的时间是九十天,在这九十天中,住定一个地方、精进勇猛的加功用行,或因此而得定,或因此而证果,是佛世时常有的事。律中说有前安居与后安居的差别: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的这三个月,是前安居的时间,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的这三个月,是后安居的时间。律说:“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住后三月”。在这期间,佛是不听比丘到外去游方的,因这时期,无情的草木繁茂,有情的虫蚁众多、如果出外游方,恐会损伤生命。

“常用”等下,是明菩萨游方时所应具备的十八样东西,一样亦不可缺少的。“杨枝”,是用以净口的,亦即是刷牙的。古代没有像现在所用的牙刷,大都是以杨枝为代替品。律说这有五种利益: 一固齿 ,二明目,三清心 ,四消风,五、除垢。比丘受饮食后 ,制宜用杨技,假定不用,就犯堕罪。“澡豆”,是用以洁身的,等於见在所用的肥皂。沐浴固然要用它,就是大小便后,亦当以此净手,然后始可礼佛诵经。“三
512

发表于 2021-2-13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用以蔽形的。这与一般的俗服不同,旨在除去比丘的贪著。“瓶”,是用以注法水而滋润众生的,亦即用以涤除尘垢的。“钵”,具云钵多罗,译为应量器,就是适应各人的食量而制其大小。因为比丘的食法,以一钵资身即足,不得邪命邪求。“坐具”、梵语叫做尼师坛,中国译为卧具、坐具、敷具,亦名随足衣。坐禅的时候,将展开之可作垫用;睡眠的时候,将之敷开可作蓐用。现我们将之作礼佛或拜人用,是不大合佛制的;而最违背卧具用场的,就是拈香时随之举以奉佛,为大不敬。“锡杖”印度叫做隙弃罗,中国译为智杖、德杖、锡杖,是表高树如来的法幢,或竖贤圣的标帜,以显圣人的智慧与德行。“香炉”,用以烧香的,示清净之体,表断疑生信,以入於佛道。“漉水囊”、是用密绢做成的、可作滤水之用。游化人间,有时不免用水、水中有微细虫,若不加以过滤,就会伤害生命,所以必须以此滤水护生,显示菩萨的慈悲心重。“手巾”,出外游化,随遇而安,但为保持卫生,不致遭受传染,洗面浴身、当用自己的手巾为宜,不得与别人合同。“刀子”,这是用以剃除须发的,因为做了出家菩萨,处处要显得与俗相不同,所以游化人间之际,须发长了立刻就要剃去、以免被误认为是在俗居士。“火燧”,是用以取火的。古时没有像现在用的火柴,在火柴匣的两边摩擦就得火,而是用燧石打火的。燧石。是矿物的一种、亦称火石,质细密,不透明,有黑,灰等色。古叶用以取火,现在多用为做的材镊子”,是用以拔
513

发表于 2021-2-13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刺的。行头陀行的行者,都是赤足而行的,有时无意为刺所刺、就得利用镊子将刺拔出来的,不然是不良於行的,绳床”,是用绳串成的,随时可在树的中间吊起来作卧床用,既可免受地上的湿气,又可免除自己的贡高,更不会为此而放逸,“经”是佛所开示的教授,以指导行人的如法修行,开启智慧。“律”是佛所规范身心的教诫,以严护身口意三业的如律无犯,今得解脱。“佛像”,是显佛是自己得戒的本师,亦是自己最高的良导,以示不敢时刻或忘。“菩萨像”是显这是自己的同学善友,亦是自己最好的良伴,亦示不敢时刻或忘。所以菩萨游化人间,必带佛菩萨像随时随地供奉,以作为自己修学菩萨行的榜样,不因任何困难而怠隋下来!如是像上所列的十八种物,在菩萨行者来说,是不可须臾离身的,离身就不是行菩萨行,可以想见它的重要性!所以接着说:“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不论是百里”之近,“千里”之远,“此十八种物”,皆当“常随其身”,因为这是常用的法物,如不常随於身,等到要用时而不得用,就会感到诸多的不便 。
所谓行“头陀者”,究意是在什么时候?以春分时说:指“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以秋分时说:指人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的三个月。於“是二时”当“中”,气候不寒不热,是最理想化度时期,当你发心外出游化时,千万要记得的、就是“十八种物”,要“常”常的“随”带“其身”、不可或忘或离。如鸟在空中的自由飞翔,完全是靠“两翼,如果没有两翼就不能高飞。当知菩萨行化人
514

发表于 2021-2-13 18: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λ
еЩЩУ壬δ

Щ н°ΥззΥнУУССУСд弯ηЯозУκεн

  нз С衰оСУ
515

发表于 2021-2-13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间,须要随带十八种物,也是如此,不然,游化人间就成问题。
法物的随带固然要紧,戒行的留,亦不可忽,可是有些只重形式的人物,只知备办十八种物,以为将这些法物、随带在自己的身边,就算是行头陀行,殊不知一一要你运用的。如手持钵而不随众食器,手执绳床而不随众坐席。像这样的“胶彼琐仪,忘其大义,居然菩萨,藐尔傍僧,作犯止持,尚犹未悉,复何论上求下化之弘规耶”?

“若”是到了“布萨”的这“日 ,一些初受戒的“新 学菩萨”,对於诵戒的常法不知,对於戒相的轻重不审,应当“半月半月”的“布萨”,读“诵十重四十八轻”,考核自己勉力坚持的戒品,是不是有所违犯,如果是有犯的,就当在佛像前说罪悔过,如果没有犯的就当格外的谨束身心,以免放逸有所违犯。至“若诵戒”之“时”,应在什么地方诵?佛在世时,是对佛亲诵,佛灭度后,得於佛菩萨像前诵。还有、若是在僧伽蓝中,如果是诵小乘戒,就当全体聚集在法堂里,如果是诵大乘戒,就当全体集合在佛殿上,以表三宝现前。现在是说游方时的布萨,而於所携带的十八物中有经律及佛菩佛像,所以应在像前为作证明而诵,不可随便的在任何地方诵戒。

  於诵戒时,怎样诵法?假定只是 自己一人布萨”,当然“旷’由自己“一人诵”出;设“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共同在一起布萨,“亦”於其中举出一人诵”戒,不可普诵,以免扰乱听者的心意,“诵
515

发表于 2021-2-1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者高座”使其诵戒的声浪别人容易听到,“听者下座,以示他们对於人法的尊重,不致轻人慢法。 然而不论诵的人,“各各”应“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装”,不可著俗服以乖僧体,袈裟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坏色服。就是出家众所著的衣服,不论是大衣、七衣、五衣,都要很朴素,不可太华丽。三衣俱著、表示诵戒是很郑重的,不得单著五衣、七衣就可诵戒。但这是约菩薩比丘和菩萨比丘尼说的;若是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菩萨式叉末那,那就只可用无缝的缦衣至於在家男女菩萨诵戒,在入坛时,先当礼佛礼僧,到诵戒时,亦用无缝的缦衣,不过诵了戒后就得收起,馀时是不可著的。 不但头陀行道游化人间时、是照这样的仪式举行布萨,就是在“结夏安居”时,亦当“一一如”此“法”则去做,不可稍有差错的 游化人间也好,结夏安居也好,但是有些难处、既不可去游化,亦不得结夏安居。先明“若行头陀时切莫”进“入难处”。那些难处不可以去?“若恶国界就是不行仁政的国家,亦即没有民主自由的国家,於其国中常常进行大屠杀、或是遭遇严重的饥荒、不适宜菩萨的去游化,在这时候就不当去。“若恶国王”,就是该国掌握政权的领导层,不敬信三宝,不知修福慧,菩萨如果去游化、不但不能收到游化的效果、,相反的还会遭遇到严重的围扰、所以亦不可去。“土地高下”是说该地的高下不平,到处都是险隘的地方,如果去了,随时会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所以不可前往、“草木516

发表于 2021-2-15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邃”,是说在这些地方往来,有很多的妨碍、亦可能发生不测,所以不可前去。师子虎狼”,是说果些道路上,有很多的恶兽,如果去游化、很可能的发生严重的问题,自亦不去为妙。“水火风难”,是说这些地方,发生大水灾。大火灾、大风灾、不特菩萨不能去,就是去了,亦无法展开度化工作。“及以劫贼”,是说这些地方、强盗劫贼、多如牛毛,谋财害命,不一而足,怎么可去?“道路毒蛇”、是说有些地方,本身并没有什么灾难,但要到这地方去的必经路上,有很多的毒蛇,是以亦不宜去,总说一句一切难处,悉不得入”。不但“头陀行道,难处不可得入,“乃至夏生安居”,对此“是诸难处”,亦同样的“皆不得入”。因为安居是求安心办道的,在诸难处不能发心办道,试问你去做什么?佛之所以制诸难处不得故入,原因新学菩萨的能力未充、假定侥幸行险,一旦有所损失,固对自己不利,亦会令人生谤,以为持戒的人,尚且不免横祸我们是什么人?岂敢修学佛法?於是反生退志。设“若自恃有德,不怕所有诸怖,“故违如来言教”,强“入”险难之处游化“者”,就要为你结成“犯轻垢罪” 。或有以为菩萨理当为法忘身、到处度化众生,又有什么不可?不错,菩萨为度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但要牺牲得有代价,否则,还是不去险难之处为宜。

戊三八乖尊卑次第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
517

发表于 2021-2-15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

外界可能有的种种厄难,理当予以竭力的避免这是前戒所制的用意;可是内在的同戒之间,应怎样的顺乎礼仪,这是此戒所制的精神。一般世间是以老少为尊卑的,亦以年龄大小为长幼的。可是佛法不同於世俗,所以尊卑长幼,不以老少大小为标准,而以戒德的高低分前后,因为佛法认为,戒是一切的上首。唯有从戒腊的多少,方可区别谁是上座谁非上座,这是绝对不能紊乱的,如紊乱了,那就没有轨则可言。当知修学佛法,最要的是摧破自己的我慢,我慢如果没有破除,那是不能对人如佛一样的尊敬。世间种种问题的发生,因素虽然是很多,但我慢心的作祟,实可说为主要的因素。一般年纪大的,总喜倚老卖老的,说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以致老少之间不能融和一气! 在戒律中,有次释尊集合很多的比丘对他们说,你们应该那个受第一坐?那个受第一水?那个受第一食?那个应起而迎送、礼拜、恭敬、善言问讯?当时有各种的答复不同:有的说:应是大姓家出;有的说应是颜貌端正者出;有的说应是住阿兰者出;有的说应是乞食者出;有的说应是著粪扫衣者出;如是乃至有的说应是会唱梵呗者出;有的说应是说法的法师出;有的说应是精持戒律的律师出;有的说应是坐禅
518

发表于 2021-2-15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禅师出。佛听他们各种说后,乃引过去相礼等的相敬因缘、对诸比丘说:你们於我法律之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从今以后,听随长幼恭敬礼拜上座迎送问讯 。
假定不依佛陀的教示,不大不小的随便乱来,既乖於应有的礼节,亦失去应有的秩序,不但不是大士的孝顺心,亦非释子的谦逊之道,这是最要不得的。至於乖礼失序的过失轻重,是亦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众是有大小的,坐是有上下的,时是有多少的,不难一目了然,可是要在怎样的情形下,方可说是不犯此戒?如於讲经说戒时,大众已经各自坐定,你到后来才来,虽则你的戒高,稍为坐后一点,是也无所犯的。或是你不知道他的戒腊小,以为他的戒腊大过自己,那你坐在他的下坐,是也没有什么过失的。或你正在说法,坐在上坐亦无有犯。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的“佛子”在诵戒或闻法时,应如法”如律的“次第”而“坐”不可紊乱佛的制度。明白的说,就是“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如坐,其他的一切行为活动亦当以受戒的前后,叙明长幼的不同、绝对不可有越次第。律中佛曾这样规定:“见上座应起不应安坐、见下座不应起等”。如法次第约有两种:一是平常的次第,就是按照平常七众次第是怎样安排的、就照那样的位次而坐。一是诵戒的次第,就是於半月半月诵戒时,七众佛弟子中,各当依他本部受戒的的先后次第而坐。如比丘众,就当按照比丘受戒的先后次第而坐
519

发表于 2021-2-15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丘尼众,就当按照比丘尼戒的先后次第而坐,乃至优婆夷众,亦当按照优婆夷众受戒的先后次第而坐。所以佛法行者的秩序排定,是“不问”年纪“老少”的,完全是看你的受戒前后以为定的。如“比丘”与比丘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比丘尼”与比丘尼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贵人”与贵人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国王”与国王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王子”与王子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乃至黄门”与黄门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奴婢”与奴婢是一类,分其前后次第。总说“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如是向上各自一类的分其先后,是就没有杂然紊乱无序的过失,假定不是如此,僧俗贵贱,混然一体的,无所简别的,没有先后的乱坐、不但不合乎佛法的规则,就是世俗的礼法亦不相顺,怎么可以?
有人说:佛法是以戒为主的,不问声闻与菩萨的差别何在,只要是先受戒的;就得坐在前面。原因智度论中曾经说过:文殊弥勒二大士,虽然是大菩萨,但入於声闻众中,立即按照戒腊的次第而坐,这说法是不大恰当的,因释迦佛的法中,只有声闻僧,没有另外的菩萨僧,所以文殊弥勒二大士进入僧中,必然要按次第而坐。若依文殊的資历而言,实在是依戒的次第来分别的,因为文殊的发心受戒,已经三大阿僧祗劫这么久的时间,那里可以杂坐在声闻众中?如阿阇世王经说:有次阿阇世王请文殊菩萨等,迦叶罗汉等。文殊很客气的对迦叶说;尊者!你是老年上座,应该坐在上面。迦叶亦很谦让的对文殊说:大士!你是久发
520

发表于 2021-2-16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心的,算来还是菩萨年高,应该由你坐在上首。结果,文殊所率领的两千在家众在前面坐,迦叶等所同来的五百声闻众在后而坐。文殊所以让迦叶,表示不敢有违古佛的恒规;迦叶所以让文殊,表示这是顺顷於请主的本意,因阿阇世王从文殊得无根信。其意在於恭请文殊!有人说:一个百腊的比丘尼,受菩萨戒亦同样的是百腊,不能说她的资格不高,但仍不可於初夏的小乘比丘前坐,因从僧相方面来讲,比丘尼是不能坐在比丘前的,虽然你已受了菩萨戒。如是像这样的叙说下去,若你是个生年百岁的在家优婆塞,受菩萨戒亦已经过百腊,从你发心受菩萨戒说,当然是很难得的,但你亦不得在小乘的驱乌尼前坐,因你是个在家佛子。在家众不得坐在出家者前面的。坐在驱乌尼前尚且不可,坐比丘等前自更不可。这是佛教戒律中严格规定的,目的在於分别僧俗,不得和杂的坐在一起,以免受到社会人士的讥评!
有人说:一个受了具足戒的比丘已满百夏,但是从来没有受过菩萨戒,虽则比丘的戒腊很高,但亦不得坐在十夏菩萨的前面,因为比丘戒是不及菩戒殊胜的。设若后来你亦发心受菩萨戒,是则就又依於旧夏来叙你的坐位,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你的比丘戒已转成菩萨戒,你的戒腊当然也就高过十夏的菩萨,坐自亦坐在十夏菩萨的前面。百岁比丘的经过是如此,其他的诸众也是如此。准此类推可以了知,所以不再一一叙详。 有人说:假定纯粹是声闻众,只受声闻戒不受菩萨戒,当然按照声闻的戒腊次第而坐;设若后来有声
521

发表于 2021-2-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众,进而更受菩萨戒,是则原来的声闻戒腊虽高,但到这时应依菩萨戒的次第而坐。於菩萨乘中,如果女人先受菩萨戒的、照理当然在男众之上,但为了避免男女的杂处,是仍不应坐在上面的,可见佛法虽以戒为重,但亦不忽世间相 。貴人、实即通指国王王子等,是对黄门奴婢等的贱人说的。这些,虽则同名在家二乘,仍须各以自类而分。就是贵人归於贵人的一类,贱人归於贱人的类、同样不可混杂不清。如贵为天子的,虽受了菩萨戒,因还没有出家,仍不得在比丘的前面。
乃至是超略之辞,谓除国王王子,还有大臣、宰官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又自别为一类。这些,在世法中,或者序爵,或者序齿,或者序德,原没有一定的,现在唯约戒序,在你未出家前,仍不得广紊乱君臣的名位。否则的话,社会的秩序就要大乱,还谈什么佛法? 在此有人问道:君臣、父子、主仆,既同受菩萨戒,犹须各为一类,为什么律中说:臣先出家受具,王后出家受具,王於僧中就要自居下座而以臣为上座?子先出家受具,父后出家受具,你於僧中就要自居下座而以子为上?仆先出家受具,主后出家受具,主於信中就要自居下座而以仆为上座?要知出家的比丘戒法,是现出世法而不属世法之所摄的。如做臣的,假定为君的不听许,那他就无法出家,做儿子的,假定为父母的不听许,那他就无法出家,做仆人的,假定为主人的不听许,那他亦不可能出家。做君父、主人的,既然听许臣、子、仆出家,一出家后,永舍掉
522

发表于 2021-2-16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臣、子、奴仆的名位,所以到了君、父以及主人,后人发心出家受具,当然要以臣、子、奴仆为上座,在僧团中,是不容有例外的。不特如此,就是君父以及主人,纵然仍做一个在俗的人,亦当以他们为尊者,当着福田一样的恭敬供养。至已出家的臣、子、奴仆,设若见到自己的君、父、主人,一概称他们为檀越,不得再称为君王、父亲、主人! 菩萨戒法,通於世出世间,是不坏俗谛的,所以虽然受了菩萨大戒,君还是君臣还是臣,君臣的名位是不可乱的;父还是父,子还是子,父子的名位亦不可乱的;主还是主,仆还是仆,主仆的名位亦是不可乱的。假定乱了名位,以戒序其次第,那世间法就无法安立。佛法流行在世间,是不能破坏世间的,如破坏世间,搞得世间秩序大乱,则世间又何贵乎有佛法?
在此又有人问:如一个出了家,就舍去臣、子、奴仆的名位,岂非成为无父无君的局面?中国儒家痛斥佛教者,就因感到佛教似乎主张无父无君的!不!这是不明佛法的误解。要知佛法所说的永舍名位,是舍一般所拥有的虚名,不是舍去人与人间应有的恩义,怎可说为无父无君。况且佛在律中明白的制诸比丘要精进勇猛的修道,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要经常的说法劝人行善,用酬王化,何曾忘掉君父的恩义?又何曾废除世间的忠孝?更进一步说:比丘如法的用功修行,弘通如来的至极言教,使得天龙欢善,风调雨顺,护国安民,并使过去现在的父母,皆得离此生死苦海。这可说是成就了出世间的大大孝。这末说来,所
523

发表于 2021-2-16 19: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νТ壬Υε
ιν壿а
λУΨУ·
ивС鵽а
524

发表于 2021-2-1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谓忠孝大义,实无过於出家,而出家最要的,首当尊重戒腊,不可稍有违越,所以必须次第而坐。要知正当吾人禀受木叉的时候,就是生长戒身慧命的时候,戒对吾人有着这样的重要性怎可不依戒腊而论生年?
在此又有人问:尊重戒法,以戒腊为次固然是对的,但若果真这样,所谓君臣父子,僧尼男女,杂然不分,相和通住,岂不混淆不清?不!僧尼自分先后,男女各为次序,哪会杂然混淆?至於君臣关系:如君果真是重法的,臣自尊戒坐在君前;若君坚执君臣世礼臣当避席坐在君后,免与佛法而作难,亦即随顺世间的俗礼,不得让俗人对佛法生起误会,而有碍於佛法的弘通。
佛法是以道为重的,如真重道而忘去人我,就决不会在名位上争先后。如大梵天王,在大梵天上,可说是最高最上的,但有一次听如意宝光耀天女说菩提行,觉得这个说得太好了,唯有循着菩提行去行,才是一条正觉之路。於是忘去了梵天之尊,即与诸天众从坐而起,恭恭敬敬的顶礼如意宝光耀天女足。试问这又有什么不可?对梵天的尊严又有什么损失?世人之所以要分个高下。无非不能去除一个自我,放不下自己的面子而已!
佛法是论法不论人的,果真依法不依人,就决不会在贵贱上去分高低。如帝释天是切利天主,自是相当尊贵的,而野干自不能与帝释相比。过去有个野干为狮子所追逐时,在逃跑中不小心,堕到一个枯井里面去,想到没有办法上来,以为自己一定会死,於是不自觉的脱口说出无常的偈颂。天帝释听到这个无常
524

发表于 2021-2-1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偈,认为是难以听到的大法,於是就与诸天同到井边对野干说,我们不闻如来圣教,好像久处暗冥一样,真有说不出的苦恼。刚才听你说的不同凡响,我们还想听听这个大法,请你继续再为我们宣说。野干不客气的回答道:你天帝释太过不识时宜,你看,我说法的法师处在下面,你听法的人反而自居其上,对於法及法师不加修敬,竟然向我请问法要,真是岂有此理?帝释觉得野干说得有理,於是就设法将野干接上井来,并向野干表示真切的忏悔,然后以天宝衣积为高座,恳切至诚的请说法要,复从野干受十善戒法。如是为法,既无贵贱可得,亦不失去帝释的尊严! 正因佛法特别重视戒法,所以为佛子者,千万“莫如外道痴人”那样“若老若少,无前无后”的“坐无次第”。莫如是教诫之辞,就是千万不可这样,外道痴人,是呵斥之辞,显示他们的不懂礼仪。老少前后坐无次第,是说外道但以生年利根为长,不以戒腊的多少为次第。像这样无次第的坐法,就“如兵奴之法”。兵奴之法,是说兵奴出入,只是听军令的指挥,先到的走在前面,后到的走在后面,没有闲暇来序他们的礼仪。可是比丘在布萨堂中,如也不论戒次,先到位子就坐,那也就如兵奴之法。但“我佛法中”不是这样的,如诵戒时,先得问你得戒的时节,然后依腊的次序而坐。比丘坐后,再序比丘尼,乃至在家二众,所以说“先者先坐,后者后坐”。决不容不如法的稍有紊乱。能够如此,是为行菩萨道,建立法门,谦恭逊  让之义。“而”为“菩萨”者,设若 一一不如法次第
525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坐者”,就要为你结成“犯轻垢罪”。如以为随便坐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


如上所说,对出家僧众,不论是出家菩萨,或者是出家声闻,似特别尊重,但知这是尊重你的戒法,不是尊重你这个人,如你没有戒法在身,试问你有什么值得人们尊重?所以做个如法的出家众,应要好好的学习律仪,依於戒律去行,始可接受人天的礼敬,堪为人天的福田,如违犯如来的戒律,没有出家的真实德学,不说担当不了人天的礼敬,就是反礼君父以及天龙鬼神,亦不能挽救你的破戒过咎,相反的,只有破坏佛法的礼仪,增加你的重大过失,所以不得不严格的谨慎!如不重视戒行的严持,徒然以为是个堂堂僧人,贡高我慢的不把别人看在眼里,最后遭受苦难的还是自己!出家众自尊自律,固当如此,但做个在家菩萨,如是好心受佛戒的,对於出家菩萨及出家声闻,应当恭敬尊重,不但对戒行清净的是这样,就是破戒无戒的亦当如此,绝对不可有一念轻慢的心存在。你对出家众的恭敬尊重,自有你所应得的功德,至于他的戒行如何,那是他本身的事,他自亦会有他应得的果报!


此戒,七众同制,大小共,谁都不可有所违的。如善生经说:“优婆塞若在比丘、沙弥前行,得失意罪”。如此三聚摄归是这样的;如次而坐是摄律仪戒不违佛制是摄善法戒;谦卑逊让是摄众生戒。


戊三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
526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湖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扭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做个大小乘的佛子,理应重视个己的行仪,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属於个人的礼节,必须还要进一步的修福修慧以及引导其他众生走上修福修慧的道路,甚至还要为众生解除苦难,这才显示出你为大乘菩萨。所以,如何以法去救度众生,如何令诸众生免除现在未来所有的灾难,如何令诸众生增进自己的福德。自他所当修的,虽则说是很多,便归纳起来,实不外福慧。要知福报不够,会常常的遭遇各种障缘,使你不能如法的进修;设使智慧浅薄,很容易的会走上错误的道路,使你永不能就路回家,所以佛法一向主张福慧双修,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随缺任何一种,难以成办胜果。 在佛教中,向有这样的说法: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本已成为殊胜福国,而可接受人天的供养。但因他於过去生活中修学佛法时,只是注重智慧的修习忽略了福德的培养,所以现生虽得了阿罗汉果,可是所得的供养微薄得很,有时甚至吃不饱肚皮。一只为人豢养的大象,一般看来只是一个畜类,然而由於它
527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过去生中,曾培植了很多的福德,虽则是个畜生,而享受到的超过了人群,不但吃得很好和很丰富,并且颈上挂了很多貴重的屡珞。它之所以堕落成为畜生,是因忽视智慧的修习,不能辨别善恶是非,以致糊涂的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感受畜生的果报。证知做个佛法行者、对於福慧的修学,定要同时的并进。佛的成佛,亦不过是福慧圆满而已。我们从佛学习,怎可不以佛为榜样,向佛看齐?

如何方可修福修慧?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财法二施。财施就是培植福德的,法施就是増益智慧的。所以修集福慧,并不是件难事,只要肯得财法二施就行法施就是为人讲解大乘经律,佛法没有人讲说,别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应多讲解。财施就是解救贫苦者的困难,或是为修行办道者建立安身修道之所。如此而行,就可得到福慧。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教化众生不是偶一为之的事,该是“常应教化一切众生”的,常应教化、就是不休息的、无间断的进行教化。在自己所应度化的众生范围内 ,一天没有化度完 毕,就一天不得停止。教化众生,最要的是引导众生如法修行,但修行必要有修行的处所,不是随地可以修的,所以定令作如下的诸事,使诸行人依之修道 。

一,建立僧坊”,好集合僧众安心修道 。二,建 立山林”。好让修行的大众,得到山林的覆荫,不致到酷热难当,三、建立“园”地,好种植蔬菜及水果,以供修行的大众受用。四、建立农“田”,得以收
5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