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4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4 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就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

[实相]:真实之相。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就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

非二相,非种种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

非有相就是不能讲它有相,因为它是缘起的、是空性的,它只是短暂,生灭无常,幻灭的东西,乃至非有相。

也不能说它是无相,因为缘起它就是存在、真心它就是存在,真心是有体的。

所以,你站在本体界来讲,不能讲有相;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讲,不能讲无相。此为一真之相。

   145 修学佛道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次第性,然后,会归到现前当下一念

[实相]:真实之相。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就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

非二相,非种种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

非有相就是不能讲它有相,因为它是缘起的、是空性的,它只是短暂,生灭无常,幻灭的东西,乃至非有相。

也不能说它是无相,因为缘起它就是存在、真心它就是存在,真心是有体的。

所以,你站在本体界来讲,不能讲有相;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讲,不能讲无相。此为一真之相。

好!把笔放下来,修学佛道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次第性,然后,会归到现前当下一念。

你要修学佛道,你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彻底的否定?也就是你看任何的相,都知道它当体即空。

所以,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彻底的否定,就是你的内心不可以执着任何的相,这是第一个步骤,叫做彻底否定。

第二个步骤叫做彻底肯定,也就是我们真心是有体的,存在这一颗清净心,般若的智慧心,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开展出来而已,一直存在。

第三个步骤,彻底否定、彻底肯定以后,回归当下这一念。

为什么要回归当下这一念呢?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三心不可得都在指什么?都在指根碰到尘所产生的妄识,而妄识本身就是空。

所以,空是空掉妄执,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分别、虚妄的颠倒,不是连真心都空掉,连真心都空掉我们怎么能成佛呢?

所以,转识成智,不是转第八意识成为大圆镜智,而是把第八意识的染污,所谓染污叫做阿赖耶。把染污转成净,叫做转识成智。但是,也没有东西可以转。

所以,彻底否定,再彻底肯定这一颗真心的存心,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再回归到当下,因为没办法讨论!

当下也不对,为什么?诸法毕竟空,性相本一如,哪来当下?但是,只有这样能够形容性相一如。

所以,简单讲:什么叫做开悟?念念正知、念念正见、念念正观、念念寂灭、念念慈悲、念念喜舍,能于一切体了解诸法空无自性,能够进入寂静的状态,也能够起大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佛性的大用。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起大彻大悟的时候,见体,见到我们无生的本体的时候,般若心即现,所有的六根,统统是佛性的作用,就会依体起用。

因此,念念不迷、念念觉知、念念正知、正见、正观,所以,毗婆舍那叫做内观。因此,在《华严》里面讲:一观一切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46 其实佛法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回归到非常单纯的心性

其实佛法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回归到非常单纯的心性,说句实在话,不懂佛法的人,搞世间法会很辛苦,一个音乐、一个艺术、一个雕刻、一个书法,就要搞几十年,要画画几十年才能成就。

佛法更难,画不出来、写不出来、拿不出来,今天我发考试卷给你,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写得出来。一加一等于二,你绝对写得出来。

如果我告诉你,这个题目说,什么是智慧?麻烦你画一下,把你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智慧画出来,你画得出来吗?没办法!

所以,这个唯证相应的东西,只有内证的人才能够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一定要想办法,没有办法还是要想办法,亲近善知识,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参!为什么?我们有智慧,你要想办法。

有一只老鼠,它很聪明,它听到这个狗声的时候,汪汪~它就会跑出来,它知道狗不会吃它。可是,一听到猫的声音,喵~~~这一只老鼠马上很聪明躲起来!

有一次,突然听到这个[汪汪]!这只老鼠就马上跑出来了,跑到外面洞口的时候,一下子就被猫抓住了。

然后,这只老鼠就以颤抖的声音就问这一只猫,说:你怎么会学狗叫呢?啊?

这一只猫跟这只老鼠讲:现在是什么时代?不懂得两国语言怎么混!要二种语言,想办法要抓住这只老鼠!

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这样,要想办法开智慧。

    147 既然这中间若是在身上、或在身外某处都不能成立,则总而言之,你所说的[心在中间]不能成立

6、破计心在中间。经文85-86:[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经文87-89:[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这一段比较简单。

[注释]:[中必不迷]:[迷],迷失方所,亦即不知何处,没有一定之处所。此言,你既然说你的心是在中间,既然是中间,则一定不是没有一个方所。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中间到底在哪?[推],推测、推论。你现在所推论的[中间],现今在哪里?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是在身外的某一处所,还是在你身上?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边],亦即皮肤上,皮肤为身体的最[外边]。此言,如果是在身体上的话,则在皮肤边上,就不能称为是在中间。因为它是在皮肤啊!

[在中同内]:若说是在身体中,就成在[身内]相同了。也就是必须能先见自已内身腑脏。

[若在处者]:如果说此心是在身外某一个处所的话。

[为有所表?]:[表],表示,即以东、西、南、北等三十二方位,三十二方位是细分,

我们大家都知道,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东南、东东北、西西南、西西北,再细细分,也就是把每一个角度,再继续平分就是了。

我们东、南、西、北,以九十度;我们四十五度出去,就是东北角、东南角,再细分就是东东南、西西北,就更细的分,等等三十二方位来加以标示。

[有所表],可以表示,可以标指的,也就是有一定的方位。

[为无所表]:还是无法表示、标指的?也就是还没有一个定所可以标指的?到底能表达的方位?还是不能表达呢?

[无表同无]:[无表],即无所表。[同无],与无处所相同。如果这个身外之处,是没有法以方位来表示的,也就是没有处所相同,如是则不能说心是在身外某一处。

[表则无定]:[表],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无定],则变成没有一定的标示。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譬如有人以方位来标示某物之所在,若把它标成为中央时,从东方看来时,它变成在西方。

[表体即混]:[表],能表的方位。[体],所表的物体。[混],混乱不一。此言,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既然混乱不一。

[心应杂乱]:这个心所在之处所,就会变得很乱,不知到底是哪一个方位,因此其表示便变成[无定]处。

义贯:[佛言:汝]既[言]心是在[中间,]既是[中]间,则[必不]是[迷]失方所,不知其所在,亦[非无]一定之[所在。

今汝]所[推]断之[中]间,此[中]间[何为在?](为在何处?)A、[为复在]身外的某一[处]呢?B、[为当在]你[身]上?以下分论之,

先论B项,[若]是[在]你[身]上[者],则有以下两种情形:一、若是[在]你皮肤[边]上的话,那就[非]可说是在[中]间;二、若是[在]你身[中]的话,则[同]前面所破的在身[内]一样,应该能见自内身。

(所以,若说心是在皮肤上,或在身内都不能成立;因此这B项所陈述的:这[中间]是在你身上,便不得成立。)

接着,A、[若]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者],则有两种情形:

a、此身外之处[为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呢?b、抑[为无所表](无法以方位来表示)呢?

仍然先讨论b项,若此身外之处为[无]法以方位来[表]示者,则[同]于[无]方位一样,(既无方位,便无处所;若无处所,怎么还能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因此,此身外之某一处,若[无所表],则不能说是[中间]。)

其次论a项:若此身外之处为可以方位来[表]示者,[则]成[无]一[定]之方位;

[何以故?]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所在之处所,若所[表]之方位[为中时],从[东]方[看]来,此中方[则]成[西]方;若在[南观],则此中方便[成北]方,

如是,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之处所[既混]乱不一,则此[心]所在之处所[应]亦变成[杂乱]莫辨,不知哪一个方位才是对的,无法确定。

意思是东看成西,南观变成北了。到底这个中间就没有办法确定了。

所标示的方位既无法确定,故说[表则无定];若表则无定,则同于无表。

(因此,A项之假设,若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不管此处是可以方位表示,还是不可以方位表示,都不能成立,因此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是错的。综上所论,既然这中间若是在身上、或在身外某处都不能成立,则总而言之,你所说的[心在中间]不能成立。)

   148 佛真一切智人,佛语不虚,佛智照见一切众生之虚妄,皆以我见、我执为中心,而判断一切法,《楞伽经》所谓[自心妄想见]是也

佛在此处说,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的处所,若将此物标为中方,则从东看来成西方,从南看来成北方。

的确不错,譬如我国自古即自称为[中国],因为自认是居于世界之中央(称为[中华]亦然,为华夏居中之义)。

但从近世西方帝国主义看来,我们就变成[远东]了!(附及,[远东]一词乃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全球为其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所标定的战略方位之词,故从彼等看来,波斯、伊拉克等国那一地区,是他们帝国战略的[近东],以离他们较近故。而中国、韩国、日本等,则成[远东],以离他们较远故——您看,风水轮流转,中国乃神州上国,竟然变成[偏远]的[未开发国家]了!

是故中、日、韩、泰等国人不应自称是[远东人]、[远东国家],因为那是帝国主义者取的、作为侵略目标的鄙夷之词。[鄙夷]就是卑视、就是瞧不起;[夷]就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化叫做夷,[鄙夷]就是轻视的意思。

就象中国人亦不应自称自己是[支那人]或China man一样,后者为英美人对华人的鄙夷之词。前者则为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设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发动对华侵略的战争前对华人的鄙夷之称,因那时候他们不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地区,不宜称[中国],故改称[支那],以便他日受日本皇国的统治。

近世有我人设立佛学院,还把它称为[支那内学院],实在不晓事。)实在是不懂事的意思。

每一个国家它都是这样子,风水轮流转,像韩国也被我们中国人统治过、也被日本人打过。象我们中国,也很惨的,在元朝就有蒙古大帝国占掠。北京七百年前,忽必烈就建立在北京,定都在北京。

换句话说:北京现在是首都,七百年前是谁统治,是蒙古人,忽必烈统治的。满清,清朝也是外族统治的,也就是满族统治的。

我们今天自己称为汉人是从哪开始算呢?从汉武帝,汉武帝国势强盛,所以,我们后代称我们自己是汉人,知道吧!

历史它就是打来打去的!占领来,占领去的。现在中国势力强大了,我们汉人又恢复了统治。

不过现在好了,现在比较讲民主了,五、六十年民族生活在一起了,都生活在一起。

所以,这个和谐、和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菩萨的观念。菩萨的观念就是和谐、菩萨的观念就是和平。

因此,我们台湾差一点被日本永久的占领。所以,我们老一辈的都讲日文,说他们日据时代的时候,管的非常的严格,可以说是夜不闭户,没有人敢偷东西。

以前叫警察叫做大人,大人。我听老一辈的讲,不晓得真的、假的。说以前老一辈的经过派出所,都要站在派出所的前面,然后向派出所~(师父低头行礼),经前派出所都要这样;看到警察都很尊敬的;我们现在看到警察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那个时候日本人管台湾的时候,是夜不闭户,晚上不必关门,没有人敢偷东西,偷东西,把你的手砍断,谁敢偷东西啊!

底下,又,大英帝国的国势如日中天时,设定地球的东西经,即以伦敦的格林威治为全球之中央,而定之为零度,从此往东为东经,往西为西经。然而格林威治在我们看来是如假包换的[西方]——

乃知佛真一切智人,佛语不虚,佛智照见一切众生之虚妄,皆以我见、我执为中心,而判断一切法,《楞伽经》所谓[自心妄想见]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149 佛在问阿难的是他的[心]何在,而阿难在此一直在找的,却是[眼识];眼识虽然也是心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真心——阿难一直在找的,都是六识妄心

经文90:[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於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注释]:[我所说中,非此二种]: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身上或身外某处这两种。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能生眼识。

大乘唯识言,眼识须九缘具足方能生起:根、境、空、明、作意,作意就是动念、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染净依就是第七意识、种子依、根本依。种子就根本。根本依就第八意识。

[眼有分别]:眼根有分别之功能。[色尘无知]:而色尘则属于不能觉知的无情物。

[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其中],根尘相接之中。因此我的心识生于根尘相接之中,那就是我的心之所在。

义贯:[阿难言:我所说]的[中]间,并[非]指世尊刚才所说的[此]身上、身外之处这[二种],

乃[如世尊]昔时所[言:]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能[生于眼识],

因[眼]根[有分别]之功能,而[色尘]则属[无知]觉功能之无情物,因此我的心[识生]于[其中](根尘相接之中),此[则为]我的[心]所[在]之处。

诠论:阿难在此计开始的[心在中间]之论,所根据的,是性宗的无上法:[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乃属诸法实相之法。

但阿难只是从这文字表面去攀缘附会,而推论:既不在内,又不在外,当在中间——想当然耳。就一定是这样子。

这[中间]之论被破之后,马上改口,重新申明或界定他所说的中间,并非是在身上或身外之处,而是超越这两处的,比较特殊的中间,

这个中间非他,还是依据世尊所说的话,所以是有根据的,不是我阿难自己信口乱说的,这[中间]就是在于世尊您自己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点您怎能否认呢?我所说的中间,就是指的这个:眼识生在根尘相接中间。

阿难所犯的错误在于:其一、前面明明是根据性宗之理,而推论出他的[中间]之论;

现在一转身,马上改口跳到以相宗为依据来推理,脑筋实在动的很快,如果不是左右逢源,也真是狡兔三窟。

如此于所根据的理论彷徨不定,即显示其论证之微弱不可恃,这是阿难在此论理的错误之一。

其二、事实上,世尊在往昔开示唯识法相时所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其意义完全不是如阿难所想的那样。

此句之义为:[若眼根有外色为缘,这样便能令眼识于心中生起,而令我们能分别了知外尘。]故阿难完全错解佛义,因此更作错误的推论。

其三、阿难说:[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这是错的,因为眼根也是色法,故眼根并不能分别,眼识才能分别,违反了[根识不分]的过错。

其四、佛在问阿难的是他的[心]何在,而阿难在此一直在找的,却是[眼识];眼识虽然也是心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真心——阿难一直在找的,都是六识妄心。

   150 既然心之体性不可得,因此说[心]在根尘中间生,便不得成立

经文90:[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於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经文91-92:[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我先解释一下:说你的心如果在根尘之中,这个心,我问你:

你这个心的体性,为复兼二?是二个——根跟尘同时存在吗?为不兼二?或者是二个不同时存在?

如果二个同时存在,若兼二者,那么一个有知,一个无知,物体杂乱,特非体知,物不是像心体能够知,成敌两立,物是物,心是心,去何为中?

一个是无生命,一个是有生命,兼二不成,如果兼二,兼二不成,就是反过来说不兼二了,兼二不成,就是不兼二了。

非知不知,这个[非]要用二次;非知非不知,也就是:不能讲它是有知的心,也不能讲它是无知的物,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既不是知的心,也不是无知的物,即无实体性,所以就没有体性。

中何为相?意思就是:你立什么为界相?中间这个界,是用什么来定夺?

[注释]:[此心之体,为复兼二]:[兼二],兼有根与尘二者。

此言,这个心之体,是兼有根与尘(有情与无情)两者吗?

[物体杂乱]:[物],外物。[体],心体。外物与心体(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

[物非体知]:外物并非心本,故不能觉知。

[成敌两立]:[敌],敌对。[立],对立。心与物即成敌对而两相对立。

[云何为中]:既然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又怎能说心体是在这种互相对立的两物之中?

[兼二不成]:亦即[不兼二],不兼根尘二者。

[非知不知]:非属于有知,非属于不知。此言,若心体不兼根尘二者,则心体便成为既非属[根]之有知,亦不属[尘]之无知。

[中为何相]:[相],相状、行相。若心无体性(既无[有情性],亦无[无情性]),则你所说的中间,是怎样的相状?总要讲出所以然嘛,你讲中,中到底是什么?长得怎么样叫做中呢?阿难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只好讲中。

义贯:[佛言:汝心若在根尘]相接[之中],则[此之心体,为复兼]有[二]者之性?[为不兼]有[二]者之性?

[若]你的心是[兼]有根与尘[二者]的有情与无情性,则外[物]与心[体]便形成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因为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就乱了!

而且外[物]并[非]心[体],故不能如心之有[知],如是则心与物[成]为[敌]对而[两]相对[立],如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互容?又[云何]能说心[为]在此对立混乱[中]生?

其次,若说心体[兼二不成],(也就是不兼根尘二者之性),则此心便成为[非]属根之有[知],也[不]属尘之无[知],

如是,你的心[即]落于[无]任何[体性](既非有知,亦非无知;既非有情,亦非无情。)

那到底是什么呢?则你所谓的[中]是以[何为相]?[相]就是以何为界线?中,当然要讲出一个所以然啊,要讲出一个相状。

经文93:[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是故应知]:心体[当在]根尘[中间,无有是处],不得成立。

诠论:不论说此心是兼有根尘二者之性(兼二),还是不兼二者之性(不兼二),也就是说:根尘不同时存在。

阿难都无法界定出其心之体性及相、用,既然心之体性不可得,因此说[心]在根尘中间生,便不得成立。

以上便结束了第六处,[计心在根尘中间]。以下为最后一处:第七处。阿难全部找完了,七处就是破妄识非处,找了七个地方,统统找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51 7、破计心无所在。

7、破计心无所在。经文94:[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口气统统放软了,反正由佛来定夺,自己也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也讲不出所以然,每讲一处,都被佛所破,到最后只好听佛的了,则无所着,名为心不?所以,身段放软一点比较好,不要太硬;态度太硬,人家就会批评。

注释:[法轮]:以佛所说之法能摧辗无明烦恼,故以轮为法之比喻。

[觉知分别心性]:亦即六识妄心,以六识缘取前五识,而分别五尘落谢之影子,所以《圆觉经》称之为[六尘缘影],本经则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六识妄心,随境生灭,本无实体,本自无生,是故于一切处求之,而不可得;因此言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正是显示大乘无相实相之义。

[一切无着,名之为心]:[着],染着。佛义为:此心纵然虚妄,然其对于一切,实不染着,诸法究竟清净之相,实不为一时妄心之所改变。如是性相,称之为心。

[则我无着,名为心不?]:[无着],阿难所说的无着,与诸法实相之无着,意义不大相同。阿难之意为:没有着落。因为从上面以来,阿难一路找他的心的处所,都不被印可,现在已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可找,

所以觉得[下不着村,上不巴店],毫无着落,空空洞洞的,有点落莫之感,不知如何是好,正如黄蘖大师所说的[无栖泊处],这里四处落空之状,阿难把它当作是[一切无着]。

不知妄心本无体,这妄心就是妄识,就是我们现在的执着意识、分别意识、颠倒妄想心,其实本来是不存在的。

本来我们有正知、正见、正念、如如不动的心性,但是,我们用不出来。

底下,不知妄心本无体,只是目前被逼的无处可寻,但他还是在认此妄心为有一实体,只是目前暂时找不到一个地方安置它而已。这种[没有户藉],没有落脚处的无奈状态,阿难把它称为[无着]。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在[昔]日[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共转法轮]时,

[常言:]一切众生[觉知分别]六尘之[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于[一切]处[无]所住[着],念念生灭者,[名之为心],依此而言,

[则我]现在觉得于任何处皆毫[无着]落,此可得[名为]我的[心]之性相[不]?

诠论:有些习惮之人常好言:[我的心无所在、无所不在],好象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而究其实,常只是心未决定、乃至尚未明了,而想达到[双脱]的目的,所造就的一个口头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兹破斥如下:

一、心无所在——若你的心无所在,即同无心;而实不然。若无心,即不再起贪嗔痴,亦不能造恶,更不能造善,乃至亦不能发心学佛、修道、证道。因为心无所在、无心嘛。所以说你的心无所在,是不能成立的。

二、心无所不在——如果你的心无所不在,则到处都可碰到你的心,而实不然;所以说你的心无所不在,是不能成立的。

三、心无所在、亦无所不在——这更不成:因[无所在]与[无所不在]是两相对立的,既然[无所在]就不可能同时也[无所不在];因此说[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不得言你的心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又,这在因明学中称为[双亦],是一种诡辩术,企图双脱其过:你若否定我的[无所在],则我还有个[无所不在],反之亦然。反正讲来讲去他都有道理,

第四、心非无所在、非无所不在——这也是双脱的诡辩术,因明学中称为[双非],其实这只是[双亦]的变体,其原理与技巧则与[双亦]同。

总之,习禅贵实修,不在言说。诸位!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人应当有的宗教道德涵养,不是一天到晚徒逞口舌,分出个输赢、分出个大小、对错,除非对方是恶知见。

底下说:若只在言说中逞能,充其量只是戏论,这一句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枉费此生得过禅法的大好因缘。

记得!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强辩。讲话讲得烦恼,你佛法学得再深也没有用!

    152 佛法很伟大,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开始享受了真正的生命!

妄心本无体,这妄心就是妄识,就是我们现在的执着意识、分别意识、颠倒妄想心,其实本来是不存在的。

本来我们有正知、正见、正念、如如不动的心性,但是,我们用不出来。

什么叫做凡夫?这个[凡]怎么写?中间多一点,就是多一点点的执着心;多一点点的分别心;多一点点妄心,就是凡夫。

圣人,圣人无心,没有执着、相既然是妄,着就不对了,着一个虚妄的东西。

所以,佛法很伟大,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开始享受了真正的生命!

人家说: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很简单啊!我为了幸福、为了快乐,所以,我要出家修行!

我们没有找到真心,你就没有幸福、快乐可言,因为我们不知道妄相本空,在刹那生、刹那灭,不知道我们会变化的东西。

因此,我们也了解,开悟,禅的这个心,跟学历是无关的,跟语言、文字也是无关的。

    153 没有错,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能解脱啊。但如果当你大彻悟、解脱的时候,知识就会跟本性联合起来

我们也了解,开悟,禅的这个心,跟学历是无关的,跟语言、文字也是无关的。

前几天有一个知名的大学,怎么样?他以前住的那个房间,退出来以后,去重复的刻了一支钥匙。

后来人家搬进去一个美女,后来他自己身上有钥匙,就去开门,去跟人家强暴了!

看看!书读那么多,一碰到那个,失去理性,还是知名的大学呢,我们在这里还不能讲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解脱跟学历无关。学历是后天的知识、语言、文字、观念统统装满了头脑。

没有错,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能解脱啊。但是,如果当你大彻悟、解脱的时候,知识就会跟本性联合起来。

权实二智,所以说: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真谛跟俗谛。

当你证悟到诸法本空,你什么都学。譬如你学网路,网路可以度众生;你学电脑,电脑可以度众生;你学画画,画画可以度众生;你学毛笔,毛笔可以度众生。

为什么?因为那个从真空影现出来的,统统是你心体的东西。

所以,大彻大悟,没有一处不是他的家,没有一处不是他解脱的地方。

而众生不是,众生是看什么着什么,因此,有时候学历越高的越难度,因为妄心愈重,我执、法执的力道愈大,愈困难。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佛法,无关语言、无学学历,但是,跟什么有关呢?跟善根有关;跟慧根、佛根、菜根,跟这个根有关。

在座诸位!你坐在这个底下,没有佛根、慧根、菜根、善根,没有办法坐在底下,那不可能!玩的东西那么多!

所以,进来这个学佛的人,暂时用不到,可以用到佛根、善根等等,就是用不到海尼根(酒名),暂时用不到海尼根,他们就是要海尼根,我们就是不要海尼根。

因此诸位不简单!师父赞叹大家真是不简单,你以为坐在底下这样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机缘。

    154 师父赞叹大家真是不简单,坐在底下这样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机缘

师父赞叹大家真是不简单,你以为坐在底下这样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机缘。

诸位想听,刚好碰到师父想讲,又身体还行,因缘才具足的。

这一次是麦老师一直接到电话,一直拜托,《楞严经》的起教因缘是阿难,这一次讲《楞严经》,是麦老师一直拜托师父,说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不讲好象会抓去枪毙,没办法了,不得不讲!

不过,这也是好事,我要上台演讲的时候,总是有个正念:总比躺在那边生病好啊!与其躺在那边生病不如上台讲经。

所以,与其所说师父成就大家,不如说我也感谢大家,这样的慈悲来听经闻法。

要不然的话,大家都没有根的话,这讲经就会剩下二个人,一个是师父,一个就是准备关门的,没有人来听。

所以,可以证明,在座底下都是非常有善根的,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大彻大悟跟善根有关系、跟佛根有关系,跟语言、文字、学历完全扯不上关系。

   155 大彻大悟跟善根有关系、跟佛根有关系,跟语言、文字、学历完全扯不上关系。当然,知识份子来学佛就更好了,将来他转识成智以后,爆发出来的力道就大,他就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大彻大悟跟善根有关系、跟佛根有关系,跟语言、文字、学历完全扯不上关系。

当然,知识份子来学佛就更好了,将来他转识成智以后,爆发出来的力道就大,他就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有权力的人,叫做power,有一部片子叫做sea power,翻译成中文叫做海权,海上的权利;sea food就是海产。

譬如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啦,这个以前几世纪都是他们的天下,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海权太强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如果一个有钱人,money很多;或者是power,很有权力的人来学佛,佛教要兴盛就很快,因为他能力够。

譬如说:他是一个领导,他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他一句话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的众生。

象师父平凡的出家人,不是一个领导;只是一个吃三餐,在佛门得过且过,也三十多年了,就是做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

如果说:哪一个领导、哪一个有钱人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

师父没办法,我没有钱、又没有地位,只是很平凡。所以,我做我该做的工作,尽我的能力,

毕竟我们出生的地方,是云林县四湖乡林厝村,师父出生的地方是个小农村,靠近台西的港口,海港。

所以,那边都是养蚵的,你看我有点像蚵仔脸,我就是三岁在那边长大的。

我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林厝村出世的,没有钱,no money no power,也没有权。所以,只能尽一点心力,做佛教出家人该做的工作。

所以,要看我们出家、在家团结一致,为了正法、拥护正法,义无反顾,这是我们佛弟子该做的工作。今天不做,佛教明天就会后悔,正法重现,人人有责!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56 诸位!佛法不是辩,是解脱

诸位!佛法不是辩,是解脱。常常有的学佛不深的,动不动要找人辩论,诸位!真正大悟的人,心是寂灭的,佛法不是靠辩论的。

有的居士稍微懂一点点,到处找人辩论。还举个例子,他说:玄奘大师,他以前也是辩论啊!

我说:你错了,玄奘大师是找外道辩论,不是找佛教,不能弄错方向了!

你是修顿教还是渐教,各人修各人的。渐教,譬如说唯识学,他有修证的次第;顿教,它是最上乘的,不立任何知见的,不立一相、一知、一见,统统不立,一法不立,对不对?连一法都不立怎么讨论呢?

渐教可以慢慢讨论修证次第的断证,达到最究竟圆满。

所以,八大宗派,每一宗都有它时空的背景,他依据的经典,演化的过程,不要把最上乘的,硬要塞到那个渐教的东西来解释。

曾经有人来问,说:师父!听说你顿悟?我说:喔!过奖!

说:师父!那你证几果?这完全是外行人问的话。

顿悟,即心就是佛,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次第性的东西啊!所以,就问的人就知道,他根本就是外行的人。

渐教的人,老是要找人辩论,达磨祖师最上乘的东西,心法,佛陀最上乘,离开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一悟即入如来地,哪有东西可以讨论?连讨论都不行,怎么能够辩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悟的人,他有宗教的道德观念,有相当宗教的涵养的,不是一天到晚要找人家辩论。

记得!大悟的人,没有输赢的观念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输跟赢!只有凡夫才有输跟赢的观念。

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得跟失的观念呢?只有凡夫才有得跟失的观念,是不是?

所以,我们要了解,顿教就好好了解顿,渐教就好好的讲经说法、修证次第。

因此佛讲的:法亦顿亦渐,看根器,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

大慧菩萨说:世尊!法是顿,抑或是渐?世尊单刀直入的回答:法亦顿亦渐,看根器。这讲得很清楚了!

所以,佛弟子不要动不动,懂那么一点皮毛,老是要找人家辩论;

你为什么不跟外道辩论,把他引进佛门呢?不要相宗来为难性宗;性宗来为难相宗,这个成什么体统呢?净土来为难这个华严,或者净土来为难禅宗,这样不好。

每一宗派的经论,都有它的历史渊源、都有它的经论的依据,我们应当给予尊重、给予祝福,佛教徒要炮口一致对外嘛!是不是?哪有对内的!好好笑!It's funny。

   157 记得!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强辩。讲话讲得烦恼,你佛法学得再深也没有用!

有些习惮之人常好言:[我的心无所在、无所不在],好象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而究其实,常只是心未决定、乃至尚未明了,而想达到[双脱]的目的,所造就的一个口头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兹破斥如下:

一、心无所在——若你的心无所在,即同无心;而实不然。若无心,即不再起贪嗔痴,亦不能造恶,更不能造善,乃至亦不能发心学佛、修道、证道。因为心无所在、无心嘛。所以说你的心无所在,是不能成立的。

二、心无所不在——如果你的心无所不在,则到处都可碰到你的心,而实不然;所以说你的心无所不在,是不能成立的。

三、心无所在、亦无所不在——这更不成:因[无所在]与[无所不在]是两相对立的,既然[无所在]就不可能同时也[无所不在];因此说[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不得言你的心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又,这在因明学中称为[双亦],是一种诡辩术,企图双脱其过:你若否定我的[无所在],则我还有个[无所不在],反之亦然。反正讲来讲去他都有道理,

第四、心非无所在、非无所不在——这也是双脱的诡辩术,因明学中称为[双非],其实这只是[双亦]的变体,其原理与技巧则与[双亦]同。

总之,习禅贵实修,不在言说。诸位!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人应当有的宗教道德涵养,不是一天到晚徒逞口舌,分出个输赢、分出个大小、对错,除非对方是恶知见。

底下说:若只在言说中逞能,充其量只是戏论,这一句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枉费此生得过禅法的大好因缘。

记得!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强辩。讲话讲得烦恼,你佛法学得再深也没有用!

    158 这是七处征心最高潮的地方。在此,阿难虽败露出他论证及思惟的缺点,但须知这缺点并不是阿难一个人的

7、破计心无所在。经文94:[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经文95-97:[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於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注释]:[觉知分别心性]:能觉知、分别之心性。

[俱无在者]:俱无所在,意指不在内、外、两间等处所。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世间],指山河大地等。[虚空],世间之虚空界。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即是指众生之依报,亦即无情界。[水],指水中生存之水族类。[陆],指陆上行走之众生。[飞行],指于空中飞行之禽类。这些便是指众生的正报,也就有情界。

[诸所物象,名为一切]:[诸所],这一些。[物],指有情物、有生物。[象],指无情界。

[一切],一切法。依唯识百法,则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色、心二法,亦即有情、无情一切法。此句言,这一些所有的有情界及无情界,有命无命的都包括在内,才能称为世间的一切法。

[汝不着者,为在?为无?]:[在],有心体存在。[无],没有心体存在。而你所说的一切不着,是指你仍然有心体存在,而不着这一切?还是指你并没有心体存在,故不着这一切?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如果你连心体都没有,讲不着,根本就是多余的!就像一个人没有钱,穷人,说:我不贪财!那一点意义都没有,你连钱财都没有,贪什么?所以,我们了解,没有这个心体,就等同龟毛兔角,哪里有[不着]这个名词呢?

[无],若无心体存在。[龟毛],乌龟的毛,乌龟本来无毛,龟毛一词,但有其名,并无其实之义;亦可作为[纯是自心妄想]之义。[兔角],其义同龟毛,在佛经中常与龟毛并举。

此句言,如果你说你的心体是无,则你的心就变成跟龟毛、兔角一样,有名无实,本无所有,怎还能说什么着不着一切?——既然没有心体,你用什么来着一切?

[有不着者,不可名无]:若还有个能不着一切处的,即是还有心体在,便不可称为一切无着。我举个例子,你这个体悟不深,我举个例子。

有不着者,不可名无,譬如说:有一个人睡觉,正在睡觉的时候,然后,旁边的顺他说:某某人,你睡着了吗?然后他回答说:我已经睡着了!你这样体会得出来吗?[我已经睡着了],那有没有睡着?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啊!对不对?有一个不着,就是怎么样?就是有可着。[我已经睡着不要叫我了]!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好!懂得意思吧!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若你的心是完全没有任何体相,则你的心便成一无所有;若非一无所有,则还是有体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着?]:若心仍有体相,则心便是还存在着;既然存在,如何能不着一切处?

义贯:[佛告阿难:汝言]你的能[觉知、分别]一切法的[心性俱无]所[在者];

然则[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等无情界(依报),以及[水]中游之鱼类、[陆]上走之人类、畜类、空中[飞行]之鸟类(及各处之三恶道类)等有情正报,是[诸所]有有情[物]及无情[象],总[名为]世间[一切]法;

而[汝]所言之[不着]一切[者,为]是有心体存[在,为无]心体存在?

若言并[无]有心体存在,[则]你的心便[同於龟毛、兔角],但有其名,并无其实,实无所有;汝心既无一物,[云何]还能说着与[不着]?(根本没有东西,用什么去着?)

反过来,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就是还有个心体在,便[不可名]为一切[无]者。又,心若完全空[无]体[相,则]此心便成一[无]所有,此心便不存在了;

此心若[非]变成一[无]所有,[则]一定还有个体[相]存在,体[相]既[有,则]它一定有个所[在](一定存在某个地方,既然一定有个所在之处),你[云何]能说[无着]一切处?

经文98:[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义贯:(佛言:)[是故应知]:你所说的你于[一切]处[无着],即[名]之为你的[觉]了能[知]之[心]之行相,如是立论[无有是处],不得成立。

诠论:这是七处徵心的第七处,也是最高潮的地方。在此,阿难虽败露出他论证及思惟的缺点,但须知这缺点并不是阿难一个人的(其实,如前所说,阿难只是依于本愿,为护持正法及护持众生,而作如是示现);事实上现今末法时期,许多人习惮就常落入这种缺失:不了佛义,堕于口头禅。

口头禅就是对修证、解脱没有帮助,甚至亦常有因不解佛义而堕于断灭恶见、恶取空的。尤其是这句:[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无智之人若依文解义,便有落断灭空之虞。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59 佛法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你不定位,没办法讲;讲了以后,又落入观念

经文94:[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佛称[无所着等正觉],这个[无所着]与前面的]无所着]之义又不同。所以,佛经很难,他需要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字统统一样,可是,在哪一个段落,它的解释又有差别。因此自己看大藏经,或者看这个经典,实在是很难着手。

单单一个[常],有时候讲常,有时候讲无常;有时候讲非常非无常。有时候讲空,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讲亦空亦有,对于一个初学佛法人来讲,实在是困惑不已!

因为众生的思惟,他只是一直线的,你告诉他:一加一等于二,他会;

你问他:一从哪里来?他一下子悟不出来!因为他设一个点,

佛陀说:设立一个点就错;设立一个我就错;设立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就错!

它妄,本身就是妄,为什么叫做妄?照见五蕴皆空,设立一个我,有这个我,就有我所;

设立一个点,就产生线,点线面;像zero,设立一个x轴、y轴、z轴,三度空间就跑出来。

三度空间从哪里来?妄本无处所啊,从自己内心里面定位、假设出来,为了方便种种的时空所产生的名相,所以,安排种种的假相,然后我们误以为,那个假相的名相是真实的,我们误认为一是真实的东西。

因此我们从小学时演练,1+1=2,2+2=4,2*3=6,2*4=8等等,背得滚瓜烂熟,这个统统叫做符号、统统叫做观念。

当他从小奠定以后,碰到了佛法。佛陀说:一非一,一加一不等于二,一下子无法接受;一加一怎么不等于二呢?佛陀说:不存在。

我们观念以后又强化它,然后又执着它,然后,领了一张毕业证书。这张毕业证书代表什么?代表他可以生存,

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习如何生存,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要学习如何来面对死亡,这个就非常困难。

因此,我们读书,读到领了那一张毕业证书:我可以活下来,我可以过好日子了。

他的好日子就是:钱多赚一点,有一部轿车,讨个好老婆,生几个儿子,星期天的时候,车子一开,出去外面走一走,回来,再走一走再回来,万法还是回归原点。出国玩一玩回来,还是回归原点。因此我们晓得,这个原点,还是你假设的啊!

所以,佛法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你不定位,没办法讲;讲了以后,又落入观念。

你用意识心来听佛法,我怎么讲,你都会变成观念。这个就是佛在《楞伽经》讲的:你以生灭心来听经闻法,所有的涅槃,就统统是生灭的。

   160 我们要了解,大小乘不同、时空的不同,字虽然一样,可是,角度的诠释不一样,诠释的角度不一样

佛法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你不定位,没办法讲;讲了以后,又落入观念。

你用意识心来听佛法,我怎么讲,你都会变成观念。这个就是佛在《楞伽经》讲的:你以生灭心来听经闻法,所有的涅槃,就统统是生灭的。

我们要了解,[涅槃]两个字是用在小乘,小乘只有讲涅槃,小乘从来不讲真如;小乘也没有讲第一义谛;小乘也没有讲如来藏。

这些如来藏、一真法界、真如、实相,这个统统是大乘佛教在讲的,小乘只有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四阿含只有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

所以,你到泰国去,你讲真如,人家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讲:我要给你讲如来藏,泰国的比丘,哪听过如来藏这个名词啊?

法师!我跟你讲一真法界,泰国的比丘哪听过一真法界,你跟他讲[涅槃],他就知道,小乘就只有这个名词。

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小乘不同、时空的不同,字虽然一样,可是,角度的诠释不一样,诠释的角度不一样。

因此,我们要了解,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明眼人,能够剖析出它的微妙差异之处。否则你看文字都一样啊,无所着、无常、常、空、有,都一样!

所以,自己看经典就会碰到瓶颈,整个脑筋里面,被转得团团转,不知所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61 见相为实,就处处计着,痛苦就一定会跟着而来,不知道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之无所着,是于一切法皆不贪着之义。然凡夫之人则于一切处贪着一切法,所以是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

诸位!处处计着,圣凡的差别点,今天要跟你讲,转凡成圣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哪里?

凡人见相为实;圣人见相为虚,一个实,一个虚,

你见到这个相为实,你就会着、就会拥有,认为我所拥有的房地产、汽车、洋房大楼、妻儿、丈夫,你认为你拥有一切,

你见相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存在世间,这个是硬碰硬。这个明明桌子啊,你不能说没有啊,

佛陀说:这桌子是生灭的;汽车、娇妻、美妾是生灭、是缘起的、是缘灭的、是不实在的。

圣人见到什么?圣人见相为虚,他知道那个是虚妄缘起、缘灭,诸位,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见相为实,就处处计着,痛苦就一定会跟着而来,不知道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真正的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

你认为拥有的东西,那是因为你计着那是实在的东西,我们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跟空间,我们一定会死亡,会消失在这个宇宙当中,是不可否定的,毫无疑问的。

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没有意义;可是我们又要面对现实,所以,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

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就是这个道理。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以妄想不断,故颠倒不正。

   162 诸位!这六个字你做得到,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用看!就是放下贪爱、执着

阿难在本经初,表示他要学三昧,世尊为什么不直接就教他三昧就好,为什么这样(七处征心)一步步紧迫盯人为难他?

须要知道这一步步紧迫盯人,就是在一层层破他的妄想,然后一步步让他放弃贪爱执着。

诸位!修行,一悟一切悟,如果你这几个字参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盖起来,就是什么?

放弃贪爱、执着,

诸位!这六个字你做得到,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用看!

就是放下贪爱、执着。

   163 世尊为什么不直接就教他三昧就好,为什么这样(七处征心)一步步紧迫盯人为难他?就是在一层层破他的妄想,然后一步步让他放弃贪爱执着

阿难在本经初,表示他要学三昧,世尊为什么不直接就教他三昧就好,为什么这样(七处征心)一步步紧迫盯人为难他?

须要知道这一步步紧迫盯人,就是在一层层破他的妄想,然后一步步让他放弃贪爱执着。

诸位!修行,一悟一切悟,如果你这几个字参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盖起来,就是什么?放弃贪爱、执着,

诸位!这六个字你做得到,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用看!就是放下贪爱、执着。

首先破他的凡夫妄想(凡情计着——心在身内),这是一切众生最根本的计着,以有此计着,故[执身为我、为我所、我为彼所],

所以,众生都是占领、占有,因此流浪生死不断、不舍,累劫不得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然一切凡夫皆把这[心在身内]的观念,当作是不可否认、无可置疑、视为当然的[事实],故坚固难破。

其次的第二处,是破外道计心在身外,第三处(心潜在根内)以及第四处(心能内外对)都是破阿难自己的妄想计着。

而第五处、第六处、及第七处(心随和合生、心在中间、心无所在)都是由于曲解佛义再加自己妄想而来。

因此可以知道错解佛义在整个[徵心]过程所占的分量之重;也因此可知,要修行不走错路,须依佛之正知见;

然而若无善知识指引、自己智慧又不够,自读佛经、自修自炼,就是盲修瞎炼。连错会了佛意都不知道,那样修行,岂不危险?

    164 连错会了佛意都不知道,那样修行,岂不危险?

(七处征心中)第五处、第六处、及第七处(心随和合生、心在中间、心无所在)都是由于曲解佛义再加自己妄想而来。

因此可以知道错解佛义在整个[徵心]过程所占的分量之重;也因此可知,要修行不走错路,须依佛之正知见;

然而若无善知识指引、自己智慧又不够,自读佛经、自修自炼,就是盲修瞎炼。连错会了佛意都不知道,那样修行,岂不危险?

(然而当今电脑及《大藏经》都很方便,因此颇有些居士,学佛只在家自己看《大藏经》,不近道场,不亲近三宝,功高我慢,不寻求善知识,虽非闭门造车、盲修瞎炼。

也是自己同时身兼病人、医师与药剂师:自己是病人不知道,不给医生看,烦恼的凡夫,不听闻善知识的。病人为自己看病、抓药,岂不殆乎危哉?

    165 我们要诵经、要念佛、要用功,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才有办法,要不然心法不懂,自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当今电脑及《大藏经》都很方便,因此颇有些居士,学佛只在家自己看《大藏经》,不近道场,不亲近三宝,功高我慢,不寻求善知识,

虽非闭门造车、盲修瞎炼,也是自己同时身兼病人、医师与药剂师:自己是病人不知道,不给医生看,烦恼的凡夫,不听闻善知识的,自己关起门来:我好好念佛!你真的好好念佛吗?

听了某一部经,或某一个法师,或某一个法门,就关起门来,按照他的方法,就以为烦恼就可以解决了,从来不看经典;看来看不来。

亲近善知识,那不用谈,他就认为:念佛就是修行啊!没有错,念佛的确是修行,但是,看你怎么念啊?是念到一心不乱?还是念到一心大乱呢?

碰到是非人我,是不是真得放得下呢?这个有没有这种功夫呢?如果是,那没有话讲;如果不是,你的修行就有问题了!

你要强压自己的烦恼,那不是真正的功夫。

所以,心性开发以后,佛号,阿弥陀佛从心性流露出来,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真,无一法不真;

这句佛号就什么都放得下的佛号;这句佛号,就是什么都解脱的阿弥陀佛,不是烦烦恼恼的阿弥陀佛,是彻彻底底自在的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般若智慧的阿弥陀佛,不是无明烦恼的阿弥陀佛;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心不乱的阿弥陀佛,不是一心大乱的阿弥陀佛。

念佛,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念;拜佛,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拜;诵经,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诵啊?完全是心的问题,看你有没有悟?

因此,我们要诵经、要念佛、要用功,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才有办法,要不然心法不懂,自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自己走错,还说别人不对,顽固分子,难以度化!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66 心性开发以后,佛号,阿弥陀佛从心性流露出来,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真,无一法不真

你要强压自己的烦恼,那不是真正的功夫。

所以,心性开发以后,佛号,阿弥陀佛从心性流露出来,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真,无一法不真;

这句佛号就什么都放得下的佛号;这句佛号,就是什么都解脱的阿弥陀佛,不是烦烦恼恼的阿弥陀佛,是彻彻底底自在的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般若智慧的阿弥陀佛,不是无明烦恼的阿弥陀佛;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心不乱的阿弥陀佛,不是一心大乱的阿弥陀佛。

   167 [七处徵心]就是修行前的准备工作([前方便]),先破妄、离妄、破惑

什么叫病人?病人就是无明烦恼的众生啊!现在也有啊!

所以佛及阿难慈悲,一步步把一般人所犯的错误都引出来,然后一件件破解,俾令离妄。

所以[七处徵心]就是修行前的准备工作([前方便]),先破妄、离妄、破惑。

心离邪妄之后,再开始真正作[证真]的工作,亦即:明心及见性。

[明心]指须明[心相]与[心性],明了通达心性与心相之后,才能真正见性。

而[见性]又分为见自心性及见法性。这又有很多层次,不是只有一层,因此菩萨才有三贤十圣之修证。

又,初见性后,才真正起修,为什么?入于不生灭地啊!

初见性后,才真正起修,因为他才了解什么叫做不生不灭的心性。入法流,位阶贤圣。然此种种,皆须从徵心破惑开始。

    168 你要修行,用一句你听得懂的话就是:你要想跟人家讲修行,要先能够掌控你的情绪,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

你要修行,用一句你听得懂的话就是:你要想跟人家讲修行,要先能够掌控你的情绪,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

记得!什么叫做见性?昨天所过去的恩怨、是非、痛苦,记得!见性的人,早上一睡醒,绝不提起、绝不碰触,他不会再讲,他也不会再碰触这种痛苦。

为什么?痛苦再讲一次,又变成一次负担;烦恼再讲一次,又变成一次的污染。

真的有功夫的人,十年前:不管以前发生什么事情,早上睡醒,一脚踩死它!我说你有功夫!

昨天的不愉快、兄弟姐妹,乃至朋友,你的公司、行号,哪一个团体领导对你如何?很简单,放下,你就真的有功夫!

如果讲一讲,讲一讲,然后就不过,又开始借理由;又:不过,又开始借理由来烦恼,开始借理由来重复的怀念过去,谈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佛教有这样子吗?

   169 学佛不是等着死亡叫做学佛,学佛是回归当下,解脱的智慧,叫做学佛,现在就用得着的,行住坐卧统统用得着的

在《阿含经》里面讲,人家问佛,说:佛陀!如来死亡以后,如来存在否?如来不存在否?如来存在于存在与不存在否?

为什么世尊都不回答?就是没有意义啊,没有意义啊!

学佛不是等着死亡叫做学佛,学佛是回归当下,解脱的智慧,叫做学佛,现在就用得着的,行住坐卧统统用得着的,

哪怕你去读书、你是个医生;哪怕你是一个老师、你是一个教授,你在任何的时空、任何的职业,都可以学佛,都可以解脱,

这个叫做佛法,既现实又受用,既受用又超越,叫做佛法。

佛法不是等死的宗教,那算什么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就要解脱,

临命终就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是现在就要处理的问题,不能弄错的!

如果你现在念佛,念的烦烦恼恼,还在烦恼、计较,就表示与佛不相应,因为你没有一脚踩死无明烦恼。对不对?

有功夫的人是这样子的,不能错会佛的用心,不能误解佛法。

   170 最后,七处徵心虽在此结束,然而,答案呢?到底心在何处?

最后,七处徵心虽在此结束,然而,答案呢?到底心在何处?有没有个答案?

如二祖大师之公案:[觅心了不可得。]

即于当下悟了妄心实不可得,以随尘生灭,故唯识说为]依他起性],

依他起就是缘起,借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

[他]就是条件,只要借着条件生起的东西,就是生灭,就是无常,就是缘起,就是一定会缘灭,所以,不值得执着。

以依他起,念念生灭,如幻似化,所以不可得。

若遍处寻心觅不着,即同本经中演若达多到处找头,演若达多就是一个精神病的。我们却到处找心是一样的。

我们找心——即此能寻者即是汝心也。此即如菩提达摩祖师在西天之法子波罗提所说偈曰,什么叫做佛性?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就是出生,因为他那时候没有[出生]这个名词,处世名人,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叫做人,

在眼曰见,就是见性;在耳曰闻,就是闻性;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

所以,佛性,它的重点就是可以大用,可以妙用,这个就是佛性的伟大,清净心的妙用就是佛性。

众生意识心的用叫做妄用,妄心的用。所以,学佛重点在开采不生不灭的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不认识的还以为它是精魂,就是我们所讲的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71 我们找心——即此能寻者即是汝心也

我们找心——即此能寻者即是汝心也。此即如菩提达摩祖师在西天之法子波罗提所说偈曰,什么叫做佛性?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就是出生,因为他那时候没有[出生]这个名词,处世名人,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叫做人,

在眼曰见,就是见性;在耳曰闻,就是闻性;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

所以,佛性,它的重点就是可以大用,可以妙用,这个就是佛性的伟大,清净心的妙用就是佛性。

众生意识心的用叫做妄用,妄心的用。所以,学佛重点在开采不生不灭的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不认识的还以为它是精魂,就是我们所讲的灵魂。

菩提达摩祖师在《达摩血脉论》中亦开示云:[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意思就是:分别心就是不分别,因为心性没有分别。所以,虽分别不作分别想,就是见性的人讲的。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同时注意,不起烦恼;应耳闻声,不起执着、不起烦恼;应鼻嗅香,不起贪、不起分别心;应舌知味,也不起烦恼、不起执着,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这个就是佛性。

不起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心。

一切时中但有言语道断,言语道断就是不可思不可议,也就是自心]。

在此恭录祖师直指达心之言,有心者其善思念之,速获本心。

    172 在此并附上[七处徵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以为读者参考,俾能性相二学融通,速得宗说二通

又,在此并附上[七处徵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以为读者参考,俾能性相二学融通,速得宗说二通。

[宗]就是在心性上讲,叫做顿,[说]就是渐,就是在经教上讲的,叫做宗通说通。现在要找到一个这样子的法师,除非是三藏法师。宗通,也是说通,要大彻大悟的心性,又能不离经教的解说,顿知道,渐也知道,这个太难了,非常非常困难!

底下(符号说明请见此表后),这个[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都用到这些符号。

[符号说明]:∴所以 ,念过大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叫做所以。合叫做法合;结叫做结论;因为它空间小,所以用字来代表。纵就是表让步,(姑且许你、或假定你如是说), 就是则,或者推论,以此推论,以此推知。例是举例,(分结)就是小结论,(总结)就是总结论。

[纵]:原义[纵]者,放、放任、纵使。此[纵]亦是[欲擒故纵]之用意。古注家称[牒破],即是防止你这么狡辩,先把你说破:先把你可能想到或想说的反驳之处,全部提出、攻破,全面围剿,让你走投无路,俯首纳降。这也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辩证策略。如来常用此法破斥他人。

又,关于宗、因、喻三支比量,欲深入探讨者,请见《因明入正理论义贯》(释成观法师撰注)。

七处征心,因明学就是理则学了。辨证三支比量表,宗的意思就是立此为宗,[宗]就是宗要、宗旨,宗就是这一个段落的重点,我在讨论什么。

因,[因]就是依据,你因为什么、你依据什么而讲心在内?比喻,就是用比喻更加的明了。阿难论证:将来这个DVD出来,这个表格要印出来,送出去变成他们的资料。否则,没有这个表格看不来。

阿难论证,阿难的宗要、宗旨,第一处——心在身内(凡夫所计着),阿难是依据什么,立这个宗:心在身内呢?

是因为▲一切世间十类众生皆心在身内→这个箭号画下来就是以此推论,∴所以我之心也在身内(类比法,以全体例部分;以凡例凡),在这里第一处,阿难没有比喻。

如来破斥——宗,就是心非在身内,佛陀破斥,说心不在身内,这是佛陀主要的论证。佛陀依据什么呢?好!

▲若在身内,应当能够自见内脏,你的心如果在身内,你应当能够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以此推论→然实不能见,事实上,你没有看到你的内心。结论,心非在身内,心不是在身内,很清楚的,佛陀破斥。

喻,佛陀用比喻来破斥他,说:▲人在堂内,近能见堂中人,远可见外物。

【合】心如果在身内,近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远处一定可以看到外面的。这是第一处。

第二处,阿难的论证——宗,阿难立这个什么宗呢?阿难立心在身外(这是外道所计着的)。

阿难是依据什么说心在身外呢?因缺。(唯闻佛破斥心在身内,所以依逻辑推论:[非内必外]。然此不得为因明之正因。找不出因,所以因缺,站不住脚。)

阿难就用比喻了,阿难,此心在身外,阿难还讲个比喻,比喻什么?如灯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但能照室外。→以此类推(法合)∴心在身外,故不能见内,但能见外。

如来破斥,如来立的论是心非在身外,心不在身外,佛陀说:▲心在身外的话:(1)身心分离;(2)身心不能相知。佛陀用比喻的,(1)一人吃食,众不能饱→(法合)∴所以身心并不分离 。(2)眼见如来手,心即知是手→以此推论知道(法合)【合】是什么?身心非不相知。结论,心在身外是不可以成立。

第三处,阿难论证,立什么?立心潜在根内为中,(此为身内或者是中间的变体,自心妄想计着),因为什么?讲不出所以然。缺。(也就是因身内身外皆不成,所以依逻辑推理,再加想像,而立是宗。)

喻,阿难用一个比喻,▲譬如戴眼镜(以眼比喻作心,以眼镜比喻作眼)所以能明见外境没有障碍。【合】∴能见外,不能见内脏,(潜在根内故,如眼躲在眼镜后面。)

如来破斥,如来就他的比喻,单刀直入就破斥他,比喻什么来破斥呢?▲就比喻来破。若如戴眼镜:(1)戴眼镜者能自见其眼镜;合也应该可以自已见到自己的眼根啊!结论,然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睛,所以,你的法跟比喻不齐,就是不相等的。阿难,你的法跟比喻是合不来的,(比喻不适当,不能当证明)。如来继续破斥,

(2)纵然,纵就是说: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能自已见眼→ 眼成外境,失去能见的功能 【合】然眼实不失去能见的功能。结论,法喻不齐。法和比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是没有平的。不齐,意思就是:这样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

第四处,心能内外对(自妄想计),阿难立的宗,就是心能内外对,阿难是依据什么?依据就是因,依据▲众生有七窍、有五脏。依此类推⑴开眼见明→依此推论,外对见境。⑵闭眼见暗→内对见自内身。

如来破斥,如来破斥的因是什么呢?A、若闭眼见暗为内对见自内身:(1)暗境若在[眼前],与眼相对,则暗境不是内身。(2)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暗境是内身→以此推论,那么所有的暗室都就成你的五脏六腑了?变成你的腑脏了?结论,闭眼见暗时,①所见暗境不是内脏②不是内对而见(眼不能内对而见),是很明显的。

B﹒开眼见明:(1)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许,独许就是单单允许,闭眼叫做内对)。没关系!就让你暂时用这样子。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独允许你内对而见,闭上眼睛,叫做内对而见。结论,眼既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闭眼都应当如此。因为眼的功能是一致的嘛!

(2)纵就是: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开眼能内对而见,→那么,以此推论,则应能自见己面。继续如来破斥,结论,然实不能自见己面,所以[内对]这个讲法是不对的。

(3)姑且允许你这么说,纵,若能自见己面→以此推论,则心应在虚空中。结论,然心实非在虚空中,所以[内对]是不能成立的。

(4)姑且允许你这么说,纵,心若真的在虚空中→依此推论,则眼虽有见,因为已经在身体外边了,而身并不能知(因为身心相离故。)结论,然眼见时,身非不知(所以知道身心并没有相离——心也不是在虚空中:[心在虚空当中]是不能成立的)

(5)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暂许你说[心与眼各有一觉性]→如果依此而推论,则便成[一身之中有两个心体(觉知之体)]:一身既有二个心体,则成佛时,一人就成成两尊佛。结论,然实一人不能成两尊佛;一身不能成二佛。所以[心眼各有一觉]之宗不能成立。

第五处,阿难论证,阿难设心随和合而为宗,这是阿难(不解藏教通教而自己妄计的),阿难所持的心随和合而有,他的理论的依据的因是什么呢?▲[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依此推论,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比喻这里没有。

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佛陀用二个角度来破,[以心有体,心无体来分破和合而生]。

A、若心无体⑴则非从和合而有,所以[无所合]。 结论,[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这个宗是不能成立的。⑵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那么就是无中生有了→依此类推,依此推论,得到的结论是:十九界因七尘合而生。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不存在的第十九界,还有一个不存在的第七尘,和合而生,这本来就是龟毛兔角,不存在的。结论,是义不然,当然不是这样子。∴所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不得成立。

B﹒若心有体:a1此体为由内而出→依此推论,既然由内而出,应能见身内,然不能见身内∴所以,此体非由内出。结论,[此心有体]宗不能成立。A2此体从外入,从外入当然就,→依此推论,应能见己面。如来破斥,然不能见己面∴所以此体非由外入。结论,[此心有体]宗不能成立。

b1此心为一体→依此推论,捏一肢,四肢皆应觉,然实不然,∴所以此身非一体。结论,[此心有体]之宗不能成立。b2此心为多体→依此推论,则一人成多人,何体为你?∴所以法即混乱。事实非然,∴所以此心非多体。结论[此心有体]之宗不能成立。

c1此心体遍身,遍全身→依此推论,则跟[一体]的观念是一样的:捏一肢,四肢都应该感觉,而实不然,捏一肢一肢痛,四肢不会同样感觉。∴所以,这个心遍之个身体,是不对的。结论,[此心有体]之宗是不能成立的。c2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依此推论,同时摸头与足,头若有觉,足应无知。而事实不然。当你摸头的时候,同时碰你的足,两个地方都有感觉,∴所以,这个心不遍身是不对的,因为你同时摸头跟脚,都同时有感觉,表示两个地方都有心体。所以此心体非不遍身,也不对。

结论,1、[此心有体]宗不能成立。2、[此心有体而可从和合生]之宗不能成立。总结,心有体、心无体,皆不得随法和合而有。∴所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宗不能成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处,心在中间。阿难论证,阿难立的宗是心在中间,(妄引佛实相的语,加逻辑推论妄计),阿难所依据的因是什么?甲、⑴【引佛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⑵【推论】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心不在身内。如来破斥,甲、A.此[中间]为在你身上(有二种)⑴在边(在皮肤上)→表示在皮肤,不是中间。结论,心非在边。⑵心在身中→依此推论,则与[心在身内]是相同的:应能见内身。结论,心非在身中。

阿难的论证,因b、阿难的依据是,心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故心不在身外。c、不在内、不在外→依此推论,当在中间。所以,阿难是这样子。那么,我们这个念一遍。

如来破斥,【分结】⑴此中间非在你身上;⑵[心在中间]这个宗是不能成立的。B.此[中间]在身外的某一处。a.无所表(不能以方位来表示)→依此推论,则与[无处所]是相同的。因为你没办法表示嘛。结论,⑴此中间无所表不成;⑵此心非在无所表的身外某处

b.有所表→依此推论,则方位不定(依立场而有各种不同标示)。例如,表为中,东看成西,南看成北。结论⑴此中间在身外不成;⑵此心非在有所表的身外某处。【分结】⑴此中间非在你身外某处;⑵[心在中间]宗不得立

因,阿难论证,乙、⑴阿难引佛语:[眼色为缘,生于眼识];⑵推论,由此推论,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

如来破斥,因,乙、A、若此心为兼二(兼根尘二者之性)→依此推论,一切外物与心体(物与心)、有知与无知、有情与无情都将变成相杂乱、相敌对,而不和合。结论⑴然而心不能于[不和合]中生;⑵[此心兼二](兼有根尘二性)不能成立。B、若此心不兼二→依此推论,⑴则此心非如根之有知,又非如尘之无知—既非有知,又非无知,则此心即成无有体性;⑵然而世间万物无有一物是无有体性的。结论⑴此心体非离于[根之有知]与[尘之无知]之性;⑵ [此心不兼二]不成。

如来破斥,【分结】[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宗不成。【总结】第六处,[心在中间]宗不得成立。

第七处,阿难论证,阿难宗旨立心无所在,依据什么?阿难作如是说,阿难引佛语自证其理。佛昔曾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无着,名之为心。]

如来破斥,如来的依据是什么呢?以此心为A、有体相来破,B、或者是无体相来破。

A、若此心无体相→依此推论,则心同龟毛兔角,有名无实,实无一物。a、既是[无物]结论,则不得说[一切无着]。以心既[无物],即无自体可着于任何它物,若再言它的性质是[无着],不但是[赘言],而且于理不通。b、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结论,则不可说此心无体——因为你既说[不着一切处],就是有心体。如来破斥,因,这证明你所说的心是有个[自体],如是即与[是心无体]相冲突。【分结】若此心无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能成立。(以[无体相]即[无物];就是[无物],就是没有[着]或[不着]的性质,因此也就没有论辩它是[有所着]或[无所着]的必要。)连心体都没有。

B、若此心有体相→依此推论⑴既有体相,一定有处所⑵既有处所,则定非无所着,有处所就一定有所着,可以言说嘛。【分结】若此心有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能成立。【总结】不论心[有体相]、或[无体相],[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能成立。这是第七处。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大家都很辛苦了。

附七处徵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


七处徵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

第    一    处
       
阿 难 论 证
如 来 破 斥
心在身内(凡夫计)
心非在身内
一切世间十类众生皆心在身内→∴我之心亦在身内(类比法,以全体例部分;以凡例凡)
若在身内,应能自见内脏然实不能见
【结】心非在身内
人在堂内,近能见堂中人,远可见外物。
【合】心若在身内,近能见内脏,远能见外物。

第    二    处
       
阿 难 论 证
如 来 破 斥
心在身外(外道计)
心非在身外
因缺。(唯闻佛破斥心在身内,故依逻辑推论:非内必外。然此不得为因明之正因。故因缺。)
心在身外则:(1)身心分离;
2)身心不能相知
如灯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但能照室外。  (法合)心在身外,故不能见内,但能见外。
1)一人食,众不能饱(法合)身心并不分离      (2)眼见如来手,心即知是手(法合)【合】身心非不相知。【结】心在身外不成。

第    三    处
       
阿 难 论 证
如 来 破 斥
心潜在根内(此为身内或中间的变体)(自心妄想计)
缺。(亦是因身内身外皆不成,故依逻辑推理,再加想像,而立是宗。)
就喻而破。若如戴眼镜:
1)戴眼镜者能自见其眼镜  【合】应能自见眼
【结】然不能自见眼∴“法喻不齐(比喻不适当,不能当证明)(2)【纵】若能自见眼眼成外境,失去能见之功 【合】然眼实不失去能见之功【结】法喻不齐。
如戴眼镜(以眼喻心,以眼镜喻眼)故能明见外境没有障碍。 【合】能见外,不能见内脏,(潜在根内故,如眼躲在眼镜后。)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论证
如 来 破 斥
心能内外对(自妄想计)
众生有七窍、有五脏
【推论】
开眼见明外对见境。
闭眼见暗内对见自内身
A﹒若闭眼见暗为内对见自内身:
1)暗境若在眼前,与眼相对,则暗境不是内身
2)【纵】若暗境是内身则暗室皆成你腑脏。【结】闭眼见暗时,所见暗境不是内脏不是内对而见(眼不能内对而见)
B﹒开眼见明:
1)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许闭眼能内对)
     【结】眼既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闭眼应皆然。
2)【纵】若开眼能内对而见,则应能自见己面。
     【结】然实不能自见己面,故内对不成。
3)【纵】若能自见己面则心应在虚空中。
     【结】然心实非在虚空中,故内对不成。
4)【纵】心若真的在虚空中则眼虽有见,而身并不能知(以身心相离故。) 【结】然眼见时、身非不知(故知身心并非相离——心非在虚空中:心在虚空中不成)
5)【纵】若暂许你说心与眼各有一觉体”→则便成一身之中有两心体(觉知之体):一身既有二心体,则成佛时,一人应成两佛。
  【结】然实一人不能成两佛;一身不成二佛。故心眼各有一觉宗不成。

       
阿难论证
如 来 破 斥
心随和合而有(不解藏教通教妄计)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以心有体,心无体来分破和合而生】  
A﹒若心无体   则非从和合而有,故无所合
【结】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不得立。
              ⑵【纵】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十九界因七尘合而生
【结】是义不然:∴“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不得立。
B﹒若心有体:a1此体为由内而出应能见身内,然不能见身内此体非由内出
【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
A2此体从外入应能见己面。然不能见己面此体非由外入
【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
b1此心为一体捏一肢,四肢皆应觉,然实不然,此身非一体。
【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
b2此心为多体则一人成多人,何体为你?
法即混乱。事实非然,此心非多体。 【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
c1此心体遍身则与一体同:捏一肢,四肢皆觉,而实不然,
此心体非遍身                   【结】此心有体宗不得立。
c2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同时摸头与足,头若有觉,足应无知。而实不然。此心体非不遍身      【结】1此心有体宗不得立。2此心有体而可从和合生宗不成。 【总结】心有体、心无体,皆不得随法和合而有。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宗不得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 难 论 证
如 来 破 斥
心在中间(妄引佛实相语,加逻辑推论妄计)
甲、【引佛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⑵【推论】
  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心不在身内。
  b.心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故心不在身外。
  c.不在内、不在外当在中间
乙、
  ⑴阿难引佛语: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⑵【推论】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
甲、A.此中间为在你身上(身上有两种)
   ⑴在边(皮肤上)表皮非中间【结】心非在边。
   ⑵在身中则与在身内同:应能见内身【结】心非在身中。
  【分结】此中间非在你身上;⑵“心在中间宗不得立
   B.此中间在身外某处
a.无所表(不能以方位来表示)则与无处所
【结】此中间无所表不成;此心非在无所表的身外某处
b.有所表则方位不定(依立场而有各种不同标示)
【例】表为中,东看成西,南看成北
   【结】此中间在身外不成;此心非在有所表的身外某处
  【分结】此中间非在你身外某处;⑵“心在中间宗不得立
乙、A.若此心为兼二(兼根尘二者之性)一切外物与心体(物与心)、有知与无知、有情与无情都将变成相杂乱、相敌对,而不和合
   【结】然而心不能于不和合中生;⑵“此心兼二(兼有根尘二性)不成。
   B.若此心不兼二→⑴则此心非如根之有知,又非如尘之无知既非有知,又非无知,则此心即成无有体性;然而世间万物无有一物是无有体性者【结】此心体非离于根之有知尘之无知之性;⑵ “此心不兼二不成【分结】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宗不成。【总结】心在中间宗不得成立。

       
阿难论证
如 来 破 斥
心无所在
阿难引佛语自证其理。佛昔曾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以此心为A.有体相B.无体相破
A.若此心无体相则心同龟毛兔角,有名无实,实无一物。
  a﹒既是无物【结】则不得说一切无著。以心既无物,即无自体可著于任何它物,若再言它的性质是无著,不但是赘言Redundancy),而且于理不通。
  b﹒若有个能不著一切处者 【结】则不可说此心无体——你既说不著一切处,则证明你所说的心是有个自体,如是即与是心无体相冲突。
【分结】若此心无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著宗不成。(以无体相无物;既是无物即没有不著的性质,因此也就没有论辩它是有所著无所著的必要。)
B﹒若此心有体相→⑴既有体相,一定有处所既有处所,则定非无所著
【分结】若此心有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著宗不成。
【总结】不论心有体相、或无体相心无所在,一切无著宗皆不得成立。

                                 
                              
愿以此功德 消灾在座诸位法师 护法居士大德
消灾在讲堂点灯者 回向在讲堂设立亡灵拔度者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