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4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164 一个人没有佛的心、没有佛的思想、理念,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一辈子都不可能!

今天你们看新闻报导,电影票本来一张二百五十块,今天打三折,一张电影票八十三块,排多远,你知道吗?好几公里!

众生喜欢的就是这个东西,看得到的,名牌、包包、电影、能吃、能用,他马上可以感受得到的,他要!他要追求这个。

但是,这个能解决痛苦和烦恼吗?不行!

所以,一个人没有佛的心、没有佛的思想、理念,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一辈子都不可能!

因为他每天都在求啊,他希望求出一个什么东西;

万法本来就空,他不知道万法本来就空,不离本处,即得菩提。就是空啊!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认识自己,要懂得什么是禅?

佛的心就是每一个人的心性,所以,你一定要认识自己。那么好的金刚智慧,你为什么不用?要让它一直起无明、一直起烦恼呢?

   165 懂得禅法有什么好处?也就是说:严重的不幸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至少!

每一个人都要认识自己,要懂得什么是禅?佛的心就是每一个人的心性,所以,你一定要认识自己。

那么好的金刚智慧,你为什么不用?要让它一直起无明、一直起烦恼呢?

当你一直起无明、一直起烦恼的时候,我教你一个办法,二种办法:第一、赶快去照镜子,那种[赤粑粑]公司出来的,凶巴巴的,看了:我原来是长这样子!照照镜子一下。

第二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好朋友、夫妻,赶快拿那个V8摄影机,他在发大怒的时候,用V8摄影起来,等他心平静的时候,放给他看:你看看,你看看!

看了以后,我告诉你:你还没有放,他就阻止你了;啊!不要放!马上就阻止你!为什么?他惭愧自己啊!

所以,我告诉你,修行这种东西,它是真枪实弹的,你道理懂是一回事情,当你开始要降伏你的习气的时候,因为你从小,所有的众生都这样子,

台湾的条件这么好,从小爸爸、妈妈就是宠爱这个孩子,就宠,宠惯了,大家都顺他,你考一百分,我买什么;你考第一名,我买什么,统统顺你,他一下子要来学佛,现在人家不顺他,他一下子没办法适应这种习惯。

因为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兄弟姊妹都顺他啊;同学也顺他啊!现在一下子刚好反过来,要断这个习气,他会觉得倍加的辛苦!

所以,经过了创伤、痛苦的孩子,反而好,因为他容易成长,他给自己机会解脱。

从小到大,大家都顺他,有时候,反而害了自己,因为他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修行的过程当中,他会很痛苦:为什么大家都不顺从我?人家就讲:我为什么要顺从你?你是凭什么?

然后,他这个心性里面,没有办法发挥这个慈悲妙用,他就会一直起嗔恨心,虽然道理知道;可是,因为不顺遂的时候,他就会一直动念。

至少有微波,就像微波炉那种震动,说:某某居士!请不要生气!哪有?没有啊!我没生气!他还能够控制一下;世间人,杀人啊!

所以,懂得禅法有什么好处?也就是说:严重的不幸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至少!

如果你认识你的本性,为什么你的烦恼要让它发挥呢?为什么我们的般若智慧不拿出来用?为什么我们一直发挥我们的无知?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在爱对方、在呵护对方、照顾对方,却是让对方痛苦呢?为什么?

所以,有了禅,就有回旋的空间,就是说:将心比心,立场会互相交换。

有了禅,他就容易自我检讨,因为他有回旋的空间,回旋的空间。

所以,一个人的心性会堵死自己,就像车开进去死角,没办法回旋;我们有了禅的思想,我们不敢去伤害众生,将来我们有什么错误,就有时间、空间来检讨自己。

你今天把对方逼死到墙角,做了缺德的事情,有一天,换我们犯错的时候,你没有退步的空间,你会很惨!把所有的善缘全部都断掉,就是我们这一副可怕的德性!

诸位要好好的学佛,要下功夫,釜底抽薪,用佛的心,宽恕、交换立场,彼此之间,能够体谅,活在一种和谐的世间里面,和谐。

所以,什么是禅?就是宁静的大海,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宁静的大海,外面波涛汹涌,或者是滔天巨浪,对一个大悟的人来讲,他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为什么?诸法本来就空,那是众生的心才会起起伏伏,佛的心哪有这样子?因此,我们要了解,看你悟不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66 佛教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哇!佛教的功夫吓死人了!

底下很重要,承佛开导,顿证三果,[亦机熟借缘成益也。]

你看看,这是《维摩诘经》里面讲的,[经云:淫怒痴性,即戒定慧性,]这个为什么?

[即]就是等同,诸位!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这个叫做不二法门。

你看这个人淫欲心很重;但是,我告诉你:有一天,他学佛突然大悟,他会发现,淫性本空啊,男女再怎么恩爱,他就是一堆骨头啊!

他恍然大悟的时候,哇!也没有什么啊?顿觉清凉!

所以,大悟的人,他就看什么都一样,你什么境界现前,他眼睛看、耳朵听,他都知道这个是虚幻的东西。

儒家的功夫是这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佛教的功夫,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远远超过!

为什么?佛教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哇!佛教的功夫吓死人了!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你看这个祖师大悟的人,没有什么,六尘哪里有不好?

淫,是你心起淫;怒,是你心起怒;痴,是你心起无明念头,当下空,就是戒、定、慧,它是不二的,多么了不起的功夫啊!

如果我们功夫不够,就按部就班来罗!

   167 淫怒痴人,不必更换其性,即可修成戒定慧,三无漏学

[以登伽之事证之,即可断疑。善性恶性,喻如真金,真金本非善恶,能随善恶之缘。

譬如两人,一以真金铸一佛像,]打造成、铸造成一个佛像。[一以真金铸一淫女,此善恶之分也。

设有善友,劝彼铸淫女者曰:汝以贵重之真金,铸此淫女之相,令人动欲念,造罪业,]不好![何不以真金,铸成佛相,令人生敬心,求福报。]

所以,[其人闻言悔悟,即依其教,不必更换真金,]因为那个淫女熔化就是真金。

[别具炉鞴,]这个炉鞴,这个[炉]就是盛火的器具;这个[鞴]就是风箱、抽气机等所用的活塞。

有一个名词叫做鞲鞴,就是以前风箱中,供推送以鼓风助燃之皮块。譬如说:鞲鞴好,鼓起风来就大。所以,就是风箱、抽气机等所用的活塞。

所以,不必更换真金,或者是另外准备了炉,或者是鞴。以前的科学没这么发达,我们现在全部都是用科学处理了!

[即得铸成佛像;淫怒痴人,不必更换其性,即可修成戒定慧,三无漏学,亦复如是。]

所以,佛法不怕你有缺点,就怕你走不进佛门,这一条路跨不进来,佛法跟语言无关;禅跟语言无关;跟文字无关;跟学历无关;但是,跟什么有关呢?跟宿世的善根有关。

换句话说:要跨进佛门这一步,要很有善根的人,才有办法!很有善根,他就会很冷静的念:我学佛!所以,他有因果的观念。

因此,无关于语言、文字和学历,但是,最大的关系,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这个人没有善根,他连坐在底下,他就是不要!

我读大一的时候就学佛,我跟旁边的同学说:某某同学!你为什么不跟我去听演讲?因为大一,freshman,新鲜人。他就说:你们成佛去吧,我就是喜欢轮回!他就这样子了,没有根啊!

可是,师父一听到佛法,就专注、就倾心听演讲,就知道,这一门是我一辈子要走的路线,这个讲得太有道理了!所以,要有善根,就像诸位一样,要有善根,你才坐得下来。

[非但善恶之正因同,即善恶之缘、了二因,未尝不同,]非但善恶之正因,如果加[佛性]就更清楚,正因佛性相同。

也就是善恶之缘因佛性,还有个了因佛性,三因佛性,这讲过了,未尝不同。[只在善用而已。

登伽一转淫机,顿证三果,圣凡立判,即其验矣!]这样就可以检验了,这些事实摆在眼前了,不怕你恶性重大,就怕你没碰到正法、没有碰到大善知识;

碰到了大善知识,像佛,很快就调伏我们,我们本来的每一个人的佛性,就会立刻显露出来,喔!原来我们也是佛,也是未来的佛!

[本科发起序竟,并上证信序,初序分竟。]

所以,这个证信序,就是让大家相信,《楞严经》是佛说的!然后,发起序就是阿难为发起的因缘。

   168 这个正宗分,分二个大段。记住了这二大纲领:一个是正修,一个是助道,正助双修,就必定成道!

[乙二 正宗分(分二)]这个正宗分,分二个大段,

[丙初 正修具示成佛妙定]怎么样能够成佛?他的定是什么?

[二 助道别详护定要法(丙初分三)]

你只要记住四个字,正宗分就记住了,就是[正修],还有[助道],你要记住这四个字。

正宗分的大纲就是正修,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禅那就是妙证,

你只要记住这三个最大的纲领,一个是叫你悟;一个是叫你修;再来,最后就是证。

妙悟、妙修、妙证,整个正修三个大段就完整了!

你只要记住:奢摩他、三摩、禅那。正宗分就不会离开正题,90%都掌握住了!

第二是:助道别详护定的要法,也就是说:修定,你一定要有外层的保护,看应该怎么样来帮助这个定,修定,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记住了这二大纲领;一个是正修,一个是助道,正助双修,就必定成道!

    169 正宗分,乃一经真正宗要之义,即正说楞严性定宗旨。性定就是:这个定是天然的,每一个人都具足的,你一定要用这个定修行,才不会走冤枉路

[丁初 阿难请定 二 如来答定 三 当机获益(丁初分二) 戊初 悔闻请定 二 会众愿闻 今初]

经文24:[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此去]就是这一段,[至流通分以前诸文,皆属正宗分,乃一经真正宗要之义,即正说楞严性定宗旨。]

性定就是:这个定是天然的,每一个人都具足的,你一定要用这个定修行,才不会走冤枉路,一直重复。

见性了,念佛也行;持咒也行;拜佛也行;乃至下厨房帮忙煮饭也行;做工作人员也行;朝山也行。你见性了,无处不是平等法性,做什么事情都有味道!

不见性,念起佛来如同嚼蜡,像咬蜡烛一样没味道;拜佛久了,烦;诵经没办法专,因为本性的定没有开采出来。

所以,这个明心见性,是列为修行最重大的第一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看看!禅宗一句就能点醒我们,明心见性有多么的重要!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学了就是生灭的东西,都在那边转、绕圆圈,在那边转,就是转不出来啊!

法会也多、朝山、佛教的活动,可是,转不出来!为什么?没见性啊!

见性就单刀直入的契入佛的本怀、每一个人的心性,到哪一个道场,哪一个道场都是空寂、寂灭法。

拜山,自性本空,虽拜山,无有能拜所拜,能礼所礼都是性空寂。

法会,很多人吃饭,也很多人拜佛,看起来很热闹;悟到了清净自性,好!你对那些热闹,自性本来就空寂,悟寂灭法,就是性定,悟到诸法皆空,直下入于寂灭,就是即于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的心性,这个就是性定。

也就是看一切法,叫做如幻三摩地,见一切相、见一切法,统统知道它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就是不实在的世间,不要给它骗去!

   170 你只要抓住了重点:这个不是一个实在的世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要欺骗你的,不要给它骗了!

自性本来就空寂,悟寂灭法,就是性定,悟到诸法皆空,直下入于寂灭,就是即于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的心性,这个就是性定。

也就是看一切法,叫做如幻三摩地,见一切相、见一切法,统统知道它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就是不实在的世间,不要给它骗去!

你只要抓住了重点:这个不是一个实在的世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要欺骗你的,不要给它骗了!

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不值得你这样的执著、哭泣、委屈、痛苦,莫名其妙的烦恼,不值得!因为它不是实在的世间。

牢牢记住这样子,心稳定自己的情绪,才不会口不择言,一暴怒起来的时候,什么坏话都讲得出来!

你要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慢慢的就可以体会,佛陀的本怀是什么?

为什么见性有这么的重要?因为他是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性定。

你大悟以后,你有免疫系统,你这个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欢迎,因为你身口意清净,你也不会去说是说非,人家讲是非,你也卷不进去,你很清楚,各人的生死,各人负责,你就会站在至高点了,你是那么的超越、那么的解脱!

别人因为某一些角度、观念,二个人大打出手;二个人痛骂对方,指责对方的不是;你站在至高点,看着微笑,为什么?无聊啊!

所以,学佛不错,能够超越、解脱,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解脱,也能够把仇恨写在沙滩上;也可以把感恩的心刻在石头上,真是好啊!

不管你哪一种行业,只要你大悟,哪一种行业都没关系,只要不要杀人放火!太离谱的职业不要,一般的职业都没问题。

你解脱,到哪里都可以面对这个现实;到哪里都可以超越这个现实,既超越又现实;既现实又超越,这个就是禅。

悟禅的人不会伤人,他没有棱角,怎么会伤人?圆的东西怎么会伤人?

悟禅就是圆,圆满心性,圆的东西就不会伤人了,全是棱角才会伤人!所以,我们要懂得圆满法、佛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71 学佛的弟子,应当给自己一次返迷归悟的机会。听到了正法,一定要把自己的无知、脾气、习气、恶的习惯、伤人的语言、攻击、排斥、嫉妒、我慢,一定要彻底的返迷归悟

    经文24:[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结名以前为正修,]结名就是结经题之名以前,这是正修。[结名以后为助道。]我们讲:本经有五种名,我们讲过了!

[此则阿难悔多闻之无功,请成佛之大定。归来见佛,顶礼者:谢垂救之恩;悲泣者,伤循乞之失。]感伤自己;[循]就是依次,不分贵贱这样乞食。[恨无始来:恨即悔恨,无始来,言时之久也。]

[一向多闻句,]就是你只有听经闻法,没有放在心上实用,那么,佛法便抵不过习气,和外在的因素。

[谓一味偏向多闻,不勤定力,未曾从闻、思、修,故所以未全道力,不敌邪咒,道力即定力也。此一[恨]字,正是阿难,返迷归悟,改过自新之心。]

所以,我们学佛的弟子,应当给自己一次返迷归悟的机会,没有听到正法就没话说;

听到了正法,一定要把自己的无知、脾气、习气、恶的习惯、伤人的语言、攻击、排斥、嫉妒、我慢,一定要彻底的返,返迷归悟。

    172 如果因缘不具足,强迫他来听,没有用的!

经文24:[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了困惑,产生了求知欲,然后,进行启发,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什么是不愤不启呢?不愤不启就是:指学生还不到说他想弄明白,还未明白,正想去明白,又还未明白,就那一刹那,还没有到那个时刻,不去启发,因为启发也没有用!

今天在座的出家、在家,有的人学佛都二十年了,所以,来讲楞严大法很适合了!今天我如果到台大上课说:我们今天讲什么?讲《楞严经》!阿弥陀佛!你看怎么讲?从哪里讲起呢?

因此,我们要了解,不愤不启就是说:这个[愤]就是:心里想弄明白,而还未明白,心里想把它弄明白;可是,还没有明白,就在那一刹那,孔子就不启发他,因为时间、因缘都不具足。

不悱不发,就是心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很想说:恩,说不出来,差不多,快了,差一点点就说得出来了!还没有到想说而说不出来那一种功夫,就是他真的有领悟了,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个叫做不悱就不发,也绝对不会启发他。

所以,这个不愤不启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未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们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所以,这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了困惑,产生了求知欲,然后,进行启发,教学的效果才会显著!

如果因缘不具足,强迫他来听,没有用的!所以,我们来讲《楞严经》,我从来没有叫我妈妈说:师妈!你来听《楞严经》!我从来没有劝她这样子;你好好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没办法!

她的书读得不多,认字有限了,何况这个是古文?因此老人家多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最重要!

年轻人就不行了,年轻人,你有的是时间啊,今生今世你好好用功,今生今世就能成就!

[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就是偏向多闻,[辙]就是车轮撵过的痕迹,以前留下来的痕迹,叫做辙。

意思就是:修行人一定要实修,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听经闻法,不肯吃苦,没有用![而趣正修之路矣。]

   173 诸位!证到诸法皆空,就是得根本智,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因缘生,当体即空,无所得,证无所得,就是根本智

经文23:[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殷勤启请:诚恳请求也。十方如来为极证人;所成菩提,是极证果。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此以应机施教为道。]一个是以理;一个是以智慧;一个是以施教。

[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所以,悟到本性的人,他就是平等心。

[生佛不二,][生]就是众生;[佛]就是诸佛。[众生迷此,诸佛证此,证极此理,法身显现,即法身德。]

[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就像树的根。

诸位!证到诸法皆空,就是得根本智,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因缘生,当体即空,无所得,证无所得,就是根本智。

有什么好处?[成自受用报身,]了解诸法皆空以后,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法身;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报身。为什么?有了根本智,

诸位!古来有个比喻,执着像一把利刃,执着愈深,所划过去伤害的心的痕迹愈痛!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世间,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就愈大,因为执着像一把利刃,愈执着,这刀子就愈利,刀子愈利,划过我们的心灵,伤就会愈痛,就是心灵在滴血。

一个人灵性受到重创的时候,就像心灵在滴血一样,这个也是因为执着的关系。

所以,我们的执着性,如果稍微放下,了解诸法皆空的道理,我们这一把利刃就没有了,就会转向外面,这把刀就变成可以煮菜,煮种种的好的菜肴来请客,叫做妙用。

执着的刀子,可以伤害心灵;放下的刀子,可以起无量的作用:可以切菜,可以切水果;可以煮出美好的佳肴。

意思就是:这刀看你怎么用了?这个心看你怎么用了?执着心会伤害自己;放下的这一颗心,能够起作用,同样一把刀了!看你怎么用?

所以,所证的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此智照理,理无不彻,又名理智,亦名实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即般若德。]

[方便菩提者:权巧方便,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妙智;根本智叫做空智,证空就是根本智。

起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在一切缘起法里面,统统可以展现妙用,叫做后得智。

学电脑可以用电脑度众生;学网路可以用网路度众生,后天的学习就配合空,你很会煮素菜,煮菜跟人结缘,也可以度众生;你很会讲经说法,从根本智起后得智,也可以度众生。所以,这个后得智讲究竟的,就是能够利他。

[现他受用报身,为大机说法,又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各种事业;又名事智,亦名权智;种种示现,自在无碍,即解脱德。

佛证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也。阿难既恨小乘无力敌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发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请。]

打开《表解》,把它归纳起来,就更清楚了!

此云:觉道,菩提——有三——一、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三、方便菩提。

1.gif

所谓真性菩提——就是真如自性;实智菩提——就是真实之智;方便菩提——就是权巧方便。

真性菩提——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实智菩提——就是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方便菩提——就是自觉已满,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所以,证悟毕竟空是很重要的!

真性菩提——证极此理,法身就显,就是所谓法身显现——就是法身德。实智菩提——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就是般若德。方便菩提——就是种种的示现,自在无碍——解脱德。好!这归纳,看起来就一目了然!

    174 执着的刀子,可以伤害心灵;放下的刀子,可以起无量的作用

[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

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就像树的根。

诸位!证到诸法皆空,就是得根本智,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因缘生,当体即空,无所得,证无所得,就是根本智。

有什么好处?[成自受用报身,]了解诸法皆空以后,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法身;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报身。为什么?有了根本智,

诸位!古来有个比喻,执着像一把利刃,执着愈深,所划过去伤害的心的痕迹愈痛!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世间,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就愈大,因为执着像一把利刃,愈执着,这刀子就愈利,刀子愈利,划过我们的心灵,伤就会愈痛,就是心灵在滴血。

一个人灵性受到重创的时候,就像心灵在滴血一样,这个也是因为执着的关系。

所以,我们的执着性,如果稍微放下,了解诸法皆空的道理,我们这一把利刃就没有了,就会转向外面,这把刀就变成可以煮菜,煮种种的好的菜肴来请客,叫做妙用。

执着的刀子,可以伤害心灵;放下的刀子,可以起无量的作用:可以切菜,可以切水果;可以煮出美好的佳肴。

意思就是:这刀看你怎么用了?这个心看你怎么用了?执着心会伤害自己;放下的这一颗心,能够起作用,同样一把刀了!看你怎么用?

所以,所证的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此智照理,理无不彻,又名理智,亦名实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即般若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 定本来就具足,为什么要修?方便说罗![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不是刻意的压制,让心不散乱

    经文24:[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者:]所以,这个都是定的别名。小乘讲毗婆舍那,也叫做内观法,也是修定的一种方法。

所以,这定有很多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昧、毗婆舍那、首楞严大定,这个统统在讲定。

[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擧常途三种定之别名,][常途]就是一般,三种定之别。

[加一妙字以拣之。妙字须贯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拣此定,非作意修习之定,]

为什么作意?作意就是头上安头了,知见立知了,认为在修定;定本来就具足,为什么要修?方便说罗!

[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不是刻意的压制,让心不散乱。

[乃圆含万有之定,故以妙称之。]禅宗里面讲,叫做脱黏解缚;叫做打破黑漆桶;叫做打破无明,就是这个意思。

打破无明;打破了黑漆桶,禅宗里面讲,叫做桶底脱落,就彻见本来面目。

意思是:你起心动念没关系啊,但是,不要卡住一层无明,你一样行住坐卧,一样生活,但是,就是不能卡住那一层执着、分别和颠倒。

什么叫做大悟?大悟就是:在一切的精神作用里面,统统圆满,在他的心的作用里面,没有一样不妙,都是妙不可思议!

   176 你想成佛,就是要用本性的定。此定圆含奢摩他、三摩、禅那等三种别名

经文24:[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旧注所云,此意极是。]这个道理是非常对的!

[然更当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经亦有故;首楞严为定之不共名,独局此经故。][局]就是限制此经。

[阿难既加一妙字以拣之,是尅定请佛指示,]针对定,请佛开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佛知阿难问意,已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故摩顶安慰,]所以,佛在世,摩顶表示鼓励。

[示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

你想成佛,就是要用本性的定。此定圆含奢摩他、三摩、禅那等三种别名,[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

所以,信、解;修就是行,信、解、行、证,是成佛不可或缺的次第,我们必须逐一来修行,按部就班,要信如来语、要解如来义、要行如来行、要证如来的果,这个信、解、行、证,少一样都不行!

所以,有人对佛有信心,很好;对极乐世界有信心,但是,第二个步骤没有,不解佛理;不知道净土法义;不知道佛陀的本怀的心性是什么?诸位!你说他这一句佛号能够念得很好吗?

念佛是对的,方向对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人有种种的烦恼、无明,你不解如来的真实义,破不了,烦恼起来了,烦恼比佛号还强;嗔恨心起来了,嗔恨心的声音,比佛号更大声!

二个夫妻吵架,你在阳台就听到很大声了,比念佛还大声!一辈子可以很大声,就是不开口念佛!

所以,不解如来的真实义,修行没有办法的!

   177 解、行、证,是成佛不可或缺的次第,我们必须逐一来修行,按部就班,要信如来语、要解如来义、要行如来行、要证如来的果,这个信、解、行、证,少一样都不行!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

[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

所以,信、解;修就是行,信、解、行、证,是成佛不可或缺的次第,我们必须逐一来修行,按部就班,要信如来语、要解如来义、要行如来行、要证如来的果,这个信、解、行、证,少一样都不行!

解如目,行如足,解就像眼睛;行就像脚,解如目,行如足,没有去行,你达不到目的地的!所以,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

[于正说全经文中,三段各有标出,界线分明:第一卷:佛破妄识无处之后,阿难即求世尊,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当知此下,更破妄识非心,]如果加一个字,你就知道,非[真]心,这样义理就更清楚了!

妄识不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识是刹那晃动的。譬如说:你的钱增加了、你的钱减少了,这个叫做妄识。心了解说:钱增加了跟减少,都是虚妄的,这个就是真心。

[妄识无体,]没有真实的体性,刹那生就刹那灭,今天感觉很痛苦、很执着,久了以后,慢慢就会淡忘了!

心性不一样,当下即空,明天还是这种心情,每天都过年;每天都幸福;每天都快乐;时时刻刻都解脱!为什么?他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嘛!

[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注意听!识心就是分别心,有分别心的人不能成佛;有分别心的人不能入道。

总统来,迎接,看得起!乞丐来,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身上有一股味道,我们更应该怜悯他。

我们旁边有公园,现在有公园帮,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然后,身上有味道。

来到我们这里讲堂,我们法会每次都有四五十个来吃饭,师父的心都起欢喜心,我有机会来弥补,我以前也给人家救济,在最苦的时候,也去捡破烂、也去捡菜,美国人施舍我们在妈祖庙的旁边,煮那个面,我也去跟人家吃过。

小的时候,人家接济我,我那个时候,穿的也是这样子,捡破烂,中午没饭吃,人家帮助我们。

美国人资助这些贫穷的人,我也去排在后面,吃了好几次,还不能坐下来吃。端了这碗马上排到后面,再排下一碗。

因为我是小时候苦过,所以,我本着慈悲心,但是,他们一定要按照规矩来,不按照规矩来不行!因此,我没有分别心,来对待这些公园帮的可怜的流浪汉。禅宗讲:动念即乖!

可是他们也不能太过份,吵到我们这些拜佛的弟子,不能说我们这些拜佛的弟子,都还没午供,连午供都没有,他就来排。伸下去抓饭、伸下去抓菜,这个我们要遏止他这种恶劣的行为。

因此,我们有平等心,但是我们也要有善巧方便,这个就对这个行堂的义工,作起来有点困难!现在好了,我们在公园排了四五桌,要吃饭统统来,排在那边,跟我们佛弟子隔开,这个都是义工想出来的好点子,也不必在那边[气死汝命],就是气坏身体。你来吃没关系,遵守我们的规矩,我们没有分别心。

所以,我们佛弟子,看到那些公园帮,不要起嗔恨心,也不要伤害他们,毕竟他们有可怜之处,才会变成这样子。

不过他们有某些少部分是很过分的,来的时候,饭菜就装了超过了范围,把家里的锅子拿来,把饭菜统统倒进去,拿回去吃!所以,有时候,这个慈悲还是要看情形。

所以,古人讲的还是有点道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又不能生气,南无观世音菩萨,我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办。

    178 人有种种的烦恼、无明,你不解如来的真实义,破不了,烦恼起来了,烦恼比佛号还强

不解佛理;不知道净土法义;不知道佛陀的本怀的心性是什么?

诸位!你说他这一句佛号能够念得很好吗?

念佛是对的,方向对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

人有种种的烦恼、无明,你不解如来的真实义,破不了,烦恼起来了,烦恼比佛号还强;

嗔恨心起来了,嗔恨心的声音,比佛号更大声!

二个夫妻吵架,你在阳台就听到很大声了,比念佛还大声!

一辈子可以很大声,就是不开口念佛!

所以,不解如来的真实义,修行没有办法的!

   179 妄识不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识是刹那晃动的

妄识不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识是刹那晃动的。

譬如说:你的钱增加了、你的钱减少了,这个叫做妄识。

心了解说:钱增加了跟减少,都是虚妄的,这个就是真心。

[妄识无体,]没有真实的体性,刹那生就刹那灭,今天感觉很痛苦、很执着,久了以后,慢慢就会淡忘了!

心性不一样,当下即空,明天还是这种心情,每天都过年;每天都幸福;每天都快乐;时时刻刻都解脱!

为什么?他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嘛!

   180 直下无心,道就现前,道本无形,般若心就是

   识心就是分别心,有分别心的人不能成佛;有分别心的人不能入道。

底下,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分别心不去掉,[识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不可用止观释之。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为什么?因为止观能所不断。

为什么呢?诸位!所观的境,譬如说:境界在这里,我起一个能观的心,诸位!能观的心也是念头。能观的心后面,又一个能观的心,这个又变成能所。

所以,这个叫做犯无尽的过失,直下无心,道就现前,道本无形,般若心就是。

所以,用止观不能舍离识心,因为设一个空、假、中,这个就是意识心。

一法不立,是名正法。不可以立任何的知见,何况立一个空、假、中?那个空、假、中叫做方便说,立一个空、立一个假,因为有空才立假;因为有假才立空;因为有空跟假,才立一个中,这个三种都立,统统叫做意识心。所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识心不去,就没办法了!

[识心有生有灭,]所以,立一个空、一个假、一个中,就不对!因为这个是生灭心。

[如以生灭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动摇,不生灭之见性,更与会四科,融七大,极于三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也。]

三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

[要阿难开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奢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之作观),]

此观照,微密观照就是佛性的显现,[乃性具即定之慧。]所以,这个微密观照,文字看起来,像在观照,有能所,错!

微密观照就是佛性在作用,叫做体用一如,看起来有能观所观,事实不然!

[佛要阿难,生信发解,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文有三卷半,即题中如来密因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81 [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悟就是见性,开悟是很重要的,开悟就是慧眼开,也就是说:门路才会走对,就不会盲修瞎练

[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

所以,这儿就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悟就是见性,开悟是很重要的,开悟就是慧眼开,也就是说:门路才会走对,就不会盲修瞎练。

悟什么呢?悟了法法毕竟空;法法都是如来藏性;法法都是不生不灭,那么这样子慢慢的来磨掉这个习气,就开始起修;如果不悟,就会头上安头。所以,这个就是悟后请修。

[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所以,性要靠悟,参禅是为了悟,所以,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

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这个非常明显的,[此舍识也明矣!]这个[识]包括三层:一、执着心;二、分别心;三、颠倒见,统统称为识,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而一般众生很难去觉察到。

[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

意思是说:六根同归于一心,你只要从一根见性,根根都是不生不灭。所以,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这个就是用不生灭的根性,[又明矣!]已经很清楚了!

    182 行起解绝,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的起动真如修行的人,是要万缘放下

[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

诸位!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这个解是让我们懂得放下的,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修学佛道还卡在一个知见、卡在一个意识或者是观念,那么,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所以,行起解绝,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的起动真如修行的人,是要万缘放下。

解绝就是所有的知见,包括圣见、凡见;迷、悟,统统要放!

如果你讲自己是正,别人是邪,这个也是邪,

大悟的境界里面,没有邪正、迷悟、圣凡,统统没有,因为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绝对嘛!

所以,真如行是不立任何的知见的。所以,自可入一无妄,一无妄就是绝对的心性了。

   183 [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这个名词,就是我们[禅]的这个字的来源

[一根返源,]只要你从一根,回到不生灭的心性,那么,所有的[六根解脱。]因为六根统统同一个心。

[然后文殊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

这个性具,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换句话说: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富有,都拥有大般若的智慧;但是,很可惜,不会用!

[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所以,这个名词,就是我们[禅]的这个字的来源。

所以,[禅]具云应该是[禅那]二个字;但是,中国人好简,就称为一个[禅]。

这个[禅]已经普遍生活到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中的观念了。譬如说:喝茶也是禅;生活也是禅;禅堂是禅;参禅还是禅;禅修是禅;禅坐还是禅,统统加一个[禅]字。

所以,禅在我们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韩国修行人,几乎奠定不可动摇的地位,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是禅。

但是,又有几个人,他到底深入了体悟禅是佛心的道理是什么?除非你大悟!是不是?

所以,大家都会讲:行住坐卧都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家都会讲。但是,这个[禅]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184 哪一种修行是输呢?动念就输;如如不动就赢,现在就看谁的功夫厉害了?

[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诸漏]就是种种的烦恼心,未求出离。

[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

所以,注意看!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禅那就是妙证,一步一步来,悟、修、证。

[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为什么讲[位]呢?[位]就是有证才有位,前面的悟跟修,他没有位;有证量,他才能讲有位。

[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哪里有迷?哪里有悟?哪里有凡?哪里有圣?

[因众生一念妄动,]这个就是无明的因;一念妄动,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

诸位!如果要论修行输跟赢,用赌博的观念就最清楚!赌博,不是输就是赢;修行,不是输就是赢,用这种观念来解释,更有力道!

哪一种修行是输呢?动念就输;如如不动就赢,现在就看谁的功夫厉害了?

如果你每天起贪、嗔、痴,那么,表示你这一场修行就每天都输,

动到执着的念头;动到分别心的念头;起颠倒见,时时刻刻统统输,嫉妒别人,就输了!

如果你长得很丑,又嫉妒别人、排斥别人,就输二次!丑已经很惨了,就输一次了;再起嫉妒心,输二次!

所以,长得丑的人,要有弥补的工作:好!我长得丑;但是,我很温柔!刚好平反!

长得美丽的、漂亮的,起骄傲的念头,说:我比别人行!就刚好又输!本来漂亮就赢,还动这个念头,狂妄的念头,看不起别人,又变成输!

修行就这样子。

如果你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平常心是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这样坚固如如不动。

达摩大师讲的:心如铜墙铁壁,可以入道。铜墙铁壁就是如如不动了,你怎么来,我就是如如不动。

诸位!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任何的时间、空间修行,统统赢!

动念即乖,也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微细的念头,嫉妒、嗔恨、贪爱,或者是着相、我慢,不管你动什么念头,就统统输!

为什么?清净自性没有这种东西,没有这种东西。

   185 大善知识他像指南针,不会迷茫,在最短的时间,你就可以悟到最究竟的,大善知识很重要!

[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哪里有迷?哪里有悟?哪里有凡?哪里有圣?

[因众生一念妄动,]这个就是无明的因;一念妄动,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为什么?清净自性没有这种东西,没有这种东西。


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染、净就是环境,你碰到了恶知识,或者不好的环境,就是染,就干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就堕落了!

净缘起就是碰到善知识,你本身有善根了,就能行十善,持五戒、行十善,生天。那么,多念佛,又可以往生净土了。

所以,这个要看你有没有福报碰到大善知识?看你有没有这个好的环境,给我们增上缘?

因此,你第一个选择可是非常重要!第一个要选择大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英文讲的叫做very important,而且是最重要的!

因为大善知识他像指南针,不会迷茫,在最短的时间,你就可以悟到最究竟的,大善知识很重要!

第二个,要有很好的环境,也就是好的道场。有了大善知识,我们又有好的道场,再加上你自己的发心,这净缘统统具足!

换句话说:为佛的弟子,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去;恶的朋友也不要交,那么,你要解脱的机会就99%,

因为大善知识也碰到了;恶的朋友统统远离了,你的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再来,你只要稍微自己用功一下,提起正念,发菩提心,很快了,也许今生就能够成就!

因此,善知识、善的环境、发善的菩提心,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86 不必刻意的,能够观空,自然能忍,那个忍辱,很自然的契入不生不灭的体性,叫做安住圆定

   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

   染、净就是环境,你碰到了恶知识,或者不好的环境,就是染,就干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就堕落了!

    净缘起就是碰到善知识,你本身有善根了,就能行十善,持五戒、行十善,生天。那么,多念佛,又可以往生净土了。

[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就是有相当的证的功夫了。

[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圆满,通,无所不通,遍十方。

[则安住圆定,]圆定就是说:不必刻意的说:我要忍耐,我要求定,我现在要把心定下来!

譬如说:人家侮辱你,你就:我要定,我要定!这个是用克制的定,

人家侮辱你,你发现说:没有侮辱你的这个对象,都没有;也没有能够忍辱的这个心,能所双亡,圆定就现前,自自然然的,万法本来就是幻,五蕴本来就是空。

他来侮辱我们,我们如果会观照,就:你自己负因果了!

我们心安住在无生法忍,这个就是圆定,不必刻意的要忍耐;

不必刻意的,能够观空,自然能忍,那个忍辱,很自然的契入不生不灭的体性,叫做安住圆定。

    187 第一个步骤,没有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成佛!

[称体起用,万行繁兴。]称体起用,依不生不灭大般若智慧,起种种的救度众生的用,这个用就是包括行住坐卧,无所不用,所有的用都是体,叫做体用一如。

所以,万行繁兴就是无妨,[繁兴]就是六尘;也可以讲:所有的种种的度生的事业了。

万行繁兴,你所有的,只要依体起这个妙用,那么,所有的万行,再怎么样都可以建立,再多都无妨,因为已经是大悟了!

双蹑前面的,[蹑]就是依据,双双根据前面的定跟慧,([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什么叫做中中?就是不着二边,着空、着有,就不叫做中。

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用一句更直接了当的,叫做念念见性,叫做中中,念念见性就流入了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你可以知道,明心见性有多么的重要!

第一个步骤,没有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成佛!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就是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没有开发这个,修行,门儿都没有,你不可能成就的!

[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文云:文章里面说:从这个时候,渐修,就是一步一步来。

随所发行,只要你随时动这个修行的念头,发行就是由这个信进入解,由解入行,动用到信、解、行的第三个步骤——[行]了。

那么,有了行就有证,所以,就安立圣位——五十五位。

所以,住持本定,[本定]就是本体之定,就是如来藏性的定。历位增进,虽然是圆定,但是,不妨害次第性的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诸位!大悟,悟到什么?大彻大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空;

这个空,其实本来就现前在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在大家的眼前,只是众生没看到,见不着。

看,不是用眼睛那个看,是体悟到眼见就是性,见就是性,见一切物,所有的心性时时刻刻都显现智慧。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是黏不着啊,但无妄念,别无圣解,每一个念头出来,都是般若智慧;

每一个念头,都不会被境界染污,也就是所有的境界都黏不到你,那么,你的心性就有免疫系统了!

万法既然无所得,贪什么?起什么嗔恨心?骄傲什么?又狂妄什么?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好嫉妒的?有什么好攻击的?说好、说坏;善、恶,统统空,归无所得。

[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

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

一切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要自利、要利他;要上求、要下化。

[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请]就是阿难;[答]就是佛陀回答,相应了!所以,请答相应。

[啐cui啄无违也。]这个啐啄,我在这儿解释一下,是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也就是说: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如叫做啐,啐就是小鸡在里边,因缘成长,小鸡成形。可是,还没有破壳,这个壳就是表示无明,最后一层无明。

禅师就比喻作母鸡,这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叫,小鸡的声音,这个母鸡在壳的外边,叫做啄。小鸡在里边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叫做啄,也就是一定要打破那一层无明的意思。就是禅师启发学人叫做啄。

   188 大彻大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空

诸位!大悟,悟到什么?大彻大悟的人悟到什么?

悟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空;

这个空,其实本来就现前在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在大家的眼前,只是众生没看到,见不着。

看,不是用眼睛那个看,是体悟到眼见就是性,见就是性,见一切物,所有的心性时时刻刻都显现智慧。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是黏不着啊,但无妄念,别无圣解,每一个念头出来,都是般若智慧;

每一个念头,都不会被境界染污,也就是所有的境界都黏不到你,那么,你的心性就有免疫系统了!

万法既然无所得,贪什么?起什么嗔恨心?骄傲什么?又狂妄什么?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好嫉妒的?有什么好攻击的?

说好、说坏;善、恶,统统空,归无所得。

    189 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都是以[啐啄]一词比喻来称之。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

[啐cui啄无违也。]这个啐啄,我在这儿解释一下,是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

也就是说: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如叫做啐,啐就是小鸡在里边,因缘成长,小鸡成形。可是,还没有破壳,这个壳就是表示无明,最后一层无明。

禅师就比喻作母鸡,这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叫,小鸡的声音,这个母鸡在壳的外边,叫做啄。小鸡在里边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叫做啄,也就是一定要打破那一层无明的意思。就是禅师启发学人叫做啄。

据《禅林宝训音义》记载,啐啄,就像母鸡抱卵,小鸡欲出,小鸡的嘴有这个叫声,名字叫做啐,一点点,碰到这个蛋壳,有这个声音了,母鸡想要让小鸡出来,就用这个嘴啄这个壳,名叫做啄。

所以,小鸡在蛋壳里边成长,快孵出来的最后一刹那,由内,小鸡由内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听到了小鸡的声音,叫做啄。

意思就是要把那个蛋打破,这小鸡才跑得出来,才能成长嘛!

我们也是啊,师父讲经说法,就是要打破在座诸位的无明。

你们譬如说小鸡;我譬如说是母鸡了,中间横隔了什么?就是一层无明,这无明是指你们喔!你们就是啐,师父叫做啄。这个比喻就听得懂了!

所以,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都是以[啐啄]一词比喻来称之。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

《碧岩录》第十六则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意思就是说:你真的要去参学,行!你必须要碰到大善知识,同时,你要参的人,要有相当的功夫!

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我要出去参!你自己本身,要到无明快破未破的那个时间,你来参;差一点点嘛,碰到了大善知识,一下就可以把你打破!

现在不是,要参什么呢?我们的无明烦恼一大堆,说要去参,其实是游山玩水,到处游山,到处玩水,回来还没见到本来面目呢!

所以,大凡行脚人,就是有心行脚,要参学的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有啐啄同时的用,方称衲僧。

意思是说:才够资格成为一个准备参禅的人,[衲]就是我们讲的出家人,叫做衲僧,破衣叫做衲。

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所以啐啄之机,皆是古佛家风。所以,一定要同时,无违。

   190 好!诸位打开《表解》,这个正宗分在讲什么呢?

好!诸位打开《表解》,

1.gif

正宗分——一、经中具示妙定始终,也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这个正宗分在讲什么呢?

(一)阿难请定,

(二)如来答定,看下来,如来答定——

1、正说经,

(2、说经名)

(1)说总定——就是(首楞严经)令得圆证,妙庄严果。

(2)说别定——①说妙奢摩,令悟妙心,本具圆定。②说妙三摩,令依妙心,一门深入。③说妙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
(三)阿难证悟。

二、叫做经后别详初心紧要——

(一)叫做精研七趣,就是你不要堕入六道轮回,七趣就是六道轮回,警告你:这个会淹没你的!

(二)详辨五魔,也就是五十种阴魔,护堕就是保护你,千万不要堕落五十种阴魔里面的假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 整个正宗分就有正确的观念了:喔!就是悟,就是修,有圆理;悟圆理,起圆修,得圆证,先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楞严大定总别名义(与经题会合表)——

1.gif

总定——叫做首楞严——证圆果,也就是佛所说的[大佛顶首楞严王],总三定成一定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为诸佛成菩提之[果]法也。

别定——一、妙奢摩他;二、妙三摩;三、妙禅那。

什么叫做妙奢摩他呢?诸位!把笔拿起来,悟圆理,这三个字画起来,你只要记住这个观念。妙三摩——起圆修,这三个字要画一线;妙禅那——得圆证,画一线,那这样子,

整个正宗分就有正确的观念了:喔!就是悟,就是修,有圆理;悟圆理,起圆修,得圆证,先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看底下,也就是佛说[如来密因]藏性[理]法,而能[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是名奢摩他,依正因佛性(如来藏性)略兼了因佛性(大开圆解),乃即定之慧,定就是圆理;慧就是圆悟。悟彻法流源底,为菩提之最初方便,注意那个最初方便一个[最]字。

妙三摩——起圆修,也就是佛所说的[修证了义]大乘[教]法,而能[依解起行,从根解结],是名妙三摩。依正因佛性(六根中性)略兼缘因佛性(称性起修),乃即慧(圆悟)之定(圆修),俱依一门深入,为菩提之初方便。

前面是[最初方便],这里少一个字,剩下[初方便],要注意看的,后面只剩下二个字:叫做[方便],注意看这个!

妙禅那——得圆证,也就是佛说[诸菩萨万行]中道[行]法,而能[带果修因,历位修证],是名妙禅那。依正因佛性(证圆通体)双兼缘了二因(起智运悲,上求下化),乃是性具圆妙定慧中中流入果海,为菩提道之方便。

[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这什么意思呢?破识非心,就是破除意识心,如果加一个字更清楚:破识心非[真]心,这样你才看得懂,叫做破识非心,破除意识心不是真心。

显见是心,[见]底下加一个字:性,显见性才是我们的真心。意思就是:你要是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那才是我们永恒的般若心,识是刹那生灭的执着,

这个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识毫无逗留之处,你要找,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嘛,就是识;歇即是菩提,就是真。

所以,转识成智怎么转呢?就是识,看到的,你继续看,记得!无所住,性就显现,不离本处,转识成智是这样转的。你一样起精神作用,见闻觉知,一样行住坐卧,但莫于相上住着,性就显现,歇就是菩提,就是这样子的。

好!底下,说: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为得成菩提之因地心,故为最初方便。

三摩为初方便,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问诸圣文章里面说:[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以此而观,悟理为最初方便(奢摩他悟圆理),修行为初方便(三摩修圆行),独选耳根,反闻入流,得证圆通,而登初住,而为初发心住之方便,故为初方便。

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论云:十地菩萨,满足方便,得成菩提。故以圆定行位为方便,正由如来巧答,乃见阿难之巧问也。

佛教以方便为门,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门;三摩初方便,是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门,禅那方便,是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槃之门也。]

[又三种别定,]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所以,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就是三种次第。

[妙奢摩他,以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会四科全事即理,说七大全相即性,为初方便;究三种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为方便;是圆悟三如来藏理性之方便。]

看第二段,前面妙奢摩他,就是第一大段甲,再来看乙,[妙三摩,]标号乙:妙三摩。[以建立道场,加持神咒,为最初方便;佛嘱以不生不灭之根性,为因地心,为初方便;文殊为选耳根,反闻自性,一门深入,为方便;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

底下,标号丙:[妙禅那,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由戒生定);干慧地,是合十信为干慧,]这是他们的解释,有的人解释不是这样子,认为十信是初住前的准备工作,所以,把十信统统列为住,十信为干慧,[为初方便;五十五位为方便;是证入妙觉之方便。]

所以,这个统统是讲阶位,三渐次、干慧,还有合十信为干慧,为最初方便;五十五位是方便,证悟愈来愈深,就是证入妙觉的方便。[从始至终,如分九品,行布昭然,][昭然]就是明显的样子。[方得圆满无上菩提。]

    192 到最后那一念的时候,用克制的是绝对没办法见性,克制的就是有所造作,叫做有为法,永远没有办法进入无为法;无为法一定要跟空相应

你要是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那才是我们永恒的般若心,

识是刹那生灭的执着,这个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识毫无逗留之处,你要找,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嘛,就是识;歇即是菩提,就是真。

所以,转识成智怎么转呢?就是识,看到的,你继续看,记得!无所住,性就显现,不离本处,转识成智是这样转的。

你一样起精神作用,见闻觉知,一样行住坐卧,但莫于相上住着,性就显现,歇就是菩提,就是这样子的。

不要一直想说:我们一个同学,妄念起来的时候,我说:那你怎么处理呢?他说:烦恼、妄念一起来,我就观想一把关刀,把它杀。

我说:那一把关刀也是妄想,多一支关刀出来,关公拿的那一把大刀。

他起烦恼,克制不了了,他就是想尽办法要把它灭掉,烦恼一直起来。想尽办法,硬压,但是,没有办法,他说:唉!更多!所以,这方法错误!

因此,在你眼见的时候,起分别心的同时,没关系,同时见到不分别的心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闻一切尘,无有能闻所闻,本性就显露。

你运用百千万种种的方法,想要克制你的烦恼,到最后就是没有办法!所以,用克制的方法,只能暂时,或者是初学,习气克制一下,这个讲是对的。

到最后那一念的时候,用克制的是绝对没办法见性,克制的就是有所造作,叫做有为法,永远没有办法进入无为法;无为法一定要跟空相应。

就像广钦老和尚在比喻的最了不起,人家说:老和尚啊!您这个庙建到一半了!

老和尚笑一笑,广钦老和尚已经证入无为了,庙盖到一半,那也是空啊,就放着,看你的因缘,他也不会刻意的说:我庙建一半!

说:老和尚!您这个道场建好了,好庄严啊!老和尚也不执着,老和尚的观念就是:庙建一半跟建好,在一个大悟人的心是一样的,是一样的!知道吗?因为它只是过程,

可是,大悟的人已经结果了,因是结果、缘是结果、果也是结果,为什么?因是真如、缘是真如、果还是真如啊!

所以,你动土建,他也是大悟啊;庙建到一半,他也是大悟,也是不增不减啊;庙盖完了,搞得很庄严,广钦老和尚也是如如不动啊!

对一个大悟的人,没有起点;没有中间的点;也没有最终的点啊!

大悟的人,没有始,也没有终,这个就是真如自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开始就是结束;起点就是终点。有量就是无量啊!为什么?有量就是相,见一切有量,心就是无量。

[绝对],就是任何一个事相它都是绝对,[绝对]不能比较,[绝对]没有任何语言;

[绝对]离一切文字相;[绝对]离一切心缘相;[绝对]就是空;空就是绝对;

[绝对]就是无诤;[绝对]就是平等;[绝对]就是无为;[绝对]就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讨论,歇就是菩提,如实悟了。慢慢学习放下。

   193 [绝对]就是空;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无诤;[绝对]就是平等;[绝对]就是无为;[绝对]就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讨论,歇就是菩提,如实悟了。慢慢学习放下

对一个大悟的人,没有起点;没有中间的点;也没有最终的点啊!

大悟的人,没有始,也没有终,这个就是真如自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开始就是结束;起点就是终点。

有量就是无量啊!为什么?有量就是相,见一切有量,心就是无量。

[绝对],就是任何一个事相它都是绝对,[绝对]不能比较,[绝对]没有任何语言;[绝对]离一切文字相;[绝对]离一切心缘相;

[绝对]就是空;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无诤;[绝对]就是平等;[绝对]就是无为;[绝对]就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讨论,歇就是菩提,如实悟了。慢慢学习放下。

譬如说一个人讲说:我讲话很客观!这个就是主观。是不是?你就是主观嘛,因为你还卡在一个我嘛。我认为我这样讲很客观!他这样讲,他认为他很客观啊!

你说他:你很执着!他说:你不执着,怎么会说我执着?那这样要吵到什么时候呢?

所以,你一动念,就会患有无穷的过患。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你要来跟他吵,他不会跟你吵的。

   194 你一动念,就会患有无穷的过患。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你要来跟他吵,他不会跟你吵的

你一动念,就会患有无穷的过患。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你要来跟他吵,他不会跟你吵的。

有一个人懂了一点佛法,男众,对这个佛法很有心得;但是,很骄傲。

有一天,他跟一个居士讲,跟周罗汉讲说:周罗汉!有因缘,我要去跟慧律法师辩论!

周罗汉就跟他讲说:你去一定赢!说:啊?他很高兴喔!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赢!因为师父根本不会理你,你当然一定赢啰!

你去了,师父连理都不会理你,他连理都不理你,你就一定赢了。你去了,师父根本不会理你,你就一定赢了!他说:说得也是!

所以,我们要了解,大悟的人,他不会跟你辩这个东西的,他就是叫做真实境,真实境就是:歇就是菩提,你要跟他辩,要辩什么呢?

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家已经进入绝对的真空的心灵状态,他已经在享受所有的生命了,他时时刻刻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从此,公主跟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所以,大悟的心,没有所谓的顺境,也没有所谓的逆境;没有所谓的圣,没有所谓的凡;没有所谓的生,也无所谓的灭;

无所谓增,也无所谓的减;也没有来,也没有所谓的去,因为都是如幻的东西,如幻就是不实在的。

意思就是说:父母还没有生我们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有圣凡、善恶、迷悟、是非、对错?这是生出来以后,后天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挫折、错觉。

生命是一种错觉。悟了,不离开错觉,放下错觉就是正觉,记得!不离本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 为什么要体悟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念空、善恶空、圣凡空,就是绝对空

大悟的心,没有所谓的顺境,也没有所谓的逆境;没有所谓的圣,没有所谓的凡;没有所谓的生,也无所谓的灭;

无所谓增,也无所谓的减;也没有来,也没有所谓的去,因为都是如幻的东西,如幻就是不实在的。

意思就是说:父母还没有生我们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有圣凡、善恶、迷悟、是非、对错?这是生出来以后,后天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挫折、错觉。

生命是一种错觉。悟了,不离开错觉,放下错觉就是正觉,记得!不离本处。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戴了一支黑色的太阳眼镜,在看这个人生跟宇宙,什么都是黑的。为什么?什么都是执着啊!

我们现在就是戴了一支太阳眼镜,在看这个世间,二六时中都着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父母没有生我们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

所以,为什么要体悟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念空、善恶空、圣凡空,就是绝对空。

连绝对的观念也没有,这一句也是多余的,这样就永远享受你永恒的生命了。

    196 杀掉烦恼,就是把我们内在的烦恼彻底杀掉!

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驯马师,这训练马匹的来,顶礼佛陀,

世尊就问他了:你训练马匹,用哪一些方法,让你的马匹听你的话?

他就说:我用三种方法,说:哪三种方法呢?

第一个就用硬的罗!我用硬的,这马不听话,就用硬的,皮鞭就打了、抽了,第一个方法,它就服我!

那第二个呢?第二个我就用软的,软的就常常跟马洗洗澡、拍拍马屁,马的这个屁屁,喜欢人家拍,拍拍马屁,还拍得很响,还有声音!用软的安慰一下,调伏它,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啊?他说:第三种方法叫做软硬兼施,训练这一匹马一定要听我们的,用硬的,要不然就用软的,第三种方法就是软硬兼施!

佛陀就说:硬的无效、软的无效、软硬兼施也无效,那你怎么训练这一匹马?他说:那就把它杀掉了!

他说:世尊!那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训练、教导您的徒弟呢?佛陀说:我也是用三种方法。驯马师就问:世尊!哪三种?

第一个,用硬的,硬的就是僧团白四羯磨,开僧团会议,做最后的默摈、驱离,这个就是用硬的。

那第二种呢?第二种就是用软的,软的就是说:哎呀!你有善根,有佛陀的般若智慧,人难免会有缺点,提起正念,发一下菩提心。佛就用软语安慰他,所以说,我是用软的来训练我的徒弟,感化他!

那第三种呢?佛陀说:第三种叫做软硬兼施,软的跟硬的同时用!

那驯马师就说:世尊!那如果硬的、软的、软硬兼施都没有效,世尊!您怎么办?世尊说:我也是把他杀掉啊!

那个训练师说:啊?沙门瞿昙也杀人喔!佛说:不不!我是杀掉烦恼。

杀掉烦恼,就是把我们内在的烦恼彻底杀掉!这是一种比喻,就在《阿含经》里面有这一段。

所以说:杀掉烦恼,就不需要硬的、软的、软硬兼施,所以,训练徒弟就是用这三种。

   197 你看要成佛有多困难!要多少劫才碰到一尊佛?佛有多么的了不起、有多么的伟大,成佛有多么的不简单,值得我们这样的赞叹、推崇!

诸位看,楞严三定的方便——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

1.gif

念一下:妙奢摩他——一、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二、会四科融七大为初方便;三、究三续穷五大为方便。这个妙奢摩他——是为圆悟藏性之方便。

妙三摩——一、道场诵咒为最初方便;二、从根解结为初方便;三、一门深入为方便——这是为证圆通体之方便。

妙禅那——一、三渐次为最初方便;二、干慧地为初方便;三、五十五位为方便,为成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佛果,为成菩提果之方便。

你由这个可以知道,要成为一尊佛有多难,有多困难!哪里是我们现在简单念一念、搞几个文字游戏就可以解决的。

你看要成佛有多困难!要多少劫才碰到一尊佛?佛有多么的了不起、有多么的伟大,成佛有多么的不简单,值得我们这样的赞叹、推崇!

   198 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思想;华严宗有华严宗的思想;那么,《楞严经》有《楞严经》的思想,所以,不可以拿天台来解释《楞严》

底下,[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也就是尊重,尊重它们,所以不翻,尊重印度的梵文,所以不翻译,叫做尊重不翻,[不翻]就是不翻译。

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是梵文,我们为了尊重它,所以,我们不翻译,使这个意思。叫做尊重不翻。

[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余前云,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非谓天台止观之不善,]也不是说:天台宗的止观不好。

[余]也就是圆瑛法师,以开始[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后见台宗,宏法人多,[贤宗]就是华严宗,[少人提倡,故复学贤首,]所以,就学这个华严。

[二宗并重,]天台跟华严并重。[绝无门户之见。]这个是任何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涵养,绝对不能有门户之见,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所以,不能有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实因研究本经正文,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

意思就是说:你安立任何的空、假、中,这个统统叫做意识心;你修止,也是意识心;修观,还是意识心,因为本来无所止、本来无所观。

师父刚刚前面讲的:什么叫做楞严大定?就是绝对,绝对的定。所以,止,你还有一个东西可以止了;观,你就变成能观所观了,那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呢?

有能止所止,有能观所观,能所患无穷的过患,它是[绝对],[绝对]就没有东西可以止啊,没有东西可以观。知道吗?

这个就是止观没有办法解释如来藏性,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是绝对,知道吧!

因为止有能止跟所止;观有能观所观;有能跟所,就不是绝对,知道吗?所以,我们应当了解。所以,用天台来解释《楞严经》是不适合的。

底下,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十番,[见]就是见性,十番显到这个。眼睛见,本性就显现了,叫做十番显见性,极显其真,这个就是真心。

[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在座诸位!凡所有一切众生,没有开悟都是用这个心,叫做生灭意识心;叫做认贼作父,

我现在可以推测的,就是我的心;我现在可以看的执着心,这个就是就是我的心啊;我现在用分别的,这个就是就是我的心啊!这个刚好是生死的根本!

生灭意识心就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的情绪;二、就是习气,意识心也是习气,见性也有习气,可是,因为他见的不究竟,不是究竟觉。是停留在解悟的角度,明心见性,还是要继续修啰,修到修无所修,无所修,如是修。

因此,生灭意识心,就是我们所有的全世界的众生,都认为认识为心,认识心为自我,也就是认贼作父了!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

[二决定从根解结,必宜取真常根性,]真常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真常是取什么呢?取《大般涅槃经》的名词,《大般涅槃经》讲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就是真常根性。

[入涅槃门。此皆如来金口所宣,]学者未可抗违佛意。([学者未可抗违。])这是佛所宣讲的,就是你要舍掉生灭的意识心。

所以,你立一个空、一个假、一个中,能怎么样?还是意识心。为什么?空,你讲到一个字:空,还是能空所空,空是绝对的心性,体悟的现量,要讲出来,就变成能空所空;有,变成能有跟所有。中,有空跟有,就变成一个中,立一个中。

所以,立一个空、立一个假、立一个中,叫做用生灭意识心在修行,后来你怎么样解释,譬如说:即空即假即中,这还是意识心,不立一法,不立任何的知见;立任何的法,统统是头上安头,[绝对]就是绝对。

六祖才是大悟,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是大彻大悟的!

佛陀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了缘起,直下就是绝对的空,没有任何讨论,不能安一个空、假、中,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绝对空,即见如来,就看到了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所以,用真如自性修行,就是:见一切相,知道它是如幻的东西。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归重点,就是缘起如幻,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八大宗派,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这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缘起如幻,就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不能离开这十个字,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离开这十个字,就是外道,就不是正法!

底下,[天台止观固善,]当然很好,[但以经旨不合,]但因为跟《楞严经》的如来藏性的经旨不合,因为五阴本来就如来藏,为什么?绝对啰!

[故不可以止观,解释三定别名。台宗先哲,解释本经,以如来藏为体,不生灭因果为宗,]这个解释就解释得很好。([此解极好。])

如果以止观来解释定之名,[若以止观释定名[就是如果以止观来解释楞严大定之名。[不特]不只是,[与经旨有违,]就是与《楞严经》的宗旨有所违背,也跟《楞严经》之体宗;[与此体宗,]《楞严经》之体或者是宗,[亦复相背矣!]也就是与《楞严》的体跟宗互相违背。

所以,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思想;华严宗有华严宗的思想;那么,《楞严经》有《楞严经》的思想,所以,不可以拿天台来解释《楞严》。

如果以止观释定名,不特与经,与经就是本经,就是《楞严经》之旨、宗旨有所违背,与此体宗,亦复相违背矣!意思就是说:天台用天台的角度;《楞严》有《楞严》的说法,不要混为一谈。

    199 所有一切众生,没有开悟都是用这个心,叫做生灭意识心,叫做认贼作父

   在座诸位!凡所有一切众生,没有开悟都是用这个心,叫做生灭意识心,叫做认贼作父。

   我现在可以推测的,就是我的心;我现在可以看的执着心,这个就是就是我的心啊;我现在用分别的,这个就是就是我的心啊!这个刚好是生死的根本!

   生灭意识心就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的情绪;

   二、就是习气,意识心也是习气,见性也有习气,可是,因为他见的不究竟,不是究竟觉。是停留在解悟的角度,明心见性,还是要继续修啰,修到修无所修,无所修,如是修。

   因此,生灭意识心,就是我们所有的全世界的众生,都认为认识为心,认识心为自我,也就是认贼作父了!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 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不能离开这十个字。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离开这十个字,就是外道,就不是正法!

不立一法,不立任何的知见;立任何的法,统统是头上安头,[绝对]就是绝对。

六祖才是大悟,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是大彻大悟的!

佛陀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了缘起,直下就是绝对的空,没有任何讨论,不能安一个空、假、中,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绝对空,即见如来,就看到了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所以,用真如自性修行,就是:见一切相,知道它是如幻的东西。

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归重点,就是缘起如幻,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统三藏十二部经典、八大宗派,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这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起如幻,

就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不能离开这十个字,

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离开这十个字,就是外道,就不是正法!

    201 看一个佛弟子对三宝的恭敬,就知道这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

经文24:[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于时,即阿难请求佛定之时。而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复有恒沙菩萨、罗汉、辟支,以及天龙八部、王臣等。

俱愿乐(去声)闻者:常随云集之众,于此无上妙法,同愿乐闻。如《华严》云: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蜂当然就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就像病人想要这个良药;就像肚子饿了想要美食;就像口渴了需要水;或者是一切蜂,都会依着这个蜜,造这个蜜,蜂蜜嘛!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者:请法必具礼仪,]所以,事相不可避免,怎么可以说:喂!佛陀!怎么可以这样子?请法要按部就班来,你看看这个经典就知道,什么统统必须不坏事相的,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

佛教按部就班来的,师父就是师父,徒弟就是要向师父顶礼,请法就是要像这样子的。所以,请法必具礼仪。

[启请已毕,退归本位而坐,]表示对法的一种恭敬。所以,看一个佛弟子对三宝的恭敬,就知道这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

[息虑虚心,]因为虚其心乃能容,自古以来就这样子了,虚其心乃能容,有容乃大。[默然静听:]

底下这四句话是非常重要,求正法的人是重要的心态!

[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二十八个字,就是听经闻法重要的心态。

所以,讲经说法的人,他不恭敬三宝,我们不能说,也不可说!

底下说:[承受圣旨:即钦承领受,法王圣教之旨意。初阿难请定竟。]

   202 [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二十八个字,就是听经闻法重要的心态

底下这四句话是非常重要,求正法的人是重要的心态!

[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这二十八个字,就是听经闻法重要的心态。

所以,讲经说法的人,他不恭敬三宝,我们不能说,也不可说!

讲经说法有一定的规矩,佛在比丘戒里面制定的:讲经说法的人要在高座,听经闻法的人,一定要在下座,这是佛制的戒律。

可是,现在呢?我们到各大学,它那个视听教室,它是这样子的,讲桌是底下的,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它往上一层一层的,现在大学的视听教室都是这样子的。逢甲大学也是这样子啊,一直往上,教授在下边。

那么,这样子是不是跟佛的戒律有冲突呢?没有!为什么?因为恭敬心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这个,大环境不一样,恭敬心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时空的不同性。

   203 做佛弟子,也应当懂得礼貌

做佛弟子,也应当懂得礼貌。

譬如说:有一次我在雷音寺,正在刷牙,然后,那徒弟来就很恭敬,刷到一半,说:顶礼师父!

我跟他讲:&#@*(师父满嘴含着牙膏泡沫对徒弟说话貌) 一拜就好啦!他还是一直拜,我就说:%#%#好了!

这不可以,师父在刷牙,不可以顶礼的!

还有一次,在剃头,刚好在lu(剃头机响声),两边还没有剃完,像三船敏郎这样子,徒弟刚好来,说:顶礼师父!

我就站起来:我这样像师父吗?这样像三船敏郎啰!剃头剃一半,所以,做徒弟的应当要懂得礼貌。

所以,师父在看经典的时候、在大殿诵经,不可以顶礼师父;师父在吃饭的时候,也不顶礼,用问讯的;

师父剃头,也不顶礼;师父有重要事情在处理,也不顶礼,要找个时间、空间,恰到好处的顶礼,虔诚就好,

我们都知道大家都很虔诚,除非师父把饭放下来。你要顶礼就给你顶礼,把饭放下来,正在吃:&#@*一拜就好!这个太虔诚了,有时候还挺麻烦的!

要看时间、空间。因此,我们要了解,做佛弟子应当懂得礼节。

   204 出家、在家还是不一样,我们还是要谨慎!

做佛弟子应当懂得礼节。有一次,我到寺院里面,一个在家居士叫一个比丘尼,叫什么呢?说:喂!师兄,师兄!

我说:来来来!你叫她什么?我叫她师兄啊!她是比丘尼呢,你怎么叫她是师兄?

他说:我以前师父就这样教啊,我师父已经死了!他师父已经死了。说:法法平等,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互相称为师兄弟!

我说:这是佛不允许的,怎么可以称出家众师父为师兄呢?这个不可以的!

有的人还标会标到道场来,在家居士找师父:喂!师父,师父!您要不要标个会?也真的有法师参加呢!阿弥陀佛!我讲这个没什么用意啦!真的!英文讲的,English:incredible!不可思议!

问法师说:法师,法师!你为什么要标会?我们现在佛像没有钱啊,要先标会起来啊,然后再慢慢的还!

我说:喔!法师,法师!这样是很好,发心做佛像很好;不过,这样不行,这样违背佛教的教义跟戒律的,这样不行的!

他说:不行喔?我说:不可以的!哪有出家人在标会的?他说:有啊,有啊!我说:好!知道就好了,不要一直强调,好像很多一样!真的!这个很糟糕,就没有人讲,大家也不敢讲,也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我们出家众,还是要过出家众的生活,淡泊名利。我们现在没钱,要做佛像,等嘛,慢慢等因缘,慢慢储存。不能像世间人这样子,这样不好!

我没有批评的意思,请各位比丘尼多多包涵,我没有批评的意思,是说我们出家人,跟世俗人要有所差别,所作所为代表三宝,我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整个佛教,我们还是要淡泊名利,不同于世俗人。

诸位!我打个比喻,我今天慧律法师;假设说啦,in case,假设说:我也去玩股票,而且玩得很大,鸿海买多少、中钢买多少、中华买多少,假设说啦,

请问大家:我也玩了好大,不知道你们敢不敢供养我?你会不会害怕?万一师父把钱拿去玩股票,你也是会怕啊!所以,我告诉你:我没玩,绝对不去碰这种东西!

所以,有的在家居士说:师父!居士玩股票有没有犯戒?没有!国家合法的就没有,没有犯戒的。

好好的玩,不要输太多;师父没有鼓励你玩喔,是你自己要玩的喔,千万不要输太多,看不对劲就要马上出脱了!

所以,出家、在家还是不一样,我们还是要谨慎!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5  [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修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佛果。所以,这个明心见性,是列为最重要的课程,你悟了,才有办法起修。因此,我们把见性、大悟、大般若的心,列为修行最重要的重点

好!翻开《楞严经讲义》80页,第一行,[丁二 如来答定(分二)]因为前面阿难要请定了,如来就答定。

[戊初 正说妙定始终 二 通示全经名目(戊初分四)]再来,接下来,

[己初 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二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四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今初]

经文26:[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97页,这一段本来是在这里的,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最后,阿难顶礼,伏受慈旨。这一段本来是排在这里的;

然而圆瑛法师认为,这一段横隔在这里,语意前后段不通,没有理由排在这里,这一段应当拿到前边来,语气才会贯串,因为这一段横隔在这里,变成前面一段跟后面一段没有连结,变成被切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觉得圆瑛法师讲得甚是,讲得很好,的确是如此!

底下,[佛问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问阿难:你看到外边的林、园,从窗户看出去,有这个林园。因何有见?为什么能够看得到这个林园呢?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牖]就是窗户;开豁,[豁]就是宽敞的样子。户牖开豁,故我在堂,所以,我在堂;[堂]就是里面。得远瞻见,我在讲堂内,打开,从窗户看出去,可以看到林园。

诸位要有心理准备,愈来就会愈难,到最后,如果没有逻辑反应得很快,你就会完全听不懂!

底下,[(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难之文,]即就是借此例子,反过来问难,[反难]就是反过来问难,故意借这一段的因缘,佛故意问阿难,然后,再来把他矫正,问题出在哪里?

[佛告阿难:]诸位!由上对下叫做告,下对上叫做白,你注意看喔,中文是很了不起的!

说:佛告阿难,阿难告佛,不是的!佛告阿难,阿难白佛言,你看!晚辈对长辈要,你看,白,这个中文还是讲求礼节的,连这个文字,一个字还不能乱动呢!长幼有序。

所以,阿难白佛;然后,长辈对晚辈,就:佛告阿难,连一个字都不能改!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就像你讲的。[身在讲堂,户牖开豁,]窗户打开了。[远瞩林园,]可以远远的看到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说:难道,亦有众生,难道有一种一类的众生,其实,佛是在讲他,讲阿难,阿难自己不知道。难道有一类的众生,在这个讲堂内,却看不到如来,却看到了堂外的林园。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哪有这个道理呢?[阿难,汝亦如是!]阿难!你就是这样子!

[此乃请答相应,][请]是指阿难;[答]是指佛陀。阿难请定,佛就答定,请答相应,因缘成熟。

[先告以佛定总名即总三定]奢摩他、三摩、禅那,[所成一定,]叫做首楞严。[随即许说诫听,]好好的听。[后乃逐答三名;而问最初发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

[兹将文义讲解如下:尔时,即阿难请说佛定之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佛全体阎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

这个阎浮檀金,也就是说:流经阎浮树间,阎浮树之间的河流所产生的沙金。这个金的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所以,佛的全体阎浮檀金色,所以,臂也是金色。

[摩阿难顶,以表慈悲摄受之意。阿难已能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之心,请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此即佛定之总名。

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总名。

而佛定,则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总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成此一定总名。又云三昧,]

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也就是说:定在佛教界当中,有种种的名词;但是,以首楞严王的三昧最高。因此用三昧总称,

[译云正定,称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动摇,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

这[不动摇]如果加一个:心,心不动摇,心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也就是这个才是根本,就找到了根本。

[为三昧中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宝王,能雨]也就是下,落下。能雨[一切宝故。]

[大佛顶首楞严,解见名题中。]在这个经题已经解释过了。

[具足万行者:以首楞严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万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罗密,]

什么叫做一真湛寂呢?一真就是绝对,绝对的清净的般若智慧。一真,当然就是不假了,什么都真,也就是眼见是真;耳闻也是真;鼻嗅也是真,无一处不是真心的显现,而真心的显现是大作用的。所以,[湛]就是光明。

寂呢?虽然是起作用,但是,它的体却是不生不灭。所以,以一真湛寂,能作用,体又是空寂。

具足六波罗密,[所谓一乘寂灭场地,]所以,一乘就是佛乘,你要了解佛的心吗?

佛的心就是[不贪、不染、不瞋、不懈、][懈]就是懈怠,他是勇猛精进。

[不动、不昏,讵非具足六波罗密耶?]这个[讵]就是难道,难道不是具足六波罗密吗?[既具六波罗密,则万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文殊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即根性法门;]

什么叫根性法门?六根中显性的法门,在六根当中,显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的法门,叫做根性法门。

[又即妙耳门,]妙耳门。[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超出生死之门:此一门,即斯门也。又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乃悟后之修门也。如来为开无上乘,]这个无上乘就是最上乘了。

[妙修行路,此超出妙庄严路,即疾趣妙庄严果海,所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所以称妙。]

这个自性定慧,其实,重点是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佛的定慧,只要你能够开采出来,你就是佛。所以,用本来具足的东西庄严自己,因此称为妙。

所以,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意思就是:万法还是回归自性,你怎么说,都是自己心性所流露出来的,所以称妙就是这样子。

[佛嘱阿难大众谛听!阿难顶礼,伏受如来,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爱下则摩顶,]佛摩阿难的顶。

[下敬上则礼足;]像阿难礼佛。[以至尊之头,顶礼如来至卑之足,谓之顶礼。]所以,这个顶礼有很深的含义,就是恭敬到极点!

[上爱下敬,足见楞严会上,师资契合,堪为万古良箴zen。]这个[箴]就是一种规劝、告诫的文体,箴,万古良箴,有的讲:箴言,箴言,也是这个箴,不是那个咒语的[真],是这个[箴],箴言就是真理的词句,叫做箴言。

[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尅果竟。]修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够达,尅果,才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佛果。

所以,这个明心见性,是列为最重要的课程,你悟了,才有办法起修。因此,我们把见性、大悟、大般若的心,列为修行最重要的重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6 [问取见相发心]。当初你发心,于我法中,是看到什么殊胜的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来跟着佛陀出家呢?

经文27:[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诉阿难:汝我同气,因为是血统。祖先的血统是相同的。情均天伦,我们如同一个祖先,当然就是天伦了,情同天伦。

当初你发心,于我法中,是看到什么殊胜的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来跟着佛陀出家呢?

[此科以阿难启请,最初方便,故如来审问最初发心。

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发心,若明不生不灭之真心,依之为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

所以,什么叫做不生不灭?诸位!这个不生不灭,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不生不灭,

而是指不起烦恼,内心里面没有增减、得失、善恶、是非卡在某一种观念,叫做不生不灭。

你千万不要把不生不灭当作是一种东西。

不生不灭就是一种宁静的内在,享受永恒的般若智慧,就是用智慧能透视一切的相不实在,体现真心一直存在,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有生跟灭、有增跟减的观念,所以,我们会烦恼。

所以,生灭心就是烦恼无常;但是,如果你悟了,生灭心无常,就是你作用的道场。

因此,我们要了解,即于生灭,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的道理是什么。

若明不生不灭的真心,依之为本修因,此即最初的方便。

   207 阿难乃白饭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为佛堂弟

    经文27:[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三句,先叙世情。]就世间来讲,他们是堂兄弟嘛!

[阿难乃白饭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为佛堂弟。]

这个四王,我念一下: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

净饭王是世尊的爸爸;白饭王就是阿难的爸爸;斛饭王;甘露饭王,这同出于师子颊王,师子颊王当然就是佛的阿公。颊就是脸的两边这个颊。

八子,念一下: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就是释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难陀,也长得很庄严。

白饭王,长子就是调达,也就是提婆达多;次子就是阿难。

斛饭王,长子叫做摩衍男。这个摩衍男从佛出家,在鹿野苑最初得道得度。次子叫做阿那律,阿那律是天眼第一。

甘露饭王,长子叫做婆娑,反过来就是娑婆,[娑婆]世界的相反,就是婆娑;次子叫做跋提,这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

再念一遍:四王是: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同出于师子颊王,这师子颊王就生了四个儿子,也就是世尊的阿公。

八子:净饭王二个儿子,长子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次子就是难陀。白饭王,长子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次子是阿难。斛饭王,长子是摩衍男,从佛出家,在鹿野苑得度;次子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甘露饭王,长子是婆娑;次子是跋提,跋提也是鹿苑最初得度者。

这个四王八子,这个资料就简单念一下。之一,是佛的堂弟,阿难是白饭王之子,也是四王八子之一,是佛的堂弟。

[因同祖之气脉,故曰同气。世教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故告阿难曰:汝我既同一祖气脉,其至情即同天伦,犹言无异同胞手足也。

    208 我们无量亿劫来,一直输到今天,从来没有醒过、没有赢过。现在要开始赢了,为什么?懂得保持如如不动了,不用意识心修行了

   经文27:[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当初下问发心,大凡发心出家,必有所见,故问阿难,当初发心出家,于我佛法之中,见何者胜相,而能顿舍世间父母之深恩?妻儿之重爱?]

所以,这个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要舍掉父母、妻儿,所以,剃度出家是值得赞叹的!

[若不见佛法殊胜,决不能割恩断爱,出家为僧。此处佛虽问所见何相,实欲探能见之心也。]

经文28:[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徹,犹如琉璃。]

[此阿难据事直答。]问什么就答什么。

[仰白佛言,]下对上叫做白;上对下叫做告。说:[我见如来三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庄严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所以,要佛的三十二相,要修很久的!

[始从肉髻相,终至足下平满相,详如三藏法数。]文繁不录。

[胜妙殊绝者:轮王不及曰胜,]转轮圣王绝对比不上佛。[相相明显曰妙,殊特绝伦,为胜妙至极之谓也。形貌体质,内外明透,故曰映彻。琉璃此云青色宝,]这琉璃,在台湾大家都很流行,我们流通处也有。琉璃此云青色宝,[内映外彻,佛身如之,故以为喻。]

经文29:[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常自思维:此思维,即第六识,]所有的众生都是用这个心。[思想分别,便是妄心,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维。]

其实,不只阿难,只要没有学佛的,或者是学佛的,用意识心在推测法义,仍然是第六意识心。如果没有见性,你就算正思惟,你所谓的正,那是因为破邪,那个正,着正也是邪。所以,这个清净自性,就是很难很难讲!

这个清净自性就是:根尘相对的时候,产生那个识,一般人都认为,这个推测、能思惟的心就是我们的心。

但是,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就是这一念能推测、思惟、执着、分别的心,同时放下,就在这个时候放下,一样正思惟,但是,完全不执着;一样可以推测一切,所有的推测都是空,因此,运用他的真心。所以,虽然推测,但是,等于没有推测,所以,思惟等于不必思惟。

我们要了解,根、尘、识脱落,意思就是:不受六根的影响;不受六尘的影响;不受意识心的影响,那一念也不能离开意识心,同时放下那一念,就是真心。因为它是超越一切的语言跟文字跟观念,所以,很难让初学佛法的人去理解这种东西。

要认识这个真心就必须怎么样?必须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因缘全部具足,在一刹那之间,突然超越、跳进去,没有任何的阶位;没有任何的次第,那一念恍然大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自性就是佛。

因此,我们今天都在培养福德;都在培养正念、智慧,就是等待那个豁然开悟的那一念,你将会见到刹那即是永恒,每一个刹那都是永恒,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你会发现,起点就是终点,因为它是绝对,[绝对]就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所以,进入真心,才是真正的修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会了,这一念间;不会,就会尘点劫。

底下说: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

为什么常自思惟?诸位!见一切相,然后,一直思惟,就叫做常自思惟。而佛见一切相,就透彻它,思惟也没有关系。

彻底的了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欺骗你的自性;凡所有相,都是陷阱;但是,你也不可以离开相。所以,佛用真心,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就悟到本来面目;见到一切相,就看到究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见到众相,就知道着不得,因为没有这种东西,直接了当。

所以,用这个正思惟来注意看,佛陀他就是见到了究竟处;而众生就是见到了缘起缘灭的假相,不究竟!所以,众生以为有一种东西可以看、可以想、可以思惟。

记得!佛也是不能离开看、离开听、离开思惟,佛也不能离开这个。但是,佛所有的看,都是清净自性的妙用;佛所有的闻,都是清净自性的闻,因为他没有烦恼;佛所有的思惟,统统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

因此,意识心一样思惟,看、听闻、思惟;清净自性也是一样,看、听、正思惟啊!

这二个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是生灭;一个是不生不灭。诸位!在这里很重要的,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识不离当处,就是真如自性。

你不能说:那我把这个意识心放掉!意识心放掉,就没有真如自性,因为意识心是显现在本体心性上面,所影现出来的刹那的思惟。

而那刹那思惟的本体的空,也可以思惟,那是真如的思惟。你的思惟,同时了悟它的空,他的思惟统统是真如。我们一定要如是的知、见,如是的悟。

底下,说: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惟。[此相指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下,即徵释非是所以。欲气粗而且浊,腥臊交遘释粗义,]

腥臊交遘就是:我们这个色身,是男女淫欲所产生的,是不净所产生的色身,是粗。[脓血杂乱释浊义。]

所以,我们身体从上到下,眼睛有眼泪;耳朵有耳垢;鼻有鼻屎;还有尿液、有唾液、有大小便等等,这个脓血杂乱释浊义。每一个众生都是这样子,而佛体悟了这个,所以,佛如如不动。

诸位!佛如如不动以后,这个如如不动的磁场,就会带动物质的世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所以,佛的心的念力有强大的磁场,能够改变物质世界,所以,因此,身体能金刚不坏。

因此,佛火化以后,就像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有八万四千颗的舍利子,还有这个牙齿舍利,全身都是舍利子。而且佛陀的舍利,因为证得了法身,还会继续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脓血杂乱释浊义。[所以不能发生,庄严佛相。清净之极曰胜净,光明无比曰妙明,全体阎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从佛剃落须发,出家学道。]

[此能发之心,即攀缘心也。]一切众生都是。什么叫攀缘心?对境心数起,一直起心,一直动念,以为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让你困住,让你烦恼,这个叫做攀缘心,一切众生都是这样。

因为死执一个自我,所以,就会搞对立,就变成相对立的东西,不能绝对,不能进入第一义谛,能空所空,没办法!因此,认为有一个对象可以攀缘。

譬如说:一棵树,他不知道树也是空;譬如说:一座山,他不知道一座山也是空,他去游玩以后,回来一直思惟:这个山有多漂亮!这个山用推土机,彻底日以继夜的推、挖,这一座山全部都挖光了!

所以,你看到的山,记得!它是缘起的幻相而已。但是,你却不能说它没有,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一座山;虽然是一座山,就是缘起。所以,因为我们不懂得回光返照,一直往外,所以叫做心光外泄。

[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也就是一切众生的心。[不是破发心出家不好,乃破见相发心。如《圆觉经》所云:以爱舍爱,还滋爱本]。

这个就是说:你执着某一种爱,舍掉另外一种爱,你的执着这种爱还是爱。他执着,阿难执着佛的三十二相,以这种才跑去修行,放弃世间那一种父母亲的爱、兄弟姊妹的爱,所以,这个以爱舍爱,这个还是什么?还是爱、还是执着。

意思就是:用某一种爱,取代另外一种爱,这一种爱还是执着,阿难就是用这个心。还滋爱本,[滋]就是增加,还是增加这个执着的爱本。[岂能尽善?]这个哪是最好的呢?

[又认此为心,不知别有真心,楞严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难病源,]楞严大定是从哪里修起呢?[何自]就是从哪里,要从哪里下手呢?就从真心下手。

所以,只要你有得失心、增减的心、情绪的心,统统属于生死心。因此,我们要进入寂灭的佛的楞严大定,有多么的困难?为什么?动念即乖嘛!

所以,我们就一直输,而且无量亿劫来,一直输到今天,从来没有醒过、没有赢过。

现在要开始赢了,为什么?懂得保持如如不动了,不用意识心修行了;用不生不灭,放下得失,不必顾这个假相的面子,反正我们都是一堆骨头、一堆脓血,会化成灰烬,我们很清楚,都保持如如不动,平常心了,处处放下了,那么,你就处处都是你的真心了。

你还不能放、还不能离开妄心,去找到真心喔,妄放下就是真,记得!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修持佛道的根本,你就找到了根本。

底下,佛已探得阿难的病源,[故下文徵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耳。]奢摩他路最大的障碍,就是意识心、分别心。[初问取见相发心竟。]

    209 进入真心,才是真正的修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会了,这一念间;不会,就会尘点劫

经文29:[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常自思维:此思维,即第六识,]所有的众生都是用这个心。

[思想分别,便是妄心,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维。]

其实,不只阿难,只要没有学佛的,或者是学佛的,用意识心在推测法义,仍然是第六意识心。

如果没有见性,你就算正思惟,你所谓的正,那是因为破邪,那个正,着正也是邪。

所以,这个清净自性,就是很难很难讲!

这个清净自性就是:根尘相对的时候,产生那个识,一般人都认为,这个推测、能思惟的心就是我们的心。

但是,我们的真心是什么?就是这一念能推测、思惟、执着、分别的心,同时放下,就在这个时候放下,一样正思惟,但是,完全不执着;一样可以推测一切,所有的推测都是空,因此,运用他的真心。

所以,虽然推测,但是,等于没有推测,所以,思惟等于不必思惟。

我们要了解,根、尘、识脱落,意思就是:不受六根的影响;不受六尘的影响;不受意识心的影响,那一念也不能离开意识心,同时放下那一念,就是真心。

因为它是超越一切的语言跟文字跟观念,所以,很难让初学佛法的人去理解这种东西。

要认识这个真心就必须怎么样?必须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因缘全部具足,在一刹那之间,突然超越、跳进去,没有任何的阶位;没有任何的次第,那一念恍然大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自性就是佛。

因此,我们今天都在培养福德;都在培养正念、智慧,就是等待那个豁然开悟的那一念,你将会见到刹那即是永恒,每一个刹那都是永恒,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你会发现,起点就是终点,因为它是绝对,[绝对]就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所以,进入真心,才是真正的修持,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会了,这一念间;不会,就会尘点劫。

   210 佛见一切相,就透彻它,思惟也没有关系

经文29:[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为什么常自思惟?诸位!见一切相,然后,一直思惟,就叫做常自思惟。

而佛见一切相,就透彻它,思惟也没有关系。

好!我们举世间的一个立场,看看大家能不能在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性上体悟一下。

譬如说:你的一生最好的朋友,你们二个非常谈得来,感情也非常好。

你的好朋友要去国外留学,再深造,那你会很难过,一直思惟,会一直想念,尤其是男女朋友。一直想念、一直思惟。

好!所以,世间人相聚的时候会很快乐,我们聚在一起聊聊天,然后,喝喝茶,会很开心;离开很痛苦;集会聚在一起很快乐,这个就叫做思惟。

好!到晚上休息、睡觉的时候,二个形影不离,还是一直思惟,

如果用佛的心来观想一下,你旁边躺的这个,是你的最好的朋友,难割难舍的最好的朋友,你注意看,这一层皮剥下来、这个肉分开来,剩下一堆白骨,佛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是个白骨!

如果再更进一步,把这个白骨磨成粉末状,把它散播在床铺,譬如说:你的好朋友躺在床铺上,是不是?观想一下,你这个好朋友,化作一堆全部都是骨灰,撒在这个床铺上,咦?你这个好友不见了!

彻底的了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都是欺骗你的自性;凡所有相,都是陷阱;但是,你也不可以离开相。

所以,佛用真心,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空,就悟到本来面目;见到一切相,就看到究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见到众相,就知道着不得,因为没有这种东西,直接了当。

好!一样跟朋友、好朋友聊天,他到美国,我们心祝福他。坐在这边喝茶、快乐,很好,也知道这个是无常法、这是缘起法。

众相本空,如果你悟到究竟,喝茶虽然喝,可是,二个都是骨灰,都是骨头、骨架所构成的,但是,你又不能否认二个好朋友的假相,所以,也必须谈天说地、喝喝茶。缘起就是不能离开种种的语言嘛。

但是,看到究竟的时候,佛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世间,统统只是让你暂时讲一下而已,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就是看到究竟之处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世间所追逐的,完全没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211 意识心是显现在本体心性上面,所影现出来的刹那的思惟。而那刹那思惟的本体的空,也可以思惟,那是真如的思惟。你的思惟,同时了悟它的空,他的思惟统统是真如。我们一定要如是的知、见,如是的悟

看到究竟的时候,佛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世间,统统只是让你暂时讲一下而已,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就是看到究竟之处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世间所追逐的,完全没有意义!

有一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我晚上梦到什么,哪一种情形。我就跟他回答:白天已经是在作梦了,何况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作梦,活着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没有觉悟,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就是一堆白骨、大小便,何况晚上睡觉的时候,再继续作梦?晚上那个叫做梦中梦;白天这个叫做作梦。所以,一直在晚上作梦的时候,认为说这个是不是有所启示?

当然,也有某一些预感,就像佛要入涅槃前,阿难就梦见山崩地裂。所以,这个因为他不知道,没有办法解梦,就来问佛陀,三个月前,来问佛陀,世尊说:世尊就要入涅槃了!他就有这种预感。所以,也不是说:所有的梦全部都没有任何的意义,不是这样子的。

像这个《阿含经》讲的,证初果的人,梦境会常常看到月亮,他是证初果的阿罗汉,在睡梦当中。因为他的心是圆满的,他不会伤人,他讲话他不会伤人,身口意都收摄,他心是圆的,这表法的。所以,愈圆满的人,他就愈没有棱角,他出口就不会伤人。

但是,你注意看看,我们在晚上作梦的时候,梦境的时候一团糟,就知道我们连一点定都没有。

有一天,有一天晚上,我在睡梦当中有见到月亮,因为师父也看过经典,知道这个不可执着,起来去上个洗手间,来又躺下去休息的时候,第二次又见到月亮,但是,也知道说这个是幻,也不值得执着。所以,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就是一直放下,一直放下。

同一个晚上见到二次月亮。但是,我们学过《楞严经》,我们也知道,诸法本来毕竟空,不可以卡在某一种观念里面,说:我很有修行!那又离开佛陀的本怀。也不能证初果阿罗汉说你着初果阿罗汉,《金刚经》讲:二果、三果、四果,统统不能自己讲:我证阿罗汉果!

所以,用这个正思惟来注意看,佛陀他就是见到了究竟处;而众生就是见到了缘起缘灭的假相,不究竟!

所以,众生以为有一种东西可以看、可以想、可以思惟。记得!佛也是不能离开看、离开听、离开思惟,佛也不能离开这个。

但是,佛所有的看,都是清净自性的妙用;佛所有的闻,都是清净自性的闻,因为他没有烦恼;佛所有的思惟,统统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

因此,意识心一样思惟,看、听闻、思惟;清净自性也是一样,看、听、正思惟啊!

这二个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是生灭;一个是不生不灭。

诸位!在这里很重要的,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识不离当处,就是真如自性。

你不能说:那我把这个意识心放掉!意识心放掉,就没有真如自性,因为意识心是显现在本体心性上面,所影现出来的刹那的思惟。

而那刹那思惟的本体的空,也可以思惟,那是真如的思惟。你的思惟,同时了悟它的空,他的思惟统统是真如。我们一定要如是的知、见,如是的悟。

   212 诸位!佛如如不动以后,这个如如不动的磁场,就会带动物质的世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经文28:[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徹,犹如琉璃。]

[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下,即徵释非是所以。欲气粗而且浊,腥臊交遘释粗义,]

腥臊交遘就是:我们这个色身,是男女淫欲所产生的,是不净所产生的色身,是粗。[脓血杂乱释浊义。]

所以,我们身体从上到下,眼睛有眼泪;耳朵有耳垢;鼻有鼻屎;还有尿液、有唾液、有大小便等等,这个脓血杂乱释浊义。

每一个众生都是这样子,而佛体悟了这个,所以,佛如如不动。

诸位!佛如如不动以后,这个如如不动的磁场,就会带动物质的世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所以,佛的心的念力有强大的磁场,能够改变物质世界,所以,因此,身体能金刚不坏。

因此,佛火化以后,就像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有八万四千颗的舍利子,还有这个牙齿舍利,全身都是舍利子。

而且佛陀的舍利,因为证得了法身,还会继续生!

诸位!没有证得法身的舍利子,一般的它不会生,你拜这个舍利,它就不会生。

而佛陀证得了法身,你就拜这个舍利,它就一直生,因为法身是无相,无相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无相就处处相,它就一直生,只要你很诚恳!

所以,不一定是佛陀的舍利,最重要是你的诚恳的心,当你的诚恳的心,跟佛感应的时候,拜什么都会生!

   213 一个人常常念佛、观想佛像,佛就会来到他的心中

佛陀证得了法身,你就拜这个舍利,它就一直生,因为法身是无相,无相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无相就处处相,它就一直生,只要你很诚恳!

所以,不一定是佛陀的舍利,最重要是你的诚恳的心,当你的诚恳的心,跟佛感应的时候,拜什么都会生!

现在就是要讲到至诚恳切了,从事相来讲,只有证得法身的舍利,拜了舍利,它会继续生。

现在要从个人的修持虔诚心,虔诚心来讲,有一个人,拜托一个上师,说:您到印度去的时候;或者是来到西藏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找到佛陀的舍利?我要虔诚的请回来供养!

这个事情跟这个上师讲了以后,上师去处理一些事情,把这件事情忘了,要带佛陀的舍利子忘记了!

这忘记了以后,他在走路的回程当中,那时候,交通不是很方便,回程的当中,去捡到了一只狗的牙齿,那就没关系嘛,就回去骗骗他,反正就给他!

回去的时候,他说:您有没有带这个佛牙舍利啊?说:有,我跟你带一只!结果那一只是狗的牙齿。

这个在家居士也很虔诚,就放着,很虔诚的拜。因为他认为那是佛牙舍利,很虔诚,至诚恳切的拜,也生出舍利子!

这个问题就来了,要从事相上来讲,必须证得法身;要从虔诚心来讲,虔诚心与法身相应。

所以,印光大师说:修行的秘诀,就是四个字:[至诚恳切]的念佛,与阿弥陀佛的法身最相应了、最接近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果啊!所以,就是至诚恳切。

好!我们姑且不论说这个故事,狗舍利这个故事是真或者是假,或者是人编出来的,都姑且不论。

但是,它有一个殊胜的含义,也就是修行、念佛、持咒、拜佛,总在至诚恳切、最虔诚的心中所产生。

唯有至诚恳切、最虔诚的心,佛法就会在这个人的心中显现,诸佛菩萨也会在这个至诚恳切的人心中所显现。

诸位不要忘记,相就是体,体就是相,所以,十方诸佛入于众生的心想中,诸位!你不要忘记这一句话喔,十方诸佛入于众生的心想当中。

所以,一个人常常念佛、观想佛像,佛就会来到他的心中。千万不要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

诸位!凡所有相,都是实相,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行在一念间,就是至诚恳切,不管你多有修行,念佛就是非常的诚恳,就是这样修行。

    214 进入无诤就是不计较,也不比较,好坏、得失,统统要放下,这样你就进入第一步了!

出家,所有的法师,你牢牢记住师父二句话:出家以后,叫做无诤的生活,记得!不计较、不比较,牢牢记住师父这句话。

既然出家,就是要进入无诤,进入无诤就是不计较,也不比较,好坏、得失,统统要放下,这样你就进入第一步了!

如果无诤做不到,得失心那么强,每天计较,每天比较,你不晓得吗?阿毘达磨叫做什么法?无比法。就是绝对的意思,

最上乘是什么意思?最上乘就是绝对乘,就是一佛乘,佛乘就是禅,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不二,就是第一义谛。

所以,法法,条条道路都是通罗马,法法通自性,只要你大悟,圆满的清净自性,它就会显现出来,你也具足,不是只有我啊,看你肯不肯用?

得失心放得下吗?计较心放得下吗?就看我们个人了!

所以,这个出家学道,第一个要学无诤,要守规矩。

   215 什么叫攀缘心?对境心数起,一直起心,一直动念,以为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让你困住,让你烦恼,这个叫做攀缘心,一切众生都是这样

经文28:[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徹,犹如琉璃。]

经文29:[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此能发之心,即攀缘心也。]一切众生都是。

什么叫攀缘心?对境心数起,一直起心,一直动念,以为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让你困住,让你烦恼,这个叫做攀缘心,一切众生都是这样。

因为死执一个自我,所以,就会搞对立,就变成相对立的东西,不能绝对,不能进入第一义谛,能空所空,没办法!

因此,认为有一个对象可以攀缘。譬如说:一棵树,他不知道树也是空;譬如说:一座山,他不知道一座山也是空,他去游玩以后,回来一直思惟:这个山有多漂亮!

这个山用推土机,彻底日以继夜的推、挖,这一座山全部都挖光了!

所以,你看到的山,记得!它是缘起的幻相而已。但是,你却不能说它没有,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一座山;虽然是一座山,就是缘起。

所以,因为我们不懂得回光返照,一直往外,所以叫做心光外泄。

[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也就是一切众生的心。[不是破发心出家不好,乃破见相发心。如《圆觉经》所云:以爱舍爱,还滋爱本]。

这个就是说:你执着某一种爱,舍掉另外一种爱,你的执着这种爱还是爱。

他执着,阿难执着佛的三十二相,以这种才跑去修行,放弃世间那一种父母亲的爱、兄弟姊妹的爱,

所以,这个以爱舍爱,这个还是什么?还是爱、还是执着。

意思就是:用某一种爱,取代另外一种爱,这一种爱还是执着,阿难就是用这个心。

还滋爱本,[滋]就是增加,还是增加这个执着的爱本。[岂能尽善?]这个哪是最好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16 当我们脱离现象界的假相,不着的时候,就像鸟脱离了鸟笼,所以,万法着不得!

楞严大定是从哪里修起呢?[何自]就是从哪里,要从哪里下手呢?就从真心下手。

所以,只要你有得失心、增减的心、情绪的心,统统属于生死心。

因此,我们要进入寂灭的佛的楞严大定,有多么的困难?为什么?动念即乖嘛!

所以,我们就一直输,而且无量亿劫来,一直输到今天,从来没有醒过、没有赢过。

现在要开始赢了,为什么?懂得保持如如不动了,不用意识心修行了;

用不生不灭,放下得失,不必顾这个假相的面子,反正我们都是一堆骨头、一堆脓血,会化成灰烬,我们很清楚,都保持如如不动,平常心了,处处放下了,那么,你就处处都是你的真心了。

你还不能放、还不能离开妄心,去找到真心喔,妄放下就是真,记得!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修持佛道的根本,你就找到了根本。

为什么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识就是住;性就是无所住,诸位!你看这里,本性是这样子,这个是识心,这个是意识心,本心,这个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这样子叠在一起。

动的时候不离开,所以,我们的清净心,就一直卡在一层意识心,当我们这个善恶、好坏的观念放下的时候,清净心就显现,叫做打破无明,桶底脱落,清净心就是一直作用。

所以,为什么禅宗祖师一直告诉弟子们,说:弟子们!让清净心起作用吧!就是一直呼吁,你千万着不得!

所以,我们这个清净心,这样子不执着的时候,他的精神继续作用了!

所以,我们行住坐卧,一样是精神作用。但是,他就彻底解脱,没有任何的捆绑。

就像鸟出于笼,当我们脱离现象界的假相,不着的时候,就像鸟脱离了鸟笼,所以,万法着不得!

   217 你爱一个人,你死执不放。其实,那个人不存在;你恨一个人,那个人不存在,因为他本来就空啊!那是一堆骨头

    奢摩他路最大的障碍,就是意识心、分别心。

   意识心,用我们现在的观念的名词,叫做把清净心化为一种观念,同时执着它,这个就是现代人能了解的。

   以前叫做意识心,现在叫做什么?叫做意识观念,我们把清净心化成一念的意识观念,同时又执着它,以为它是真的。

   譬如说:你爱一个人,你死执不放。其实,那个人不存在;你恨一个人,那个人不存在,因为他本来就空啊!那是一堆骨头。

   譬如说:你为一件事情困扰,诸位!那一件事情也不存在。

   如是的体悟,没有得失、增减,清净心慢慢慢慢的显露。

   刚开始我们要修行,会觉得很困难,所以,放下,它是需要训练的,一定要训练!

   所以,在座诸位今天都在等什么?等大悟的那一天、内证的那一天,

   福德具足,因缘具足,恍然大悟,打破无明,桶底脱落,清净心作用,六根、六尘,统统清净心在作用。

    218 [普判众生误认]这一段可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看你用什么心?用错心就继续轮回;用对心,轮回、痛苦就停止

[子二 普判众生误认]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这个轮转就是轮回。

这一段可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看你用什么心?

用错心就继续轮回;用对心,轮回、痛苦就停止。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是因为用错心。

说: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为什么会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诸位!这个用诸妄想,以什么为根本呢?就是贪爱。简单讲:生死轮回之大根本就是[贪],

简单一个字,就是什么统统[贪],贪,什么统统执,就什么统统放不下!放不下就一定要接受痛苦的洗礼。

有的人闯了一辈子,受过千辛万苦,仍然觉悟不到佛的一、二句话。

可是,有善根的人,跨进了佛堂,听了二个钟头,就会恍然大悟:

喔!原来我们这个色身是无常、是生灭、是不净、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他就恍然大悟说:要修行!不修行,没有幸福可言!

所以,我们就是用诸妄想,因为我们用贪爱、贪染的这个心,此想又不是真实的。

为什么不真?因为会给我们痛苦、带给我们争执,故有轮转。

每一个人因为有执着,就会构成一个家庭。家庭跟家庭就会有纠纷。家庭构成一个种族和社会,就会种族跟种族战争,就会战争。

更大一点就是种族联合起来,就变成国家,这国家理念不合就战争、宗教不合就战争,这个就是很麻烦了!

在佛的角度都是虚妄的;在众生的角度,这个就是实在的。

   219 佛陀鼓励人家,责备要少,鼓励要多,要多鼓励,要少责备,这个是人性本善,针对这样子来教化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个轮转就是轮回。

[佛言善哉阿难!此善意有二意:

一、喜得病源,]病源就是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要因材施教,佛也是有教无类;但是,是因材施教。[可以施教。

二、欲加斥破,先示安慰。]安慰就是鼓励。佛陀劝人家用爱语、安慰的话,是有道理的。

古时候有比赛二匹马,二匹马在比赛,赌钱的。这个驯兽师脾气不好,每次这一匹马跑输的时候就被骂,然后吃苦、折磨。

后来经过这个特别的驯兽师告诉他说:你这样子不好,这个马需要安慰,常常跟它洗澡、拍拍脖子,

然后,好像跟它讲话,要安慰,然后,鼓励它,后来,就每次都跑第一!这个马都需要人家鼓励了。

佛陀鼓励人家,责备要少,鼓励要多,要多鼓励,要少责备,这个是人性本善,针对这样子来教化。

当然,有的众生是特殊的恶劣,那个没办法,那个就一定要用法律制裁了。

   220 不可以用分别心去知,应当用如来藏性的本能的般若智慧去知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汝指阿难,等指大众。

当知者:当以智知,不可以识知也。]

智知就是必须用智慧判断;识知就是一般的观念,认识的心。

不可以识知也,就是不可以用分别心去知,应当用如来藏性的本能的般若智慧去知。

[此段真妄双擧,而判定者,]真妄,[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哪个是真心?哪个是妄心?先搞清楚。

用现代话来讲:情绪化、观念,统统叫做妄。放下那个情绪的,就是要稳得住。

再来就是不要落入观念,观念就是对境起种种的对立,那个都统统叫做妄;妄的当体即空,就是真。

所以,诸位!真妄双举,你只要牢牢记住:

离妄即真,这一句话如果抓住关键,你就悟道!不可以离开妄心,另外找一个真心。

诸位!见一切相知道妄,即理,就放下,不可以一直强加种种的观念。

众生就是:这个陷阱跳到另外一个陷阱;另外一个陷阱又跳到这个陷阱,一直在找答案,那个答案就是陷阱。就是这样子!

真妄双举,而判定者,[是欲当机,取真舍妄,]你要取真心,要把那个妄心舍掉,这是[为最初方便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21 业是最公平的审判官。诸位!认了就是你的,你一定要接受这个业报的事实。你尽量的努力,去改变你的命运。但是,我们无量劫来的强大的业力,实属不容易的!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包括凡、外、权、小;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依惑造业,]

[惑]就是无知、就是无明,一切痛苦,来自于无知;一切痛苦,也是来自于迷惑,迷惑,这个看个人的。

所以,很多人碰到师父都会问,说: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就是真的在这个世间你找不到真实的快乐了,再继续找也是迷惑。

所以,有幸听到了正法:喔!原来众生都是作茧自缚,原来我们自性就是佛。

所以,因为依惑而造这个身口意的三业,[依业受报;]所以,业是最公平的,它是审判官,它是无形的审判官,而且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因此,世间没有冤枉的,你今生今世得了什么果报,是男众、是女众;是有钱、是没有钱,诸位!认了就是你的,你一定要接受这个业报的事实。

你尽量的努力,去改变你的命运。但是,我们无量劫来的强大的业力,实属不容易的!

因此,认命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结了婚,孩子生了,就放下。不要每天牢骚、抱怨另一半如何如何,碰到就是要认命,没办法;你实在没办法,不然你离婚嘛!再不然,再不然就气死啊,这个就是业卡住了!

所以,变成最困难的就是说:要离没办法离;要合,合不起来,已经有裂痕了,但是,中间就是业,就是让你没办法去取舍,断然的决定,这个就是叫业报,没办法!

因此,我们要了解,业是很可怕的东西,完全被卡死了!所以说:如果你有大智慧,你就能转这个业。但是,我们一般的众生,没有办法,他一定要依业受报。

因此,在业因,你就要特别小心。业因就是说:这个动念叫做业因;业缘就是手段,就是千万不能结恶缘。

你记得!纵然没有缘,也不可以结恶缘,因为结恶缘的话,恶果它就会跟在后面,有了业因、有了业缘,业果就现前了,业果的报,报就没办法了,你就一定要受苦!

    222 于果报身,再起惑造业,依业受报,生死死生,相续不断,这是为什么?都由迷故,则生死不休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包括凡、外、权、小;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依惑造业,依业受报;]

  [于果报身,再起惑造业,依业受报,生死死生,相续不断,其故何也?]

  这是为什么?[都由迷故,则生死不休。]

  诸位!没有碰到世尊、佛陀正法的,我敢说:一个都不可能觉悟!

  上至皇帝、总统,下至贩夫走卒,一个都不可能,都醒不过来,都认为这个世间就是实实在在的,

  众生要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的,他都认为这个是实在的,谁能体悟到缘起如幻?是不是?

  不能体悟到缘起如幻,就迷;迷就贪;贪就是苦,有贪就一定苦!

   223 一朵花拥有宇宙的真理,会用的人,就了解是缘起性空。不会用的人就迷茫:这是一朵花!见不到究竟的本体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不知者,即迷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所迷之真。

竖穷三际,不生不灭,曰常住;]竖穷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存在。

[法界一相,无伪无妄,曰真心。]法界一相是什么?一相就是唯心,叫做绝对的真心。

一相就是: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一切相,就是真心。

我们前面讲的是妄,现在讲的叫做真,而这个真叫做绝对,不是对妄讲的;如果你认为有一种真,那么,也是妄。

所以,这个绝对,叫做不可思、不可议,离一切对立的,连真都要放下,你着一个真,这个就是妄。所以叫做法界一相,一相就是绝对。

所以,一个颗粒微尘,就是绝对的空,诸位!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样绝对的空,

一朵花拥有宇宙的真理,会用的人,就了解是缘起性空。不会用的人就迷茫:这是一朵花!见不到究竟的本体。

因此,法界的绝对相,绝对唯心,它就是无伪无妄,这个叫做真心。

    224 我们因为不悟。所以,须要世尊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各个角度切入,听经闻法,都在等待自己适合的某一个典故、某一句话,恍然大悟,都在等这一句话

法界的绝对相,绝对唯心,它就是无伪无妄,这个叫做真心。

[性净者]说:[其性由来清净无染,不是浣涤而后净;]不是洗了才清净,它本来就净。

所以,禅宗的祖师告诉后代的人:让我们的清净心继续作用吧,千万不要让它停止。

因此,我们因为不悟。所以,须要世尊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各个角度切入,听经闻法,都在等待自己适合的某一个典故、某一句话,恍然大悟,都在等这一句话。

但是,不知道哪一句话突然会打开你那个锁,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境本闲,庸人自扰,原来是如此!

所以,听经闻法就是这样子,累积了深厚的善根。因此,师父劝大家说:这个听经闻法,它一定要坚持,你今天偶尔来听二堂课,很法喜;隔几天又不在了,它就会中断。它要累积深厚。

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个晚上讲的哪一个故事,刚好打开你的心扉,佛来到你的心中,化为一体,即心就是佛!

祖师大德也是这样子,来跟着禅师,二十年没有跟他讲一句话,二十年统统没有!

然后,他的师父教导他的徒弟说:我起床,你就跟我起床;我睡觉,你就跟我睡觉;我劈柴,你就跟我劈柴。徒弟就跟着做了,可是,他就是启发不了!

有一天,他这个徒弟就问了,说:师父!我跟了您二十年,您都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禅?

他的徒弟要继续问下去的时候,说:师父!什么是禅?他师父就:嘘!恍然大悟!喔!原来禅,日常行住坐卧,劈柴、吃饭统统是禅,只是自己不悟而已啊!

在师父旁边二十年,师父知道因缘成熟了,正当要问的时候,就:嘘!呼!突然大悟!远离一切诤论叫做禅,连开口都错。

人家就能够体悟了!你说:啊!我正要这一句答案!你回去还是跟人家大声嚷嚷,还是一样啊,没有用!

因此,我们要了解,那种内证的功夫,绝对不是戏论的,是实实在在的享受那种幸福、快乐、安详、无诤、寂灭,佛陀的真实不生不灭的心性的。

那是一种完整的人格的享受,是无时无刻不在宁静的大海当中,就算发生了战争,混乱的世间,他也一样可以超凡入圣;也一样在污泥里面现莲花。为什么?他早证如如不动的心性了。

听经闻法它不能从中间切掉;切掉,我今天来使二句看看,会不会有得到益处?

也许某几句话是有好处的,对你有启发性的,但是,他这个每天来看、听,就不一样,他累积,因为累积了善根、因缘、福德具足的时候,就等待那一刹那的因缘。

有时候,师父的一句话、一个典故,这个锁,这个钥匙放进去,啪!开了!

从此以后,就作为无为人了,无为闲道,无所作为,就证悟到无为法,所有的生灭就是不生不灭了,什么都放得下,什么都看得破。

所以,不是浣涤而后净,是本来就净;而这个净,还不是对染讲的,是绝对的净。

   225 佛陀的一句话,抵得过世间百千万亿的财产;世间百千万亿的财产,抵不过世尊一句话的!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性明者:其性亘古灵明不昧,][亘古]就是从古至今,灵明不昧。

[不假功用而后明。体,即真心本净本明之体,此心虽迷,体犹不失。

用诸妄想:诸字助语词,妄想即所执之意识妄心,]诸位!这一句就是一切众生痛苦的根本,所执的意识妄心,

所有的众生,为什么活得痛不欲生?就是因为拼了老命,执着错误的假相,认为这个世间是实在,有可执着的东西。

[亦即上文见相思惟之心,下文缘尘分别影事。此想不真二句,下文佛告阿难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此是前尘,前尘就是现在你前面的五欲六尘,就是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叫做虚妄相想。

我们看了相,就执着,我们看了相,他就执着。为什么?不知道那个相是缘起的东西。惑汝真性,迷惑颠倒这个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就是认意识心,能推测的、能执着的、现前可以用的,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叫做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我们失去了本来真常的心,[元常]就是本常,本来真常的心。[故受轮转。]

因此,佛陀的一句话,抵得过世间百千万亿的财产;世间百千万亿的财产,抵不过世尊一句话的!

世尊的一句话,得到永恒的法身慧命;得到永恒的解脱。世间百千万亿的财产,有用吗?

所以,一切修行人,应当以法为乐,不应当以五欲六尘为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226 同样一个人,可以用妄觉,也可以成正等正觉,就看你用什么心?

经文30:[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言其本非真心,错认为真,被其赚误,][赚误]就是欺骗。[轮回流转,于生死苦海,浩劫莫出也。][浩劫]就是长劫。

在座诸位!我们已经轮回很久了,今生今世有幸听闻到佛法,就千万不能错过,要好好的修行!

[此中常住真心,即二种根本中真本,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用诸妄想,即二种根本中妄本,为无始生死根本是也。

一切众生,迷真所以执妄,]因为迷了真心,所以,执着这个妄心。

[起妄惑,造妄业,受妄报,]诸位看,有三个[妄],也就是告诉你:生命是一种虚妄的产物,生命是妄想的产物,宇宙是妄心的舞台。

但是,如果是证悟的圣者,人生是真心的显现;宇宙无一处不是真如法性,悟到了就是这样子。

所以,同样一个人,可以用妄觉,也可以成正等正觉,就看你用什么心?

为什么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他不迷啊,他也不会迷惑颠倒。

    227 如果这一念冲动心上来,你稍微冷静一下,抱起来,如果有白骨观,你抱的就是一堆白骨

今天报导了,说有一个主管,他有一个秘书,留下来,就跟她讲说:我们今天要加班!就留这个秘书,这个主管是男的,这秘书是女的,是人家的老婆,可能长得不错吧!

这秘书在接电话,主管可能当时冲昏头了,不知道那个是人家老婆,她一边讲电话,从后面给她抱起来,那个秘书正在给对方电话,又怕电话对方听到,怕损坏公司的名誉,就电话挂断说:你不要这样子!就跟他呵叱了:不要这样子!

后来,又第二次又抱着她,然后,这个女孩子回来跟她老公讲,这老公决定要告他!

再来,后来是气不过了,就上网,把她被性骚扰的整段全部列出来,动作啦、举止啦、从后面抱她啦,结果这个主管收押了,性骚扰成立,收押了!

如果这一念冲动心上来,你稍微冷静一下,抱起来,如果他有白骨观,你抱的就是一堆白骨。

假设说:他有这样的因缘观、白骨观、不净观,能够有这样的功夫,稍微冷静一下,拥抱不一定代表拥有嘛!

你观想一下:抱着的时候,她慢慢会老化嘛!假设说:有这样的情形,抱着,赶快去吃吃饭,来又抱着,睡觉又抱着,

好!她就会慢慢老,从婴儿、十岁、二十岁、三十、四十岁,到最后火化,变成一堆骨头,观想:抱着一堆骨头!

所以,当你有学佛,不管碰到重大的挫折,还不至于发生不幸。

譬如说:二个男女恋爱失败了,假设说:他有佛法的观念,他就知道没有缘,分开,他就没有缘,没有办法,勉强不来!

可是,如果没有学佛,就会一定要置对方于死地,因为他没有这个缘起的观念、缘分的观念。

所以,没有听闻佛法的,比较容易造成重大的不幸,而变成没有办法收拾。

但是,学佛的也会,只是比例会比较少一点,因为他会回归理性、他会回归智慧、他懂得不净观、懂得无常观、懂得无我观、懂得白骨观、懂得苦观。

现在这个主管,主管被停职了,这样有衰吗?值得吗?抱那二下,一个月好几万,六、七万块没有了,名声又不好!那一念的冲动,你看看!后遗症,现在被收押了!

所以,起妄惑,造这个妄业,受这个妄报。[所以轮转不息!初取心定判竟。]这个[竟]就是段落的意思,就是这一段讲完了,竟。

说:师父!后面为什么加一个[竟]呢?[竟]就是这一段到这个段落,就这么简单,这么简单也搞不懂?

    228 [教以直心应征]。什么叫做修行?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癸二 正与斥破(分二)子初 如来备破三迷][二 大众知非无辩(子初又分三)]

[丑初 破妄识无处、二 斥妄识非心、三推妄识无体

(丑初又分四)寅初 教以直心应征 二 双征能见能爱 三 征诘心目所在 四 所执七处咸非 今初]

经文31:[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妄识无处就是:妄识没有你停留处,意思就是刹那生灭的。

斥妄识非心,非真心,妄识刹那执着的一种影像,对相上起执着、分别的一种影像而已,是第六意识心,不是如如不动的真心。

推妄识无体,体是永恒存在的,妄识来,一下就走了,一下增、一下减;一下得、一下失,凡是有得失、来去、生灭、增减的,统统不是真心,不是真体。

所以,自古以来,禅宗有一句话,直接了当告诉你:什么叫做修行?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

禅宗真厉害,一句就搞定了,一句话就搞定了!

    229 我吃我拉,你吃就你拉啊,统统要拉,一样!

自古以来,禅宗有一句话,直接了当告诉你:什么叫做修行?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禅宗真厉害,一句就搞定了,一句话就搞定了!

世间人,我举个例子,譬如说:你正在吃包子,这包子放在前面,

如果我包子吃到一半,前面有三个包子,然后,突然有人把师父的包子抢走,我一定不会生气。

为什么?我吃我拉,你吃就你拉啊,统统要拉,一样!我吃到一半,你把我三个包子突然抢去,我一点都不会生气。

如果没有大悟的,抢那三个,那就没完没了了:我吃到一半,你这么没有礼貌?宁愿我自己拉,哪轮得到你呢?他就会变成这样子。

所以说:一切都以执着这个假的色身为自我。所以,他就什么都为这个自己,什么都要保护。

   230 都要有智慧,都要有正确的方向。才不会伤到你自己嘛!

一切都以执着这个假的色身为自我。所以,他就什么都为这个自己,什么都要保护。因为我们不清楚,所以,我们不了解保护的道理。

譬如说很简单,这个皮肤,我们一般就是要保护皮肤,她不知道,她就买了这个化妆品来,就开始抹,

她不知道,这最基本上的,她不知道,连皮肤要呼吸都不知道,她就把粉弄得很厚很厚,就错了!这方法刚好错误。

这皮肤它要呼吸的!知道吗?所以,如果你抹上化妆品的时候,记得!你宁可用好一点的,买好一点的,让皮肤可以呼吸,否则你这样一抹下去,刚好不能呼吸,太阳一晒的时候就黑斑;

你再继续抹,它又没办法呼吸,这样皮肤会窒息而死,组织会坏死,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连这个最基本上的都不懂,那是很可怜!

一切痛苦来自于无知。所以,你一直很想让它美,可是,你不知道美是要持续的。

譬如说很简单,你用一个化妆品,一个口红就好,你用很红的,那里面有铅、汞,好!很红,抹起来很好看、很有朝气。

我告诉你:你用劣质品抹久了,久了以后,你化妆品卸下来的时候,你的嘴唇会黑掉!为什么?汞中毒,你看,我都没抹。

所以,我们连最基本上的保养品,都应当要知道一些知识,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Wisdom is power.智慧就是力量。对不对?

人家说:当法师怎么懂这么多?我就说:懂这么多有罪吗?

他说:师父!您是有在抹什么吗?我哪有抹什么?没有啊!这是天生自然的,我这是nature呢,自然的!对不对?天生的荔枝呢!(天生丽质谐音)

所以,这是一种佛法,由佛法的智慧、知识,智慧就告诉你:连这个最基本上的化妆品,都要有智慧,都要有正确的方向。才不会伤到你自己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31 没有一尊佛,说不开悟可以成佛的;没有一尊佛,说不见性可以成佛的,没有!

经文31:[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研]就是求。你今天阿难欲求无上的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

[酬]就是回答我,酬我所问,就是应当回应我所问的问题。

十方如来,就是无论哪一尊佛成道,同一道故;

这个同一道,就是统统用明心见性,不生不灭的心性修行,

没有一尊佛,说不开悟可以成佛的;没有一尊佛,说不见性可以成佛的,没有!

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心言,言就是心之声叫做言,心灵的音声叫做语言。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委曲相就是:这样才不会走冤枉的路,委曲相就是冤枉路、绕弯子;直心是道场。

[此文是佛,欲斥其缘心虚妄,]为什么?境现前,就会勾引出我们的妄心,所以,能缘的心,其实是虚妄的。

[故先勉以直心酬答。研者求也,谓汝今有欲研求,无上菩提之道,必须真实发明,自己本具,不动摇不生灭之根性,则无上菩提,斯可希冀。]这样才有希望,[希冀]就是希望。

[发即开发,明即悟明,性即六根中性,]六根中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

[亦即如来藏性;此性为楞严定体,]所以,楞严定体以什么为出发点?以明心见性为出发点。

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为出发点。所以,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决定没有办法体悟楞严大定,没有办法!

   232 成佛有什么好处?就是什么都享受。什么叫众生?就是停不下来,要把自己搞得很忙,要把自己弄得很辛苦!

[三定(奢摩他、三摩、禅那)不出一心,如果上根利智,观见如来胜相,不于所见,分别染净,而于能见,得个消息,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矣!]这一段要画双红线。

我再讲一遍:如果上根利智,根器利的人,观见如来三十二相,知道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要以什么见如来呢?要离一切相,可以见如来。

不于所见,不于所见就是境界,不对境界产生任何的分别心,了知境是妄。

不于所见就是境界,不对境界产生染或者是净,连净的念头都不可有。

净就是:譬如说你做一切善,净,譬如说:你持戒清净,还不能加上说:我持戒清净!来傲视别人。染就不用说了,染不可做,净也不可着。

所以,分别染净,就是只要你对境界落入观念;染净就是观念,也就是所讲的善恶、是非、好坏。

而于能见,注意喔!能见的心,就在这个同时,得个消息。

能见是意识心;但是,记得!这个意识心,同时放下的那一念,就是真心,还不离当处,不离当下,不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什么叫众生?就是停不下来,要把自己搞得很忙,要把自己弄得很辛苦!

成佛有什么好处?就是什么都享受,

英国人也是享受下午茶,我看那个伦敦,这下午茶,这英国人最享受的,时间一到下午,你到伦敦去看,大街小巷都是下午茶。

而且英国人把全世界各国的茶都收集,看你要喝什么茶?他们的消费,大概是高雄的二倍,喝个下午茶,与朋友聊聊天啊怎么样。在台湾,也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习惯。

好!如果你有佛法的话,喝下午茶没关系啊,享受这个下午茶。但是,记得用真心喝,知道喝茶是妄,所有的感受都是妄。

    233 世尊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作为感官的奴隶,感官是生命中的严重的错觉!

世尊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作为感官的奴隶,感官是生命中的严重的错觉!

在《佛遗教三经》里面讲: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你自己,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你把持不住自己。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执着、妄识在作用,就是感受、这个觉受在作用。

譬如说:我们吃东西,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

所以,佛陀在《楞严经》里面讲:我们已经把本性疲乏了,碰到了舌头,好吃、不好吃,分别心立判;

然后,强烈的执着,已经忘了我们有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真心疲乏了、疲惫,就等于睡觉麻痹了!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啊,眼睛看一切境界,已经麻痹了,清净心睡着了,每天无时无刻不用这个意识心在作用,统统不用真心,为什么?看得到、摸得到比较快啊!

美国每年,你看看那个电视报导,美国每年都在卖什么?有一种大的那个厂商,卖什么呢?卖这个新娘的礼服,打一折。也就是说:一百块剩下十块;要一千块的美金,就剩下一百块。

然后,一、二天前,人家就会去店面这样一直排队;但是,到了当天早上要开门的时候,门一开;因为要穿这个新娘的礼服都是小姐,这门一开的时候,冲进去那一刹那,黑人的新娘、白人的新娘,统统变成老娘!

完全没有威仪,什么女孩子的矜持、含蓄,哪还管得着?冲啊!哪里捡到便宜的,就是一件一件的,我看了:喔!没办法了!

所以,我们就知道,唉!众生相就是这样子了。因此,我们很能理解众生用妄心。

所以,我们能够听到佛法,就要用真心。而于能见,得个消息,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234 修行放掉虚伪,能减少冤枉路、委曲路

经文31: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者:佛以阿难,见相思惟,分染分净,于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缘起法。

[更起遍计执性,]遍计执就是严重的偏执,就是严重的错觉!为什么?要用现在话语言,你才听得懂,

于依他起性,更起遍计执性,这个明明只是缘起法,空无自性的,因缘凑合的。

可是,我们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因此,就扭曲了我们的真心,就用那个偏执的、顽固的意识型态、个性在处理事情。

[全同凡夫情见,正属生死根本,]生死根本。[故勉以应当直心酬答,欲令舍遍计执,而取圆成实也。]

所以,我们应当舍掉对生命上的一种错觉,应当用正觉,圆成实就是正知正见正觉。

简单讲就是:不要在缘起法里面迷失,

[直心者:不隐讳,无虚假;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场。故擧十方如来,皆同一道为证;一道:即直心之道,故曰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换句话说:我们修学佛道,就不能虚伪、不能装模作样,你如果因为让别人赞叹而修行,你也是生死的凡夫。

真正修行人,不须要让你看到;也不须要张扬;也不须要广告,因为他是真的发菩提心,是为了生死的,不是搞名搞利,打广告的,因为他要出离生死啊!

[心直则言直,言者心之声也,]心灵的声音发出来就是语言。

[心言直为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所以,修行放掉虚伪,能减少冤枉路、委曲路。

[以发心为始,究竟为终,]究竟就是成佛。[中间经历诸位,皆中中流入,不着二边,]二边就是空、有。

[故永无委曲相,即是直果。设或因地不真,难免果遭纡曲。]这个[纡曲]就是弯,我们很多修行人,没碰到大善知识,所以,就会走了很长的冤枉路。

有的已经走了五年、有的已经走了十年、有的已经走了二十年,还是继续走冤枉路。[初教以直心应徵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235 [双征能见能爱]。连贪爱如来三十二相,都是生死的根本;连贪爱如来的庄严相,发心出家,也不是真心

[寅二 双徵能见能爱]经文32:[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啊!我现在问你:当你发心出家,看到世尊三十二相庄严相,你看看,将何所见?是什么为能见?所见,其实在问能见。

你看到如来;这个[所见]不是境喔,是问能见的心。

看到如来三十二相是所见,看起来好像是在问如来,你是不是看到外面的境界?

其实,将何所见,重要的要回光返照,就是要注意那个之见、真见。

谁为爱乐?是谁产生了贪爱如来的三十二相的心?是谁呢?你用什么看?是谁能产生爱乐的心?

[此处双徵,能见能爱,即是如来,要审出阿难,以何者所以能见?是谁能生爱乐?]

要换现在人:就是我了!这刚好是错觉,定位就错!世尊说:我不存在。耶稣基督说:我不属于这个世间。其实,这个都是了解无我的精神。

[审查既定,方可施破。所见二字,不可作色尘解。]色尘就是外境。[良以凡迷取舍,]凡夫迷了,有取舍心,[多皆颠倒,]佥qian,[佥]就是都,[佥以肉眼为能见,]

佛陀后面就有讲了:如果肉眼可以见,这个人刚刚死的时候,肉眼没有坏,怎么不能见呢?所以,能见是心不是肉眼。所以,佥以肉眼为能见,[佥]就是一般都认为。

[爱乐为真心,]我欢喜的那一颗心,就是真实的心,所以,一般都是认为:没有错啊!我确实看到如来,就是现在这个心啊!

[观下阿难答处自知。此中将何者所以能见,是要阿难认真见;]真见就是真心之见,要真心之见,心就不动摇;妄见,心就动摇。

所以,真妄全在一念、生死全在一念之间、解脱与烦恼,也全在一念之间、性识之别,也是一念之间,看你悟不悟?迷悟一念间、生死一念间、都在一念间。

[谁为能生爱乐,是要阿难明妄心,]非真心之见。是要阿难明妄心,

底下加五个字:非真心之见,你了解你那个是妄心的见,不是真心的见;真心的见,心如如不动;妄心的见,心有增减。[可惜阿难,不能领会。]

经文33:[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被佛一审即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用我的心啊,还有用我的眼睛啊!阿难的意思就是说:明明没有错啊!世尊!您为什么还要问呢?一般众生都是这样子了。

[此二句心目浑答,][浑]就是不清楚,心跟目答得不清楚。

[下三句分解。由目观见如来胜相,此分明认见属眼;]不知道见不属眼。

[心生爱乐,此分明认识为心,]把这个妄识认为是真心,所以,这个叫做认识为心,如果这个[识],前面加一个妄识的[妄],就更清楚了。[心]的前面加一个[真],那么,整句就更清楚了,此分明认妄识为真心。

全同,跟一般的凡夫迷惑颠倒一样,[全同凡迷颠倒,疑真取妄。]遗失了我们的真心,却执着了妄,取这个妄。

[劾验取舍已定,][劾验]就是查证所触犯的罪刑,叫做劾验。简单讲就是论人过失,劾验就是勘验已定、取舍已定了,知道阿难是用错心了!

[下文如来破识显根,][根]就是根性,不生灭的根性。破那个生灭的妄识,显不生不灭的根性,叫做破识显根。

[一卷半之文,皆以此三句为张本。][张本]就是根本,就是由这里开展出来的,由这三句开展出来的。

[故我发心,愿舍生死者:因见相爱乐,发心出家,愿舍生死。其志愿可谓不错,而不知能爱之心,]正是生死根本,[正生死本;]要加二个字:正[是]生死[根]本。

所以,连贪爱如来三十二相,都是生死的根本;连贪爱如来的庄严相,发心出家,也不是真心。[即下文二种根本中之妄本,以攀缘心为自性者。]

    236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你不要认为痛苦没有好处;其实,痛苦是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它让你的心灵成长,一个人不经过痛苦的洗礼,是不可能成佛的!

诸位!攀缘心就是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以那个能缘的心,刹那生,刹那灭;刹那增,刹那减。所以,我们会有情绪的作用,就是因为攀缘心。

我们活得痛苦的时候,会哭泣;我们受到委屈的时候,会哭泣;我们受到严重病苦的时候,会哭泣;我们烦恼重的时候,会哭泣;正因为我们不了解业力、果报,和现前攀缘的意识心在作用。

所以,认了就是你的,如果你要能够了解,因缘果报没有冤枉的,而且事实你就是要去接受的时候,你就会变成很勇敢的人。

你不需要掉眼泪,你可以把眼泪化作大爱;你不需要哭泣,你把哭泣化作勇气。

你不要有挫折感,你把挫折当作是一种经验,转化成心灵的本钱、智慧的本钱:我有这样可怕的经验,我就可以警告自己!

像我现在,只要电话铃,拿起来:我这里是台北地方法院,然后我就说:哼!放下去。铃,我就知道,第一个观念就是:又是诈骗集团!接起来,我这里是交通部,又放下去,铃,接起来,有经验了,就知道说这个就是诈骗集团。

所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你不要认为痛苦没有好处;其实,痛苦是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它让你的心灵成长,一个人不经过痛苦的洗礼,是不可能成佛的!

在世间人来讲,众生愈伤他的心,是愈不好,他愈难过,心如刀割。

在修学佛道的人来讲,知道成长的痛苦当中,要掉很多的眼泪、要哭泣、要经过痛苦的洗礼、种种的创伤、挫折,

因为,记得!当我们要爬上金字塔的顶端,最顶端的时候,要奋力一爬,爬一阶的时候,会喘,呼~~~再爬一阶,呼~~~会喘,为什么?痛苦就像这样子,每一次的痛苦,就往上再推进,每一次的痛苦,就往上要推进,再推进一层。

但是,这个是指有智慧、想成就佛道的人吃的苦。世间人吃的苦没什么意义了,世间人就是生好几个,生到卫生局去找他!

有一对原住民的,生孩子很辛苦、很痛苦,生几个?生九个,他爸爸一个月才赚三万多,生到卫生局去找他结扎,严重吧!卫生局不找他,他还继续生啊!所以,世间人生了九个,吃了很多的辛苦,有没有意义?

所以,学佛,你有般若智慧,你今天所有吃的苦,别人、众生给你的逆境,记得要感谢他,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是可贵的经验。

你一定要转念头,愈侮辱你的人、愈让你痛苦的人,你愈要感谢他,因为他让你成长,没有经过这样子,不可能成就。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大风大浪、大苦磨练出来的人,是绝对有相当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的;再来,他的心就不会晃动。

如果从小就是温室里面成长的小花,他没有办法经过大风大浪,马上就摧折了,风一吹,倒了;雨一打,死掉了,因为他没有经过境界的考验。

所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里跟大家要互相勉励,这是观念的问题。

   237 认见属目,认为我们的意识心跟眼睛就是一体的,认为妄识是属于眼睛,弄错方向了!

[又根识难分,]根跟识很难分辨,根就是不生不灭清净自性;识是分别心、执着心、颠倒妄想心。

为什么根识难分呢?因为全在一念,看你动什么念?它很难分!而且它很难分,就是因为它很微细,一般我们烦恼会冲得很快、执着会冲得很快,所以,当我们碰到逆境,一下子就是起烦恼,已经起习惯烦恼了。

当一个人养成习惯的时候,就改不过来,所以,修行很难!像我妈,还有那个伯婆。我回去林厝寮,那个伯婆年岁大了,然后,我走过去,她就说:阿囝啊!阿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小孩子,吃饭!叫我吃饭了。

第二次再走过去,说:阿囝啊!你吃饭了没有?问第二次,这样还不到几分钟,就叫你四次,叫四次吃饭:哎呀!去吃饭啊!

师妈,她坐在那边也是,信徒来,我妈妈就是这样,很热诚:吃饭啊!然后,人家走过去的时候:师父!您不叫那个居士去吃饭吗?我说:有!已经有讲过了!等一下又走过去:去吃饭啊!再叫第四次的时候,那要相当的定力才有办法,一个吃饭叫了四次,four time后面加s,我有时候叫得实在是不耐烦的时候:好了啦!师妈!吃饭叫四次了,可以了!

像我,很简单,信徒来到厨房的时候,我只有叫一次:大居士!吃饭!他如果说:不用!我就不会再叫了,不吃是你的事啊,我一定不会叫第二次的,因为直心是道场,第一义谛就不会落入第二义谛,因为我有诚心叫你吃饭,你不来,饿肚子你的事情!

我们了解,根识难分,全在一念之间。[凡愚莫辩。目中能见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在阿难日用中,放光动地。阿难终日承渠恩力,]恩力,那就是主人,本性,承本性的恩力。

[不知这个就是主人翁,就是真心,而反认见属目,]认为我们的眼睛是属于这个意识心。认见属目,认为我们的意识心跟眼睛就是一体的,认为妄识是属于眼睛,弄错方向了!

所以,[终取爱乐为心。此即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矣!]这个就是迷真心认妄心,执妄为真矣,执妄心为真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238 [征诘心目所在]。如果不认识它——心跟眼睛的所在处,那么,你就没有办法降伏尘劳

[寅三 徵诘心目所在]经文34:[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告阿难:就像你所讲的,真所爱乐,你之所以爱乐,是因为你的心,还有你的眼睛;如果不认识它——心跟眼睛的所在处,那么,你就没有办法降伏尘劳。

因为众生尘劳为本,就是忙碌;烦恼为末,[尘]就是污染;[劳]就是扰乱。这些外境的五欲六尘,会污染我们、会扰乱我们,就是这个意思。

[上科如来审问,都从向上一着提撕,]向上一着,就是往上提起正念,振作一点,想清楚一点。[曰:将何所见?曰:谁为爱乐?]这个都是向上一着提撕,看看能不能得个好消息?可惜阿难没悟!

可是,阿难悟了也不好;悟了,就没有这一部《楞严经》,他就一直要装,装成一直装听不懂,佛才一直讲这一部《楞严经》啊!

佛这一讲,阿难悟了,这样只有一点点,到这里100页,OK!就没有了,阿难终于大悟,好!后面没有了!

所以,这个演戏要演得很真,阿难要装得完全听不懂,拼了老命跟佛抬杠,才有这一本那么大本(的经典)!

所以,这个演戏要演得很真实的,要示现得好像凡夫一样。

[若能向能见处得个消息,]能见处,记得!用错心就是识;用对心就是性,就是能见处。

你要悟了,转识就成智,心性就显现,你的生命完全掌控在你的心性当中。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不要让你的无知、无明一直发挥,人应当克制,我们应当稍微克制一下,不能一直发挥你的无知、无明,世间人就是这样子。

说:若能向能见处得个消息,[则大事毕矣!]

大悟就是这样,歇即是菩提,起点就是终点,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大事毕矣,什么叫做大事毕矣?生死的关键就是明心见性,你修到成佛,也是这一颗不生不灭的心性啊!

[无奈阿难未离常情,只知合尘,不知合觉,]只知道跟尘配合,合尘就向外;不知合觉,就没有办法回光返照。所以,合尘就是意识心;合觉就是心性了。

[曰由目观见,]由眼睛去观看,所以,[心生爱乐,则心目双迷,辜负世尊甚矣!此科佛欲施破,先为按定其说曰:[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则应知心目所在。]你应当先找到心跟目所在。

[下四句反言,若使不知心目所在,就不能降伏尘劳。尘有染污义,劳有扰乱义]。

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一切众生过的日子是很辛苦的,就是污染、扰乱,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过这种日子的。

[尘劳即本、末烦恼也。]这个[本]跟[末]中间加一个:与,这样更清楚,尘劳就是本与末之烦恼。本就是重的烦恼、根本烦恼;末是枝末的烦恼,所以,尘劳即本与末之烦恼。

   239 我们一定要体任,现前这一念执着心、分别心是妄识,是生死的根本,这个就是贼!如果你不认识这颗妄想心、意识心,你就被贼所骗,而且骗了百千万劫,没办法解脱!

[寅三 徵诘心目所在]34[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此心即六识,]第六意识就是执着、分别。

[此目即肉眼,肉眼乃无知色法,本来无见,众生多认见属眼;]我能够看到,是因为眼睛有看得到。一般人都认为眼睛才能看到,所以,认见是属于眼,能够看到是属于眼睛。

[识心乃生死妄本,]这个识心就是得失、增减、烦恼、执着,没有停止。

所以,不学佛法,你就得一辈子负担,背着我执的重石头;背着法执的重的石头,就一直挑到你的死亡那一天,到你死亡,这个重担。

识心就是心灵的负担,痛苦的开始,轮回的根本。所以,识心乃是生死的妄本,

[本来非心,众生多认识为心。]这个[识]如果你念错了:众生多认识为心,那么,你不知道这个[识]是个别的,所以,要加一个[妄]:认妄识为己心。一切众生,全部都认这一颗妄识为自己的心。

[阿难既执此为心目,]佛欲索,[索]就是求,[佛欲索其处而破之,故下擧喻国王讨贼。]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譬如说:国王要打仗,你要知道贼在哪里,你部队派出去才能打啊。

你贼都不知道在哪里,你部队派出去,你怎么打呢?是不是?你一定要知贼所在啊!

我们一定要体任,现前这一念执着心、分别心是妄识,是生死的根本,这个就是贼!

如果你不认识这颗妄想心、意识心,你就被贼所骗,而且骗了百千万劫,没办法解脱!生我慢心就是骄傲的心。

这个世间其实是这样子的,其实,用你的平常心看待,世间没有永远的胜利的,绝对没有的!没有常胜军,也没有常败军。

但是,记得!我们是佛陀的弟子,应当解脱自己,超越一切对立的。

[国王喻本觉真性;贼喻六识妄心;目为贼媒,]这个[媒]加一个[介]更清楚!为什么加一个[介]呢?使双方结合嘛!

眼睛就是媒介,眼睛就是妄识的媒介,眼睛看,起意识心嘛![引识奔走。]所以,我们完全被识拖着走。

[国贼谋叛,僭jian号称王,]这个[僭号]就是臣下擅用皇帝的尊号,冒用皇帝的尊号,叫做国贼谋叛,僭号称王,这个[僭]就是冒充的意思,称王。

我们现在意识心,代替了我们的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现在就是这样子了。

国贼谋叛,在我们的心性当中在打仗,当然,修行就是要战,大悟,贼就弭平了;不悟,贼就继续猖狂,看你是用妄心?用真心?

[王被贼侵;妄心扰乱,混淆本真,真被妄覆。]一切众生都是这样。

[国被贼侵,发兵讨贼,是兵定要知贼所在,方可捣其巢穴,擒其贼首,国泰民安;

若不知贼在之处,则徒费饷需,][饷]就是军粮,军人的薪水,饷需。[于事无济。兵喻始觉妙智,全仗始觉有功,方能降贼。

昔有僧问善知识云:家贼难防时如何?]家贼就是心贼,我们心的这个妄心像贼,很难预防!这一句是问这个意思。

我们心里烦恼、执着这么的重,很难预防,这个贼随时都会跑出来的,伤害我们的,其实,这个贼时时刻刻都在你眼前。

[答曰:知之不为冤!]这个[冤]不能当作冤仇、仇敌,[冤]就是要当作欺骗。说:你知道它,就不会被欺骗了!

譬如说:贼跑到我们讲堂来,我就告诉101室说:这个人有问题,盯着他!就派人用眼睛盯着他,每次法会都来偷钱,派人盯着他,那个贼就不敢下手。知之不为冤,知道了就不会被欺骗。

   240 你现在妄想心就是贼;你现在这一颗分别心就是你的贼,你只是不愿意去承当它

[又子湖枞zong禅师,乃于夜起大叫:有贼!有贼!]

他的徒弟,不知道师父在叫有贼是什么含义,[其徒竟起逐之。]他的徒弟爬起来就追,追什么?追贼啊!

这个子湖枞禅师抓住一个人说[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了一个!]抓住了一个徒弟就:抓住了一个了!

[其徒曰:不是,]师父啊!是我啊![是某甲。枞托开曰: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

你现在妄想心就是贼;你现在这一颗分别心就是你的贼,你只是不愿意去承当它。说:是则是,是贼,其实是贼,只是你不肯承当那是贼。

[若承当得去,贼即是子;]这句话就是:识跟智是一体的,你只要承当,识是执着,了悟它,不要被执着蒙蔽;不要被分别心所欺骗,如来藏性就显。若承当得去,贼即是子;

[不能承当,子反成贼。[凭么说话,却与国王讨贼,另是一番播弄,具眼者别之。]说:这么说话,却与国王讨贼,另是一番播弄,

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怎么说,如果贼没有找到,那不行!一定要找到那个贼,国王才出兵;如果不是这样子,那讲来讲去,都没有针对目标讨论。

具眼就是开智慧,见性的人就另当别论了;播弄就是:再怎么说还是没有意义的。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故直指生死根本,识为过咎,]就是这一颗分别、执着的心,强烈的意识型态、观念,所以,识为过咎。

[目亦带言者,]亦带言就是附带的。[以目为贼媒,媒贼相依,责须连带。]连带责任,所以,心跟目同时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41 让你疲惫不堪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眼睛看,心就贪,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经文34:[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此曰:使汝流转诸趣,生死长劫不休者,心目为咎也。]

让你疲惫不堪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眼睛看,心就贪,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从出生,看到什么就贪,什么统统要买,吵着爸爸要买;长大了,大家都顺从他;结婚了,贪爱男女;生儿育女,贪爱了这个儿女;一直当阿公了,这个贪爱仍然没有办法割舍。

所以,生死长劫不休者,心目为咎,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

[此破意识,缘佛相好之胜善功能也。]因为佛有三十二相,阿难就是见到佛的胜相,殊胜的佛相,那么出家,善是善;但是,是意识心。

[前双徵见爱,如捉贼追贜,][贜]就是盗贼抢偷来的东西,我们说:分贜、贜物。

[今则见贜,预备擒贼。]看到了赃物,准备要抓那个贼了,就是要找到那个妄想心了。

[故特徵之曰: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此即是第一次徵心,下阿难转计,七处咸非,]所以,[并非七处徵心,]只有问二次心在哪里,只有问二次。但是,那个讲七处,讲了七个地方,都不是真心。

所以,七处咸非,[咸非]就是咸非真心,阿难讲了七个地方,都没有找到真心,而佛其实只有问二次。

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其实,讲七处徵心是不对的,佛[乃是七番破处。]七次破这个识是非处,不是真心的意思。

   242 追星族,就是用什么?用妄心,不知道自己每一个人心性就是佛

[此经只有二次徵心之文,]问他的心。

[第二次在斥破妄识非心文中,佛擧金色臂,擎拳验间之后,][擎拳]就是高举,把这个拳头拿起来问,验这个阿难的见性之后。

[徵曰:]就问了:[汝目可见,]你眼睛可以见到,[以何为心,当我拳耀?]当我拳显耀;因为佛的拳有光明,叫做耀。

说:当我拳耀,这一句话如果颠倒过来,就更清楚:当我拳举起来,汝目可见,是以何为心?这一句如果颠倒,就更清楚了。

当我如来把手举起来,你眼睛看得到,你是用什么心,看到我举起了这个拳头?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就是问心所在了。[而我以心推穷寻逐,]这个就是一般人,能推想、臆测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推穷寻逐、追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所以,我们现在有追星族,就是用什么?用妄心,不知道自己每一个人心性就是佛。

[佛当面斥之曰:咄!阿难,此非汝心!][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欸呀!呵叱,喝!这样子呵叱,阿难就吓一跳,阿难!这个不是你的真心!

意思是:佛大声的说,佛有时候要显赫一下、呵叱一下:他说:喝!阿难!这个不是你的心!阿难吓一跳!

[此处心目双徵,有人以为佛既双徵,下必双破,实则不然。心目媒贼相依,语须连带。佛之本意,但徵其心,]你用什么心,眼睛是附带的而已。

[而目只带言而已。故下文三番破识之后,即是十番显见,]十番就是十次,显不生不灭的见性,叫做十番显见。十次显不生不灭的见性,因为不生不灭的心性难以显。

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强调这个见性,为什么?众生的根性陋劣。[显见即是显真,以见性即真心也。]所以,不见性的人,是永远不能成佛。

    243 眼睛只能显显外面存在的颜色;如是能见之性,见性,是心非眼,其实是心,不是肉眼

《楞严经》的经文里面讲:如果眼睛真的能够让你见到东西,[汝在室中,门能见否?]

那么,你在这个室内,你看你那个门能自动看到外面吗?意思就是不能![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世尊意思就是说:见物是心,不是肉眼,跟肉眼没有关系。

意思就是:我们的眼睛,是因为有我们的意识在作用,重点在识,肉眼只是附带的。

所以,你眼睛不好是眼睛不好;可是,你的心性、灵魂还是能成佛啊,跟六根虽然息息相关,但不是绝对的,眼睛不好、耳朵不好,心性不增不减,因为那是属于肉做的神经系统,跟意识是没关系的。

所以,佛陀就说:如果这个肉眼真的能够看到东西,那么,你在室中,那个门,能自动看到外面吗?

意思就是:没有人,门是物质的,门是不能主动看的。要有心(要有人在里边),就是要有心在里边才能看到。

所以,你在室中,只有这个门,是不能见的,比喻说:只有肉眼是不能见的。

如果肉眼可以见,那么,已经死的人,这个肉眼不是还存在吗?为什么没有办法看东西呢?应皆能见物啊!

为什么死的人眼睛还在,为什么不能看?表示眼睛看跟肉眼没关系啊![此皆破目之文。]

显见文云,说:[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眼睛只能显显外面存在的颜色;如是能见之性,见性,是心非眼,其实是心,不是肉眼。

眼能显色,眼睛显出外面的颜色;如是能见之性,其实是心,而不是你所讲的肉眼,单单用肉眼可以看的。如果单单用肉眼可以看,刚死的人,肉眼还在,为什么不能见物呢?表示说:能见是识、是心。

   244 见性是独立存在的,眼睛坏的人,看不到了,见性有没有增减?没有的,只是看不到,眼睛不能显出这个见性而已

见性是独立存在的,眼睛坏的人,看不到了,见性有没有增减?没有的,只是看不到,眼睛不能显出这个见性而已;

而这个见性,他用耳朵也可以显见性啊!所以,眼睛不好的人,耳朵就特别灵敏,因为他用耳朵;耳朵也一样可以见性的,因为它有闻性。知道吗?

眼根坏了,有的人眼睛坏了,耳朵也聋了,他还有怎么样?触觉啊,触有什么?触性啊!

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眼根坏了、耳根坏了,或者是鼻根,嗅觉不灵敏,其实只是说生活起来不方便。

但是,不生不灭的心性,从来没有增减,也没有失去,绝对没有!

话虽这么说,这些器官是很重要的喔,譬如说:一个植物人,没有错啊,心性是作独立存在的,没有错。

植物人躺下去了,眼不能见、耳不能听,或者是耳能听,手不能动,知道啊,眨眨眼。

就是说:虽然他有本性具足,可是,因为业报,本性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因此,我们要了解,相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错误,就认为:这个是臭皮囊,这个一定会烂、一定会坏,这个不重要!错了!

身体健康,才能显出清净的自性,因为它才能作用,佛要万法回归当下。

    245 所谓佛,是现前当下这一念本自具足的,佛法是让我们现前当下这一念解脱的,而不是说:把希望寄托在遥远不可知的未来

佛要万法回归当下。在《阿含经》里面有一段对话,要注意听!

有外道来问佛,说:如来死后,如来存在否?佛不回答。外道又问,说:如来死后,如来不存在否?佛不回答。第三次外道又问,说:如来死后,如来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否?佛不回答。

说:如来死后,如来有边否?佛不回答。说:如来死后,如来无边否?佛不回答。说:如来死后,如来介于有边和无边中间否?佛不回答。

旁边的弟子说:世尊!您为何都保持沉默?佛说:无记!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谓佛,是现前当下这一念本自具足的,佛法是让我们现前当下这一念解脱的,而不是说:把希望寄托在遥远不可知的未来;

如果佛法不能运用在我们的生命,佛法就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样活着做什么?我们今天研究佛法做什么?

我们今天研究佛法,就是回归当下,我们现在就受益;现在就是享受正法;现在就是享受心灵的解脱、心灵的自在,现在就要享受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心净则国土净,现在的心完全清净,受益、享受、解脱、安详、寂灭,这个才是正法,才是佛法。

你看!由这个《阿含经》佛的对答,就知道佛不讨论未来,没有任何的意义。

为什么佛不回答?要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讲说:佛死后要怎么样,佛往生以后要怎么样?如来都不回答,很简单嘛!

佛陀现在本来就是无生、就无灭,现在就是永恒,为什么讨论无意义的未来呢?

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情,观念要弄得很清楚,现在心就要把它弄得很清净!

所以,任凭众生怎么境界来,我们都很自在,都很自在。所以,每一个人来,我都让他很愉快的回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22: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