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4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86 在这个世间里面,你任何的享受,都必须付出代价。所以,欲望愈淡泊的人,他就过得愈踏实

我们要知道,无常就是转变、转化的意思。所以因此学佛的人,就是在转化生灭的无常里面,去找到那个真、善、美的东西。

我们要了解,真正一个悟道的人,所有的法,统统叫做享受;所有的法,统统叫做解脱;所有的法,统统叫做觉知。

二六时中,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干碍一个大修行人,就算今天他要死亡,他也了解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反正人死后,就是一堆骨头嘛!

好!举一个例子来讲:师妈往生前,我都没有梦过她;她往生以后,我到现在为止梦过五次,见到她五次。

就以师妈这个例子来讲,好!师妈活几岁?活八十八岁,佛陀只有活几岁?佛八十岁,那你顶礼佛陀,还是顶礼阿嬷呢?寿命是看长还是看短的吗?不是的!知道吗?岳飞活三十几岁;耶稣基督也是活三十几岁而已喔,耶稣基督!

所以,师父重复的讲:生命要活出意义出来,而不是活在有钱之下;不是酒钱喔,是有钱。生命不是活在有钱,是活出意义。

生命活出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觉悟、就是明心、就是见性。所以,记得师父的话:也就是这一辈子,你能利益多少众生,你就要全部都发光、发热,我们的生命是阳光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有的理想,背后都有黑暗的一面;所有的梦想,背后都有黑暗的一面。

这样讲你听不懂,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很想环游世界,去坐什么?坐到铁达尼号,铁达尼号从英国出发,到美国,还是初航。

什么叫做铁达尼?就是永远不沉没,叫做铁达尼。结果去撞到冰山,太有自信了,去撞到冰山,死了多少人?死了一千多人!

他们带着梦想,从欧洲出航要到美国,初次就发生铁达尼号,拍成电影,这个大家都知道。

所以,所有的梦想,背后都有黑暗的一面,黑暗就是死亡啊!也就是说:在这个世间里面,你任何的享受,都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世间。

所以,欲望愈淡泊的人,他就过得愈踏实,他不须要烦恼这个;不须要惊恐这个;不须要害怕这个。为什么?他没有任何的欲望。

这个铁达尼号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海上的,是哪一次呢?是菲律宾。菲律宾有一艘客船,叫做油轮,很大的船!

结果他们超载,因为菲律宾现在比台湾穷,以前二、三十年前,菲律宾生活比台湾好。他们在乡下,在一个大港里面,集中了很多乡下来的寻梦人,那一艘船只能坐二千,挤到四千人,挤到一个小小的房间完全动弹不得,没有卫生可言!

这一艘船就从这个乡下的港口开出来,在大海里面碰到什么?碰到一艘装满油管的油轮,那个油轮是几十万吨的原油,那看过那种船吗?譬如说:去中东,运这个油过来,船上有很多的油管,知道吗?整艘船里面,有几十万吨喔,那一艘船过来,可以给高雄市用七天的油!

好!就在海面行驶的时候,一个载满了四千人——菲律宾乡下充满寻梦的人;一艘是什么?一艘是装满汽油的,结果在海上怎么样子?失控相撞,燃烧起火,死了多少人?应该讲只剩下活了,没有被石油烧死的,只剩下二十七人。

换句话说:这个是历史上,有史以来最惨的,死了3973人。就是活生生的在海上,没有什么救生艇,旁边也没有什么小岛,统统没有!就是活生生的在船上烧死,无处可逃啊,跳下去就是大海啊!救生艇来不及。

所以,所有的梦想,背后都有黑暗的一面;所有的幻想,都必须经过残酷的觉醒。

也就是说:对这个世间知足常乐,能够活多少、活多长,你有多少钱,就发挥多少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爱心、我们的慈悲心,这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在金钱。

   87 阿难过在何处?阿难错将肉眼当作是[能见者],而将爱乐的心当作真是他的心,而不知那是缘于外尘的六识妄心;而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1、破计心在身内,经文32:[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义贯:[阿难,我今问汝:当汝]最初[发心]出家,是[缘于如来]的[三十二相],那时,你是以([将])[何]而能有[所见?]

意思是说:(你是用甚么来见的?)又,你在见了之后,[谁为]能生[爱]与[乐]者?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如是]之[爱乐]的产生,是[用我]的[心]还有[目;]心与目。

[由]于用我的[目]而得[观见如来胜]妙之[相],因此我[心]才[生]出[爱乐];由此之[故我]即[发心愿舍]弃[生死],而从佛学道。

这一节最主要的,就是在问一个[谁]?这是一切参究中最深最难的课题之一。

因为佛法不是符号、不是观念,落入一个我执,符号、观念就会产生。

这个[谁],就是[能所]的[能]。

又,在此节中,阿难过在何处?阿难错将肉眼当作是[能见者],而将爱乐的心当作真是他的心,而不知那是缘于外尘的六识妄心;而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所以,诸法如幻的意思是说:你不要被境界牵着走,那不是实在的,众生爱得死去活来,大悟的人一看,就是一堆骨灰啊!

所以,要让凡夫拥有真心很困难;要让圣人打妄想也很困难,他一眼就可以看到究竟了,就是骨灰啊!

    88 用一只清净的虫,去遨游我们的身体,我告诉你:它会放弃旅费的

如果有一只清净的虫,把它放到我们皮肤底下,这个名字叫做清净的虫,叫做[身体七日游];

我们平常不是说:哪里有七日游吗?譬如说:一只清净的虫,很爱干净的虫,把它钻进去皮肤,让它遨游我们身体七天七夜;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啦,给你身体七日游。

好!钻进去身体以后,不到二十秒就会钻出来,好臭好臭!

它跑到心脏还好,不错呢;要跑到大便、小肠、大肠、直肠,对不对?

再接着就是粪便,那个虫游到那个大便、小肠、大肠,这每一个都存在啊,这个都事实啊!

用一只清净的虫,去遨游我们的身体,我告诉你:它会放弃旅费的,

如果四万的话,它玩一天,它就会赶快跑出来,其他三万五统统放弃,一日一夜都受不了!

意思是说:我们一直贪爱这个不清净的色身,就是六识妄心,而我们在虚妄的世间里面,而自己不知道。

   89 生命本来就是妄,你只要轻轻松松的放下,就见性!

什么叫做众生?众生就是妄上加妄,你只要在妄中放下,就真;

你只要在妄上去追求,要追求圣、追求凡;追求迷、追求悟,统统是妄上加妄!

生命本来就是妄,你只要轻轻松松的放下,就见性!

禅宗有一句话:大悟之人,生擒活捉,不费吹灰之力。生擒这个烦恼、活捉这个烦恼,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就放下。

《法华经》那一句话: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从本以来、无量劫来,常自寂灭相,它本来就空。

有一个居士跑来,问说:请问师父!什么叫做涅槃?我说:现在就是啊,现在就是涅槃啊!

他说:我怎么没有看到?我说:你自己没有看到,也没人阻止你啊!

他说:现在就是?是啊!悟道的人是啊,不悟道的人不是。现在就是啊,就回归当下,难道现在不是涅槃吗?诸法本来空寂,所有心性不是显露吗?对不对?

他说:师父!那什么是有为法?我说:就是无为法啰!那什么叫无为法?就是有为法,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即于生灭,就是不生不灭的心性,万法当体即空,心性就显。

你只要不多一层执着,就是本来面目;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本来面目?所有的思想、语言,都加一个我执,当然见不到本来面目。

   90 诸位!见爱是什么?见爱是生死的根本,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贪什么

    1、破计心在身内,经文32:[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在此节中,除了[谁]这个问题外,同时佛还提出了另一个大问题,就是:[能见、能爱]。

这个[见、爱]两个字最为吃紧;因为所见,故有所爱。

诸位!见爱是什么?见爱是生死的根本,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贪什么。

修行人也是一样,见这个贪这个,见这个法门,攻击另外一个法门,这个都是见爱之见。

什么叫做大修行人?大修行人就是:我修我的念佛,用我的般若智慧念我的佛,这一句佛就是绝对。

其他,其他八大宗派,给予祝福、给予期盼、给予希望。乃至其他的宗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给予尊重,这个才是真正修行人。

修行人没有说:我念这个阿弥陀佛真的是很好,然后,别人不跟着我这样做,变成不跟我同道,不理人家、不尊重人家,有种种的不礼貌的地方,那么,我们变成束缚。

本来念佛是一件好事,念佛可以解脱;我们念了佛,变成把它尊为唯一,贬低了其他,不懂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就变成说:别人不念佛,就认为人家业障很重;看法跟我们不一样,就认为说别人不可能成就。

末法时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实在是净土法门最殊胜。没有错啊,这个是要有缘的众生是这样子的,宿世有善根、有因缘的,

那么,对于别人看法不同的,给予尊重、给予赞叹、给人家希望、给人家鼓励。

我们念佛,同时歇即是菩提,八大宗派,一律尊重,这个才是真正懂得佛的心的人。

懂得佛的心就是有禅;有禅,他就懂得互相体谅,不会说自己很高傲,自己很行,轻视别人。

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凡是自己觉得很行,说别人比不上他,智者名为束缚,这个就是束缚。

所以,动念即乖,动到自己很行,就是不行;动到我慢,这个人就是不行!

因此,答案就是:念我们的佛就好,以没有分别心,尊重各宗各派,乃至其他的宗教。

底下,说:这[见、爱]二个字最为吃紧,因为所见,故有所爱;然有[所见]以及[所爱],皆因有[能见]以及[能爱];

[能见能爱]是主,[所见所爱]是客;[能见能爱]是因,[所见所爱]是果;[能见能爱]是妄识,[所见所爱]是妄尘,

如果了知能见所见、能爱所爱俱是虚妄,则见人法空,不复轮转,然要究竟离一切见爱相,离一切能所相,则须了达一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是故本经一开始,如来即直指一切问题的核心,开门见山地直徵一切众生无始的生死根本——[见爱]与[能所],俾令利根者当下了得。[了得]就是体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91 有禅的人,就懂得体悟到佛的心;体悟到佛的心,就能够包容

在座诸位!有禅的人,他很了不起,为什么?他就有佛的心。

举一个例子来讲,有禅的心,譬如说:我懂得佛的心,今天在这里讲得口沫横飞,身心疲劳,下课以后,你们统统跑去信基督教、天主教。

假设说啦,还是合掌啊、欢喜,你高兴就好,要不然怎么办呢?是不是?

我才不会说:你是叛徒,要把你捉起来枪毙!不会的,你的因缘就是如此嘛!对不对?要不然怎么办呢?

所以,有禅的人,就懂得体悟到佛的心;体悟到佛的心,就能够包容。

而且这些现象界,这些现象,不是我们今天才发生,佛陀在世,它就发生。

佛在世,你看喔,佛在世的时候,跟着佛陀出家,因为经教不是很通,后来罢道。罢道就是还俗,比丘、比丘尼也有罢道还俗,跟着什么?跟着外道跑!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就有罢道还俗,跟着外道。

佛呢!我们二千五百年,对这个圣人中的大圣人的佛,无比的崇敬、无比的赞叹佛的智慧、慈悲;

而佛当时在世的时候,跟着佛的出家,又跑去跟外道,你不觉得很不可思议吗?

所以,平常心。

简单讲:什么就是禅?这个世间发生任何事情,都跟他的本性没有关系,本性没有能所嘛!知道吗?

他就把他的心灵提高到最高点,他每一时一刻,都在享受生命。

    92 外息诸缘,内心一点挂碍、一点烦恼都没有。诸位!这样的日子是何等的逍遥、何等的快乐!斯可入道,诚如是也

经文34-35:[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尘劳]:也就是烦恼的别名;为攀缘、取着六尘境界,令心劳动不堪,所以称为尘劳。

意思就是说:欲望愈重的人愈辛苦;财色名食睡愈多的人愈疲劳!为什么?这个叫做尘劳。

若心不随尘而劳动,则心自息矣。心息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正智现前,正智现前则得照见自心的心相与心性,

注意!照见心相属生灭;心性属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即如如不动,即见生灭。换句话说:心相是心性所影现出来的假相。

所以,心性见到了,心相刹那生灭,知道此不可着,即见性!

性相本一如,何来住无住?就是这个道理!

你听过性相一如吗?为什么?相空,性也是空,难道不是性相一如吗?

照见自心即返本,得本起因地,如来密因矣。所以,照见自心,你就回归到了本来的面目,得本起因地,如来密因。

所以,如来密因就是什么?就是明心见性。

是故祖师直指之法劝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喘本来就是呼吸急促,在这里表示一点烦恼都没有。

外息诸缘,内心一点挂碍、一点烦恼都没有。诸位!这样的日子是何等的逍遥、何等的快乐!斯可入道,诚如是也。

   93 我们意识强大,我们本性忘了,我们拼了老命,也要发挥贪瞋痴;而佛陀的心性,展现戒定慧,对治贪瞋痴

  经文34-35:[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国王]就比喻本觉真性,[贼]比喻说六贼,六识妄心。

众生的本觉真性、为六识妄心之所蒙蔽、污染,就是染污,侵害,因而其力用不彰,如来藏性显现不出来,整个心为妄识所据;[据]就是占据,据地为王。

所以,我们意识强大,我们本性忘了,我们拼了老命,也要发挥贪瞋痴;而佛陀的心性,展现戒定慧,对治贪瞋痴。

譬如中国盗贼蠭起,这个[蠭]就是蜜蜂的[蜂]。诸贼控制地方,乃至挟制,这个有二个音都对,我查过词汇,音挟xie持也对,挟xia持也对,这二个音都是可以念的。乃至挟制国王,威逼朝廷,以致全国山河板荡。

一切众生的生死亦复如是,众生心中,六贼蠭起,如蜜蜂一般的而起。是不是?

六识妄心控制整个内心,乃至挟制颠覆本有真性,以致众生迷失真性,整个心中板荡不安,无始以来浪迹三界,

我们常常讲:浪迹天涯,流浪就是很辛苦了!皆因自心无主,为贼所据故。

所以,我们现在,是贼在我们的心中?还是我们的主人呢?作得了主?

所以,明心见性有什么好呢?完全作得了主,他的心就是主人。

一般众生呢?一般众生,他的心被贼所占据了!为什么?都是起妄识、妄心、妄执,虚妄的痛苦。

   94 [征心]之所以重要,因为大家都知道,佛法的修行主要在修心,禅宗有一句话:解缚从心,无关他处。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

    经文34-35:[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义贯:[佛告阿难:]若[如汝所说:]我[真]正[所]能产生[爱乐]者,为[因于]我的[心]与[目];

然而你[若不]能[识]别了[知]你的[心]与[目所在]之处,[则不能得]以[降伏]因取[尘]而[劳]动不安的烦恼心。

[譬如]一国之[国王]也就是(心王),[为]盗[贼](六贼)之[所侵]扰,若此国王欲[发兵]声[讨除]灭贼人,这些([是])官[兵]必[要]应[当知]道[贼]之[所在],才能讨伐他。

同样的,[使汝]无始来生死[流转]的,实是你所说的[心]跟[目]所[为]的过[咎],此心与目实为如贼,(此心为贼首,此目为爪牙)。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意思是说:(你那个心跟你那个眼睛,现在哪里呢?)。要找出那个根源。

诠论:[唯心与目,今何所在?]这是第一次[徵心]([徵]就是徵求、询问之义),也就是[找心],看心在哪里。

[徵心]之所以重要,因为大家都知道,佛法的修行主要在修心,禅宗有一句话:解缚从心,无关他处。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

为什么特重要呢?你要解脱跟束缚,完全就是看你这一颗心,解缚从心,解脱是从这一颗心解脱;束缚也是从这一颗心束缚,无关他处,跟其他地方没关系,

当然我们就是修行要找到关键嘛,省时又省力嘛!事半功倍嘛!修行当然要找那个最快的啊,

最快就是心放下,就最快了!最快就是了知万法都是虚妄的了!对这个世间假相,不存任何的幻想、不存任何的梦想、也不必抱有任何的理想,放下就是。

你也可以抱有幻想、你也可以抱有理想、也可以有梦想。为什么?真不坏假,有了真心,我也可以梦想;有了真心,我也可以幻想,因为你知道所有的梦想、幻想、理想,都是妄想,真心就显现了!

所以大悟,大悟不必出国,也很快乐;出国也很快乐,任何时间、空间,都很快乐、很幸福、很知足。为什么?他达到常乐我净,究竟的解脱的心境了,他哪里不快乐呢?

所以,也就是[找心],看心在哪里?所以,徵心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佛法的修行,主要是在修心。

所以连心在何处都不知道,怎么修呢?是故徵心就是明心的第一步,且须先明心,而后方能见不生灭的本性,见性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本性。

    95 什么在做我们背后的主导?不是上帝;不是天公在替我们作主,是我们的业力、我们的习气,做我们的主人。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是要用般若智慧铲除业习,照见五蕴皆空,断除恶业,只存善业;断除习气,只留般若智慧

  心有六种:一、叫做肉团心;二、叫做集起心;三、叫做思量心;四、叫做缘虑心;五、叫做坚实心;六、叫做积聚精要心。

    什么叫做肉团心?肉团心,梵文叫做纥栗驮耶,也就是世间所称的心脏。这个大家都知道,心脏。

第二、叫做集起心,集起心,也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佛教讲的八识田中。

为什么把第八意识称为一个[田]字呢?就像你在耕耘,种善的种子,将来你有善的,善因就一定有善果;恶因就一定有恶果;无记因就无记果。

也就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我们称为八识田中,这个比喻实在是太好!这个就是心识的总体,以阿赖耶的性能为能搜[集]诸业习之种子。

诸位!中文是很了不起的,翻译成经典的,用这个[业]字,实在非常了不起!

因此,我们要注意那个,我们常常讲:事业,有事,他就一定有业。大事业就是:很大的事就有很大的业!说:这个人干大事业!那就表示这个人业障很重、很辛苦!当然,对人类也有所贡献;可是,他疲于奔命,为了赚钱,当然,对社会国家也有所贡献。

所以,这个业习,尤其是习气,只要这个习气一养成,记得!刚开始我们造了习气,后来,习气变成我们的主人,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

你一出生成人,你这个胃就不听话,你的肚子饿,你就一定要吃东西,它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像手一样要伸、要缩,没办法!胃它就是不管你有没有东西,它就一直蠕动啊,不自主神经,就一直蠕动啊!心脏不管你有没有东西,它就是要跳啊!所以,没有办法自主,这个就是我们的业。

因此,当我们造这个业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很小心!所以,为什么称如来是三业清净?连习气都断,三业这个[业],第一个[业]字,就是身业、口业、意业;[习]就是惯性意识,惯性意识就是作不了主!

譬如说:一个人喜欢赌博,他已经培养那个业的习性的时候,他虽然改掉这个赌博,但是,只要一看到人家在赌博,他这个习气就会显现,很容易就引诱了!吸毒也是这样了,吸毒变成一种习性的时候,看到人家吸毒,就会控制不住!

所以,什么在做我们背后的主导?不是上帝;不是天公在替我们作主,是我们的业力、我们的习气,做我们的主人。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是要用般若智慧铲除业习,照见五蕴皆空,断除恶业,只存善业;断除习气,只留般若智慧。

所以,诸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因为习气太难断了!

又能生[起]诸现行法,现行,也就是种子起现行,种子会起现行的。

诸位!如果这样讲,你还听不懂,譬如说:我这样走过去,无缘无故走到你的旁边就:啪!一巴掌刮下去,你说:你为什么打我?这种子,瞋恨心的种子,一下子就显露出来,种子就马上起现行!对不对?

因为有学佛:师父打我是为我好!清净心就开始作用了。师父不随便打人的,给师父打到也是消业障,如是观照,心生欢喜:来吧!他就会更能接受。观念稍微改变改变,调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96 要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首先要破我相;要破我相,须先破[计心在身内],所以,我们牢执这个肉身为自我,我们自私、贪婪,纵骄自己,惯坏了自我,培养了无数的习惯性,而不自觉知

经文:37-38:[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一切世间]:世间有两种:一、有情世间,为六凡众生所居;二、正觉世间,为四圣所现(四圣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声闻是修四谛而成就的;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成就的;菩萨是修六度而成就的;那么,佛就是自利利他,觉行圆满。

[十种异生]:十种异生,也就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有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个我们在《金刚经》都讲过了。

即于本经下文所说的十二类生中,除去了无色、无想两种。因为无色界天的众生,空散销沉,而无想天则心有如土木金石,此十种众生,其生存之状态、业报形体各异,所以称为[异生]。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将],就是把。[居],就是安置。此言,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只要是有心的,大家都一样,把心放在身中,不独我阿难为然。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纵],就是纵使。[青莲华眼],佛眼修广,犹如青莲花;又,青莲花最为高贵稀有,故以为喻,喻就是(修,长)。此言,连圣人的眼睛都在脸上,更何况我们凡夫众生的眼,当然是在脸上啰。

[浮根四尘]:[浮根],为浮尘根之略,盖佛法中,眼根有两种:一、浮尘根,又称为扶尘根,直接与外尘接触,所以称为浮尘,浮在外面的。直接与外尘所接触的,就像我们的肉眼,就是俗称的眼球以及视神经、视网膜等等,此等为由色、香、味、触四尘构成。二、胜义根,此为由清净四大所构成,非天眼以及圣眼则不能得之。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的[十种异生]有情,都[同]样[将]他们的[识心居]置[在]其[身]体[内];

至于眼睛的所在,[纵]使我们[观]看神圣清净的[如来],其最高贵的如[青莲华]之[眼,亦]是[在佛面]之上,更何况是我们凡夫众生——由此凡圣二者之例证,

因此[我今观]察我[此]眼睛的[浮]尘[根四尘,只在我]的[面]上,更无别处。[如是]由上证推知,我的[识心,实]是[居]处在我的[身内]。

诠论:在此,为何阿难不干脆直接了当地回答说:[世尊,我的心就在身内,而我的眼就在面上呢。]不就得了?为甚么这样东说西说、扯来扯去,岂不噜苏?

殊不知这就是依于印度因明学——因明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则学,或者叫做逻辑学;因明学的正式论辩之形式。

因明学(印度古典逻辑辩证学)里面规定论辩必须具[三支]或者是[五分论]。什么叫做[三支]?就是宗、因、喻。

你立一个宗,[宗]就是宗旨;因,你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还必须说一个比喻,让人家心服口服;加强你的宗跟因,所以,又必须要用一个比喻。

[宗]就是立论,[因]就是证据,依据什么?[喻]就是用这个举例,或者是比喻。

因此一个成功的论说,不能只有立论(现代西洋逻辑称为[前提]),而无证据,否则便成为强辩,那是立不住脚的。

若立论站不住脚,便输了,叫做([堕负])。输了以前的名词叫做堕负,现在叫做输了。

我们现在很多的名词都听不懂的,你看那个电视、新闻,很多用的那个名词,我们这一代的都听不懂,因此他们现在有现在年轻人的一套。

这种论辩的成规(游戏规则),在印度不仅是世俗的学术以及外道,连佛法中也是一样。因此,阿难在这段经文中的那一些话,既不是废话、题外话,反而是正式论辩中所必要的架构。

这与我们中国的经史子集中的论辩方式,大异其趣,这是读者所应知的。我们现在来看阿难的这段论辩。

如前所说,如果阿难平铺直叙、直淌淌地只说:[淌淌]就是流露出来,直接的流露出来,叫做淌淌,直淌淌地只说:[我的心在身中,我的眼在面上。]

这样的立论便没有证据支持(Support),因此此[宗]便[不得立];换言之,这不是在[立一个宗](设立一个命题),而只是一个陈述而已。

阿难如果讲:我的心在身中,我的眼在面上。这没有力量!阿难如何将这个[陈述](Statement),变成一个有[因]可证的[宗]呢?

首先,他举一切世间的十类异生为证,因为这个证据所涵盖的范围,已包括了几乎所有[有心识]的众生。所以,阿难其实是代众生问的,代众生来跟佛陀对答。除了无色界天与无想天众生外,已无遗漏,因此是非常有力的证据;

一切世间的众生既皆如是:[把心放在身内],而我阿难为众生之一,岂得例外?因此我的心自然也是在我的身中。这样的立论、证据,在一般世学当中,可以说是几乎是驳不倒的了。

其次,阿难说眼在面上,不举他证,而举如来的青莲华眼为证,这是有目共见的,不可能有错的;而且神圣如佛的眼,佛眼既在面上,凡俗如我者,更不会不同!这是用的[以圣例凡]的技巧。

又,阿难想,如果要驳斥这一点,如来您老人家可先得推翻我的证据:否定您老人家的眼睛不在您脸上——那您可就输定了!

再者,阿难在此段论辩中,还用了一个技巧,那就是:先举证,后立论,这样令原本可能很平板的立论,变成了生动有力,而且顺理成章。

又,阿难在此段论辩中的举证就是(因),为何于[心识]一项举一切凡夫为证?这力道就更大,一切众生都这样啊,不只是我阿难啊!

而于[目]上,却举如来为证?力道多大!世尊!您的眼睛也在您的脸上啊!这也是阿难的技巧。

因为阿难既仍在凡夫数中,故其心识之所在,理应同于一切众生,且既仍在凡位,便不能确知圣人的心究竟如何,故不敢妄拟(乱猜),所以,在这一项当中,[以凡证凡]是稳扎稳打、稳赢的。

至于眼睛的所在,既然凡圣同然,有目共见,就不妨举[高价位]的证据,就以佛陀为证据了。这样一来有力,二来如果世尊要反驳,只有自讨没趣,所以,这是阿难[双赢]的盘算。可是,碰到了高手佛陀!

复次,以正理而言,阿难在此所犯的过错何在?也就是所谓[妄计]。

尤其是[计心在身内],更是一切妄计的根本,由计心在身内,于是有内外之隔;一有内外,便有自他;自他一成,四相皆立;四相成立,轮转不息。

所以要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首先要破我相;

要破我相,须先破[计心在身内],所以,我们牢执这个肉身为自我,我们自私、贪婪,纵骄自己,惯坏了自我,培养了无数的习惯性,而不自觉知。

所以,[计心在身内]之相——如果解心非在身内、则身心焕然解脱。

心在身内就是有一个我执,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我]的执着统统放下,能够了悟一切法无我,就彻底解决了,一切法无我了。

   97 如果你这个[我]的执着统统放下,能够了悟一切法无我,就彻底解决了,一切法无我了

   [计心在身内],更是一切妄计的根本,由计心在身内,于是有内外之隔;

   一有内外,便有自他;自他一成,四相皆立;四相成立,轮转不息。

   所以要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首先要破我相;

   要破我相,须先破[计心在身内],

   所以,我们牢执这个肉身为自我,我们自私、贪婪,纵骄自己,惯坏了自我,培养了无数的习惯性,而不自觉知。

   所以,[计心在身内]之相——如果解心非在身内、则身心焕然解脱。

   心在身内就是有一个我执,

   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我]的执着统统放下,能够了悟一切法无我,就彻底解决了,一切法无我了。

    98 若说[心在身中],却近不能见自身内腑,而仅能见外面景物,即如同人在堂内不能见同堂之人,却能见外面的风景一样,这是讲不通的

经文:39-41:[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说:[此大重阁清净讲堂]: 祇桓精舍在佛世时有七层。东晋法显法师与唐玄奘大师去印度的时候,仍见其遗迹,现则无存。[瞩]:就是看。[户牖开豁]:[户],就是门。[牖],就是窗。[豁],就是通。

义贯:[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在[如来]的[讲堂]中,你[观]看一下[祇陀林]现[今何所在?]

阿难回答说:[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是[在给孤]独[园]中,而[今祇陀林实在]讲[堂]之[外。]

佛说:[阿难,汝今]人在讲[堂中],张眼一看,最先看到的是甚么?就是([先何所见?])

阿难回答:[世尊!我]现[在]讲[堂中],张开眼睛一看,首[先见]到的是[如来,]其[次]再[观]见[大众;如是]次第[外望,方]可[瞩]望到祇陀[林园。]

世尊道:[阿难,]当[汝]想[瞩]望祇陀[林园]时,你[因何]而能[有]所[见?]意思是说:(你怎么能看得到?)

阿难答:[世尊!此大讲堂]的门[户]窗[牖]都很[开豁]通彻,没有甚么遮障,[所以我]人虽然[在]讲[堂]内,但亦[得远]远[瞻见]室外,没有困难。

经文42-43:[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

[无有是处]:[是],就是对。这个就是说:那是不对的,那是不可能对的。

义贯:[佛告阿难:如汝]刚才[所言]一点也不错:虽然[身]是[在讲堂]中,但因讲堂的[户牖开豁]通彻,故在室内即能[远瞩]祇陀[林园。]

然而是否[亦有众生],其身明明[在此堂中],却[不]能[见]到同在讲堂中的[如来,]而他反倒能[见]到[堂外]的林园[者]否?(也就是说,不能见近,却能见远?)哪有这种道理?是不是?近都不见,哪能看远呢?

[阿难答言:世尊,]若有人身[在堂]上,[不]能看[见如来],却[能见]到堂外远处的[林泉],则[无有是处。](那是不对的。)

佛说:那么,[阿难,汝]先前之立论[亦]复[如是]无有是处。是不可能对的。

诠论:佛在此所用的辩证之法,为将[讲堂]比作一个人的[身]体,而将[人]比作是[心]:也就是[心在身中],犹如[人在堂中]。

既然人在堂中,近则能见堂中诸人;远则能见外之林园,则[心在身中]也应如是:近能自见身内的腑脏;远则能见外面景象。

若说[心在身中],却近不能见自身内腑,而仅能见外面景物,即如同人在堂内不能见同堂之人,却能见外面的风景一样,这是讲不通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99 到此,第一处征心完毕,如来破除阿难[计心在身内]之迷执

经文44-45:[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注释说:[汝之心灵]:这个[灵]不是指灵魂,而是灵明、灵知、灵巧的意思,盖吾人之心,灵明不昧,能觉了、知觉一切,无有边畔,际限,故称此心为灵。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现前],就是当前。[所明了心],所能明了一切的心,也就是,能明了觉知一切的心。

[尔时]:这里作此时之义。[先合了知]:[合],就是应该。[颇有众生]:[颇有],可有?[先见身中]:先自见身中的腑脏。[后观外物]:然后才去看外面的景物?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因为这些腑脏离心太近而看不到。眼睛的功能,太近的看不到(譬如说眼睫毛因为太近所以眼睛看不到眼睫毛),太远的也看不到。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爪],就是指甲。既然离心太近的腑脏看不见,那么离心不近不远的一些生理现象,像指甲的生长、头发长长了、筋在扭转、血脉或气脉在摇动,这些现象。

[诚],就是实在。[合],就是应该,应该能够看得很明白才对。[如何不知]:为甚么连这一些自身的事都不能自知呢?都不能知见呢?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必],就是必然,决定了。[内知],就是倒装语,也就是知内了。

此言,既然决定不能知见自内身之情,为何能知见身外之物呢?所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意思就是:用我们现在直接了当的语言就是说:连里面都不知道,哪里可能知道外面?

义贯:[汝之]常住之[心]实[灵]明不昧,于[一切]皆能[明了。]然而[若汝现]时当[前所]能[明了]一切的[心,实]是居[在]你[身内]的话,[尔时]即[先合]觉[了知]见你自己的[内身]。

然而[颇有众生]在看东西时,是[先见]自[身中]的腑脏,然[后]方[观]见身[外]之[物]的?

再说,你的心实居身内,那么[纵]使你[不能]近[见]你自己的[心、肝、脾、胃]等腑脏,因太近见不到,则离心不近不远的[爪]甲之[生]、毛[发]之[长]、[筋]之扭[转]、[脉]之动[摇],这些现象[诚合明]见觉[了]——然而[如何]你连这些现象也[不]能[知]见呢?

既然说心是居在心内,但它又[必]定[不]能[内]自[知]见身内物,[云何]又说它能[知]见身[外]之物呢?

此段中,如来所用的论证主要的是:心跟眼的知见,应该是由近而远,由内而外;没有说不能见近而能见远、不能见内而能见外。

因此,心若在身内,又不能了知身内之物,则可见心不是真的在身内,则可以证明说[心在身内]是不对的,因此,结论:[心在身内]这个命题不得成立。

经文46:[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义贯:[是故]你[应知]道,[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这个立论是[无有是处],是不得成立的。

诠论:到此,第一处徵心完毕,如来破除阿难[计心在身内]之迷执。

然而读者须知,这个妄计并非真正是阿难的——阿难只是大权示现的,为利益化导无量有情故,作如是示现。方知圣人境界不可思议,非凡情凡智可及。

复次须知,此[心在身内]之见,实为一切众生虚妄计着者,计着中最为普通,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心在身内。

也是对一切有情为害最深:由于众生计着心在身内,是故其心自无始来,即为其身所禁锢,心在身内,所以,每一个人都执着这个我执,牢不可破,坚固妄想,色身就是坚固妄想。

身即有如心之牢狱一般。换言之,众生自无始以来,之所以心不得解脱者,也就是由于自禁其心于四大五蕴身中,犹且贪爱不舍,是故累劫以来,虽一再舍身得身,生生不断,唯不能脱于如是自身牢狱之禁锢。

   100 每一个人都认为心在身内。所以,每一个人都执着这个我执,牢不可破,坚固妄想,色身就是坚固妄想,身即有如心之牢狱一般

须知,此[心在身内]之见,实为一切众生虚妄计着者,计着中最为普通,就是每一个人都认为心在身内。

也是对一切有情为害最深:由于众生计着心在身内,是故其心自无始来,即为其身所禁锢,

心在身内,所以,每一个人都执着这个我执,牢不可破,坚固妄想,色身就是坚固妄想,身即有如心之牢狱一般。

换言之,众生自无始以来,之所以心不得解脱者,也就是由于自禁其心于四大五蕴身中,犹且贪爱不舍,是故累劫以来,虽一再舍身得身,生生不断,唯不能脱于如是自身牢狱之禁锢。

诸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一句话,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根本!

是哪句话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你想要脱离一切痛苦吗?很简单!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把这个色身看得破、放得下,知道此是必坏、此是不净、此是生灭、此是无常的色身,

生命是很脆弱的,一下不小心,命就没有,命丧黄泉!是不是?

所以,我们知道生命的脆弱,我们更应当积极利益众生。有的人说佛教是消极,那是不对的,佛教是很积极的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

佛教是迷信,更是错误!佛教一点都不迷信,他是大智慧的相信。若欲脱此禁锢,则首须去除[心在身内]的颠倒想,如是庶几解缚有望。

修行就这么简单了,也这么难了,是谁先把这个身心看破、放下,这个人修行就成功!

所以,广钦老和尚那一句话,说:不要管这个身体变成圆的还是扁的,不要管它,放下就是了!

但是,师父的观念说:广钦老和尚是劝人家了解五蕴皆空。但是,师父现在勉励大家就是说:健康还是很重要的,

不管它是圆的是扁的,就是要健康,圆滚滚的、扁的,都没关系,就是要健康!你要健康,才有一切,才能享用一切的正法,没有健康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1 [2.破计心在身外]。阿难说他[悟知我心实居身外],这不是见性的悟

我们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不厌其烦的,再一次的用白话文来解释,也就是希望上、中、下的根器,都能契入楞严大法,得首楞严大定,得究竟解脱。

1﹒破计心在身内(略)

2.破计心在身外

经文47-49:[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注释:[稽首]:是九拜中的至敬之礼,为头至地之礼,略同于佛教的顶礼,所以借用以为顶礼之义。但是,事实上,在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只有蹲一脚。我们佛教来到中国,都像大臣向皇上的礼拜,以表恭敬。

[然于室中]:这个[然],跟燃料的燃一样。燃就是点燃,以前当然没有电灯啦!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义],就是道理。[明],就是明白,明确,或者是明显。[将],就是当。此言,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应当没有甚么可疑惑的了。

[同佛了义]:[了],就是通达、究竟。[了义],就是通达究竟的道理。承上句,阿难言:我这个看法,是与佛的了义之说相同的。

[得无妄耶]:[得],就是能。[妄],就是错误。能没有错吗?语气就缓和一点。意思就是说:我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不错呢?

义贯:于是[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一[闻如来如是]微妙[法音],即[悟知我]的[心实]在是[居]住在[身外]的。

[所以者何?譬如]一盏[灯光]若其灯为[然于室中,]则[是灯必]定[能先照]亮[室内,]这个就是有灯则亮。

次[从其室]之[门,]然[后及]于外面的[庭际]——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见]自[身中]的腑脏,而[独]能[见身外]事物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心在身外呀!

这正[亦如]同[灯光]若[居在室外],那么光一定[不能照]到[室]内,是一样的道理。

[是义]理[必]然是很[明]确的,[将无所]疑[惑](没有甚么可以疑惑的了。)我这样的见解,应是[同]于[佛]之[了义]之说的——这样说没有错吧?叫做([得无妄耶?])

诠论:在此,阿难首先说他[悟知我心实居身外]。这里他所说的[悟],当然不是见性的悟,见性的悟是内证,而在这里的悟呢?而只当作[了解]的意思用。

这个也是初发心学佛的人,常常容易犯的毛病:[以解作悟],只是了解了说我悟了。

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个悟是叫做悟到了诸法本空,契入了无诤的本体,无诤的本体。

我们应当要小心行事,为什么呢?一个真正悟道的,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出,他从来不攻击任何人,也不排挤任何人。不过,知见错误是例外,这个知见错误,会误导无量无边的众生,伤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是例外的!

他说:[我悟了xx经的那一句话]的时候,事实上他只是[看懂了]那句话文字上的意义。所以此处阿难真正的意思是说:[哦!我了解了!我知道了。]

但他这知道,事实上也只是一种[推测],佛法上称为虚妄分别。为什么叫做虚妄分别?因为不知道凡所有相,当体即空,看到了相,以为是真实的、以为是永恒的,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一切问题,统统出在一个执着。

你到路上随便问,说:你叫做什么名字?你是谁?他一定说:我是某某人、我是男众、我是女众!他这个[我]的观念,应该讲:是从无量劫就建立的观念。

而佛法能透视这个色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生灭无常;是缘起缘灭,它一定会败坏的!所以,这个叫做虚妄分别。因为这是又一次的虚妄分别,所以称为[转计]。前面是计(虚妄分别)[心在身内]不成,被佛所破。这次便转计[心在身外]。

阿难在此所犯的,只不过是:他依世俗或者是凡夫的思考与推理来看待这件事。因为是依于世俗的思考与推理,来处理这个甚深的问题。

为什么讲甚深?因为是超越层次的、超越次第的、超越意识型态的、超越观念的,要见性,统统必须放下语言、文字、观念,放下对立相;没有放下这一些能所,没有办法契入甚深的如来藏性的。于是就变成了[妄想分别],或者是[分别计着]。

   102 九拜出于《周礼》,[稽首]是九拜中的至敬之礼

经文47:[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稽首]:是九拜中的至敬之礼,为头至地之礼,略同于佛教的顶礼,所以借用以为顶礼之义。但是,事实上,在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只有蹲一脚。我们佛教来到中国,都像大臣向皇上的礼拜,以表恭敬。

因此,我们中国的顶礼,已经不同于佛陀在世的顶礼,因为佛陀在世只有跪一脚;我们中国跪两脚,所以,不一样。

九拜出于《周礼》,兹条释于后:

一、稽首——为九拜中最敬之拜;拜的时候头至地,多时方起,多时就是要停留一点时间。

所以,顶礼上人,或者是自己的恩师,拜下去,稍微停一下下,然后再起来,这个就是一个礼貌。

有的人不晓得在赶什么,趴下去马上又站起来,这个就是不懂得顶礼的礼节。(稽就是稽留之义)。要稍微一点点时间。

但是,也不要说像小朋友拜下去,咦?睡着了!妈妈,来!小朋友来,拜一下师父!拜下去,睡着了!此为臣拜君之礼。

二、叫做顿首——为九拜中次重之礼。拜时也是头至地,但是头一触地就起来,所以称为[顿](顿就是顿时),俗称为叩头者就是这个礼貌、礼节。

第三、叫做空首——空首就是跪而拜,头只有到手,头不触到地。

第四、叫做振动——也就是鞠躬加拱手,也就是所谓[打躬作揖]。中国人最多的礼节就是这个,稍微弯个腰,手作个揖,拱手:你好,你好,大家好!就是这样子。

第五、吉拜——丧礼中,服齐zi衰cui者(孝服的一种),向宾客礼拜的时候,拜而后稽颡sang(三声)稽颡就是(额头到地面),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所以称为吉拜。

第六、叫做凶拜——就是丧礼当中,稽颡而后拜,是服三年丧服者之礼。我们现在没有人在实施这个凶拜了,很少了。

第七、叫做奇拜——单腿跪拜。只有一只脚。

第八、叫做襃拜——[襃]bao也就是[褒]的其俗字,襃是正字。襃者报也,襃者就是报也,襃拜也就是报拜,向某人报告,报拜就是报告的拜,也就是说再拜,亦是持节而拜。

这个[节]就是使臣所持的信物。你看这个电视剧,都是手中持着那个信物:臣启禀大王!

所以,看这个连续剧也有好处,才知道古时候人的生活、皇宫或者是礼节,有时候,这个也有好处。要不然,我们真的没看过,皇宫里面到底礼节是什么。所以,也是持节而拜。

第九、叫做肃拜——跪而身直立不动,只是举手或者是下手。把手举起来,放下,身体都一直跪在那边。

    103 不是内就是外,叫做二分法,在佛法中称为[二法],这个二法也就是依于自心妄想分别,而勉强将世间一切法都弄成是[对立]之法

凡夫或者是世俗的思考,通常是二分法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是],就是[非]。

尤其是西洋形式逻辑,逻辑学。硬邦邦的,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阿难在此(第二次征心计心在身外时)所用的,就是这样的[逻辑推理]:既然不在内,那一定是在外——错不了的!

经文里面[将无疑惑],将无所惑,是不是?就是这个语气。就是运用这个逻辑推理的方式,

怪不得阿难一听到佛破斥他的[心在身内说],马上就说:我一听到如来这样的法音,就[悟]到了我的心其实是在我的身外——原来如此!喔!我懂了。这就是世俗二分法思惟之过。

不是内就是外,叫做二分法,在佛法中称为[二法],这个二法也就是依于自心妄想分别,而勉强将世间一切法都弄成是[对立]之法,

为什么会弄成对立呢?不能体会空无自性;要体达了诸法体性毕竟不可得,那么,就叫做绝对。

所谓对立就是敌对,进入了敌对的状态,很难体会绝对的心灵。

世人将世间法判为一组一组的敌对之法,譬如说阴阳、水火、是非、黑白、男女,其实都是一样的,天地,都是一对一对的,等等。

并想像他们互相在争斗,乃至唯物辨证的[正反合]等等,都是类似的相生相克、互相斗争、互相并吞的理论。

这些种种二法的理论,都是源于众生自心中的[有诤],为什么有诤?就是定位。

定位有一个内,就我;定位有一个外的你、他,那么,一切是非就起来。

如果也体会了一切法无我,因为无自性,连我都没有了,诤什么呢?

所以,佛陀要我们回归当下,体会自性本空;要不然,就是眼光放远一点,眼光要放远一点。

阿难此时虽已经达到初果,然未证圣果,所以其所思所见,仍依凡夫的思惟方式而来。

在第一处征心的时候,阿难之所以计[心在身内],主要所犯的,是只见表相。在此[第二计]中所犯的,主要就是[二分法推理]之过。

    104 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劝我们要结善缘呢?因为一切的成功者,都必须要有善的因缘具足,才能够成就世间或出世间任何的事情

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劝我们要结善缘呢?为什么?

因为一切的成功者,都必须要有善的因缘具足,才能够成就世间或出世间任何的事情。

所以,这个结善缘,就显得特别特别的重要!

今天结了善缘,明天又结了善缘;这个人结善缘,后天又结了善缘,

所到之处都能赞叹你、支持你、安慰你,你的成功的条件统统具足!

因此,我们要了解,丛林无诤就是福。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5 学佛的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恒顺众生?什么叫做随喜功德?

学佛的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恒顺众生?什么叫做随喜功德?

恒顺众生,这个[众生]就是烦恼,从理上来讲就是:内心里面的众生——烦恼一直生,不要跟它抗拒,叫做恒顺众生,这个从理上来讲的。

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会跟本性抗拒,我们起贪嗔痴,本性叫我们不要啊;我们恒顺众生,本性就发展出来。

所以,他也不会跟命运争吵;也不会跟内心里面敌对,摆平了所有内心世界,全世界都无诤。所以,这个叫做恒顺众生。

为什么叫做随喜功德?一切的功德,都在我们喜悦的心里面才能够完成。

换句话说:你布施要有喜悦的心、你供养三宝要有喜悦的心、你今天听经闻法,也要有喜悦的心。所以,一切功德,要从喜悦的心来完成,

这个喜悦的心是怎么来的呢?也是恒顺众生来的,不跟自己内心世界抗拒。

清净心起作用,这个就是恒顺众生,也就是随喜功德,这是从理上来说。

从事相来讲的话,恒顺众生就是不跟一切众生敌对,其实,摆平内心就是摆平外面,我内心本身无诤,那跟众生诤什么呢?

你要赢就让你赢,我也没有输啊,输赢是一种观念、是一种错觉。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他才不会跟你争什么、一较长短、辨别是非,或者是争,一较高下,他就没有斗争心了。

底下说:故与诤法相应,因为都源自于众生自心中有诤,所以,跟诤法相应。

所以,佛弟子这里要千万不可以发生底下这四种情形,

故一好争、二好斗、三好辩,与其能辩,不如能忍。第四、在一切处争强斗胜,这个都是凡夫自心相的显现,而且在佛门里面,处处都可以看得到。

没有体悟如来藏性的众生,他就会好争、好斗、好辩,而且在一切处争强斗胜,这个都是凡夫自心相的显现,以自心中有[争],所以见外的一切皆有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06 学谦虚一点了!是不是?日子比较好过一点

经文47-49:[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此时虽已经达到初果,然未证圣果,所以其所思所见,仍依凡夫的思惟方式而来。

在第一处征心的时候,阿难之所以计[心在身内],主要所犯的,是只见表相。在此[第二计]中所犯的,主要就是[二分法推理]之过。

在此段论说的末了时,阿难加上了一句[得无妄耶?]就表示已经不敢那么确定,

不像第一计中所说的:[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你看:[祇在我面]的[祇]字;[实居身内]的[实]字:语气多么的坚定、多么的自信!

也可能因为前面太自信,却吃了滑铁卢。滑铁卢是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庄,1815年,法国皇帝叫做拿破仑,他们叫做Napoleon。

1815年,在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庄,因为拿破仑很有自信打败联军;这个联军就是英国、德国还有荷兰,英、德、荷兰三国联军,跟法国的皇帝拿破仑战争,结果拿破仑被打败了!

所以,从此以后,只要说:吃了、遭了滑铁卢,就表示太自信而失败,叫做滑铁卢。

于是现在就学谦虚一点了,谦虚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

有一个居士来,说:哎呀!我们很感谢慧律法师您这样讲《楞严经》!我说:你这样讲是赞叹我了;我现在也要赞叹大家了。

也因为讲《楞严经》,所以,给师父再一次的复习一遍,还没有利益大家之前,就先利益到我自己。

所以,在这里,我也要感谢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坐在那边很辛苦的听《楞严经》,感谢大家!

所以,与其说我成就大家;不如说大家来成就我!为什么?学谦虚一点了!是不是?日子比较好过一点。

    107  记得!话不能说得太绝,事不能做得太尽

记得!话不能说得太绝,事不能做得太尽。

也有的人说:话不能说得太尽,事不能做得太绝,其实,表达的都是一样。

意思就是说:我们讲话不能把它讲到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有一个台大的,小时候,看他爸爸娶二个老婆,非常的不满,常常跟他妈妈痛批他的爸爸娶二个老婆。

后来,这个台大毕业了,很有成就了,结果娶多少?娶四个,他爸爸的二倍!

   108 若说[心在外],便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结果,那就是:身心就分离了!如果身心是分离的,便有很多混乱的状况发生

经文49-50:[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身心相外,这[相外]就是相离的意思。[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则心所知,身不能觉,因为已经分开来了。[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是诸比丘]:这些比丘。[适来]:就是方才。就是刚刚。[循乞抟食]:[循],就是顺。[循乞],顺着所行道路之次第而乞,不作拣择。

[抟],也就是团,西域就是印度,以手团食而食,现在也是,用抓的,我是看了影片的,印度我没去过。又称段食。

[宿斋]:[宿],就是止。宿斋就是斋毕。[若汝觉了知见之心]:你能觉了、能知见之心。[身心相外]:[外],就是分离。身体跟心分开来。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觉],就是感觉。[身际],就是身上。如果感觉发生在身体上,心也不能知,因为身心互相分离故。

义贯:[佛告阿难:是诸]大[比丘]众,[适来]随[从我]入[室羅筏城]去[循]次第[乞抟食],然后回[归祇陀林]来用斋,如今[我已宿斋](斋讫)。

[汝]今且[观]这些[比丘,]其中若[一人食时,]其他[诸人]能觉得[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大[比丘]僧,[虽]皆是已证法性,法性就是毕竟空,诸法的共同性就是空,叫做法性。

证法性的[阿罗汉]圣人,然每个人的身[躯]与性[命]还是各个[不同,]虽然诸法毕竟空,但是,业感缘起,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躯壳。[云何一人]吃饭,而[能令]其他[众]人皆[饱?

佛告阿难:若汝]能[觉了]能[知见之心]确[实]是[在]你的[身外],如是则变成你的[身]与[心相外]就(相离)了;若身心分离,[自]然互[不相干];

如果你身心互相不相干,[则心所]觉[知]者,[身]便[不能]感[觉]到;反之,若感[觉]是发生[在身际],则[心]也同样[不能]有所了[知]。[身际]就是身上。

诠论:若说[心在外],便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结果,那就是:身心就分离了!

如果身心是分离的,便有很多混乱的状况发生,例如:(1)心既离开了身体,中间并没有一个连系的媒介,那么身体如果发生甚么状况,心如何能知?

(2)若大家的心都在身体外,岂不是分不清彼此了?——到底哪一个是你的心,哪一个是我的呢?因为自他的分际,[分际]就是界限、范围,已经没有一个范围。

第(3)若心在外,身体在吃饭,心怎能觉得自己有吃没吃,或者是吃饱了没有?

第(4)若心在外,由于自他已经没有分际,因此别人吃饭,我也可能觉得饱了;我吃饭,别人也可能觉得饱——但事实并非如是。

由于以上的推论、推理,以及[心在身外]这个命题造成与事实相违的种种混乱现]象,是故可以知道[心在身外]这个命题是不能成立的。

    109 一切众生依食而住,而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经云,一切众生依食而住,而食有四种:

一、段食——此为欲界众生食,这个欲界的定义,就是男女还有饮食。

换句话说:你的男女的欲望很强、或者是饮食、或者睡眠过重,你连欲界都脱离不了,脱离不了喔!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要讲到超三界那么遥远的,连这个男女的欲望都没有办法看淡;连这个饮食都没有办法看淡,一天到晚只想享受山珍海味;或者是说到处拈花惹草,

我告诉你:修行的第一关,饮食、男女,没有办法看淡泊,就很难超越!不要讲到后面说超三界。

为什么?因为这个欲界、色界,它全部都禅定的功夫,因为没有佛般若的智慧,所以,没有办法超三界。

你看,连外道都要断欲,男女的欲、饮食都看得很淡。所以,你看印度的那些yoga,瑜珈的修行人,他们几乎都没有欲望,而且吃得很少,但是,不是不吃就叫做修行。

好!诸位看底下,此为欲界众生食,欲界众生将食物分段(用刀切以及用牙齿嚼)而饮啖,所以称为段食。一段一段的食。

第二、触食——此为鬼神食,诸鬼神触取食物精华之气味,而得饱满,称为触食。接触而饱。

第三、叫做思食——色界天人,依[禅思]为食,诸位!这个就是给我们修行人很重要的一个警惕,

就是你一个修行人,连基本上的三界的禅的修行,他都要离欲。所以,以禅定,以禅思食而依于第六识者。

第四更高,识食——无色界天人入于空定,其寿命依于第八识而住,得以维持不断,所以犹以第八识为食,称为识食;又地狱众生之命,也依其本识(第八识)而得延续不断,所以也是识食。

《成唯识论》说:[此四食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为食。]所以,人类有饮食才能活。又,《楞严经正脉》云,如来此次入城乞食,为提奖归来的次日之事。

   110 不是不吃东西就可以成佛,若是如此,蜱早就作佛祖了!

我告诉你:修行的第一关,饮食、男女,没有办法看淡泊,就很难超越!不要讲到后面说超三界。

为什么?因为这个欲界、色界,它全部都禅定的功夫,因为没有佛般若的智慧,所以,没有办法超三界。

你看,连外道都要断欲,男女的欲、饮食都看得很淡。所以,你看印度的那些yoga,瑜珈的修行人,他们几乎都没有欲望,而且吃得很少,但是,不是不吃就叫做修行。

好!我现在告诉你:为什么不是不吃就叫做修行?我现在问你:你晓不晓得阿拉斯加有一种鲑鱼,你们听过吗?

它从小的时候放出去,到了长大的时候,它会回流回来,知道吗?产卵的时候,在原产地吃什么?吃它父母亲的尸体,鲑鱼喔!鲑鱼是吃它父母亲的尸体长大的,养分。

出去以后,随着海流漂流出去以后,到成长变成成鱼,完成这条鱼,它要游回原产地去产卵的时候,你知不知道,鲑鱼几个月没有吃东西?

猜猜看,鲑鱼几个月没有吃东西?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猜猜看,以上皆非,错!五个月、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没有吃东西?八个月,错!

以上皆非,标准答案:九个月没有吃东西。鲑鱼为了游回去原产地产卵,九个月没有吃东西,一心一意想繁殖后代。

这个还不是全世界最能够挨饿受冻的;全世界最能够挨饿受冻的是什么呢?叫做蜱pi(第二声),这种昆虫,第一餐吃饱了,它是吸众生温热的血长大的,它一吃的时候,把身体膨胀到六百倍喔!

它这一餐吃完了,第一餐吃完了,隔第二餐,最久的,诸位!猜猜看经过多久?猜一下,半年?一年?二年?三年?错!四、五、六?五、六、七、八?错!九、十、十一、十二年?错!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年?错!

标准答案:十八年!前面一餐吃完,接下去第二餐,它可以维持十八年不必吃东西!

所以,不是不吃东西就可以成佛,若是如此,蜱早就作佛祖了!

十八年,你有没有想像到?incredible,不可思议!一只昆虫吃前一餐跟后一餐,可以相隔十八年!对不对?

等一下我们听经听完了,咕噜咕噜~恩!去吃个宵夜!这样就想成佛?(笑)差这一只蜱差太多了!

所以,下一餐,你们是十八年以后才吃的,喔!十八年,不敢想像!

全世界最能挨饿的就是蜱,蜱有多大呢?蜱像我们一般的小指头的指甲;还不是小指头喔,像我们小指头的指甲,还要小。

在森林里面,蛰伏在泥土当中,慢慢等,等人、牛、羊温血动物,它一下子靠近你,就吸,开始吸你的血,它的身体膨胀六百倍!所以,多看Discovery增长知识,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佛手一举起来,阿难眼见,心就分别了,表示身心是不二,不可以分开,马上验证了,心、身是没有分离的,心绝对没有在身外的

经文52:[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手一举起来,阿难眼见,心就分别了,表示身心是不二,不可以分开,马上验证了,心、身是没有分离的,心绝对没有在身外的。

注释:[兜罗棉手]:佛三十二相之一。[兜罗棉],义为细香棉。西域有这种棉,非常的柔软,色白如霜。佛的手柔软有如兜罗棉。

柔软心就感得柔软手,所以,我们要慈悲、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众生,柔软心一定感得柔软的果报。

诸位!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在经典这样写的,说极乐世界脚一踏下去的时候,雨天曼陀罗华,这个花掉下来,我们的脚一踩下去的时候,下陷四寸,比我们的地毯更柔软。看来是黄金,脚踩下去都是柔软的。

极乐世界怎么样能够感得呢?就是柔软心,就是对人一定要慈悲,这个不是对方要求我们,而是我们一定要要求自己,严格的慈悲心对待众生。

慈悲是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母,慈悲跟智慧是诸佛之母。

因此,真正修行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我们要念佛,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柔软语、慈悲心、平等心。

底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分别],在此当了别、了知之义。此言,当你用眼睛看我的手的时候,你的心能了知吗?

[如是,世尊]:是这样没有错的。也就是说,我用眼睛看世尊的手的时候,心中就能了知那是世尊的手。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如果心与眼相知,怎么还能说心是在身体外边?

义贯:[我今示汝]我的[兜罗棉手],此时,[汝]以[眼见]我的手[时],你的[心]能[分别]了知这是如来的手[不?

阿难答言:如是,]不错,[世尊,]当我以眼见世尊的手时,心即能了知那是世尊的手。

[佛告阿难:若]心与眼互[相]能[知]觉对方的活动或者是状况[者,云何]尚能说心是[在]身之[外?

是故应知,汝]所[言]能[觉了]且[能知之心]是[住在身外],这个立论[无有是处],不得成立。

诠论:世尊破除阿难的大前提[心在身外],主要的论点为:心在身外就是[身心分离],再由[身心分离]这个小前提推出两个分论:

一、身心互不相知(身心互不相干);二、自他混乱。

在前面一段,世尊先破[自他混乱]这个分论,用的举证是[一人食,不令众饱],由此可知自他的分际并无混乱,因此可以证明:心并非在身外。

在次一段中,世尊才破第一个分论[身心互不相知],所用的举证为[眼见手时,心即能了知],故知[身心互不相知]是错的,因此,[心在身外]的立论也是错的。

   112 佛的手柔软有如兜罗棉。柔软心就感得柔软手,所以,我们要慈悲、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众生,柔软心一定感得柔软的果报

佛的手柔软有如兜罗棉。柔软心就感得柔软手,

所以,我们要慈悲、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众生,柔软心一定感得柔软的果报。

诸位!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在经典这样写的,说极乐世界脚一踏下去的时候,雨天曼陀罗华,这个花掉下来,我们的脚一踩下去的时候,下陷四寸,比我们的地毯更柔软。看来是黄金,脚踩下去都是柔软的。

极乐世界怎么样能够感得呢?就是柔软心,就是对人一定要慈悲,这个不是对方要求我们,而是我们一定要要求自己,严格的慈悲心对待众生。

慈悲是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母,慈悲跟智慧是诸佛之母。

因此,真正修行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我们要念佛,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柔软语、慈悲心、平等心。

   113 [第3.破计心潜在根里]。此第三计心潜藏在眼根里边,其实就是[心在两间](或者是中间)的变体

第3.破计心潜在根里,经文54-57:[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注释:[我今思惟,知在一处]:[思惟],就是如来常说的[善思念之],或者是正思惟,为依正理而思惟,非依自心、或者是凡情凡见之妄想分别。

然阿难在此所说的思惟,其实都是依照凡俗的逻辑推理,也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

转第六意识,就会变成妙观察智;智跟识虽是不二,但是,迷了,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悟了,就是妙观察智。

所以,空就是转化心灵的妙药,体悟了绝对的空性,就是彻底的解脱的圣者,就不再有妄想、不再有颠倒、不再有执着、也不再攀缘附会,并非真正离于六识心的正思惟。

佛在经中说,以依正思惟,方有正念正智。是故若依不正思惟,则知见就不正。

[知在一处],知心在某一处。阿难此知即非正知,[不正知]在唯识百法中,是二十随烦恼的一种。又,阿难在此还用了一个小技巧:悬疑——如来问他,再说出他所推论的新的心之所在。

[思忖]:忖度,[忖],就是忖度,推测的意思。

[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两眼]:[瑠璃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眼镜。[合],就是覆合,也就是戴在两眼上的眼镜。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随],就是马上。[根],就是眼根。也就是说,虽戴了眼镜,但是眼根还是照样,马上看到东西,马上就能分别了知其为某物。

[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内],就是内脏。谓我的心之所以不能见到我的内脏,那是因为它并不是在内脏当中,而是藏在比较外边的眼根里。

所以,因为眼根跟内脏还有一点距离,所以,看不到内脏,他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比较外边一点,当然就看不到里边的五脏六腑了。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而我的心之所以又能很清楚地看到外边的景象,没有任何的障碍,那是因为它是潜藏在眼根里边;阿难之意也就是说,此心有如在眼根门口边,背内面向外,所以只能见外不能见内。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正[如佛]先前[所言:]以心[不]能自[见]身[内]五脏[故],故知心[不居]在[身内];

又由于[身]与[心]确实是[相知]而且[不相]分[离故],而证心[不在身外;]这么说来,[我今思惟]推断,[知]道心确实[在]某[一处。佛言:]那个[处]所现[今何在?

阿难言:此]能[了]能[知]之[心,既]然[不]能[知]见[内]身五脏六腑,[而]却[能见外]境,[如我思忖]推论所得,一定是[潜伏]在眼[根里。]边,

这正[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就是(眼镜),覆[合]在[其两眼]上一样,[虽]然[有]一[物合]在眼上,[而]却[不]会于视觉有所[留碍:]

也就是说,[彼]眼[根]照样[随]时看[见]任何一件东西,[随即](马上)能[分别]了知那是甚么东西。

[然]而[我]能[觉了能知]见[之心],之所以[不]能[见内者,为]藏[在]眼[根]里边,而非在身体内部[故];反之,我之所以能[分明瞩]视[外]境,而[无障碍者,]也是由于心[潜]在[根内]之[故]。

诠论:此第三计心潜藏在眼根里边,其实就是[心在两间](或者是中间)的变体。

因为前面第一处计[心在身内]被破,于是推论:非在内,应是在外,而成了第二计。

接着第二计又被破,又再推论:既不在内、又不在外,那应该是在中间了。

而阿难很聪明;我看世界上很难找到像阿难这么聪明的,那么会辩的,只有他,找七个地方;我们找二个,大概就说不下去了,他可以找到七个,也就是全世界众生要找的,阿难都找到、找过了,就是找不到!你怎么找,不可能超过阿难,没办法的!这个世界级的聪明人,就是阿难!

而阿难很聪明,他还把这个中间给[定位]下来了,还挺聪明的!给它一个确定的位置:潜在根里,否则如来如果问说:你所说的中间到底在哪里?

如果答不出来,或说不一定,那佛一定会说:[既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处所,等于没有,因此你所说的心在两间不能成立。]

为了避免此后果,因此非找个确定可以指陈的处所不可,否则这个立论马上就会遭到被破的命运。

在此,阿难说[如带眼镜],以比喻心潜藏在眼根里面,就好像眼睛躲在眼镜后边一样:虽然躲在后边,但是对外物照样看得清清楚楚。

这个比喻为以眼比喻作心,而以眼镜比喻作眼。其论证方法仍是以比[喻]为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4 心潜藏在眼根里边,是不可能的,是不对的!

经文58-60:[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实见瑠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

注释:[犹如瑠璃]:就是犹如人带瑠璃椀,就像有人戴(眼镜)。

[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否?]:[笼],就是罩。

此言,当那个人把眼镜罩在他的眼睛上,然后当他向远处看见山河的时候,在近处能看到他这一副眼镜吗?远能看山河,近是不是也能看到眼镜呢?所以,佛陀就他的比喻来破。

[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合],就是合眼。照你的譬喻,你的心如果好像有人以瑠璃合眼(汝心即藏在眼根后——如那个人的眼藏在眼镜后边一样;你说:虽然眼睛藏在镜片后边,但还是看得清清楚楚。)当此人于远处见山河时,近处何不能自见他自己的眼?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境]就是外的意思。如果你的心看到你自己的眼,眼就变成跟外境一样了。

[若见眼者],也就是退一步说,姑且承认那个人真能自见其眼。

[境],就是外境。[成随],[成]是成就;[随]也就是上边所说的[随见随即分别]之事。此言,如果那个人真的能自见其眼,则他的眼睛便变成了外境,因为外境是[被看到的东西]([所见]),眼睛变成被看到了。

所见的外物、外境应当是无情物,而人的眼睛应是[能见者],而非[所见物],然而[能见者]应是有情,非无情物。

如果眼睛变成了[被看到的]所见之物,则成了无情之外境,眼睛既成为外境,便不应再有能见之功,因此便不再能成就[随见随即能分别]了知的功能。

义贯:[佛告阿难:如汝所言,]你的心[潜]藏在[根内]所根据的道理[者,]为[犹如]有人戴[瑠璃]椀一般。

那么我问你,[彼人当以瑠璃]椀[笼]罩在他的[眼]上,次[当]他远[见山河]之时,近者能[见]他眼睛面前的[瑠璃]眼镜[否?]

阿难回答:[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其[眼]之时,确[实]近者能[见]其眼睛前边的[瑠璃]眼镜。

[佛告阿难:汝心若]如[同瑠璃合]眼[者,当]你远[见山河]之时,于近处[何不]能自[见]你自己的[眼?]

退一步说,姑且承认你真能自见己眼(这当然是与事实不符的),如果[若]你真能自[见]己[眼者,]你的[眼]根[即同]外[境]之无情物,由能见者变成所见者,而失去能见的功能,因此也就是[不得成]就[随]见随即能分别了知之事

(——然而事实上,你的眼睛确实一直都能随见随即分别了知一切外境,因此逆而言之,你的眼睛并没有变成[所见]的;因你的眼睛没有变成所见的,所以它并没有被看到;)

因此你[若不能]自[见]己眼,[云何]能[说言此]觉[了]能[知]之[心]为[潜]藏[在]眼[根内,]犹[如]有人以[瑠璃]眼镜[合]眼一般?

诠论:戴眼镜的人确实能看到自己的眼镜,所以世尊破斥的方法,图示如下:这成观法师还很可爱,还画了一个图,第一个用比喻的,由左边看到右边来,眼睛戴眼镜,会看到外边的山河大地,对不对?这个是一般都能接受的。

佛就破斥他,你的眼睛戴着眼镜,看了山河大地,阿难说:如同心潜藏在眼根里面;诸位看底下,然后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

佛陀就问了,心潜藏在眼根后面,心这样看过去,一定会同时看到眼睛,还有看到山河大地嘛!

上面那个比喻,眼睛看出去,就一定会看到眼镜,还有山河大地,二个都看到;用法来比喻,心如果潜藏在眼根里面,那么,心看出去,一定会同时看到眼睛,还有看到山河大地。所以,这个成观法师还很可爱,还画一个图,就更好解释了!

既然眼睛躲在眼镜后面,能见眼镜与山河;同样的,心若躲在眼根里边,也应当能见山河并见自己的眼睛

——但事实不然,人不能自见其眼,故所用的譬喻不能支持,证明所立之前提,也就是,[如人戴眼镜]的譬喻,不能用来证明[心潜在根里],

世尊在第二部分的驳斥当中,用了一个技巧:就是[让步],也就是退一步说,也就是姑且承认对方所作某种论证成立,中文称为[纵]。

话虽说是让步,其实刚好相反,这正好是[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策略。表面上看像是让步,其实是在让步当中将对方可能反驳或者是改口(所谓[转计])的机会,全部先提出来加以驳斥,所以是将对方所有逃生的路全部封死,所以是[很绝]、很彻底、一网打尽、[先发制人]的一招。

世尊在往后的论证当中,这个策略用得很多,所以很精采。也就是说:世尊先把所有的狡辩的通路全部封死,让你没有办法狡辩。

这里所说的[让步],是指世尊说:如果我们姑且承认说你能自见其眼(乃至以防止你强辩说:我是能看到自己的眼睛!)这一节而说的。

于是世尊在退此一步以后,马上就进十步说:那么你的眼睛就会变成跟无情物一样,而失却了[能见之功]。

在此,世尊所用以破斥的,是指对方的譬喻会因此而[令有情、无情杂乱](分不清),亦[令能见、所见杂乱],能所不分。以有此[杂乱之过]故,原宗不得成立。

他立什么宗呢?意思就是:立心潜藏在眼根里面为宗,这个叫做宗,[宗]就是主要的立论是什么。

这一段主要的讨论是:心潜藏在眼根,那么,后边说:能见所见,混淆不清,所以,你这个宗不能成立,站不住脚!

经文61:[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义贯:[是故应]该了[知:汝]所[言]你的能[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根里,]犹[如]有人以[瑠璃]眼镜[合]于其眼,这个立论,[无有是处],是不能成立的。意思就是说:心潜藏在眼根里边,是不可能的,是不对的!

诠论:至此,第三处征心,计[心潜伏根里],破斥完毕。

   115 佛法的因明学,较之西洋的论理学就是(逻辑),似乎较[人性化],较能涵容人类的全体经验

因为比喻本身的推论,与立论(所立之宗)不一致,这称为[法喻不齐]([不齐]就是不一致),以不齐,所以喻不能与[法合]。

又,因明的论证之学中,有一点与西洋的形式逻辑极不相同,习因明者,习因明就是学习因明。

必须注意,此即:西洋的逻辑将事情的推理分为两种[可能性]:

一、事实上的可能性(Possibility),也就是经验上,这个推论在现在、过去、未来,都有存在的可能,这个推论称为Possibility。可能的。

第二、纯理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纯粹是在公式上的推演中达成,完全可以不必顾及经验或事实上能否实现的问题,只要在公式上或形式上的推演过程无误,不管所推论出来的结果是甚么,即使再怎么荒谬可笑,只要推演无误,便被认为是可以成立的。近代西洋学术中的逻辑推论,多属于第二种。纯粹论的可能性。

反之,佛法的因明学,不仅在理论的形式十分严谨,若于论辩稍有违犯,便会落败;

除了形式上的推论外,佛法因明学还兼顾事实或者是经验上的可能性,乃至价值哲学(伦理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哲学、知识哲学等等)就是伦理、道德、美学、知识等,这些价值哲学上的正与误,都必须考虑到,

如果有违背世间、社会、伦理、风俗的言论,便不能成为立论之佐证就是(因),或者是譬喻,否则即成落败,其所立之宗即不得成立。

[宗]就是宗旨,所谓[因]就是证据,依靠什么而立出来的,叫做因。[宗]就是宗旨,你这一次的重点要谈论什么?谈论心在内、或者心在外、或者心潜藏在眼根,这个宗是什么。

底下,(拙意以为,佛法的因明学,较之西洋的论理学就是(逻辑),似乎较[人性化],较能涵容人类的全体经验。

而西洋的论理学,则似乎颇为生硬、偏狭:因为西洋的论理学,可以理论上是一回事,而事实上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佛法因明学则理论与各种事实必须兼顾,此似乎比较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16 [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对内就见暗,对外就见明

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对内就见暗,对外就见明。

经文62-63:[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注释:[腑脏在中]:[腑脏]为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五脏之宫府:胃为脾府,膀胱为肾府,三焦为命府,大小肠为心府、肺腑。[中],就是身体内。

[窍穴居外]:七窍之孔穴。七窍为二眼孔、二耳孔、二鼻孔、以及口。[外],就是身体表面。

[有藏则暗]:这个[藏]跟五脏六腑的脏是一样的。意思是说:众生身中因为有腑脏充满当中,所以身体内是暗的。

[有窍则明]:众生身上因为有七窍,就是七孔,在七窍之处就见到光明。叫做有窍则明。

[开眼见明,名为见外]:我若把眼睛打开,而见到了光明,就称为见到了外境。开眼见明,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我若把眼睛闭起来,而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的时候,就称为见到内身。

[是义云何]:您看这个道理怎么样?可以成立吗?渐渐渐渐,就失去阿难的主体了,作不了主了,被佛逼迫得没有办法了,只好很谦虚的问佛了:您看这个道理怎么样呢?可以成立吗?跟前面那个语气差太多了!

所以,这个故事很精彩,他不只是描写佛陀跟阿难的对话,还情绪的变化,执着慢慢变成,本来是主,后来就变成被佛所主导,到最后,七处征心,方便说啦!七处咸非,叫做山穷水尽,

阿难讲到最后,七个地方都找不到心,再来就换佛十番显见,十个地方显出真心。所以,七处咸非,再来就是佛显示什么是真心,十个,十段落统统在讲见性、真心的问题。

底下,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之[思惟:是众生]之[身,]有六[腑]以及五[脏在]身体当[中],亦有五官的七个[窍穴居]于[外];以身中[有]腑[藏]充塞[则]身内变成一片黑[暗,]以身外[有]孔[窍则]现有光[明。]

因此,[我今对]着[佛],我[开眼]时能[见]到光[明],即[名为见]到[外]境;我若[闭眼]时,便[见]一片黑[暗],则[名为见]到[内]身,[是义云何?]可以成立吗?

诠论:阿难在此第四计当中,表面上是[计心有开合且能内外对],或者说[双计内外],事实上,还是以计[心在身内]为主,或者说,是[计心在内]的[变体],或者是讲[修正版]([改良版])。

其潜意识之动机,恐怕仍是不甘心第一计(计心在身内)被破,所以此再想要[救]其堕负处,此其一。

又,此亦表明了,众生对于[心在身内]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切众生实不易忘情心在身内的观念,这是根深蒂固,更难以顿舍,是故阿难将其论证修改之后,再度提出。阿难在此如何修改其论证呢?

心如果在内,为何不能见腑脏,因为[有脏则暗]。还自己解释呢,好厉害!还自己解释给佛陀听,我们还没办法这么解释,阿难会说:为什么看到暗呢?因为有五脏六腑,所以它是暗,很厉害的!

又闭眼时,看到黑暗,即因为腑脏是暗的,所以其所看到的暗境,其实就是心往内看到所看到的腑脏之暗——因此,心不是不能见内身,不是佛陀前面所指斥的,不是的。

只是因为内身是黑洞洞的——闭眼即见!(我们一闭眼,自然就向内看,于是就看到身内一片黑黝you黝的!)我还特别去查字典,黝黝就是青黑色,台语叫做[黑噜噜]。

所以,这个[内对见暗]就用来反驳、补救如来前面所说的:[不能自见内身]之谬。

如是,心既能[内对见暗],再加上[开眼向外见明],便成就了[心既能见内也能见外]的[双见内外]之立论,如此一来,便差不多天衣无缝了吧!

又,阿难最后加了一句[是义云何],显得心相当虚了,变得像在辩驳,好像又是在请示佛陀。作不了主了,现在阿难作不了主了,讲到哪里都被佛所破,所以,只好放软一点。

又,阿难此时的语气,跟前面第一番的[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以及第二者:[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那个时候的自信和气势,都不见了。

(此番论战,还相当富戏剧性的!——也就是说,字里行间可见到[主人公]阿难的性格在转变了!难怪有人说佛经的[文学性]很高——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117 以此[内对]与[外对]的妄想为害太大,所以佛在此先破此见

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对内就见暗,对外就见明。

经文64-67:[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这一句师父要先提前解释,初学佛法,这一段很难理解!

佛对阿难这么说:你当闭眼的时候,见暗的时候,你这个暗的境界,为与眼对就是:要不要跟眼睛配合来讲?

如果要跟眼睛配合来讲,眼睛见明、见暗,都在眼前,不可以说闭眼见暗;开眼见明、见暗,统统叫做在眼睛前面,暗、明这是境,眼根是能缘,是根。

所以说:你当闭上眼睛见暗的时候,这个暗的境界,要不要配合你的眼根来说明呢?为不眼对?或者是不必配合你的眼根来说明呢?要不要配对呢?因为根、境,大家所公认的,根境生识嘛,对不对?

为与眼对?为不眼对呢?如果与眼对,如果跟眼睛配合来讲,暗是在你眼睛前面,为什么说闭眼见内呢?闭上眼睛,也是看到前面是黑的啊,怎么可以说是闭眼,云何成内?

暗在眼前,暗是你的眼睛前面呢,不能说看到暗,就是看到你的里面。

好!如果你讲这样也说得通,若成内者,好!暗就是内,这个立论如果是成功,那么,没有光线就是内了,当一个人居住在暗室当中,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灯光,也是很暗啊,

那么,这个室内统统没有光线的时候,这个是不是你黑暗暗的五脏六腑呢?这样讲得通吗?暗处就是内,那么,没有灯,日、月、灯光统统没有,这些统统是你的五脏六腑啰?

若不对者,如果不跟眼睛配对,云何成见?怎么能说眼睛看到呢?眼睛看到,对不对?

见明、见暗,一定要跟眼睛配,若不对者,如果不跟眼根配对,怎么叫做看呢?怎么叫做见到东西呢?云何成见呢?不管是见暗,或者是见明。对不对?所以,这个就是一定要跟眼睛配对。

好!注释:[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与眼对],与眼相对,也就是[在眼前]。

依唯识学,[根尘相对]而生识,根尘若不相对,则识不能生。

所谓[相对],为面对面直接接触。因此,若说眼睛看到甚么东西,那件东西一定正在眼前,称为此色尘与眼根相对,因此而能生出眼识,而了别此物。这个色尘若不在眼前与眼根相对,则不能发识、成[见]。

此句之义是说:当你闭眼而见到一片黑暗的时候,这一片黑暗的境界,是与你眼根相对吗?要不要配合你的眼睛来说明呢?或者是[为不眼对?]:还是不与你的眼根正面相对?也就是不必跟眼睛配对呢?大家都知道,一定要跟眼睛配对了。好!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如果用眼根来说明,明、暗都是在眼睛前面,怎么会变成你的内部呢?[内],就是身内,也就是你体内的腑脏。

此言:如果你说此暗境界是在你的眼前,与你的眼正面相对,那么就会变成那片暗境是在你眼前,既然在你的眼前,就是在你身外,怎么会说这片暗境反而成为在你的身内呢?岂不互相抵触呢?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成内者],也就是一个[让步],退一步说,姑且承认那片暗境是你所见到的自身的内脏。

[焦腑],[焦]为三焦(上焦在胃,中焦在胃与肚脐之间,下焦在肚脐底下);三焦为[命府],命府为六府之一,所以称之为[焦腑]。在此,焦腑也只代表内脏之义。

此言,退一步说,如果你闭眼所见的暗境是你的内身的话,那么,如果你在一间暗室里面,其中没有日光、月光、或者是灯光,在此暗室之中,(不管你睁眼还是闭眼),你所见的一定只是一片黑暗。

既然你说[见暗就是见内身],那么此时这个房间黑暗的空间,不就成了你的三焦六腑了吗?暗就是你见内,那么,所有暗处没有光线,就是你的内脏了?这样讲得通吗?当然讲不通了!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跟眼睛配对,怎么能讲作见呢?[不对],指此暗境不对目前,也就是并非[在眼前]。

此言,你若听了上面的话,而在这个时候否认说:这片暗境并非在我的眼前,而与我的眼根相对就是([不对])了,如果暗境不在眼前,不与眼相对,如是即[根尘不相对],如果根尘不相对,如何能生眼识呢?而成就[看见某物]之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而[见]到一片[暗]境[之时,此]片黑[暗]的[境界为]是[与]你的[眼]根正面相[对?为不]与你的[眼]根正面相[对?

若]你说此暗境是[与]你的[眼]根正面相[对],那么这个[暗]境应该是[在]你的[眼前]才对了,如果暗境在你的眼前,则应是在你身外才对了,[云何]又说这个暗境反[成]为你的[内]身呢?

(因此,你的推论中说此暗境是在你的内身,这是不能成立的;也因此你的立论之[闭眼见暗是内对],以及说是内对看自内身,也都是错的。)

退一步说,[若]此暗境真的[成]为你的[内]身[者],则设当你[居]在一间[暗室]之[中]于此暗室当中,既[无日、月]之光,亦无[灯]光,所以只是一片黑暗,如此一来,因室中本来就一片黑暗,

所以不论你是睁眼还是闭眼,你在此室中所见的,一定是一片漆黑,这么说来,[此室]在一片黑[暗中]的空间,难道[皆]变成[汝]内身之三[焦]六[腑]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这个暗室的空间绝对不会变成你的内身的三焦六腑,因此可以证明你眼前所见的一片黑暗并不是你的内身,也因此你闭眼见暗并非是你所说的[内对],所以说:[闭眼见暗的时候为内对见自内身]这个立论是错的。)

再者,你此时[若]辩论说:暗境并[不对]目前[者](暗境与眼非正面相对,)也就是说,暗境并不需要在目前,所以暗境不是在身外。

如果说暗境并不在目前,也就是眼根与色尘不相对了,根尘既不相对,如何能生眼识呢?[云何]能[成]就眼睛[见]物之事呢?若不能成就见物之事,也就是无所见,既是无所见,又怎能说你看到了你的内身?因此可以证明:说[闭眼见到你的内身]这个立论是错的。

诠论:阿难在此第四计(计心有开合以及能内外对),他所运用的推理,如果以现代的逻辑式子来表示,则比较能清楚阿难的意思,以及他所犯的错误在哪儿:设A为开眼,B为见明、-A为闭眼,-B为见暗、C为外对,-C为内对。1.若A则B(若开眼则见明)合称为AB就是(开眼见明)2.若-A则-B(若闭眼则见暗)合称为-AB(闭眼见暗)3.若AB=C(若开眼见明为外对)则-AB=-C(也就是闭眼见暗为内对)就是逻辑就是这样子。很简单,一看就懂。

若依以上的横式推演来看,好像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上面诠论当中所说的西洋逻辑推论的缺陷:只顾一些没有生命的符号之推演排列,全不顾经验上的可能性之有无。

如是一来,所作的推论,不论在形式上看来多么的天衣无缝,但在经验界上来验证,那只是一种毫不可能的妄想,或者是忽发奇想,虽然此奇想也能所谓[持之有据]或者是[言之成理],乃至惊世骇俗,但因为是妄想故,到底是于修行无益乃至有害。

(虽然于世俗间也许可能因此奇想或者是狂论,而名振一时,乃至所谓[成一家之言],或者扬名立万——但是那一些是世俗人所求的,到底不是修行人之目的。)

修行人的目的就是开大般若智慧,大解脱、大自在,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才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啊!要不然,大家都要追求快乐,那么,为什么到最后都是变成痛苦呢?

其次,阿难在此第四计中所犯之过,主要在于上边所说的妄想(或者是忽发奇想),以英文而言,也就是说:[我有一个好主意](I've got a good idea.),

那就是,他说:心之[见]能[内外对],此见解在世间人看来,可能很有[原创性]。

但此原创性对修行乃至见道、证道来讲,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世间,他没有开悟,讲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因为那是自心妄想分别,不依实相,不依正思惟、正知、正见故,故是与道相违,反成障道。

所以世人常由于种种妄想分别,而沾沾自喜,甚至自以为是[高见],然而对修行而言,不但不足以喜,反堪为忧。

以此[内对]与[外对]的妄想为害太大,所以佛在此先破此见。而佛所用的立论、为根据于佛常开示的唯识根本道理:[根尘相对而生识],其详兹如上[注释]以及[义贯]当中所述。

    118 我们要了解,佛法还是最究竟、最解脱的心法

修行人的目的就是开大般若智慧,大解脱、大自在,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才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啊!

要不然,大家都要追求快乐,那么,为什么到最后都是变成痛苦呢?

今天的报导,说有一个猫空缆车的保全人员,怎么样?在网路上认识一个女朋友,而这个女朋友本身有男朋友,这个女朋友不告诉他,结果就花了他四十万,四十万喔!

男的一见钟情,就一直付出,结果这个女孩子就花了他四十万,结果后来人家离开了,要离开他了,这个男朋友去偷看她的日记,她写日记,去看她日记,哇!这个女孩子早就有男人了!

后来,怎么样?她要离开他,他就没有办法控制,因为花了四十万,连手都没有牵到,他受不了,就怎么样?拿刀子就砍了,结果死掉了!

所以说:这个看来好像是在追求快乐,不幸的事情就会跟在后面来。是不是?世间人认为这个是快乐嘛,不幸的事情,就是跟着后边一直来。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弟子以法为乐,也就是说:以解脱为目的,追求这些虚幻不实在的东西也许让我们暂时得一点安慰、依靠;但是,终究是生灭无常,它会变化的。

所以,女人如果对男人没有兴趣,最好不要花人家的钱,不然很快你就会死在嘉陵街跟民权路的交叉口,真的!

我看那个新闻,喔!花了四十万,连手都没有牵到,恨,就砍人了,去偷看她的日记。他这个涵养也是不好,像我这个人修养得最好了,真的!

要出国的时候,人家寄东西给我:师父!这个东西放在您这里。我告诉你:摆着,出去的时候回来,我不可能会去碰到、去打开,绝对不会的!这个我对我的良心负责,

这是人家的隐私,我管你里面是什么金条、项链,这跟我没有什么关系的。对不对?我从来没有好奇过说,把它打开看看,你看,我们这种修养多好!他去偷看人家的日记!所以,我告诉你:很多事情,不知道比知道还好。

因此,女孩子你要稳住自己,不要说要花人家很多钱,手也不跟人家碰一下,你小心,很快你就人头落地了,真的!男人也是这样子。所以说:我们要了解,佛法还是最究竟、最解脱的心法。

   119 世间追求快乐,其实,他的苦一定是在后面,所有的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

世间追求快乐,其实,他的苦一定是在后面,所有的梦想,都有黑暗的一面,

就像黛安娜,黛安娜跟查尔斯王子那时候,二、三十年前那个结婚,叫做世纪婚姻啊,就像童话故事里面的王子还有公主,

你看,那个花多少钱,英国的王室,全世界的焦点瞩目啊!而今安在哉?《赤壁赋》里面:而今安在哉?

你看,二个孩子都长大了,黛安娜不见了!只有她蜡像馆里面的蜡像。

被记者这样追,那个司机开得很快,据说开到一百五、一百六,速度开得很快。因为记者,那个狗仔在后面一直追,结果就擦撞,车祸!去急救的时候,那个医生还不知道她是黛安娜,那个医生还不知道她的身分呢!

好!这么样一个漂亮的王妃,又嫁给英国的王子,这羡煞世界多少人!

我告诉你:从佛法的角度来想,一点都不需要羡慕这个,因为它是生灭法的,一定会败坏的,不管你多老,你总是要提早觉悟。

    120 老了,内心接受就好嘛!你要抗拒这个老化,你怎么可能呢?没有办法的,它一定会来到,一定会无常,它是缘起法,是生灭无常法的

有一个女孩子,她年岁渐渐大了,像我这样一个年岁,五十多了,她觉得她的皱纹慢慢慢慢增加了,她去打什么?打玻尿酸,打一针喔,只有一针喔,玻尿酸一针打下去,回去死掉,Out!死掉!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新闻报导都一直在推论:是巧合吗?还是命中注定的?人家都在打玻尿酸,连那个酸痛的也在打玻尿酸,我还想:这个玻尿酸,对我这个酸痛是不是有效?打那个美容的,一针就毙命了!

世间人希望保持更长久的青春、不老,但是,她朝着一个根本不可能的方向;

老了,内心接受就好嘛!你要抗拒这个老化,你怎么可能呢?没有办法的,它一定会来到,一定会无常,它是缘起法,是生灭无常法的。

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因为我们依靠的东西,是生灭无常法,这一定会败坏的,所以,我们一直想要把它留住青春,青春不留白;没办法!

我们还是要告诉大家:修行还是比较重要、大悟还是比较重要,没有钱很辛苦,我告诉诸位:没有智慧是一辈子苦,生生世世都要受苦,没有法身慧命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121 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是不对的

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对内就见暗,对外就见明。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经文:[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说: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这个是二分法,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内看,但是,因为它是文言文,所以,看起来挺有学问的,但是,体会起来,从文字上看不太懂;但其实它很简单的。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这是如来再重述阿难的立论。[离],就是非。[外见],就是外对所成之见,就是跟眼睛配对来解释。

也就是说,眼向外看。这个是一般能接受的,也是佛陀所讲的,眼根攀缘色尘,而生眼识,所以,眼是向外看的。

[内对所成],是心眼向内看所成之见。这是阿难的看法。

此言,依阿难你的说法,如果不是[向外看]所成之见,便是[向内看]所成之见。这又是凡夫二分法所造成的计着。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要进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

底下,[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外见,像你阿难所讲的:内对所成,那么,合眼见暗,你阿难认为是见到身中,就是身内了。

开眼见明,为什么不见到你的面呢?这个意思就是说:它有返观看回来的能力。

这又是一个[让步]的句法。佛说,退一步而言,你所说的[合眼见暗的时候,称为是看到你内身中的脏腑],纵使我们承认这是真的,那么我问你,当你开眼而见到一片光明的前景的时候,为何不能看到你自己的脸?因为眼睛有看回来的这个能力,它是内对所成嘛!是不是?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如果你实在不能看见自己的脸,那么[心能内对而见物]这个立论便不能成立。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这里又是一个[让步]句法。

[见面若成],你能自己见到自己的面,这件事如果让它成立,姑且让它成立。

也就是说,你若真能看到你自己的脸,那么你的能了知的这个心以及你的眼根,都会变成悬在虚空了。

因为在虚空,(这样才有可能面对着你的脸,看到你的脸。)[何成在内],如何能成在你身内之物呢?

也就是说,既然你的心跟眼都变成在虚空当中跟你的脸相对,如何还能成为你身中的一部分之物呢?也就是你的心与眼就不是属于你身上所有的东西了!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如果你的心跟眼都悬在外面的虚空当中,跟你的脸怎么样?相对的,自然就不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它是悬在虚空嘛!

这么样一来,如今如来是在你的面前,跟你的脸是相对的,而且如来也可以看到你的脸,难道如来也成为你悬在虚空当中的身体的一部分吗?意思就是说:你这样讲是没有道理的。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这是继续上面所说的:[心在虚空]的假设。[知],就是有知觉。[合],就是应该。[非觉],就是非有知觉。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跟眼是在虚空当中,则当你看东西的时候,你的眼既然已经有了知觉了,你的身就不应再有所知觉,你的身就不应再有所觉知了。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必],就是假设说你一定。[两觉],两者各有各的知觉。在外面的眼跟心有知觉,在你的身体也有知觉。

此言,你若一定要坚持说:我的身和眼睛两者各有各的知觉。所以,[应有二知]:这是让步以后再进一步推论。[知],就是能知之体。

此言,[如果你的身和眼两者各有知觉],那么这件事假若成立的话,那么,你一个人就应该拥有两个能知的体了。

众所皆知,这是不可能的了,大家知道,能知之体是一个了。[能知之体],在佛法中,就是心之义。这么一来,就变成阿难一个人有两个心了。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再承上所说的,如果你真的有两个能知的体,就是(两个心),那么你虽只有一个身(但因为有两个心),那么,修行修行以后,咦?就变成两尊佛了,应能修成两尊佛。有这个道理吗?当然没有!所以,佛就一层一层的把它破除。

义贯:佛言:如你所说,当你见物时[若离],就是(若非)若非向[外]所成之[见],就是[内对所成]之见;

你又说,[合眼]时所[见]到的[暗]境,你就[名]之[为]见到你[身中]的腑脏;

佛说:我们姑且承认这是对的,如果姑且承认你是对的,如果这样是对,若如是者,则当你[开眼]而[见明]的时候,你为[何不]能自[见]你的颜[面]呢?因为眼睛会返过来看到你自己的内身;当然,眼睛一睁开,就一定会看到你自己的脸了。

你[若]实在[不]能自[见]己[面],则说心能[内对]而见,便[不]能[成]立;

再退一步说,如果能自[见]己[面]的事[若]能[成]立,则你[此]能[了知]的[心及与眼根乃]必须离开你的身体,悬[在虚空]当中,而与你的脸相对;

心与眼既然在虚空当中,即非你身体的一部分,如[何]还能[成]为[在]你身[内]之物呢?

又,心与眼[若]是悬[在虚空]当中,[自]然[非]在[汝]身[体]上,那么,[即应如来今]既能[见汝]之[面],又在你身体外,那么说来,因此如来[亦]成为[是汝]悬在虚空中的[身]体的一部分了,

然而显然如来之身并不是阿难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因此你阿难并不能自见己面;

既然不能自见己面,因此你的心眼便不能内对而见,也就是往内看,根本没有这种功夫,大家都知道,眼是往外看的,所以,你的内对而成见,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说[心眼能内对而见]是不能成立的。

又,再退一步而言,如果你的心跟眼真的在虚空当中,则[汝]处在虚空当中的[眼已]经自己有[知]觉了,那么你的[身]体[合非]合非就是(应非),那么你的身体应非有知[觉。

必汝]坚[执言]说:我的[身]与[眼两]者各有各的知[觉],并不是只有一个能知觉;

如果承认这是对的,如是则一人[应有二]能[知]之体,既有二能知之体,便有两个心。

你既有两个心,[即汝]现前,[一身]将来[应]能[成]为[两]尊[佛];但这显然是不对的,你一身并不能成为两佛,所以,说你一身有两个觉知的体,就是(两个心)是不能成立的。

你既只有一心,但只能有一个能觉体,便只能有一个能觉体,是故,你的心若离身体而处在虚空当中,与你的脸相对,则你的身中便没有心,因为觉知是一个嘛!

身既然无心,便应无知觉,因此当悬在身外的心跟眼见到外物的时候,你的身也应当无知觉。

然而事实不然,实是:心见身觉;心能看到,身也能觉。所以,心见身觉;是故心与眼非在体外,悬在虚空,而能内对且自见己面——是故[内对]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22 没有[往外看]的时候,就是在[往内看],这种说法很武断

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对内就见暗,对外就见明。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经文:[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诠论:在此段中依佛所说,可见阿难论证的错误在于:

一、[若离外见,内对所成](也就是,阿难的意思是说:当他看东西的时候,若不外对,就是内对),众所周知,眼睛是往外看,才成为眼见的。

所以没有[往外看]的时候,就是在[往内看],这种说法很武断,而且又是入了二分法的窠臼(ke jiu(第四声)),窠臼就是沿袭以前的旧制,不能别出新裁,以前的陷阱叫做窠臼。而且又是入了二分法的旧有的陷阱。

再者,眼能对外看,并不表示[眼能对内看]也是成立的,但是阿难就武断地依逻辑推论而说眼能[内对而看]。

但是请注意,阿难所主张的眼能内对而看,是有条件的,那么条件就是:眼睛必须闭起来,才能内对而看。

这个假设条件也是很武断,因为并没有足够的凭据能证明这个假说能成立。

因此佛就针对这一点来攻破:如果心眼真有内对而视的功能,它不应是闭起眼来的时候才能内对而视,而当眼开的时候也应该能够内对而视:就是看回来的能力,不管闭眼、开眼,都有看回来的能力。

而事实上,[见]这一件事情,在唯识学上称为[眼根与色尘相接——相接就是(相对、相触)——而生眼识],这是众所周知,以唯识学、佛的开示,都是这样子的。因此才能了别外色;

再者,依唯识学,依四缘生眼识:我们要注意,眼识九缘生,他后面都忽略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种子依,都暂时省略了。眼睛、还有外面的色尘;空就是距离;明就是光线。

这眼识的产生,就是让你很容易了解,眼根、色尘、距离、光线,眼就是眼根;色就是外色(外物);空为空间、距离,也就是有效距离,不能太远,太远看不到;也不能太近,太近也看不到,我们不可能说看报纸用这样看(师将书本贴近脸以示在看书),没有距离不行!是不是?太远,报纸拿得很远,也看不到,所以,在有效的距离范围内。

如前所说;明为光明,也就是日、月、灯等光明。这四种,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条件,都无法令眼识生起,因此就不能[成见]。

而阿难说闭眼的时候内对而视,正好又犯了唯识学这个基本道理,因为视觉这件事,正好是开眼的时候才能称作[视],

闭眼时,眼即不视任何东西,更何况还能内对而视自己内脏——这真是天大的妄想:妄想再加上妄想。

话说回来,佛在此就质问阿难:因为你既然说心与眼能内对而视,且说你闭眼而内对所见之暗境,就是看到了你身中的内脏([合眼见暗,名为身中]),那么,当你开眼见明的时候,为何不能看到你自己的脸?

因此,如前面所分析的,心眼既有内对而视的功能,则应不论开眼、闭眼,因为都一样嘛,闭眼能看回来,开眼当然也看得回来嘛!皆能[内对而视];不能说只有在闭眼的时候才能内对而视。

如果你承认开眼的时候也能内对而视,那就应该能看到自己的脸。

你若说开眼时虽内对而视,但并不能见到自己的脸。那我再问你,既然开眼时内对而视,并不能看到自己的脸,那么,开眼内对而视时,到底能看到甚么呢?

开眼既然没有办法看回来,闭眼,你看到什么?你如答说:甚么都看不到(的确!)的确什么都看不到,哪一个人眼睛闭上,可以看到五脏六腑的?当然什么都看不到啊!

那么既然[开眼内对而视]甚么都看不到(不只是不能看到自己的脸),就等于没有[开眼内对而视]这件事情了,也就是说[开眼内对而视]是子虚乌有的事,是不能成立的。

既然开眼时不能内对而有所视,闭眼的时候更加不能内对而视(闭眼时本即无所视,更何况是内对而视身中!)——因此,所谓[内对而视]者,不管开眼也罢、闭眼也罢,都不能成立。

因为白话文很简单,我们就浏览一下,强化大家对《楞严经》的印象,更容易理解。以上是破[内对]的妄想。

接下来的经文即如来又再一次的[纵]:姑且承认[内对]可以成立,则看会有甚么后果产生:其后果则愈来愈荒谬——因为[内对]的理论本身就是荒谬的,

如果这样荒谬的理论成为事实,则无怪乎天下大乱:变成一个人有两个心,一个人能修成两尊佛!附及,世间邪说之乱天下,令众生颠倒,大类如是,大概都是如此。

所以,修学佛道,很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见、正思惟、正念、正定、正精进、正智、正解脱,一点都不能歪,这么样说来,亲近善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心法不在语言、不在文字、不在观念,就必须要靠善知识才有办法;

要不然,经典抱一堆回去,你自己看,体悟会错,这样自己看又看不来。

    123 不能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这跟了生死是不相干的

修学佛道,很重要的就是正知、正见、正思惟、正念、正定、正精进、正智、正解脱,一点都不能歪,这么样说来,亲近善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心法不在语言、不在文字、不在观念,就必须要靠善知识才有办法;

要不然,经典抱一堆回去,你自己看,体悟会错,这样自己看又看不来。

所以说如来出现世间,主要是要破除世间邪恶的知见、颠倒妄想,所以,不能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这跟了生死是不相干的;

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最多只能造就几个学者,不能成就祖师的。

我们今天是要内心起大般若智慧,打破无明烦恼,是要究竟解脱,而不是在语言、文字里面游戏、观念里面游戏。

因此,我们不能把佛法当作学术来探讨、来研究,要真正的契入如来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

换句话说:佛教本身实在不是一种宗教,佛教最重要的,是叫大家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一颗心,

为什么?因为你就是佛,彻底解决烦恼、无明,我们的心没有牵挂,就是佛!

所以,说佛教是一种宗教,实在是一种方便,佛教它是一种觉性的教育,[佛]就是觉悟,[佛教],觉性的教育叫做[佛教]。

    124 佛教是一种觉性的教育,叫你认识你自己这一颗心


佛教本身实在不是一种宗教,佛教最重要的,是叫大家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一颗心,

为什么?因为你就是佛,彻底解决烦恼、无明,我们的心没有牵挂,就是佛!

所以,说佛教是一种宗教,实在是一种方便,佛教它是一种觉性的教育,[佛]就是觉悟,[佛教],觉性的教育叫做[佛教]。

什么叫做宗教呢?宗教就是立一个教主,还有一些教义,让这些教徒来膜拜、来崇拜,不管讲得对、错,都这样崇拜他,这叫做一种宗教。

像台湾很多拜神的,这个可以称为一种宗教。就是我信仰什么玉皇大帝啊、城隍爷啊,就是一直拜啊、一直求啊:城隍爷保佑我啊;玉皇大帝保佑我啊;或者是上帝保佑我啊!

那么,有人质疑说:那你们佛教不是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加被吗?

注意!那是增上缘的部分,增上缘。我们重要的是亲因缘,也就是开采每一个人本具足的般若智慧。

为什么?《阿含经》就讲得很清楚了,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这一句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讲,直接了当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依靠的。

    125 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

有人质疑说:那你们佛教不是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加被吗?

注意!那是增上缘的部分,增上缘。我们重要的是亲因缘,也就是开采每一个人本具足的般若智慧。

为什么?《阿含经》就讲得很清楚了,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这一句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讲,直接了当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依靠的。

女人,你千万不要说哪一个男人可以依靠,那是骗人的;男人也不要说哪一个女人可以依靠,那也是骗人的,可以给你作一个增上缘,是可以的。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个世间,是哪一种东西靠得住的呢?

自依止就是:要靠你自己的般若智慧,了悟缘起如幻的道理,你自己不放下,佛在你前面都没有用的!

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自己不解脱,千佛出世,亦难救拔,自己内心里面不解脱,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你。

用直接了当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放不下,任何人在你旁边说什么好听的话,都没有用!

法依止就是:我们必须依据佛陀所讲的正法、正知正见,彻底的摧毁无明烦恼,叫做法依止,依法;

莫异依止,千万不要依靠其他的东西,千万不可以依靠任何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

当我们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现前,内心进入无诤,

了解再好的男女朋友、再好的夫妻,都没有办法代替你死亡。

我告诉你:你真正的爱他,就要让他解脱,叫做真正的爱他。

丈夫对老婆说:我爱你!I love you!很简单。但是,你真的爱她,要让她解脱、要让她开智慧、要让她自己心性作得了主,你是真的爱她。

如果二个相处在一起,愈束缚、愈无明、愈烦恼,那你不是真正的爱她,那就世间的绳子就捆得愈紧!

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不可以依靠任何的东西,

讲现实一点的意思就是:全世界的人都不可靠,最可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也就是佛性起作用,佛性起作用。

所以,如来出现世间,主要是破除世间邪恶知见、颠倒妄想,导众生入正知、正见、正思惟、正念正智、正解脱。这个才是真正的爱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26 也许这是因为本经是给大根器的人悟修如来密因的,所以才如是言简意赅

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对内就见暗,对外就见明。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经文:[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经文:[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经[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义贯:[是故应知:汝言]闭眼而[见]一片[暗]境之时,[名]为内对而[见]自[内]身[者,无有是处。]不能成立。

诠论:在本经当中,如来的论证(甚至阿难的论证也是一样),常常只提出证据,而其结论却没有明白说出来,读者必须自己把它加进去,语义才能通顺明白。

例如此段当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接下来应是结论:[而实不能见面]。但是,这一句省掉了。然后才接下面的经文:[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又如下面经文:[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下面应当接下去讲:[然心跟眼实实在在在身内,不在虚空,所以实在是不能见到你自己的脸。]

再者,下面的经文:[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应该接下去说:[然实眼有知,身能觉,所以证心与眼不在身外,亦非两者各有知觉。]

又,最后,[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应接:[然汝一身实不能成为两佛,是故汝非有二能知之体(非有二心),是故汝言‘身眼两觉’不能成立。]

像上面所举的,都是经文论辩之中所省略的,读者如果要令论证之脉络明朗贯串,必须写笔记,用自己的话把它加进去,才于经义容易明白,

除此之外,许多的转折语气,也是要自己作笔记时加进去。所以,这又是增加参研楞严法门的一道困难处。

所以,因此,师父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本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因为他这一本写得很详细,而且把它转化成白话,又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

因为文言文有些人看不来,那么,至少白话文还有更进一步的机会。也许这是因为本经是给大根器的人悟修如来密因的,所以才如是言简意赅。

    127 万法回归当下,也就是说:万法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诸法,它就是空,空就是性的展现

依阿难你的说法,如果不是[向外看]所成之见,便是[向内看]所成之见。这又是凡夫二分法所造成的计着。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要进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

因此,万法回归当下,也就是说:万法不离现前当下这一念,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诸法,它就是空,空就是性的展现。

因此,我们要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是什么。

色即是空,也就是所有的现象界都是本体界,所以叫做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所有的本体界,绝对的本体界,也就是所有的现象界,现象界是空,本体界也是空。

但是,本体界的空,它是可以显现般若智慧的,是可以显现般若智慧的。

什么是佛陀?佛陀就是彻底的否定自我;再一次的彻底的肯定自我。

彻底的否定自我,就是缘起四大的色身,四大本空,五阴本来就无我。所以,佛陀先彻底的站在缘起的角度否定自我。

再来,站在真心的角度,就是所谓如来藏性的角度,彻底的肯定自己。

因为这个如来藏性是作得了主的;凡夫无明、烦恼,这个心性作不了主。

而佛陀彻底的否定以后,再一次的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到最后,否定跟肯定,都只是语言的表相而已,那只是站在没有修证、没有证悟的人的角度,佛陀是这样善巧方便的讲。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的心,从哪一个点、线、面,时空、因缘不一样,切入都可以见性。

   128 第5.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也就是(无有定处)。阿难错解佛意,以为心体在诸法因缘和合之处生起

第5.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也就是(无有定处)。

经文74-75:[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这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就是种子起现行;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就是现行熏种子,都不能离开第八意识。

[尝]:就是曾经。[四众]:如来的弟子有出家男女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合称如来四众弟子。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这是指[有因必有果],着重于心因,强调心中善恶之本因;如果心中善,则能令种种善法生起,断惑证真,乃至证涅槃、得菩提。

如果心中恶,则能令种种恶法生起,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恶、堕三涂八难,三界轮转不息等恶法,就看你亲近到什么人?

亲近到恶知见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事情,把自己的父母杀掉、吸毒、赌博,都会把自己逼上死路!

所以,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恶、堕三涂八难,三界轮转不息等恶法,都会生起的。

因此这二句偈之主旨在勉励学人注意自己的心因。

心因就是动念,千万不要动到恶念,记住师父的话:什么事情要往好的一个角度去想、去解脱,不能钻牛角尖;钻牛角尖,这个人佛现前都没有救!

乃至于刹那间的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果],因果昭然。

这二句偈同时也在警诫世人莫动恶念、邪念,诸位!这个恶念一起来,恶念就是恶因,恶缘一到,恶果就现前,恶果就现前;邪念也是这样。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是讲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因此而劝诫弟子亲近善法,远离恶法;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亲近善友、远离恶友。

不要说:没关系,只要我心清净就好,或者是只要我自己心中没有恶念,没有鬼就好,[随缘]一点有甚么关系?

但如来说:你自心中也许没有恶念,可是你若亲近恶法、恶知识、恶友,而令此等恶因缘和合,不期然的,就会有种种恶法在你心中生起,而令你想逃都逃不掉——而这个恶念一起来、习性一起来,自己都不觉知,自己都不觉得。

到那个时候已经由不得你了,[万法因缘和合而生]故,不幸,你所碰到的是令恶法生起的因缘。彼等恶因缘已经具足、和合,所以不可避免的,必有恶法生起,而且由此等恶法之生起以及不断熏习,再令你心中种种恶念油然生起,这叫做[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相反的,若有人亲近善知识、善友、听受善法,由此等善因缘熏习,便能令他心中渐渐有种种善念生起。这也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即思惟体,实我心性]:[即],就是这个,有当下、当体之义。[思惟体],能思惟的本体。此言,即此能思惟的本体,就是我的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合],就是和合。此言,随着诸法因和合而生起处,我的心便随着在那里生起。叫做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因为诸法因缘和合生起之处是遍一切处的,也是没有一定的,所以没办法说确定在那里不动。

诠论:因为阿难在历经前面四计:内、外、根里(两间)、能内外对,全部都被破之后,又另辟蹊径。

[蹊径]就是小路,也只有阿难做得到,你做得到吗?人家他就很厉害了,被逼到没办法,人家又跑出一个地方;被逼到没地方了,又跑出一个地方,真是阿难,不得了!

这次的推论更厉害,是引佛言以自重,俨然是思惟佛义而悟到的道理。

如来这四句偈的意义以及用意,兹如上面注释中所述。

而阿难实际用到的,只是下半偈:[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阿难错解佛意,以为在诸法因缘和合生起之处,就有心体在那个地方生起。

所以他便顺理成章地推论:因此我的心是随着诸法生起之处而生起(这是如来说的!),而法生起之处,是遍一切处,没有定所,所以我的心也一样,不是在一定的处所,故不是我前面所说的在身内,也不是在身外,亦非潜在中间的(根里)。这次总该对了吧?

而阿难不知,佛所说的:[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不是说在法生起处,我的心便到那里生起。

佛陀最重要的用意是说:外境会引起动念,是这个意思。而是若有种种法生起,不论是善法、是恶法、是无记法,便会熏染我的心,令我心中有种种心念生起。所以佛语的[种种心生]是指种种心念生起,而不是种种心在外头生起!

因此,在座诸位!能坐在台下的,有多么的殊胜!有人写信来,常常看到有人写信来、e-mail过来,就说:我们很羡慕文殊讲堂的法师,还有护法居士大德,能坐在台下,听师父讲这个《楞严经》!他们在这个影像上看到法师和居士,都很羡慕、很赞叹!这个信件大家都有看到,这个就是因缘。

所以,今天你们来到这儿,种下的都是金刚不坏的种子,你们今天在底下坐下来,很辛苦。

但是,这是成佛的种子啊,你修行有成没成,这个种子一种下去,善因种下去,将来碰到善因缘,善缘就一定结成善果。所以,因此,恭喜大家有这个因缘!

底下,综上所言,阿难在找寻他的心,企图为它[定位],从身内、到身外、到两间等,种种固定之处都试过了,都不成,现在只好试试这个[心在不定处],这个立论就很有弹性了,不容易被抓辫子,应该是无懈可击了吧!

义贯:[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弟子,而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如是之法偈,

[我今]即依此偈而作如是之[思惟:即]我此现前能[思惟]之[体,实]为[我]的[心性],而且,如佛所教敕者,就[随]着种种法[所]和[合]生起之[处],就在那当处,我的[心则随]着而[有]则(生起),

所以,如来问我,我的心今安在?此心实[亦非]定在身[内]、或身[外]、或[中间]这[三处]中的任何一处,也就是说,此心实在于不定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9 男众、女众,这二种事情千万不能碰到,也就是毒品,还有赌博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这是指[有因必有果],着重于心因,强调心中善恶之本因;如果心中善,则能令种种善法生起,断惑证真,乃至证涅槃、得菩提。

如果心中恶,则能令种种恶法生起,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恶、堕三涂八难,三界轮转不息等恶法,就看你亲近到什么人?

亲近到恶知见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事情,把自己的父母杀掉、吸毒、赌博,都会把自己逼上死路!

男众、女众,这二种事情千万不能碰到,也就是毒品,还有赌博。

赌博多可怕呢?好!有一个学佛的,习气没有改,女众喔,就赌博。赌了以后,回到家跟先生吵架,先生所有的财产全部被她赌完了,赌完了以后,她就向佛弟子到处借钱,借钱就开始说谎,没有一次不说谎。

因为讲真的,人家不会借她,所以,一定要骗说:我爸爸生病了;或者是:我儿子开刀;或者是说:我现在快死掉了!银行要催这个账目了,要不然,我的房子会被查封了!就讲得很可怜。

人家钱一次借她、二次借她,后来都没有回来,后来去查,都是讲谎话,她被债务所逼迫了。

人家黑道的要来找她老公谈,她老公:你就让她死啊,死了,我反而比较轻松!

她老公跟我讲:无奈啊,无可奈何啦,恶妻逆子,无法可治!那种心灰意冷、寒心,就是说对老婆绝望,不知道要讲什么了,他不知道要讲什么!

然后,去外面跟男人有了身孕,没办法了,也不敢跟老公讲了!就自己震动,真的流产了!她老公整年都没有碰她,怎么会有小朋友呢?是不是?

所以,只要一赌下去,你看,她还是有学佛的!依此推论,你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依此推论,那个没有学佛的,那个有多可怕!整个生命观、价值观扭曲的时候。

所以,我告诉你:赌博,一债务逼疯的时候,没有什么叫做礼义廉耻的;

人一吸毒下去的时候,没有什么叫做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没有这个观念,完全没有!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

因此,我们真的是感触良多。我们既然学佛,男众也好、女众也好,这二种东西都完全不能碰,第一个就是毒品;第二个就是赌博。一碰就会一直说谎,因为不讲谎话活不下去,没有钱啊!

所以,我告诉你:这个恶,只要你的知见,还有你的环境,你亲近的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你的环境是什么?环境,大家都是赌博的,弄一弄就跑去赌博;这一群人都是说人家是非的,这一群人到最后自然就会感染,真的,很厉害喔!

    130 所到之处,善缘全部都断,多悲哀的一件事情!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这是指[有因必有果],着重于心因,强调心中善恶之本因;如果心中善,则能令种种善法生起,断惑证真,乃至证涅槃、得菩提。

如果心中恶,则能令种种恶法生起,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恶、堕三涂八难,三界轮转不息等恶法,就看你亲近到什么人?

亲近到恶知见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事情,把自己的父母杀掉、吸毒、赌博,都会把自己逼上死路!

所以,乃至令人造作五逆十恶、堕三涂八难,三界轮转不息等恶法,都会生起的。

因此这二句偈之主旨在勉励学人注意自己的心因。

心因就是动念,千万不要动到恶念,记住师父的话:什么事情要往好的一个角度去想、去解脱,不能钻牛角尖;钻牛角尖,这个人佛现前都没有救!

乃至于刹那间的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果],因果昭然。

这二句偈同时也在警诫世人莫动恶念、邪念,诸位!这个恶念一起来,恶念就是恶因,恶缘一到,恶果就现前,恶果就现前;邪念也是这样。

诸位!这不是笑话,嘉义有一个妇人,多严重?说只要人家的车子停到她的前面,就马上叫拖车来拖走,要不然就泼屎;要不然就是把它漏油;要不然就把它破坏!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她家的四周围,没有一个跟她合得来的,所有的善因缘统统断!

她死的时候多惨?我们以前有一个习俗就是:人死了以后,要去跟左邻右舍、邻居借一桶水,要借一桶水来怎么样?清一清,清洗清洗。结果,整条街喔,去向人家隔壁要一桶水,没有人要给她!

她一个恨全村,全村恨她一个,这样她比较伟大,整条街恨她一个,她一个恨整条街,谁厉害?当然她厉害了!严不严重啊!

所到之处,善缘全部都断,多悲哀的一件事情!

所以,这个恶念、邪念、害人的念头千万不能动。因为因果昭然,即使一念恶念恶心起,也会招致[种种(恶)法随之生起],如影随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31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是讲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因此而劝诫弟子亲近善法,远离恶法;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亲近善友、远离恶友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是讲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因此而劝诫弟子亲近善法,远离恶法;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亲近善友、远离恶友。

不要说:没关系,只要我心清净就好,或者是只要我自己心中没有恶念,没有鬼就好,[随缘]一点有甚么关系?

但如来说:你自心中也许没有恶念,可是你若亲近恶法、恶知识、恶友,而令此等恶因缘和合,不期然的,就会有种种恶法在你心中生起,而令你想逃都逃不掉——而这个恶念一起来、习性一起来,自己都不觉知,自己都不觉得。

到那个时候已经由不得你了,[万法因缘和合而生]故,不幸,你所碰到的是令恶法生起的因缘。

彼等恶因缘已经具足、和合,所以不可避免的,必有恶法生起,而且由此等恶法之生起以及不断熏习,再令你心中种种恶念油然生起,这叫做[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相反的,若有人亲近善知识、善友、听受善法,由此等善因缘熏习,便能令他心中渐渐有种种善念生起。这也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132 如果诸法本身并无实体,无实体之物怎么能够和合呢?

第5.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也就是(无有定处)。

经文74-75:[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经文76:[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这是个假设的陈述。[无体],就是没有实体,无自体性。连体都没有,叫做无体。

我们说:般若有体性,但是,看不到,就是能作用了。般若,事实上讲有体,就是确实存在,而存在,看不到、摸不到,语言、文字都没办法形容,都说不出所以然。

所以,它存在,却没有办法触碰;但是,说没办法触碰,却随时都可以作用。因此,我们说它有实体性。

这个有实体、无实体,在某一个时空,在这里讲的,就是连心体都没有的意思。

心的体性都没有,怎么和合呢?就像一个穷人,身上完全没有钱,他说:我不爱财!这一句话讲得通吗?连钱都没有,讲什么不爱财呢?对不对?连心的体性都没有,怎么因缘和合呢?这个就是这个意思。

此言,如果此心是没有实体的话,则实并没有任何东西,从种种法和合之中生起,即无实体物从众法和合中生起,则此众法实在并没有和合。为什么?连体性都没有。

如来经教言:[因缘和合而生法]。现在诸法的因缘和合之后,所生的[心],既然这是个没有实体的东西,则此诸法和合之义便不存在,没有心体性,没有心体怎么能合呢?没有心体,连生识的因缘都没有啊!也等于没有和合一样。

再者,既然诸法和合之后,所生之物是个无实体之心,则可以证诸法本身也是无实体的,因为诸法和合为因,生心为果;果既然无体,无体之果不会从有体之因来。换言之,有体的因也不会生出无体的果。因为因果不相符合嘛!

所以,被生的[心]既然无实体,则证能生之法也是无实体。如果诸法本身并无实体,无实体之物怎么能够和合呢?

无实体之物,[实无所合]——所以,说:[心是从诸法和合中生起]的,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从[心无实体]的前提来破[心是从诸法和合而生]之论。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这是个[让步]的句法。如果你说这心虽无有实体,但它却能从他法和合中生起,这虽类似强辩,但我们姑且让它成立,看会有甚么结果。

读者请注意,如前所说的,有时世尊在用一让步句的时候,也就是令已经被驳倒的立论暂且让它成立,然后进一步从这已经被破的立论当中推出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通常是个非常荒谬可笑的状况,

因此而反证出原立论之荒谬及极其不可能成立的实况,以此而置对方于哑口无言,毫无反驳的余地(——再辩恐怕就更难看了!)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我们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十九界就像龟毛兔角。

因七尘合,我们都知道,只有六尘,没有七尘,色、声、香、味、触、法,只有六尘,没有第七个尘啊!所以,这就是龟毛兔角,不存在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因缘合。

[十九界],就是第十九界。我们知道世间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若说有第十九界,其义即如龟毛兔角,不可能有的,纯粹是自心的妄想之义。

[七尘],就是第七尘。我们也知世间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并没有什么第七尘,如果说有第七尘,那一样也纯是自心妄想,子虚乌有之物。

[十九界因七尘合],我们知道,世间的十八界,是因六尘和合而有的。六尘为外法,内六尘和合而生六根。所以,我们这个六根,也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

内六尘、外六尘,内六尘就是内四大所构成的。六根六尘再和合才产生六识,因此而有十八界。

如果硬说世间有个第十九界,是因第七尘以及其他六尘和合而有,则知道这个说法是纯粹自心妄想,荒谬绝伦。

所以说,[即使无体,也能从诸法和合而有],简单讲就是说:我们完全没有钱,也要跟人家什么?玩股票,这个因缘能产生吗?没钱怎么玩呢?是不是?打电话去,连地雷股人家都不卖你!

地雷股就是踩到会爆的那一种的;还有一种叫做警察股,一块三的;水饺股,二块多的。看到那个新闻报导的,就这样子了。

所以说:没钱,怎么因缘和合呢?这个就是无体的一个比喻。没钱,没有办法因缘和合,股票做不成的!

正如说第十九界虽是无体性的,而却能从七尘中和合中生是一样的,这是不能成立的。

因第七尘本身是有名无实的,譬如说:龟毛、兔角,乌龟哪里有毛?兔子哪里有角?只有名字,没有实体的。

如何能与其他六尘和合而生出第十九界?是故,说[心虽无实体,却能因他物和合而生]是不对的,是荒谬的,不能成立的。

义贯:[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众法[所]和[合]之[处,心]即[随]之而于彼处[有]就是(生)[者],就是有了。

那么我问你,你这个由诸法和合而生起的心,到底是有体性,[有实体]的,还是[没有实体]的?

若[是心]是[无]实[体]的,[则]诸法等于是实[无所合]了(并没有和合了),为什么?连心体都没有啊!因此才会生出一个没有实体的心;所以,心若无实体,可以证此心并不从和合而生。

纵使姑且承认[若]心虽[无有]实[体,而]它却[能](可以)从他物和[合]中而生[者],这个立论如果能够成立,[则]有人可以说这世间除了十八界以外,还有一个第[十九界]是[因]于有个第[七尘]与其他六尘和[合]而生起;然而[是义不然],这绝对不是这样子!

并没有一个第十九界,大家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是从第七尘与六尘和合;

这个看不懂的,要加二个字的:是从第七尘与[外面]六尘,如果不加[外面],就搞不清楚了,什么第七尘与六尘?不是这个意思,是从第七尘与外在的六尘和合而生,这怎么可能?哪来的第七尘呢?

又,因为第十九界并无实体(如同你们所说的心是没有实体一样的,)既无实体性,纵饶你如何的坚持,它都不可能变成实存的东西,既非实存,则等于无物;

故说心无实体,等于是说心是无物一样,既是无物,则可以反过来证明诸法并没有和合,更无心从中生起。

因此可以证明:[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此论不得成立。

诠论:佛在此答覆阿难的,便直接去芜存菁,只引阿难在论证中所真正用到的下半偈:[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意思就是:由外境引起的内在的起心动念,是这个意思。而略去了阿难只拿来当门面的前半偈:[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佛在此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撇开一切,直接讨论阿难所说的[由诸法和合所生的心],来探究此心的相状。

佛将此心分为两大部分来讨论:一、这个心是无实体的?二、还是有实体的?本段先集中在第一个命题:此心是无实体的。

然而这只是借着讨论心有无实体的论证方式,来达到另一个真正的目的:也就是破阿难[执心为和合而有]这个妄见。

好!佛在此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撇开一切,直接讨论阿难所说的[由诸法和合所生的心],来探究此心的相状。

佛将此心分为两大部分来讨论:一、这个心是无实体的?二、还是有实体的?本段先集中在第一个命题:此心是无实体的。

然而这只是借着讨论心有无实体的论证方式,来达到另一个真正的目的:也就是破阿难[执心为和合而有]这个妄见。

阿难在此第五计中有三个错误:一、未解佛义而妄用、并且曲解了佛语。

二、执心为和合生灭之法——这又是另一项严重的根本错误。因为和合生灭的心,就是妄心,以唯识言之,也就是缘尘而有的六识妄心,尘有即有,尘谢即灭,所以此心断非众生常住之真心。刚刚师父就是讲到这里。

第三、更计此妄心为随尘和合于不定处生。这个缪见虽是附属于第二项底下,然而却是阿难的立论的主旨:[心在不定处]。然而佛却不就这个处所的问题去破他,而是就[有和合、无和合]的问题去破;而为达到破和合说的目的,佛采用了[心有体、还是无体]的论证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33 什么叫做妄心?什么叫做真心?我讲的,你在这一刹那能体会得出来,就立刻见性

诸位!把笔放下来,看这里,什么叫做妄心?什么叫做真心?我讲的,你在这一刹那能体会得出来,就立刻见性。

譬如说:我现在眼睛看到很漂亮的花,而开示推论说:这个花从哪里来?这个就是意识心。

这个花黄色、白色、青色,起贪念说:这个花很漂亮,我将来结婚的时候,也要这样的花!就开始妄上加妄,就开始起种种的推测、推论。

好!动念的时候就是它,就是起妄,起贪着花的这个心,这个就是妄。

虽然这是妄心,佛陀讲:这个就是第二月,第八意识所影现出来的第二月了。虽然意识心不是常住真心,可是,它比较接近了。

虽然说:我起这个贪念,但是,我们能缘的这个意识心、贪心,其实不存在,这个花会凋谢、会化作灰烬。好!起这个念头。

当我们悟道的时候,看这个花,一样可以知道黄的、黑的、白的。

但是,直下就没有这种情绪上的东西,完全没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非相就是它是空相,现在虽是意识心,直下放下,就是这一念!

而这一念,我告诉你:必须先二个步骤来完成,最后再回归当下这一念,分二个步骤就是:彻底否定,彻底否定。

这样举例子还不是很清楚,再讲一个更清楚的,譬如说:男众看到一个美女,举这个例子最强烈,众生的毛病就这样子。

好!起意识心,白天也想、晚上也想、再回去睡觉也想;

好!当你大悟的时候,你有智慧的时候,第一眼看到这个女众,直接了当就知道,她是一堆骨灰,非常清楚,这就是一堆骨灰;当然,这也是多余的观念啦!为什么?没办法了;

彻底的否定的时候,智慧就显现。彻底的否定,再来,肯定我们有一颗真心。

经过了彻底否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看到不生不灭的清净心,所以说: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经过二个层次,再回归当下的整合体。

先彻底否定,第一个观念:你看到任何的相,直接了当告诉他:就是空,跟虚空没有两样。

所以,色即是空,有色的相跟无色的虚空,它是一样的,色即是空。

但是,更有更深一层的,它是因缘无自性,因为无自性,他才讲空。所以,用虚空来比喻并不恰当,应该说空无自性。所以说:你要见性,先彻底的否定,见一切相,统统知道是妄,包括我们这个色身。

好!那么能生的这个心呢?就是多出来的,我无生,一切法缘生就是无生。

我自性无生,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法都无生,空没有生啊,你们也是空,你们这个色身也是不可得,所有的色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体悟到缘生,缘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

所以,你起贪心,变成心灵的如来藏性的负担,你对境起嗔恨心,那个也是一种心灵的负担,这个就是意识心。

而佛陀说:不可以离开这个意识心找什么?找真心,就放下那个意识心,同时就见性,而且必须重复训练,对没有证量的人来讲,他必须重复训练,才有办法明心见性。

要不然,虽然你知道道理,可是,你放不下,道理虽然知道,习气太强,理论知道,事相做不到。

所以,他必须重复训练,一直重复训练放下,到后来,没有东西可以放,原来诸法本来就是空,没有什么好说,你所有起贪念,多余的意识心;起嗔恨心也是多余的,这些都是清净心的心灵的负担。

所以,怎么样能够让你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也就是不要把假相变成你心灵的负担,让你的清净心一直起作用,但是,这个没有训练没有办法!

因此,你能够了解说淫怒恚即是戒定慧,你能体会得出来吗?淫怒恚,

有的人心里很自卑,说:哎呀!师父!我淫心很重!师父!我嗔恨心很重!师父!我愚痴心很重,没智慧了!

淫怒恚,《维摩诘经》讲:即是戒定慧,佛为什么这样讲?淫本身不存在,我空、人空,淫心哪里存在呢?对不对?

好!话讲回来,我空,一切人相、众生相不可得。但是,你的欲的念头,它一直强迫你自己啊,这个叫做道理虽然知道,可是,无量亿劫来的习气,它一直奔放、一直流动,就像等流一样跑出来了,就像河流一样的,因为海水;就像瀑布一样的,没有间断!

因此,我们要了解,见一切相,起心动念就是意识心,而意识心的放下,而且是绝对的放下,到最后有证量,体悟绝对的空,没有东西可以放下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喔!原来我们就是佛;原来即心就是佛;

原来为什么佛一直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于一切法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慢慢你就会体会。

所以,这个重点抓到,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

万法执着不得,执着是生命的休止符,是心灵痛苦的负担,着即不对,不管你用任何的理由,执着就是不对,不管你用任何的理由,保持清净心,就是这样子。

所以,广钦老和尚就是这样子,对人无好,无坏,这个就是中道。所以大悟,他处处所体悟的就是中道。

   134 佛于各处破斥阿难的知见,实际上是在破凡夫的知见、破外道的知见、破权教的知见,以及行者自身的种种妄见,若此等邪、妄知见不除,则无由入于如来正道:以诸邪见妨道故

现在来回顾一下七处征心到此阿难所犯之过失:

第一处:计[心在身内]——此为凡夫见,为凡情所共计,所谓常情;一般凡夫很难超越这个见解,更无法想像说[心在身内]是错的!

第二处:计[心在身外]——此为外道见。有一些外道依种种的邪说、邪论而作如是说。

第三处:计[心在中间]——此也是外道见。复有外道种种妄想分别,不依正理,而作如是说。

第四处:计[心有开合,能内外对而见]——此纯为阿难自心妄见,异想天开(阿难自己发明的杰作)。

第五处:计[心随和合而有,其处不定]——这是依执权教和合之理加上错解佛义,所作的妄说。

由上列可知,佛于各处破斥阿难的知见,实际上是在破凡夫的知见、破外道的知见、破权教的知见,以及行者自身的种种妄见,若此等邪、妄知见不除,则无由入于如来正道:以诸邪见妨道故。

这个邪见是最可怕的,邪见就是卫星定位定错了,本来要飞到美国,现在跑到英国!是不是?就是方向搞错了,所以,知见是很重要的!

关于第五计中,阿难错解佛义部分已经说,今当说明阿难依执权教和合之理,权教的意思就是:佛一时善巧方便,讲因缘和合。

    135 要特别注意,佛一时方便,讲因缘和合,是怎么样?究竟之处是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生、无生就无灭、无生就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一无异

这里要特别注意,佛一时方便,讲因缘和合,是怎么样?究竟之处是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生、无生就无灭、无生就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一无异。

所以,执权教是佛一时善巧方便的说法,不是究竟说,叫做权教。

今当说明阿难依执权教和合之理而说。就我们现在也是一样,譬如说:我们今天讲经,因缘和合而生,就讲经,但事实上有没有讲?没有啊!

若说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对不对?为什么?处处都在指如来藏性,没有说法,本不生,本不灭,哪里有说法呢?

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若说佛入涅槃,即是谤佛。如果说:你认为佛有入涅槃,即是谤佛,

佛不生,佛不灭;佛不来,佛不去;佛哪里有入涅槃?

佛从来不生,生者缘生,缘生就是无生,无生,哪里有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

所以说:说佛入涅槃,就是谤佛;若说佛有所说法,亦是谤佛。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已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如如不动,毕竟空的这个般若智慧,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的东西合,它是绝对的存在。

譬如说:今天我们讲和合,方便说;讲究竟,究竟,大家都是空啊!

诸位再观想一下,现在一念之间,所有的人坐在底下,包括师父,都观想统统化作白骨,一堆白骨坐在那边,谁在说法?谁在听法?

这一堆白骨再化作灰,你们每一个位子上面,放着一个骨灰坛,你们火化以后,所有的骨灰统统放在那边,不是一切法无生吗?不是一切法无灭吗?

一切法,为什么?本来无生啊,你爸爸、妈妈没有生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所以,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就是空啊。

现在五蕴生出来,五蕴身就是缘生,缘生就是无生,凡所有生灭,其实,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所以,如来怎么说,统统要叫你开采每一个人原来有的般若智慧的真心,直接了当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就是一念成佛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就知道,把他观想成骨灰的时候,一切法无生。

好!再回归到缘起,缘起,师父虽然说法,无有能说所说;虽然你们在听法,无有能闻所闻。

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法无增减相,法无一异相,一切法不可得相,哪里有生灭、增减?

所以,讲缘起就是权教,权教就是佛不究竟说,暂时给你了解,至少你相信因果,不会乱做,善有善果,恶有恶果,至少你不敢乱做。

权教菩萨,权教至少可以破除外道的邪知邪见、无因果的歪论,邪见,至少可以破除这个。但要究竟成佛,必须了悟究竟义,要了悟究竟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36 生命只是元素的转换,执着是可怕的负担

诸位须知,这个[和合]之理,是佛法中第一等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道理,许多佛法中高深的道理,都是根据这个和合之理而来的,

例如最高深的:[缘起性空]、[缘生无性],

缘起性空就是:只要条件生起的它的本性就是空。

诸位!没有一样不是空,花,究竟没有花性;

我们说:男性、你是女性,那是暂时的、暂时性的。对不对?

某一个世间、空间,说:我是男性、你是女性、这是花,花性。

但是,究竟义,男性究竟空、女性毕竟空、花性,体不可得,剩下的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在转换而已,七大在转换而已。

我死了,这个骨灰如果放在植物的根部底下,它吸收了养分,再成长,再继续成长;

这个植物成长以后开出水果,你们再吃;你们再吃了这个水果,有能量;

有能量以后,你们大便,大便出来,再栽种水果、蔬菜;种蔬菜、水果以后,接受阳光;接受阳光以后,蔬菜、水果又成长,

成长以后,又怎么样?又人类来吃,又转换成能量,它就是一个无形的能量在转换而已,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

也就是:生命只是元素的转换而已,没有定体,它是生灭无常的、它是不实在的、缘起如幻的东西。

从生物的角度来讲:它只是为了繁衍下一代,而存在这个世间;如果就现在现实来讲:它只是为了吃饭、为了生存。对不对?

就究竟化学的角度来讲:身体只是化学元素的运作;

就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只是产生能量的一个肉体。

就心灵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有喜怒哀乐,无形的喜怒哀乐,配合着物质现象的显现,有喜怒哀乐,但是,毕竟来讲:这些喜怒哀乐不可得。

究竟这些身体,只是化学元素,尘来自于大地,身来自于大地,回归到大地。

四大:地、水、火、风,只是在运转而已,你的业力形成人,地水火风空见识运作人的存在性、短暂性、和合性。

你是一只畜生、一只水牛,这些地水火风空见识和合,变成业力所感,变成一只水牛,这只水牛一定循着一定的模式,出生就吃草,你不可能看到水牛吃肉的!

好!这业力一转变成老虎,这只老虎就必须依着缘起性空的道理去做,业感缘起,缘起就必须要这样做。

但是,究竟这一只老虎性空,死了,留一张虎皮,虎皮再磨成粉末状,老虎相也没有。

可是,业力就是那么的清楚,业力是那么的可怕,老虎就是这样子啊,没有听说老虎出世就吃素的,老虎都是吃肉的,它的业力就是这样子啊!

因此,我们了解,业力是很可怕的,变成一只老鼠,它的生命的周期就是只有几个月;一只蜜蜂,它的生命的周期就是几个月、几天;

你要生命是一个乌龟,有二百年还不会死;是人类,最多活八十岁、一百岁,业力缘起性空,业感缘起,就是这样子。

生命只是元素的转换,执着是可怕的负担。

所以,[缘起性空]、[缘生无性]等等,以及较中等的无常、苦、空、无我都是。

    137 诸位!既然无我,我们在痛苦什么?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诸法因缘生]这句话佛弟子都知道,然而诸法是如何而能从因缘而生呢?即是以和合故,即是因缘和合而生法,所以诸法之生起,称为[缘起]、[缘生]。

[因缘]是诸法生起之因,而[和合]则是生起的方法。这是如来解释为何有一切法之理。

然而因缘既有和合,便有离散:和合者不会永远和合,是有时间性的,所以,和合的时候,不必太高兴。

当你要快接近结婚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太高兴,因为那是痛苦的开始,真的!

当你要交到好朋友的时候,你要牢牢的记住,千万不要试着想改变他,否则你会痛苦一辈子!当你有能力的时候,慢慢的感化他,这个行!

如果二个男女结合,你硬要改变对方,注定一辈子都要痛苦!

你想活得很痛苦吗?那就把你的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保证你一辈子活得很痛苦,一定很痛苦的!

所以,男女相爱,第一个:你能不能容忍下对方的缺点?行,可以在一起。

第二,你不要试着改变他,你强烈的想要改变对方的坏习惯,收到的就是负面的效果;如果有能力,慢慢的从侧面,慢慢的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这个改变是很难讲的!

有太太就这样子,要度她先生,又不敢讲,有时候,拿了一片VCD、DVD,或者师父写的书,放在书桌上。

她的老公死要面子:凡是佛法就是消极啦、就是迷信啦!那些出家人都叫人家供养啦,大家都知道啦!婚姻失败啦,你看,要不然就是长得个子矮,讨不到老婆啦!也不晓得在讲谁?好了,就讲一堆理由了,你看看!

好了,他的老婆就很有智慧了,在桌子上摆一本书,或者是一片VCD、DVD,这老公半夜趁他老婆去睡觉的时候,偷偷看一下,到底这个矮法师是在讲什么东东?

打开一看,哇!不得了!发现了真理,这个老婆还不要讲呢!

老婆第二天说:我要去拜拜!好,好!我马上载你去!咦?昨天跟今天就不一样了!为什么?

当他一个观念一转变的时候,整个生命完全不一样,一念之间嘛!

所以,诸位!在大家还没有碰到佛法,没有因缘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想要立刻就要改变他,刚好适得其反。知道吗?因此,要慢慢来。

因缘聚合的时候,不要喜;因缘离散的时候,也不要悲,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圣人都没办法改变。

以诸法是如是由因缘之和合、离散,而有生灭,所以世间是无常的。以无常故是苦的。所以,我们年轻就会老,很快就老了!

以无常所以空;以因缘和合无自性,所以无我。

诸位!既然无我,我们在痛苦什么?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你今天死了以后,化作一堆骨灰,你的房地产、汽车、娇妻、美妾,是谁的?金银财宝往哪丢呢?

   138 执权教是佛一时善巧方便的说法,不是究竟说,叫做权教。然而佛为何在权教中要开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

这里要特别注意,佛一时方便,讲因缘和合,是怎么样?究竟之处是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生、无生就无灭、无生就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一无异。

所以,执权教是佛一时善巧方便的说法,不是究竟说,叫做权教。

然而佛为何在权教中要开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

主要是为了破斥外道计着[无因说]、或者[自然说],有外道谓诸法生起,没有原因,就无因论了。是不是?善恶亦如是,因为没有原因,所以也就没有果;无因无果,所以造善不得善报,作恶也不得恶报。

外道以邪见、愚痴作如是说,误导众生堕无因果,而不修善断恶,以致无福无智堕入恶道。

以此恶见害人,所以如来破斥之,而开示一切诸法皆有因缘而生,非无因缘而能生,善法有善的因缘,恶法有恶的因缘;若因缘具足、和合,法便生起。

于是世间众生造恶便受恶的果报,造善便有福报,乃至得智慧、解脱、菩提、涅槃,这不仅佛自身就是最好的明证,连佛诸弟子,其数无量证于解脱,便是示范。

以佛如是自行、教他,开示大众,所以外道无因果之邪见便息。此是如来开示权教中[因缘和合而生法]之因缘。

接着,外道邪见既破,众生善根成熟,心无邪妄,堪受如来大法,于是如来即离于[权教](就是一时权便之说,如《法华》中的三乘),三乘:小乘、中乘、大乘。而开示最正、真实的[实教]大法。

此实法如来当时不说,由于当时众生智器下劣,不堪承受大法;又于其时,以众生心有邪故,心有邪妄故,不与实法相应,所以只授与权法,以医一时之病。今邪见之病既除,权教之药亦可不用再服,所谓病愈药除是也。

又,如来今开示实教,也是以弟子根熟,是以破其权教法药之法执,以令堪绍诸法实相之法。

此诸法实相之一,就是今经中之[诸法实不和合]!所以,《楞严经》讲:诸法实是不和合,就是怎么样?就是讲如来藏性本来就存在,它是绝对独立的存在。

所以,即五蕴身就是如来藏性;即六根就是如来藏性;即十二处就是如来藏性,绝对就是绝对,不能任何的比较,没有任何的次第。

如上所说,权教之[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如来是有因缘而说,为治众生邪见之病,及为导众生入无上菩提之正道,换言之,也就是黄蘗大师所说的[为止小儿啼]。

小孩子在哭的时候,方便,让他不要哭,不要哭,说:不哭,不哭!今既然已经成长,不再如小儿(凡夫、外道、权教、小乘)乱啼(妄想分别、言说戏论、虚妄的驰逐),便为说最上正理。

为何于诸法实相中说诸法实不和合,举例而言,化学中所说的[二氢加一氧,就是H2O变成水];以佛法的词句是说:氢与氧和合而生水,而科学上则称此为[化合]。

(您看多妙:化合,变化而和合——岂非巧合?)但我们来细细参详:氢之性是甚么?化学中所说氢的性是自燃,就是自己会燃烧。而氧之性是甚么?氧之性是能助燃。

而水的性呢?水之性能灭火。所以,火灾都派消防过去。当然还有化学药品,如果是化学爆炸,就用泡沫了,不一定是水了。

您看,既然水是氢与氧和合而生,就应该能保存氢氧的本性,而兼有能自燃、且能助燃之性;然而事实不然,水不仅既不自燃也不能助燃,而且相反的:水能[灭燃]。你要燃烧起来,水就把你扑灭。

因此,在水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点氢的性和氧的性,因此若说水是从氢与氧和合而来的,实在是难以置信,以此证明:[氢跟氧实无和合]!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是明明看到氢与氧和合吗?那是[表相],以佛法言就是:[相上所现如是],而实际上并无如是事,只要是缘起的,就是如幻。

所以在实教中称[因缘幻化]就是缘起如幻,而生的。(方才不是说,化学中也称其所研究的现象为[化合],而其所研究之物为[化合物]吗?

[化合物]者,变化和合而成之物,有如幻化,法如是故,非凡智所解。化学家本人也只知事实的现象如是,但到底为何会如是,他也是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又,[和合]这个道理在众生界也是很重要,例如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和合体],西洋哲学中称为[有机体],古代以及中古哲学中又称为是个[小宇宙],以相对于外界那个[大宇宙],这个[大宇宙]跟[小宇宙]之说,类似我国儒家以及道家的[大我]与[小我]。

为何称这个身体是小宇宙呢?因为它由无数的元素和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由六兆个细胞和合而成!其中甚有规律,如外界大宇宙中天体之运行。

所以这个小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此一完整、和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之相,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知世间之众生、凡夫、外道,皆着此[一合相],以此一合相即是[我相],就是[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寿者相]。而《金刚经》中所说的佛说的:[一合相者,实不可说,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好!把笔放下来,现在讲一合相,缘起,我们这个因缘生的这个色身,合起来叫做一合相。

这个一合相,分事的一合相,还有理上的一合相,就事相的一合相,也就是因缘凑合起来,有一个假相现出来,我们称为一合相。

但是,就我们的心性,如来藏性来讲:它叫做才是真正的一合相。

所以,一合相本来就不可说,绝对相叫做一合相。知道吗?无相叫做一合相。

所以,我们站在事相来讲:就是由四大因缘和合的,这个叫做一合相。

但是,真正的一合相、绝对的一合相,理上来讲的话:绝对的清净自性,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合,是绝对的合。知道吗?

就像虚空,它没有跟任何东西合;可是,任何东西的合,都不能离开虚空,所以叫做绝对的一合相。

好!看底下这一句:[一合相者,实不可说,]为什么?绝对的一合相——究竟清净心,它怎么能说呢?

绝对的清净智慧,就是一合相,实不可说,本来就是毕竟空,没有办法说。但是,凡夫贪着事相的一合相,认为有一个真的,好像这个色身存在。

[贪着其事]者,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我相空、人相空、众生相空、寿者相空,也就是计着一合相、也就是计着诸法有和合、也就是计着诸法有生灭之相——

然而和合、生灭,乃诸法之表相——由其表面幻化而观有如是等相——而诸法之本性,实不生不灭,更实不和合:诸法法尔本自清净,不增不减。为什么?诸法本自无生。

你看一个小孩子出生,如果小孩子出生,死了以后火化,把他磨成粉末状,一个颗粒微尘,小孩子在哪里呢?你说小孩子有生吗?那个是元素的转换而已啊!

你真的有没有这个小孩子呢?业感缘起说有、因缘和合说有;究竟实相没有,大人都不存在了,哪里有生小孩呢?是不是?诸法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生生灭灭、缘起缘灭,方便说有缘起。缘起缘灭的任何一个动点,时空的会合点,体会妄、无生,事情就解决了!

若见诸相非相,非相就是时空统统破除,没有着时间跟空间的相。

若体了悟入如是知见,就是入佛的知见,就是悟入如来密因。若如是者,即堪荷担如来首楞严大业,广利无情众生。

    139 心既不能说有实体,则不能说心是由法和合而有,因为若是和合而有,则应有实体,方具和合之条件

经文76:[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经文77:[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若有体者]:若心有实体的话。[以手自挃其体]:[挃],就是捏。[体],在此为身体,不是前面所说的心体。此言,如果你用你的手,挃,来捏自己的身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所知心],所能觉知此挃之心体。此即言,你能觉知到这一捏的心体,此时是从外面进来,到所捏的地方,去觉知此一捏之触呢?还是从里面出来,到所挃的地方,就是所捏的地方。去觉知此一捏之触呢?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如果你的心体是从里面出来的,那就等于说你的心体是[居在身内]一样,如是则还应能先见到你内身中五脏,如是即同前面第一处中所破的一样:[心非在身内],故言[心体从身内出]不能成立。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如果说你的心体是从外边进来,到所捏之处去觉知此捏触,则应该在还没有达到那个捏处之前,先能自见己面;

因为心既从外进来,即同说心[居在身外],心既居在身外,即同前面第二处中所破的,以实不能[自见己面],故说[心居在身外]不得成立。因此不得说:[心体从外而入]。

义贯:[若]你说心为[有]实[体者,]则[如]果[汝以]自己的[手,自挃其体,](自己捏你的身体),

此时[汝所]能觉[知]之[心]体,[为复]从你身[内]而[出]来觉知此触?[为从]身[外]而[入],来觉知此触?

[若复]汝之心体为从身[内]而[出],来到捏处,则等于说心是居在身内,这样就应[还见]自内[身中]腑脏;但你实不能自见身内腑脏,如前所破,所以心体实不从内出,所以说心体从身内出,不能成立。

[若]你说心体是[从]身[外]进[来]觉知此捏触者,既是从外来,即同于说心是居在身外,既居在身外,便在进来之前,[先合]自[见]己[面],如前面所破。

(然而你实不能自见己面,故知你的心体实不从身外进来,因此说[心体从外而来]是不能成立的。

如是则心体既不从内出,又非从外来,所以知道心体实无出入来去,若无出入来去,则不能说心有实体,是故若说[心有实体]是不能成立的。

心既不能说有实体,则不能说心是由法和合而有,因为若是和合而有,则应有实体,方具和合之条件;若无体,则无物合。)

诠论:如上所说,阿难在此第五计中,为计[心随和合而有]。佛就从这个[和合体]的心去破,质问阿难这个和合体之心到底是[有体]还是[无体]?

前面一节经文当中先从[无体]来破:如果说这个和合的心是[无实体]]的,则不能说是从和合而得。

此节经文再从[有体]来破:如果这个和合之心是[实有体]的,那么它一定存在某一个地方。

正如现代物理学上所说的:[一个物体一定有体积,而且一定占某一个空间。]这个[占有某一个空间]就是存在某一个地方之义。

心既有体,就一定要存在某处,否则便不能说它是有体的。

所以佛此处再从[内出]与[外入]来破,如是即得证明:心体既不从[内出],也不从[外入],因此而判知[心有实体]不能成立;

[心有实体]既不能成立,便又证知心不是和合而生,因此阿难:[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不能成立。

    140 能见者不是眼,而是心!

经文76:[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经文77:[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堂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见是其眼]:[其],就是语助词,无意义。此言,能见是眼的功能,能见是眼的性能。

[心知非眼]:心的功能是能知。[非眼],能知不是眼的功能。[为见非义]:故说心为[能见],不合道理。[义],就是义理、道理。

[若眼能见,汝在堂中,门能见不?]:如果光有眼睛,而不用心,就能见的话,你身在室中,如果不用心,能看得见门吗?

意思就是:门能自己看得到吗?如果不用心,视而不见啊!对不对?可能视而不见。[则诸已死]:[已死],就是已经死的人。

义贯:[阿难言:]能[见是其眼]之功能,而[心]的功能是能[知],且能知也是[非眼]之功能,故说心[为]能[见非]合[义]理。

[佛言:若]光有[眼]便[能见],无心,那么,则[汝]身[在室中],如果不用心看,[门能见不?](如果不用心,显然会视而不见。)

又,退一步说,若光有眼即能见的话,[则诸已死]之人[尚有眼存]在,他们[应皆]能[见物,若]他们还能[见物者,云何名]为[死]人?所以知道[有眼无心]还是不能见的。所以,重要的还是心!是不是?

诠论:在此阿难又引出一个大课题,即依于凡情,计[眼为能见,心为能知],尤其是[眼为能见],更是大家所共知、共认的[事实],而千万想不到,依佛智所证,能见者不是眼,而是心!

甚至于能闻者也不是耳,而是心——总而言之,一切见闻觉知,都不是眼耳鼻舌身,而是心,此非凡情所知。

所以如上所说,若无心,则虽有眼,可能视而不见,乃至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以其[心不在焉故]。

又,不但死人虽有眼而不能见,有耳而不能闻,就是连活人,若睡着了,或失心发疯了,或者太专注其事,其他事,或作白日梦,都会虽有眼而不见,虽有耳而不闻,所以知道见闻觉知之事,非有心则不能办。

更进一步说,其实见闻觉知等事,都是一心的作用,眼耳鼻舌身等,只是一个过道而已。过道就是借,借过、借通道而已。

又,见闻觉知之事,不但光有眼耳鼻舌而无心,则不能成办,相反的,有些特殊状况之下,即是没有眼耳鼻舌等,而有心,也能成见闻觉知等事。

如阿那律无眼而能证天眼通,能视三千界犹如见掌中诃摩勒果;再如人于梦中,自心即能化作种种境界,且有种种见闻觉知;又人于定中,不用现前眼耳等,也能观见种种庄严境界。

至于天眼通、天耳通者、其所见闻更非肉眼肉耳所能及,而此所谓[通],就是[心通],也就是本经中的二十五圣圆通之事。

所以圆通者,即其心圆满通达,而无隔碍,故其六根互用,乃因其心通无碍之故。

然凡夫以心执着,隔碍不通,所以计执必眼为视。执着就是眼睛,就是看!必心为知,如是区隔执着,所以不通,乃至令心之全体功能不能显发。

是故自身怀宝而不自知,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般若智慧,我们自己不知道,累劫枉受贫穷。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1 一体不对、多体不对;遍体不对、不遍也不对,因为是妄嘛!

经文80:[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义贯:佛又说:[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你[若]执说[必]定[有]实[体]的话,我们姑且让它成立;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此心[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又此心[今在汝身]上,[为复遍]布你的身[体](在你全身同时都有)?抑[为]并[不遍]布你的身[体](只是在你的局部呢)?

诠论:佛在此又进一步要破心有实体之说,也就是说为了彻底破此种凡夫、外道的邪见,及其各种变体,所以又细分为:

一、心为一个整体,二、心分为多体,三、心为同时遍布全身,四、心为不遍布全身,一时只存在于局部。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确实有外道及凡俗学术计着此等妄见。

远的不说,例如一般凡情,都把心的功能分为见、闻、嗅、尝、觉、知等六部分,而各分派给眼、耳、鼻、舌、身、意,因此令原本的一心的功能,化为六个。变成心好像有六个体一样,这就是本经中所说的[分一精明,为六和合]。

又,外道的理论,以及中国的西洋哲学中,皆有所谓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此等皆与论心之一体、多体有关。佛为究竟破如是等计着,所以在此举出,一并破斥。

经文81-83:[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注释:[以手挃一支]:[支]就是跟我们加肉部的肢是一样的。[咸觉]:[咸],就是皆;都有感觉。就是咸觉,就是都有感觉。

[挃应无在]:既然四肢都有感觉,你捏哪一个地方都一样啊,叫做挃应无在,捏的那个地方就没有固定了,捏左手、右手、左腿、右腿都一样啊,都会痛啊!所以,挃应无在,[无在],无一定之所在。

此言,那一捏应该没有一定的所在。也就是,不能定说是捏在哪里,或者是:所捏的地方是无法定位的。当然不可能是有这种事;既然有捏这个动作,必然能确定是捏在哪里。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有所],就是有一定的所在。此言,如果能觉知这一捏是有一定的所在,捏右手痛右手、捏左手痛左手,捏的地方很清楚了。这个也就是觉知是捏在某一点,这样,你所计的心是一个整体,便不能成立。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如果心体是遍布你的全身的话,则与前面所说的[心为一体]时,所捏的情况是一样。

义贯:(佛接着说,)第一、[若]你说心是[一体者,则汝以手挃]捏你四肢中的[一支时,]则你的[四支应]皆同时[觉]得被捏了一下,因为同一个体嘛!

然而事实并不如是,你捏一肢时,并非四肢都有感觉被挃、被捏,因此说[心是一体],是不能成立的。

纵使退一步说,[若]四肢[咸]同时[觉]得被捏[者],那么刚才那以[挃应无]一定之所[在]可言,若有一定的所在,应只是被捏那一个地方有所觉知,不会全身遍觉此一捏。

反之,[若]说此[挃]确实[有]一个一定的[所]在,而非全身遍觉,[则汝]所立的心为[一体]之论,[自]然[不能成]立。

第二、[若]说心是有[多体者,则]你一身便[成]有[多人]之心,到底[何]心[体为汝]?(哪一个心体是你的呢?)因此,说你的心有多体,也不能成立。

第三、[若]说你的心是同时[遍]布你的全身[体者],即[同]于[前]面所说的心为一体是一样的,于一肢上[所挃]的结果是一样的:四肢应当感觉,因此说心为同时遍布全身,也不能成立。

第四、[若]说心为[不遍]布全身[者],则[当汝触]你的[头]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同时[亦触其足](也碰你的脚),如果你的[头]能[有所觉],则你的[足应]毫[无]觉[知,]而[今汝不然],而今现在事实不是这样,当你同时碰你的头和脚的时候,确实是头与脚同时都有觉知被碰,因此说心体不遍全身,也不能成立。

综上所说,(综上而言,既然说心为一体、或多体,心为遍布全身,或不遍布全身,四者都不能成立,因此可以证知:说[心有体]不能成立。

为什么?一体不对、多体不对;遍体不对、不遍也不对,因为是妄嘛!

若心有体不能成立,则不能说心是从和合而有。对不对?心无体不能合,心有体不能成立,一体不对、多体也不对;遍体不对、不遍还是不对啊!是不是?心有体不能成立,那当然没办法和合了,因为它是妄嘛!妄处歇就是真,真如体也不能离开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经文84:[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义贯:[是故应知]:你所说的[随]法[所]和[合]之[处],你的[心则随]之而[有],此立论[无有是处],不能成立。

诠论:综上所言,佛在此为了要破阿难的心为由和合而生之论,所以兵分二路([无体]、[有体]);

而第二路的兵([心有体]),又分三支,这三支又各统三路劲骑:一、内出、外入;二、一体、多体;三、遍体、不遍体。

兹表列如下:A.以心无体破——若心无体,则非由和合而有。连体都没有,怎么合呢?好!

B.以心有体来破。a1心体由内出——从内出应能见内身五脏六腑(而实不然)。a2心体从外入——应能见己面(而实不然)。变成心在虚空,虚空就会看到脸了。

b1心为一体——捏一肢,则四肢皆应觉(而实不然)。b2心为多体——则成有多人之心,那么哪一个心是你的呢?(自相混杂)。

c1心为遍体——与[心为一体]结果是一样的。捏一肢,四肢都痛、都感觉啊!c2心为不遍体(就是在局部了)——同时摸头与足,若头有知,足应不觉(而事实不然)。摸头,头知;同时摸脚,脚也知道啊!

这样便结束了第五处征心,破计心由和合而有而生。此破心和合而生,也就是在破[心有生灭],而如来藏性实不生灭,而为令悟心为不生不灭作张本。

那么,因为这个是白话文,成观法师也写了很多的资料,也值得我们参考,虽然用一点时间,不过,强化我们的正念、正知正见,更让我们文言跟白话来融通《楞严经》的大义,让我们更清楚!

    142 6、破计心在中间。

6、破计心在中间。

经文85:[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经文86:[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注释]:[法王子]:法王之子,以佛为法王,菩萨为佛之真子。

那么,这个真子他的重点在哪儿呢?他的重点在发菩提心,说: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因此,我们念念,为佛的真子,不可以忘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益众生、时时刻刻想要帮忙众生。所以,菩萨为佛的真子,

菩萨怎么来?就是发菩提心,我们不能说只有行善,而忘失了菩提心,这是不行的!

行善最多只能升天,发菩提才能成佛!所以称法王子。

[实相]:真实之相。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就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

非二相,非种种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

非有相就是不能讲它有相,因为它是缘起的、是空性的,它只是短暂,生灭无常,幻灭的东西,乃至非有相。

也不能说它是无相,因为缘起它就是存在、真心它就是存在,真心是有体的。

所以,你站在本体界来讲,不能讲有相;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讲,不能讲无相。此为一真之相。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阿难在此又引世尊之言,其实未真了其义,只是口头禅,攀缘附会。

[内无所见,外不相知]:若说心在身内,则于身内又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又会落得身心不相知之结局,与事实相违。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这个心对身内毫无所知故,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则说心在身内便不成立。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身心若能相知,则说心在身外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现在身心既能相知,再加上对身内又一无所见,以这两个条件来推论,可见此心当在中间。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曾[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大菩萨)[谈]诸法[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若说心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会落得身心[不相知]的结果;以心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则言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而以[身心]现前确能[相知],则说心[在]身[外非]合[义]理;而[今]以身心既能[相知故,]又[复]对自身[内无]所[见],因此心非在身内,亦不在身外,故心[当在中间]。

诠论:此处的[心在中间]与第三计的[潜在根里]的中间,有所不同。

第三计中虽然并未明白讲出[中间]二字,而其义即同于中间,不过亦有点倾向[身内]的变体。也就是变相。

在此之前,阿难已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为他的心找个定居之处,可是仍找不到,所以,由天找到地,统统找不到!于是还是回到再度攀附佛言,想要成其[中间]之论。

然这个[中间]之论并不真实确定,因为被佛一破斥,他马上又改口修正(转计)。详如下文。

   143 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益众生、时时刻刻想要帮忙众生。所以,菩萨为佛的真子

[法王子]:法王之子,以佛为法王,菩萨为佛之真子。

那么,这个真子他的重点在哪儿呢?他的重点在发菩提心,说: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因此,我们念念,为佛的真子,不可以忘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益众生、时时刻刻想要帮忙众生。所以,菩萨为佛的真子,

菩萨怎么来?就是发菩提心,我们不能说只有行善,而忘失了菩提心,这是不行的!

行善最多只能升天,发菩提才能成佛!所以称法王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