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4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46 [所执七处咸非]。也就是阿难所执着的七个地方都不对,不是真心

[寅四 所执七处咸非(分七)]也就是阿难所执着的七个地方都不对,不是真心。

[卯初 执心在身内]

[二 执心在身外]

[三执心潜眼根]

[四执心分明暗]

[五 执心则随有]

[六 执心在中间]

[七 执心乃无着]执心乃无着,就是执着说心乃无着,一般没有证悟的,都会说:我无所着!

这个不是证量,打破无明的那个无所住,而是意识心随口说说而已,不是证量讲出来的话。

事实上,他们对平常心的认识度,还是限于意识型态而已,不是真正的了悟佛的平常心。

   247 [所执七处咸非之一:执心在身内]。一切众生,都执着心在身内,而且这种执着是坚固难破。所以,会为了这个色身忙碌、会为了这个色身贪欲、会为了这个假相的色身瞋恨

[辰初 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 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今初]底下,

经文37:[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这一段的意思是:阿难对佛这么说:世尊!一切世间,这不只是说,我阿难这样执着心在身内。一切世间,十种异生,把它归类十类的众生,都会把这个识心认为是在身内。这个阿难现在因为还没有破执,所以就很肯定的说。

反过来讲:就算你如来有青莲华眼;青莲华眼就是清净修广,状若青莲,叫做青莲华眼,也在佛面啊!阿难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您为什么要问我?连您的眼睛都在您的佛面啊!这么肯定的问佛。

[此执心在身内。一闻徵诘jie][徵诘]就是问答,就是一问,阿难就要答了。[便白佛言:先称呼佛为世尊,]底下就是叙述执着,[下叙执,]到底他是站在哪一个立场?[则引十生同计,]也就是我阿难不必负责任。[自己不负责任。]十类的众生都是这样,认为心在身体内。

[一切世间,三界内六凡世间也。十种(类也)异生,]就是十类。[于十二类众生中,除去空散销沉之无色,与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无想,]

在《楞严经》里面,把山河大地认为也是众生的一部分,也就是无想,也就是众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在《楞严经》的思想里面,有一点点不太一样。[此二种无心目之可言。其余十类,业报形体,各各差异,故曰异生。]

同将识得心,大家都认为,能认识的这一颗心,叫做识得心。[同将识得心在身内;]大家都一致认为,能认识的这颗心,就是在里面,在身内。

就算看如来,[纵观如来青联华眼,亦在佛面。]阿难的意思就是:毋庸置疑了,佛您为什么要这样问呢?[佛之眼目,清净修(长也)广状若青莲,故以称焉。]

经文38:[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说:我阿难观此浮根,这个浮根,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肉眼,这个肉眼就是四尘,四尘有颜色、香、还有味道、还有可以接触,就是感受,所构成的,所以叫做浮根四尘。

我现在观我们这个肉眼,就是在我们的面上啊!眼睛在我们的脸上,那么,这一颗认识的心,一定在身体内罗,实居身内。所以,这个阿难就用非常坚定的语气,肯定说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他的语气就是这样子:实居身内,就表示他很肯定,不只是阿难,十类的众生都是这样子的。

[浮根:即浮尘眼根,]俗称肉眼。[乃色、香、味、触四尘所成,非清净四大,所成之胜义根。]

这个胜义根类似神经系统;但不是神经系统,它是比神经系统更微细。

胜义,也就是胜义根类似神经系统,又不是神经系统,比神经系统更微细的。

要了解这个胜义根,[胜义非天眼、]或者是佛眼、[圣眼,则不能见故。]也就是因为它太微细了。

[阿难云: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与佛无异;如是识得我心,实居色身之内,与十类众生,亦无有异。]没有什么差别,大家都是,眼睛、这个肉眼在脸上。

[《正脉》云:只此一计,]就这样执着心在内,心在身内。[一切众生,所以囚系胎狱,桎梏肉身,]这个桎梏肉身,它的本意是说:系脚的刑具,也就是手铐脚镣。

在这里是指束缚的意思,因为一切众生,都执着心在身内,而且这种执着是坚固难破。所以,会为了这个色身忙碌、会为了这个色身贪欲、会为了这个假相的色身瞋恨。

因此,思想、观念、欲望,捆集在这个色身,又跟着业力继续去转世投胎。所以,只此一计,一切众生,所以囚系胎狱,桎梏肉身。

[乃至三途苦形,自执妄认,受无量苦,展转不能自脱者,皆由此计,以为障之深根也。]障之深根就是:这个障碍是最大的!

一切众生执着,这个色身就是我,认为心就在身体内。因此,拼了老命,要追求五欲六尘;而时间到,必须把他的生命、身体交出来,因为他要面对死亡。

而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个色身是假相,你所有的执着,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执着的心;一切的痛苦,来自于无知,正因为我们没有学佛,没有正确的了解,虚妄的心,执着虚妄的境界,产生虚妄的意识型态、观念,而且加上执着,牢不可破。因此,我们的轮回就没有办法停止。

所以,佛法刚好跟世间相反,世间认为有我,佛陀说无我;世间认为有可享乐,而佛陀说:所有的乐,都是生灭败坏之相,不实在的东西。因此,我们最严重、最痛苦的,就是执着,妄认为这个色身就是自己。

所以,为了这个色身吃;为了这个色身住、行;为了这个色身买名牌,什么都为了这个色身,而这个色身却不听话!为什么?它会老啊、它会病、它会死,你作不了主的!

我们一切的痛苦,来自于无知,就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智慧。这个没有智慧,诸位!是很可怕的,我们说:知识是力量;智慧是更大的力量,世间人没有钱很痛苦;但是,佛陀认为:没有智慧更可怕!

[此执心在内,为本计;]意思就是:本计就是:一切的执着为依据。

[其余六处,但是因佛一时破夺,]因为佛一直问,所以,阿难答不出来,被逼到墙脚,就随便答。说:[迫成转计耳。][迫成]就是被佛所逼迫,佛是大觉悟的圣人,他所讲的话是圆融的、是智慧的、是本性流露出来的;而阿难示现为凡夫,不是跳到这个陷阱,就是一定跳到另外一个陷阱。

所以,执着了七个地方,怎么讲都不对!迫成转计耳,是不得已转执着他处,叫做迫成转计耳。[初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竟。]十类生都执着我们心在身内。

   248 我们最严重、最痛苦的,就是执着,妄认为这个色身就是自己

一切众生执着,这个色身就是我,认为心就在身体内。

因此,拼了老命,要追求五欲六尘;而时间到,必须把他的生命、身体交出来,因为他要面对死亡。

而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个色身是假相,你所有的执着,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执着的心;一切的痛苦,来自于无知,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佛,没有正确的了解,虚妄的心,执着虚妄的境界,产生虚妄的意识型态、观念,而且加上执着,牢不可破。因此,我们的轮回就没有办法停止。

所以,佛法刚好跟世间相反,世间认为有我,佛陀说无我;世间认为有可享乐,而佛陀说:所有的乐,都是生灭败坏之相,不实在的东西。

因此,我们最严重、最痛苦的,就是执着,妄认为这个色身就是自己。

所以,为了这个色身吃;为了这个色身住、行;为了这个色身买名牌,什么都为了这个色身,而这个色身却不听话!为什么?它会老啊、它会病、它会死,你作不了主的!

我们一切的痛苦,来自于无知,就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智慧。这个没有智慧,诸位!是很可怕的,

我们说:知识是力量;智慧是更大的力量,世间人没有钱很痛苦;但是,佛陀认为:没有智慧更可怕!

    249 知识是力量;智慧是更大的力量,世间人没有钱很痛苦;但是,佛陀认为:没有智慧更可怕!

我们一切的痛苦,来自于无知,就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智慧。这个没有智慧,诸位!是很可怕的,

我们说:知识是力量;智慧是更大的力量,世间人没有钱很痛苦;但是,佛陀认为:没有智慧更可怕!

举一个例子来讲,一千五百年前,南美洲有一个种族,他们认为现在的太阳是第五个太阳,以前的太阳是方形的。这个太阳是方形的,已经消失了四个太阳,这个太阳是第五个。

所以,他们每天都认为太阳随时随地会消失,因为他们没有天文学的观念,完全没有!

因此,他们那个祭司,也就是类似巫师,祭祀的巫师,就认为:我们要取得太阳神的喜悦,必须用人体的心脏,人类的心脏来祭祀!

结果时间一到,就把那个活活的人,没有打麻醉药的,就活活的人,用一刀,用那个匕首,是大理石磨成的,不是铁做的,把它刺进心脏,把他整个心脏挖出来,血淋淋的,就是祭拜这个神,他们认为,这样太阳才不会消失。

然后,被选上的,就认为很荣耀:我能够让太阳不消失,我的功德很大,为人类牺牲,没什么关系,来吧!

就把双手摊开,而且他们是很勇敢来接受这样子的祭典,也就是活生生的把这个心脏挖出来,挖的人是祭司;被挖的人是被称为英雄,总共挖了二万颗的心脏,二万颗!

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世界末日的恐怖的心态当中,认为这个太阳就要消失了,如果不继续供养这个太阳神,不继续杀人、用人的这个心脏的热血,是没有办法跟神沟通的!

一千五百年前,天文学它并不发达,所以,制造了很多的神话,也牺牲了很多的人!

其实,在人类文明没有开化以前,还有陪葬的,像皇帝死了,有爱妃,统统要跟着陪葬,中国也有啊,历史也有啊!对不对?

所以,大家就把皇帝的生命照顾好,皇帝在生病的时候,旁边的人,那些婢女就胆战心惊的,为什么?要一并的埋葬下去啊,统统要死啊,一并的埋葬!

我们知道这个是很不合理的、也很不理性的、也很野蛮的行为,但是,无奈,就是出生在那一个年代。

埃及还有用儿童的!所以,有时候,在这个木乃伊的旁边,发现很多儿童的头骨,完全就是跟这个人陪葬下去!

因此,我们今天听起来,觉得这个很震撼、很不可思议、很野蛮;但是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的架构上,他们没有争论的空间,他们没有人权;

他们只有传统,只有莫名其妙的勇气,只有无知,那一股荣耀,鼓舞着你迈向死亡,你觉得它很荣耀;而且死得完全不值得!

因此,智慧就是力量;知识也是一种力量,在没有大悟以前,知识跟智慧打成两段。

大悟以后,所有的知识,都变成智慧的工具,它是不二的。

因此,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讲文明,我们更进一步的,能够认识到正法,这个是何等的幸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250 如果心在身内,是一定见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嘛!

    [辰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分五)][巳初 擧例辩定 二 仍存原文 三 即例反难 四 就例攻破 五 正与结破]

经文39:[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说:佛告阿难,长辈对晚辈叫做告;晚辈对长辈叫做白,阿难白佛,佛告阿难,中文的用字很巧妙,也很得体。

说:汝今现坐如来讲堂,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往外看,观祇陀林,今何所在?就是在哪边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此大重阁;因为有好几层,这个叫做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在给孤独园里面。今祇陀林,现在看祇陀林,实在堂外,确实是在这个如来讲堂的外边。

[此段以上文,当机执心在内,乃引十生同计,自以为是,佛不直破其非,且就现前所见能见中,]所见就是境;能见就是心跟眼,好好的问一问。

[一一擧问阿难,令其据事直答,]据事直答,事就是现前看到的一切境界。[不知所以。

文有三番问答。

第一番:自佛告阿难下,至实在堂外,]

此例就是举这个例子,[此例定内外之境也;]定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个界限,定位在什么地方,

我们常常讲:卫星定位,含有就是说:把它界定在某一个讨论的范围。

从佛告阿难底下,至实在堂外,这一段,是定内跟外的境界,讲堂内,还有讲堂外。

[第二番:自阿难汝今堂中下,至方瞩林园,此例]是定什么?[定先后之见也;]就是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这个[见]就是看到,你到底是先看到什么?

[第三番:自阿难汝瞩下,]这一段,[至得远瞻见,此例定见外之由也。]见外就是看到外边的理由是什么?

[佛以能例之法既定,然后依例反难,]依例反难就是:依阿难所知的例子,反过来问难他。这个[难],反难是指让他词穷,不是指阿难。

然后,依阿难所自己知道的例子,反过来问阿难,让阿难自己回答,到最后,阿难词穷。[无从申辩,始知如来说法之巧。]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密例心在身内,应同乎此。]

你现在坐如来讲堂,暗示这个例子,就是心就像在身体内一样,应当跟这个例子是相同的。

[观祇陀林,今何所在?祇陀太子,所施之树林,分明在堂外,故意施问者,]故意这么问,做这个问答,[佛有深意存焉!]有深层的意义存在。

[要阿难自己说定,][定]就是清楚,这个[定]不是三昧。阿难!你自己要说清楚、讲明白,确定了。

[至施破时,无所逃遁。]施破,[破]底下加二个字:妄心。到佛陀破他的妄心的时候,阿难就回答不出来,叫做无所逃遁。

[故阿难乃答世尊云: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层檐重叠,]也就是屋檐,总共有七层,一层一层上去。当然,屋檐从上面看下来,好像一层一层重叠。

所以,[曰重阁;红尘不到,曰清净;世尊说法之处,标名为讲堂。

在给孤园者:园是给孤独长者,布金所买,故以命名。

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之善名,以长者财富无量,乐善好施,生平周给孤(幼而无父)]

我们常常讲:孤儿院,孤儿就是没有父母亲。[独(老而无子)之人,]我们常常讲:独居老人,在台湾也很多。独,给孤独之人,[故人以给孤独称之。]

[堂在园中,密例身在室中,]暗示的、隐藏的例子,就是如同身在室内。

[今祇陀林实在堂外,密例一切诸法,皆在身外,此就所见分内外也。]里面是讲堂内,外边是祇陀林。

经文40:[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说:阿难!你现在在这个如来讲堂中,先看到什么呢?

说:世尊!我在如来讲堂中,首先看到的是如来;再接下来才看到大众;如是再往外看,才看到外面都是一片森林,方瞩林园,有定次第的,先后。

[堂中先何所见,]也是佛陀明知故问,[亦明知故问,令其自说。先见如来,次观大众,]比喻深含隐此这个例,叫做[密例]有很深的含义。

例如就像什么?例:就像[心在身内,]心,譬如说:阿难,如果你站在讲堂内,一定会先看到如来,再看到外面的林园。

如果你的心是在身内,[应先见心肝脾胃,]这个是指例如像如来一样,阿难你在讲堂内,就一定先看到如来;如果你的心在身体内,就一定会先看到心肝脾胃。

接下来,[次见爪生发长,]指甲生长,头发也长了,长长了![筋转脉摇。如是由内及外,方瞩林园,密例心在身中,][中]就是内。密例心如果在身内,[应最后,方见身外,][方]就是才见到身体外边。

[此就能见分先后也。]此就能看到的东西,分先看到以及后看到,在讲堂,一定先看讲堂内啊!

就像我们讲堂外面有树木,一定先看到师父;再来看到外面的树木,我们旁边也是公园。是不是?所以,阿难在讲堂内,就像心;如来就像心肝脾胃、五脏六腑一样。

所以,阿难在讲堂,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如来;再来就是看到林,外面、窗户外面的森林。我们身体,心在身体内,那一定是看到这个心肝脾胃,这心肝脾胃,就是例如佛站在他的前面,阿难比喻就是一般众生执着的心在身内,阿难比喻作心,佛陀就是五脏六腑。

经文41:[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阿难!你看到了外边的林园,因何有见?是为什么你能够看得到呢?

说:世尊!看得到的原因是:这个大讲堂;[户]就是大门,都开的了;牖,就是连窗户都开,门也开、窗户也开,开豁,[豁]就是通。所以,我在讲堂内,当然可以看得很遥远了,因为有窗户,还有门嘛!

[此定外见,因何而见,亦明知故问也。]阿难[答以门户牕牖开通,故得瞻(视也)见,]所以看得到。[瞻]就是视。

[密例六根,窍穴通达,][窍]就是孔,我们常常讲:七孔流血,窍穴通达,[故得见外。初擧例辩定竟。]

举这个例子来论辩,告诉你见,就是先后、内外,先有一个定位,先辩清楚,把它安排清楚,让阿难无所逃遁。

[巳三 即例反难]经文42:[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师父先简单解释一下,说,佛告诉阿难:就像你所讲的,身体在讲堂内,大门和窗户都是开通的、打开的,所以,你能够看到远方的林园。

不晓得有没有一类的众生,难道有一类的众生,是否亦有众生,在这个讲堂内,而没看到如来,却先看到讲堂外边的林和泉呢?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在讲堂内却看不到如来,却看到外边的林园和泉水,无有是处,这怎么可能呢?

[此佛告阿难,前五句,是引前文,身在讲堂,]就像心在身内,[例心在身内;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例由五根通达而知外境。

中四句故问亦有众生在堂,例心在身内;不见如来,见堂外者,例心在内,竟不知内,]内面,讲堂内。[而独知外也。]心在内,竟不知内,却独知外,有这样的道理吗?

[后阿难答言下四句,阿难于能例法知谬,以在堂不见堂中如来,]如来显现在他前面,应当先看到如来啊;你心如果在身内,应当先看到心肝脾胃肾啊![独见堂外林泉,决无此理,故曰无有是处。]

既然阿难你这样答:无有是处,佛陀就回答说:

经文43:[阿难,汝亦如是。]

你就是这样的人。

[此一句,如来即例反难。谓汝阿难所计,][计]就是执着。你阿难所执着的、计着的,[心在身内,竟不知内,而能见外者,亦如众生在堂,不见如来,见堂外者,无以异也。]没什么两样啊!

[三即例反难竟。]众生在堂,不见如来,就像在座诸位,你今天来听经闻法,看到了师父,说:哎呀!我在讲堂内,没看到师父,先看到外面的树木。有这个道理吗?没有的!是不是?一定先看到师父嘛!阿难在讲堂内,一定先看到如来嘛!

如果心在身内,是一定见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嘛!这个就是佛陀了不起的地方,你自己说,然后,告诉你矛盾的地方,让你无所逃遁。

[巳四 就例攻破]经文44:[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师父先解释一下,说:心是万物之灵,汝之心灵,你这个心灵,是一切能够明了,因为是有作用啊,一切明了。

如果你说:你现前所明了的这一颗心,所能认识外境的这一颗心,而认为能认识外境的这一颗心,能推测的、了知的、明了的,确实没有错的,认为实在是在身体内。

尔时,那么,那个时候,既然心在身体内;任何时间叫做尔时,那么,你任何时间,先合了知内身。先合,首先是应该先认识你身体内的东西才对啊!因为阿难认为心在身内嘛!

所以,你既然把心认为是在身体内,尔时,那个时候,任何的时间,先合了知内身,那么,就应当先知道身体内的东西。

颇有众生,难道有一类的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呢?难道有众生有这种能力,先看到身体中的五脏六腑,然后观外物,所以知道,心在身内,是见即非。

[心灵者:心为万物之灵,又心有灵知之用,凡心在之处,一切皆能分明了知也。若汝现前,所以能明了心,]能认识的这一颗心,[实实是在身内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之腑脏,]五脏六腑了。

[颇有:犹言可有,此乃诘难;谓世间可有此一类众生,]有能力[先见身中腑脏,后观外物万象耶?]一般众生怎么看得到内部呢?所以,着心在内是不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45:[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这个文言文字句很简单,但是,就是看不来,

师父先简单解释一下:纵不能见心、肝、脾、胃,好!就算你没有能力,没有办法看到内部的,身体内的心、肝、脾、胃。

因为有的人认为说:因为离心太近了,看不到心、肝、脾、胃。就像眼睛的睫毛,眼睫毛还有眉毛,因为离眼睛太近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也看不到自己的眉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因为身体的里面那一颗心,因为距离太近了,就像眼睛离这个眼睫毛还有眉毛太近了,所以,看不到!

纵然不能看到内部的心、肝、脾、胃,那么,外部的呢?外边的爪,外面应该见得到吧?就是指甲在生长,你也是看不到啊,没有觉察啊!头发在长,头发一天一天的生长,你也没有觉察,你的眼睛也没觉察到啊!筋转。

好!再讲到皮肤内的,外部看得到的,是爪生、发长,这是外边都见得到的。好!我们讲皮肤上面这一层,筋在转动,皮肤内的筋在转动、皮肤内的脉在摇动,这你应该明白了吧?诚合明了,这个你应该看得到吧?如何不知,为什么连这个也不知道呢?

必不内知,你必定不能内知,你连这个心在身内,都没有办法了解心、肝、脾、胃;连在外边的爪生、发长、筋转、脉摇,本来你应该知道,而你现在根本都不知道。

必不内知就是:必定不能了解里面,连里面最近的都看不到;或者不近不远的皮肤,筋脉转动,你都看不到,云何知外?怎么能够知道外边的万象呢?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连最近的心、肝、脾、胃,(就是佛)都不知,何能知外?怎么能够看到讲堂外的祇陀林?阿难!你在讲堂内,连最近的如来都看不到,怎么能说先看到讲堂外的林泉?是不是?这样讲是不对的!

好!整句师父再重复一遍,因为这个文言文太省略了。说:纵然你没有能力,看到内部的心、肝、脾、胃,那么,外边指爪,指甲生、头发长,这是外面见得到的。

好!再说皮肤下的筋在转动、皮肤下的脉在摇动,这你应该明了了吧?为什么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呢?那么,必定不能内知,你阿难连这个最近;或者不远不近的内外皮肤,统统不知道,云何知外?那怎么能够知道外边呢?

底下说:[此段纵夺兼施。上二句是纵,][纵]就是先让你一步。纵就是:或许你会认为怎么样,先退一步说,所以叫做纵。

[谓心、肝、脾、胃,皆身内之物,应当有见,或因相处太近,][相处]就是距离,处得太近,心跟这个心、肝、脾、胃、肾太近了![而不能见,]就像眼睛。

还自己找个理由,就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眉毛和睫毛,[如眼不见眉睫,其说似乎近情,][近情]就是近乎人情,这样讲好像说得通。

[故纵许不见。纵后便夺,][夺]就是不允许,暂时佛陀允许你这样讲,后来就绝对夺回来:这观念是错的!

[故云纵不能见心、肝、脾、胃,而爪之生,发之长,筋之转,脉之摇,皆在内与心稍疎者,][疎]就是稍微远一点,[汝心诚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为什么也不知道呢?[此夺也。

下二句指谬,必定不能内知,心、肝、脾、胃,又不能内知,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云何反能知外耶?]连里面最近的都看不到,为什么会看到外边呢?[四就例攻破竟。]

[巳五 正与结破]经文46:[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是不能知内之故,应当知道,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是住在身内,不知其内,断无是处。]绝对不可能!

[亦如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岂有是处耶?此一处,乃阿难本计,]依这个根本开出来的叫做本计,一切的执着,都从着内开展出来的。

[本]就像树木的根,因为这一切众生,都执着心在身体内。[下之六处,]是阿难被逼得没办法,[皆属被迫转计。]没有办法,说不出所以然,只好一直找![初执心在身内竟。]

所以,我们就感谢阿难了,为什么?如果佛陀这一段一破,阿难忽然大悟,然后,《楞严经》就stop,就停了!

还好他老人家,阿难尊者还好听不懂;要听得懂,阿弥陀佛!《楞严经》就结束了,100页,OK!停!所以,因为听不懂,所以就转计,才开始一直找。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251 [所执七处咸非之二:执心在身外]。身心相知之故,应知彼此不相离,则知汝言觉了此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卯二 执心在身外(分二) 辰初 阿难引灯喻自决同佛 二 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 今初]

经文47:[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前面是执心在身内,被佛所破,阿难又转到认为心是在身外。

说:阿难稽首,这个稽首就是叩头至地,多停留一会儿,这是礼拜当中最重的礼。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说:我听闻了如来如是法音,知道说心在身内是不对的,现在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这个悟不是真正的了悟,而是说:我现在转一个方向,了解到心是在身体外边。

阿难还很懂得比喻,看下边这一段,为什么悟知我心,实居身外呢?还讲理由。

经文48:[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师父先简单解释一下,说:阿难说:为什么我现在体悟到,心是在身体的外边呢?就像灯光,有灯光它就明亮。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这个室中就是室内了,室内只要点灯,有了光,是灯必能先照室内,有了灯的明亮,就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从其就是接下来,就会照到房间的门,后及庭际,最后会照到外边的林园,庭际,就是外边的林园。

一切众生,不见到自己的身中,而唯独能够见到身体外边的东西,也就像,亦如灯光,也就像灯光居在室外,因为灯光在室外,就没有办法照进来,不能照室。

也就是说:灯光如果在外边,只能看到外边;所以,心在外面,是因为它有光明。阿难的意思就是说:里面五脏六腑是暗暗的,所以看不到!外边,是因为心在外面,所以,可以看得到外面。

经文49:[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辰二 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分三) 巳初 喻明无干 二 验非无干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经文50:[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文字简单,师父简单解释一下。佛陀用的就是身跟心,你心在外,就离开了身体,身心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是不二的。现在阿难把心调到外边来,所以,认为外边光亮,看得到外面的境界。看不到五脏六腑,是因为很暗,里面暗,外面明,所以,心在外。

佛陀这一段是要破除身心是不二的,不可以分开的,你这样讲是不对的!说:佛告阿难:是诸比丘,[诸]就是众多。这些众多的比丘,适来从我,[适来]就是才、刚刚,刚刚而已。刚刚跟着佛陀,跟我就是跟着佛陀。

所以,适来从我就是:刚刚才跟着我,怎么样?从室罗筏城托钵。循乞抟食,[循]就是次第乞食;[抟]就是用手搓东西成一个团状,一团一团的,就像饭团一样的。

[归]就是回到祇陀林,说:我已宿斋,[宿]就是止,就是停止用斋,也就是用斋完毕的意思,叫做宿斋。

汝观比丘,这个比丘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众多的比丘能饱吗?阿难答言:不也,世尊!是不可能啊,世尊!何以故?为什么呢?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身体性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经文51:[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师父解释一下。佛陀就告诉阿难:如果你认为这一颗觉了知见的心,是实实在在居在身体的外面,身心相外,这个[外]就是离了,身体跟心就互相离开了。我们身体在这里,心跑到外边去,实在身外。

如果我们这一颗了知的心,跑到身体外边来,身心就互相离开了!身心相离嘛!自不相干,就没有什么相干的了。

那么,你在外边的心有所知,身不能觉,中间加一个[却],却让身体没感觉,因为心在外面嘛,身体不能觉。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如果感觉发生存在身体上,[身际]就是在身体上,如果你的感觉是发生存在在身体上,心也不能知,因为身心互相分离嘛!如果你的感觉在身,那么,心跑到外面去,身心不能互相了解。

所以,觉在身际,如果这个感觉,是发生存在在这个身体上的话,那么,心不能知,心却不能知,因为心到外边去,身心分离了嘛,心怎么能知呢?

底下要验证一下,[巳二验非无干]验证说:身心是不能相离的,是一体的。

经文52:[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先解释一遍,说:我今示汝兜罗棉手,佛陀就把这个手拿起来,你看这个佛陀的兜罗棉手,当你阿难眼睛看到的时候,心能够分别吗?

阿难就回答说:如是世尊!眼见,心当然就直接分别了,这是很清楚的嘛!佛告阿难:既然看到了佛陀的兜罗棉手,心立刻分别,这证明身心是不二的。

若相知,云何在外?如果眼见心知,那么,就表示身心不离。若相知者,诸位!中间加四个字,语意更清楚:[身心不离],若相知者,身心不离,云何在外?为什么你说心是在外边呢?加了这四个字,语意完全很清楚的。

若相知者,身心不离,身心并没有离开啊,云何你说心在外边呢?这样讲是不对的!意思就是:身心是不二的,身心是互不相离的,看到我的手,你心就立刻起分别,可见你的眼跟心,意思就是身跟心是互不相离。

[巳三 正与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经文53:[是身心相知之故,应知彼此不相离,则知汝言觉了此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二执心在外竟。]

   252 佛陀当时在世的生活,真的很单纯,欲望几乎微乎其微,也就是能够维护、维持这个色身;再来,躺下来能够休息一下,或者是有的人在禅定当中过日子,所以,几乎空无一物

[室罗筏城,循乞抟食]抟食[亦名段食,有形段可搏取而食者。]

意思就是说:东西很大块的话,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就像我们厨房煮蔬菜的时候,菜很大棵,就要切一段一段的来炒、来煮汤。

譬如说:马铃薯,当然就要切一块一块来煮了。高丽菜、空心菜等等、或者是素菜料,当然要切一段一段。

这个段食有二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切一段一段来吃,这样比较细,也比较入得了口,这个叫做段食。所以,站在形状的角度说:切一段一段。

第二种解释是说:早上吃完了休息一下,经过一段时间,中午再吃,像一般人,休息一下时间,晚上再吃。所以,这个有二种解释。

说:亦名段食,有形段可搏取而食者,这里很明显的是指切,切一段一段。[此西域国风,以手抟食。

一切众生,依四食住,]这个我们在《阿含经》讲得很清楚。[更有触食,]接触而食的。前面这个叫做抟食,接下来叫做触,就是[鬼神等触气而食;]

像中元普渡,拜过的东西很容易坏,拜鬼神的东西,很容易发出馊味,臭酸,也就是这个道理。鬼神触气而食,更有触食。

[思食,色天等禅思为食;]也就是说:色界天不像人间的饮食,他都在禅定当中,以这个为饮食。

那么,识食就更高了,定力就更深了,[识食,空天等识想相续。]以这个意识的定为饮食,也不像人间要吃饭啦、喝汤啦,人间就是这样过了。

[此抟食拣异余三种食故。佛制比丘,行乞食法,为除贪心、慢心故。]乞食帮助这个色身,[乞食资身,随缘度日,不贪好食等。]

所以,佛陀乞食有重大的意义,在这里要跟我们出家众,大僧、二僧互相的勉励;比丘、比丘尼要互相勉励。

佛陀当时在世,就是要叫我们出家人不要求名,不要求利,要随缘度日,千万不能贪好食等等。

[又向人求乞,可以折伏骄慢故。又乞食不事积蓄营办,][事]就是求,专心于叫做事。又乞食不会专心在做这些什么?积蓄营办。

意思就是:专门储存很多的金钱、储存很多的东西。所以,这个积蓄营办,这个增加欲望,[免妨道业也。]

所以,佛陀当时在世的生活,真的很单纯,欲望几乎微乎其微,也就是能够维护、维持这个色身;再来,躺下来能够休息一下,或者是有的人在禅定当中过日子,所以,几乎空无一物,空无一物。

    253 你饿着肚子不吃饭,是学外道啊,不是学正法。正法是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不是自饿外道

    [即一食不能众饱。世尊下徵释所以,是诸比丘,虽证阿罗汉道,果缚尚存,]

   果缚就是这个果报还存在,这个色身,躯命还存在,还是需要吃饭的,证阿罗汉果还是要吃饭的。

   所以,你饿着肚子不吃饭,是学外道啊,不是学正法。

   正法是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不是自饿外道。

   果缚尚存,[须假饮食,各各身躯性命不同,自应各食各饱,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254 在座诸位!那个干粗活的不用讲,注意看喔!愈有修行的,他的手,心、心肠愈软的,他的手就愈软;瞋恨心很重的,没有善根的,告诉诸位:往生以后,这个身体很快就僵硬的!这个百试不爽的

[此验心非外。佛云: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眼睛见,[而汝之心生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眼见心知也。]

兜罗棉,中国话叫做细香,[兜罗此云细香,西域有此棉,极柔软色白如霜,]佛手柔软,就像兜罗棉手,[佛手柔软似之]。

所以,在座诸位!那个干粗活的不用讲,注意看喔!愈有修行的,他的手,心、心肠愈软的,他的手就愈软;

瞋恨心很重的,没有善根的,告诉诸位:往生以后,这个身体很快就僵硬的!这个百试不爽的。

我们去助念的时候,那个平常做善事、有念佛、对三宝有信心的、不造口业的、身口意清净的,每天都在佛门里面用功、拜佛、念佛、做善事、推广正法的,那个一往生啊,告诉你:有的人好几天,他的身体都是柔软的!

那么,我们去看,以前一个大寮的,凤山再进去一个大寮,刚刚往生断气,那时侯,师父才在家居士而已,去的时候人家说:哎呀!林居士!我们要去助念!我说:行!我们去跟人家助念。

去的时候,哇!早上没有起来吃早餐,他们家人认为说:老人家让他多睡一会儿!早上十点多,已经死在里面,死了几个钟头都不知道,结果这个关节完全撑不开,就这样子。

我这个人就不怕尸体,人家说:哎呀!林居士啊!你这个比较懂,那怎么办?我说:哇!我摸摸看!

结果那个手硬的,他们那个家人很着急,就跟他讲:阿爸啊!你身体要放软喔!就跟死人讲话,好好的穿衣服喔,好走喔,一路好走!讲了老半天,他的手还是这样子。

结果衣服要硬穿,结果穿,衣服到这个地方(指手)就是卡住,衣服就是怎么样子,用任何的角度,怎么穿就是穿不进去!

师父那时侯,佛法懂一点皮毛,我就跟那个居士讲说,他的家人,说:我有看过这一方面的书,说碰到这个关节僵硬,身体没办法穿衣服的时候,用这个热的毛巾把它热敷,然后,慢慢的慢慢的,知道吧(师示意僵硬的手部经热敷后柔软放松的状态)!

他就听我的话,就是用那个热的毛巾热敷,热敷,因为不晓得死了多久了,身体全部都僵硬,昨天好好的,今天身体就全部都僵硬!

你看那个师妈,往生了二十四小时了,第二天换衣服,全身还是柔软的,她一天就念三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也不认识字。

她每次,我告诉她说:师妈!你要练习一下你自己的名字,领薪水的时候要写名字。

她就写,我跟她讲说:字写靠近一点!这个字写靠近一点。她说:你又笑我!我的书全部让你读完了,你还笑你妈妈!我说:我没有这个意思啦,怎么会笑自己的妈妈呢?只是叫你字写靠近一点,不要分得太开!林吴朗饲。所以,你看!师妈不识字,

然后我教她:南无阿弥陀佛,她就认真念佛。对三宝,你看!师妈对三宝、出家人,是恭敬得不得了,还斋僧,我给她钱,她拿去斋僧,不错!借花献佛,法师来就供养,她就是非常的赞叹三宝,所以,她往生以后,你看,善根具足、福德都具足了!

因此,说到这个兜罗棉柔软,我们柔软心,就会感得柔软报。

记得!去极乐世界人的心,一定要跟佛相应的,佛的心就是柔软心、慈悲心、喜舍心。所以,一切功德,从喜悦心而能获得。

因此,我们从这个佛的三十二相,也能了解佛的心。为什么?柔软,极度的柔软,

意思就是:不能有瞋恨心,不要一天到晚吵架、分化、搞小团体、攻击、伤害,这个都与极乐世界的心不相应,要往生极乐世界要柔软心。

说:极柔软色白如霜,佛手柔软似之,[亦三十二相之一。]

   255 [所执七处咸非之三:执心潜眼根]。执着这个心,[潜]就是潜藏在眼根里面,就是心藏在眼球里面

[卯三 执心潜眼根(分二)]执着这个心,[潜]就是潜藏在眼根里面,就是心藏在眼球里面。

[辰初 阿难以瑠璃合眼为喻 二 佛以法喻不齐为破 今初]

经文54:[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念一下,阿难对佛说:世尊!就像佛所讲的,不见内故,这是指前面那一段,执着心在身内,叫做不见内故。如果讲心在身内,可是,却被佛所破,没有看到五脏六腑。

那么,着心在身外,着心在外,也被佛破。说:身心相知,[知]就是有所关联,[相知]就是不相离故,二句是同一个意思。身心相知,是故身心不相离故。不在身外,因此,觉知心也不在身体外边,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经文55:[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佛陀说:处今何在?你所讲的:心潜藏在眼根里边,你告诉我,地方在哪里?处今何在?潜藏在眼根里面的那一颗心,在什么地方?讲讲看。

阿难言:此了知心,这一颗能够认识外境的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没看到里面的五脏六腑,又可以看到外边的境界,如我思忖;[忖]就是测度,潜伏根里,那就是隐藏在眼根里面啊!叫做潜伏根里,就是潜藏、埋伏在眼根里面,就是这个意思。

底下,阿难还很会比喻喔,心潜伏在眼根里边,是怎么样一种情形呢?

经文56:[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阿难自己解释,用比喻,看看能不能站得住脚?就像有人取瑠璃椀。瑠璃椀直接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眼镜,只是那个框,没有现代人的那种科学的进步。

就像取这个眼镜,合在他的两眼,虽然有物跟他合这个眼睛,而不留碍,这样情形,就像心潜藏在眼根里面。彼根随见,随即分别,那个眼根随时看到,同时分别。

他这个意思就是说:譬如说:譬如说:眼睛,外边合这个眼镜,阿难的比喻就是说:现在是眼睛变成是什么?是心。眼镜变成是什么?比喻作肉眼,知道意思吗?

眼睛,心放在这里,阿难的比喻就是说:就像眼睛,眼睛就变成心了,对不对?合这个眼镜,这眼镜就变成什么?这样听懂了吗?大家都听懂了喔!

那这样子,佛就开始要破他了,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心潜藏在你的眼睛里面,那么,你应该看到你的眼睛啊,因为我们的眼睛挂了一支眼镜,看出去山河大地,也看到山河大地,同时也可以看到什么?同时也可以看到眼镜嘛!对不对?

如果你的心潜藏在眼根里面。心在这里,注意看,这是眼睛,心藏在这里(,心如果看出去,是不是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懂吗?佛陀说:有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的?那不可能嘛!所以,你这个比喻是错的!这样懂吗?

经文57:[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师父解释一下:然,但是,我觉了能知的这一颗心,不见内者,为什么会看不到里面的五脏六腑呢?是因为它潜藏在,为在根故,因为潜藏在眼根,它离五脏六腑太远了,所以,看不到,里面又是暗的。

能够清楚,分明瞩外,很清楚的瞻视,[瞻]就是瞻视。很清楚的看到外边,而没有任何的障碍,正因为那一颗心潜藏在眼根里边,所以,可以看到外边。好!这个比喻就是这样子。

[辰三 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分三)]法跟比喻合不来。[巳初 正辨不齐 二 双开两破 三 正为结破 今初]

经文58:[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实见瑠璃。]

佛陀真是无上的大觉者,不会因为阿难乱问,而乱了阵脚,真的是佛陀!

彼人当以瑠璃笼眼,那个人就会用眼镜,[笼]就是罩着,就是戴上眼镜。假设这个人戴上眼镜,好!

就用这个角度来说:当见山河,当他看到外面的山河,眼镜外面的山河,见瑠璃否?诸位!加三个字:同时亦,亦就是也有的那个亦;见就是见到,瑠璃否?同时也见到那一支眼镜吗?

如果说:你的心潜藏在眼根内,就像用一支眼镜,戴在一个人的眼睛上面,那个人当他把眼镜放到、安放到眼睛、眼根上面的时候,当这个人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是不是同时也见到他的眼镜?

诸位!这个道理很简单嘛,像我戴眼镜就很清楚了,我看到大家,同时我也看到什么?看到自己的眼镜。对不对?很清楚的嘛,可以看到自己的眼镜。

阿难还算不迷,这个比喻。阿难说: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实见瑠璃。说:如果有人拿这个眼镜,罩在,[笼]就是覆盖,就是戴上眼睛的时候。

如果有人用眼镜,戴上、覆盖在眼睛上面,看东西的时候,不但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同时也看到他自己的眼镜,一定看得到嘛,戴眼镜的人都知道,就像我这样戴眼镜,我看到大家,一定同时也看到这一支眼镜嘛!

经文59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告诉阿难:你的心,如果用这个眼镜罩上你的眼睛,用这样来比喻,就是心潜藏在眼球底下,用这样来比喻,那么,眼外面看到了山河大地,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眼睛?有谁能够看到自己的眼睛的?当然这种比喻就不对了,心潜藏在眼根,一下子就被佛所破了。

[此正难法喻不齐。][难]就是破除,这正是破除法跟喻是不齐,[不齐]就是不合,这正是佛陀破除用法跟喻,阿难法喻是不合的。

[巳二 双开两破]诸位!看经文60:[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

来!我解释一下,佛陀开二种情形来破除,好!若见眼者,就算你能看到你自己的眼,就当作姑且你有这个能力吧!若见眼者,就算你能看到你自己的眼,那么,你的眼睛即同境,

诸位!这个[境]就变成物质了,意思就是:就不是心了。你的心,就算你能够看到你那个眼睛,那个眼睛为心所看到,那么,眼睛就跟外境一样,就跟山河大地一样,是物质世界啊!被心所看嘛!

所以,眼睛就化作无情物,无情物就不是心,不得成随。成随就是:随见随即分别,不得成随,就没有这个随见随即分别的能力,因为眼睛已经变成物质了。是不是?

眼、这个肉眼就变成境界了,就跟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样,唯心所见,不得成随,就没有办法随见随即分别,也就不是心了。

若不能见,如果你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若不见,不能见眼,可见则心不是潜藏在眼根里面,因为你的心潜藏在眼根里面,你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啊!

所以,这样很明显的,绝对不同于用这个眼镜笼罩,就是罩住你的眼,这个比喻是绝对不对的!

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很明显的,心就没有潜藏在你的眼根内,因为潜藏在眼根内,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对不对?云何说言,为什么你现在说:此了知的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

[巳三 正与结破]经文61:[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是能见眼不见眼两俱负堕之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同瑠璃合眼者,无有是处矣!][三执心潜根内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56 真心不落思惟,妄心本无处所

[真心不落思惟,妄心本无处所。]

为什么妄心本无处所呢?因为它刹那生刹那灭,所以叫做本无处所。

为什么本无处所?就是它根本就不存在的意思,妄本无体嘛,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心就是我们的贪瞋痴,本来就不存在的。

譬如你恨一个人,佛陀说:那个人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你那个恨的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这一颗心叫做妄心。

歇即是菩提,把这恨的心放下,真心就显现。因为真心不落思惟,思惟就是立知见的意思,

真心不落思惟,不落善、恶的思惟、不落是、非的思惟、不落对、错的思惟,这个思惟就是建立知见,也就是真心不建立任何的知见。

而妄心本无处所,因为它刹那生刹那灭,生住异灭,妄心本来就妄,不可得。

所以,为什么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意思就是:三心都是妄,妄不可得,当然真心就显。

   257 你的心既然在眼根底下,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定会同时看到自己的眼睛。对不对?

佛告阿难,佛就告诉阿难:就像你所说的,把这个心调动到变成潜在眼根里面,潜根内,犹如瑠璃,就像戴眼镜,这个瑠璃就是瑠璃椀的意思。

就像戴眼镜的,眼睛看出去,透过眼镜透明的,也没有隔阂、没有障碍,随见随即分别。

好!最后师父再复习一下,诸位!这眼睛就这样子(师以左手喻眼根),心就潜在这个眼根里面(以右手喻心),阿难的意思就这样子(以右手拳遮蔽于左手掌后)。

那么,佛陀就说:你这样子,心在眼根,潜伏在底下;阿难用一个比喻,就像眼睛戴上眼镜;

佛陀就说:你的心既然在眼根底下,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定会同时看到自己的眼睛。对不对?

你的心如果潜在你的眼根里面,同样的,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嘛!是不是这样子?

看到自己的眼睛?有没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眼睛?不可能!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眼睛,阿难!你这个比喻是错的!佛陀的意思是这样子。

   258  [所执七处咸非之四:执心分明暗]。如来破除阿难执心分明暗的迷执

前面执心在内被破;执心在外被破;执心潜在眼根内也被破,这阿难很厉害,他又想到一个地方,

[卯四 执心分明暗(分二) 辰初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二 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今初]

经文62:[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我们这世间人,没有几个人像阿难这么厉害、这么会转的,只有他!

阿难白佛言,说:世尊!我现在作如是思惟,又想到了一个地方,是众生身,腑脏在中,因为五脏六腑在中间,所以暗的嘛!

窍穴,窍穴就是七孔了,人面的七孔了。窍穴居外,二个眼睛、二个鼻孔、二个耳朵、一个嘴巴,当然就是七孔了,所以,窍穴居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如果是藏,类似隐藏起来,那是暗了,那就暗了,看不到了。我们眼睛有窍则明,是因为有孔嘛!

[阿难思惟,此有藏则暗,可脱前昧内之过;有窍则明,可脱前知外之过,]总之,想要摆脱着心在内,还有着心在外之过。

底下就举事证了,[故下擧事以证。]

经文63:[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你看,这个口气缓和很多了,不敢很硬了。

[辰二 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分三)][巳初 破所见非内 二 破能见非实 三正与结破(今初)]

经文64:[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经文65:[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意思就是说:通常人眼睛是往前看的,你现在闭上眼睛,见内为暗,就变成返观回来了。

若与眼对,如果你前面的这个暗的境界,跟眼睛配合来看,暗在眼前呢!如果是跟眼睛配合,你所谓的暗,应该是在眼睛的前面呢,何成在内?

为什么闭上眼睛见到暗,就叫做见内呢?意思就是:暗应该配合眼睛,不能说看到暗,就叫做看到内,这观念是不对的!

经文66:[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成内者,意思就是:如果这样可称为见内,闭上眼睛没有光线,见暗,这样也说得通,叫做若成内者。

如果你这样闭上眼睛见暗,叫做见内,这样也说得通。那么居暗室当中,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灯光,那么,都很暗啊,是不是都变成你身体里面的三焦六腑呢?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呢?这样讲得通吗?

经文67:[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如果不配合眼睛,那怎么叫做见呢?见一定要配合眼睛嘛,见明、见暗都是见,可是,都是眼睛,要配合眼睛嘛!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配合眼睛,怎么能说:他看到明、看到暗呢?

[此防转计,对既被破,遂计不对,故并破云:若所见之暗,不与眼对,云何可以成见?]你看到的暗境,如果不跟眼睛配合,就不能说看到暗了,怎么可以成见呢?[凡见必定根境相对,]就是根跟境相对。[此为世间共许。初破所见非内竟。]

底下,[巳二 破能见非实]经文68:[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好!如果说:你的眼睛不是配合着外境而成的,这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你的眼睛是闭上眼睛可以看到暗,那就变成眼睛会看回来了,闭上眼睛;

那么,睁开眼睛,眼睛还是有返观的能量、力量,对不对?会看到自己的脸,何不见面?当你闭上眼睛,见暗;睁开眼睛,会有返观,当然会看到自己的脸,跑回来嘛!

如果这个观念纠正了过来,好了,底下就不是困难了。

[此恐阿难救云:我开眼见明,乃直视对外;我闭眼见暗,乃返观对内,不取眼前暗室为焦腑。故先按定,设若汝之见暗,是离直视,对外之见,]

一般眼睛是不能离开直视而能见的;离开了眼睛直视,你根本就看不到啊!所以,是离直视,对外之见,[乃是返观,]会跑回来看到自己。

经文69:[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面,意思就是:没有能力返观、返见自己的面,那么,你的内对不成。

你闭上眼睛,内对就是闭上眼睛,眼睛是根、境;根、尘的作用,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你却说:闭上眼睛可以看得到暗,又看到内部,你这个内对,闭上眼睛见暗,名为见内,是不可以成立的。

好!见面若成,就算你睁开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脸。见面若成就是:姑且让你成功,让你假设成功。姑且说:你睁开眼睛,可以返过来看到自己的脸,假设这个是成立的话。

那么,这个了知的心,以及眼根,变成在虚空,只有虚空可以看回来自己的脸嘛,何曾在内呢?为什么你讲是在内呢?

经文70:[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如果在虚空,就是在外面了;如果在虚空,当然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如果说:是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现在如来站在你的前面,难道如来也变成你阿难身体的一部分吗?

经文71:[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合]就是应该,你这个身体就变成一个没有知觉的了。因为已经分开来了,知觉已经被眼睛,在外面看得到了。

必汝执言:如果你一定要执着说:身眼两觉。

经文72:[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如果你一定执着:身体跟眼睛是两种觉知,应该有二知,那么,你的一身,你这个身体就变成两尊佛了,两个都有知觉嘛!

[此恐更转救,眼虽在空,何妨身眼两觉,]身体跟眼睛两个觉知。[故破云必汝执言,]你一定要执着说:[身眼两皆有觉,则汝一人,应有二个知觉。人身知觉,即是佛性,既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岂有是理耶?]所以,[二破能见非实竟。]

[巳三 正与结破]经文73:[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是必不能见内之故,则应知汝言,闭眼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四执心分明暗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59 这个五脏六腑是息息相关的,西医分科来医治;在中医来讲,是很难分的,因为它是息息相关的

[腑脏者,腑同府,即六府也;脏同藏,即五藏也。

素问曰:其传化物而不藏者,曰府;能藏精气而不泄者,曰藏。]

这个[化物]就是食物消化吸收,叫做化物;这个[传]就是传动的意思,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流动的意思。

能够流动;能够把食物消化吸收,一直传递过去的,但是,而不藏,叫做府,只消化吸收。

最后消化吸收以后,能藏精气,化作精、化作气,也就是吸收营养以后,变成了精气,而不泄者,叫做藏。

[《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这五脏,也就是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

[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

三焦是指食道、胃、肠等部分,以及生理机能,生理机能就是我们的泌尿系统这一类的。

三焦,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胃啊、肠啊等等,以及生理机能、泌尿系统等等,这是三焦,分成上焦、中焦、下焦。

那么这个,有一本经叫做《难经》,这是黄帝发明的,就是发明《内经》之旨的书。《内经》也就是黄帝的内经,里面的内、内外的内,我现在是医书。

三焦,三焦者;我现在念一遍: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水谷就是:水谷之道路,也就是我们喝的汤、吃了这个五谷类的,这个道路通过去,所以,气之所终始,就是三焦。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体腔中,横分胸腔跟腹腔的膜。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主要的是进来,而不出去,叫做主内而不出。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热水谷,水分,还有五谷类,叫做主腐热水谷,这是中焦。

所以,中焦者,在胃中脘,脘就是胃腔,脘就是我们胃里面的腔,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胃囊,胃好像一个气囊,胃囊。

在胃中脘,不上也不下,主要的,主就是主腐热水谷,就是把它消化,胃部蠕动,把它消化。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出就是排出去;而不内,不会往上,它是往下的,以传导也。

师父再念一遍:三焦,这是黄帝的《内经》里面所讲的,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热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清]就是清净,[浊]就是浊气,主出而不内,就是主要的是让它出去,而不内,就是不会接纳东西进来,也就是只出不入的意思,以传导也。好!三焦了,就是从食道、胃、肠,到生理机能。

这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等等。

[五脏者:肾为精藏;心为神藏;]我们常常讲:心神不宁。[肝为魂藏;]就是魂魄了。[肺为魄藏;]我们常常讲:肝胆相照,[脾为志藏。腑脏皆身内之物,故曰在中。]

在座诸位!我们就了解,这个五脏六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去看西医的时候,就会分什么科,这脑科、胸腔科、胃肠科等等,直肠科、肿瘤科、妇产科、泌尿科、小儿科、骨科。

所以,一个医生穷其一生,穷其一生,也只能在身体上某一些做特殊的研究,真的没有那个万能的医生,没有的!

那么,中医呢?就比较一起了,像邱医师的看法,他说:西医分科来医治;在中医来讲,是很难分的,因为它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在中医来医治的话,他医的话要全身医,也就是体质要彻底改变,才有办法,叫做真正的治疗。

所以,一般来讲的话,西医有它的优点,有它的了不起的地方。那么,西医只医了某一部分,肠子不好,西医就医肠;心脏不好就医心脏;肝脏不好医肝脏;

中医就是彻底全身都医。但是,还是要碰到名医,才有办法!你碰不到名医,也是没有办法,没辙!这就要看个人的因缘跟福德了。

    260 由这个病苦的体会,就知道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搞好,解脱还是要靠自己的!

师父走过人生病苦最黑暗的时刻,当我在最严重的病苦的时候,旁边的人一直在安慰我,

在病床上躺着,旁边的人买花、买水果、拿红包来,还是痛啊!买水果来也痛;买花来还是痛,

说:哎呀!师父啊!这个供养您!还是痛啊,痛的时候,任何人同情你都没有用!

所以,我发这个决心,这四年来: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这个身体!

所以,我现在的口号是:健康第一,佛法第一,健康一定要排第一,佛法要排第一!

为什么?别人在旁边同情你也没有用,再怎么安慰你还是没有用啊,痛是你在痛啊!对不对?

佛法也是这样啊,你自己不解脱,你烦恼、起无明、起瞋恨、贪瞋痴,旁边安慰你有用吗?有用,暂时。

你的无明烦恼,潜藏在你的深层意识里面,我执摆不平;我贪摆不平、除不掉;无明烦恼除不掉,佛菩萨、经典都讲得那么好,祖师大德真理那么好,你心不受用,法不入心,有什么用?

旁边的祖师大德一直劝你放下,你却这样子的痛苦、执着,帮得上忙吗?佛菩萨帮得上忙吗?

身体病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在旁边推拿、安慰,痛到发抖啊!那根本就连站就没办法,叫做寸步难行啊!

所以,由这个病苦的体会,就知道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搞好,解脱还是要靠自己的!这是师父深深的体悟。

好!靠自己以后,就不需要人家同情了!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61 要碰到名医,才有办法!你碰不到名医,也是没有办法,没辙!这就要看个人的因缘跟福德了

在座诸位!我们就了解,这个五脏六腑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去看西医的时候,就会分什么科,这脑科、胸腔科、胃肠科等等,直肠科、肿瘤科、妇产科、泌尿科、小儿科、骨科。

所以,一个医生穷其一生,穷其一生,也只能在身体上某一些做特殊的研究,真的没有那个万能的医生,没有的!

那么,中医呢?就比较一起了,像邱医师的看法,他说:西医分科来医治;在中医来讲,是很难分的,因为它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在中医来医治的话,他医的话要全身医,也就是体质要彻底改变,才有办法,叫做真正的治疗。

所以,一般来讲的话,西医有它的优点,有它的了不起的地方。

那么,西医只医了某一部分,肠子不好,西医就医肠;心脏不好就医心脏;肝脏不好医肝脏;

中医就是彻底全身都医。但是,还是要碰到名医,才有办法!你碰不到名医,也是没有办法,没辙!这就要看个人的因缘跟福德了。

所以,讲到这个中西医的问题,我还是表达:我对西医没有成见,

那么,我把中医的观念告诉你,一起医,同时医,不能分科;也很难分科,

西医有西医的了不起;中医有中医的伟大,我想二种并用,对病人还是都存在的,有时候,用西医;有时候,就是要用中医。

   262 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

(第四次征心)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五脏六腑在中间,窍穴居外,有了七孔,窍穴就是在外边,会通外面。那么,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这样的看法如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暗的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要不要配合这个眼睛,说明你见暗呢?配不配合?大家都知道,暗就是眼睛所显现的地方。

如果与眼对,暗在眼前,为什么说在你的身内呢?为什么讲在内呢?应该是在眼前嘛!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如果这样也讲得通,说你闭上眼睛看到暗,就是看到你的内在。

那么,只要没有光线,没有日光、月光、灯光,那么,在暗室中,是不是都是你的五脏六腑呢?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跟眼睛配对,怎么能讲眼睛看到呢?因为根、境配对,是大家公认的。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好!如果说:我们可以把眼睛看外面,这个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而你不认同、不承认这样子,好!你变成闭上眼睛而看到里边,合眼见到暗处,名为身中的暗境。

既然如此,开眼见明,你有返观的能力,为什么睁开眼睛,不会看到自己的脸?如果不会看到自己的脸,表示说你闭上眼睛见暗,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说: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脸,见面若成,那么,这个了知的心跟眼根,变成在虚空,为什么变成在内呢?

如果在虚空,当然就不是你的自体了;就是站在你前面的如来,我现在也看到你的脸,难道如来也变成你阿难身体的一部分吗?

如果在虚空,你的眼睛已经知道了,身体就应该没有觉知啊!

如果你一定执着:身体跟眼睛两种觉知,应有二知,一个阿难的身体,怎么可能变成两尊佛呢?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为见内者,无有是处,是不对的。

    263  [所执七处咸非之五:执心则随有]。阿难,你心,你应当知道,随所因缘处,根尘和合之处,心立刻产生,无有是处,是不对的

[卯五 执心则随有 (分二)]前面四个地方,被阿难怀疑的地方,被佛陀所破,所以,阿难没办法,就找第五个地方。执心则随有。

[辰初 阿难计心随合随有 二 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经文74:[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说:[此计心在随合之处]。随合就是随那个因缘,而显现有那个心。

现在[阿难既已四处被破],所以,[未敢再逞己见,故下三处,皆引昔教],昔教就是过去佛陀所讲过的。引用过去佛陀自己所讲的,[以为把柄],来当作是阿难的立足点。

[无奈多闻人],阿难是多闻第一,[率皆闻言昧义],听到了言说,却不知道它真正的义理,不晓得佛的知见是什么。

[殊不知昔说],过去所讲的,[心法互生者,以诸法本无],诸法,它从本以来、亘古以来,常自寂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就是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

[由心故有],由心,这个[心]是啥意思呢?这个[心]就是动念,因为动到意识心,所以,不知道如幻的境界,以为实有。

[心亦本无,因法故有]。这个意识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这个[法]也就是指外境。是因为外境所勾引出来的烦恼心、执着心,其实是不存在的。

佛陀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讲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在诠释这一句话,究竟义就是这个道理。

缘起无自性就是告诉你:究竟义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像虚空华、水中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诸法本身就没有实体可得。[乃心法皆空之旨也]。那么,我们就悟到了,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说,阿难常闻,而小教指六识为心],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法]。少谈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

所以,[《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使能见故],因为它能见,[妄现境界相分]。[此则法随心生也。

复由境界为缘故],[觉心相续],[执取计名],[生后七转识],[此则心随法生也。

《正脉》云],就是《楞严正脉》:[今阿难失旨],失掉佛的宗旨,不明了佛意。

[反证]反过来,而反过来证明什么?[缘心有体有处],缘心旁边写:就是妄识心。

就认为那一颗能攀缘的心,有实自体性、有一个处所,而佛陀一直破斥他,说:无处也无体。

[在彼心法偶合之处],[法]就是境;在那个心境[偶合],就是因缘会合的地方,认为,阿难就说:心就存在这个地方。

因此执心随有,因缘生的时候,心显现在那一念,就是心了,因为阿难说:佛以前讲,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那个时候生起的缘起的那一念,就是我们的心。[可谓迷之甚矣]!是迷惑到严重!

经文75:[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说:我现在思惟,既然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现在想到了,现在能思惟的,这个思惟的体,他还加一个[体],就表示有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认为有一个处所,心则随有,那个时候心显现的,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心,心就在这,缘起所显现的那一颗心。

阿难的意思就是:根、尘缘起的那一刹那,偶合的那一刹那,就是我们的心,寻也不是前面所讲的内、外、中间三处。

[此指体标处。以思惟体,认作真实心性]。诸位加几个字更清楚:以生灭思惟之心为体,叫做以思惟体。认作就是误认为、误认作,中间加三个字[不生灭]真实之心性。

所以,以生灭思惟之心为体,误认作不生灭真实之心性,[并不知思惟,即缘尘分别之妄想心,乃非真实心性]。

所以,一般众生看到什么着什么,就认为那个是心,佛陀说:那刚好是妄心,我们用的就是妄心,所以,修行不能成功,可见明本心、见本性多么的重要!

佛陀一生一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一辈子活下来,为了众生就是这一项工作。要悟入佛的知见,必须要明心见性,佛的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都体会得出来。

我们以前讲过,怎么修行?[正下文所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贼]就是意识心,为子。[失汝元常],[元常]就是清净心,不生灭的清净心,就是元常,本来的永恒清净心。[故受轮转],简单讲,轮转的根本就是意识心。刚好我们就是错用心!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者:随所合何法],合于何法,[心则随何法而有,为心在之处],现在阿难讲了有体,又有一个地方,之处。而之处,[亦非]也不是[内]、也不是[外、中间三处]。因为内、外、中也被佛所破。

[此句要总脱前过,第一番十生同计在内];[十生]就是十类的众生,皆计执心在内。[第四审见暗名为见内];昨天讲过了,见暗就是闭眼,闭眼见暗,名为见内。那么,眼睛就有返观的能力了。[第二番实居身外];以为我们的心是居住在身体的外边。[第三番潜在根中。

今非此三处,当可总脱前过,岂知心与法合,法在外,而心亦应在外,何得谓非三处耶]?何得谓:怎么有说,非,不是三处。

三处就是内、外、中。如果你的心跟法合,法在外,你的心也应当是在外出。为什么?怎么能够说不是这三个地方呢?[初阿难计心随合随有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辰二 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分三],无定就是无定处,无定体。[巳初 约无体破 二 约有体破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经文76:[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外在的法生故,引起你内心里面种种的动念,就在那个时候,你心就存在那个偶合之处,叫做随所合处。

心随有,那个时候,心便存在。心随有者就是那个时候因缘和合,你说那个心就是存在。

好!佛说:那个心是无体?或者是有体。好!先破无体,若这个心是无体性的,是象龟毛兔角一样不存在的,那么,当然无所合了。

如果一个龟毛兔角不存在的这个体性,而能合,根本就没有这种道理,超越了十八界,跑出一个第十九界,不存在的第十九界;超越了六尘,另外有一个不存在第七尘,来讲因缘会合。这样道理讲得通吗?

是义不然,这个道理不是这样子的,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这个是就心无体性,无体是不能合的。

现在讲有体性,[巳二 约有体破]经文77:[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捏也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先解释一下,前面破无体,现在破有体。如果这个心是有体性的,那么,你阿难,如汝以手,你自己用手,[自挃]就是捏一下。

其体,你那个身体,你自己捏一下你这个身体,这种感觉,痛痛。稍微捏一下就痛痛的感觉,汝所知心,你所以能知的那一颗心,到底是从里面跑出来?为从外入?还是从外面跑进去,让它感觉痛痛的呢?

到底是身体内跑出来,让它感觉?你捏这个身体的感觉,是从身体里面感觉出来,还是从外面跑进去感觉的?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如果这个觉知心,是从里面跑出来的,还见身中,就像你前面执着心在内,应该看到你身中的五脏六腑。还见身中物,加一个[物],意思更清楚,还见身中的东西,五脏六腑,那么,就是前面着心在内。

若从外来,如果这个心是在外边,从外面来,就先看到你的脸啊,着心在外嘛!先和见面,心从外面来,一定会先看到你的脸。

[此下约无从来],所以,来是妄,去是妄;内出是妄,外入还是妄。为什么?诸法本来就浊没有因缘和合的东西,《楞严经》更进一步,破二乘人对缘起法的执着了。

此下约无从来,[以破随合]。随和就是缘起。

[因前破无体,恐其转计有体,故复破云:若汝所知心,是有体者,此指心之体;汝且以手,自挃其体,此指身之体。

挃者捏也,试看汝所以能知心,为复从内而出?为复从外而入?若从内出,是心在内,还应先见身中腑脏;若从外来,是心在外,现要入身,先合亲见汝面],因为心由外面来嘛,

[今二俱不见,则是无所从来矣]!所以,来去、生灭、增减都是缘起;都是如幻,都是空无自性。

[既无从来之相,岂能随合耶]?诸法从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哪里有缘起?所以,《楞严经》就更进一步了,因为要成佛嘛,就要讲到如来藏性的究竟处了。

经文78:[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说:看到,是那个眼睛,[心]加两个字,[但能]知,中间再加一个字[而]非眼之功能。这样看得很清楚了,叫做心知非眼就是:心但能知,而非眼睛之功能。阿难的意思就是说:心不能看,看是指眼睛。

为见非义,令心把它当作看,非义就是:这样讲是不对的。为见非义,令心为见,说心看得到,这是没有道理的,看得到的是眼睛。

心但能知,不能见,阿难就是这个意思,阿难反而误认为眼睛是能看到的。

所以,阿难言:看得到是眼睛,心但能知,不是眼睛的功能。

世尊说:令心是见,这是没有道理的,心但能知,无所见,把心和眼分开来讨论,而阿难却认为眼才是能真正的见。

[因闻内出],或心从内出,[还见身中,外来],从外面来,[先合见面,阿难以心能觉了,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把心跟眼;这个知跟眼分开来讨论。

[故言见是其眼,见是眼家之功能],眼睛的功能。[心但能知而非眼],不可以责难说心令见,[不可责心令见],不能说心让它见,心是能知,不是眼的见,这是阿难的见解。[故曰为见非义。

不知眼不能见,因心有见,观佛喻破便知。此阿难认肉眼为见,更反劣于认识],[识]就是意识。认识[为心耳]!更糟糕!你认识为心,还比较接近,当然也是不对了;现在认肉眼为见,更糟糕!反而更差。

[一、眼有坏故:少着灰沙,即不能见],眼睛稍微一个灰尘,眼睛就不能看。[不若识心],不是像我们的意识心,[卒难破坏也];我们的意识心有障碍。

[二、眼有碍故:但隔一纸,即不能见,不若识心,驰思千里也];我们这个意识心,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自我想象,肉眼没办法,一张纸搁在前面就看不到了。

[三、眼有限:明前昧后,三分阙一],诸位看这里,佛陀的意思就是说:眼睛前面,还有两旁,眼睛只能看这个地方。正面、左右两边,稍微转一下(法师左右转动头颈),后面看不到,所以,大概能够看的范围,大概三分之二。所以叫做三分阙一,阙一就是后面看不到,眼睛就这样子。[不若识心遍缘一切也]。不是象我们的识心可以遍缘一切。

经文79:[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说:如果眼睛,单单肉眼能看,那么,你看看,在室中,室中每一个门,门能见否?门当然不能自己见啊!

站在门内那个人,就是比喻作心;那个门就是比喻作眼睛。

门能见否?眼睛如果没有心,它可以自己看得到吗?眼睛一定要配合心,眼睛才起作用啊!所以,汝在室中,门能见否?

换句话说:要能见,必须里面有人,门自己是无情物了,门站在那边,如果没有心——没有人,门自己不能看。

一定要有人站在里面,才看得到那个门,那个人就是指心。

则诸已经死了,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一个刚刚死去的人,眼睛还没有溃烂,那么,都应当见到东西了;若见物,如果看到东西,为什么叫做死人?

[知见本来,皆属于心,阿难妄分见属眼,知属心,反谓如来,责心令见为非义。

佛言若有眼即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只是没有讲一句说:门能自见否?这样更清楚,门可以自己看到自己吗?当然不行,门是由人才看得到,门能见不?

[此佛用喻],用比喻,[显见唯心。以阿难喻心,以门喻眼,以室喻身。

《正脉》云:喻中门虽通见,必有门内之人,而后有见],门内之人就是比喻作那一颗心。[非人而门岂能见乎]?没有人门会自己看到吗?当然要人去看啊,你只有眼睛,没有心,当然看不到。

[法中眼虽通见,须有具眼之心,而后能见],而后才能够见。[非心而眼岂能见乎]?没有心眼睛怎么看得到。

[则诸已死下,验明眼不能见,若眼能见,眼在皆当有见,故难曰:则诸助世间已死之人,识已离体,尚有眼根存在,应皆见物?

下二句恐阿难谬辩能见,又不好唤死人而问],[唤]就是叫,又不好意思,把死人叫起来问,说:你眼睛看得到吗?对死人说:[见与不见]。又不好意思把死人叫起来说:见还是不见呢?[故曰若见物者,云何名为死人]?如果看得到东西,又为什么叫做死人呢?看得到东西当然就是活人,活人才能见嘛!

经文80:[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说:阿难,又你觉了能知的心,如果必有一个心体,就是说:承认这个心有体。前面破心无体,这里破心有体。为复,这个心有体,到底是一个心的体,共一个心体呢?为有多体?多体就是说:我们两只手、两只脚,各有一个心体,那么就是四个心体了,四个就算多了。今在汝身,今在你的身体,为复遍满你全身身体?或者是不遍满你全身?好好的省察一下。

经文81:[若一体者],如果是共一体,[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解释一下:如果共一个心体,一个知觉心,那么,你用手捏一支看看,因为是共一个心体,一个觉知,所以,四支应觉,因为同一体嘛!

如果同时存在,都有感觉,那你捏就不一定固定捏右手、右腿、右脚、左腿、左脚。如果你捏的那个点,确实有固定的地方,也有固定的痛点,那么,你全身共一个体性,是不能成立的。

经文82:[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此约多体破。一人一体,世间共许,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阿难之体]?

经文83:[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好!再解释一下:如果遍全部的身体,都有知觉心,就同前面所捏的一样,捏一支四支都痛,四支都觉。

如果不遍体,当你来触头的时候,同时也触及足,那么,头有所觉,因为那个知觉先跑到头来,脚应当无所知;但是,今天我们的体认很清楚的,事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情,撞头的时候,头也会痛;同时碰其足,头痛脚也痛,二个地方都痛。

[此约遍体,不遍体破,此遍体,是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与前四支,共一心体,其义相似,故曰同前所挃;若不遍者,谓一心不遍于四支也。

若是,则汝头足同时被触,若头有所觉,则心在头不在足,足应无知。文中影略两句],[影略]就是省略。

[若足有所知,则心在足不在头],若心跑到脚来,因为它不遍嘛,所以,头应当不知道,[头应不觉,如是可云不遍,今汝不然]。现在你体悟的,事实不是这样子。[二约有体破竟]。

无体被破了,无体就象龟毛兔角;十九界、第七尘能合;有体,到底是一体?是多体?是遍体?是不遍体?都不对,为什么?识心是妄,缘起本来就是妄,妄,哪来一、多、遍、不遍?统统是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巳三 正与结破]经文84:[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所以说:阿难,你心,你应当知道,随所因缘处,根尘和合之处,心立刻产生,无有是处,是不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264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讲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在诠释这一句话,究竟义就是这个道理

经文74:[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说:[心法互生者,以诸法本无],诸法,它从本以来、亘古以来,常自寂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就是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

[由心故有],由心,这个[心]是啥意思呢?这个[心]就是动念,因为动到意识心,所以,不知道如幻的境界,以为实有。

所以,心就加一层执着、加了一层分别,起种种的颠倒知见。

所以,由于动念,就有种种的法产生。而这个动念、意识心,也是本来就没有的。

意识心是清净心一念不觉所幻化出来的,当我们入禅三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动念都不实在的,都是多余的负担,因为诸法本来就是空。

[心亦本无,因法故有]。这个意识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这个[法]也就是指外境。是因为外境所勾引出来的烦恼心、执着心,其实是不存在的。

佛陀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讲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在诠释这一句话,究竟义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你动到执着、分别心、意识心、颠倒见,由于你动到这个烦恼心,心生故,所以,种种的法就执为实有,外在的法就执为实有。像执有六根、六尘、六识,以为是实在的。

由外在的法生(境界)引出来故,所以,会继续的往外追求,因此,种种的心生。

所以,一个是由内无明动念,而攀缘外境,叫做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另外一种角度是,从外境而不觉察,然后,引起内在里面的起心动念,叫做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那么,不管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或者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个在强调什么?强调那只是缘起如幻的,不实在的意识心,它根本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法不自生,就是因为你动念才生,诸法不动念,万法无咎。

[从心而起;后二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这个就是重点!

缘起无自性就是告诉你:究竟义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像虚空华、水中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诸法本身就没有实体可得。[乃心法皆空之旨也]。那么,我们就悟到了,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说,阿难常闻,而小教指六识为心],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法]。少谈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

所以,[《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心生就是心若动念,则诸法就生起。换句话说:诸法生起是唯心所现。

[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一切的众生都是过这种日子,唱歌啦、跳舞啦、喝酒啦,都是由外境,着境以为实,以为这那个是实在的,不知道那是生灭无常,那是缘起缘灭,诸法本来就空,不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由外境而激发内心,而内心无明没有智慧,因此就追逐了境界、种种的假相,所以叫做法生心生。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勾引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统统是指相辅相成,互为依缘的。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根身跟器界,这个是显现的一种果报;种子是隐藏在第八意识当中,所以,种子会起现形,引根身跟器界,这是果报。

根身、器界,六根、六尘会引六识,又薰习,又变成种子,这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所以,无论是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其实,都在第八意识里面活动,所以,我们称为八识田中,或者是称为八识一个大海,把第八意识比喻作大海,前七识比喻作波浪。

前七识所有的波浪的作用,都不离大海的水。所有大海的水,可以起种种幻化的浪潮。

换句话说:你今天所有的情绪变化、执着分别,其实没有真正的东西让你分别,是你自己依报、正报所显现的假相,你错认它。所有的起心动念,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还是我们自己的八识田中。

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诸位,这个业识就是极微细的动念,很难去觉察。我们不要说像佛的这么样的境界,我们在晚上休息睡觉,几乎都难以控制了,连晚上休息睡觉,我们那个业识都控制不了,更不要说大菩萨的境界了,那种能了解最微细的地方。

[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因为本有的智光,它是平等的见。但是,我们变成了我执的见分以后呢,为能见的见分,就加一个我执跟法执,这个见分就变了,就像戴了一个太阳眼镜看这个世间,全部都是黑的。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出去的东西,没有一种东西,不以自我为定位,而染污了清净心。无一时、无一刻没有我执;无一时一刻没有法执,它一直存在。

所以,依能见的见分,[使能见故],因为它能见,[妄现境界相分]。

为什么讲[妄现境界相分]?为什么讲[妄]?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它是缘起缘灭、空无自性的,相分。所以,妄现境界相分,简单讲就是:缘起缘灭的假相,没有透视过。

因此,我们起精神作用,依能见故,当我们起精神作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外在的境界,也是我们的心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这个道理。[此则法随心生也。

复由境界为缘故],你所执着的境界,有依靠这个境界,不实在的境界怎么样?[起智分别],这个智分别,也就是指分别心。不是起智慧,这个[智]不是智慧的智;这个[智]就是分别心,起智分别。

[觉心相续],这个觉心是指分别心继续坚持下去。[执取计名],计名就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缘起缘灭、诸法幻化相,都出来。世间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了,追求一个头衔。

说:[生后七转识],生后就是:生出了后面的七转识。第八识,我们称为根本意识,根本识。依着第八意识的根本,的以,后面产生出来的称为七转识。

七转识也就是依根本而转,也就是你怎么转,它就是不能离开第八意识,所有的意识活动,统统在我们的自心当中。

你生气,也是你的心;你今天慈悲,还是那一颗心;你今天起嫉妒,还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如果也能够体会这句话,意思就是: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痛苦的还是你自己,快乐、解脱也是你自己啊!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降伏自我、超越自我,是有多么的重要!

所以,因此真正一个大修行人,他二六时中,统统在降伏自己,才不会管你什么事什么非呢,你的生死他才不会替你挂碍的,他自己的生死最重要的!

我不是告诉你说:学佛学这个自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学佛的初步功夫,是一定要控制自己,要学习降伏自我,把别人的生死、事非都放下,你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用行为,或者是语言、文字去感化,或者是度化、讲经说法,这个又是后面的工作。前面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降伏自我的工作、功夫,以德服人。

[此则心随法生也。《正脉》云],就是《楞严正脉》:[今阿难失旨],失掉佛的宗旨,不明了佛意。

[反证]反过来,而反过来证明什么?[缘心有体有处],缘心旁边写:就是妄识心。

就认为那一颗能攀缘的心,有实自体性、有一个处所,而佛陀一直破斥他,说:无处也无体。

[在彼心法偶合之处],[法]就是境;在那个心境[偶合],就是因缘会合的地方,认为,阿难就说:心就存在这个地方。

因此执心随有,因缘生的时候,心显现在那一念,就是心了,因为阿难说:佛以前讲,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那个时候生起的缘起的那一念,就是我们的心。[可谓迷之甚矣]!是迷惑到严重!

    265 当我们入禅三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动念都不实在的,都是多余的负担,因为诸法本来就是空

诸法,它从本以来、亘古以来,常自寂灭相,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就是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

[由心故有],由心,这个[心]是啥意思呢?这个[心]就是动念,因为动到意识心,

所以,不知道如幻的境界,以为实有。所以,心就加一层执着、加了一层分别,起种种的颠倒知见。

所以,由于动念,就有种种的法产生。

而这个动念、意识心,也是本来就没有的。

意识心是清净心一念不觉所幻化出来的,

当我们入禅三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动念都不实在的,都是多余的负担,因为诸法本来就是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66 缘起无自性就是告诉你:究竟义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像虚空华、水中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诸法本身就没有实体可得。[乃心法皆空之旨也]。那么,我们就悟到了,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心法互生者,以诸法本无],诸法,它从本以来、亘古以来,常自寂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就是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

[由心故有],由心,这个[心]是啥意思呢?这个[心]就是动念,因为动到意识心,所以,不知道如幻的境界,以为实有。

所以,心就加一层执着、加了一层分别,起种种的颠倒知见。所以,由于动念,就有种种的法产生。

而这个动念、意识心,也是本来就没有的。意识心是清净心一念不觉所幻化出来的,当我们入禅三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动念都不实在的,都是多余的负担,因为诸法本来就是空。

[心亦本无,因法故有]。这个意识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这个[法]也就是指外境。是因为外境所勾引出来的烦恼心、执着心,其实是不存在的。

佛陀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讲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在诠释这一句话,究竟义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你动到执着、分别心、意识心、颠倒见,由于你动到这个烦恼心,心生故,所以,种种的法就执为实有,外在的法就执为实有。像执有六根、六尘、六识,以为是实在的。

由外在的法生(境界)引出来故,所以,会继续的往外追求,因此,种种的心生。

所以,一个是由内无明动念,而攀缘外境,叫做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另外一种角度是,从外境而不觉察,然后,引起内在里面的起心动念,叫做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那么,不管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或者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个在强调什么?强调那只是缘起如幻的,不实在的意识心,它根本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法不自生,就是因为你动念才生,诸法不动念,万法无咎。[从心而起;

后二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这个就是重点!

缘起无自性就是告诉你:究竟义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像虚空华、水中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诸法本身就没有实体可得。[乃心法皆空之旨也]。那么,我们就悟到了,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267 一切的众生都是过这种日子,唱歌啦、跳舞啦、喝酒啦,都是由外境,着境以为实,以为这那个是实在的,不知道那是生灭无常,那是缘起缘灭,诸法本来就空,不懂得这个道理

[《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心生就是心若动念,则诸法就生起。

换句话说:诸法生起是唯心所现。

[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

一切的众生都是过这种日子,唱歌啦、跳舞啦、喝酒啦,都是由外境,着境以为实,以为这那个是实在的,

不知道那是生灭无常,那是缘起缘灭,诸法本来就空,不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由外境而激发内心,而内心无明没有智慧,因此就追逐了境界、种种的假相,所以叫做法生心生。

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勾引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统统是指相辅相成,互为依缘的。

   268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痛苦的还是你自己,快乐、解脱也是你自己啊!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降伏自我、超越自我,是有多么的重要!

经文74:[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此四句,通大小乘,故佛常说,阿难常闻,而小教指六识为心],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法]。少谈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

所以,[《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心生就是心若动念,则诸法就生起。换句话说:诸法生起是唯心所现。

[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一切的众生都是过这种日子,唱歌啦、跳舞啦、喝酒啦,都是由外境,着境以为实,以为这那个是实在的,不知道那是生灭无常,那是缘起缘灭,诸法本来就空,不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由外境而激发内心,而内心无明没有智慧,因此就追逐了境界、种种的假相,所以叫做法生心生。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勾引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统统是指相辅相成,互为依缘的。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根身跟器界,这个是显现的一种果报;种子是隐藏在第八意识当中,所以,种子会起现形,引根身跟器界,这是果报。

根身、器界,六根、六尘会引六识,又薰习,又变成种子,这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所以,无论是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其实,都在第八意识里面活动,所以,我们称为八识田中,或者是称为八识一个大海,把第八意识比喻作大海,前七识比喻作波浪。前七识所有的波浪的作用,都不离大海的水。所有大海的水,可以起种种幻化的浪潮。

换句话说:你今天所有的情绪变化、执着分别,其实没有真正的东西让你分别,是你自己依报、正报所显现的假相,你错认它。所有的起心动念,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还是我们自己的八识田中。

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诸位,这个业识就是极微细的动念,很难去觉察。

我们不要说像佛的这么样的境界,我们在晚上休息睡觉,几乎都难以控制了,连晚上休息睡觉,我们那个业识都控制不了,更不要说大菩萨的境界了,那种能了解最微细的地方。

[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因为本有的智光,它是平等的见。但是,我们变成了我执的见分以后呢,为能见的见分,就加一个我执跟法执,这个见分就变了,就像戴了一个太阳眼镜看这个世间,全部都是黑的。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出去的东西,没有一种东西,不以自我为定位,而染污了清净心。无一时、无一刻没有我执;无一时一刻没有法执,它一直存在。

所以,依能见的见分,[使能见故],因为它能见,[妄现境界相分]。为什么讲[妄现境界相分]?为什么讲[妄]?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它是缘起缘灭、空无自性的,相分。

所以,妄现境界相分,简单讲就是:缘起缘灭的假相,没有透视过。

因此,我们起精神作用,依能见故,当我们起精神作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外在的境界,也是我们的心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这个道理。

[此则法随心生也。复由境界为缘故],你所执着的境界,有依靠这个境界,不实在的境界怎么样?[起智分别],这个智分别,也就是指分别心。不是起智慧,这个[智]不是智慧的智;这个[智]就是分别心,起智分别。

[觉心相续],这个觉心是指分别心继续坚持下去。[执取计名],计名就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缘起缘灭、诸法幻化相,都出来。世间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了,追求一个头衔。

说:[生后七转识],生后就是:生出了后面的七转识。第八识,我们称为根本意识,根本识。依着第八意识的根本,的以,后面产生出来的称为七转识。

七转识也就是依根本而转,也就是你怎么转,它就是不能离开第八意识,所有的意识活动,统统在我们的自心当中。

你生气,也是你的心;你今天慈悲,还是那一颗心;你今天起嫉妒,还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如果也能够体会这句话,

意思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痛苦的还是你自己,快乐、解脱也是你自己啊!

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降伏自我、超越自我,是有多么的重要!

所以,因此真正一个大修行人,他二六时中,统统在降伏自己。

   269 由于动念,就有种种的法产生。而这个动念、意识心,也是本来就没有的

经文74:[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诸法,它从本以来、亘古以来,常自寂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也就是诸法本来就是毕竟空。

[由心故有],由心,这个[心]是啥意思呢?这个[心]就是动念,因为动到意识心,所以,不知道如幻的境界,以为实有。

所以,心就加一层执着、加了一层分别,起种种的颠倒知见。

所以,由于动念,就有种种的法产生。而这个动念、意识心,也是本来就没有的。

意识心是清净心一念不觉所幻化出来的,当我们入禅三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动念都不实在的,都是多余的负担,因为诸法本来就是空。

[心亦本无,因法故有]。这个意识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这个[法]也就是指外境。是因为外境所勾引出来的烦恼心、执着心,其实是不存在的。

佛陀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重点在讲什么?

重点在讲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这一句话,就是在诠释这一句话,究竟义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你动到执着、分别心、意识心、颠倒见,由于你动到这个烦恼心,心生故,所以,种种的法就执为实有,外在的法就执为实有。像执有六根、六尘、六识,以为是实在的。

由外在的法生(境界)引出来故,所以,会继续的往外追求,因此,种种的心生。

所以,一个是由内无明动念,而攀缘外境,叫做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另外一种角度是,从外境而不觉察,然后,引起内在里面的起心动念,叫做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那么,不管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或者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个在强调什么?强调那只是缘起如幻的,不实在的意识心,它根本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所以前二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法不自生,就是因为你动念才生,诸法不动念,万法无咎。

[从心而起;后二句,法生心生,明心不自生,由法而现,正显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俱无体],这个就是重点!

缘起无自性就是告诉你:究竟义就是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像虚空华、水中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诸法本身就没有实体可得。[乃心法皆空之旨也]。那么,我们就悟到了,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70 你今天所有的情绪变化、执着分别,其实没有真正的东西让你分别,是你自己依报、正报所显现的假相,你错认它。所有的起心动念,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还是我们自己的八识田中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灌顶》云:由内心而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故曰心生法生]心生就是心若动念,则诸法就生起。换句话说:诸法生起是唯心所现。

[由外境而激发内心,心逐境现,故曰法生心生]。一切的众生都是过这种日子,唱歌啦、跳舞啦、喝酒啦,都是由外境,着境以为实,以为这那个是实在的,不知道那是生灭无常,那是缘起缘灭,诸法本来就空,不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由外境而激发内心,而内心无明没有智慧,因此就追逐了境界、种种的假相,所以叫做法生心生。是由于外在的境界,勾引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统统是指相辅相成,互为依缘的。

[大乘指第八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根身跟器界,这个是显现的一种果报;种子是隐藏在第八意识当中,所以,种子会起现形,引根身跟器界,这是果报。

根身、器界,六根、六尘会引六识,又薰习,又变成种子,这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所以,无论是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其实,都在第八意识里面活动,所以,我们称为八识田中,或者是称为八识一个大海,把第八意识比喻作大海,前七识比喻作波浪。

前七识所有的波浪的作用,都不离大海的水。所有大海的水,可以起种种幻化的浪潮。

换句话说:你今天所有的情绪变化、执着分别,其实没有真正的东西让你分别,是你自己依报、正报所显现的假相,你错认它。所有的起心动念,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还是我们自己的八识田中。

根身器界种子为法,[由业识动故],诸位,这个业识就是极微细的动念,很难去觉察。我们不要说像佛的这么样的境界,我们在晚上休息睡觉,几乎都难以控制了,连晚上休息睡觉,我们那个业识都控制不了,更不要说大菩萨的境界了,那种能了解最微细的地方。

[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因为本有的智光,它是平等的见。但是,我们变成了我执的见分以后呢,为能见的见分,就加一个我执跟法执,这个见分就变了,就像戴了一个太阳眼镜看这个世间,全部都是黑的。

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出去的东西,没有一种东西,不以自我为定位,而染污了清净心。无一时、无一刻没有我执;无一时一刻没有法执,它一直存在。

所以,依能见的见分,[使能见故],因为它能见,[妄现境界相分]。

为什么讲[妄现境界相分]?为什么讲[妄]?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它是缘起缘灭、空无自性的,相分。所以,妄现境界相分,简单讲就是:缘起缘灭的假相,没有透视过。

因此,我们起精神作用,依能见故,当我们起精神作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外在的境界,也是我们的心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这个道理。[此则法随心生也。

复由境界为缘故],你所执着的境界,有依靠这个境界,不实在的境界怎么样?[起智分别],这个智分别,也就是指分别心。不是起智慧,这个[智]不是智慧的智;这个[智]就是分别心,起智分别。

[觉心相续],这个觉心是指分别心继续坚持下去。[执取计名],计名就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缘起缘灭、诸法幻化相,都出来。世间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了,追求一个头衔。

说:[生后七转识],生后就是:生出了后面的七转识。第八识,我们称为根本意识,根本识。依着第八意识的根本,的以,后面产生出来的称为七转识。

七转识也就是依根本而转,也就是你怎么转,它就是不能离开第八意识,所有的意识活动,统统在我们的自心当中。

你生气,也是你的心;你今天慈悲,还是那一颗心;你今天起嫉妒,还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如果也能够体会这句话,意思就是: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痛苦的还是你自己,快乐、解脱也是你自己啊!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降伏自我、超越自我,是有多么的重要!

所以,因此真正一个大修行人,他二六时中,统统在降伏自己,才不会管你什么事什么非呢,你的生死他才不会替你挂碍的,他自己的生死最重要的!

我不是告诉你说:学佛学这个自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学佛的初步功夫,是一定要控制自己,要学习降伏自我,把别人的生死、事非都放下,你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用行为,或者是语言、文字去感化,或者是度化、讲经说法,这个又是后面的工作。前面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降伏自我的工作、功夫,以德服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71 所有的意识活动,统统在我们的自心当中。你生气,也是你的心;你今天慈悲,还是那一颗心;你今天起嫉妒,还是你自己的心

第八识,我们称为根本意识,根本识。依着第八意识的根本,的以,后面产生出来的称为七转识。

七转识也就是依根本而转,也就是你怎么转,它就是不能离开第八意识,所有的意识活动,统统在我们的自心当中。

你生气,也是你的心;你今天慈悲,还是那一颗心;你今天起嫉妒,还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如果也能够体会这句话,意思就是: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痛苦的还是你自己,快乐、解脱也是你自己啊!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降伏自我、超越自我,是有多么的重要!

所以,因此真正一个大修行人,他二六时中,统统在降伏自己,才不会管你什么事什么非呢,你的生死他才不会替你挂碍的,他自己的生死最重要的!

我不是告诉你说:学佛学这个自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学佛的初步功夫,是一定要控制自己,要学习降伏自我,把别人的生死、事非都放下,你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如果你有能力,那么,用行为,或者是语言、文字去感化,或者是度化、讲经说法,这个又是后面的工作。前面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降伏自我的工作、功夫,以德服人。

   272 轮转的根本就是意识心。刚好我们就是错用心!

经文75:[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说:我现在思惟,既然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现在想到了,现在能思惟的,这个思惟的体,他还加一个[体],就表示有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认为有一个处所,心则随有,那个时候心显现的,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心,心就在这,缘起所显现的那一颗心。

阿难的意思就是:根、尘缘起的那一刹那,偶合的那一刹那,就是我们的心,寻也不是前面所讲的内、外、中间三处。

[此指体标处。以思惟体,认作真实心性]。诸位加几个字更清楚:以生灭思惟之心为体,叫做以思惟体。认作就是误认为、误认作,中间加三个字[不生灭]真实之心性。

所以,以生灭思惟之心为体,误认作不生灭真实之心性,[并不知思惟,即缘尘分别之妄想心,乃非真实心性]。

所以,一般众生看到什么着什么,就认为那个是心,佛陀说:那刚好是妄心,我们用的就是妄心,所以,修行不能成功,可见明本心、见本性多么的重要!

佛陀一生一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一辈子活下来,为了众生就是这一项工作。

要悟入佛的知见,必须要明心见性,佛的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都体会得出来。

我们以前讲过,怎么修行?[正下文所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贼]就是意识心,为子。

[失汝元常],[元常]就是清净心,不生灭的清净心,就是元常,本来的永恒清净心。

[故受轮转],简单讲,轮转的根本就是意识心。刚好我们就是错用心!

   273 佛陀说:若这个心无体,则无所合,因为心要有体性才有合,心若无体的话,无所合

经文76:[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告诉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的心生,随所合处,随着因缘,在因缘处所显现的,那个时候,心则随有。

佛陀说:若这个心无体,则无所合,因为心要有体性才有合,心若无体的话,无所合。

若心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我们知道,六根、六尘、六识,只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

因七尘合,我们都知道,六尘外,另外有一个无体的七尘,第七尘。十九界,也就是十八界以外,另外有一个无体的十九界,没有体性的十九界。

因七尘合,六尘外,另外有一个无体的第七尘,那就像龟毛兔角了,意思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不能合了。

乌龟没有毛;兔子也没有角,龟毛兔角,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合要有体性才能合嘛!

你讲的,如果是无体,那么,就变成超越了十八界,另外一种不存在的,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第十九界。

还有超越了六尘以外,如龟毛兔角一样的第七尘,这样能合吗?因为它没有体性,是义如何?

这个当然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是不对的,因是心如果没有体,那就不存在了,不存在怎么能合呢?

[前阿难所引昔教,心法互生四句(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其意但取后二句,以前二句,心先有,不可说随合随有],因为你心先动念,

[故佛亦但牒],[牒]就是依、依照。只是依照[后二句]。由法生故,所以种种心生,[既法生心生]。

也就是说:由境界引起你内心里面的动念,就是缘起而引你的意识心,是这个意思。法生心生意思就是说:由外境的缘起境界,引起你种种的意识分别心一直起现行,是这个意思。

[是心本无体矣],因为本来就是幻化的、不实在的。[无体则无所合。

且根、尘、识三,必各有体],各有体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各有体性,是站在缘起某一个时间、空间的短暂因缘,所承认的有时空性的,叫做有实体性。知道吧!

无体有二种:无体有时候是诠释究竟无自性,讲无体;无体,有一种诠释:如同龟毛兔角,连体性都没有。

所以,佛在讲经说法,不是明眼人,还分不清楚。讲这个注解,没有悟道,还分不清楚什么,有时候讲无体,有时候讲有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讲根、尘、识三,必各有体性,[三六合成十八界]。

我举个例子,譬如说:眼睛确实可以看,耳朵确实可以闻,花的确是香,这个就是姑且承认缘起的时空性,让它存在,所以叫做有体。

眼睛、眼根确实可以看;境界,花确实存在;眼根攀缘花,心起欢喜,确实有意识心啊!

好!如果我们讲到究竟处,眼根究竟处,空无所有;花讲到究竟处,空无所有。这个时候也讲无体,无自体性。

究竟处,眼根无自体性;究竟处,花无自体性;究竟处意识心不存在啊!

好!在现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里面承认有,我从出生就有眼睛,一直到死亡眼睛都在作用,就这个时空性来讲,它存在,所以讲:它有体性。

花从种子长出来到凋谢,这一段说:花的确有存在,这个时候讲有体性,知道吗!

所以,站在缘起短暂的时空性讲:三六合成一十八界,大家所能认知的、所能体会的,就这样讲。

[若无体而能合者,则十八界外,另有一无体之十九界],这个时候是讲龟毛兔角,不存在的无体,不是缘起无自性那个无体,

意思就是说:离开了六根、六尘、六识,有一种无体性,而能合者,那么超越了十八界以外,另外又有一个无体的十九界。

[六尘外,另有一无体之七尘],第七尘。[与他相合],因为是心无体嘛![岂有是理耶?故曰:是义不然]。

这个道理当然讲不通了![初约无体破竟]。

师父再解释一遍: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外在的法生故,引起你内心里面种种的动念,就在那个时候,你心就存在那个偶合之处,叫做随所合处。心随有,那个时候,心便存在。

心随有者就是那个时候因缘和合,你说那个心就是存在。好!佛说:那个心是无体?或者是有体。

好!先破无体,若这个心是无体性的,是象龟毛兔角一样不存在的,那么,当然无所合了。

如果一个龟毛兔角不存在的这个体性,而能合,根本就没有这种道理,超越了十八界,跑出一个第十九界,不存在的第十九界;超越了六尘,另外有一个不存在第七尘,来讲因缘会合。这样道理讲得通吗?

是义不然,这个道理不是这样子的,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这个是就心无体性,无体是不能合的。

   274 无体有二种:无体有时候是诠释究竟无自性,讲无体;无体,有一种诠释:如同龟毛兔角,连体性都没有

法生心生意思就是说:由外境的缘起境界,引起你种种的意识分别心一直起现行,是这个意思。

[是心本无体矣],因为本来就是幻化的、不实在的。[无体则无所合。

且根、尘、识三,必各有体],各有体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各有体性,是站在缘起某一个时间、空间的短暂因缘,所承认的有时空性的,叫做有实体性。知道吧!

无体有二种:无体有时候是诠释究竟无自性,讲无体;无体,有一种诠释:如同龟毛兔角,连体性都没有。

所以,佛在讲经说法,不是明眼人,还分不清楚。讲这个注解,没有悟道,还分不清楚什么,有时候讲无体,有时候讲有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讲根、尘、识三,必各有体性,[三六合成十八界]。

我举个例子,譬如说:眼睛确实可以看,耳朵确实可以闻,花的确是香,这个就是姑且承认缘起的时空性,让它存在,所以叫做有体。

眼睛、眼根确实可以看;境界,花确实存在;眼根攀缘花,心起欢喜,确实有意识心啊!

好!如果我们讲到究竟处,眼根究竟处,空无所有;花讲到究竟处,空无所有。这个时候也讲无体,无自体性。

究竟处,眼根无自体性;究竟处,花无自体性;究竟处意识心不存在啊!

好!在现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里面承认有,我从出生就有眼睛,一直到死亡眼睛都在作用,就这个时空性来讲,它存在,所以讲:它有体性。

花从种子长出来到凋谢,这一段说:花的确有存在,这个时候讲有体性,知道吗!

所以,站在缘起短暂的时空性讲:三六合成一十八界,大家所能认知的、所能体会的,就这样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75 来去、生灭、增减都是缘起,都是如幻,都是空无自性

现在讲(意识心)有体性,[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捏也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先解释一下,前面破无体,现在破有体。如果这个心是有体性的,那么,你阿难,如汝以手,你自己用手,[自挃]就是捏一下。

其体,你那个身体,你自己捏一下你这个身体,这种感觉,痛痛。稍微捏一下就痛痛的感觉,

汝所知心,你所以能知的那一颗心,到底是从里面跑出来?为从外入?还是从外面跑进去,让它感觉痛痛的呢?

到底是身体内跑出来,让它感觉?你捏这个身体的感觉,是从身体里面感觉出来,还是从外面跑进去感觉的?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如果这个觉知心,是从里面跑出来的,还见身中,就像你前面执着心在内,应该看到你身中的五脏六腑。

还见身中物,加一个[物],意思更清楚,还见身中的东西,五脏六腑,那么,就是前面着心在内。

若从外来,如果这个心是在外边,从外面来,就先看到你的脸啊,着心在外嘛!先和见面,心从外面来,一定会先看到你的脸。

[此下约无从来],所以,来是妄,去是妄;内出是妄,外入还是妄。为什么?诸法本来就浊没有因缘和合的东西,

《楞严经》更进一步,破二乘人对缘起法的执着了。

二乘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为了破外道的自然,或者是昧因果,所以,世尊只好用讲缘起法、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来破除外道。

那么,修行到成熟的阶段,佛陀告诉他说:连这个缘起法,都是方便说。

缘起、自性本来就空,所以,更进一步的,我们要体会如来藏缘起和真如缘起。

我们前面讲过,缘起法有五种:一叫做业感缘起;二叫做阿赖耶缘起;三叫做如来藏缘起;四叫做真如缘起;五叫做法界缘起。

所以,《楞严经》讲的,叫如来藏缘起,也就是说: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出来的,方便说有缘起,所有的缘起其实都是心性所显露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真如缘起。

因此,《楞严经》就更进一步的,万法都是绝对。

意思就是: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讲本如来藏?也就是没有缘起法,就像虚空。

好!这个你不懂,诸位!你今天还没有来的时候,在座诸位!我们这个教室、讲堂,虚空是这样子。

你们今天来上课,占据了虚空,虚空有没有减少?没有!答对了。

你们离开以后,虚空有没有增加?没有,是的!

本来就没有缘起法,诸法本来就空。讲缘起是对二乘人,不得已破除自然的外道,不守因果、生灭因果的法则,佛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只好讲缘起,缘起无自性。

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自性本空?就是说,你在家的时候,你很清楚,你的身体四大本来就空,空就是零。

好!在座诸位!每一个人在家,其实自性本空,空集合在一起产生空,这样讲,讲得通吗?讲不通!对不对?0+0+0+0,空+空+空+空,变成一个大空吗?错!

所以,意思就是说:自性本来是空,来集合还是空,你就是不集合还是空!

为什么?父母没有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本来无一物,知道吗?绝对就是绝对,

讲缘起,是佛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怕众生坏了因果相、坏了事相、不守因果的戒律法则,胡作非为,所以,佛陀只好讲,那是你必须遵守因果的法则。

因此,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减少这个虚空;当离开的时候,我们这个教室的虚空,也没有减少。

意思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就像虚空一样,心性究竟如虚空,平等如法界;法本不生,法本不灭,法本不来,法本不去;法本不增,法本不减,

这个都在强调什么?重点都是在强调如来藏性本不生、本不灭、本不增、本不减,没有缘起法的。知道吧!

讲缘起,那就是方便说了。讲究竟义,诸法本来就空,就绝对。

此下约无从来,[以破随合]。随和就是缘起。[因前破无体,恐其转计有体,故复破云:若汝所知心,是有体者,此指心之体;汝且以手,自挃其体,此指身之体。

挃者捏也,试看汝所以能知心,为复从内而出?为复从外而入?若从内出,是心在内,还应先见身中腑脏;若从外来,是心在外,现要入身,先合亲见汝面],因为心由外面来嘛,

[今二俱不见,则是无所从来矣]!所以,来去、生灭、增减都是缘起;都是如幻,都是空无自性。

[既无从来之相,岂能随合耶]?诸法从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哪里有缘起?

所以,《楞严经》就更进一步了,因为要成佛嘛,就要讲到如来藏性的究竟处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76 如来藏性本不生、本不灭、本不增、本不减,没有缘起法的

诸法本来就浊没有因缘和合的东西,《楞严经》更进一步,破二乘人对缘起法的执着了。

二乘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为了破外道的自然,或者是昧因果,所以,世尊只好用讲缘起法、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来破除外道。

那么,修行到成熟的阶段,佛陀告诉他说:连这个缘起法,都是方便说。

缘起、自性本来就空,所以,更进一步的,我们要体会如来藏缘起和真如缘起。

我们前面讲过,缘起法有五种:一叫做业感缘起;二叫做阿赖耶缘起;三叫做如来藏缘起;四叫做真如缘起;五叫做法界缘起。

所以,《楞严经》讲的,叫如来藏缘起,也就是说: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出来的,方便说有缘起,所有的缘起其实都是心性所显露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真如缘起。

因此,《楞严经》就更进一步的,万法都是绝对。

意思就是: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讲本如来藏?也就是没有缘起法,就像虚空。

好!这个你不懂,诸位!你今天还没有来的时候,在座诸位!我们这个教室、讲堂,虚空是这样子。

你们今天来上课,占据了虚空,虚空有没有减少?没有!答对了。

你们离开以后,虚空有没有增加?没有,是的!

本来就没有缘起法,诸法本来就空。讲缘起是对二乘人,不得已破除自然的外道,不守因果、生灭因果的法则,佛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只好讲缘起,缘起无自性。

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自性本空?就是说,你在家的时候,你很清楚,你的身体四大本来就空,空就是零。

好!在座诸位!每一个人在家,其实自性本空,空集合在一起产生空,这样讲,讲得通吗?讲不通!对不对?0+0+0+0,空+空+空+空,变成一个大空吗?错!

所以,意思就是说:自性本来是空,来集合还是空,你就是不集合还是空!

为什么?父母没有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本来无一物,知道吗?绝对就是绝对,

讲缘起,是佛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怕众生坏了因果相、坏了事相、不守因果的戒律法则,胡作非为,所以,佛陀只好讲,那是你必须遵守因果的法则。

因此,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减少这个虚空;当离开的时候,我们这个教室的虚空,也没有减少。

意思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就像虚空一样,心性究竟如虚空,平等如法界;法本不生,法本不灭,法本不来,法本不去;法本不增,法本不减,

这个都在强调什么?重点都是在强调如来藏性本不生、本不灭、本不增、本不减,没有缘起法的。知道吧!

讲缘起,那就是方便说了。讲究竟义,诸法本来就空,就绝对。

   277 讲缘起,那就是方便说了。讲究竟义,诸法本来就空,就绝对

万法都是绝对。意思就是: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什么讲本如来藏?也就是没有缘起法,就像虚空。

好!这个你不懂,诸位!你今天还没有来的时候,在座诸位!我们这个教室、讲堂,虚空是这样子。

你们今天来上课,占据了虚空,虚空有没有减少?没有!答对了。

你们离开以后,虚空有没有增加?没有,是的!

本来就没有缘起法,诸法本来就空。讲缘起是对二乘人,不得已破除自然的外道,不守因果、生灭因果的法则,佛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只好讲缘起,缘起无自性。

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自性本空?就是说,你在家的时候,你很清楚,你的身体四大本来就空,空就是零。

好!在座诸位!每一个人在家,其实自性本空,空集合在一起产生空,这样讲,讲得通吗?讲不通!对不对?0+0+0+0,空+空+空+空,变成一个大空吗?错!

所以,意思就是说:自性本来是空,来集合还是空,你就是不集合还是空!

为什么?父母没有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本来无一物,知道吗?绝对就是绝对,

讲缘起,是佛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怕众生坏了因果相、坏了事相、不守因果的戒律法则,胡作非为,所以,佛陀只好讲,那是你必须遵守因果的法则。

因此,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减少这个虚空;当离开的时候,我们这个教室的虚空,也没有减少。

意思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就像虚空一样,心性究竟如虚空,平等如法界;法本不生,法本不灭,法本不来,法本不去;法本不增,法本不减,

这个都在强调什么?重点都是在强调如来藏性本不生、本不灭、本不增、本不减,没有缘起法的。知道吧!

讲缘起,那就是方便说了。讲究竟义,诸法本来就空,就绝对。

   278 识心是妄,缘起本来就是妄,妄,哪来一、多、遍、不遍?统统是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经文80:[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说:阿难,又你觉了能知的心,如果必有一个心体,就是说:承认这个心有体。前面破心无体,这里破心有体。

为复,这个心有体,到底是一个心的体,共一个心体呢?为有多体?

多体就是说:我们两只手、两只脚,各有一个心体,那么就是四个心体了,四个就算多了。

今在汝身,今在你的身体,为复遍满你全身身体?或者是不遍满你全身?好好的省察一下。

[此下约无定体,以破随有]。为什么不定体,因为识心本不存在。

[先开一、多、遍、不遍四相]来破。[文中共有五个体字,前三个是心之体,后两个是身之体,先要认清楚。

一体者,四支共一心体,多体者,四支各有心体,此约数征];此约数目,[征]就是问。

[遍体者,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不遍者,局在一处身体],就是身体的某一处,就是不遍。

[此约量征。必有数量,方成有体之宗,下逐一分破]。

再解释一下,说:阿难,若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心之体性,为复同一个心的体性,或者是四支各有心的体性?在你的身体,为复,这个体性是遍满你全身的身体,或者是不遍满你的身体。

经文81:[若一体者],如果是共一体,[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解释一下:如果是共一个心体,那么,你阿难用手捏一支;譬如说捏右手的时候,右手也痛。四支应觉,右手感觉、左手也感觉、右腿感觉、左腿也一样感觉,因为是同一个体,同一个心体嘛!

若咸觉者,如果捏右手,四支都有感觉;捏左手四支也都有感觉;捏右脚,四支都有感觉;捏左脚,四支都有感觉。

挃应无在,那么,这个捏,就不必有固定的存在,反正一捏,右手、左手、右腿、左腿,随便一捏,四支都有感觉,所以,不必固定在哪里捏。

而事实上,我们捏右腿,痛右腿;捏右手,痛右手;捏左手,感觉在左手;捏左脚,感觉在左脚。

所以,挃应无在,意思是说:如果你手捏一支,四支都同样有感觉,因为那是一体嘛。如果同时有感觉,那么,你捏右手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同时都存在。捏左手也是一样,捏左腿也是一样,因为捏不需要固定的地方,因为他四支都有感觉,而事实不然。

若挃有所,如果你那个捏,的确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有所]就是有固定的地方,捏左手左手疼;捏右手右手疼;捏右脚右脚疼;捏左脚左脚疼,那表示有固定的地方,则汝一体,自不能成,可见它不是共一体的。[此约一体破。

若四支共一心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皆咸觉。恐阿难谬答咸觉,先辨云:若咸觉者挃应当无有一定所在。下申正破,若挃有所者,但觉一支有挃,则汝一体之义,自不能成]。

整句意思再解释一遍:如果共一个心体,一个知觉心,那么,你用手捏一支看看,因为是共一个心体,一个觉知,所以,四支应觉,因为同一体嘛!

如果同时存在,都有感觉,那你捏就不一定固定捏右手、右腿、右脚、左腿、左脚。如果你捏的那个点,确实有固定的地方,也有固定的痛点,那么,你全身共一个体性,是不能成立的。

经文82:[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此约多体破。一人一体,世间共许,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阿难之体]?

经文83:[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若遍体,如果这个觉知心遍了全身,那么,就跟前面所捏的一样了,捏一支就全身都痛了。

若不遍者,如果全身不遍,当汝触头的时候,你的觉知心跑来头。

[当汝触头]底下加二个字,加:[同时]亦触其足,这样意思更清楚。当汝触头,同时也触其足,也碰触到这个脚趾头,头有所觉,足不应知。

因为这个觉知体,已经跑到头来了,所以,头有所觉,因为觉知有遍,是同前面所挃,如果不遍,就是头感觉,足就没有感觉,因为不遍。今汝不然,就是你现在很清楚的,不是这么一回事。现在你应当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叫做今汝不然。

好!再解释一下:如果遍全部的身体,都有知觉心,就同前面所捏的一样,捏一支四支都痛,四支都觉。

如果不遍体,当你来触头的时候,同时也触及足,那么,头有所觉,因为那个知觉先跑到头来,脚应当无所知;

但是,今天我们的体认很清楚的,事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情,撞头的时候,头也会痛;同时碰其足,头痛脚也痛,二个地方都痛。

[此约遍体,不遍体破,此遍体,是一心遍满四支之体,与前四支,共一心体,其义相似,故曰同前所挃;若不遍者,谓一心不遍于四支也。若是,则汝头足同时被触,若头有所觉,则心在头不在足,足应无知。文中影略两句],[影略]就是省略。

[若足有所知,则心在足不在头],若心跑到脚来,因为它不遍嘛,所以,头应当不知道,[头应不觉,如是可云不遍,今汝不然]。现在你体悟的,事实不是这样子。[二约有体破竟]。

无体被破了,无体就象龟毛兔角;十九界、第七尘能合;有体,到底是一体?是多体?是遍体?是不遍体?都不对,为什么?识心是妄,缘起本来就是妄,妄,哪来一、多、遍、不遍?统统是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巳三 正与结破]经文84:[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所以说:阿难,你心,你应当知道,随所因缘处,根尘和合之处,心立刻产生,无有是处,是不对的。

[是无从来,无定体之故],从内出不对,从外入也不对。无定体就是:没有真实的一定体性,因为识心本来就妄。

[应知汝言,随所合处],你执着随这个偶合之处,心则随有,就是随所合处。[既无从来,那能随合]?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79 诸法如同虚空,虚空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心性亦如是。所以,心性就像虚空,没有增减、来去、生灭。但是,也不能离开缘起的假相,就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

诸位!诸法如虚空,本来就没有来、没有去,哪里有因缘呢?

所以,佛问了:虚空有没有来到因缘?虚空没有,虚空本来就存在,虚空没有来到因缘;虚空也不能离开因缘。

我们清净心是这样子,清净心如虚空,它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它不是因缘法,因为虚空本身是无相。绝对的如来藏性,也是无相,它绝对独立的自由自在,大解脱大自在,它本来就不是缘起法,不受缘起法的影响,叫做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即于缘起的假相,超越一切缘起法,缘起法本来就不存在;如来藏性本来就存在。绝对就是绝对,不掺杂缘起法。

好!诸法如同虚空,虚空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心性亦如是。

所以,心性就像虚空,没有增减、来去、生灭。但是,也不能离开缘起的假相,就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

《楞严经》后面讲的: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我们如来藏性就像虚空,可是它不会拒绝缘起假相的发挥。

也就是说:无为法,证悟到如来藏性,就悟以无为法,诸法怎么变化,心都如如不动,为什么?他已经悟到歇即是菩提,进入没有事情的状态了,

有事是凡夫,没事是圣人,常常讲;没事,没事!那个就是圣人,心没事,缘起法本来就空,没事没事,那是圣人的心境。

众生:有事有事,天天大事是事、小事也是事,所有的缘起法都是事。

所以,证入无为法的圣人,心中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但是,不坏缘起的发挥,

我们一样可以做佛事,如如不动,一样可以讲经说法,一切法本来就不增,本来就不减,如梦幻泡影的世间,做如梦幻泡影的佛事啊!如梦幻泡影的人生,做如梦幻泡影的功德啊!

本性具足无量的功德,随时都可以发挥,在这个水月的道场,不实在的缘起法里面。

因此,大悟之人,处处是功德,为什么?如来藏性不离缘起。

所以,缘起法就是圣人展现的舞台,任何一种顺境是缘起法;任何一种逆境是缘起法,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圣人展现的舞台。

但是,所有的缘起法,都是凡夫的牢狱,看到所有的缘起法,不知道自性本空,就完全捆死,

所有的缘起法对凡夫来讲,就是坚固牢狱,执着金钱,金钱捆死;执着名,名捆死;执着利,利捆死,同有一样不是众生的牢狱!

    280 彻底的转识成智的那个圣人,虽处在五浊恶世,他也处在极乐世界,他没有烦、没有恼、没有增、没有减、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嫉妒、没有攻击、没有伤害,每一句讲出来,都是柔软心、柔软语,如何他不是享受生命呢?

[又心则随有,既无定体,那能随有]?意识心体性都找不到,哪里随有呢?所以,随合而有是妄心,不存在的意思。[故曰无有是处]。

因此我们了解,有真正的体性,才能讲来去,所以,来是妄,去是妄,妄体本空,无有来去。

因此,《楞严经》让我们提升更一层的,不在缘起法里面打转,在究竟的真如如来藏性下手。

大悟,这个色身就是金刚不坏,色、受、想、行、识,全部都是佛性,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色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受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想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行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识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阴统统化作佛性,无一处不是佛,山河大地,花下树间、羊肠小道、高山峻岭、山涧溪水,无一处不是如来藏性。

何以故?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物质跟世界,物质跟精神,同一个如来藏性,全部都应念化作无上的知觉,就成佛!

所以,佛会爱惜一颗树木,一根草,一束花。佛会珍惜所有的生命,因为所有的生命,动物、植物,都是清净心所影现出来的。

因此,佛处在娑婆世界,等同处在极乐世界,在为心净则国土净。

彻底的转识成智的那个圣人,虽处在五浊恶世,他也处在极乐世界,他没有烦、没有恼、没有增、没有减、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嫉妒、

没有攻击、没有伤害,每一句讲出来,都是柔软心、柔软语,如何他不是享受生命呢?

全世界每一个都在追求幸福跟快乐,也唯有懂得人生、宇宙真理的人,才真正的有幸福可言、有快乐可言。

如果我们依靠这个财色名食睡,这种假相,一定会毁灭的;有一天,一定会消失的,希望说从中间来获取快乐,那个叫做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

你靠金钱要过快乐,没有金钱很苦,没有错;但是,观念要正确,如果你靠金钱快乐,有一天,你会为金钱而死亡。

你靠名利活下去,靠人家赞叹;名,包括自尊心,你靠别人赞叹、安慰才活得下去,就表示你很脆弱,你无法独立、无法自主,没有人鼓励你、没有人赞叹你,别人不尊重你的自尊心的时候,你活不下去!

学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为什么?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是这个道理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81  [所执七处咸非之六:执心在中间]。如来破阿难计心在中间的迷执

[卯六 执心在中间][分二 辰初][阿难执心在根尘之中][二 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辰初 分三 巳初 引教泛计中间 二 如来确定中相 三 阿难别出己见 今初]

经文85:[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经文86:[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非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先解释一下:如我思惟,根据我阿难自己想,内无所见,也就是若心在内,却无所见;若心在外,非不相知,圆瑛法师加一个[非],语意才能够圆满。

非不相知,意思就是身心相知了,若心在外,身心非不相知,身心是不二的,身不离心,心不离身嘛!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若着心在内,因为没看到里面,所以,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身心因为息息相关,所以,心在外也没有道理。

今身心相知故,加一个[身心],复内无见,又对里面看不到,那应当是在中间。

用猜的了,阿难也很利害,实在是利害,你凡夫所能想的,他都想起来等他了,让你后代的人,最多也只能想出这七个地方,你不可能超过阿难的范畴,一一被佛所破。所以,二千五百年前,阿难统统为末世的众生先想清楚了,看你往哪里跑![初引教泛计中间竟]。

[巳二 如来确定中相]经文87:[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佛陀说:你说中间,中必不迷,这中间一定不会迷惑,一定很清楚,一定存在。非无所在,就是不可能不存在;非无所在,就是一定有所存在。

今汝推中,现在在你的推测,这个中间,这个中到底在哪里?中何为在?为复在外处?[处]就是外境;为当在身?就是内根之身。所以,为复在处就是外境之处;为当在内根之身?[处]是指外;[身]是指内,到底你指的中间在哪里呢?

经文88:[若在身者,在边非中],[边]就是左右。[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先解释一下。如果在身体,那么,在边非中,在身体的左右二边,叫做边。非中,非即是中,这就不是讲中间了。如果你说这一颗心在身上,如果是在二边,那当然就不是中间了;

如果在中间,那同内,同内就是说:应当你前面所执着的心在内嘛,同内就是要先见五脏六腑。如果说心在中间,那跟心在里边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同内。你心在中间,就是跟心在内、内部是一样的,要先见五脏六腑。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处]就是外境之处,如果在外境之处,有所表,是能够指示出来吗?表达出来吗?有所表吗?[表]就是树物以为标示也,叫做有所表,树立一种物以为标示。所以,为有所表,能够指示得出来吗?有所表,当然可以讲啊!

为无所表,还是讲不出所以然,无表则同无,你讲不出所以然,这中间这个地方当然就没有了。无表则同无,你讲不出所以然,中间当然就不存在,因为你连讲都没办法,表示不出来。表则无定,如果要讲表示这个中间,那么,这个中音就变成不定处了。

佛陀解释为什么。经文89:[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佛陀真是大智慧人!为什么?佛陀说:如人以表,好!就立一个中间,表为中间,

譬如说:看看这里,这里是中间,心在这里。如果跑到这边来看呢?(法师用尺起立表示中间,手指右侧),心在左边,是不是?跑到这边来看呢?(手指左侧,表示从左向右看),看这边呢?心在右边。要跑到这边来看呢?(手指自上向下)心在下边;跑到下面来看,心在上面。

这个就是说:你定位某一种东西,人家的定位就完全不同。所以,你只要定位就错,他说:定这里是中间,就不对,因为表达出来就会混乱。所以说,为什么如人以表,表为中的时候,从东边看,这个中间变成西;从南边看,这个中间变成北边,表体即混,心应杂乱,这个是解释心体无定。[此征释无定]。

[即能表之体,既四方混淆不定,汝心在中间,亦应不定,而杂乱矣。二如来确定中相竟]。

[巳三 阿难别出己见]经文90:[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佛陀所讲的那二种,非此二种。如世尊言:就像世尊所说的,眼色为缘,眼睛,就是眼根,借助外面的色尘为攀缘的境界,叫做眼色为缘,就是眼睛以色尘为缘的意思。

于中,在这个时候,这个中间就产生了眼识,眼有分别,而色尘无知,这个眼识,[识]就是眼识,就是生在其中。则为心在,我所指的中间这颗心,是指眼睛攀缘色尘,产生了眼识那一颗分别心,就是中间。阿难还表达得很清楚![此亦多闻人,循名昧义之故。初阿难执心在尘根之中竟]。

[辰二 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 分三 巳初 双开两途 二 两途俱非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经文91:[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兼二就是一个根,一个尘,到底是兼二?是同时存在?为不兼二?还是不同时存在?

[此双开兼与不兼两途,兼是连带义。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二者中间,则此之心体,为复]到底是[兼带根尘二者?为不兼][兼]就是同时,不同时[带根尘二者]?你说说看。[初双开两途竟]。

世尊说[巳二 两途俱非]经文92:[若兼二者],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根是有知,尘是无知。[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解释一下,如果兼根与尘,根是有知,尘是无知,物体,这个心体变成杂乱了,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为什么?物非体知,如果加几个字就更清楚了。

[非]的上面加一个心;[体]的下面加一个之能。物非心体之能知。因为物质是尘,根是能知,物是非心体之能知,就成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到底中间在哪里?兼二不成,意思就是若不兼二了,也不兼一个有知,一个兼无知,那么就是非知不知,这个[非]要用二次。即非有知之心,亦非无知之物。这个[非]要用二次,非知非不知。

非就是:既不是有知之心,又不是无知之物;既无体性,搞不清楚,混乱了,既不是有知的心,又不是无知的物,那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世间,不是有知就是无知。既无体性,中何为相?就是没有体性了,既不是有知,也不是无知,那到底是什么?中为何相?

[此处当作二释],二种解释,[先就阿难谬解释,次顺大乘正理释。先就阿难,以眼有分别,则根属有知之体,色尘无知,则尘属无知之物。若兼二者],兼二就是二个同时,兼一个有知,一个无知。

[谓汝心若兼带根尘二者,则色尘无知之物,与眼根有知之体,夹杂混乱矣!

下二句释杂乱义,以尘之外物],[之]就是[是],因为尘是外面的物,[非是有知,根之自体,乃是有知,则知与非知],变成一个知,一个无知,当然是对立了。[成为敌对,两相各立,如蜗牛之二角];你的心如果兼有知、无知,[汝心若兼二者,一半属有知,一半属无知,堕在二边,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若不兼二,应不兼二了,[即紧接上文,兼二既已不成,即应不兼二。若不兼二,则汝心既非同根之有知,又非同尘之不知;离此根尘二者,即无识之体性],离开了根跟尘,我们一般都知道的,根尘和合产生识的,离开了根跟尘,就无识的自体性了,就不有所谓识的自体性。

意思就是:不可能产生识的意思。根尘相对,识生其中,一般都所了解的。眼睛见一切境,会产生眼识;耳朵听一切音声,会产生耳识。大家所了解的,就是这种程度,现在离开了根、尘,当然就没有识产生了。所以说既无识之体性,就是不可能产生识的中间,识生其中了。[汝说心在中间,何以为相]?

[次顺大乘正理,根亦色法,四大所成故,实无分别。则根、尘皆属物,体即指识,若兼二者,则所兼根、尘二物,与能兼识体,夹杂混乱矣]。

为什么呢?[何以故?尘根二物无知,非同识体有知,知与无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承上双兼根尘二者,既不成立,即应不兼根尘二者,若不兼二,既非有知之识],又非[双兼不知之根尘而生],这个双兼是指根跟尘,二个一起讲,叫做双兼不知的根尘。

所以,[不知的根尘]五个字要连起来念,双兼无知的根尘,就是无所知的根尘,是指物的意思。这五个字是应该放在一起的,双兼不知的根尘,这样念更清楚了。又非双兼不知的根尘而生的,所以,既非有知的识,又不是根尘的无知,[即无识之体性可得]。也就是无识之体性可得,众所周知,根尘相对才能生识,现在连根跟尘都没有,识当然就跑不出来了。[汝言识生其中,既无体性,则中何为相?二两途俱非竟]。

[巳三 正与结破]经文93:[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是兼]或[二不兼],兼二、不兼中间加一个顿点,意思是:兼二根跟尘,或者是不兼根跟尘,这是二种角度讲的。是兼二、或不兼二。[心相不可得故,应知当在中间,亦无是处矣。六执心在中间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82 真心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岂可说在内在外耶?

经文85:[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此当机泛计],[泛计]就是大概[心在中间,引教],引佛平日之教[为证,全然不达佛之说意。佛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正显真心无相,既无相则无在],无在就是没有处所啊![乃说无相之实相],

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见到生命的真相。诸位!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

见到了生命的真相,就是所有相都是假相,所有的相都不值得你执着、不值得你哭泣、不值得你痛苦、不值得你感到委屈。为什么?本不可得嘛。[故云: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法王子:是菩萨之别称,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能宏扬佛化,承绍佛位],[绍]就是继续,佛位。[为佛真子,故名法王子。

谈实相时: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实相有三:

一、曰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之相,并非本体亦无也];本体也无,就是说有般若心,在这里讲有本休是指什么?是指无形无相的般若智慧心,就是涅槃妙心,并非涅槃妙心没有,涅槃妙心是存在的。

[二、曰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非完全无相也;

三、曰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诸位!这两句不是佛讲的,这两句完全是中国祖师大德,为了方便所讲出来的,这不是佛所讲的,大家应当了解。为什么讲妙有呢?破除无明。其智慧的自在作用,叫做妙有。

[若言其有,则绝相离名],什么叫做绝相?因为所有的相碎为微尘,相不存在。

绝相离名,所有的名字是因为有相,这是一朵花,是缘起的假相加一个假名。

[本无一物;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意思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若言其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就是达妄本空;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叫做知真本有。知道我们这个真心是存在的。

[如摩尼宝珠,此云如意宝珠,能如人意,出生一切宝,其体清净本然,一尘不染,远离一切相,此无相之实相也;其用能随人意,自珠中出生一切宝,此无不相之实相也;正当雨宝珠时,其体本空,虽然体空,出生无尽,此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也。

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所谈实相,不在内、不在外,乃谈真心清净本然,离一切相,此即第一种无相之实相也,既无相则无在,故不在内不在外;又真心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无在无所不在,岂可说在内在外耶]?

    283 你说心在中间,中必不迷,这中间一定不会迷惑,一定很清楚,一定存在

经文87:[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佛陀说:你说(心在)中间,中必不迷,这中间一定不会迷惑,一定很清楚,一定存在。非无所在,就是不可能不存在;非无所在,就是一定有所存在。

今汝推中,现在在你的推测,这个中间,这个中到底在哪里?中何为在?为复在外处?[处]就是外境;为当在身?就是内根之身。所以,为复在处就是外境之处;为当在内根之身?[处]是指外;[身]是指内,到底你指的中间在哪里呢?

[上阿难泛言中间,此如来确定中相。故语阿难言:汝先言当在中间,中间之相,一定不迷,迷则不言,既言非无所在,今汝推度入声中相,毕竟何在?为复在于外境之处?为当在于内根之身]?到底在外边还是在内边,你讲的中间到底在哪里?[此虽双问,身下即双示不成中相]。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边]就是左右。[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先解释一下。如果在身体,那么,在边非中,在身体的左右二边,叫做边。非中,非即是中,这就不是讲中间了。如果你说这一颗心在身上,如果是在二边,那当然就不是中间了;

如果在中间,那同内,同内就是说:应当你前面所执着的心在内嘛,同内就是要先见五脏六腑。如果说心在中间,那跟心在里边是一样的,所以,在中同内。你心在中间,就是跟心在内、内部是一样的,要先见五脏六腑。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处]就是外境之处,如果在外境之处,有所表,是能够指示出来吗?表达出来吗?有所表吗?[表]就是树物以为标示也,叫做有所表,树立一种物以为标示。所以,为有所表,能够指示得出来吗?

有所表,当然可以讲啊!为无所表,还是讲不出所以然,无表则同无,你讲不出所以然,这中间这个地方当然就没有了。无表则同无,你讲不出所以然,中间当然就不存在,因为你连讲都没办法,表示不出来。表则无定,如果要讲表示这个中间,那么,这个中音就变成不定处了。

[身有中边],分有中边,意思就是:身体有分中间以及旁边。边就是左边,要不然就是右边,[边即左右前后],前边、后面,这个是边。[如在边],左右、前后,[则属非中],那当然就不属于中间,[在中],心如果在中间,跟心在内是一样的,[则为同内]。应当见到你的五脏六腑,[应见内矣]。

[处即外境之处],外境既然很大、很宽广,[外处既宽,欲立中相],所以问说:你在外边能够表达出来吗?[故问为有表耶],能够讲解吗?有没有个定位呢?或者是无所表,[为无表耶]?

如果你连讲、连形容都讲不出所以然,[若无所表,则同于无中],中间这个就不存在。如果你可以表达,[若有表],表示出中间在哪,[则亦无有一定中相。表是设立标竿,以表显也]。

佛陀解释为什么。[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佛陀真是大智慧人!为什么?

佛陀说:如人以表,好!就立一个中间,表为中间,譬如说:看看这里,这里是中间,心在这里。如果跑到这边来看呢?(法师用尺起立表示中间,手指右侧),心在左边,是不是?跑到这边来看呢?(手指左侧,表示从左向右看),看这边呢?心在右边。要跑到这边来看呢?(手指自上向下)心在下边;跑到下面来看,心在上面。

这个就是说:你定位某一种东西,人家的定位就完全不同。所以,你只要定位就错,他说:定这里是中间,就不对,因为表达出来就会混乱。所以说,为什么如人以表,表为中的时候,从东边看,这个中间变成西;从南边看,这个中间变成北边,表体即混,心应杂乱,这个是解释心体无定。[此征释无定]。

[首句征云:何以故无定?下文释云:如人以能表之物,表显此处,为中位时],为中间的时候,[即此所表,本属无定,在东看时,则表在西,在南观时,则表成北]。[表]就是标竿,就变成北边了。

所以说:[内影略],[影略]就是省略;[内]就是内容。内容省略了[二句],省略了哪二句话呢?[西看则东,北观成南],这二句没有写出来,省略了。可以自己去体会,[可以意会也。表体既混者],你一个中,东、南、西、北看都不一样。

[即能表之体,既四方混淆不定,汝心在中间,亦应不定,而杂乱矣。二如来确定中相竟]。

    284 [眼本无分别,以浮尘]浮尘根、[胜义二根,俱属色法],只有识乃有分别的能力。阿难自己弄混了,眼根眼识分不清楚

经文90:[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佛陀所讲的那二种,非此二种。如世尊言:就像世尊所说的,眼色为缘,眼睛,就是眼根,借助外面的色尘为攀缘的境界,叫做眼色为缘,就是眼睛以色尘为缘的意思。

于中,在这个时候,这个中间就产生了眼识,眼有分别,而色尘无知,这个眼识,[识]就是眼识,就是生在其中。则为心在,

我所指的中间这颗心,是指眼睛攀缘色尘,产生了眼识那一颗分别心,就是中间。阿难还表达得很清楚!

[阿难言:我所说当在中间者,异佛现前所说],[异]就是不同于佛现在所说的。[非此身处二种,乃同佛昔日所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色为攀,就是眼根依于色尘来作为因缘,中间产生了眼识,眼睛会有分别心,眼识就产生了。

[此引佛相宗],[相宗]就唯识了,[随顺世间所说。若根眼也不坏],如果眼睛不坏,[境界色也现前,作意],[作意]就是专注,动念也叫做作意。[正起方能生识]。

作意,这个《百法明门论》讲得很清楚。[盖眼能发识,是增上缘,色能牵心],[牵]就是引出意识心,色尘能引出意识心。

眼睛能发识,是增上缘,什么叫增上缘呢?眼睛自己不能发识,是识借重眼根。所以,盖眼能发识,是增上缘。意思就是说:心一定要借重着眼根,借重这个肉眼。所以,盖眼能发识,是眼识的增上缘。

色(外境)能牵引着心,[为所缘缘]。[所缘缘]中间加一个[之],意思更清楚!所缘之缘,第二个[缘]当作境,所缘之境,这样才看得懂,叫做所缘缘,所缘之境。[所缘之境,能为生识之缘。根境和合,识乃得生故]。

诸位!这个都是佛陀为了度化二乘人,讲缘起法——根境和合而生识,所做的方便说。

[大乘眼识九缘生],这个我们在唯识学讲过一遍。《百法明门论》也讲过一遍,已经讲了二次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也就是简单念一下就行。

说:要产生眼识,九种条件,九缘生就是要九种条件具足,才能发这个眼识,产生这个眼识。

[谓:空],[空]就是距离,眼睛要有距离,没有距离你怎么看呢?报章拿这么近,你怎么看呢?(法师拿张纸贴在眼睛上,表示没有距离)。空就是要有一点点距离。

[明]就是光线,没有光线我们怎么阅读?眼识怎么会产生呢?要有光线嘛!

[根、境]外境、[作意]就是动念、[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染净]依就是第七意识、

[种子]依就是第八意识的种子,有种子它才有办法变现出来,根身、器界、种子。所以,有种子,才有办法变现六根、六尘、六识,没有种子没有办法的。[根本]就是第八意识,叫做根本依。

[缘具方生];也就是眼识要生起,必须九种条件。[耳识唯从八],耳朵就不需要光线了,[除明缘];把光线除掉,暗暗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如果把电灯全部都关掉,你也可以听到师父在讲经说法,不需要光线。耳朵、耳识唯从八,这个只要八种条件就行。

[鼻、舌、身三七],鼻、舌、身这三种识,只要七种因缘,除去距离还有光线,鼻子,如果你有距离,你怎么闻呢?譬如说:我们在这里,鼻子在这里,东西拿到台北你怎么闻呢?不用到台北,外面你怎么闻呢?鼻子在这里有距离,拿到民权路,你怎么闻呢?

舌头有距离,你怎么吃呢?吃东西,当然不能有距离啊,把东西塞进去,舌头才能尝味啊!你看过有人吃东西是这样子的吗?(法师手执东西,空口咀嚼),有距离,这舌头有距离,怎么尝味,咬下去就没距离,舌头不能有距离。

身体接触也不能有距离;有距离说:我打你,也没碰到身体;或者触摸一下,没有碰到啊!所以,有距离,不能产生鼻识、舌识、身识的。

所以,要除去空、明,不必距离,不必光线。[除空明二缘;后三]三识,后面三种就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叫做后面三个。五、三、四就是第六意识要五种因缘,第七意识要三种因缘,第八意识要四种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五缘,除空明根分别];除去距离、光线、还有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为意识它可以独立存在,还有分别依,因为本身就是第六意识了,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所以,意思五缘除去空、明、根、分别。

[末那]就是第七意识只要三种缘,[三缘,只有作意。种子]、还需要借重[根本]依,借重第八意识,这都讲过了。

[阿赖耶四缘,但具境]要有境界、[作意]动念、[染净]染心和净心。[种子],要种子,第八意识有种子。

[此大乘生识,具缘多寡之分也]。在这里不再重复。看师父讲过的唯识学和《百法明门论》,自然很清楚。

[眼有分别下四句,及阿难谬断,其意以眼有分别,属内身,色尘无知,属外境,内外各有定相,识生于眼色之中,历然不混,故曰:则为心在;乃在根尘中间也。

此处谓阿难谬断者何也?眼本无分别,以浮尘]浮尘根、[胜义二根,俱属色法],浮尘根类似我们的肉眼;胜义根类似我们的神经系统。类似我们所讲的视网膜等等,俱属于色法。[无有分别],

只有识乃有分别的能力,[识乃有别]],纵指根性],纵然是指根性,[但如镜照像,亦无分别]。就算是指我们根里面蕴藏的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就像镜子照像,也没有分别。

[如下文云: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后面有讲到。[今云眼有分别,是根识不分之谬]。连眼根跟眼识都分不清楚。

[又如来前征云: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所计,五处皆非,此第六处,转计中间,当然还是意识。现在所云:眼色为缘],意思就是说:眼以色法为缘,[识生其中,此属眼识,是问答相乖之谬],阿难自己弄混了,眼根眼识分不清楚。[此亦多闻人,循名昧义之故。初阿难执心在尘根之中竟]。

    285 [所执七处咸非之七:执心乃无着]。如来破阿难以不着一切为心的迷执

[卯七 执心乃无着]这个无着,可不是我们一般佛讲的那种大悟人的无着。[辰初 阿难以不著一切为心 二 如来以心相有无为破]

经文94:[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这个口气更软了,差不多没力了,讲到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讲到哪里都被佛所破,那没办法了。现在就是很谦虚的:名为心不?就由佛陀,由您老人家来定夺吧!辩到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能找的全部都找光了,全部被佛所破!

[当机以六处计有,悉皆被破,至此乃计无着],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混乱,说:对啊!无所着心,我们听师父讲经说法,无所住啊,没有错啊。《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着不是就是真心了吗?

刚好相反,阿难讲的这个一切无着,是意识心的什么都不分别,明明在前面的,他也什么都不分别,不晓得清净自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他就说:我什么都不分别,这样是不是我们的心呢?

就像一般人不懂佛法,世间人讲:我没有执着啊!这个跟佛破无明,大彻大悟,那个见到清净自性的那个无所着,完全不同!一个是话讲一讲那个无所着;一个是大彻大悟讲的无所着,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内证的功夫啊!

佛所讲的无所着,是从清净自性显现起来,照见诸法皆空那种无所着,是破除无明,明心见性的无所着;阿难讲的无所着,只是话说一说,仍属于意识心,跟破无明,见法身,有内证的无所住是大不相同的境界!

[阿难闻言昧义,己意推度释成,谓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虽己释成,不敢自决,又曰:则我无着,名为心否?实因阿难不了,觉知分别心性,随境生灭,原无实体],

所以,我们这个识分别心,刹那生刹那灭,随境生灭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个意识,意思就是说:有增有减、有来有去,都是刹那生灭,没有实体可得的。没有实体就是没有永恒性,不是像我们的般若心,永恒的存在。[虽然至此,迫成无处,尚认有体,但不着一切而已]。不知道识体本空。[观佛下文破意自明。初阿难以不著一切为心竟]。

[辰二 如来以心相有无为破 分三 巳初 双征有无 二 双示不成 三 正与结破 今初]

经文95:[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佛告诉阿难:你所说的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在者。俱无在者就是说:无所着了,意思就是什么都没有,阿难这个不是悟道的无所着,它是不在,俱无在的那种,连心体亦无的无所着,失去心体的那种无所着,不是般若智慧的无所着,因此俱无在者。

佛陀说: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就是:都可以指陈,都可以讲得出来。这是虚空、这是水、这是陆、这是飞行物,诸所物象就是万能象,名为一切,都有所名相可以安,汝不着者,你讲无所执着,到底是为在为无?是在还是不在呢?所谓在,就是在这一些物象内讲无所着呢?还是不在这些物象内讲无所着呢?为在,这些虚空、水、陆、飞行,这些都存在。你是在这一些讲无所着?还是没有这一些讲无所着?

再讲一遍,说:你言不着者,是说你的心离诸一切物象,另外还有一个无所着,别有心之所在,但不去着一切,或者是你的心离一切物象,本无心之所在,名不着一切。连心都没有,为在为不在,就是这个意思。

[巳二 双示不成]经文96:[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意思就是:你离开这一些物象,还跑出一个无心的地方,离开这一些物象,还跑出一个无心,无则同于龟毛、兔角,龟本无毛,兔本来就无角。比喻事物是有名无实,龟毛、兔角只有名词。意思就是心相亦无,云何不着?无则同于龟毛兔角,连那个心都没有了,讲什么不着呢?没有心怎么能讲不着呢?

[此对上为无二字说。如汝心离一切物象之外,本无所在],不存在。[即并心相亦无],连这个心相都没有,连这个心的体性都没有。[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但有其名,本来无体,云何还要说个不着]?

经文97:[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解释一下:如果有一个不着让你无所执着的东西,就不能说无。无相则无,若无相,根本是无。你的心若无相,根本就是无啊!非无则相,非无,那就是有了,非无就是不能说无相,那当然就是有相了。非无等同则有。所以,非无就是不能说无相,等同于有相。

有相,相有则执着,有执着有个处所,[在]就是有个处所,有个你执着的处所。为什么讲无所着呢?意思就是说:有不执着这个心,就表示有一种东西让你不执着,所以不能说无。

无相当然根本就无了,如果非无,就是有相了,有相就是有让你一信言谈的处所,有让你执着的对象,云何讲无着呢?为什么你讲一切处无着呢?

[此对上为在二字说]。阿难所理解的,不是禅宗所讲的即相离一切相,乃是什么都无的无着。此对上面[为在]二个字所说的。

[如汝心离一切物象之外,别有所在,但不着一切者,便不可名无着]。因为本来就没有,譬如:一个人很穷。说我对钱不执着,懂意思吗?他连钱都没有,讲什么不执着呢?懂意思吗?连心都没有,讲什么不执着;连钱都没有,讲什么不执着钱,不执着钱是有钱人在讲的!懂我的意思吗?这样子更清楚了!

[下四句释上二句,果然无相],果真的无相,连心相都没有,[则同于龟毛兔角之本无,何必再说不着]?心对境一定有相的嘛!连心相都没有,讲什么不着呢?

[如若非无,则当成有相,相既是有,则定有所在,在何处,即着何处,云何得说一切无着耶?二双示不成竟]。

[巳三 正与结破]经文97:[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是双示不成无着之义故,应知汝言,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矣。]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86 佛所讲的无所着,是从清净自性显现起来,照见诸法皆空那种无所着,是破除无明,明心见性的无所着;阿难讲的无所着,只是话说一说,仍属于意识心

经文94:[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当机以六处计有,悉皆被破,至此乃计无着],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混乱,说:对啊!无所着心,我们听师父讲经说法,无所住啊,没有错啊。

《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着不是就是真心了吗?

刚好相反,阿难讲的这个一切无着,是意识心的什么都不分别,明明在前面的,他也什么都不分别,不晓得清净自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

他就说:我什么都不分别,这样是不是我们的心呢?就像一般人不懂佛法,世间人讲:我没有执着啊!

这个跟佛破无明,大彻大悟,那个见到清净自性的那个无所着,完全不同!

一个是话讲一讲那个无所着;一个是大彻大悟讲的无所着,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内证的功夫啊!

佛所讲的无所着,是从清净自性显现起来,照见诸法皆空那种无所着,是破除无明,明心见性的无所着;

阿难讲的无所着,只是话说一说,仍属于意识心,跟破无明,见法身,有内证的无所住是大不相同的境界!

    287 一个人没有钱很辛苦,一个人这辈子没有听到正法,叫做大不幸!

[佛法能推辗无明烦恼],[辗]就是压平,压平无明烦恼。[故以轮喻]。

一个人没有钱很辛苦,一个人这辈子没有听到正法,叫做大不幸!

不知道如何解决烦恼;不知道如何破无明;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象行尸走肉,追求五欲六尘,

到最后,无奈的交出生命,我就这样过一生,这个就是众生!

我大学一年级就听到了正法,就知道要修行!小学生要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哭;中学生毕业的时候毕业的时候感伤,唱一首歌:青青校树,芭乐莲雾~~~(师父唱),都要唱这个;

到高中、大学就听到正法了,知道了:缘起缘灭的东西啊!才恍然大悟,世间是生灭无常的,万法都是败坏之相的,我们追求的东西,根本就是错误了,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我们依靠的东西完全错误,我们认为金钱会带来快乐,金钱会带来苦恼;我们认为男女的感情会带来快乐,男女的感情会引发多少的杀机啊!

有一个女的要跟那个男的分手,怎么样?到她家去放那个汽油,火烧。这几天报的,那男的和那女的本来是相爱,现在要去办这个离婚,就像我们去镇公所这个地方办离婚,她的先生心怀不满,刀子拿起来就砍,砍了十几刀,刀刀见骨!爱得愈深,那个反过来的力量伤害就越重!

世尊讲:与其说你在追求快乐,不如说你在追求痛苦。因为这种缘起缘灭假相的东西,只能短暂的用一下,你付出去的痛苦代价,比这个更大!

因此,佛弟子应当以法为乐,这个财色名食睡,这个就看个人的福德因缘。因此,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为什么?男女之间会引发占有,占有就会引发杀机。有一个女孩子很狠,男朋友要跟她分手,调那个黑道的兄弟十几个,把他围起来打到残废!

所以,这些男人,稍微小心一点,惹上那个赤耙耙(凶巴巴)公司出来的,保证你残废的,真的要很小心!

这个就是世间,自古以来,重复的为情、为欲、为爱,也是小说、电影最喜欢拍的,就是这个,多少的众生为这个苦恼、死亡。

    288 妄缘空处,空处就是歇,妄缘把它放下来,就是菩提,换句话说:谁先放得下,谁先见佛;谁先放得下,谁先成就菩提

[觉知分别心性:即六识妄心,圆觉呼为六尘缘影],

简单讲;我们缘一切境,其实那个是影像。

为什么讲一个影像呢?譬如说:一棵树、一朵花,你看的就是相,彻底把它分析,花的相不存在的,这个相印在你的脑海里面,噢,这朵花很漂亮!这朵花已经凋谢了,你还一直执着你内心里面的相。

譬如说:你男孩子看一个美女,然后影像就一直印在你的脑海里面,这个美女已经老了,做奶奶了,那个影像还存在。

所以,这个六尘缘影,[此经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佛与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者,正明大乘无相实相之义,

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空,妄缘空处即菩提,无相光中常自在。’]

诸位!这四个句子要画双红线,见不见性,就这四句话!三际求心

心不有,要去求过去心、求现在心、求未来心你都找不到!当你找不到的时候,知道是妄,

心不有处妄缘空,心的妄识本来就是空,那一颗执着心找不到;那一颗妄想心也找不到。

妄缘空处,空处就是歇,妄缘把它放下来,就是菩提,换句话说:谁先放得下,谁先见佛;谁先放得下,谁先成就菩提。

佛法讲起来很复杂,也可以说很简单,问题就是:有没有勇气,敢不敢放下。

无相光中常自在,为什么无相?因为究竟。为什么讲无相?般若智慧是无相,这个无相,如果用:般若心中常自在,那更清楚!无相光中就是般若心中常自在。

因此,除了拜佛、念佛、诵经以外,要求大般若智慧才对的。

    289 [以上七番,皆破妄识无处。][七处皆非,则妄情已尽,而世人计心之住处,不出于此],所以,你想到的心,阿难都替你想完了,也问完了,就是找不到!

[以上七番,皆破妄识无处,并非七处征心,若论征心],征即是问。

佛问阿难,你的心在哪里,其实只有问一次。若论征心,后面还有问一次,后面。

[只有一次。佛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由是阿难执心在内在外,乃至无着,七处咸非]。

就是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真心无相,歇即是。

[是佛欲破妄识,先破所依之处,如讨贼者,先捣其巢穴],[捣]就是攻击他的巢穴。

[则贼无所依],巢穴被销毁了,这个贼就无所依了。[易于讨伐也。

《正脉》云:‘七处皆非,则妄情已尽,而世人计心之住处,不出于此],所以,你想到的心,阿难都替你想完了,也问完了,就是找不到!

[至此则平日所恃以为心者,杳yao或miao无住处可跟究矣!’][杳]就是渺茫,本意是深暗悠远的意思。

[此七番中,确定成处者唯四处而已。谓:一内、二外、三根里、及六根尘之中是也。以第四还在内,第五乃无定处,第七并处亦无]。

所以,一内、二外、三根里,以及六的根尘之中,这四个地方可以讲处。

第四仍属于在内,第五乃是无定处,无定处就没有体性。第七处连处都没有,就像龟毛兔角一样。

[又一引众同计],在第一番是引大众同计,执心在内;二是执心在身外、三是执心潜在眼根里边、四执心分明暗。

[二、三、四]是阿难[己意推度入声],推测的。[后三]就是五、六、七,是引佛平常所教导的[引教],却错会了佛陀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角度来解释,叫做[谬释],这七处[不可不辨也。初破妄识无处竟]。

七处征心讲完了,这两天稍微比较辛苦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接下来讲《义贯》,成观法师《义贯》写的非常好,资料也丰富,所以听不懂的,可以再一次复习。

我们这样孜孜不倦,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大彻大悟,修学佛道无所障碍。

初学佛法的人,听这个会辛苦,因为听不来,很难去理解,也实在没办法领悟。

诸位不要灰心、不要难过,佛法本身就是这样很辛苦,也很难的。

你想想看,我们受过高等教育,都要用三十几年的时间,才有今天一点点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就,何况你今天是初学佛法,一下就彻悟,把它听得懂,那怎么可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