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8: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阁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筋,江湖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扭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做个大小乘的佛子,理应重视个己的行仅,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属於个人的礼节,必须还要进一步的修福修慧以及引导其他众生走上修福修慧的道路,甚至还要为众生解除苦难,这才显示出你为大乘菩萨。所以,如何以法去救度众生,如何令诸众生免除现在未来所有的灾难,如何令诸众生增进自己的福德。自他所当修的,虽则说是很多,便归纳起来,实不外福慧。要知福报不够,会常常的遭遇各种障缘,使你不能如法的进修;设使智慧浅薄,很容易的会走上错误的道路,使你永不能就路回家,所以佛法一向主张福慧双修,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随缺任何一种,难以成办胜果。 在佛教中,向有这样的说法: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本已成为殊胜福国,而可接受人天的供养。但因他於过去生活中修学佛法时,只是注重智慧的修习忽略了福德的培养,所以现生虽得了阿罗汉果,可是所得的供养微薄得很,有时甚至吃不饱肚皮。一只为人豢养的大象,一般看来只是一个畜类,然而由於它 527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8: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过去生中,曾培植了很多的福德,虽则是个畜生,而享受到的超过了人群,不但吃得很好和很丰富,并且颈上挂了很多貴重的屡珞。它之所以堕落成为畜生,是因忽视智慧的修习,不能辨别善恶是非,以致糊涂的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感受畜生的果报。证知做个佛法行者、对於福慧的修学,定要同时的并进。佛的成佛,亦不过是福慧圆满而已。我们从佛学习,怎可不以佛为榜样,向佛看齐? 如何方可修福修慧?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财法二施。财施就是培植福德的,法施就是増益智慧的。所以修集福慧,并不是件难事,只要肯得财法二施就行法施就是为人讲解大乘经律,佛法没有人讲说,别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应多讲解。财施就是解救贫苦者的困难,或是为修行办道者建立安身修道之所。如此而行,就可得到福慧。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教化众生不是偶一为之的事,该是“常应教化一切众生”的,常应教化、就是不休息的、无间断的进行教化。在自己所应度化的众生范围内 天没有化度完 毕,就一天不得停止。教化众生,最要的是引导众生法修行,但修行必要有修行的处所,不是随地可以修的,所以定今作知下的诸事,使诸行人依之修道 建立僧坊”,好集合僧众安心修道 建 立山林”。好让修行的大众,得到山林的前,不致到热难当,三、建立“因”地,好种植蔬及水果,以供修行的大众全用。、建立农“田”,得以收528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8: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获丰富的五谷,以供修行大众的道粮,不致担心生活的来源。五、“立作佛塔”,以供广大人群的瞻礼,与诸人天作殊胜的福田。塔是收藏圣身灵骨的地方,亦即所谓生身塔,如果瞻礼和供养,其福是不可计量的,与殿堂的形貌安处,有着很大的不同,阿含经明梵尼尸比丘,昔於毗婆尸佛时,一天以极大的欢喜心,执火照耀塔一会,到释迦佛的时代值佛,身上所有的光明,二十八天的身光不及。以火照塔尚得这样殊胜功德,建立佛塔,其功德当更不可以思议。六、建立“冬夏安居坐禅处所”,好让夏天安居、冬天坐禅的僧众,得於此二时中策励勤修,不致懒惰懈怠。七、“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是显修道的地方,不是一处,是有很多地方的,凡是可以修道的地方,都应建立修道之所,好让修行办道的人,走到什么地方,都可安心为道。如是教化一切众生,不管是化彼自作,不管是劝彼使作,都可生起人天的福报,出世的善根,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建立这些,有个条件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定要“远离神坛、里社、淫坊、酒肆、屠儿、魁脍之家”。因为唯有离开这些地方,始不致於受到不必要的触娆,亦不致於受到社会人士的讥嫌,修行的大众亦得安心的静修道业。小乘律中说到比丘作星,佛制 产 尚须远离难处妨处,何况是自利利他的菩萨?当然更要远离难处妨处。所谓难处,是指有诸恶兽以及蚊虫蚂蚁的地方,经常的来恼乱你,让你不能发心的修道。所谓妨处,是指近屋四边的一寻之内,有众人汲水的井往来的道路,靠近悬崖深坑,或近官地、外道地、比丘5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8: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尼地等。因为这些地方,对於修道有极大的妨碍,所以不得不远离 如果发现没有诸难及妨碍的地方,知道这地的地主是谁、然后去为他宣说佛法,助他自发自动的生起喜舍心来,方可在这些地方建立僧坊等,绝对不可强求多索,使他失去向道之心。有两句话说:“闻施如避债,见僧犹逢仇”。到了这个程度,怎能建立一切?佛在世时,旷野城中有很多比丘,为了造作居住的房舍,直的向信众乞求,使得信众感到不胜负担,所以远远的见到比丘,立即各自紧闭门户,逃避比丘们的索取。迦叶见到这种情形,於心感到有所不安,就将经过报告佛陀。佛陀呵责了诸比丘后,并对诸比丘说:过去恒河边上有个梵志修道,常被一龙出水,绕在自己身上,不能安心的修道,以致忧愁而成病。佛陀看他这样可怜,就很慈悲的对他说:你何必为此忧愁到这样?要想龙不来绕的身,只要向龙乞求颈下宝珠就行。梵志听佛这样说后,就真的这样去做,而龙也就真的不复来绕。同时、佛又举例说:过去有诸比丘在林中修禅,夜间有鸟叫鸣,乱於所修禅定,深感以此为患,不知怎样是好。佛知道后,告诸比丘说,鸟呜有什么可怕的?要想鸟不来扰乱你们修禅,你们只要向鸟乞求两翅就行。比丘听佛这样说后,就真的这样去做,而鸟也就真的不来乱吗。试想想看,兽尚不喜欢人们向它乞索,何况向人多所求索?自然会受到人的厌恶,不愿直见乞化的比丘。弘赞菩萨戒略疏卷七说:“今时或有假公济私,托事募化诬因昧果,千劫难以酬偿,浪用信施,万世不复人身。530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0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损损他,冒名教化作福,诚为法门中大贼”1 修诸福业虽有多门,但是就其重要者说,无过建立行道之处,成就他人用功修行。这不是说来要别人这样做,自己亦当这样的去实行。不论自作要他行,亦是随力随能的去做,绝对不可带点勉强的,万一力量真的做不到,不去建立僧坊等,自亦是无所违犯的。佛法是合情合理的,不是强人所难的。寂光梵网经直解卷四说:“若乃非理募化,自附营修,以公济私,误因昧果,所谓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如是修福,不如避罪。若果真为兴隆三宝,因果分明,纤毫无差;复能无我人相,了达三轮体空,如是修福,是为真行菩萨道者。修福是如此,修慧又当怎样?这当然是修大乘菩萨的智慧,所以说“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要能为他讲说,必须自有智慧,亦就是要自己对於大乘经律,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如自己对於经律不了解,怎可无碍的为他解说?所以经律都是佛说的,为什么定要讲解大乘经律?因为大乘经律,有灭恶生善的功能,除罪获福的利益,且菩萨本身是大乘,当然要令众生修大乘的智慧。因此,不得不为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这是总举修慧的大纲,下面再为一一的详说。所谓讲解大乘经律,如通常的讲经解律,国然是可以的,但在某种的特殊情况下,是亦可以讲解经律的。“若”人在有“疾病”的时候,应讲说大乘经律因此经律能疗众生的无明宿患,灭除一切恶业罪报能得身心安隐快乐。若“国”家有了灾“难”的时候或是独裁者以暴力统治时,或是受到外敌侵略时,应讲 531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大乘经律,以此经律的功德,能守护国界,种种怨敌息诸灾悲的。或遇到盗“贼难”时,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以此经律的功德,能够摧毁内在的六贼及种种劫掠,因而使得外界的劫贼息恶兴慈,不再受他扰乱的痛苦!不但遇到如上的灾难,应讲大乘经律,就是遇到自己所尊亡故时,如“父母、兄弟、和尚、阿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以此经律的功德,能够资导冥识,解脱切幽冥的痛苦,或得上升享受人天福报,或藉此之功德得以往生净土,或得终於趣证无上菩提。因为大乘法力不可思议,非特能够挽救现在的危难,亦能资益冥途。如在所尊的灭亡之日以及七七日中,如不为之讲说,幽冥不得闻法,岂非失利甚深?所以应讲大乘经律。以示对於所尊的孝思,亦可见出孝名为戒的真义。 还有“一切斋会求愿”,亦当读诵讲说此大乘经律。因为经律功德殊胜,能满一切众生的所求和所愿不致使诸众生空无所得的。“行来治生”,就是到处奔走,经营资生事业,亦即等於现在所说的发展工商业以求得实际的利润,这同样要读诵讲说大乘经律。因此经律本身具足一切如意法财,能够成就众生的珍宝利益,用以周济世间而感到无所缺乏的。所以南传佛教国家,信徒经营生意,举行开张典礼要请僧众前为念经洒圣水,亦即此意。中国佛教向来缺少这一精神以致使人误会佛教是死人的宗教,与生人好像毫无关系的,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或为“大火所烧”,或为“大水所漂”,或为“黑532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吹其船舫”,遇到如是水火风的灾难亦应读诵讲说此大乘经律。要知此经殊胜功德:在你为大火所烧时,能够使你解脱一切热恼而获得极大的清凉,或能灭除你内心的瞋恚之火,不再烧你的功德之林;在你为大水所漂时,能够使你免除漂溺的大患而得安然的登岸或能干枯你的爱欲生死大河,让你到达寂灭的彼岸;在你为黑风所吹时,能够使你不为狂风骇流所波动而得风平浪静的渡过,或能解脱你的无明之风,让你於苦海中,稳驾般若法船,度诸众生直达涅槃的彼岸。所以应读诵讲说此大乘经律。 或者有时入於“江河大海”,遇到“罗刹之难,亦应“读诵讲说此”大乘“经律”。因此经律殊胜功德能令罗刹鬼的害人之心顿息下来,增长他的善心,不但不会再去害人,而且可以做为佛法的护持者 “乃至”为了免除“一切罪报”、免除“三恶、八难、七逆”,亦应讲此大乘经律。众生所要感受的罪报,不是一种两种,而是有很多的,所以说一切罪报。因此经律能於地狱作大赦书,蠲除一切罪障,所以能免切罪报。三恶,是指饿鬼、畜生、地狱的三恶道,为受苦处。因此经律是断恶生善的根源,所以能令众生出三恶道而上生人天。八难,是指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的八难。此经律的功德殊胜,能够转祸为福,转难成祥,所以能超八难而获一切的殊胜果报七逆,是指弑父、弑母、試阿罗汉等七种。由此大乘经律,是孝顺的根本,所以能除於七逆的罪报。设或“租械枷锁系缚其身”,亦应讲说大乘经律。在手叫做扭,在足 533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做械,在颈叫做枷,在腰叫做锁,皆是系缚人们不能自由活动的。为什么会受到这些系缚?看来似乎是外在的,实际是由业力遭此罗网的。由於大乘经律,具有解脱的妙用、所以能够解脱身心内外所有的一切缚著之苦,不再因此感到种种的不自由! 或一个人,“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读诵“讲此”大乘“经律”。多淫,就是欲心特别重多瞋,就是瞋心特别重;多愚痴,就是愚痴特别重;多疾病,就是病痛特别多,常常为诸病魔所缠。由於大乘经律,能够出生清净心、慈悲心、智慧心,能够读诵讲说,就可以清净心灭除多淫的贪心,以慈悲心灭除多瞋的恚心,以智慧心灭除愚暗的痴心。是以讲经功德极为殊胜!由此大乘经律,能够出一切诸善法门,所以能疗众生种种尘劳大病。因此,不论怎样多讲经律,总是有益自他的。 做个新学菩萨,应该广修福慧,然“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就是不修福修慧的话,就要结成“犯轻垢罪”。 此戒,七众同学,大小不共。小乘声闻於夏安居时,佛固为制应修房舍,但除了这时,佛不为制的,可是大乘一切时应修福业,遇缘当为不为 结成轻 罪。如以三聚摄归:讲说经律是摄律仪戒;福慧双修是摄善法戒;教化一切是摄众生戒。所以即此一戒,统具三聚净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 这是对上九戒的总略结劝,谓对“如是”所说“九戒,应当”如法修“学”,时刻“敬心奉持”。上来是略534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为欲详细了知,到后“梵坛品”中,“当”为“广明 戊四○拣择受戒戒 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阔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馀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讲解经律引导众生修福修慧,固是菩萨所应有的任务;但为众生授戒以摄众生走上佛法的大道,同是菩萨不可忽略的贲任。要知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以慈悲济物为所怀,只要众生千里来求,菩萨就当予以摄受,不得运用任何藉口予以拒绝。如果不然,反以瞋恶之心,不肯为他授戒,那是不大像普利众生的菩萨! 要知金刚宝戒,是平等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受的,决不容於中分别贵贱高下,人非人等。假定有所选择,应该替他授戒的不替他授,不应替他授戒的反去替他授,你自己首先就已得罪,那里还有资格可为人师?所以只要看他是个旷受菩萨净戒的法器,就应无所保 535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留的为之授戒。假定以瞋恨心嫌怨心加以简择,那就有乖奖导后学进入佛门的意义。所以菩萨利生,理应有缘便应,无往而不子以济度的,否则,就违菩萨遍利众生的心愿,成为修菩提行的障碍。法藏菩萨戒疏说:“别乖摄生,通违三聚”,是为拣择受戒的最大过失此戒,出家二众同犯,馀众不在此例,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做人师范的,大小乘不全共;菩萨发心本是普度一切的,所以任何有来求受者,不容私意有许不许拣择行事;声闻道狭,来求法者,有许不许,如本没有接受他的所求,不为他传授戒法,自然是不违和的,设若已经答应他,后来还又懊悔不为传授戒法,同样是有过失的! 然则怎样才算不犯?假定自己有病,或病才愈无力,或自己暗钝不知传授,或来求的不是真心的,或是外道骗诈而来,或是他身具有遮难,不为授戒,自是不犯戒的。与上相反,一切皆犯,做菩萨的,不得不特别的注意!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对於有心求受菩萨戒的,皆当平等的“与人授”菩萨“戒”,其“时”绝对“不得拣择”品类,或给他授戒,或不给他授戒。诸如“一切国王”得授戒的,比方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梁武帝,从慧约法师受菩萨大戒;唐高宗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诏终南山道宣律祖,於净业寺为他授菩萨戒;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元一0四一),诏元堪律师,於杭州大昭庆寺地涌戒坛,为他授菩萨我。一切“王子”得受戒的,如唐太宗贞观536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西元六二八),诏元琬律师入宫,为皇太子及诸忆嫔受菩萨威之类。一切“大臣”得受戒的,如南北朝时代周武帝建德元年(西历元五七二),诏禅师僧纬至京,令公卿咸受十善戒又如清朝顺治帝时代,内侍周天成护法,恭请华山见月律师授菩萨戒等。一切“百官”得受戒的,历代以来,可说很多。“比丘、比丘尼受菩萨戒的,称为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可说是中国传授戒法的通规。“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受菩萨戒的,更是不计其数。色界的“十八梵天”,欲界的“六欲天子”,同样是有受菩萨戒的。“无根、二根、黄门奴婢”,受声闻戒的资格固没有,受菩萨戒同样是不成问題的。“一切鬼神,尽得受”菩萨“戒”。“如嵩岳帝受戒於元珪禅师;庐山神受戒於昙邕禅师高王降祝请聪法师授菩萨戒之类”。佛道无偏,一切普摄,一切道俗幽显皆得受戒,绝对不可有所拣择。又说:“阳春择物而生,则其生必寡;沧溟拣流而纳,则其纳几何?大士春育海涵,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岂有分别高 下,僧俗贵贱净 秽之不度耶”?所以一切皆得受菩萨戒。 既无所拣别的为一切众生授菩萨戒,“应”当“教”诸发心受戒者,“身”上“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以期“与道相应”。袈裟,中国译为染衣,亦译坏色。如是好衣好色,恐会对它生起染著;如果对之贪心,恐妨道业清修。因为世俗人所著的衣服,都是红红绿绿的五颜六色,以为要这样才算美现,到了现代,奇装异服的更是五花八门,但是出家以及修道的人,以修解脱道为主,与世俗人的服装,当然不能相比,所以皆 537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坏色。所谓坏色,就是五色相杂之色,所以说“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青不是深青,亦不是纯青,是一种泥青;黃不是大黄,亦不是浅黄,而是黄中兼有赤染,就是木兰色;黑不是全鸟,如外道的所著的衣服,而是黑中兼有紫染,就是所谓缁衣,如熟桑椹那样。所以皆使坏色,目的在与世俗所著的青黄、赤、黑、紫的五种艳丽的鲜色有所区别。 不特袈裟使染成坏色,所有“一切”禅“衣”、禅裙,皆应染成坏色,“乃至”所用的“卧具”,“尽以”染成“坏色”,所以说“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至“若一切国土中”,其“国人”民“所著衣服”,必然是各各不同的,亦必是用俗五色各染一色者多,佛子“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僧有僧装,俗有俗服,绝对不可有所雷同。如出家比丘穿与俗人一样的服装,那里还能显出你是僧人身份?所以不可皂白不分的互相混滥!菩萨戒初津卷七说:“今时不谙经律之意,不分僧俗之制,授在家男女五戒,今著比丘五条袈裟,授在家菩萨戒,使著二十五条僧伽黎,僧俗混乱,违佛正制”!“义净三藏亲游西域,目睹沙弥,曾未见有披著比丘五条、七条袈裟,其所著者,唯是钵吒。以其未入僧宝之数,故未堪著福田之衣,著即得罪。沙弥尚且这止,而其俗士,宁堪为人天福田耶”? 上来虽说对受戒人不应拣择,但是於不炼中亦当略有所拣,就是业障如何的须加拣择。如“若”有人“欲”来“受戒时”,身为授戒“师”的,“应”先向他“问言:汝”於“现身”,当中“不”曾“作”过“七538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逆罪不”?如受戒人说没有,就不得择而应与之授成,如受戒人说有,传戒师的“菩萨法师”,就“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因为现身若是造作七逆罪成,那他一定要堕无间地狱的,所以成为截品的最大障碍不说不可受戒,就是受戒亦不得成,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不先问清楚 所谓“七逆”罪“者” “出佛身血”,这不一 定要伤害到生命,只要使佛身体上出了一点血,就构成逆罪。二、“杀父”;三、“杀母”。父母对於我们有生育色身的重思,我们报答重思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杀害二老?如有丧心病狂的逆子,果真去杀害了父母,使父母不能继续的生存,自然亦成逆罪。四、“杀和尚”;五、“杀阿阁黎”。和尚与阿黎,对於我们有生长戒身的大德,虽粉身碎骨,亦不能报答他们的思德,现在不但不报恩酬德,反而去杀掉他们的生命,当然要造成逆罪。六、“破羯磨转法轮僧”。爲磨,译为作法办事,亦即现在说的会议。僧团的作法会议,最要紧的是和合,以示僧团的团结,但若有人破坏僧团团结,而使僧团破裂,其过失是很大的。破是怎样破法?如同在一大界内,最少有八个比丘共住,并且原来和合无间的,后来由於意见的分歧,四人一组的分为两组,此组与彼组各自为党,界内别作磨僧事、是名破瘍磨僧。比丘如是,比丘尼众,别作周磨,也是如此。破转法轮僧,传说叫转,轮有摧辗的功用。如个僧人,传说如来的正法,摧辗众生的感业,名为转法轮僧。破是怎样破法?如极少有九个比丘共住 539
 楼主| 发表于 2020-8-4 18: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忽有一人自称作佛,诱惑八人中的四人。接受他所说的教法、结咸一党,倒说经律,令人舍正见而入邪见,其馀的四人,听他这样的乱说,知是极大的错,不为他所转,又自成为一党。这样,不论是在界内界外,都叫破转法轮僧。但这惟比丘僧团可以有的现象丘尼僧团中,无有破转法轮僧事,因这要有一人自称作佛才行,比丘尼是具五漏之体,没有人会相信她作佛的。到了现代,虽没有人敢以自称作佛,进行转法轮僧的破坏,但有代佛扬化,弘法利生的僧人,亦可名为转法轮僧,设若有为破者,亦同此罪。七、“杀圣人”,是指大小乘的圣者,如小乘的四果,大乘的十发趣以上,是诸圣者,都是有益於世间的,应该予以恭敬尊重,现在反而加以杀害,当然造成极大逆罪。 生而为人,“若具”如上所说的“七逆”,不说全部具有,不可为之授戒,就是具有七逆之中的一逆,“即”於“现身不”能“得戒”。为什么?要知本源心地,虽是平等平等的,没有凡圣的差别,没有善恶的分野但因造七逆罪的人,自逆本源,坏其心地,戒体不可能发起,戒善亦不可能出生,所以不能得戒。除这具七逆罪的,所有其“馀”的“一切人”,“尽得受戒”不可加以拣择,如果有所拣择,反而是违犯戒。 无所拣择的让一切人出家,“出家人法”又是怎样的呢?原因有些为臣为子为奴婢的出了家,不知出家的礼法,臣对君行在俗的君臣之礼,子对父行在俗的父子之礼,奴婢对主人行在俗的主奴之礼,佛陀认为这是不合法的,有违出世的大道,因既出了家,不应540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行世俗礼。优塞戒经说:“若优婆塞、优婆夷等,欲受三归五戒之法,必先禀礼君亲眷属,家庙祖先,然后方可求受戒法”。出家人受戒,就不需要经过这道手续,因为当你在出家时,已经这样如法做过,所以现在受了大戒,就当以道自重,遵守出家礼法,“不”得向国王礼拜,不”得 已经离去爱念,对於六亲”亦 父母礼拜”,同时出了家 的 不”当“敬”,就是 对於‘鬼神”,因为无须向他谄媚,当亦“不”需加礼”。要知出家以后,已经成为佛子,虽还没有得道,已是三宝之一。天魔见出家人,都感几分惧意,帝释见出家人,都发诚敬心来归依,怎可对於他们礼敬?如反礼敬,失去僧宝的尊严,三宝也就不健全,於是人天无依,长夜黜暗,势必形成世间的黑暗无光,不知解脱为何! 君亲对於我们有莫大的思德,不论出家在家都应有所报答,这可说是天经地义而无容否认的,但出家人的报答君亲,不是世俗形式上的礼敬,而是精进的如法的行道,并代君亲礼敬三宝,以祝君亲的身体康乐!这是出家人尽忠尽孝,敬君爱亲的大礼,与一般的世间忠孝,是有着极大不同的。不知佛法的大忠大孝,以为佛法的无父无君,真是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君父尚且不礼,鬼神自不必问。如果好乐礼敬天神,那与外道就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什么资格称为佛子,方等经说:“不得祭祀鬼神,亦不得轻於鬼神”。至於在家学佛弟子,优婆塞戒经曾说:“若优婆塞,为诸舍宅及身命,祠祀鬼神者,不失戒;若至心礼外道鬼神者,失戒”!可见祠祀是一回事,礼拜又一回事。 541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词祀,亦祇可用香花水果,不得杀害生命。 发心受戒者,“但”能“解”得“法师语”,不论是怎样的品类,“有”从“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证明他的求法之心至为真切,做菩萨的应当为之授戒。“而菩萨法师,以”不善的“恶心”,以愈怒的“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辛负当机,退失佛种,岂不过失很大?所以结在“犯轻垢罪”。要知此菩萨大戒,本是一切众生所应同受的,有心要受,就应与受,不可有失慈意! 戊四一为利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阔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 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 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自己对于大乘经律,实在有所了解认识,可是有 来向你求者,你却不肯授他戒法,这当然是要不得的。现在自己实在无德,却勉强的好为人师,这当然也是542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对的,请试一想;大乘经律中所说的持犯轻重,一无所知,怎可为人之师?要知自行若立,方可去化度人,现在确无所知,诈言一切了解,不但无益於他,对己亦为不利,这是最要不得的。因为你这样做,使如来的正法,没有得以正确的弘传,久了会使正法堙灭。而且由於错误的传授,受者以为这就是菩萨大戒,老实的照着去行,不知所行非法,可谓毫无意义。这末来,你误导所化的众生,使他不能到达真正的解脱你说罪过不罪过?为了贪图名利,而作如是误传,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虛空藏经说:“名闻利养,是诸罪本”。真是一点不错。所以古德亦说:“自实无解,为邀名誉,自误误人不少;虽有实解,而图供养,自败败他非轻。诚非化导之仪,深乖财法之施。这是值得每个好为人师的熟读深 此戒虽是轻垢,但有轻重差别。问题看你无知是多是少,所化众生是利是钝,内在贪心是大是小,所授戒法具不具足,如无知多,所化利,贪心大,授戒具,其罪就重,反之当然较轻,不过在自己学未成就,别人强逼的来为请求,如果不是为了利养,你为他传授戒法是不犯的。 大小乘都应遵守此戒。至於七众,主要是为出家二众,馀五众没有授戒事,所以不在此例。三聚摄归是:不为名利是律仪戒,一一好解是善法戒,教人起信是摄生戒。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最初要去利人时,应知信心是最为根本的,因为信是 543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入法的始基,亦是超圣道的魁首,所以“教化人起信心时”,是不可或缺的要著。这里所谓信心,主要是信自心可以作佛。诸有欲受戒的,先要发是信心,信心发起来、万善从是而生,众生从是可度,佛道亦即由此堪成。要知众生内在虽具有佛性种子,但若不遇诸佛菩萨经律所教,及一切善知识开导发心,说他能自成佛,是决无这道理的。 受菩萨戒与受比丘戒,略有不同:比丘戒法於僧中受,所以定要三师七证的十师均现在前,否则,是不可受戒的。菩萨戒法於十方诸佛菩萨前受,所以和尚秉宣,但得教诫之名,就是秉宣佛制,教诫后学。因此,一个“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设若“见”有发心“欲受”菩萨大“戒”的“人”,首“应教”他礼请二师”;即请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请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阁黎”。为什么不请羯磨及尊证?因释尊是现在佛,弥勒为当来佛,以表现前受菩萨戒为因,当来成佛为果。因果具足,所以省去请羯磨及尊证。在佛菩萨像前为欲受戒人授戒,师当在傍,不得背像而坐,一切一切都要如法,不得有违如来圣教,免令受者终身不得戒! 秉戒和尚既为受戒人礼请了二师,进而就当在“师”前,“应”对受者“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这里所说的七遮罪,就是前说的七逆罪。由於此罪能障圣道不起,所以名遮;由於此罪逆於本源心地,所以名逆。“若”受戒的人“现身有七逆罪者”,作教诫法“师”的菩萨就“不应与授”菩萨大“戒”,“若”受戒的人现身“无544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这”罪“者”、教诫法师“得与投”菩萨大“戒”。 有”受此菩萨大戒的 设“若”曾 “犯”了“十”重“戒者”,那又应当怎样?惟此所说 可是后来毁 的犯十戒,不是全部的毁犯,是说份十重中,随犯一种重戒。佛陀大慈,不忍犯戒众生因此沉沦,特开种方便法门,就是“应教”犯重戒者诚心“忏悔”,以期灭除所犯的重罪。若不勤求忏悔,以此罪业,必墮途,永无出期! 怎样忏悔?谓“在佛菩萨形像前”如法忏悔。忏悔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要价“日夜六时”之中,以至诚恳切的心,“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知所犯戒明其罪相,深生惭愧,殷勤悔过,愿得早日恢复清净!汾诵戒外,更要“苦到”的“礼三世千佛”。三世千佛,显示三世各有千佛。苦到、形容份礼时,如救头然那样的迫切,如泰山崩那样的至诚,五体投地,称佛洪名,念地狱苦,发菩提心,“得见”到“好相”。‘苦七日”见不到相,继续的“二三七日”,如仍见不到好相,“乃至一年”的这样苦到礼佛,必需“要见好相”方得罢休,一日不见好相,一日不停礼忏。所谓“好相者”,究是指的的什么?或矜诵戒的时候,或矜礼拜的当中,或补梦寐的时际,见到“佛来”为自己“摩顶”、或“见光”明照烛自身,或“见”香“哗”遍洒净地,或及见到其他“种种异相”。证知“便得天”除犯戒重“罪”。重罪天除,戒体离诸障蔽,就可恢复清净,在长期中礼诵,“若无好相”现前,所犯罪不灭本有戒体不复,一切戒善不生,是则“虽”在“忏”悔,却“无 545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7: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益”可得,因而“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虽说仍无所签,但亦不是全无利益,或永远无有其益,“而”是亦“得增益受戒”。就是现在虽不得戒,但由礼忏的力量可以增长向后得戒之差。因为只要这忏悔心不歇,一直殷勤苦到的念念相续下去,经过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一旦见到好相,立即就可得戒。得见好相既是死罪因缘,对於所见好相,不应有所取著,假定有所取著,不但戒罪难死,而且魔得其便,对自己是很不利的。因此,未见好相,要求见好相,见到好相,不应有所著! 或有曾经受过菩萨大戒的,“若”没有犯十重戒而“犯四十八轻戒者”,又应怎样处理?这唯有令其“对首忏悔”。就是令对一清净菩萨比丘的前面,自首其罪,发露忏悔,从今以后,誓不再造,其“罪便得”消“灭”,“不同”所犯的“七这”重罪,要见好相,方得灭除。不过在这当中,“而”为“教诫师”的,必须“於是法中”,许他忏悔不许他忏烸,能够得戒不能够得戒“——”要“好”好为之“解”释清楚,方堪为人师范。好解在此亦、可当善解讲,就是善为解说 忏悔之 法,绝对不可马虎忽略,以免学者不知如何忏悔! 作为教诫师的菩萨,“若不解大乘经律”中所说的“若轻若重是非之相”,那是不可以的。轻相,是指轻戒之相,如果犯了,对首忏悔,便得清净;重相,是指重戒之相,如果犯了,要见好相,方能灭除。自己对这要能分别清楚,不可以轻为重,以重为轻,致使轻重错乱。应当忏悔的,指示他忏悔,应当复戒的,即为其复戒不得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致使误导行者,於此轻、重54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