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海仁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31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二感激生勇

又彼色阴尽,受阴明白之善男子,因于定中,见诸佛心,如明镜像,亲证己心,与佛同体之胜相现前,好生感激。忽于感激过分之中,生出无限勇气,其心猛利,志顿齐佛,妄谓诸佛,必须三祇修福慧,方能成道,而我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一生便能超越,三祇修证。殊不知理可顿悟,事必渐修。此皆因用功过急,志欲陵跨佛乘,轻率自大所致。设能及早觉悟,此乃慧多定少,未能以定持慧所致,非为圣人所证实境;不为所迷,仍然逆流照性,则日久狂妄自销,还复正念,则无过咎。否则,作为证圣之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狂魔,是外道修行狂慢自大,不得志而死。今因修止观者,狂妄自大,得其方便,乘虚而入,摄其神识,操纵其志,见人便矜夸己德,我慢无比。乃至其心,超略圣贤;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因此,以前所修正定,毁于一旦,被魔所摄,命终成就魔业,为魔支配,破坏佛事,受魔福尽,当堕无间。
发表于 2022-11-1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情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三智衰生忆

于色阴尽之定境中,因定多慧少,观察力弱,未能进而照破受阴,向前无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因堕于色受两阴之间,进退不得,心中焦虑,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处,沉忆枯渴之心,不敢散失;以为沉忆既久,必有所获,遂以此枯渴、沉忆不散之心,为勤修精进之相。此实由于修习三摩地,定多慧少,观察乏力,致有此失。若能悟知,此是定强慧弱所致,收拾沉忆,提起正念,使定慧均等,则无过咎。此种进退维谷之境,岂是圣人所证?设若以为沉忆之境,是圣人所证,则有忆魔入其心腑。忆魔亦外道修行,得少为足,忆持静境不失而成。今乘行者迷执沉忆,以为胜证之便,而入其心,拘其神识,日夜撮取其心,悬挂于色受二阴中间之处,自此失于正受,沦为魔眷,魔福尽,当坠无间。
发表于 2022-11-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圣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名,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四慧胜成劣

失于猛利,谓慧多定少,观智过于猛利,于色尽受现定中所见,心佛一如之胜境,常怀于心,以为自己已成报身,卢舍那佛。五阴区宇,仅破色阴,便于色销受现之际,以为成佛,未免过于得少为足。其过在于用心过猛,定力微弱,不善观察,忘失恒常审察,溺于己已成佛知见,而成狂慧。若能省悟,佛性虽现,未得受用,仅属定境,暂现而已,非为圣人所证,然仍进修,力求定慧均等,则无过咎。否则,设若作为圣人所谓之境,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知足魔,是见取外道,迷有漏天,作无为解,非果计果者。今得其便,入行者心,摄其神识,见人便言,我已证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理。因而失于正受,心随魔转,为魔眷属,福尽堕落。
发表于 2022-11-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五失守生忧

新证未获,谓色阴销,受阴现,虽见佛心,未得受用,故心所居之色阴已亡,因堕于色受二阴之间,历览二际,即前后观察,自心生起艰险恐惧。以其进不可曰险,退无所居曰艰。恒处于艰险忧虑之中,忽然心生无尽忧恼,如坐铁床之苦,如饮毒药之悲,常为忧悲苦恼所困,心不欲活,但求速死。故常求于人,害其性命,以便早得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是出其过;此人过在无方便慧,恐惧过度,若能觉悟,此乃定多慧少之过,从此改过忘忧,定慧双修,则无咎过,而可归复本修。否则,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常忧愁魔,是生前不得志,忧屈枉死,冤魂不散而成。今乘其便,入其心腑,益增其忧,故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欲求舍寿速死;或常怀忧愁厌世之念,走入山林,不愿见人。因妄起邪念,失于正受,沦为魔眷,福尽堕落无间。
发表于 2022-11-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予,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六慧劣成喜

处清净中,谓色阴既破,烦恼降伏,二执不起,受阴现前,心得虚明,能见佛心。于清净境中,心得轻安之后,忽然自己产生,无限欢喜之心;心中之喜悦,无法抑止。其过在轻安,无意自禁,因于定中,定多慧少,缺乏智慧观察禁止所致。若及早觉悟,舍喜不受,力求定慧均等,继续观照,止观不二,则无过咎并非圣人所证之境界。若误作圣解,则有一分好音乐魔,入其心腑。此魔亦外道修行,得小轻安,生极乐想;守此不忘,名喜乐魔。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摄其神魄,见人则笑,纵情五欲,恣意享受;或于通衢大道,载歌载舞,以娱自己。若问其故,则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由是邪念,失于正受,沦为魔眷,福尽堕落。
发表于 2022-11-5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七见胜成慢

慢有七种:一于劣计胜,恃己凌他,谓之我慢;二同德相傲:谓之傲慢;三于同争胜,名过慢;四于胜争胜,名慢过慢;五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以卑自矜,名卑劣慢;七不敬佛僧,不礼塔庙,谓之邪慢。此修定人,见色阴销,得大光耀,见诸佛心,以为妄尽真现,引为满足。无端忽生大我慢心,恃己陵他,甚至七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正是邪慢。此人过在无慧自救;若能觉悟,法性平等,生佛一如,尚不可轻慢众生,况敢慢诸佛圣贤,以此觉慧,挽救狂心,继续止观双修,则无过咎。此非圣人境界,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外道修行,得少为足,而起我慢,死后为魔王摄,名大我慢魔。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慢上加慢,何止不礼佛塔,且摧毁经像;或对人言,佛像不过是金是铜,是土是木所造,经典亦不过是树叶毡华。肉身才是真正活佛,不知恭敬,反崇土木,实为颠倒。人或信之,随其毁碎经像,埋于地中;纵或不信,亦因疑致误,贻害众生,罪当堕入无间地狱。自此失于正受,沦为魔眷,魔业既尽,当堕阿鼻地狱,无救无归。
发表于 2022-11-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八轻安自足

定中行者,色销受现,于自心识精圆明之中,圆悟精明之理,即亲见佛心,随顺于生佛一如之境,得大自在。忽然生起无量轻安,而言自己,已成圣人,得大自在。此但名于定中慧胜,圆悟精理,而获轻安清净所致。非是圣人所证境界,及早觉悟,继续观照,则无过咎。否则,作为证圣之解,即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此魔亦外道修禅,降烦恼,得轻安,以为证圣,死后为魔所摄,名轻清魔。今乘机渗入其心腑,摄其神识,使行者自谓,功行已满,福慧具足,更不再求上进。凡为魔惑者,皆因缺乏闻慧,非果计果,故曰此等多作无闻比丘。此等比丘,往往未得谓得,令人生疑。及定散命终,受生相现,又谤佛妄语,使人从之受误;甚至谤佛,断菩提种,堕阿鼻狱。因起邪见,故失于正受,沦为魔侣,命终堕落阿鼻。
发表于 2022-11-7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九空解成断

色阴销,受阴现,便于受阴虚明之中,获得虚明之性。受阴无质曰虚,能分别前境曰明。此人处于虚质无碍,明净无物之中,忽然生起断灭之见。谓人死断灭,既无因果,亦无轮回,是以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一向入于断灭空境。空解成就,断空之心现前,乃至心中生起,永远断灭之邪知谬解。海公认为前后诸科,皆出其过之由,此中亦应有‘此名定心,沉空滞寂’两句。由于定心,失却慧照观察,而沉空滞寂,故有断灭之想。若能觉悟断空,非圣人所证之第一义空,速提观智,继续修证,则无过咎。不然,则有空魔,入其心腑。空魔即拨无因果之断见外道,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摄其神识,使其断见更盛。故而谤持戒名为小乘,且以大乘菩萨自居。谓大乘度生,不拘小节,菩萨既悟空理,本无持犯可得,何须持戒。因而常于信心檀越之前,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其魔力附体,能摄伏在彼之前等人,对其淫秽之行,不生疑端,更不毁谤。如是魔鬼入心既久,或有人谓其曰:菩萨悟空,无有持犯,而饮酒食肉,何不见其饮尿食屎。此魔鬼入心之人,竟于檀越之前,或食屎饮尿,与酒肉等,现出一种净秽俱空之相。此人破佛所制戒律威仪,以言误人,使误信者,堕入罪恶。因此失于正受,死当沦堕。
发表于 2022-11-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十爱极成贪

味其虚明,即贪味受阴虚明之境,入心入骨,不肯或舍。其心忽然,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欲境现前,不能自持,便成贪欲,此出其相。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是出其过。此人过在贪味定境,安乐随顺入心,而乏真慧,把持自心,遂随狂妄欲念,误入诸欲。若能以慧观照,此安乐定境,不生贪恋执著,继修止观,勇往向前,则无过咎。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外道修禅不断淫心,命终堕为欲魔,专事恼乱梵行,今乘行者一念贪著,即入其心,摄其神识,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与其行淫者,名持法子,因有魔鬼神力所摄,故于末世中,摄化凡夫及愚痴众生,数以百计,如是乃至,多越千万。直至魔欲满足,心生厌虽,舍其而去;既然魔力消失,威德自无,受其愚者,控诉于法,故受王法所治。疑误众生,应云惑乱众生。淫欲正是地狱之因,生受王法制裁,死堕无间地狱,正受尽失,沦为魔眷。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庚三结过劝示

佛告阿难,如前所述,于禅定心中,所现十种境界,皆是受阴未破,用心不当,理智与情欲交战,互为胜负所致。如得虚明之性,是止观胜于妄想;如生忧发悲,毁戒贪淫等,是妄想胜于止观。众生愚顽无知,迷于定境,故逢此十种境界因缘,迷不自识,竟妄谓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此结其过。汝等以下,是劝示。佛劝阿难等,应当将如来所说,受阴十境,传示末法;令修定者,得以明白魔境,了悟正定,不为魔惑。使末法众生,获得加持保护,得以正修,渐次证入,成无上道。
发表于 2022-11-9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磨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己三明想阴境分三。庚初总示阴相分四。辛初结前受阴尽相

受阴尽者,谓修三摩提之人,于前所述,受阴十境,或备经,或不备经,皆悟幻境,不生住著,止观均等,过十境,破受阴。但仍为想阴所覆,未得漏尽,虽然,但其心与形离,如鸟出笼,不复再为色身所限,而成就意生身。自此从凡入圣,历六十圣位,随意所往,得无障碍。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加前三渐次,及前之干慧,后之妙觉,名六十胜位。意生身有三:一、乐意生身,二、性意生身,三、无作意生身。今云心离其形,应是性意生身。文句云:‘意生身者,随意所到,身则便到’,故云随往无碍。此有三种:一者入三昧,乐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者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十信能得。若至初住,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法身,应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复名为意生身矣。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辛二正示想阴区宇

文句云:‘利根之人,受阴尽时,一尽一切尽,便能朗然大觉;若想阴习强者,于观行中,受阴虽复虚妙,又现寐寱区宇也。’熟寐,喻想阴未破;受阴尽,得意生身,上历六十圣位,随往无碍,如寱语。受尽想现,思惑未断,未开佛知见,未达真如境,谓之别无所知。但以观行力,永伏见惑,上合下同,普入佛刹,供佛利生,谓之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喻诸佛菩萨,悉知是人,渐上正轨,将证菩提。但以虚妄想阴所隔,如醒者能知寐语,寐者不知醒人。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发表于 2022-11-1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

八识心中,所含六识种子,动相微细,谓之动念。动必有想,六识浮想,依动念生,今动念既尽,不再起念作意,触、受、想,五遍行心所皆灭,则六识浮想,无从生起,谓之浮想销除。浮想如尘,动念如垢,今念尽想销,如去尘垢。本具妙觉明心,从此显耀。一伦,谓一切伦类,即十二类生,生死有粗细,粗则出胎曰生,寿尽曰死;细则起念曰生,念灭曰死。首即生相,尾即灭相,觉明之心既显,则一切十二类生之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谓之首尾圆照。此即行阴境现,而超想阴,故名想阴尽。众生依想阴,安立世界,还自取著,顺贪逆嗔,痴执妄境,贪嗔痴恼,由是而起,遂成烦恼浊。今想阴尽,能觉所觉俱空,故能超越烦恼浊。此即前圆通章中,觉所觉空之境。
发表于 2022-11-12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想阴能为融通变化,使心随境,或使境随心。如心想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或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此皆妄想,使动色身。故以佛眼,观此想阴,皆由意识妄想,融通前五识之所生,故曰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初贪善巧想

不遭邪虑,谓修行人,于受阴中用功,由定慧力,所发之十境,不生住著,不起邪虑,而能于受阴虚融中,透过十境,得意生身,不遭十种邪魔恼乱,至此圆融定慧,更加发明。可惜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贪爱圆明之心;圆明,即一切种智,双照事理,真俗皆明,谓之圆明。此修行人之所以忽然,心爱圆明,其过在锐其精思,贪求善巧。修行人储精蓄锐,精进思维,而欲现种种身,善巧方便,说法利生。原属善意,奈于定中,起心动念,且有贪求,便为魔所乘,而来恼乱。幸而受阴已尽,邪魔不能侵入心腑,唯附他身,邪说扰乱。尔时,谓受尽想现,圆定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生心爱圆明之时。天魔,



补充内容 (2022-11-12 08:12):
原文连载如此,等有其他版本订正。
发表于 2022-11-12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十)

海仁老法师主讲

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己四明行阴境分三。庚初总示阴相分四。辛初结前想阴尽相

谓彼有志出尘之士,依经作观,依教修定,于三摩提中,始终不起贪求妄念,即使魔来,亦能觉知,不坏本修,如是精进不怠,想阴既尽,行阴现前。是人平常意识未灭,寤则想心,寐则诸梦。今浮想既销,动念亦尽,寤时无想,寐时无梦,唯一清净明朗,宁静轻安之境。本觉明心,虚通寂静,犹如晴朗虚空,迥无所有,无复一切粗重前尘影事。五识缘尘落谢影子存于心中,为意识所缘,名为法尘;今想阴尽,意识灭,五根对尘,洞然照了,不起分别,故观诸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物,物来照物,而不黏于心;物去不随,而不留痕迹。如主人待客,不过虚受照应而已。识中了无陈旧习气,唯一精明真心,此乃想阴尽,八识显,纯净无妄之境。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辛二正示行阴区宇

先无后有曰生,有归于无曰灭。有情世界,有生住异灭;无情世界,亦有成住坏空,总名一切生灭。其根元在于第八识;八识所含第七识种子,为行阴之根本,一切生灭法,无不皆由此流出。前为想阴所覆不见,今想阴既尽,行阴生灭之根元,从此披露,得见十方十二类众生之生灭,毕竟克尽其类。虽然行阴未破,未能通达,其为十二类生,各命由绪之第八识,但为有情无情同分根基,犹如野马之第七识已显。野马,即田间游气,草地露网,其状似水,为朝阳所照,其光闪闪,谓之熠熠清扰。熠熠喻行阴细相,忽起忽灭。行阴之体,异于想阴之重浊曰清,异于识阴之澄湛曰扰。十二类生,六种色根,曰浮尘根,是正报;前五尘境,曰浮尘,是依报。门之轴曰枢,门之臼曰穴,门由枢穴而得开关,喻由行阴,根尘得以生灭,故行阴为浮根尘依正二报之究竟枢穴,此阴未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发表于 2022-11-1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

清谓行阴之体,扰是行阴之相。熠熠指行阴忽生忽灭,如光之闪动。元性,指行阴为一切生灭之根性。今由定力,灭此生灭熠熠之性,而归于元澄湛寂之第八识。八识湛寂澄清,如海常住,如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但能含藏一切习气种子,为一切生灭之根本,故曰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合上‘性入元澄\’,化为澄水,合‘一澄元习。\’虽曰澄水,实则似湛非真,故上云:‘陀罗微细识,习气如暴流。’下云:‘如急流水。\’以其相微细,非凡夫二乘,或浅位菩萨,之所能见,唯诸佛大菩萨,方尽其生灭部份,而证本觉体,湛如止水。今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则寂灭之识阴,得以现前。虽然,仍为识阴所覆,精妙未圆,未得成佛,但已能超越众生浊。行阴为生死因,众生是生死果,以其因尽果灭,故能超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幽隐,谓幽深隐微,行阴以幽深隐微之习气为其根本。故佛眼观之,唯是幽隐妄想,除妄想外,更无真实可言。
发表于 2022-11-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幽隐,谓幽深隐微,行阴以幽深隐微之习气为其根本。故佛眼观之,唯是幽隐妄想,除妄想外,更无真实可言。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初计二无因

此下别明行阴十计,而不言境。因修定者,想阴破,行阴现,自缘定中所见,而起种种妄计执著,非外境魔来扰乱。今初计二无因,而成常见外道。阿难当知,是佛呼阿难,而警告之,是得正知,是三摩钵提假观,奢摩他,译止是空观,即止观不二,定慧均等,谓之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谓众多修习止观之人,凝是定,明是慧,即定慧均等,止观不二;得以圆定发明,名为正心。前于想阴定中,定慧均等,不起贪求,而恒持正心之人,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是以想阴破,行阴显。方得精研穷究,为十二类生,生灭根本之行阴。于十二类生之根本观察中,生灭之根元,从此显露。行阴之体幽而隐,谓之幽清。行阴生灭之相,遍于十二类生,谓之圆扰。行阴为群动之元首,谓之动元,行者若以能观之智,观彼行阴幽隐之体,及其圆扰动元之相,知其为一切生灭,同分生基之总相,而不起妄执,分别计度,自可破行阴,超众生浊。奈今行者,竟于此圆扰动元之中,而起邪见妄计,忘本修因,遂坠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此是二无因论中之第一种。此人于行阴圆元之中,妄起计度,执此圆元为胜性;不知行阴之后,还有识阴,识阴相尽,方是本觉。故今即以此生灭之元之行阴,是本来无因而起,故曰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以下是释。是人既得生机,即前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浮根四尘已灭,胜义清净根显,故凭定力,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流湾环。以有漏天眼,极尽其量,只能见八万劫内之事,八万劫外,则无所知。故今行者,只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作业流转,死此生彼,如水流之湾转回环,随业流转,轮回其处。限于智力,众生八万劫外,所作业因,则不能知。今但见其果,不知其因,便作是邪解,谓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殊不知己智未圆,见量有量,由此短小眼光,邪计筹度,亡失正遍知觉,执一切八万劫来,无因自有。遂堕无因外道,迷惑扰乱,菩提正觉之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萨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其次是修三摩提者,于圆元中,起妄想计执,八万劫外,既冥无所知,见本无因,便以此例知未来,八万劫后,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诸众生,既不能见八万劫前,遂执本无其因,无因而有,则十二类生之本,该属自然。由此转计,便成自然外道。以其所知,人还生是人,以其所悟,鸟还自然生鸟,乌从来自然是黑,鹄本来自然是白。人天非扶之而后竖,畜生非按之而后横,白既非洗成,黑亦非染造。从八万劫来,莫不如此,毫无改变。然则,我今为人,将来亦必是人,作善亦不生天,作恶亦不堕落。虽修苦行,亦不能成佛。谓之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从八万劫来,不见众生,菩提性起;则八万劫后,云何更有,成菩提事?不知人由持戒方生,菩提由修方显;妄执今日一切众生皆本无因,由是邪计,亡失正见,不但堕落常见外道,且迷惑丧失,菩提真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是总结行阴中,第一种外道。
发表于 2022-11-15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辛二计四遍常

初四句是结前想阴尽相。次三句是明行阴境。解释如前。于圆常中,起计度者。谓行者于行阴常扰动元之中,以观智观于行阴生灭,遍一切时处,既圆且常。不知此乃行阴,迁流不息之相,遂起邪见,计度圆遍常住,而堕外道,四种遍常之邪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四遍常邪论中之第一种,计生类常。是人,谓想阴已破,而于行阴境中修行之人。欲穷究行阴心境二性之本元,即追究行阴心境生灭,起自何处?但因修习能力所限,只知二万劫内,所有十方众生,心境生生灭灭,俱皆循环不已,相续无间;二万劫内,人死还复做人,畜死仍投畜趣,不曾散失其类,因计生类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四遍常妄计中,第二种计生体常。是破想阴,于行阴中修行之人,欲穷究地水火风四大根元,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坚湿暖动四性,为四大之本元。从不更改,故曰四性常住。因其修习能力所限,仅能知四万劫内事,四万劫外冥无所知。见量虽较前倍增,然犹未能究诸法本元,达万法之体性。不知四大本空,唯识变现。因见四大种,自四万劫来,不曾更改,遂计此四大种,是周遍恒常,十方众生,所有生灭,既皆揽此四大种为体,则众生之体,当然恒常,因计生体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此四遍常妄计中之第三种,计生心常。是于三摩地中修行,想阴尽,行阴现之人,由于欲穷尽六根中,所具之六识,及恒审思量之末那识,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阿赖耶识。遂于八识心王,七识意根,以及前六识中,发现诸法,生起根本元由之处,其性恒常。因其修习,所得知见能力,仅限于八万劫内之事,八万劫外,则冥然不知。今以其有限之知见,观一切众生,于八万劫中,此死彼生,辗转循环,不曾散失,即据此循环,不失之性,妄计心意识三,本来周遍常住。实则此皆妄想颠倒,非真常住,故此计执,谓之外道邪见。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此四遍计中之第四种计行阴常。是人既尽想阴,则八识中,所含种子之动相已灭。行阴生灭之根元,随之而显。则此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之生理,便更无流止运转。此人限于智力,不知行阴为一切生灭之根元,误以为粗显生灭之想心,今既已灭,则今所显行阴之生理,自然成为不生灭性。由于妄心执著,计度恒量,而执行阴为常。

由此计常以下,是结成常见外道。由于此人,不知生死无常,四大皆空,心意识三皆妄,行阴生灭迁流不息,遂计偏计常,因而亡失正知正见,堕落常见外道,迷惑丧失菩提真性。是则名为,第二种外道,立四遍常论者。
发表于 2022-11-16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辛三计一分常

前二科皆云凝明,今云坚凝,正显定力愈深越坚,不易为境所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贪爱之心,故曰正心。魔王飞精附人,亦不得其便,故破想阴,行阴得以显现。此人于行阴中,欲研究众生十二种类生死之根本,故用观智,观破行阴,幽隐轻清之体,及其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起诸计度,致坠入四种颠倒邪见。即于我计常,他计无常;于国土计一半常,一半无常;于心计常;身计无常,于色受想阴计无常,于行阴计常;谓之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此是四颠倒中之第一种,计我常他无常论。妙明心指真妄和合之行识二阴。因观妙明心湛然不动,以为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从此则计神我,遍十方界,广大周圆,凝明不动。十方众生,皆于神我心中,自生自死;神我之心性,则无生灭,名之为常。彼有生灭之众生,真是无常。此即外道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四种我见之中,属广大我。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此四显倒中第二种,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此人不观自心,反观外境。前观正报,今观依报;前于正报中,执心为常,众生无常。今遍观十方,依报国土;国土有成住坏空四劫,坏劫时三灾并起,坏后复空,遂于坏不坏国土中,计一半常,一半无常。处于坏劫空劫之国土,名无常,正处于成住劫之国土,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生死,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四种显倒中第三种,计心常身无常。是人于行阴中,别观自心,动相微细,谓之精细。行相幽隐,谓之微密。犹如尘微,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此心性,无迁移改变。此即外道所计,四种我中之微细我。此我性虽不改,但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因而计其不改不坏之心性是常,其即生即死从细我流出之身是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此四颠倒中第四种,妄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是人于想阴尽时,见行阴相,迁流不息,便于此常流之性,妄计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今既已灭尽,当知名为无常,实则迁流不息正是无常,今于无常,反计为常,故佛目之名为颠倒。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于是人,于自他依正二报,及于色受想行四阴中,计一分常,一分无常。成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自此迷惑菩提种性,断成佛之种子,是则名为,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者。
发表于 2022-11-1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辛三计一分常

前二科皆云凝明,今云坚凝,正显定力愈深越坚,不易为境所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贪爱之心,故曰正心。魔王飞精附人,亦不得其便,故破想阴,行阴得以显现。此人于行阴中,欲研究众生十二种类生死之根本,故用观智,观破行阴,幽隐轻清之体,及其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起诸计度,致坠入四种颠倒邪见。即于我计常,他计无常;于国土计一半常,一半无常;于心计常;身计无常,于色受想阴计无常,于行阴计常;谓之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此是四颠倒中之第一种,计我常他无常论。妙明心指真妄和合之行识二阴。因观妙明心湛然不动,以为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从此则计神我,遍十方界,广大周圆,凝明不动。十方众生,皆于神我心中,自生自死;神我之心性,则无生灭,名之为常。彼有生灭之众生,真是无常。此即外道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四种我见之中,属广大我。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此四显倒中第二种,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此人不观自心,反观外境。前观正报,今观依报;前于正报中,执心为常,众生无常。今遍观十方,依报国土;国土有成住坏空四劫,坏劫时三灾并起,坏后复空,遂于坏不坏国土中,计一半常,一半无常。处于坏劫空劫之国土,名无常,正处于成住劫之国土,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生死,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四种显倒中第三种,计心常身无常。是人于行阴中,别观自心,动相微细,谓之精细。行相幽隐,谓之微密。犹如尘微,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此心性,无迁移改变。此即外道所计,四种我中之微细我。此我性虽不改,但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因而计其不改不坏之心性是常,其即生即死从细我流出之身是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此四颠倒中第四种,妄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是人于想阴尽时,见行阴相,迁流不息,便于此常流之性,妄计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今既已灭尽,当知名为无常,实则迁流不息正是无常,今于无常,反计为常,故佛目之名为颠倒。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于是人,于自他依正二报,及于色受想行四阴中,计一分常,一分无常。成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自此迷惑菩提种性,断成佛之种子,是则名为,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者。
发表于 2022-11-1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辛四计四有边

初四句结想阴尽相,次三句是起行阴相。如前释。今是人于分位中,生计度者。分位有四:谓三世、见闻、自他、生灭等。是人于四种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故坠于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是四有边论中第一种,于三世分位,妄计有边无边。生元即行阴,因行阴为十二类生之根元故,行阴生灭迁流不息,若计过去,过去已不可得,若计未来,未来未至,亦不可见,故名之为有边。若计现在,行阴生灭,相续不断,目前可见,无穷无尽,名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四有边论中之第二种,于见闻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是人为智力所限,但知八万劫内事,八万劫以前之事,则无见闻。今于无见闻处,名为无边,于八万劫内,见有众生之处,名为有边。此中有无二边,与前第一种不同。前以无限际为无边,以有限际为有边,今是以有见闻故为有之一边,以无见闻故,为无之一边。仅凭个人能见闻否,以定众生之有无。故佛名为颠倒论者。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此四有边论中之第三种,于自他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是人既想阴尽行阴现,得天眼通,于八万劫内,横能见小千世界,竖能见过现未三世,名为遍知。既能遍知八万劫中,小千界内,三世迁流,遂计我能遍知。于诸法中,得无边之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于我之知见中。海公谓‘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是倒置,应云:‘彼不曾知,我之知性’意谓我能遍知彼等众生,而彼众生,不能遍知于我,因彼等众生,未得无边心,所见有限,但名有边之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此四有边论中之第四,于行阴生灭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是人欲穷行阴空,即行阴生住异灭四相中之灭相。是人于定中,见行阴灭相,及出定后,又见行阴生住二相。因此以其在定非定中所见,便用妄想,心路筹度,谓一切众生,一身之中,咸有一半生、一半灭;正报如此,依报亦然。故世界中,一切所有,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此是总结,于行阴立四种有边无边论,堕落两句,解释如前。
发表于 2022-11-19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辛五计矫乱论

初四句结前想阴尽,次三句明行阴相;解释如前。于知见中,生计度者,谓是人于三摩地中,观于行阴,常扰动元之相,所知所见,不能决定明了,而妄生周遍计度,成为以下四种不死,矫乱虚论。外道妄计生天,即得涅槃,谓之不死。外道对于问者,报答无定,谓之矫乱。外道于行阴生住灭四相,一一计度,是名遍计,彼所计执,但有其名,都无实义,谓之不死矫乱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此是四矫论中之第一种,于行阴生灭相,分别而成八种邪见。行阴为一切变化之根元;故观变化元,即观行阴,此人观行阴迁流不住之异相时,名之为变;见行阴生生灭灭,相续不断,便妄计为恒;见八万劫内,有能见之众生,及所见之世界,便执为生;于八万劫外,不见有能见之众生,及所见之世界,即名为灭。相续之因,谓前行阴已灭,后行阴未起,中间必有相续之因,此即第八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翁,舍生趣生之间,另有中阴身。行者不知,但见其性不断之处,名之为增;行阴正在生灭相续中,中间所离之处,名之为减;又于行阴生住二相中,见诸众生,各各生处妄计为有;行相生住异灭,各各灭时,妄计为无。以上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之计执,虽以行阴之生住异灭而观,但行者用心不正,致有前后差别之见。设或有来求法之人,问其有关修证之义,皆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变亦恒。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来,问法之人,遗失章句,以其所答模陵两可之间,无以受持,故曰遗失章句义理。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此四种矫论中之二,于行阴生住二相,妄计一切都无。互互无处,即行阴生住二相灭时,是人谛观第七识心,生住已灭,一切都无。既无所见,亦无所证。遂以为悟得一切法皆无之理,妄计为无。有人问法,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此四种矫论之三,于行阴生灭相,而妄计一切有。因是人谛观其第七末那识心,于行阴四相中之生相有所见,因有所见,亦有所证得,以为悟一切皆有。故有人来问,唯答一字,唯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此中答是,而非答有,其意以为自己所见,既遍一切法,一切法无不皆有。则前人有所答莫不皆是,故作是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此四种矫论之四,于行阴生灭相而妄计亦有亦无。有无俱见:有谓生相,无是灭相,谓其既见行阴之生相,亦见行阴之灭相,以其所观之境,既已开枝,能观之心,亦复昏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以其见生相必归于灭故。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以其灭相不一定更生故。执拗违理,言无一定,一切时处,言皆两可,故曰一切矫乱。若有人诘询其详,则谓彼境界,高深莫测,非人所能知,无容再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此结成外道矫论。四种计执;皆违真理,谓之颠倒,余释准前可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8 08: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