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979】什么是四弘立迹门?

第二个,“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这个是说明第二门,四弘立迹门。

你皈依以后,佛陀用四谛法让你成就解脱。怎么说呢?

“未度者令度。”佛陀先说明苦谛: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令生出离。让我们先知苦,了解世间一切快乐的本质都是无常败坏的,都是痛苦的。这第一个,就先让你从知苦而成就出离心。

“未解者令解”。那么要远离痛苦怎么办呢?佛陀讲集谛。让我们对于苦因——烦恼跟业力,令生厌离。你不想得到痛苦,那你就要远离痛苦的因,就是对于烦恼跟造业这两个东西,你尽量能够远离,在身口意当中远离这种烦恼业力的过失,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佛陀讲道谛来调伏烦恼。佛陀讲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让我们调伏烦恼、得到安稳,乃至于依止灭谛而成就涅槃。

所以,佛陀在成就三皈依(当然这个三皈依也包括了五戒等等)以后,开始讲出离道,让我们远离三界的不安稳。这是第二个,四弘立迹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980】什么是三明观机门?

看第三,三明观机门。

解脱以后,佛陀就开始观机了。“今世后世,如实知之。”佛陀用宿命明看你的过去,你过去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经验;用漏尽明看你的今生;再用天眼明看你的未来。所以,从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佛陀可以知道你心中的愿望在哪里、你心中的烦恼在哪里。所以佛陀能够成功地帮你破恶生善,想办法调伏你的烦恼,想办法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当然,启发善根一定要有愿望,所以佛陀要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愿望。所以说三明观机,先观你的根机。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981】什么是三智成就门、五眼观见门、三种不护门?

第四个,示以法要,“我是一切知者”。佛陀用三智成就门,用空、假、中三观。佛陀看这个人烦恼重,先用空观来作调伏,再用假观的功德来引导你,然后再用中观来做一个空有的平衡。所以观完机以后,佛陀用空、假、中三种智慧来引导众生。

“一切见者”,这是五眼观见门。佛陀有五种眼:肉眼,就是我们一般的这个色身;天眼,就是禅定所生的;慧眼,是见空性,见到真谛的空性;法眼是见俗谛,就生起假观;佛眼是见中道,中道第一义谛。这五眼表示,佛陀一般观机以后能够开导五乘法门。这个五眼表达的是五乘法门。

那么怎么表达呢?“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就是三种不护门。三种不护门就是说三种自在力。我们凡夫的身口意因为有烦恼跟障碍,所以他要稍微地调整保护。佛陀的身口意任运随智慧行,佛陀不用保护,就身口意随智慧行。

比方说“知道者”,佛陀意业得自在。佛陀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能够知根、知法、知时、知处、知方便。他能知道你的根机,佛陀知道用什么法摄受你,知道什么时间点下手是最好,知道是在什么处所,知道用什么方便。佛陀是知道者,意业得自在。第二个,“开道者”。佛陀的身相得自在。佛陀可以现出各式各样的身相来摄受你。 “说道者”,就是口自在,佛陀能够用五乘的教法来做广泛的开合。

总而言之,“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这段是说明佛陀的心是大悲平等,佛陀所说的法是圆满无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982】佛心是平等,法门是圆满,那么为什么大家学佛的结果,来生是各走各的呢?

但这个地方有问题了,就是说,佛心是平等,法门是圆满,那么为什么大家学佛的结果,来生是各走各的呢?那就是每一个人无量劫来熏习的善根有所不同。

举一个例子。蕅益大师说,你看佛陀讲《阿含经》,《阿含经》你打开,没有大乘法,从肉眼来看是看不到大乘法,全部讲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全部都是四谛。但是佛陀讲《阿含经》的时候,天人在旁边听,讲完的时候八万天人发菩提心。你怎么解释呢?你把四谛法定义作声闻乘,合理吗?就是说,这个人的善根强,他听到的是四谛,原来三界是痛苦的!一般情况,知道三界的痛苦,我们会起出离心。但是大乘种性的人知道三界是痛苦,他起大悲心,他不是要出离。所以佛陀讲《阿含经》,八万天人发菩提心。佛陀讲《楞严经》,摩登伽女闻大证小,证得小果。《楞严经》里面佛陀是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不存在的、真如是本具的,摩登伽女在座,竟然证得阿罗汉果。你说《楞严经》不是大乘法吗?

所以,用法门本身来定位一个法的高低,在《法华经》已经不存在了。你没有把众生的根机的因缘放进去。你不能说,《楞严经》是大乘的,那每一个人读都得大乘。未必!有些人读《楞严经》是为了人天福报,他只是把诵经当功德想,所以他诵完《楞严经》,可能也就得到人天福报。

就是说,同样的雨水,每一个人其实是各取所需。也就是说,善根要增上,除非你今天能够自我突破。你看,科学家有做一个证明,跳蚤。跳蚤是可以跳来跳去的,后来科学家拿一片玻璃放在跳蚤上面三公分的地方,这个跳蚤往上一跳,碰到玻璃,它产生记忆。它生命的经验告诉它说,我不能跳这么高,跳这么高会产生痛苦的感受。科学家再把这个三公分的玻璃往下降到两公分,这个跳蚤跳到两公分又碰到玻璃,它告诉自己说,我不能再跳两公分,我要跳得更低。最后,这个玻璃压到跳蚤身上的时候,它再也不跳了。它是一个不会跳跃的跳蚤。为什么?生命经验产生了。这个就是因缘法。

就是说,作为佛陀,他会尊重你的因缘。你今天已经在因缘当中产生了这样的根性,佛陀会尊重。佛陀讲出很多的法门,目的就是,佛陀同时要照顾到你的因缘,又要照顾到你的究竟,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就是雨水下去,三草二木虽然名色各异,但是它的根部却是趋向真如,是这个概念。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佛心平等,佛法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983】当佛法要落实到让众生受益,那就必须要考虑根机

那么众生接触到这个法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看下一段。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前面是指的佛心的平等、佛法的圆满,但是当佛法要落实到让众生受益,那就必须要考虑根机。我们来看这个根机差别产生不同的效果。

尔时,有这么多众生来到佛陀的地方听法以后,“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佛陀第一件事情先看你过去经历过什么经验,你未来的生命有什么希求:你是追求快乐,是追求涅槃寂静,还是追求到净土去。先观察你根机的利钝,看看你心中的希求;再看看你这个人的个性是精进懈怠,你对佛法的专注、相续的时间有多长;再看看你的胸量,你心中的堪能性有多少,你今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修学佛法,而为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984】重点是“各得生长”,就是同样一片法雨,佛陀是根据众生的根机,使令得到四悉檀

总而言之,这么多的差别就是达到四种目的:

第一个,欢喜。“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佛法第一件事情,契机。你要快乐就先给你快乐,你要往生就先让你往生。为什么呢?快得善利,皆令欢喜,先满足你的心愿。这第一个,佛陀达到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生善。你根机更好,“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生善,让你产生信进念定慧,这个善根让你生起。这个善根它的力量就更大了,它不是让你欢喜而已,它会让你今生得到安稳,来生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讲,修行达到五根是很关键,信、进、念、定、慧。这个根,你看一棵树,它一开始长得不太好,但只要根部还在,这棵树就有无穷的希望、无穷的能量。你一旦生起善根,它就会不断地不断地生长,到最后就能够成就圣道的快乐。虽然现世安稳,来生是快乐,但是从未来来说,这个善根力会让他以道受乐,出世的道法。这讲生善。

第三个,破恶。“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当他善根更强的时候,他听闻这个佛法,那就不是欢喜、生善,他能够调伏烦恼,调伏生死业力。这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更深刻了。

第四个是最圆满了,他听闻佛法以后,“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他能够入第一义谛,入理。他通达了解权法、实法怎么样操作,先完成短期目标,再完成长远目标,他能够渐入中道实相。

就好像空中的大云,下一味的法雨,使令一切的三草二木,各种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随着你的大小根机,同时得到你所需要的滋润,重点是“各得生长”。就是同样一片法雨,佛陀是根据众生的根机,使令得到四悉檀。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985】生天不是要具足修五戒十善吗?为什么这两个天人只修一个善法就能够生天?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说有一天目犍连尊者到忉利天去。到天上以后,目犍连尊者看到一个天人,身相光明而且特别的庄严。他就问这个天人说,你在因地的时候,你做人的时候,是修何因缘而得生天?这个天人说,我在做人的时候就修一个善法,就是无瞋。他说,我上一辈子是一个婢女,我的主人脾气很不好,我稍微服侍得不好,他是又打又骂。但是我为了保护我的工作,我就不发脾气。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我的重点就是不瞋。我就是因为不瞋的善法生天了。喔,目犍连说,知道了。走着走着,他又遇到另外一个天人。他说你身相这么光明、庄严,你是因何因缘生天呢?他跟目犍连尊者说,我过去生做人的时候,我就信守不妄语。我上辈子是做生意的,我不管赚钱不赚钱,我就是如实宣说,就讲真实语。所以我在因地的时候就修不妄语而生天。

目犍连尊者就疑惑了,从天上飞到人世间,就顶礼佛足而白告这件事情。他就请问佛陀,佛陀您老人家不是说生天要具足修五戒十善吗?为什么这两个天人只修一个善法就能够生天?佛陀说,因为他修这个善法的时候,他发愿,这个地方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986】用愿力来修善,这个力道就不同了!

我们一般在修善的时候只有信心:我相信这个善法是一种功德相。但是当你产生一种坚持,就是说,“我不发脾气”跟“我一定不发脾气”,那是不同概念的。诸位!他从信仰产生的胜解,产生发愿,他不是用信解来修善,他是用愿力来修善,所以这个力道就不同了。

同样一个善法,你给很多人持,其中一人可能只是得到人的快乐;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是有强烈的愿望的人,他在持这个善法的时候多了一个坚持,这一个善法就可以让他生天。所以你说法门是不是圆满的?当然,如果说你今天拿这个不瞋给菩萨来持,那就不是生天的问题了,那叫一个菩萨的功德庄严,他未来的依报国土,那个宫殿、楼阁,正报妙、依报妙。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987】同样一个法门,为什么不同人修学产生不同的效果呢?

同样一个法门,为什么不同人修学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因为佛法本来就是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一般人可能在佛法当中得欢喜益,靠信解。但是有些人修一个法的时候,他能够产生信心,信进念定慧,产生善根力。有些人在修法的时候,他不但不发脾气,他还可以调伏瞋心,那更厉害。这个法门操作能够调伏烦恼,能够破恶,甚至于在修无瞋的时候他还会知道:我内心就是本来清净,没有什么发不发脾气的问题,随顺真如而修无瞋。请你告诉我,不妄语跟无瞋,到底它的定位是人乘呢?是天乘呢?是声闻乘呢?是菩萨乘呢?没办法定位!就是,同一个法雨滋润不同的众生,各自生长,众生各取所需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988】佛法的究竟处是一相一味

子二、合差而无差

前面讲根机,这以下讲无差,最后的会归处是无差。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我们前面讲到佛法的差别相,是就短期的目标,因为你的根机而达到你要的结果,是讲事修。这以下是会归到究竟的目标。

其实佛法的目标究竟来说是“一相一味”。一味是约因地的教行,就是,它是中道实相的,空假中三观中道实相的智慧。一相是约果地的果证来说的。什么叫一相呢?就是下面说的“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我们先解释一相。佛法的修学,其实究竟的目的是达到解脱相,解脱相就是远离生死的业力而得解脱,解脱德。离相是指般若德,就是离一切烦恼的系缚。灭相是灭除我们的业报身,得到法身。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就是达到中道的智慧。所以佛法的究竟处是一相一味,是这个概念。这以上简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989】其实五乘法门都在开显真如,我们不知道佛陀的这种秘密含义

这以下广说。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这以下广说为什么差而无差。

“其有众生”,这个众生当然是五乘众生,三草二木,能够听闻如来的教法,去受持或者读诵乃至于“如说修行”,他所得到的功德,其实他自己是不觉知的。我们前面说过,我们所觉知的只是事修的因果。我们知道修五戒十善生天,我们知道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我们知道修菩萨法能够成就佛道,这个是事修的因缘。但是我们不知道佛陀甚深的、秘密的含义就是:其实这五乘法门都在开显真如。这一块是我们不知道的,不知道佛陀的这种秘密含义,除非你在观心。

“所以者何?”因为只有如来能够深知众生在修行当中的十如是。这以下解释十如是。

第一个,“种”。这个“种”是总说的,五乘种性这是总说。相、性、体就是这以下别说了。

第一个,你修习一个善法的时候,你会出现一个相状。比方说布施,人天种性的人在修布施的时候,他会取相分别。他修布施他会怎么想呢?他会想说,我布施,来生能够成就快乐的果报。他会用快乐的相状在心中去激发自己。人天种性是取相分别。二乘种性修布施,他就是透过布施来成就偏空寂静。菩萨种性是透过布施来成就他的悲智双运。所以他修法的时候,他第一个出现“如是相”,他心中会有一个相状出现。

这个相状会带动他的习性,“如是性”,他的思考模式。人天种性是透过布施来成就增上心,他希望透过布施、持戒的善法,让来生更好、更快乐,增上心。二乘种性是出离心,菩萨种性是菩提心。所以,这个相状有它对应的内在的习性,如是性。

那么,把这个心中的相状跟心中的习性合起来就是“如是体”,构成他的身心世界的主体。这个主体就会产生智慧了。“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闻慧、思慧、修慧。这个地方的“事”是指他的所缘境。人天种性的人修善法的时候,他的所缘境,他追求的是人天的快乐境。所以他这境,他不管是修布施还是其他善法,他心中所思、所念、所修都是在趋向快乐。二乘人的所缘境就是空性的涅槃。菩萨的所缘境就是功德庄严。他心中有不断在重复的一个所缘境。

再往下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这是指能观的智。人天种性在修布施的时候,他是修因缘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是观察业果,因缘智。二乘人是空观智,他观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毕竟空。菩萨是中道智,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他在修善法的时候,他的相状、他的习性是有他的智慧在支持的。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把这个所缘境跟能观的智合起来,就构成他三慧的自体,就是他的何法念、何法思、何法修。能观的智跟所观的境合起来,就是他的三慧的自体。

这个智慧就构成了“如是力”、“如是作” 。他在善法中开始操作,产生一种作用。什么作用呢?这以下说“因、缘、果、报”了。你透过你的因缘观、空观跟中道实相观,去操作布施、持戒、忍辱这种法,你就会怎么样?“以何法,得何法”。你就创造出不同的因缘果报。

总而言之,众生在修法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住于种种差别之地,他落入了十法界的十如是的因缘果报当中,只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的根性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990】这才是重点!这句话最重要!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法的修学,有些是我们知道的,有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说,我们是心外求法,所以我们不会观照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总是觉得布施成就快乐的果报,那我们是心随法转,其实你内心的运转你是不知道。你用什么心态、用什么思考,你心中是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还有一个“本末究竟等”,这句话最重要。前面的九种如是是在哪里运转?在一念心性运转。当你的布施的法在心中产生一种布施的相状、布施的思考、布施的智慧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激活你的真如本性,而你自己不知道,不自觉知。

比方说,我们讲不杀生好了。不杀生,要是一般凡夫,他的不杀生就是取相分别。他是奔着什么?奔着健康长寿去不杀生的。所以他这个不杀生在心中 “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他的观察智慧是取健康长寿的相状去布施,当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健康长寿。因为你心中的相状、产生的习性、产生的智慧、产生因缘果报就是这样。二乘人修不杀生,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不想跟众生结恶缘。我不杀你是我不想来轮回了,我不想再跟你纠缠了。你对我怎么样是一回事,我不想再跟你结生死业缘了。他是为了出离心来修不杀生,所以他修不杀生的时候,他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是以出离为主轴。菩萨修不杀生是因为大悲:我可不是为了我今天的快乐,我是悲悯众生,不要伤害我的大悲心。

这样讲,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所思、所念产生的相状不同,产生不同的因缘果报,这是事修。更重要的是,诸位!你的思想、你的相状开始运转的时候,最后回归到“如是本末究竟等”,回归到心性的时候,你已经在作真如内熏了。其实你的真如本性在这当中已经慢慢开始熏发了,只是浅深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要成佛。佛陀没有告诉你说你会因为布施成佛,但是事实上,你布施的相状在运转的时候已经更接近你的家了。这个是佛陀没有告诉我们。就是所谓的我们“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只有佛陀知道,所以这是佛陀的深刻的布局。佛陀在布施权法的时候,权法中有实法,这叫即实而权。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991】佛陀不马上说一切种智,先用方便智来摄受他,但是他的实智已经在里面,已经隐隐开始在滋长了
我们看总结。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知道他的法其实是一相一味。什么叫一相一味呢?就是“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解脱德,离相是般若德,灭相是法身德。他的目的就是趋向大般涅槃。什么叫大般涅槃?就是“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空可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我空、法空,那是第一义谛空,就是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因为“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最后的回归一定是“如是本末究竟等”,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他启发的真正目的是解脱相、离相、灭相的大般涅槃。佛陀知道他的最终目的以后,然后再用权法,根据众生心中的希望来摄受他。是故佛陀不马上说一切种智,先用方便智来摄受他,但是他的实智已经在里面,已经隐隐地开始在滋长了,是这个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992】这个相性体力作在心中这么运转的时候,你知道它有什么结果吗?

壬二、结叹述成

我们看最后的“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所以“汝等迦叶”,就是中根四人,“甚为希有”,你们能够对前面的〈信解品〉中佛陀的随宜说法、佛陀的权法,“能信能受”。这个地方是讲佛陀的实法,你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法,又知道佛陀的究竟的目的在哪里。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是“难解难知”。表面上,佛陀告诉你人天乘的法让你生天,二乘让你成就涅槃,菩萨能够成就功德,难道就这样子吗?其实佛陀有更深刻的意思,就是透过这个法在你心中运转,开显你的真如本性。这个是你所不知道的。佛陀智慧甚深难解;第二个,佛陀的恩德微妙难知。这个难解是智慧,难知是佛恩。这总结前面的这一块。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学佛会重视在法力不可思议,我们会把我们的结果用法来定义,说:你这个人修三皈五戒,所以你的结果只有一个,你未来就是人天果报;因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所以你的果报就是二乘;因为你会修六度,所以你就是菩萨。我们一开始用法力来摄受,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你这样判断一个人来生的结果,真的是这样吗?未必!你不知道佛陀秘密义。

诸位!法是谁在操作?是心在操作。所以你忽略了它的习性。当这个法进去以后,你知道他心中生出什么相吗?你知道他产生什么样的习性吗?你知道他产生什么样的观慧吗?这个“相性体力作”在心中这么运转的时候,你知道它有什么结果吗?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这个法在心中的时候,它已经隐隐约约地成就一种究竟涅槃的因种,你知道吗?



补充内容 (2019-10-5 20:32):
【993】诸位!你要让自己变成大树!

也就是说,我们学了《法华经》才知道,决定我们生命的结果不是只有法力,还有心力,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个蕅益大师前面特别强调。我们以净土宗来做例子好了,那种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讲性修不二。就是说,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会不会感应道交?未必!但是如果你方法正确,你念佛之前加上信解跟发愿,你有信、愿、持名,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心态准备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把自己变成小草,诸位,你要让自己变成大树。所以,每一个法门修学为什么要有道前基础?就是做好最好的准备。当下雨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小草,让自己变成大树。

变成大树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佛号的时候,做好准备,就是信解、发愿,那么这个佛号一进去的时候,那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说,我们的心是业障深重,佛陀的心是万德庄严,这两个是距离很大。但是你如果是信解成就,当然这个信,蕅益大师的“信”是很广,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他是把真如理性的观慧也放进去,你这个时候就能够跟佛陀随顺。随顺以后怎么样?你就不只是念佛。所以诸位!你感应道交不是靠佛号,佛号只是一个助缘;是你操作佛号的时候,你心中产生信解发愿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在操作那念心的十如是的时候,这个佛号随顺佛陀了,而感应道交,“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按照善导大师的标准说,什么人可以把他的心投到佛陀心中?为什么有些人投不进去?善导大师简单讲一句话:顺从本愿。顺从本愿,以教理的判断,最少是我空,就是你自己没有意见了。就是说,你操作佛号,对来生还有很多想法,你对来生还有很多的规划,你对来生还打各式各样的妄想,那么你没有顺从本愿,你在顺从生死业力。所以你这个佛号是怎么样?投不进去!

所以,我们可不要忽略了心力不可思议,就这个十如是的操作。这个佛号跑到你内心的时候,它不是一个佛号的音声;更重要的是,当这个音声进入你心中的时候,你内心生起什么相状、什么习性、什么样的观照,创造什么样的因缘果报,这是重点。所以法门不能单独成立,法一定要跟心和合才知道结果,这个是我们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个意思。佛陀可以知道我们,这个法进去以后佛陀开始观,说你这个人进入这个法,你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你是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然后以何法得何法。真正的结果就是,这个法透过你的内心,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模式,这个结果才会出来。这个是我们凡夫不自觉知的。

    那么这样讲就讲得更圆满了,就把佛陀的权法、实法讲得很清楚了。同样的雨水,重点不是法门的高低,是你不能把自己变成小草,你要把自己变成大树,你才能够产生大树的水果,否则你永远长不出水果,就是变成草。就是说我们自己心态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就是法力跟心力要结合。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三卷
【994】你要在整个佛法当中掌握两个重点,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你要先了解自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面,我们看辛二的重颂。

《法华经》在整个佛教的定位,就是引导一个生死凡夫怎么样正确地趋向佛道。在《法华经》当中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要成佛之前先要掌握成佛的根本。它是有一个根本的。什么叫成佛的根本呢?就是你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现在没有佛的功德,那没关系,但是我们先有佛的知见。就是说,我现在不能像我父亲这样子能够统理整个家业,但是我现在第一件事情,要先回家,必须受生于佛陀的家族。

那么,什么叫做受生于佛的家族,什么叫做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你要在整个佛法当中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你怎么样修学权法;第二个,你怎么修学实法。这个权实二法你怎么去正确地操作?在操作当中,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你要先了解自己。

倓虚大师有一天在山中打坐。打完坐以后,走出茅蓬,看到外面的景观,他讲一个偈颂。他说:“眼观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这个偈颂我们简单说,就是从佛法的因缘观,一切法是唯心所现。青山也好,白云也好,都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因缘的假相。那我们人生为什么不了解自己呢?因为我们喜欢向外攀缘。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喜欢注意那个灰尘,而不会去注意那个镜子。向外攀缘的后果就是,我们这一辈子会清楚很多的事情,会明白很多很多,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会明白很多人,但是我们永远没办法了解自己。就是我们只看到了青山,我们只看到了白云,但是我们这辈子永远没办法了解自己,就是我们没有做一种观心的修学。

所以天台宗说,你不管修什么法门,就是要观心。现在的人为什么没办法成佛?他来到佛教,逮到什么法门就开始修。你给他一个佛号,他就念佛;你带他去拜忏,他就拜忏。他的心虽然不是心随境转,起码是心随法转,也是被法带着走,也是没有真正地安住。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995】了解真如中的自己,这个更重要!

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两种自己:

第一个,因缘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务实地面对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个是必须要面对的。我们过去的经验当中,时至今日,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善根,这个值得我们庆幸;但是我们人生经验当中也累积了很多的烦恼,这个也是我们要面对的。所以权法的操作就是,佛陀有这么多法门,拜忏、持戒,各式各样的法门,你要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法门,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去尝试。人生短暂,你很快就要面临死亡,所以你要找到一个契机的法门。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法门可以带动你的善根,它最快能够引发你的兴趣、好乐、精进;第二个,你要知道,你往生的时候面对的最大的烦恼障碍是什么。

所以,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你就是东修修、西修修,结果,所有法门修完以后,你的善根也没有增长,烦恼也没有调伏,你就是跟三宝结缘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了解因缘中的自己,你不知道你的定位在哪里。整个三草二木,你的位置在哪里你都不知道,所以你修法门就是全部都修。全部都修等于是全部都没有修,因为你不专。所以,佛陀不在了,已经没有人帮我们规划我们的法,我们必须要自己为自己开药。首先我们要不断地透过观心,知道我们的善根在哪里,我们的烦恼在哪里。这是第一个,了解因缘中的自己。

第二个,了解真如中的自己。当然这个更重要。就是,我们撇开我们的生命经验来说,先把这个放下,首先我们要观察:你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们没有轮回之前,在因缘没有和合之前,在没有生之前,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也是要知道的。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能安住,你就不能站在跟诸佛同一个平台,就等于是你永远是一个流浪汉。
所以我们在修学当中要了解两种自己:第一个是因缘中的自己,第二个是真如中的自己。一个是权法的调伏跟引导,一个是实法的安住。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996】这个猎人为什么失去了这只老鹰?

我们过去也曾经举一个例子,来知道权法实法的操作。说过去有一个猎人,他去打猎的时候抓到了一只刚出生不多久的老鹰。他把这只小老鹰带回来,刚好他们家的母鸡生了一窝小鸡,他就把这个小老鹰交给母鸡来带。那母鸡反正带很多小鸡,多带一只也不多。但是这只小老鹰长时间跟母鸡在一起,学习它的行为,受各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熏习。等到它长大以后,猎人希望它能够扮演老鹰的角色,帮他打猎,但它始终飞不起来。猎人就失望了,就把它带到悬崖上,把它放掉,自由落体。当然,当老鹰面临死亡威胁,快要落地的时候,它的本能出现了,展开翅膀,然后飞向天空。

这个猎人失去了这只老鹰,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知道实而不知道权。他只知道这只老鹰本来是老鹰;他不知道这个老鹰经过母鸡的熏习,它已经有母鸡的习气了。只知鹰、不知鸡,这就是猎人犯的错误,执理废事。你只知道真如本性本来清净,但是你忽略了你在因缘当中所累积下来的、因缘造作的善根力跟烦恼力。如果这个猎人能够知道它本身是一个老鹰,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熏习,它有了鸡的习气,他能够多一点善巧、多一点耐性,权法妙、实法妙,他很快就能够恢复它老鹰的本性。

佛法也是这样。就是说,今天佛陀不在了,但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法门都在!所以,我们现在的修法要比佛在世多一道功夫,就是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可以为你开药了。

了解因缘中的自己,了解真如中的自己,理观事修怎么来调配,这个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药草喻品〉。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997】佛陀为什么必须要依众生的根机开出五乘的方便?

辛二、重颂 分三:壬一、颂法说;壬二、颂立喻;壬三、颂合法

我们看讲义,辛二的“重颂”。

〈药草喻品〉主要是两大段:一个是长行,一个是重颂。重颂当中分成三段。

壬一、颂法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陀把前面的长行以偈颂再重新说一次,说:“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佛陀出世之前是怎么回事?第一个,“破有”。佛陀今天敢现出佛身来度化你,他一定是破除了一切有漏的生灭因果,包括分段生死,也包括了变易生死。这个是破恶。他还得要怎么样?他还要通达一切的权法实法,叫“法王”,就是他对权实二法要能够得大自在。所以,一个完全准备好的,一方面破有、一方面是成就法王的这么一个佛陀出现世间,他当然第一个面对的就是怎么度化众生。

我们看他采取的方法。“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佛陀说法不是把他自己的东西现出来,佛陀是看你的需求。佛陀向内是破有法王,向外是满足众生的需要,所以他必须根据众生的善根跟他的烦恼,开出不同的五乘的权法。所以这样的佛陀是怎么样?“如来尊重”,可尊可重。为什么?因为佛陀一方面智慧深远,佛陀自受用,通达诸法实相;一方面,他面对众生的时候,“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佛陀以大悲心务实地面对我们的因缘。这个人的善根是人天乘的,是二乘,还是菩萨乘,佛陀必须要从他的根机来开出五乘的方便。

为什么要方便呢?这以下很重要的观念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如果佛陀不考虑众生过去的因缘和他的善根,而直接地把中道实相的道理讲出来,说学佛只有一条路,就是以无所得的心广修六度,然后直接回向无上菩提。那么凡夫怎么可能无所得?凡夫要么追求人天快乐,要么追求涅槃寂静,他一定要得到一点东西,才愿意努力地去拜佛、去修行的。你一开始就讲这么高的境界,讲无住生心,什么都不能得到,那么大乘善根的人听到以后当然就信解了,这个东西好!但是,“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对我们一个凡夫,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经常攀缘这、攀缘那的人,我们听到佛法无所得,我们觉得这个法太高了,要么就是疑,要么就是悔,甚至于毁谤,这样子就失去了他进步成长的机会了,甚至于堕落。“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他必须要假借五乘的因缘,让他慢慢地进步,最后才“令得正见”,开显诸法实相。

这一段当然讲出两个重点,就是佛陀的法有两种:

一个是证法,他自己亲证的。他的证法是什么呢?就是“破有法王”。佛陀出世之前就已经是圆满了,通达诸法实相。在经论上说,佛陀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佛陀的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种叫做“破有法王”。但是,佛陀从中道实相一出来,他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佛陀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面对的不是自己,他面对的是有情众生。面对有情众生的时候他必须怎么样呢?他必须有一点耐性,“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因为要保护众生的善根,他要尊重众生的过去的因缘,免得让众生疑悔跟毁谤。这个就是大悲善巧。所以佛陀有实法的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也有权法的先满足众生的需要,让你慢慢进步。佛陀的这两套法门,一个是证法,一个是教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998】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都平等遍摄

壬二、颂立喻 分二:癸一、颂无差而差;癸二、颂差而无差

我们看下一段,立喻。刚才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这个观念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看壬二的立一个譬喻,分两段。

癸一、颂无差而差

先看第一段。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揜蔽 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这以下先讲第一大段。譬喻先讲云跟雨,云雨遍覆平等。

先看云。“譬如大云,起于世间。”说这个空中首先出现了一片云,云给我们一种清凉的感觉。这个云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遍覆一切。”这个云非常广大,它把地上的草木全部地覆盖,表示佛陀的大悲心是照顾到利根人,也照顾到钝根人。讲一句实际的话就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佛陀平等心是没有差别的,就是所有的都把它覆盖。

这片云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慧云含润”。这云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法水,有权法、实法。这个云不是让你清凉而已,它是有法水,智慧的法水。第二个,“电光晃曜”。这个云它要配合着打雷,这个“电光晃曜”是比喻佛陀现出神通。慧云当然就是为了说法,但除了说法以外,众生如果有障碍,佛陀是显现神通、放大光明。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每一相,从出生到出家转法轮,都是放大光明,都现神通的。第三个,“雷声远震,令众悦豫”。佛陀说法的时候,他有四无碍辩,能够打动你的心。他知道怎么讲你才会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所以,佛陀这个云有智慧、有神通、有各式各样的善巧方便。

总而言之,这个云能够怎么样呢?“日光揜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云能够遮蔽日光,就好像佛陀的智慧能够遮蔽外道跟凡夫的邪见(这个日光是邪见),能够使令地上的草木得到清凉。就是说,众生有烦恼,他能够得到一定的调伏。“叆叇垂布”,叆叇就是这个云非常的兴盛浓密。那么这个云浓密到什么程度?它会慢慢从空中垂下来,感觉到你好像可以去得到。所以说,佛陀的威仪有他亲切的一面,也有他深不可测的一面。你感觉到好像你可以得到,但是你又觉得深不可测。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当佛陀说法的时候,他的法雨是平等的,而且“四方俱下”。这个四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雨是互含互摄的。我们前面讲〈信解品〉的时候的法是个别的,这个阿含四谛、方等、般若,每一个法都有它的特色,讲次第,次第的别五时。到了〈药草喻品〉的这个法,就是阿含里面有方等般若、有法华,就每一个时都互含互摄。众生是什么根机,就各取所需,是这样子的。所以它这个法是互含互摄的。“四方俱下,流澍无量”,使令所有的土地,不管是高的、低的,光明照得到的或阴暗的土地,通通得到法雨的普润。

这个地方表示,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云也是一样),都是平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999】这个平等的云跟雨,那为什么众生受益不同呢?

那么这个平等的云跟雨,为什么众生受益不同呢?以下就讲出草木受润有别。我们看下一段。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这讲到,当雨水从空而降的时候,它遇到不同的草木。

这个草木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有“山川险谷”。过去每一个人的业力所得到的五蕴,他有他的色身,他有他的感受,特别是他有他的思想。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这个思想里面包含了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有些人想要得到快乐,有些人想要得到涅槃寂静,有些人想要往生西方,这个五蕴身心各有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深邃所生”。那么在整个五蕴的深处含藏了每一个人的根机跟烦恼,就好像是“卉木药草,大小诸树”。就是说,不同的五蕴酝酿出不同的善根跟烦恼。就好像说,你生长在东边的土壤,你生长出东边的药草;你生长在西边,你是得到夕阳的照顾,得到西边的药草。所以人生,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是事实。雨水也照顾到这个问题。

所以造成了这种“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一段是讲三乘的根性。就是不同的山川险谷,不同的幽邃,造成了三乘的根性。

或者说是“百谷苗稼”,这个是人天种性,人天种性就是五谷杂粮,就是提供我们基本饮食。“甘蔗葡萄”,这个就是更殊胜了,特别的甜美。这表示人天种性。

总而言之,不管是药草,不管是百谷,不管是甘蔗葡萄,都得到一个法雨的滋润,而每一个人都各取所需,得到满足。所以,作为法雨是“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同一个云所出,同一个云下的同一味的雨,但是众生的草木的、丛林的五乘根性,每一个人随顺个人心中的希望各自受润,这样差别就出来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烦恼不同。就是说,反正作为雨水是没有意见的,它就掉下来,你吸收多少就算你的;吸收不了,这个雨水就自然地流掉了,它也不强迫你。

我们看下一段。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所以,所有的三草二木,这种上中下根,每一个人面对雨水的时候是各取所需。你的根有多大,你的茎、枝叶、华果能够吸收多少水,你就要你的水;得到这个水以后就各自生长自己的根茎枝叶乃至于华果光色。总而言之,在同一片的法雨滋润之下,每一个人得到自己的光泽跟枝叶华果的殊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